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教師 >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精】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精】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精】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幼兒老師每天面對着三十多個孩子的吵吵鬧鬧聲,常常一天下來覺得身心疲憊,喉嚨更是變得嘶啞,於是怎麼讓自己不累,輕鬆地來帶着這些小傢伙們學、玩自如,是我們每個老師每天都在不斷思考的問題。當看到《給幼兒教師的建議》這樣一段時,不禁讓我有豁然開朗地感覺。

“常規教育活動中,首先要為孩子們創設一種輕鬆、愉快的心理環境,運用幼兒感興趣的形式,寓教於樂,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情緒中形成初步的規則意識。經驗證明,在對幼兒進行常規培養時,將要求和相關常規要領滲透在富有情趣的兒歌中更易讓孩子接受,更易引起幼兒的興趣。”

的確如此,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幼兒園裏都會表現出自己個性的一面,如果老師一味以“不可以這樣……”“不能做……”不如稍稍改變一下説法如幼兒走路時不妨説:“小小貓走路靜悄悄,不推不擠慢慢走”;幼兒入廁洗手時可以説:“輕輕打開水龍頭,小小肥皂擦一擦,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縫裏搓一搓,輕輕水衝一衝,小水池裏甩一甩。”這幾句朗朗上口的兒歌很形象地讓孩子們知道了洗手的程序,以及避免了他們長時間的玩水的行為。當每天午睡時,與其説“不能講話,閉上眼睛”,還不如説:“輕輕閉上小眼睛,不吵不鬧休息好”在老師用兒歌的形式來提醒幼兒遵守這些常規,幼兒不僅能接受,更能明確正確的行為,當這些兒歌成了約束幼兒的某些行為時,那麼我們老師在帶完一天下來就會變得輕鬆自如。

孩子們都是天真無邪的,他們需要的是老師的耐心引導,與其埋怨他們的不懂事,不如發揮一下我們的語言智慧,尋找一些適合他們,也能夠他們接受的語言指令,相信我們會越來越輕鬆地面對一天的帶班!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音樂是幼兒園教育不可缺少的內容,它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音樂教育對幼兒來説又是非常重要的,幼兒園開展音樂教育活動的目的在於"初步萌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在音樂教育活動中,要讓幼兒理解音樂作品,就應該讓他們聽聽、講講、動動,通過他們的聽覺及身體的動作來感受音樂,從而把他們帶進優美的音樂境界中。

音樂活動是幼兒最基本的生命活動、是幼兒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是他們進行情感表達與交流的工具……輕輕的翻開《給幼兒園教師的101條建議》這本書,書中豐富的內容深深的吸引了我。該書分為“目的與價值篇”、“程序與方法篇”、“情景與對策篇”、“問題與研究篇”、“學習與成長篇”五個篇目,在每一個篇目中詳盡地記錄着我們在活動設計、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與解決策略,是一本真正實用的“小寶典”。

在看了這本書之後,其中怎樣教授新歌這一節給我印象最深,它從導入這一環節詳細的闡述了導入的一些方式,不同的歌曲不同的年齡段更適合怎樣的導入給了我很大的啟發。適合表演的歌曲可以運用動作導入的方法、歌詞內容簡單的歌曲適合運用歌詞創編的導入方法等等。其中有一項副歌前置的導入方法在歌曲《小鼓手》中得到了很好的實踐,在這首歌中採用的副歌前置的導入方式能很好的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同時抓住了孩子的興趣點,把這首歌的難點解決,會讓活動效果能更好。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第51條:要使知識“活起來”。文中説到:兒童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識往往變成了不能移動的重物,知識被積累起來似乎是“為了儲備”,它們不能進入週轉。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運用。當知識脱離學生的精神生活,脱離他們的智力興趣,掌握知識就變成了毫無樂趣可言的事,變成了為知識而知識,學習成了一件乏味的事情。

在音樂課教學中,我也常常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學生們對於學歌很感興趣,但是如果樂理知識佔據時間多了,孩子們就有點心不在焉了,一下子興致低了下去。為什麼會這樣的呢?學歌那麼的吸引孩子而一到樂理知識就無興趣了呢?在課堂上我們沒有抓住樂理知識的“交集點”,去引領孩子們,而是把知識變成了教授的“死東西”。因此他們就失去了興趣。

那麼在音樂課上,我們要怎麼讓學生學習樂理知識也“活起來”呢?我想,教學活動的設計要活而有序,要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一堂課既要考慮其多樣性和靈活性,更要考慮其有序性,所以課堂活動要做到富於變化,在音樂的輕鬆環境中讓孩子們輕鬆的掌握樂理知識。可以插入一些有關樂理知識的活動,讓他們在參加活動、學歌的同時自己體會到一種無形卻又必須存在的東西——樂理知識。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同時達到教學的目的。

總之,我們教師要依據所學知識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多學習,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做到適時適度,切實可行,讓學生的激情飛揚,讓知識“活起來”,讓快樂的課堂中加入“死知識”後同樣是學生學習的樂園,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蘇霍姆林斯基在《關於和諧的教育的一些想法》中指出:所謂和諧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動的兩種職能配合起來,使兩者得到平衡:一種職能就是認識和理解客觀世界,另一種職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現,自己的內在本質的表現,自己的世界觀、觀點、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積極的勞動中和創造中,以及在集體成員的相互關係中的表現和顯示。

我們一直以來都形成了一種習慣,一種觀點:一個人如果是得了好的成績,好的評分,那他就認定是好人,如果得了糟糕的成績,那他就毫無出息了……這是多大的錯誤啊?!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培養學生怎樣做人,怎樣熱愛勞動。蘇大師給我們提出了“和諧教育”這一概念。告訴我們要把人的活動的兩種職能配合起來,使兩者得到平衡,我想也可以這樣理解:首先要使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都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其次是使學生在全面發展基礎上具有特長。我們要讓學生知道——知識是必不可少的,但我們幸福和充實的精神生活更是不可少的。

我們應該發揮自己的特長,充分地表現自己,從而得到全面的發展。教育者則應該遵循學生的“個性”發展,從多角度、多方位去評價學生,挖掘學生潛力,幫忙他們全面地發展。

使每一個學生在從學校畢業的時候都能帶走渴求知識的火花,並使它終生不熄地燃燒下去。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假期裏我閲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收穫頗多。這本書給我感受最深的一條建議就是:多讀書

在他的一百條建議裏,不止一次提到閲讀,他將閲讀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蘇霍姆林斯基説“要做到教會學生自學,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要使一個人在上國小和中學的時候就酷愛讀書,並且學會在閲讀中認識自己。”

“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閲讀、閲讀、再閲讀,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的腦力勞動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從他的這些話語中,足以看出他對學生閲讀的重視。

其實,不僅學生要閲讀,我們教師同樣需要閲讀。人們常言: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已要備一桶水,而教師的這桶水必須是不斷更新的水。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閲讀,不斷地更新的知識。然而,實際情況是,我們看似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卻很少抽出時間來讀書。有的即使讀書也是疲於應付,以至自己在教學中筋疲力盡,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種負擔。但書中給我們指明瞭方向: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每個月讀三本書,學科問題的書,學習榜樣事蹟的書,關於人的心靈的書。這樣算來,工作五年的時間,也讀了一百多本書了吧。反思自己,真正靜下心來讀過幾本呢?

我想我要把讀書當成一種習慣,就像每天習慣於抱着手機看來看去。把更多的時間放在有意義的事情上,每天去閲讀有益的書籍,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文化、底藴深厚的教師。一個愛讀書的學生,自然會教出很多愛讀書的學生。

因此,從現在起我們要不間斷的讀書,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就讓我用甘地的一句話作為結束語:去學習吧,如同你將永遠活着!與大家共勉。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着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在第一節,蘇氏提出了一個至今令許多老師頭疼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早在—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個問題不光是在蘇氏所處的那個年代存在,就是在今,絲毫未見減少。説起這裏面的原因,教師大都歸結為學生不知道學習或者腦子笨,家長不配合。而不是積極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那麼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這句話説白了,就是我國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應該説,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説都是耳熟能詳。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也經常説,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而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有幾人能做到這一點呢?

在書中也提到了教師的語言問題。教師的語言要純潔、文明、健康;教師的語言要準確、鮮明、簡練;語言作為一種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離不開言辭的熱情、誠懇和富於激勵性;教師的語言要含蓄、幽默、富於啟發性。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還是有它的道理的,不僅要多看書,還要把書中獲得的啟示用到實踐中,那才是真正的看書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本書無害,不妨一讀”是本書的作者“另類校長”鄭傑向讀者推薦此書的理由。説實話,我是很頭疼讀教育類書刊的,因為多數時候我們讀到的是一些永遠“正確的廢話”。然而,隨手翻了幾篇之後,開始相信本書確實不妨一讀。

我這個人好讀書不求甚解,純理論性的書籍我很難耐心地讀完。因此,平時手頭放置的有關教育的書刊也多是《班主任兵法》《李鎮西和他的學生們》等這樣一些藴含理論的故事性書籍,讀起來津津有味,又發人深省。出於這個原因,《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放在案頭很長時間都沒有去翻開看一眼的衝動。然而,一旦翻開便丟不下。的確,這本書沒有多少趣味性可言,但是從中發現的卻是更深一層的東西:思想的獨立與深邃。

從“教師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教師作為一名稱職的員工”到“教師作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師作為一種自由職業”我們看到的是作者首先是把教師作為一個普通的人來看待的。教師關注的不僅是學生,還有自身的生命質量與人生幸福等問題,其觀點新鋭而獨特,令人耳目一新。鄭傑説出了許多教師想説卻不知怎麼説或者知道怎麼説,一開口卻變了味的話。

真正的影響就是在偶然的不經意間的閲讀過程中自動產生的,尤其是我們當教師的在聽慣了各種各樣講台上,主席台上滔滔不絕的説教之後,在難得的清閒之中,對不經意間的一點心靈的萌動,會覺得是那麼珍貴,因為這其中的每個字的誕生都是出於真誠。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幸得學校領導的安排,今年我接任一年級的班主任。一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自制力差,注意力保持時間短。教過一年級的老師一定還記得,有些同學在課的後半段要麼發呆,要麼玩橡皮、鉛筆,要麼亂動、坐不住,即使自己想認真聽課,但管不住自己。也就是説一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在整堂課上都能認真的聽老師講,能維持的時間大約是在十五到二十分鐘左右。培養孩子們的注意力是我重要任務之一。

《給教師的建議》中給我們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書中這樣闡述:“要能控制注意力,就必須懂得兒童的心理,瞭解他們的年齡特點。要能把握住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一種自豪感。”細讀之下,反覆思考,理解為:我們要想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比較長的注意力,你就要將學的內容與他所掌握的與這一部分有關的知識讓他們發生聯繫,他就會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後果,注意力也就會越集中。

實際操作中,我讓自己站在學生的角度,感受我需要的和喜歡的,讓學生處於一種相對積極的狀態中。在教學設計中,我努力營造閲讀期待,教學提問指向認知衝突,力求使問題有思維衝擊力,有探究價值。在課堂上,我放低師道尊嚴的架子,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把自己當成他們的學習夥伴,適時地穿插幾句幽默的話語,調節課堂氣氛,收一收學生的心。

這些措施的實行,有效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內需力,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我們班的孩子常常會説:“哎呀!這節課怎麼這麼快就結束了!我都還沒上夠呢!”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第75條“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中提到“教師要有學習的願望,要有對知識的渴求和理解智力活動的奧祕的志向,只有這些小路攀登,才能使你到達教育技巧的頂峯——即師生之間心靈交往的和諧的境界。我想告訴你,年輕的朋友一個簡單而又極其複雜的教育祕訣。這個祕訣就是隻有教師關心學生的人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説,就在於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我是一位勤奮的腦力勞動者,是祖國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兒女,是一個有着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斷取得進步的完美的人。我認為這個祕訣非常重要。我們完全應當建立師生之間的情感橋樑。那種只要帶領孩子去玩,和孩子們一起分享快樂就行了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要建立與孩子間的真正友誼,是要用我們的力量,我們的思考,我們的智慧,我們的信心和我們的情操去鼓勵孩子的行為和情感。為了建立師生之間的偉大的友誼,教師必須付出巨大的精神財富。

要想建立起師生間友誼的橋樑,我們的教師必須付出真誠的、真心的愛。世界上有着各種各樣的愛,而教師對學生的愛則更加高尚。這種愛集中地反映了社會進步的要求,藴含着更加廣泛的社會意義,這種愛,是教師與學生心靈之間的一條通道,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有了它,教師才能贏得學生的愛,贏得學生的依賴,使學生樂於接受教誨,收到其最佳的教育效果。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在這一條裏,蘇霍姆林斯基提到,除了平常的學校活動、觀察和興趣範圍以外,學生還應當有一種豐富的、多方面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學生的(課外)閲讀,特別是在少年期。

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佔有何種地位。不應當把學生的智力生活理解成個人的狹窄的小天地。

一個人既在豐富集體的智力生活,同時又在享受集體的精神財富。學習困難的孩子也可以參加科學——學科小組的活動和晚會。……在小組裏,那種豐富的智力興趣的氣氛,激發他們去閲讀,而對他們來説,閲讀正是達到順利學習的最重要的補救手段。

蘇霍姆林斯基把學生的課外閲讀當成學生的智力生活,又一次強調了閲讀對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重要性。而要把課外閲讀落到實處,最好就是在班級建立“圖書角”。

自從我校開展新教育以來強調讀書,建圖書角,把自己的書放在班上大家一起交換看,事實證明這種做法其實挺不錯的。這條建議還談到了教師閲讀對學生的影響。大家最常説的就是:“愛讀書的老師才能培養出愛讀書的學生。”它再次提醒我要多讀書,堅持讀書才好。

除讀書外,蘇霍姆林斯基還建議通過成立各種學科興趣小組這種集體的智力活動來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但是興趣小組的成員,往往都是學習能力比較強的,這就把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排除在活動之外,其實是一種很殘忍的做法。今後要多注意讓後進生從閲讀開始,由淺入深,增強理解力,通過活動激發他們的閲讀和思考。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推薦》第75條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中提到教師要有學習的願望,要有對知識的渴求和明白智力活動的奧祕的志向,只有這些小路攀登,才能使你到達教育技巧的頂峯即師生之間心靈交往的和諧的境界。我想告訴你,年輕的朋友一個簡單而又極其複雜的教育祕訣。

這個祕訣就是隻有教師關心學生的人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透過學習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説,就在於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我是一位勤奮的腦力勞動者,是祖國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兒女,是一個有着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斷取得進步的完美的人。我認為這個祕訣十分重要。我們完全應當建立師生之間的情感橋樑。那種只要帶領孩子去玩,和孩子們一齊分享快樂就行了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要建立與孩子間的真正友誼,是要用我們的力量,我們的思考,我們的智慧,我們的信心和我們的情操去鼓勵孩子的行為和情感。為了建立師生之間的偉大的.友誼,教師務必付出巨大的精神財富。

要想建立起師生間友誼的橋樑,我們的教師務必付出真誠的、真心的愛。世界上有着各種各樣的愛,而教師對學生的愛則更加高尚。這種愛集中地反映了社會進步的要求,藴含着更加廣泛的社會好處,這種愛,是教師與學生心靈之間的一條通道,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有了它,教師才能贏得學生的愛,贏得學生的依靠,使學生樂於理解教誨,收到其最佳的教育效果。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在閲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閲讀。”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話道出了學習的真諦。我始終認為,學習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閲讀能力,有思考的閲讀。

國小中高年級開始,很多學生的學習障礙首先就出現在閲讀上。讀不懂課本,讀不懂材料,讀不懂新聞,讀不懂評論。用他們的話來説就是:“我每個字都懂,但就是不知道這句話在講什麼。”此時,一般我都會問一句:“你具體哪個地方不理解呢?”大部分學生都會説:“都不懂!”

“都不懂”三個字正正説明了他們在閲讀的過程中沒有思考。或懶於思考,或不懂思考。懶於思考的,是學習習慣的問題,改掉習慣即能提高學習效果。不懂思考的,則是學習能力問題。可能就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這是從國小就拉下的問題,從小就沒有鍛鍊好理解能力。也有可能是知識面太窄、視野不夠開闊的緣故。古語云:“見多識廣”。見得多了,才會識得廣,想得深。見都沒見過,談何思考?!

在學習上,有一個理論叫“最近發展區理論”,由維果斯基提出。他認為,學生的學習水平,分為現有的水平和可能達到的水平兩個方面。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讓最近發展區成為現有水平,進而不斷提高可能達到的水平的過程。

如果有兩位同學,一位同學從小大量閲讀,他的現有水平是5,;另一位同學從小閲讀量不大,他的現有水平是1。那麼,要想這兩位同學都達到10的可能達到水平,顯然前者的“最近發展區”要小一點。前者比後者將更容易實現10的水平。

最後,如何有效地做到有思考的閲讀?寫讀書筆記是個不錯的方法。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以前只是聽説蘇霍姆林斯基,只知道好像他是名人,人們喜歡引用他的話來説明某個道理。今天暑假買了他的書。網上郵來,厚厚的兩本,一本是寫給老師的,一本是寫給家長的。“他是哪裏來的時間寫下的這麼多文字的?”我心裏暗暗的想,他到底是一個怎麼的人?他會寫些什麼?

每一條建議都不長,沒有長篇大論,滿滿乾貨,收益頗深。其中,我最深受影響的兩條如下:

一、關於閲讀

閲讀的重要,我很清楚。我以為,閲讀的重點人羣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學有餘力,吸收了課堂和課本知識,沒有吃飽,沒有勞累,翻開課外書,汲取智慧和知識。但是,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習成績不太好的學生跟需要閲讀。閲讀才能打開智慧的大門。

二、關於課堂教學的重要性

在平常的教學工作中,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的錯字層出不窮,糾正不完。看了這本書更加重視課堂教學的準確性。同時,努力確保學生記住正確的,第一次就寫正確的。工作的重點要放在學生第一次學習的準確與正確,這樣可以避免“改不完的錯字”等類似情況的發生。

他如我們一樣,卻能在繁瑣與忙碌的工作中,總結出經驗,其智慧的光芒一代一代傳遞。也許,他未必忙碌,但想必一定是很幸福的,所以,才會從他的筆端流瀉下幸福的文字,他那種生活就是現在新教育提倡的那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吧。

但是最讓我感慨的依然是教育工作者可以如此專業!

第一遍書讀得不精,這個學期要再讀一遍。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我認為對每一位英語學習者來説,朗讀和背誦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對初學英語的國中學生來説是至關重要的。朗讀和背誦是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能力和英語成績的有效途徑,也是必經之路。朗讀和背誦也是克服當前中國學生的"啞巴英語"的有效途徑。更為重要的是朗讀和背誦還有以下幾方面的好處:

第一通過朗讀和背誦,可以積累大量實用的英語短語、句子、習慣用語;可以擴大視野,在腦子裏儲存大量有用的詞彙、短語、習慣用法。

第二通過大量的朗讀和背誦可以培養語感。語感的培養離不開"讀"這種最基本的實踐方式。朗讀是訓練語感的好方法,讓學生反覆朗讀甚至背誦作品,特別是精彩段落和句子。讀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英語語感。語感一旦形成,在以後的學習中可以受益匪淺。比如有一道填空題,你甚至不知道這個句子的具體意義,你卻能説出該填什麼詞,這就是你的語感。這樣就可以自然的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錯誤。

第三,堅持不懈的朗讀和背誦也是訓練語言、語調、語流和連貫性、流暢性口語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有助於改進語音。通過朗讀,尤其是模仿正確、地道的英語語音語調,可以糾正和訓練自己的語音語調,掌握説英語的種種技巧,如連讀、失去爆破、同化、重讀、弱讀等,從而迅速發展口語表達能力。

因此,在國中階段尤其是七年級的英語教學中一定要重視朗讀和背誦。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最近我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後,對這位前蘇聯偉大的教育家,更是佩服至極,崇拜至極。他的每條建議都是那樣富有哲理,用心去思考他的每一條建議,很好的借鑑,並運用於我們現在的教育工作之中,都是非常必要,很有價值的,下面就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第46條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中提到的教師日記,這個方面談談我個人的感受和體會。

我認為蘇老提到教師寫日記也就是今天我們所倡導寫教學反思。

幾年的教學工作經驗讓我懂得了教師應當通過教學反思來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我。正如葉瀾教授説過這樣一句話“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可能成為名師。”從中我們可以完全看出當前倡導的教師要寫教學反思之如此重要,如此必要。很長一段時間,我就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許多教師外出聽課、看課的機會很多,可是幾年之後,多年之後,你再去聽他的課堂教學,為什麼還是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這裏我認為關鍵就在於教師缺乏這種學習的品質,缺乏課後反思的品質。目前存在的狀況就是有的教師的“教學反思”是學期末統一的後補的,更為可笑的是,有的教學反思居然是課前預設的。這樣哪還會有它的必要性,實用價值呢?所以,讀了蘇霍姆林斯基建議和葉瀾教授所説的那句話我們更應該重視寫教學反思、並且堅持寫,以此促進我們的成長,以此提高我們的業務水平。

標籤: 讀後感 教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aoshi/42wrr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