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新材料 >

古代名人事蹟8篇

古代名人事蹟8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事蹟吧,事蹟是為了表揚先進、弘揚正氣、推動工作,對工作、學習中湧現出來的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優秀事蹟如實記載和反映的書面材料。到底應如何擬定事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古代名人事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代名人事蹟8篇

古代名人事蹟1

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葬於防。叔梁紇死後,顏徵在失去庇佑,為叔梁紇正妻施氏所逐,於是帶孔子庶兄孟皮與孔子至曲埠闕里,過着清貧的生活。孔子長大後,亦不得不為生活做許多粗活。孔子後來曾説:“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雖然家庭貧困,但孔子仍然勤奮好學。幼年的孔子常將祭祀用的禮器(俎豆)擺設起來,練習行禮演禮,作為一種遊戲。孔子長成後,身高九尺有六寸,因此鄉人稱其為“長人”。季氏曾饗士,孔子也前去,但為季氏家臣陽虎所絀,於是孔子返回。

傳説,孔子年少而好禮,有一年的秋天,烏雲滾滾,寒風嗖嗖,落葉從樹上紛紛飄下來,隨風翻飛。這時,年少的孔丘正聚精會神的在窗下讀書,由於天氣太冷,他又穿着單薄的衣服,不時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親心痛地説:“孩子。歇一會兒吧!”

“好啊!”孔子答應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當時行禮用的'器具),不聲不響地出了屋門。

母親忙説:“孩子,外面風大,天又這麼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裏去玩了吧。”

孔丘一臉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親,我這是在祭祀神靈,行大禮呢!”

“你行大禮幹什麼呢?”母親問他。

“如果我現在不學好禮儀,長大就不知道怎麼做人了。”

母親聽了孔丘的話,驚訝的説不出話來。

在一個禮崩樂壞的年代,孔丘的舉止確實是不同凡響的。

古代名人事蹟2

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平實之中隨着長河的歲月緩緩地流淌了兩千多年,心中自運乾坤,更加凸現出一種高超深邃的人生境界。作為一位教學管理者的我,對孔老先生及其文化精神上的理解與認識也許還很不夠,但通過對孔老先生的學習,我的心靈空間似乎變得越來越圓滿,他讓我更加懂得了教育是對人性的磨合,是一門藝術中的藝術。

對我們現代人來説,孔老先生不能不説是我們教育中的典範。他老人家提出主張“仁者愛人”的學説,其核心就是“仁愛”。儒家思想追求的就是宇宙天地間自然萬物的和諧統一:天、地、人三才道融為一體的大同世界。我想孔老先生的“仁愛”説的就是我們今天所提倡的“和諧”吧!要以仁愛之心愛人,愛自己,愛他人,愛身邊的'一切……

儒家思想強調的是“觀,思,明,學,行”;倡導的是“因材施教,發展孩子的個性特長;快樂學習,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傳授的是“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對學生是如此,對我這個老學生來説也是一樣的。它時刻地告誡我要善於觀察,勤于思考,虛心地向他人請教,不斷地學習,充實自我。在管理中儘量做到“舉直錯枉”,弘揚正氣。既要有“因師任教,發展老師的能力特長;快樂工作,培養老師的工作熱情”的管理理念,又要有“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不斷地去反省自己的工作態度。

作為一位學校管理者,所要管理的是高級知識分子——老師。老師是學生的啟發者、引路人。學校的藝術品要靠他們去雕琢打造。處理和協調好老師之間的關係是創建和諧校園的關鍵。教師既普通又特殊。作為學校管理者的我要不斷地去了解和關心老師,知其冷暖。不但要了解、掌握學校教師的需要層次,根據不同層次的需要,採取相應的措施,以便引導、控制和發展他們,而且還要儘可能滿足不同層次教師的需要,確保每一位教師都能得到一定的發展,找到自身的價值。在眾多的需求中,自我價值的實現是每位教師的最高需求,應滿足教師追求事業成功的心理需要。作為學校的管理者,我們要充分考慮到教師的心理需要,盡力為教師取得成功創造條件,搭好施展才華的舞台。可以通過教學比武、多媒體課件評比、説課等各類活動,為不同層次的教師提供成長舞台和展示才能的機會,促使大批青幹教師脱穎而出。在帶動青年教師的同時,我們也要鼓勵骨幹教師、教學能手發揮自身優勢,追求個性化的教學藝術,創造出不同的教學風格,與此同時,我們還要為他們創造經驗和學術交流的機會,引導他們通過教育科研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激勵他們發揮骨幹示範作用。尊重教師主體地位和人格,激發其主體精神,促使每個個體最大可能地發揮其自身價值,只有建立人本機制,確保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才能讓學校充滿生機與活力。

我認為孔子思想的精髓除了“仁愛”之外還在於他的“務實”精神。孔子一生不遺餘力地周遊列國,用自己切實的行動傳播着自己的學説思想,下到民間,用自己的實踐去完善自己,在求真務實中讓自己的思想和人格得到最大的昇華。“華而不實,恥也”,“大人不華,君子務實”,反對浮華,追求務實。對象不分三六九等,在這點上孔子的思想和宗教思想有着異曲同工之處,例如佛家就有“眾生皆是佛”,基督_教就有“無論貴賤都是上帝的子民”這種説法。所以孔子在傳播他學説的時候,其對象也是不分的,有諸侯、有老農甚至有孩子。我想這也是儒家思想又被稱為儒教的一個原因之所在吧。我校的開放創新的教育辦學能力要提高,必須從“重在務實,重在落實”這個關鍵點上來抓。讓自己及各教學員工下到工作的第一線,沉下去,在實踐中去了解教師及學生的冷暖,瞭解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提高工作效率,做出成績;讓全校員工從思想上認識到務實教學的重大意義,把“務實、見效”當作我校的核心工作來抓。口頭上説如何強加管理、努力備課、努力教學,最終學生考不出來,學生成績無法提高,不能把我們的學生打造成藝術精品等於是一句空話。以實為中心,落實目標管理責任制,大興求真務實之風,説實話,幹實事,出實招,務實效。強化自己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紮紮實實幹工作,樹立“學生第一、教師第一、教學第一、創新第一”的“四個第一”的思想,以韌勁、狠勁和巧勁抓各項目標管理的落實。在實現學校培養目標的整體工作中,積極發揮協調學校改革、建設與發展中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生滿意、家長滿意、社會滿意”為標準,“外樹形象、內抓質量”努力彰顯我校的管理特色,精心鍛造我校教育品牌。

“仁愛”“務實”這兩點是孔老先生對我的最大影響。他老人家還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東西,就是窮我一生也難以學完,但其“仁愛”“務實”之精神我將進行到底。

古代名人事蹟3

魏文侯問扁鵲:“我聽説你們家弟兄三人都學醫,那麼誰的醫術最高?”

扁鵲説:“大哥醫術最高,二哥其次,我最差。”

魏文侯驚訝地問:“那為什麼只有你名動天下,他們兩個一點名氣都沒有?”

扁鵲説:“我大哥的醫術之高,可以防患於未然,一個人的病未起之時,他一望氣色便知,然後用藥將其調理好,所以天下人都以為他不會治病,他便一點名氣都沒有。我二哥的'能耐,是能治病初起之時,防止別人釀成大病。病人剛開始感冒咳嗽時,他就用藥將人治好了,所以我二哥的名氣僅止於鄉里,被人認為是治小病的醫生。我呢,就因為醫術最差。所以一定要等到這個人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然後下虎狼之藥,起死回生。這樣,全世界便都以為我是神醫。想想看,像我大哥這樣治病,人的元氣絲毫不傷,我二哥治病,這個人元氣稍有破損就補回來了,像我這麼治病呢,命是撈回來了,可元氣大傷,您説,我們家誰醫術最高明?”

古代名人事蹟4

柳公權是唐代着名書法家,柳公權書法以楷書着稱,骨力勁健,自成一家,與顏真卿合稱顏柳。

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面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他也因此有些驕傲。一天,柳公權和幾個小夥伴在村旁的老桑樹下襬了一張方桌,舉行“書會”,約定每人寫一篇大楷,互相觀摩比賽。公權很快就寫了一篇。一個賣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寫的`幾個字“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誇”,覺得這孩子太驕傲了,便皺皺眉頭,説:“這字寫得並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樣,軟塌塌的,沒筋沒骨,還值得在人前誇嗎?”

小公權一聽,很不高興地説:“有本事,你寫幾個字讓我看看。”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説:“不敢,不敢,我是一個粗人,寫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腳都寫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華京城看看去吧。”

柳公權不相信,他悄悄給家裏人留了紙條,就獨自往華京城去了。柳公權一進華京城壽門,見北街一顆大槐樹下掛着個白布幌子,上寫“字畫湯”三個大字,字體蒼勁有力,筆法雄健瀟灑。樹下圍了許多人,他擠進人羣去看,不禁驚得目瞪口呆。只見一個黑瘦的畸形老頭,沒有雙臂,赤着雙腳坐在地上,左腳壓住鋪在地上的紙,右腳夾起一支大筆,揮灑自如燦在寫對聯。他運筆如神,筆下的字跡似羣馬奔騰,龍飛鳳舞,博得圍觀看客們陣陣喝彩。

小公權這才知道賣豆腐的老漢沒有説假話,他慚愧極了。從此,他時時把“戒驕”記在心中,勤奮練字,虛心學習,終於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古代名人事蹟5

漢朝的時候,漢武帝要派使者到西域去結交各國,加強往來。年輕的侍從張騫主動報名要承擔這項使命。“西域”指的是當時的亞洲中西部的廣大地區。張騫明知到西域的路途十分艱險,可為國探險立功的壯志支配着他帶着100多人上了路。路上,他被敵視漢朝的匈奴人扣押了10年,後來逃走,又跋山涉水挨餓受凍,終於到達了西域。

張騫先後到了大宛、康居、大月氏(zhī)、大夏等國(在現在的哈薩克、塔吉克、烏茲別克、阿富汗境內),見到了國王,表示了漢朝願與他們友好來往的`願望。這些國家的人見到漢朝使者十分高興。幾年以後,張騫再次出使西域。他還派出許多副使到身毒(yān dú)、安息(在現在的印度、伊朗一帶)等國,和那裏的人民建立了關係。這樣,漢朝和西域各國開始了友好往來,特別是經濟文化的交流越來越多。中國的先進技術、絲綢、冶鐵術、作物栽培法等都傳到了西域,西域的葡萄、苜蓿、胡桃和音樂舞蹈也傳到了中國。在東西方之間,出現了一條商路,人們叫它“絲綢之路”。來往的使者和商人絡繹不絕,熱鬧非凡。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東西方交流的通道,使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知道了中國這個東方大國,擴大了中國的影響。

古代名人事蹟6

認識了你,我才知道所謂君子之道;認識了你,我才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真理;認識了你,我才理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至理真言。

輕輕地,孔子曰……

你彷彿聖人一般,從天而降,衣袖輕拂,帶以爽人的智慧和傲人的才氣微微低吟,就如同來自天際的夢囈,卻又發人深省而引人注意輕俘雪白的鬍鬚,微皺高高的眉頭,壯大的身軀,是嚴肅而睿智的化身。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一行淡淡的墨跡而已,我卻瞭然印入心底。當自私之意習習而來,它便在第一時刻彈跳而出,警示着我的大腦。冥冥之間,你偉岸的.背影便在我眼前回蕩,隱然刻在內心。於是就學你,微微含笑,那永遠是我最岸然的神情。

衣衫襤褸,或是衣衫屢地,你卻總是堅持了周遊列國,帶領着各位學子,曾參,顏回,子路……你總是希望用自己的儒家學説打敗所有君主的倔強與固執。

款款地,孔子曰……

微笑之間,你緩緩靠近,踏在青石板上。朦朧裏,你沉吟:“君子不重則不威,不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做人首先是自己要莊重,要自重,否則別人就不會尊重你了。因而,和人相處要誠實,要謙虛,要認識到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並努力改正錯誤。

你總是穿着蓬鬆的布衣,儼然平民。或讀聖賢書,你説:“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時,常會想起你的這番話。我反覆地問自己,我學了嗎?我思了嗎?當自己迷惑只知學習的時候,就輕輕地坐在月下,靜靜思索。當被思索傷透腦筋的時候,我就打開書本,學習再學習。在學習中思考吧!你諄諄教育着。在思索中學習吧!你循循善誘着。我在思海中暢遊,在書山上漫步,我輕悄悄地步向你,靜靜地學習你。

靜靜地,孔子曰……

捧卷在手,想起你的教誨,風中會有淡淡的菊花香味,還有野草不為人知的幽香。夜空中的星星一閃一閃的,彷彿有約定似的,照亮前方……

悠悠地,孔子曰……我彷彿聽見一個温和的聲音緩緩傳來,看到一個優雅的身影款款揚起,伴隨我慢慢成長……

古代名人事蹟7

漢明帝時,汝州有一個秀才叫張劭,到東都洛陽去應舉。這一天,他住在客店裏,聽見隔壁有人喊救命,並有痛苦的呻吟聲時斷時續地傳出來。張劭問店小二,隔壁住的是什麼人。店小二説,是一個生了重病的人。就快死了。張劭要去看個究竟,店小二慌忙阻攔,説,那個人害的是瘟病,我們誰都不敢去。張劭哪裏肯聽店小二的勸,他徑自走過去查看。見病人已經奄奄一息了,張劭趕緊為他求醫問藥,並湯水粥食,早晚小心伺候。

沒幾日,那人居然病好了。

原來,這個人也是來趕考的。是楚州山陽人,姓範,名式。因為這場病,兩人都耽誤了京都大考。範式十分過意不去,就在這家小店裏,兩人義結金蘭,拜為兄弟。

離別時。正值重陽節。範武説,明年的今天,我一定到賢弟家中,登堂拜會你的家人。張劭説,那一天,我一定設雞黍之宴,等待兄長的到來。兩人盟誓之後,飲了數杯酒,然後含淚告別。

第二年重陽這天,張劭起了個大早,灑掃廳堂,宰雞炊飯。等待範式的.到來。然而直到日落。他也沒有看到範武的影子。張劭不相信兄長會違背誓約。一直苦等到深夜。

三更時分,一陣風來,影影綽綽中。有一個人影。頗似範式。張劭喜出望外,説,小弟從早上一直等到現在,我知道兄長不會爽約的。然後張劭高興地置酒設宴,準備與兄長痛飲。蹊蹺的是,範武到來之後,始終不説話,還時不時以袖掩面。張劭心疑,以為自己招待不週。範式見狀,慚愧地説,賢弟啊,實話告訴你,兄已非陽世之人,乃陰魂也。

張劭聽罷,不啻於五雷轟頂,驚問何以至此。範式説,自去年別後,我便終日忙碌在商賈中。塵世滾滾。歲月匆匆,今早鄰居送我茱萸酒,始知今日是重陽節。我怎敢忘記與賢弟的盟約,奈何山陽距汝州,千里之隔,非一日能到。有道是,人不能日行千里,魂靈卻可以做到。為了不背棄誓約,我便自刎而死,魂駕陰風,來赴兄弟的雞黍之約……

説實在的,歷史上重信守諾的故事讀過不少,然而當讀到《喻世明言》中的這個故事時,仍覺驚心動魄。也許在範式看來,一個人如果沒了信用,也就成了一具軀殼,失去了在世上行走的意義。於是,他便用生命託舉起他心目中最貴重的東西——信用。故事到這裏還沒結束。

那一晚,張劭放聲痛哭。第二天,他便辭別家人,奔赴山陽,去參加兄長的葬禮。一路上,他飢不擇食,寒不思衣,行了幾天,終於到達山陽。張劭祭拜完畢,回頭對範武夫人説,願嫂嫂垂憐愚弟,不棄鄙賤,將劭葬於兄側,能陪伴在兄長身邊。張劭此生足矣。

説完。張劭撥劍自刎而死。他也用犧牲自我生命的方式。給結拜兄長、也給這個世間一個感天動地的回答。

古代名人事蹟8

尉遲敬德勇冠三軍,他武藝出眾,跟隨太宗立下諸多軍功,是其心腹大將。

可李世民登基為帝以後,性情憨直的尉遲敬德,卻仗着功勞在身,居功自傲,每每見到房玄齡、杜如晦和長孫無忌等人,總要當面譏諷他們,與這些人的關係逐漸惡化。

太宗見此,只好讓尉遲敬德離開京城到地方去做官。

貞觀六年,太宗大擺酒宴,當時已是同州刺史的尉遲敬德也趕回京赴宴,到了宴席的時候,尉遲敬德見到自己的席位居然被排在了下面,非常生氣,指着坐在他前面的人説:“你有什麼功勞,也配坐在我的上席?”

當時,任城王李道宗坐在尉遲敬德的下位,就向尉遲敬德解釋,誰知尉遲敬德這個暴脾氣,誰的'話他都不聽,捉住李道宗就是一頓痛打。

李道宗哪打得過尉遲敬德,再加上沒有防備,一隻眼睛差點當場被打瞎。

太宗為了這件事很不高興,他用漢高祖大殺功臣的事規勸尉遲敬德説:“我發現西漢開國功臣大多都被殺了,我登基以後一直很想保全你們,但是你卻不斷觸犯國法。這次回去,好好反省,別做讓自己後悔莫及的事!”

尉遲敬德聽完這番話,知道太宗動了殺心,連忙磕頭謝罪,從此以後都約束自己的行為。

後來,尉遲敬德的地位不斷晉升,他任鄜州都督時,太宗對他説:“有人説你謀反,這是為何?”

尉遲敬德大驚,難道皇帝真想效仿漢高祖,殺掉功臣嗎?他作出一副氣憤的樣子,説到:“臣是謀反了!臣跟隨陛下征戰天下,如今身上全都是傷疤,如今天下已定,就説我要謀反嗎?”

他脱下上衣,向太宗展示自己身上的累累傷痕,太宗落淚,連忙表示自己絲毫不懷疑他,此事才作罷。

但是,尉遲敬德知道,太宗這是真的在懷疑他,為了保全全族,尉遲敬德請求回家養老。

到了晚年的時候,尉遲敬德更加不敢放肆,他整日躲在家中,長達十六年不與外人交往,沉迷於丹藥,學習樂器以自娛。

一代名將最後竟淪落至此,實在令人唏噓。正因為尉遲敬德懂得急流勇退,明哲保身,所以他才能比太宗活得更久,74歲高壽善終。

標籤: 名人 事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cailiao/lovo3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