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統計》教學設計

《統計》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統計》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統計》教學設計

《統計》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複式統計表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複式統計表的意義和作用。能夠準確填寫完成複式統計表,會看複式統計表,並分析表中所説明的問題。

2.進一步培養學生看統計表回答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學習態度。

[教學過程]

1.講授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了單式統計表,為了便於分析和比較,有時需要把幾個有聯繫的統計表合編成一個統計表。

例3 下面是興農國小活動課程四個小組的學生人數統計表。

數學小組

生物小組

航模小組

美術小組

(1)觀察與思考。

①從以上四個單式統計表中你能瞭解到哪些內容?

②如果想了解或者比較各個小組的人數情況,能不能把這4個小組的人數情況整理成一個統計表?

為了便於比較各小組中男生和女生參加人數的情況,我們可以把它們合編成一個統計表。

(2)分組討論。

想一想:統計表中怎樣劃分欄目才能反映各小組中男、女生的人數?

出示表頭:

表中左上角的一個格(表頭)用斜線隔成三格。“1”説明橫向類別,“2”説明豎向類別,“3”説明表頭右下方的空格是填寫橫欄和豎欄交叉數據的(有時還要註明數據的單位名稱)。

(3)指導填表。

①由學生獨立填表,教師進行巡視、指導。

興農國小活動課程小組人數統計表

年 月

②引導學生檢驗。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學習態度和驗算的習慣。

(4)根據合編後的統計表回答問題。

①這四個小組共有學生__人,其中男生有__人,女生__人;

②人數最多的是__小組;

③男生人數最多的是__小組;

④女生人數最少的是__小組。

2.鞏固練習。

1)我國1994~1996年的糧食和棉花產量如下:

1994年:糧食44450萬噸,棉花425萬噸

1995年:糧食46500萬噸,棉花450萬噸

1996年:糧食49000萬噸,棉花420萬噸

根據以上數據製成統計表。

我國1994~1996年的糧食和棉花產量統計表

年 月 日

提問:表中數據是否需要寫單位名稱?為什麼?

説明:表頭中橫向類別與豎向類別的位置是可以交換的。

(2)一個書店第一季度的售書情況如下,製成統計表。

一月份售出:文藝書1620冊,科技書20xx冊,工具書153冊;

二月份售出:文藝書4763冊,科技書4262冊,工具書425冊;

三月份售出:文藝書2835冊,科技書2247冊,工具書363冊。

19××年第一季度售出圖書統計表

年 月 日

①引導學生觀察統計表並提問:豎欄標明的是什麼?橫欄標明的是什麼?

②由學生獨立填好統計表。

③引導學生檢驗,提問:怎樣才能保證填寫的數據準確無誤?

3.供學有餘力的同學思考解答。

公交汽車公司有三個車隊,各隊男、女職工人數如下:

一隊有男職工38人,女職工42人;

二隊有男職工41人,女職工45人;

三隊有男職工39人,女職工43人。

根據以上數據算出各隊人數和全公司人數,並製成統計表。

(訂正:公交汽車公司職工人數統計表

××××年×月×日

個案部分

一、合作探究

分組討論。

想一想:統計表中怎樣劃分欄目才能反映各小組中男、女生的人數?

出示表頭:

表中左上角的一個格(表頭)用斜線隔成三格。“1”説明橫向類別,“2”説明豎向類別,“3”説明表頭右下方的空格是填寫橫欄和豎欄交叉數據的(有時還要註明數據的單位名稱)

二、精要點撥

想一想:統計表中怎樣劃分欄目才能反映各小組中男、女生的人數?

三、拓展延伸

鞏固練習。

1)我國1994~1996年的糧食和棉花產量如下:

1994年:糧食44450萬噸,棉花425萬噸

1995年:糧食46500萬噸,棉花450萬噸

1996年:糧食49000萬噸,棉花420萬噸

根據以上數據製成統計表。

我國1994~1996年的糧食和棉花產量統計表

年 月 日

提問:表中數據是否需要寫單位名稱?為什麼?

四、課後反思

第一,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還應加強。一年級的學生,探究的意識和探究性學習的方法還沒有真正掌握,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重視對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學會更多的學習方法。

第二,還應加深對統計意義的理解。在“組織比賽”“飲料購買”“水果生產”這三個活動中,可以通過“老師介紹、師生共同探討和學生獨立説出統計意義”這三個過程加深學生對統計意義的理解。

本課能較好地體現了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融入其中。從整體上創設了一個完整的情境,圍繞"哪個季節過生日的同學最多?"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同學們情緒高漲,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很高,感受到統計與生活密不可分。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情境的創設者、知識的引導者、活動的組織者,而參與、體驗、主動獲得知識的是學生自己,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教學思想。但在小組調查時教師指導的不夠到位,小組內同學合作得不夠理想。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在學生合作等方面加強指導,注意平時的培養與提高。

《統計》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99~100頁例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使學生認識縱向複式條形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能發現信息並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3.通過對周圍現實生活中有關事例的調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良好學習品質,初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具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教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國有多少人嗎?那你知道我們自己所在的縣(區)有多少人嗎?下面是某地區1985~XX年城鎮和鄉村人口的數量,並把相關數據製成了複式統計表,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和分析。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製作縱向單式條形統計圖。

讓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複式統計表,分別完成某地區城鎮和鄉村人口的縱向單式條形統計圖。

2.自主探究。

教師:根據這兩個條形統計圖你能夠發現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個統計圖中描述這些信息怎麼辦?在學習複式統計表時是怎麼把兩個單式統計表合併的?

另外,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想:我們在學習複式統計表時就經常把兩種人物或事物成對進行對比,例如,男生和女生、(1)班和(2)班等,使學生髮現可以在一個統計圖中同時表達城鎮和鄉村人口的'數量變化情況。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完成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繪製。

3.合作交流。

(1)展示學生繪製的縱向複式條形統計圖。

教師點撥:這就是複式條形統計圖。

(2)討論交流:複式條形統計圖與單式條形統計圖有什麼區別與聯繫呢?請同學們先自己想一想,然後把你的想法在小組內與其他同學交流。

(3)全班彙報、交流。

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它與單式條形統計圖的聯繫和區別,使學生在觀念和知識上得到提升。

(4)獨立完成例題後的第(1)~(3)題,第(4)題全班交流。

根據統計圖回答問題,前3題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最後一個問題要發揮學生的觀察力和想像力,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統計圖發現:該地區近年來城鎮人口逐年增加,農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總數逐年上升,對學生進行人口教育。還可以進一步啟發和引導學生知道:隨着經濟的發展,鄉村人口不斷轉為城鎮人口,因而鄉村人口不斷減少,城鎮人口不斷增加;讓學生在感受到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培養。最後進一步引導學生在統計知識和觀念上加以提升:通過對這樣的統計圖的描述和數據分析,發現了很多信息,瞭解了很多情況,複式條形統計圖有着更大的作用與意義。

三、鞏固應用

1.完成第101頁的“做一做”。

學生根據複式統計表,完成統計圖並回答下面的(1)、(2)、(3)題,第(4)題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後通過調查收集數據,然後通過整理,再完成統計圖,交流信息。

2.完成練習十九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統計圖並回答下面的問題。

3.補充練習。

(1)某商店七、八月份出售某一品牌各種規格的空調台數如下表。

請你把統計圖補充完整。

從統計圖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如果你是商店經理,明年進貨時有何打算?

(2)實踐活動。

①請你調查你們小組同學一週內爸爸媽媽每天的睡眠時間,製成統計表。

②根據複式統計表製成複式條形統計圖。

③你發現了什麼信息?

④根據你的調查結果,寫一篇數學日記。

四、小結

個案部分

一、合作探究

1.製作縱向單式條形統計圖。

讓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複式統計表,分別完成某地區城鎮和鄉村人口的縱向單式條形統計圖。

2.自主探究。

教師:根據這兩個條形統計圖你能夠發現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個統計圖中描述這些信息怎麼辦?在學習複式統計表時是怎麼把兩個單式統計表合併的?

二、精要點撥

引導學生想:我們在學習複式統計表時就經常把兩種人物或事物成對進行對比,例如,男生和女生、(1)班和(2)班等,使學生髮現可以在一個統計圖中同時表達城鎮和鄉村人口的數量變化情況。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完成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繪製。

三、拓展延伸

實踐活動。

①請你調查你們小組同學一週內爸爸媽媽每天的睡眠時間,製成統計表。

②根據複式統計表製成複式條形統計圖。

③你發現了什麼信息?

④根據你的調查結果,寫一篇數學日記。

四、課後反思

數學學習的本質是“再創造”。數學學習的過程不是讓學生被動的吸收教材和教師給出的現成結論,而是一個由學生親自參與的、生動活潑的、富有個性的自我生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知識僅是一個載體,學生收穫的,除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探究過程中所生成的方法、技能、情感等等。既然學習是學生自我生長的過程,那麼,教學必然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學的生成性,對教學的預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節課中,比較成功的預設有兩處:1、在對原始數據的整理中,先讓學生觀察“從原始表中你能看出什麼?”,再問學生“能一眼看出每一個項目有多少人想參加嗎?”“有什麼辦法能讓我們一眼看出呢?”從而讓學生自主產生了整理數據的需要。2、對動態數據的收集整理,預設了一個“陷阱”:讓學生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收集整理動態數據。學生在失敗中,產生了尋求合作、尋求新方法的慾望。這兩處預設,為學生自主探尋、生成合適的整理數據的方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動態生成的課堂,也意味着教學並非處處皆能預設到。那麼,對於課前未曾預設到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中要隨時調整、修改教學過程,提供必要的情境,通過遞進生成的過程性目標,最終實現整節課的預設目標。在本節課的教學之前,我並沒有想到以本班學生為樣本去收集數據,會出現這麼多的問題,使得收集的數據無法準確。其實,這些問題的產生並不奇怪,都是基於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的經驗的。因此,教學中,我沒有催趕,沒有采用明示、暗示的手段,而是讓學生在一次次的失敗中去思考,通過三次統計,最終讓學生自己尋找到比較合適的方法,統計出準確的數據。可見,自我生長的數學課堂,既需要教師在課前作高明的預設,也需要教師在課堂作智慧的調整,這兩者,都是以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作為出發點的。

標籤: 教學 統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1oj1v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