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訓練點

1、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複述、翻譯、朗讀的能力和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2、領悟本文言辭的巧妙美。(言之有節,言之有據,言之有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滲透點

1、學習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通過對話展開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理解人物語言的個性化特點,分析人物對話描寫的作用。

四、教學時數:

根據學生情況,力爭一課時,如果學生對文章不熟悉或閲讀層次不高,得分兩課時。

五、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設計教學預案,查閲相關資料,製作課件。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熟讀課文,翻譯課文。

六、教學設計:

(一)導入

簡介《戰國策》。

(二)質疑

1、今天我們將學習裏面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板書),請同學們齊讀課題。看了課題,你有什麼想要知道的,或者不明白的地方想要提出來的嗎?

2、學生質疑,教師提出關鍵問題,PPT展示:

①唐雎的使命是什麼?

②為什麼唐雎要出使?

③“不辱”是什麼意思?唐雎是怎麼完成使命的?

④唐雎是個什麼樣的'人?

(三)初讀

1、指明四個同學分段朗讀文章,出示聽讀要求:

(1)你覺得哪些字容易讀錯,提醒一下大家。

(2)看你能通過聽和想,明白剛才提出的哪個問題。用筆作上記號。

2、學生彙報,正字正音,珍視學生的初讀感受。

3、分組練讀,分譯全文。

(四)悟讀

1、為大家講講這個故事。

2、看看前邊還有哪些問題我們沒有解決。(分析唐雎和秦王的性格)

(五)演讀

1.假如你是導演,你覺得這個劇應該拍幾個場景?你會招幾個演員?

2.排演,準備。

3.表演,評議。

(六)延伸

戰國時期的“士”是指哪一類人?能不能舉出幾個歷史上有名的“士”?

教後記:

上這課之前,有個學生給我打電話,説感覺自己最近語文學習的興趣下降了,我仔細一想,自己為了趕進度,已經有開始滿堂灌了,難怪學生有點厭倦。我原想九年級的孩子會不好意思,應該不愛表演了吧?因為前兩次孩子們的表演質量就不是很好,我原本不打算“浪費時間”了,但上課時我想到那個孩子的話,臨時決定讓他們換新角色-------導演,沒想到孩子們情緒高漲,竟然認真地改寫劇本,認真排練,參與度非常高,課後我給他們發了最佳導演獎,最佳演員,最有創意獎,我發現孩子們學習效果特別好。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課文的學習,瞭解人物形象。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題。

3、學習文章的寫法。

4、培養學生複述、翻譯、朗讀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複述、解釋、翻譯、朗讀、積累。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題

【教學難點】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瞭解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文學常識

1、關於《戰國策》。

《戰國策》是末年根據戰國時事的記錄整理編輯的,共三十三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衞、中山十二策。

2、時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國的韓國、魏國相繼被秦國所滅,其餘山東六國中的趙、燕、齊、楚,在連年不斷的戰爭中,早已被秦國日削月割,奄奄待斃了,又過了幾年,秦就統一了天下。安陵國是魏國的附庸小國。安陵在它的宗主國魏國滅亡之後,一度還保持着獨立的地位。秦國想用詐騙手段吞併安陵,於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國談判。

二、通讀──解決字詞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2、請同學們注意下列字詞的讀音:

雎()怫()跣()搶()祲()縞()傀()撓()

請寫下你認為還需注意的字詞讀音。

3、請同學們説出下列詞語的意思:

加惠怫然免冠徒跣搶地休祲色撓謝諭

請寫出你認為重要的詞語及意義。

4、找出通假字並解釋。

⑴故不錯意也()

⑵倉鷹擊於殿上()

5、理解詞類活用,然後翻譯句子。

⑴輕寡人與(輕,形容詞用如動詞,意動用法,

⑵請廣於君(廣,形容詞用如動詞,使動用法,

6、難句翻譯。

⑴“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⑵“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⑶“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三、深入感知

1、請同學們結合註釋讀課文。

2、請同學們用一句話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要求:能準確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生思考後師提問。)

3、請用自己的話複述課文內容。(要求:在準確的前提下,能複述出人物的精神特質。)

4、學生分角色讀課文。(敍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擔任,要能讀出人物應有的語氣。)

⑴演讀分兩組,每組各找兩位同學分別飾演唐雎和秦王。

⑵演讀內容分別為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

⑶演讀地點設在講台。

⑷要求飾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演讀出人物的精、氣、神,能融入角色中。

5、以句子為單位讀一段課文,每讀一句,翻譯一句,把握關鍵詞。

四、文章結構內容: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

第二部分(第2、3段)寫與進行鍼鋒相對的`鬥爭。這場鬥爭有兩個回合,可分兩層。

第一層(第2段),寫。

第二層(第3段),寫。

第三部分(第4段),寫鬥爭的結局。

五、閲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第一段:

⑴細讀秦王的話,體會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於好心嗎?

⑵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麼?請恰當推測一下。

⑶安陵君用什麼理由拒絕了秦王的要求?

2、第二段:

⑴細讀秦王對唐雎説的話,回答:秦王認為自己對安陵君是什麼態度?安陵君對他又是什麼態度?

⑵你認為秦王説的是真心話嗎?為什麼?

⑶唐雎是如何反駁的。

⑷注意比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異同。

3、請你仿照上面的問題,針對第三段第四段各設計兩個問題:

第三段⑴;⑵。

第四段⑴;⑵。

六、知識應用

每個同學以“……表現了……”(或“……寫出了……”、“……反映了……”)説一句品析課文語言的話。如:

1、“秦王色撓,長跪而謝”,表現了秦王的外強中乾;

2、“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寫出了秦王盛氣凌人、以強凌弱的心態;

3、“挺劍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強權、寧死不屈。

七、修辭手法

1、人物的對話主要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試舉例説明。

誇張:

排比:

對偶:

2、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有什麼作用呢?

八、課文小結

這篇記敍文,寫了唐雎的英雄氣概,揭露了秦王的的本質,雖不假修飾,卻十分鮮明生動,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九、作業

聯繫練習三,總結古今異義。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3

一、新課導言

戰國時代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大國吞併小國,那是平常而又平常。有一天,秦國想用方圓500裏的土地來換方圓50裏地的安陵國。其陰謀那是顯而易見的。在強大的秦國面前,小小的安陵國如何自保,安陵國的命運有會如何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唐雎不辱使命》,一起去感受兩千年前那震撼人心的一幕。

二、板書課題

三、初讀課文,感知文章的內容。

1、學生自由大聲讀文,提出讀不懂的字音、節奏等問題。

2、訂正字音、節奏,強調重點句子的讀法。

3、指生逐段讀文,檢查朗讀的效果。

4、齊讀全文。

四、整體感知,瞭解文章的大意。

讀了幾遍課文後,大家能談一談你們的初讀感受嗎?請試着用以下兩種方式來談:

1、你能用一句話來概括文章的內容嗎?

2、你能用幾句話來説説這個故事嗎?

生談之並適當點評。

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有: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揭穿秦王易地的陰謀,出色完成出使任務的事。(對學生的發言可以進行適當的點評,但不可浪費太多的時間,以致耽誤下面的教學。但對於確實不知道該如何概括的要指導:人、事、果。要注意全面、完整等原則)

五、深入理解

這到底是一次怎樣的出使,在秦國的朝廷上又有着怎樣的一場談判?請大家疏通文章,看文章是怎樣一步步給我們展示整個過程的。

可以採用自己翻譯,也可以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也可以採用集體合作的方式(一人讀大家翻譯)翻譯各節。

翻譯完一節概括一節的內容。(方式要靈活多樣,可以接力,可以採用其他有趣的方式)

1、交代唐雎出使秦國的背景。

2、唐雎堅決抵制秦王的騙局,表現出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

3、唐雎一秦王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以“布衣之怒”反擊“天子之怒”,並以死相拼。

4、唐雎取得了鬥爭的勝利。(或秦王屈服。敬服)

六、細部探究

在這場針鋒相對的鬥爭中,給你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點,你能談一談嗎?

學生找,並談感想。

師相機點撥:

1、你覺着最能震撼你的一句話是?最能震撼你的一個動作是?

2、從這裏可以看出他怎樣的性格特點?

3、你能體會出當時他的語氣和心理嗎?

4、你能讀給大家聽麼?

5、老師改造一下,大家再評一評好嗎?(如果學生不能體會出來,就用替換的`方法,改語言,加修飾語,讓學生體會。如:唐雎戰戰兢兢的説:“安陵君豈敢輕視大王,平時想巴結還沒有機會,只是那地是他爸爸六給他的,希望大望就開開恩,不要再換了吧!”。唐雎哆哆嗦嗦地説:“俺想問問大王可以嗎?你知道布衣發怒嗎?”其目的就是讓學生體會。)

6、讀,讓生讀,再找生讀。邊讀邊板:大義凜然、不畏強暴等等。

結:剛才我們通過讀人物語言、動作的分析,領會了唐雎這一任務形象,請大家速讀課文,看看王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聲自由發言。

通過秦王的表現,我們也更能體會唐雎形象的高大。這就是對比、襯托。(主要是文章的最後一節,可以讓學生讀之,思考可以看出什麼,來引)

七、總結拓展

你能再舉出其它外交官的麼?能講講有關他們的小故事嗎?

八、練習:

《晏子使楚》相關練習。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4

學習任務:

1.藉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及古文知識積累,初步體會課文大意;反覆誦讀,尤其讀準多音字。

2.體會唐雎有膽有識,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勇士形象。

3.體會文章選材善於突出重點、突出中心的寫法。

4.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獨立思考的思維品質。

5課外拓展有關《戰國策》的知識。

學習重點:

1.積累古文詞語:謂、易、其(作語氣詞)、雖然、雖、休、寢、錯、倉等及出自《戰國策》的常見成語。

2.文章對“士”的作用的強調;選材的突出重點。

學習方法:

朗讀(多種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學習時間:2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兩千年以前,戰國時代,諸侯割據、羣雄紛爭,各個國家或者為了使自己更強大,或者為了“轉危為安,運亡為存”,爭相養士,利用這些人在內政外交上出謀劃策,“扶危持傾”,課文中唐雎這個人物,就可以使我們由一斑見全豹。

二、多種形式讀課文,讀準字音,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

1.齊讀(邊聽邊糾正讀音,特別是下面劃線字的音)

唐雎(jū)以君為長(zhǎng)者

以頭搶(qiāng)地夫(fú)專諸之刺王僚

2.分角色朗讀及指導

(1)由4位學生進行:秦王,安陵君,唐雎的語言各一人,其他部分一個人。

(2)大家評論四人的朗讀情況:音準,是否體現出人物當時説話的語氣,語調和感情。

(3)老師在聽學生意見後進行朗讀指導,並讓學生領會積累一些詞語。

──秦王。分前後兩種情況,前面是傲慢無禮,口氣強硬,輕視對方,後面是討好和軟的口氣。其中:

前1: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加強語氣的詞,可用現在的什麼詞來表示?(生答後)確定“可要”。

抽出讀這句。師指導。大家齊讀。(以下各項同此作法)

前2:何也?也:疑問語氣,相當於“呢”。

故不錯意也。錯:通措,放置。

例3: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冠:帽子。跣:腳。搶:撞。

後:寡人諭矣。諭:明白。

讀時要強調:

──安陵君。奉承恭敬,口氣委婉。

“雖然,受地於先王。”雖然:雖然如此。要與下文形成轉折。

──唐雎。沉着冷靜,乾脆利落。

雖千里……豈直五百年哉?雖:即使。

豈……哉:難道……嗎?反問句式

與臣而將四矣矣:了(陳述語氣)

3.全班分成四組,分角色朗讀。

三、解答學生不理解的`語句

四、課外作業

1.書後練習二、三。

2.讀《戰國策》或有關資料,準備講故事。

五、板書設計

1.學生讀錯的字及正音。

2.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加強語氣的詞)可要

何也也:(疑問語氣)呢

故不錯意也錯:通錯,放置。

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冠:帽子跣:腳搶:撞

寡人諭矣諭:明白

雖然,受地於先王雖然:雖然如此

雖千里……豈直五百里哉?雖:即使。豈……哉:難道……嗎?

與臣而將四矣矣:(陳述語氣)了。

第二課時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瞭解寫作意圖

1.全文采用對話來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話與安陵君的話作比較,看相同點與不同點是什麼。(採用學生的合理説法)

明確:因為拒絕與秦交換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對秦王先恭維,後委婉拒絕。唐雎是直接拒絕,態度堅決。

2.唐雎的語言與秦王的語言進行比較。

明確:唐雎是針鋒相對,後發制人,着眼點小──刺殺秦王。

秦王是前倨後恭,威脅恐嚇,着眼點大──進攻國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樣一個“士”的形象,意圖是什麼?

形象:有膽有識,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勇士。

意圖:強調“士”對一個國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傾”,能使一個國家“轉危為安,運亡為存”。

二、文章寫法特點

1.根據課文情節,發揮想像,看課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節?(學生説,老師評點;老師説,學生評點)

明確:本文這種寫法的好處,簡潔明快,突出重點,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駁秦王關於“布衣之怒”的特點。

(1)舉哪幾個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徵兆?

──舉了專諸,聶政,要離三個刺客的事例。

在他們行刺前分別有徵兆:慧星襲月,白虹貫日,倉鷹擊於殿上。

(2)為什麼要這樣説?

──這是一種鋪陳渲染,增強對秦王心理打擊力量,以達到下文有效威脅秦王的目的。

三、問題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麼?“唐雎不辱使命”是針對什麼而言?師生互相交流看法。

2.讀文章後,有什麼疑問?

如唐雎行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讓學生髮現,培養他們敢於質疑的精神和識別事物的能力)

四、《戰國策》裏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語、寓言故事

五、課外練習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反覆朗讀課文,進一步積累文言字詞,培養文言語感。

2.學習課文“記言”的史家筆法和簡潔傳神的人物刻畫方法。

3.理解和學習唐雎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在朗讀的基礎上,把握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2.欣賞精彩工整的敍述語言,用詞的講究,駢散結合的句式等。

3.學習仁人志士的品格,從中汲取精神力量。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聽歌曲《歷史的天空》,營造氣氛。

2.師:同學們,在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史中,英雄輩出,各領風騷,他們正如夜空中閃爍的羣星照亮了歷史的天空,他們一定也如燃燒的火把點亮過你心靈的明燈。請同學們説一説自己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並根據自己蒐集的材料談談理由。

3.學生交流自己喜愛的歷史人物,並説明理由。

本活動旨在讓學生對歷史人物有自己的理解和評價,並學會利用資料。語言表述清晰流暢,言之有理即可。

4.老師小結,導入新課。

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這樣一類英雄,他們大都出身卑微,但有膽有識,不畏強暴,充滿了凜然的正氣,我們今天就要向大家介紹其中的一位,他就是——唐雎。(板書)

二、在反覆朗讀中把握內容

1.同學們學了不少文言文,也積累了不少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請介紹一下你常用的學習方法。

2.同學們交流學習方法。

本環節主要目的是温故知新,交流總結,達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同學們可能會説到的方法有:

(1)反覆朗讀,加強語感。

(2)藉助寫作背景瞭解文章內容,把握中心。

(3)藉助課文下面的註解和工具書理解文章大意。

(4)積累經典名句,引發個性思考。

(5)正確斷句,理清文章脈絡。

3.老師小結,引出文言文“五讀”法。

同學們歸納得不錯,説明很多同學在做有心人,能夠舉一反三,學以致用。今天,老師再給大家介紹一種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那就是“五讀俱全”——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中質疑,讀出意味,讀後思辨。

4.運用“五讀”法,把握內容。

(1)讀準字音。自由大聲朗讀課文,特別注意下列加點字詞的讀音。

唐雎怫然徒跣搶地韓傀縞素色撓

另外還要注意一些通假字:“錯”通“措”;“直”通“只”;“倉”通“蒼”。

(2)讀出節奏。小組進行朗讀交流,互助,正確斷句,讀出節奏,使朗讀順暢通達。

如: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

(3)讀中質疑。

同學們再讀課文,結合註解和工具書理解文章的大意,可從多方面提出自己的疑問,分小組進行討論,還有疑難可全班進行討論交流。

同學們提出的疑問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的:

文章字詞方面的:

如多義字: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第一個“使”是派遣的意思,第二個“使”是出使的意思)。如古今異義字: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義:交換;今義:容易)。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古義:即使這樣;今義:錶轉折關係的關聯詞)等等。

文章內容方面的:

背景方面:戰國最後十年,秦相繼吞併各諸侯國,安陵是魏國的附屬小國,秦企圖用“易地”的騙局進行吞併,因此就有了這場兩國之間的外交鬥爭。

內容方面:故事性強,可從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來理清文章脈絡。

可能產生的疑問有:

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麼?騙取安陵君的土地。

秦王當時勢力強大,為什麼不直接攻打安陵呢?

秦王認為安陵是一個小國,不需要興師動眾地進行攻打,只要嚇唬嚇唬就會屈服投降的。

安陵君與唐雎拒絕秦王的態度一樣嗎?

一樣,只是在語氣上有所不同,安陵君語氣委婉,表現不卑不亢;唐雎語氣堅決,正氣凜然。

秦王的“天子之怒”指什麼?唐雎的“布衣之怒”為什麼能戰勝它?

秦王的“天子之怒”指的是“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天子之怒表現了秦王的殘暴和以勢壓人的氣焰。唐雎的“布衣之怒”指的是“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 。因為它依靠的是有志之士對國家的忠貞和不畏強權,針鋒相對,視死如歸的精神。

唐雎引用專諸、聶政、要離三人的事蹟有何目的?

説明“布衣之怒”的力量,以達到針鋒相對的作用。

秦王先對安陵君説“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為“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後又對唐雎説“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為“徒以有先生也”,這不是矛盾嗎?

這正好説明秦王的虛偽狡詐,先説的話表明他的假仁假意,後説的話則表現了他的欺軟怕硬。

三、老師小結,再讀體會

第二課時

一、在反覆朗讀中把握內容

在上節課基礎上進一步體會課文內容,把握人物形象,通過最後“兩讀”深入理解課文。

1.讀出意味。

要讀出意味,就要讀出人物,讀出感情,讀出語言的精妙。

(1)讀出人物。

本文人物刻畫特別生動傳神,請同學們分小組進行討論,看看唐雎和秦王分別給大家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能不能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概括他們的性格特點,並結合文中的具體語句説説理由。

同學們勾畫批註,討論歸納;然後交流發言,相互補充。

唐雎:機智勇敢,慷慨赴命,正氣凜然,不畏強權,視死如歸,面對威逼利誘應對自如,面對假仁假義義正辭嚴。(可結合課文第2、3段中的語句體會)

秦王:野心勃勃,道貌岸然,假仁假義,仗勢欺人,陰險狡詐,兇狠殘暴,欺軟怕硬。(可結合課文第2、3段中的語句體會)

(2)讀出感情。

同學們對這兩個人物的性格把握得比較準確,那麼應在朗讀中如何把握人物的性格,讀出正確的語氣和人物的情感。

請同學來試着表演唐雎和秦王的對話一段,其他同學評價討論,共同把握人物形象。

討論中要注意的語氣和情感,如:

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與”字可拖長,要讀出威脅的語氣)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要讀出輕蔑的語氣)

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可提高音量,讀出秦王的霸氣和威脅的語氣)

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布衣之怒”應強調,表現唐雎的毫不畏懼和針鋒相對)

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應突出唐雎的凜然正氣和視死如歸的決心)

先生坐!何至於此!(語速不能太快,要讀出秦王的膽怯和心虛)

可結合課後練習二進一步體會語句的語氣和人物情感。

(3)讀出語言的精妙。

人物性格鮮明傳神,主要通過語言來表現:

以記言為主,突出了人物的語氣,表現了人物情感和性格。(例略)

通過人物動作、神態表現人物。如“挺劍而起”、“秦王色撓”等。

通過對比的方法刻畫人物。如唐雎“挺劍而起”的視死如歸和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的貪生怕死形成鮮明對比。再如安陵君與唐雎的對比等。

語言的文采飛揚,駢散結合,氣勢磅礴,扣人心絃,值得學習與借鑑。

2.讀後思辨。

(1)本文塑造的唐雎這個形象表現出的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之一。

同學們討論發言,體現同學們的文學積累和延伸能力。如藺相如,荊軻,文天祥,林則徐等等,同學們還可用簡潔的語言介紹他們的故事。

(2)唐雎敢於為國家挺身而出和麪對強權毫不畏懼的精神在我們當代有什麼現實意義呢?請結合生活體驗來談談。

目的是調動學生的閲讀經歷和生活體驗來感受中華美德的現實意義,鼓勵同學們在現在的生活中仍然要學習和發揚這些優秀的`民族精神。

(3)課後查閲相關資料,更充分體會中華民族精神在古代和現當代的具體表現和典範的故事。還可讀一些如《戰國策》、《史記》中的經典篇目,更多地體會文言文語言的精妙。

二、在理解體會後背誦課文

有了以上的理解體會,相信同學們對文章內容和結構層次有了更好的把握,這麼精彩的文章如果能把它背下來一定不是難事,同學們大聲背誦課文,看誰能更快背誦下來。在同學們大聲的背誦中結束課堂。

板書:

唐雎不辱使命

(故事開端)秦王不悦(生氣了)——唐雎使秦之因(受命)

(故事發展)秦王施壓(冒火了)——唐雎堅定回絕(力爭)

(故事高潮)天子之怒(憤怒了)——唐雎布衣之怒(拼命)

(故事結局)秦王色撓(道歉了)——唐雎不辱使命(不辱)

教學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經典的古代文學作品,出自《戰國策》,文章以記言為主,言辭頗有深意,耐人尋味,值得細細品味。雖然有些文字有一定難度。但是由於情節跌宕起伏,矛盾衝突尖鋭,人物個性鮮明,再加上學生有一定的文言文的積累,所以教學設計時,在疏通文意這個環節上我採取了讓學生自學為主的方法。現在看來這個方法還是比較得當的,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是趣味盎然的。

新課程改革以來,讓學生“學會學習”已成為教師的一個目標性的提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會學習這一目標的實現取決於學習方式的轉變。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課,我自認為對學生的主動性的發揮還是比較值得一提的。

首先,我由歷史談起,情景導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接下來的“讀——譯”均由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加以引導,激發學生的求知的慾望。關於文章分析由學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先提出問題,加以整理,然後班級進行交流。學生提出的問題有:

1、雖然我們知道“秦王以五百地易安陵”不是出於好心,但是我們不理解這中間究竟有什麼樣的背景?

2、安陵君和唐雎都拒絕了秦王的無理要求,分別是如何反駁的?表現出了二人有什麼不同?

3、秦王在文中分別有什麼行動和語言?表現了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4、唐雎既然想刺殺秦王,為什麼不直接説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卻繞圈子説了三個刺客的事?學生在感悟、賞析詞句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有了較深的理解。

再有,本節課在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同時,注重學生基本技能和正確價值觀的培養。通過故事複述、分角色朗讀課文、為人物設計神態、動作等活動,培養學生運用對話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學生在感悟唐雎這種剛正不阿的精神的同時也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即唐雎在文中所提到的“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以及與秦王同歸於盡的想法是否值得提倡。由此學生又展開了一場小小的辯論會,各抒己見,在討論中恰到好處地解決了本節課的難點。

本節課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生學會學習。遺憾的是,時間分配欠合理化,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去進行小練筆:運用對話描寫刻畫一個你熟悉的人物。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在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同時,更要加強課堂程序、時間分配等方面的學習,使課堂教學更富有生機.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進一步積累文言詞彙,培養文言語感。

2、體會唐雎有膽有識,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勇士形象。

3、學習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評價人物。

4、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獨立思考的思維品質。

5、學習本文對人物言行簡潔傳神的刻畫方法。

教學重難點:

1.積累古文詞語:謂、易、其(作語氣詞)、雖然、雖、休、寢、錯、倉等及出自《戰國策》的常見成語。

2.文章對“士”的作用的強調;選材的突出重點。

教學方法:

朗讀(多種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

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出現了許多傑出的人物,他們正如夜空中閃爍的羣星照亮了歷史的天空,相信這些人物也曾照亮過你的心靈。請你説説你喜歡他們中的哪一位,並根據查找的資料簡要説明……今天老師再向大家介紹一位非常有性格的古人,他就是唐雎,現在讓我們大家一起走進唐雎。

二、反覆朗讀,質疑答疑。

1、結合註釋自由朗讀。

2、指名分段朗讀。要求讀準字音及語句節奏。

3、生生評價,師適時點評,必要時示範引領。

4、默讀課文,學生提問,教師答疑。

(《戰國策》是戰國時期各國史官和策士的言論輯錄,後由西漢劉向編訂,始定為《戰國策》。全書共33篇,分國別編輯。所記史實從東周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反映了戰國時期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重要活動,着重記載了謀臣策士的`謀略和言論。)

三、疏通文意

1、指名結合文章註釋敍述文章大體內容,不要求字字落實,遇到不理解的字、詞、句可越過。(不求甚解讀文章,旨在培養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

2、語段講解接龍。

(學生講解語段中的文言知識點:一詞多義、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及特殊句式。)

3、師生共補。

四、筆尖沉澱:

歸納整理文言知識點。

第二課時

一、整體感知:

1、學生朗讀課文,思考問題:

a、用簡要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b、針對課文的內容提出一些有意義的問題。

2、引導學生逐字逐句的深入閲讀,並通過四人小組討論。

問題:

(1)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真正目的何在?真得如他所説“請廣於君”嗎?

(2)秦王為什麼不直接攻打,而要易地呢?

(3)安陵君拒絕秦王與唐雎拒絕秦王有何不同?

(4)秦王説的“天子之怒”是指什麼?他説天子之怒的目的是什麼?

(5)唐雎為何要説專諸、聶政、要離這三個人的事?

二、合作探究,理解人物明確:

這篇文章中唐雎和秦王在你心目中各自留下了什麼印象?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概括一下他們的性格特點,並在文中找出相應的依據。

三、結合實際,分析評價,啟迪思想。

唐雎的自主自強、不畏強權的精神和敢於為國犧牲的精神,在他與秦王的較量中表現的淋漓盡致,請同學們談一談他的這種精神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沒有意義?

四、鞏固訓練:

1、熟讀課文。

2、以小組為單位編寫劇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戰。

3、蒐集“完璧歸趙”“毛遂自薦”“晏子使楚”的故事。

五、課外練習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識記作家作品;理解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內容。

過程與方法:感受語言交鋒的機智與藝術,學習本文運用對比和襯托來刻畫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唐雎勇敢無畏、敢於鬥爭的精神,培養維護國家尊嚴的意識和不畏強暴的精神。

教學重點:

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識記作家作品;理解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內容。

教學難點:

感受語言交鋒的機智與藝術,學習本文運用對比和襯托來刻畫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課型:

新授

課時:

3課時

教學手段:PPT、黑板、粉筆

教學方法

教法:講授法、引導法。

學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三分鐘: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魯迅

一、激趣導入

(一)導入

易水歌

[戰國]荊軻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

(二)教學目標

1.讀準字音,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重點)

2.瞭解《戰國策》,瞭解時代背景。(難點)

3.古代史書的幾種體例。(重點)

二、自主學習

1.聽課文朗讀,疏通生字詞,注意停頓,並理清文章結構。

唐雎(jū )怫然(jū )徒跣(xiǎn )

搶地(qiānɡ )彗星(huì )要離(yāo )

休祲(yāo )縞素(ɡǎo )色撓(náo )

三、合作探究

1.瞭解《戰國策》

《戰國策》,我國古代國別體史書,又稱《國策》,是西漢劉向根據戰國時期史料整理編輯的,按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衞、中山十二國次序,編訂為三十三篇。這部書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遊説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辯時的政治主張和鬥爭策略,反映了各國之間在政治、軍事、外交上的鬥爭。它不僅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文獻,同時也是先秦歷史散文中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出自本書的著名的寓言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

四、精講解疑

1.瞭解時代背景。

想用“易地”的詐騙手段吞併安陵。安陵君拒絕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況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國,目的就在於保全國土,解除與秦國之間的矛盾。本文記敍的就是這一歷史事件。想用“易地”的詐騙手段吞併安陵。安陵君拒絕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況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國,目的就在於保全國土,解除與秦國之間的矛盾。本文記敍的就是這一歷史事件。

2.古代史書的幾種體。

(1)國別體:以國家(諸侯國)為單位,分別記敍歷史事件。例如:《國語》《戰國策》。

(2)編年體: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來敍寫史實。例如:《春秋》《左傳》《資治通鑑》。

3.紀傳體:以人物為中心敍寫歷史,為漢代司馬遷所獨創。這種體例對後世影響很大,司馬遷的《史記》和古代官方編輯的正史用的都是紀傳體。

五、達標測評

(一)測評

唐雎(jū )怫然(jū )徒跣(xiǎn )

搶地(qiānɡ )彗星(huì )要離(yāo )

休祲(yāo )縞素(ɡǎo )色撓(náo )

(二)小結

古代史書的幾種體例

1.國別體:《》《》。

2.編年體:《》《》《》。

3.紀傳體:《》。

作業佈置:朗讀並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10.唐雎不辱使命

《戰國策》

唐雎(jū )怫然(jū )徒跣(xiǎn )

搶地(qiānɡ )彗星(huì )要離(yāo )

休祲(yāo )縞素(ɡǎo )色撓(náo )

課後反思:

第二課時

課前三分鐘:一個人只要熱愛自己的祖國,有一顆愛國之心,就什麼事情都能解決。什麼苦楚,什麼冤屈都受得了。

——冰心

一、激趣導入

(一)導入

從軍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二)教學目標

1.理解詞意,疏通文義,並將其翻譯成現代漢語。

2.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

3.理解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內容。

二、自主學習

1.學習文章第一、二自然段,把它翻譯成現代漢語。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説:“我想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國,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啊!”安陵君説:“大王給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換小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我從先王那裏接受了封地,願意始終守衞它,實在不敢交換啊!”秦王不高興。於是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説:“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不聽我,這是為什麼呢?

況且秦國已經滅了韓國亡了魏國,而安陵君卻憑藉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的原因,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當作忠厚的長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現在我用十倍於安陵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領土,但是他違揹我的意願,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説:“不,不是像你説的這樣。

安陵君從先王那裏接受了封地並且保衞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何況僅僅是五百里呢?”

三、合作探究

2.學習文章第三、四自然段,把它翻譯成現代漢語。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説:“您曾聽説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説:“我未曾聽説過。”

秦王説:“天子發怒,倒下的屍體有百萬具,血流千里。”唐雎説:“大王曾經聽説過平民發怒嗎?”秦王説:“平民發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光着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説:“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從前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衝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到宮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膽識的人,心裏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徵兆。

現在,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就要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膽識的人一定要發怒的話,就要使兩具屍體倒下,血流五步遠,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現在這個時候就是這樣。”於是拔出寶劍起身想要與秦王同歸於盡。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説:“先生請坐!怎麼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然而安陵卻憑藉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為有先生啊!”

四、精講解疑

1.總結文中的通假字。

故不錯意也同“措”,放置,安置。

倉鷹擊於殿上同“蒼”,青色。

2.總結文中的古今異義。

非若是也古義:這樣,如此今義:判斷動詞。

豈直五百里哉古義:只,僅僅今義:跟“曲”相對。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義:交換今義:容易,簡單。

雖然,受地於先王古義:即使這樣今義:錶轉折關聯詞,與“但是”連用。

長跪而謝之古義:道歉今義:感謝;(花或葉子)脱落。

休祲降於天古義:吉祥今義:休息。

秦王色撓古義:屈服今義:(用手指)輕輕地抓。

安陵君其許寡人古義:答應今義:允許。

徒以有先生也古義:只,只是今義:徒弟、學生。

五、達標測評

(一)測評

1.解釋下列句子中古今異義詞的意思。

休祲降於天古義()今義()。

秦王色撓古義()今義:()

安陵君其許寡人古義:()今義:()。

徒以有先生也古義:()今義:()。

(二)小結

本文通過記敍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國,面對暴秦勇敢無畏、義正詞嚴地同秦王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終於使之折服而保全國土的經過,頌揚了唐雎忠於使命、誓死捍衞國家利益的精神。

作業佈置:完成同步練習冊

板書設計:

10.唐雎不辱使命

《戰國策》

1.通假字。

故不錯意也同“措”,放置,安置。

倉鷹擊於殿上同“蒼”,青色。

2.古今異義。

謝古:道歉今:感謝;(花或葉子)脱落。

休古:吉祥今:休息。

撓古:屈服今:(用手指)輕輕地抓。

課後反思:

第三課時

課前三分鐘:我愛中國固因他是我的祖國,而尤因他是有那種可敬愛的'文化的國家。

——聞一多

一、激趣導入

(一)導入

泊秦淮

【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二)教學目標

1.感受語言交鋒的機智與藝術,學習本文運用對比和襯托來刻畫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難點)

2.感受唐雎勇敢無畏、敢於鬥爭的精神,培養維護國家尊嚴的意識和不畏強暴的精神。(重點)

二、自主學習

1.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麼樣的人?

秦王:貪得無厭、奸詐狡猾,外強中乾的封建統治者。

唐雎:從容鎮定、不畏強暴,具有凜然正氣的外交家。

2.從唐雎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麼啟發?

説話技巧在與人交往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勇敢與善辯是非常好的品質與能力。所以,在平時要多鍛鍊自己的説話能力,培養自己的説話技巧。

三、合作探究

1.把握文章結構,劃分文章段落層次。

第一部分(1)——起因:

交代唐雎出使秦國的背景。

第二部分(2、3)——經過:

寫唐雎同秦王進行鍼鋒相對的鬥爭的經過。

第三部分(4)——結局:

寫唐雎在這場鬥爭中取得了勝利。

2.出使秦國的背景。

秦王以五百里易安陵(利誘之)

安陵君願終守之弗敢易(明辨之)

3.出使秦國的經過及結果。

秦王逆寡人輕寡人(盛氣凌人)天子之怒(武力恐嚇)長跪而謝(折服)

唐雎雖千里不易豈五百里(從容答辯)布衣之怒(針鋒相對)(不辱使命)

四、精講解疑

1.你認為唐雎之所以不辱使命的原因是什麼?

不畏強暴,有膽有識,敢於鬥爭,甚至不惜以死相逼;

講究説話的技巧,迴避秦王的問題,始終以凜然的正氣壓倒對方,迫使秦王放棄換地的想法。

2. 本文為什麼詳寫唐雎與秦王的對話,而略寫唐雎出使秦國的背景和最後鬥爭的結果,甚至對如何到達秦國、怎樣見秦王、怎樣回國的內容也一概不寫?

本文寫的是安陵國與秦國之間的一場外交鬥爭,重點和中心是寫唐雎同秦王展開的一場面對面的較量,從而突出人物性格特徵,表現中心意思,因此對唐雎與秦王的對話進行了詳寫。而唐雎出使秦國的背景和最後鬥爭的結果,雖然也能從一定程度上表現人物的性格,但作用不大,故略寫。至於他如何到達秦國、怎樣見秦王、怎樣回國等內容與本文中心無關,故略去不寫。

五、達標測評

(一)測評

1.找出秦王和唐雎對話的句子,説説他們的對話在語氣上有什麼特點?

如:(秦王)“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蠻橫、強硬的質問語氣;

(唐雎)“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立場鮮明的反問語氣;……

(二)小結

這篇記敍文,寫了唐雎忠於使命、不畏強暴、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英雄氣概,揭露了秦王的驕橫欺詐、外強中乾、色厲內荏的本質,雖不假修飾,卻十分鮮明生動,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作業佈置:完成課後練習題。

板書設計: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8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課精讀課文。選自《戰國策·魏策》,記述了戰國末年強秦與小國國陵之間的一場外交鬥爭,交鋒雙方分別是小國使臣唐雎和秦王,是一篇寫人記事的文言佳作。

二、課標分析:

課標要求國中學段學生閲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書和課文註解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結合九年級學生閲讀水平教師着重訓練學生自主解決文言疑難的能力。

三、學生學習經驗分析:

九年級學生已學了不少文言文,積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識,能初步達到舉一反三的水平。但是就《戰國策》的特點而言,對於學生的.理解仍然是較困難的。

四、教學重點:

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文言常識的積累。

五、教學難點:

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把握人物性格

六、知識目標:

藉助工具書和課下註解準確翻譯文本。記憶相關實詞和虛詞的含義。

能力目標:1能複述、翻譯、朗讀課文,體會語言的嚴密的邏輯。

2領悟本文言辭的巧妙美。(言之有節,言之有據,言之有力。)

方法目標:通過對人物的對話描寫,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目標:學習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精神。

七、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朗讀法對比

八、學習方法:

朗讀法,探究法,表演法

九、預習設計:

課前查找相關文學常識;讀通課文,給生字詞注音。

參與的積極性。但在活動中要有非常明確的要求與指導,讓學生參與者點評。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彙,培養複述、翻譯、閲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過對文中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的剖析,瞭解人物的性格特徵,體會《戰國策》的語言風格。

3.感受唐雎布衣之怒的英雄豪氣,體味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疏通課文的基礎上理解人物性格特點。

2.重點文言詞句的準確理解。

3.外交辭令中委婉含蓄,隱藏着的“潛台詞”的準確理解。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顯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故事讚揚了晏子機智勇敢、靈活善辯的外交才能與不懼大國、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讓我們一起走進和晏子一樣出使的唐雎看他如何面對強敵,來學習《唐雎不辱使命》。

二、作品、背景  

(一)、《戰國策》:

《戰國策》是戰國時期遊説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彙編。《戰國策》當初有《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和本子,西漢末年劉向編訂為三十三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衞、中山十二策。內容多記謀臣策士的活動,寫了他們雄辯的言辭和機智的運籌。文筆揮灑自如,描寫人物活動繪聲繪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學意味。

(二)、背景

戰國時期的最後十年,秦國相繼吞併各諸侯國,公元前230年滅韓,公元前225年滅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王企圖用“易地”的政治騙局進行吞併,由此引起了兩國之間的一場外交鬥爭。唐雎出使秦國,同秦王進行鍼鋒相對的鬥爭,終於折服秦王。

三、課文朗讀:

1、聽錄音朗讀,給生字注音。

2、學生試讀課文,自由朗讀,注意字音。

四、感知課文內容  

1、課文中哪一句話表現出秦王盛氣凌人?

明確: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明確: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  

3、課文是怎樣寫唐雎要與秦王同歸於盡的呢?

明確: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4、文中哪一句話既是秦王無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對唐雎所作的讚揚?

明確: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五、疏通文意積累文言知識:  

1.通假字  

秦王不説   “説”通“悦”,高興。

故不錯意也  “錯”通“措”,放置,安放。

倉鷹擊於殿上 “倉”通“蒼”,青色。

2.古今異義字 

安陵君其許寡人。 古義:答應,今義:允許。

雖然,受地於先王 古義:即使這樣,今義:連詞,錶轉折。

否,非若是也 古義:這樣,今義:表判斷,動詞。

長跪而謝之曰   古義:道歉,今義:感謝。

徒以有先生也。 古義:只,只是,今義:徒弟。

休祲將於天。 古義:吉祥,今義:休息。

3.詞類活用  

輕寡人與  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輕,小看。

請廣於君  廣,形容詞得使動用法,使……擴充。

六、小結

結合全文內容説説,從這篇課文中你學到了什麼?同學們可以認真思考一下,下節課我們再學習本文。

七、作業

熟讀課文,爭取成誦。

第二課時

一、重點語句翻譯,兩兩同學之間互相翻譯改正  

1.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生,願終守之,弗敢易!

3、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4、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

5、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6、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7、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8、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9、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10、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

11、若士必怒,伏屍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12、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

二、課文脈絡分析。

本文記敍唐雎在國家危亡的緊急關頭出使秦國,與兇暴的.秦王展開面對面的鬥爭,終於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的經過。用人物對話生動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現了唐雎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和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布衣精神,從而揭示了弱國安陵能夠在外交上戰勝強秦的原因。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唐雎出使秦國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這是一個明顯的騙局,因為安陵只是一個方圓五十里的附庸小國。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絕,並派唐雎出使秦國,意在修好。唐雎在吞併和反吞併鬥爭的背景下出使秦國,任務的艱鉅程度可以想見。這一部分是為下面的情節做鋪墊。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唐雎同秦王進行鍼鋒相對的鬥爭的經過。可分兩層:  

第一層(第2段),寫唐雎堅決抵制秦王的騙局,表現出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對安陵君提出嚴厲的指責。他一面裝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臉孔,指責安陵君“逆寡人”“輕寡人”,一面以“滅韓亡魏”來炫耀自己的軍事實力,企圖迫使唐雎屈從他的意志。唐雎對此則洞若觀火,立即重申“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的嚴正立場,斷然拒絕“易地”。這種尖鋭的對立,勢必促使雙方間的矛盾進一步發展。這是鬥爭的第一個回合。

第二層(第3段),寫唐雎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騙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於是進一步用戰爭進行恫嚇,極力描繪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戰爭的可怕場景。對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過話題,以“士之怒”進行反擊,自然而然地引出專諸、聶政、要離行刺的故事,並表示自己要效法他們,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説罷,立即付諸行動,“挺劍而起”。這是鬥爭的第二個回合,也是這場鬥爭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寫唐雎在這場鬥爭中得到了勝利。秦王沒有料到唐雎敢於跟他拼命,只好“長跪而謝之”,表示屈服。這種表示雖屬權宜之計,但也反映出他確實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這件事情上的作用。這是鬥爭的結局。

三、人物性格分析。

(一)、分角色朗讀課文。

(二)、人物性格分析。

秦王: 驕蠻欺詐 盛氣凌人 外強中乾 色厲內荏  

唐雎:不畏強暴 從容鎮定 敢於鬥爭 忠於使命  

(三)、本文最後一段描寫秦王的神態的變化對刻畫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明確:從側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氣逼人的大無畏精神。

四、體會外交辭令中的語言技巧。

(一)、體會下列句子中的弦外之音。

(1)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將你們的土地奉送給我,不然的話我將發怒,那後果將不堪設想。

(2)與臣而將四矣。

我將效法他們三人,與你同歸於盡。

(二)、結論:外交辭令往往委婉含蓄,隱藏着“潛台詞”,聽話者應仔細揣摩,才能靈活應付。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藉助註釋,結合語境掌握重點字詞,疏通文意,瞭解文章內容。

2.通過朗讀表演、品析語言、改寫段落等方式,體會唐雎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3.初步體會作者運用對話表現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

過程與方法:

1.以“讀”貫穿課堂,讀順、讀通、讀懂。

2.以“寫”深化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理解。

3.抓住重點詞語品味人物語言特色。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唐雎作為弱國小臣不畏、大義凜然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讀”,讀通文章,讀懂句意,讀懂人物。

2.通過品味詞語、擴寫段落,體會唐雎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人物語言特點,學習説話技巧。

三、教學策略

1.本文內容相對簡單,在學習文言詞語時,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註釋與結合具體語境理解,達到疏通文意,理解內容的目的。

2.本文情節生動,富於戲劇性,採用“讀—演”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理解人物性格時要尊重學生的閲讀體驗。

3.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下,通過刪減詞語、揣摩潛台詞等方法讓學生體會人物語言的特點,感受語言的魅力。

四、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教師請學生介紹完璧歸趙、圖窮匕見的故事。

教師導入:秦王故伎重演,想用五百里之地交換安陵,作為弱國小臣的使者唐雎面對虎狼之國的秦王是像秦武陽一樣色變振恐,還是如荊軻鎮定自若,是像楚懷王客死他鄉還是如藺相如一般完璧歸趙?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激發學習興趣。

(二)疏通文意

1.讀通文章。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二遍,劃出讀不通、讀不順、讀不懂的句子,先利用書下注釋理解詞句,然後生生互助完成對字詞句的初步學習。教師巡視,指導,解決學生共同問題。

2.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意。

(1)教師出示重點字的讀音辨析,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2)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積累文言詞語,準確掌握判斷句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及一些易錯的重點詞語,指導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句意。

3.學生再次自由朗讀、互讀課文,達到流暢的程度。

【設計意圖】掌握重點字詞句,培養學生根據語境理解句意的能力。

(三)感受人物形象

1.讀一讀,演一演。

教師導入:請每個小組的同學任選一種方式,選一段,説一説,你們要讀出或者演出一個怎樣的秦王、唐雎或者安陵君?

教師鼓勵學生説出自己的閲讀感受並總結。

唐雎:沉着冷靜、不畏、敢於鬥爭、忠君愛國、凜然正氣。

安陵君:有見識,能看透秦王的伎倆,説話委婉。

秦王:貪婪、驕橫狂暴、色厲內荏、陰險狡詐。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2.抓住重點語句精讀。

教師導入:同學們的朗讀體現了“有理在於聲高”,秦王和唐雎一個聲音比一個聲音高。那麼我們應抓住哪些詞語讀出人物的特點呢?

(1)想一想,下列句子在表達上有什麼不同。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盼安陵君許。”

教師總結:關注秦王的自稱“寡人”,注意虛詞在文中的語氣作用。

(2)請你寫出下列句子的潛台詞。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

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教師總結:讀出言外之意。

(3)請同學們仔細閲讀第三段,想一想唐雎的語言在形式上有什麼特點,有什麼作用?

教師總結:唐雎的語言形式上簡短,語意連貫、語氣強烈,有氣勢,能表現出緊張激烈的鬥爭場面,表現出唐雎不畏,大義凜然的特點。閲讀時要讀得一氣呵成,鏗鏘有力。

【設計意圖】通過精讀、品析重點語句,準確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

3.分角色朗讀。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通過重點字詞體會人物特點,同時引導學生學習怎樣通過語言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

4.寫一寫。

教師設計相關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唐雎“不辱使命”的原因,感受人物形象。

(1)第三段是唐雎與秦王鬥爭的高潮,扣人心絃。請同學們發揮想象力,運用多種描寫方法,擴寫這一段,再現這驚心動魄的一幕。學生擴寫。

(2)唐雎“挺劍而起”,最後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唐雎究竟亮了一把怎樣的劍從而戰勝秦王?

學生:唐雎挺劍而起,秦王就會直接面臨死亡,所以唐雎的行動有一定的`震懾力量,表現了唐雎視死如歸、鬥爭到底的精神和維護安陵國土完整的決心。光有語言,沒有行動,也不能起到震懾秦王的作用。

教師:這是一把有形的劍,但是文中字裏行間還有一把無形的劍震懾着秦王。

(3)教師展示學生改寫片段並提問:你能否從這位同學的描寫中或是你自己的描寫中找到這把無形之劍?

教師示範:唐雎的膽識如同一把利劍,我覺得這個膽識是一種見識,能認識到布衣之怒的力量。

學生閲讀思考:

唐雎的忠君愛國如同一把利劍:不辱使命,不能辜負安陵君的信任,不能辜負安陵百姓的重託,這個信念激勵他無往不前,無堅不摧。

唐雎的智慧如同一把利劍:一下就能識破秦王的恐嚇,威脅。

唐雎的勇敢如同一把利劍……

唐雎的沉着冷靜如同一把利劍……

教師總結:唐雎展示的是一把人格魅力之劍。雖然有人説這個故事是虛構的,唐雎是根本不可能帶劍覲見秦王的,但是作者通過這樣一個故事,塑造這樣兩個人物,是對當時“士”這個階層維護國家的利益的讚頌,是對“暴秦”的一種反抗。

【設計意圖】深入體會人物形象。

5.拓展。

教師導入:林則徐有一句名言“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從古至今,為了國家利益,不辱使命的外交家比比皆是。請同學們説一説你所知道的傑出的外交家。

師生交流,學習外交家所表現出來的智慧、忠誠、大義凜然等精神。

6.再次進入情境充滿感情地朗讀第三段。

【設計意圖】學習唐雎作為弱國小臣沉着冷靜、有膽有識、忠貞愛國、不畏、敢於鬥爭的維護國家利益的精神。

(四)體會語言技巧

1.教師導入: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需要和別人打交道,人們常常説“聽話聽音”“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都是在説語言的重要性,我們要在生活中學會運用語言,你從唐雎和秦王的言語鬥爭中得到什麼啟示呢?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體會,不要求學生回答完整,鼓勵學生結合具體內容或者是自己的生活體會,感受説話的技巧。

語言:

言辭委婉,言之有理:表明安陵君寧“守”不“易”的態度。

針鋒相對,言之有據:列舉三個史實,警告秦王吸取歷史教訓,不要自蹈死地。

以行證言,言之有力:挺劍而起,付諸行動,徹底打敗秦王。

2.語言實際運用練習。

【設計意圖】體會語言的重要性,增強在生活中正確運用語言的意識,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

(五)課堂小結

唐雎,一個弱國小臣,在朝堂上,三寸之舌鬥君王,膽為劍心退秦師,他的名字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語言,一個鋭利的武器,在生活中,巧妙運用它,能讓你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設計意圖】明確文章主旨

(六)佈置作業

1.以小組為單位,完整排演課本劇《唐雎不辱使命》。

2.閲讀:《戰國策》《使臣不辱使命》,談談你對“士”的認識。

【設計意圖】1.以排演課本劇為依託,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創造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2.拓展閲讀,加深對“士”的精神等方面的認識,對這一階層形成較為成熟的看法。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 學習本文的文言字詞。

2、 培養學生複述、翻譯、朗讀的能力。

3、 學習唐睢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敢於鬥爭,勇於鬥爭的精神。

4、 探討唐睢不畏強權,為國赴難精神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的評析,瞭解人物的性格特徵。

課時安排:

二課時

課前準備:

瞭解戰國時期歷史背景,瞭解《戰國策》。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宋代大文豪蘇軾有段名言:“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不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 ,此不足為勇也。天下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大詩人李白也有詩云:“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這樣的一位英雄豪傑——唐睢。

二、 整體感知 :

1、 生齊讀課文,教師聽音。

2、 正音,範讀。檢查預習。再讀。

3、 請同學結合註釋默讀課文,弄懂文意。請至少兩至三位同學説一説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指導學生翻譯課文按三步走:

1、不看註釋根據自己文言積累翻譯課文,不懂地方做上記號。

2、結合書底下注釋再譯課文。

3、藉助參考書規範譯文

4、學生概括,歸納。師進而點出全文故事情節。

指導學生圍繞中心事件抓標誌性詞語理清故事情節。

文章寫了秦王贏政向安陵君挑釁。以換地為名企圖挑起戰爭。安陵君的大臣唐睢出使秦國,表示願意犧牲自己來刺殺秦王贏政,終於使秦王贏政屈服的事。

故事情節:開端(第一段)秦王設下騙局,唐睢臨危出使。

發展(第二段)秦王嚴厲指責,炫耀實力;唐睢重申立場,斷然拒絕。沉着應對。

高潮(第三段)秦王威嚇,唐睢反擊。針鋒相對。

結局(第四段)秦王長跪而謝,唐睢不辱使命。前倨後恭。

三、 分段再讀課文。串解文意。注意重點字詞。

對於重點字詞要指導學生歸納積累。

穿插寫作的背景,《戰國策》。簡明扼要。書中的專諸、要離、聶政資料,可加以引用一點,以提高興趣。

四、問題探討。

根據課後習題一,全面理解內容。並會用原文回答。

五、 品讀。注意語氣。

根據課後習題二,人物對話離不開語氣的表達,要把握住。

  第二課時

一、 導入新課

《戰國策》論證説理周密嚴謹,筆鋒犀利。《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寫了一個結構完整的故事,情節曲折,人物有鮮明的個性,使人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今天我們就來體會一下。

二、 分角色朗讀課文。

指導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理解人物性格。

三、 根據課文內容的理解二,簡要回答下列問題。

1、 為什麼説唐雎沒有辜負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換安陵君的封邑,實際是要吞併安陵。而在當時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憑着自己的機智勇敢,面對蠻橫狡詐,色厲內荏的秦王,不畏強*,敢於鬥爭,不被威勢壓服,最後使親王放棄了易安陵的打算。唐雎維護了本國的尊嚴,出色的完成了使命。

2、 秦王與安陵君“易地”並非真心,何以見得?

秦王兵分真心易地,意在吞併。A、“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可以看出秦王對安陵君的輕視;B、“寡人慾以……安陵君其許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氣強硬,並無商量餘地;C、秦王不悦,可看出秦王名易實奪得心理。

3、 安陵君拒絕了秦王的無理要求,實際上是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為什麼還要説出“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的話呢?

安陵君雖然對秦王的'野心洞若觀火,無奈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為爭取周旋的餘地,沒有當場揭穿秦王的騙局。

4、 文中怎樣體現秦的強大和安陵的弱小?

5、 説説“秦王不悦“四個字在故事情節發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開端,貫穿整個事件的全過程,對情節發展起着推動作用。

6、 秦王曰“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的言外之意是什麼?

言外之意是我親王如果不“以君為長者”,“ 錯”起“意”來,就會讓你和韓魏一樣滅亡。

7、 秦王説,“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説“伏屍二人……今日是也。”他們各表達了什麼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懾服唐雎的話,意為要發動戰爭,消滅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擊秦王的話,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衞安陵。

8、 文中親王、唐雎分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秦王:驕橫、狂妄、狡詐、色厲內荏。唐雎:沉着、鎮定、堅強無畏、有膽有識、正氣凜然、不畏強*。

四、拓展延伸。

唐睢的不畏強權的精神,和敢於為國犧牲的精神,在我們的現代社會,還有沒有現實意義?聯繫實際談談。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12

A、自讀設計

學習目標

積累文中詞句,分析唐雎有膽有識,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勇士形象。

課前學習

一、知識鏈接

1、劉向,西漢末年史學家。

2、課文選自《戰國策》。《戰國策》是我國著名的國別體史書,記載了戰國時代各國謀臣策士言行,該書善於剖析事理,敍事生動,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二、積累運用

(一)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1、唐雎()2、韓傀()3、免冠徒跣()

4、以頭搶地()5、天下縞素()6、寡人諭矣()

(二)難詞難句有:

【參考答案】

(一)1、jū2、guī3、xiǎn4、qiāng5、gǎo6、yù

(二)略。

課堂學習

(一)整體感知

1、概括每段的內容。

2、概括課文的思想內容。

【參考答案】

1、第一段故事的起因,交代“唐雎使於秦”的原因。

第二段故事的發展,寫唐雎重申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弗敢易的觀點,抵制秦王騙局。

第三段故事的高潮,寫唐雎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並“挺劍而起”。暗示他將效仿古人,行刺秦王。

第四段故事的結局,寫秦王“長跪而謝之”,唐雎不辱使命。

2、文章通過記述唐雎以超人的膽識和雄辯之辭折服驕橫、狂妄、狡詐的秦王,打消了秦王企圖吞併安陵的.妄想,終於不辱使命之事,讚頌了唐雎的機智沉着、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

(二)文本探究

1、唐雎是怎樣與秦王展開鬥爭的?

2、簡析唐雎形象。

3、本文有哪些寫作特色?

【參考答案】

1、(1)唐雎用受地於先王的理由,拒絕秦王易地。

(2)唐雎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決定以死相拼,捍衞國家尊嚴。

2、唐雎:機智沉着、不畏強暴、膽識過人、善於雄辯。秦王:驕橫、狂妄、狡詐、色厲內荏、外強中乾、前倨後恭。

3、寫作特色:

(1)刻畫人物形象時主要通過人物的對話、神態與動作描寫來進行。

(2)在塑造人物形象是通過正面描寫和側面襯托相結合的方法。

(3)運用對比、反問、排比、引用典故等方法突出中心。

(三)當堂檢測

閲讀下列文段,完成文後習題。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語。

(1)故不錯意也錯:

(2)弗敢易易:

(3)長跪而謝之曰謝:

(4)寡人諭矣諭:

2、下列各組詞句中加點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①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日②太守謂誰

B、①秦王不悦②俟其欣悦,則又請焉

C、①安陵君其許寡人②潭中魚可百許頭

D、①願終守之②願借子殺之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兩個句子。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2)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樣“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還有許多。試舉一例,用一句話概括其主要事蹟。

【參考答案】

1、(1)通“措”,置。(2)交換。(3)道歉。(4)明白。

2、B。

3、(1)大王給予恩惠,用大的交換小的,很好。

(2)韓國、魏國滅亡,而安陵國卻憑藉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只是因為有先生啊。

4、藺相如完璧歸趙(或燭之武退秦師、晏子使楚,令楚王白取其辱)等言之有據即可。

小結整理

問題與疑惑

B、誦讀設計

學習目標

誦讀課文,通過誦讀理解文意,把握唐雎形象。

教學步驟

一、自由朗讀

1、疏通生詞,做到能讀通。

2、組內交流,解決難詞句。

教師作巡視輔導。

二、練習誦讀

1、教師示範誦讀。

激勵與激趣並重。

2、學生自主誦讀。

(1)學習能力強者,要求做到全文誦讀,並可提出誦讀的問題。

(2)學習能力較弱者,可選擇誦讀部分。教師鼓勵其全文誦讀。

三、展示誦讀

1、純背式誦讀。

可個人,可小組。可在座位上,可在講台上。將課文誦讀展示給全班。

2、問題式誦讀。

如文意概括、人物分析等問題,誦讀原文句,並適當分析來作回答。

四、總結誦讀。

師生互動總結,教師進一步激勵。

課後反思

C、趣讀設計

學習目標

趣讀課文,理解文意,把握唐雎形象。

教學步驟

一、自由朗讀

1、疏通生詞,做到能讀通。

2、組內交流,解決難詞句。

教師作巡視輔導。

二、趣讀課文

1、明確要求

(1)教師點撥趣讀,鼓勵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

(2)激勵與激趣並重。

2、學生趣讀。

(1)速讀比拼

比一比誰讀得快。

(2)方式比拼

比一比讀法新穎。

(3)創讀比拼

比一比誰通過改寫或創編朗讀更優秀。

三、總結趣讀。

師生互動總結,教師進一步激勵。

課後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13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知識,掌握“之”“其”“而”用法辨析一詞多義。古今異議。積累常用文言句式

2、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人物形象的作文方法。

3、熟讀背誦全文。

  【能力目標

1、指導學生重視誦讀,培養學生文言文的語感,提高誦讀能力。力求讀出節奏感。讀,得流利,讀出感情。

2、課外搜索戰國七雄,與“士”的相關資料,學會自主分析資料,主動探究,養成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習慣。

3、體會本文,把人物放在矛盾衝突中,鮮明表現各自性格特點的寫法。領悟全文。

4、體會唐雎言之有節,言之有句,言之有力的説話技巧。

[德育目標]學習唐雎不畏強暴,正氣凜然的精神品質。

【教學重點】:

1、理清行文思路,讀出人物性格,背誦課文

2、本文通過對話展開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的特點。

【教學難點】

1、理解關鍵語句體會人物語言的個性化特點

2、體會秦王與唐雎這兩個對立人物性格上的反襯作用。

【教學方法】

1、文獻法。組織學生課前蒐集整理有關資料。

2、朗誦法。引導學生在多角度,多層次朗讀中。理解文意,感受其美好情操。

3、討論點撥法。對詞句理解,對文意的概括通過生生互動,培養合作探究意識。對難以理解問題,教師作必要點撥;師生互動,提高效率。體現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地位

【教具】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掌握基本文言詞語;理清行文思路;指導學生多角度朗讀背誦;設置問題;引導學生討論;概括人物形象;賞析文章祥略得當,語言個性鮮明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張藝謀導演的《英雄》轟動一時,刺客刺秦的故事廣為流傳,那麼同學們想不想聽一個刺秦的故事老師出示課題

{二}熟悉時代背景:

1、出示《戰國七雄形勢圖》

2、學生聯繫國中國歷史知識,分析戰國七雄的形勢

3、老師總結介紹:本文講敍的故事在戰國哪個階段呢?從文中滅韓之魏一詞看應發生在秦王滅六國之前,此時趙燕齊楚四國都奄奄一息,親統一天下大勢已定。在這種形勢下,魏的附屬國安陵芨芨可危,此時秦王提出易地要求,安陵君會答應嗎?安陵君的命運如何?讓我們一起閲讀課文吧!

學生大聲自由朗讀課文,教師板書課題。

{三}掃清障礙:

1.請三位同學分段朗讀課文,其他同學聽讀音,並訂正其讀音錯誤。

2.老師出示課件。請同學們正確讀出下列字的讀音

3.同學們在訂正字音和字義的過程中能做到音正字準,可惜缺乏文言文的音律美。

4.請聽示範朗讀。

老師播放多媒體配樂朗讀課件。同學們聽後討論示範朗讀有那些優點。同學們練習朗讀各段。

請同學們想象描繪一下你心中的'秦王,唐雎,安陵君分別是什麼形象?

同學們自由發表見解以後,老師出示課件:唐雎,秦王,安陵君的形象圖。

{四}整體感悟:

1.針對題目你可能提出哪些問題?請同學思考討論發表見解:

同學可能會提出:唐雎是個什麼性格的人?他的使命是什麼?秦王怎樣羞辱他?他怎樣不辱使命的?

2.決同學們的這些問題,都可以在課文中找出答案,請同學們默讀全文,在文中劃出可以理解回答這些問題的原句。

3.學生默讀課文思索問題。

{五}深層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麼?

{1}同學齊讀第一段,一名同學用原文回答: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一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述:秦王以易地為誘餌企圖吞併安陵遭拒絕,秦王不悦,安陵國危在旦夕。

老師點評後並指出這是情節開端。除了幾句串場的敍述,幾乎全用對白交代了事情起因。

{2}老師提問;這段表現出秦王,安陵君什麼樣的個性特點?

那些詞語能體現出他們的性格?

{3}老師指導學生分組朗讀:三組讀秦王,一組讀安陵君,老師點撥:三組同學應讀出秦王的專橫,一組讀出安陵君的不卑不亢。

2.唐雎怎樣不辱使命的?

{1}學生討論回答鬥爭應分三個回合:

第一個回合{第二段}唐雎義正嚴辭的駁斥秦王“輕寡人“的理論。

{2}老師指出這是情節發展,並安排同學分組朗讀。2組讀秦王,2組讀唐雎

{3}老師強調應讀出此階段秦王的氣勢洶洶和唐雎的針鋒相對。

第二回合{第三段}唐雎以布衣之怒與秦王天子之怒相對挺劍而起。

老師指出這是情節高潮,並將四組學生分成3組讀唐雎,一組讀秦王。要讀出秦王的驕橫狂妄。

第三回合{第四段}側面描寫“秦王色撓,長跪謝之”點明主題,教師指出這是情節結局。

老師安排一組學生朗讀體會秦王的色歷內荏,貪生怕死,外強中乾。

教師總結:本文較短,但圍繞着“唐雎不辱使命”這麼一箇中心事件,形成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故事情節,自然緊湊,嚴謹完整。

{六}重現歷史:

1、請同學按照情節分組,全文朗讀,回味本文,自然緊湊的情節。在朗讀中體會秦王,唐雎,安陵君的人物性格。

2、用一句話概括唐雎,秦王的人物性格。

3、教師課件演示:

唐雎:不畏強暴,忠君愛國,有勇有謀。

秦王:色歷內荏,外強中乾,貪生怕死。

老師總結:

這篇文章繪生繪色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作者把這兩個人物放在一場尖鋭的矛盾衝突中,通過對話,鮮明地表現了各自性格,我們也應在朗讀中讀出這種性格。

{七}作業:

模仿《戰國策》體例特點,設想唐雎出使回國後,唐雎,秦王,安陵君之間的故事。

{八}板書設計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人物形象的寫法。

2、培養學生朗讀、複述、翻譯和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3、學習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權、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精神;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瞭解民族文化的熱情。

教學重點:學習本文通過對話展開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的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結合課後練習二,圍繞“不辱”二字展開教學。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去年張藝謀導演的影片《英雄》曾轟動一時,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廣為流傳,多方演繹。今天我們要學的是歷史上一個類似刺秦的故事。下面請大家自讀一下這篇出自《戰國策魏策》的歷史短篇。

二、學生活動:

1、自讀後,請幾位學生分段朗讀,其他學生判斷其讀音、句讀是否有誤。

2、齊讀。

3、結合註釋疏通文意。(四人一組,教師輪流指導)

4、請學生複述故事大意。(其他學生從語氣、語態、是否流暢、描述是否準確生動等方面進行評價)

5、分組討論出場人物的性格特點。(注意揣摩其語氣)

三、教師小結:作為小國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尋釁威脅的情勢之下出使秦國,能夠毫不畏懼,敢於同秦王展開面對面的'鬥爭,最終理直氣壯地使秦王折服,終不辱使命,這種勇氣和膽識是難能可貴的。而秦王正是在這份膽識的威懾下敗下陣來。

四、人物分析(板書)

(傲慢無禮)秦使→安陵君(委婉堅決)

(不卑不亢)唐雎→秦王(驕縱、虛偽、陰險――“不説”、“怫然怒”

色厲內荏、前倨後恭――“色撓”)

五、作業:

1、蒐集有關《戰國策》、文中典故的資料。

2、完成課後練習二、三。

3、自由結組,編成課本劇,課上展演。

第二課時

一、檢查第二項作業完成情況,抽查字詞解釋。

二、資料搜索:

1、結合本文的寫作特點了解《戰國策》(結合註釋瞭解)

2、戰國時期的“士”及以養士三千著稱的“戰國四公子”

3、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歷史上其他著名刺客的故事注:1、《戰國策》又名《十二國策》,記錄了上至春秋、下至秦滅六國約二百三四十年的歷史,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國別體史書。(學生只要能瞭解本文通過對話表現人物鮮明性格這一寫作特點即可。)2、以上三方面資料大部分由學生講述,教師適當補充。

三、學生課本劇展言:

注:通過演出旨在考察學生掌握課文內容、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亦可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及臨場發揮的能力。

四、作業:1、課後練習四、本課同步

2、預習《核舟記》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後記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人物形象的寫法。

2、培養學生朗讀、複述、翻譯和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3、學習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權、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精神;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瞭解民族文化的熱情。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通過對話展開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的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

結合課後練習二,圍繞“不辱”二字展開教學。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去年張藝謀導演的影片《英雄》曾轟動一時,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廣為流傳,多方演繹。今天我們要學的是歷史上一個類似刺秦的故事。下面請大家自讀一下這篇出自《戰國策·魏策》的歷史短篇。

二、學生活動

1、自讀後,請幾位學生分段朗讀,其他學生判斷其讀音、句讀是否有誤。

2、齊讀。

3、結合註釋疏通文意。(四人一組,教師輪流指導)

4、請學生複述故事大意。(其他學生從語氣、語態、是否流暢、描述是否準確生動等方面進行評價)

5、分組討論出場人物的性格特點。(注意揣摩其語氣)

三、教師小結

作為小國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尋釁威脅的情勢之下出使秦國,能夠毫不畏懼,敢於同秦王展開面對面的鬥爭,最終理直氣壯地使秦王折服,終不辱使命,這種勇氣和膽識是難能可貴的。而秦王正是在這份膽識的威懾下敗下陣來。

四、人物分析(板書)

(傲慢無禮)秦使 → 安陵君(委婉堅決)

(不卑不亢)唐雎 → 秦王 (驕縱、虛偽、陰險──“不説”、“怫然怒”

色厲內荏、前倨後恭──“色撓”)

五、作業

1、蒐集有關《戰國策》、文中典故的資料。

2、完成課後練習二、三。

3、自由結組,編成課本劇,課上展演。

第二課時

一、檢查第二項作業完成情況,抽查字詞解釋

二、資料搜索

1、結合本文的寫作特點了解《戰國策》(結合註釋瞭解)

2、戰國時期的“士”及以養士三千著稱的“戰國四公子”

3、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歷史上其他著名刺客的故事

注:

1、《戰國策》又名《十二國策》,記錄了上至春秋、下至秦滅六國約二百三四十年的歷史,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國別體史書。(學生只要能瞭解本文通過對話表現人物鮮明性格這一寫作特點即可。)

2、以上三方面資料大部分由學生講述,教師適當補充。

三、學生課本劇展言

通過演出旨在考察學生掌握課文內容、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亦可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及臨場發揮的能力。

四、作業

1、課後練習、本課同步。

【教學後記】

這是一篇情節性、故事性很強的自讀課文。教學中,在引導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疏通文意的基礎上,着重從文章人物對話推動故事情節、展現人物性格這一寫作特點入手分析,並組織學生通過排演課本劇的方式,達到對人物性格的認識和把握。

從學生活動來看,他們學習古文的積極性很高。且對唐雎這樣的歷史人物,尤其又是在矛盾衝突如此激烈的故事中出現的人物,他們非常感興趣。因此,投入排演課本劇的`積極性也是很高的。他們基本把握住了人物鮮明的性格。通過揣摩秦王與唐雎的性格反差,達到對課文主題的把握。

一部分學生還通過課下資料的蒐集,找到了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歷史資料、文學常識。如有的學生蒐集到了課文中三刺客的詳細資料,甚至還有的找到了一些其他在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刺客資料。有的學生則蒐集了有關課文出處的資料。這對教學是一種非常有益的補充,同時也是對學生資料檢索能力的鍛鍊,更培養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0q39e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