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心得體會 >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15篇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15篇

在平日裡,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15篇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1

這是寓言,還是夢魘?卡夫卡的《變形記》究竟是預示了一個未來,還只是偶然的一場噩夢?

《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之作。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一般把卡夫卡和他的作品歸入"表現主義文學"中。

格里高爾在父親的公司破產、全家處於困頓的境況下,去當旅行推銷員,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他在家裡是受到尊重和愛戴的。當一個人被人依賴時,他與別人的關係自然會處於正常狀態。但格里高爾一朝成了大、冷漠、殘酷、無法溝通的可怕圖景,親情、倫理之情蕩然無存。格里高爾雖然成了甲甲蟲,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兄妹關係突然間發生了180度的轉變,顯示出一幅極端自私蟲,但作為人的思想感情還在。他為不能按時上班而著急,他為老闆要炒他的"魷魚"而焦慮,他為父親暗暗地存了一筆錢而欣慰,他為妹妹明年上音樂學院的事而籌劃,他為今後一家人的生計而憂心……專橫暴躁的父親卻全忘了昔日的父子之情,害怕"家醜"外揚,要把他趕回房間,關起來。他甚至懷疑兒子會對家人採取暴力行為,而恫嚇他、用蘋果砸他,想要致他於死地。慈父之愛在他身上已消失殆盡,暴露出來的是極端的自我中心主義。母親對兒子的感情似乎要深一點,她同情兒子遭受的厄運,她不能接受兒子變成甲蟲的事實,因此悲痛欲絕,但她內心已把兒子當作一個沉重的累贅了。更可恨的是妹妹葛蕾特。當哥哥最初變形後,她尚能做一點照料工作,如打掃房間、送飯等。但時間一久,她就再也"受不了了"。她痛哭著向父親請求:"我們必須設法擺脫他","他必須離開這兒"。並狡猾地辯解說:這隻大甲蟲並不是格里高爾,如果是的話,他就應該"自願跑掉"。這實際是在暗示格里高爾。她還無中生有地說:格里高爾會"要了你們倆(指父母親)的命",他在"迫害大家","想佔領整幢寓所"。 這一番歇斯底里的哭訴,把她內心的自私、狡黠、冷酷暴露得淋漓盡致。格里高爾對一家人的言語行動,並沒有驚詫,也沒有憤怒,而是用一種清醒的、"平和"的、"沉思"的心態,接受了這種事實。他一邊"懷著深情和愛意回憶他的一家人",一邊悄悄地死去了。他的死,使薩姆沙一家如釋重負,大家沐浴著三月的春風,一身輕鬆出外郊遊去了。格里高爾的死並沒有影響了別人的生活。

人為什麼我們自私、狡黠、冷酷?因為懼怕我們的無能為力。卡夫卡作品含有的空虛、固執的懷疑,向前追求一種無信仰的安全感,這種焦慮,正是人類文明千百年發展中不曾除去的隱痛。這種痛楚並沒有因為文明的日趨完善,人類改造能力的日益增強而減弱,反而愈加凝重。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

《變形記》是奧地利著名作家卡夫卡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說,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作品。故事大概講述一個年輕的推銷員格里高爾作為家中的頂樑柱,是家裡唯一的經濟來源。為著那微薄的工資,每天過著繁忙、壓抑的生活;正因為這樣,父母和妹妹都非常尊重他。然而某天早上,他突然從噩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公司祕書主任為他沒有上班找上門找他,父母和妹妹也急忙來詢問,見狀均驚慌失措,這也使他陷入痛苦和絕望絕望中。然而之後家人經歷了震驚、恐懼到冷漠、厭煩等一系列的感情變化,他們甚至以"這隻蟲根本就不是格里高爾"為由,不願花精力養這個既不能掙錢又拖累家人的"怪物"。後來格里高爾終於在受盡了親人的冷漠後絕望地離開了人世間了。死後,家人沒有一絲痛失兒子的傷心之情,反之,他們好似解脫了一般,卸去了格里高爾所帶來的重擔,策劃了一場旅遊,他們認為沒好日子即將開始了!

格里高爾突然發現自己變成甲蟲,他抱怨著為還清父債而受別人的使喚和差使,焦急地想起床,但怎麼也起不來的,生怕父親的責備,希望能得到父親的體諒,他的惶恐從本質上體現他的孝順、忠實、善良、富有責任感。結果事與願違,父親的狠毒不但沒有體諒他,還很厭惡他的甲蟲外形。即使這樣,失業在家的格里高爾雖過著甲蟲生活,但依舊想著家裡的經濟狀況該如何解決,怎麼讓妹妹實現音樂夢,他聽說家人出去做工掙錢就不禁自責和羞愧得渾身燥熱,這使他的善良一覽無餘。父親的狠心,讓一隻蘋果嵌在格里高爾的背上,疼痛難忍,妹妹的耐心有限,開始對他厭煩了,不再關心他了,認為他是需要設法擺脫的包袱。對於這種狀況,格里高爾身心均受到深深地打擊,他一邊回憶家人的美好,一邊異常冷靜地考慮自己的去處。面對變形,面對親人厭棄,面對死亡,格里高爾驚慌、痛苦、絕望,最終選擇平靜地死去。從這一點看,他又是一個清醒、堅強的人。

除了主人公外,格里高爾的妹妹也是作者著力表現的人物形象。葛蕾特不像安娜卡列尼娜那樣完美,她只是一個社會基層的小人物。從主人公妹妹的情感變化來看,卻能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世態炎涼。作為哥哥唯一的知心人,她的愛卻建立在存活和金錢的基礎上,脫離這兩樣東西,就會威脅到她的美滿生活,那麼愛就不復存在,站在了父母的陣營中,剩下的就只有赤裸裸的冷酷和殘忍!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可謂入木三分啊!

另外,母親前後的態度迥異,溫和透著虛偽只會在格里高爾交出他的工資時才會顯露;當確定兒子成為他們家的累贅時,不耐煩的情緒畢露無遺!拜金主義的父親將兒子作為賺錢的工具,粗魯地驅逐兒子,絲毫沒有親情可言,著實讓人為格里高爾心寒了一把!

作者將人異化為甲蟲,著實費了不少心思,不似莊公夢蝶那麼詩情畫意,但卻讓甲蟲無需承擔輿論與法律的壓力,將格里高爾的境地極端化了,失去說話能力,無法與人溝通,不能表達心中的想法,家庭的經濟問題的不到有效的解決,壓抑的情緒無從發洩,從此內心世界處於陰暗階段,一切的一切都如此的令人不堪設想!甲蟲就好似受資本主義奴役而成為人格變異的人,故事情節沒有大波大浪,趨於平淡,唯獨心理描寫居多,但卻又是那麼的反常、虛幻、荒誕,表現了人被制度化,完全成為社會附庸的悲哀,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狀態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獨、絕望情感的折射,使人不得不為作者的寫作風格所折服!

對於《變形記》由初步學習到感性理解,卡夫卡筆下的"甲蟲"對人類進行著一次又一次的心靈撞擊,心靈為之震撼!在老師進行認真剖析,我們不得不驚訝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奇妙變化,讓人不得不重新思量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的關係,重新審視變化無窮的世界!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3

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大多都十分晦澀難懂,需要讀者閱讀時認真的跟隨作者的思路進行思考,並且這些作品的基調是悲觀的,基於以上的兩個原因,所以閱讀現代主義文學是有些難度的。我這次選擇了一篇理解起來非常容易的小說來看,這就是《變形記》。這篇小說早在上中專的時候就曾經學過,當時給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相隔多年,再次回首,又有了新的感受。

對於人變甲蟲的創意,對於中國人來說,並不新鮮。《促織》的故事都是知道的,男孩子為了彌補自己的過錯,而化身為“促織”來拯救家人於水火之間。故事在這樣的結局下結束:“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男孩的父母親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男孩也從昏迷中甦醒,向父母講述自己“身化促織,輕捷善鬥,今始蘇耳”。而格里高爾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從故事的開始,他就陷入了麻煩——因為自己變成了甲蟲連身都翻不了,而家人因為不知為什麼格里高爾就是緊閉自己的房門,而且從裡面傳出了“動物的聲音”。

讓每個讀者都為格里高爾擔心,也同時也關心故事究竟會如何發展,這樣的安排讓讀者對故事的結尾產生了巨大的懸念。事情的發展讓我們可憐的主人公的境遇愈加的悲慘,直到最後的死亡。但是格里高爾的死亡,卻讓我們有那麼一種欣慰,他終於不用受苦了。他不用在曾經自己的房間,現在是家裡放廢物,破傢俱的地方苟延殘喘。相信每個讀者也會感覺到變成碩大甲蟲的格里高爾,他此時此刻也是家裡的廢物,他從家裡的頂樑柱變成了給家人帶來不快的東西;他不用在吃自己已經無法下嚥的食物。他變成甲蟲後,一些生活上的習慣也越來越“動物化”,離人類的行為習慣漸行漸遠,從探索外界是不再向人類那樣依靠自己的視力,而是使用自己的觸角,並且認為觸角十分的管用。

他終於能從家人的敵意中解脫出來,我們能從家人對他冷漠的言行和通過他心理的迴應中,體會到那種痛徹心底的感覺。雖然時間,地點並不相同,但是《促織》和《變形記》所表現出在社會中,底層人物在現實的重壓之下,異化為“非人”的悲劇,無時無刻不在上演。蒲松齡在之後的評論里加入了自己的評論,但是也只是點到為止,只是講了“一人成仙,雞犬升天。”暗諷統治階級的昏庸。而卡夫卡卻將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所創造的物,如金錢,機器等作為奴隸人,並使之異化的力量進行描寫,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裡,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利害關係,這樣細緻的描寫讓《變形記》與眾不同。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4

弗蘭茲卡夫卡,奧地利小說家,20世紀德語小說家。文筆明淨而想像奇詭,常採用寓言體,背後的寓意深刻。而他的代表作是《變形記》。

小說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寫格里高爾發現自己變成巨大的甲蟲,驚慌而又憂鬱。他父親發現後大怒,把他趕回自己的臥室。第二部分,寫格里高爾變了,養成了甲蟲的生活習性,卻保留了人的意識。他失業了,仍舊關心怎樣還清父親欠的債務,送妹妹上音樂學院。可是,一個月後,他成了全家的累贅。父親、母親、妹妹對他改變了態度。第三部分,寫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掙錢,忍受不了格里高爾這個負擔。妹妹終於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爾又餓又病,陷入絕望,他懷著深情和愛意想他的一家人,然後他的頭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撥出了最後一絲氣息,死了。父親、母親和妹妹開始過著自己養活自己的新生活。

小說的創作背景是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使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蕭條,社會的動盪,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黑暗的現實,痛苦的生活,使得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失去信心,一方面尋求出路,銳意改革,一方面又陷於孤獨、頹廢、絕望之中。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思想敏銳的藝術家認為世界是混亂的、荒誕的,他們著書立說,使用極度誇張以至怪誕離奇的表現手法,描繪扭曲的人性,表現人的本能和無意識的主觀感受,開掘個人的直覺、本能、無意識、夢幻、變態心理以至半瘋狂、瘋狂的言行、心理,批判資本主義的人際關係,批判摧殘人性的社會制度,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人和人之間關係的冷酷,人對社會的絕望。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5

弗蘭茨·卡夫卡是奧地利的小說家,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變形記》是卡夫卡中篇小說的代表作。小說主要從主人公的視角出發,描寫了家庭與社會的壓迫下的人的異化現象。《變形記》並不是只關係到格里高爾·薩姆莎,作品還涉及到一種既包含著他同時又超越著他的變形。

一、格里高爾的異化

格里高爾是一家公司的推銷員,一天早上醒來,他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長著許多細腿的大甲蟲,從此厄運便降臨。當格里高爾變成甲蟲之後,他首先關心的並非是自己的身體,而卻是工作,他擔心自己遲到了老闆會如何對待他或者是請病假了老闆會懷疑是他的慵懶,他甚至下決心七點一刻之前一定得下床。格里高爾彷彿成了一個只會工作的機器,他在乎的只是自己能否正常的工作,他甚至等待著一切恢復真實和自然的正常狀態進而可以像往常一樣去工作。

在全權代理與格里高爾溝通時,格里高爾哀求道:"一個人可能暫時失去工作能力,但這時也是想著他以前做出的成績的時候,還可以考慮到,當他排除障礙之後,他會比先前更加勤勞更加盡力的工作的。"格里高爾希望的是這家公司能夠在自己恢復正常後繼續讓他工作,並且還保證自己能比以前工作的更加勤勞盡力。格里高爾對全權代理說的那些話都是在懇求公司不要解僱自己,甚至表示出自己願意立刻動身上路去工作的心情。他絲毫不在意自己的生理上的變化,而是在意工作的得失。

格里高爾的異化並非是從他變成甲蟲開始的,而在他投身於工作之時就已經開始了。格里高爾在家庭生意的失敗後就熱情的投入工作,從小夥計成為推銷員,逐漸格里高爾負擔了全家的開銷,家人也習慣了由他來養家。從此格里高爾便不再是格里高爾,而是一個掙錢養家的機器。他之後對工作上的回憶也無非就是老闆和代理,夥計們和學徒工,最甜蜜的回憶也僅僅只是向一個帽店的女取款員求婚被拒。可見格里高爾完全喪失了自我,他只是一味的麻木的工作,他不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是讓自己老老實實的五年從沒有請過病假的投身與工作中。

二、家人的異化

在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後,他家人對此十分吃驚,但很快恢復常態。母親怕他,一見他就嚇得暈死過去,得知格里高爾死去後,不由得露出如釋重負的笑容;父親甚至用蘋果砸他,致使他身心備受摧殘;就連一直關心照顧他的妹妹最終也厭棄了他,將他視為"我們一切不幸的根源"。這體現出在當時的社會中,人一旦失去了謀生能力和手段,失去了和他人交往的經濟聯絡,人就無異於蟲。當格里高爾變成甲蟲不能工作後,他便無法再像之前那樣為家庭提供經濟來源,格里高爾失去了他的價值,因而被家人殘忍的拋棄,最終陷入絕望,在孤獨寂寞中悽然死去。

格里高爾的父親是最先拋棄他的,當他發現格里高爾變成了甲蟲時,便充滿敵意的握緊拳頭想把格里高爾推回房間。父親對格里高爾的遭遇沒有絲毫的同情,而是對他越來越嫌惡,父親跺著腳、揮動手杖和報紙、發出"噓噓"聲來將格里高爾趕回房間,完全把格里高爾當成了真正的大甲蟲。"從他新生活的第一天起,父親就認為只有以最嚴厲的方法對待他是合適的",父親對格里高爾的每一次舉動都給格里高爾的身心造成了創傷。父親朝著格里高爾扔蘋果,導致他背後嵌入一個蘋果、視力消失,這些傷害對格里高爾是致命的。格里高爾被父親認為是甲蟲、是敵人,他希望的是家人不要拋棄他,像以前那樣對待他,可是毫無價值的格里高爾是不可能回到從前的那種生活。

格里高爾的妹妹和媽媽之前對格里高爾抱有幻想,她們希望格里高爾能夠正常起來,重新變回人類,像從前那樣工作掙錢。在妹妹準備搬走格里高爾房間裡的傢俱讓格里高爾有更舒適的生存環境時,母親則說道:"搬走傢俱好像藉此向他表明我們放棄了他會好轉的希望,毫不在乎地讓他自生自滅?我想,最好還是讓房間維持原狀。這樣,格里高爾回到我們中間來的時候,就會發現什麼都沒有變,可以比較容易忘記其間發生的一切。"她們都希望哪一天格里高爾能夠好起來,可是格里高爾卻絲毫沒有好轉的跡象,於是妹妹和母親也失去了耐心,對格里高爾產生了厭惡。直至最後妹妹說道:"我們一定得設法弄走它,我們已盡我們的所能去照顧它容忍它了,沒有人可以對我們有絲毫的指責。"家人都想擺脫掉格里高爾,認為他只是一個讓人厭惡的負擔。在這裡,沒有了親情的溫暖,有的只是利益的得失,失去利用價值的格里高爾的結局就是被拋棄。在格里高爾淒涼的死去後,他的家人並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悲傷,而是如釋重負,他們還"舒適地靠著椅背談論著對未來的展望",計劃著今後美好的生活。

當然,在變成大甲蟲後,格里高爾也力圖讓家人理解他,他體恤家人的想法。他認識到自己必須鎮定從事,要有耐心,要極端體恤家人,使他們比較容易忍受他在目前的狀況下不得已給他們造成的煩惱、難堪。他也為自己無力再供給家庭的花銷而羞愧和傷心。但他卻揹負著甲蟲殼,他的一片心永遠無法被人理解和接受。正是他的那層甲蟲殼,不僅阻礙了他和他的家人進行交流,也沉重地宣告了一切交流和溝通企圖的失敗;也正是他心底不斷增強的希翼贏得他人理解的渴望,導致了他徹底被拋棄乃至形體收到了毀滅,釀成了一曲震撼人心的悲劇。

三、社會的異化

格里高爾變成甲蟲的悲劇不僅僅是他個人的,作者想表明的是在當時資本主義社會和現代化社會大工業生產中,存在著許多和格里高爾一樣的人們,忘我的投身於工作,成為掙錢的機器。人異化成物的奴隸,當人因為種種原因喪失了工作能力時,就不再為社會和家人承認,人就無異於物和工作。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卡夫卡便是藉著格里高爾這一人物形象反映出西方社會人性的異化、人無法掌握自身命運、生活在恐懼與孤獨中的生活本質。

卡夫卡所運用的語言是客觀冷漠的,彷彿在給我們講述一個很平常很常見的故事。"一天清晨,格里高爾·薩姆莎從一串不安的夢中醒來時,發現自己在床上變成一隻碩大的蟲子",語言平實普通,沒有修飾,暗示著人變成蟲是一個普遍存在於社會的讓人能夠瞬間接納的事實。卡夫卡只是講述,而不對所述的人和事進行評論;他讓人物按客觀邏輯來行動,在自己的行動中顯示出個性和品格,讓讀者直接進入人物意識,通過作者提供的客觀描寫和人物的活動方式來得出自己的結論。小說中多用簡短的句子,質樸自然,語調超然、平淡,並不設定懸念和衝突。如此敘事方式,讓我們相信在社會中人的異化是一個普遍現象,讓我們關注自己是否也發生了異化。

格里高爾變成甲蟲是個荒誕的不可能發生的事件,但卡夫卡在對主人公心理的描寫、身邊人物的反應都顯得十分的逼真。他將荒誕與現實巧妙的結合在一起,讓荒誕中透露出現實,而現實中又是虛幻的,這也便是"卡夫卡式"創作的藝術特色。

這就是卡夫卡,他關注的是陌生孤獨、憂鬱痛苦以及個性消失、人性異化的感受。卡夫卡是荒謬的,但是他的荒謬更多地體現出失敗的痛楚而不是滑稽;卡夫卡的作品是一個個寓言,它們大都寓指了我們無法迴避的生存困境。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6

奧地利作家弗蘭茨·卡夫卡是20世紀德語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鼻祖,表現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後現代派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美國劇作家W·H·奧登以前說:“就作家與其所處時代的關係而論,當代能與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相提並論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對於我們至關重要,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

創作於1912年發表於1915年的短篇小說《變形記》是卡夫卡最經典的作品之一。小說講述了一個小職員一覺醒來變成甲蟲的故事,卡夫卡用冷冷的筆調將一個駭人聽聞的事件描述得如同再平常但是的發生,“現實”與“荒誕”的界限在《變形記》中奇異地隱去了痕跡。

追隨著荒誕大師令人心悸的筆觸,我真切地感受著主人公格里高爾變形後的焦灼與恐懼,體味著被人情荒漠重重包圍的窒息與孤獨。與此同時,反芻《變形記》又叫我在字裡行間嗅出作者對於真善美的熱切期盼和對於自由自尊的不捨呼喚。這一切迫使我在震撼之餘,不得不正視荒誕,求索荒誕背後的人性真相。是什麼讓生性本善追求完美的自然人變成甲蟲是什麼讓和諧有序的世界變得扭曲和不可理喻是什麼讓這一切陰鬱怪誕的情節變得如此真實先從人性觀的定義說起——

1.淺談“人性觀”

不言而喻,人與動物的區別問題是探討人性觀的關鍵問題,是定位和闡釋“人性”一詞務必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有神論思想認為:人性是神特殊造化的人類本性。人性最突出的特徵是對神的信仰和堅持穩定的社會規則。簡言之,人性就是人類所特殊具有的不同於其它一切生物的道德和職責。

近代無神論者的研究理論則說人是由動物進化而來的,人類最近的親緣是靈長類動物。馬克思主義人性觀更是明確地指出,“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是人類的根本屬性。全面的需求是人類存在與發展的最終目的和根本動力。人性的表現形態是包括人的自然屬性在內的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人性觀”就是人們對於人性的認識,對於社會和整個外部世界的理解與立場,以及由此而發生的動機和行為決策。

在卡夫卡的作品《變形記》中,主人公格里高爾一覺醒來異化為非人的甲蟲,變形後被世界遺棄使他的心境極度悲涼,三次試圖與親人及外界交流失敗後,最終悄然死亡。

《變形記》折射了當時西方人真實的生存狀態,小說用近乎荒誕的表現手法描述了人類社會的競爭激化、感情淡化、壓力惡化和個性消亡化。一個本應享有人性尊嚴和秉持人性特徵的個體人,在社會上求生存舉步維艱,在家庭中求溫暖心寒絕望。在小說的背景環境裡,個體靈魂的無力遭逢群體信仰的破碎,社會主角跟家庭主角的雙重異化使得人性被逼到了扭曲的死角。能夠說在卡夫卡為數不多的文學作品裡,《變形記》是作者對於其本人人性觀的最集中映照和最深刻表達。2.社會主角——人性的全面異化

《變形記》之所在德語文學史上擁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為它第一次深刻地描述了資本主義社會普遍存在的“異化”現象。值得著重一提的是,作者卡夫卡之所以將人在一夜之間異化成甲蟲——這本應是荒誕至極的事情處理得好像是一種必然的,極普遍的,不足為奇的事情,除了文學語言上的技巧外,最關鍵的還是因為他深刻地剖析了人性的死穴,緊緊地抓住了社會現象的本質。

20世紀以來,隨著大工業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生活節奏的'加快,資本主義世界裡人們之間的生存競爭日趨白熱化。然而正是在這種狹窄的生存空間裡,過細的社會分工、高強度高重複的工作又使許多勞動者的精神畸形乃至崩潰。由金錢、機器、生產方式等構成的“物”逐漸操縱了“人”,把“人”變成了“物”的奴隸,使“人”最終也變成了“物”,或者說使人性最終異化成物性。一個不能支配自己的“非人”和其他動物有什麼兩樣變成甲蟲不也很自然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把這種異化的現象歸結成是“物對人的統治,死的勞動對活的勞動的統治,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

2.沒有永恆的人性,只有永恆的利益

從社會學角度看,《變形記》揭示的是異化的社會現實。人變為甲蟲自然是異化,但更可怕更深層的異化是由此而發生的家庭關係以及其它各種社會關係的畸變。

格里高爾是家庭的經濟支柱,一家人全要靠他的收入維持生計,他也視此為自己的職責。他努力工作,拼命掙錢,使得一家人能夠生活得安寧、滿足。總之,在他變形之前他的家庭像一般的家庭一樣不失親情。然而當他變成甲蟲,不能再去上班掙錢,不能再為家庭帶給經濟來源,無法再與家庭持續以往的那種經濟聯絡以後,溫情脈脈的家庭倫理之愛不復存在了,所謂的親情顯露出了虛假性:一看到他的“蟲”模樣,他的母親驚得昏厥倒地;他的父親則對他暴跳如雷,甚至用蘋果砸他。而妹妹,雖然在開始時還對哥哥抱有同情和憐憫之心,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漸漸地嫌惡了他。到最後,全家人都把變成甲蟲的格里高爾當作包袱。當“它”在孤獨寂寞中悽然死去以後,全家人如釋重負,作了一次簡單的郊遊,並談起了新的夢想和完美的前途。8

卡夫卡曾說:“人們互相間都有繩索連之後。如果哪個人身上的繩子鬆了,他就會懸吊在空中,比別人低一段,那就夠糟;如果哪個人身上的繩索全斷了,他跌落下去,那就可怕極了。所以務必和其他人捆在一齊。”

卡夫卡在那裡表達了一個十分殘酷的真理:維繫著人與人之間溫情的傳統宗法在現代社會已被異化為主要靠經濟的聯絡,這正是格里高爾變形後可怕經歷的註腳。金錢是維繫格里高爾與家庭的繩索和紐帶,這條繩索斷了,家庭倫常、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也就發生了裂變。作者在那裡揭示了西方社會中近乎殘酷的倫理關係狀況和社會關係實質,而這些恰恰是制約人性的瓶頸因素。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7

今天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覺得心中的壓抑感像巨石一樣壓在我的身上。拘束,壓抑,扭曲,種種感覺把我捆住了,周身動探不得,彷彿變成甲蟲的不是哥里高爾而是我,是我拘束在巨大的皮沙發下,動探不得。

曾經見過卡夫卡的照片。還是蠻帥氣的,只是一雙大大的眼睛中,充滿了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絕望?遠遠不止。許是扭曲的絕望吧。他,是被一生的孤獨所造就的巨人;他,站的太高太高,他的眼睛從我們所無法達到的高度往下俯瞰,看到了整個人類的絕望。

《變形記》,以一種絕望的筆調開頭。主人公在一夜好夢結束之後,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全家都因此惶恐。還不夠絕望嗎?我以為這就是最絕望的事。不單單如此,絕望之中還有孤獨:一個人的孤獨,一家人的惶恐,全人類的絕望。惶恐之後,餘下的辦法只有一個--------接受。習慣了就好。到這裡,在絕望的大山中似乎看到了一塊希望的石頭。淡淡的愛意出現了,妹妹細心的照顧,母親溫暖的語言,都讓主人公看到了一陣陣的溫暖。主人公也很知自己的情況,默契的陪和著。開篇緊張的節奏漸漸慢了下來,事情又得到了緩解,讓人開始浮想聯翩:也許,哥里高爾還會再變回來的,生活還會恢復原狀。可卡夫卡不這麼認為。我看到的只是光明,而卡夫卡看到的卻是全貌。熟悉,不過是厭倦的第一步,稍稍熟悉之後,無限的厭倦就在前面。終於,經濟上的重負讓這個家疲憊不堪也狼狽不堪,心理上的重負讓哥里高爾越來越多的做出他不該做的事-------絕望終於把他逼瘋了。他想剋制,又無法剋制。理智已經無法戰勝本能。對過去的回憶已經佔據了一切。他雖然擁有甲蟲的外殼,但他還有一顆人類的心,只要他在世界上還存在一刻,他就仍然是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把他當作噁心的爬蟲,他渴望自己像原來一樣!但是,他又對曾經的生活充滿恐懼。對生活的恐懼又使他有些愛上了現在的狀況。矛盾,是矛盾讓他心力交瘁,是矛盾讓他死在自己房間的地板上。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說人物,哥里高爾,他就是卡夫卡的真實寫照。卡夫卡不僅僅在寫小說,他在寫自己,在寫自己的生活。

除了主人公,他的妹妹也是卡夫卡著力表現的人物。不像劣等小說那樣,把他妹妹塑造成一個十全十美的人物。在《變形記》裡,每個人都是普通的,社會基層的小人物。他們都是真實的,有血有肉的小市民。他們的愛是建立在生存和金錢的基礎上的。當自己的生活美滿時,他們會去愛別人,關心別人,照顧別人。但是,一但別人破壞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夢想時,愛就不副存在了。餘下的,只是血淋淋的冷酷。從主人公妹妹上的變化上,這一點表現的入木三分。這個形象的成功塑造,也看出來卡夫卡不可估量的天賦。

小說的結尾是耐人尋味的。從結尾中,可以看到不止一種感情。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也許,比原來還要美好,在哥里高爾妹妹的跳躍中,哥里高爾被忘記了。不,這個人就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不過是幻覺。在一場鬧劇過後,生活又滑回了原來的軌道。而他,哥里高爾,不過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8

用半個月的時間看完了一本卡夫卡的短篇小說集。1月19日第一次拿到書,中午看了第一篇短篇"判決",就發現"看不懂的才是藝術"這句話真的是經典啊。於是在這半個月的時間裡我硬著頭皮看完這本書。不知道現在的學生還學不學"變形記".忘記是國小還是中學了,語文課本里截取了"變形記"的一部分,老師用這篇課文告訴我們資本主義是一切萬惡的來源,生生把人變成了"甲蟲".可憐的是,當時的我好象都沒有對為什麼人會變成甲蟲這一事情產生疑問,只是一直以為認為卡夫卡肯定是深受資本主義折磨,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一個可憐的人。

當我選擇買這本書的時候,我抱著對資本主義的深惡痛絕,決定看完書後好好討伐下資本主義。可憐的我,居然沒有多少能看懂。我邊看的時候邊在想這國外多少年前的一個寫書的和我們的國內文藝圈的姜文也太像了。創作的都是別人看不懂的玩意,以為自己看懂了的人一不小心就被證明是沒被看懂的。所以看了他們東西的人都只能猜測作者的意圖。

我猜測卡夫卡的小說更像是諷刺小說。根本都不用去回憶他當時的生活大環境,想想我們現在的社會,居然很多也能被他幽上一默。我更願意認為卡夫卡的小說諷刺的是小人物的悲哀。"變形記"裡的格雷高爾都變成甲蟲了,想的卻是如何向上司交代;"禿鷹"裡的人寧願站在原地被鷹啄得體無完膚,缺忘記自己是可以跑的。最後鷹伸進他的喉嚨活活把他咬死,他卻很高興,因為鷹也會死去。"老光棍布魯姆費爾德"裡的布魯姆費爾德對他現在的生活好象都不太滿意,不滿意他的保姆。不滿意他的老闆對他部門的態度,不滿意他的助手的工作態度,但是居然一直不想著改變。可憐的布魯姆費爾德。

於是看完這本書,用古代的外國的文學藝術更堅信了自己的一個觀念,活得開心才是硬道理。就是看不懂藝術也可以快樂生活啥。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9

讀《變形記》,很大程度是受到課文中節選那一節影響,沒想到居然有這樣的作品,雖然以前也聽過,卡夫卡的大名更是如雷貫耳,但真正讀了他的作品,感受深刻了許多許多。

閱讀《變形記》的過程,壓抑得厲害,就像巨石壓在身上一樣。那種生活的拘束,那種情感的壓抑,那種人性的扭曲,困住了我,動彈不得,感覺到我就是哥里高爾,我變成了甲蟲。

作品中的主人公夢醒之後,發現自己成了大甲蟲,全家驚恐,絕望至極。在我看來,沒有比這更絕望的事情了,不過,還沒有結束呢?孤獨接踵而至。怎麼辦呢,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一家人終於接受了它。妹妹很細心,媽媽也好言好語,哥里高爾感到溫暖,溫順的配合著,事情似乎得到了緩解,不過,經濟上的不堪重負把這個家拖垮了,心理上的負擔也逼瘋了他。哥里高爾想剋制,卻又剋制不了。理智已經失控,回憶佔據了所有,雖然是甲蟲的軀殼,但人類的心無法讓他逃避。他要作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當他是噁心的爬蟲,他渴望回到過去!但對過去又十分恐懼,以致於有些喜歡現在的生活了。矛盾的交織讓他心力交瘁,最終死在自己房間地板上。哥里高爾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說人物,他是卡夫卡的寫照。卡夫卡在寫自己,寫自己壓抑的生活。

《變形記》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是有血有肉的真實小市民。在能生存的前提下,他們會去關心別人,愛別人,但別人一旦破壞了自己的生活時,愛就不復存在了,留下的只有赤裸的冷酷。作品中哥里高爾的妹妹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到最後,哥里高爾在痛苦的掙扎中,悲慘的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樣子,或許還比原來好了一點。他的妹妹是跳躍著走的,似乎忘記了剛剛死去的哥哥,或許,根本就沒這個人。

今天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覺得心中的壓抑感像巨石一樣壓在我的身上。拘束,壓抑,扭曲,種種感覺把我捆住了,周身動探不得,彷彿變成甲蟲的不是哥里高爾而是我,是我拘束在巨大的皮沙發下,動探不得。

曾經見過卡夫卡的照片。還是蠻帥氣的,只是一雙大大的眼睛中,充滿了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絕望?遠遠不止。許是扭曲的絕望吧。他,是被一生的孤獨所造就的巨人;他,站的太高太高,他的眼睛從我們所無法達到的高度往下俯瞰,看到了整個人類的絕望。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10

卡夫卡在《變形記》中塑造的主人公格里高爾形象,同樣被異化了。可他只是表面上即"形"土的異化,他從未丟棄一顆正常人的心,"神"還是原來的神。這是他與阿Q質的區別。格里高爾由於工作的壓力、家庭的負擔,生活的奔波,有一天,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突然變成了一隻甲蟲,面對自己怪異的形態,格里高爾先感到詫異,為何自己的身體會在一夜之間變了形;雖然他變形後不能說人語,可他的聽力和心裡反應是與正常人一樣的,尤其是他的心態是非常正常的,他在變形後還在想自己的工作和家裡的債務,想為妹妹爭取音樂學院進修的機會,可已經沒有人能理解他那顆孤獨寂寞的心。

他雖然形變,但他善良的心卻受到家人的漠視。這一切他都坦然面對,最後他用自己的死來消除親人的厭煩和冷待。格里高爾從變形到死亡,他一直很頑強對命運很坦然,沒有太多的埋怨。應該說,人性雖然受到壓制,但畢竟還沒有完全扭曲,格里高爾仍然是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具有正常判斷能力的孤獨者,只是身體上披著一身甲殼。

卡夫卡小說通過塑造獨特的藝術形象告訴讀者:在現實生活中維持人性的本真是何等的可貴!卡夫卡在作品中表達了對人性的讚美。

家人的冷酷與格雷高爾對家庭的付出和他的心地善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格雷高爾變成甲殼蟲後,他還慶幸父親這樣的安排給他們今後的生活留了個保障。變形後的格雷高爾過著蟲的生活,卻始終想著家庭的事情,面對家人的厭棄,他異常地冷靜,最後他為了不拖累家人,自己絕食,在親人的厭惡中絕望而平靜地死去。由此可見,格里高爾是一個好職員,好兒子,好兄長,是一個心地善良、品格堅強的人。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11

夫卡的《變形記》究竟預示著什麼?是一場惡夢,還是想說明人類無法抗爭的現實。它引起了我的思考。

故事情節十分離奇:年輕的推銷員格里高爾是家中惟一經濟來源,每天過著繁忙、壓抑的生活;父母和妹妹都很疼愛他。然而在某天早上醒來時,他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他痛苦、絕望。家人從震驚、恐懼到冷漠、厭煩,他們甚至以"這隻蟲根本就不是格里高爾"為由,根本不願費力養這個不能掙錢還給家裡帶來不少麻煩的"怪物"。後來這個"甲蟲"終於在虛弱和絕望中死去了。死後,家人沒有一絲傷心之情,反之,他們都感到了卸去重擔般的解脫。

小說在不可思議卻又理所應當中進行著,隱藏在小說中的夢魘也由最初的一小點向四面八方鋪設開,同時,心中卻生起一股莫名的厭惡,自然不是厭惡這篇小說,而是對小說中潛臺詞的共鳴。如果說卡夫卡塑造的大甲蟲及它身上的爛蘋果只是給人以造型上的厭惡感,那麼格里高爾奇異的生活經歷,則給人以心理上的厭惡。在這個卡夫卡創造的被異化的人的困境中,格里高爾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格里高爾為了一家人的生活不惜委屈並徹底犧牲了自己,推銷員的工作對格里高爾而言是一種毫無樂趣的負擔。"我若不是為了我父母親的緣故而剋制自己的話,我早就辭職不幹了。"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不僅忍辱負重地工作著,而且在變成了大甲蟲的時候,所著急的第一件事也仍然是上班不要遲到。當父母親及妹妹自己都把妹妹上音樂學院學習當成一種"不著邊際的話",當成"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美夢時","格里高爾卻念念不忘這件事",並"打算在聖誕前夜隆重宣佈這件事"。但就是這樣一種對親人的徹底的自我犧牲,其結果又是怎樣的呢?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格里高爾身體健康,每月能拿回工資供養全家的時候,他是這個家庭裡一名受人尊敬的長子,但當他一旦患了不治之症,無法與家庭保持這種經濟聯絡的時候,他在家庭裡的一切尊嚴很快被剝奪得一乾二淨,甚至連維持生命的正常飲食都無人過問!

通過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後的遭遇,人與人之間赤裸裸地利害關係也就暴露無遺,而作者正是想想借此來揭示人與人之間表面上親親熱熱,內心裡卻是極為孤獨和陌生的實質;之所以親親熱熱,因為互相有共同的利害關係維繫著,一旦割斷這種關係,則那種親熱的外觀馬上就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的真相。

格里高爾的背後隱藏著卡夫卡式的無奈、痛苦、憂鬱。這種焦慮,正是人類文明不曾隱去的痛苦,這種痛楚並沒有因為文明的日趨完善,人類改造能力的日益增強而減弱,反而愈加凝重。

我們應該感謝卡夫卡,《變形記》讓我們的心靈為之震撼。它讓我們懂得思考,從另一種角度去重新審視這個世界,相信我們在讀過卡夫卡的《變形記》之後,心靈上能夠得到宣洩,然後平靜下來,理清思緒,。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12

卡夫卡的敘述是你看了之後覺得就那樣,但你即使要模仿也模仿不出來,形式上可以做到類似,內涵上就差遠了,帶著先入的模仿心態創作,餘華的很多早期作品就是這樣。

格里高利是莊子所說的“外忘形骸,內德充實”的其中一個,雖然他沒那麼高的內德,但他出於為家人考慮的初衷實在是太純良了,即便在一個人與人之間氣氛非常冷漠的環境裡。這小說虐就虐在即使受到無論怎樣不公的待遇,也出自純真善良地為別人考慮這個主題。其實同樣一個主題,到了雨果那兒是浪漫主義,到了卡夫卡這兒就被人忽略了。異化怎麼能是這小說的主題呢?明明是一種被疏離的孤獨感,在人與人之間瀰漫,即使是最親近的人。虐就虐在,共同生活的親人竟然那麼在乎你的形骸,竟然無法從最根本上理解你,竟然沒法再體會你善意的初衷。格里高利有三次無法忍受,最後一次升級到被父親拿一個蘋果砸傷,他終於放棄任何自己還是家庭成員的一個的期望,最後一次用死亡讓家人擺脫恥辱和負擔。

“他懷著深情和愛意回憶他的一家人。他認為自己必須離開這裡,他的這個意見也許比他妹妹的意見還堅決呢。”“他的鼻孔撥出了最後一絲微弱的氣息。”

母親是很善良的,相對來說是最愛格里高利的;父親的角色同卡夫卡自己父親角色有重疊,父子之間從來就無法交流和溝通,在格變形之後父親一直用暴力對付他,暗示了卡夫卡父子之間矛盾;妹妹是格里高利寄託希望的存在,卻也是傷害哥哥最深,妹妹年紀小凡事只從自己出發,幾乎沒有體諒過哥哥,最後也是她讓格里高利徹底放棄繼續生存的希望。這一家人索格里高利於形骸之外,而格里高利與之遊於形骸之內,顯然他幾乎並不對自己的外形有多注意,他的目標明確而清楚。

如果一切都只是晨起之前的一個夢呢?卡夫卡也未嘗沒有這種意圖在裡面。從一開始的變形就是一筆荒誕,接下來祕書主任的親自到訪,從邏輯上來說也不大可能實現。格里高利醒來之後按時趕上火車去上班,他會想起這個夢嗎?他縱然也許知道家人對他變形之後的反映,下班回家之後也依舊要笑臉相迎,為了暫時的幸福和成就感。

人們觀察事物有了徼相和軌轍之後,也隨物所轉,與物俱沉俱浮。要打破這種把握事物的方式,莊子提出了“齊物”,事物的長短、高矮都是相對而言,要“齊物”以打破這種特定的觀察視角。難得的就是七竅未開的混沌。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13

在文學世界和藝術世界裡,女人變成男人、人變成甲蟲、人變成狼人、人成為殭屍諸如此類,種種變形,大都是理念先行,然後藉助誇張的表現手法,將其象徵意義顯現。

物種之間的變形,其初衷大抵都是為了批判現代文明,到最後難免會陷於形與形之間的牽扯,糾纏下去,遲早都會窮盡其形。除了這些跨界的變形,還有一種變形,向內求變,意義繁複,可以無邊衍生,這就是自我的變形。

蠻多年前,看過杜琪峰導演的電影《神探》。劉青雲飾演的警探精神分裂,卻因此有了特異能力,能看見別人的分裂的自我,也就是別人的鬼。電影裡的凶手有七隻鬼,杜琪峰讓七個人來扮演這七隻鬼,形象演繹出內心世界裡懦弱與果敢、溫良與殘暴以及善與惡的爭執和對決。整個找鬼的過程看得驚心動魄,十分刺激。而且,頗有意思的是,七隻鬼裡面,只有一位是女性,演的居然是最冷靜和最精明的那個自我。電影最後,一直是正面的何家安的內心女鬼也站了出來,果斷、冷酷,是一枚絕對理性的妖豔殺手。也就是說,電影裡,女性在所有分裂的自我人格里承擔了最智慧最功利也是最殘酷的那個自我,有點印證了最毒不過婦人心這句老話。這要是從女性主義角度去解讀的話,怕是可以引起無限聯想,也會引起各方爭議。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14

我第一次讀《變形記》是在高中課本上,當時的課本只節選了其中的一段,況且以當時的理解能力很難去真正地體會小說的。當時的我只是覺得很離奇,很怪異,很莫名奇妙。一個正常人突然變了一隻大甲蟲,我真的很不能理解卡夫卡到底在想什麼。

後來,一位朋友向我介紹這本小說,我就再次閱讀了它。起初,我是帶著疑惑去讀它的。讀著讀著,我就覺得心中的壓抑感像巨石一樣壓在我的身上。拘束,壓抑,扭曲,種種感覺把我捆住了,全身動彈不得,彷彿變成甲蟲的不是哥里高爾而是我。

作品主要講:主人公夢醒之後,發現自己成了大甲蟲,全家驚恐,絕望至極。在我看來,沒有比這更絕望的事情了,不過,還沒有結束呢?孤獨接踵而至。怎麼辦呢?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一家人終於接受了它。妹妹很細心,媽媽也好言好語,哥里高爾感到溫暖,溫順的配合著,事情似乎得到了緩解,不過,經濟上的不堪重負把這個家拖垮了,心理上的負擔也逼瘋了他。哥里高爾想剋制,卻又剋制不了。理智已經失控,回憶佔據了所有,雖然是甲蟲的軀殼,但人類的心無法讓他逃避。他要作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當他是噁心的爬蟲,他渴望回到過去!但對過去又十分恐懼,以致於有些喜歡現在的生活了。矛盾的交織讓他心力交瘁,最終死在自己房間地板上。

卡夫卡的《變形記》究竟是預示了一個未來,還只是偶然的一場惡夢呢?

主人公在父親的公司破產、全家處於困頓的境況下,去當旅行推銷員,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他在家裡是受到尊重和愛戴的。當一個人被人依賴時,他與別人的關係自然會處於正常狀態。但他變成了大甲蟲後,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兄妹關係突然間發生了180 度的轉變,顯示出一幅極端自私、冷漠、殘酷、無法溝通的可怕圖景,親情、倫理之情瞬間蕩然無存。

而小說的結尾更是耐人尋味。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一家人就這樣忘記了一個曾經和他們一起生活的人。而他,哥里高爾,不過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罷了。

作者卡夫卡曾在一封信中說:"我在自己的家裡比陌生人還要陌生。"他似乎通過《變形記》暗示我們,一旦自己作為哥哥得了一種致命的絕症,久而久之,他最愛的妹妹也會像小說中的那位女孩那樣厭棄他的。事實上,現實正是如此,他因嚴重的肺結核而去世,死前在家中地位可謂全失。這是一種普遍的人類生存狀況,也許有時候,荒誕與現實,只不過是一層紙的距離。

其實,當命運不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時,人們就會開始彷徨。一旦遭遇不幸,就不再被社會承認,失去作為人的價值,便被外部世界認為"非人"。於是,社會地位,人情,乃至尊嚴,都被剝奪殆盡。正如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文中所揭示的:"維繫家庭的紐帶並不是家庭的愛,而是隱藏在財產共有關係之後的私人利益。"一旦切斷共同的利害關係的維繫,則那種親熱的外觀馬上就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人總是那樣孤獨的動物,彼此之間,很多時候,實質是陌生與隔膜。這一點,哪怕是今天看似平靜和諧的社會,恐怕也仍然存在著,並會一直在人性中存在著。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15

一開始你或許會覺得一篇述說著活生生的人變成一個甲蟲的小說是如此的虛幻,甚至是不可思議的,這種不現實的事情也會為某些人所鄙視,就猶如有些人不喜歡看魔幻片,動漫片一樣,但是諸如此類的作者又為為什麼把這些不現實的作品創造出來呢?

筆可以讓我們構造出無數的可能,完美的世界並不存在,生活中的缺陷,也就是我們的追求,只能靠我們的幻想,而我們所認為的不現實其實是現實的前奏,因此,我會熱衷於不現實的事物,但是同時承認現實。

變形記,一個支撐著家庭生活的忙碌男人,突然一天早上醒來變成了人人唾棄的甲蟲,而且還是像一張床般巨大,結果卻出意料的簡單,後來他的家人遠離,甚至嫌棄他,還覺得他會破壞她們的生活,家人的生活比以前差了很多,但是她們永遠不會想起以前主人公的辛苦以及他的付出,最終,她們選擇拋棄他,尋找更美好的生活,甲蟲死了……

你一定會覺得她們很無情,但是,我認為倘若生活中真有這麼一件事,我們大眾必定會拋棄他,甲蟲就是甲蟲,動物就是動物,就算我們知道它的靈魂是一個人,但是,我們就是本性的排斥,所以,任何人都不應該得到責怪,這就是現實,而卡夫卡只是用了不現實的事件來表現現實罷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zh-tw/flgr/xinde/r5291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