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教師 >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任何工作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有困難和矛盾出現,會有煩惱和不快產生。只有自己去尋找工作的樂趣,形成幼兒教師職業的幸福感,才能在工作中成一個快樂的人,就象有人說的一樣,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令自己心煩的人,那麼你就會感到心煩;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可愛的天使,那麼你就會變成快樂得天使。如何才能從孩子身上獲得辛福感呢?我認為在工作中,以欣賞、審美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幼兒,不要把幼兒看成是自己的教育物件。我們應該以欣賞的、審美的眼光看幼兒身上的閃光點,在工作中以平等、真誠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而不是建立在工作關係上的,這種交往是不平等的、沒有感情的,長此以往,幼兒就會對老師產生幾分畏懼,對老師敬而遠之,並封閉自己的心靈,不敢言說自己的所思所想這樣缺少與幼兒心與心的交流,幼兒教師也沒有什麼幸福可言了。因此,在與幼兒的交往中,教師只有放下自己的角色面具,以真實的自我與幼兒交往,和孩子打成一片,才會發現幸福和快樂就在自己的身邊。和孩子平等、真誠的交往,還會令老師體驗到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幸福。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你的勞動能給教師帶來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於完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該逐漸走上從事教育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幼兒教育是一項十分複雜的創造性勞動,我們面臨的教育物件、內容和情境是變化的、動態的,只有充分發揮創造性,以研究者的姿態投入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好。只要我們踏實認真的去做就會發現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要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和長處,以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處處要善於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以寬容之心對待。

隨著社會的發展幼兒教師不僅要進行業務方面的繼續教育,還應接受心理素質方面的知識學習培訓,使自己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裡擁有一顆平和的心來適應社會的需求。

總之,教師是專門與人的心靈世界打交道的人,是各種職業最直接感受到他人感情的人。面對孩子們我們不妨“蹲下來說話,抱起來交流,手牽手教育”、用平和的心真實的情來看待每一個幼兒,做一名健康快樂的幼兒教師!

曾經看到過一些雜誌上說,國外家長和我們的區別是他們更能放手自己的孩子:孩子跌倒了,他們不急於去扶他,而是鼓勵他自己爬起來。其實這給我們幼兒教師也是一個啟迪,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對我們的幼兒放手,學習做一名“懶”老師呢?閱讀了《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中名為“做個懶一點兒的老師”文章,也為我更清晰地指明瞭如何做一個“懶”老師。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讓孩子收拾玩具,可是他們邊收拾邊玩,結果把玩具籃子裡的玩具也都倒出來了,撒一地。看到這樣的場景真的讓老師很無語,通常會過去罵一頓孩子或乾脆自己動手收拾,省得讓孩子們添亂。於是,老師剝奪了孩子動手鍛鍊的機會,養成了孩子“懶”的行為。教師應該把屬於孩子的鍛鍊機會還給孩子,做一個“懶”動手的老師。

當然懶還有另外一個方面,懶動腦,讓孩子們的腦筋開動起來,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思考力。老師在孩子的眼中是什麼都懂,什麼都會的萬能超人,所以他們一遇到問題就會來問老師:老師,天上有沒有神仙?老師,為什麼天上的雲會動?老師是不是一定要又問必答呢?有時候老師也可以佯裝不懂,讓孩子去尋找答案。這不僅可以培養孩子愛動腦筋、愛思考的習慣,還可以激發他們探索世界的慾望。所以,老師在適當的時候要懶動腦,把機會留給孩子。

懶並不是什麼都不做,懶有懶的科學,老師的懶是富有智慧的,是懶得恰到好處的。在孩子遇到困難時,教師不能什麼都不做,直接讓孩子自己去尋找,那樣孩子會手足無措,也會失去興趣。老師要給孩子鼓勵和引導,有時候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尋找,給孩子提供適當的幫助,激發起他們探究的慾望。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一同遊戲、學習的機會是很多的。教師應想辦法為幼兒創造、提供與同伴合作學習和遊戲的機會,讓幼兒在實踐中學會合作。比如,引導、組織幼兒進行小組或全班作畫,在這當中幼兒必須學習相互協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構圖上、色彩上、內容上達到協調一致,共同創作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在遊戲中,特別是在建構遊戲、角色遊戲中,幼兒間必須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遊戲順利進行下去。午睡前後讓小朋友互相幫助脫穿衣服、解釦鈕釦;請小朋友們把心愛的玩具拿到幼兒園與同伴分享,還有大帶小活動。不僅如此,我們還將幼兒喜愛的多種活動進行分類組織,建立幼兒活動區,經過反覆研究,明確了在各種活動區中對幼兒進行合作精神培養的具體目標

通過觀察發現,幼兒之間的合作常常會帶來積極愉快的結果:。例如,活動中有四個小朋友,只有三件玩具怎麼辦:許多小朋友同時去爭演一個角色怎麼辦,等等。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時,要協商解決問題;當玩具或遊戲材料不夠用時,可相互謙讓、輪流或共同使用;當同伴遇到困難時,要主動用動作、語言去幫助他;當自己遇到困難、一人無法解決時,可以主動找小朋友協助,等等。通過這些具體的合作情景,幫助幼兒逐漸獲得合作的方法、策略,嚐到合作的甜頭而渴望合作。活動成功,事情做成,增進友誼。這時對幼兒進行鞏固、強化合作精神,進而產生更多的合作行為是極為重要的。但幼兒自己常常不能明顯感覺到,因此,教師看到幼兒能與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或協調,或詢問,或建議,或共享,或給以幫助,或求助時,應注意引導幼兒感受合作的成果,體驗合作的愉快。

在活動中,我們要注意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有點滴進步便及時鼓勵,強化反饋機制。例如,將幼兒在活動中的友好行為編成“故事”,讓大家來講故事,在表演區進行表演。當小朋友表現出合作行為時,老師就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照相機攝下“友好的一幕”,並進行展覽。通過這些措施強化幼兒合作行為,使小朋友心理上產生愉快體驗,為培養幼兒合作精神,矯治不良行為提供了動力。

隨著人類文明不斷的進步,社會化大生產時代將作為人類社會的最終形式而存在,個人英雄主義的時代早已經結束,合作意識對民族復興至關重要。教育作為人類文明傳遞的視窗,對孩子合作精神的培養責無旁貸。

人是社會性動物,愛心是人類的天性,培養愛心從幼兒做起是最合適不過了。每個小朋友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都是在關愛的呵護下成長的,所以被愛的感覺他們都在親身經歷。但如果只一味地去給予愛,就容易給他們製造一個溺愛的環境,所以我們有責任讓小朋友也能體會,付出愛,也會是一種快樂。為此,我們可以讓他們學會基本的照顧技能,比如讓他們有且只有一到兩套自己心愛的玩具,學會如何維護和保護自己的玩具,不要讓它們受到汙染和傷害,改變他們只知道玩、玩壞就扔、扔了再買的思維模式。還要為他們提供一些接觸健康衛生小動物的機會,讓孩子們有和小動物溝通和交流慾望和行動,激發他們呵護心理,從而強化孩子們的愛心意識。

沒有朋友是孤獨的,孩子們到幼兒園來上學,其中一個很誘人的理由,就是因為幼兒園有很多小朋友,他們可以一起玩。玩也是有很多藝術的。在愛心教育的同時,我們可以對小朋友的友誼意識進行強化。比如,每個小朋友都只擁有少量的心愛玩具,一個人擁有太多,他或她根本照顧不過來,所以為了玩到更多新鮮的玩具,他們必須進行交流,交流不能太亂,先可以進行兩兩交流,以增進兩兩的友誼,並讓他們在二人小組之間形成適當的差異競爭,以促進小組內部的凝聚力。然後逐漸擴大小組規模,讓小朋友能體會到朋友增多的好處。這樣,他們就可以感覺到用最少的精力,擁有最多的心愛玩具,是多麼的理想的社會結構方式。集體進餐時間,也要誘導他們互相關照,禮貌互助,而不是象小豬搶食,亂糟糟的各人顧各人,盲目比速度。

在所有的教育程式裡,最終的目的,是人性化的讓孩子們對合作精神產生心理、意識和習慣上的準備,並在實際的生活中的大合作裡得到應用和體現。所以我們還要為他們創造一個集體合作的氣氛。比如遊戲的性質很多,我們就可以提取一些合作性強的遊戲來鍛鍊他們的集體主義合作精神。

在書中,我最喜歡的是第一輯“向孩子張開你的懷抱”中的———做一名美麗的幼兒教師。我自己認為作為一名幼兒教師首先要心靈美,用自己美麗的心靈去關心呵護每一位孩子,用自己關愛去呵護每一位孩子……,如何做一名美麗的幼兒教師,是教師的形象塑造問題。教師的形象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能影響到我們的寶貝們,孩子們有具有一定的向師性,所以我們更應該嚴格的要求自己,是自己成為一名以身作則的幼兒教師,我們的一些好的做法往往使孩子們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收到影響。當你睜大雙眼尋求美的時候,請相信那些簡單做事,認真做人,並享受著充實而美麗的日子的幼兒教師是最美麗的一道風景。因此,在與幼兒的交往中,我們只有認真的走進孩子們的心田去,以真實的自我和寶貝們接觸,真正的孩子們成為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這樣你自己才會發現幸福和快樂就在自己的身邊。和孩子平等、真誠的交往,還會令老師體驗到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幸福。

作為一名普通的幼兒教師,如果我們在工作中都能夠擠出一點時間去閱讀、去反思、去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學會關愛和合作,那麼,我們將會收穫無窮的樂趣,我堅信我們都是最棒的,讓我們一起齊頭並進加油吧!

我們的工作室平凡的瑣碎的,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我們的工作中總會出現一些小小的插曲,會有一些煩惱和不快產生。只有自己去尋找工作的樂趣,才能做到開心每一天,快樂永相伴,如果我們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愁人和自己最最討厭的人心煩的人,那麼我們就會感到心煩;如果我們把孩子看成是可愛的天使,那麼我們就會變成快樂得天使。如何才能從孩子身上獲得辛福感呢?我認為在工作中,以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幼兒,不要把幼兒看成是自己的教育物件。我們應該以欣賞的、審美的眼光看幼兒身上的閃光點,在工作中以平等、真誠的態度與幼兒交往,把我們的寶貝們當做是自己的孩子來愛他們,而不是建立在工作關係上的,這種交往是不平等的、沒有感情的,長此以往,幼兒就會對老師產生幾分畏懼,對老師敬而遠之,並封閉自己的心靈,因此,在與幼兒的交往中,教師只有放下自己的角色面具,以真實的自我與幼兒交往,和孩子打成一片,才會發現幸福和快樂就在自己的身邊。和孩子平等、真誠的交往,還會令老師體驗到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幸福。

我驕傲我是一名幼兒教師,我們工作固然繁瑣而辛苦,辛苦而幸福的,但是,付出總有回報,給予本身不僅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而且會帶給我們更多的快樂。我們給孩子真誠的愛,孩子也會給我們純真的愛,這就是我們得到的最好的回報。

我讀了這本名叫《給幼兒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這是一本用我們的愛和經驗寫出的書,是我們幼兒教師職業的真實寫照,我讀了之後讓我感到既親切又實用,既感動又欣慰,既切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又有較大的成就感,欣慰的是能為自己指明一個正確的方向,讓我深深領悟到怎樣才能當好一名幼兒教師,我們是怎樣來當幼兒教師的。,使自己的所做所謂有了一個鮮明的對比,使自己心中有了一個書中有很多教育成功的案例,讓我從中書中找到了不斷完善自己的金鑰匙。

從小受媽媽的影響我喜歡上了幼兒教師這個行業,小時候就常常聽媽媽說:“寧願少打三鬥糧,也不當著孩子王”,而我卻偏偏喜歡上了幼兒教師這個行業,我有莫大的成功和無限的喜悅,其實,我們的職業"站起來是老師,蹲下來是媽媽"。的確如此,我們每天的工作練就了我們不怕吃苦、勇於承當的良好品質。幼兒園工作的核心是"愛",我們要學會熱愛,用無限的愛去關心每一位孩子,關心每一位家長。"因此,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要用自己無微不至的愛去主動關心每一位幼兒,用我們廣博而無私的愛去理解、寬容、尊重和關心每一個幼兒,使他們感受來自老師的母親般的溫暖的同時也要和我們的學生成為好朋友,努力讓每一位幼兒在快樂中得到感知、獲得進步的同時,使每位孩子在幼兒也能享受到家的溫暖,使每位孩子都能夠喜歡上幼兒園。使每位孩子享受到我們教師偉大的“愛”,這種愛就是偉大的“師愛”!

我利用業餘時間在網頁上欣賞了《給幼兒教師的建議》,在欣賞的過程中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我們是孩子們的啟蒙老師,作為孩子啟蒙教師的我們,必須以身作則,嚴格的要求自己,努力學習科學育兒知識,怎樣才能提高我們的業務水平呢?那最好的辦法就是“讀書——學習”對,我們要好好讀書,讀好書,讀一些怎樣教育好幼兒的書籍。

我們幼兒教育的特點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和終生教育的奠定基礎,能為幼兒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礎。不常讀書,不充實自己,便無以做好這項工作。所以,要在專業上取得成績,就一定要讀書不可。我們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正在讀書?自己是否在意讀書?自己是否去用心讀書,在以前我還真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現在才覺察到:自己實際上還真沒有認真的去讀一本有關於幼兒準也教育的書籍。往往我總在抱怨整天工作的辛勞,總在覺得沒有時間讀書,但是"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要擠總是有的",我們要拿出實際行動來,擠出時間用於讀書。在眾多的優秀作品中我最喜歡我國著名的幼教專家陳鶴琴的著作《家庭教育》,此本書在閱讀時通俗易懂、與幼教職業密切相關,作為幼兒教師,我們要堅信要多讀書,讀好書,閱讀專業書籍有利於成長和發展,無論如何繁忙、勞累,我們要擠出一點時間來讀書,力求在有限的讀書時間裡獲得最大的收穫。我們的職業是幸福的、快樂的,我們有了不同於別的稱呼——幼兒教師,繁忙與瑣碎相容,責任與壓力並重,忙碌於疲倦同行,這正是幼兒教師工作的真正含義。為此,我們懷著一顆平常心並充滿自信,坦然地面對挫折,用自己的愛心、耐心和細心換來的家長的滿心,獲得了孩子的愛,贏得了園領導和同事的佩服。我為我能夠成為一名普通的幼兒教師我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淨,可當鏡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所說: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身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表,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裡,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

在這個學期裡,我在教學之餘拜讀了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

蘇霍姆林斯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學術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導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書籍。書中作者以“建議”的新穎形式,共談了一百條建議,懇切地與讀者談心,使人聽來毫無刻板、說教之感。全書皆為經驗之談,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讀來令人備感親切、深受啟發。讀著此書,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能開闊教師的眼界,提高水平。世紀老人冰心曾說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這是一句至理名言。讀完這一百條建議我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讀後讓人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閱讀完《給教師的建議》之後,我感觸頗深,啟發非淺。

  第一、教師要愛自己所選的職業

在選擇做老師之前,我們每個人都要先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熱愛這份職業,這樣才會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工作中的一個個難題。

在給《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作者提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女教師退休前,舉辦了一次隆重的晚會。這位即將退休的女教師事實上還相當的年輕,她從20歲開始工作,到退休也不過45歲。為什麼這麼年輕就要退休呢?大家都不理解。奇怪的是,這位女教師連多工作一天都不願意,恰好當她在學校工作滿25年度那天離開工作。她的告別講話,消除了所有的疑問。她說:“親愛的朋友們,我離開是因為學校工作不是我喜愛的事業。我在這個工作中得不到滿足,它沒有給我任何樂趣。這是我的不幸,是我生活的悲劇。每天都盼望著課快些結束,喧譁聲快些消失,可以一人獨處。你們感到驚訝,一個45歲的婦女就離開了工作,而她的健康還很好。不,我的健康不好,已經受了內傷。受內傷是因為,工作沒有給我樂趣。我的心臟病很重。勸告你們,年輕人,自己檢驗一下,如果工作沒有給你們樂趣,那就離開學校,在生活中正確地判斷自己,找一個心愛的職業。否則工作會使你們感到痛苦。”

思考一下這個悲傷的故事。健康、情緒、充實的精神生活、創造性勞動的樂趣、從心愛的事業中得到滿足,都是緊密聯絡、互相制約的。如果對教育事業沒有無限度熱愛而強迫自己去做這份工作,不僅教育不好孩子,還會給自己帶來身心的損害;如果在教育工作中找不到半點的樂趣,那麼這份工作簡直就是一份煎熬,一份折磨。與此相反,如果是一位熱愛教育事業的教師,在工作中找到了無窮的樂趣,並且發現了自己的價值,那麼這種人生絕不會像那位女教師一樣悲哀。這讓我想起了曾經聽過的一句歌詞:因為愛,所以愛。所以說,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確定的是愛自己所選的職業,並願意為它奉獻出自己的一生。

  第二、教師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面對不同個性的孩子,我們的教育經常處於變化的局面中,有時令人十分激動,有時情緒抑制。因此,善於掌握自己,剋制自己,是一種最必要的能力。

碰到生氣的事或突發的事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是我們教師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給了我們一個消除激動和氣憤的方法——幽默。他這樣說到:如果你具有幽默感,那麼,最緊張的,有時能引起很長時間氣憤的局面就可以得到緩和。學生們之所以熱愛和尊重快樂、不洩氣、不悲觀失望的教師,是因為他們自己是快樂的、具有幽默感的人。他們會從每一舉動中、每一生活現象中看出很小一點可笑的事。善於無惡意地、懷著好心地嘲笑反面的東西,用笑話支援和鼓勵正面的東西,是一個好教師和好的學生集體的重要特徵。

事實上,作為一名教師,很少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時,儘管有時我們為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並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願違,收到相反的結果。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活生生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點也不比大人小。教師只有在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為教育。

  第三、培養教師的語言素養

《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文中特別指出了教師的語言素養是上好課的關鍵。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師的語言是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成的符合教育教學需要、遵循語言規律的職業語言。

如果教師的語言素養好,那麼他上起課來會非常輕鬆,學生聽的也非常明白,課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語言能力差,就會耽誤許多時間。

首先,教師語言的純潔性。教師的語言要純潔、文明、健康。語言純潔,就是要講普通話。語言文明,就是用語要文雅、優美,語調要和諧、悅耳,語氣要親切、和藹,使學生聽後能產生愉快感,樂於接受教師的教誨。語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語言時,要切忌一切低階、粗俗的汙言穢語。

語言是一個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師的語言修養是其為人師表的重要因素,會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和審美修養產生極大影響。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對語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這種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個源泉所在。”因此,要啟迪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教師就要用醇美的語言去觸動學生心絃,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純潔、文明、健康的心靈世界。

其次,教師語言的準確性。教師的語言要準確、鮮明、簡練。所謂準確,就是要觀點明確,語意清晰,發音標準,遣詞得當,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邏輯,用語具有專業性和學術性。所謂鮮明,是指語言要褒貶分明,飽含真情實感,愛什麼,恨什麼,讚揚什麼,反對什麼,涇渭分明。所謂簡練,是指語言言簡意賅。論述簡明扼要,提綱摯領;分析鞭辟入裡,絲絲入扣;描繪畫龍點晴,入木三分;見解獨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這樣的語言才會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夠像春雨一樣流入學生的心田,同時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學的知識一道帶進去。

例如:課堂教學中語言的運用很關鍵。說什麼?怎麼說?我有這樣一個親身經歷的例子。在某節課上,有3個學生在底下作小動作。我沒有正面批評他們,因為我試過無數次,對這幾位學生都沒有用。於是,我就讓他們主動站起來。頓時教室鴉雀無聲,所有學生都以為我要批評他們了。我相信那幾位學生也在思考要不要站起來。30秒之後,有一個學生站起來了。我沒有批評他,相反,我表揚了他的誠實和勇敢,相信他如果能改掉作小動作的壞習慣的話將來一定能做大事。我的話出乎學生的意料,我注意到沒站起來的另兩位學生的表情變化,一個臉已紅得像紅富士,另一個則低下了頭。我的效果達到了,就繼續上課。之後,這三位學生上課明顯比以前認真了。

我想,教師的語言藝術是在每次教學實踐中磨礪出來的。同樣是教育上課開小差的學生,怎麼說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為什麼我那樣說沒有效果呢?我覺得這是需要我們平時注意思考和積累的。

  第四、教師要學會賞識教育

賞識教育,這個思想貫穿於蘇霍姆林斯基的整個成功教育思想之中,他時刻提醒著我讓賞識常駐心田。

在平時的教學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成績差、紀律差的同學,我們稱之為“學困生”。在做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時,作為教師應該摒棄冷眼和偏見,用真情去澆灌,用愛心去培育。教師要及時發現,準確把握每個學困生的優點,使他的優點得以昇華、特長得到發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別人強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優勢”,從而正確地認識自己。

教師還要善於給他們創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舞臺和空間,正確地加以引導,讓他獲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變後進面貌的可能。所以賞識在轉化學困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當學生遭到失敗時,當學生不敢嘗試新事物,缺乏信心時,當學生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時,教師要給予鼓勵。給學生一個微笑,告訴他:“你能做好,老師相信你……”有了教師的鼓勵,學生會感到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支撐著他,從而對自己充滿信心。而當學生產生什麼事都來做的想法時,當學生學會認識第一個漢語拼音“a”時;當學生爭先恐後地勞動時;當學生有一次作業得“優”時,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做老師的不要吝惜表揚,應該由衷地肯定學生的行為。你可以豎起大拇指,發自內心地告訴他:“你做得很好,我為你的行為感到驕傲……”

馬卡連柯說:“你們應該善於發現學生比眼前所表現出來的更多的優點,這樣做永遠是正確的。”若我們不願意表揚學生,缺乏欣賞學生的眼光,那麼我們就會變得不會表場,就會使學生變得令我們無法讚美。

賞識教育讓自由、歡樂、舒暢,迴歸課堂,賞識教育把自信、創造、成功,還給學生,賞識教育在師生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理解、關愛的心橋。

  第五、教師要養成寫教育日記的習慣

從事教學多半年來,我一直滿足於做好教師的基本工作,對於學校要求的寫教學總結,總是處於一種應付、畏難的狀況。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中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和《我怎樣寫教育日記》的兩條建議,對我觸動很大。

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我建議每一個教師都要寫教育日記。教育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蘇霍姆林斯基一生寫作四十多部專著,六百多篇科學論文,而且一生都堅持寫教育日記。而我每個月完成兩篇教育隨筆、一個教學案例,有時候都覺得無從下手,沒什麼好寫呀,寫什麼呢?不就是每天上課、下課、處理些雞毛蒜皮的事嗎?同樣是教師,我為什麼總覺得無話可寫、無事可說呢?

現在看完這兩條建議後再想想:其實我們身邊並不缺乏可寫的東西。有時候同學間的一次爭吵、一句話語和家長的一次交流,都可以點燃我們靈感的火花,只是我沒有及時記錄下來,等到再想寫時已不留痕跡了。再有我覺得善於觀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時候,同事們在一起互相討論的問題:哪些課堂效果如何,哪個學生喜歡插嘴,哪個學生能回答比較有創意的問題。我時常看了別人寫了以後才發覺,我也有這樣的事呀,為什麼自己就不知道寫下來呢?原來自己太粗心,不善於觀察,教育隨筆就無從寫起,所以我們要寫好教育隨筆必須做個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在自己的眼睛裡留下痕跡,隨時隨地記錄下來,這樣就會擁有很多的寶貴的財富。

所以,我也建議每一位教師都要寫教育日記,“面向教育事實本身”來記錄自己的閱讀日記、觀察日記和行動研究日記,通過這些日記和反思來改進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實踐。

教師們可以考慮寫上面提到的三種教育日記或教育隨筆。一是讀後感;讀完一篇文章,一本書後,記錄自己的閱讀感受,甚至可以借題發揮,講述自己的閱讀感受。二是觀後感;觀看或訪問一所學校、一節課、一個學生、一個教師、一個校長,記錄自己觀察或訪問的感受。三是做後感;既有學習,又有觀察,就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改變,在改變中不斷改善自己的生活。把自己遇到的問題、解決問題和改變生活的過程敘述出來,就成為做後感。

  第六、教師要學會擠出時間讀書

當校長要求我們讀好某書並且還要寫讀後感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抱怨:教師哪有那麼多的精力?時間從哪裡來?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就佔用了我們絕大多數的時間:備課、上課、處理學生之間的種種問題……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我真是不知道該怎樣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

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書中那位成功的歷史教師說的:“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讀到這裡,我突然之間明白了,為什麼有的特級教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自己上課時儘管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的設計可謂精心,但在課堂上卻往往顯得捉襟見肘,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

原來,這是因為用一輩子來備課和用課前的幾小時來備課,效果肯定不同。()大師讓我知道了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要知道作為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學生來?

有句名言說得好:“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

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說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裡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

靜下心來細細品讀了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目光穿行於浸透了深邃哲理的字裡行間,我彷彿進行了一次耐人尋味的思想之旅。蘇霍姆林斯基的每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用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此書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閱讀。它並不枯燥,在樸實的語言和真實的故事中滲透著大師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對於在任教的老師們來說,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和可操作性。它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一顆顆乾渴的靈魂。這樣的一本書,應該讓所有教師人手一冊。

讀了這本書後,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講述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人格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們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時時不忘己任,時時不忘貼近學生的心靈,給他們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他們的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的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讀《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有感

閒暇時,我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受益匪淺。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都從一個問題入手,然後闡述科學合理的方法,其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讀了這樣一本書,等於讀了一本教育學與心理學的合編,價效比很高!

讀著一篇篇文章,一條條建議,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我們面前,在與我們進行著對話,他循循善誘,給我們排解煩惱、指點迷津,使我們對一些問題和工作中的困惑變得清晰起來,有的甚至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他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們以幫助,讓我們充滿信心。

這本書可以說篇篇精華,條條實用,值得和大家分享的地方太多太多了,今天的分享從何談起呢?我想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有關教師的教育素養的問題”談起吧,由於有關內容分佈在一百條的各個角落,我先進行了整合梳理,又加上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和看法,不成熟的拙見全盤呈現,以拋磚引玉,懇請不吝賜教!我想從這兩各方面和大家交流有關教師素養的問題——

一、教師教育素養的構成

1. “教育素養是由什麼構成的呢這首先是指教師對自己所教的學科要有深刻的知識。”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件事:一位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聽課的老師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課後,其他教師問這位教師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的,那位成功的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多麼令人震驚的回答!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要進行這種準備,“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裡,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教師應當知道的東西,要比他教給學生的東西多10倍、20倍;至於教科書對他來說,只不過是他充當善於彈離的跳板而已。”他曾經觀察了幾十位這樣的教育能手,他們在課時計劃裡並不寫講解的內容,而只寫一些為了指導學生的腦力勞動所必需的關於課堂教育過程的一些細節。這些能手對課堂上所教的那門學科的起碼知識瞭解得異常透徹,以致在課堂上,處於他們注意中心的,並不是所教的內容本身,而是學生,是學生的腦力勞動,是學生的思維以及學生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這樣的教與學,效果豈能不好!

而反觀我們,有時為了上好一節公開課,需要準備幾天幾夜,反覆備,反覆改,甚至把要講的順序和每一句話都記在心裡。儘管教學環節設計精心,教師準備充分,但在課堂上卻往往顯得捉襟見肘,語言做作,缺乏感染力,有時在課堂上還會由於緊張而忘了精心準備好的內容,有時學生的反應明顯偏離了教師的預設,可教師卻不能靈活地調整計劃,而是牽強地把學生的思路拉回到教師的原計劃中。殊不知,“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藝術就在於,一旦有這種必要,教師就能隨時改變課時計劃。”

2. “沒有紮實的心理學基礎,就談不上教育素養。”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應當深刻了解正在成長的人的心靈。”“教師只有在自己整個的教育生涯中不斷地研究心理學,加深自己的心理學知識,他才能夠成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要懂得研究各種兒童方法,就要求教師要多觀察,善於思考,潛心的研究心理學。只有深入學生,瞭解學生,才能發現問題,解決矛盾,近而影響和教育學生。所以,沒有紮實的心理學基礎,就談不上教育素養。

在第31條《給準備教一年級的教師的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提倡教師在開始教班前,就要收集自己未來學生的名單,熟悉他們的父母,帶領他們到思維的源泉即自然界裡去旅行幾次,對他們的思維進行研究。“只有在這個條件下,才能對一年級的教學工作有充分的準備。”

然而,如今的教師何時對學生做過如此充分的準備的呀?不談對入學前的兒童,就是對已經熟悉的學生,都很少在課前結合教學內容作心理學的分析,又何談“因材施教”呢?至於有些學生行為上存在偏差,學習上存在困難,也很少有教師能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其成因從而進行矯治,而在學校生活的領域裡,有許多問題如果缺乏心理學知識簡直就無法解決。如:採用哪些特殊的手段來激發學生對所學學科和具體教材的興趣?學生的哪些行為可以交給班集體去討論而哪些行為則不宜於在集體中討論?等等。

3. 教師的語言素養是上好課的關鍵

在第87條“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中,蘇霍姆林斯基特別指出了教師的語言素養是上好課的關鍵,他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 “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的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 可見,教師的語言對孩子們的發展有多麼的重要。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她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師的語言素養好,那麼他上起課來、組織起活動就會非常輕鬆,孩子們聽得也非常明白,課堂效率自然高;相反,語言能力差,就會耽誤許多時間。結合教育教學實際,我得出以下幾點體會:

首先,教師的語言要純潔、文明、健康。語言純潔,就是要講普通話。語言文明,就是用語要文雅、優美,語調要和諧、悅耳,語氣要親切、和藹,使孩子聽後能產生愉快感,樂於親近和接受。語言健康,就是要切忌一切低階、粗俗的語言。教師的語言修養是其為人師表的重要因素,會對孩子的道德品質培養和審美能力提高產生極大影響。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對語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這種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個源泉所在。”

其次,教師的語言要準確、鮮明、富有激勵性。所謂準確,就是觀點明確,語意清晰,遣詞得當。鮮明,是指語言要褒貶分明,飽含真情實感,愛什麼,恨什麼,讚揚什麼,反對什麼,涇渭分明。教師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靈感和思想貫徹到自己的話語中去,使“情動於中而言溢表”,從而打動孩子的心,與孩子進行心與心的交融,靈魂與靈魂的溝通。

再次,教師的語言要含蓄幽默、富有啟發性。教師如果言語豐富,措辭優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那麼孩子置身於語言美的環境和氛圍之中,其心情就會愉快,興味盎然,思維敏捷,從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以上所談是我將書中有關教師的教育素養這方面的一些闡述進行整合思考後的彙集,也是我認為較為重要的三個方面。我想這些都是在坐的一線教師們在工作中實際需要的,用得著的,一定能得到大家的認可和共鳴。但問題是,我們知了道以上觀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後,在實際工作中,怎樣去具備這些教育素養呢?帶著這樣的困惑,我倍加留心閱讀,終於豁然開朗。

1.“愛是教育的基礎,是教書育人的動力。”——具備一切教育素養的重要前提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時代雖然和我們如今的教育時代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每個時代所賦予的教育主題是始終不變和永恆的,那就是:對學生深沉的愛和對教育事業的執著。

書中寫道:“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巨大的能源,它能激發孩子們積極向上的決心,也能使孩子們的長處發揚光大,它能使學生的閃光點栩栩生輝,也能使後進生的面貌得到改變。因此,師愛高於母愛,師愛比母愛更廣闊、更深沉、更理智、更偉大。愛是教育的基礎,是教書育人的動力,是具備一切教育素養的前提。”

教師真正高效的教育得從“愛”開始。愛,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是教育的動力和基礎;愛是一把連心鎖,可以將教師和學生火熱的心連在一起;愛是一把拂塵掃,可以使學生於師愛中受到感染,獲得動力;愛是滋潤心田的春雨,可以喚起學生的愛,把諄諄教誨化為自覺自願的行為。

心中要有愛,但不能是膚淺的愛,愛是一種責任,愛是一種能力和智慧,要把愛融入到真正的素質教育的理念中去加以實踐。作為一名教師,如果他的心中真的有愛,就應該懂得和教學的規律合作,努力將他的學生從沉重的學業負擔中解放出來,使學習變得“簡單”; 如果他的心中真的有愛,就應該懂得和學生合作,讓學生的學習充滿“幸福的趣味”,讓學生在個性化活動中思考,在思考中更加個性化地活動,從而成為自己的主人;如果他的心中真的有愛,就應該把他的學生引向大量的閱讀或直接的生活裡去,不再讓他們的大腦變成一具堆積抽象概念而易碎的容器。尊重學生,是愛的最高境界;是順利進行教育教學的捷徑!

有了愛心,就有了責任心,才能夠轉化為教書育人的巨大動力。所以心中有愛是具備一切教育素養的重要前提。

2.“一個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不斷地讀書,讀書,再讀書。”——具備一切教育素養的有效保證

前面提到:“教育素養的構成首先就是教師對自己所教的學科要有深刻的知識。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這說明教師的文化根底不僅要“淵”要“深”,更應強調“博”和“廣”,要各個層面都要有所涉獵,使之面對學生能得心應手,舉一反三。教師只有擁有了全面的知識,講課才能深入孩子們的心靈;反之,就談不上教育素養。我們常說的“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長流水”,就是這個道理。

那麼,如何才能提高這種教育素養呢?其實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整本書中無時無刻不在強調閱讀的重要性。第87條中就明確提出:“一個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不斷地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精神需要。” “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就像音樂家不隨時拿起自己心愛的樂器就不能生活一樣,一個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覆閱讀自己心愛的書就無法生活”、“激發他們去閱讀,閱讀是正是達到順利學習的最重要的補救手段”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其綜合素質高低,關乎所導演出來的課堂效果,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品質和學習成績。現代教育需要博覽群書、知識淵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風趣幽默的老師,現代課堂不歡迎循規蹈矩、照本宣科。

知道了教師讀書的重要性,但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的情況卻是:教師們大部分時間忙於上課,批改作業,寫教學反思;搞教研、進修、培訓,開設多樣課題;管理班級,教育孩子,搞班級的環境佈置,製作各種操作材料;不斷地接待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的摩擦,應付各種檢查和突發事件不僅在校時間忙忙碌碌、滿滿當當,甚至還要佔用許多休息時間。誠然,老師的壓力是相當大的,忙了一天,只想坐下來看看電視、聊聊天,放鬆放鬆,有多少時間煞有其事地捧著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閱讀呢?好在這本書的其中一條便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深有同感的我被題目吸引了。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這段話發人深省。我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們應該把讀書當成是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一旦習慣成自然,如同每天的刷牙、洗臉一樣,沒有人會覺得辛苦和勞累。想通了這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前面所舉的那個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讓讀書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使思維的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應努力做到的!此外,在時間有限的實際情況下,教師們科學規劃、合理定位,精讀、泛讀相結合的閱讀方法也極為重要。具體的說就是教師應明確讀書目標,正確處理好“主業”與“輔業”之間的關係,既要結合自己的專業和教學科目,選擇主攻方向進行精讀,又不能侷限於此,應廣泛涉獵,不斷開闊視野進泛讀。

記得有一位名教師曾說過:“只讀兩本書(教材、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為優秀教師的”。讀書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愛心和社會良,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這樣的讀書箴語,我完全贊成,並深有同感。愛好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職業素養和習慣,如同軍人喜愛武器、孩子喜愛玩具一樣,教師的第一至愛應該是書籍。

讓我們讀書吧,這是教師具備一切教育素養的有效保證。

讀蘇霍姆林斯基,你會感到教育可以一生追求;讀文學,可以讓你有文化底蘊;讀歷史,可以讓你洞悉一切;讀生活、讀人生,可以讓你成為一個真正的人老師們,你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你不讀書,怎能讓你的學生與書為友?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絲毫不顯過時,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今天,我有幸針對於教師的教育素養問題,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後的一些感悟,其實它裡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們去一一品讀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將享用不盡的財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為什麼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學生呢?”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

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弱勢群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物件,更不是等待我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後勁生。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內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進步也好。

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所以今後,我要象要求學生那樣要求自己: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書中談到這樣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這樣地抱怨。試想:每天都要備課、課前準備、上課、批改作業、課後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搞課題研究。教師和所有的人一樣,要做家務,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這些都需要時間。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裡來呢?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指明瞭方向,解決了這個時間問題,答案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多讀書。確實,我們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裡,學校所發的那本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知識的海洋裡,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原來,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讀到《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29條<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對我深有啟發。把控住學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引發學生積極思維,調動內部誘因的最精細的工作之一。

要使學生學起來有趣,必須調動頭腦中的經驗知識,新舊結合,才更利於“新芽的營養生長和機體內養分的充分供給”。對於首次接觸的新知,該放開孩子手腳,推薦給他們相關的書籍,教給有效的方法,引導他們先去自主瞭解,獲取有關的“經驗知識”,在學習新知時,再將儲存的意識加以調動出來,再次感知,理解,針對事實現象進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從而輕鬆學習。在第四節中蘇霍姆林斯基就講過:只有當隨意注意、隨意識記與不隨意注意、不隨意識記結合起來時,才能點燃學生意識中的“思維引火線”。

籤於此,感覺自己在平時“預習知識”這一環節上,相對來說把握得還是比較適合一些,淺談點滴:在講新課之前,我一般先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教材,大體弄清楚教材中要學習什麼內容,這些知識跟已學的哪部分知識是相聯絡的,教材上的解題方法和思想是怎麼樣的。對於自己搞不懂的問題,拿出來跟同學討論或者在聽老師講課的過程中,著重注意,將課堂講授的與自己預習的相對比,這樣反覆識記,學到的知識是很難忘記的。而且經過預習的新課,上起課來比較輕鬆,學生勁頭也足,當然,這一環節上還有待於提高和加強。

但要控制學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讓他們憑藉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使學習成為一種思考活動,這樣在聽課時才能攏聚他們的注意力,有一種真正的情感體驗,從而主動探索知識,提高課堂效率

在學困生方面,以往,面對學生的“不會”,我經常會責怪學生:“都已經講過了,你為什麼還不會呀!”、“同坐在一個教室裡,別的學生都會了,你為什麼不會呀!”等等。有時候想想,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差異,這種現象是很正常的,但再想一想,就認為這是不是對自己的一種安慰呀,國小這麼簡單的數學知識,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會的。但是看了第一頁到第二頁的一段話,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讀完這段話後,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給學困生更多的關心和愛,從尊重學生的角度出發,採用學生樂於接受的方式與學生談心,讓他們體會到老師是真心幫助他進步,並通過談心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制訂出符合孩子自身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然後從基礎的內容學起,一步一步地幫助孩子,並讓孩子從中充分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消除對學習的畏懼,激發他們的學習慾望。這樣慢慢便成達到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那樣:“學生就不會把教師單純地看成嚴厲的監督者,也不會把評分看成一種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對教師說:某某地方我沒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會做。他的良心是純潔的,他不可能去抄襲別人的作業或者考試時搞夾帶。他想樹立起自己的尊嚴。”

此外,反思學生在課堂上調皮、做小動作等現象,在以後的工作中,不能一味地批評、指責學生,而要學會反思自己,從自身找原因: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而學生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看電視、打電腦、玩遊戲時卻那麼專心致志,是不是自己的課堂不夠生動,沒有引起學生的興趣;是不是自己的某些做法學生不滿意,從而引起學生對自己的課堂的討厭等等。寫到這裡,我又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記得在一次數學課上,一位平時表現一直不錯的女孩子竟然看起了課外書,在課後找這位學生談話時,她竟然無辜地說:“老師,我一直舉手,你都不讓我發言。”多麼單純的想法,竟然想到用這種方法來引起老師的注意。但是,班級那麼多人,老師也不可能一一叫到,當我向她解釋這種情況並告訴她舉手更重要的目的的是告訴老師自己會了以後,這位學生在接下來的數學課堂中一直表現優秀,而且對待作業也更加認真了。因此,在以後的工作中,要注重關注課堂中的每一個細節,面對學生的問題,要善於蹲下身去傾聽孩子的想法,並及時、認真地反思並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讓每個孩子都把上數學課看作一種樂趣,並能在課堂中獲得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裡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書中第二十二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我們也可以從圖書、報紙的種種事實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或發展方向,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是啊,作為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可能學好!

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積極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了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愛烏及屋,從而喜歡了你教的這門學科。在這裡,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在我們的教學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快樂的圍繞著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著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討論著有關課堂上的問題。當然,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學生”,這些學生都是對你這門學科特別感興趣的學生,以至於他們可能因為喜愛這門學科而會把這門學科當成自己將來從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學生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漠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無衷的精神狀態。

那麼如何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呢?教師一方面要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不斷學習,提高課堂效率,是學生真正成為”自己的學生”,使課堂成為學習知識的樂園。

另外蘇霍姆林斯基也給了我們建議:“接近那種無動於衷的頭腦的最可行的途徑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來喚醒思考。”教師都要思考,是什麼促使某些學生變成了這個樣子。有什麼方法才能改變呢?在這裡,蘇霍姆林斯基讓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樹立一個觀念,那就是,要使一個人終於有一天發現自己是知識的主宰者,使他體驗到一種駕馭和規律性的心情。用認識來鼓舞起人的精神——這就是說,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來,這是給我們提出的第二十三條建議。

早就從各種渠道聽說過蘇霍姆林斯基和他的這本《給教師的建議》,也曾對其中的內容有過涉獵,然而在自己真正擁有了這本早想擁有的“教育寶典”,懷著無比虔誠的心情認真拜讀之時,心靈仍是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在《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一條目中,蘇氏給我們指出了一個教育教學中很是常見的一個現狀,他說: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裡,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學生的基礎不一,接受能力有差異,因此我們就不能以同樣的標準來要求不同的學生。“可以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律性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麼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作為教者,我們的工作物件是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面對這樣的現狀,如果我們硬是要以同樣的標準來要求不同的學生,用自以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學方式來教育所有學生的話,那隻能出現一種結果:一部分學生的自信被摧毀,一部分學生的能力被扼殺。

蘇霍姆林斯基明確告訴我們: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其實類似的觀點在我國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則,只是我們往往口頭上無比的尊崇,而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卻一再地踐踏罷了。

學生是人,不是工廠裡的產品。教者尊重學生不妨從尊重他們的現狀做起,為每一位學生確定適合他自己的“臨近發展區”,使每一位學生都能自信地發揮出他的力量和潛力,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

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中國文化中有一個詞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而我們在學習時常常不考慮與人溝通並聽取別人的觀點,而無法超越自我的侷限,或不能從錯誤中學習。這不是我們所應該學習的嗎?我認為,其實,我們並不是不在學習,每天教學在第一線,每位教師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們只要多一些討論,多一些表達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寫,這不就是我們身為教師最好的學習方式嗎?葉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可能成為名師。”反思是教師成長和自我發展的基礎,教師從經驗中學習,在反思中成長,這正是反思的理論支點。教師從自己的實際教育教學活動出發,發現分析其中的問題,並通過教師之間的合作討論來探索改進教育教學的途徑。這是充分發揮了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和自主改革教學的積極性的有效途徑。反思強調以問題為中心,著眼於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解決”。反思強調“學以致用,學用結合”。因此,教師應該帶著問題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自己教育教學活動的不足,由於教師是帶著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去學習,這就使得他的學習更有針對性、實效性,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教師通過反思,自覺地探索教育教學過程,在學中教,在教中學,這是教師自我提高的最佳途。

再比如,有些孩子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表現為愛說話、愛做小動作、無精打采等,其實在抱怨孩子的同時我們應該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們自己身上。讀了這本書,我們不妨仔細地反思一下自己,我們的課備得充分嗎?我們的課堂是不是激發了每一個孩子的探索知識的慾望?是不是讓每個孩子都動了起來?是不是讓每個孩子都有事可做?每天都這麼想想我們就會發現,很多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就在我們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備好每一堂課就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一件事,我們所設計的每一堂課應該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事可做,讓每一個孩子的思維都活動起來,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來,這樣的課堂是令人嚮往的、師生互動的、氣氛熱烈的、和諧積極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有一種愉悅的心情。雖然要做到這些不容易,但是隻要堅持努力,真正動腦筋來設計我們的課堂,我們的抱怨聲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少了很多。

另外,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我想,今後,讀書將成為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來讀了偉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覺得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著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穫與體驗。

有這樣一句話:教師的職業是平凡的,責任是重大的,使命是光榮的,教師有教師的壓力,教師的痛苦,但也有教師的樂趣、教師的意義。要做一個好教師就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善良的心、美麗的心,要有豐富的科學知識,敏銳的教育眼光,全面的教育技能,崇高的教育理想,陽光的教育行動。讓我們以此為目標做為對自己的鞭策。

標籤: 讀後感 教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zh-tw/flhy/jiaoshi/949vl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