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科技 >

科技調研報告範文[精華]

科技調研報告範文[精華]

隨着個人的素質不斷提高,報告對我們來説並不陌生,報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應該是準確無誤的。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寫報告很是頭疼的,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技調研報告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技調研報告範文[精華]

科技調研報告範文1

按照重慶市農業局的安排,我局就縣、鄉鎮農業科技推廣事業單位收入分配情況及改革思路進行了較為祥實的調研,共抽取了單位樣本11份,個人樣本24份,其中縣級單位3份,個人12份,鄉鎮農技推廣機構8份,個人12份,同時還查閲了縣人事部門的統計數據,基本上能準確反映出我縣農業科技推廣事業單位收入分配狀況及廣大職工對收入分配改革的要求。

一、我縣農業科技推廣事業單位收入分配現狀

(一)基本情況。

縣級機構現狀。縣農業局現有科室站13個(其中行政科室3個,事業站司場10個),編制104人(其中行政10人,機關後勤4人,事業全額29人,事業差額52人,自收自支9人)。

現有在崗人員87人(缺編18人),在崗人員中行政人員10人,機關後勤3人,事業全額23人,事業差額26人,自收自支24人;現有人員中局領導7人,中層幹部13人,行政人員2人,科技人員31人,工人33人。在崗人員中的學歷,本科6人,大專28人,中專35人,技校2人;已聘專業技術職務,高級2人,中級16人,初級20人。

農業局機關職工45人,各種工資、津補貼總額56.8萬元,人均應年收入1.26萬元,由於我縣財政拮据,差額撥款單位(植保站、經作站)8人40%的工資、1993年工改時保留的津補貼每月129元、清涼烤火費和54名離退休人員的保留津補貼、清涼烤火費等都由單位自行解決,總需資金每年66.3萬元,全年財政撥款45.4萬元,資金缺口20.9萬元,由於無經營收入及收費收入來解決資金缺口,職工有保障的人均年收入僅10079元,佔應得收入的80%。

縣種子公司屬自收自支事業單位,職工24人,各種工資、津補貼總額32.1萬元,人均應得年收入1.34萬元,加上3名離退休人員的保留津補貼、清涼烤火費、養老保險單位統籌(含在職人員)等都由單位自行解決,總需資金每年40.86萬元,但由於近兩年種子市場競爭激烈,經營狀況逐年下降,年經營收入解決職工工資18.6萬元,缺口22.2萬元,職工實際收入人均7750元,佔應得收入的57.8%。

縣良種場屬差額撥款,職工18人,各種工資、津補貼總額23.6萬元,人均應年收入1.31萬元,加上40名離退休人員的保留津補貼、清涼烤火費、養老保險單位統籌(含在職人員)等都由單位自行解決,總需資金每年44.79萬元,財政每年定額撥9.8萬元,但由於新城區開發佔用土地、農業收入下降等原因,年經營收入解決12.4萬元,資金缺口22.59萬元,職工實際收入人均7800元,佔應收入的59.5%。

鄉鎮機構現狀。,我縣機構改革將全縣原56個鄉鎮精簡為32個鄉鎮,將原每個鄉鎮分設的農技、農經站等農業服務機構撤銷,由農技、農經、農機、水利合併組成一個機構,名稱為“農業服務培訓中心”(簡稱“農培中心”),人事、工資、工作管理全部下放到鄉鎮政府。

全縣32個農培中心,編制208人,其中農技、農經編制122人;現在崗農技、農經人員112人,其中農技人員62人,農經人員49人,工人1人。學歷結構:本科3人,大專41人,中專65人,高中2人,國中1人;專業技術職務:高級1人,初級81人,末評26人,管理人員4人。

鄉鎮農培中心屬事業全額撥款,工資、津補貼總額119.44萬元,人均年應收入10664元,財政撥款99.86萬元,1993年工改時保留的津補貼每月129元、清涼烤火費均由鄉鎮政府自籌解決,因無資金來源,缺口19.58萬元,人均實際年收入8916元,佔應收入的83.6%。

(二)93年工改以來各項工資、津補貼政策執行情況

1993年工改以來,我縣在財政十分拮据的情況下,盡力籌措資金保證了職工基本工資的發放,無拖欠工資的現象。一是中央及地方出台的兩年正常增加職務工資、調整工資標準、晉升職務工資等政策都按時得到兑現;二是大部分津補貼政策得到執行,如“民族地區補貼、艱苦地區補貼、農林水一線工資浮轉固、技術津貼”等;三是部分津補貼、福利政策未得到執行,如“保留津補貼(每月129元)、清涼費、烤火費、有毒有害保健津貼”等未納入財政預算,“農業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津貼提高8%”未執行。四是我縣將植保站、經作站定為差額撥款單位、將種子公司定為自收自支單位、將良種場定為定額撥款單位,不符合中央和重慶市有關基層農技推廣事業單位各級財政給予保障的規定;五是鄉鎮農業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普遍未享受到“勞保”。

(三)現行工資福利政策對農技推廣事業的作用或影響

自1993年工資改革以來中央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工資福利政策,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分配製度,實行了科學分類管理和對專業技術人員的傾斜政策等措施,極大的`調動了廣大基層農技推廣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科技事業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年大幅度調整工資標準,拉開工資差距,農業行業特有津補貼等政策,鞏固了鄉鎮農技推廣隊伍,激發了科技人員學電腦、學英語、學專業知識、爭職稱的熱情,使廣大農業技術人員安心農業事業,服務農民,為發展農村經濟作出了貢獻。

二、我縣農技推廣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存在的問題

現行的工資、福利分配政策對基層農技推廣科技術事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與其他行業比較收入太低,未達到當地平均水平,仍不利於調動農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新。去年全縣事業單位平均工資為10844元,農林牧漁行業為8496元,比平均水平低2388元,比最高的衞生、體育、社會福利行業的13732元低5236元,比最少的社會服務行業的7393元多1103元,在統計的九個大行業中居倒數第二位。

二是高中級專業技術職務鄉鎮偏少,在基層做實事幹事業的待遇低。由於各種原因我縣鄉鎮高中級農業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少,在32個鄉鎮農培中心的112名農技幹部中僅有高級農藝師1人,中級職稱無人,初級職務就佔了81人,分配與職務掛勾,職務工資差距拉大,形成了鄉鎮農技人員工作最艱苦反而分配收入最低的狀況,無形中鼓勵了一部分人為了職稱而爭職稱,出現了高職務低水平、業績平庸的現象。

三是差額撥款、自收自支單位的職工收入低下。我縣在1991年將種子公司定為自收自支,將良種場、植保站、經作站(果品公司)定為差額撥款,近幾年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種子公司、良種場經營收入逐年下降,植保站、經作站(果品公司)根本無經營收入,僅能以微薄的經營收入或財政60%的工資撥款維持着職工基本工資的發放,部分科技人員只能得到應得工資的60%以下,自收自支單位人均實際收入7750元,差額撥款單位人均實際收入7735元,比全縣上年平均收入水平分別少3094元和3109元。

四是自收自支、差額撥款單位人心思遷,相關工作無人搞。由於工資無法保障,收入低下,原在此類單位工作的人員不安心工作,千方百計地調動單位,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人員大量流失,造成某些重要工作無人搞。如縣植保站、經作站為財政差額撥款單位,原有職工16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2人,目前兩站僅有人員5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人,特別是在植保站無人成為空殼,植保工作完全停止,今年局裏才在內部調配了3人從事植保工作。

三、基層農技推廣事業單位收入分配改革的建議

現行的工資分配政策與專業技術職務密切相關,個人收入與職務成正比,職務越高工資差距越大,個人收入越高,從事基層農技推廣的人員是身體力行地向農民推廣農業實用技術,一項實用技術普及發揮效益就是他的成果和業績,當然也寫不出有高深學術的論文。但目前的專業技術評聘存在着重論文輕實績,重學歷輕能力的不足。建議改革職稱評聘制度,實行專業技術職稱資格全國統考,單位在編制內自行聘任,對基層鄉鎮農業技術人員適當傾斜照顧的政策,較好地體現艱苦地區艱苦工作的分配政策。

農業行業津補貼在目前的政策還少,僅有“農林水一線浮動或浮轉固、農業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津貼提高8%、有毒有害保健津貼”三項,而且只有農業一線浮動或浮轉固納入了財政預算,其他兩項未納入,加之收費項目的取消、財政管理改革無資金來源,完全未享受。農業是艱苦行業但津補貼比較其它行業少,農業事業人員的比較收入就少(倒數第二)。為此建議提高農業科技人員的待遇,增加農業行業的津補貼,設立農技推廣津貼並納入財政預算。對農業事業人員的勞保標準予以重新行文明確,以便基層有據可查。基層農技推廣事業單位要積極地按照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方案,搞活單位內部分配製度,把職務工資津貼部分活起來,定崗位、定職責、定報酬、定獎懲,競爭聘任上崗,可實行高職稱低聘,低職稱高聘,專業技術職稱終身制,聘任專業技術職務合同制,真正體現按勞分配的原則,調動基層農技推廣事業單位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四月二十六日

附一:收入構成情況(共12項組成)

職務工資(工人技術等級工資)津貼(全額30%、差額40%、自收自支45%)

邊遠地區艱苦津貼農林水一線浮動或浮轉固

民族地區工作補貼93年工改保留津補貼

技術津貼年終考核一次性獎金

有毒有害保健津貼清涼費、烤火費

合同制工人10%工資性補貼駕駛員5%津貼

附二:各地政府出台的津補貼文件

《黔江地區人事局關於轉發川人工[1994]11號“關於三州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現行浮動(固定)工資改為民族地區工作補貼的通知”的通知》黔地人工(1994)41號

《四川省人事廳關於轉發人事部“關於印發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實施中若干問題的規定的通知”的通知》川人工[1994]7號

《重慶市人事局、重慶市財政局“關於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執行年終一次性獎金有關問題的通知”》渝人發[]184號

《重慶市人事局、重慶市財政局“關於實施艱苦邊遠地區津貼有關問題的通知”》渝人發[]128號

《重慶市人事局“關於貫徹執行人事部、農業部關於農業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津貼提高8%的規定的通知”》渝人發[1999]52號

《重慶市人事局、重慶市財政局、重慶市農業局轉發人事部、財政部、農業部“關於調整農業事業單位有毒有害保健津貼和畜牧獸醫醫療衞生津貼標準的通知”的通知》渝人發[1998]22號

附三:農林牧漁行業收入分配在本地的水平(底統計數據)

行業人均收入名次

衞生、體育、社會福利業13732元/人年均1

金融、保險業12577元/人年均2

其他行業11673元/人年均3

教育、文化、廣播電視業10799元/人年均4

交通、運輸、郵電、通訊業10655元/人年均5

地質、勘測、水利業10589元/人年均6

科研、綜合技術業10154元/人年均7

農林牧漁業8496元/人年均8

社會服務業7393元/人年均9

平均值10844元/人年均

科技調研報告範文2

xx縣是一個以糧食生產為主的農業縣份。近幾年,隨着國家惠農政策的相繼出台並付諸實施,極大激發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種田積極性,出現了新一輪競相種地的熱潮。在中央惠民政策的激勵和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農業有了較快發展,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形勢進入歷史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

但從實踐看,幾年來,糧食產量始終在低水平徘徊,水稻畝產難以繼續穩定增產,而且糧食品質不優,市場價格不穩,經濟效益不高。究其原因,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科技推廣應用水平不高、典型示範不到位、農業科技貢獻率低,成為我縣農業生產中亟需解決的課題之一。為此,縣政府組織相關部門,深入全縣8個鄉鎮、部分村(屯),通過走訪農户和科技人員,採取調查問卷及座談討論等形式,就我縣農業科技推廣應用情況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

一、基本情況

我縣現有耕地面積143萬畝,其中水田92.9萬畝。幾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在發展糧食生產上的推廣應用,相關部門及科技人員致力提高科技在農業中的貢獻份額,使我縣農技推廣應用工作取得顯著實效。

一是以綜合配合技術為主體,水稻生產得到迅猛發展。我縣是以水稻生產為主的農業縣份,水稻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我縣屬第三積温帶,年活動積温在2300—2500℃,無霜期120天左右,境內有大小河流27條,小型(ⅰ)水庫8座,小型(ⅱ)水庫4座,塘壩820座,泡澤275個,水資源比較豐富,發展水稻生產有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使資源優勢儘快轉化為經濟優勢,自上個世紀80年代我縣從方正引進寒地旱育水稻稀植技術以來,全縣上下通力協作,大作“水”文章,使水稻面積平均每年以5萬畝左右的速度增長;加之農機具購買熱的興起,1996年我縣被列為國家級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1998年被列為國家級商品糧基地縣,全力組織實施水稻田間機械化配套工程項目,積極探索大棚育秧、機械插秧、測土施肥、機械收割等水稻生產模式。到目前為止,全縣大中棚育苗面積佔整個育苗面積的75%以上,全縣共有大中棚2.2萬棟,其中大棚4500棟,中棚17500棟,解決了秧苗素質問題,緩解了積温不足、無霜期短的'問題;大力發展水稻全程機械化,全縣機械插秧面積達58萬畝,佔水稻插秧面積的60%,全縣擁有各類插秧機18000台,全縣擁有各類收割機4500台左右,機械收割佔總收割面積75%以上。隨着水稻生產稀植、超稀植、寬窄行、拋秧、全程施肥等新技術的應用,全縣水稻單產由上個世紀80年代的610斤提高到目前的830斤;大力發展水稻優質米生產,全縣90%以上的品種都採用優質米品種如沙沙泥、富士光等,實現了增產增收。至XX年全縣水稻面積發展到92.9萬畝,水稻總產達到8.2億斤,佔全縣糧食總產的85%。

二是以大豆壟三栽培技術為主體,大豆生產科技含量不斷提高。

大豆是我縣第二主栽作物。“十五”期間重點解決大豆品質和大豆產量問題,改革傳統的耕種方法,大力推廣大豆壠三栽培方法,即攏體壠溝深鬆,分層深施肥、壠上雙行精量點播。經調查採用壠三栽培比普通栽培平均每畝增產35公斤,增加經濟效益84元。同時,科技人員認真研究大豆重迎茬綜合配套栽培技術,即施入防治大豆重迎茬藥劑,平衡施肥,分層施肥,科學管理,選用抗重迎茬品種,經過幾年的努力使大豆重迎茬減產降到最低程度,每畝挽回經濟損失35元。大力發展大豆小壠密植,即45cm小壠壠上雙地垧保苗在35萬株左右,成為大豆增產的又一途徑。

三是以玉米通透栽培為主體,青貯玉米生產取得明顯成效。通過通透栽培,玉米產量由過去的畝產800斤增加到1200斤,為發展畜牧業生產奠定了基礎。科技部門連續幾年搞了青貯玉米加工試驗,畝產最高可達6噸以上,加工處理也形成一整套技術。

四是以測土配方施肥為主體,糧食增產幅度穩步提升。近年來,縣農技推廣中心投入150多萬元資金和設備,健全完善了土壤化驗室,增添了大量土化設備,免費為農民測土配方,至XX年共化驗土樣6100多個,覆蓋面積20餘萬畝。據測算,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平均每畝地水稻可節省化肥10斤,增加產量80斤,畝節本增效80元。

二、問題及原因

幾年來,儘管我縣農技推廣應用取得一定成績,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一是從糧食生產看,存在科技貢獻率低、應用水平差的問題。農民在生產過程中因操作不當、不懂或不會運用科技而導致農業效益低下。在對農户調查中發現,有接近70%的農户在生產經營中僅依靠老經驗、老傳統進行耕作;有20%的農户能借助或簡單應用農業科技進行經營;只有10%的農户才基本掌握農業科技,這部分農户大多都是經營大户,在科技方面受益較大。由於大部分農户不懂得運用科技進行經營,因而造成科技在農業中的貢獻份額較低。在水稻生產方面,據調查,全縣約有10%農户育苗操作跑粗,在這個環節造成減產約67公斤/畝;有20%的農户施肥方法不正確、不科學,在這個環節造成減產約100公斤/畝;不能合理利用水源進行科學灌水的農户約佔20%,造成總產量降低30%,減產約105公斤/畝。主要表現在:一是育苗及苗牀管理不規範。部分地塊還存在着小棚育苗,苗長勢弱,根系不發達,邊苗浪費多,不適合機械插秧,不便於施肥和澆水;播量過大,育不出壯苗;苗牀管理不及時,造成立枯病,青枯病發生。二是施肥管理不科學。氮肥施用過晚,一次投肥過多,即浪費肥料,又對作物生長不利。應用測土配方施肥農户少,農民盲目投入過大;三是水稻選種比較雜。很難保證質量;四是病蟲害防治存在僥倖心裏。重“治”不重“防”,沒有抓住最佳防治時期;五是農業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抗自然災害能力差,農業生產風險依然存在。六是農機發展不平衡。機與具的配套不合理,耕地的整體深鬆沒有得到很好解決。

二是從縣鄉科技推廣看,存在面上大、作用小的問題。經瞭解,我縣農業科技推廣應用的渠道主要有縣鄉政府行政性推廣、有關部門服務性推廣、村級組織針對性推廣和民間以銷售農資為目的的贏利性推廣四種渠道。幾年來,我縣採取每年農閒季節舉辦各種科技培訓班、創辦農民技術學校、舉辦農技電視專題講座等辦法,給農民增收提供了有效幫助。但在具體培訓推廣中,卻暴露出許多不盡人意的問題。一是科技培訓效果不佳。個別鄉鎮領導重視不夠,個別村委會為農民服務意識不強,參加培訓的農户較少,影響了農業技術成果的轉化。二是農技知識更新慢。推廣方式比較單一,農技諮詢服務和田間地頭指導不夠。三是陣地作用發揮不夠好。有的農村“一校兩室”以及遠程教育流於形式,沒有真正發揮作用。

科技調研報告範文3

xx市xx年在市率先成立老幹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開始了關心下一代工作的實踐與探索。到XX年,全市22個鎮(辦事處),個行政村(居委會),已全部建立了關工委,市直部門和重點企業,也相繼建立了關工委組織,現有8000多名“五老”從事關心下一代工作。近幾年來,我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和上級關工委的指導下,在全面開展關心下一代工作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老農業專家的作用,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努力幫助農村青年走上富裕道路提供科技服務,取得了明顯成效,發揮了參謀助手作用。

一、把科技服務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順民心、合民意的重大戰略決策。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各級關工委義不容辭的責任。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我市全面展開後,我們就如何為建設新農村盡關工委之能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和討論,並形成了共識。我們認為,關工委不僅要向農村送教育、送法制、送文化、送關愛,更要向農村送科技,為農民特別是青年農民創業致富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科技服務。這樣做原因有三:一是符合各級黨委、政府的明確要求,體現了關工委所遵循的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工作原則。二是順應農民的心願。從總體上看,農民的科技水平還比較低,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比較弱。他們急切盼望科技服務。XX年市關工委科普教育工作團去農村調研時,所到之處,農民兄弟紛紛反映自己創業、生產、管理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鎮一位農民,承包了80畝蘋果,連續六年只見開花不見結果,辛勤汗水付東流,因交不上承包費被村裏收回了40畝,守着剩下的40畝整天發愁。黃山經濟區多個芋頭種植專業村,由於治不了突然遇到的'腐爛病,嚴重減產減收。六汪鎮一個村,村民們栽了3萬多棵大棗,樹齡在三至十年不等,大小棗樹開花很多結棗少,類似的情況不少。面對農民的損失,令人十分痛心,農民急盼有明白人給予技術指導的呼聲,猶如重錘擊鼓,激盪着我們這些“伏櫪老驥”的不已壯心,促使我們出征上陣,盡最大努力為農民提供科技服務和幫助。三是關工委具備開展科技服務的條件。市關工委於XX年成立的科普工作團,團長宋成謙同志退休前任市農業局局長,從事農業工作30多年,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先後聘請了19位老農業專家為工作團成員,這些老專家理論造詣較深,實踐經驗豐富,工作熱情高漲。據此,我們確定把為農民特別是青年農民提供科技服務作為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措施,作為關工委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每年都列入工作要點,及時進行階段性檢查總結,確保措施落實,工作到位,取得實效。

二、四措並舉,增強科技服務實效

1、抓科技培訓。我們本着量力而行、拾遺補缺、多辦實事的原則,把工作的着力點放在農村青年的科技培訓上,讓他們在家門口即可學到農業科技知識。近幾年來,已舉辦農、林、果、菜、茶和畜牧獸醫、毛皮動物養殖等培訓班108期,聽課人數達6200多人次。在培訓形式上靈活多樣,堅持農閒季節集中培訓,農忙季節分散培訓。在培訓內容上,系統培訓與專題培訓相結合,按照農民需求設置培訓內容。農民反映,專家講課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針對六汪鎮夏家莊有3萬多棵棗樹多年很少結棗的問題,我們組織科普教育工作團成員研究員等老專家於去年三月和七月兩次到該村講課,圍繞棗樹的管理要求和不結果的原因進行講解,讓果農採用環剝、巧用肥、藥等技術進行管理。凡是按照孫研究員傳授的技術進行管理的,棗樹都比往年掛果多。村民劉長錫有棗樹近800課,前幾年基本不結果,他採用了孫研究員巧用肥、藥的技術,加強了管理,XX年收穫3000多斤,收入1.5萬餘元。今年,孫研究員又先後四次到該村進行現場指導,全村3萬多棵棗樹碩果累累、豐收在望,電視台《鄉村季風》欄目對該村棗樹夏季管理進行了專題報道。還積極參加了西瓜、蔬菜種植管理技術培訓,並編寫出版了8本100多萬的農業科技書,深受農民歡迎,被稱為“良師益友”、“科技扶貧之花”。

2、送科技“進村入户”。近幾年來,我們組織科普工作團的老農業專家進村入户,深入田間地頭、果園、蔬菜大棚、養殖場等,面對面的實施技術指導530多人次,提供技術信息100多項,解答急、難技術問題80多個。他們把技術難題作為起點,實施跟蹤服務,直到產生效益。芋頭是黃山經濟區徐村等幾個村莊的重要經濟作物,產量高、效益好。但近幾年由於連作重茬,出現了腐爛病,造成減產減收,成了當地農民的一塊心病。我們得知這個情況後,組織有關老專家深入到徐村等幾個村,召集農民座談,實地現場觀察,查閲有關資料等,弄清了導致芋頭減產的病因,提出了實施芋頭與其他作物輪作換茬、石灰氮太陽能土壤清毒處理、秸稈還田生物反應堆技術和土壤及作物農殘的生物降解等綜合技術。經過兩年的治理,效果十分明顯,種植户非常高興。承包80畝果園因多年不結果交不上承包費,被村裏收回40畝的鎮村王德磊在徐本榮農藝師的幫助下,制定了生產管理技術方案。經過精心管理,XX年,蘋果園總產達10萬多斤,純收入5萬多元,六年不見收入的蘋果園終於見到了收益。

3、搞好試驗、示範。我們於XX年3月成立了由十二名老農業專家組成的“市關工委農業科技服務隊”,其中農機研究員5人,高級工程師、高級農藝師6人,農藝師1人。技術覆蓋糧油、瓜果菜茶、畜禽和特種動物、林業、水產、農機等方面。我們將他們的姓名、職稱、特長、聯繫電話和市關工委的一部電話向各鎮、村公佈,並給他們印上名片,農民可以隨時通過電話向他們預約或電話諮詢。他們聯村聯户抓示範,讓示範户幹給周圍農民看,帶領農村青年科技致富。他們已聯繫22個村38户,其中種植業28户,養殖業10户。並在7個村抓了7個農業科技示範户,其中養雞、養豬各一户,茶園2户,蘋果園1户,蔬菜大棚1户,特種動物養殖1户,都起到了一定的示範帶頭作用。辦事處韓家村養雞户張素芬在老研究員馬開剛的具體指導下,逐漸掌握了養雞技術,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從幾百只發展到幾千只,並從養蛋雞發展到孵化雞雛。現已成為年產雛雞110萬隻的養殖大户,年收入達50多萬元。她致富不忘鄉親,將自己掌握的養殖經驗無償傳授給周邊養殖户,帶動了XX多個養雞年收入過萬元的農户。海青鎮後河西茶場是老高級農藝師林香坤聯繫指導的種茶、製茶大户。他在按照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指導該茶廠規劃建設和茶樹管理的基礎上,又指導和幫助茶場引進清潔化綠茶生產設備,成為省最早的符合節能和環保要求的茶葉加工生產線,使傳統的綠茶加工製作工藝得到很大的改進,既減少了炒茶用工,減輕了勞動強度,又保證了茶葉質量。在林香坤的具體幫助指導下,茶場青年接班人李炳霖同其他幾名青年不僅學會了種茶和茶園生產管理技術,還學會了採茶、製茶技術。隨着茶園基地的不斷擴大,茶葉質量的不斷提高,後河西村綠茶的知名度越來越高,被市政府命名為茶葉示範村,帶動周邊十多個村3000多户農民種茶、製茶致富之路,推動了海青鎮“一鎮一業”特色農業的發展。

4、積極參與科普宣傳。一是積極參與市科協和市科技局組織的“科普宣傳月”活動。將科技入户和科技示範中獲得的經驗,彙編成科技明白紙,通過“送科技下鄉”活動,送到農民手中,讓更多的農民接受到新技術、新成果,獲得新信息。目前,送科技下鄉20多次,發放科普宣傳材料3萬多份,贈送農業科技書300多冊,解答技術問題60多個,達230多人次。二是組織科普教育工作團有關老專家和邀請外地專家在全市11處中國小、職業中專、衞校作了防震避震、眼睛的保護、飲食與健康、衞生與健康、水文、科技發展趨勢與前沿等專題輔導報告30多場,受教育師生2萬多人次。

三、今後應注意解決的幾個問題

實踐證明,我們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科技服務的做法是比較成功的,其意義在於為部分青年農民創業致富在信息技術等方面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得到了農民的擁護,增強了依靠科技致富的信心。這對各級黨委、政府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同心同德,羣策羣力,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十分有利的。其意義還在於為“五老”搭建了繼續發揮作用,實現老有所為的新舞台,架起了聯繫羣眾,服務民生的新橋樑。

為了使科技服務工作長期堅持下去,取得更大成效,發揮更大作用,我們打算在以下幾個方面多做努力,以期達到更好的為青年農民提供科技服務的目的。

一是要不斷壯大工作隊伍。“五老”是關工委開展工作的基本力量,離開了“五老”的積極參與,關心下一代工作很難有所作為。同樣,要做好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科技服務工作,必須緊緊依靠老專家。我們將在現有基礎上,將每年從不同崗位上退下來的科技工作者,聘請為科普工作團成員,確保這支隊伍不斷壯大,確保科技服務層面不斷擴展,水平不斷提高。

二是充分調動、保護、發揮好“五老”工作積極性。我們要通過傳達文件、提供信息、組織學習等方式,使“五老”及時瞭解各級黨委、政府的決策和部署,以增強工作主動性,與中心工作相一致,與工作大局相配合,與羣眾要求相適應。要努力為“五老”解決交通、通訊等方面的困難,確保他們順利開展工作。要通過召開表彰會、新聞報道、情況交流等形式,樹立和宣傳“五老”典型,廣造社會輿論,使從事關心下一代工作的“五老”在社會上受到尊敬,在工作中得到支持,在價值上得到肯定,心情舒暢地致力於推動關心下一代工作的開展。

三是搞好與有關部門的協調與配合。不論是整體開展關心下一代工作,還是具體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科技服務,我們關工委是參謀和助手,發揮着拾遺補缺,輔助補充的作用。在實際工作中,是配角不是主角,既要努力不缺位,也要注意不越位。要堅持急黨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盡關工委所能的原則,與有關部門常聯繫、勤協調、多溝通,使科技服務工作得到黨委、政府的支持,與主管部門協調一致地開展,與全市科技工作同步向前推進,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斷做出新貢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keji/pmy6l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