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教師 >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精選)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精選)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精選)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1

一個人最大的幸福是熱愛自己的工作。因為人的一輩子大部分時間都得工作,如果不熱愛自己的工作,只是當成謀生的手段,就很難享受工作中的快樂。作為一名教師,如何做到熱愛自己的工作,從事業中追求幸福感?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直到讀了鄭傑校長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才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不妨一讀此書,這是一本無害的書”。鄭傑在《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中第一句話,就從一種別樣的角度吸引着我。教師首先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精神空間,他們也要享受生活……這樣的觀點就把教師從“聖人”的位置上拉了下來。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必須首先學會做一個成功的普通人。

鄭傑校長的一百條建議的四個部分正能給我們這樣的啟示。

一、教師應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

教育不是讓學生將書本上枯燥無味的知識、概念簡單的複製到學生的大腦中。教師應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這應該成為每一個教師努力的方向。在進行每一節的教學活動前,教師應該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做到既能夠深入淺出地講解難懂的知識,又能夠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樂趣,進而激發學生自己去尋求知識,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明白知識的意義、學習的樂趣,讓學生真正愛上我們所教的學科。

二、作一名理性的教育者

教師要有理性,必須把學生當“人”看待,這是我們的工作與其他工作最大的區別。教師要有理性,必須“從四十五分鐘裏榨出油來”,提高教學效率,那是在為學生節約生命……教師應該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師才是優秀的教師,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業做好。

三、要繼續學習,多帶點東西進課堂

教師需要不斷學習的理由很多,教師要繼續學習,不但是為了使自己的個人素養進一步發展,更是為了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我們常説: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就我們從事的教育事業而言,從為了學生髮展的角度我認為繼續學習可以達到: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做到與時俱進;學會新的教育教學手段並應用到教學中去。

只有教師自身教育素養的提升,有了一定的知識積澱,在課堂上的教學才不會照本宣科、索然無味。對於知識的理解和駕馭,才能遊刃有餘、融會貫通。所有這些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2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書中每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建模,很多都是教育教學中的計算機程序,用平實生動的語言,娓娓道來。它不晦澀,通俗易懂,在樸實的語言和真實的故事中教育進教育大師們以人為本的滲透理念。雖然現在現在教育國際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方法論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説,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的教育理論大師,他用30多年的時間向我們闡述了教育的真諦,他閃爍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如同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教育工作者乾渴的心靈!書中的就許多經驗都值得我學習和反思。

文章中有談如何教書育人的,有談如何關心後進生的,有談如何提升自身素質的。其中第八十七條“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給我的啟發最為深刻。“教育素養”首先是指教師對自己所教的學科有深刻的認識。我所教學從事的工作是語文教育教學活動工作,那麼我必須能夠分辨清楚語文這門學科的最複雜的問題,能夠分辨清楚那些處於學科思想的`前沿結構性問題。如:我應對語文教育理論的發展有所瞭解,熟悉目前語文教育領域的動態。蘇霍姆林斯基説“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或者説教育工作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的確是這樣,只有當我的常識基本技能視野無比寬廣時,在語文教育教學這時,才能高瞻遠矚、才能改革創新、才能英語教學成為語文教育教學的真正鼎益。

文中還多次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道德修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深入地思考。”蘇霍姆林斯基表示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理應精神寶藏,那就是喜歡讀書的精神。”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3

蘇霍姆里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首先談到教育應該熱愛孩子。只有熱愛孩子,才能擁有熱情,才能無悔的付出,才能孜孜不倦的鑽研,合理地運用空閒及有效時間來工作,學習。教育不應該而且也決不能成為一種複製過程,他要成為一種創造與激發的過程。早在上世紀40年代,蘇聯就開始關注到了學生的素質教育,關注學生的思維方式的培養和學習方法的養成問題。尤其是國小階段,學校與教師教學的第一要義就在於要教會兒童學習,培養少年兒童熟練地讀和寫,並在熟練地讀寫的基礎上進行積極的思考,進而去創造。這一點,對我們現在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標。我們的孩子在義務教育階段被完全放開,成了斷線的風箏,以至於在高中階段,沉重的課業負擔和升學壓力,使他們望而卻步,失去了學習的'慾望和興趣。在者,我們的學校環境並不適合素質教育。只有素質教育,新課改的口號,貫徹下來舉步維艱,甚至換湯不換藥。箇中原因恐怕只在理念二字。誰都知道創新好,然而有不願承受創新的代價,因而在學校林立的現實背景下,創新帶來的暫時困難,讓領導者們懼怕名譽的喪失和生源的減少,現實的壓力就在眼前,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我們的素質教育是否也要考慮一下結合我們的現實情況呢?高調誰都會唱,但我們要聽的是一首和諧的樂曲。

無助的眼神

越深入的閲讀,越感到現實的壓力。好多想法也曾在我的心頭拂過,然而,我只是一無名小卒,對自己的本分工作兢兢業業,對於課改這樣的大問題,只能心有餘而力不足。比方説,我想帶學生卻體驗生活,到大自然,到社會中去感受,然後進行作文和情感教育,但這些又是學校從安全角度着想所堅決不允許的。發動學生建立班級的圖書角,有違反了學校的某些不成文的規定。人微言輕,做什麼事情都是束手束腳,徒有羨魚情。教育解放學生之前先解放教師,讓為人師者心胸開闊,積極思考,從心底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這才是正道。強扭的瓜不甜,只有好的決策者,沒有有力的執行者,我想,改革也是紙上談兵。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4

讀完《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話是:教師走進課堂不僅帶着"智力"、"體力"去,還得帶着"心"去,盡力忘"我",忘了我的身份,忘了我的年齡,《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讀後感-磁小姜瑤。

讀了這些,我恍然大悟,我才意識到我們平時上課也正是缺少這些呀,新課程給師生雙方提出了新的挑戰,一方面,它要求孩子要改變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記憶、模仿的過程變為主動探究,自主發現,合作交流的過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也發生變化,教師不再告訴,不再包辦代替,教師成為孩子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

作者認為幸福分三層,第一層樓是物質"生活保障",第二層是"藝術生活"而第三層則是"獨立思想",讀後感《《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讀後感-磁小姜瑤》。而這三層分別代表三種教師類型,第一類將教師工作僅僅當作應付的工作,不得已混口飯吃,這類教師不大可能有很大長進,他們平時表現出來的就是有錢的多幹點,不給錢的少幹些,甚至不幹;上班最好晚點來,下班最好早點走。因為他們的精神生活這二、三層還沒建起來,所以他們活着未必真正幸福。第二類教師以教師工作為樂趣,他們覺得教書就是藝術。這類教師會把課儘量上得生動些、新穎些,他們和孩子有着影子般的感情,因為愛而無比幸福。第三類教師將教育工作當作思想的`起點,在一生的教育活動中,不斷探索,不停地追問自己,非常理性而充滿智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經常會有一些心得,經常會求教於書本和理論,若干年後他們會成為專家,教書對他們而言簡直就是對生命的一次次體驗,他會很幸福和滿足。

願每一位教師朋友都能擁有幸福人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5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越讀越對他景仰敬重,越讀越覺得韻味無窮。真是一本好書,它猶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彷彿是我的一面鏡子,時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象是我慈祥師長,不斷地給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作為一名教師,要懂得賞識教育的重要性。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賞識教育是其精華,貫穿全書始終。

這本書告訴我:要學會賞識自己的學生。充分肯定學生,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樹立學生的信心,促進學生進取。我們要時時刻刻讓學生體味到學習的樂趣。

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的加以賞識”。作為一名教師尤其要常常刷新賞識教育的思想,賞識每一個孩子,關注每一個個體,摒棄冷眼和偏見,用真情去澆灌,用愛心去培育,用親情去呵護。在澆灌、培育與呵護中觀察、發現並準確把握每個孩子的閃光點,使他們的閃光點得以昇華。讓每個幼兒都獲得不同程度的體驗與成功。使他們感到“我是最棒的!”“我能行!”從而正確地認識自己。因為只有成功才能讓孩子建立自信,只有成功才能讓孩子有主動參與一切活動的願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我要時時刻刻讓當年我眼中所謂的“差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並讓快樂延續着。

不過,我們在賞識教育過程中不應該忽視孩子的`缺點和退步,該指出的問題應當及時指出,該批評的問題應當及時批評,該制止的問題應當及時制止,這是不能含糊的。否則,會導致孩子在自我意識的建立過程中產生偏差;稍遇不順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時,也會導致他們過於自私、驕橫,在集體中很難與別人相處,進而產生一系列問題。這就違背了我們“賞識教育”的初衷啦!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6

看了第一條我就特別的喜歡,同時感受到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家的高度,也從此決定好好把這本書讀完。

“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告訴我們一個很淺顯但是我們會經常忽略的道理:每個學生都是有差異的,我們應將學生看做具體的人來進行教育,應該做到因材施教。

“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説,‘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説,‘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句話告訴我們,學生是一個具體的人,每個學生都是不一樣的,所以要具體分析每個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最近發展區。維果斯基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應着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下一發展階段的水平,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因此我們應該進行分層教學,記得上週我們理科教研會上提到了分層教學,只要用心相信我們應該可以取到很好的效果。

但,除了分層教學,在教學上我們還需要做些什麼?當學生上課做小動作、玩玩具、説閒話……的時候(這裏只是説輕度班的學生),我們經常抱怨:就算我們的課堂調控能力再好,我們也不可能讓學生在每節課或者每一秒鐘都能認真聽課,因為學生的障礙決定着他們注意持久度不會長久。我們是否再深入地想一下:或許還有其它更主要的原因嗎?蘇霍姆林斯基説:“親愛的同事們,能夠認真地思考一番,怎樣設法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在進行腦力勞動,那麼上述的情況是絕不會發生的!”是呀,如果我們在課堂上讓每個學生都有事情做,讓他們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去,他們壓根就沒有多餘的心思用在其它地方。

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把每個學生看作具體的人,根據每個學生的情況設計不同的具體的教學方法,為他們設計不同的作業,使他們能夠得到最快最好的發展,加油吧!我們還年輕,我們需要在教育事業上探索進步。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7

近段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談了一百條建議,雖然只讀了幾條建議,但受益匪淺。每條建議都會讓我反思自己的教學,有所啟發。

1.沒有也不可能抽象的學生。

以前我對學生分組會傾向於每個組內有優秀,中等和學困生,而本書建議老師對於平行班的分組也是按成績,但對每組是同一水平的學生,並且課堂上對於不同組的學生教的學習任務及佈置的作業也不一樣,非常適用於學習程度參差不齊的班級。

2.教師的知識從哪裏來?

對於一節課準備多長時間?準備一輩子。這樣的回答讓我震驚。教師想要每堂課上的精彩,需要準備的工作就是讀書。讀書不僅要讀,學科領域的知識,還要通讀相關的學術著作。就比如數學,不僅要讀國中教材,也要對國小,高中,甚至是大學的高等數學通讀,有必要也讀一下數學史,這樣把數學學科打通,上課是會發現教數學會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課講的有趣,學生喜歡,對提高數學成績很有幫助。

3.評分應當是有分量的。

相信很多教師會採用量化積分對學生進行管理,方便省事。但在評分的時候我們會傾向於把所有的都用分數來衡量,殊不知有些情況是沒法用分數來衡量的。比如課堂對學生提問,我們會簡單粗暴用分數刻畫回答對或者是錯誤,但對於知識儲備不夠,或者還沒有做好回答問題準備的同學,是不公平的。那評分也就失去了初衷的目的`。所以評分要慎重。儘量去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不妨從給學生一種歡樂的情緒開始,而這種情緒的可以來源於學生在學習上的成功。

這本書我會繼續讀下去,讀完每個建議去寫一下反思,也反思一下自己平時的教學工作,將理論用於實踐。教師成長的道路上,經驗可貴,但更需要理論作指導,願我們都能成為一個愛讀書之人,成長自己。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8

近幾日,又再次翻閲了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大作------《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他的每一條建議,都凝聚着他的聰明與智慧,都寄託着他的夢想與希望。文章中有談如何教書育人的,有談如何關心後進生的,有談如何提升自身素質的。特別是《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這篇文章對我的觸動特別大。

他在文章中説:教育素養的這一重要特徵的第一個標誌,就是教師在講課時能直接訴諸學生的理智和心靈。在擁有這一真正寶貴財富的教師那裏,講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談的對方(學生)發表議論。教師不是宣講真理,而是在跟學生娓娓談心:他提出問題,邀請大家一起來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在分析問題時候,大家會感覺到:在教師跟學生之間建立了一種密切的交往關係。你,作為教師,也會被學生思想的潮流所帶走,你會忘記你是思想方向的引領者,你會感到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你跟一羣孩子一起為發現真理而歡欣鼓舞,你在心裏回答着教師提出的問題。可見,教師在他所教的科學基礎學科方面,如果沒有深刻的科學知識,就談不上教育素養。那麼怎樣才能使每一位教師不僅懂得一點教學的常識,而且深知本門學科的淵源呢?

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於此。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

作為一名老師,如果沒有淵博的知識,沒有較深的教育理論素養,如何勝任自己的工作呢?受其影響,我開始反思自己:業餘時間大都浪費在了閒談與家務上了。與書籍的接觸越來越少,不管是專業的教育知識和自己的知識面,都逐漸狹隘,真是慚愧不已。社會在發展,知識在更新,作為教師的我怎能不與時俱進呢?從現在開始,逐漸改變生活步驟,多走進圖書館,去翻閲新上架的教育理論書籍以及綜合性的各方面書籍,真的很有必要。多讀一些國內外的教育家有關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經驗方面的著作,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素養,並將好的經驗應用於教學之中。同時注意積累、總結自己教學工作中的經驗與教訓,並以筆記的形式記錄下來,讓自己的身後也留下一串歪斜而踏實的腳印。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9

1977年,前蘇聯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寫成《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裏所傳達的真知灼見,到今天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每部分都有許多的精華,給我很大的振動,在這裏,我想摘出幾句來,讓我們一起細細地品讀。

一、教師要做自己的主人

教師首先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精神空間,他們也要享受生活……這樣的觀點就把教師從“聖人”的位置上拉了下來。教師不可能人人成為“聖人”,也沒有那個必要。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必須首先學會做一個成功的普通人。做自己的主人絕不僅限於做自己肉身的主人,而是指以下一個完整的過程:一是認識自己,對自己的專長和優缺點要心知肚明,那有做自己主人卻不認識自己的?特別是我們這些年輕教師,更應該明白自己的優缺點。二是要自己選擇,如果教師這個行當是你自己選擇的,就要無怨無悔的做下去,而且要儘自己的`努力做得更好。三是按自己的方式教書,本來就“教無定法”的,只要你守着教學的基本規範,剩下的空間都是你的,在完成教學目標任務的前提下,你可以這樣教也可以那樣教,教出你“自己”來。四是自己評價自己,自己教的好不好自己要總結,只有善於總結才會去學習提高。

二、教師要繼續學習

以前總是説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可按現在的局面來看,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用的。一個教師如果不繼續學習,他將不能勝任教師這個工作。對於這一點,我深有體會,以前很少有專業知識方面的學習,近來常有緊迫感,總覺得知識欠缺,“書到用時方恨少”。近一年來,在學習這一塊有了大進步,便覺得自己充實了許多,自信也增強了許多。教育改革的發展指出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學校的發展也體現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隨家庭擇校就讀也同樣指出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現代教育提出了“終身學習”的觀念,教師要求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觀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則。所謂: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所以教師必須要養成繼續學習的好習慣,給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10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我受到了深深感觸。的確,這些建議使作為教師的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蘇霍姆林斯基説的一句話:“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

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是事。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着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説,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今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感想,其實它裏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將享用不盡的財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11

讀書筆記是大家平時在讀書時把自己的讀書心得,內容鑑賞,探討主題,評論人物,評品語言或者讀後感記下來,也可以摘抄下你感興趣的精美語句,語段,詞語。

暑假伊始在網上找到《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起初只是隨便地瀏覽了一下,但就是這樣一看就我把給吸引住了,這讓我對現在我們的國小教學產生很大的感觸,蘇霍姆林斯基用他幾十年的經驗給我們極大的啟發,這使我不得不對從事多年的國小數學教學工作作重新的審視!印象中記得以前是叫做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經典始終是經典,以前零零散散的讀到一些,今日重新整理完整地閲讀一遍,又當是另一番不一樣的感觸。作為青年教師,讀讀這本書,是很有必要的,甚至可以説我們應該把它當作手邊書,工作之餘時常翻翻,困惑的時候不妨再讀,或有新的理解和收穫。

作為我們的教育對象,孩子們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差異的。一個暫時只能提5桶水的.孩子如果非要讓他像有的孩子一樣提20桶,那麼他會累倒,設若能夠讓他循序漸進、逐漸增加一些份量,就會有好的效果,今天提5桶,明天試着提6桶,長此下去,相信20桶的目標也不是很難達到。同樣如此,孩子們的智力勞動也有着類似的規律性:在我們身邊,無論是在國中階段,還是進入了高中,在我們的班級裏總會存在着這樣比同齡人“慢半拍”的學生;其他學生只需要花30分鐘能熟練掌握的問題,他們一般是要花費兩倍甚至數倍的時間,有時候效果還不一定好。我們常常聽到老師們會這樣抱怨:這孩子怎麼就這麼笨啊,看着也在學啊,為什麼就是學不會?記得有人説過,我們對待牙牙學語的孩子時,總是不厭其煩地糾正他們説話的發音,即便他們錯了,我們也不會生氣,仍然耐心地再次糾正。不知道為什麼等到孩子長大了,開始學知識了,我們倒失去了這樣的耐心和寬容了?顯然,孩子在學習上的先後快慢正是蘇霍姆林斯基提到的他們在腦力勞動上所需要花費的力量各有不同。這樣的客觀事實,作為教育者的我們豈可視而不見?

作為教師,我們有着許多人不會有的繁瑣、苦惱,我們平凡而簡單,然而我們也有着許多人不會有的幸福,我們精彩而充實。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12

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我讀了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在閲讀的過程中,令我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只要智力正常,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美好的、善良的。要毫不猶豫地愛自己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不管這個學生性格如何,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為什麼呢?當我們自己是一個學生的時候,就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説是多麼的重要。每個人總是不願意自己被老師忽視、遺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己,證明給大家看,我是多麼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為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班裏最近開展讀書分享,樑華同學是一個平時不愛發言,成績又不好的後進生。但是在老師的鼓勵下,她站在講台上一口氣分享了3分鐘讀《西遊記》,讓我感到非常吃驚,那一刻我感受到天下沒有笨學生,只要多鼓勵多培養孩子自信心加上認真準備,每一個孩子都能把自己優秀的一面展現出來。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孩子的想象力是無窮的,讀完《西遊記》,學生們開始自創《西遊記》後續。孩子們寫得是生動有趣,形象逼真,想象豐富,充分體現了孩子的創新能力。

教師要想獲得學生尊重和愛戴,教師就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讀書。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隨着時代的進步,小孩子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樣化,他們再也不“安分守紀”,課堂上與教師唱反調的學生大有人在,教師説答案應該是這樣的.,學生卻爭論不休,仔細想想,學生也是有理有據。如果教師能退一步,放下面子,在和學生一起探討的過程中,自己也會學到許多。課堂上,當教師在傳授知識出現錯誤時,要勇於承認,及時改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蘇霍姆林斯基用真誠的筆調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來説,一點也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具有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間的推移而改變或消失。所以我們教師要不斷讀書,不斷成長,這樣才能適應現代教育。才能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13

轉眼間,我已經在教師崗位上渡過了半年,感觸頗深,但是深知自己的不足,在假期我讀了《給年輕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這本書從年輕教師該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怎樣發展自己、怎樣上好每一堂課、怎樣做科研等方面給青年教師提出了很多建議。

愛是教育的根本。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愛學生則是老師的品德。教師是一種很特殊的職業,面對的是人,是弱小、稚嫩、正在發展的人。這個工作的最根本的`性質,是影響人的精神世界。作為一名國小教師,更應該注重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注意愛學生,平等去愛每一名學生,有些東西需要老師去講,可是有些則是需要教師去做。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是對正在成長中的中國小生而言。

烏申斯基説:“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因為教育的力量只能從人格的活的源泉中產生出來。”教師的人格絕不是為了教育誰而刻意表現出來的。教師的人格融進了自己的血液,鑄進了自己的靈魂。作為一名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學生有時的學習是在不經意間的。

書中90頁提到良性的師生互動是課堂管理的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師的精力應當放在思考學生、有效地指導學生上面,基本原則是“為了不教而教,讓學生自己成長”。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確定計劃、教學進度。書中還提到了“愛在細節”。教師要學會愛,愛在細節,因為教育就是一堆細節。比如,對待生活在當今社會環境的學生,教師缺少的不是強力和果斷,缺少的是教養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細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尤其對所謂的學習、心理有“障礙”的學生,要學會做“寒裏”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為學生在困難或痛苦中及時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作為教師,重要的是要上好每一節課,備課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書中對怎樣提高備課質量也做出了總結,也給出了一些建議,從備教材、備學生、備方法三個方面。書中還提到了根據兩大教學大綱備課,第一套是指學生必須熟記和保持在記憶裏的材料,第二套是指課外閲讀和其他資料。總之,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受益匪淺,在以後的教學中慢慢運用。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14

老師們片面地認為學生只要在每堂課上獲得了知識就是成功的,一味地把知識當成了孩子們學習的最終目標,而忽略了其他的重要方面。

獲取知識是最終目的嗎?

孩子來到學校的目的就是為了學習知識,這一點毋庸置疑。怎樣考核孩子學到了知識與否呢?就得靠提問、作業、測試等方法來檢驗,所有的表現優秀則是學到了知識,否則就是沒有。這就很容易誤導老師把注意力都關注在作業、考試分數高的人身上。但有一點我們需要記住:我們的工作對象——學生是不斷變化的,永遠是新的。

《易經》第一卦《乾卦》中象卦第一句即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説乾卦的形象就像天一樣,天的運行是剛健的,所以君子需要自強不息。後半句還有一個字——自,説明一個人要變強,一定得自強,別人不能讓你永遠強下去的。這跟孩子們的學習是一樣的道理,如果是老師、家長催着他們去學習,而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自發性,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是不能持續保持的。

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老師提出了一個認識方面的考驗。

知識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很多老師認為:我把知識傳授給我了學生,他們能考出一個高的分數就是功德圓滿,這樣的老師僅僅把“知識”當成了教學的目的,忽略了學習的最終目的應該是——運用。“知識”只是讓學生們“知道”了某個知識點的定義、性質等等,如果僅僅停留於此,他們則會對學習失去興趣。

老師要做的就是不讓孩子腦海中的“知識”變成靜止的、僵死的學問,而要經常起作用於學生的腦力勞動、集體的精神生活和學生的'相互關係,起作用於生動和連續不斷的精神財富交換過程。讓學生在平時的腦力勞動中,不是熟背、死記別人的思想,而是讓他們自己進行思考,這種思考是一種生氣勃勃的創造。就像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提到的學習語言的事例,他先講述相關詞和詞組的豐富含義和感情色彩,然後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説出自己的詞語,只有當孩子們思維活躍和豐富起來,思考能力真正被培養起來,才能嚐到思索的無比快樂和認識的極大喜悦。這樣才是把獲取知識這個目的進行延伸,變成進一步獲取知識的手段,才是真正的教育,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善於思考的學生,才能讓他們的學習興趣一直保持下去。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15

今天這個主題我想更適合教師朋友們仔細研究,因為這裏提到了更多對學生的瞭解。我想這些都要基於教師們多年的教學經驗了:上課的時候,看看學生們的眼神和表情便能知道他們是不是都懂,在哪裏不懂。

但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提到了一個幫助學生獲取知識的辦法,即抽取已有的知識來解決疑問的辦法。這一方法經常發生在講課過程中。説起來,這個方法好像是顯而易見的事情,但從作者的角度看,他覺得能很好地實踐確實需要有高度的技巧和藝術的。

有很多時候,教師喜歡用提問的方式來驗證學生對於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推導出或者總結出新的知識,但就像作者説的,這樣做有時只能造成表面的積極性,而不能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真正的思維積極性,因為有些學生在思考,而有些學生在旁聽。

為什麼是這樣的?因為有些學生已經在第一時間從自己的知識庫裏找到了寶貝,而有的學生還在尋找打開寶庫的鑰匙。在這種情況下,後者面對教師的提問就會手足無措,而這樣的手足無措就成了教師捕捉的重點對象,同時學生的思想卻只集中在“我不想被提問”這件事上,而非跟隨指引一步步探索。

從教師的角度,我對課堂上發生的這些沒有更多體會,但我想我還是可以從孩子如何在生活中獲取知識這個角度進行仔細的思考。就像有時候我和女兒在讀一本書時,她經常會跑去拿來另一本書,並告訴我我們剛剛講到的內容也出現在這本書上一樣。知識的'積累不就是這樣不斷重複、積累而最終產生了關聯嗎?

我想我對她所掌握的知識已經有了充分的瞭解,知道什麼樣的內容對她來説就像故事一樣,而什麼樣的內容卻需要費些腦筋。對於那些從她臉上看起來困惑的東西,我會再多講一些,於是就讓她小腦袋裏的東西彼此間有了關聯,因為困惑的東西並不是完全陌生的,而是需要有些線索。就像在課堂上的孩子們一樣,當他們困惑時並不一定是不懂,而是不知道那個知識的交匯點在哪裏,而教師所要做的就是找到那個交匯點,並引發思考的興趣。

這裏,還希望更多的教師朋友給我一些你們的經驗和體會,教育的藝術也需要更多的父母們瞭解學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aoshi/v9p9w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