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教師 >

《人類的“老師”》教學反思

《人類的“老師”》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類的“老師”》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類的“老師”》教學反思

《人類的“老師”》教學反思1

這是一篇有關仿生學的課文,重點介紹了人類在飛行設計、輪船設計、建築設計等方面向動物學習的幾個例子,具體説明了人類以生物為師,向自然學習的收穫。

學生對這課比較感興趣,教學時第一課時時,我引導學生讀完課題後針對課題質疑,學生們有很好的觀點:人類的老師指的.是誰?為什麼能成為人類的老師?……我將比較典型的問題板書在黑板上。然後引導學生針對問題朗讀課文,從文中找答案。在學生讀完課文後朗讀生字詞、課文,在將課文讀通讀順的基礎上解決讀課題時提出的問題,多數學生都能將問題解決掉。這是第一課時的教學,第二課時時,我主要是出示一張表格,引導學生找出人類的老師有哪些。這個問題解決了,學生對於課文的學習就沒有什麼難度了。在講完課文後,我引導學生查資料,看看人類的老師還有哪些。學生們的興趣很濃,很多學生找到的資料非常有價值。

《人類的“老師”》教學反思2

這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紹有關仿生學方面內容的,知識性和趣味性都很強,文章結構簡明,通俗易懂,便於學生自讀自悟。因而,在教學中,打破以往的教學常規,還自主學習於學生,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探討與研究之中,親身體驗到了自主學習的快感和學習語文的樂趣,激發了學生探索大自然的強烈願望。改變死記硬背,機械記憶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改革的一大重要任務。在教學時我遵循了這一原則。

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預習的能力,所以,自主預習時,我讓學生多渠道蒐集相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以便小組交流。精讀課文時,主要抓住重點段,即三、四、五自然段,反覆研讀,挖掘文本內涵。因為這三個自然段結構相似,因此,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給學生一個自由選擇的空間,重點學習自已最感興趣的部分,進行合作探究、討論交流,篩選有價值的問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深入探討。如:“自然界的種種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啊!”給我們什麼啟發?除了文中列舉的那些事例外,人類還向哪些生物學習過?等等。

1、明確一些方法。本篇課文很明顯的特點就是通過一個“點”將形象典型的事例與人類的改造發明有效地聯繫起來,扣住這個“點”即可以起到挈領的作用。這個“點”便是動物帶給人類的啟示。在學完“鳥兒帶給人類的啟迪”以後,我便讓學生通過自主研究與合作交流的形式討論學習其他的兩個事例,學生覺得輕鬆,覺得快樂。

2、激發一點情趣。如果只是枯燥地灌輸這些“仿生學”方面的科普知識,許多學生也許覺得無聊。因此科學性與趣味性的結合是相當的有必要。如何激發學生的情趣,教師除了考慮自己的語言感染力,對文章抽象語言的形象感悟,對科學中新發現的意義的認識,對相關材料的有效補充等,都值得探討。

3、滲透一種思想。課題人類的“老師”,我讓學生探討“老師”二字為什麼要加雙引號?通過互相啟發、補充,學生明白了,要想真正獲得科學的新發現,還得*人類自己去發現、去思考,這樣理想才能真正變為現實。

課的開始學生的質疑,一方面激發了學生閲讀、探究的興趣,另一方面篩選出了中心問題,為後面的探究學習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從而提高了探究性學習的實效在這個教學環節中,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習內容、學習夥伴都由學生自由選擇,小組學習彙報方式也由組內學生協商決定,學生在自主學習與小組交流中,經歷了探究的過程,體驗了探究樂趣。

通過小組的交流,展示學習成果,體現了學習過程的.合作。合作的過程,是師生、生生思維碰撞的過程,是相互學習的、接納的過程,也是分享學習成果的過程。在合作探究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敢於質疑,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求知的慾望特別地強烈,課堂氣氛空前高漲,尤其是個人彙報自己蒐集到的資料以及小組交流學習成果時,他們暢所欲言,就連平時很少動腦、很少開口的學生,都情不自禁地舉起了小手,我也因此被深深地所感染,課堂上掀起了一個高潮又一個高潮。

雖然這堂課只是短短的四十分鐘,但帶給我的卻是太多的震憾。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們的學生有那麼大的潛力,那麼大的暴發力,為什麼我們做老師的在平時的教學中總是顧慮重重放不開手呢?我想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不信任學生,他們只是個孩子;二、不相信自己,能否駕馭課堂;三、為了趕進度,怕浪費時間;四、習以為常,不願破這個規矩。五、孤陋寡聞,不思進取。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課堂教學目的不在課堂,而是通過課堂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情感和能力,從而讓學生走向課堂之外的更廣闊的天地。當學生把探究、發現、創造邊成一種習慣,“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一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才算真正落到實處。

《人類的“老師”》教學反思3

這是一篇有關仿生學的課文,重點介紹了人類在飛行設計、輪船設計、建築設計等方面想動物學習的幾個例子,具體説明了人類以生物為師,向自然學習的收穫。文章知識性和趣味性都很強,結構簡明,通俗易懂,便於學生自讀自悟。因而,在教學中,打破以往的教學常規,還自主學習於學生,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探討與研究之中,親身體驗到了自主學習的快感和學習語文的樂趣,激發了學生探索大自然的強烈願望。改變死記硬背,機械記憶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時我遵循了這一原則。

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預習的能力,所以,自主預習時,我讓學生多渠道蒐集相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以便小組交流。精讀課文時,主要抓住重點段,即三、四、五自然段,反覆研讀,挖掘文本內涵。因為這三個自然段結構相似,因此,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給學生一個自由選擇的空間,重點學習自已最感興趣的'部分,進行合作探究、討論交流,篩選有價值的問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深入探討。如:“自然界的種種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啊!”給我們什麼啟發?除了文中列舉的那些事例外,人類還向哪些生物學習過?等等。

通過小組的交流,展示學習成果,體現了學習過程的合作。合作的過程,是師生、生生思維碰撞的過程,是相互學習的、接納的過程,也是分享學習成果的過程。在合作探究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敢於質疑,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求知的慾望特別地強烈,課堂氣氛空前高漲。

《人類的“老師”》教學反思4

《人類的老師》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紹有關仿生學方面內容的,知識性和趣味性都很強,文章結構簡明,通俗易懂,便於學生自讀自悟。因而,在教學中,我打破以往的教學常規,還自主學習於學生,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探討與研究之中,親身體驗到了自主學習的快感和學習語文的'樂趣,激發了學生探索大自然的強烈願望。

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預習的能力,所以,自主預習時,我讓學生多渠道蒐集相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以便小組交流。精讀課文時,主要抓住重點段,即三、四、五自然段,反覆研讀,挖掘文本內涵。因為這三個自然段結構相似,因此,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給學生一個自由選擇的空間,重點學習自已最感興趣的部分,進行合作探究、討論交流,篩選有價值的問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深入探討。

但在組織學生討論時,教師的“主導”作用還需要加強。應該更貼近學生,傾聽學生們的討論話題,及時給予指導。

看了人類的老師教學反思的人還看了:

1、我的老師教學反思三篇

2、文學藝術的大師教學反思

3、教師教學反思

4、國小科學的教師教學反思

5、《大自然的啟示》課後反思

《人類的“老師”》教學反思5

這是一篇關於仿生學的課文,重點介紹了人類在飛行設計、輪船設計、建築設計等方面向動物學習的幾個例子,具體説明了人類以生物為師,向自然學習的.收穫。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以科學家從魚兒能在水中自由升降獲得啟示,發明潛水艇為例,指出魚類是人類的老師。二至六自然段例舉自然界的種種生物,表現了人類以它們為老師才會發現、發明、模仿,創造出新事物。第七自然段呼應開頭,點題作結。本文詞語比較豐富,要引導學生領會、積累。學習本文着重是讓學生了解一些關於仿生學方面的知識,讓他們讀懂課文內容,並激發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因此,我在教學時並未作過多的分析,而是採取了引題質疑的方法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把問題“還”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自讀自問、討論等形式自己解決。這樣做,既能激發學生的思維,還能引導學生髮揮主體作用,營造民主的課堂氣氛。實踐證明,把問題“還”給學生,是一種不僅有利學生“學會”,而且有利學生“會學”的好辦法。

《人類的“老師”》教學反思6

《人類的“老師”》這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紹有關仿生學方面內容的,知識性和趣味性都很強,文章結構簡明,通俗易懂,便於學生自讀自悟。因而,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探討與研究之中,體驗學習語文樂趣,從而激發了學生探索大自然的願望。

由於課文的三、四、五自然段結構相似,因此,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給學生一個自由選擇的.空間,重點學習自已最感興趣的部分,進行合作探究、討論交流,篩選有價值的問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深入探討。如:“自然界的種種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啊!”給我們什麼啟發?除了文中列舉的那些事例外,人類還向哪些生物學習過?等等。學生在自主學習與小組交流中,經歷了探究的過程,體驗了探究樂趣。學生求知的慾望特別地強烈,課堂氣氛空前高漲,尤其是個人彙報自己蒐集到的資料以及小組交流學習成果時,他們暢所欲言,就連平時很少動腦、很少開口的學生,都情不自禁地舉起了小手,我也因此被深深地所感染,課堂上掀起了一個高潮又一個高潮。

《人類的“老師”》教學反思7

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預習的能力,所以,自主預習時,我讓學生多渠道蒐集人類以生物為“老師”的事例,以便課上進行交流。在研讀課文時,將“自然界的種種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啊!”這句話貫穿全文,並讓學生反覆朗讀,加深學生的理解。

1、滲透寫作方法

本文介紹了許多人類的“老師”,而它的寫作方法也是比較典型,有具體介紹和簡單舉例。這讓我聯想到了學生平時的習作。學生作文的內容通常都是圍繞一個主題,舉一個或幾個事例。當學生在舉兩個或多個事例時,常常是將所有的事例詳細的寫出,或是將所有的事例都簡略地介紹,導致在學生的作文出現詳略不得當的問題。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在學生作文時經常提醒:同學們在寫作的時候要注意詳略得當。可是效果欠佳。到底什麼樣的才是詳略得當呢?老師不能紙上談兵,要讓學生自己親身感受了,他們才能真正地理解。在本節課上,我利用現有的教材,讓學生從課文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以此來滲透寫作方法——具體介紹、簡單舉例。

2、激發學生興趣

如果只是枯燥地灌輸這些“仿生學”方面的科普知識,許多學生會覺得無聊。因此科學性與趣味性的結合是相當的有必要。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我。師傅在看了我的教案後説:“如果能拿個雞蛋來和學生一起做個實驗,那就更具説服力了!”這樣的提議讓我茅塞頓開。是啊,對於“脆弱”的雞蛋,連我都不相信捏不碎,何況是學生呢?何不一起來驗證一下呢?於是,在課上,我拿出了準備好的雞蛋,和同學們一起見證。當看見學生們一雙雙渴求眼睛,我知道,他們的興趣來了。於是,我緊接着説:“同學們下課後也可以來捏捏看!”一下課,就有好多的學生排着隊要來親身體驗一把。學生的探究之路正在向外延伸……

當然,這節課仍然有許多的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信任學生,認為他們只是孩子。

本來的`教學設計是想讓學生自學第4、5自然段,然後讓學生自己來説説發現、體會。可是,在實際教學時,由於沒有完全的信任學生,導致在學生交流的時候出現一點小偏差就急於打斷他的發言,幫他把話説下去,就這樣,將學生的課堂給“搶”走了。

二、不相信自己,懷疑自己是否能夠駕馭課堂。

對於剛教學半年多的我來説,對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仍有懷疑。在備課時,我就在考慮如何“安安穩穩”地教完這節課。這樣的消極心理,導致了我的教學設計沒有突破,學生的主體性也沒有很好的體現。

三、為了趕進度,怕浪費時間而沒有全面關注學生。

課後,一個學生過來對我説:“老師,我見過飛機失事時的場景的!”我一聽,還略有責怪地問他怎麼沒有舉手,他委屈地説:“老師,我舉手的呀!可是你沒有叫我!”就是這樣一句話,給我的觸動很大。是啊,在課上,我為了要節約時間,沒有很好地關注學生,造成了這節課的一大遺憾。

課堂教學的目的不在課堂,而是通過課堂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情感和能力,從而讓學生走向課堂之外的更廣闊的天地。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努力做到這一點。

《人類的“老師”》教學反思8

《人類的“老師”》是一篇有關仿生學的課文,重點介紹了人類在飛行設計、輪船設計、建築設計等方面向動物學習的具體事例,具體説明了人類以生物為師向自然學習的收穫。通過本課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初步瞭解仿生學方面的知識,及其探索自然的`強烈願望。

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主要部分。這三個自然段的結構相似,寫得具體、實在,內容較多。按部就班,一段一段地讀,耗時很多,學生理解、感悟也不到位。怎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組織學生集中學習第三自然段,然後將本段的學習方法運用到後面的學習中。學習第三自然段的時候,要求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人類的老師是誰?科學家學到了什麼?有什麼發明?(發現、設計……),然後交流、討論,抓住重點詞句,體會科學家以生物為“老師”,為科技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人類的“老師”》教學反思9

本文是一篇關於仿生學的課文,重點介紹了人類在飛行設計、輪船設計、建築設計等方面向動物學習的幾個例子,具體説明了人類以生物為師,向自然學習的收穫。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以科學家從魚兒能在水中自由升降獲得啟示,發明潛水艇為例,指出魚類是人類的老師。二至六自然段例舉自然界的種種生物,表現了人類以它們為老師才有發現、發明、模仿,創造出新事物。第七自然段呼應開頭,點題作結。本文詞語比較豐富,要引導學生領會、積累。

第一次教學本文第一課時,我採用先整體認知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寫了哪些人類的“老師”,然後指導學生學習第一、二自然和最後一自然段,點明本課的一個寫作特點——前後呼應。第二課時,我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把3、4、5、6自然段的主要內容用表格的方式列出來,再一一講解。在教完以後,發現用這種方式學生對內容是吃透了,但對課文中精彩詞語的領會和積累,還有課文的朗讀時間就不足夠了。於是,在二班試教時,我對第一課時作了調整,我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分段,然後先講開頭和結尾,讓學生對課文有個整體的認知。第二課時,我不再採用表格的方式來理解,而是把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自己喜歡的段落,然後再作彙報。二班的'同學比較活躍,對這種自主學習的方式非常喜歡,學習的氣氛高漲。但由於是自主學習,有些段落就沒有人喜歡,特別是看到老師拿出雞蛋後,大家都對這個內容非常感興趣,其他的內容興趣就減低了。所以第三次在我自己班試教時,我就安排一個組學習一個內容的方式,這樣學生的學習就顯得有序多了。

本課教學還有一個重點是“説説第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內容”。四年級學生平時訓練並不多,往往是優秀學生“唱”一下,所以真正要讓學生都能説還真是不容易。不過,由於這篇課文結構簡單,所以學生比較容易掌握方法,我讓學生運用“科學家從____得到啟示,發明(解決、造出)了____。”“人們模仿____,造出(改進)了____。”這樣的句式來概括自然段的意思,問題就顯得簡單了。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我覺得,我們就是要讓這個例子成為學生的老師。其實,不僅僅是自然界的種種生物是人類的“老師”,我們身邊的一切皆可為師。只要我們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勇於創新!課後,我還讓學生把收集到的資料與同學分享。

《人類的“老師”》教學反思10

《人類的老師》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紹有關仿生學方面內容的,知識性和趣味性都很強,文章結構簡明,通俗易懂,便於學生自讀自悟。

本文詞語比較豐富,要引導學生領會、積累。學習本文着重是讓學生了解一些關於仿生學方面的知識,讓他們讀懂課文內容,並激發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因此,我在教學時並未作過多的分析,而是採取了引題質疑的方法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把問題“還”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自讀自問、討論等形式自己解決。這樣做,既能激發學生的思維,還能引導學生髮揮主體作用,營造民主的課堂氣氛。實踐證明,把問題“還”給學生,是一種不僅有利學生“學會”,而且有利學生“會學”的好辦法。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預習的`能力,所以,自主預習時,我讓學生多渠道蒐集相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以便小組交流。精讀課文時,主要抓住重點段,即三、四、五自然段,反覆研讀,挖掘文本內涵。因為這三個自然段結構相似,因此,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給學生一個自由選擇的空間,重點學習自已最感興趣的部分,進行合作探究、討論交流,篩選有價值的問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深入探討。

《人類的“老師”》教學反思11

這是一篇有關仿生學的課文,重點介紹了人類在飛行設計、輪船設計、建築設計等方面向動物學習的幾個例子,具體説明了人類以生物為師,向自然界中學習的收穫。課題中的“老師”是有雙引號的,這個引號是什麼意思?引導學生讀完課文,他們就能夠明白,抓住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自然界的種種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但我個人認為,這只是對這篇文章“老師”的理解,我們最好別忘記“老師”的`本意,因為本意也是重要的。所以在揭示課題後我首先告訴學生什麼是老師,“老師”的職能就是教育啟發學生努力學習,人類的“老師”給予我們的同樣是啟發,但這種啟發不是告訴,而是人類在遇到問題之後的進一步研究,這位“老師”把好東西早就放在那裏,但因為人們沒有重視它,所以發現不到,當遇到困難後,才想起來,這是教訓給予人的再創造。當然這也是人類一步步走向科學、文明的必走的路。因為本課的內容生動有趣,在導入新課後我放手讓學生自由讀課文,讓學生從整體去感知課文的內容,同時對老師有更深一步的認識,我們這樣認識,就可以在教學之中引導學生理解這一切。所以“老師”一詞應該讓學生明白。

因為本文是一篇科技小品文,知識性和趣味性強,文章結構簡明,便於學生自讀自悟,所以應培養孩子的觀察、發現、探索的精神,。在“討論探究”這一環節設計了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選取自己感興趣的段落朗讀體味,交流。在學生都交流了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以後我再讓學生交流課外蒐集的人類的“老師”的資料時,激發了學生極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異常活躍。當然,交流資料並不是此次探究的最終目的,目的是通過在學習文本的基礎上,擴大孩子們的知識量,從而達到昇華情感的目的。第二個層面的探究設計的問題是:你覺得在今後的學習中,我們怎樣做才能發現更多的人類的“老師”來為人類造福呢?以此討論使課堂聯繫實際,激發孩子觀察、發現、探索的精神。在交流探究的過程中我適當的點撥,鼓舞學生大膽想象,敢於質疑,同時引導他們學會自己解決問題。有部分學生提出了關於“鳥類研究”“昆蟲研究”等等的問題,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也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大自然的奧祕,培養了興趣。

《人類的“老師”》教學反思12

最近上了《人類的“老師”》這篇課文,感觸很深。

這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紹有關仿生學方面內容的,知識性和趣味性都很強,文章結構簡明,通俗易懂,便於學生自讀自悟。因而,在教學中,打破以往的教學常規,還自主學習於學生,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探討與研究之中,親身體驗到了自主學習的快感和學習語文的樂趣,激發了學生探索大自然的強烈願望。

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預習的能力,所以,自主預習時,我讓學生多渠道蒐集相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以便小組交流。精讀課文時,主要抓住重點段,即三、四、五自然段,反覆研讀,挖掘文本內涵。因為這三個自然段結構相似,因此,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給學生一個自由選擇的空間,重點學習自已最感興趣的部分,進行合作探究、討論交流,篩選有價值的問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深入探討。如:“自然界的種種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啊!”給我們什麼啟發?除了文中列舉的那些事例外,人類還向哪些生物學習過?等等。

在合作探究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敢於質疑,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求知的.慾望特別地強烈,課堂氣氛空前高漲,尤其是個人彙報自己蒐集到的資料以及小組交流學習成果時,他們暢所欲言,就連平時很少動腦、很少開口的學生,都情不自禁地舉起了小手,我也因此被深深地所感染,課堂上掀起了一個高潮又一個高潮。

雖然這堂課只是短短的四十分鐘,但帶給我的卻是太多的震憾。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們的學生有那麼大的潛力,那麼大的暴發力,為什麼我們做老師的在平時的教學中總是顧慮重重放不開手呢?我想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信任學生,他們只是個孩子;

二、不相信自己,能否駕馭課堂;

三、為了趕進度,怕浪費時間;

四、習以為常,不願破這個規矩。

五、孤陋寡聞,不思進取。

在快要下課的時候,我給同學們佈置了一個作業:回家也拿一雞蛋緊握在手中,感覺一下“薄殼結構”。時隔幾日,我想起了這個作業。於是,我詢問實驗的結果。有22人回家做了這個實驗,但是,有8人把蛋殼給捏碎了。這給同學們的心中蒙上了一層疑惑:書上説的這種“薄殼結構”不是很牢固,怎麼捏也捏不碎嗎?為此,我也產生了很深刻地沉思,現在雞蛋的質量影響了“薄殼結構”的牢固性。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不錯!但是“盡信書,不如無書”啊!

《人類的“老師”》教學反思13

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以下兩個點:作者的想象是怎樣推進,作者產生這些想象的依據是什麼?在教學想象是怎樣推進的時候,讓學生概括出文章主要內容後,我讓學生説説作者是怎樣將這些內容串聯起來,學生找到了過渡句,然後我問學生這樣的.內容能不能改變順序。使學生明白這些內容存在邏輯推進的關係,不能改變,在教學第一自然段內容的時候,也是用這種方法,使學生明白想象是要按一定的順序,是文章層次清晰。在教學作者的想象是依據什麼這一內容時,我主要是以文中的第二自然段為訓練點,讓學生説一説,尾巴會表達各種感情,是依據什麼?學生都能聯繫生活實際來回答,在進行寫話訓練時,一部分學生寫得很精彩:人們生氣的時候,也許會把尾巴豎起來;人們發怒時,尾巴也許會氣的左右亂晃;人們失敗了,也許會把尾巴夾起來……

課後,我留了一項作業:用“如果人類有……為話題寫一段話或一篇習作。結果不是令人滿意,因為許多同學寫成同一個題目,如果人類有翅膀,沒有創意,一部分同學並沒有把本文的寫作方法運用到習作中去。為什麼在課堂上説的時候,能講出來,落實到寫的時候,去相差甚遠?如何讓學生學以致用,不僅僅是一節課能解決的,作為語文老師,還有不斷思索。

《人類的“老師”》教學反思14

一、揭題激趣:看到“老師”這兩個字,你想到了什麼?誰是人類的老師?他們為什麼能成為人類的老師?為什麼要在老師這兩個字上面加上引號?

二、帶着問題自由讀文。

三、指名交流。

四、精讀課文。為什麼説自然界中的種種生物都是人類的老師?要求學生再去讀課文,細細的體會,圈畫出有關的詞句。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讀幾遍,還可以做上記號。

五、精讀4——5自然段。

1、説説課文第三自然段講了幾層意思,在此基礎上概括出段意。

2、從人類發明和改進飛機的過程中明白了什麼道理?引導學生關注文中“要是早知道這一點,科學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從而使學生明白這些動物只是給人類啟發,關鍵還是要靠人類關注這些動物,對此加以研究。這個環節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明白在課的一開始所提出的'為什麼給老師加上引號。

六、學習6——7自然段,拓展延伸。

1、自然界中可以充當人類老師的生物很多,你從文中什麼地方看出來的?引導學生關注省略號。

2、你知道自然界中還有哪些生物可以充當人類的老師?

3、閲讀老師提供的資料,然後在省略號處補充一兩句話,並用上“模仿”這個詞。

4、總結。

從教案的實施情況看,學生們能夠沉下心來讀書了,感悟了,並且也很好地領會了觀察、思考在人類發展史上的重要性,明白了大自然中的生物豐富多樣,身上具有無窮的奧祕。如果人類不去加以研究、探索,生物不會給人真正的啟示,也談不上成為人類真正的老師。

《人類的“老師”》教學反思15

《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閲讀實踐中學會學習。”

1、注重學生的思維參與,尊重學生的閲讀需要

“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學生要主動發展,參與是基本的.保證條件。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髮展的需求,給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處於“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讀書做筆記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思維參與”,給他們獨立思考的機會,用創新的記號,創新的思維,創新的感受來體驗文本,滿足學生閲讀的慾望。

2、注重學生的個性閲讀,尊重學生的創新發現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國小生精神世界尤為重要。”

閲讀過程是閲讀個體的感悟和體驗構建的過程。是一種再創造,它帶有強烈的個性特徵。閲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有選擇性的自主感受,從而構成具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從國小會用自己的頭腦去看問題,學生對文章充滿神祕感好奇感,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東西。讀書做記號滿足了學生對文章充滿神祕感好奇感,讓他們樂於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於學生在學習中的創新發現,教師要尊重並加以正確的引導,“與其重複一句正確的話還不如説一句錯誤的話”,呵護他們好奇的心靈。

課堂教學要的不是熱鬧場面,而是對問題的深入研究和思考。讀書做記號這一學習方式將在今後的閲讀教學中大放異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aoshi/gee4e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