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鴻門宴讀後感7篇

鴻門宴讀後感7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鴻門宴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鴻門宴讀後感7篇

鴻門宴讀後感1

楚漢之爭,項王慘敗,這多多少少令人有些惋惜。一位出身名門的大將軍,一位市井小人如同流氓,在我們讀者看來,項王怎麼樣都不會輸。但讀完《鴻門宴》後,才發現項王的慘敗也並非那麼出人意料。

這場宴會可謂本是劉邦的“送命宴”,劉邦如若走錯一步,都將落入萬丈深淵,萬劫不復。所以在鴻門宴上,劉邦可謂是百般忍辱負重,而項王因為骨子裡狂妄自大、剛愎自用的性格,所以順理成章被劉邦偽善著低三下四的嘴臉矇蔽,從而也奠定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激戰最後的結局。

培根說:性格決定命運。何為性格,是劉邦如浪子一般的圓滑世故,還是項王優柔寡斷、率直粗獷?韓非子說:緩心而無成,柔茹而寡斷,好惡無決,而無所定立者,可亡也。在宴會上,項王曾有無數次機會可以殺掉劉邦,可他都一次又一次放棄了,活生生讓機會從手中溜走,為的是不讓自己留下一個不仁不義的罵名。

說他率直粗獷,倒不如說他有勇無謀了,當劉邦輕輕一提“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他馬上和盤托出線人的姓名,這豈非淋漓反映了項王何止胸無城府,連最起碼的防人之心都絲毫全無。宴會上,亞父范增對項羽百般提醒,可項羽視而不見,氣得范增暴跳如雷。由此種種,可見項羽不僅僅是個性單純,更是自大狂妄,不給自己留任何餘地。

殺子嬰、燒宮室、屠咸陽。楚漢兵力懸殊巨大,只因韓信助力劉邦才得以滅楚,那韓信為何要幫助劉邦呢?韓信說,項王此人做事婆婆媽媽,將士們有誰受了傷,他會親自拎著飯籃去探望慰問,要買人心。但若誰立了功勞,要他封一個官爵,一顆印捏在手上,磨過來磨過去,直到方的變成圓的,他都不給人。

可劉邦卻並不是什麼善茬,他喜好女色,花天酒地,可為什麼他可以矇住項王的雙眼呢?除了有張良的`輔佐,還有就是他那種能屈能伸的精神。他和張飛、李逵、程咬金等人不同,用現代的話說,他情商比較高吧,懂得籠絡人心,善於察言觀色,不魯莽能忍耐,並且會抓住他人的弱點,深諳知人善任。為了聯合項伯,他果斷以親生女兒為籌碼,並贈予大量錢財,這才使項伯暗中助力,“以身翼蔽沛公”,可以說劉邦能從鴻門宴上全身而退,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在項家軍中埋下了項伯這顆棋子。

綜而觀之,項羽也並非全無優點,他勇敢、正直、坦率、真誠,只是遇到了劉邦這樣市井無賴出身的圓滑狡詐之徒,可以說擊中了項羽的死穴。

項王是英雄,他驍勇善戰,戎馬一生,而劉邦則是勝了英雄的英雄,捫心我更欣賞項羽,他骨子裡有一種硬漢精神,就連死去也是壯懷激烈,不肯死在別人刀下,用自己的方式成全了自己一生的驕矜。

成王敗寇,大抵都是如此吧。

鴻門宴讀後感2

談到楚漢之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鴻門宴了。由於司馬遷傳神的描述,不但使得鴻門宴的過程曲折動人極富於>戲劇性,更使得人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而期間得失更是另後人咋舌不已,或惋惜之,或痛恨之,或不屑之,或讚歎之。

對於鴻門宴項羽不殺劉邦的原因卻莫說紛紜,前人對此基本給予否定的態度,視之項羽不聽臣言,狂妄無禮,優柔寡斷,剛愎自用,眼光短淺,有勇無謀。其結論就是項羽頭腦簡單,驕傲自大,所以大意放走了敵手,釀成後患。

近年來出現不少學者通過研究當時背景,重新探討這個問題,作出不同於傳統的看法。比如學者張志坤在其文《鴻門宴楚漢得失之我見》認為鴻門宴實際上是項羽兵不血刃,不廢吹灰之力奪得關中,既降伏劉邦,又維護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而劉邦忍辱負重,拿土地換來渡過暫時難關,僅此而已。學者周騁在《劉項關係與〈鴻門宴〉結局識論》一文認為鴻門宴是因為當前的.形式而導致項羽不得不安撫劉邦,就大局上,項殺劉毫無必要;就理智而言,項不殺劉,不為失策;就感情而言,項不殺劉,不能算矯情;就未來前景而言,項羽已有對策,不殺劉不能看作放虎歸山學者蔡偉更是高度的評價項羽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如果說劉備釋劉璋為仁釋、關羽釋曹操為義釋、孔明釋孟獲為智釋,那麼,項羽之釋劉邦不但總其所有,更添一條——勇釋。'前人對項羽鴻門宴上輕易放跑劉邦簡單歸於其頭腦簡單,不足論矣!好在現在大多學者開始從當時的背景重新來探討,猶為可喜,但是翻案過甚,許多觀點尚有待於商討。

漢元年十月,劉邦從武關進入關中,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泱泱大秦,就此覆滅。劉邦進入關中後聽從儒生建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強。今聞章邯降項羽,項羽乃號為雍王,王關中。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關,無內諸侯軍,稍徵關中兵以自益,距之。'派兵把守函谷關,自己欲在關中為王。

劉邦此戰略有早年楚懷王之約為政治依據,早在約法三章的時候,劉邦就告訴關中父老:'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在這裡劉邦把楚懷王之約的主角偷天換日改成自己,顯示他此時不可一世,忘無所有,急不可待想在關中稱王的心理。當然派人把守函谷關,以免其他反秦諸侯來分一羹也是順理成章的。但是此時劉邦卻犯了一個嚴重的戰略錯誤,反秦諸侯在北方和秦軍誓死角鬥,終於擊敗秦軍,劉邦卻趁秦主力被諸侯牽制而輕易盜取了勝利果實,卻關起門自己獨享成果。從道義上講,劉邦這樣做不厚道,遭到各路諸侯唾棄;從利益上講,劉邦這樣做大大惹怒了各路諸侯,使各路諸侯同心協力要消滅劉邦這個絆腳石。

果然,不久項羽帶諸侯聯軍來到函谷關,卻被劉邦的軍隊阻攔。項羽命英布擊破函谷關,大軍駐紮戲西與劉邦駐紮於霸上的大軍對峙。

鴻門宴讀後感3

司馬遷的《鴻門宴》是《史記》中流傳彌久、廣為傳頌的名篇之一,對當世和後世的讀者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影響之大,不可估量。特別是劉邦的人格暗示意義,更是如此。我認為,劉邦人格影響力是極大的,可以說是中華民族人格史的一座分水嶺。劉邦把民族的性格引導到另一個方向,引到功利之途,勢利之途,而不是導向之前的具有審美意義的貴族化人格理想。

劉邦被作為民族成功形象的第一個平民典範,在當時已產生轟動效應,更被後人不斷的研究,甚至作為怎樣做人的範本。劉邦所作所為也成了很多人勵志人生走向成功的人生指南。換句話說,那就是,具有什麼樣性格的人更能適應這個社會,更容易出人頭地,實現成功夢想。我想,這可能是《鴻門宴》彌久不衰常讀常新的原因之一吧。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楚漢戰爭就不只是一場軍事政治上的較量,更是人格力量上的較量,是項羽和劉邦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格的殊死較量。歷史鍾情於劉邦,而拋棄了項羽。項羽是一個楚國貴族後裔,極具君子作風,代表了具有審美意義的貴族化人格理想。這樣的人格夢在後世詩人心靈的天空不斷地迴響。李清照詩云:“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由此可以看出,項羽的人格只是在審美的意義上才是成功的,事實上,他就是一個失敗者,說的好聽一點,是一個失敗的英雄。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是他貴族化的人格在起作用,而不是什麼優柔寡斷。“優柔寡斷”只是功利主義的評價。項羽的'意思,我要殺你劉邦,我不用這樣陰險狡詐的手段,完全可以憑藉實力來擊倒對方。有一次,項羽叫陣,要和劉邦單挑,而劉邦不幹。這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所以,歷史拋棄了項羽,同時也拋棄了我們民族的人格夢想。歷史從夢想走向了功利。

孔子是較早認識到這一問題的一個人。我們看一看《論語》,就明白了。《論語》中的那些話是可以說的,可以說給別人聽的,但是大多不能做,一做就不行了。孔子也意思到了,他認為自己生活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但是,他志在恢復一個有君子之風的國度,使歷史不至於大滑坡,所以他說:“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然而,事實上,歷史確實在迅速的滑坡。孔子啊,你老人家能擋得住嗎?就連雄兵百萬的項羽也悲壯的倒下了,何況手無寸鐵的一介書生呢?孔子和項羽都是為即將從歷史的舞臺上退出的一種文化而奮鬥,而抗爭,而死去,就像後來的王國維一樣。兩者的區別只是為了不同的文化而已。歷史的長河,文化的長河,民族人格之河,最終經過劉邦一搏,而改變了航道,浩浩湯湯,一瀉千里,綿延千年。

項羽死了,劉邦昂然“履至尊而制六合”。同時,項羽背後的文化也像一陣風一樣隨他而去,劉邦卻帶領世人走向一個新世界,一個虛偽而又功利的世界。“君子”已去,“小人”橫行無忌了。封建主義就是小人當道,流氓無賴主政。看一看《紅樓夢》就再明白不過了,封建主義,一個爛泥塘,一個骯髒的世界。曹雪芹雲“欲潔何曾潔”,也無可奈何了。

鴻門宴讀後感4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成為後人引用的佳話。如今,鴻門宴成了陰謀的代名詞。但是,裡邊的主要人物劉邦,司馬遷給出的筆墨甚少,更多的是從部下和項羽一方的博弈。後人給劉邦的評價更多的是虛假誠懇。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的話,這樣的評價是不公平的。假如這天我們都如樊澮那樣的性情,恐怕這個世界早就打起來了。()戰爭早已不知把這個地球整死幾回了。這也說明了說我們後人巴不得別人好的通病,人家劉邦一個平民百姓,憑的是智慧上位的,此刻的好多管理層、領導者都是需要智慧的,如果一味的性情用事,那隻能說是頭腦不想事。

細細揣摩一下鴻門宴中劉邦說的幾句話,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很簡潔。更注重把問題讓部下來回答,其實他自己早就明白該怎樣做了,這就是劉邦的智慧,正如那句話,難得糊塗,有點大智若愚的味道。

一來能夠了解部下所想的.,二來能夠讓部下感覺到在上司的眼裡自己是存在的,若是採納了自己的意見就更高興了。倘若,部下和你想的一樣,你卻說出來了,時間久了那這部下肯定心裡不舒服,越是性情之人,更樂於把自己在別人的眼裡有種持久的存在感,因為他們更偏向於不願意用邏輯思維來分析問題,越簡單越好。有時,自己就在想,不管是不是利益所使,這都是一種尊重他人的表現,這是一個人心志成熟的表現。正所謂謊言有時也是美麗的。

劉邦登位後總結到: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但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這才是我們取勝的真正原因。至於項羽,他只有范增一個人可用,但又對他猜疑,這是他最後失敗的原因。

劉邦的智慧,這個布衣將相的王朝,我一介草民怎能讀的懂,這位真正好處上的大皇帝,能夠說是有好多值得我們後人來學習的。這位平民皇帝是第一人採取休養生息,注重發展經濟的基本國策,這也是漢王朝為什麼能夠持久400多年。外國史學家給出的評價是世界主義統治者。

有人說,劉邦狠,其實,此刻的哪個高層不是狠主角,,西藏的事情。記得小時候,村裡要修路,就要拆房子,好多人肯定不是很情願的,並且有幾家還是釘子戶,到最後,村幹部就強行拆了,當然也得罪這幾家人了,但是義無反顧,最後路通了,十好幾年了,路還好好的,當別的村裡一下雨就泥濘不堪時,看到自己門前的泊油路時,都不說話了。當時,就有人說:幸虧那個誰了。人就是這樣的,既然選取把擔子挑到自己的身上了,就得去承擔,擔子越大,意味著承擔越大,自己需要放下的就愈多。

項羽的敗局,從鴻門宴一開始就已經體現了,劉邦的假意歉意,卻得到項羽的答覆是: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所言。先不去論項羽的自負、婦人之仁、殺人成性、殘暴、不仁義等等,就這一點就能夠定性了項羽是鴻門宴的失敗者,更是定性了楚漢相爭的結局。

鴻門宴讀後感5

李清照有詩云:"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很多人眼裡,項羽是一個忠肝義膽的豪傑。他叱吒風雲的偉業,所向披靡的戰績,在秦漢交替之際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幾何時,舉世共仰,千秋景慕。項羽因之而成為歷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著實為後人所景仰。

然而,項羽畢竟是一個杯具式的歷史人物。他的杯具,不僅僅是歷史的杯具,也是性格的`杯具,而他的杯具性格,無疑張揚了他的人格魅力。

項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於他的"義",而這個"義"也恰恰演繹了他的個人杯具。古人云:"義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謂之義"。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當,言而得體,便可稱其"義"。然而,"義"是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項伯為報救命之恩,向張良通風報信,可稱得上"義",可此舉客觀上卻幫忙了劉邦,使得沛公在鴻門宴中能化險為夷,此舉又謂之不"義"。兩軍對壘,項羽卻不忍弒殺劉邦,縱虎歸山,最後成就了劉邦的霸業,實乃對敵人的"義",而對自己不"義"。項羽的"婦人之仁"與"義"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能夠說,項羽重義而輕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杯具。

項羽的性格杯具還表此刻他的剛愎自用。韓信始在項羽麾下,"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陳平效力於項王,"累諫不受,乃封其金與印,仗劍亡,歸漢於武"。此二人均有經國之偉,濟世之才,然而卻不為項羽所用。亞父范增,盡心盡力,鞠躬盡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是韓信;七出奇計,困項王於垓下的是陳平;十面埋伏,逼項羽走江東的是張良;烏江渡口取項羽頭顱的竟然是項王"故人"王翳。項王的剛愎自用,最後讓自己飲下了"四面楚歌"的惡果。能夠說,過分借重於武力而忽視智謀,也是造成項羽性格杯具的一個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駒不逝。駒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的悲愴無疑已成為千古絕唱。假如項羽不固守那狹隘的"義",假如項羽那麼,意氣風發,衣錦還鄉,擊築高歌《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安得猛將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會是劉邦了。

鴻門宴讀後感6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是毛澤東的詩文名句。鴻門宴上,楚霸王未聽范增之語,卻被項伯一言蠱惑:“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而輕易地放跑劉邦,給其以捲土重來的機會。“敗於不肯納諫”是為霸王失敗的主要原因。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用在霸王身上恰如其分。一直以來,世人對其褒少貶多:自矜攻伐、胸無城府、優柔寡斷、沽名釣譽……似乎每個缺點都是不可饒恕的致命錯誤。

曾幾何時,年輕氣盛的他,出世反秦,敢為天下先。逐鹿中原,他拔劍向殷、營救趙歇,取代上將;面對強敵,他一馬當先,奮勇向前,鉅鹿敗秦;後身陷垓下,四面楚歌,他寧願自刎,亦不肯過江,留下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千古佳話。

一個敢愛敢恨、敢喜敢怒的項羽;一個胸無城府,重情重義的項羽;一個令人敬佩,又讓人唏噓不已的'項羽。一部《鴻門宴》是其人格的真實寫照!

自矜攻伐,亦勇敢自信。不錯,劉邦先破秦入咸陽,按約“先破秦入咸陽王者之”。試想,若無項羽率三十萬大軍於鉅鹿與秦軍鏖戰,劉邦何以能憑三萬之眾,從豫陝輕取秦都?論功行賞,入住咸陽者,霸王當之無愧也。然而,正是這自矜攻伐,小覷劉邦,不納諫言,放其歸山,使其丟了江山,也害了身家性命。胸無城府,亦坦蕩真實。曹無傷告密,本為線人,應加保護,面對老奸巨猾的劉邦不經意之間的探詢,其不會虛與委蛇,竟然和盤托出。此等真實,實乃政治上的幼稚,且害人害己!讀至此處,我倒覺得項羽坦坦蕩蕩,昭如明日,心無憂戚。若其得知曹無傷的下場,一定為己所為捶胸頓足!優柔寡斷,亦有情有義。范增數目不動,是其念劉為故交;樊噲闖帳不殺,是其重他為英雄;項伯告密不怪,是見其講義氣。這不動、不殺、不怪,既是其優柔寡斷的性格所致,也是其有勇無謀的證明,更遑論深謀遠慮?然而,也正是這不動、不殺、不怪,比之於劉邦,無意間更顯示其仁義寬厚的一面。“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言猶在耳。曾幾何時,他是何等的英雄!少時,見秦王儀仗,即發下巨集願:“彼可取而代也!”曾幾何時,他是何等的悲壯!窮途末路時,瀟灑認命,拔劍自刎而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生是人傑,死為鬼雄,勝則英雄,敗亦梟雄。他無怨無悔無愧,認情認命認輸,有大丈夫氣概,也有少年英雄氣。司馬遷曰:“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掩卷沉思……

鴻門宴讀後感7

大家對“鴻門宴”這個故事比較熟悉吧!今天,我就要通過這個膾炙人口的故事來了解分析故事中的兩個大人物——劉邦和項羽的性格特點。故事中劉邦機智脫逃,就已註定了他的結局不再模糊,而項羽最終自刎的原因也一清二楚!

曹無傷這一根引火線,引出了一場巨大的戰爭——項羽發怒了要殺劉邦,范增也在一旁添油加醋。當時,劉邦只有十萬人馬,而項羽卻有四十萬人馬!兩方交戰,劉邦必敗無疑。命運無常,就在此時,來了個大人物,改變了沛公的命運——項伯!

項伯,就是項羽的叔叔。因為他和劉備的`謀士張良有交情,當天就把項羽第二天準備攻打劉邦的訊息告訴了張良,但他沒有想過張良知道後會是什麼樣的後果。一陣密謀後,劉邦決定先迷惑項伯,先是表白自己進關並無野心,又承諾和他結為親家,並請他在項羽面前說好話,然後自己在第二日早上去項羽的駐紮地新豐鴻門謝罪,於是就有了那個千古傳唱的故事——鴻門宴!從此,他們的一生都得到改寫。

劉邦這個人能分清好壞,聽從好的建議。而項羽卻恰恰相反,分不清正與反,有時就因為“分不清”才做出了錯誤的判斷,造成了千古恨。鴻門宴,就是千古恨的典型:劉邦沒有相信“鯫生”們的話,而是果斷的相信了張良;項羽就沒有聽范增的忠告,而聽進了項伯的蜜語……

劉邦這個人有心眼。劉邦就是因為心眼多,登上了皇帝的寶座;“西楚霸王”項羽就是因為沒心眼,才聽進了項伯的謊言;就是因為沒心眼,才放走了劉邦;就是因為沒心眼,才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裡……一代天驕,西楚霸王,因為沒心眼結局很慘。回過頭看,有心眼的人物還是劉邦。劉邦有心眼,使他覺察出了“臥底”曹無傷,使他“結交”了傻乎乎的項伯,使他逃過了差點滅頂之災的鴻門宴,使他成為了漢朝的開國皇帝,再顯新的篇章!

劉邦這個人相對而言,比項羽謙虛多了。正是項羽太有才,就聽不進別人的勸告,所以才不理會范增擊玦的吧。劉邦雖然有點驕傲,但他能聽進建議,所以他又比項羽技高一籌了。驕傲的人一般自尊心也很強,項羽就是自尊心作怪,令他“無顏再見江東父老”而拔劍自刎。

另外,劉邦比較果斷,而項羽卻總是猶猶豫豫的。比如說他要攻打劉邦也要第二天打,如果當天就攻打的話,歷史就可以改寫了!范增一直要項羽殺劉邦免除後患,但他猶豫不決,錯失良機。要是換成劉邦的話,他是決不會心慈手軟的!劉邦就果斷了:一不做,二不休。他答應第二天去參加鴻門宴,一早就去了;說了要對項伯好點,就真的對他好點;說逃就逃,說走就走,真果斷!

雖然當時劉邦的軍事力量遠不如項羽,但他為人、性格等方面都比項羽強。所以兩人最終的命運也截然不同。性格即命運啊!

標籤: 讀後感 鴻門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zh-tw/flxy/duhougan/gk5yd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