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職業 >

護士職能在未來會有三變

護士職能在未來會有三變

“護士”兩個字,往往與打針、喂藥、照顧病人等同起來。在未來的發展中,這種印象就會變得既不全面也不科學。隨着我國衞生事業的改革與發展,衞生服務模式將從傳統的醫療救助轉向對所有人身體—心理—社會的全面照顧,衞生資源也將重新優化配置。今後,護士不再僅僅作為醫生的助手,而是與醫生、藥師一樣成為整個醫療保健隊伍中一種重要的技術人員。

護士職能在未來會有三變

護理領域存在哪些問題?護理服務將如何轉向?在近日由教育部、衞生部等6部委聯合召開的“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新聞發佈會現場,記者採訪了衞生部科教司和教育部職成司有關負責人。

護士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

who的資料顯示,早在1998年,絕大多數國家的千人口護士比已達到3以上,部分國家甚至達到30以上。我國的醫護比例大約是1:0.61,全球的平均醫護比1998年已達到1:2.698;我國平均護士牀位比為0.4:1,在農村每4張病牀才配備1名護士,而世界許多國家基本保持在1:1以上。衞生部科教司司長祁國明認為,我國護理人力資源短缺明顯,遠遠不能滿足人們健康保健的需要,今後將加大護士培養,預期到2015年,我國的醫護比達到1:1。

學歷層次結構有差距。教育部職成司劉傑處長介紹説,在全國100多萬護士中,中專或以下學歷的佔85%以上,本科學歷的`僅佔1%左右,與世界其他國家有較大差距。今後將在擴大高職和本科層次護理教育規模的同時,適當控制和調整中等職業護理教育,到2010年達到中專佔50%、大專佔30%、本科及以上佔20%的比例,從而改善我國護理隊伍的學歷層次結構。

護士知識結構欠合理。目前我國護士的知識結構基本沒有擺脱生物醫學模式的影響。祁國明分析説,在護士的知識結構中,政治理論和思想品德佔的比重較大,而文學、社會學、人際交流與溝通、美學、禮儀等人文和社會科學的知識明顯不足;醫學基礎知識佔的比重較大,而有關勞動衞生、職業病和社會醫學方面的知識以及其他與護理密切相關的知識較少;有關臨牀護理的知識仍按臨牀分科進行劃分,沒有突出護理的內容和特色。有關老年護理、社區預防保健護理和精神護理方面的知識更是不足。

社區護理涉外護理成亮點

時至今日,護士的主要工作仍是提供對疾病的護理。但隨着我國衞生政策的調整和適應國際發展,護士的工作內容將不斷擴展。社區護理和涉外護理便是其中的兩大亮點。

社區護理成為護士職能轉變的轉折點。目前,我國從事社區護理工作的護士不到其總數的10%,而美國1993年已經達到33.5%。祁國明告訴記者,到2010年,我國將在全國範圍內建成較為完善的社區衞生服務體系,衞生服務體系的改革使社區護理服務成為新的重要的增長點。社區護理將承擔更多的初級衞生保健、流行病學調研、傳染病監控、衞生宣教等工作,成為公共衞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悉,我國將建立一支穩定的社區護理隊伍,人數約佔護理人員總數的一半以上。

涉外護理引人關注。祁國明認為,中國加入wto後,國際醫療保健進入我國市場,護理人員的競爭將進一步國際化。一方面,世界性的護理人力資源的短缺給我國護理人員創造了更多邁向國際市場就業的機會。另一方面,通過這種交流的過程,縮小我國護理領域在護理理念、護理程序運用以及護理操作技能等方面與國外護理的差距,帶動我國整個護理領域水平的提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zhiye/dvnlm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