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心得體會 >

音樂教學心得體會15篇

音樂教學心得體會15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音樂教學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音樂教學心得體會15篇

音樂教學心得體會1

自從第一次上了音樂鑑賞課,我就對這門課很感興趣。無論是老師的授課方式還是音樂本身,對於老師所講的內容,我都覺得受益匪淺。以下內容是為您精心的音樂課心得體會,歡迎參考!我從小喜歡聽音樂,每當自己生活中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拿起MP3或者手機帶起耳機聽一首輕鬆愉快的歌曲,沉浸在放鬆的氣氛裡,自己的心情機會慢慢變得平緩放鬆,心中的鬱結能在音樂中消散。我喜歡音樂,喜歡一個人伴隨著輕輕的音樂靜靜的躺著的感覺,音樂是個奇妙的殿堂。在大學生涯中的最後一次選修課中,我選擇了大學音樂,沒有什麼特殊的原因,只因為我喜歡音樂。在音樂中,我可以達到忘我的境界,忘卻一切煩惱與憂愁。在一個學期的課中,老師給我們講述了很多有關音樂方面的知識,也讓我們欣賞了眾多樂曲。通過課堂上老師的講解以及我利用業餘時間增加對音樂知識的學習之後,我的音樂文化知識增長了許多,瞭解了更多種形式的音樂。同時,我的藝術修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學習《音樂欣賞》課前,我對音樂的認識更多是在流行音樂方面。之所以更關注流行音樂,是因為它的語言生活化、節奏明快、貼近生活、易於接受。比如周華健的《朋友》講述的是朋友之間的友情;筷子兄弟的《父親》描述的是父子的感情,流行音樂更容易讓人接受。而對於其它方面的音樂,我則是一知半解,以前我一直覺得民族音樂不好聽,或者說是聽不懂,不瞭解。像大多數青年人一樣,我喜歡當今的流行音樂,我對港臺流行音樂更是趨之若鶩,不喜歡民族音樂,對民族音樂知識可以說了解甚少,說不出幾種民族樂器的名稱、叫不出幾位中華民族音樂家的姓名。通過這一學期的學習,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國民族音樂的優美、動人。我被吸引了,我國民歌浩若煙海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從中得到豐富的體驗,體味到各民族的風俗民情和鮮明的地域色彩。

民族音樂風格上地區差異而不同,這也是它們的魅力所在,因為只有這樣,音樂的元素才會豐富起來,否則再有內涵的歌曲總有一天也會聽“膩”的,歌曲的最高境界我認為還是音樂元素的多元化。這學期的大學音樂課使我開闊了眼界,在音樂課上,我們是以“聆聽”的方式進行學習的,聆聽是溝通的開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覺得老師的角色像是一個導遊,引導著我們直接面對音樂,體驗音樂,同時也給我們留有想像的空間,這使我們能夠很好的感受音樂、欣賞音樂。在課上,我們都欣賞了民樂、管絃樂、鋼琴曲、圓舞曲、小夜曲、歌劇、舞劇等等......

自從第一次上了音樂鑑賞課,我就對這門課很感興趣。無論是老師的授課方式還是音樂本身,對於老師所講的內容,我都覺得受益匪淺。經過一學期的相處和學習,在音樂方面我也略有所知,瞭解不同音樂的發展史。無論是古代音樂,還是流行音樂,以及中外藝術歌曲,經過老師的介紹,我們也瞭解了很多。不像以前總是很盲目的去聽歌,根本什麼都不瞭解,一味地追求流行音樂,把很多經典的音樂遺忘了。

音樂鑑賞課,一堂可以讓自己完全放鬆的課,很喜歡老師的講課方式,喜歡老師的平易近人以及溫柔,對我們的理解和愉悅的生活態度。3節課120分鐘的課,老師總能帶動大家的聽課興趣,每堂課給我們講許多有意義的內容。這也是唯一一門可以讓我聚精會神連續聽三節的課。第一次聽課時,就喜歡老師上課,在老師的推薦下,我欣賞了很多著名曲目。

在課上,看到老師展示的我們這學期要欣賞的多到數不清的音樂曲目,我頓時產生了一股滿足感,欣賞這麼多曲目,不怕音樂素養提不高。可當我真正開始學習如何欣賞音樂,並慢慢體會到音樂欣賞的精髓時,我發現最初的我,真的是個庸俗的人。在老師介紹的民族歌曲裡我印象最深的要數《月光下的鳳尾竹》,月光下的鳳尾竹是一首著名的傣族樂曲,以葫蘆絲演奏的版本最為常見;後燕妮、關牧村等也演唱過該曲目的歌唱版本,其他樂器也有過演奏。此歌曲比較容易演唱,只有一小段是比較難唱的。且有許多舞者將其改編成優美的舞蹈,尤其是優雅恬靜的傣族舞,風韻十足。你聽,竹林中傳來了陣陣葫蘆絲聲,淡淡悠揚。美麗的姑娘輕倚在鳳尾竹旁,清澈的雙眸中流露出期待的目光。月光斜灑在她的衣裙上,

把她曼妙的身影一直拖到金色的水面上。樂聲漸漸輕靈飄逸起來,姑娘起身來到水池旁,在月下忘情的輕舞著、旋轉著,波光中疊映著她曼妙的身影,月光下裙襬也輕輕飄揚落寞的斜倚在鳳尾竹旁吹奏起情歌,眼前生出心上人飄逸輕靈的舞姿,著一縷花衣,似一個精靈,在月光下瀉一地旋轉的身影,竹林的小徑上。微風輕拂鳳尾竹,遠看像一層綠色的霧在舞動,竹樓里美麗的阿妹正深情的凝望窗外,竹樓外痴情的阿哥愛慕的葫蘆絲聲,在靜謐的夜晚愈加纏綿,彼此正傾訴著心中的愛戀。《月光下的鳳尾竹》描繪了一個優美的意境,讓人沉迷其中!

通過本學期對音樂鑑賞課的學習,我對音樂的思想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從前,我只是喜歡聆聽音樂,享受音樂給心靈帶來的那份愜意和舒心。現在,我認識到,音樂它是一個有靈魂的東西。它不僅蘊含了豐富的思想,同時又是生活的真實反映。一個學期下來,我不僅聆聽了各種各樣的音樂,有古典派的,浪漫主義派的,遍及世界各地,也學到了不少音樂知識。所謂的音樂,廣義上來說就是任何一種藝術的、令人愉快的、神聖的或其他什麼方式排列起來的聲音就是音樂。它是一種符號,聲音符號,表達人的所思所想,是人們思想的載體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內涵的,其中隱含了作者的生活體驗,思想情懷;它能用有組織的旋律和節奏來表達人們思想感情和反映現實的社會生活。音樂欣賞是人們感知、理解音樂,體驗音樂情感的一項音樂實踐活動。社會生活中處處有音樂,欣賞音樂已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而大學開設音樂課的目的也在於通過欣賞古今中外名曲名段,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培養他們對音樂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鑑賞能力。在通過課堂上老師的講解以及我利用業餘時間增加對音樂知識的學習之後,我的音樂文化知識增長了許多,瞭解了更多種形式的音樂。同時,我的藝術修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這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國的古典音樂,體味到了中國古典音樂的美。笛聲的清脆,簫聲的深沉,琵琶的錚錚之音,這些我們都從中感受到了華夏之音的美妙,體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國的古典音樂是以五音--宮商角徵羽為基礎的,中國古代的音樂大家創作了中國獨特的音樂形式。如今在民間十分流行的是嗩吶這種樂器,無論民間的喜事還是喪事嗩吶都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樂器之一。嗩吶作為我國傳統的樂器我國的音樂大家創作了優秀曲子如《百鳥朝鳳》堪稱經典。在這門課的學習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瞭解,增強了民族的自豪感與自信心,有提升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老師為了讓同學們更多地瞭解音樂這片無邊的海洋,決定讓大家分組並選擇主題進行ppt展示,我們小組合力一起收集資料,在收集過程中我進一步的感受音樂的魅力和遼闊,漸漸地,在那一首首音樂片段中我越發愛上了音樂。音樂真的可以說是上帝賜予我們的福音。她既可以藉助歌曲的詞表達出人類情感,也能夠單純用旋律的琳琅之音締造天籟。

音樂課已經快要結束了,在此感謝老師的專業知識的傳授,使我從簡單的聽歌這樣膚淺的理解到懂得欣賞音樂元素的基本欣賞方法的轉變。通過大學音樂這門課,我學習到了有關音樂的基本常識,在老師的教導下,我懂得了如何去欣賞,如何去鑑賞,並深深的感悟了音樂不僅能歌頌人物,描繪景色,還能對人的喜怒哀樂進行描述,激發我們的激情,對人或物的諷刺等等。這些都可以通過音樂完美展現出來。現在我學會了如何去鑑賞欣賞音樂,在以後的生活中,我將在音樂的音符中過得更加多姿多彩我相信,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音樂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生活的調和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樂的意義所在。在情緒低落時適合聽激情澎湃的音樂如交響曲與進行曲,在心情煩躁的時輕音樂是不錯的選擇能讓人平靜下來,認真的思索。在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在這個資訊化的時代裡,音樂,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作為一種感情重要的儲存和表達方式,必定將會更受我們的歡迎。 音樂是世界是所有聲音的詮釋,是生活的調味劑。沒有音樂世界將枯燥無味,生活將死氣沉沉沒有活力。音樂豐富了我們的生活,陶冶了我們的情操!學習了這門課我明白了音樂的魅力,或許是這樣:我們不一定要成為音樂家,但是要懂得怎麼樣去欣賞也音樂!總而言之,大學音樂這門課程提高了個人的素質和修養,並且對音樂欣賞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們深刻感到(音樂標準)中關於音樂課程價值理念的表述,課程總目標的建立:以及要求從“感知與鑑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四個領域構建教學內容和標準,是強調了學生經驗與學科知識與社會發展三方面內容的整合,表明了突破傳統上以(學科知識)教材為中心的舊格局,上升到一切從學生的需要和發展為出發點,培養學生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整合發展的新局面。

一、課改帶來的驚喜是什麼:

1、教學理念的滲透。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培養學生興趣音樂為動力,遵循聽覺藝術的感知規律,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因為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聽覺體驗是音樂學習的基礎,教師聲情並茂地演唱、學生的齊唱,對唱,領唱、小組唱、聽錄音機中的對歌曲不同處理的合唱等等,都是圍繞“聽”(聽覺的體驗)這個中心來進行。引導學生參與聽覺體驗這個音樂教學中心環節,讓學生通過聆聽深刻地感受到歌曲的美妙,學生就會有了學習歌曲的慾望。

2、教師角色的轉變。“音樂教育並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係,師生間互敬互愛,給彼此建立一種健康,向上的學習與合作的氛圍,對課堂教學無疑是積極的。音樂課上老師關注不只是音樂知識和技能,而是幫助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提高音樂感知和鑑賞能力,拓展音樂綜合文化視野,從而形成對周圍世界和自己的一種積極而理智的,富有情感審美的探索、創造的態度與方式。因此在這樣的認識的前提下的教學老師和學生都比以前愛上音樂課,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們欣喜地看到教師與學生走到一起,教師以組織者、參與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之中,對於學生回答的各種答案始終面帶微笑,讓學生能大膽地發表自己的具有獨特的看法,因為音樂不追求統一答案,音樂儘量不結束真理。教師既是出色的導演又是忠實的觀眾,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要求學生掌握的音樂知識通過教學活動不知不覺地讓學生接受。

3、以生為本,重視學生音樂能力和綜合素養的整合發展。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對學生資源的合理開發。教師不是全才,更不是完人,學生也不可能可能永居老師這下,面對飛速而來的多種媒體,學生受教育的範圍已不僅僅侷限於學校課堂,為此我們的課堂應該及時改變教學模式,讓課堂不公成為學生學習的場所,更是學生展示自己能力才幹的天堂,這節課中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學習,教師從中傾聽、觀察、隨後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作出判斷,藉助小組活動,學生資源開發通過通過小組的學習活動可以得到很好的體現。每個小組成員能力各有高低,小組學習可以幫助他們取長補短、互幫互助,更有利於學生的交流合作。“表現”是實踐性很強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習音樂的基礎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本節課利用了有效的教材資源,運用了多樣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各種音樂實踐的機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在實踐中用,在實踐中學習思考,學會汲取,學會總結,最終將知識的獲取過程自覺轉化為一種實際的學習能力。總以為學生隨著年齡的長大,自我表現的意識,對成功的體驗,沒有年齡小的學生強,孰不知,只要給他們機會,給他們時間,他們比任何時候都喜歡將自己的才能展示出來,這是始料未及的,面向全體學生,發展學生的個性,大膽放手展現自我,課堂氣氛活而不亂,學生的小組合作,交流配合,讓聽課老師都深受感染,這是這節課最亮的閃光點。達到了讓學生興趣音樂先讓其喜歡上音樂課的目的。

4、為貫徹新音樂課改的精神,音樂教研、音樂培訓等活動出現前所未有的活躍,多層次多形式的教研培訓得到廣泛的發展,一年來,我們分別在實孝二實孝城孝五中、六中、七中、梅仙中學、聯合中學、阪面中學組織開展了全縣性的及片區性的音樂課改課堂教學活動;召開了課改階段性小結會議;舉辦了全縣音樂課改實驗教學設計評選活動;教學課件評選活動;優秀論文評選活動;成立了縣中國小音樂教育教學研究會;組織部分音樂課改教師培訓班;各中國小分別舉辦了觀摩教學、教學研討。

二、教材教學建議

(一)重視歌曲教學方法的研究。三年級要打好歌唱(獨唱、合唱)基礎,良好的習慣和技能要建立起來,課前要充分備好每首歌曲;教學中要採用模唱、接唱、對唱、編唱、表演唱的方式訓練學生的齊唱、合唱;要以審美體驗為核心,在歌唱內容和內涵的感悟和審美。 (二)要以生為本,大膽調整教材歌曲內容,動聽的歌曲應該讓學生多體驗;不好聽的,建議不唱,選擇課本外好聽的歌曲,儘量使學生保持對歌唱以及對音樂的興趣。

(三)欣賞教學是培養學生感知與鑑賞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幫助學生拓展綜合文化視野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重視上好每一課的欣賞教學。如何上好,提出幾點建議:1、圍繞主題,安排有歌唱和聆聽的內容(演唱春天歌曲,欣賞春天的音樂或景象,或者跳春天的舞蹈),避免只有聽樂說樂的單一、枯燥現象。實際表明,在動中欣賞音樂效果更佳;2、要採用情感體驗和理性分析相結合的欣賞教學方式(教材已有明顯要求,如聽辯樂器的音色變化、人聲與器樂聲的不同藝術形態、旋律的起伏發展特點,並能以肢體動作或者語言表達相應的感受和理解),才能使學生較深刻領悟音樂的內蘊和風格;3、要根據音樂作品內容引導學生從音樂入手,探討相關文化和民俗(為什麼遼闊的草原會產生牧歌;為什麼山歌與小調的歌聲不同);4、要多采用對比鑑聽的方法,讓學生在多種音響的對比中,豐富情感體驗、提高鑑賞能力(如,“牧歌”有多個演繹版本,小提琴、童聲合唱、成人混聲的都讓學生對比聆聽,體會更豐富)。

(四)、“編創與活動”的教學是音樂教學的重要任務要把創編活動貫穿於各個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音樂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因為,音樂創造性活動是審美的主要形式,音樂教學脫離創造性活動就失去了生命力。在一、二年級已形成一定的節奏感的基礎上,要加強多聲部節奏練習(朗誦的、打擊樂的、聲勢律動的、合樂拍手、跺腳等)。同時也要關注聽唱、聽辯

、編唱、即興旋律接唱和模唱。課本中提供各種內容和教學要求與方式,要儘量完成課本要求,除了按課本的方式,建議大家要設計和編排激勵學生學習和促進提高的教學方式與手段:1、節奏和旋律接龍、開火車;2、聽旋律短句接唱尾音;3、按提供的唱名(音符)即興編唱短句;4、師生共同創編歌曲(搖籃曲、進行曲)5、旋律創編:(1)加減音符;(2)改編歌曲,如,加上朗誦、拍手、律動等。 (五)“表現”是音樂教學活動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是學生價值取向的反映形式也是教師實施教學方式、策略、評價的依據。從各個版本的教材中,都能感到,對於各類音樂學習都有提出具體的音樂表現的要求和做法(如,藝術教材有:歌唱表演、聆聽表演、律動表演)。對此我們要重視“表現”的研究,新的音樂課標在“表現”領域提出具體的要求,說明了一切音樂教學活動都離不開“表現”。都應該是邊學習邊表現,特別是音樂雙基的學習更要求在表現中落實。大家知道音樂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必須在玩中、動中展開教學,表現“比”玩、動“從本質上講,要求更高,如果是沒有質量盲目的活動是無意義的。”表現“應該是學生將自己的音樂經驗、見解、感受通過一定的音樂技能技巧表達出來,是有技能含量的。換言之,在”表現“中學習才能進步。既:欣賞、唱歌、編創、奏樂、識譜都應該在表現中進行。建議:1、學習常規要加強,養成愛表演的良好習慣;2、重視節奏、律動、聲勢表演的訓練,訓練以及會表演的能力,以及較深刻感受音樂文化提高審美能力建立基本素質(簡單的踢踏舞步就能反映出藏族、蒙族、維吾爾族舞姿和不同和民俗文化的不同);4、歌唱教學除了要聲情並茂,表演也要同步跟上。

三、課改存在的問題及音樂教師的反思:

(一)存在問題:培養時間短,對課改理念不透徹,無法將理念帶入課堂教學,僅僅是流於形式;存在教師對課改缺乏熱情、主動。 (二)音樂教師的反思:

1、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發揮音樂教育教學優勢,體現音樂課堂教學的人文特徵。音樂教學的人文特徵與其他人文學科不同的是:在音樂要素的探知、音響感受以及歌唱、奏樂等表演活動中發現音樂獨特的藝術形態:和諧、優美、歡快、激昂並從中獲得語文學習、美術學習不可替代的審美和情感體驗。根據這樣的理解,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挖掘音樂作品的藝術和文化價值,儘量向學生傳遞優美、生動和多樣式的音樂,如a老師的奏樂、歌唱、表演、語言都要力求準確、優美;b課堂教學設計應從學生的經驗和需要入手考慮不好聽,不好唱的音樂不要強調學生聽和唱,或者學生會遠離音樂課堂;c不要為了綜合而削弱音樂丟失了音樂的個性的特質。 2、“綜合”應從兩個層面來理解。一是課堂上和綜合;二是課程的綜合。音樂課堂的綜合,應該是以音樂為主線的音樂間以及相關文化間的綜合,要自然、生動。如欣賞電影音樂,首先想到的是音樂,為了探索電影音樂的性質和牲,必然要涉及到電影表演藝術形態和情節等。總之,主和次要明確。而課程上的綜合應該是分別由不同藝術學科的形成單獨切入教學,構成的藝術綜合課程。不要片面的把“綜合”理解為在一堂課內多門藝術的拼湊和疊加。

音樂課堂不應該只關注音樂教學舞蹈、戲劇、電影也應適當的、有計劃的進入音樂課堂,拓展我們和學生的藝術視野,提升審美品位。 3、合作學習不能流於形式。“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新理念,有的學科包括音樂教師實話這一理念後,提出質疑。我個人的看法是:”合作學習對於音樂教學是教學的主要形式,一直存在於音樂課堂中,關鍵是合作質量和效果。音樂課堂教學切實離不開合作(全班、小組)。那麼,我們要深入研究“合作學習”理論和方法,使之科學地運用音樂課堂中,優化教學過程與質量。

4、課堂教學內容和模式要多元多樣,不應該還是沿用傳統習慣和教學模式,既:純粹地圍繞一個音樂作品以歌唱、欣賞為主的教學,或者是歌曲和欣賞綜合的教學。應該建立更多樣的教學模式,如,主題下的音樂要素體驗與探索的綜合音樂感教學(節奏、旋律、力度、音色)如,民族基本舞步、歌曲創作、打擊樂器等的教學。努力拓寬教學內容和模式,讓學生感受更豐富的藝術文化獲得更生動而多樣的藝術養分。

音樂教學心得體會2

我擔任的是國小音樂學科的教學,在參加全國新課程實驗教學改革工作中,我不斷學習、勇於創新、大膽實踐、努力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做到與時俱進。在教學過程中,我嘗試讓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以培養智力因素(歌曲,樂譜,節奏等)與非智力因素(興趣,情感,性格,意志等)相結合為原則,以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為重點,激發學生的興趣,注重學生對音樂感受潛力,培養學生構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基礎。

一、注重音樂審美體驗

我在每節課的教學設計中都比較注重一音樂審美為核心的這個基礎理念,這一理念常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的魅力,設計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並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對音樂律動的參與放在重要位置。

首先,我從自身的點滴做起,一方面,上課是注意歌聲美,琴聲美,語言美,教態美,服飾美等,讓學生從教師的身上體會到美,從而使學生喜愛老師,進而喜歡上音樂課。另一方面,透過聆聽音樂,表現音樂,音樂創造等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於音樂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情感的共鳴,使音樂藝術淨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以利於學生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用心樂觀的生活態度。

二、給學生適當的時間、活動空間及思維空間

在教學過程中,我每節課至少要留五分鐘時間,讓學生表現自己,鼓勵學生在他人面前自信的表現,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每節課還設計一些值得研究、可討論的問題。讓學生創造性的思考回答。注重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並且從不用教師的思維定勢去約束學生,應尊重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及理解,讓學生充分的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三、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主要是透過帶給開放式的音樂情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願望。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是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一種有效的途徑。透過小組學習,學生們從中可挖掘自身的潛力。如:組織潛力、交際潛力、合作意識、團結精神等。我上課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注重引導學生用心參加各項音樂活動,提高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結精神。

四、注重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創造是藝術乃至整個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教育功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在教學過程中,設計生動搞笑的創造性活動資料,形式和情景,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增強學生的創造意識。以往的音樂課有個誤區:把創造單純看成是作曲。我覺得音樂課中的創造能夠多種多樣,豐富多彩。如:根據音樂編動作,創造新詞,用聲音創編故事等等。就如同用鈴鼓發出聲音,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創造,讓全班同學想一種不同的敲擊方法讓鈴鼓發出聲音,讓全班同學一齊來進行創造性學習。

音樂教學心得體會3

暑假期間,我認真閱讀了吳瑤香老師的《音樂教學課例與評析》這本書。通讀這本書,使我漸漸走進一位基層音樂教育工作者的成長曆程,感受著她以大量的教學實踐作為求證而確立的,對於中學音樂課堂靈動的,趨向於成功的構建。

創作課、舞蹈課、欣賞課、唱遊課、音美協同課、器樂課、歌唱課,課如其人,字裡行間流淌出源於骨子裡頭的真誠的資訊。它是一種特別的親和力,一種給予學生最大限度與效度的良性的影響力的教育理解,一種用心實踐的情感釋放。這些基於“吸引學生主動而強烈地參與到音樂表現中去”聆聽、體驗、感悟、發展的課例,這些基於“促成學生具有教育意向的生活經歷,培養幸福而有審美意味的人”的興趣激發、品行習染、人格完善的課例,初步形成了她那獨具個性的、美的、動情的教學風格。

音樂的情感性、人文性特徵,強調音樂教學要以人為本,充分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注重民主平等、寬鬆愉悅學習環境的創設,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學中師生互動,共同體驗,探究,感悟,創造,這樣才能使音樂進入學生的心靈,發揮出音樂使學生學會甄別美醜、善惡、真假並去享受和創造美好的作用,最終向精進修養、精神健康和情趣盎然的境界邁進,在這個層面上,吳老師是個非常用心的音樂老師,她主張音樂教育要回歸學生的生活,服務於學生生活,讓學生有更多的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時間與空間。

一位好的老師,不僅能使學生在充分積極的審美體驗中獲得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創設的音樂情景、意境中自主體會、感悟,從而實現“啟情悟智”,不可否認,吳老師的課例顯現出她在努力地去做好這一點。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廣闊領域裡,課堂是個綻放生命精彩的魅力舞臺,無論是自己的教學案例,還是指導弟子的教學案例,無論是教學經過的全程實錄,還是詮釋教義的說課稿件,都能給人一種不一般的感受。這就是吳老師在這個魅力舞臺上發出的屬於自己的音樂——課的主題。她以主要教學內容的美感特徵的深入挖掘,融進紮實有效的體驗性學練,突出以一個作品為中心的小主題構建,讓學生每課建立學科成長的小單元快感,課的切入以聽著音樂入課為標誌,彰顯與其他課程的區別:課的呈現緊緊圍繞音樂性、情感性、人文性的線索循序漸進地展開,課的發展以環節的層層遞進、每一個連結點都力爭實現學生髮展的增量來達成目標;課的結構以開始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為塊塊狀框架,建構顯示部、發展部以及再現或收束的“曲式美感”特徵;課的型別在借鑑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形成新的亮點,如三聽、三談、三次討論、三次對比、三次探索,或突出情感性,或突出參與性,或突出創造性,或突出層次性與可操作性,注重在體驗性教學方法中創設審美情景,在實踐教學方法中貫穿即興創造。

作為一名中學音樂教師,讀了吳瑤香老師的《音樂教學課例與評析》一書,真是受益匪淺。我想,一位好老師,最重要的是對學生、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充滿熱愛、充滿熱情,其次要鑽研教材、教法,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並結合實際情況加以創造性的應用;一位好老師,應該善於挖掘音樂作品的童趣和意境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由衷的情感;一位好老師,應該會找準切入點,凸顯情感與態度目標,重視訓練點,河裡把握知識技能目標,抓住互動點,強調過程與方法目標;一位好老師,不僅要自己教好課,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會學、愛學、主動地學、創造性地學!

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我將以吳老師為楷模,滿懷愛心,用心教學,以審美為核心,將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做一個美的傳播者!

音樂教學心得體會4

20xx年10月xx日,我非常榮幸的參加了在幼兒園舉辦的幼兒園美術教學培訓,通過聆聽陸秀瓊老師的《幼兒園美術教育創作設計》、提升幼兒繪畫作片效果的有效策略、以及美術活動的展示,使我對幼兒園美術教育有了新的思考。

一、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內容要涉及各方面,兼顧各種型別。

幼兒園美術教學大致可包括繪畫、手工和欣賞。適合幼兒進行繪畫和手工操作的型別很多,如手印畫、手指畫、蓋印畫、噴灑畫、吹畫、蠟筆畫、蠟刻

畫、水粉畫、蠟筆水粉畫、水墨畫、黑白線描畫、版畫等不同繪畫種類。撕貼、剪貼、摺紙、泥工以及綜合材料製作等手工型別。欣賞可以作為一個活動來開展,也可以作為某一個活動的某個環節。活動中不但要欣賞作品中的美,還要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實際活動組織中,我們往往重幼兒的技能技巧的培養而忽視了引導幼兒感受美、發現美的天性。在以後工作中,我要在充分尊重幼兒的意願下讓他們又跟著老師走,對幼兒進行美術啟蒙教育。

二、瞭解幼兒美術活動的特點,適當引導,積極評價,建立幼兒的自信心。

在幼兒園經常會出現有幼兒的握著筆,遲遲不敢下手創作,呆呆的望著老師,等老師來指點;也有的一個活動下來,孩子畫得都是一個樣。這和我們老師平時過多的的包辦代替、經常給孩子一個”範本”和固定模式、過於強調技術的成熟和畫面的完整的要求是分不開的。”藝術無所謂對錯”,幼兒時期是一

個天真無邪、充滿幻想的時期,他們有自己的思想、看法,我們要把趣味性、想象、創造、表現力的培養放在第一位,以積極的語言對幼兒的美術活動,因勢利導,對幼兒作品進行評價,通過各種美術活動啟用他們身上的靈性和想象力,培養他們敢於創造、勇於創新的精神。

在今後工作中,我們要創設寬鬆的教育氛圍,尊重幼兒的現狀及心智水平,從其理解能力和操作水平出發讓幼兒自主地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著美術創作活動,使幼兒在保持原有經驗下帶動提升各方面經驗,促進幼兒自主成長。

轉眼間我們幼兒園開展米羅美術課程一個學期了,所有的培訓、教學、成果都歷歷在目。通過一個學期的培訓學習和教研,我們的美術教學也在不斷的成熟中。

記得今年夏天外出學習,我第一次接觸到米羅可兒,當時是聽的一節拓印想象的課,從開始對這節課的迷茫,到後來的不信任,到最後的驚訝、讚歎,使我深深的喜歡上了米羅可兒。

繪畫是一種兒童十分喜愛的活動,能充分發揮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兒童快樂。而米羅可兒美術的智慧美術課程體系是以借形想象為核心,以相關、相似、相對想象為基礎的系列兒童創意想象美術活動體系。所謂借形想象,是將人類最普通、最原始的想象,運用到兒童教育中來的一種形式。本著這種理念,我開始了本學期的美術教學。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一節課是小班的《高高興興上幼兒園》,在排出課程表知道那周要上這節課的時候,我就開始精心的準備。先是我在同事那借了幾面小鏡子,然後準備所需要的各種材料。終於開始上課了,我先和小朋友們做了個臉部表情的遊戲,然後每一組發了兩面小鏡子,讓小朋友們觀察自己豐富的表情,此時孩子已經非常感興趣了,我趕緊進入正題,問問小朋友上幼兒園快不快樂,是不是像鏡子裡的自己一樣笑得那麼開心,為什麼喜歡上幼兒園呢……開始畫了,怎樣擺脫孩子畫的像小拳頭一樣小呢?嗯,這個早就想好了。我告訴小朋友們把你們的小手開啟放在畫紙上,畫的時候一定要畫出的比自己的小手還要大。還要看著鏡子裡的自己,看一眼畫一筆,一定要畫出自己的特徵。這時孩子就開始認真的畫了,我對個別不敢畫的孩子進行著重引導,並來回的觀察孩子畫的情況,當我看到文文畫的畫時我開心極了,她把自己獨特的小眼鏡也畫上了,還有她那兩個可愛的麻花辮。她很認真的看著鏡子裡的自己,看一眼,畫一筆。當她覺得很滿意的時候,我及時的表揚她,然後告訴她如果再加一些什麼會更漂亮。一節完美的美術課結束了,現在來看看文文的成果吧!

這是文文畫的自己:

這是文文的照片:

怎麼樣,小傢伙很厲害吧!

還有很多很精美的畫,畫出了孩子們的童真和快樂,看著這些成果,我也是萬分感激米羅可兒美術教學帶給老師和孩子們的快樂。新的一年我們也會再接再厲,在美術教學上更進一步!

音樂教學心得體會5

國小音樂教學,不是為了培養一個個音樂專家,而是為了使學生獲得一定的音樂素質,從而受到音樂審美陶冶。

音樂欣賞教學就是讓學生聽賞各式各類的音樂作品,整個教學過程就是一個對音樂的感悟過程。主要內容都是針對培養音樂基本素質的感悟性內容。在對音樂的感悟中,對於國小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通過教師的引導,來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其中包括對音樂要素的感受力,音樂風格的感受力,其中包括對音樂要素的感受力,音樂風格的感受力,音樂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在培養這些感受力的同時,使學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學生對音樂的這種感受,並沒有過系統的音樂知識的學習和音樂技能的訓練,來自於音樂的薰陶和自我豐富的人生感受對音樂的移情。因此說,音樂欣賞教學中,感悟音樂是教學的核心。

唱歌教學則是通過音樂樂譜的要求來實施的一種主體活動——歌唱,從而在活動中感受、體驗、審視和表達音樂和音樂的美來達到目標的,在活動過程中同時獲得了正確的歌唱方法——一種音樂表現力。唱歌教學有技能訓練內容,諸如吐字、發聲、音準訓練等,但對這些追求的目標不是專業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只要能自然地運用嗓音來歌唱,使個體的歌唱潛力得到一定的發掘就達到了教學目標。

總之,教學中追求對音樂的感悟,就是要求教學要以培養學生音樂基本素質為核心目標,轉變教學觀念,改善教學方法,從音樂課的特點出發,教學活動以感悟音樂為核心,"有音樂來培養音樂的耳朵",使音樂教育真正實現其教育功能,在素質教育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音樂教學心得體會6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來新學校工作了一個學期了,忙碌、充實並快樂著。新的學年又開始了,回顧工作以來的酸甜苦辣,有收穫,有啟迪,也有困惑,以此來激勵和鞭策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音樂欣賞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音樂興趣,拓寬音樂視野,提高音樂感受、理解、鑑賞能力以及發展想象力,豐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徑與手段,對學生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學手段所不能替代的。為了上好每一節音樂課,我在教學中不斷總結,以下是我對上一學期音樂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備課注重由表及裡,由淺入深音樂欣賞教學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經過一個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發展過程,我們的音樂前輩黃自先生認為音樂欣賞時,欣賞者要經過這麼一個心理反應過程:

感知外部音響→開展想象聯想→得到情感共鳴→理解認識,所以在欣賞教學時必須遵循這一心理反映過程。在課前備課的時候我做了充分的準備:

先了解單元知識內容,注重知識的連貫性,相通性;蒐集、整理資料,先試聽課本所配套的音像資料,再從網上下載相關知識內容作為補充音像資料,音樂學科不同於其它學科,它需要大量的音像資料,這樣才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寫教案分三步,先是透徹教參上的簡單教案,再從網上找一些優秀的公開課教案,最後再針對學生的特點、興趣、愛好和教學大綱的要求自己完善教案,完成好每節課的詳案。

二、欣賞教學時多聽多感知要使學生理解音樂作品,首先對音樂表現手段要有靈敏的感知能力,達到這一要求必須要通過大量的音樂欣賞才能完成。所以在我的教學中,不能離開音樂的藝術形象去作一些繁瑣冗長的講述,因為如果講述過多,必然把學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時也阻礙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識介紹應該主動、精練、富有啟發性,目的在於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樂上來,通過師生間的討論,聽賞等共同活動,使學生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內容。什麼樣的音樂都離不開“聽”,“聽”一部音樂作品,我們既要在聽的程序中讓感官得到愉悅,又要使精神得到昇華,感性和理性進行完美的結合才是我們“聽”的根本意義所在。因此,要達到欣賞音樂的真正目的,我沒有把對音樂的欣賞停留在表面上、感官上進行,而是深入到樂曲的音響結構及各種形式因素上去,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準確地把握音樂作品的“內涵”,真正地聽懂音樂。多聽是培養音樂鑑賞能力的關鍵,反覆地聽,會給學生的聽覺製造接觸音樂的機會,學生的音樂聽覺就會得到發展,大腦中的記憶就會把聽覺中的印象慢慢綜合起來,欣賞音樂的能力就有了較大的進步。

音樂教學心得體會7

20xx年10月18日—10月24日,我有幸參加了“國培計劃(20xx)”中學音樂送教下鄉培訓。作為一名農村音樂教師,參加培訓的機會少之又少,我非常珍惜這次培訓機會,更希望通過此次培訓能在教學能力、理論水平上有較大提升。在此,我非常感謝學校給了我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更感謝培訓學習中給我們上課的專家、教授們。通過這次培訓使我收穫很大,同時也感到了自己的理論知識和教學實踐的差距。

一、改變觀念

敬業精神與科學的教學法相結合,必定是成功的保障。而在日常工作中,我經常會說工作忙、雜事多,常抱怨學校教學條件差,學生的基礎差,是樂盲,沒有專門的教室以及合唱用的站臺等,於是工作中總是一副得過且過的思想狀態,總想著教不好學生不是我的能力問題,而是許多的客觀原因造成的。通過此次學習,徹底改變了我的這種“寄生蟲”思想,使我明白了好的條件不是等著我去用,而是需要自己去創造、去挖掘,即使在有限的條件下,也同樣能做出不平凡的壯舉,同樣也能培養出出色的孩子。

二、以名師為榜樣,以城市孩子的素養為培養目標

參加了這次“國培計劃”,在教授及其他專家傳授理論方法的同時,還順勢播放了一些經典優美的歌曲,那些名師們紮實的基本功,行雲流水的課堂教學藝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名師們之所以讓家喻戶曉,這與他們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孩子們的優秀與教師的引導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二、努力實踐,力創特色

這次培訓,我找到了適用於中學音樂教學的一種方法—用最簡單的方法學會最難的知識,在教育行為上是將語言、動作、音樂三元素融為一體,以節奏為核心要素。在音樂教學中,我們可以不斷地創編新穎的遊戲,這些方式來源於生活,取材於大自然,學生當然會感興趣,結果就不言而喻了。

總之,這次培訓僅說“收穫大”是不夠的,我會把這次提高專業成長的機會變成充電提高的起點,讓自己快速成長起來。

音樂教學心得體會8

我的音樂教學已經18年了,仔仔細細緩緩回憶欣慰和播種,也有很多一些令人回味的教學教育故事。

記得有一次音樂課,上課鈴聲響了,我滿面笑臉,高興地走進五(1)教室,可看到是好多學生在埋頭做他們的作業。我走上講臺,說:”上課!”班長即時喊起破:”老師好!”可是許多學生仍然在寫他們的功課。登時,我的自尊心立即受到了損害,於是命令說:”同學們,請立刻把作業收起來!”同學們才很快地收起作業。其中有一位同學動作慢悠悠地,似乎極不甘心似的。我走到他眼前有些怒氣的說:”再不收起來我就沒收!”他抬開端,翻眼瞪著我:”沒看見我在收嗎?”我說:”還不快點,全班同學都在等著你。”我強忍著怒氣,開端上課了。可是在唱歌的時候,他卻不停地擺弄著手中的筆,他那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深深地刺痛著我的自尊,我故意叫他起來唱歌,他站起來就說:”不會。”我強忍怒氣,叫他先站著,然後我唱一句叫他跟一句,他依然說:”不會。”我當時真是給氣得火冒三丈,但為了不影響教學地畸形進行,我強忍怒火,叫他先坐下來,持續上課。下了課我立刻找他獨自談話。

”你為什麼對老師這個態度?””我沒什麼立場啊!”語氣很僵硬。”你上音樂課怎麼能做別的學科的作業呢?””叫你跟老師唱歌,故意說不會,是在和老師嘔氣嗎?”

”不是!我只是不喜歡上音樂課!””那你喜歡上什麼課?語文、數學?””是的!”

我說:”你不是不喜歡音樂課,而是你的心坎深處,並不喜歡音樂老師對嗎?於是音樂老師在你們的眼裡也不值得尊敬的!””不是!””那是為什麼?”他不答覆。

”我知道你是個學習不錯的學生,我想你也應是個有素質的學生,應該知道對老師最最少的禮貌說話,假如換成你是老師,我在你上課時做別科目標作業,你發問題我總成心說不會,你心裡會好受嗎?你會怎麼做?”

他不談話了,我就凝視著他也不說話,故意給反省的機遇,過了一會兒,他的頭漸漸地低下,眼睛也不敢再看我,彷彿意識到自己的過錯,說:”不好受。”

”那麼以後上課不要再呈現這種情形了,好嗎?”

他點頭。看到他真有否認毛病的意思,便和他平心靜氣的談了良久,首先我也承認了老師的態渡過於嚴格,同時也讓他清楚到:素質教育包含很多方面,音樂也是素質教導的重要組成區域性,與語、數相相互成,一個人不能只知道學習和考試,禮貌也是權衡一個人的素質尺度。他低下了頭:”老師,我知道我錯了請諒解我吧,”

我細心的檢查了自己的所作所為,自動地轉變了以往的一些做法,我匆匆的磨去了以為應有的多少分師道尊嚴,臉上少了一些自認為是的刻板,多了一些笑顏。上課也好,課餘也罷,我老是先想著以等同身份跟我的學生去交換,和他們談天說地,開開玩笑,允許他們施展自己的個性。偶有空閒,我常想:老師並不單是會教人,而應當是一個更懂理解體貼別人、關懷他人的人。而當好一個老師,也不單單是為了學生能喜歡上本人,而是讓學生愛好上自己的同時,能學到更多的常識,取得更多的快活。因此,一個好的老師首先得會做人,做一個好人,而後再去教書,教人做人。

音樂教學心得體會9

我們的音樂教育需要改革,但並不意味著要全盤否定以前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要準確地體現新的課程標準理念,對教師的基本功要求比以前更高,要有過硬的音樂知識和技能,還要掌握現代化教育技術,並且要有把握學生身心變化的能力。在此,談談自己在音樂新課程實踐中的一些體會。

一、引趣是課堂教學的第一環節

在實際教學中逐漸發現不管課堂教學內容多精彩,如果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教學效果始終不好,甚至會出現正常教學無法進行的情況。新課標指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絡、享受音樂並美化人生的巨大動力。因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是促使學生學習音樂的重要保證。於是我根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研究醞釀合適的匯入方法,由於方法得當,學生的學習興趣漸漸被調動起來,學習效果越來越好。例如在《雪絨花》這一課中學生進教室時給他們放錄音《哆唻咪》,用音像圖畫式和提問描述式引導學生:同學們剛剛聽到的是什麼歌曲?你知道這首歌的來歷嗎?想看這部電影嗎?隨即給學生播放電影《音樂之聲》片段,學生聚精會神的觀看後,不僅對此歌的創作背景有了深刻的瞭解,而且對片中的音樂也逐漸熟悉了,因此,再學習這首二部合唱歌曲就比較容易而且也學的很投入。因為在播放電影《音樂之聲》片段時,已經三次出現所要學的《雪絨花》的旋律部分了,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基本上都記住了主題旋律,都聽會了,那教師只要在解決第二聲部的難點部分和歌曲處理上進行啟發和引導就可以了。

匯入的目的是教師有意識設計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採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十分巧妙地把學生帶進新的教學內容中去,所以內容的選擇尤為重要。設計的內容一定要與主題內容聯絡緊密,具有關聯性,因此,在備課時首先必須認真分析課題內容,然後再去醞釀合適的匯入內容,因為在音樂教學中,“匯入”是一種教學藝術,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它起著誘導、鋪墊和銜接的作用。一個精彩的匯入能引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主動、專注地參與課堂學習,更能使一堂課的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總之,只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積累、歸納,定會總結出更加完善的設計,為每一節音樂課設計出一個優秀的匯入。

二、恰當的教學方式是課堂教學的關鍵

現在的學生知識來源非常豐富,各領域的知識有可能比老師懂的多。要將新的精神和思想滲透到音樂教學中,不斷地更新課堂教學方式。一定不要再一成不變的教師講、學生聽,這樣做的後果只能是學生厭學,使一堂生動的音樂課變得枯燥乏味。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理特點啟用情感教學模式,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內容,多尋求些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需求的結合點,以激發學生的情感,要以情感人,這對中學生來說較為恰當。

在這幾年的教學摸索中我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在欣賞京劇時,我拿一些臉譜和服飾,採用分組搶答的形式,讓學生們每組選一個人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教師:“現在問題開始,剛才我們看到的這些臉譜哪個是生、旦、淨、醜?”對於學生來說,這種問答形式很平常,但若教師變換形式來進行,就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沒被選中的其他學生興趣也都很濃厚,甚至都站起來舉手,大家在一片熱烈而有序的氣氛中回答完老師提出的問題,不僅學到課外知識,而且對音樂作品有了初步的瞭解。對於學生來說,老師採用一些接近生活、接近社會的形式以及多樣的教學手段,可以使學生主動地參與,並且對音樂的興趣也在不知不覺中已經產生了,而學生的情感也是發自內心的。學生在特定的場景中較容易進入狀態,也較容易在短時間內迅速進入角色。通過對角色的體驗,將學生的內心情感轉換到外在情感,而且對其他同學也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而老師所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將情感進一步陶冶與昇華。

三、靈活、多變是解決學生學習音樂知識技能的法寶

1、如何避免器樂教學枯燥的問題。

在器樂教學的基本練習中,反覆的音階練習學生掌握得很快,但是顯得枯燥,在教學中運用多種形勢新穎的教學方法,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樂教學中我自始至終以激發和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為目的,興趣是創新的基礎和源泉,成功的喜悅和樂趣極大地喚起了學生的創新熱情,讓學生不斷品嚐到學習音樂和獲得創新的成功樂趣 。

2、調整唱歌教學的發聲練習。

過去唱歌教學程式中首先是發聲練習,有的學生不是笑就是做鬼臉,雖然有幾分鐘的發聲練習,可到了演唱歌曲時聲音質量卻沒有提高,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唱歌教學前的發聲練習還有必要嗎?這些音樂標準對於學生來講是不是太“專業”?怎樣解決發聲練習與演唱歌曲相結合?於是我思索並大膽在唱歌教學過程中摸索不再單一做發聲練習,而是在演唱過程中隨時隨地引導學生,提醒學生的坐姿、背挺直、鼻腔開啟,嘴撅起來,體會歌曲意境以情帶聲,並隨時給學生做歌曲演唱示範,加上靈活多變的伴奏,整個教學過程把演唱方法融入其中。學生演唱聲音經過調整後非常好,效果是單一的發聲練習所不可比擬的。

3、識譜教學還要不要教、如何教?

諮詢好多同行眾說紛紜。我在教學過程中確實體會到有的學生基礎差,根本對識譜沒有興趣。不教識譜吧,的確降低了知識難度,唱會歌曲也一樣能體驗音樂情感;教識譜吧,學生興趣不大也很枯燥。對於音樂教學來說,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是必要的,因為有了一定知識和技能後,學生才有可能對音樂產生進一步的興趣,才有可能真正地提高音樂素養。

以上這些都是在實施課改後我的一些教學體會。新世紀我們的音樂教育需要進步需要改革,在改革中我們必須學會反思,學會揚棄,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在傳統的音樂教育中注入新鮮的血液。

針對中學階段的學生進行的音樂學習個性研究表明,中學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處於人生關鍵而又特殊的時期,他們在音樂審美認知、音樂審美經驗以及音樂創造等方面都較少年兒童有了很大的進步。

音樂教學心得體會10

此次到濟南聽課,確實收穫頗多。下面談一下自己四點較大的感想:

一、真摯的情感永遠讓人覺得美、讓人感動。比如《新疆好》,課堂上展示出的淳樸、自然、真誠與簡單讓人特別感動,聽完這節課許多人都情不自禁地隨歌而舞、隨歌而和。

二、教師要提升專業技能,老師的專業技能是決定課的優劣的重要因素之一,唱、彈、跳要有拿手絕活。比如上《放牛山歌》的老師那優美的竹笛聲讓聽課者都陶醉在其中,流連忘返。

三、教師應加強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把握能力,重點、難點的把握與突破能力,教學環節設計自然流暢的能力。比如在《乃呦乃》這節課中,教師抓住歌曲的特點:_x節奏,並在情境中教學,讓學生在高昂的興趣中自發地學習,教學效果非常好;而在李路老師的《牧童》利用多媒體教學,給學生欣賞了很多生動活潑動漫,優美的草原風景,並學唱了《放牛歌》使學生置身與音樂的學習、音樂的活動、音樂的體驗之中。把課堂展示得有聲有色,精彩紛呈。以至於在課堂中,學生的困惑還沒有得到解決,學生的思考還不夠深入,學生沒有得到進步或者發展,教師就因為趕時間而匆匆去進行下一個環節的學習。在這樣的課堂中,更多的是教師如何設想、如何調控、如何操作。而缺少的是學生如何學習,學生是否得到進步,學生學得是否快樂。始終被老師艱難地拖著走,越到後來越顯得在應付老師,讓上課和聽課的人都覺得很累。

四、教師要注重自己專業知識的系統構建,才能理清音樂的脈絡,不致造成學生思維的混亂。比如《小夜曲》一課中老師要求學生為樂曲分段伴奏,但是沒有給學生一個統一的標準,學生說什麼答案的都有,後來老師自己的分段也是沒有以同一個標準分段,給人一種混亂的感覺。而在《三個和尚》一課中教師以興趣為動力進行愉快教育,注重審美體驗。利用舞蹈、律動、打擊樂器伴奏,將抽象枯燥的技能訓練形象化、具體化,發揮了通感的作用。這樣視聽結合、動靜結合,將學生全身的每個細胞都融入到音樂之中,把他們從座位上解放出來,蹦蹦跳跳進入音樂的世界,在輕鬆的氛圍中得到審美愉悅。

根據自己初步的體會,我覺得自己應該從以上幾個方面努力,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很感謝學校給我這次聽課學習的機會,讓我有信心為我校的音樂教育事業做出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音樂教學心得體會11

音樂是最富情感的藝術,是提高個人藝術修養,樹立正確審美觀的重要手段。黑格爾就曾說:“音樂是精神,是靈魂,它直接為自身發出聲音,引起自身注意,從中感到滿足……高中藝術欣賞課教學大綱明確地把“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感受、體驗、鑑賞音樂美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放在教學目的的第一位,這就為我們上高中音樂欣賞指明瞭方向,高中的“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培養人。”是“別的學科不能代替的”審美教育。下面我就談談我的教學體會。

一、不斷提高音樂教師的綜合素養。

俗話說的好,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首先要有“一桶水”。作為一名音樂教師,除了對本專業的歌唱、演奏、指揮、音樂相關理論等掌握之外,還必須對文學、歷史、美學、地理、社會學等諸方面的邊緣學科知識也要有所瞭解,博學多才可以使教師個人魅力得以提升,還會獲得學生的“崇拜”,課堂教學則顯得自如而流暢,更富有張力,和迂腐陳舊、形式呆滯的課堂教學模式相比,它更能贏得學生的歡迎。因此,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才能真正勝任高中音樂欣賞課教學工作。

二、瞭解自己的學生。

高中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心理逐步趨向成熟.凡事都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和看法,但這些見解、看法不一定完全是正確的。比如他們對一個人是否具有音樂才能往往喜歡這樣說:“我沒有音樂細胞”、“我不懂音樂”。他們把是否能掌握與表演音樂作品的能力作為一個人是否具有音樂才能的標準,而不知對音樂的感受、體驗、悟解的能力也是音樂才能的重要體現。另外高中音樂欣賞課內容繁多,涉及到古今中外各種各樣的音樂作品,受閱歷和知識的制約,學生不可能對這些內容都很感興趣。他們往往是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對不同的樂曲採取不同的學習態度。喜歡的就抱積極的態度去欣賞;不喜歡的,就表現出厭煩情緒,以消極的態度去應付,不認真聽,不動腦想。這就要求我們的音樂老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具代表性的優秀作品作為範本加以分析、解釋、評價,有意識地指導學生的審美體驗和審美評價,讓學生在“操千曲”的審美實踐中,由淺入深地知曉音樂藝術特有的審美性質、手段和方法,提高審美敏感性,從而達到培養音樂審美力的教育目的。

三、精心傳授音樂作品欣賞方法。

音樂欣賞僅僅停留在興趣階段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進一步深刻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充分體驗作品所反映的情感,才能達到欣賞的目的。這就是欣賞音樂的三個階段:直覺(感官)欣賞——感覺(情感)欣賞————理智的欣賞。不同體裁的音樂欣賞的要求、方法也不同:

對於歌曲的欣賞:一般可以藉助歌詞較直觀地理解歌曲內容,結合速度、力度、音色、旋律等音樂要素,體會歌曲表達的意境和情感,從而達到欣賞的目的。對一些歌詞內涵較深或者寓意較朦朧的作品進行欣賞,要求要有一定的文學及文化素養。而對於一些古代的、其他民族的、外國的藝術歌曲、歌劇、詠歎調等作品的欣賞,除了必須具有一定的音樂素質之外,還要對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創作動機、民族習俗、作曲家的個人風格等有充分的瞭解,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內容。

音樂教學心得體會12

我們都知道:中國小生生性活潑好動,表現欲特別強,富於幻想,敢於創造,而音樂活動的設計的出發點正是使學生不受約束完全出於內心感受、內心需要。它能使學生大膽地、無憂無慮地在音樂的天地中表現自己,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興趣性,大大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性。

因此,音樂課堂活動的開展能夠開發中國小生的想象力、表現力和創造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開放學生的智力潛能,使學生成為具有創造力的開拓性人才。在中國小音樂教學過程中,每一次音樂活動又是一項多種感知器官協調工作的感知活動,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音樂課堂活動體現了中國小生新課程教學理念,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綜合,弘揚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評價機制。

音樂課堂活動教學模式的建構體現了全員參與,師生互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創新求異等基本理念。

音樂教學心得體會13

《國小音樂課中節奏教學方法初探》這篇文章中筆者主要闡述了一下幾點教學理念:一、何為節奏?節奏,是音樂的基本要素,是音樂的骨架,是掌握旋律的基礎,任何音樂都離不開節奏。二、音樂是時間的藝術,節奏是構成音樂時間的實質,是音樂的核心和骨骼。不同的音樂形象需要特定的節奏形態來完成。三、通過教學案例分析來闡述國小音樂課中一些實用的節奏教學方法。

結合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音樂教學中節奏教學的重要性,準確的把握好節奏是國小音樂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音樂教學中有針對性進行節奏訓練,不僅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增強他們互相傾聽、協作合奏的能力,還可以很好地調動、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對於培養學生獨立的識譜能力,增強學生的音樂感受、理解、表現等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是音樂教學基礎內容之一。

因此通過學習,我明白了培養學生良好的節拍感、節奏感,是學生學習音樂所應具備的技能,是進入音樂藝術殿堂的第一步。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音樂節奏感,提高學習節奏、學習音樂的興趣,老師可以在律動中讓學生感知節奏,巧妙設計節奏教學;也可以在音樂遊戲中滲透節奏訓練,巧妙設計節奏教學;其次可以在歌唱欣賞活動中貫穿節奏,巧妙設計節奏教學以及在與生活的緊密聯絡中,巧妙設計節奏教學。

音樂教學心得體會14

“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體驗音樂的橋樑”,美國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莫塞爾一語道出了器樂教學的寶貴价值。排笛以其音色優美,便於攜帶,易學易吹等優點,成為我校三年級學生音樂課堂樂器。如何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進行排笛教學呢?我總結了平時課堂教學中的一系列措施與同行們共享:

一、 營造氛圍,激發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重要原因。”在排笛教學中,應把培養學生的興趣貫穿於教學始終。記得在上第一節排笛課的時候,我給孩子們欣賞了由馮明德老師演奏的排笛曲,那清麗婉轉的音色和富有詩意的旋律深深吸引了每一位學生。看到他們一個個好奇渴望的目光,我及時抓住時機,拿出排笛,向學生介紹其構造特點,並富有激情地示範,講解演奏姿勢、方法。這個看似簡單的樂 器竟能吹出如此悅耳美妙的旋律,著實讓他們覺得神奇。這一過程中,學生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學習熱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無疑是給排笛的教學開了個好頭。

然而,孩子對於樂器的好奇心是有限的、不穩定的,容易轉移和消失的,如何能讓學生在後續的學習中持續保持學習的慾望,能從排笛的學習中感受到樂趣,並將其當成一項樂事來做呢?我們可以試試,將練習“遊戲化”,讓枯燥的練習變得有意思。如初學時,可以用“給音符找家”的遊戲來認識每個音的位置,認準了音符的家,再去按門鈴,音符才會給你開門,千萬別冒失地找錯音符。教學中還可以引導學生把樂器當成自己的朋友,如在演奏排笛時,有的同學不注意控制音量,吹奏的聲音很刺耳,可以啟發學生,要跟排笛交朋友,必須溫柔親切地對待它,它才會喜歡你,才會發出美妙動聽的聲音,否則它會不高興,會痛苦地尖叫。俗話說:給點“顏色”,學生就能自己“開染坊”。隨著排笛教學的深入開展,我們可以創造機會,為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秀一秀自己學習的成果。

二、規範常規,養成習慣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如果不堅強而溫和地抓住管理的緩繩,任何功課的教學都是不可能的。”合理、有效的課堂常規管理,是把握課堂教學的法寶,是達成教學目標的有力基石。在進行排笛教學時,課堂常規顯得尤為重要。試想,上課時學生們毫無章法、自由隨意地吹響排笛,課堂一片混亂,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建立良好的課堂常規,對於排笛教學的順利進行是非常必要的。而課堂常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教師需要在課堂上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1)起立、坐下、安靜都要訓練學生看指揮,不同的指揮手勢代表不同的要求,學生才能愉快、有紀律地進入狀態認真學習。

(2)使用紅綠燈指示牌。學生看到綠燈指示牌,開始自己練習,看到紅燈指示牌時,立刻停止,認真聽老師講解。

(3)規定學生將排笛統一放在規定位置,如老師在講解時將排笛平放在雙腿上等。

當遇到調皮搗蛋的學生時,教師要採用人文管理機制。兒童的天性就是好動,在課堂的特殊時刻,要及時“調頻”、“換擋”,喚回暫時”離開課堂“的孩子。一 般來說,調皮的孩子情商是比較高的,他是想用自己的行為引起老師和同學的注意,教師要多關注他們,多從正面引導,多給予鼓勵,如:讓他們做小助手,看看誰忘帶排笛,看看誰上課認真;還可以讓他們充當小譜架,為演奏的同學唱樂譜,這樣不但不會影響其他同學,還學會了樂譜,課堂上沒有了體罰、訓斥,呈現出和諧的氣氛。

三、循序漸進,紮實基礎

排笛教學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過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能力,整體把握學習的進度和節奏。教師可以從正確的演奏姿勢,氣息的練習開始,再到吹奏方法技巧,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適當增加吹奏的難度,先慢後快,先從樂句學起再過渡到樂曲的練習,不能急於求成,必須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循序漸進地練習。

想要學好排笛,必須要訓練基本功, 打好紮實的基礎。教師要選擇恰當的教學形式和靈活的教學方法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氣息訓練是排笛教學的重點,掌握平穩自然的運氣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吹奏時,需要深呼吸,必須要把氣吸到腰腹部。深呼吸看似簡單,但練習起來很抽象,不容易被學生理解。教學中常採用“聞花”方式來練習。可以引導學生想象面前有一朵美麗芳香的鮮花,讓學生從聞花的過程中感受深呼吸的狀態,這樣,枯燥的練習變得直觀而有趣。教師在練習中要重視學生的感受,注意先感後悟,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在進行速度練習時,先觀看一段視訊,一列火車從車站出發,先是緩慢行駛,然後加速,到達目的地時,慢慢減速,然後停止。然後請學生試著用排笛來表現,不但讓學生理解了速度的變化,還豐富了學生的排笛表現力。

四、因材施教,小組互動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的任務,不是為了培養音樂的專門人才,而應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並使他們從中受益。”排笛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就必須承認學生之間存在差異。學生的音樂基礎有高低,接受能力有強弱。教學中要做到“齊步走”很難,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接受能力,既要滿足基礎比較好的學生的學習要求,又要兼顧到基礎比較弱的學生,讓他們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老師、同學的幫助而縮小差距,逐步趕上大家的步伐。對於一般學生,可以安排練習比較簡單易學的曲目,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對於尖子生,則在基礎曲目練習的同時,提出更高的要求,演奏難度相對大一些的曲目。讓學生各有所學,各有所得。另外,我們常常開展小組間的競爭,評優活動,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

總之,排笛的學習,讓學生多了一件表達音樂美的工具,使學生更貼近音樂,潤物於無聲之中,給國小音樂課堂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音樂教學心得體會15

內容摘要:課改後,我嘗試著對我的課做了一些調整,這一新課程的出現不僅對教育理論工作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更對我們工作在一線的音樂教師們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從互動、學生主動參與、雙基教學和器樂教學四個方面闡述了課改後我的改進措施和個人體會。

根據理論進行實踐,有幾下幾點看法:

一、音樂課堂應收放自如,動而不亂

我認為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師生關係的互動是必不可少一個重要方面, 強調師生關係的互動,讓音樂課“動”起來,是上好音樂課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任務之一。

我曾聽到這樣一堂課《火車波爾卡》,從課的匯入開始,教師設計的花樣繁多,從小火車旅遊從天津出發,到基本訓練的節奏訓練“嗚——嗚——嗚,卡嚓、卡嚓—火車的聲音,真正做到了從情境入手從心靈深處打動學生。但接下來的各個環節卻覺得音樂課失去了控制,教師要求學生可以在教室的人一個地方活動,只要聽到火車的聲音就發出響聲示意,只見學生們趁機“東躲西藏,上躥下跳”

學生還時不時還出怪樣的尖叫,同時還伴有敲敲打打的聲音,老師的聲音已經淹沒在學生的聲音中,學生的課堂紀律實在難以維持,最終因為太過混亂而遊戲結束。這樣就失去了原本設計的初衷。

在低年級的音樂教學中,師生互動教學極為重要。因為低年級的孩子理解樂曲和欣賞都有一定的難度,而通過師生互動,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樂。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然而真正要做到這一點,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時候教師呼萬喚”,學生就是不動,或只有少數學生動。可當學生真的動起來後,新的擔心又產生了——有的課堂熱熱鬧鬧,該講的沒講清楚,該聽的沒聽清楚,紀律難以控制,教學任務難以完成;有的課從表面上看學生是動起來了,小組學習也開展起來了,課堂氣氛也很活躍,但仔細觀察便會發現,這些課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熱熱鬧鬧,沒有真正激發學生深層次的思維,為“活動而活動”。導致的結果是傳統的東西沒有了,新的內容又沒掌握,如何讓學生有效地學習,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本次新課改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改變教學方法不能簡單化,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質不只是調動積極性、主動性,不能把課改理解為就是讓教師放開手腳,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生的自主學習若離開教師的指導,勢必如一盤散沙。自主學習不等於學生自己學習,教師在學生提問時,應當認真傾聽,與學生一起將問題分類,找出核心問題,並解決其他相關問題。“動”不應當是表面的、外在的,而應當使學生的思維處於活躍狀態,積極思考問題,這種內在的、深層的動,更要落實動靜結合,收放適度,動得有序,動而不亂。這就要求教師既要放得開,又要收得攏。要想做到張弛有度、收放自如,我認為關鍵是教師如何引導。

二、音樂課堂應保證學生主動參與

在有些時候,音樂教師主體地位已形成一種定式,站在中間駕馭著學生與課堂也已儼然成習慣,在課堂上,往往不知不覺地充當定向、定規和定論者,扮演著“主角”,對課堂活動進行控制。而學生卻始終處於“受動狀態”,是“受抑角色”。這與新課程理念是背道而馳的。經過實踐證明,站在學生的角度想問題,讓學生自己找問題、討論問題,最後到解決問題,經過這一個過程,學生獲取的知識容量遠遠大於老師提問的這種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關鍵在參與, 關鍵要看學生的思維是否活躍。在一年級《星光恰恰恰》這一課中,我採用教授個別動作,集體創作的方式,打破了以往從頭至尾的教授方式,結果效果顯著,原來不喜歡上音樂課的學生現在對這門課也產生了好奇和興趣。因為每一個人都主動地參與了,體會了這個過程,給他們討論、質疑、交流的機會,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這樣,學生自然就會興奮起來,參與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

三、不過分強調素質忽視雙基教學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開始到目前的推廣階段,一直流行著一個頗具權威的提法,即要“改變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音樂課程改革也不無例外地受到這一觀念的影響,一改以往“以唱歌為中心,學習讀譜法”的單一的教學模式,大力提倡加大音樂感受與鑑賞、音樂創造與表現的內容,貫徹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理念,加強音樂欣賞的比重,重視學生的音樂體驗。如今的音樂課堂確實是日趨活躍,學生也日漸樂學且善學,教師樂教且善教。但仔細審視一下我們的音樂教學過程,大家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音樂欣賞的比例確實大大加強了,可音樂知識技能方面的教學卻越來越受到輕視與淡化。《新課標》中提出了許多新的理念這些理念都是通過音樂課的唱、奏、聽、練等教學活動來實現,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在音樂的綜合能力方面有所提高。然而要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音樂綜合素質,必然涉及到“雙基”問題,即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忽略對“雙基”的學習,就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

我在講“強 弱”時,課堂匯入用圖片對比:一張是“淅淅小雨”,表示弱(P),另一張是“電閃雷鳴”,表示強(f),學生一下子被吸引,課堂自然過渡到雷聲和小雨聲的強和弱的訓練。在這個環節後,又提出從遠處傳來歌聲,越來越近會怎樣?漸強,相反則漸弱。然後自然的過渡到歌曲教學。整堂課設計由音的強弱到歌曲的學習,生活匯入,變純粹的雙基訓練為雙基體驗,並不是沒有雙基的學習,而是淡化雙基的學習,效果很好好。由此可見,課堂改革下的雙基教學,是淡化而不是丟棄,是要通過教學環節把雙基內容融會在聽、唱、動等各教學環節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它、運用它,提高自己的音樂能力。要達到這個目的,喔認為必須要精心設計每一節音樂課的每一個教學環節。

四、器樂教學在音樂課堂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唱歌是人的本能,學習樂器的技能才能感受音樂,器樂是要通過訓練獲得的,而真正能夠發展人的智力的是器樂的學習。識譜對於學生來說是一件枯燥無味的事情,但是我認為也是必要和必須學習的。去年,我把口風琴教學帶進了課堂,明顯地課堂質量發生了變化。高年級的學生對唱歌已經興趣不濃,卻對樂器的學習情有獨鍾。在六年級《芬芳茉莉》這一課中,先比較欣賞不同地方的《茉莉花》,獲取一定的資訊量後,再進行簡單的識譜,最後運用口風琴這個好幫手讓學生自學每種“茉莉花”的曲調,分小組進行地有聲有色,學生樂在其中。這樣既達到了唱歌的目的,也實現了“雙基教學”,可謂是一舉兩得!

我會在實踐這條路上繼續探索、繼續挖掘適合學生、適應社會的教學方式,也期待著這種不斷反思的教學給學生帶來的心靈的洗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zh-tw/flgr/xinde/vjdmk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