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生物 >

生物教學反思(彙編15篇)

生物教學反思(彙編15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生物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物教學反思(彙編15篇)

生物教學反思1

過去的生物教學忽視了學生的需求和興趣,一為地完成大綱任務,這樣的做法扼殺了學生創造力和學習積極性。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培養學生體育興趣的基礎。那麼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操作呢?

  1、觀察是前提,活動是載體,體驗是歸宿。

學生的情感一般來自於直接的體驗,觀察是最根本的。沒有觀察就沒有感受,就不能表現出那麼高的激情,就沒有想參與的衝動,就沒有學習的積極性。大膽創設觀察的素材。學生不是封閉的個體,他們的認知、情感、價值觀念需要相互的交流、相互促進、相互彌補,所以參與是教學的核心。身體活動始終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廣泛提供活動的空間。有活動就有體驗,體驗是自然生成的,教師是無法代替的,所以必須以尊重學生為前提,鼓勵學生有獨特的見解,有規範的肢體表達。只有讓學生去大膽的嘗試,才會有親身的體驗,有了體驗才會有新的追求,有了追求才會有創新。多方位的營造體驗的氛圍。

  2、聯絡生活,關注學生的需求

不要限制學生的想象和追求,充分了解學生,增加師生交流的頻度,增進師生接觸的密度,關注學生的需求,力爭去滿足她們,激勵她們,幫助她們達到目標。

  3、師生互動合作,不拘一格,盡情表達。

過去的教學是單一的資訊交流,學生只有聽教師的,現在主張資訊的立體交叉,學生要全員的參與教學過程,老師是學生的朋友,學生也可以是老師的老師,平等互動的關係,促成了民主氛圍,瞭解學生,關愛學生,學生的主體精神和創新意識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和諧、寬鬆、愉快的課堂氛圍能使學生真正接受到生物教學的全過程。

  4、教師調控,創設情境,滲透學法。

學生的學並不等於弱化教師的教,教師的主導,自由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教師的指導、調控是讓學生掌握技術、技能的前提,如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環節的展開,教學活動的組織,教學評價的激勵,這都應是教師主導的。

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利用現有的教學手段、場景、資源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愉快中得到真實的體驗。

不講學習形式不等於不滲透學習方法,只不過不是強加給學生的,給學生選擇的權利,教師要引導學生怎樣學習,學會學習的方法,使學生自我生成生物學習的策略,這是學生自我建構的,符合生物教學規律的。

生物教學反思2

核心提示:一位成功的教育者說: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我覺得他說的很對,所謂課的第一錘也就是課的匯入部分。我一直很重視課的匯入,希望我的每節課的匯入都...

一位成功的教育者說: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我覺得他說的很對,所謂課的第一錘也就是課的匯入部分。我一直很重視課的匯入,希望我的每節課的匯入都很精彩,都能夠吸引學生們的眼球,達到一個良好的教學效果。可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卻很難做到使我的每節課的匯入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在我剛開始講課的時候,由於過於重視匯入,結果事與願違,我的匯入語內容過長,有時說著說著就與中心內容遊離了,違背了匯入語的本旨——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學生們沒有學習的興趣,導致接下來新課的學習也枯燥無味。

有的時候我自認為我的匯入還是成功的,如在講“練習測量”一節時,剛開始我就拿出了許多測量工具,學生們都覺得很新奇,所以興趣很高。我還儘量地使匯入貼近學生們的生活實際,我讓他們測量他們手中生物課本的長寬高,學生們都很有興趣測量,很快就測量完了。就這樣很自然的匯入了新課,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經過了這些日子的教學實踐,我積累了很多經驗,得到了很多感悟。匯入的方式多種多樣,不一定非得老師用語言引入,當然如果老師要設計導語,那麼導語一定要有啟發性,吸引學生。匯入還可以通過實物展示,學生們對直觀的事物最好奇了,如果老師在課堂上展示一些物品,學生們便會很專注,很捧老師的場。

還有一種匯入方式就是設計一個小遊戲,寓教於樂,學生們不僅願意參與其中,而且對於老師而言還會贏得學生的歡迎喜愛。

還有就是匯入的時間不能太長,否則本末倒置,會影響整個教學設計。我覺得匯入的時間最多不要超過3分鐘。而且有時可以零匯入

生物教學反思3

這節課的內容如果只是按照課本來講述,對於學生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而且學生在歷史中也學過一些相關內容。如何激起學的學習興趣,使這節課上得有新意並與歷史課的內容有區別呢?我採用的是講解加視屏資料的方式,尤其是視屏資料,我選用的是《自然密碼》中的人類的起源,學生看的非常過癮,直喊沒有看夠。幾個班上下來學生都覺得有趣,學的都很用心。以後,在資料的選擇上還是要多下功夫,寓教於樂,讓學生輕鬆的掌握知識,這才是我所要追求的。

另外,關於現代類人猿的分佈、他們的生活方式有什麼共同點,學生這方面知識少,不要耽誤太多時間,可直接講給學生聽。

生物教學反思4

生物學科特點是知識點散亂,不容易形成知識網路,因此,許多高三同學下了很多功夫,成績卻提高不明顯,這主要是複習思路不對,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對學生進行復習方法指導。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主要是做好以下幾點:

一、按照課程標準,指導學生看書許多同學進入高三總複習後,總是把許多時間用在了做題上,而忽略了看書,這種複習思路是不對的。考試考什麼?是考教材,考試內容絕不會脫離書本,脫離課程標準,所以,我們在高三第一輪複習中一定要緊抓住教材,把沒弄清楚的基礎知識弄清楚,在這個基礎上,通過作習題進行檢測和查缺補漏。另外,看書容易形成知識的系統性,這是無論做多少題都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對於高三學生,我的要求就是:迴歸課本。以書為主!做題為輔!

二、指導學生打牢基礎,進行全面複習大學聯考既重視基礎知識的考查,也注重對能力的考查。而能力離不開知識的載體作用,即能力的形成需要紮實、牢固的基礎知識。只有系統化、結構化的知識,才有助於能力的提高,才能使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從而在解答綜合能力試題時遊刃有餘。所以我們在作題時不要好高騖遠,簡單題,基礎題要保證得分率,這當然需要基礎知識相當地牢固,而牢固的基礎則來源於第一輪複習的看書情況。

三、把握主幹知識,指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主幹就是書上的重點內容,打個比方,就好比一本小說的中心內容,如果讓你把一本小說縮寫一下,這些中心內容當然不能放棄。那麼對於書上每一節的主幹內容在哪呢,比如書上的黑體字,書上本節聚焦,就是主幹,在我們閱讀的時候不能簡單地畫一下就了事,應該先把它記下來,進而理解,與前後聯絡,並要學會應用。不但針對每一節,對於全書來說,也有它的主幹,也就是考試說明中對知識點要求較高的章節。

四、讓學生重視記憶,理解,思考對於生物學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認為生物是文科,背一背就可以了,也有的人認為生物是純理科的東西,應該以理解為主,這實際上就導致了不同的學習方法,有的人先記憶後理解,理解不了就算了。有的人是先理解後記憶,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記不住就記它個大概,我基本上屬於後者。但我不能說前一種是錯的,因為各人有各人的學習方法,只能改善,不能強行改變。那麼對於生物學科來說,記憶和理解同樣重要,也就是說,既要理解也要記憶,因為,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是在大量的研究基礎上總結和概括出來的,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只有深入理解、融會貫通,抓住各部分知識的內在聯絡,學懂學透,記憶起來才容易,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原理才能容易區分。但有的概念太長,光理解了記不住也不行,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有時記熟練了,也能幫助理解。另外,在理解和記憶的同時,要勤于思考,做到尋根問底,從而加深了理解和記憶。因此,在帶領學生進行生物總複習時,對於每個概念我不但學生記住,而且要教會學生怎樣對記憶,對就是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

五、弄清知識內在聯絡,“瞻前顧後”在記住了基本的名詞、術語和概念之後,同學們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生物學規律上來了。這時大家要著重理解生物體各種結構、群體之間的聯絡(因為生物個體或群體都是內部相互聯絡,相互統一的整體),也就是注意知識體系中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的線索。

六、及時歸納、總結在課下,經常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是必要的。除了老師在課堂上歸納總結外,在做題時,你有什麼好的方法和好的思路,以及對知識新的理解,或者是心得體會,最好在筆記本上總結出來,每次在考試前翻看一下,會對你提高生物成績很有幫助。

生物教學反思5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國中生物的教育物件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其教學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我是一名剛剛走上教師崗位的老師,對教材還不是很熟悉,特別是對知識的系統性還不是很瞭解。但是我知道作為老師,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教材對於老師來說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不能作為教學的絕對依賴。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僅是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系統地進行研究,要知道在整個國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麼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在以後的教學中,通把教材中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個一個專題,然後再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合理安排教學。

另一方面,通過日常聽課和學習,我也認識到自己需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生物課堂是和生活緊密聯絡的一門學科,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能得出很多的結論,他本身就是一門研究自然的學科,所以要求我們生物老師要注意觀察身邊的各種現象,更重要的是也要培養學生這種能力。生物教學是靈活的,課堂上,學生應該是活躍的,我們要把握整個課堂,適當地激發學生的思維,多讓學生來用身邊的例子進行討論,自己得出結論。紮紮實實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在具體教學中,要講清生物的各個概念、含義、特性等,充分利用課件、實物。

教學方法上,應儘量靈活,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根據課程結構設定內容特點、課型特徵以及學生的基礎、興趣情況和實際教學環境,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知識方法教育要靈活,在課堂上,應根據不同的課型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思維方法訓練要靈活,在解決生物問題過程中,引導學生,從不角度、不同側面去分析問題,做到有目的對學生進行各種思維訓練。

綜上所述,是我進校短時間內的一些反思。今後我將從以上各方面入手,多向各位同仁學習,還要向學生學習。使自己的教學進行得有條不紊,自己各方面都能取得進步。

生物教學反思6

國中生物新教材學生課堂實驗共37個,這充分體現了生物教學大綱指出的“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努力創造條件,結合學生心理、生理特點,克服困難,完成大綱、教材規定的課堂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智力,提高學生素質,提高生物教學質量,是我們生物教師的責任。自己經過三年的國中生物實驗課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1、明確實驗目的,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心理學告訴我們,目的是人採取行動的結果,而動機則是激勵人去行動的動力。學生明確實驗目的,自覺地產生動手實驗的內部動機,實驗效果就會很好。但是七年級、二年級學生好奇、好動,對實驗陌生。有的學生認為上實驗課好玩,缺乏科學態度,有的學生認為升學不考,學習目的不明確,這些都給實驗課組織教學帶來一定困難。因此實驗前除要求學生明確教材上的實驗目的外,還要明確該實驗在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實際應用。如上顯微鏡使用一課時,提出醫生對貧血、癌症等疾病的診斷,除看、問、查以外,還要通過化驗,用顯微鏡、電子顯微鏡等對病人患病部位的細胞組織等進行病理診斷,才能得出結論。沒有科學手段會使病人誤診,嚴重時會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同時介紹顯微鏡在工、農、醫學方面的廣泛應用,以此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樹立科學態度,提高學習興趣,這樣有利於克服組織教學難的問題。

2、指導學生掌握實驗步驟的方法,規範操作。

實驗步驟是學生動手規範操作的要領,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規範操作,實驗才能成功。因此實驗前指導學生預習,將實驗步驟由繁化簡,抓住每一步的關鍵詞語串通於實驗步驟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實驗效果。如顯微鏡使用過程中的“三個一”:一、安放距桌邊一掌(5-7cm);二、對光要目(目鏡)物(物鏡)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線,光強用平面鏡,光弱用凹面鏡;三、觀察時標本對孔正中距離物鏡一釐米,視野中出現標本顏色或雜質時觀察目標即將到位,微調粗旋鏡升降,細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標時緩緩移動玻片標本即可找到。教師規範操作一步,邊講該步的注意事項,邊讓學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師巡視,及時表揚規範操作快而且準確的學生。糾正錯誤操作,如用左眼觀察時,糾正學生用右眼觀察或閉著右眼的習慣,轉動轉換器時,糾正扳物鏡的錯誤操作。這樣學生很快對好光,觀察到標本在視野中的圖象。用完顯微鏡擦乾淨外表。轉動轉換器,把物鏡偏兩旁,放回鏡箱原處。製作臨時裝片的實驗,先將擦→滴→取→展→蓋→染的實驗步驟寫在黑板上,讓學生看書瞭解每一步的涵義,圈上關鍵的詞語,教師再講每一步的涵義及注意的問題,邊操作邊叫學生模仿操作。然後強調注意事項。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現氣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觀察,展平防重疊,輕蓋防氣泡。氣泡與細胞的區別,氣泡圓邊厚黑,中間亮白,輕壓變形。這樣學生很快掌握步驟、要領,在顯微鏡下觀察到自己製作臨時裝片中的細胞,認識細胞壁、細胞質、細胞核(細胞膜緊貼細胞壁,在光鏡下看不見),然後繪出細胞結構圖。這樣學生就達到了實驗的目的要求,興奮不已,終生難忘。

 3、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規範操作是進行實驗的基礎,而對實驗現象的認真觀察,是達到實驗的目的、探索實驗結果的關鍵。但學生在實驗中往往重視操作,忽視觀察、分析。如在解剖鯽魚的實驗過程中,學生認為解剖完了,實驗就做完了。針對這一問題,我在實驗前編好實驗指導,要求學生預習實驗時準備好硬紙板,在一定的位置寫上鯽魚各器官、系統的名稱。做解剖鯽魚實驗時,先讓學生觀察魚的各種鰭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後,按步驟規範操作解剖,將觀察後的器官,系統解剖放在硬紙板寫好的相應位置上,並在實驗指導的空白處填上相應的結構及功能,教師檢查評分。我在下一節課前5分鐘小測驗,結果181名學生有160名均在90分以上,其餘在80分以上。這樣通過學生動手、動眼、動腦、觀察、分析思維,培養了學生認真的科學態度,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能力。

 4、對教材要求掌握、難度大的實驗進行考查。

我在班上進行了實驗考查,如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探究種子成分,鯽魚的解剖等。在上完植物的基本結構後,對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的實驗進行考查,這個實驗既考查了顯微鏡的使用,又考查了臨時裝片的製作,也考查了對細胞結構的認識,為後面的生物實驗打下基礎。我參照了高中畢業生物實驗考查《顯微鏡使用和臨時裝片製作》的方式及評分標準,三分之一的學生在5分鐘內完成,評90分以上;多數在8分鐘內完成,評80分以上;極個別的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的,評60分。這樣通過實驗考查,促使學生認真預習、複習、動手操作。對實驗操作差的學生及時發現,加強個別輔導,做到人人過關。這樣克服實驗儀器少、學生多、難於動手的矛盾,提高了學生對學習生物課的興趣。綜上所述,通過實驗教學,培養了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認真的科學態度,發展智力,提高了學習生物的興趣,從而提高了生物教學的質量。

通過幾年的生物實驗課教學實踐,我體會到生物實驗課對提高生物學科的教學質量能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自己決心將實驗課的改革,繼續深入進行下去,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提高生物教學質量。

生物教學反思7

1.放慢速度,注重基礎,順利過渡。

高三新教材知識資料多,剛進入高三,知識突然增多,難度加大,學生會覺得不適應。學習的難度雖大,但是仍然注重考查基礎知識,這時就應放慢教學速度,使學生在課堂理解的基礎上加深記憶,幫忙學生慢慢過渡,逐漸適應高三的生物學習。

要認真理解生物學的各個概念、定律。看書解決不了問題,實際上學生們對概念的要點一般都是清楚的,對概念還需要理解,要下工夫研究理解,不要搞題海。學生做題裡面的錯誤一般都是概念的理解錯誤,或者理解錯了,或者概念模糊,這樣造成的錯誤是超多的,而且這些錯誤如果不去發現,不去真正的搞懂它,你會錯很多次,而自己還不明白怎樣錯的,所以要弄清楚概念,要把概念搞清楚,錯了一道題,要明白到底錯在什麼地方?是概念哪些地方理解的不到位,只有經過這樣艱苦的思索的過程,才能有所提高。沒有反覆思考,對概念的理解就深入不進去。不要匆匆忙忙做題,對於典型的題目,過去大學聯考代表性的題目要很好的思考,看看應用哪個概念以及規律?怎樣用?只有這樣才能把概念搞清楚。高三複習階段切忌脫離課本,利用超多的參考書和練習冊。教科書是最精練和全面的,對它要讀熟、吃透

2.以舊代新,建立知識體系。

高三第一學期的教學任務主要是第三冊書,但是高三的新教材知識是在高二知識的基礎上聯絡實際的一些深入的應用,從大學聯考的最終任務出發,最好方法就是以舊代新,把高二兩本教材的資料加進來,先複習,逐步深入,再引出高三教材的新知識,這樣複習舊知識,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還能夠幫忙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此外還應注意,此刻的學生,國中學習的生物知識所剩無幾,高中課本對這些知識的涉及也很少,但是大學聯考對知識的考查十分全面,複習時應有目的的把一些重要的國中知識整合到高中所學得知識中,幫忙學生全面的複習。

3.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習興趣,降低教學難度。

由於高三教材中需要學生記憶的知識比較多,資料相比較較抽象,課堂教學中要把握住運用多媒體的過程,我針對教學的資料查閱了超多的可利用的教學資源,按照自己的教學意圖修改後,運用於課堂教學,例如框圖,表格,圖片,錄影等媒體方式,能夠把抽象的知識形象直觀的呈現出來,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更有利於學生理解新知識,同時也節省了課堂寫板書的時間。

4.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絡,關注生物學科研究的熱點問題。

近幾年來,生物大學聯考愈發注重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如人類基因組計劃、克隆、基因工程、生物多樣性與可持續發展等。對於理論聯絡實際的考察也逐漸增多,例如:無土栽培與植物的礦質代謝、癌變與生物的變異、環境與生態學知識、光合作用與糧食增產等等。所以要求我們引導學生去關心跟生物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並且學會將學到的生物理論知識應用於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中。

5.加強對學生實驗潛力的培養。

連續幾年的大學聯考試題都十分強調考生的實驗潛力。有的題目是改正錯誤的實驗步驟、有的是要求設計實驗步驟、有的要求預測實驗結果或分析實驗現象等。這些題目從方案到結果的分析都是開放的,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和創新精神,真正是在考潛力。教師講實驗,學生背實驗肯定不行;照著教材的實驗設計依樣畫葫蘆做實驗也不行。在實驗教學中我們務必讓學生真正弄懂實驗原理,弄清實驗中每一步設計的科學依據。要讓學生掌握整個中學階段生物學實驗所涉及到的一些科學實驗的基本方法,如比較實驗法、單因子實驗法等。同時應增加一些探索性的、開放性的實驗,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方案、動手操作,切實提高學生的實驗潛力。

(二)教訓:

1.精簡習題

精選精練,不搞題海戰術。有的學生手裡有超多的參考書,好的教學輔導書一本足夠,練習冊一本足夠。高三的時間很緊,要做的題太多,把所有的大學聯考題都做一遍是不可能、不現實的,做題之前必須精選具有代表性的、經典的題型或資料,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每次考試後有的學生就急於明白答案,把正確答案記在卷子相應的位置就完事大吉了。其實重要的是要知其然,發、更要知其所以然。此刻理綜考試,強調考的是用知識,用的是潛力,而不是死記硬背,要把知識活學活用,才能解好這個題。考完試後講評很重要,要讓學生分析自己做的題的對錯在什麼地方,把知識點深挖、吃透。不能簡單的歸於馬虎或者粗心大意,根本的問題還是對概念的理解和運用的不夠。在大學聯考前,學生做過的試卷就是複習重點,尤其是以前做錯的題,不就應羞於拿出來,實際是學生積累的一筆財富。

重點突出,全面複習,不能“押寶”。有人說做歷年的大學聯考題,能預測大學聯考的出題方向。大學聯考資料顯然是主要考主幹知識,但不可能避免個別偏題、怪題,涉及細枝末節的知識點。複習要把握複習主幹知識,但不能忽略小節。猜測或給學生猜測考哪部分資料是不可取的。大學聯考年年考實驗題,但是考的知識點,考的方式、角度是不同的複習務必全面。從實驗的目的、原理、實驗材料、處理、觀察記錄結果、現象分析、得出結論都要認真分析。

佈置給學生的練習必須要精簡,不能圖多,否則學生做了很多題,任務重,卻抓不住重點,效果反而不好。精選習題就需要老師去做很多題,並且細緻的整理,歸類。例如有針對性的找出不同的難度的題目適合學生在不同的時期去練習,某一型別的題不圖做得多,弄懂綜合的一道題,一系列題目都能夠掌握。

2.鼓勵學生多討論,多思考,培養分析潛力

教學中不能只顧自己講解,一味的講授式,使學生長期的只是被動的理解,不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潛力。更多的就應讓學生主動的思考,並且去交流討論,找到自己的問題,帶著問題去理解老師的講解,同時一些簡單的問題,同學討論就可解決,老師不必題題講解,耽誤課堂時間。

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有些教師盲目地拿著答案來對,凡是跟“答案”一樣的就算對,不一樣就算錯。實際不管是老教師還是新教師,把題拿給學生之前,最好自己先認真做一下,多聽聽學生的“答案”,有無道理,是否恰當,有沒有新意。學生的思維活躍、創造力強,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就應多鼓勵學生、欣賞學生。這樣才能教學相長,是教師自己得到提高。

(三):推薦措施:

1.強調審題的重要性

大學聯考中非選取題所佔比重比較大,學生在平時的練習中遇到的問題就是,自己的答案和正確答案偏差較大,但是並不明白如此答題的原因。做再多的題,仍然不會思考。原因在於學生不會審題,針對這個問題,平時練習中,注重訓練學生在題目中劃出關鍵詞,找出考察的知識點,有針對性地思考,並寫出分析後的答案,使學生找到答案唯一的原因。

2.注重基礎知識的落實

大學聯考試題雖然難度大,對潛力要求高,但是考察的方向依然是注重學生對於基礎知識的掌握,沒有知識的積累,潛力是很難構成的,所以教學中仍然要注重落實基礎知識。高三下學期我們要做超多的練習,講評試卷的環節十分重要,我再講題的時候,不是在講某一道題為什麼選A,更多的是,利用每一道題的4個選項,將所涉及到的所有知識點,不厭其煩的帶著大家重複,去複習,為的就是讓學生對於反覆去熟悉這些基本知識,熟悉的基礎上才能靈活運用。

3.訓練學生學會歸納總結

高三下學期,練習模擬題十分多,如果只是機械的做題,講題,題目越做越多,錯題越來越多,做過的再做也仍然出錯,學生感覺收穫並不大。這樣就需要老師教會學生對做過的習題有目的的歸納總結,例如:針對考試說明,找出大學聯考考察的知識點,把比較重要的幾套題目分別進行整理。同一個知識點,能夠考察的方法很多,能夠正向推理,也能夠逆向思考,放在一齊進行歸納總結,難點就更容易突破,學生印象也比較深刻,總結的資料也有利於後邊的複習。

生物教學反思8

一、知識點:

1.列舉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概述它們之間的關係。

2.對我國生物多樣性的豐富和獨特性有初步的認識。

3.說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生物多樣性三個層次之間的關係

2、理解基因的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三、採用的策略:

通過分小組討論,填寫學案的方式,導學生學習生物種類的多樣性;通過分析正反兩個案例學習生物基因的多樣性;利用多媒體輔助讓學生自學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最後通過完成學案歸納三者的關係。

四、教學反思:

1.學習“生物種類的多樣性”:課前佈置學生尋找相關生物多樣性的圖片,做成PPT在堂上播放,讓學生有了感性的認識,再通過讓學生閱讀課文90頁中資料分析,小組討論完成學案內容,讓學生自主的學習和了解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其中老師要引導學生關注中國生物種類多樣性的特點。由於網上資源豐富,所以圖片的查詢並不困難,同時PPT的展示是學生慨嘆生物無奇不有,對種類的多樣性有了直觀的認識,為接下來的數字分析做了很好的鋪墊。

2.學習“基因的多樣性”:通過讓學生小組討論分析一正一反兩個案例(美國大豆與中國大豆的故事、動物園的華南虎生下兩隻眼睛是瞎的小虎),說明基因多樣性的重要意義,以及基因多樣性減少所帶來的危害,使學生有一些感性的認識。然後,教師再指出基因的多樣性包括:種內基因的多樣性和種間基因的多樣性,進而歸納出生物種類的多樣性的實質是基因的多樣性。由於有兩個活生生的案例,學生理解起來相對容易了。

3.學習“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由於這個內容比較簡單,通過電腦播放相關圖片,學生可結合課文內容自學,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空間。

4.學習三者的關係:通過學案上的填空題,引導學生思考,然後歸納總結。如果不給題目,學生往往會覺得無從下手,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生物教學反思9

在新課程形勢下要求:一個稱職的生物教師,決不能“教書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學習,與時共進。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潛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潛力以及探究式學習的習慣。但是,如果生物教師對於教學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時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自己對教學又不做認真思考,“上課時,只是就事論事地將基本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下課後要他們死記,而不鼓勵他們思考分析”,那麼,又怎能轉變學生被動理解、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生物問題的空間呢?那麼,教師首先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認識到這一點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就十分注意從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兩方應對學生興趣和潛力的進行培養並進行了反思。

一、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導課即一堂課的開始,心理學研究證明:精彩而藝術的開課,往往給學生帶來新奇親切的感受,不僅僅能使學生的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迅速由抑制轉為興奮,而且還會讓學生把學習當作一種自我需要,自然地進入學習新知識的情境。新課的匯入是生物學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導課激趣激疑,啟用學生的“動情點”,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教師可採用問題型、娛樂型、直觀型、實驗型和說課型等開課方式匯入新課,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振作學生精神,讓學生帶著強烈的探究慾望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這樣,在師生互動配合下,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正所謂良好的開端就等於成功了一半。

問題是教學的核心。教師把課前精心準備的相關教學資料以思考題的形式佈置給學生,並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看書自學,獨立思考,尋求答案。同時,教師做好引導工作,創設簡單、愉快的教學情景,幫忙學生消除緊張、壓抑、沉悶的情緒。如學習“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變異”等,可採用這種教學方式。學生思考後進行討論作答,並相互修正,在討論過程中及時進行啟發誘導,既要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又要啟發學生進行聚合思維,同時還要讚賞學生的大膽見解,並及時指正,整個過程教師要控制好課堂討論時的氣氛,組織好課堂秩序。最後,師生一齊進行歸納、總結。針對出現的相關問題,將課堂訓練引入競爭氛圍,以不同方式讓學生作答,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這種教學方式,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防止學生對教師的依靠性,防止養成思維隋性。

學生在學習中主要場所是在教室,中學生物學教學絕大部分時間也在教室裡,黑板粉筆,重複一年又一年。學生在教室裡是死板板坐著,應對黑板,應對書本,單調地重複學生像籠中小鳥,我發現適當改變教學環境對活而有效課堂教學也起了很重要作用。並且在實踐當中,根據教學需要大膽離開教室,更換教學場所。如實驗室就是一個重要的教育教學場所,那裡有做各種實驗的儀器裝置,那裡有用於課堂教學的各種模型、標本、教具,那裡有研究生物學的科學氛圍,所以我有很多課是把學生帶到實驗室上課,效果很好,學生能夠動動手,培養操作潛力,學生可動動眼,培養觀察潛力,學生也不是一向坐著,根據需要時站時坐。再如:參觀大棚蔬菜種植和管理,是學習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兩者關係及受哪些因素影響,最理想的地方,我試著把同學們帶到農民大棚裡,為他們上課,使他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對知識學習起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並且課堂氣氛熱烈,學生求知慾增強,教學效果如願以償。改變教學環境,對活而有效課堂教學的作用表此刻:

(1)教室是學生必需去又有所厭倦的地方,適當更換教學環境具有調節作用。

(2)在新的環境裡,有新的情境,易激起學習熱情和求知慾。

(3)在教室裡可能接觸不到新環境中的資訊,教學資料單調。

二、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

1、指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過程中重要的是重視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學習創新潛力。學習指導就是要打破傳統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構成科學的高效的學習習慣。例如在學習神經系統時,名詞多而抽象,能夠把易混淆的名詞列出來,讓學生在組成和分佈上分析、比較它們的異同點。例如神經中樞和神經節、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中樞等。當學到“神經元”時教師可讓學生取一節有節的樹枝,那麼枝節就可比喻為細胞體,較細的可看為樹突,較粗的就可比喻為軸突。樹皮就可理解為髓鞘,那麼較粗的枝條和樹皮合起來就“組成”了一條神經纖維。像這樣在學習過程中把知識進行創造性地再加工,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2、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潛力

學生的學習過程的是一個用心主動的認識過程。只有經過學生自己的思維。概括和理解,生物學知識結構才能真正被接納為認知結構。從而獲得深刻的領悟。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潛力。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具有用心的探索慾望,同時在教學中利用一切教學材料,生活實際現象引導學生去探索。分析和總結,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本身構成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例如在傳染病後,我就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某人患了重感冒。出現流黃鼻涕和頭昏的現象,請學生分析原因。要解決這一問題,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主動參與。用心探索,把上述實際實際問題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教師可行引導學生思考感冒屬於哪一種傳染病是由什麼病原體引起的學生在這樣經常性問題解決過程中,領略到了問題解決的一般方法。經過長期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潛力估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潛力。

3、系統梳理知識的潛力

對知識的系統梳理是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引導學生髮現知識的系統規律。及時對知識進行梳理。如在學習心臟的結構時,可啟發學生結合實物或掛圖將其總結為“四腔”“八管”(主動脈、肺動脈、上腔靜脈、下腔靜脈各一條。肺靜脈四條)“兩瓣膜”(指房室瓣和動脈瓣兩種)。而在學習人體“血液迴圈”時,不同部位血液的性質可概括為:“左心動。右心靜。肺相反。體相同”。這樣學生懂得生物學“怎樣學”、學什麼“。長期訓練可培養自學的習慣。有利於構成學習創新潛力。

4、培養學生設計簡單實驗方案的潛力。

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定情境,鼓勵學生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這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探究潛力和思維潛力。在學生掌握了必須的生物學知識後,可讓他們親自設計實驗。在實驗條件許可的狀況下,都可讓他們去試一試。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和按書用做的感覺和效果是不太一樣的,透過這些過程,既能培養他們獨立且科學地思考問題的潛力,又能培養他們觀察、實驗、思維、自學等潛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

總之,雖然新課程下關於生物教師教學反思的研究,目前還是個新課題。許多的反思問題都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探索。但生物教學反思對生物教師的成長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是生物教師實現自我發展有效途徑,也是提高生物教學質量的新的嘗試,更會促使生物教師成長為新時期研究型、複合型教師。

生物教學反思1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實施,人們的目光進一步聚焦教育的主陣地——課堂,課堂教學改革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這是相當可喜的。但是,認真審視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教學,也有一些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1、學習方式提倡“探究式”,還要不要“接受式”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主要特徵,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特徵的“探究式”學習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並逐漸成為佔主流地位的學習方式。這種方式對於改變過去機械的、被動的“注入式”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探究式”是萬能的嗎?沒有“探究”就不是教學嗎?

我們知道,學習方式的選擇運用,要受到教學內容、學生水平、個性特點等多種因素的制約。我們認為:第一,並不是所有的學習內容都適合讓學生通過探究去解決。第二,“探究式”適合智力好、主動性強的學生,而學生的智力發展、知識水平不平衡是客觀現實,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會嚴重脫離一些學生的實際,挫傷他們的積極性。第三,學生個性不同,“探究式”也好,“接受式”也罷,適合學生個體特點的學習方式才是最有效的。

另外,“探究式”學習有優勢,也有弱點;“接受式”學習有弱點,但也有優勢。機械的“探究”會束縛學生的思維,而有意義的“接受”也能促進學生的發展,關鍵在於教師的運用之妙。如果不顧實際,對於明明是簡單而不需探究的,或者學生沒有能力探究的那些知識,也去搞形式,追求探究的“時髦”,就會事倍功半,得不償失。事實上,“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的取中、平衡、按本國傳統來整合”,“搞理論要走一點極端,搞實踐應用必須‘執其兩端而用之’,真理往往在兩個極端的中間。”顧泠沅先生的這段話可以說是對“探究式”與“接受式”關係的最好詮釋。

2、教學注重“過程”,還要不要“結果”

“結果”與“過程”的關係實質上是“知識”與“方法”、“能力”的關係。倡導教學應該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這對糾正過去傳統教學重“結果”、輕“過程”的弊端,無疑具有積極的.作用。所以,教學“重在過程”也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但是,隨之而來,有一種聲音似乎越來越流行,認為知識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

知識真的不重要了嗎?真變成第二位了嗎?不!從知識與方法、能力的關係來看,知識是基礎。沒有知識,何談方法與能力。如果只讓學生追求形式上的“過程”,而不論“結果”,甚至不論“是非”,到頭來學生獲得的是什麼?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能使教學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有明確的評價標準,這是我們的長處,是我國教育的特色。我們應當做的是改變過去輕“過程”甚至無“過程”的現象,不僅使學生“孤零零地掌握、記憶、再現”知識,而且使學生弄清知識發生過程的“來龍去脈”,促使學生深入地“理解、重構、質疑、批判”知識。“結果”與“過程”並非是對立的關係,而是一種統一的關係。

3、突出學生的“主體”,還要不要教師的“主導”

傳統的課堂教學過分強調了教師的傳承作用,教學以課堂、教師、教材為中心,學生只是作為知識的“容器”、“倉庫”。學生的學習沒有主動性可言,也就談不上處於主體地位了。新課程改革強調轉變教師的角色,突出學生這一主體,這是絕對正確的。但有些教師似乎沒有 在新課程中找到準確的角色定位,他們由過去的“一切都管”變為“一切不管”,課堂上教師不講授,完全是學生的活動,還美其名曰“敢於放手”,教師的作用被淡化,漸漸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

其實,教學作為一個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互動作用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合作進行的。任何一個教學目標的實現既離不開學生,也離不開教師,師生雙方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兩者缺一不可。在某種程度上,學生的行為還取決於教師的態度和行為,因為,學生正處於認知、情感、價值觀的發展階段,他們的知識水平和社會閱歷都有限,大部分學生對於自主學習還有一個適應過程,他們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教學過程的發展、教學節奏的調控、教學效果的評價都離不開教師的主導。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新課程改革後的課堂教學已不再是教師所能預設的,而是呈現出雙邊共時、動態生成的特性。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教師做什麼、怎樣做,也對其自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廣大教師在豐富的教學活動中創造出新的教育經驗,產生出更多的教育智慧。

4、追求“民主”、“開放”,還要不要“秩序”、“規則”

教學方式的轉變,必然帶來課堂常規的變化。我們注意到,隨著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學民主、開放,一些如上課要發言先舉手、不許隨便下位子、兩手平放坐姿端正等舊的課堂規則被打破了,這是令人欣慰的。民主教學氛圍的創設,是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精神的前提,有利於教師與學生的平等相處,有利於為學生創造一種心理放鬆、敢於質疑的空間,使學生真正享受生命成長的自由與快樂。

但是,追求“民主”、“開放”,有些教師又走入了一個兩難境地。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教師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但是學生一旦興奮起來,爭著發言,幾乎吵做一團,不少學生為了湊熱鬧,只顧自我表現,根本不管他人(老師或同伴)的意見。這時,教師如果板起面孔“管”一下,就會壓制這樣熱烈的氣氛,甚至會戴上教學“不民主”、“違背新課程的精神”的“帽子”;如果聽之任之,不予組織,教室裡就會亂成“一鍋粥”,秩序混亂,效率低下,有時根本不能完成教學任務。

怎麼辦?首先對“紀律”與“規則”要有全新的認識。我們反對專制、懲罰等手段,但教學的“民主”、“開放”是以課堂的“秩序”、“規則”為基礎的,是離不開課堂管理的。沒有有效的課堂管理,就不會有成功的課堂教學,要在“民主”、“開放”與“秩序”、“規則”之間尋找一個結合點。這就要求教師不僅把學生當成學習知識、追求真理的朋友,還要與學生共同建立發言、討論、爭辯的新規則,養成尊重、理解他人,善於傾聽、接納他人意見的習慣,使課堂教學高效、有序地開展。

生物教學反思11

作者:宋雙坤來源:羊郡中心初級中學釋出時間:20xx年06月21日點選數:673高效課堂教學是指班級授課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從課程改革的角度講,是指在班級授課中實現新課程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落實的最優化。在課堂上,要克服學生的各種惰性現象,提高課堂45分鐘師生教與學的效率,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教學效益的最好。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校教育質量,是教育改革的著眼點和突破口。作為教學過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選擇最佳教學策略成為學校教改中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內容至關重要。在此,談談國中生物教學策略。

一、充分做好課前準備保障高效的課堂。

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一定要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與思想水平,符合學校現有的實際條件。這樣設計出的教學方案才切合實際,才具有可操作性。“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實現課堂高效,必須下足課前準備功夫,備課不是單純地寫教案,而必須備教材、備學生,不僅要花功夫鑽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細琢磨教學的重難點,更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設計教學活動,要設計高質量的有針對性的課堂練習,根據教學過程的設計和教學的實際需要製作好教學所必須的教具或課件、學生操作的學具等。仔細考慮課堂教學中的細節問題,對於課堂上學生可能出現的認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慮,針對可能發生的情況設計應急方案,確保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二、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感興趣的問題切人,激發學生的探究學習熱情。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節優秀的課,必須重視導引的設計。探究性教學的導引設計,必須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探究興趣,同時符合學科的特點及教材自身的性質。

如在學習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時,可以這樣設計導課:①出示製作好的酸奶、泡菜、米酒等發酵食品,讓學生品嚐並思考問題:這些發酵食品的製作過程和需要的微生物是什麼?②出示“愛滋病症”、“痢疾病症”等與微生物有關的病例圖片,提出問題致病原因是什麼?③課前鼓勵有條件的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到醫院去向專家、教授或醫生諮詢有關問題,讓他們向全班同學介紹按計劃所作的調查內容------,這樣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活動,促使學生在好奇與思考中獲得知識,並發現新的問題。又如:在講環境汙染危害的這一節,教師先用投影的方式列舉了二十世紀的汙染事件,如北京的沙塵暴事件,長江的水華事件等,用這些觸目驚心的事實教育學生,讓他們意識到環境重要性。從而也願意去探究自己生活的環境是怎樣的,以致於努力去改變和保護環境。

通過各種方式,努力把生物教學與學生們的生活聯絡起來,去實現從生物學到生活,從生活到社會的跨越。學生們會把在生物課中學到的知識應用於生活,也會用生物學知識參與社會活動。

三、優化“學、講、練”時間安排,促進課堂學習的實效性。

時間就是效率。抓緊時間,用好時間才能保證課堂的高效率。我們要改變觀念,變教室為學室,變教時為學時;要樹立責任感,摒棄我的課堂可以隨意支配的觀念。

一堂課一般由學習、講解和練習三部分構成。講的時間不宜超過20分鐘,練的時間不宜少於15分鐘。這裡的練包括教學過程中的訓練。課堂上要精講多學多練,教師要精心安排學、講、練的內容,以保證各個環節的時間。練習到位、當堂檢測、鞏固課堂教學效果,就要求教師還必須在課堂練習題的設計和靈活使用上下功夫。生物課堂教學中安排學生練習的時間要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需要靈活掌握,可以安排在剛上課的複習鞏固時,可以穿插在新知識的傳授過程中,也可以放在課堂教學內容完成後。及時反饋是高效課堂必須要考慮的一個策略,作為高效課堂教學,嘗試、探索、自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完全可以對學生進行當堂的面批面改,反饋當堂化能夠迅速檢測效果,通過

反饋的作用又可及時看到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及時糾正並激發上進心。教師可以據此調整教學節奏,及時進行矯正教學等。這對確保生物課堂教學優質、高效十分必要。

四、充分開發利用資源,上出生物課堂教學的學科特色。

採用“多元化”教學模式,以實物、掛圖、模型、多媒體、網路技術等多種教學工具以及結合教師的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師在生物課堂上,合理地選擇、組合和使用掛圖、模型、投影、錄影等直觀手段,展示或再現不同的生物及其生命活動的情況,不僅可以形象、直觀地向學生傳授生物學知識,而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能打破時空的限制,增加課堂資訊容量。這些都有利於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效率。如,我在講八年級生物學上冊《青蛙的生殖和發育》一課時,在809班,我只使用了掛圖展示青蛙的生殖發育過程,並強調幼蟲期和成蟲期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有明顯差別,它是一個變態發育過程,可是同學們學習、聽課熱情不高,未能很好掌握教學內容。在802班,我改進方法手段。利用多媒體技術,製作了一個課件,把青蛙的生殖發育過程有機的排列起來,並以動畫形式自動、醒目的顯示其發育狀態和過程,並配以形象的蛙叫聲,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當看見反覆閃現的幼蟲期(蝌蚪)、成蟲期(青蛙)的明顯差異時,一下子明白了變態發育的概念,學生們看了演示後,餘興未盡,對所學習的內容也記憶猶新,久久不忘。

教師在安排觀察、實驗內容的教學時要重視和設法克服教學內容、時間與自然季節不相符的困難。必須有計劃地做好觀察和實驗材料的採集、培植、飼養和儲存等工作,否則過了適宜的季節,也就錯過了最佳的教學時機。比如,七年級學生在11月份學習桃花的結構時,就需要在春天採集和製作桃花標本。

五、利用概念圖教學使知識網路化。

學生在學習生物學的過程中常常覺得記憶的內容太多難學,教師在教學中應利用概念圖等綜合歸納方法,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路,由點連成線,由線織成網,形成多個相關知識點的網路化教學。幫助學生全面理解知識點,提高對知識的整體性認識。

感動同情無聊憤怒搞笑難過高興路過

生物教學反思12

第一,對生物學科而言複習時間不夠,需要教師更好的整合教材內容,用有限的時間達到最好的效果。生物教材一共三本書,兩本必修,一本選修,高二完成了兩本必修的學習,選修一本書共五章,暑假補課完成了兩章的內容,上學期到11月中旬把選修內容學完開始進入第一輪複習,而其它學科在上學期開學時就直接進入第一輪複習了,我們的一輪複習到本學期4月底結束,整個一輪複習戰線長,內容多,學生容易遺忘,5月一個月進行專題卷和綜合卷的練習,因此時間倉促,效果一般。如果能在3月中旬將一輪複習結束,用一個半月的時間進行二輪複習,再用20天的時間進行綜合複習,我想效果會更好一些。

第二,對生物一輪複習資料的選擇和使用方法可以做一些有效的調整。本學期的生物一輪複習資料選擇的是衡水中學出的《大學聯考調研》,全書共420頁,該書的優點是:

1、含蓋的知識點全。

2、考綱知識列的細、全、明瞭。

3、將選修內容安排到相關聯的必修章節中去,便於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系統整合。

該書的缺點是:

1、個別練習題和例題超綱。

2、每一節後的練習量過大。

3、每一章前的知識網路圖不夠細,不夠全。

所以今後再選擇生物一輪複習資料時應注意:首先,書不能過厚,最好不要超過300頁,否則一輪複習時間過長;其次,每一節後的題量要適中,難題不宜多,綜合性過強的題不應該出現,因為一輪複習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把基礎知識掌握牢固。一輪複習資料的選擇上原本存在一定的問題,所以在使用的時候本該做適當調整,但我在本學年的一輪複習過程中沒有對複習資料做大膽的大量刪減,基本上是除超綱內容外全書挨個過,所以致使複習時間緊張,在以後的高三複習中我會精挑細選適量的練習題,在每一章複習完之後進行一次歸納總結和一次考試,這樣就不會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鬆緊適度,相信一定會取得好的效果。

第三,“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需要做一定的改進。我除了上習題課以外,其餘時間都是從頭講到尾。有些典型例題我在黑板上講過一遍,一段時間後再遇到同一道題,一部分學生覺得從來沒見過,此時我是最受打擊的,每次上課的時候學生不是都睜著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聽的很認真嗎?我們的師生問答不是也都配合的很好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去聽同一備課組老師的課時,我才有了答案,學生一天坐在教室裡要聽九節課,並且堂堂課老師都會強調“同學們,注意了,這是重點”如果不提要求,不去找學生的興奮點,他們怎麼能夠做到九節課全部都集中精力的去聽呀!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儘量避免從頭講到尾,對簡單知識點可以讓學生通過查閱教材限時解決,對於重、難點知識在講之前先告訴他們:“此重點知識將不再重複講解”,並且設問,在講完之後對之前的設問進行提問,相信這樣可以提高課堂效果。

教學效果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的具體體現形式就是學生成績,學生、家長、學校、社會都在問我們老師要成績,所以提高每一節課的課堂效果也就是我們這些戰鬥在教學一線的教師們所應該努力尋求的目標,通過對本學年教學工作的深刻反思,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改進,相信以後的教學效果一定會有所提高。

生物教學反思13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舉例說出昆蟲的生殖發育過程及特點。

2.理解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發育的含義。

能力目標:1.正確分析昆蟲的發育型別。

2.通過探究果蠅的發育概述變態發育的過程。

3.根據昆蟲的生殖和發育特點,解決生產中的一些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昆蟲與人類生產的關係,關注生物科技發展。

二、教學重難點:1.不完全變態發育、變態發育的特點。

2.對蝗災的認識及應對

三、教學準備:

教師:家蠶和蝗蟲生殖發育的短片、家蠶生活史貼圖。蝗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圖。

學生:收集有關家蠶與蝗蟲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師:同學們,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有鬱鬱蔥蔥的森林,一望無際的草原,絢麗多彩的奇花異草,還有種類繁多的飛禽走獸……在我們腳下的土壤中,生活著螻蛄、蚯蚓、鼴鼠等動物,以及大量的微生物和植物的根系。下面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昆蟲的世界,看看自己是否能從中找出一些問題來。

(教師播放有關昆蟲多樣性的多媒體課件)

教師追問:你如何判斷它們都屬於昆蟲?

一、家蠶的生殖和發育史:

請各小組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家蠶的資料。

師:作適當的評價。(同學們收集的資料真豐富)

師:請同學們看一段“家蠶的生殖和發育”的短片後,現在請同學思考下面問題:

1、家蠶是通過哪種生殖方式繁殖後代的?這種生殖方式的特點是什麼?

2、家蠶的一生經過哪幾個時期?比較每個時期各有什麼特徵?

3、你們知道這種發育是什麼發育嗎?什麼是完全變態發育?舉例說出其他與家蠶生殖發育相似的昆蟲。

教師:同學們回答的非常正確。我們請哪一位同學總結一下,好嗎?

師:指導學生歸納總結家蠶的生殖發育過程,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板書:

一、家蠶的生殖和發育——變態發育

1.定義——在發育過程中經歷了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幼蟲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的顯著不同,這樣的發育過程稱為完全變態發育。

2.例如:蜜蜂、菜粉蝶、蚊、蠅等

教師:我國養蠶已經有很悠久的歷史了。最早的養蠶應該追溯到黃帝的妻子——了,她是第一個學著開始養蠶、絲的人。自公元551年養蠶技術開始傳到歐洲,在此以後的1000多年裡,大量的中國絲織品西運,由此便形成了世界聞名的絲綢之路。所以說,小小的蠶不僅同文明緊密相連,同時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蠶還經常被文人墨客引入試文。唐朝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句話,用蠶的默默吐絲行為讚揚了一大批甘於奉獻的人。不過,請同學們對此詩句稍作改動,因為蠶雖然絲吐盡了,但並未死亡,只是化為蛹了,所以古人說法是錯誤的。

二、蝗蟲的生殖和發育史:自然界中還有一些昆蟲的發育過程與家蠶的發育是不一樣的,比如蝗蟲、螳螂等。請大家看幾張圖片。(蝗蟲肆虐草原、莊稼的真實照片)

師:請各小組推舉一名代表簡要介紹你們組收集的資料。

師:通過收集資料和小組交流,我們已瞭解蝗蟲的生活習性和生殖發育過程的特點。現在請各小組討論以下思考題:

1、蝗蟲的一生經過哪幾個時期?

2、什麼是不完全變態發育?舉例說出其他與蝗蟲生殖發育相似的昆蟲。

3、蝗蟲是農業害蟲,當蝗蟲大量生殖、叢集和遷飛時,大面積危害農作物,這稱為“蝗災”。若要消滅蝗蟲,你認為什麼最佳時期?為什麼?

教師:像蝗蟲這樣的發育過程,經歷了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我們稱之為不完全變態發育。

板書:二、其他昆蟲的發育——不完全變態

1.定義——個體發育經歷卵、若蟲、成蟲的發育過程

2例如:蟋蟀、螳螂等

師:同學們歸納比較一下家蠶與蝗蟲的生殖和發育的相同點與不同點並列出表格。

師:引導學生小組互評並相互補充完整

教師:通過對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它們之間的區別。哪位同學告訴大家“態”指什麼意思?

教師:非常好,理解了“態”的含義,對於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就更容易理解。課前,我們所提出的幾個問題你瞭解了嗎?

教師:我們這節課主要以家蠶和蝗蟲為例,學習了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通過學習我們知道,昆蟲是以有性生殖的方式進行繁殖的,它的發育過程可根據形態的變化分為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兩種。有些昆蟲對人類農業生產是有害的,而有的則是有利,也促進了中外文明史的發展

學生:剛才畫面上出現了辛勤的蜜蜂,飛舞的蜻蜓、蝴蝶,還有蚊子、蒼蠅……我覺得它們都屬於昆蟲。

學生:它們和蝗蟲一樣,身體可以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部有一對觸角,一對複眼和一個口器;胸部有三對足,一般有2對翅膀。這些都屬於昆蟲的主要特徵。

學生:紛紛展示並作介紹。

學生:家蠶的一生經歷了四個階段,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幼蟲階段是需要我們餵養的。

學生:家蠶是通過有性生殖來繁殖後代,雄蛾和雌蛾通過交尾使卵受精,最終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

學生:家蠶的一生經歷了四個階段,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幼蟲階段是需要我們餵養的。

學生:有很多動物都和家蠶的生殖方式和發育過程一樣,比如:蜜蜂、菜粉蝶、蚊、蠅等昆蟲。

學生:家蠶通過有性生殖方式產生後代。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它的幼蟲與成蟲在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上差異性都很大,一生經歷了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比如幼蟲身體柔軟具有體節,在胸腹部有8對足,主要以桑葉為食,有蛻皮現象;而成蟲有三對足,兩對翅,不取食,幾乎不能飛。

應該改為““春蠶化蛹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學生:觀看,感到震驚。

學生:各小組代表爭先恐後地發言。

學生:討論得出答案

學生:蝗蟲的發育和家蠶是不同的。由受精卵孵出的幼蟲,形態和生活習性都非常相似,只是身體較小,生殖器官也沒有發育成熟,僅有很小的翅膀。它的一生中也出現蛻皮現象,共蛻皮5次。發育過程中,只經歷了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不經過蛹期。

學生:和蝗蟲的發育過程類似的還有蟋蟀、螳螂、蟈蟈等。

學生:小組討論,列表比較並組間交流。

學生:通過對此,我認為“態”指的是形態。在蠶的發育過程中,幼蟲和成體的形態結構完全不同,而蝗蟲的發育過程其形態改變的不明顯,小蝗蟲和大蝗蟲的“長相“相似。

學生討論怎樣利用有益昆蟲,怎樣消滅有害昆蟲。

生物教學反思14

1、採用多媒體手段匯入。

這種方式主要是先讓學生觀看一段錄影或影片,甚至聽一段解說等等,由此創設一定的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熱情,在一種和諧、愉悅的氛圍中轉入正題。

2、借教具匯入。

授課前,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教具,諸如:掛圖、模型、實物等等,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圖畫等,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對於不熟悉的教具,馬上就會提出疑問:“這是什麼東西呀?”由此,教師可以很自然地匯入新課。

3、通過設問匯入。

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使貯存在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由靜息狀態轉變成動作狀態(即活躍狀態),減少新知識輸入的阻抗,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創造一定的“心智緊張度”。例如,在講授生長素的生理作用時,教師設問:“為什麼我們家裡陽臺上種植的花卉總是朝著光源方向彎曲生長呢?”在學生初步討論之後,教師進一步設問:“為什麼生長素與這種現象有關呢?”通過設問,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對新知識強烈渴求,這樣就為教學活動的展開創造了前提條件。

4、通過練習匯入。

教師可以設定一些練習,讓學生在課前訓練,注意練習中要包含上節課所學的知識,也要穿插一些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這樣,在師生共同解題時,學生就可以發現自己所欠缺的知識點,上課時便會集中精力聽講,教師也可以有針對性地引出新課內容。

當然,新課的匯入方式很多,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如師生問候、教師直接板書、講故事、講新聞、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甚至一句無聲的體態語言,等等,都有值得借鑑之處。

總之,任何一種的匯入方式都要圍繞一個目標,那就是努力去創造一個愉悅、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做到願學、善學、樂學。

生物教學反思15

怎麼上,採用哪些策略吸引學生?

學生剛學完第一單元,而《單細胞生物》在教材中是在第二單元第二章第四節,這一節安排在教材中的安排是在動、植物體的結構層次之後進行的,按照正常的進度還有一個月才能學習到,我這是有拔苗助長的嫌疑了。我要在10月11日上課,只能在學生現有的生物學知識中找突破口,建立起新舊知識的聯絡,在備課過程中分析學生現有學過的一個月的知識,決定從“認識生物”入手,回顧生物的特徵,用生物的特徵作為判斷依據衡量單細胞生物的代表——草履蟲是不是生物,依據是什麼?

生物的特徵書上共列舉了七條,在沒有複習的情況下也不好說全,怎麼辦?怎麼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呢?在黃金週期間我帶著父母去平山神鹿國家AAAA級風景旅遊區旅遊,拍下不少風景和平山“神鹿”,在整理照片時,挑選了10餘張照片,匯入新課時在背景音樂許巍的《帶著爸媽去旅行》的歌聲中與學生分享旅行時的美景,再請學生幫忙挑選出其中屬於生物的部分,不知是旋律打動學生還是美景吸引學生,還是知識點簡單,學生都舉起手臂爭取回答問題的機會,達到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目的。萬事開頭難,這頭開的好了,後邊的就到渠成了,學生通過分析生物的特徵逐條對應辨析草履蟲,得出草履蟲也能進行生命活動,是具有生命活力的單細胞生物,從它的食性分析是從外界攝取現成的有機物不是自身製造判斷它屬於動物,從草履蟲以水中的細菌為食物來源,大約每分鐘形成一個食物泡,每個食物泡中還有30個細菌,可以計算出每天一隻草履蟲大約能吞食多少個細菌?可以通過計算緩解一下學生上課的緊張心情,進而分析草履蟲與人類的關係,作為生態系統中的一員同學們為保護環境可以有哪些作為?這樣從學生現有的知識入手,在師生對話中分析討論,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不足之處:

1、大家公認的板書設計不夠規範,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大大的直立草履蟲,僅僅從右側畫出指示線,需要標示的結構名稱有11個之多,個別的指示線有點集中,學生填寫空間小,後邊的學生讀圖有困難。

2、給學生解讀草履蟲的時間稍顯不足,11個結構需要識別再與功能對應,有難度,如果時間再多些,相信效果會更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zh-tw/flhy/shengwu/42gnq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