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心得體會 >

名著閱讀心得體會15篇

名著閱讀心得體會15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裡,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名著閱讀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名著閱讀心得體會15篇

名著閱讀心得體會1

假期裡,媽媽給我買了一本義大利亞米契斯著的《愛的教育》,我非常喜歡,一口氣就讀完了。

“愛的教育”這四個字,說來容易,做起來又何其難!在安利柯的生活中,父母老師如此細膩地用行動教會孩子怎樣去愛。《愛的教育》中,作者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的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

透過安利柯的描述,我瞭解到什麼樣的師愛才最讓學生感到溫暖:把學生當親人的老師!當安利柯的老師說道:“你們以外,我沒有別的家屬在世界上,除了你們,我沒有可愛的人!你們是我的兒子、女兒;我愛你們,請你們也喜歡我!你們之中,我一個都不願責罰,請將你們的真心給我看看!讓我們全班成為一家,給我慰藉,給我榮耀!”先生的這些話,讓所有的學生都信服於他,這位老師的坦誠深深地打動了我!他讓我們意識到,老師或家長用平等的目光看待孩子是多麼重要!

每個人在生活中,在成長過程中,不可能不犯些錯誤,可是我們作為小孩子,卻常常受到嚴厲的批評;而我們的進步卻常常會被忽略!每個人都不希望成為老師心目中的差生,或者爸爸媽媽不喜歡的壞孩子。“只要你們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錯誤,我絕不會責怪你們”這是安利柯的老師給我們的安慰,也是最深刻的愛。

這本書教會我們要真正地把愛心,獻給需要的人,應當從點滴的小事做起,從換位思考做起,學會理解、諒解和寬容。這不僅是大人們的事,我們逐漸長大了,很多事,同樣也需要去理解辛辛苦苦教我們的老師,和養育我們的父母。

名著閱讀心得體會2

學習外國名著導讀,可以說是給了我一個機會去接觸更多有關外國文學方面的知識,作為一個理工科學生,我本來是缺少讀文學的熱情的,但是這門課程卻點燃了我的熱情。跟著孫老師學習幾個月以來,老師的激情深深的感染了我們每一位學生,感覺我們的心靈接受了一次外國文學與文化的洗禮,真是受益匪淺。

學習古希臘神話與荷馬史詩,讓我們從文學中對外國曆史有了一個深度的瞭解;學習但丁的《神曲》讓我們瞭解了關於宗教的點點滴滴,;學習《哈姆雷特》,不僅讓我們瞭解了莎士比亞大師以及他的寫作風格,而且也讓我們學會了認識自己。不同的名著,讓我們感受到了不同西方思想家的智慧薰陶,這些名著都是前人思想智慧的結晶,學習著這些智慧的結晶,我們會不斷的發現一個又一個驚喜,在這些驚喜中,我們自身的思想也得到不斷的擴充,不斷的提高人們常說書本是精神的糧食,讀一本好書就像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這種感覺只有親身體驗才能體會得到。雖然我沒有把這些名著全部都讀下來,但是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對外國文學有了更全方面,更多方位的認識。

這些名著給我有較深刻以印象的有<簡愛>和<哈姆萊特> 。簡愛中成功的塑造了英國文學史一個對愛情,生活,社會以及宗教都採取了獨立自主的積極進取態度和敢於鬥爭敢於爭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她從小寄人籬下,飽嘗人情冷暖,但是苦難磨練了他的意志,使他養成了堅毅倔強,外柔內剛的性格。他聰明好學,自尊自愛,儘管社會地位卑微,但她不甘墮落。簡愛是歷史人物中獨立女性的傑出代表,她鼓勵我們學會堅強獨立,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不管是美麗還是相貌平平,我們都應該擁有美好的心靈和充實的心胸,我們應該以獨立的人格和堅強的個性生活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曲折動盪的故事情境,激情的對白,讓我們對人世,人性,死亡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在悲慘地背後,我們感受到了它對人類精神的撞擊和心靈的悲憐。看完戲劇仔細想想,其實哈姆萊特所反映的就是我們自己。在我們年幼的時候,我們都是快樂的,充滿夢想的王子,在我們眼裡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都那麼新鮮與好奇。但是當我們經歷了一些殘酷的現實之後,我們做任何事都會左思右想,顧慮太多這樣只會錯過一次又一次機會,有時候我們做事情考慮不夠周全,或者行動過於魯莽,我們往往會為自己找各種理由來完善,這樣反而會弄巧成拙。但是不管怎樣,經理是一種財富,我們應該學會呵護心靈,慢慢的成長,慢慢的走向屬於自己的那片天地,期待自己一點點靠近夢想,決不放棄!

名著導讀的課上完了,但是我們的收穫卻都已經揣在身上,這些都是我們的財富,我們將帶著這些財富在求知的路上不斷前進,不斷攀升!

最後謝謝老師給我們的指引!

名著閱讀心得體會3

去年,閒暇之餘讀了兩本書,其中最為感動的是作家劉墉文集中的《超越自己》,那是他兒子考入美國著名的高中史岱文森學校時,他寫給兒子的一系列信件。劉墉本意是啟發兒子怎樣面對艱險橫逆的環境和未來的挑戰,教他怎樣發揮潛能,超越自己!對於以為人父、四十不惑的我來說不僅是收穫了教育兒子的良方,更收穫了做人的道理。“你不能失敗”是他寫給兒子的信件之一。文中引用西方哲學家赫伯特的話:“一個人如果二十歲時不美麗,三十歲時不健康,四十歲時不富有,五十歲時不聰明,就永遠失去這些了。”也就是說,這個世界是不等人的,時間是不等人,如果在你年輕的時候該耕耘的時候不去拼搏,那麼在你該收穫的時候也會一無所有。

這篇短文也在我原本平淡如水的心緒中激起了層層浪花,使我這十多年來日漸麻木的心有了再度振作的慾望,讓我感覺到儘管單調的法警工作很多年沒什麼變化,但社會是不斷變遷和飛速發展的,即使工作內容沒變化,但是偵查工作的方式在不變化、偵查裝置在不斷更新,如果不學習理論、不掌握技術,就不能適應提高檢察工作技術創新的要求,那就是一種落後,是一種失敗。猶如作者所說:“馬斷了腿,當然還能活!但是身為一匹馬,不能跑了,就算活著,又有什麼意義?”態度決定一切。態度決定你的語言、語言影響的行為,行為結果決定你的思維,思維影響你的態度。做為一名老法警,曾經崇高的理想和澎湃的激情,已隨時間消磨殆盡,對待工作的態度平平淡淡,猶如“斷了腿的馬兒”。想想七十多歲的老人尚有考上大學的,我才四十沒有理由不為自己的理想奮鬥。對待人生就是要有不懈的努力與強烈的責任感。我要在法警技能上有所突破、在偵查方式上有所提高、在日常的檢察工作中有所創新,實現自己曾經的理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人生最強的對手,不一定是別人,而可能是我們自己!面對安逸的生活,我滿足現狀、不思進取。因為有著“鐵飯碗”能吃“皇糧”,我就沒有憂患意識、迷失前行的方向!而劉墉的文章中總是有許多勵志和心理輔導性的東西,總是能提出許多不凡的見解,讓人看了就覺得備受鼓舞,振奮人心,看了就覺得生命應該活出精彩!是劉墉的字字珠璣,告訴我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家人,如何對待紛雜的社會。告訴我的孩子如何戰勝自己的惰性,克服依賴心理,找到自己前行的人生目標,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人生最強的對手,不一定是別人,而可能是我們自己,在超越別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

名著閱讀心得體會4

今天我將結合假期中對教育名著的學習,報著一種相互交流的思想,談談我讀教育名著的一點體會。

常言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在我校開展讀書活動中,我讀了《教育新理念》、《影響學生的101個經典成長案例》、《陶行知教育文集》、《魏書生文集》等幾本教育著作,從這些教育名著中我深深體會到,現代教育思想有了根本性的改變,強調多元、崇尚差異、主張開放、重視平等、張揚個性。因此,在教育教學中,如何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越來越成為我們教育工作者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

通過閱讀《教育新理念》這本書,我對素質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於如何做一名優秀的教師有了更深的感悟。回想自己當初的評價是認為學生越來越懶、越來越笨。現在想想,是自己的評價手段有問題:否定多於肯定、批評多於讚揚、指責多於寬容。在課堂上,總想讓學生按照自己設計好的思路進行,追求答案的標準化,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片面追求高分,忽略了學生的思想教育,過分追求人人成才,忽略了個體差異。通過閱讀《教育新理念》這本書,我才明白教師應給學生多一點自由,少一點限制;多一份寬容,少一份指責;多一些讚賞,少一些批評;多一些平等,少一些專制。素質教育是一種境界,是一種整體風貌。是一種完整人格的養成,是一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這樣一種氣質、這樣一種精神、這樣一種情懷、這樣一種品位、這樣一種人格,需要相應的教育境界的濡化,需要一種真誠、公正、平等、友愛的教育氛圍才能養成。

通過閱讀《陶行知教育文集》,我的心靈又一次得到了洗禮。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他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現代學習方式,這對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多麼的重要。現代的教育必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取得和諧發展。,因材施教是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這一思想,有利於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發展學生的個性。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豐富多彩的,同時我們教師所學習和所要作的也是豐富多彩的。我作為一名教師,更要向陶行知學習,向前輩們學習,多積累知識,多和孩子們相處,和他們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們的老師。

通過閱讀《魏書生文集》,我頗有感觸,對魏書生的做人哲理、教育思想和教改經驗的博大精深,仰之彌高。他的班級民主管理,他讓學生體驗生活的快樂、學習的快樂、暢談競爭的快樂、吃苦的快樂,強化學生享受人生快樂這根神經,使學生的心理素質不斷提高。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從不感到沮喪,始終保持歡快愉悅的心態,享受“快樂人生”。立體看人生是魏書生做人哲理之一。即用寬容當宰相,用勇敢當將軍,用勤勞當大臣,用明智當君王,那自己的內心世界就能國泰民安。我欣賞魏書生的樂觀,是在他對逆境的態度上。“埋怨環境不好,常常是我們自己不好;埋怨別人太狹隘,常常是我們自己不豁達;埋怨天氣太惡劣,常常是我們抵抗力太弱;埋怨學生太難教育,常常是我們自己方法太少。解讀魏書生,更讓我明白,平常要保持對生活的這份激情,永遠對萬事萬物都保持一種好奇,永遠都湧動著一種對生活的熱望。注意時時保鮮自己的激情,讓自己的頭腦能常常激盪起來,做快樂的人,享受教育的快樂,享受人生的快樂。

通過讀教育名著,我深知教學質量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立足之本。堅持教育教學質量為中心不動搖的目標,教育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是教育事業健康持續發展的保障。我們將要不斷地認識自我,挑戰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源源不斷獲取最新的資訊,最廣博的知識,想象的空間才會不斷拓展,大腦才能打破思維定勢,才會在創新的路上越走越遠。教學質量才會穩步提升。

通過讀教育名著,我明白了學生之間只存在差異,而不存在所謂“差生”。人的潛能是多元的,有各自的優勢。“差生”與“差異”,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卻體現了兩種不同的教育理念,只有在後一種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我們才會熱情地去關心每一位學生,耐心地去指導每一位學生,仔細地發現每一位學生的潛能,善意地去讚美每一位學生的閃光點。在這種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我們的工作才會更有情趣、更有奔頭、更有價值。

總之,熱愛學生、教育學生是個艱鉅的靈魂、性格塑造工程,作為一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培養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應該像魏書生所說:“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要教書就要先育人”,多年來的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使我認識到:真誠的師愛是促進學生上進的動力。"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熱愛每一個學生"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為了孩子,甘為駱駝。於人有益,牛馬也做"。在所讀的這些教育名著裡,專家們都建議老師應該用欣賞的目光去看,用賞識的語言去說,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它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不斷走上成功之路。讀教育名著,讓我意識到教師應該充盈著一顆愛心,把愛的陽光灑到每一個學生的心田,讓思想與思想撞擊的火花,架起心靈與心靈溝通的橋樑,一起拉響生命的琴絃。用我們的愛托起明天的太陽,只要教師都獻出一份愛,我們一定能奏響一曲教育的新樂章。而教育名著的引領──將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名著閱讀心得體會5

“愛所維繫的生命線,在風浪中搖曳,我依然堅守這一切,老人他默默牽著線,和我一齊哽咽,也許明天也許很遠很遠”還記得第一次聽到《老人與海》這首歌,腦海中就出現了對“老人”這個詞的疑惑。之後,真正接觸《老人與海》這本書就頓時被這本書的靈魂所吸引。

看《老人與海》這本書的時候,我會經常性地感覺到老人彷彿是海中一條久經沙場的大魚,也許這樣的形容不準確,或者說老人就是海,可卻是歷盡滄桑的海。老人的眼睛如文中所提一樣,時間在變老,可那雙眼睛卻像海水一樣藍,是愉快的,毫不沮喪的。

老人與小孩都時常用謊言去修飾那窮迫的生活,小孩對老人的尊重甚至充滿了崇拜,他對老人的信心有增無減,並不斷地激勵他、照顧他,男孩兒更帶回了老人失去的青春,是他見到逃過去的自我。所以,獨自在海上的那三天,他經常唸叨著:“但願那男孩在這兒就好了。”每說一遍,他就能重振精神來應付這艱苦的考驗。小獅子也起著同樣的作用,他“愛它們,如同愛這男孩一樣”。我有時在想,老人就像一條大魚,雖然身疲力盡,可是絕不向大海和漁人屈服。老人的身體、力量在逐漸縮小,可老人那長年積累的經驗和技巧促使他存有信心,能捕捉到大魚的信心。同時我也在想,如果沒有這小男孩,老人會怎樣,他會有信心幹出別人不敢想像的事嗎?

可老人卻始終做著與別人不一樣的事,他做的是別人敢想而不敢做的事,雖然有許多人不理解他,可他照樣做。老人在海中經歷了太多的事,當他捕到一條大青花魚的時候,也興奮的嚷了起來,經過兩個多月來,他沒有捕到一條魚的事實,他開始自言自語,在海上交談是一件不好的事情,這彷彿成了所有出海的漁人之間的一種品德,可老人卻由於孤單也許有其他的外在因素,促成老人嚷出了自我心中的話,老人渴望遇見走失的魚群,因為大魚肯定會在其中,老人在八十五天的時候用大青花魚做為誘餌,太陽在他的腦後,海岸遠離了他,在他的視眼裡有的僅有一片一望無際的海與那青青的山。

經過老人的努力,一條馬林魚在吃下老人的誘餌,老人靈活地握著釣絲,用他那經驗與技巧同躲在海下六百英尺的大魚做著較量。老人感覺到大魚的重量,慢慢將手中的線放下去,經過了好一段時間,老人決定收網了,可魚也是很精神的,在那平靜無波的水上,老人與大魚做著無聲的較量。老人的汗幹了,全身冷冰冰的,兩方都拿對方沒有辦法,就這麼耗著。魚叉、短棍、舵把……老人用了各種方法,魚肉還是都被咬去了,但什麼也無法摧殘他的英勇意志。“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能夠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

從世俗勝利觀的角度看,老漁夫不是最終的勝利者,因為儘管開始他戰勝了大馬林魚,可是最終大馬林魚還是讓鯊魚吃了,他只是帶著大馬林魚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說,鯊魚才是勝利者。可是,在夢想主義者眼裡,老漁夫就是勝利者,因為他始終沒有向大海沒有向大馬林魚,更沒有向鯊魚妥協和投降。讀完這本書,我堅定地要做一個夢想主義者,在我的眼裡,儘管老人只帶回了一副魚骨,但他的精神是可貴的,他能夠獨自出海捕魚就註定了他是一個勝利者。人性是強悍的,人類本身有自我的限度,但正是因為有了老漁夫這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戰,超越它們,這個限度才一次次擴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戰擺在了人類面前。在這個意義上,老人這樣的英雄,不管他們挑戰限度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永遠值得我們敬重的。

老人與大海,與自然界的強大力量對抗,而我們此刻只是面臨一些學習上、生活上的挫折,與老漁夫相比,真的只是小巫見大巫。他的手已經沾滿老繭,面板也已經被刺眼的陽光晒出斑點,那艘破爛的漁船也不能抵禦什麼風暴,自我那破舊的小屋也是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的那種。可是,他沒有放棄對生活的期望,他和那個小男孩聊棒球,去酒館喝酒聊天,仍然天天早上迎著第一縷陽光出海捕魚。無論有沒有收穫,他都會堅持出海捕魚,這不只是因為他要依靠捕魚謀生,而是捕魚已經成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他的一種記憶。

當我們下次遇到困難時,是否需要研究一下應不應當想老漁夫那樣堅定信念,戰勝一切呢?畢竟我們的困難和他遇到的相比,是那麼的微不足道。我們的手沒有老繭,面板沒有晒出斑點,夏天在家裡吹冷氣,衣服是父母幫忙洗,每一天放學回家就有熱騰騰的飯菜擺在桌上。我們實在是沒有生活的壓力,我們也真的沒有受到過那些能夠成為挫折的'東西。

我們的煩惱、挫折,只能說是少年時代的那小小的不滿意而已。這些就能夠成為我們放棄的理由嗎?顯然,這都是一些愚蠢的的理由,我們的字典裡不能夠存在“放棄”這兩個字,我們能做的僅有儘自我全力拼搏向上。

人生就如一片汪洋,很寬,也很危險。它能夠把你推向一個高度,也會瞬間讓你失去自我所有的幸福。我們為了保留這一絲幸福,會努力地向浪尖奔去,用我們的滿腔熱血化解有時憤怒的海洋。要明白,一個好漁人,是擁有老漁夫的意志和精神的。我們更應當熱愛生活,並且學會堅強的應對一切的挫折。

我們的路還有很長,在今後我們會遇到比以往更加多的,更加嚴重的挫折與失敗,但我相信,只要想到那個老漁夫,他的堅強和對生活的熱愛。我們也會學著堅強,自我應對困難。人生之路就算再困難,有了老漁夫的精神,再苦再累,我們也有信心堅持下去。攜帶者老人的精神,我們也揚帆起航,奔赴我們最好的未來!

名著閱讀心得體會6

生命現象是一個很奇特深奧的現象,有時閱讀報章雜誌,常常讀到一些感嘆生命的篇章。例如:在幾千米的高空上,都能夠發現蝴蝶;在幾乎接近沸點的溫泉裡,也有生命在活動;深深的大洋底層,有水生動物在繁殖;南冰洋零度下的冰水裡,也有不少的水族等等。由此可知,我們的生命是很奇妙的。因此,我們要珍愛生命,學會快樂成長。

我以前看過這樣一則小故事:在喜馬拉雅山谷裡有許多蝴蝶撲打著翅膀向高空衝去。一次又一次,儘管屢次失敗,它們仍然奮鬥不懈,雪地上最後覆蓋著超多蝴蝶的黃翅膀……這些蝴蝶用極不平常的行動譜寫著生命的壯歌。和這類事情異曲同工的數不勝數,它們在生活中的那種不畏困苦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但是,生命又是脆弱的,不可複製。所以我們要保護好自己,同時讓自己快樂的生活,讓生命有價值。

暑期,我閱讀了中國心理諮詢師張芬創作的《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它給我的啟發很大。

書是從一個遙遠的故事開始的。我真為書中的主人公而高興,他一路上通過不斷努力,尋找心想事成的祕訣,並靠著小王子等人的提示與幫忙,克服種種困難,成功到達心想事成的彼岸。從中我明白了真正心想事成的境地,是在處理了自己的人生模式,明白自己真心向往的是什麼,而且對阻撓的信念,連線上你的源頭之後,自然而然發生的狀態。

看完這本書,我為自己選了一個遠大的夢想,然後照著心想事成的步驟,一步一步地向著目標邁進。當然,我還是會記住:生命是如此巨大的一條河流,我們要做的是在生命之河中愉快徜徉,順流而行,而不是辛苦地用各種手段要求河流以我們想要的方式流動。

夢想是人的翅膀,有了它,人才能飛翔;夢想是最溫暖的光芒,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候,他也能把前方的路照亮。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要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夢想,我們的夢想是否貼合實際,是否是我們真心想要的,這一點很關鍵。當然,在生活中,在心想事成的過程中,是不能沒有快樂的,就像大地上不能沒有陽光。快樂在哪裡?快樂在讀書明理的過程中,快樂在追求事業的旅途中,快樂在拋卻物慾後的淡泊恬靜中,快樂在心底無私天地寬的從容境界中,快樂在奉公守法本分做人的平凡人格中……總的說,快樂就在生命的成長中。

在成長的過程中,在心想事成的過程中,我們總要有許多支撐,少年的理想,青春期的戀情,事業和友情,許許多多。然而這一切都有隨時失去的可能。人生中總有幾段黑暗的隧洞要我們獨自穿行,這些路上沒有樂隊和鮮花,這時,我們需要學會為自己伴奏,高歌向前。

我成長,我快樂!我們要真心悅納生命,呵護生命的成長。

名著閱讀心得體會7

從事教學工作多年,我漸漸認識到教育孩子重要性,於是,我讀了李鎮西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李老師所具有的一顆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師對學生的愛心更是令我震撼!如:學生生日時親手送上的一本書、一張賀卡、幾句誠心的祝福,為學生辦生日晚會,跟學生一起舉行篝火晚會;這些既平凡又無微不至的關懷,令學生感動的同時,也感動了我。它折射出了為人師者崇高的師德風範,然而李老師卻把這一切說成是“在還學生的債”,這是何等的難能可貴!

整篇文章裡,沒有華麗的辭藻裝飾,沒有驚天動地的偉大壯舉,全是記載著李老師與他的學生們之間發生的最平常的事,可這些事又極其的不平凡!與李老師相比,我從事教學工作多年,對學生的關心與教育遠遠不夠,缺少了愛心與耐心,特別是對待學困生,我不是耐心的開導,而是多了訓斥與指責,總認為學生不下功夫學習,腦子不夠靈活,試想一下,如果站在學生的立場想想,多和他們交流找出學困生不愛學習的原因,做到對症下藥,那又是怎樣的結果呢?在平時的工作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我們多的是抱怨,缺少了為他人著想的做法,這是很不應該的。

我覺得:“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李老師是我們的楷模,值得我們每一個為人師者好好地去學習。讀了他的書後,李老師關心學生的做法令我矛塞頓開。我也要在以後的工作中,學是在他責備學生的不滿,發洩自己的憤怒的時候,他也時刻記住:“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為指導思想,耐心地去對待我的任何一個學生。

我們往往抱怨孩子不理解老師,認為孩子不聽話。讀了《愛心與教育》這本書後,我要改正自己以前的做法,多和孩子交流,和他們交朋友,瞭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所需。不要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子上,平等待人。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陶行知也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李鎮西在他的《愛心與教育》手記四中寫道“教育是心靈的藝術”。

在轟轟烈烈推行高效課堂的今天,李老師給我們指出了一條教育孩子光明大道,把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落到實處,讓學生在和諧、寬鬆快樂的氛圍中學習,時刻讓自己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向問題,只要贏得了學生的尊重,教育也就水到渠成的事了。

名著閱讀心得體會8

《遇見未知的自已》,這本書是上次跟去錦漢展覽中心逛書展時買的。第一次逛書展,感受最深就是人好多,想不到喜歡看書的人還真不少呵。逛了一上午,也沒啥收穫,就買了幾份香港的英文報,一本考公的理論熱點書,還有就是這本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已》。

斷斷續續翻了幾天,總算讀完一遍。看完最終一行字,合上書時,再仔細想想裡面講什麼,卻都很模糊了,也記不起幾句完整的句子。不是裡面的故事不精彩,只是有不少挺專業的,也懶得去多領悟。書的封面寫著“都市身心靈脩行課”、“華語世界第一部身心靈小說”等字樣,標榜的資料似乎很大,但其實就講了一都市白領偶遇一老人的故事。跟大多數心靈勵志書籍一樣,這本書無非也是告訴我們要尋找真正本我,要追求崇尚愛、喜悅、和平。但它經過講故事的形式,讓讀者更深體會內心世界的變化,是能夠改變很多現實的東西。

說句實在話,確實也有點像在推崇“唯心論”的意思,可是,必須程度上的“唯心”確實也是必需的呀,人很多時候,就真的需要好好審視下自我的內心,看看是否有哪些被扭曲了。太現實,會很辛苦的。想要簡單的歡樂,平凡的幸福,從“心”開始,從意識上稍作些改變,其實能夠變得更容易。

書中有一句話,“外面沒有別人,僅有你自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沒有多大的感觸。但看完整個故事,才明白這話的意思: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身出來的結果。意思也就跟“吸引力法則”差不多,進取樂觀的意識能夠吸引到進取的光芒,很多不好的東西都是自我的消極想法招惹過來的。所以,要關心內在,要勇敢一點,做更好的自我。

看這本書時,喜歡泡杯綠茶,聽著柔柔的鋼琴曲,安靜地翻動書頁,放鬆自我,享受著寧靜,享受屬於自我的一份娛樂……

名著閱讀心得體會9

最近,我讀了曹文軒的名著《青銅葵花》。這本書使我深有感觸。

文章描述一個十分感人的故事,城市女孩葵花跟隨爸爸來到了一個村莊生活,她認識了一個男孩青銅。爸爸的意外死亡使葵花成了一個孤兒,善良的青銅家認領了她,葵花和青銅成為了兄妹,他們一起生活、一起長大。青銅一直呵護著葵花,幾乎為她奉獻了自己的一切:為了葵花上學,青銅放棄了自己的上學夢想;為了讓葵花照一張相,青銅甚至在寒冷的冬天賣掉了自己腳上的蘆花鞋;為了葵花晚上寫作業,聰明的青銅捉來螢火蟲做了十盞南瓜花燈;為了讓葵花看馬戲,青銅頂著葵花默默地站立了一個晚上……12歲那年,命運又將女孩葵花召回她的城市,青銅從此常常遙望蘆蕩的盡頭,遙望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

小時候,我常常跟爺爺一起去放風箏。總認為順著風跑,風箏就會飛得很高,於是拼命地跑啊跑,但是很快風箏就被大風掛倒在地。爺爺說,只有逆著風跑風箏才能飛得高。我試了一下,果然如此。以後的日子,我常常在想:人好比風箏,只有在逆風中才會飛起來,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更高、更遠的發展。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青銅一家人十分善良,充滿愛心。如果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像青銅一家人那樣關心別人,那麼這個世界該會多麼美好呀!人不能只顧自己,更重要的是人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擁有了愛心,就算日子過得再苦再累,也是幸福的。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難免有崎嶇和坎坷,但只要有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雲。我讀這本書時,恍如身臨其境,那蕩氣迴腸的文字,那感人肺腑的情節,那動人心絃的故事……讓我回味無窮。

名著閱讀心得體會10

最近,讀了加拿大教育家馬克斯。範梅南先生《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一書,對其中教育條件的論述感受深刻。

是的,教育學是應該具備根本條件,缺少了它們,教育生活就不可能了,至少是不可能成功了。

一、愛和關心孩子是教育學的條件

這是因為學生不是老師選擇的,老師與學生的聯絡也不是血緣的那種關係,而是非常簡單地,當孩子出現在教室裡時老師與他相見。所以說老師作為一名教育者必須具備愛心,且這種愛心真是教育者的偉大之處。老師對學生的愛成了教育關係發展的先決條件,大凡一個愛學生的老師總是一個好老師,一個成功的老師。反之,一個不太愛學生的老師其教育生涯總是不成功的。

愛是教育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用心去愛每位學生是教師的職責,師愛是師德的靈魂。教育是愛的事業,只有投入“情”和“愛”,才會盡心盡力去幫助學生,才能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學生“親其師”,方能“信其道”,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遵循“師愛為本”的思想,用愛心去滋潤每一位學生的心靈,像春雨潤物似的浸潤、感染,關注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幫助他們解決他們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他們感悟生活,做有心人,從周圍的人和事中汲取有用的養分,不斷地完善自己。愛護每位學生,展現教師人格魅力是我們教師的工作原則。今天的孩子不缺少物質上的愛,缺少的是精神上的。而精神上的愛是那些愛呢?概括起來就是幾種愛:平等的愛、理解的愛、尊重的愛、信任的愛、民主的愛。如果我們做老師的做父母的都能經常不斷的與孩子進行民主平等尊重信任這樣的交往的話,那麼我們的教育一定是服務型的而不是管理型的。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一個老師愛他的學生,師生感情好,那麼老師表揚,學生認為是鼓勵,老師批評,學生認為是愛護。如果一個教師不愛他的學生,師生關係緊張,那麼表揚,學生認為是在哄人,批評,學生認為是在故意找岔、整人。

二、對學生的希望,信任是教育的條件

“我不會放棄對你的希望的,我知道你可以造就你自己的生活”。希望指的是那些給了我們對學生的發展的各種可能性的耐心和忍耐,信念和信任。信任的希望激發了孩子,使他們能夠對自己的發展和前途充滿了自信。在我的教育實踐中,因為信任而改變的學生數不勝數,一個學生偶而犯小錯,老師對他說;”相信你會該好的,老師對你是信任的”,又是比嚴厲的訓斥效果要好的多。

多年來的我深有體會:信任對師生是雙向調節的,老師對學生信任,學生也會對老師信任。有據話說得好,信則靈,不信則無,所以說,給學生的希望,信任也就是給你自己的希望和信任。總之愛的教育是一門深而活的學問,愛的教育是一本大書。讓我們用愛的實踐來譜寫教育職業生涯的亮麗樂章。

名著閱讀心得體會11

我介紹大家一本書——《超越自己》。這是一箇中國教授,在他的獨子考入史岱文森的第一年,寫給那個怯生生年輕人的一系列信,教導他怎樣面對艱險橫逆的環境和未來的挑戰,教他怎樣發揮潛能、超越自己!

我愛看這本書的原因是它非常能教育我們怎樣去超越自己。這本書的前言說:人生在世,最大的敵人不是外來的,而是我們自己!我們難以把握機會,因為憂鬱、拖延的毛病;我們容易滿足現狀,因為沒有更高的理想;我們不敢面對未來,因為缺乏信心;我們未能突破,因為不想去突破;我們無法發揮潛能,因為不能超越自己!其實每個人都有超越自己的經驗。在幼兒期,沒有人逼我們學走路,我們卻試著自己站立,不斷跌倒,不斷站起,不斷試步,終於能從爬的階段,進入走的時期。然後,我們對走走也不滿足,又要學習跑。問題是為什麼我們在能跑、能跳、能寫之後,那原先所具有的、不斷超越自己的衝力,竟漸漸消失了呢?因為這是上天設計的,讓我們有了謀生的能力之後,就少有那繼續超越的想法。也就這樣,我們才會心甘情願安安靜靜地作為一個“凡人”。只有那少數的人會說:“我們不要做一個普通人,我要超越!超越我那看來有限的自己。”於是,在這種不信自己辦不到的憤怒和努力下,他們將自己提升了,且隨著不斷地提升、不斷地超越,為人類的歷史創造出更輝煌的成就!

名著閱讀心得體會12

長大了,老師教我讀論語,背古文。就這樣,這些充滿陽光、溫暖我心的好文章伴我長到了10歲。我讀過一篇非常喜歡的文章,它是《魯賓遜漂流記》,作者是丹尼爾middot;笛福。他是一位英國人,這是一個關於冒險的故事,一個關於智慧和勇敢的故事。

英國青年水手魯賓遜由於所乘的貨船在海上沉沒,孤身一人流落到了一座無人的荒島上,開始了為生存而奮鬥的艱辛旅程:做木筏、造房子、種糧食、養牲畜在整整28年的自救過程中,這座無人的荒島被魯賓遜建成一個世外桃源。這種樂觀向上,百折不回的開拓精神和可貴的堅強品質,留給人們挑戰自然的信心和勇氣。

還有一篇小說也不錯,它是《愛的教育》。《愛的教育》不僅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少兒讀物,還被認為是一步人生成長必讀書,令全世界億萬讀者感動不已,全書通過安利柯寫的日記講述了眾多發生在學校和生活中的小故事,抒發了人類最偉大的情感——愛。這些愛的故事將真誠、友愛、堅強、善良、高尚的真情注入孩子們心田。中國古典四大名著讓我充分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帶我遨遊絢麗多姿的童話王國;《木偶奇遇記》讓我和匹諾曹一起體驗成長的喜怒哀樂;《克雷洛夫寓言》讓我明白了一個個深刻的人生道理這些經典作品無一不將想象力、創造力發揮到極點,開闊了視野,感染了心靈今後,我將繼續與好書為伴,讓陽光溫暖我心,讓好書隨我快樂地成長!

名著閱讀心得體會13

誰是《希臘神話故事》中最有智慧的神?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群威風凜凜的天神,他們不是在打仗,就是在生孩子。他們的孩子除了是天神,也可能是面目猙獰的怪物,還可能是神勇無比的人類英雄……他們都住在《希臘神話故事》裡。在這本書裡,最有權利的是神王宙斯、最有神力的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最有智慧的神是誰呢?今天,我又一次開啟這本書,心裡想著一定要找到答案。

忽然,一個頭上閃著金光、手上握著閃電的小人,從書裡蹦了出來,他用一種威嚴的聲音對我說:“愚蠢的人類,最有智慧的神當然是我的女兒——智慧女神雅典娜!”原來是神王宙斯。

“叫智慧女神就是最聰明的嗎?戰神阿瑞斯還經常被打得丟盔棄甲呢!”我小聲地嘀咕。

宙斯大聲呵斥:“雅典娜用一顆橄欖樹,就從海王波塞冬的手裡贏得了雅典城。她的木馬計被你們人類稱為不世之略!”

我知道木馬計。有一次,雅典娜、天后和愛神爭奪那個代表最美女神的金蘋果,宙斯讓特洛伊城的小王子當評委,小王子把蘋果給了愛神。雅典娜和天后為了報復小王子,就讓希臘去攻打特洛伊。戰爭持續了十年,特洛伊城內哀鴻遍野,城外血流成河。後來還是雅典娜教給希臘人一個木馬計,這才毀滅了特洛伊。

我點點頭:“雅典娜使過的計謀簡直比天上的星星還多。雖然赫爾墨斯、西西弗斯、奧德修斯也想過不少點子,但是在雅典娜面前,的確不值一提。”

“這麼說,”宙斯滿意地問:“你也同意雅典娜是最有智慧的神了?”

“不,還有一位很有智慧的神”我好心地提醒宙斯:“在提坦之戰中,多虧先知神普羅米修斯出謀劃策,你才當上神王,世界才獲得了和平。普羅米修斯還親手創造了人類,他教會人類各種生存技能。”

宙斯咆哮著打斷我:“普羅米修斯有時是極聰明,但有時是極笨!我下令不讓人類擁有火,他卻使計盜取火種送給人類!為了懲罰他,我把他鎖在山頂,還讓巨鷹每晚都去啄食他的肝臟。如果他真是有智慧的神,又怎敢來挑戰我?人間有沒有火,和他有什麼關係?他在偷火種的時候,沒想過自己會遭受什麼樣的懲罰?”

“普羅米修斯是先知,當然知道盜火的後果。他犧牲自己,是為了讓世界不再黑暗寒冷。他用智慧讓人類對未來充滿希望。”我耐心地解釋:“智慧怎樣比較?這讓我想到我玩的魯班鎖。我有很多魯班鎖,我可以輕鬆地拆開每一個,雖然拼裝回去很麻煩,但也難不倒我。”

我拿起一個最簡單的魯班鎖,對宙斯說:“這個是我自己設計的魯班鎖,為了做它,我思考了很久。我用3D列印軟體畫圖、用樂高做模型,我經歷過很多次失敗,最後才創造出它。這讓我明白:毀壞容易,復原難,創造最難。”

我的思路越來越清晰:“在整本書裡,只有普羅米修斯創造了人類、守護著世界,其他天神除了偶爾幫助幾個他們喜歡的人,大部分時間都在奪權、報復、搞破壞。那些不能給世界帶來好處的計謀,再怎樣引人注目,也不是大智慧。所以,普羅米修斯才是《希臘神話故事》中最有智慧的神。”

宙斯目瞪口呆地看著我,他慢慢地消失在書本里。

名著閱讀心得體會14

日復一日的工作很容易令人的熱情逐漸冷卻,感到索然無味,甚至會對工作表現出浮躁的心態,對工作失去激情,敷衍應付,這樣一種工作狀態是很可怕的。讀完《超越自我》這本書,讓我深深的意識到在任何時候、面對任何壓力下,都不能對工作失去熱情、激情,要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如何才能保持工作的熱情呢?我認為:

首先是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我們不能總是以本位主義去思考問題,“我在工作中付出多少,就應有多少的回報”,若回報不如所願時,便灰心失望,失去工作熱情,得過且過。要知道,工作主要是自己去做的,工作做不做,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態度問題。所以,對工作我們要擺正心態,端正工作態度。

第二、扮好角色,理清個人與總站未來發展目標的認識。只有對總站的發展目標深入瞭解,才能促使自己不斷充實自我,適時調整自己的角色,以適應總站的發展需要;只有找到個人和總站藍圖的最佳結合點,才能獲得真正的心理歸屬感。

第三、不斷地給自己制定新的目標,長短結合,朝著這個目標努力,這樣工作起來就有動力和衝勁。有了方向、有了動力,自然就能保持高漲的工作熱情。

我選擇了一份工作,其實就是選擇了一種責任,必須以一種鍥而不捨的精神、一種堅持到底的信念、一種自動自發的責任心嚴謹地對待,在這種嚴謹的態度的支援下保持對工作的熱情,這樣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好。

名著閱讀心得體會15

美玉前陣子來南寧時,送了本書給我《遇見未知的自己》。我沒看完,先借給麵條看了。因為她有心理困擾,正好有朋友建議她看這本書。

她沒看完,便建議說:元家族的成員都該看看這本書。

這是一本都市修行的心靈書籍。週末的讀書會,我便以此為主題,分享此書心得。

其實這本書對我觸動不大,因為我已經過了那種發現內在自我、喚醒心靈覺醒的階段。當然裡面有很多學識可以令我補充新知,完善我的個人系統。

因為沒看完這本書,所以我分享的更多是近期我的閱書心得。

一是,有好書,我會盡量推薦給大家;

二是,你是否要接受,隨緣。

所謂的"人講人緣,書講書緣。"就是這個意思。

這本書對面條小姐的觸動大,因為她剛好處在這樣一個心靈迷茫的人生階段,所以恰當的書籍能給她指明燈的作用。所以,書講機緣,處在不同的人階段,有不同的人生需求,傾向的書籍就不同。

就我自己及大部分的女性階段而言:

15—25歲的階段,一般就是《女友》、《花溪》《瑞麗》《時尚》之類的書籍。25—35歲的階段,會更喜歡看張愛玲、張小嫻、倉央嘉措、納蘭性德等小資書籍,也能靜下心來看身心靈脩行、養生方面的書籍。35—45歲的階段,喜歡重讀古典名著、喜歡佛禪類書籍,也喜歡疏通知遠的歷史類書籍。45歲之後,喜歡研究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易經》《茶經》之類的。

同樣的,人講人緣。往往你認為很好的一本書,很迫切地推薦給別人,別人不一定會採納,這個時候,授者也要考慮和尊重受者的意見,千萬不要勉強人家。

我以前專門和元真研究過這個話題。

好比說,我認為很好的一本書、一部電影、一個體驗、一個課程……推薦給別人,尤其是身邊的人,很希望他們跟我有同樣的體驗。可是對方不領情,我會覺得失落,覺得可惜和遺憾。

後來和元真探討,便釋然。

對方不領情,那也是正常的。一方面,對方可能沒有這個緣分,另一方面,對方的緣分沒到。你何必拿自己的緣分強加到他人的身上呢?

明白了這一點之後,但凡我向別人推薦好東東時,便不會那麼地急切。如同我辦這一次讀書會,不是要大家都要看這本書,而是,因為我們是長期的朋友,我是希望通過不定期的活動,讓我們彼此之間,逐步建立更多溝通上的共識。

而,從受者的角度來說,如果有人向你推薦什麼東西,必定是那個東西是好的、對他受益的,所以我們要體晾這份用心和善心。

不管是授者,還是受者,希望你們隨緣就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zh-tw/flgr/xinde/k4qj4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