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教師 >

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

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

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1

為提高自身素養,暑假裏,我特別拜讀了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學當老師》,很早就聽同事介紹這本書,説它是一本指導教師很好地進行教學的必讀之書。

拿到書本,書的封面印着一行小字:師者,永懷“教學之戀”,永懷生命的恬靜、感動與美好。把本書的寫作當成一次旅程,一次縱觀古今、橫貫中外的關於教育大家的思想的旅行。從他們的酸甜苦辣中印發自己的酸甜苦辣,從他們的教育思想中生髮自己關於教育的思考。《論語》是一本後書,可惜我們知道的只有簡短的幾句,也很少像作者一樣能擁有無限的感動而潸然淚下,讀書讀《論語》讀到這個份上,不要説距離我們20xx多年前的古文突然如此生動起來,就是隨便哪一本現代白話文也很少有人讀到潸然淚下。不過,觀看肥皂劇倒是有不少人被編劇賺取了眼淚。單衝這一點,我們就有許多不足。無論什麼事情,當你投入了真情,本身就是一種靈魂的淨化,是一次思想的洗禮,把教學當成戀愛來談,可見對教育的深情。

周勇博士的這本書寫法很自由,因此也就很動情地抒發自己對孔子和與後世孔子般的老師或研究者的讚賞。這種筆法很容易閲讀,本身不是考據式的評點,很自由,很個性化地解讀,也很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閲歷和經歷。這種寫法就是把孔子“人化”而非“神話”。走近孔子、走進孔子的生活和思想,跟隨孔子學當老師才成為可能。

本書中記錄了梁啟超、陳寅恪、章太炎、金嶽霖等無論是教育名家還是文化巨人,他們身上多少都具有一些自我張揚的個性,崇尚真理、擯棄世俗的傲氣。今天這樣的教師太少了,可見報道的也就是被成為“民間教改第一人”的王澤釗、南師大附屬中學著名雜文家吳非(王棟生)、復旦附中的黃玉峯老師而已。教育可以供個性張揚的教師生存的空間太少了,而個性張揚的老師大多“有一把刷子”,陳寅恪先生倡導“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為教育的缺乏寬容,窒息了這些有生命力的教師的教育生存環境,實在太可惜了,又怎能渴望教出有個性的學生!

我最欣賞的是“大教教心”這個教育理念。其實孔子並沒有直接提出這四個字,而是教育家朱熹時常説起。我們知道孔子一直推崇仁義之道,不僅對他的弟子,還對那些古代君王。透過關於他的相關描述,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一切教學努力最終都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做人”,有一顆“仁心”。這也可以説是他的教育“核心”。孔子不僅把自己的“學”傳授給學生,而且將自己通過“學”培育起來的一顆“仁心”教給學生。而這“求仁之教”也便成了令人讚賞並流傳至今的“孔門之教”的特色。

“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當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教育家陶行知説過的這番話,我們都非常熟悉,曾經有位哲人説過,人的'一生只在做兩件事:做人和做事。而做事也是人的一種行為表現,也就是説,做事也就是做人。我想,陶行知先生的這番話事實上也是對孔子教弟子“學會做人”理念的延續。教育家朱熹就十分欣賞孔子的“求仁之教”,他不僅將孔子稱為“聖人”,還將“聖人之心”、“聖人之教”與真正偉大的教育視為同一事物,認為教師教學、學生求學都必須“先立大本”,即以聖人或孔子式的“仁心”,來統攝自己的教學活動。

而孔子的“教心”,並不是教給學生一些毫無生命力的道理,他總是將自己的活生生的對於歷史的鑽研與理解教給學生,是將自己的對“仁心”的體悟傳遞給學生,他傳給學生的是一種精神力量,更是一份真誠的大愛。“孔子葬狗”的記載雖然簡潔,卻説明老師的“仁心”煥化的一個小小的行為已經成了學生最好的學習實例。

記得翻看《跟孔子學當老師》的前言時,看到這樣一句話:“當教師的,如果能收穫半點孔子的從教感受來,即可算沒有白當一回教師了。這正是我們‘跟孔子學當老師’的根本意義所在”。我覺得這句話彷彿有股強大的力量,牽引着我去探尋,關於孔子的教學行為,關於孔子與弟子之間真切的教學交流。

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2

我們學校開展了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在活動中,我們與《論語》結緣,與孔子相識。孔子是萬世師表,是金聲玉振的集大成者,作為教師的楷模,他令我們仰之彌高,鑽之彌堅。雖然在《論語》的閲讀中我已經對孔子有了一些粗淺的瞭解,但孔子是怎樣當老師的?他的教育原則有哪些?作為老師應該向孔子學什麼?這一連串的問題,仍然時時困擾着我。最近,我終於在《跟孔子學當老師》這本書中找到了部分答案。

感謝這本書的作者周勇教授,他悄悄把“聖人”頭上的光環遮了起來,聊天式地帶我們走進了作為一個教師的孔子的世界。結合着我自己讀《論語》的點滴感悟,一個走過千年風煙的至聖先師那魁梧的身軀,仁厚的心地在我眼前逐漸清晰起來。作為一名老師,從教育、教學工作的角度上來看,《跟孔子學當老師》對我們有什麼樣的指導意義呢?本着“反求諸己”的想法,我合上書頁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學,整理出了幾條心得,與大家共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作為一名教師我覺得可以改成:教之者不如好教者,好教者不如樂教者。教學的最高目標就是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樂之者”,以學為樂,終身學習。教師的追求難道不是成為一個“樂教者”嗎?世上有什麼比快樂還重要的!“工作着並快樂着”的格言不就是讓我們在樂教中追尋職業的幸福感嗎?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説:“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説能夠養活父母便足夠了。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這是孔子告誡世人贍養老人要注重精神贍養,在此借用孔子的句式説上一句:“今之教者,是謂能教。至於犬馬,皆能有教;不敬,何以別乎?”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就要愛學生、尊重學生,不能想着象訓練犬馬一樣去訓練學生。這種對待學生的'態度就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基礎啊。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馬棚失火燒掉了。孔子退朝回來,説:“傷人了嗎?”不問馬的情況怎麼樣。由此,我聯想到以前,教室的玻璃碎了,我們進教室是不是一般先問:誰把玻璃打碎了?學一學孔子吧!我們應該這樣問:玻璃碎了,傷到人沒有?然後你再問玻璃碎的原因,這樣問話的效果,哪一個更好就不言而喻了。千萬不要把這理解成僅僅是育人技巧的問題,這是師德、是仁愛的體現,他體現出一名教師大愛無痕的風範。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子游説:“事奉君主太過煩瑣,就會受到侮辱;對待朋友太煩瑣,就會被疏遠了。”作為老師我覺得應該為子游這一句的後面綴上:學生數,斯氣矣。對學生要求太瑣碎了,教師就會墜入煩惱與勞累之中,因此千萬不要在學生面前婆婆媽媽的,把握與學生的距離也是一門學問。

子曰:“君子不器。”我看過這樣一則趣聞,人們發現馬在冰上跑不會摔倒的祕密,就是它在冰上跑時永遠也不把自己的一切交給一條腿。孔子在告誡我們,君子應多才多藝,否則當我們只能以某種技能謀生時,那就會摔得鼻青臉腫,就像小説中的孔乙己一樣,百無一用。新課改強調知識的綜合性,我們既要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也要注重老師自身的一專多能,我們教師應該“不器”,做跨學科的複合型人才!

教師的課堂提問,甚至是充滿愛意的眼神,千萬不要集中在幾個學生的身上,否則將會影響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熱情,因為孔子説:“民不患寡而患不均”。學生不怕教師嚴厲,就怕教師偏心、不公平。

儘管這本書寫得深入淺出,但我承認我還遠遠沒有讀懂孔子。孔子就是一座豐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不深入研究和學習孔子,就不算入教育之門。”我想:學習,不管從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合上這本書,我跟孔子學當老師的旅程便開始了。

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後感3

本學期,我們學校啟動了“每月讀一本書”的活動,此項活動的開展督促我們老師多讀書、讀好書。只有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才能更好的“教好書、育好人。”我好好地把《跟孔子學當老師》這本書看了一遍。看後,我的感觸頗深,結合實際教學,我也談談我的教學以及課改體會。

自古以來,我們都知道教師肩負“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在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我就已經對這六個字非常熟悉,但是,對其間的奧祕以及對這藴含的要求,我的認識是在當了老師以後才有了進一步的昇華。其實,因為教師的職責如此,我們作為老師就更應該毫無懈怠地去學習、積累、探索以及創新。平時,因為工作的繁瑣,事務的繁重,我覺得自己少了很多新鮮血液注入,為何?經過反思悟出:學習少了的緣故。再看看書架上的書,好些幾乎是被自己無意識地塵封起來了。我們孔聖人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習是保持我們教育工作生命力的基本,過去説,“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其實,要跟上時代的發展,一桶水又如何能滿足教師這個崗位的要求呢?我們必須不斷更新知識,不斷學習,不斷的提高和充實自己,要從“一桶水”,成為“一條小溪”、“一條河流”、“一片大海”、“一泓永不幹涸的源頭活水”。我最深的體會就是,想要做個好老師,就要學習,堅持學第一,教第二,這才能給自己的工作注入活力,讓自己與教學一同成長,與社會一同進步。

古人云:“淡泊可以明志,寧靜可以致遠。”其實,我們的孔聖人,他也曾顛沛流離,他也有過失意與惆悵,但是,他對教學的追求,對學生的忘我大愛,我們無法不為之感動。對學生的大愛,是源於他對教學的追求。當老師,是我喜歡的職業,其實,能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也算是一種別樣的幸福。我不敢説自己有多偉大,更不敢拿自己跟孔子比,但是,我體會到的是:老師,必須用心教書,用心去育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蹦亂跳的孩子,要滿足他們成長的知識需要、心理需要,我們要教授的除了知識,還有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如何做人,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再説教學生學會做人又談何容易?對學生,要言傳身教,都説“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我相信,我能做到這些,我的學生也能做到。所以,我的又一深刻體會:靜心教好書,潛心育好人。

曾經看過一個帖子讓我印象很深刻,也很感動。那是寫崔永元和一個美國年輕人丁大衞在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説》裏的談話以及作者的`一些感受。1998年底,大衞到了甘肅蘭州,他到西北民族學院應聘當大學教師。最讓我深刻的是他的全部家當就很簡單:大衞家鄉足球隊的隊帽、一本相冊、一個用精緻相框鑲好的一家人温馨親暱的合影、兩套換洗的衣服、一雙未洗的普通的運動鞋、一面隨身帶着的鮮豔的五星紅旗。他帶着國旗,目的是時刻告誡自己:你現在是一位中國教師,你要多為中國教書育人。還有就是作者寫到:最後節目放了大衞同事、學生以及學生家長對大衞的評價,敍述他的可敬與可愛之處,有的淚盈於眶。一個美國青年,卻在中國得到了人世間最珍貴的東西,愛我們的國家,愛我們的教育,我的心為之一顫。我想起了我在師範學校的時候我的導師講過的話:等你當老師了,你就會發覺老師這職業酸甜苦辣各種滋味俱全,但是,只要你用心去教書,真正投入這份工作,你會收穫快樂。

而今,在我又看了《跟孔子學當老師》這書以後,我更加覺得:教書,要用心教,用自己的愛去感動學生,用自己的心去體會那種“苦”帶來的“樂”。用心,就意味着要付出,來不得半點馬虎與懈怠。在現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我們更應該用心去探索更好的方法對學生“授之以漁”。這又談何容易啊?釋放思想,解放自己,把握好主導這個角色,把課堂的自主權還給學生,他們快樂,我就快樂。那是不容易的,但最重要的一點:學生受益了。所以,今後的教學之路,我更要用心經營我的教書舞台。

縱觀我的教學經歷,我還是一個“嫩”老師,在我學完這書以後,我覺得自己的思想又接受了一次洗禮,當然,也得到了一次昇華。今後,我要不斷學習,給自己充電;要靜心教好書,潛心育好人;要用心經營教書的舞台。我相信:儘管我走的路會很苦,但我一定可以領略到更多教書給我帶來的快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aoshi/y9een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