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細菌教學設計

細菌教學設計

細菌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細菌教學設計 ,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細菌教學設計

細菌教學設計 1

一、教學目標

1.描述細菌的主要特徵

2.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

3.通過了解細菌發現的過程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分析

細菌是生物界中一類重要的生物,瞭解細菌有利於更好地認識生物世界。教材通過細菌發現的過程,闡明瞭科學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這一觀點。通過介紹巴斯德實驗,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科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細菌的個體很小,觀察它的形態需要在高倍顯微鏡和電鏡下才能觀察到,教材通過《觀察與思考》讓學生了解了細菌結構。與動植物細胞相比較,細菌突出的特徵是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此外,細菌沒有葉綠體,這就決定了細菌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細菌靠分裂生殖,細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點,使其幾乎無處不在。

2.教學重點

細菌的形態;細菌的結構特徵及營養方式;細菌的生殖。

3.教學難點

巴斯德實驗的理解;細菌的結構及其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細菌的生殖及分佈廣的原因。

4.課時安排:1課時

三、教學準備

準備細菌的形態、結構等圖片資料,cai課件,顯微鏡,細菌永久塗片。

四、教學策略

1.教學策略和方法建議

本節課的導入可以這樣設計:

首先從顯微鏡的作用入手,進而引出顯微鏡的發明對認識微小生物具有重要意義;然後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產實踐,使學生對這“熟悉但不瞭解”的細菌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最後播放一段與細菌有關的錄像或引用各種媒體上對細菌的最新報道等,引入新課。

在學習顯微鏡的發明和巴斯德實驗時,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在觀察細菌的形態時,教師可有目的的介紹一些與學生身體健康有關細菌,如肺炎球菌、大腸桿菌等。

在進行觀察與思考活動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區別,描述出細菌的基本結構特徵。同時要讓學生在討論中交流對細菌營養方式的推測。

對於細菌的分裂生殖及芽孢的形成,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材無法將動的過程展示出來,學生可能會感到比較抽象,不易理解,教師可以通過圖片展示或用課件畫面展示等形式,使之形象化。

本節教學建議以觀察、討論為主,要重視學生推測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

2.案例的設計思路

以一系列的生活實例出發,提出疑問,激發學生產生強烈求知慾望。

讓學生用顯微鏡親自觀察身邊的細菌,進而瞭解細菌的特徵,理論上,這樣會具有很好的教學效果,但實際操作會有較大難度。因此可以讓學生觀察細菌的永久塗片以及細菌形態結構圖片。

細菌的生殖及芽孢的形成過程,可以藉助課件畫面展示,這樣可以化靜為動,易於學生接受,從而突破了難點。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從生活實例出發,提出一系列問題,如你的手上有細菌嗎?你的課桌上、書上、鋼筆上有細菌嗎?你的衣服上有細菌嗎?通過這些簡單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細菌並不陌生,其實自己時時刻刻在與細菌打交道,進而又提出問題:那麼你瞭解細菌嗎?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2.新授

細菌的發現

(1)過渡:為什麼我們時時刻刻在與細菌打交道,卻又不瞭解細菌呢?(細菌微小,肉眼看不見)

(2)學生閲讀課本58頁~59頁,讓學生了解顯微鏡的發現加快了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進程,進而認識技術對科學發展的推動作用。對於巴斯德實驗,教師提出問題:讀了這個故事你對科學的發現有什麼新的認識?(學生討論、交流看法)

(3)指導學生了解巴斯德實驗。這是一個對照實驗,變量是有無細菌進入。

(4)小結: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科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

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1)過渡:細菌很小,所以我們雖然時時刻刻在接觸它們,卻看不到,那麼,它們的形態、結構到底是怎樣的呢?

(2)學生用顯微觀察細菌永久塗片,並對細菌的形態進行討論、交流。

(3)屏幕展示細菌形態圖片,使學生對細菌的形態有一個理性的認識,然後介紹一些與學生身體健康有關的細菌,如肺炎球菌、大腸桿菌等。

(4)過渡:細菌的形態不同,但基本結構相同,細菌的結構怎樣呢?

(5)展示細菌結構圖片。學生就細菌結構進行討論,並與動植物細胞進行比較。

(6)根據細菌的結構,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是怎樣的?

(7)小結:細菌有桿狀、球狀、螺旋狀等不同形態,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區別是: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有的還有莢膜、鞭毛、另外,戲劇沒有葉綠體,所以只能靠分解現成的有機物生活。

細菌的生殖

(1)過渡:我們熟悉的生物大多是怎樣繁殖的?(有性生殖)那麼細菌是怎樣繁殖的呢?

(2)課件展示①細菌的生殖過程;②芽孢的形成過程;③芽孢遇到適宜條件萌發過程。學生觀看後討論:細菌是怎樣生殖的?然後引導學生完成技能訓練,並組織學生討論:細菌的哪些特點和它們的分佈廣泛有關?

(3)小結:細菌靠分裂進行生殖。有些細菌在生長髮育後期個體縮小,細胞壁增厚,形成芽孢。細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們幾乎無處不在。

細菌教學設計 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細菌的發現過程。描述細菌的形態結構特點。通過對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結構的比較,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結合生活實際,説出細菌的生殖方式。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通過比較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利用網絡搜索資料,進行表達交流,培養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提高信息素養;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認識水平;培養學生利用信息,開展思考、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了解細菌發現的過程和巴斯德的實驗,認同科學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培養學生良好的衞生習慣。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二節:細菌的內容,這課內容包括細菌的發現、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細菌的生殖三部分。由於細菌個體十分微小,看不見摸不着,比較抽象,對於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八年級學生來説,平鋪直敍的講解恐怕不能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於是我根據他們喜歡上網、動手實踐強的特點,對教材作認真的解讀和適當的重組後,教學內容重新分為細菌的發現、細菌的形態、細菌的結構、細菌的營養方式、細菌的生殖、細菌的休眠體——芽孢六個小內容,層層推進,以任務驅動的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學生對網絡的好奇心,力求通過互聯網中的圖片、視頻、動畫等多媒體教學手段,使抽象知識直觀具體化,降低學生認知難度。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的熱情,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細菌的形態;細菌的結構特徵及營養方式;細菌的生殖特點。

難點:巴斯德實驗的理解;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結構的比較;細菌的生殖。

教學之前用百度在網上搜索了與本節課有關教學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參考,瞭解到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確定課堂教學形式和方法。接着根據課堂教學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到舒膚佳的廣告視頻、“巴斯德的鵝頸瓶實驗”動畫、細菌形態圖片、“細菌的營養方式”視頻、芽孢形成和萌發視頻、細菌生殖圖片、細菌生殖過程視頻。

四、教學方法

任務驅動法、探究法、小組合作法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師:播放舒膚佳的廣告視頻。

生:觀看、產生好奇為什麼要洗手。

師:提出問題:“為什麼要勤洗手?”;“手上的細菌肉眼能看到嗎?”

引入課題:細菌

(二)交流合作、探究討論

1、細菌的發現師:提出問題

①誰最先發現了細菌?細菌是怎樣被發現的?

②細菌的來源,誰給出了正確解釋?

③巴斯德怎樣演示了實驗?得出了什麼結論?

④巴斯德被稱為“微生物之父”為什麼?

⑤通過巴斯德的這個科學故事,你對科學的發現有什麼新的認識?

生:討論交流細菌的發現、細菌的來源、巴斯德實驗的過程、巴斯德被稱為“微生物之父”的原因。

師:巴斯德曲頸瓶試驗FLASH演示

師:小結荷蘭人列文虎克最先用自制顯微鏡發現了細菌。法國科學家巴斯德對細菌的來源給出了正確解釋: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由原已存在的細菌產生的。 2、細菌的形態師:提出問題

①細菌的個體特點?用什麼觀察?

②細菌有哪些形態?

③細菌是獨立生活還是共同生活?

師:小結展示電鏡下幾種細菌形態、引導學生觀察並識別細菌的三種形態。

2、細菌的結構師:提出問題

①細菌的結構有哪些?

②細菌是否由細胞構成?如果是,它是單細胞還是多細胞生物?

③回憶動植物細胞,有哪些結構?

④比較細菌、動植物細胞的結構有什麼異同?

⑤完成課本P60觀察與思考中的討論小題

師:小結展示電鏡下幾種細菌形態、引導學生觀察並識別細菌的三種形態。

3、細菌的結構

師:提出問題①細菌的結構有哪些?

②細菌是否由細胞構成?如果是,它是單細胞還是多細胞生物?

③回憶動植物細胞,有哪些結構?

④比較細菌、動植物細胞的結構有什麼異同?

⑤完成課本P60觀察與思考中的討論小題

師:出示細菌的結構示意圖師:小結細菌的結構特點:具有細胞壁,沒有成形的細胞核、葉綠體。有遺傳物質──DNA。

4、細菌的營養方式

師:提出問題

試根據細菌的結構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是怎樣?

生:推測和交流細菌的營養方式的原因。師:播放細菌的營養方式視頻

師:小結細菌的細胞內沒有葉綠體,所以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只能依靠現成的有機物生活,它的營養方式是異養型。

5、細菌的生殖

師:提出問題

①細菌靠什麼進行生殖?

②完成課本P61技能訓練

③日常生活中如何搞好個人衞生?

師:展示細菌的生殖視頻,推測細菌的繁殖公式1個細菌繁殖的數目=2n

(n為細菌分裂或繁殖的次數)

生:完成課本P61技能訓練

師:小結細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細菌的繁殖速度很快,要養成搞好個人衞生的良好習慣。

6、細菌的休眠體——芽孢

師:提出問題

①在極度惡劣的環境條件下,細菌會不會死亡?

②由芽孢萌發成細菌是一種生殖嗎?

③細菌有哪些結構使它無處不在?

④細菌無處不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麼做?

生:討論交流細菌在極度惡劣的環境條件下,能夠生存的原因、細菌無處不在的原因

師:播放細菌形成芽孢視頻

師:小結細菌在極度惡劣的環境條件下,形成芽孢,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能力。加上細菌的繁殖速度很快,所以細菌幾乎無處不在,要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

(三)學生課堂效果測試:

(1)最先發現細菌存在的人是__________。

(2)__________通過嚴謹的科學實驗證明了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

(3)細菌的'形態有__________狀,__________狀和____________狀。

(4)細菌和動植物細胞結構上最主要區別是:細菌雖有________集中的區域,卻沒有成形的________ 。

(5)大腸桿菌的結構與桃樹細胞相近,都有細胞壁,但大腸桿菌與桃樹的營養方式卻截然不同,它們的主要區別是()

A、是獨立生活

B、能否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

C、能否進行呼吸作用

D、生命活動是否消耗能量

(6)細菌是以什麼形式來對付不良環境的()

A、冬眠

B、遇到不良環境死亡

C、形成芽孢

D、形成生殖細胞

(四)、課堂總結

師:同學們,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什麼體會?

生:討論交流,總結這節課的知識要點。

板書設計

第二節細菌

1、細菌的發現:列文虎克

2、細菌的形態:桿狀、球狀、螺旋狀

3、細菌的結構: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4、細菌的營養方式:異養

5、細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6、細菌的休眠體——芽孢

六、教學反思

這節課取得很好的效果,選題上面向實際教學問題,突出重難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根據老師佈置的任務,以合作學習的方式,運用網絡提供的資源,自主探究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提高信息素養,拓展了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強調學生對網絡信息的有效獲取與加工,重視師生間基於信息的交流互動,符合新課標的教學理念。

細菌教學設計 3

c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廢舊物利用的良好意識。

2、使幼兒學會美術中粘、貼、刮的基本操作。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水粉顏料、小圓紙片、五子棋、雙面膠、蛋糕叉和廢舊蛋糕紙盤。

經驗準備:幼兒初步瞭解一一對應關係,會使用雙面膠。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談話法)

師:小朋友,細菌我們聽過嗎?那你們見過細菌長什麼樣子嗎?

師:今天老師不僅要帶小朋友去見一見細菌,還要交給小朋友新的本領。

二:活動過程

第一步:

用叉子取出水粉顏料

第二步:

用叉子將水粉顏料從不同的方位刮出

第三步:

細菌的小臉蛋全部做好

第四步:

取出小圓紙片作為細菌的'眼白,粘上雙面膠

第五步:

取出五子棋作為細菌的眼珠

第六步:

將五子棋粘在小圓紙片上,細菌的一個眼睛做好了。

第七步:

用同樣的方法將細菌的眼睛全部做好

第八步:

將細菌的眼睛輕輕放在它的小臉蛋上

第九步:

細菌大部隊就製作完成了

三、活動結束:

1、請幼兒分享作品

2、一起玩細菌大作戰的遊戲

3、請幼兒洗手

細菌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一、 識記並理解文中的生詞。

二、 理解細菌的性質,體會説明語言的準確性。

過程與方法目標:

一、 理解作品表現的主題。

二、 品賞作品的語言特色。

情感與態度、價值觀目標:

對自己所生活的時代有清醒的認識,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教學重點:

一、 理解細菌的性質,體會説明語言的準確性。

二、 理解作品表現的主題和人物多樣的精神世界。

教學難點:

三、 品賞作品的語言特色。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方法:

探究法

教學設計:

第 一 課 時

教學要點:

(一) 識記生字詞。

(二) 理解細菌的性質和特徵。

(三) 梳理課文,理解作品表現的主題。

教學步驟:

一、 導入新課。

二、 作者介紹:

鄭也夫,當代學者,北京人。學術着作《西方社會學史》,《代價論》、《信任論》;雜文集《走出囚徒困境》、《遊戲人生》、《被動吸煙記》等。

三、 字詞檢測。(見屏幕)

四、 學生速讀課文,談談你讀過此文的第一感覺。

五、 分析課文:

(一) 學生齊讀第一自然段,看看地球上的物種有幾類,各物種有何作用?

原核細胞生物、真核細胞生物、真菌(細菌等微生物——分解有機物);動物(消費者);植物(生產者)。

(二)學生默讀課文,看看細菌有怎樣的性質與特徵?

1、細菌是生物界元老; 2、細菌無所不在

3、細菌發揮重要作用; 4、細菌有不可毀滅性;

5、細菌的'生存策略多。

(三)細菌對人類進步觀的挑戰表現在哪些方面?

1、人類的進步與細菌的簡單化、退化。

2、寄生是生物世界中最重要的生存策略之一。

六、理解作品的主題:

本文通過介紹細菌的性質與特徵,以及生物界中的寄生生存策略,告訴人們對待社會生活中的寄生行為,不要過於激動煩惱,要以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態度,心平氣和的與這些不良行為作漫長的鬥爭。

七、拓展延伸:

假如世界上的細菌被全部消滅,世界將會是什麼樣子?

八、作業:

1、完成詞語的品味和積累。

2、小作文:談談你對這篇文章的認識。

細菌教學設計 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習細菌和真菌與其它生物共生的現象;

2、描述細菌和真菌參與物質循環的過程;

3、認識細菌和真菌對動植物生活的影響:引起疾病;

4、區分並掌握細菌和真菌營寄生和腐生的營養方式。

過程與方法

1、從物質循環的角度入手,一步步分析細菌和真菌作為分解者的作用;

2、進一步學習如何評價探究實驗;

情感態度與體會觀

1、用辯證的思維分析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從細菌和真菌能引發動植物患病的各個例子中得到啟示,引起學生思考如何做好個人衞生,避免病菌的傳染。

二、教學思路

本課從正反兩面來談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以細菌和真菌的營養方式作為暗線,即“腐生——共生——寄生”。

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

1、細菌和真菌參與物質循環

2、評價實驗方案

難點:

1、學習評價實驗方案

2、用辯證的觀點認識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導入

同學們,這些是什麼生物?(演示幾種細菌和真菌)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佈很廣,我們的身上有這些微生物嗎?觀看視頻後給出本課導學。

(一)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

除了寄生以外,細菌和真菌還有另一種營養方式,那就是——腐生。在生態系統中,細菌和真菌作為分解者,能夠分解動植物遺體中的有機物,這就是腐生。

觀察與思考:

(1)水果腐爛與什麼生物有關係?

(2)水果中的有機物被分解成了什麼物質?

(3)請描述細菌和真菌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看圖講解:

我們以二氧化碳為例,來分析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的`作用。

環境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進行光合作用,製造出有機物;而當動植物死亡後,遺體中的這些有機物正是被細菌和真菌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這些物質又重新回到環境中,被植物重新利用。

如果在物質循環的過程中,某條鏈斷了,比如細菌和真菌沒有了,會出現什麼現象?生物遺體將堆積成山;另外,生態系統也會失去平衡。

(二)與動植物共生

介紹奇怪的生物:冬蟲夏草。在這個例子中,真菌生活在幼蟲體上,屬於哪種營養方式?寄生。細菌真菌與其它生物生活在一起都是有害的嗎?

分析

1、地衣

地衣中的藻類和真菌是如何共生的?

2、豆科植物與根瘤菌

u 豆科植物與根瘤菌之間如何互幫互助?

u 為什麼種豆科植物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

3、與動物共生

在牛羊的腸胃中,有一些細菌,可以幫助它們分解草料中的纖維素;而在我們人體中,有沒有共生的一些細菌呢?比如,有些細菌雖然寄生在我們腸胃中,但是它們能製造一些微量的維生素,對我們的身體有一定的幫助。

共生:

細菌和真菌與動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一旦分開,兩者都要受到很大影響,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這種現象叫做共生。

(三)引起動植物患病

寄生在生物體上的細菌和真菌,大多數都會引起疾病。

1、引起植物患病

(1)水稻稻瘟病

(2)玉米瘤黑粉病

2、引起動物患病

(1)寄生在人體體內,由鏈球菌引起的:扁桃體炎、腥紅熱

(2)寄生在人體體內引起:足癬和甲癬(灰指甲)

患上這些疾病,和個人的生活習慣有關嗎?只有保持好個人的衞生,環境的衞生,我們的身體才不受病菌的侵害。

這是某個大學生宿舍的一角,衞生情況怎麼樣?你能給住在這個宿舍的同學提一些衞生建議嗎?

(四)本課小節:

2、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有害: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

細菌教學設計 6

教材分析:

本節是本章的重點內容,細菌是生物界中一類非常重要的生物,作為分解者,它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維持生態平衡的作用。教材從細菌的發現、形態、結構、營養方式等方面講述了細菌的基本知識,瞭解細菌有利於更好地認識生物世界。由於科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所以教材通過介紹巴斯德實驗,滲透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由於細菌的個體很小,其形態和結構特點又是本節的重點內容,所以我通過展示高倍顯微鏡和電鏡下的圖片,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從而得出細菌從形態上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三類的結論;再通過“觀察與思考”材料,讓學生説出細菌的結構。通過與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相比較,突出細菌的特徵是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根據細菌沒有葉綠體,引導學生推測細菌的`生活方式,得出絕大多數細菌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生活方式是異養的結論。細菌的生殖我是通過書中的技能訓練來讓學生來體驗,並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細菌的發現過程。

2、描述細菌的形態特徵和結構特點。

3、瞭解細菌的生殖方式和營養方式。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比較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電子顯微鏡下的細菌圖片,瞭解細菌的形態特徵和結構特點,並進一步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

2、觀看教師展示的細菌分裂圖片和課件,瞭解細菌的快速繁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

2、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和對科學研究勇於探索的精神,意識到講究個人衞生的必要性。

學習重點:

1、細菌的形態特點和細菌的結構特徵以及細菌的營養方式。

2、細菌的生殖方式。

學習難點:

1、巴斯德實驗的理解。

2、細菌的結構及其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細菌的生殖及分佈廣泛的原因。

標籤: 教學 細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4ln6n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