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數學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數學教學設計精選15篇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數學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數學教學設計1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86頁第1~5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比較熟練地筆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式題,培養學生的

計算能力。

2.通過多種形式練習,不斷提高學生的計算水平。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逆向思維的能力。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

教學重點:提高計算水平。

教學難點: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具準備:投影儀卡片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口算卡片:

24+3 96-4 62+8 46+4 80-70 40+58 98-70 69+30 72+50 69-80 15+9 56-50 82+7 65-30

說一說怎樣進行口算,哪些地方容易出錯。

總結:1.相同數位相加減。

2.進位加法時,不能忘記進位的1。

2.發展估算,練習計算

教科書第86頁第1題、第87頁第7題

(1)第1題:先讓學生進行估算哪幾題的得數是幾十多?再用豎式進行證。

(2)第7題。先要求學生進行估算後再進行比較,使學生知道比較大小運用估算可以較節省時間。

3.練習十三第2題。先讓學生獨立找出各題錯在哪裡,在改正。

二、筆算下面各題。

組織學生分組練習,教師注意巡視,指導學生的.豎式書寫格式,以及橫式的得數。最後各小組彙報結果,集體評議、訂正集體訂正,說一說怎樣進行計算,然後總結筆算兩位數加法的計算方法。

1.相同數位對齊。

2.從個位加起,個位滿十向前一位進一。

三、圖表應用題。

1.投影出示練習十三第4題,學生看圖,明白圖意。

2.小組活動,組織討論,找出解決的辦法。

3.集體訂正總結。

4.投影出示第5題,學生說出畫面的意思。

5.提問:要求原有多少袋牛奶?

6.組織討論,集體訂正。

四、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練習的是100以內進位加法,同學們在做題時要認真審題,細心計算,做到又對又快。

數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例項,初步滲透集合的思想方法,引導學生學會用韋恩圖表示兩個集合及它們的交集。

2.培養學生探索能力和會用集合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善於思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理解集合圖的各部分意義及解決簡單問題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匯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群力兆麟國小春季運動會即將召開了,來,看看我們班的報名單,這些是參加跑步比賽的同學(7人),這些是參加跳繩比賽的同學(8人),快來算一算,參加這兩項比賽的同學一共有多少人?

2、學生在彙報過程中發現問題(有人重複報名)

3、教師追問:重複是什麼意思?哪幾人重複了?到底有幾人參加比賽(12人)

4、過渡:剛才我們在觀察報名單,研究參加比賽總人數時,有同學說15人,有同學說14人,還有同學說12人,看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這份報名單上沒有將重複報名的3名同學清楚地表示出來。你們能不能想個更加直觀的辦法,讓我們一目瞭然就能知道哪些是參加跑步比賽的'同學,哪些是參加跳繩比賽的同學,哪些是兩項比賽都參加的同學。(出現具體要求)

二、自主探索,對比設計方案

1、小組交流,教師巡視

2、各小組彙報設計方案

第一組:標註記號法

第二組:分類記錄

第三組:利用兩個交叉的圈表示

4、對比交流,選擇最佳方案

(1)出示第二種和第三種方法,看看哪種方法更清楚,更直觀,也更簡便。

(2)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達成共識(利用兩個交叉的圈表示)

(3)過渡:看來,我們在交流中發現,利用這樣一幅圖表示報名情況,不僅簡便,而且還能從中獲取這麼多的資訊,下面我們就一起將方法重新呈現在黑板上。

三、瞭解韋恩圖的各部分意義

1、教師在黑板上演示。

2、思考彙報:

3、進一步鞏固理解圖中各部分表示的意思。(課件分別出示)

4、教師講解韋恩圖的來歷。

四、多種方法列式解決

1、教師引導學生利用韋恩圖,想出多種解決方法。

2、學生獨立完成,指幾名同學將方法寫在黑板上。

3、學生彙報各種思路方法。

(1)“4+3+5”教師評價:把不重複的三部分相加求出總人數。

(2)“7-3+8”

(3)“8-3+7”

引導學生髮現:這兩種方法在思路上有什麼相同之處。

(4)“7+8-3”:教師提問:為什麼要減3?請結合圖示說明。

4、教師小結:同學們,你們真了不起。就這麼一個問題,藉助直觀圖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想出了這麼多方法來解決。而且通過同學之間的對話交流,弄明白了每一種方法的意思,看到你們收穫的一個個學習成果,老師真為你們高興。那麼我們今天解決的這類有重複的問題在數學被稱為重疊問題(板書:重疊問題)。

五、拓展應用

1、出示三年一班報名情況(跑步5人,跳繩7人)

2、提問:參加這兩項比賽可能有幾人?

3、請學生利用點子圖分別演示幾種情況。

4、猜一猜:最多幾人?最少幾人?

5、課件出示集合圖的幾種不同情況。

6、想一想:如何在含有交集的集合圖上表示三年一班的全體同學?

7、想一想:三年一班沒參加比賽的同學在圖中哪一部分表示?

六、總結延伸

數學教學設計3

數學活動是數學教育在活動中進行,活動是形式,是實現目標的手段,讓學生通過活動學習數學,讓活動貫穿始終。活動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動(動手),也包括觀念性活動(動腦),做數學活動時要注意調動學生動腦、動手、動眼、動口,多種感覺器官密切配合,協調活動,學生通過畫一畫、拼一拼、擺一擺、量一量、剪一剪、數一數等形式,在 “ 做中學 ” 、 “ 學中做 ” 。教、學、做合一,讓學生在活 動中感受到輕鬆、快活。學生在活動中,體腦結合,手腦並用,減輕了學習負擔,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得以充分發揮,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進一步發展。

教學中數學活動的設計,教師應在教學設計中把學生的活動貫穿於教學全過程,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於主動學習狀態,能積極主動地動手、動口、動眼、動腦,使教學成為學生自己的學習活動。顯然,在教學設計中,注重學生活動,體現了人文取向。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這是時代的'需要,也是素質教育的鮮明特徵。

數學活動的設計應注意幾點:

1、體現知識的發生過程

教學過程不是隻關注掌握知識結論,更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發生過程的理解。因而在教學設計中,教師不應急於把結論告訴學生,而應當為學生創設思維活動的機會,特別是有利於求異思維發展的教學環境。重視教學的“過程”,讓學生參與到“過程”中來,並在“過程”中享受到比較充分的思想和行為自由,獲得比較寬廣的活動空間,為創造思維的培養提供最基本的條件。

2、激勵學生主動參與

在設計中,要運用多種方式、途徑和策略,引發和激勵所有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學習成為學生自己的活動,使學生學會選擇,學會參與,多給學生自我設計、自我操作及交流評價的機會,多給學生一些自由表達思想與情感的機會。

3、注重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生生互動的有效形式,它有利於擴大參與面,為學生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間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機會,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們應根據教學內容,抓住時機,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主動獲取知識。

通過學習使我受益匪淺,從中彌補了很多不足,我會把所學知識應用於今後的教學之中,努力創造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數學教學設計4

一、激趣引入,複習舊知

1、根據已知條件解答問題。

電腦演示一位學生邊走邊唱上學的情景。

“我是小小讀書郎,蹦蹦跳跳上學忙。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學堂。”

學生提出問題:“你知道我家到學校有多遠嗎?”

2、學生口答列式:70×4=280(米)。

複習“速度”、“時間”、“路程”三者之的數量關係。

(板書:速度 時間 路程)

二、揭示特徵,化解難點

1、想想,說說

電腦演示兩個學生同時上學在校門口相遇的情景,引導學生初步認識“相遇問題”的特徵。

①兩個學生是怎麼上學的?

(板書:同時 相對 相遇)

②“相遇”的意思懂嗎?請兩個學生上臺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議議

①介紹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時間。

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們約好,從家裡同時出發,對而行,3分鐘後恰好在校門口相遇。

②分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比一比,看哪個組填得又對又快?

走的時間

小明走的路程(米)

小芳走的路程(米)

兩人所走路程的.和(米)

1分

2分

3分

③分組彙報表中所填資料。

走的時間

小明走的路程(米)

小芳走的路程(米)

兩人所走路程的和(米)

1分

70

60

130

2分

140

120

260

3分

210

180

390

④採取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學生提問,教師回答;學生提問,學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資料,加深對“相遇問題”特徵的理解,並初步感知相遇問題數量間的關係,滲透兩種解法。

“130米是什麼?”——表示兩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書:速度和)

“260米是怎麼得來的?”——滲透兩種方法即:140+120,130×2。同時說“2分”是“相遇時間”。(板書:相遇時間)

“390米是怎麼得到的?”——強調兩種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時間(130×3)。

“390米表示什麼?”——兩人3分鐘所走路程的和,實際上就是兩家之間的離。

三、解答例題,理清思路

1、嘗試例5(稍做改動)。弄清數量關係,理清解題思路,掌握兩種解法。

①將上題中“同時行3分鐘”改成“同時行4分鐘”,其餘條件不變,仍然求兩家相距多遠?”學生讀題後嘗試練習。

②評講板演,理清解題思路,概括兩種方法。

先求兩人4分鐘各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 70×4=280(米)

60×4=240(米)

280+240=520(米)

⑵綜合列式解答 70×4+60×4

=280+240

=520(米)

先求兩人1分鐘一共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 70+60=130(米)

130×4=520(米)

⑵綜合列式解答(70+60)×4

=130×4

=520(米)

2、質疑小結,揭示課題。

①想一想,這兩種解法有什麼聯絡?

②概括“相遇問題”的特徵和解題方法。

③揭示課題。

這兩種解法都是利用速度×時間=路程這一數量關係式。不過,第一種方法是用各自的速度乘各自的時間,得出各自的路程,然後相加求和;第二種方法用速度和乘相同的時間。象這樣兩人分別從兩家同時出發,相對而行,結果遇的問題,就是我們今天研究的主要內容——“相遇問題”(板書:相遇問題),決這樣的問題可以用兩種方法。

數學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並會比較面積的大小。

實踐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等方法來比較面積大小。

情感目標: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探究主動獲取知識,培養團隊間的互助精神。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發情趣

師:同學們,今年是大家熟悉的奧運年,你們認識這是什麼?

師:對,這是奧運火炬圖。咱們來個塗色比賽,左邊的同學塗大的那張,右邊的同學塗小的那張,看誰獲勝.

結果是塗小的同學先塗完,塗大的落後。教師宣佈獲勝。

生有爭論:不公平,左邊的比較大,右邊的比較小比賽不公平

【評析:童老師創設了奧運火炬圖塗色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又滲透了為偉大祖國驕傲的思想教育。有機地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連線起來】

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請看,這說明圖形是有大小的。(板書:圖形大小)看看這些圖形是有大小的,這些呢?(課件)你們發現了什麼?同學們發現什麼樣的圖形才會有大小呢?(補充完整板書:封閉)

這些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也是我們今天要來研究的內容之一(板書:的就是它們的面積課題面積)

【評析:學生對於圖形是比較熟悉的,三年級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時,也瞭解了“封閉”的含義,在講授面積時,再一次將封閉圖形作為重點,對圖形面積的的理解有很大幫助】

二、動手體驗,感知面積

1、請同學們摸一摸你喜歡的物體,可以是課桌,數學書,也可以是文具盒等,喜歡什麼就摸什麼。一會請你談談你的體會感受。注意安全

2、學生彙報摸了哪些物體,有什麼樣的感受?(不同的物體表面不同,有曲的,也有平的。大小也不同)

3、引導學生得出面積的概念:

師:剛才我們收所摸到的是物體的表面,你發現了什麼?物體的表面也是有的大有的小

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也做它們的面積,現在你能說說到底什麼是面積嗎?和同桌先來試著說一說。生彙報,板書完整:物體的表面或

4、請學生舉例:你能說說你周邊物體的面積嗎?(學生舉例)

如:課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課桌面的面積(獎勵奧運志願者標誌紅色)

5、你能比較一下黑板面與課桌面誰的面積大麼?課桌面和椅子面呢?(獎勵黃色標誌)

【評析:動手體驗,感知面積是後續學習面積單位的基礎。因此童老師設計了摸、感、比等操作環節,這樣對加深面積概念的理解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適當獎勵奧運志願者標誌,又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達到知理融情。】

三、實際操作,探究面積單位

1、引出面積單位

A觀察法(相差大的.):

師:都有誰拿到紅色奧運志願者標誌啦?舉起來給大家看看!同學們,這兩張紙的面積哪個大,哪個小?你是怎麼知道的?(大紅和小紅)

生:看出來的,左邊的那張面積大。

B重疊法

師:那這2枚標誌呢?(大紅和接近大紅面積的黃)

生:把兩張重疊在一起比一比,多出來的一張面積就大。

C感知面積單位

同學們太聰明啦,現在我要獎勵全班2枚奧運智慧獎章

教師出示課件:2個無法用A、B方法比出面積大小的長方形

師:你們猜猜哪個圖形的面積大一些呢?看材料袋,裡面也有這樣的2枚智慧獎章,利用學具和同桌看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4人學習小組進行)

剪透明紙圓正方形(有大有小)長方形三角形

【評析:由簡單的觀察法、重疊法來進行面積大小的比較,過渡到2個不能直接比較出面積大小的長方形。凸顯出童老師在教學設計上採用的由易至難,由簡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的教學原則。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

2、認識面積單位

比較大小要用大小相同的小方格度量要有一個標準,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面積單位。

a、教學平方釐米

師:剛才同學們手裡拿的黃色的小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平方釐米,用格尺量量它的邊長是多少?對,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板書)

想一想,你在哪裡還看到過哪些東西的面積與1平方釐米差不多大?(學生舉例:小鈕釦,大的藥片,大拇指甲面……)

出示課件習題誰的面積大?

b、教學平方分米

師:請同學們用手中的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量出課桌面的面積。學生測量師:感覺如何?

有困難,那就拿出老師發給你們的大一點的正方形,猜猜它的邊長會是多少呢?量一量它的邊長 (1分米)對,它的面積就是1平方分米(板書1平方分米),誰來仿照1平方釐米來完整地說說1平方分米有多大?

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課桌面的大小。

請同學們記住1平方分米,記住它有多大後閉上眼睛想一想,好,請你用手工紙折出一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看誰折的既快又準。

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表面是1平方分米? (手掌、衣服的口袋、貼在黑板上的正方形……)

c、教學1平方米師:同學們今天表現真是出色,對於1平方釐米和1平方分米都有了瞭解,我要獎勵你1枚大獎章啦,看看,猜猜它的面積會是多大呢?那什麼樣的正方形面積會是1平方米呢?請你試著比劃一下,再閉上眼想一想有多大。

仔細觀察,對於這個單位你有什麼發現?

小組合作製造1平方米。

鋪在地上,讓學生站上去看一看能站下多少人?

【評析:面積單位的探究過程中,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是理解面積單位的有效措施。童老師在這個環節的設計上,重視讓學生通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協同活動,特別是通過動手實驗,在做中學,有利於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

四、鞏固發展(奧運專案)

1、(110米欄)填寫合適的單位:

1塊手帕的面積大約是4黑板長4

1塊黑板的面積大約是4小明身高128

1張郵票的面積大約是4小化腰圍6

2、(乒乓球)搶答題

測量操場地面的大小用單位比較合適

測量書桌的高用單位比較合適

測量數學書封面的大小用單位比較合適

數學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熟練有理數的乘法運算並能用乘法運算律簡化運算。

2,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探究、討論,主動地進行學習。

3,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與他人溝通、交往能力,使其逐漸熱愛數學這門課程。

教學難點正確運用運算律,使運算簡化

知識重點運用運算律,使運算簡化

教學過程(師生活動)設計理念

設定情境

引入課題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有理數的乘法,下面我們做幾道題:(用課件演示)計算下列各題。並比較它們的結果:

1,(—7)×8與8×(—7)

[(—2)×(—6)]×5與(—2)×[(—6)×5]

2,(—)×(—)與(—)×(—)

[ ×(—)]×(—4)與×[(—)×(—4)]

讓學生自由選擇其中的一組問題進行計算,然後在組內交流,驗證答案的正確性。讓學生複習有理數的乘法運算,給出兩組題讓學生自由選擇以滿足不同層次的要求,在形式上用

比較的方式,讓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有目的性地思考,為下面引出運算律作鋪墊

分析問題

探究新知提出問題:上面我們做的題中,你發現了什麼?在有理數運算律中,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以及分配律還成立嗎?

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再進行組內的討論,交流,最後對組內成員的意見,想法去彙總,由代表彙報討論的結果,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三個運算律並引導學生用字母來表示三個運算律。學生通過觀察思考主動地進行學習,在共同探索,共同發現的過程中分享成功的喜悅。並使學生感受到集體的力量。

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能力

應用新知

體驗成功出示料書42頁例5:用兩種方法計算

(+ —)×12

採用大組競賽的方法,讓其中的兩個大組採用一般的運算順序進行計算,另兩個大組採用運算律進行計算。

出示另一題:(—7)×(—)×

該題不限制計算方法,讓學生先思考,再選擇運算方法。

變式練習:9 ×15。

採取小組合作的方法,不限制學生的解題思路。通過競賽讓學生更深刻地體驗到運用運算律可簡化運算,同也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與集體榮譽感。

通過上是的比較,學生會選取用這算律來簡化運算,形成知識的正遷移。

通過變式練習,讓學生在認識層次上有所提

高。

課堂練習第42頁

小結與作業

課堂小結

1,有理數乘法的運算及表示方法

2,如何運用運算律來簡化運算

本課作業第46頁習題1.4第7題的(1)、(2)、(3)、(6),第8題的(2)

本課教育評註(課堂設計理念,實際教學效果及改進設想)

本節課設計中,著力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思想,創設以學生為中心,利用學生髮揮主體作用的課堂教學環境,讓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同時使學生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數學、用數學,而且強調動眼觀察、動腦思考,注重多種感官參與,多種心理投人,促進獨立思考能力、動手能力等素質的整體發展。

新課引入設計,期望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同化和引出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環境中。在探求新知的過程中,給學生充分的思考,討論和發揮的機會,讓他們始終處於主動愉悅的學習狀態,對探究新知具有新鮮感和滿腔熱情,藉助於多媒體手段,生動直觀地分析向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獲得感性認識,增進學習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

在對所學知識的應用上,通過題組訓練,啟發學生積極探索,質疑辨析、及時調整。在教學中,以訓練思維為主線,重視概念的提出過程、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解題思路的探索過程,解題方法和規律的概括過程,使學生在這些過程中展開思維,從而發展他們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形成獲取、發展新知識,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以及用數學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

在教學中,教會學生親身實踐,善於觀察,開動腦筋,分析討論,最後抽象出有價值的理論知識。把握這些知識的本質,學以致用,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為一體,真正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國中數學教學效率提高方法

一、轉變教師角色,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

我們要帶著強烈的感情走進教室,做到入課堂則情滿課堂,登上講臺則情溢講臺,達到開人心智,啟人思維的效果。對課堂偶發的不良現象不氣惱,對待調皮的學生更是如此,不在課堂上大加批評,對待有問題的學生則是留待課後先指出他們不對之處,再耐心給予講解,用行動與情感去改變他們,從不放棄他們。這樣讓學生在輕鬆愉快和諧的師生情感交流中,不知不覺地接受了數學知識,完成了學習任務。

二、精心設計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身臨其境,進入數學學習的`情境中

所謂學習情境的創設,是指在課堂上精心為學生創設身臨其境的氛圍,把所學知識與實際聯絡起來,創設一個逼真的環境,使學生在這個環境中發揮一定的想象,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比如,在教“點線之間垂線段最短”時,我給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一個人不幸掉入鱷魚池中,然而更不幸的是有幾條鱷魚正向他游過來。同學們說一說他應該怎麼逃跑啊?學生幾乎異口同聲:“垂直地往岸上游。”這麼一來,學生再也不會忘記原來點和線之間垂線段絕對最短。由此看來,精心設計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可以使學生沉浸在數學學習的真實情境中,更好、更紮實地掌握所學知識。

三、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

在國小階段,學生學習數學通常是在教師面面俱到的指導下進行的,而且國小數學知識較淺,需要理解的東西較少,所以學習起來難度較小。然而到了國中階段,科目越來越多,內容也越來越難,許多知識都偏重於理解,學生一時間產生了無所適從的感覺。這就需要我們數學教師對其進行學法指導。那麼,如何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呢?首先要幫學生制定學習計劃,因為他們年齡較小,還缺乏一個明確的、科學的學習計劃,所以我們教師要幫助他們,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相應的、適當的學習計劃。其次要逐步在聽課、預習、複習、閱讀、記憶方法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反覆具體的指導和訓練、強化。再次,教學中也要注意國小和中學知識的銜接,使學生在學習上循序漸進,樹立學習的信心,激發學習興趣。最後,學生在國小階段可能留下了一些不良的學習習慣,教師要不斷觀察,發現他們的學習習慣,對其進行矯正、指導,幫助他們改掉不良的學習習慣,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形成科學的學習習慣。教師只有對學生進行學法上的指導,引導他們如何更好地進行數學學習,才能給學生一個正確的方向,讓學生更輕鬆地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四、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多媒體技術普及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在課堂教學中也已經應用得十分普遍。多媒體教學有其顯著特點: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課的課容量;二是減輕教師板書的工作量,使教師能有精力講深講透所舉的例子,提高講解效率;三是直觀性強,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四是有利於對整堂課所學內容進行回顧和小結。在課臨近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本堂課的內容以及重點和難點,同時通過投影儀,同步地將內容在瞬間躍然“幕”上,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課的內容。我們分析了多媒體教學的諸多優點,這也是現在多媒體教學被普遍運用的原因。的確,絕大多數學校,絕大多數課堂都會使用多媒體來進行教學。因此,要想提高國中數學教學效率,不可避免的要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來提升數學教學效率。同時,教師也要注意,在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要注意適度、適當,而且要注意師生的溝通和互動,只有這樣才能不違背多媒體教學的初衷。

五、結束語

以上我們從四個方面分析了很多提高國中數學教學效率的方法,內容覆蓋了課堂氣氛、學生興趣、教學方式與手段等,這些都是最主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提高教學效果的方法。但是由於篇幅有限,肯定還有很多的辦法我們沒有提及,例如在備課上、在作業的佈置上、在對學生的差異化教學和學習評價上,都需要我們不斷探索,付出努力。只有做個教學的有心人,才能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和素質的全面發展。

數學教學設計7

一、談話匯入。

課件出示中國地圖。大家找到青島了嗎?瞧,那是個很漂亮的城市(課件出示青島城市漂亮風景),同學們去過青島嗎?你們想知道那兒的降水情況嗎?請看螢幕。

二、學習新知。

1、複習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1)課件出示青島市20xx年各月降水量統計圖,瞭解資訊。

提問:這是一幅——(折線統計圖),根據這張圖,你能知道些什麼資訊?統計降水量的單位是什麼?你能根據圖中折線的整體形態,說說青島市20xx年各月降水量的變化情況嗎?

提問:折線統計圖有作用?(不僅能看出數量的多少,也能清楚地看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

(2)課件出示昆明市20xx年各月降水量統計圖,讓學生說說從圖中知道了哪些資訊。

2、談話匯入,出示複式折線統計圖。

課件出示兩張分開的折線統計圖,師提問:看了這兩張折線統計圖,如果要比較這兩個城市20xx年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麼辦?像這樣把兩張折線統計圖分著進行比較,你們覺得方便嗎?那你們有什麼好辦法呢?(把兩幅統計圖合併在一起。)

師:對,如果要把這兩張折線統計圖中的'內容進行比較,我們可以把這兩張折線統計圖合併在一起,比較方便。

課件出示青島市、昆明市20xx年各月降水量統計圖,師指出這是複式折線統計圖。(板書課題:複式折線統計圖)

3、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

(1)提問:你能看懂這幅統計圖嗎?表示青島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別是哪條折線?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找出和單式折線統計圖不同的地方。有兩條折線;右上角必須要有表示兩個城市的圖例。

(2)比較兩個城市每月的降水量。

找:在圖中找出降水量相差最多和相差最少的月份。

追問:你是怎麼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兩個點距離最小,說明了什麼?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兩個點距離最大,又說明了什麼?

指出:如果出現兩個組點的距離差不多,還需要算一算。(同桌一起算)驗證找出“降水量相差最多的月份”和“降水量相差最少的月份”的正確性。

(3)感悟圖中的其他資訊。

全年降水量:(獨立計算,班級交流)青島市全年降水量811毫米,昆明市全年降水量833毫米。(悟:相差不大。)

月平均降水量:(學生說算式,教師計算器計算)青島市月平均降水量約67、6毫米,昆明市月平均降水量約69、4毫米。(悟:相差不大。)

變化情況不同:(學生交流變化情況,教師概括總結)青島市的降水量是一個從少到多或從多到少的過程;昆明市降水量偏多或偏少。

(4)你覺得複式折線統計圖與以前所學的折線圖相比,又有優點呢?

小結:從複式折線統計圖中,不僅能看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而且便於這兩組相關資料進行比較。

三、自主探索,鞏固深化。

除了比較兩個城市的降水量可以用複式折線統計圖,我們還可以用它來統計男、女學生的平均身高,某個城市的最低氣溫和最高氣溫變化情況等等。它在我們生活中非常有用!

1、完成“練一練”:讓我們來了解我國6~12歲國小男、女生平均身高。

(1)學生看圖理解。

(2)組織全班交流:

①圖中哪條折線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變化情況?哪條折線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變化情況?

②從圖中知道了哪些資訊?

(3)提問:

①從圖上看,從幾歲到幾歲之間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從幾歲開始,女生平均身高超過了男生?(在6—9歲,男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9—10歲女生的平均身高比男生的平均身高增長要快,10—12歲女生的平均身高就超過了男生。)

②你現在的身高是多少釐米?比同齡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怎麼樣?

③教育低於平均身高的學生:不挑食,使營養均衡,並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增強體質。

2、完成練習十三的第1題:一起來看看北京市20xx年4月份一週中的氣溫變化情況。

(1)指明讀題。提問:這道題讓我們做什麼?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統計圖嗎?

(2)獨立完成,邊做邊思考:

第一,可以怎樣確定表示每個資料的點的位置?

第二,先畫表示哪組資料的折線?畫成“實線”還是“虛線”?

(3)指名學生口答問題,並展示學生作業,引導互相評價,肯定優點,指出不足。

(4)提問:根據要求完成複式折線統計圖時要注意些什麼?(①統計時間;②圖例;③描點、標數;④連線。)

(5)提醒學生:完成複式統計圖時,要認真細心地確定表示每天最高氣溫資料的點的位置,用實線連線各點;同樣,要認真細緻地確定表示每天最低氣溫資料點的位置,用虛線連線各點。

(6)媒體出示折線統計圖:看看老師是怎麼畫的!

(7)看圖回答問題,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①這一週中,哪天的溫差最大,哪天的溫差最小?

②這幾天的最高氣溫是怎樣變化的?最低氣溫呢?

③回答上面的問題時,你喜歡看統計表還是統計圖?為什麼?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和本領?

你認為複式折線統計圖有什麼特點?根據要求完成複式折線統計圖時要注意些什麼?

數學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簡單的事例,初步體會對策論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2.在活動中讓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方案的意識,同時培養學生詳細分析,周密思考的思維品質。

3.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列舉田忌所有可以採用的策略,來找出並體會田忌贏齊王的策略方法。

難點:學生能夠把所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絡起來,有效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三、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發興趣]

1、匯入:

師:同學們喜歡做遊戲嗎?

2、遊戲:

師:老師這有兩組撲克牌,分別是紅桃10、7、5和黑桃9、6、3。(左右兩手分別出示)我們來做比大小的遊戲,老師先說一下游戲規則,課件出示:你和老師各選一組牌,每次只出一張跟老師比大小,要求:三局兩勝。 師:誰願意和老師做遊戲?你選擇哪一組牌和老師比大小? 師:你為什麼選這一組呢?生:試說。

師:好,我們要開始比賽了,其他同學當評委。 師:你先出吧! 生:師:6 生:師:9

生:3

師:你選大的還輸了,你有什麼想法啊?想不想再比一次了?這次你要哪一組牌?(3、6、9這組) 師:你出吧。

3、怎麼老師又贏了呢?你有什麼想法?(為了確保自己一定取勝,無論是你選擇大的還是小的,你要保證讓對方先出你才能贏。)

4、“比賽中,注意研究雙方的情況,運用策略,找到能夠取勝的方法非常重要,今天我們要學的《田忌賽馬》,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板書:田忌賽馬)

[組織活動、引導探索]

過渡:下面聽老師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邊講邊放課件)

1、 老師講故事:田忌賽馬

師:戰國時,齊王和大將田忌喜歡賽馬,他們把馬分成三等,按照3局兩勝制論輸贏,第一次比賽,齊王的一等馬對田忌的一等馬,齊王的二等馬對田忌的二等馬,齊王的三等馬對田忌的三等馬,比賽結果3:0。第一次比賽田忌輸了。

在這次比賽中,你有什麼發現?(引導學生說出:齊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強一些。)

2、田忌很不服氣,要與齊王再比一次,齊王認為自己勝券在握,還是排出了原來的出戰順序。你來幫田忌想一想,可以怎麼安排三匹馬的比賽順序,才能戰勝齊王。

師:同學們真能幹,只是改變了三匹馬的出場順序,就幫田忌贏下了比賽。田忌用的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贏齊王的方法呢?我們來驗證一下。

接下來,我們要一起來研究田忌究竟一共有多少種應對齊王的策略呢?其中哪些方法是能夠贏得齊王的呢?

3、同桌兩人合作研究,填好表格。並思考:

(1)田忌一共有多少種可採用的應對策略。

(2)田忌還有其它贏齊王的方法嗎?

友情提示:運用可能性的學習方法,採用有序的原則,才能做到田忌派馬策略的不重複不遺漏。

4、彙報研究分析結果。

(1)實物投影展示方法。談一談你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找的。

反饋:A、有遺漏的。 B、無序排列。 C、有序排列,思路清楚。

(2)你有什麼發現?(田忌只有一種可以取勝齊王的方法。)

(3)分析:這種方法為什麼能夠取勝齊王?

小結:像同學們剛才這樣,把解決問題的所有可能性一一找出來,並從中找到最好的方法,這是數學中的一種很重要的方法。我們可以把它叫做對策論。(板書課題)

5、舉生活中應對策略的例子。

田忌的這種策略可以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應用?(使學生體會對策論方法在生活中的應用。)集體討論交流,並說出自己的想法。在這個環節重點讓學生多說一說體會到的“策略”的重要性。

[組織活動、引導探索]

1、想自己當一回田忌嗎?機會來了。

下面是上學期四年級兩個班級乒乓球比賽情況統計表。

如果下學期學校舉行四(1)班和四(3)班乒乓球比賽,積分制每人打一場,你能妥善地安排,使四(3)班獲勝希望最大嗎?

剛才,我們運用了田忌的策略,幫助四(3)班獲勝,生活中許多地方同樣要運用策略來解決問題。

[交流評價,課堂小結]

你在本節課有什麼收穫和感受,把你的收穫和感受和同桌說一說。

面對一次機會,一場競技,我們光水平高是不夠的,我們還要知己知彼,凡是講究策略,才會取得勝利。

希望“策略”意識走進我們的生活,融入我們的生活,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遊戲:報數遊戲。

想辦法找到自己必勝的對策

彙報方法:學生試說,師做最後小結。

數學教學設計9

活動內容:祕境佤山遊。

適合年級:五年級。

內容簡析:

讓學生學習身邊的數學,學習有價值的數學是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本活動結合人教版教材六年制數學第九冊第一單元“分數乘法”、第二單元“分數除法”及第三單元應用題的“行程問題”,將所學知識融於“祕境佤山遊”之中,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旅遊中常見的數學問題,體現數學的實用價值及其魅力。

設計思路:

以到臨滄市滄源縣的景點旅遊為線索,將這些景點串聯成線,形成旅遊線路,讓學生根據提供的資訊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歸納方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討論油耗、油錢和旅遊線路的選擇等問題,以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為主要教學模式,促使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培養學生初步的探究能力與聯絡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活動目的:

1.通過挖掘身邊的數學素材,培養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分析探究問題的`能力,鞏固已學知識。

2.豐富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引導學生和同伴交流數學思考的結果,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探究興趣。

4.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探究旅遊四個景點至少要用多少油及所需油錢。

2.選擇合理的旅遊線路。

活動過程:

一、簡要匯入

1.今天見到佤山小朋友,心裡很高興!老師從電視裡瞭解到祕境佤山不僅有神奇的文化,而且有優美動聽的民歌,還知道佤山有很多富有傳奇色彩的旅遊景點。下面,請同學們介紹你知道的景點。(學生介紹)

2.同學們介紹的景點令人心馳神往,老師現在最想到四個具有民族特色的景點去看一看、遊一遊。(螢幕出示)請同學們大聲地把這四個景點的名字喊出來。(翁丁原始部落、南滾河自然保護區、崖畫、司崗裡溶洞)。

3.請同學們用所學的知識,幫助老師解決旅遊途中遇到的問題。

二、根據資訊探究問題

1.(螢幕出示)根據圖中提供的資訊(旅遊車平均每小時行40千米),如果先到翁丁原始部落,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怎樣列式?(學生提問題,口頭列式)

2.如果再給大家提供一個資訊“從翁丁原始部落到南滾河自然保護區有12千米”,你又能提出哪些問題?怎樣計算?

估計學生會提出下列問題:①從縣城到南滾河自然保護區共有多少千米?36+12=48(千米)。②從翁丁原始部落到南滾河自然保護區需幾小時?12÷40=0.3(小時)。③從縣城到南滾河自然保護區共用幾小時?0.3+0.9=1.2(小時)或(12+36)÷40=1.2(小時),引導學生比較兩種演算法各有哪些優點。

3.同學們這麼快就解決了在第一條旅遊線路中遇到的問題,很好!接下來,老師還要到崖畫和司崗裡溶洞去遊一遊。請看大螢幕,根據提供的資訊,你又能提出哪些問題?(學生提出問題,並列式解答)

估計學生會提出以下問題:①從縣城到崖畫有多少千米?0.6×40=24(千米)。②從崖畫到司崗裡溶洞有多少千米?0.4×40=16(千米)。③從縣城到司崗裡溶洞共有多少千米?24+16=40(千米)。④從縣城出發到司崗裡溶洞共需幾小時?0.6+0.4=1(小時)或(24+16)÷40=1(小時),並讓學生分別說一說這樣算的理由。

小結並板書:路程=速度×時間

三、進一步探究“油耗”和“油錢”問題

1.在同學們的幫助下,老師知道了從縣城到每個景點的路程和時間。下面,老師再給大家提供兩個資訊,看看從資訊中你們瞭解到了什麼,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資訊:①旅遊車每千米用油0.15升;②每升油價5.60元。

2.學生思考後提出問題,教師再選擇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分小組討論、探究。

問題(1):從縣城到南滾河自然保護區需多少升油?0.15×48=7.2(升)。

問題(2):從縣城到司崗裡溶洞需要多少油錢?

①24×0.15×5.60+16×0.15×5.60=33.60(元);②(24+16)×0.15×5.6=33.60(元);③40×0.15×5.60=33.60

(元)。最後比較這三種解法,說說每種解法的理由。

問題(3):從縣城到南滾河自然保護區,往返需多少升油?48×0. 15×2=14.4(升),並說說“往返”是什麼意思。

問題(4):從縣城到司崗裡溶洞,加70元的油能返回到縣城嗎?33.60×2=67.20(元),並說說為什麼要“×2”。

3.引導學生歸納並板書:油的總錢數=每升油價×每千米用油量×千米數。

4.讓學生先說說“每升油價×每千米用油量”和“每千米用油量×千米數”所表示的意義,再說說每個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四、給這次旅遊提合理化建議

1.同學們幫助老師解決了旅遊中遇到的這麼多問題,真了不起!現在請同學們看旅遊線路圖,給老師的這次旅遊提一些合理化建議,並說明你的理由。

2.學生提建議,教師對能省時、省錢、省油等經濟實惠方面的建議予以肯定,倡導綠色旅遊。

五、全課小結

同學們懂得的旅遊知識還真不少,謝謝同學們給老師提了這麼多的建議,這次祕境佤山遊將成為我美好的回憶。(板書課題:祕境佤山遊)

附板書設計:

祕境佤山遊

路程=速度×時間

油的總錢數=每升油價×每千米用油量×千米數

數學教學設計10

一、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與11~20各數的組成的關係非常密切,所以在課的開始對11~20各數的組成進行復習,這樣學生學生起來比較容易上手。同時,在學生學習形式的設計上,通過讓學生在擺、觀察、 討論、計算 、猜測的過程中去理解如何計算10加幾和相應的減法。體現平等、開放的教學理念,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

二、教材分析

1、課標解讀

在《數學課程標準》中對數的運算要求如下:要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四則運算的意義,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理的過程。同時強調要重視口算,提倡演算法多樣化,避免程式化地敘述算理。鑑於此,本課時教學應充分利用學生擺小棒、撥計數器上的珠子的情境,讓學生直觀體會一圖四式的意義,在操作中理解計算方法,在交流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演算法。

2、內容分析

學習“10加幾和相應的減法”,分兩次活動進行教學。首先 讓學生觀察例5的直觀圖和具體操作,利用數的組成,得出10加幾和相應的兩個減法算式,並從中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其次在學生初步掌握10加幾和相應減法的基礎上,通過觀察和具體操作,會口算十加幾和相應的減法,並讓學生對加法算式和減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有一個初步印象。

3、知識銜接

“10加幾和相應的減法”是在學生學習完11~20各數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10加幾及相應的減法,它的計算過程,不但鞏固了11~20各數的組成這一知識,而且還為以後學生整十數加減整十數、整十數加減一位數打基礎。

三、學情分析

學生已學習了10以內的加減法的口算,具有用學具操作擺圖說算式的能力。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方法,理解加減法之間的關係,正確列出算式,掌握口算方法。

四、教學目標

4、基礎目標:通過實際操作鞏固11~20各數的組成,並能根據數的.組成進行10加幾和相應的減法運算;瞭解加法各部分的名稱。

5、能力目標:在一圖四式和加減法算式各部分名稱的學習中,培養學生動手、觀察、分類、推理和概括的能力。經歷“擺小棒、寫算式、算得數”等活動過程,讓學生自主探究口算10加幾和相應的減法的規律。

6、情感目標:通過自主交流、合作學習等形式,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動手操作的思維習慣;同時,在平等、民主的氛圍中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喜悅。

五、重點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運用11~20各數的組成,掌握10加幾和相應的減法的計算方法。教學難點是根據數的組成等方法正確地計算出結果。教學關鍵是通過操作,引導學生理解加減的意義和它們之間的聯絡。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讓學生通過擺小棒、撥計數器動起來,師生在演算法、算理上注重交流,尊重學生的選擇,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

七、課前準備

1、學生學習準備:每人20根小棒 一根皮筋

2、教師教學準備:計數器

八、教學過程

(一)複習鋪墊

1、看圖列出兩道加法算式和兩道減法算式。

( )+( )=( ) ( )-( )=( )

( )+( )=( ) ( )-( )=( )

2、數的組成。

從11~20各數中選一個自己喜歡的數來說說它的組成。

(二)小結揭題

十幾可以分成1個十和幾個一;反過來,一個十和幾個一可以組成十幾。今天我們就要用剛才複習的知識學習新知識:10加幾和相應的減法(師邊說邊板書),你們有信心學好它嗎?

(三)指導探索

1、擺小棒 列算式 明算理

(1)學生操作:你能用小棒快速地在桌上擺出“13”這個數嗎?要求使大家能一眼看出是13。(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但不作指導)

(2)集體交流:請你說說為什麼要這麼擺。

(3)看圖列式:你能根據自己擺的小棒圖列出兩個加法算式和兩個減法算式嗎?(指名板演)

(4)反饋交流,形成板書: 10 + 3 = 13 13 – 3 = 10

3 + 10 = 13 13 – 10 = 3

(5)結合小棒圖說說算式中的10、3和13分別表示什麼?

(6)交流演算法:挑一個算式說說你是怎麼算出得數的?

(數小棒;數數;1個十和3個一可以組成13,所以10加3等於13;13可以分成10和3、從13裡面去掉3就剩10,去掉10就剩3了,所以13減3等於10,13減10等於3.)

(7)知識擴充套件:四人小組合作在11~20各數中選一個數,用小棒像剛才一樣擺一擺,並寫出4個算式。

(8)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彙報交流。

(9)教師小結:剛才我們學習的是10加幾和十幾減幾,知道了10加幾得十幾,十幾減幾得10,十幾減10得幾。

2、撥珠子 學演算法 知名稱

(1)教師拿出計數器,先撥出11,再在個位上添2顆珠子。學生根據撥株過程說出一道加法算式。(11+2=13)

(2)提問:你是怎麼算出11+2=13的?

(3)根據學生回答,小結計算方法:

a、用數數的方法:從11開始再數2個,12、13,所以11+2=13。

b、數小棒或珠子:個位上現在有3顆珠子,十位上有1顆,所以是13。

c、數的組成:11裡面有1個十和1個一,再加上2個一,就變成了1個十和3個一,就是13。

(4)請你根據這個加法算式列出一個減法算式:(13-2或13-11)根據剛才的方法算一算得數。

(5)將算式分類:請同學們認真觀察,我們可以把黑板上的算式分成兩類,該怎麼分?(如學生有困難,可引導他們豎著看)一類是加法算式,一類是減法算式。

(6)猜名稱:在加法和減法算式中,每個數都有它自己的名稱,你想猜猜它們的名稱嗎?學生猜。

(7)讀名稱:想知道自己猜的名字和數學家取的是不是一樣嗎?請大家看課本第88頁,並一齊大聲地來叫一叫它們的名稱。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各部分名稱。

(8)說名稱:說一說這些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10 + 3 = 13 13 – 3 = 10 3 + 10 = 13 13 – 10 = 3

(三)遊戲鞏固

1、賽一賽:完成課本第88頁做一做第1題,看圖寫算式,看誰做得又快又對,再指名說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看誰說得又清楚又響亮。

2、做一做第2題以搶答的形式完成,教師事先做成口算卡片,並適當補充題量,由學生搶答,並要求說說自己的計算方法。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又學到了哪些新的數學知識?

九、板書設計

10加幾和相應的減法

10 + 3 = 13 13 – 3 = 10

3 + 10 = 13 13 – 10 = 3

11 + 2 = 13 13 – 2 = 11

2 + 11 = 13 13 - 11 = 2

. . . . . .

加數 加數 和 被減數 減數 差

十、作業設計

1、聽算:

(1)一個加數是7,另一個加數是10,和是多少?

(2 )被減數是16,減數是10,差是多少?

2、根據加減法之間的關係,利用一個算式說出另外3個算式:

10 + 8 = 18 ( )-( )=( )

( )+( )=( ) ( )-( )=( )

3、出題考同桌,一個學生出10加幾(十幾加幾)和相應的減法題,讓同桌說出得數。(機動)

十一、鎮街交流意見

數學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感知、瞭解千米的含義,建立一千米的長度觀念。

2、會進行長度單位間的換算及簡單的計算。

3、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難點

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千米表示實際長度。

教學過程

一、複習,談話

1、說說我們已學過哪些長度單位?(板書:米、分米、釐米、毫米)用你喜歡的方式表示1米、1釐米。再填空。

2、下列測量活動用什麼長度單位合適?

(1)測量鉛筆的長度。

(2)測量旗杆的高度。

(3)測量課桌的高度。

(4)測量硬幣的厚度。

思考;測量三元到豐都的路程。

師:如果要測量三元到豐都的路程,我們可以選用哪個長度單位來測量呢?

3、揭示課題:用米測量太麻煩了。三元到豐都的距離比較遠,我們需要用更大的長度單位來測量,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千米。(邊說邊板書)

二、觀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見過“千米”,如:

(1)出示四張畫片,學生觀察討論,說標記的意思。(書上4頁四幅圖)

A圖一:汽車時速表

B圖2:公路上汽車限速每小時30千米。

C圖3;公路上的里程碑。

(2)師:你還在哪些地方見過或聽過“千米”?(讓生答)

(3)小結:計量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做單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書:(公里km))

三、聯絡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觀念:

1千米有多長呢?昨天老師帶領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課件出示食堂到週轉房口)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個100米?(10個)對,就是像我們昨天那樣走10次,5個來回。

10個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們可以寫成

1千米=1000米全班齊讀一次。(指導學生朗讀:用不同的停頓來區分)

追問:2千米=( )米(讓學生說想法,如:2千米裡有2個1千米,就是20xx米)

4千米=( )米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6000米=( )千米

四、再次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長?

出示新莊國小操場:這是新莊國小的操場,一圈是400米,沿著它跑兩圈半是是多少?

讓學生嘗試算一算兩圈半是多少米?然後展示交流。最後教師總結。

400×2=800(米) 800+200=1000(米)

1000米=1千米1千米也叫1公里1千米(公里)=1000米

學生齊讀。

想一想:從校門口大約到什麼地方是1千米?

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幾千米?

五、做一做

再次體驗1千米的長度?

(1)三元中學操場: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三元中學,你知道沿著它跑道走一圈時多少米嗎?老師做了實地測量,是200米,那走幾圈是1千米?(指名回答:5圈)

(2)星期天,楊老師進行了一次實地測量,從我們校門口出發一直醫院背後,大約是1千米。

(3)從校門口到向家壩鋪的水泥路大約是1千米。

現在你腦子裡有1千米長度的概念了嗎?閉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長度。

(4)你能從生活中找出1千米嗎?

六、實際運用

小帥在早鍛鍊,跑一圈200米,跑5圈是多少千米?

學生練習後,再展示交流。

200×5=1000(米) 1000米=1千米

七、拓展訓練

改一改:

(課件出示)小明的日記

20xx年12月5日星期六

今天早晨7點鐘,我從2釐米的床上起來。用了3小時很快刷了牙、洗了臉,然後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長約20分米的油條。然後和爸爸媽媽走了200千米來到公共汽車站,一看手錶,哇!才走了3分鐘。路上碰到體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問:“小明,上哪兒去?”我說:“去廣場放風箏。”丁丁說:“廣場離這裡很近,才1米呀!

數學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明確定義,感悟特性及性質,會運用數學語言簡單描述旋轉運動的過程,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旋轉90°後的圖形。

2.經歷觀察例項、操作想象、語言描述、繪製圖形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積累幾何活動經驗,發展空間想象。

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思考生活,感受數學的美,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多種學習活動溝通聯絡,理解旋轉含義,感悟特性及性質。

教學難點:

用數學語言描述物體的旋轉過程及會在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旋轉90°後的圖形。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以舊引新。

1.師:在二年級和四年級我們都學習過圖形的運動,你還記得這些是什麼現象嗎?(出示課件動態圖片)

預設:生:旋轉現象

2.你是怎麼判斷出來的?

生:它們都是繞著一個點或一個軸轉動。

3.這些現象是不是旋轉呢?(出示鞦韆等動態圖)

這些也是旋轉現象,也是物體繞一個點轉動,只不過進行的是區域性的圓周運動。

4.生活中還有哪些旋轉現象?(生:螺旋槳,風扇,鐘錶等)

5.生活中像這樣的旋轉現象還很多,我們就從與我們最密切的鐘表開始,來探究圖形的旋轉吧。(板書課題)

二、展開探索,學習新知

(一)認識旋轉方向

1.請同學們認真觀察,鐘錶的指標是怎樣轉動的?一起來比劃一下。

引出:與鐘錶指標轉動的方向一樣的叫做順時針旋轉。

與鐘錶指標轉動相反的方向叫什麼?(逆時針)一起來比劃一下逆時針旋轉。

2.旋轉有幾種情況?(兩種:順時針旋轉和逆時針旋轉)

3.這裡的順時針和逆時針指的是旋轉的方向(板書)

(二)藉助鐘面,明確旋轉三要素

1.動態出示指標從“12”旋轉到“1”、從“2”旋轉到“6”。

師提問:

(1)仔細觀察甲、乙兩個鐘面上的指標的旋轉過程有什麼不同點?

板書:角度、起止位置

(2)甲乙兩個鐘面上的指標的旋轉過程有什麼相同點?

板書:方向、中心

2.同桌之間互相交流:怎樣從起止位置、旋轉中心、方向、角度等方面描述一下指標從“12”旋轉到“1”的過程呢?

生:指標從“12”繞點o順時針旋轉30°到“1”。

3.你能用同樣的方法描述一下指標從“2”到“6”的過程嗎?

生答。

4.你能想象一下指標從6到9的旋轉過程嗎?除了順時針旋轉還有其他轉法嗎?

5.描述道閘的旋轉(出示習題圖片)

師:開啟課本83頁,做一做,認真讀題,想象或模仿一下車杆的起落,並將空格補充完整。

生獨立解決,師巡視。

6.反饋。

(三)簡單圖形的旋轉

師:同學們已經學會描述鐘錶指標、車杆等的旋轉過程,下面我們來學習如何描述圖形的旋轉。

1.這是一個什麼圖形?它有幾條邊,幾個頂點?

2.仔細觀察,三角形在旋轉的過程中,什麼變了?什麼沒變?

預設:位置變了,形狀、大小沒變,三角形的邊的長度沒變,夾角沒變等。

3.你能描述一下三角形是如何轉動的?

生:三角形繞點o順時針旋轉90°。

師:他描述的對不對?三角形繞點o旋轉我們看得很清楚,因為點o沒變,順時針也很容易看出,你怎麼知道它是旋轉了90°呢?

生:看三角形的邊

4.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是不是這樣。(課件演示)

5.結論:我們可以根據圖形上的邊或點等部分旋轉的角度來判斷圖形旋轉的'角度。

(四)動手操作,感悟旋轉性質

師:我們已經瞭解了圖形的旋轉,同學們想不想自己試著畫一畫呢?

1.線段的旋轉(課件出示)

(1)如果我們讓這條線段旋轉,你覺得應該怎麼轉?

(2)畫出線段OA繞點O逆時針旋轉90°後的圖形。

2.誰來介紹一下自己是怎麼畫的?觀察旋轉前後的線段,什麼變了?什麼沒變?

3.三角形的旋轉(課件出示)

(1)動手操作,感受三角形旋轉的過程

將三角形繞點O順時針方向旋轉90°

先想象旋轉過程,再動手操作。

提問:如何確定三角形旋轉後的位置?

預設: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每條邊都繞點O順時針旋轉了90°。

(2)教師演示,總結畫圖步驟。

(3)做一做:

你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三角形AOB繞點O逆時針旋轉90°後的圖形嗎?

三、回顧小結,感受旋轉的應用

這節課我們深入探究了圖形的運動中的旋轉運動,藝術家們運用幾何學中的平移、對稱和旋轉設計出了許多美麗的圖案,我們來欣賞一下。希望同學們也能像藝術家們,利用我們學過的知識設計出美麗的圖案,裝扮我們的生活!

數學教學設計13

【教學內容】

找規律。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畫圖,由簡到繁,發現規律,總結規律,進一步鞏固、發展學生找規律的能力,體會找規律對解決問題的

重要性。

2。體會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掌握一些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會用一些數學思想方法解決生活中的

問題。

3。進一步體驗充滿著探索與創造的數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探索規律的興趣。

【重點難點】

學生通過畫圖,由簡到繁,發現規律,總結規律。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投影儀。

【複習匯入】

1。課件出示一組題,比一比,誰最能幹。

(1)根據數的變化規律填數。

13、11、9、()、()、()。

(2)根據下面圖形的排列規律,接著畫出4個。

○□□○○□□○○○□□○○○○

(3)2、4、8、16、()、()(課件說明:先出現16、()、(),讓學生找不到或者不容易找到

答案。體會必須要找到規律。再出現2、4、8、16,再次讓學生體會要從給出的條件出發找到規律)。

2。揭示課題:

教師:這就是我們的`一種數學思考方法,難的問題解決不了或不容易解決,我們就從簡單問題入手。通過比較、分析,

找到規律,然後再解決問題。下面我們就利用這一策略來解決問題。

【探索規律】

1。遊戲引入:表揚剛才發言比較好的同學,與他們握手,然後讓學生思考,剛才老師和學生一共握了幾次?再選一位同

學與其餘同學握手,再問一共握了幾次,依次……讓學生體會到有規律但不容易一下子說出答案,那麼全班呢?(臨時

收集人數)

這需要我們從人數最少的時候開始找規律,如果我們把每個人看成一個點,握手看成連線。那麼我們就可以將握手問題

看成是連線問題。

2。教學例1。

6個點可以連成多少條線段?8個點呢?

(1)獨立思考,發現規律。

①給時間讓學生動手操作,老師邊巡視,觀察學生在做什麼,怎麼操作的,邊詢問學生是怎麼想的。

(預設:有的同學會很快找到規律並得到結果;有的同學能找到答案,但說不清楚規律;有的同學不能找到規律,或不

能很快找到,但是可以一直畫到6個點甚至8個點;還有可能能連但有遺漏;學生可能很容易發現,用一個點先和其他所

有點連線的方法,而其他的方法不一定能想到。)

②針對學生的情況,抽一兩個人說說自己的發現。其他同學聽,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

數學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知道什麼叫做解比例,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並運用解比例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問題。

教學重點:

進一步掌握和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1、比例的意義是什麼?比例的基本性質呢?

2、運用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一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3:4和1.5:2 1/4 :1/3和9:12 72:8和1.2:0.13 3:8和12:32

二、匯入新課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知識——解比例

三、1、教學例2

這樣知道比例中的任意三項,求另外一個未知項叫做比例,同學們能運用原來學習的知識求出3:8=15:x中x的值嗎?

學生討論交流後,並讓學生自己介紹這種解法的思路,請其他學生補充完。

2、教學例2

這道題和例2相比,有哪些地方不同?想一想,怎樣解?學生討論解答。“做一做”第2題中的比例。

四、鞏固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十四第1題。

創意作業:

如果5a=3b,你能寫出儘量多的比例式嗎?並用含a的式子表示出b。大家來比賽誰找的多。

數學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 .能根據資料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資料的不同特徵。

2 .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從而明確學習目的,培養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眾數的含義,會求一組資料的眾數。

教學難點:弄清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的區別,能根據統計量進行簡單的預測或作出決策。

教學活動

(一 )基礎訓練

【口算】

【解答題】

一袋玻璃球紅的、綠的各8粒,紅色玻璃球佔袋內玻璃球總數的 .

(二) 新知學習

【典型例題】

(一)完成教材第125 頁練習二十四的第4 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

指出:五(1 )班參賽選手的成績有兩個眾數,88 和87 ,意味著在這次競賽中得88 分和87 分的人同樣多。而五(2 )班沒有眾數,則表示這次競賽中沒有集中的分數。在一組資料中,眾數可能不止一個,也可能沒有眾數。

(二)完成教材第125 頁練習二十四的第5 題。

學生先獨立計算出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然後說一說用哪個數代表公司員工工資的一般水平比較合適?為什麼?

8 .完成教材第125 頁練習二十四的第6 題。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先在課前調查本班學生所穿鞋子號碼,然後填在統計表中,再進行分析。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1 .小明對本班15 名同學擁有課外書的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如下:擁有2 本的有1 人,擁有3 本的有2 人,擁有4 本的有4 人,擁有5 本的有3 人,擁有6 本的有5 人。根據以上調查的情況,把下面的統計表填寫完整。

小明的同學擁有課外書的情況統計表

20xx 年9 月人數

人數

平均每人擁有本數

( 1 )估算一下,這15 名同學平均擁有課外讀物大約有幾本?你估算的理由是什麼?

( 2 )估算出這15 名同學擁有課外讀物的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

2 .小力對本單元10 戶居民訂報刊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如下:沒訂任何報刊的有2 戶,訂1 份的有3 戶,訂2 份的有4 戶,訂3 份的有1 戶。根據以上調查情況,把下面的統計表填寫完整。

本單元居民訂報刊情況統計表20xx 年5 月

戶數

每戶訂報刊份數

( 1 )想一想,平均每戶訂報份數是在1 ? 2 之間嗎?為什麼?

( 2 )計算出這10 戶居民訂報刊份數的'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

(五)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眾數這一統計量,並且通過練習理解了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這三個統計量的聯絡與區別,根據我們分析資料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確選擇合適的統計量。

【小結】

(三) 鞏固練習

【基礎練習】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123 頁的“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並結合生活經驗談一談自己的建議。

【提高練習】完成教材第124 頁練習二十四的第1 、2 、3 題。

學生獨立計算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集體交流。

【拓展練習】小軍對居民樓中8 戶居民在一個星期內使用塑料袋的數量進行了抽樣調查,情況如下表。

住戶1 號2 號3 號4 號5 號6 號7 號8 號

數量/個l5 29 l6 2O 22 16 18 16

( 1 )計算出8 戶居民在一個星期內使用塑料袋數量的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可以使用計算器)

( 2 )根據他們使用塑料袋數量的情況,對樓中居民(共72 戶)一個月內使用塑料袋的數量作出預測。

(五)教學效果評價(小測題)

小北對15 戶居民一週用塑料袋的情況進行了調查,並製成了下表。

15 戶居民一週用塑料袋情況統計表

戶數111354

每戶用塑料袋只數12131415l617

1 . 計算出15 戶居民一週用塑料袋只數的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

2 . 為了更好地保護環境,你有什麼好的建議?

標籤: 教學 精選 數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zh-tw/flhy/sheji/y9pjq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