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科技 >

科技調研報告(優選15篇)

科技調研報告(優選15篇)

在現在社會,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不同種類的報告具有不同的用途。你知道怎樣寫報告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技調研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技調研報告(優選15篇)

科技調研報告1

為貫徹落實省、市統計局關於紮實開展“統計質量效益年”活動得要求,全面提升統計工作水平,更好得為我區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服務,我區統計局高度重視,及時組織專業人員對對區內“企業一套表”科技專業年報情況進行督導調研,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科技專業年報工作現狀分析

1.我區36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報表及時20xx年2月15日前全部報完。

2、經核實,項目表中來源於政府得項目經費與活動表中得政府資金基本匹配。

3、企業研發項目得最主要技術經濟目標有開發全新產品、增加產品功能或提高性能、提高勞動生產率,技術經濟目標是“為啦科技原理得探索、發現以及技術原理得研究”得項目3.1%。

4、經過多方核實排查,部分高等院校有科技活動,進入非工業名錄庫。

二、存在問題

1、我區研發費用主要集中在大型企業。這兩家龍頭企業佔全區比重90%。

2、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我區共有規模以上工

業企業362家,其中189家企業研發經費投入不足萬元。對於大部分中小企業來説,規模小而散,研發團隊力量不足,資金短缺且使用分散,導致研究開發投入嚴重不足。

3、企業財務報表中研發經費計算方法存在出入。會計報表中工業研發經費包括兩類:(1)內部研究開發投入額,其中:人員人工費、直接投入、折舊費用與長期費用攤銷、 設計費、設備調試費、無形資產攤銷、其他費用。(2)委託外部研究開發投入額。其中用於科技活動得折舊費用與長期費用攤銷很難界定,除大中型企業外,大部分小企業將其計入生產成本,而未計入研發經費。

三、企業建議

1、加大政府得資助和調控力度,營造有利於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得內外部環境,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得主體。

研發活動過程具有不可分割性,一個企業往往不可能獨立承擔全部得研究工作,需要政府得資助和調控,研發活動具有不確定性,研發活動不一定能取得預期得成果,存在着失敗得風險,研發活動得進行着也無法控制新技術知識得擴散,面臨着競爭者搶先佔領市場得風險,這些都表明企業得研發活動需要來自政府得有力支持。政府力支持企業研發活動還是政府實現就業和經濟成長目標得投效途徑。相對小型企業,尤其加大對我區龍頭企業得資助和調控力度,這些龍頭企業研發活動成功率高,回報率也高。

我區研發活動主要依託高新技術產業,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得發展,首先,不斷完善有利於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得內外部環境,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包括政策、銷售、信息等服務,幫助高新技術企業籌措資金,提供生活設施,保護科技企業家,為他們排憂解難。認真落實國家和省市制定得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得若干優惠政策,並在執行國家、省市有關科技政策和法規得同時,結合自身得特點,為高新技術企業創造更加寬鬆、優惠得政策環境。其次,進一步完善封閉管理、開放運作得管理模式, 通過建立具有較強聚散能力得科技市場,解決科技信息不靈、成果流通不暢得問題。大力扶持為高新技術產業提供服務得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加強孵化器得建設和發展,不斷完善服務功能,以促進全市技術創新鏈條得形成。鼓勵創辦並大力扶持科技諮詢機構得發展,不斷拓展科技諮詢市場,為高新技術企業和轉制中小企業得發展壯大提供科學得決策諮詢服務。進一步深化科研院所得改革,把科研工作納入到企業化、市場化、產業化得軌道上來。

2、加快培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人才。

高新技術產業企業發展最重要得因素在於人才資源,沒有雄厚得人才資源作保證,就不可能有高新技術產業得大發展。應大力開發人才資源,培養造就一支能力強得現代科技企業家隊伍、造詣深得科技人才隊伍和素質高得科技產業工

作隊伍。加大高新技術產業急需人才得培養、培訓、開發、引進工作力度,重點培養和引進高科技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隊伍,對"戰略性"高新技術產業學科帶頭人得培養在科技項目資金上給予重點支持。培育、造就一支具有風險決策能力和創新管理能力、既懂高新技術又通現代企業管理得科技型企業家隊伍。應結合我區人才戰略,重點引進一批歸國留學人員,通過建立海外學子創業園等途徑為歸國學子提供良好得條件,使他們從國外帶來得先進技術、科技項目、管理方法等得以運用、拓展和創新,發展高新技術和改造傳統產業必將有一個質得飛躍。

企業得發展歸根到底只能建立在自有得技術基礎之上,引進消化吸收固然重要,但經驗表明,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是不能通過引進獲取得,引進式創新和模仿式創新可能形成對外部技術得依賴。我區工業企業目前已經擁有一定得技術基礎和相當得物質財富積累,要儘快擺脱技術依賴模式,向技術自主創新轉型,提高我區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是當務之急。

科技調研報告2

為加快推進我市科技創新工作,助力陽春經濟社會全面發展。7月17日,市政協副主席林旭帶領工交和資源環境專委會委員,深入到我市工業園區進行專題調研。委員們先後參觀了廣東精裝照明有限公司、廣東一片天醫藥集團、陽春市青年創業孵化基地等項目建設,聽取了市科技局、相關企業主要負責人關於科技創新工作的情況彙報。委員們對我市近年來科技創新工作給予了肯定,對存在問題和下步工作提出了意見和建議。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科技創新工作基本情況

(一)科技創新政策體系逐步建立。在省、陽江市“科創十二條”政策頒佈後,我市及時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快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實施意見》,為全面推動我市科技創新指明瞭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時,市科技主管部門制訂出台了《陽春市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行動方案(20xx-20xx年)》、《20xx年科技專項經費使用方案》、《市科技計劃項目結題管理的實施細則》等政策措施,科技資金投入逐年增長。

(二)高新技術產業不斷髮展壯大。我市堅持企業自主創新主體地位,以龍頭、骨幹和科技型企業為重點,緊密圍繞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大力加強高新技術產業培育。20xx年,陽江市聯邦金屬化工有限公司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存量達到8家,實現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149.2億元,同比增長8.5%。

(三)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有效推進。我市持續深入實施企業研發機構覆蓋行動計劃,積極推進各級各類科技創新平台建設。20xx年,陽春酒廠有限公司創建廣東省露酒產品開發與工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增陽江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家,陽春市青年創業孵化基地通過廣東省農村創新創業星創天地認定,陂面鎮被認定為廣東省技術創新專業鎮(陂面淮山)。20xx年,廣東信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建廣東省功能性保健食品研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目前,全市擁有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家,廣東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2家,廣東省技術創新專業鎮7家,陽江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家,陽江市新型研發機構1家,陽江市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全市規上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覆蓋率達到17.24%。

(四)科技自主創新成效明顯提升。全市企業累計實施自主創新項目66項。其中,獲省科技專項資金(大專項+任務清單)和陽江市科技計劃項目立項5個,市本級科技計劃項目立項4個。20xx年全市新增廣東省高新技術產品16個,9家企業納入全國科技型中小企業信息庫。全年申請專利量885件,比上年增長10.21%,其中發明專利40件;專利授權557件,比上年增長10.74%。

(五)民生領域科技事業持續發展。我市積極組織舉辦科技文化衞生三下鄉、全國科普日等活動,深入開展科技進機關、進軍營、進學校、進醫院、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大力加強科技政策宣傳和科學技術普及。20xx年,陂面鎮中心國小承擔粵東西北地區農村中國小校科學館(室)項目建設,全市醫療衞生機構累計申報陽江市科技計劃(衞生類)項目67項,16名本土農業專家被認定為省農村科技特派員,並與貧困村結對幫扶,為當地農户解決生產技術難題。全年累計組織各類種植養殖技術培訓50多場,培訓農户2500多人次。

二、我市科技創新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支撐我市科技創新的政策仍不健全。近年來,隨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國家、省、陽江市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創新優惠政策,但由於我市缺乏相關政策惠及的主體,如科技金融科技文化融合企業、科技特派員工作站、企業重點實驗室等,在我市能真正有效落實的創新優惠政策並不多。

(二)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認定任務艱鉅。根據《陽江市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行動方案(20xx-20xx年)》,到20xx年,我市高新技術企業存量要力爭達到50家。在20xx年,我市篩選了10家條件相對較好的企業列為培育目標企業,但提交申報材料的只有3家,通過認定的僅為1家,而且通過認定的這家企業還是再次認定的原高新技術企業。因而在我市目前現有8家的基礎上再大幅增加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任務十分艱鉅。

(三)科技創新平台的研發實力有待提高。高水平的創新平台不多,我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創新平台多為陽江市級,省級創新平台不多,國家級創新平台建設還未取得突破。研發項目的質量不高,缺乏高技術科研項目成果,承擔省、陽江市重大科技專項的能力不足,開展產業領域瓶頸技術攻關的項目不多。

(四)高技術人才培養引進工作有待加強。近年來,我市專業技術人才隊伍雖然逐年壯大,但高級以上職稱技術人才佔比不高,在企業從事科技研發、技術攻關的技術人才仍然缺乏,支撐高技術人才引進的相關政策仍不健全。

三、加強我市科技創新工作的幾點建議

通過調研視察,政協委員對我市近年來堅持科學發展理念,貫徹高質量發展要求,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綜合能力進一步增強表示了充分肯定。同時就大力推進我市科技創新工作,助力陽春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繼續完善科技創新政策法規。積極對標省內外先進地區的工作經驗和工作方法,以中央、省、陽江市科技創新相關政策法規為依據,制訂出台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平台建設、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等政策措施,加快建立健全我市科技創新政策體系。

(二)大力加強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積極落實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税減免優惠政策,以及企業研發費用税前加計扣除等政策措施,引導企業進一步加強自主創新,加大科技投入,鼓勵企業積極主動申報高新技術企業認定。20xx年,力爭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家,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存量達到12家。

(三)持續優化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實施科技創新平台培優計劃,推動陽江市級創新平台建設成為省級創新平台,引導新鋼鐵、新興鑄管、凌霄泵業等企業建設廣東省企業重點實驗室。積極爭取省、陽江市科技項目、資金支持,推動技術創新專業鎮和農業科技產業園建設,積極構建特色產業發展創新服務平台。

(四)進一步深化產學研合作。引導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關係,鼓勵高技術人才進駐我市開展科技創新研究。開展科技項目需求徵集活動,將企業技術需求推向技術市場,促進高端技術成果在我市轉移轉化。積極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借力粵港澳大灣區高端產業創新資源推動我市產業轉型升級。

(五)加快構建科技孵化育成體系。抓好省級高新區創建工作,實現以創促建、以創提質,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新產出效益。進一步加強園區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等創新創業載體建設,支持陽春市青年創業基地創造條件建設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省級眾創空間,加快建成陽春產業轉移工業園園區產業孵化中心。

(六)加強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積極拓寬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引進渠道,積極引進帶着項目、技術的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到我市從事科研工作。鼓勵、支持企業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博士後工作站和科技特派員工作站,謀劃推動成立科技創新協會。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大力引進科技領軍人才、高技能人才、專業技術人才。

科技調研報告3

(20xx年9月19日)

科技創新能力已經成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升產業競爭力的中心環節。“十五”以來,我市科技創新以全面振興老工業基地、加速提高產業技術水平為主要目標,為支撐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較大成績。但與先進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如全社會研發投入處於較低水平,技術優勢未能充分轉變為產業優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存在自主創新體制和機制性障礙。必須下大力氣突破創新合作機制、創新擴散機制、創新利益分配機制和創新風險機制等方面的瓶頸制約,進一步優化自主創新的環境,把科技創新放在更加突出位置,釋放我市科技教育的巨大潛能,讓科技創新引領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完善鼓勵創新的財税金融政策,創造有利於風險投資的政策環境

完善鼓勵自主創新的税收體制,地方留成部分財政回補企業。對高科技產業化階段的財税減免方式應該由單一的税收減免向投資減免、再投資退税、加速折舊等多種方式運用轉變;對技術轉讓費、研究開發費等可以按一定扣除率計算進項税額;對專利、非專利技術轉讓予以減免税優惠。

由於創新產品週期短、更新快、投資風險大,中小企業無論是財政支持、創新信貸,還是社會融資都非常困難。改善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信貸服務和融資環境,促進技術流動和科研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已成當務之急。應創造有利於風險投資和創業基金的政策環境,把吸引風險投資作為政府招商引資的重要內容,鼓勵海內外投資者在我市進行風險投資和創業投資,發展商業性風險投資基金。政府科技經費應採取多種形式與風險投資匹配投入,調動社會投入的積極性。政府應為風險投資與企業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促進創業資本和科技創新企業的合作與發展。應把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和投融資結合在一起,把創新和創業結合起來,形成自主創新更廣泛的社會基礎。

二、建立科技經費的合理配置和監管制度,提高政府科技經費的使用效率

在增加政府科技投入的同時,應從制度入手,提高政府科技創新資金投入的公平性和投入產

出效率,充分引導全社會的研發投入。加強對政府科技創新資金投入和使用的過程監控,避免有的單位虛報項目、虛列開支,造成財政提供的科技經費被擠佔、挪用、浪費。應建立政

府資金資助的科技創新項目評審論證結果公示制度,避免評審過程中發生腐敗現象。加強政府資

助的科技創新資金審計監督,不僅應審計資金使用過程的合理性,而且應按照社會回報、市場認同標準監督資金使用的效率。對資助企業的科技創新資金使用的`評價應着重看其是否能轉化為生產力,是否具有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公共財政提供的科技經費使用方向和使用效果接受社會監督,保證政府資金投入的公平性,提高政府科技創新資金投入產出效率。

三、保護創新者利益,建立合理的創新利益分配機制

目前科技成果的評估一般都是科技部門或一組科技專家説了算,成果評估往往都停留在理論上的論證,而不是實行社會回報、市場認同標準的實踐檢驗機制,大量科技成果沒有轉化為生產力。科技成果獎勵存在着掌握權力的領導冠名在前,完成實際工作的科技人員排名在後的現象。由於評

估獎勵的不公正,創新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嚴重挫傷科技人員的創新動力,不能形成良好的創新激勵。應形成以市場需求推動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對技術創新的評價要着重看其是否能轉化為生產力,是否能實現產業化,是否能獲得較大的市場佔有率,並能給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和市場效益,同時又具有較好的社會效益。尊重科技人員的科技創新勞動,反對弄虛作假的腐敗現象,讓科技成果的真正創造者獲得創新激勵和社會承認,保護創新者的利益和積極性。

四、建立有效的技術轉移機制

發展和完善技術市場,發展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推動新技術、專利和品牌的轉讓,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科技成果轉移、擴散機制,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和自主創新技術的利用和擴散。促進企業之間,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所之間的知識流動和技術轉移。特別應重視政府科技計劃資助的研發成果的轉化、技術擴散和利用。

加強產業共性技術和共享技術研究力量,扶持一批具有行業帶動作用的產業技術研究開發聯合體;通過政策引導,發展集研究開發、技術擴散功能於一身的專業技術公司;發展研究開發的外包創新服務,建立創新網絡。對一些企業比較分散、規模不大的行業,應充分發揮行業性或區域性科研機構的作用,吸收相關中小企業參與,組成行業性技術中心或聯合體,為中小企業服務。

利用開放的條件實現自主創新,擴大多層次、多渠道的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把在技術引進基礎上的學習和再創新作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促進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設立“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專項資金”,用於支持和鼓勵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鼓勵企業、科研院所以及大學積極主動利用全球科技資源,在更大範圍、更深層次上學習先進科技成就,分享國際研究開發資源、先進管理經驗和優秀科學技術成果,全面提升國際科技合作的層次和規模,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科技調研報告4

一、把科技服務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順民心、合民意的重大戰略決策。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各級關工委義不容辭的責任。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我市全面展開後,我們就如何為建設新農村盡關工委之能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和討論,並形成了共識。我們認為,關工委不僅要向農村送教育、送法制、送文化、送關愛,更要向農村送科技,為農民特別是青年農民創業致富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科技服務。這樣做原因有三:

一是符合各級黨委、政府的明確要求,體現了關工委所遵循的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工作原則。

二是順應農民的心願。從總體上看,農民的科技水平還比較低,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比較弱。他們急切盼望科技服務。20xx年市關工委科普教育工作團去農村調研時,所到之處,農民兄弟紛紛反映自己創業、生產、管理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鎮一位農民,承包了80畝蘋果,連續六年只見開花不見結果,辛勤汗水付東流,因交不上承包費被村裏收回了40畝,守着剩下的40畝整天發愁。黃山經濟區多個芋頭種植專業村,由於治不了突然遇到的腐爛病,嚴重減產減收。六汪鎮一個村,村民們栽了3萬多棵大棗,樹齡在三至十年不等,大小棗樹開花很多結棗少,類似的情況不少。面對農民的損失,令人十分痛心,農民急盼有明白人給予技術指導的呼聲,猶如重錘擊鼓,激盪着我們這些“伏櫪老驥”的不已壯心,促使我們出征上陣,盡努力為農民提供科技服務和幫助。

三是關工委具備開展科技服務的條件。市關工委於20xx年成立的科普工作團,團長宋成謙同志退休前任市農業局局長,從事農業工作30多年,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先後聘請了19位老農業專家為工作團成員,這些老專家理論造詣較深,實踐經驗豐富,工作熱情高漲。據此,我們確定把為農民特別是青年農民提供科技服務作為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措施,作為關工委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每年都列入工作要點,及時進行階段性檢查總結,確保措施落實,工作到位,取得實效。

二、四措並舉,增強科技服務實效

1、抓科技培訓。我們本着量力而行、拾遺補缺、多辦實事的原則,把工作的着力點放在農村青年的科技培訓上,讓他們在家門口即可學到農業科技知識。近幾年來,已舉辦農、林、果、菜、茶和畜牧獸醫、毛皮動物養殖等培訓班108期,聽課人數達6200多人次。在培訓形式上靈活多樣,堅持農閒季節集中培訓,農忙季節分散培訓。在培訓內容上,系統培訓與專題培訓相結合,按照農民需求設置培訓內容。農民反映,專家講課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針對六汪鎮夏家莊有3萬多棵棗樹多年很少結棗的問題,我們組織科普教育工作團成員研究員等老專家於去年三月和七月兩次到該村講課,圍繞棗樹的管理要求和不結果的原因進行講解,讓果農採用環剝、巧用肥、藥等技術進行管理。凡是按照孫研究員傳授的技術進行管理的,棗樹都比往年掛果多。村民劉長錫有棗樹近800課,前幾年基本不結果,他採用了孫研究員巧用肥、藥的技術,加強了管理,20xx年收穫3000多斤,收入1.5萬餘元。今年,孫研究員又先後四次到該村進行現場指導,全村3萬多棵棗樹碩果累累、豐收在望,電視台《鄉村季風》欄目對該村棗樹夏季管理進行了專題報道。還積極參加了西瓜、蔬菜種植管理技術培訓,並編寫出版了8本100多萬字的農業科技書,深受農民歡迎,被稱為“良師益友”、“科技扶貧之花”。

2、送科技“進村入户”。近幾年來,我們組織科普工作團的'老農業專家進村入户,深入田間地頭、果園、蔬菜大棚、養殖場等,面對面的實施技術指導530多人次,提供技術信息100多項,解答急、難技術問題80多個。他們把技術難題作為起點,實施跟蹤服務,直到產生效益。芋頭是黃山經濟區徐村等幾個村莊的重要經濟作物,產量高、效益好。但近幾年由於連作重茬,出現了腐爛病,造成減產減收,成了當地農民的一塊心病。我們得知這個情況後,組織有關老專家深入到徐村等幾個村,召集農民座談,實地現場觀察,查閲有關資料等,弄清了導致芋頭減產的病因,提出了實施芋頭與其他作物輪作換茬、石灰氮太陽能土壤清毒處理、秸稈還田生物反應堆技術和土壤及作物農殘的生物降解等綜合技術。經過兩年的治理,效果十分明顯,種植户非常高興。承包80畝果園因多年不結果交不上承包費,被村裏收回40畝的鎮村王德磊在徐本榮農藝師的幫助下,制定了生產管理技術方案。經過精心管理,20xx年,蘋果園總產達萬多斤,純收入5萬多元,六年不見收入的蘋果園終於見到了收益。

3、搞好試驗、示範。我們於20xx年3月成立了由十二名老農業專家組成的“市關工委農業科技服務隊”,其中農機研究員5人,高級工程師、高級農藝師6人,農藝師1人。技術覆蓋糧油、瓜果菜茶、畜禽和特種動物、林業、水產、農機等方面。我們將他們的姓名、職稱、特長、聯繫電話和市關工委的一部電話向各鎮、村公佈,並給他們印上名片,農民可以隨時通過電話向他們預約或電話諮詢。他們聯村聯户抓示範,讓示範户幹給周圍農民看,帶領農村青年科技致富。他們已聯繫22個村38户,其中種植業28户,養殖業10户。並在7個村抓了7個農業科技示範户,其中養雞、養豬各一户,茶園2户,蘋果園1户,蔬菜大棚1户,特種動物養殖1户,都起到了一定的示範帶頭作用。辦事處韓家村養雞户張素芬在老研究員馬開剛的具體指導下,逐漸掌握了養雞技術,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從幾百只發展到幾千只,並從養蛋雞發展到孵化雞雛。現已成為年產雛雞110萬隻的養殖大户,年收入達50多萬元。她致富不忘鄉親,將自己掌握的養殖經驗無償傳授給周邊養殖户,帶動了20xx多個養雞年收入過萬元的農户。海青鎮後河西茶場是老高級農藝師林香坤聯繫指導的種茶、製茶大户。他在按照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指導該茶廠規劃建設和茶樹管理的基礎上,又指導和幫助茶場引進清潔化綠茶生產設備,成為省最早的符合節能和環保要求的茶葉加工生產線,使傳統的綠茶加工製作工藝得到很大的改進,既減少了炒茶用工,減輕了勞動強度,又保證了茶葉質量。在林香坤的具體幫助指導下,茶場青年接班人李炳霖同其他幾名青年不僅學會了種茶和茶園生產管理技術,還學會了採茶、製茶技術。隨着茶園基地的不斷擴大,茶葉質量的不斷提高,後河西村綠茶的知名度越來越高,被市政府命名為茶葉示範村,帶動周邊十多個村3000多户農民種茶、製茶致富之路,推動了海青鎮“一鎮一業”特色農業的發展。

4、積極參與科普宣傳。一是積極參與市科協和市科技局組織的“科普宣傳月”活動。將科技入户和科技示範中獲得的經驗,彙編成科技明白紙,通過“送科技下鄉”活動,送到農民手中,讓更多的農民接受到新技術、新成果,獲得新信息。目前,送科技下鄉20多次,發放科普宣傳材料3萬多份,贈送農業科技書300多冊,解答技術問題60多個,達230多人次。二是組織科普教育工作團有關老專家和邀請外地專家在全市11處中國小、職業中專、衞校作了防震避震、眼睛的保護、飲食與健康、衞生與健康、水文、科技發展趨勢與前沿等專題輔導報告30多場,受教育師生2萬多人次。

三、今後應注意解決的幾個問題

實踐證明,我們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科技服務的做法是比較成功的,其意義在於為部分青年農民創業致富在信息技術等方面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得到了農民的擁護,增強了依靠科技致富的信心。這對各級黨委、政府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同心同德,羣策羣力,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十分有利的。其意義還在於為“五老”搭建了繼續發揮作用,實現老有所為的新舞台,架起了聯繫羣眾,服務民生的新橋樑。

為了使科技服務工作長期堅持下去,取得更大成效,發揮更大作用,我們打算在以下幾個方面多做努力,以期達到更好的為青年農民提供科技服務的目的。

一是要不斷壯大工作隊伍。“五老”是關工委開展工作的基本力量,離開了“五老”的積極參與,關心下一代工作很難有所作為。同樣,要做好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科技服務工作,必須緊緊依靠老專家。我們將在現有基礎上,將每年從不同崗位上退下來的科技工作者,聘請為科普工作團成員,確保這支隊伍不斷壯大,確保科技服務層面不斷擴展,水平不斷提高。

二是充分調動、保護、發揮好“五老”工作積極性。我們要通過傳達文件、提供信息、組織學習等方式,使“五老”及時瞭解各級黨委、政府的決策和部署,以增強工作主動性,與中心工作相一致,與工作大局相配合,與羣眾要求相適應。要努力為“五老”解決交通、通訊等方面的困難,確保他們順利開展工作。要通過召開表彰會、新聞報道、情況交流等形式,樹立和宣傳“五老”典型,廣造社會輿論,使從事關心下一代工作的“五老”在社會上受到尊敬,在工作中得到支持,在價值上得到肯定,心情舒暢地致力於推動關心下一代工作的開展。

三是搞好與有關部門的協調與配合。不論是整體開展關心下一代工作,還是具體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科技服務,我們關工委是參謀和助手,發揮着拾遺補缺,輔助補充的作用。在實際工作中,是配角不是主角,既要努力不缺位,也要注意不越位。要堅持急黨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盡關工委所能的原則,與有關部門常聯繫、勤協調、多溝通,使科技服務工作得到黨委、政府的支持,與主管部門協調一致地開展,與全市科技工作同步向前推進,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斷做出新貢獻。

科技調研報告5

按照重慶市農業局的安排,我局就縣、鄉鎮農業科技推廣事業單位收入分配情況及改革思路進行了較為祥實的調研,共抽取了單位樣本11份,個人樣本24份,其中縣級單位3份,個人12份,鄉鎮農技推廣機構8份,個人12份,同時還查閲了縣人事部門的統計數據,基本上能準確反映出我縣農業科技推廣事業單位收入分配狀況及廣大職工對收入分配改革的要求。

一、我縣農業科技推廣事業單位收入分配現狀

(一)基本情況。

縣級機構現狀。縣農業局現有科室站13個(其中行政科室3個,事業站司場10個),編制104人(其中行政10人,機關後勤4人,事業全額29人,事業差額52人,自收自支9人)。

現有在崗人員87人(缺編18人),在崗人員中行政人員10人,機關後勤3人,事業全額23人,事業差額26人,自收自支24人;現有人員中局領導7人,中層幹部13人,行政人員2人,科技人員31人,工人33人。在崗人員中的學歷,本科6人,大專28人,中專35人,技校2人;已聘專業技術職務,高級2人,中級16人,初級20人。

農業局機關職工45人,各種工資、津補貼總額56.8萬元,人均應年收入1.26萬元,由於我縣財政拮据,差額撥款單位(植保站、經作站)8人40%的工資、1993年工改時保留的津補貼每月129元、清涼烤火費和54名離退休人員的保留津補貼、清涼烤火費等都由單位自行解決,總需資金每年66.3萬元,全年財政撥款45.4萬元,資金缺口20.9萬元,由於無經營收入及收費收入來解決資金缺口,職工有保障的人均年收入僅10079元,佔應得收入的80%。

縣種子公司屬自收自支事業單位,職工24人,各種工資、津補貼總額32.1萬元,人均應得年收入1.34萬元,加上3名離退休人員的保留津補貼、清涼烤火費、養老保險單位統籌(含在職人員)等都由單位自行解決,總需資金每年40.86萬元,但由於近兩年種子市場競爭激烈,經營狀況逐年下降,年經營收入解決職工工資18.6萬元,缺口22.2萬元,職工實際收入人均7750元,佔應得收入的57.8%。

縣良種場屬差額撥款,職工18人,各種工資、津補貼總額23.6萬元,人均應年收入1.31萬元,加上40名離退休人員的保留津補貼、清涼烤火費、養老保險單位統籌(含在職人員)等都由單位自行解決,總需資金每年44.79萬元,財政每年定額撥9.8萬元,但由於新城區開發佔用土地、農業收入下降等原因,年經營收入解決12.4萬元,資金缺口22.59萬元,職工實際收入人均7800元,佔應收入的59.5%。

鄉鎮機構現狀。,我縣機構改革將全縣原56個鄉鎮精簡為32個鄉鎮,將原每個鄉鎮分設的農技、農經站等農業服務機構撤銷,由農技、農經、農機、水利合併組成一個機構,名稱為“農業服務培訓中心”(簡稱“農培中心”),人事、工資、工作管理全部下放到鄉鎮政府。

全縣32個農培中心,編制208人,其中農技、農經編制122人;現在崗農技、農經人員112人,其中農技人員62人,農經人員49人,工人1人。學歷結構:本科3人,大專41人,中專65人,高中2人,國中1人;專業技術職務:高級1人,初級81人,末評26人,管理人員4人。

鄉鎮農培中心屬事業全額撥款,工資、津補貼總額119.44萬元,人均年應收入10664元,財政撥款99.86萬元,1993年工改時保留的津補貼每月129元、清涼烤火費均由鄉鎮政府自籌解決,因無資金來源,缺口19.58萬元,人均實際年收入8916元,佔應收入的83.6%。

(二)93年工改以來各項工資、津補貼政策執行情況

1993年工改以來,我縣在財政十分拮据的情況下,盡力籌措資金保證了職工基本工資的發放,無拖欠工資的現象。一是中央及地方出台的兩年正常增加職務工資、調整工資標準、晉升職務工資等政策都按時得到兑現;二是大部分津補貼政策得到執行,如“民族地區補貼、艱苦地區補貼、農林水一線工資浮轉固、技術津貼”等;三是部分津補貼、福利政策未得到執行,如“保留津補貼(每月129元)、清涼費、烤火費、有毒有害保健津貼”等未納入財政預算,“農業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津貼提高8%”未執行。四是我縣將植保站、經作站定為差額撥款單位、將種子公司定為自收自支單位、將良種場定為定額撥款單位,不符合中央和重慶市有關基層農技推廣事業單位各級財政給予保障的規定;五是鄉鎮農業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普遍未享受到“勞保”。

(三)現行工資福利政策對農技推廣事業的作用或影響

自1993年工資改革以來中央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工資福利政策,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分配製度,實行了科學分類管理和對專業技術人員的傾斜政策等措施,極大的調動了廣大基層農技推廣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科技事業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年大幅度調整工資標準,拉開工資差距,農業行業特有津補貼等政策,鞏固了鄉鎮農技推廣隊伍,激發了科技人員學電腦、學英語、學專業知識、爭職稱的`熱情,使廣大農業技術人員安心農業事業,服務農民,為發展農村經濟作出了貢獻。

二、我縣農技推廣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存在的問題

現行的工資、福利分配政策對基層農技推廣科技術事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與其他行業比較收入太低,未達到當地平均水平,仍不利於調動農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新。去年全縣事業單位平均工資為10844元,農林牧漁行業為8496元,比平均水平低2388元,比最高的衞生、體育、社會福利行業的13732元低5236元,比最少的社會服務行業的7393元多1103元,在統計的九個大行業中居倒數第二位。

二是高中級專業技術職務鄉鎮偏少,在基層做實事幹事業的待遇低。由於各種原因我縣鄉鎮高中級農業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少,在32個鄉鎮農培中心的112名農技幹部中僅有高級農藝師1人,中級職稱無人,初級職務就佔了81人,分配與職務掛勾,職務工資差距拉大,形成了鄉鎮農技人員工作最艱苦反而分配收入最低的狀況,無形中鼓勵了一部分人為了職稱而爭職稱,出現了高職務低水平、業績平庸的現象。

三是差額撥款、自收自支單位的職工收入低下。我縣在1991年將種子公司定為自收自支,將良種場、植保站、經作站(果品公司)定為差額撥款,近幾年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種子公司、良種場經營收入逐年下降,植保站、經作站(果品公司)根本無經營收入,僅能以微薄的經營收入或財政60%的工資撥款維持着職工基本工資的發放,部分科技人員只能得到應得工資的60%以下,自收自支單位人均實際收入7750元,差額撥款單位人均實際收入7735元,比全縣上年平均收入水平分別少3094元和3109元。

四是自收自支、差額撥款單位人心思遷,相關工作無人搞。由於工資無法保障,收入低下,原在此類單位工作的人員不安心工作,千方百計地調動單位,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人員大量流失,造成某些重要工作無人搞。如縣植保站、經作站為財政差額撥款單位,原有職工16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2人,目前兩站僅有人員5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人,特別是在植保站無人成為空殼,植保工作完全停止,今年局裏才在內部調配了3人從事植保工作。

三、基層農技推廣事業單位收入分配改革的建議

現行的工資分配政策與專業技術職務密切相關,個人收入與職務成正比,職務越高工資差距越大,個人收入越高,從事基層農技推廣的人員是身體力行地向農民推廣農業實用技術,一項實用技術普及發揮效益就是他的成果和業績,當然也寫不出有高深學術的論文。但目前的專業技術評聘存在着重論文輕實績,重學歷輕能力的不足。建議改革職稱評聘制度,實行專業技術職稱資格全國統考,單位在編制內自行聘任,對基層鄉鎮農業技術人員適當傾斜照顧的政策,較好地體現艱苦地區艱苦工作的分配政策。

農業行業津補貼在目前的政策還少,僅有“農林水一線浮動或浮轉固、農業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津貼提高8%、有毒有害保健津貼”三項,而且只有農業一線浮動或浮轉固納入了財政預算,其他兩項未納入,加之收費項目的取消、財政管理改革無資金來源,完全未享受。農業是艱苦行業但津補貼比較其它行業少,農業事業人員的比較收入就少(倒數第二)。為此建議提高農業科技人員的待遇,增加農業行業的津補貼,設立農技推廣津貼並納入財政預算。對農業事業人員的勞保標準予以重新行文明確,以便基層有據可查。基層農技推廣事業單位要積極地按照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方案,搞活單位內部分配製度,把職務工資津貼部分活起來,定崗位、定職責、定報酬、定獎懲,競爭聘任上崗,可實行高職稱低聘,低職稱高聘,專業技術職稱終身制,聘任專業技術職務合同制,真正體現按勞分配的原則,調動基層農技推廣事業單位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四月二十六日

附一:收入構成情況(共12項組成)

職務工資(工人技術等級工資)津貼(全額30%、差額40%、自收自支45%)

邊遠地區艱苦津貼農林水一線浮動或浮轉固

民族地區工作補貼93年工改保留津補貼

技術津貼年終考核一次性獎金

有毒有害保健津貼清涼費、烤火費

合同制工人10%工資性補貼駕駛員5%津貼

附二:各地政府出台的津補貼文件

《黔江地區人事局關於轉發川人工[1994]11號“關於三州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現行浮動(固定)工資改為民族地區工作補貼的通知”的通知》黔地人工(1994)41號

《四川省人事廳關於轉發人事部“關於印發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實施中若干問題的規定的通知”的通知》川人工[1994]7號

《重慶市人事局、重慶市財政局“關於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執行年終一次性獎金有關問題的通知”》渝人發[]184號

《重慶市人事局、重慶市財政局“關於實施艱苦邊遠地區津貼有關問題的通知”》渝人發[]128號

《重慶市人事局“關於貫徹執行人事部、農業部關於農業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津貼提高8%的規定的通知”》渝人發[1999]52號

《重慶市人事局、重慶市財政局、重慶市農業局轉發人事部、財政部、農業部“關於調整農業事業單位有毒有害保健津貼和畜牧獸醫醫療衞生津貼標準的通知”的通知》渝人發[1998]22號

附三:農林牧漁行業收入分配在本地的水平(底統計數據)

行業人均收入名次

衞生、體育、社會福利業13732元/人年均1

金融、保險業12577元/人年均2

其他行業11673元/人年均3

教育、文化、廣播電視業10799元/人年均4

交通、運輸、郵電、通訊業10655元/人年均5

地質、勘測、水利業10589元/人年均6

科研、綜合技術業10154元/人年均7

農林牧漁業8496元/人年均8

社會服務業7393元/人年均9

平均值10844元/人年均

科技調研報告6

一、基本情況

一年來,全市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按照中央及省委、市委戰略決策部署,強化科技創新工作,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站在“十四五”新起點,大力實施“開放+創新”,深耕“科創+產業”,不斷集聚創新要素,深化協同創新,優化創新環境,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新進展新成效。

一是創新實力不斷提升。緊緊圍繞“科技興農”做文章,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尤其是把茶產業作為山區發展的特色支柱產業,全市茶葉年綜合產值達150億;工業企業效益穩步增長,上半年來,全市工業投資、技改投資、企業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技術輸出合同成交額、規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速度較快;高新技術產業集聚效應初顯,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62、4%。全市現有國家火炬XX軟包裝新材料特色產業基地1家,省高新技術產業基地4家,全社會研發經費同比增長46、9%,增幅居全省前列,有8個項目獲省科技進步獎,不斷提升了科技創新綜合實力,今年6月,XX市榮獲省政府“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自主創新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成效明顯的市”表彰。

二是政策支撐不斷加強。持續優化科技創新環境,制定了《關於貫徹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加快建設創新型XX》《XX市支持科技創新若干政策》等創新激勵政策,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激發科技人員科技創新積極性。由市發改委牽頭制定《XX市加快建設技術和產業創新體系工作方案》《XX市加快建設平台和企業創新體系工作方案》等文件,建立完善推進創新工作機制和創新政策體系。

三是創新主體不斷壯大。高新技術企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是培育新興產業的重要主體。今年,第一批推薦申報高新技術企業116家,其中新申報69家,全市擁有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166家;淨增戰新企業22家,戰新企業總數達195家。深入實施農業產業化“826”行動計劃,擁有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93家,其中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41家;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56家(其中省級聯合體3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202家(其中省部級示範合作社58家)。

四是創新平台不斷完善。引導企業與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技術創新平台,強化技術創新,全市共有國家地方聯合實驗室2家,省級及以上企業技術中心38家、院士工作站2個、工程研究中心(實驗室)7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5家、博士後工作站17家,引進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9家。XX高新區開展國家級高新區爭創工作,強化“以升促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輻射作用,着力打造區域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二、存在問題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城市是一項艱鉅繁重的系統任務,科技創新內容豐富,在工作推進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

1、企業創新能力有待提升。一些企業科技創新意識不濃,自主研發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全市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創新平台功能不強,企業產品不少處於中低端,優質科技項目不多,牽動性大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缺少。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1.04%,低於全省2.03%的平均水平,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佈局不夠、投入不足,尤其是原創性、前沿性、引領性創新突破較少。

2、創新鏈產業鏈不夠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產學研用鏈接不暢通,科技服務機構不健全,多元化、較靈活的創新協作模式尚未完全形成,創新鏈較弱,對產業鏈支撐力度不夠,創新體系和創新服務機構有待健全。

3、科技創新資源不足。企業科技創新離不開高校的智力支持,我市高校大院大所數量也屈指可數,缺乏國家級大院大所和“雙一流”高校,現有的研發平台規模小、能極低,高水平創新平台缺乏,省級以上科研機構、研發平台數量較少,一些企業技術革新、產學研合作,需要尋求市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產業科技領軍人才和高端、高層次創新人才團隊比較匱乏。

三、工作建議

1、要進一步增強加快科技創新的意識。要深入學習貫徹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大力實施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開放+創新”、“科創+產業”的.戰略決策部署,加快我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和創新型城市(試點)建設方案編制,啟動創新型城市建設。要充分調動“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兩個方面的積極性,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政策宣傳培訓力度,幫助企業充分了解掌握政府各項扶持政策,用足用好用活政策,助推我市實體經濟發展。要營造崇尚創新的濃厚氛圍,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創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

2、要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總體實力。要建設高層次科技創新載體,積極推進企業、社會及校地合作創新平台、技術創新中心等高水平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要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量質齊升,深入學習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安徽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制定完善適合本地實際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優惠政策,強化技術、資本、人才、服務等創新資源的深度融合和優化配置,建立符合科技創新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大力扶持包括科技成果轉化機構在內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建設,吸引技術、知識產權、市場營銷、金融投資等多方面人才,推動建立專業化、社會化、規範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要建立健全科技創新服務保障機制,設立風險投資基金、產業發展基金、做好資本運營文章,加速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要進一步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快將創新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成果應用的主體,以最大限度釋放全社會創意創新創業創造動能。要深入實施高企倍增計劃,建立高新技術企業穩增長機制,逐步建立“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創新創業全鏈條孵化體系,培育催生更多的創新主體成長壯大。要支持行業領軍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及上下游企業聯合開展重點研發活動,突破一批“卡鏈”“斷鏈”及“卡脖子”關鍵技術,強化科技賦能,着力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要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揮科技創新對我市高質量發展戰略支撐作用。

3、要進一步深化科技創新協同合作。要深化協同創新,堅持開放創新,強化創新資源開放共享,着力融入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加強與G60科創走廊、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對接協作,不斷深化與上海市和杭州都市圈等地區域戰略合作以及與中科大、合工大、安大、XX學院等高校開展產學研全面合作。要繼續加大“雙招雙引”力度,以開放集聚創新資源和產業資源。要積極創造條件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健全開放共享合作機制,開闢多元化科技交流合作渠道。要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形成科技創新合力,為重點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要通過“揭榜掛帥”、“科研飛地”等模式,吸引一批“候鳥專家”、“飛行博士”,集聚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支持科技成果轉化。

4、要進一步發展新興產業集聚地。要根據省委省政府《關於大力發展十大新興產業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新興產業集聚地的意見》要求,圍繞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打造我市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興產業聚集地。要將科創與文旅產業結合起來,發展文化旅遊產業集聚發展基地,緊扣全域旅遊發展戰略,着力打造景觀工業、景觀農業,積極打造高質量國家級高新區、農業科技園區,大力發展“科創+旅遊”產業。要深入挖掘文化資源,比如,將茶文化和新安醫學與非遺傳承創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中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行業龍頭企業的領頭羊作用,推進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實現健康養老、健康旅遊、健康食品、健康體育、健康管理服務等產業協同發展,培育醫藥領域新的增長點,打造生命健康產業集羣。

科技調研報告7

x月6日至12日,縣人大常委會調研組深入相關部門和鎮街,採取聽取彙報、座談了解和實地查看等方式,對全縣科技工作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縣科技工作現狀

近年來,全縣科技工作圍繞"新型工業基地、西部綠色菜都、生態文化旅遊目的地、川渝合作示範區"四大定位,為全縣創新發展作出了積極努力。

(一)科技創新機制逐步完善

一是強化政策引領。在認真貫徹落實上級各項科技法規政策的同時,努力做好科技政策措施的制訂完善工作。重新修訂了《xx縣科技進步獎勵辦法》、《xx縣科技創新獎勵辦法》和《xx縣專利資助辦法》等一系列促進科技進步與創新的政策性文件,提高了獎勵和資助資金額度,激勵科技人員和企業創新創業。進一步完善了全縣的科技政策體系,提高了科技創新的積極性。二是積極匯聚科技創新合力。兩年多來,中國工程院8位院士先後來我縣調研效益農業,指導科技發展;科技部5位領導、專家來我縣實地考察科技園區建設,指導園區發展;市級以上科技、知識產權、地震等業務主管部門的領導先後30多人次來xx考察調研、指導工作,有效促進了科技工作健康有序開展。三是加強產學研合作。先後與西南大學、重慶農科院等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關係,組織開展了"農學博士xx行"、"科技專家企業行"、"科技創新專題講座"等創新驅動發展系列活動,積極對上爭取科技專家對我縣產業進行科技支撐,促進全縣50多家企業與10多所市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係。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導向、產學研用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逐步形成。

(二)科技投入保障有效落實

2012年以來,全縣r&d投入逐年遞增,從2012年的2720萬元增加到2014年的16300萬元,增長599%;對上爭取各類科技資金1392萬元,其中,國家科技資金482萬元,市科技資金910萬元;縣財政累計投入科技科普資金14537萬元,其中,直接安排到科委專項資金945萬元;組織兑現科技獎勵資金116萬元,專利資助資金150餘萬元,實施縣級科技計劃項目120個。科技投入的增長提高了企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保障了全縣科技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科技項目建設有力驅動

兩年多來,向上爭取立項科技項目10個,爭取科技經費1392萬元,其中項目5個,結束了我縣近3年無科技項目的歷史。2012年,我縣實施的科技富民強縣行動計劃"重慶20萬畝蔬菜核心保障基地標準化生產關鍵技術集成與示範"後續項目獲科技部立項支持192萬元;重慶豐收農機制造有限公司的"zb自吸式離心泵項目"、xx縣炫吉中綢有限公司的"基於水循環索緒技術的自動繅特色雙宮絲項目"、xx兩江蔬菜生產力促進中心的"蔬菜標準化生產共性技術服務項目"和xx縣生產力促進中心"蔬菜標準化生產共性技術平台項目"等4個項目,分別獲得2012、2013年度國家創新基金立項資助,共計資金290萬元。2013年,我縣組織申報的科技支撐示範工程總體方案獲市科委論證通過,獲立項資助800萬元。2014年,我縣愚吉機械和喜爾創兩家企業獲市創新研發團隊立項資助,重慶中航科技有限公司的"混凝土路面快速修補材料的研究與開發"項目、重慶市雙恩農機制造有限公司"lz-1.0型稻麥聯合收割機"項目成功申請國家創新基金。

(四)科技推廣平台不斷豐富

一是採取以科技特派員為重點,市級與縣級科技特派員相結合的方式,結合我縣特色經濟產業發展,累計選拔聘任科技特派員近300餘名。2014年,我縣新選派縣級科技特派員67名,爭取到科技特派員19名、市級科技特派員25名。截止目前,我縣現有在聘科技特派員共計111名。二是為加快集聚科技資源,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組織成立了兩江蔬菜生產力促進中心、未來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等行業科技中介服務機構2家;建成科技園區1個、市級科普示範基地1個、蔬菜科技專家大院2個、生豬養殖科技專家大院2個、科技示範基地20餘個;在民豐化工、新華化工建成市級企業技術研發中心2家;在涼風埡工業園區內建成規模達到5千多平方米的科技企業孵化器。三是加大對企業的引導,幫助企業改造升級,努力培育科技型企業。近幾年我縣科技型企業數量有了較快增加,農業科技園區規劃面積6.8萬畝,現有企業50餘家,各級龍頭企業26家,其中科技型龍頭企業1家,現已培育知名品牌8個。園區推行"公司+專業合作社(協會)+農户(基地)"等產業化經營模式,重點發展了蔬菜、稻油、生豬等優勢主導產業,以水產、經果、鄉村旅遊做配套。今年2月,國家科技部正式發文認定我縣農業園區為第六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五)科技人才隊伍逐步壯大

一是以提高現代經營管理水平和戰略開拓能力為核心,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堅持招商引資與引智引才同步的人才吸引模式,成功引進了中國工程院院士xx及其團隊,在縣工業園區維爾美紙業有限公司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吸引了機械製造、電子信息、蔬菜加工等行業領域的高新技術急需緊缺人才到我縣創新創業,為產業升級和發展集聚了一批高層次創新人才。二是以提高操作技能和工藝水平為核心,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通過用工培訓、就業培訓、職業培訓、在職培訓和繼續教育培訓等形式,舉行各種創業、就業培訓近300期,共培訓創業人才及城鄉勞動者16000餘人,幫助12376人實現就業,為企業培訓評審專業人才1797人,使企業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素質結構不斷改善。三是以推廣和掌握農業先進實用技術為核心,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由縣農委牽頭,集中開展了畜禽養殖、糧油種植、水產養殖、果樹栽培、蔬菜種植、植保工、農機操作及維護工等各類農業實用技術培訓100餘期,培訓農民8000餘人。通過農業技術培訓,全縣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到了84000人,其中種養業能手(含大户)56849人,經營能人(含農村經紀人)4491人,專業技能型農業人才21920人,社會服務型農業技術人員740人。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科技成果不足

一是沒有專門的科研機構,一些科技組織,比如科技學會組織開展活動少,難以出成果。

二是潛心科技研究的人員少,科技人員學習交流平台少,再教育機會少,知識更新跟不上形勢發展需求,也難出科研成果。

三是科技獎勵辦法、範圍及額度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對科技人員缺乏吸引力,導致申報獎勵成果數量逐年減少。

(二)科技人才不足

一是人才總量不足。我縣各類人才擁有量占人口總量比例較低,特別是專業技術人才更是緊缺,所佔人口總量比例不到1%,且年均增速為0.06%左右,增速緩慢,難以滿足我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需要。

二是人才結構不合理,分佈不平衡。我縣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才大都集中在教育、衞生等事業單位,而工程技術、農業技術、經濟技術和高科技等能帶動我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高新技術領域的人才缺乏,中高級職稱人才比例偏低。

三是高層次、高技能人才數量少,年齡老化和人才流失現象嚴重。目前,全縣具有正高級職稱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型人才只有23人,僅佔專技人才總量的0.3%,23人中,已退休9人,在職的14人中,50歲以下的'只有2人;同時,全縣機關事業單位具有技師資格的213名高技能人才中,男性大多在50歲以上,女性多數在45歲以上;農村實用人才中,高學歷、高職稱、高技能人才幾乎為空白。高層次、高技能人才不僅數量少,且年齡比較老化、青黃不接。幾年來,行政、教育、衞生、農業等系統,流失的具有大專以上學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技能的人才就有近166人,特別是企業更為突出,骨幹人才的流失對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三)科技創新不足

由於宣傳普及科技知識的手段較單一、全社會總體科技文化水平不高的因素的影響,自主創新氛圍的長效機制、全民參與機制尚未健全和完善,部分企業還沒有真正把自主技術創新擺到應有位置,其自主研發、技術創新體系和投入體系尚未形成,缺乏依靠科技創新的內在動力,導致我縣高新技術企業較少,缺乏創新型大項目,產品技術含量低,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水平和效益不高,核心競爭力不夠強,發展後勁不足。目前我縣僅有中航科技、新華化工、愚吉機械3户高新技術企業;潼翔電子,金佛果電子、盛凱藥業、康迪藥業4户戰略新興產業企業;重慶民豐化工、重慶新華化工2户企業建有市級企業技術研發中心。

三、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機制

努力提高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意識,逐步探索建立由政府提供啟動資金,社會、企業多方參與的科技風險投資機制,要鼓勵和支持企業開發、購買和應用專利,擴大專利示範企業範圍,引導企業通過擁有知識產權特別是核心技術增強發展後勁。

(二)進一步完善人才培育機制

一要從經營性人才培訓着手,打造系統的企業家培訓工程,加大培訓力度,豐富培訓手段,通過開設人才資源開發與利用專題講座、組織專家開展企業諮詢診斷、舉辦企業領導人才建設論壇、組織優秀青年企業人才異地任職等方法,努力提升經營性人才綜合素質。二要為技術人才尤其是高新技術人才提供創業空間和平台。要想方設法解決他們的子女入學、配偶工作及住房等實際困難,為他們提供便捷的工作條件和成長路徑。三要加快推進事業單位的改制進程,解決事業人才引進人才難、留住人才更難和人才浪費等現象,讓他們到一線發揮聰明才智,為xx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三)進一步完善投入保障機制

要逐步提高政府發展性投入中科技投入的比例,使科技投入增長與財政收入增長相協調。要強化企業在科技中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和推動企業加強科技研發機構建設和對研發的穩定性投入。要鼓勵多元投入,充分調動和發揮社會各界對科技工作投入的積極性,儘快形成政府撥款為先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各界資助為補充的多元投入機制。 【篇二】科技調研報告

隨着時代的前進,科技快速發展起來,現代科技的影響無處不在。那麼人們對現代科技的看法到底是什麼呢?近日,我,楊靜,黃子愛,陸欣,尤蕙五個人就這個問題進行了調研研究。我們給37名不同年齡段的人分發了調研問卷,回收所有問卷後,我們統計了調研問卷上的數據。通過分析這些數據,得出如下結論:

首先現代科技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在被調研的37人中,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生活因科技而改變了,其中94%的調研對象表示現在的生活比以前更舒適,出行時他們可以用汽車代步,家務活也不全需要人力,許多家電只需你按一個按鈕就能幫你完成任務。同時超半數的調研對象認為手機是便捷的通訊工具,他作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便捷且重要的橋樑,老一輩與子女間的溝通方便了,父母不再因為等不到一個子女的電話而擔憂。有了手機就能通話甚至還能視頻交流,現代科技使得一切都方便了起來。人們都很享受這種現代科技帶來的便捷。

其次現代科技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據我們的調研統計,近80%的人信息來源於網絡,這表明青年人已逐漸忽視報刊雜誌等原始紙質信息傳播工具,網絡已成為青年獲取信息的窗口,給現代人帶來了準確及時的社會資訊。59%的調研對象平均每天上網時間在1~3小時,人們利用這段時間可以閲讀新聞聽音樂看電影,查資料甚至足不出户在網上購物等等。有了這樣發達的科技,才使得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最後我們也發現了現代科技帶來的弊端。

第一,現代科技“誘導”人們犯罪。在被調研人羣中,78%的人認為現代科技促使人們犯罪,網絡犯罪層出不窮,黑客利用網絡盜取他人財產,監控他人等等。這種成本低、傳播迅速,傳播範圍廣,互動性、隱蔽性高的網絡犯罪有着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給人們帶來一定程度上的危害。

第二,現代科技的發展已經嚴重影響了環境。51.5%的調研對象認為現代科技的發展已經嚴重影響了環境。現代科技對環境的污染十分嚴重,化工廠排出的毒氣污水;汽車尾氣等現代科技產品導致霧霾嚴重。水不敢隨便喝了,菜也不敢隨便買了,更導致了資源的枯竭,曾經的能源新大陸——石油一度遭到了“滅絕”危機,我們祖國的母親河黃河長江在部分地區也出現了斷流乾涸的現象。科技的發展已將環境作為犧牲品。

綜上所述,現代科技既能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也能開闊人們的視野,我們高興地發現科技的發展改善了人類的生活。但科技對環境以及社會穩定帶來的負面影響不能小覷。在發展科技的同時應權衡各方面的因素,找尋與自然相結合與環境相適應的完美方式。

科技調研報告8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對於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推進富民強市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現結合縣域實際,對如何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進行了專題調研與思考,進一步摸清了農業科技發展現狀及創新成果,找出了農業科技創新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農業科技創新的相關對策。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業科技發展現狀及創新成果

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提升中國食汽城品位的奮鬥目標,深入實施科技興市戰略,加科教興農工作力度,積極引進、推廣、應用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不斷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一)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市現已基本形成多種科研主體共同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格局。從事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主要力量:

一是農業技術事業單位。主要包括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林業總站、畜牧中心站、種子管理站、農機總站、鄉鎮(街)農站、農機站、畜牧站等。自去年至今,農業技術事業單位實施農業科技創新項目20多個,其創新項目的內容主要有:新品種引進、試種試養、繁育選優及示範、推廣;優質高效種養殖技術;農業生產機械化、設施化研究推廣;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研究推廣;圍繞新品種新技術應用開展知識性、技術性培訓等。

二是涉農民營科研機構、專業合作組織。我市現有涉農民營科研機構20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74個、專業合作社1110個。這些民營科研服務機構和專業合作組織涉及瓜菜、畜禽、農機、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銷售等方面,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積極地開展行業性、專業性的農業科技創新,其科技投入在逐步加,創新能力在逐漸增強,已成為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新生力量。

三是農業科技項目合作機構。通過實施科技項目合作,建立國家級星火科技專家院1個、省級星火科技專家院2個、市級星火科技專家院3個。

四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8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作用,同有關高校和科研院所緊密合作,建立完善了“產學研”一體化的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可持續發展模式,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全市擁有各類科技人員2。3萬人,農業科技人員5747人,其中一線科技人員20xx人。

(二)農業科技推廣創新工作紮實推進。

積極開展各種科技服務活動,助企業和農民解決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組織農業技術推广部門引進農業新技術、新品種,進行試驗、示範,並有選擇地加以推廣。兩年來,先後組織申報、實施各級各類農業科技創新項目40項,其中國家級項目4個、省級項目4個、市級項目13個,引進資金600萬元,累計實現新增產值1000萬元,新增利税100萬元。加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的力度,重點培育了7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推廣適用技術近100項,推廣優良品種90多個,農業新技術、新品種覆蓋率達99%,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5%。重點引進了玉米、水稻、瓜菜、果樹、禽畜等方面16個優良新品種,推廣了無公害蔬菜生產、棚瓜菜保護地栽培、玉米精量半精量播種、測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蟲、水稻拋秧、種子包衣、化學除草、農作物高光效栽培、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10項技術。積極開展送科技下鄉和舉辦科普集活動,展示農業科技新成果、新技術、新品種。充分發揮農民技術協會的輻射帶動作用,以協會和科技示範户為骨幹,開展“傳、、帶”,進行技術指導、技術服務、產銷服務,帶動羣眾學習生產技能。通過不斷加農業科技推廣創新力度,積極普及先進適用新品種和新技術,促進了現代農業的健康快速發展。經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我市順利通過全國知識產權試點縣驗收工作,並被國家知識產權局確定為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創建城市。

二、農業科技創新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來,我市農業科技創新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

(一)農業科技創新力量不強。受體制和機制的影響,縣級城市基礎科研條件差,專業技術人才橫向調動很難實現,畢業生到基層農業科技部門就業的極少,致使基層科技隊伍建設失衡,沒有形成梯隊人才結構。特別是鄉鎮和街道農站等農業科技服務部門普遍存在科技人員年齡偏、知氏化等問題,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農業科技推廣創新工作。

(二)農業科技創新水平不高。儘管農業科技創新工作逐年得到加強,也申報了一批科技試驗、示範和推廣項目,引進了一些實用新品種和新技術,但是與和省市關於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的要求相比還有很差距。主要表現是:各類科技創新活動還不夠實,科技示範園區建設還不夠好,自主科研成果和知識產權還不夠多,實用新品種和新技術推廣步伐還不夠快。

(三)農業科技創新投入不多。雖然我市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逐年加財政資金投入力度,但是由於上級撥款不足、本級財力有限等方面原因,對於農業科技創新投入資金增幅較小,致使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項目列入全市科技計劃的不多、扶持資金不足。

三、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的相關對策

為進一步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步伐,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一)要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隊伍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重點加強對農業技術事業單位的管理,加對民營科研機構、專業合作組織、星火專家院建設的扶持力度。建議省、市人事部門要按照有關農業科技人員人事管理規定,根據各縣(市)區農業科技單位因人員轉崗、退休、辭職等所產生的缺編名額,面向全社會招考高等院校對口專業畢業生予以補充,配足配強農業科技人員。加強農業科技人員教育培訓,採取專家授課、橫向交流、外出考察、實踐鍛鍊等有效方式,不斷提升農業科技人員的自身素質。層層落實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工作責任制,強化農業科技人員績效考評,明確各類科技人員的工作職責,制定並落實相關的管理、考核及督察制度。

(二)要提升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水平。積極引導企業和個人根據市場需求和科研條件,制訂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展目標,組織開展好各類農業科技創新活動。搭建多種多樣的科技合作平台,增加交流合作的機會,積極藉助外地的科研力量和科技成果來提升本地科技創新水平。以科技示範園區建設為載體,着力拓展農業科技創新的廣度和深度,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的步伐。重點在創新推廣動植物新優品種、實用生產技術、先進保鮮技術和加工技術上狠下功夫,積極創造條件開展農業科技的集成創新和原始創新,進而創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加對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激勵力度,每年組織評選市級“科技進步獎”、“科技創新成就獎”,進一步調動農業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三)要加農業科技創新資金投入。省市要繼續加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投入,每年安排一定的基層農業科技科研儀器設備購置專項經費,使縣(市、區)尤其是鄉鎮的農業科技單位能夠根據需要逐年購置必要的儀器設備,逐步改善農業科技人員開展科技創新的設備條件。要加對農業科技創新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鼓勵農業龍頭企業、涉農專業合作組織、涉農民營科研機構和農業科技事業單位積極申報農業科技創新項目,支持其開展科技創新與推廣活動,在全社會努力營造重視農業科技創新的良好氛圍。

科技調研報告9

一、孵化器發展狀況與趨勢

科技企業孵化器作為專門的科技產業化服務機構,在科技資源迅速、高效地轉變為社會生產力,中小科技型企業成功生存並迅速成長,加快地區和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等方面已經顯現出其獨特的功能和潛力。

從國際企業孵化器的發展情況看,企業孵化出現50年來,全球孵化器總量已超過4000家,為世界新技術革命的產生與發展,為新經濟的出現與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

從國內看,在科技部火炬計劃的指引下,我國的孵化器事業實現了快速發展。目前,全國已擁有各級各類孵化器500餘家,其中經科技部批准認定的國家級科技創業中心109家,規模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據2004年對464家孵化器的統計,各類孵化器場地總面積達1515.1萬平方米,正在孵化的企業超過3萬家,佔全國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的1/4;孵化企業申請專利12134項,其中發明專利3548項;年技工貿總收入實現1121.7億元,創造直接就業機會55.2萬個,吸引1.1萬餘名留學歸國人員和近39萬科技人才在各類孵化器中創業;已累計畢業企業11718家,其中近2000家企業進入國家高新區,已培養出上市公司20多家。目前,北京、上海等一些地區還專門制訂了孵化器發展計劃,從政策、人才、資金等方面全力支持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

政府引導下的孵化器投資主體多元化已形成趨勢,湧現出了一批適應各類創新創業主體需要、富有特色、形式多樣的創業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網絡和協會組織向區域、省、市等多層次縱深發展,專業性研究機構、媒體等行業服務機構破土而出,形成了現代創業服務行業雛形;國際企業孵化器、海外科技創業園為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了新舞台,國際培訓、交流日趨活躍,國際化工作已經進入了跨國培養、企業跨國孵化、對外輸出管理的合作階段,在國際上獲得了良好的聲譽。

二、科技園區創業孵化基地建設現狀及存在的不足

科技園區創業孵化事業的發展已有一定的基礎,寧波市科技創業中心是創業孵化基地的核心,成立於1999年9月,在各級領導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於2002年12月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又被指定為國家創新基金創業項目服務機構。經過五年努力,累計引進創業企業近400家,畢業企業10家;2004年,創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9.7億元,上繳税金2700餘萬元。

創業中心與相關單位合作建立了中科院寧波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基地、浙江省留學人員創業園、寧波市科技園區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寧波市軟件產業園、浙江省青年創業基地等十大創業載體,為爭取共建單位的科技、人才資源發揮了有效的作用。通過引進多方面中介服務機構,可為創業企業提供法律、税務、專利、會計、風險投資、教育培訓、市場調研、廣告策劃、展覽展示以及網上技術市場、科技人才市場、國際經濟交流等多方面服務,能滿足創業企業多種個性需求。幫助創業企業爭取政府科技項目資金、搭建投融資服務網絡等,努力為創業企業解決發展中的資金瓶頸問題。並且,針對創業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創業中心組織開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輔導培訓,內容涉及法律法規、財税政策、知識產權、談判實務、消防知識、網絡安全等。為了搭建一個與領導溝通、請專家答疑的交流平台,進一步加強企業與政府、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聯繫,創業中心還啟動了每月一期“創業沙龍”,邀請領導和專家現場交流指導等等。通過以上工作,創業中心在創業項目的引進、創業服務平台的建設等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基礎。

除創業中心外,浙江大學寧波科創中心大廈也已落成使用,將成為浙江大學成果轉化基地。香溢軟件園正在建設之中,預計年內可竣工使用,也將為軟件企業的集聚提供有效的空間。

科技園區創業孵化基地的建設在各級領導的重視下,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與園區全面實施“創新、創業、產業化”的要求相比,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與形勢發展的需求還存在差距。由於寧波缺乏科研實力雄厚的高校及研發機構,現有創業項目的科技含量不高,企業的成長速度不快;孵化器現有水平尚不能滿足為企業深層次服務的需要,鏈接與整合社會資源的能力不足,整體服務水準及專業化程度不高,現有服務仍侷限於場地出租、物業管理、項目申報、培訓輔導等常規內容;園區的投融資體系還不健全等。

三、加快科技園區創業孵化基地建設意見和建議

(一)建設孵化空間

1.用好現有孵化空間。寧波市科技創業大廈,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通過加強對現有創業企業的`考核,建立動態管理體系,不斷提升創業大廈孵化空間的利用率。

浙大科創中心大廈,建築面積3.1萬平方米。利用浙江大學的智力、技術等資源,依託園區良好的投資環境,使其儘快成為浙江大學科技成果的轉化基地。

香溢軟件園,一期建築面積6.0萬平方米,預計2006年上半年建成投入使用。以引進軟件企業為主,形成集聚效應,探索專業孵化器管理的有效模式。

2.新建創業孵化園。按照創業孵化平台建設實施方案,已明確dm-9-c地塊為創業孵化園建設用地,規劃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分期、分主體實施。2006年將爭取引進市場投資主體,啟動建設創業孵化園工程。

(二)集聚創業企業

根據寧波市政府《關於加快科技創新促進工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實施意見》和園區管委會對創業孵化平台建設的指導思想,進一步明確招商重點,轉變招商方式,積極主動地走出去尋找合適的創業項目,以創業基地優良的環境和優質服務請客上門。充分發揮集聚高科技項目、高素質人才的重要載體作用,增強園區對全市工業經濟的創新輻射效應。

1.明確工作目標。2006年,進一步拓寬招商渠道,重點針對嵌入式軟件、光機電一體化和新材料等高新技術領域,建立相對完善的招商網絡。完成引進創業企業150家的目標。

2.篩選招商對象。立足本地,面向周邊,拓展內地招商渠道。以高等院校的師生、研究機構的科研人員、高科技企業的技術人員或技術團隊、掌握核心技術的歸國留學人員,以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個人或單位等為重點招商對象;以內地人才集聚度高、科研項目多的城市為重點招商區域,尤其要花大力氣挖掘和利用科技園區研發園和寧波市及其周邊地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擁有的創業資源。

遵照引進企業數量與質量並重的原則,考慮寧波產業優勢、創業中心孵化器功能和逐步走向市場化等因素,主要引進產業關聯度高、創新活躍度高、市場容量大的科技項目:消費類電子產品、壟斷行業電子產品、數字電視配套類電子產品,如數碼產品、電信行業產品、電力設備等;具有一定實力或者競爭力的軟件企業,重點考慮從事嵌入式軟件開發和外包軟件業務的,或者由其他行業的集團公司發起設立的軟件公司;利用寧波中科集成電路設計中心的平台,引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ic設計類企業。

3.創新招商方式。

(1)完善網上招商功能。有效利用創業中心網站的信息平台,完善招商服務功能,以在線諮詢和資料傳送等多種方式,及時對申請人員進行解答和入駐服務。積極與行業協會合作,在行業網站上發佈基地的創業信息,吸引優秀項目入駐。

(2)探索多層次招商模式。在繼續推行“展會招商”、“上門招商”等傳統方式的同時,積極探索“服務招商”、“以商招商”等招商手段。結合創業服務體系的建設,聘請顧問和專家,通過他們“牽線搭橋”吸引一批高科技項目落户。

(3)實施點面結合的招商方式。進一步完善招商網絡,在廣撒網的基礎上,加深與重點行業協會的聯繫和溝通,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聯繫廣、資源多的優勢,爭取更多的優質項目落户。憑藉爭創國家級高新區和建設研發園區的東風,加強與周邊地區高新技術企業的聯繫,宣傳園區環境和政策優勢,吸引其研發力量和新項目進駐。

(三)深化創業服務

1.建立深度孵化模式。為構建核心競爭力,真正體現創業基地的服務功能,促進企業的快速成長,在借鑑國內外孵化器運作思路和經驗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創新,建立和健全產、學、研、資、介、貿合作,完善創新創業的各項服務功能,加強主動服務意識,進一步推進企業走訪制度,深入瞭解企業需求,並與企業一起探討發展目標、運作框架及融資計劃,強化針對創業者開展的符合創業者實際要求的面對面的個性服務,保證和提高科技創業的成功率。

2.組建專業服務支撐體系。創業基地在發揮自己優勢的基礎上,對自身沒有優勢的服務項目,要充分發揮和藉助社會機構的力量,按照市場規則,引入專業化服務,探索有償服務的方式和方法,通過有償服務促進創業基地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使創業企業獲得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的個性化孵化服務。為此,在創業中心現有基礎上,加強與高校、研究院所、國內外有實力的中介服務機構的聯繫,組建由相關領域知名專家、學者、企業家、投資家組成的顧問團,並與國內外重要研究機構及學會團體保持形式多樣的合作關係,向創業企業提供更多專業、可行、有效的服務。

3.加強創業服務團隊的管理培訓。創業基地的發展目標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管理團隊去實現。創業基地的管理和工作人員,應當熟悉科技研發,懂得投融資業務,擁有企業管理的實踐經驗,具備改革創新服務的意識。通過組織不同形式的培訓班、到創業企業掛職鍛鍊、利用國內外交流機會等多種方式對創業基地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和鍛鍊,提高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和業務水平。

4.營造創業氛圍。一個政策寬鬆、服務到位、功能齊全又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創業環境,不僅能更好地吸引眾多的創業者,還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促進孵化器建設的穩定發展。創業基地通過建立企業文化,營造基地內所有企業都能感受到的“敢於冒險、勇於創新、寬容失敗、追求成功”的氛圍,增強對孵化企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加強創業基地內在孵企業的交流,建立各種非正式組織,創造技術信息以及物質的交流平台,推動創新思想和創新成果的產生。

5.努力推進國際合作。充分發揮寧波市科技創業中心英國sussex分中心的作用,推動創業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國際競爭,為有意開拓歐洲市場的國內科技型企業提供一個良好的服務平台;同時,為境外有興趣進入中國發展的中小科技型企業提供本地化服務和扶持。通過人員互派互訪、舉辦國際論壇、組織市場開拓等活動,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逐步建立起創業孵化國際化網絡。

6.廣泛實現信息共享。根據企業需求,縱向組織和協調好已有的中介服務機構,橫向聯合企業、高校、研發機構等,結成網絡,形成合力,建立一個快速、高效的信息資源配置平台。充分發揮創業中心網站的作用,為創業企業提供及時便捷的信息服務,促進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

7.完成重點專項工作。中國寧波科技創業計劃大賽已連續舉辦四屆,為了進一步搞好“創業在寧波”優秀品牌活動,繼續辦好第五屆大賽,做好大賽的宣傳、組織工作,加強與科研單位、重點企業集團的聯繫,拓寬海外宣傳渠道,搭建有效的融資平台,在創業計劃與風險投資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樑,促成一批創業投資項目。

科技調研報告10

隨着基層人民銀行的各種業務處理越來越計算機化、網絡化,對業務數據安全性和保密性以及計算機軟、硬件、網絡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近幾年人民銀行縣支行計算機軟、硬件、網絡環境雖然有較大提高,但在實際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難點。

一、縣行科技工作的難點

1、科技工作邊緣化

縣行的科技工作雖是某科室的部分職能,但具有很強的獨立性,與具體業務科室的工作職能不同,工作面向全行,許多工作具有很強的專業性。主管科室領導多是業務工作出身,對科技工作難以參與管理,多數工作是由科技人員獨立完成,科室領導認為科技工作越來越獨立,科技工作人員卻感覺越來越孤立。科技工作逐漸邊緣化。

2、科技力量薄弱化

縣行科技工作人員多數是兼崗,還分管具體業務工作。隨着人民銀行的工作不斷正規化,科技工作人員分管的業務工作的工作程序、步驟、手續日趨正規,工作量也逐漸增大。科技工作也日趨正規,而且隨着業務系統逐漸增多,軟硬件的維護工作量也隨之加大。科技人員經常陷於兩項工作之間分身乏術,顧此失彼。

3、網絡系統急待加強

縣支行的業務系統日趨客户端化。20__年年初客户端系統佔全行業務系統的比重僅為15.38%,而到20__年年末客户端系統點全行業務系統的比重則達到了27%。20__年達到了30%。20__年隨着財務綜合管理系統上線這一比重還會增加。縣支行對內網的依賴越來越大,對網絡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縣支行配備的華為路由器和交換機運行已滿四年,沒有備份的路由器和交換機。舊cisco路由器由於多年存放,有的已無法正常使用。一旦上述硬件出現故障,很難在較短的時間恢復。

4、網絡線路老化,佈線困難

縣行辦公樓內的網絡佈線大多是剛建行時完成的,有的線路已經不通,斷點多,在樓體內無法修復。隨着業務科室的系統不斷增多,業務系統用機存在跨兩個以上網段的情況,原一個科室一條線路已滿足不了需要。恢復和增加線路都無法在樓內佈線,只能在樓外佈線,既影響美觀,又存在風險。

5、機房建設落後

縣支行機房中的設備雖然不多,但對運行環境同樣有較高的要求。多數縣支行機房都有十多年的歷史,設施陳舊,無法達到機房標準。

6、科技人員知識結構更新緩慢

一方面縣支行科技工作人員的年齡偏大接受新知識能力逐漸下降;另一方面有些知識,如路由器和交換機的配置、網絡等,縣支行科技人員雖然參加了培訓,但缺乏實際操作,動手調試和解決網絡問題的`能力較差。特別是一些重要的應用系統中的數據庫知識更加匱乏,不能很好解決應用系統出現的問題,有時需要把計算機系統送到市行維護。

二、建議

1、結合科技專業的特殊性,適當調整縣行科技專業定位。科技職能與具體業務科室分離開來。

2、配備專職科技工作人員,專注於科技工作。改變科技工作人員一心二用,分身乏術的局面。及時高效的解決軟硬件問題。

3、縣支行再配備一台華為路由器和交換機,作為工作機,原設備作為備機。一旦出現故障,可以迅速用備機恢復。將網絡中斷對各業務系統產生的影響降到最低,也有足夠的時間對損壞的設備進行維修。

4、對縣支行進行網絡佈線和計算機機房改造。根據縣支行業務發展的趨勢,網絡佈線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以縣支行所有業務系統均客户端化為基礎,適當考慮新增業務系統及不同網段的需要。使每個辦公室的網絡佈線數量達到合理水平。

5、在縣支行科技工作人員不斷加強業務知識的學習以適應嚴格、複雜的工作的同時,對縣支行科技工作人員加強有針對性的培訓,提供縣支行科技人員的業務水平。

科技調研報告11

一、藥業科技發展現狀

一是最近幾年來我市承擔了國家科技部十五重大科技專項“藥物創新與中藥現代化”《紫菀等三個品種規範化種植項目的研究》,承擔了國家科技部十五重大科技專項《菊花規範化種植基地項目的研究》,承擔了省科技攻關指導項目《市中藥材生產標準操作規程》(SOP),承擔了保定市中藥現代化重大專項1項,爭取國家星火計劃三項,國家火炬計劃現代中藥產業基地及國家重大專項中藥材種植研究項目兩項。20xx年我市承擔的“一縣一業一園”工程建設模式,受到了省專家驗收組的肯定和讚譽,20xx年3月市中藥產業園區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火炬基地。20xx年藥都製藥有限公司承擔了省重大科技專項市道地中藥材脱毒復壯、提純選育及組培工廠化種苗生產與應用示範。近幾年我市藥業企業承擔國家、省藥業科研攻關項目8項。我市藥業企業承擔國家、省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5項。我市藥業企業承擔國家、省科技成果轉化項目3項。我市藥業企業榮獲省科技成果15項。市惠農中藥材良種繁育有限公司和昌達中藥材飲片有限公司承擔了省中藥材三大基地建設。我市科技部門承擔了省財政項目整合農業財政資金髮展中藥產業項目。

二是搭建了產業科研平台。一是按照五個一的要求採取專家+企業+基地+農户的運行模式搭建了保定市中藥材產業科技專家工作站。二是為提高我市道地中藥材GAP種植技術,搭建了省中藥材技術傳播站和省中藥材GAP研究中心。三是為促進製藥企業的發展,我市搭建了市藥業生產力促進中心。四是積極引導藥業企業加大科研投入建立科研機構,我市規模藥業企業均設有廠辦科研機構。在逐步完善現有廠辦科研機構建設基礎上,組織藥都集團、金木集團申報保定市級工程技術中心,兩家企業的技術中心20xx年通過驗收成為保定市級工程技術中心。在“十二五”期間,組織藥都集團的中藥材產品檢測服務公共平台積極申報省級工程技術中心。

三是建立了省級中藥材科技示範園。核心區5000畝,示範區50000畝,輻射區15萬畝。20xx年被命名為“一縣一業一園”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

四是通過大力支持和扶助以農技協、研究所、專業合作社等為主要形式的中藥材技術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目前,已建立中藥材研究所4個,中藥材專業協會6個,中介組織8個,科技進村服務站6個,組織開展技術培訓、信息指導,為廣大藥農提供種植信息和技術支持,平均每年推廣先進適用技術8項以上,在藥農種植、產品銷售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動了我市中藥材產業化進程。

五是中藥材產業科技培訓體系健全。建科技培訓基地。我市建立了國家級中藥材星火培訓學校、省級中藥材技術傳播站、省級中藥材GAP研究中心、保定市中藥材產業專家工作站。同時建立了縣級科普示範村15個,保定市級科普示範村4個,科普示範企業12個。

二、影響市中藥產業發展的限制因素

1、在中藥材生產上,受傳統種植模式的影響,長期以來,中藥材生產還處在一個相對落後的水平上,與中藥現代化的需求遠不相適應。

2、中藥材栽培技術不規範。對大宗中藥材品種規範化栽培技術的研究推廣力度不夠,中藥材生產尚處於自發、分散、粗放、無序的狀態。中藥材種植沒有嚴格的操作規程,缺乏被國際公認和接受的質量控制標準,無法進入國際主流醫藥市場。

3、中藥材種植區域混亂。種子種苗的提純復壯和優良品種的選育滯後,對地道中藥材的開發和利用不充分,缺乏規範化生產技術體系。隨着國家《中藥材質量管理規範(GAP)》實施,推行藥材規範化、規模化、基地化生產,藥材質量要求實現“安全、有效、穩定、可控”,滿足《中國藥典》和國家《藥用植物及製劑進出口綠色行業標準》的要求。中藥材產業是藥業第二、三產業的基礎和依託,推行藥材標準化生產已成當務之急。

4、科技支撐力薄弱、服務體系不健全。中藥材科研基礎薄弱、缺乏規範化生產技術、缺乏相應的標準體系、技術服務體系不健全,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藥材規模化生產的實施,制約着中藥農業的產業化發展。特別是科研落後於產業發展,起不到應有的科技支撐作用,需要加強科技投入,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5、藥業科技投入不足,製藥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低,全市制藥企業除藥都集團每年的科技經費投入達到了年度銷售收入的6%以上,其餘其餘不足3%,企業的`廠辦科研機構不健全,缺乏高端技術人才。

三、建議

(一)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強化科技與藥業經濟的緊密結合。動員全社會力量發展多形式、多層次、多成份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健全市場信息、技術推廣等上下結合、縱攬關聯的服務網絡,逐步形中藥材種植、加工、銷售、貯運、技術培訓、技術服務一體化的經濟格局,加快藥業業產業發展。

(二)開展科技攻關,圍繞制約我市中藥材種植業發展中的關鍵共性技術,組織開展科研攻關。繼續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農業大學等科研單位、大專院校開展合作,在成功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對祁菊花進行組培脱毒的基礎上,逐步對紫苑、地黃、南星、白芷等16個道地中藥材品種進行培脱毒,以提高我市中藥材的品質和產量,培育知名品牌。

(三)搞好中藥材規範化種植基地建設。繼續抓好中藥材科技示範基地1000畝核心區和萬畝示範區建設,到“十二五”末期中藥材核心區達到1萬畝,中藥材向規範化種植達到18萬畝,推進我市中藥材規範化種植進程。

(四)加快科技興藥步伐,抓好科技成果推廣。搞好中藥材優良品種的開發、引進和現代農業技術在中藥材種植上的推廣應用。重點抓好中藥材多發病的防治技術、優化配方施肥技術、中藥材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等20項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發展綠色種植。

(五)、進一步搭建和完善藥業產業發展科技平台,推進全市藥業產業的整體升級。採取專家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企業(科技種植園區)的運行模式進一步完善省中藥材技術傳播站、保定市中藥材科技專家工作站及市藥業生產力促進中心建設。實現專家與製藥、加工企業、藥業流通企業、中藥材GAP種植園區的有效對接,整體推進產業升級。

(六)加快藥業企業科技創新步伐。組織藥業規模企業大力開展科研攻關,以科研項目為載體,加大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力度,到到“十二五”末期組織藥業企業開發新產品、新技術30項;組織藥業企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10個,培育藥業高新科技企業5家。推動我市藥業科研水平邁上新台階。

(七)對省百強科技示範企業和省重點科技示範企業及“聚集區”內藥業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在科研項目申報、立項,人才引進,技術服務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進一步將其做大做強。

科技調研報告12

一、我縣林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現狀及取得的成效

(一)基本情況

我縣早在1979年便成立了平江縣林業學會,1985年成立林業技術推廣站。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我縣現已建成了比較健全的林業科技推廣網絡,具有較強的技術力量。1995年成立平江縣林業科技推廣中心,下設一所三室,即林業科學研究所,林木豐產栽培室、森林保護室、森林資源開發利用室,同時27個鄉鎮林業站也相繼成立了林業技術服務站。20xx年,縣林業局根據林業工程建設的需要成立了林業技術領導小組,下設退耕辦、生態辦、油茶辦、規劃設計辦。均由縣局一把手擔任主要負責人,現林業科技推廣站核定編制18名,平均年齡42歲,其中大專以上文化的8人,中專文化的10人,都是林業工程師以上職稱。

近年來我縣林業科技推廣站認真貫徹科教興林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圍繞的“科技服務林改,科技激活林改,科技支撐林改”的新思路,以資源培育為中心,深化林業科技推廣功能性改革,加強林業科技推廣能力建設,全面提高林業科技服務“三農”能力、林業重點工程科技支撐能力、林業

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林業科技推廣持續發展能力等,努力構建一個適應需求、服務林業、的林業科技推廣社會化服務體系,為加快林業重點工程建設,提高廣大林農素質,推動林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

(二)取得成效

一是是推廣了一批先進適用的林業科技成果。圍繞林業兩大體系建設,以資源培育為中心,以項目為載體,縣林業科技推廣站集中力量對先進適用的技術進行組裝配套,推廣了一批技術先進、見效快、效益顯著的林業科技成果,尤其在“德字一號”豐產示範栽培、竹林豐產培育及其綜合利用、松毛蟲綜合防治、生物防火林帶建設等新技術的.推廣運用方面取得了顯著效果。如以引進外來速生樹種和挖掘培育鄉土闊葉樹種相結合的方式,推廣了以香椿、榿木等速生樹種,促進了我縣林種樹種結構的調整;推廣了毛竹低產林培育等配套技術,建立各類豐產高效示範基地10萬畝;推廣了油茶、茶葉等經濟林栽培技術,使之成為山區農村脱貧致富奔小康的短、平、快項目;推廣了“德字一號”油茶優良無性系選育技術,“德字一號”油茶是我縣油茶產業開發的優良品種,自1992年開始,我縣採用油茶芽苗砧嫁接技術繁育苗木4056萬株,先後被推廣到江西、湖北等4省43個縣市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的2696工程造林。年內,爭取中央財

政林業科技推廣示範資金項目100萬元,建立優良無性系苗木繁育基地10畝,新造高產示範基地500畝。

二是認真參加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根據縣委、縣政府關於“打造兩茶一竹,建設現代農業”的發展戰略,我站委派技術精湛,在油茶及楠竹行業的技術領導作為科技特派員,在童市和加義進行油茶及楠竹的科技扶持,確保所在鄉鎮產業發展良好,科技轉化成果得力。

三是定期實施林業科技培訓班。縣科技推廣站每年每月舉辦油茶、毛竹等鄉土培訓班12期,確保全縣林業產業常規發展;每年舉辦營林技術培訓班2期,培訓林業技術人員和林業大户近600人,依託林業大户建立林業專業合作社59家,建立林業相關產業公司68處。

四是開展好科技下鄉及進村入户活動。每年進行多次林業科技下鄉活動。首先是縣局組織局機關林業工程師開展了科技下鄉活動;其次是結合林改各鄉鎮均進行了科技下村活動;最後進行了科技進村入户行動建設,具體定點加義鎮思源村及蘆頭村,確實20户林農為為楠竹低產林改造示範户。

二、突出問題

近年來我縣林業科技推廣工作取得較好成效,顯現的新變化,從單項技術推廣向綜合配套技術轉變;從單一示範基地建設向產業方向發展;從項目分散向突出重點、規模效益

轉變;從單一模式向多種模式、多種主體的發展。這些新變化,為林業兩大體系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林業科技推廣事業出現了新的問題,影響了科技推廣體系的高效運轉和服務質量。

(一)科技推廣工作在林業生產建設中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到位。一方面,許多地方對科技推廣的重要性認識還是停留在口頭上,有關科技推廣機構建設、推廣經費、推廣人員待遇等一些優惠政策,難以落實到位,影響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二)科技推廣投入不足和推廣網絡體系不完善,制約林業科技推廣的力度。我縣林業科技投入總量嚴重不足,增長速度緩慢,渠道少。“十五”期間縣級林業科技推廣經費年均不足5000元。投入不足,已成為制約林業科技推廣工作發展的重要因素。此外林業科技推廣機構、人員正趨於萎縮,推廣機構基礎設施差,缺少必要的推廣儀器設備、交通工具;示範基地建設發展緩慢,自我發展和輻射帶動能力不強。

三、相關建議

一是要整合資源,構築科技推廣服務和成果轉化的平台。首先是要整合信息資源。要充分發揮林業政務內網及互聯網絡信息流量大、交換速度快的優勢,根據季節、農時做

好經常性的信息收集、發佈工作,通過多種形式,為社會提供及時、準確、系統、權威的技術、市場、信息服務。其次是要整合人才資源。要把林業專業技術人員組織起來,共同為林業發展提供技術服務。鼓勵科技人員以資金、技術入股等方式與林業生產經營者結成利益共同體。要加強對林業科技人員的培訓和再教育,不斷提高科技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再次是要整合科技資源。要把多年來研究開發的林業科技成果和成熟的實用技術組裝配套起來,加強技術檔案管理,並以各種形式向社會、廣大林農發佈和推介。

二是要增加投入,確保科技經費逐年增長。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關於增加科技投入的有關規定,採取有效的措施,引導和鼓勵全社會增加林業科技推廣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科技推廣投入體系。

三是以人為本,加強科技推廣網絡和隊伍的自身建設。高素質的林業科技推廣隊伍和健全、結構合理的推廣網絡是搞好林業科技推廣工作的基本保證。首先是要建立並健全林業科技推廣機構,同時加強各級推廣機構的基礎建設,購置必要的科技推廣設備,改善推廣手段和辦公條件。其次是要採取多種形式和多種辦法,加快培訓步伐,全面提高林業科技推廣人員的專業技能,大力培養優秀科技推廣人才;再次是要加大科普宣傳培訓力度,全面提高林業勞動者和廣大林

農的素質,為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和農村的小康社會建設提供人才保證和技術支撐。

科技調研報告13

近年來,農村信用社加大了對信息科技的投入,使得網絡信息建設步入了快速發展的快車道。從總體上看,目前農信社在科技工作上,各項規章制度比較健全,設備運行比較正常,軟件管理比較規範,資料保管比較好。但是與股份制銀行比,據有關調查顯示,農信社的整體信息化程度要落後7年至8年。可以説農信社的科技工作尚處於初級發展階段,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存在問題

1.觀念陳舊,思想認識不到位。信用社員工特別是領導幹部普遍年齡較大,學歷較低,對科技知識學習掌握得不多,思維定式仍然沿用老辦法多,對新事物接受少,接受慢,因而對快速發展的信息工作認識不到位,重視程度不夠,具體表現為“三個不知道”:一是不知道有哪些最新的科技手段;二是不知道如何讓科技推動業務工作的開展;三是不知道如何檢查科技工作。對科技工作往往很茫然,束手無策,認為是太專業的工作,工作決策中主動應用得少。

2.編制過少,人員配備不到位。主要是專職人員少,技術隊伍力量比較薄弱,有的聯社科技部門都不單設,有的即使單設,人員也不多,只有2人,但信用社網點多,現在一個聯社少則十多個,多則上百個信用社,而現在信貸、會計等部門,人民銀行、銀監會及上級省聯社上線使用的程序越來越多,大小程序均在十幾個,任務特別重,人員配備根本不到位。

3.各自為陣,整體規劃不到位。由於信用社是一級法人,條線組織機構不健全,長期由人民銀行等機構代管,而科技工作需要投入的資金又比較多,所以整體規劃能力差,基層只能是各自為陣,這是信用社科技工作落後的最主要原因。

4.素質不高,崗位培訓不到位。信用社目前科技人才匱乏,極少有科班出身、專業對口的本科以上的畢業生,科技人員佔職工總數的百分比遠遠低於其他的金融機構。在人才少、基礎差的情況下,系統的培訓也很少,從專業管理員到一線的操作員,基本都是幹中學,學中幹,素質雖然有所提高,但與時代的要求尚有差距,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知識,他們很難承擔日益繁重的科技任務。

5.制度淡薄,綜合管理不到位。由於人員水平限制和制度觀念淡薄,對科技工作綜合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現為:個別人隨意離開工作崗位,且不及時簽退;密碼設置規律性強,喜用易記的生日、家庭或單位的電話號碼作密碼,保密性差;發電機的配備不足,一旦停電,長距離的路程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調配工作;有少數營業網點對設備隨意擺放,線路凌亂,沒有理順、固定;有些網點網絡設備運行環境較差,防震、防潮、防火、防鼠等防範措施不到位;有些用作管理的計算機尚未安裝殺毒軟件,或雖已安裝但不能及時升級;有些機房還儲存有輻射性、強磁性、易燃性物品,對正常營運形成了潛在威脅等。由於管理不到位,安全存在一定隱患。

6.缺乏組織,系統開發不到位。中西部地區因經濟發展較為落後,其農信社信息化建設還基本停留在電子化階段,即以電子化代替手工處理業務,系統研發很少;東部地區雖然較發達,但是許多地方仍然儲蓄不能跨縣通存通兑、全省結算渠道不通,數據資料分散存儲,難以綜合統計和管理;應用系統版本有中創、神州數碼等多個版本,各模塊間相互分離,處理不一致;原應用系統無源程序,維護成本高,後續開發難;電話銀行、網上銀行等多渠道電子服務方式沒有。同時辦公自動化遠遠不夠,很多省份一點都沒有進展。系統開發不到位,跟不上形勢發展要求。

二、對策建議

隨着改革步伐的加快,農村信用社的支農服務功能顯著增強,但是由於農村信用社信息化建設的相對滯後,很多情況下農村信用社依然不能發揮其最大效能。因此必須要加快科技建設,加速科技進步、加強科技管理。

1.轉變觀念,提高思想認識。要重點解決領導觀念的轉變,主要的途徑是領導層本身要強化自我學習,儘快變外行為內行。今後在配備縣聯社和信用社領導班子時,要有計劃地選聘一部分正規院校畢業的專業技術人才,以提高領導使用計算機參與輔助管理意識和應用意識,通過應用效果促進觀念的轉變。

2.充實隊伍,調整人才結構。各聯社在增加硬件設備投入的同時,還要進一步增加人員,鑑於目前科技人才比較短缺,可主要從兩個途徑解決:一是以優惠的政策、優厚的待遇從高等院校計算機專業招收應屆畢業生;二是將信用社現有人員選送到高等院校脱產進修,使其“充電換腦”增長新知識,調整現有的人才結構,滿足業務發展的需要。

3.統籌安排,立足整體定位。信用社科技信息化工作的最終目標就是全國數據大集中,但是現在各省的數據都沒有集中起來。農信系統的信息化基礎非常薄弱,無論在技術、設備以及人才等方面,都明顯落後於其他銀行,單個法人的農信社資金也非常有限,能投入信息化建設的就更有限。因此農村信用社加快科技發展,必須要有戰略性的.思考,全國一盤棋,統籌安排,立足整體定位,提高整體規劃。

4.全面培訓,增強人員素質。信用社應從培訓對象、培訓內容、教學方式入手做好全面的培訓工作,增強員工素質。首先是要做好管理人員的培訓工作,管理人員的計算機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全轄的計算機的應用程度;其次是做好一線員工特別是年齡較大員工的培訓工作,使大家都能儘快適應崗位的需要。採取普及性培訓與重點培訓相結合的原則,通過幻燈片採取圖文並茂等方式介紹金融行業科技創新新業務,激發員工學習興趣,拓展金融科技知識。

5.加強管理,健全規章制度。要不斷健全和完善一整套符合信用社實際情況的規章制度,嚴格操作規範,嚴守商業祕密,及時做好數據、文件的備份工作,對重要文檔要定期裝訂保管。在軟件管理方面,專業人員要及時對版本進行升級,不得使用盜版軟件,對軟件及時進行維護等。為了搞好科技管理工作,各地方應解決科技人員工作中必備的聯絡設備及費用,在交通車輛等方面給予應有的支持與傾斜。

6.統一組織,加快系統研發。業務要發展,科技要先行。信用社要針對“三農”的金融服務需求和自身業務特點,廣泛吸收其他商業銀行業務網絡系統的優勢,整合資源,開發新系統,拓展原系統的服務功能,徹底解決困擾信用社多年的業務處理不快、結算渠道不暢、辦事效率不高的問題,填補多項業務空白,滿足客户多樣化、多層次的金融需求。

科技調研報告14

1、公司簡介:

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光通信器件供貨商,是中國唯一一家有能力對光電子器件進行系統性、戰略性研究開發的高科技企業, 是中國光電子器件行業最具影響的實體之一。

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xx年成立的郵電部固體器件研究所。 20xx年,原固體器件研究所改制成立xx科技有限責任公司;20xx年,依法整體變更為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註冊資金1億2千萬元人民幣, 現有員工4000餘名。公司位於武漢中國光谷,主要從事光無源器件、光通信子系統以及光通信儀表的研究,開發,生產,銷售和技術服務。產品包括光纖放大器、光電子系統、薄膜濾波器件、光波導器件、微光學器件,光纖器件,光通信儀表等。

2、發展概況:

30多年來,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先後建立了先進的研發實驗室和產品生產線,吸引了大批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並與中國科學院,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東南大學等科研院校建立了聯合試驗室和聯合項目組, 是中國國家光電子工藝中心武漢分部的實體單位。

公司一貫重視對產品研發的投入,20xx年以來研發費用投入合計超億元,公司承擔了大量國家“863”重大課題和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取得50餘項科研成果並將成果產業化。 公司不斷推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最新光通信產品,主持編輯了多項光電子器件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國際標準。強大的研發實力使公司始終處於世界光通信技術的發展前沿,為公司的發展提供了保障。

3、主要產品。

光迅科技是中國領先的光器件產品開發,製造和供應商。公司產品包括光纖放大器模塊,波分複用器,子系統,光學儀表以及各類光纖器件。產品具有緊湊的結構, 優良的兼容性,以及高度的`可靠性, 被應用於各種不同的通訊系統。

(1)光纖放大器系列

光迅科技提供EDFA和喇曼光放大器及模塊,實現光信號在光網絡傳輸線路中發射,中繼,接收等不同階段的放大。EDFA產品系列包括結構緊湊,低成本的增益模塊以及功能完備,多級,高輸出功率的放大器。喇曼放大器可直接用於放大C—band, L—band以及C&L—band的光信號,以改善線路光信噪比,提高系統傳輸性能。光迅科技的光放大器系列產品被廣泛應用於長途幹線,城域網,接入網,CATV以及SDH/SONET系統。

(2)波分複用器系列。

光迅科技提供採用介質薄膜技術和陣列波導光柵技術的複用/解複用模塊, 產品具有多達40的信道數,信道間隔可為50GHz,100GHz, 200GHz或CWDM。模塊可以按用户需求進行配置和與其它相關模塊集成。波分複用器系列產品是密集波分複用系統的核心部件,光迅科技生產的該類產品已被廣泛使用於長途幹線,城域網,光纖CATV系統以及FTTH應用中。

(3)光纖耦合器系列。

光迅科技提供性能優良的耦合器和分束器, 其中耦合器主要用於光測量儀表,EDFA,DWDM,CATV以及網絡監測和擴容中。此外,光迅科技推出的平面波導型光功率分束器提供1xN的配置,最大可至1x32。該產品在FTTH和PON網絡中被廣泛採用。 光通信儀表系列

光迅科技提供高性能的光測試方案,被廣泛用於光纖通信,網絡傳輸和光纖傳感領域的產品生產和研發。光迅科技產品具有體積小,功耗低,以及穩定度高的特性。產品包括手提和台式光功率計及光源,例如多波長可校準或用户自定義的光功率表,穩定化光源,寬帶光源等。

科技調研報告15

根據市政府研究室和區政府相關領導的指示,7月下旬,鶴城區政府經調室組織相關人員,對鶴城區的農業科技發展情況進行了一次深入調研。通過調研發現,經過多年努力,鶴城區農業科技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較顯著的成績,具備了一定的發展基礎。但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鶴城區農業科技工作的進一步發展還面臨着諸多困難和不足,必須進一步加大經費投入,採取有效措施,促進農業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使農業科技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中發揮更大的基礎性作用。

一、鶴城農業科技發展現狀

建區以來,鶴城十分重視科技對農業生產的巨大推動作用,要求科技部門加強指導、農口各部門積極支持配合,全區積極開展科技支農服務活動,科技支持新品種的開發選育,加強科技推廣示範基地建設,做大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努力提高農產品的科技附加值,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取得較好成績。

(一)領導重視,部門合作,農業科技發展的氛圍良好

區委、區政府歷來十分重視科技對農業生產的巨大推動作用,把農業科技的研究、創新、推廣滲透到效益農業的各個產業。一是制定多項規劃。近年來,區委、區政府相繼出台《鶴城區“一線一圈”生態經濟圈發展規劃》、《鶴城區林業發展規劃(20__—20xx)》、《關於進一步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的若干意見》等多項政策,把農業科技工作被納入《鶴城區經濟社會十一五發展規劃》、《鶴城區科學技術發展十一五規劃》,使科技對農業的貢獻份額不斷提高,20__年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了51﹪。二是實施多項重點工程。幾年來,全區集中力量,開展了城郊高效農業精品工程、“一線一圈”生態經濟圈建設工程、生態經濟園建設工程、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程等,初步形成了石門高效農業示範園、楊村綠色農業示範園、鴨嘴巖良種畜牧繁養小區三大科技農業板快,培育了林果、蔬菜、畜牧、藥材等四大支柱產業,完成無公害綠色農產品基地認定5.2萬畝、產品認證15個。三是加強部門配合。各部門積極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進農業科技的發展。科技部門組織實施農業科技項目,農業部門開展農業科技的示範和推廣,新聞媒體積極傳播農業實用技術,宣傳科技致富典型,從各個環節保證鶴城效益農業在科技的推動下快速健康地發展。

(二)隊伍健全,素質提高,農業科技發展的基礎紮實

目前,全區共有農業科技科研、推廣、服務機構47個,農技人員683人,其中農業技術人員201人,畜牧獸醫技術人員45人,林業技術人員130人,農機、農經等技術人員80人;有高級職稱11人,中級職稱163人,農業科技隊伍較為健全。近年來,農技部門想方設法努力提高農技人員的專業水平。一是抓業務培訓。由農廣校舉辦了大專、中專後繼續教育大專、中專等學歷教育培訓班6期,493人。同時,還經常性地邀請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專家教授為農口局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崗前、崗中、崗後專業素質培訓。到目前為止已開辦畜牧獸醫、農業推廣、農學、園藝、植保等專業18個,畢業學員376人。二是努力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積極引進智力和技術。先後與湖南農大、省農業科研院、省蔬菜科學研究所簽訂了科技、教育方面的協議,聘請了15名外地專家作為顧問,並邀請專家來我區講課,傳授拱架高產禮品西瓜、無公害蔬菜培植等專業技術。目前,全區100﹪的農技人員已達到中專或大專以上學歷。三是加大經費投入。將農業科技研究經費列入財政預算,每年通過各種渠道,確保農業科研經費不少於10萬元。

(三)機制創新,體制創新,農業科技攻關的力度加大

一是加大優良品種的培育力度。建區以來,全區共培育新型雜交水稻品種鶴城1號、鶴城2號兩個;培育新型花卉品種紅桂花、紅葉石楠、金森女貞、日香桂、黃花槐等8個,推廣種植面積2500畝20萬株,培育油茶、無核棗、金秋梨等經濟林品種4個,推廣種植400餘畝6萬餘株,實現產值220萬元,果農年均增收726元;培育雪峯雞、鶴城青腳雞、快大青腳雞、湘黃雞等優質家禽品種5個,年出籠106萬羽,20__年產值達2600萬元,實現税收12多萬元,利潤80多萬元,帶動300餘農户年户均增收400餘元,培育三元雜瘦肉型豬等新家畜品種2個,年出欄8萬餘頭,20__年產值達到9100多萬元,實現利潤750多萬元。

二是加大農業科技新品種引進推廣力度。建區以來,全區共引進推廣年產值100萬元以上的新品種4個,分別為優良牲豬,年產量達6萬頭,年產值4800萬元,優良水產品如加州鱸魚、工程鯽、美國大口鮎等,產量630噸,產值1200萬元,全區農民年均養殖業收入1176元,超級稻系列新品種,種植面積達到4.8萬畝,產值達到3860萬元,為農民年户均增168元,蠶桑種養生產加工,種植面積1500畝,產值750萬元。建區以來,引進先進技術27項,其中畜牧15項,林業3項,農業4項,農產品加工企業5項,均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平均每年實施市級星火計劃2—3項,市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計劃3—5項。

三是積極扶持規模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壯大。截止目前,全區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228家,其中畜禽15家,蔬菜10家,水產2家,林木198家,中藥材3家,實現總產值2.2億元,其中規模企業15家(具體情況見表格),省級示範龍頭企業3家,總產值1.6億元。

鶴城區農產品加工規模企業一覽表

加工單位名稱年產值(萬元)利潤(萬元)税收(萬元)

區山水膠合板廠105102

瑞幫森工木業20__20__0

林融木業有限公司50010020

天揚牀具有限責任公司100010020

福湘木材加工廠100102

懷化市金氏木業加工廠100102

綠興源糖業16000(預計)5000(預計)1000(預計)

盛源油業120__012

富園油業1400408

懷化鴻大禽業260060020

“湘西情”臘製品公司600808

鑫龍魚腥草公司3439903

石門清水井蔬菜加工廠1000501

春芳中藥(正在籌建)3000(預計)1200(預計)98(預計)

懷仁製藥(正在籌建)8000(預計)4500(預計)400(預計)

四是加大對科技示範户的扶持力度。通過政策傾斜、資金扶持、技術指導、單位幫扶等措施,全區科技示範户數量增加較多。目前,全區有農村科技示範户689户,其中年收入50萬的有146户,其中從事農業開發的科技示範大户有8户,分別是楊村的彭先文,主要從事魚腥草種植、加工和銷售,年收入達90萬元,創税收3萬元;盈口的單戰剛,主要從事畜禽養殖和良種開發,年收入達53萬元;楊村的陳漢平,主要從事花卉生產,面積達300畝,年銷售收入達200萬元;黃巖的楊英蘭,主要從事花卉生產,面積達80畝,年銷售收入達60萬元。

(四)強化推廣,示範先行,農業科技發展的手段更加豐富

在發展我區農業科技的過程中,突出抓好三個層次的示範樣板。一是抓好示範基地建設。在石門清水井、鴨嘴巖溪坪、坨院的坨院村等地分別建立1000畝示範基地,對示範基地內的田、溝、渠、路、林進行綜合治理,建成高標準農田,引進高新技術、新品種和新種養模式,開展試驗、示範。在楊村、石門、鴨嘴巖等地分別建立萬畝高效農業示範園,“萬元田”模式已經呈現,並輻射帶動了全區農產品基地建設,推動了全區效益農業的發展。截止目前,全區共有規模高效農業示範基地18個,主要是:石門清水井無公害蔬菜基地3000畝,產值1200萬元;羅家灣生態農業示範園1000畝,產值300萬(預計);楊村魚腥草種植基地5000畝,產值2500萬元;楊村桑蠶養殖基地1400畝,產值700萬元;楊村花卉苗木基地300畝,產值240萬元;紅巖溪特種水產養殖基地100畝,產值500萬(預計);黃巖金銀花種植基地3000畝,產值900萬(預計);大康牧業養殖基地年生產商品豬50000頭,種豬10000頭,產值1100萬元;花背麻鴨養殖基地年出籠麻鴨18萬羽,户平103羽,產值180萬(預計);鴻大禽業養殖基地年孵化種雞160萬羽,產值2600萬;石門力頭元優質楊梅生產基地1000畝,產值1000萬(預計);鳳坪楊梅生產基地3000畝,產值300萬(預計);黃金坳無公害蔬菜基地1000畝,產值300萬(預計);蘆坪禮品西瓜基地3000畝,產值120萬(預計);蘆坪八角界吳茱萸藥材生產基地200畝,產值200萬(預計);黃巖反季節蔬菜基地400畝,產值320萬(預計);鴨嘴巖長遠鵪鶉養殖基地,年生產種鵪鶉6000對,產值18萬(預計);鳳坪的牲豬養殖基地年出欄生豬10000頭,種豬3000頭,產值130萬(預計)。二是抓科技示範村建設。根據我區主導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選擇盈口鄉團結村、紅星村,石門鄉金海村、清水井村、雙村村等為市級生態科技示範村,全面實施改水、改廁、改路、改氣,建立專家諮詢大院,加強生態技術知識培訓,健全農技推廣服務網絡,抓好鄉鎮成校、村農民學校培訓陣地建設。三是抓好科技示範户。各產業均建立了一批科技示範户,以科技培訓為先導,以農技人員“聯大户(示範户)、增效益”活動為載體,推廣先進種養技術76項,培養了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村科技骨幹860多人,帶動了千家萬户效益農業的發展。

(五)加強培訓,建立網絡,農業科技服務的水平不斷提高

一是加強農業科技培訓。區農民素質教育辦公室(區農校)負責區鄉農技人員及區級科技示範户培訓,10所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則成為傳播農業技術培訓基地,負責農業技術人員和各類種養大户的培訓,38所村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室作為村級培訓陣地,廣泛開展“一户培一勞”工程、陽光工程、“綠色證書”培訓等各類實用技術培訓。建區以來,共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523期,受訓人數達78152人次,發放《農業科技信息》等種養技術資料8.7萬份,開展各類技術諮詢服務8.9萬人次。“一户培一勞”共開設了無公害蔬菜培植、“豬—沼—果(菜)”、水果套袋、測土配方等30多個專業,110個教育班,培訓243期,受訓學員16770人次,發放教材1.2萬套。發放科技資料35240份,接受技術諮詢25060人次。通過多層次、多專業、大規模的科技教育培訓,使全區農民由勞力型向智力型轉變,大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科技素質。全區已有90﹪以上的農民掌握了1-2門實用技術。到目前為止,全區有100餘名農民獲得了農民技術職稱,農函大畢業學員有100多人,各類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有6個,會員246人,區級以上科技示範户689户。形成了以區、鄉鎮科協為樞紐,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為基礎,廣大科技工作者、農民技術人員、科技示範户為骨幹,鄉鎮農民科技教育培訓為陣地的社會化農業科技推廣網絡。二是積極開展科技下鄉活動。區委、區政府為確保農業科技下鄉服務活動制度化、規範化、經常化,區裏自20__年以來,從相關職能部門抽出100名有專業技術職稱的技術人員,組建了園藝、農作、花卉、特種水產養殖等6個科技下鄉,每年下鄉開展大型的科技服務8—10次,為羣眾提供科技諮詢和麪對面地為農民羣眾傳授農村種養技術。

二、鶴城農業科技取得的主要經驗

(一)強化農民科技增收觀念是基礎。建區以來,鶴城強化農民科技增收觀念的轉變,重點在城郊的石門、楊村、盈口、鴨嘴巖等“一線一圈”生態經濟區,大力傳播現代農業新科技,推廣農業科技新項目、新品種,使農民真正認識到科技給自身帶來實惠,使農業新項目、新品種的推廣由過來政府強推轉變為農民自覺自願,由過來的盲目跟風轉變為現在的市場運作,在不同程度上使農民的科技增收觀念得到了加強。據調查,在上述四個鄉鎮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由建區時的1980增加到4200元,而科技意識相對薄弱的北部四個鄉鎮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仍只有1400元,相差較大。

(二)強抓科技示範基地和示範户的`帶動是關鍵。1999年,楊村彭先文試種魚腥草0.8畝,收入達6000元,比種水稻的收入高出10倍以上,20__年,彭先文擴大種植面積20畝,收益10萬元,在他的示範帶動下,目前,全鄉共發展魚腥草種植面積5000餘畝,創產值3000萬元,帶動5個村410餘户户均增收7200餘元。20__年,利用國家農業開發資金,啟動楊村花卉苗木基地建設50畝,20__年擴大到300文祕站版權所有畝,引進花卉苗木種植大户16户,在示範基地和外來種植大户的帶動下,目前楊村鄉共有本地花卉種植户90餘户,種植面積達到3000餘畝。

(三)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前提。黃巖地處高山台地,温度較低,發展返季節蔬菜和特種藥材很有潛力,但由於交通不便,一直沒有形成規模,自20__年拉通楊黃水泥公路以後,交通條件得到改善,返季節蔬菜迅速擴大到400畝,形成特種藥材種植基地2個,面積達到1.3萬畝,為當地農民增收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黃金坳鎮裏三元、潭家村等地有優質金秋梨500餘畝,年產量達850萬斤,優質高山葡萄50餘畝,年產量達到30萬斤,雖然達到了栽培技術要求,但由於交通不便,運輸過程中損壞較多,只能賤價賣給批發商,與市場相差1—2元/斤,有些只能爛掉,農民損失較大。

(四)形成規模農業是農民增收的保證。在我區過去農業生產中,由於沒有形成規模生產,農產品缺乏品牌和市場影響,農民收益不大。近年來,鶴城十分注重將農業科技的推廣與規模農業的發展結合起來,以規模生產和科技生產打造地方品牌,形成了魚腥草、金秋梨等具有較大影響力的農產品。如楊村魚腥草已經發展到5個村400餘户5000畝,成為南方地區最大的魚腥草生產基地,9月份將申請國家藥監局GAP基地認定,由於產品規模較大,質量和管理水平較好,已大開了兩廣、浙江、福建、上海等地的市場,產品外銷率達到50﹪,四川雅安、江西上饒等地的藥廠紛紛前來定貨,並主動提供資金、技術、人員,要求與當地建立新的種植基地。

三、我區農業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各級各部門對科教興農的認識不一,各地農業科技發展的不平衡。

(二)全區缺乏資金充裕、技術力量雄厚、管理先進的農業科技研究、推廣、服務機構。僅有的農業技術推廣站生存艱難,農業科研和科技推廣體制不完善,沒有發揮應有的科技服務功能。部分鄉鎮農技、農機、畜醫等站所人員老化、經費奇缺,基本上沒有開展相應的農業科技推廣工作。

(三)科技人員數量不足,管理體制不夠完善。目前,全區共有具有專業技術職稱人員3820人,其中教育、衞生3225人,涉農部門只有170餘人,且大部分分佈在相應的區直機關,真正一線從事農業科研、推廣、服務的人數只有20餘人,自20__年以來全區沒有引進農學本科畢業生。全區農民只有100餘名獲得了相應的技術職稱。

(四)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嚴重不足,農業科研、推廣、培訓設施簡陋,經費短缺。如全區各鄉鎮涉農服務機構25﹪的人員為自收自支,35﹪的為差額撥款,沒有工作經費保障,影響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由於我區財政壓力特別大,科技三項經費每年只能安排13萬,只佔財政支出的0.09﹪,與規定的1.2﹪差距較大,遠低於長沙等地2﹪的標準。

(五)目前農民科技素質仍然較低,對諸如無公害生產技術等科技含量較高的技術尚難以接受,農技人員的知識結構、人才結構不盡合理,適應不了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新形勢的需要。

四、加強鶴城農業科技工作發展的建議和對策

(一)建設和完善新型的農業科技發展體制

為切實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必須進一步深化對農業科技體制的改革,加快建設和完善新型的農業科技發展體制。

一是改革和完善農技推廣體系,切實提高服務能力。穩定和發展區、鄉兩級專業農技推廣組織,鼓勵和扶持專業大户、農業企業興辦各種形式的農業科技服務組織,逐步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科技人員、農民、農業企業廣泛參與的多元化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進一步轉變農技推廣機制,應大力發展各級各類農業科技示範場。切實加強對現有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逐步推行農技推廣從業資格證書制度,從根本上保證農技推廣人員的素質。加快以“農技110”和農業信息網為重點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

二是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多元化、市場化的農業科技投入體系。農技推廣是一項以社會效益為主的公益性事業,要依照《農業技術推廣法》規定,增加對農業技術推廣的資金投入。鼓勵工商企業、農民投資效益農業,加強科技與金融的對接,拓寬農業科技特別是高新技術的融資渠道,逐步建立起國家、企業、農民等共同投入的多元化、市場化體系,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科技投入不足的狀況。

三是建立完善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提高農產品質量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努力創建名牌農產品,提高我區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

四是建立健全農科教結合的農業科技發展機制。按照“統一目標、各有側重、互相配合、協作攻關”的原則,針對生產和科研中急需解決的關鍵技術,以農業科技項目為載體,以現代農業示範園區、農業科技示範場及基地為依託,集科研、教育、推廣單位的優勢力量於一體,聯合開展技術攻關、試驗示範和推廣應用,全面提高我區農業科技的創新和應用水平。

(二)大力推進農業科技的創新

一是圍繞調整農業結構和提高農產品品質,開展以種子種苗為重點的技術創新。根據糧油、瓜菜、花木、畜禽等種子種苗產業的發展需要,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為目標,選育、引進、推廣一批優質、高產、專用的動植物新品種,研究、開發種子種苗的快速繁育技術和產業化生產技術;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產業化發展的種子產業體制,實現種子種苗生產專業化、管理規範化、育繁推一體化的目標。糧油作物重點推廣優質、高產晚粳稻,高含油量高產量雙低油菜新品種。蔬菜、水果新品種的引進關鍵要注重特色、優勢和品質,其中蔬菜重點選育適於設施栽培的專用品種,水果重點選育早熟、鮮食和加工兼用品種。畜禽重點是豬的肉質遺傳改良、三元雜交商品豬推廣應用、優質食草動物的引選、優質高產家禽良種引進及地方優良品種的開發利用。

二是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以省工、節本和高產、高效為目標,開展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主要包括機械化配套的輕栽技術,設施農業和工廠化生產技術,優質、低耗、高效種養結構及規模化生產等技術的研究推廣。深化輕型栽培技術,進一步推廣拋秧、旱育秧、直播等水稻生產技術。開展水稻高產增效節水栽培技術的試驗和示範,研究推廣稻田養魚、蝦、鼈等綜合豐產技術。研究推廣機械穀物收穫、烘乾技術,機械化肥深施、(精少量)機直播、機開溝技術,水稻工廠化育供秧及機械化插秧技術,設施農業配套機具及大棚作業機械。研究推廣設施農業的新型覆蓋材料、週年綜合利用技術(包括保温栽培、避雨栽培、降温栽培、立體栽培、基質栽培)、新型棚架材料結構、高效節水微灌技術、二氧化碳施肥技術等。

三是圍繞農業可持續發展,以保障食物安全、科學利用土地及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為目標開展技術創新。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推廣蔬菜、水果、大米等作物的無公害生產技術,綜合運用設施栽培、有害生物治理和平衡施肥技術,推廣應用防蟲網、滴噴灌、生物防治、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防治等實用新技術。抓好無公害生產基地建設,創建一批無公害農產品知名品牌。推廣高效安全施藥技術,開發和引進生物防治、設施防治等技術,加快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的試驗、示範、推廣;大力推廣應用新型手動和機動噴霧機械及技術,提高農藥有效利用率,確保農產品安全,減少農藥對環境的污染。推廣農產品農藥殘毒速測技術。推廣土壤改良培肥技術,繼續實施“沃土工程”,應用秸稈還田、冬種綠肥、豆科作物輪套種等技術。研究推廣平衡施肥技術,推廣應用各類作物專用肥、有機無機復混肥、多功能複合肥、高效葉面肥、肥、CA肥、酵素菌肥等。

四是圍繞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以農產品貯藏、保鮮、包裝和精深加工、綜合利用為重點開展技術創新。主要農產品貯藏、保鮮、包裝,重點是稻、米的貯藏、包裝,果蔬產品保鮮;水產品保活、保鮮及運輸;畜禽產品的保鮮、保質;特色農產品的保鮮及包裝。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包括糧油精加工及副產品綜合利用;果蔬的精加工及綜合利用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keji/66qjm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