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百年孤獨》讀後感通用(15篇)

《百年孤獨》讀後感通用(1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百年孤獨》讀後感通用(15篇)

《百年孤獨》讀後感1

《百年孤獨》,作為為馬爾克斯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成名作,它無異是一本不容錯過的精彩小說。不少人分析這部作品,說它反映了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等等。我沒有足夠的知識供我寫下如此深刻的評論。因此只能作為讀者,去講述這部小說中最令我記憶深刻的,兩位迥然不一樣的女性。

“烏爾蘇拉象丈夫一樣勤勞。她是一個嚴肅、活躍和矮小的女生,意志堅強,大概一輩子都沒唱過歌,每一天從黎明到深夜,四處都有她的蹤影,到處都能聽到她那漿過的荷蘭亞麻布裙子輕微的沙沙聲。”

比起那個無比經典的開頭,我想這句話要顯得平凡的多,因此通常不被人所注意——這是這本書中出現的第一句正面描述烏爾蘇拉的話語。正像書中所描述的那樣,烏爾蘇拉這樣一位看似平凡的女生,她的勤勞和堅強是她身上最為耀眼的閃光點。她是一位妻子,一位母親。無論是她的丈夫為怪異的學術痴狂之時,亦或是發現她的子孫陷入了怪誕的命運之中,她都不懈地與命運抗爭著。試圖讓困境得以扭轉,讓人與人之間多一絲聯絡,統一齊分散的力量。

儘管最後這種嘗試仍以失敗告終,而她的晚年也在由眼疾帶來的模糊黑暗和過於長久的歲月所致的逐漸衍生的的孤獨感中度過。但她的熱情堅強,在一堆性格孤僻怪異的族人中顯得尤為珍重難得。而由她所操持的,幾代人同堂而居的生活,也一度是《百年孤獨》中最為幸福完美的場景。

阿瑪蘭塔·布恩迪亞,烏爾蘇拉的小女兒,這位面容嬌俏的少女愛上了鋼琴技師皮埃特羅。

嫉妒使她不惜一再破壞表親麗貝卡與他的婚姻,直到無意中毒死了哥哥的妻子——年幼而賢淑的蕾梅黛絲。強烈的悔意與仇恨交織,扭曲了她的心理。她與皮埃特羅交往,但卻又拒絕與他結婚,使得皮埃特羅為此自殺。出於悔恨,她故意燒傷一隻手,終生用黑色繃帶纏起來,決心永不嫁人。

但內心的孤獨、苦悶讓她難以忍受,甚至和剛剛成年的侄兒廝混,即便如此她始終無法擺脫內心的孤獨。她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製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對布恩地亞家族來說,孤獨是一種通病。或許即使不存在皮埃特羅,阿瑪蘭塔的結局並不會有多大差別。在不斷重複的`命運裡,皮埃特羅是一個起點,讓阿瑪蘭塔告別了少女的活潑純真。她一生都在渴望感情,同時一生都在排斥感情。在這種矛盾的煎熬中,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烏爾蘇拉和布恩迪亞經歷,能夠說是《百年孤獨》中,本恩迪亞家族命運的影射——註定與無法擺脫的孤獨相伴而老。小說中的魔幻色彩,使得家族的經歷被冠以“命運”一說。但實際上許多事物的轉變是有跡可尋的:出於人性的貪婪、嫉妒,挑起了戰爭,引發了死亡;由於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個人逐漸變得孤僻而與群體失去聯絡,因而使得這個家族七代人始終徘徊在這種孤獨中度過了漫長的一百年。願像結尾的寓言所說的那樣,此後不會再有這樣一個家族,要揹負百年的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2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

整本書數十萬字中的大部分是馬不停蹄的快節奏情節發展,而作者的表達並沒有刻意地塞進字裡行間,而是靠著整個情節的情緒基調的不變來達成。小說中情節的發展一日千里,而整本書的情緒卻如一隻巨大的木樁釘進了大地一般紋絲不動。作者正是用這種手法來凸現出這種一成不變的情緒,那就是深深的孤獨之感,也正是因此我感覺到布恩蒂亞家族百年間數代人的性格核心幾乎並沒有什麼改變。這個家族就像河流中的一塊石頭,抵擋得了過去,卻無法與未來同行。

小說的情節離奇令人迷惘。在小鎮馬貢多,布恩地亞家族上演著百年的興衰史。這個家族由衰轉盛,又由盛轉衰,一百年的歷程,轉來轉去,又回到原來的樣子,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霍·阿·布恩地亞與表妹烏蘇拉近親結婚,阿蘇拉擔心會像姨媽和姨父近親結婚那樣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而拒絕與霍·阿·布恩地亞同房。布恩地亞與鄰居發生口角的.時候,布恩地亞因為鄰居嘲笑他被烏蘇拉拒絕同房而殺了鄰居。結果死者的鬼魂不斷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攪得布恩地亞一家日夜不寧,布恩地亞家族被迫遷移到小鎮馬貢多。起初布恩地亞家族人丁興旺,但是隨著內戰的爆發和外敵的入侵,布恩地亞氏的命運急轉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領導的32次土著居民起義都以失敗而告終。到了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的時候,因為與姑媽烏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一個帶尾巴的男嬰,正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在羊皮紙上寫下的密碼,而這個密碼的破譯者就是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自己。這個無疑充滿了諷刺的意味。而這個帶尾的男嬰,被螞蟻咬爛以後拖入了蟻穴。隨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

小說的架構是一個往復迴圈的結構,不管是情節或者是時間,甚至是人物的名字。馬爾克斯將布恩地亞家族和讀者拖入一個迴圈的時空中,讓布恩地亞家族去經歷迴圈的命運,讓讀者去感受布恩地亞家族的榮辱興衰。作品自身的奇幻還不足以實現魔幻現實主義這一風格的完整性,同時讀者在作品閱讀過程中的鑲嵌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第二代人中,何塞·阿爾卡蒂奧的死。他被不知從何而來的子彈擊中,血液在大地上流淌,穿過了整個馬孔多,避開了所有人的眼睛,繞過容易被弄髒的地毯,一直流到正在廚房忙碌的烏爾蘇拉面前——烏爾蘇拉才是這個家族數代人真正的精神支柱。

何塞·阿爾卡蒂奧是第一個死去的布恩蒂亞,流出來的是孤獨之血。火藥的硝煙氣味久久不散,縈繞在他的房子裡,縈繞在他的墓地中,直到很多年後才被香蕉公司用水泥封住。

那一刻,我感覺到了貫穿百年的孤獨那徹骨的荒涼。

對夢想與光榮的嚮往,對獨立與自由的憧憬,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現實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於形式的虛幻,找到了最終完美無缺的結合點。

《百年孤獨》讀後感3

我常常自矜自己喜歡讀書,愛好書籍,卻又常常在讀書時極為偏好,興起試讀名著,卻又為那其中的晦澀難懂而撤退。事實上,於我而言,《百年孤獨》正是如此。

讀過一遍,心頭複雜感情簡直無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這寫的到底是什麼東西?什麼奧雷里亞諾,烏爾蘇拉,阿爾卡蒂奧,本就對各種又長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遠之的我,更是讀起來費力的將人物與身份對上。最要命的是,父親跟兒子常常會起同樣的名字,讓我毫無頭緒,一遍讀下來,腦子裡好像有漿糊,真是一點感想也沒有了。

不客氣的說,我實在是想著自己還有閱讀筆記,才硬著頭皮讀了第二遍。這一遍,我依舊不懂,卻感受到了內心有了什麼,咕嘟咕嘟的冒著泡泡。

它看起來那樣荒誕,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著。

讀書之前老師介紹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魔幻現實主義正是由此影響。此時我也是切身的體會了。

《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馬貢多文明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說:“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為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線起來。可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他的拉丁語,在家人心中只是瘋言亂語,幾十年後他才在那棵樹上死去。

之後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

就像奧雷里亞諾,不斷的戰爭,他甚至已經忘記了當初的目的,而是在殺戮,血腥中度過。他的結局停留在小金魚中。

孤獨是感受,孤獨又無法感受。

當奧雷良諾參透了墨爾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奧祕,一陣颶風將馬貢多抹去,從世人的記憶中根除,“因為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書中如是說。

《百年孤獨》讀後感4

我喜歡《百年孤獨》這本書,因為讀它讓我覺得孤獨不是可悲的可恥的,而是上帝的恩澤,讓我們如此安靜。

讀前兩章的時候心情有些浮躁,因為那會兒剛從武漢回家,家裡沒武漢那麼熱,但空氣乾燥,沒有我習慣的夏天的生活模式……於是又開始看書,我從書架拿起這本書的時候,姑父剛好看見,他說別看那書容易憂鬱.回家前媽媽就和我提起姑父得了憂鬱症,我還不是很相信,後來見了他,才相信了.他比我大十二歲,是個很聰明很好學的人,我印象中他總是在看書,總是在嘗試著學到更多新的東西.他小時候成績很好,但是每次考試都考的不好,那時候也沒有過復讀或是上個職業學校之類的概念,就那麼耽誤了.他做過很多工作,但做的最長的就是建築。他個子小,身體也不是很好,總之建築根本不適合他。後來自學畫工程圖,終於不用在做那些體力活兒了.這半年相當長一段時間他沒上班,因為春夏時節他的鼻炎忽然嚴重了,會汩汩的出血,他勸姑姑別害怕,其實他自己也有些心驚,去過很多家醫院看過,但鼻炎和肝炎什麼的一些病一樣,只能控制根本無法治癒.具體情況要根據每個人的情況而定了.生病失業是他憂鬱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姑姑和姑父結婚很多年了,但是他們一直沒有孩子,醫生說兩個人都有病,於是東奔西走的四處求醫,終究還是沒有效果.就在姑父在家養病的那段時間他們領養了個孩子,是個女娃娃,很可愛,看起來也很聰明.抱回家一個多星期了,漸漸覺得這孩子有點兒不對勁.為什麼她總是抬不起來頭來呢?他們帶著孩子去醫院做了全身檢查,結果讓大家都驚呆了:是腦癱。萬般無奈之下,姑姑又把那孩子送了回去。姑父從那時開始就一直鬱鬱寡歡了.他說:“我一個大男人就不能照顧個小孩嗎?如果我們不養又有誰會養這孩子呢?”他說的句句是理,可是誰平白的要給自己的家庭多加一個這麼大的負擔呢?他自己心理也明白,後來他就越來越少說話了……

男人過了30很多事就不得不想了。人生總是這樣充滿了苦累,但是也充滿了希望和成就。我們都是這天地間飛舞的塵埃。還是要儘量開心的過日子!我說的'太多了,顯然是事業,家庭,身體的病痛共同造就了姑父的憂鬱,不是《百年孤獨》可是我的孤獨是從哪裡來的呢?

我用了兩天半的時間把那本書看完了,那兩天晚上和書裡的結局一樣忽然下起很大的雨。外面一直有隻貓在叫,聲嘶力竭的,聲音很恐怖,很猙獰.但我沒害怕或是討厭,只是覺得它很可憐。有時候我們是如此的想去照顧一個人或者一種生物,可是誰是我應該去關心的呢?

北方的天氣就是這樣,即使是夏天下起雨來還是會很冰涼。忽然覺得自己成了故事中的人,被這孤獨吞沒了.第二天我就開始生病,去醫院打了幾天的點滴。雖然雨早停了,天早晴了,可是隔了很久我才察覺到.我想孤獨就是順著點滴瓶裡的液體流進我的身體裡,出不來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5

我喜歡《百年孤獨》這本書,因為讀它讓我覺得孤獨不是可悲的可恥的,而是上帝的恩澤,讓我們如此安靜。

讀前兩章的時候心情有些浮躁,因為那會兒剛從武漢回家,家裡沒武漢那麼熱,但空氣乾燥,沒有我習慣的夏天的生活模式……於是又開始看書,我從書架拿起這本書的時候,姑父剛好看見,他說別看那書容易憂鬱。回家前媽媽就和我提起姑父得了憂鬱症,我還不是很相信,後來見了他,才相信了。他比我大十二歲,是個很聰明很好學的人,我印象中他總是在看書,總是在嘗試著學到更多新的東西。他小時候成績很好,但是每次考試都考的不好,那時候也沒有過復讀或是上個職業學校之類的`概念,就那麼耽誤了。他做過很多工作,但做的最長的就是建築。他個子小,身體也不是很好,總之建築根本不適合他。後來自學畫工程圖,終於不用在做那些體力活兒了。這半年相當長一段時間他沒上班,因為春夏時節他的鼻炎忽然嚴重了,會汩汩的出血,他勸姑姑別害怕,其實他自己也有些心驚,去過很多家醫院看過,但鼻炎和肝炎什麼的一些病一樣,只能控制根本無法治癒。具體情況要根據每個人的情況而定了。生病失業是他憂鬱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姑姑和姑父結婚很多年了,但是他們一直沒有孩子,醫生說兩個人都有病,於是東奔西走的四處求醫,終究還是沒有效果。就在姑父在家養病的那段時間他們領養了個孩子,是個女娃娃,很可愛,看起來也很聰明。抱回家一個多星期了,漸漸覺得這孩子有點兒不對勁。為什麼她總是抬不起來頭來呢?他們帶著孩子去醫院做了全身檢查,結果讓大家都驚呆了:是腦癱。萬般無奈之下,姑姑又把那孩子送了回去。姑父從那時開始就一直鬱鬱寡歡了。他說:“我一個大男人就不能照顧個小孩嗎?如果我們不養又有誰會養這孩子呢?”他說的句句是理,可是誰平白的要給自己的家庭多加一個這麼大的負擔呢?他自己心理也明白,後來他就越來越少說話了……

男人過了30很多事就不得不想了。人生總是這樣充滿了苦累,但是也充滿了希望和成就。我們都是這天地間飛舞的塵埃。還是要儘量開心的過日子!我說的太多了,顯然是事業,家庭,身體的病痛共同造就了姑父的憂鬱,不是《百年孤獨》可是我的孤獨是從哪裡來的呢?

我用了兩天半的時間把那本書看完了,那兩天晚上和書裡的結局一樣忽然下起很大的雨。外面一直有隻貓在叫,聲嘶力竭的,聲音很恐怖,很猙獰。但我沒害怕或是討厭,只是覺得它很可憐。有時候我們是如此的想去照顧一個人或者一種生物,可是誰是我應該去關心的呢?

北方的天氣就是這樣,即使是夏天下起雨來還是會很冰涼。忽然覺得自己成了故事中的人,被這孤獨吞沒了。第二天我就開始生病,去醫院打了幾天的點滴。雖然雨早停了,天早晴了,可是隔了很久我才察覺到。我想孤獨就是順著點滴瓶裡的液體流進我的身體裡,出不來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6

每個人由於天生基因、後天經歷的不同,其眼裡的世界都不盡相同。當一個人把自己眼裡的世界,用無論音樂、繪畫或者文學等任何形式表現出來時,其他人哪怕再客觀,對作者瞭解再深入,也會根據認知力的侷限的或受已有的觀點和喜好的影響,對其產生形形色色有偏差的解讀。即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除了閱讀《百年孤獨》和準備寫這篇文章前看了百度百科對這本書的介紹外,沒有同作者更多的交集,也沒有對作者生活的那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習俗有任何的瞭解。並且,我有我的個性和經歷,我具有搞技術工作的人的理工科思維方式。因此,註定我的這篇文章,不乏個人的主觀感受和看法。

這本書我連看了三遍。

第一遍,我被其天馬行空怪誕離奇又順理成章妙不可言的表述方式吸引。當時我的感覺是,這本書內涵太豐富,而以我的智商,未必能領略其中一二。我在頂禮膜拜中迫不及待地看完這本書,對其中重複使用的N個阿爾卡蒂奧和奧雷里亞諾人名,以及錯綜離奇的人物關係也無暇梳理清楚。就如同墮入一見鍾情的情人的情網,被其富有獨特氣質和魅力的外表,蘊含太多灼見的思想吸引,難以掩飾傾慕之情,急於瞭解關於他更多的東西。同時,受書中人物無望的孤獨氣質影響,我的心彷彿也逐漸冷卻凍結。

第二遍,由於是緊接著看的,我依然處於熱戀狀態,在我親自賦予情人的閃耀光環中,在其幻景環生、深邃寬廣的懷抱中,我又一次忘情暢遊,洞察人間細微、領略世間永珍。而心中那份孤獨,更加冰冷堅硬。

第三遍,還是緊接著看的,但由於見慣和了解的深入,情人頭頂的.光環已不那麼耀眼奪目,熱切的心情也逐漸恢復冷靜,我才可以按照自己理解能力的節奏瀝清人物的名字和關係,才可以用心領悟作者每一個表象後隱喻的事實。此時,心中凍結成塊的孤獨,已到了我不願容忍的地步。

不得不承認,《百年孤獨》非同尋常的表現藝術,就像梵高壓抑迷亂的畫作,巴赫深沉悲壯的樂曲那樣,具有攝人魂魄的力量,它能巧妙地撥通讀者大腦中前所未有的神經元連線,令你同作者感同身受,欲罷不能地隨著作者的牽引穿越百年滄桑,閱盡馬孔多那個特定時空裡,個人情慾的巔峰和心靈的谷底,家族註定的興旺和無望的衰落,社會暫時的繁榮和實質的倒退,最終看透世相,淪陷於孤獨。對於我來說,這種孤獨讓我覺得自己的內心就象一截死去的木頭、一塊冷漠的冰塊或一坨堅硬的鋼鐵,可以刀槍不入但失去了女人柔情似水卻具有滲透化解以柔克剛的能力,以及由此帶來的幸福感和優越感。這不是我喜歡的狀態。歲月的磨礪雖然也給了我的小心臟一個堅硬的外殼,但只是為了呵護內裡的柔軟、溫暖。

我相信,這個世界上,比馬爾克斯有智慧有想法的不乏其人,但能把這些智慧和想法表達出來,讓人們喜歡看,能打動人、震撼人,甚至對讀者產生更久遠實質的影響,需要的是表達的藝術,而馬爾克斯恰恰掌握了這門藝術。

《百年孤獨》讀後感7

歷時6個月,把這本百年孤獨從頭到尾看了一遍。給我的感覺是好似神話,又好似昨日都有同樣的事在現實生活中發生了。一個家族的興旺與衰敗,從家族的第一代到家族的最後一代,不斷的重複著相似的命運。

剛開始看這本書有點雲裡霧裡。搞不清劇情和人物關聯。之後百度了一下對大致劇情和人物有了瞭解。有些人物關聯還是搞不清。

家族第一代能自己開創新大陸,建立了馬孔多。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慾望。是天才也是瘋子,最終被綁在樹上死了。

家族第二代,何塞和上校都是豐富多彩的人物。何塞繼承了這個名字的`特有性格,外向。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慾望。年輕事跟著雜技團出去闖蕩江湖之後回來了,以打獵為生。最後被搶打死了。是不是麗貝卡打死的,留下了一個懸念。上校則是冷酷孤獨的性格。發動了N場的戰爭最終都失敗了。被X次暗殺都沒死成功。17個兒子全部掛了。最後孤獨的做小金魚直到死去。他的世界,他的孤獨沒人能夠明白。

還有小說中的各位傳奇女主,個個特點鮮明。烏爾蘇拉家裡的第一代女主,活了好幾百歲,精明、能幹富有洞察力。知道家裡發生的大部分事情。阿瑪蘭妲和麗貝卡倆個人為了爭,勾心鬥角毀了自己的一生也毀了別人的一生。終生孤獨直到死去。那位叫皮拉什麼的占卜女生,不知道怎樣描述她,她也算是整個小說的核心人物把。和何塞家族的各種人物有過接觸或給過影響。

還有哪位預言的法師梅爾基亞德斯似乎是這小說的導演,而那張羊皮紙就是早就已經寫好了的劇本。一切都是按照劇本的預期在發展著,一步一步知道消失。

唯一感情的結晶是一個長了豬尾巴的小孩。對於小說這是劇情,對於生活就是天意。當看到那句譯文時,我感到頭皮一陣強烈的麻麻的感覺:家族第一代被綁在樹上,家族最後一代被螞蟻吃掉。看著這本小說,總感覺上方發生的事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影子。或許我們也在重複著自己的命運,或許我們也在每一天抱怨喋喋不休,或許我們的命運早已註定,或許百年的孤獨正是你我的孤獨。生命、生活、人性、倫理、道德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影子都應在了這本書上…

從開始讀這本書到讀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和看紅樓夢很像。不懂,看不下去——似乎有點意思——劇情很精彩捨不得放下——似乎寫的就是身邊的昨日這天和明天——就這樣結束了,留下的是滿腦子的回味,像一杯茶,淡淡的很舒服…

第一遍我看的有點迷糊,但是很精彩。這是要怎樣的大腦才能裝下這本小說,並把他寫出來?前幾天新聞說作者逝世了,偉人一路走好!這本書不知道還會不會再看,也許會。

《百年孤獨》讀後感8

一部拉丁美洲血淚史,一部魔幻主義開山之作,一部被博爾赫斯譽為比《堂吉訶德》更能體現西班牙浪漫主義色彩的鴻篇鉅製《百年孤獨》。

加西亞·馬爾克斯,將他用想象力構建的名叫馬孔多的奇特小鎮,鮮活地呈在人們面前,從一個家族傳奇色彩的興衰史映射出穿透了人類從洪荒到繁榮從愚昧到文明都永遠無法抹去的烙印——孤獨。家族中整整七代幾十名成員,卻迴圈往復只用五個名字命名,迴圈往復地做著相同的事情打發孤獨,時間,永遠在這個家族中轉著圈,一切不過是重複的輪迴。

每天做兩條金魚的奧雷連諾上校,做滿二十五條又放回坩鍋中溶化從頭開始做;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製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到死去的阿瑪蘭塔;躲在房間中足不出戶,研究吉卜賽預言家梅爾加德斯的手稿,直到老死的霍·阿卡迪奧……

他們內心中充滿了無限的孤獨感無法排遣以至於不得不離群索居,如果不選擇死亡,便只能尋找排遣各種孤獨的方法,然而從他們每個人的經歷來看,帶來的孤獨感卻不盡相同,我無法完全揣測他們內心所遭受的苦楚與冷遇,不甘與絕望,這既同我的年齡與經歷有關,更與某種不忍有關,我不忍去細細品嚐這一份份透骨穿心的孤獨,任何一個能品嚐完這些孤獨的人,必定憂鬱至極,相反地,任何一個沒有掙扎於如此生活摧殘中的人,是無法體會這種失落感的,這也是這部書不能被很多年輕人所能看懂的原因,

愛情,於這個家族更是難以想象的奢侈品,他們或許有過短暫的衝動,或許有過傾心的告白,卻皆被命運的鐵腕扼死,他們的愛得不到自由,只能埋葬到苦悶的土壤中,等待情慾的慢慢枯萎、腐爛,最後全都變成心理極度變態的人。到最後一代侄子與姑姑的戀愛,終於得嘗所願幸福廝守,卻產下了預示家族滅亡的符號——帶有豬尾巴的孩子,這個孩子隨即被螞蟻群吞噬,最終隨著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迪亞破譯了梅爾加德斯對這個家族滅亡的預言——“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將被螞蟻吃掉。”一陣平地而起的颶風到來,將整個馬孔多鎮從地球上颳走,家族也宣告了滅亡。

至此閱畢,彷彿感覺時間在這一刻戛然而止,抱書凝神,心猶不甘,久久無法抽離,彷彿一切,皆是時間開的一個大大的玩笑。輪迴、迴圈、宿命,你所能讀到的',都是時間調皮的影子。一百年,一個家族的興衰道路,鋪陳著一顆顆流淌著苦痛淚水卻堅強如一的心靈,若能讀懂,輕輕拾起,摩挲,傾聽它們柔軟的訴說,那一刻你能感覺,人類歷史天空中不滅的孤獨光環,是無比的美麗,那是窮通天地、震爍古今的悽美,是在毀滅世界的大洪災之後,諾亞方舟上的倖存者眼中所呈現的接天引地的綺麗彩虹。這便是永恆,如同胡亞羅斯詩中所述:“時間,是永恆所擁有的一種看守我們的方式……永恆的想象無邊無際。因此,並不會令人驚訝的是,為了加倍照看好我們,永恆有時會呈現出它自己的形態。”

孤獨,便是永恆呈現的形態。

《百年孤獨》讀後感9

歷時6個月,把這本百年孤獨從頭到尾看了一遍。給我的感覺是好似神話,又好似昨天都有同樣的事在現實生活中發生了。一個家族的興旺與衰敗,從家族的第一代到家族的最後一代,不斷的重複著相似的命運。

剛開始看這本書有點雲裡霧裡。搞不清劇情和人物關係。後來百度了一下對大致劇情和人物有了瞭解。有些人物關係還是搞不清。

家族第一代能自己開創新大陸,建立了馬孔多。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慾望。是天才也是瘋子,最終被綁在樹上死了。

家族第二代,何塞和上校都是豐富多彩的人物。何塞繼承了這個名字的特有性格,外向。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慾望。年輕事跟著雜技團出去闖蕩江湖後來回來了,以打獵為生。最後被搶打死了。是不是麗貝卡打死的,留下了一個懸念。上校則是冷酷孤獨的`性格。發動了N場的戰爭最終都失敗了。被X次暗殺都沒死成功。17個兒子全部掛了。最後孤獨的做小金魚直到死去。他的世界,他的孤獨沒人能夠理解。

還有小說中的各位傳奇女主,個個特點鮮明。烏爾蘇拉家裡的第一代女主,活了好幾百歲,精明、能幹富有洞察力。知道家裡發生的大部分事情。阿瑪蘭妲和麗貝卡倆個人為了爭,勾心鬥角毀了自己的一生也毀了別人的一生。終生孤獨直到死去。那位叫皮拉什麼的占卜女人,不知道怎麼描述她,她也算是整個小說的核心人物把。和何塞家族的各種人物有過接觸或給過影響。

還有哪位預言的法師梅爾基亞德斯似乎是這小說的導演,而那張羊皮紙就是早就已經寫好了的劇本。一切都是按照劇本的預期在發展著,一步一步知道消失。

唯一愛情地結晶是一個長了豬尾巴地小孩。對於小說這是劇情,對於生活就是天意。當看到那句譯文時,我感到頭皮一陣強烈地麻麻地感覺:家族第一代被綁在樹上,家族最後一代被螞蟻吃掉。看著這本小說,總感覺上面發生地事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影子。或許我們也在重複著自己地命運,或許我們也在每天抱怨喋喋不休,或許我們地命運早已註定,或許百年地孤獨正是你我地孤獨。生命、生活、人性、倫理、道德生活中地點點滴滴地影子都應在了這本書上…

從開始讀這本書到讀完這本書,給我地感覺和看紅樓夢很像。不懂,看不下去——似乎有點意思——劇情很精彩捨不得放下——似乎寫地就是身邊地昨天今天和明天——就這樣結束了,留下地是滿腦子地回味,像一杯茶,淡淡地很舒服…

第一遍我看地有點迷糊,但是很精彩。這是要怎樣地大腦才能裝下這本小說,並把他寫出來?前幾天新聞說作者逝世了,偉人一路走好!這本書不知道還會不會再看,也許會。

《百年孤獨》讀後感10

我在看《百年孤獨》前也問了多少人,這本書怎麼樣。很多人跟我說,很好看,很好看,真的很好看。但他們的評價只有很好看三個字。我試圖看過好幾次,每次都看了個開頭就看不下去了。幾年後某個朋友跟我提到說這本書很好時舉例說,你看頭一句: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是不是很贊?其實我很早就聽說這句話很有名,但一直不曉得有名在哪兒。那個朋友解釋說:這短短一句就包括了過去時、現在時、將來時。馬爾克斯開創了一種新的敘述方式,讓小說迴歸到了敘述的本質,對後來的文學創作影響很大,許多人都效仿了這種敘述方式。那一刻,我忽然決定重新開始閱讀這部偉大的作品。

百年孤獨,何謂之孤獨?

奧雷連諾上校晚年不停地做金魚。金魚一共二十六條。他每天都做兩條,達到二十五條時,他又拿它們在坩堝裡熔化,重新開始。

阿瑪蘭塔的晚年是在縫製殮衣中生活的。她白天縫,晚上拆,直到死。

烏蘇娜瞎了之後發現:當其他的人在房子裡漫不經心地來來去去時,烏蘇娜就憑自己剩下的四種感官注意別人的活動,使得誰也不會突然撞著她;很快她就發現,而家裡的每個人卻沒覺察到。他們每天走的都是同樣的路,重複同樣的動作,同樣的時匆幾乎說同樣的話。

重複,幾乎是每個人生命裡最大的`一件事。起床、洗漱、上學、上班、回家、吃飯、睡覺……我們每天都在不知不覺中重複著過日子。如果你仔細回顧,會猛然發現你幾個禮拜、幾個月幾乎都是這樣的日子,毫無特色。

忘記了初心,找不到人生的意義,機械麻木的重複,這就是孤獨。

張愛玲在《半生緣》裡說,對於年輕人,三年五年就是一生一世。但對於中年以後的人,三年五年不過是彈指間的事。

年輕人最大的毛病是什麼,是浮躁。這種浮躁無處不在。年輕的時候誰都想熱烈澎湃的生活。但那也累,過上幾年就吃不消,想要安定。可一旦安定了,冷寂了,日子開始重複了,又倍感無聊,甚至無聊得可怕,可怕到精神空虛,坐吃等死。

有時候我會想,究竟是熱烈澎湃的生活好,還是平淡安定的生活好?每個人對於生活道路的選擇都不盡相同。但我想,無論是要熱烈澎湃,還是要平淡安定,重要的是找到自己要走的路。沿著自己選擇的路,一直堅持著走下去,走出自己的精彩和意義。

《百年孤獨》中有一句話:“無論走到哪裡,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復存在,就連那最堅韌而又狂亂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轉瞬即逝的現實。”

無論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迷茫都不要停下,唯有不忘初心,方能繼續前進,最終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

《百年孤獨》讀後感11

起初馬孔多是一個沒有死亡的地方,每個人都孤獨的活著。後來死亡經常發生在那裡,發生在那些擁有或者渴望情感的人身上。似乎生活在馬孔多的每一個人都生來孤獨,一路求索,結果卻是孤獨地走向死亡,而死亡是他們擺脫孤獨的唯一方式。

用書裡的意思講,死亡是來自聖母的救贖。

這個家族傳承了七代,孤獨了百年。第一個人被綁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在被螞蟻吃掉。

智者死後忍受不了孤獨,於是選擇復活,最終在羊皮紙上佈下布恩迪亞家族孤獨百年的預言:第一個人被綁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在被螞蟻吃掉

麗貝卡殺掉了她的丈夫,從此再未踏出房門,守寡守到死去。我不明白她為什麼會痛下殺手,難道是為了孤獨的守寡?如果事實如此,那實在令人不寒而慄,竟然有人為了孤獨的活著而殺掉自己的愛人。

美人兒是個純潔無瑕的絕世美人,所有男人都願意為了她去死,但她卻嘲笑他們是傻瓜。最終美人兒的肉體和靈魂一起昇天,但並不讓人覺得遺憾,因為世界上本來就不可能存在這樣的`人。

阿瑪蘭妲白天織她的壽衣,到了晚上又拆掉,只為了堅守孤獨。而她的宿命卻是在織好壽衣的時候死去。似乎死亡才是解脫,她卻靠重複織壽衣頑強地與死亡對抗。

布恩迪亞第一代死後未能長眠,他的鬼魂永遠站在慄樹下觀望他的後代。看吧,孤獨的人死後依然孤獨!

保守派堅守孤獨,自由派妄想擺脫孤獨,但保守派和自由派的戰爭到最後也沒有結果。我想哪怕繼續爭鬥幾億光年也不會有勝負,因為總有人逃避孤獨,同時又總有人享受孤獨。

烏拉蘇拉在雨季裡許諾雨停了就去死,於是那場大雨無休無止地下了三個月。在等死的日子裡,她縮小成嬰兒大小,淪為第六代孩子的一個玩具,每日被拖在地上在屋子裡跑來跑去,甚至在她的臉上塗上厚厚的胭脂。

書裡唯一算得上愛情的一對情人竟然是第六代奧雷里亞諾和他的姨媽阿瑪蘭妲·烏爾蘇拉,這份幸福以阿瑪蘭妲生下長著豬尾巴的孩子後大出血而死為結局,終於宣告結束。

羊皮紙的預言被這個家族破解了百年,最終的答案卻告訴他們,這個家族存在的意義就是孤獨百年,然後孤獨的走向消亡。

當第六代終於破即可預言,整個馬孔多被龍捲風侵襲,從此不復存在。哪裡的所有事物都消失不見,但孤獨被永遠地留下。

讀完之後的第一感覺就是,這個家族的每一個人都是沒有感情的怪物,他們可以隨便忘記任何一個人,直到被遺忘的人死去,然後十分荒謬的為死去的人守幾天幾夜的喪。好像每個人都不在乎他人的存在,一門心思的幹自己的事情,或者說,一門心思的在孤獨中等死。用書裡的一句話概括再好不過:世界是身外之物。

一個人生在世上,必然是要融於世界萬物,如果世界是身外之物,那的確像是為了等死而活著。這是我最大的心得體會。

生而孤獨,死而孤獨。孤獨的人讀了讚頌孤獨,不孤獨的人讀了慶幸不孤獨。

不知道這是不是馬爾克斯寫這本書的萬千理由中的一個。

《百年孤獨》讀後感12

這是我這麼多年最為珍藏的一本書,它是我愛上的第一本世界名著。

高中的時候,因為好奇買下來它,為了所謂的一點點虛榮心去閱讀這部作品,很認真地讀,它卻讓我恐懼。翻了兩章,便不敢再拿起來看。 現在經歷了許多不想經歷的事情,從一個故作孤獨的人變成了一個真正開始明白孤獨的人。卻沒有了過往的浮躁,在一個清冷的午後重新去閱讀它,我彷彿重新發現了一個被廢棄已久的寶藏。曾經晦澀難懂的文字如今卻像滔滔江水一樣一波一波的撞擊你的心靈。睡夢中還會讚歎怎麼會有這樣環環相扣精彩絕倫的敘事方式。冷靜旁觀的口吻,讀罷卻激起心底最深處的蒼涼。

因為當時的無知與浮躁,我差一點錯過了它。所以當你還未嘗過痛苦,當你還未開始嘗試看透生命,請好好的收著它,不要讀它。

《百年孤獨》的內容複雜,人物眾多,情節離奇,手法新穎。馬爾克斯在書中溶匯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繽紛的`文化。他通過描寫小鎮馬孔多的產生、興盛到衰落、消亡,表現了拉丁美洲令人驚異的瘋狂歷史。

布恩迪亞家族,漫長的幾代人之中,有手藝靈巧的、有求知旺盛的、有聰明機靈的、有勇敢堅強的、有吃苦耐勞的、有光彩照人的……他們有堅毅的眼光,不輕易言敗的性格,無論是旅途勞頓的南征北戰,還是通宵達旦的歡娛,他們都可以用他們特有的魅力吸引體態美麗,性格豐滿的女性。我無法看出這個家族有什麼弱點,但他們最終也不過才經歷了短短百餘年,然後狂風襲來,他們的生命、他們的後代和關於他們的記憶,很快就那麼無影無蹤。但卻看不出有什麼值得惋惜後悔的地方。

我已經不記得自己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是否有特別興奮或者特別悲痛的心情,只覺得文字像水一樣在我眼前流過,即便是難以理解的家族譜,時而現實時而魔幻的寫作手法,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和歷史等等,這些那些打亂我讀書節奏的方方面面似乎理所當然地被我所接受,我仍然以幾乎不動的姿勢一頁頁地看下去,看的時候在想什麼我並不清楚,就好像小時候放暑假剛剛睡醒的午後,我躺在地上看著牆上時鐘一分一秒走過。我沒有起床,也沒有在等待什麼,我在幹嗎呢?我自己也不清楚。但是,很不可思議的,在讀這本應該不算是喜劇的故事時,我竟然湧起一種類似於平靜恬然的快樂。就好像我知道人終究會衰老死亡,但在照耀到陽光的瞬間,仍然忍不住微笑。

最為喜歡書裡接近尾聲的這一句話,姑且作為我的讀書筆記吧:“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亂且堅韌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

《百年孤獨》讀後感13

微薄裡有這樣一句話:“要不讀書,要不旅行,身體和心靈總有一個在路上。”我想我的暑假就是這樣充滿意義。一放假我就開始了自己的旅行,用了二十幾天去了國內外三個地方,美麗風景,動人旋律,暢所欲言,說不出每次旅行的意義,卻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8月回來,我開始心靈的旅行,我閱讀了兩本書,《窗邊的小豆豆》和《百年孤獨》。下面就簡單的談談看完《百年孤獨》後的一些感想。

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讓我有些懵懂,也許是第一遍閱讀的緣故。

它到底想表現什麼?作者因本書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那這本書的內涵應該很深刻,它到底是什麼?一個家族興衰的過程及結束的原因?還是告訴讀者人類與生俱來的孤獨無法逃避?抑或是拉丁美洲一個世紀的真實再現?布恩地亞家族延續了100多年,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獨中,並在其中終其一生。雖然布恩地亞家族歷經六世,也有過繁華與鼎盛,但自始自終沒有人能逃離孤獨。每一個靈魂都在孤獨中游蕩,家庭成員中沒有情感,沒有交流,沒有溝通與理解。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世界,沒有人關心他人,沒有人關心身外的世界。他們在自己的世界中忙碌著,卻不知道為何忙碌。他們在忙碌中體味孤獨,甚至享受孤獨,最後在孤獨中離開這個世界。

雖然是初讀這本書,雖然書中情節瑣碎,故事亦魔亦幻,亦真亦虛,雖然還不能很好地把握小說的脈搏,不能很好地領悟它的宗旨,但還是感受到了布恩地亞家族的孤獨之魂,這也應該是書中馬貢多小鎮的孤獨,是哥倫比亞的孤獨,是拉丁美洲的'孤獨。讀著它,總是不由自主想起《紅樓夢》,想起它的繁華、熱鬧,但這繁華、熱鬧的背後是否也有孤獨在嘆息?林黛玉清高寡合的孤寂,賈寶玉享盡榮華的孤寂,薛寶釵圓滑於世故的孤寂,賈元春表面榮華、內心卑賤的孤寂,王熙鳳兩面三刀的孤寂,賈氏家族表面興盛、實則腐朽的無奈,不都是真實地存在著嗎?不同的著作,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國情,卻有著同樣的靈魂——孤獨。也許孤獨對每個人而言都是與生俱來的,是永遠無法走出的。

似乎有些明白了,也許這本書能成為世界名著的原因就是它把握住了人性中固有的、卻又常為我們所忽視的一種內在情感。人屬於社會,有群體性;人又是獨立的個體,孤獨是存在於靈魂深處的,是我們人性的一部分,它可以讓我們冷靜,善思,讓我們浮躁的心有一份清涼。尤其是現代人,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裡更應該學會享受孤獨,利用孤獨。只是布恩地亞家族的孤獨是可怕的,因為它放大了孤獨在人性中的分量。它的孤獨折射出民族的孤獨,地區的孤獨。它的孤獨是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和人為痕跡的,那是特定時期拉丁美洲的孤獨,是有害的,是令我們憂慮的。是人們,尤其是給它造成孤獨的國家、政治家們應該關注的。

《百年孤獨》讀後感14

百年孤獨實在是一部包容永珍、精彩繽紛的史詩級小說,百年孤獨1000字的讀後感。一部悠長的家族恩怨史,隱隱約約中映襯著拉美社會近一個世紀的的波譎雲湧。於刀光劍影、戰火紛飛和兒女情長的期期艾艾與冤冤孽孽中,更是折射出一幅地道的拉美文化及社會人倫道德的畫卷。真可謂是一本奇書。而正本“奇書”正是圍繞著布恩迪亞家族與馬孔多一百年的興衰榮辱而展開的。

正如全書結尾處寫的那樣:這個註定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作為馬爾克斯魔幻現實主義的經典代表作,書中充斥著大量作者運用誇張修辭手法後的痕跡(尤其是那場一連下了四年的雨和一掛就十年的`豔陽,還有那兩百多節運送屍體的火車。浪漫主義的氣息隨處可見。),伴以各種或鮮明乖張,或沉鬱頓挫,又或是幽默詼諧的文字,於潛移默化中就牢牢吸引了讀者的眼球——一旦開卷,就讓人慾罷不能,恨不得一口氣就將整本書讀完,絲毫不顧忌那些枯燥晦澀的人名。

隨著情節的推移流動,作者巧妙地運用多種修辭和表現手法,尤其是寓情於景——作者通過時不時對景物的細緻描寫,不知不覺中調動了讀者的所有感官,使讀者擁有身臨其境之感,為烏爾蘇拉的勤勞勇敢而心生敬意;為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沉浮的人生與戰爭宿命而唏噓不已;為麗貝卡的食土情懷與孤獨終老而深深震撼;為費爾南達的保守虛偽而啼笑皆非;為梅梅激情卻無果的愛情而久久留戀……馬孔多前的小溪從原先的清澈見底到香蕉公司時的“色彩繽紛”再到奧雷里亞諾·巴比倫眼中的渾濁蕭瑟,馬孔多一百年來的風雨瀟瀟,即是無情的輪迴,也是自得其理的發展。

象徵手法的運用也為本書的表達效果增色不少。印象最深的就是馬孔多的居民集體患上失眠症這一段——馬孔多的居民為防止失眠症帶來的記憶力衰退,將每日所行之事、所言之語紛紛寫於小標籤上,貼滿整個居室,讀後感《百年孤獨1000字的讀後感》。我認為,一字一句皆象徵著作者希望大家不要忘記過去的種種回憶——儘管人們通過失眠症而變得精力充沛,但一直向前走的你是否還記得昨日的星輝斑斕?人生固然需要進步,但在疲累之時,欲休息之際,會不會因為已忘記回家、迴心裡的路而懊惱萬分,捶胸頓足呢?

在閱讀時,我也曾深深沉浸於那些精彩絕倫的神話典故中。到底是魔幻現實主義,吉普賽人的飛毯、日夜纏繞布恩迪亞的鬼魂、蕾梅黛絲的昇天、與死神對話的阿瑪蘭妲和那場如史前洪水般的大雨……為整部作品平添了引人入勝的神祕感。只可惜自己對拉美和西班牙的相關文化典故不甚瞭解,加之初讀此書,未能完全領略其中的奧義,甚是可惜。

其實,正如很多評論家所言,馬爾克斯似乎使用了一個巨大的哈哈鏡和一個不斷變換焦距的照相機,虛虛實實,拍出了一張張或誇張怪誕,或深情動人,或發人省醒的人間百態圖。

《百年孤獨》讀後感15

一開始讀這本書,是被它的名字吸引的,百年的孤獨,這到底闡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又表現了作者怎麼樣的心情?我翻開書,慢慢閱讀後,卻發現這是一個曲折離奇,令人眼花繚亂的世界。書中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叫馬貢多的小鎮,圍繞著布恩地亞這個家族發生了一系列奇奇怪怪的事情,從第一代布恩迪亞,到剛出生就死掉的第七代布恩迪亞,故事圍繞著這七代人慢慢展開。

老實說,剛開始讀這本書,我的思路是比較亂的,因為思維和外國人不同,我經常把書中的人物弄亂,因為感覺每個人的名字都差不多。儘管如此,我還是能興致勃勃地把書看下去,因為書中有很多神話而荒誕的情節。書最後的一部分我沒看完,而且幾年過去了,書中很多內容我都忘了,所以我就圍繞著書中的第一個主要人物霍·阿·布恩地亞稍微聊一聊。

布恩地亞從一開始,就是個充滿好奇心,敢作敢為的小夥子。他要與表妹烏蘇拉近親結婚,而烏蘇拉擔心會像姨媽和姨父近親結婚那樣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而拒絕和他同床。看到這裡,我突然笑了,這什麼理由!感覺這本書從頭到尾都充斥著一種光怪陸離的氣息。諷刺的是,我參考了一些讀後感後發現,最後他們的孩子當然是正常人,可是他們家族第七代的近親結婚生下的孩子,赫然就是一個長著豬尾巴的嬰兒,而他剛出生就死去了,這也代表了他們家族血脈的終結。

結婚後,由於殺了人,他們被迫逃到偏僻的小鎮馬貢多。而令我印象很深的是,小鎮經常有一些吉普賽人途徑,而布恩地亞徹底迷上了吉普賽人帶來的各種小玩意,經常花了很多錢去買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例如磁鐵什麼的,為此他經常被老婆責罵,可他依然樂此不疲地去搞一些小發明,雖然總是失敗收場。從這裡,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充滿了好奇心和鑽研心的人,但總是因為一些原因而不被人理解。後來,他又異想天開,想打通外界與小鎮的聯絡,修建一條鐵路,使外界的各種新奇事物和文明能夠進入到這個偏僻的地方。他帶領著一些年輕人,在小鎮周圍的灌木叢砍伐了七天七夜,最終仍然看不到盡頭,最終無奈地放棄了。布恩地亞甚至為此發瘋了,被家人綁在樹上,到死也沒解開過。

我讀到孤獨了,本書中每個人的'孤獨都不一樣,這只是霍·阿·布恩地亞的孤獨,而他的孤獨感覺是比較好懂的了。他就跟很多人一樣,心裡充滿了各種的奇思妙想和理想,卻不被別人所認可,也曾努力過,但正如那看不到盡頭的灌木叢一樣,看不到任何希望,最終惶惶無所作為地度過一生,這就是不被人理解,看不到希望的孤獨。

如何才能戰勝這種孤獨?我想到的只有:堅持。面對看不到邊際的灌木,七天七夜砍不完,那十天十夜呢?一個月呢?當然,堅持需要莫大的勇氣和毅力,需要我們窮其一生去培養和爭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zh-tw/flxy/duhougan/66oe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