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認識除法教學設計

認識除法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認識除法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認識除法教學設計

認識除法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認識除號,會寫、會讀除法算式

2、經歷分一分、説一説等數學活動,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體會所學內容的價值。

教學重點: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除法算式與平均分活動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喜歡大熊貓嗎?熊貓館的飼養員叔叔每天都要給可愛的熊貓寶寶們準備新鮮的竹筍,我們一起數一數,看看今天一共準備了多少個竹筍。(課件出示竹筍)

你能把這12個竹筍平均分給4只可愛的熊貓嗎?看看每隻熊貓可以得到幾個。用你們手中的圓片代替竹筍,用4個圓圈表示盤子,將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動手分一分。

教師巡視,分好後,前後兩個同學互相説一説,你是如何分的,分的結果如何,擊掌結束)抽學生上黑板彙報分的結果。

(小眼睛,看黑板)用課件呈現分的過程

請大家回憶我們的操作過程,結合圖説一説這幅圖表示的含義。(根據學生髮言,板書: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每盤放3個)

全班一起説

我們班的小朋友真能幹,幫飼養員叔叔解決了一個大問題。

這樣的問題,你能不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種方法——除法(板書:除法的初步認識)

思考: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每盤放3個,是不是平均分的問題?

在數學上,像這樣平均分的問題,我們都可以用除法表示

二、新授

老師為你帶來了一個新朋友,他叫除號,來,跟他打打招呼:除號,你好

除號的寫法,用尺子畫一條平直的線,上下兩個圓點要對齊

自己在練習本上寫兩個(注意你的寫字姿勢)

“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每盤放3個”到底該怎麼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1)要分的竹筍的總數是(12),把12在這個總數寫在除號前面

(2)平均分成幾份呢?(4份)把4這個份數寫在除號後面

(3)每份是幾個(3個)把3這個每份數寫在等號後面

12÷4=3

(4)回憶過程。(看誰的耳朵最會聽)

(5)指生説、同桌互相説(搶答,給自己鼓鼓掌)

(6)1659年,瑞士數學家拉恩在他的《代數》一書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條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6)12÷4=3這個除法算式表示的就是(拉長聲調,提示注意)“把12平均分成4分,每份3個”

(7)指生複述、男女生比拼

(8)這個除法算式怎麼讀呢?

讀作:12除以4等於3(齊讀3遍、快問快答)

(9)數學書第15頁練習三第1題(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他説的對不對)

三、闖關

1、做一做第1題

(1)誰能説説這幅圖表示的含義?

(2)課件出示:把15條魚平均分成5份,每份3個

(3)在這個平均分的過程中,總數是15,份數是5,每份數是3,所以除法算式是15÷5=3

(4)在這道題中,15÷5=3表示把15條魚,平均分成5分,每份3個,你能在説一件事,也可以用15÷5=3嗎?

2、做一做第2題

(1)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分,每份(5)個

動手分一分

指生説在這道題裏,總數是幾,份數是幾,每份數是幾,除法算式是什麼

(2)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2)個

動手分一分

指生説在這道題裏,總數是幾,份數是幾,每份數是幾,除法算式是什麼

2、獨立完成練習三第2題

3、獨立完成練習三第3題

四、小結通過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對,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餓哦們認識了除法,知道到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用到除法,下節課我們繼續研究。作業:回家幫媽媽分水果,並列出除法算式。

認識除法教學設計2

第四單元 認識除法

一、教材簡析

本單元在學生初步認識乘法和掌握1~6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教學除法,重點是讓學生在平均分的活動中,體會和了解除法的含義。全單元內容包括分一分和認識除法兩部分。第一部分內容主要是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認識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體過程。第二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在認識平均分的基礎上了解除法的含義。

除法的認識:認識平均分和認識除法的含義。

單元目標

1、讓學生經歷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的活動過程,體會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初步體會除法和乘法的聯繫,能正確讀、寫除法算式,知道出發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2、使學生從平均分的活動中提出數學問題,並能夠根據數學問題列出相應的除法算式,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繫,培養有條理的思考的習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在初步認識除法的過程中,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積極參與具體、直觀的教學活動,體驗成功的樂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與同學合作學習、學會交流的態度。

單元教學內容分析

本單元第一次教學除法,要使學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能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教學內容大致分成兩部分,第30~35頁教學平均分,第36~41頁教學有關除法運算的知識。

單元學情分析

本單元在學生初步認識乘法和掌握1~6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教學除法,重點是讓學生在平均分的活動中,體會和了解除法的含義。全單元內容包括分一分和認識除法兩部分。第一部分內容主要是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認識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體過程。第二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在認識平均分的基礎上了解除法的含義。

單元教學難點

教學除法的含義。使學生分清:(1)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2)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分成多少分。不再稱為兩種方法。

單元教學重點

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初步理解乘法、除法的關係。應用除法的含義解答簡單的除法應用題。

學困生教學重難點突破

1、加強觀察和操作活動,為學生認識除法積累比較豐富的感性經驗。

2、結合具體的情境和平均分的活動,讓學生認識除法的含義。

3、重視學生的探索和交流,體會知識之間的聯繫。

課時安排

《分一分》 3課時

《認識除法》 1課時

《練習四》 2課時

教學建議

本單元第一次教學除法,要使學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能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教學內容大致分成兩部分,第30~35頁教學平均分,第36~41頁教學有關除法運算的知識。教材在編寫上有三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過去的數學教材,把除法人為地分成兩類,即平均分(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和包含分(求一個數裏有幾個另一個數),強調這兩類之間的不同,卻無法把它們溝通,實質上削弱了除法的意義,造成了機械記憶的學習狀況。新課程認為,這兩類問題都是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問題,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沒有必要把它們機械地割裂開來。

第二,除法意義是分階段逐漸理解的,首次教學除法,把理解其意義定位在它是解決平均分問題的一種運算。因此,認識除法需要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這是教材分兩部分編寫的原因。

第三,把除法知識的教學與用除法解決實際問題有機結合起來。例題教學除法的知識,都在現實的問題情境裏進行,練習題幾乎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實際問題。這樣編排,增強了計算教學的現實意義,也提高了計算教學的效率。

1.聯繫已有的知識經驗認識平均分。

在教學本單元前,每一個學生都有過分東西的經歷,但沒有研究分東西活動裏的數學內容。教材認為這種經歷是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只要從中提取數學內容,理解其本質屬性,就能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體會平均分的含義,初步認識平均分。

第30頁上面的一道例題是一個非常開放的問題,創設的活動情境是分6個桃,至於分成幾堆、每堆分幾個以及怎樣分都沒有規定,讓學生自主選擇確定。按自己的興趣與思考分這6個桃,會出現許多種結果。交流各人分的結果,會出現兩類情況:一類是把6個桃分成若干份,每份的個數有多有少;另一類是不管分成幾份,每份分得的個數同樣多。指向後一種情況引進平均分的概念,突出無論分的過程怎樣和結果分成幾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顯然,“每份分得同樣多”是平均分概念的內涵。

“試一試”鞏固初步認識的平均分。讓學生分8個桃,也是開放的問題,與例題的不同是按照“每份分得同樣多”的要求去分,至於分成幾份、每份幾個不要求全班一致。在動手分桃前,先想一想什麼是平均分以及自己打算怎樣分,有助於操作和交流。

(2)聯繫平均分的操作,體會平均分。

第30頁下面的一道例題和第32頁的例題都提出了分的要求,由學生開展分的活動,通過分的過程與結果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

前一道例題中,樹上有8個桃,每隻小猴分2個桃,問題是可以分給幾隻小猴。解決這個問題首選的方法是實物操作,聯繫分桃的活動看教材裏的圖畫,體會每隻小猴分得桃的個數同樣多,這道題是把8個桃平均分。“試一試”通過分小棒,體會無論是每2根一份、第3根一份或每4根一份,都是每份分的根數同樣多,都是平均分。“想想做做”第2題指導學生在圖畫上用“圈一圈”的方式進行“每幾塊一份”的平均分,一方面能提高分的活動效率,另一方面能更清楚地感受每份分得的同樣多。在解答第3題時,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分的活動方式,用學具代替氣球或者在圖畫上做記號開展分的活動都可以。

後一道例題把8個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教材裏呈現的三種分的過程是比較典型的情況。一種是按部就班地每次分給每隻小猴1個桃,像這樣重複操作直到全部分完。一種是直接分給每隻小猴4個桃,一下子就全部分完了。還有一種界於前兩種分法之間。無論哪種分法,都是以“平均分”的概念為基礎:2只小猴分得的桃要同樣多。至於分的過程有的快些、有的慢些,與學生的數感、經驗以及性格特點有關,不存在誰優誰劣的區別。在被平均分的物體總數比較多或者平均分成的份數比較多的時候,可以適當慢些分,不要追求一次就全部分完。而慢慢地分幾步更能體會平均分的含義——每份分得同樣多。“想想做做”第1題在圖畫上用畫箭頭的方式平均分,就體現了這樣的意圖。

認識除法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1、經歷從平均分的活動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過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知道除法算式中個部分的名稱。

2、培養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情感,並進一步學習與同學合作交流。

3、讓學生體會除法的含義,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計算,認識除號,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重點:

能根據具體情況,列出除法算式,並且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

在平均分的活動中抽象出除法運算,讓學生理解除法的含義。

  課型:

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情景引入。

1、複習題:

(1)8塊餅乾,每4塊放一盤,可以放( )盤。

(2)9只兔子,平均裝在3只籠子裏,每隻籠子裝( )只兔。

你想用什麼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學生在桌面上擺學具。)

3、小結:剛才我們用學具代替實物來分一分,可以每幾個一份來分,也可以按平均分成幾份來分一分,不管怎樣分,每份分得的個數同樣多,就是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2、談話:

秋高氣爽,正是秋遊的好時節,今天我們一起到梅花山公園去遊玩,好嗎?

那我們去售票處買票吧。

今天我們來得可真巧,公園正在搞園慶活動呢,誰來讀一讀公告欄裏的信息?(請學生讀一讀)

你想免費乘坐觀光纜車嗎?

下面我們就一起去乘觀光纜車吧,看看我們能發現哪些數學問題。

二、結合平均分活動,讓學生初步體會除法的含義。

1、教學例題:

(1)提出問題:出示例題主體圖。

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先請學生説説:6個小朋友,每輛纜車做2人。再點擊出示: 6個小朋友,每輛纜車做2人,要坐( )輛。)

(2)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

你知道要坐幾輛纜車嗎?你是怎樣想到的?

同桌合作學習,全班交流。(相機出示各種方法,並請學生上台分一分。)

(3)教學除法算式。

談話:6個小朋友,每輛車坐2人的平均分,要坐3輛車。這樣的問題可以用除法計算。今天我們就要來認識除法。(板書:認識除法)

6個小朋友,每輛纜車做2人,要坐3輛,算式可以這樣寫:6÷2=3

“÷”這個符號是除號,寫除號時先寫一短橫,再在上下各點一個點。(請學生書空)

6÷2讀作:6除以2,連起來讀一讀6除以2等於3。(請學生跟讀)

6÷2=3這個除法算式中的“6”在這道題中表示什麼意思?“2”和“3”呢?6÷2=3這個除法算式這道題中表示什麼意思?(引導學生説一説。)

6表示6個小朋友; 2表示沒車做2人; 3表示要做三輛車

小結:把一些物體幾個一份、幾個一份地分,求分成幾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除號是平均分的意思。

2、完成“試一試”。

(1)談話:下了纜車,我們一路行來就到了小熊之家。(點擊小熊之家)看,訓練有素的小熊們正在分12個蘋果呢!

(2)指導學生先看圖,你有什麼好辦法幫小熊解決問題?(先用學具分一分,或直接在圖上圈一圈,再完成填空。)

可以列出怎樣的算式?讀一讀算式,説一説算式中的數表示什麼意思?

12÷3 = 4

12表示12個蘋果; 3表示分給3只小熊; 4表示每隻分到4個

三、繼續教學除法的含義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談話:離開小熊之家,我們就要前往兒童遊樂場了。(點擊兒童遊樂場)看,小朋友們在幹嘛?

1、教學例題。

(1)出示:6個小朋友植樹情景圖(6個小朋友平均分成3組,每組( )人。)

(2)你有什麼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同桌討論、探索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最後把結果寫在括號裏。

(3)把6個人平均分成3組,求每組2人,也可以用除法計算。

把6個人平均分成3組,每組2人,可以列出除法算式6 ÷3=2。

讀一讀這個算式並説説6 ÷3=2這個算式在這道題中表示什麼意思。

6表示6個小朋友; 3表示平均分成3組; 2表示每組2人

(4)介紹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6 ÷3=2這個除法算式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特有的名稱。

6叫被除數,3叫除數,2叫商。(閲讀完後指名交流)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讀出算式並説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2、完成“試一試”

談話:愛勞動的小朋友老師都喜歡,下面老師要把8支鉛筆獎勵給最賣力的2位小朋友,沒人分的幾支?

(1)出示分鉛筆情景圖並出示問題。

(2)學生獨立完成,再與同桌相互交流。

8 ÷2=4

結合圖意説一説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麼意思?

8代表8支鉛筆; 2代表2位小朋友; 4代表沒人分到4支

小結: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計算。

3、組織練習,加深對除法意義的認識

把複習題的兩道題目分別列出2個除法算式。

小結:把一些物體不管是每幾個一份得分,還是平均分成幾份來分,只要是平均分,我們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四、用除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談話: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實際問題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題。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先獨立完成,再交流。

五、全課總結:通過今天的遊覽,我們學習了什麼新知識?

把一些物體不管是每幾個一份得分,還是平均分成幾份來分,都是平均分,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可以用什麼算式來表示?你還有哪些收穫?

六、佈置作業:完成數學補充習題與同步探究上的相關練習。

認識除法教學設計4  除法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並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瞭解除法的含義;

2、使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教育學生要禮貌待人,《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參賽)。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三、教具、學具

教具:課件、紙條、磁鐵

學具:數字卡片、小棒

四、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1、激趣

同學們,你們分過東西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分東西,通過分東西學習新本領,好嗎?

動手實踐一:

①、教師提出要求:請同學們把8張數字卡片隨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

②、學生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③、學生彙報

提問:誰願意説説他是怎樣分的?(學生説,教師板書,在學生説的時候注意鼓勵有創新的)

8 8 8 8

17 2 6 3 5 4 4

④、教師指着上面四種分法提問:這四種方法中有一種比較特別,你們發現了沒有?

⑤、請學生説,並説説為什麼不一樣?

⑥、教師歸納指出:最後一種分法中每份的數字卡片數同樣多,都是4張。(教師板書:同樣多)

2、引入

動手實踐二:

①、教師明確要求:請同學們把8張數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樣多;

②、學生動手操作,教師檢查、指導;

③、請一名學生上黑板把8個磁鐵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樣多;

④、學生分完,教師提問:每份分得同樣多嗎?是幾個?教師指着學生分的磁鐵説: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這種方法叫平均分。(教師在磁鐵下貼出紙條,學生齊讀一次)

<二>、探索新知

1、學習例2

(1)、創設情境

教師以講故事的形式創設情境:一天,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隻小動物來到老馬家作客(課件出示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隻小動物),老馬非常熱情的招待他們,拿出6個又大又紅的桃子(課件出示6個桃子),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看見了都饞得直流口水,老馬心裏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這三個小鬼一定會吵翻天,所以老馬想請我們206班的小朋友幫幫忙,把桃子分好,不過在動手之前有兩個問題考考大家:①、是要大家把6個桃子分成幾份?(當學生説3份時,教師出示3只盤子)②、該怎樣分?

(2)、動手實踐三:

教師:下面請同學們用數字卡片代替桃子動手分。

(3)、觀看動畫演示分桃子的過程

教師:在同學們分的時候,老馬也在分,下面看看老馬是怎樣分的。(課件演示第一次分的過程)提問:每盤放了幾個?分完了嗎?繼續分。(課件演示第二次分的過程)提問:老馬分了幾次才分完?第一次每盤放幾個?還剩幾個?第二次每盤又放幾個?

(4)、動手實踐四:

現在請同學們學老馬的樣子分一次?

(5)、學生上台演示分的過程

教師:誰願意上台分給大家看?(用磁鐵演示)

(6)、教師歸納小結:把6個桃子放在3個盤子裏,每盤放的同樣多,就是把6個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做,國小數學教案《《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參賽)》。

2、學習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①、除號

表示除法的運算符號叫除號(板書:÷),先寫橫,橫要寫平,然後上下各一點,兩個圓點對齊。

②、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把要分的東西的總數6寫在除號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數3寫在除號的後面,除號表示平均分,每份分得2個,2寫在等號的後面。(教師邊講解邊板書)

整道算式讀作“6除以3等於2”(板書,全班齊讀一遍),學生讀“8÷4=2”進行鞏固。

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書,學生齊讀),學生説“8÷4=2”的意義。

<三>、形成練習

(1)、做“做一做”第一題的第一小題

①、讀題,理解題意

請一名學生説説題目要求我們做什麼?

②、動手實踐五:

學生根據題意進行操作並填出算式。

③、觀看動畫

學生觀看動畫演示分小棒的過程。提問:總共分幾此?第一次每堆放幾根?

④、指導列式

要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幾根該用12除以幾?等於幾?

為什麼除以3?

算式中的12表示什麼意思?除號表示什麼?3表示什麼?4表示什麼?

(2)、做“做一做”第一題的第二小題

①、學生獨立做

②、集體訂正

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幾根該如何列式?12表示什麼?4表示什麼?3表示什麼?

③、比較一、二兩題

為什麼第一小題是除以3,而第二小題除以4?

(3)、做補充練習

教師把10本作業本平均分給2名同學,每名同學分得幾本?

課件出示題目,學生説説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數所表示的意義。

<四>、歸納小結

今天我們通過分東西學習了什麼新知識?(板書:除法的初步認識)知道了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五>、課堂作業

做練習十二的第一題

<六>、板書設計(略)

五、教學設計説明

<一>、教材分析。

計算教學是國小數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教材在編排時從分東西引入,通過分東西使學生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例1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些實物,藉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例2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然後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練習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後再説説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並且從"平均分"的過程清

楚、直觀地瞭解除法的含義;

2、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義;

3、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語言表達能力;

4、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和對除法的濃厚興趣;

5、教育學生熱情待人。

重點: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三>、教學設計

1、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①、從生活實際出發,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大認知規律;

②、課堂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實現三為目標;

③、立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④、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情境和氛圍。

2、教學設計的幾個層次

①、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張數字卡片隨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張數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樣多。通過第一次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彙報引出"同樣多",通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②、用"平均分"指導操作

在教師講完故事後,讓學生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就用剛學的"平均分"來指導學生動手操作。

③、解決如何"平均分"

上一實踐只是讓學生嘗試着平均分,並沒有告訴學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學生操作之後,觀看老馬分的過程,在模仿老馬的分法進行分,最後請一個學生上台展示,幫助學生解決了平均分。

④、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

解決了"平均分"之後,教師指出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來表示,於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⑤、結合除法算式教學除法算式的讀法和意義。

認識除法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62頁例3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平均分小棒的活動,溝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過;

2.通過溝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列除法橫式、書寫除;

3.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數學的嚴謹性,;

教學重點:除法豎式的書寫方法以及理解除法豎式中每;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1.出示題目,明確題意;

2.學生自主解決問題

3.彙報交流

(設計意圖:溝通符號表徵、圖形表徵、語言表徵三者之間的關係,體會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表徵形式,但含義是相同的。)

二、根據平均分的操作理解除法豎式的寫法,明確豎式中各數的含義

1.整體感知寫法

2.溝通平均分操作與書寫除法豎式之間的關係,理解豎式中每一個數的含義

(1)建立聯繫。

(2)溝通關係。

3.回顧對比,理清寫法

4.嘗試練習,進行鞏固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如下問題。

(1)這個除法豎式的意思你讀懂了嗎?

(2)豎式中兩個16表示的意思相同嗎?它們分別表示什麼?

(3)你發現這道題和剛才的題目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

(4)分完後沒有剩餘的時候,我們怎樣表示?

5.鞏固表內除法豎式

三、對比反思,總結全課,積累經驗

教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教師:除法豎式和除法橫式的寫法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除法豎式有什麼好處?

認識除法教學設計6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第四冊P18-19例4、例5及P20練習四(2、3、4、)

教材分析:計算教學是國小數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教材在編排時從分東西引入,通過分東西使學生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例1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些實物,藉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例2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然後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練習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後再説説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並且從“平均分”的過程清楚、直觀地瞭解除法的含義;

2、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義; 3、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語言表達能力; 4、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和對除法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各種水果圖片若干,紙袋若干。

教學方法:講授法、演示法、小組合作、動手操作

教學過程:

一、理解平均分

把8個圓片平均分成2份,你會分嗎?

⑴動手分一分

⑵同桌説一説:你是怎麼分的?

⑶彙報演示(課件展示)

生1:我是這樣分的,3個一份,正好兩份。

生2:我是2個2個分,先左邊4個,再右邊4個。

生3:我是2個2個分,先左邊2個,再右邊2個,直到分完。 生4:我是1個1個分,先左邊1個,再右邊1個,直到分完。 ??

⑷小結:剛才小朋友對8個圓片進行平均分,有的是4個4個分,有的是2個2個分,有的是1個1個分,但不管怎麼分,都是把8個圓片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個,那就是平均分。

二、除法的初步認識

1、把12個圓片平均分,你想怎麼分就怎麼分,你會分嗎?

⑴獨立動手分一分

⑵同桌交流,你是怎麼分的?

⑶彙報交流:出現多種情況(略)

學生彙報分的過程和結果,教師同時繼續演示課件

2、介紹除法的書寫來源

“平均分”在數學中也可以用一種計算方法來表示——除法,除法的符號是除號,除號怎麼寫呢?(師生交流書寫)“平均分”該怎樣用除法來表示呢?

3、除法的含義

選擇其中情況一種來講

如:○○○○○○○○○○○○

師:這幅圖是把多少個圓片平均分?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多少個? 生:把12個圓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3個

(指多名學生説圖意)

師:剛才説的圖意怎樣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1 :12÷4=3

生2:還可以列成12÷3=4

師:先來看第一個算式,12÷4=3表示什麼意思呢?

生:(説圖意)

師:那12÷3=4又表示什麼意思呢?

生:(沉默)

師:(引導)分幾個圓片?每份

幾個?正好分成多少份?

生:(説含義)

4、理解除號的意義。

追問,還有誰會列除法算式,你們怎麼知道的?

在學習的道路上,要多問幾個為什麼?(根據同學們的發言,你有什麼疑問。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貴有疑,有疑問、有思考,你就會有進步??)

(除號表示什麼意思?為什麼要用除法來計算?)

介紹除號的寫法:

寫時先畫一條橫線,再上下各一點,橫線要直,兩點要圓且對齊。 展開想象,你怎麼理解並記住這個符號就是除號?(一條橫線可以看做是把物體進行平均分,上下兩個一模一樣的圓點可以看做是每份分得同樣多。)

5、介紹除法算式的寫法、讀法

我們把要分的蘋果的總數6寫在除號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數寫在除號的後面;每份分得結果寫在等號的後面。

不看圖,你能説説6÷2=3,表示什麼意思呢?(表示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

這個算式讀作:6除以2等於3。

6、小結:把總數進行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對一幅圖,就可以列出兩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7、給其餘幾幅圖列出相應的除法算式

8、質疑:看書上例題,你知道了什麼?還有什麼疑問?

9、基本練習:

書上的“做一做”---- 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

(1)明確要求:讓學生把18塊餅乾平均分成三人(2人)(6人),每人分幾塊?並一一寫出除法算式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彙報。不看圖説説每個除法算式的意義。

三、鞏固練習(略) 1、先擺一擺,再寫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幾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幾份?

__________

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注意個別指導.訂正時讓學生説説分的過程和結果.也可以把1、2題進行對比,讓學生知道雖然都是12根小棒,因為第1題是每2根1份,第2題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數也不同

2、補充練習

教師把10本作業本平均分給2名同學,每名同學分得幾本? 課件出示題目,學生説説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數所表示的意義。

四、歸納小結

今天我們通過分東西學習了什麼新知識?(板書:除法的初步認識)知道了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教學反思:

㈠效果分析

這是一節研討課,也是一節嘗試課,曾在多個班級試教過,嘗試着把包含除和等分除合併在一堂課上,主要觀點是:不區分兩種分法,認為“不管怎麼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樣多都是平均分”,能看圖列出兩道相應的除法算

認識除法教學設計7

上課意圖:學生在學完“除法的初步認識”後,很多孩子在解決問題時都是直接利用乘法口訣計算,對除法算式表示的含義不夠明確。例如,同樣是用15÷3=5這道算式計算“一共有( )個桃子,平均放在( )個盤子裏,每份( )個”和“一共有( )個桃子,每個盤子裏( )個,分成( )盤”時,對兩題的理解混淆不清,即對於“將誰平均分、平均分成幾份、求出的是幾份”這些問題理解不透。這節課,我們將試圖溝通“除法”和“減法”之間的聯繫,引導學生理解減法是一種“分”的運算,而除法又是“分”中的“等分”運算,加深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把知識教“薄”。

教學目標:

1.梳理比較“等分除”與“包含除”,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

2.經歷自主表徵的過程,在對比中溝通減法與除法的聯繫。

3.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深人理解除法的意義,溝通減法與除法之間的聯繫。

教學準備:

課件、小磁片、作業紙。

教學過程:

一、質疑,自主表徵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除法。(板書:21÷3=口)等於幾?怎麼驗證它是對的?

引導學生畫一畫、分一分、算一算,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在作業紙上。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畫一畫、分一分、算一算的表徵過程,化抽象為具體,在交流比較中進一步明確算式表達的含義。)

二、溝通交流

1. 交流反饋自己的想法

(1)乘法口訣

(2)分一分,投影展示學生分一分的情況。

把21個圓平均分成3組,每組7個。小磁片展示,板書:21÷3=7(個)

師:誰還有不一樣的方法?

把21個圓,每組分3個,能分7組。小磁片展示,板書:21÷3=7(組)

2. 辨析,理解除法意義

師:兩道算式中的“3”表示的意思一樣嗎?分別表示什麼意思呢?對照兩幅圖説一説。

師:還有沒有不同的方法呢?可以用減法算式表示嗎?

師:你是怎麼想的?

師:減了幾個3?

(設計意圖:在交流中,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的見解,注重肯定學生的回答,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悦;在對比中,讓學生直觀感知兩個“3”的不同意義,進一步明確“包含除”和“等分除”的聯繫與區別。)

3.對比,溝通減法與除法的聯繫

師:觀察減法算式和除法算式,這兩道算式之間有聯繫嗎?

小結:每次減3,減了7次等於0,説明21裏面有7個3,像這樣從一個數裏連續減去相同的數,就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你們更喜歡哪種表示方法呢?為什麼?

現在,我們從21個圓片中每次移走不同個數的原片,(第一次拿走4個,第二次拿走5個,第三次拿走6個,第四次拿走6個)你能用一道減法算式表示嗎?

這道算式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呢?為什麼?

(設計意圖:同一題材的情境便於比較,有利於直觀感受數學事實,有助於學生感悟除法和減法之間的內在聯繫。從學生呈現的答案,利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建立了除法和減法的關係橋樑,突破了難點。)

三、編題,鞏固意義

自主編題

根據21÷3=7,你能編一道數學問題嗎?

小結:不管是分什麼,只要每份分得一樣多,我們都可以用除法表示,除法就是平均分。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打開思維,用生活中的實例表示21÷3=7,進一步鞏固出除法的意義,有利於學生把握除法的本質)

四、總結,回顧意義

學了這節課,你對除法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設計意圖:讓學生暢所欲言,及時梳理知識,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結合板書進行總結,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

認識除法教學設計8

除法的初步認識

教學內容:

課本P19頁例5,練習四第4、5、6題。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温故知新,繼續學習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準備:情景圖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設置問題,引導參與

1、談話,出示例5情景圖。

(1)、要求仔細觀察,看看需要解決什麼問題?

(2)、熊媽媽是怎樣分竹筍的?你能用算式來表示嗎?

(3)、學生動手操作後教師課件演示熊媽媽分竹筍的過程,再列出算式。

2、這個算式表示什麼意思?

3、為什麼這個算式也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温故知新,為進一步學習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二、學習新知

1、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1)、除法算式中的三個數你能幫它取個名字嗎?

(2)、先讓學生自己取,然後請學生看書學習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請學生對照算式與情景,説説算式中各數所表示什麼?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麼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學生思考、比較、討論。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思考、比較,讓學生知道把一些物體或一個總數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就用除法來計算。

三、應用,加深理解

1、課本第19頁的“做一做”。

(1)、明確要求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彙報。

(4)、小結。

2、挑戰園地:

(1)、練習四第4、5題。先讓學生畫圈一圈進行平均分,分後再填寫算式。

(2)、練習四第6題:先讓學生看圖,敍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讓學生動手圈一圈,圈好後填寫算式,最後讓學生對照圖説一説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四、課堂總結。

認識除法教學設計9

  教學內容:

新人教版二年級下冊學習除法的含義及讀寫法。教科書第18頁的例題4。 設計理念: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在生活中國小生有分物品的經歷,但缺少平均分的實踐經驗。因此,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為本節課的重點,亦是關鍵所在。在備課時抓住這一關鍵,從以下幾方面來設計教案。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教材因篇幅的限制,提供給學生感知的背景材料極其有限,且信息都處於“靜止、儲存”狀態,不利於學生的感知和抽象概括。因此,在研究教材、學生的知識、技能、心理特點等因素的基礎上,發掘教材潛在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經教學法的加工,營造情境氛圍。架起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之間,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聯繫的橋樑.使學生在積極參與、體驗,並在已有知識經驗的支持下,自主能動地探索,實現數學的再創造。課一開始,通過創設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童話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新課。

2.重視操作,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教學中,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多次讓學生進行操作。把平均分物化成看得見、摸得着的材料。教學一開始,就是學生的操作:把12個竹筍分給4只小熊該怎樣分?在這裏,未做任何提示,讓學生根據已有的認識水平去分,再要根據分的結果寫出算式,並學習算式表式的含義。接下來讓學生再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每盤放幾個?在學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結果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含義,掌握除法算式的讀寫法及含義。 3.面向全體,體現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把提高與發展每個學生作為素質教育的落腳點,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各自的實際水平基礎上主動、充分地發展、提高。在設計活動時,人人動手分學具;在相互交流中,體會多種分法的共同性——每份分得同樣多。無論是一個一個地分,還是用除法計算,都給予積極的肯定,並讓他們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使師生能共同體驗成功以及成功帶來的喜悦。

  教材分析:

在這課之前,通過分東西,學生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動,學生還不知道

除法的情況下,從生活經驗出發,在操作水平或表象水平上解決除法問題的過程。學生從中積累了一定的平均分的經驗。從本節開始,學生要認識除法。除法的本質就是平均分。這個認識過程就是如何把平均分的操作過程及結果用算式表示出來的數學化過程。因此本節課,從學生熟悉的“分竹筍”的具體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從而理解除法與平均分的聯繫,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同時,介紹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進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並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計算教學是國小數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學生通過前幾節課大量的等分活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對等分的含義也有比較明確的認識,在此基礎上,用除法表示等分過程,學生應該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本課在等分的過程中,教師應着重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概括,建立除法算式與等分活動之間的聯繫。

教法和學法:新課標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規律,獲得數學經驗;而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參與和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着對學生進行積極的評價、關注他們的學習方法、學習水平和情感態度,促使學生向着預定的目標發展的作用。”因此,在本節課中,在教法和學法上,我力求體現以下兩個方面: 1、 教師着重為學生創設情境,並適時點撥,要敢於放手,給學生的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儘可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2、 學生重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習方法、合作意識和能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體現以活動促發展的活動教學思想。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l.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懂得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2.使學生初步學會除法的算式和寫法。

過程與方法

經歷除法含義與除法算式的形成過程,體驗歸納、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生動手分竹筍的活動,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陶冶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操。

教學重點: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初步學會除法算式的讀寫法.

教學難點:幫助學生建立除法的概念,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孩子們,你們知道我國的動物國寶是什麼嗎?對,是大熊貓。今天熊貓盼盼邀請了幾位小夥伴來家裏做客,媽媽為她們準備了12個竹筍。

課件出示:12個竹筍,和4個盤子。

師:如果盼盼想把這些竹筍平均分給大家,應該怎樣分,你願意幫助盼盼招待小夥伴嗎?

二、動手操作,明確含義

1、動手操作,激活經驗

師:用你們手中的學具代替竹筍,動手分一分。

鼓勵學生有多種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兩支兩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無論怎樣分,結果都是一樣的:每個盤子裏放(3)個竹筍。

2、直觀展示,形成表象

師:誰願意和大家分享一下,説説你分的是什麼,怎麼分的,結果怎樣? 課件呈現結果圖。

3、語言表述,明確含義

師:結合操作過程,你能説説這幅圖表示的含義嗎?

生: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每盤放(3)個。

【設計意圖:利用手動的生活情境,設置問題引發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通過直觀圖,使學生建立平均分的統一表象,温故知新,結合圖對平均分竹筍的活動進行語言表述,為

學生建立除法概念做好準備。】

三、自主嘗試,突出含義

1、自主嘗試,算式表徵

師:你能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每盤放3個。”這件事用算式表示出來嗎?

學生大膽嘗試,師巡視指導發現典型案例。

2、展示交流,突出含義

師:將你在嗎創作的“作品”進行展示,並説説算式表示的含義。

12:3 3 3 312〈4---3 12-3-3-3-3=0 3+3+3+3=12 12÷4=3

觀察同學們創造的算式,雖然形式不同,但表示同樣的含義,都是“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每盤放3個。”

【設計意圖:通過讓每個學生進行算式的表徵再創造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在不斷的交流比較中,突出算式表達的含義。】

四、建立概念,學習除法

1、激發需求,認識除法

師:剛才大家寫的算式各式各樣,像這樣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問題,都是平均分。在數學上統一用除法來表示。(板書課題:除法的初步認識)

師指導書寫:寫除號時,先畫一短橫,上下各一點,橫線要平直,上下兩點要對齊。

2、滲透文化,深化含義

課件出示:1659年,瑞士數學家拉恩在他的《代數》,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天橫線把兩個小圓點分開,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3、寫出算式,體會關係

教師:“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每盤放幾個?”這道題可以寫成 板書:12÷4=3;這個算式讀作:12除以4等於3。

誰來説説這個算式中的12、4、3分別表示什麼?

這個算式表示的含義是什麼?(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除法的建構過程,感受學習除法的價值。通過明確

算式中的數與平均分的對應關係,強化對除法含義的理解。通過相關數學文化的滲透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含義,增強學習除法的興趣。】

4、及時鞏固,靈活運用

出示課件:(1)“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2個盤子裏,每盤放幾個?

(2)“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3個盤子裏,每盤放幾個?

寫出除法算式,再讀一讀。

師歸納小結:數學中平均分的問題就有用除法來解決,上面的這3個算式中12我們稱為總數,平均分成的4、3、2份是份數,每盤放的個數叫每份數。

【設計意圖:在引導學生靈活應用平均分的基礎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在引入除法的基礎上讓學生參與“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學習活動,給學生提供做中學的機會。讓學生通過操作進一步感受解決問題的過程,領悟除法意義。】

三、鞏固應用,加深理解

1、課件出示P13頁“做一做”, 自己讀題,理解題意:“把15條魚平均放在5個盤裏,每個盤裏放()條。”

請同學們動手分一分,寫出算式。

你能説出15÷5=3表示的含義嗎?

你能再説一件事,也可以用15÷5=3表示嗎?

2、課件出示練習三的第2題。

提問:每隻小熊分的同樣多是什麼意思?(平均分成2份)誰會列算式?為什麼這樣列算式?

4.完成教科書練習三的第3題。

讓學生討論後寫算式,並説一説為什麼這樣列算式?讓學生在練習中進一步瞭解除法的意義,鞏固對除法算式的認識。

5、説一説:你能説出生活中平均分的事例,列出除法算式嗎?

6、出示課件:考考你

□+□+□+□=8 □=?12=○+○+○ ○=?

四、總結

認識除法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運算。

2、 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理解除法的意義。

3、 讓學生認識除號,瞭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教學重難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課

1、 談話,出示情景圖。

2、提出問題:大熊貓想把12支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每盤應放幾支? 請小朋友想一想。

3、開展活動,解決問題。

(1)指名請學生上台演示。鼓勵學生有多種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 也可以是兩支兩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無論怎樣分,結果都是一樣的,每個盤子裏放( 3 )支竹筍。

(2)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剛才我們通過平均分幫助大熊貓解決了一個大問題。這樣的問題能不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種方法。

揭示課題:除法

二、民主導學

1、任務呈現

問:把12支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每盤放三支,是平均分嗎?你從哪裏看出來的?

像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以前我們學過加、減、乘法,它們都有各自的符號,今天老是再給你們介紹一個符號,它就是“÷”,讀作:除號。寫時先畫一條橫線,再上下各一點,橫線要直,兩點要圓且對齊。

每人獨立在練習本上寫一寫除字,然後組內互查,幫助寫錯的訂正。

把12支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每個盤子裏放( 3 )支竹筍。可以用算式12÷4=3表示,讀作:12除以4等於3。你能結合題目説一説12、4、3各自代表的含義嗎?

小組內互相讀一讀12÷4=3。

2、自主學習

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交流。

3、展示交流

生:我們小組來彙報:12代表12支竹筍,4代表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3代表每盤放3個

師:那12個蘋果,平均分成4盤,每盤三個,用算式怎麼表示?12根小棒呢?由此你發現了什麼?

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

生:算式都是12÷4=3。我發現:把12個東西平均分成4份,每份3個都用算式12÷4=3表示。

師:那15÷5=3 表示什麼含義呢?

師: 你能編一個用12÷4=3計算的題嗎?

認識除法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認識除號,會寫、會讀除法算式。

2.經歷看一看、説一説、分一分等數學活動,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逐步培養會學習、樂學習、敢於表達的意識。

教學準備:課件、學具小棒20根。

 教學重點: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除法算式與平均分活動的關係。

  教學過程:

 第一步:準備練習(情境導入)

孩子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平均分”的知識,你們都學會了嗎?好,在講新課之前,我們先來熱熱身。請看大屏幕——講述遊戲規則:

請出每組4號回答問題,答對加2分,答錯本組同學補充,只加1分。

請出參賽選手。答題。1號加分。

 第二步:出示嘗試題,自學課本

是啊,小熊貓很高興地把竹筍平均分給了4位小夥伴,可是它又遇到新的難題了,需要好朋友來幫助,誰願意做它的好朋友?(我)

大家真有愛心,可是要想幫助它解決問題光有愛心是不夠的,還要有知識,要學嗎?(要)

請看大屏幕——小熊貓就是被這6道題難住的,不過,你先別急,答案就藏在書裏,如果你找到了它,請把它圈起來,就可以幫助小熊貓了,開始吧!

讀一讀數學書13頁例4,並思考問題:

1、請你用自己的學具代替竹筍試着分一分,到底每盤應放( )個?

2、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平均分的過程。

3、你能用算式表示嗎?

4、想一想,12、4、3分別表示什麼?

5、你覺得除號怎麼寫最好看?它表示什麼意思?

6、你會讀這個算式嗎? 試着再讀一讀其它算式,如15頁第1題。

第三步:小組交流,全班彙報

活動規則:

1、與小組同學分享你的收穫,如果有解決不了的問題請小組同學幫助,弄明白後別忘了説聲“謝謝”。小組每人都彙報自己的學習成果,找出存在的問題。小組同學都發言的加合作學習分——5分。

老師巡視。

你們解決了哪些問題?哪道題有問題?準備幾號發言。

2、小組彙報學習成果,抽籤決定選題,推薦幾號答題加幾分,答錯扣相應的分數,本組同學補充加1分。

謝謝可愛的孩子們,在你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成功地幫助小熊貓解決了問題,不過,常老師想把這道題難度提高,你敢接受挑戰嗎?(敢)

請看大屏幕——搶答開始。

 第四步:教師點撥講解

你們太棒了!從這些題中我們發現平均分可以用除法來表示,除法的運算符號 “÷”,它就表示平均分,這就是今天我們學習的新知識。你們學會了嗎?

 第五步:第二次嘗試練習

接下來我們進入下一環節——自我挑戰本領強

比賽規則:

老師搖號選答題人,為了我們小組的榮譽,你們可要好好準備呀!自選題目,答對加相應分值。答錯本組其他同學可以補充,加1分。

悄悄告訴你,老師的考題就藏在13頁做一做1、2題和15頁2、3題,自己先在書上答題,好好準備一下!

答題——巡視——搖號——選題——加分

我們看看各個小組都得了多少分?

雖然各組獲得的分數不同,但大家都付出了努力,老師為你們驕傲,最後老師想送大家一句話——爭做小組中最受歡迎的人!有信心嗎?我期待着你的進步!

認識除法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二)使學生初步學會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三)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除法的含義.

難點:掌握第一種分法.

教具和學具

教具:6支鉛筆,8個正方體,6個桃,3個盤子.

學具:8個小正方體,12根小棒和15個小三角形.

教學過程設計

(一)通過實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義

教師拿出6支鉛筆,分給2個同學,可能有哪幾種分法?

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

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

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

在這些分法中,前兩種每人分的不是同樣多,最後一種分的每人同樣多,我們叫它為“平均分”.

怎樣進行平均分呢?

教師拿出6支鉛筆,請3個同學到講台前邊.教師把6支鉛筆分給3個同學,每人要分得同樣多,並請學生注意分的過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給1支.最後教師問:“分完了嗎?”學生回答後,教師再接着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給1支,教師問:“分完了嗎?”(分完了)

教師讓全體同學觀察,這3個同學每人分得幾支?學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師問:“每人分得同樣多嗎?”這就叫做“把6支鉛筆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2支.”

(二)教學例1

要求每個同學拿出8個小正方體,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後把8個正方體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樣多”,讓每個同學都動手擺一擺,分分看.教師巡視,瞭解學生擺的情況.

學生擺完後,教師指定1名分得好的學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過程,並説一説是怎樣分的.(學生:先拿出4個正方體,每份放1個,再拿出4個剩下的正方體,每份放1個)

“每份分得同樣多嗎?每份是幾個?”

教師指出:這就是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每份2個.

(三)學習“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教學例2,出示:“把6個桃平均放在3個盤裏,每盤幾個?”(邊口述題目,邊拿出6個桃和3個盤子)

“平均放在3個盤子裏是什麼意思?(就是每盤放得同樣多)

“把6個桃放在3個盤裏,每盤放得同樣多,應該怎樣放?”學生回答後,教師再向學生演示平均分的過程.因為要平均放在3個盤子裏,因此,先要拿3個,每盤裏放1個.然後再提問:“分完了嗎?”

教師再把剩下的3個桃,每盤放1個,提問:“分完了嗎?”

“每盤放幾個?”

“是不是每盤同樣多?”

“這樣分東西的方法叫怎樣分?”(平均分)

像上面這樣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把6個桃平均放在3個盤裏,都是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問題,在數學裏我們要用一種新方法——除法來計算.(板書課題:除法的初步認識)

“÷”叫除號,寫的時候,先畫一橫線,上下各一點,橫線要平直,兩點要對齊.

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個?這道題的除法算式怎麼列呢?(邊談話邊寫)要分的桃是幾個?把“6”寫在除號前面(板書:6÷);把6平均分成幾份?把“3”寫在除號後面;每份是幾?把這個“2”寫在等號後面.教師指着“6÷3=2”説明:這個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接着引導學生讀出算式:6除以3等於2.再指名一兩名學生説出算式的意思,並讀出算式.

然後讓學生打開書,引導學生看第45頁上小朋友分桃的圖.先要學生説説圖意,再指導學生用連線的方法,把右圖中剩下的3個桃分完.

(四)鞏固反饋

1.做課本中第46頁“做一做”中的題.

第1題的第(1)小題,先讓每個學生拿出12根小棒,動手擺一擺,然後把除法算式寫完全,再指名學生説出除法算式中每個數表示什麼.

第(2)小題,讓學生獨立做,教師巡視,然後集體訂正.

第2題先引導學生看懂圖意,要分多少個球?怎樣分?讓學生實際連一連,表示分的過程.然後在書上填寫算式,並指名讀出除法算式.

2.做練習十四的第1題和第2題.

第1題,先指名讀出除法算式,再讓學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説完全.

第2題,先指名讀算式,再讓每個學生用三角形擺一擺,然後填出得數,並説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小結:今天我們從動手分東西,學會了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的方法,還學會了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課堂教學設計説明

本節課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除法的最基本含義是“平均分”.因此,在教學過程設計中,首先通過分東西,使學生了解哪種分法是平均分,哪種分法不是平均分.

在此基礎上,研究怎樣分才能平均分.通過學生多次操作,對平均分有一定認識後,教師介紹“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時,用除法計算.把除法算式的讀法、除法算式的含義與具體操作緊密聯繫起來.

在鞏固反饋時,再一次動手操作,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除法的含義.

認識除法教學設計13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青島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信息窗1(森林裏的故事·森林宴會——除法的初步認識·平均分p50—53頁。)

【教材簡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有了分東西的生活經驗和數的分成及相同加數相加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除法是數學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則是認識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過森林裏的故事——森林宴會,引導學生在給小動物們分食物的活動中來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學生在有趣有意義的情境中主動地展開學習,體驗學習的快樂,併為後續學習除法的初步認識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本單元是青島版課程標準教科書第三冊的教學內容,這節課是本單元學習除法的開始,是進一步學習除法計算的基礎。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是學習本單元內容的重要前提,而學生對平均分很陌生,對分一分卻很熟悉,因此在教學中應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通過分一分探索平均分的方法,從直觀和真實感受中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教師如何通過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在體驗中發現,在合作中探索,在深化中發展,達到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是十分重要的。基於以上原因,特制定以下目標:

1、知識技能

初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理解什麼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義。

2、情感與態度

經歷平均分的探究過程,體會除法與人們生活的密切聯繫。

3、解決問題,數學思考

能用除法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分的含義,並會運用平均分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建構平均分的語言模型。

【教具學具準備】 課本、課件、實物投影儀,棋子

【學習方式】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信息

師:同學們,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麗的大森林裏看一看啊?

生:想。

師:那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吧,這些小動物在幹什麼呢?哦,原來他們在開豐收慶祝會呢。(課件出示情境圖)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麼數學信息呢?

(預設:學生可能會零零散散的説:有12個桃子……)

師:能不能把所有的數學信息接着説完?

其他學生又補充:……

師:説的真完整,那你知道這些東西是給誰準備的嗎?

(預設學生會説:桃子是給猴子準備的,蘿蔔是給兔子準備的,竹筍是給熊貓準備的,松果是給小松鼠準備的。)

師:你們知道的可真多!

二、整理信息,體驗“平均分”

1.分竹筍,體驗不同的分法。

師:大家快看,熊貓哥哥和弟弟正盯着竹筍呢,大家來猜一猜它們在想什麼呢?

(預設學生會問:怎樣分竹筍?)

師:小熊貓到底是怎麼想的呢?(課件出示:怎樣分竹筍?)這6個竹筍,它們該怎麼分呢?同學們能幫幫它們嗎?

師:教師根據學生髮言,板書數字作記錄。

熊貓哥哥 1 2 3 4 5

熊貓弟弟 5 4 3 2 1

師:我們有這麼多分法,都有自己的道理。大家可真聰明,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分法,你有沒有發現這裏有一種特別的分法呀?(學生獨立思考後討論交流。)為什麼覺得它最特別呀?

師:請學生彙報自己的發現。

生:有的每一份是同樣多的,有的每一份不是一樣多的;

師:(課件演示)把6個竹筍,分給了2只熊貓,每隻熊貓分得3個。它們分得同樣多。在數學中,這種每份分得同樣多我們叫“平均分”。(教師板書課題)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平均分。

師:我們把6個竹筍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3個。誰能像老師這樣把這句話再説一遍?(生重複2-3次)

2.分桃子,應用中理解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問題

師:小猴見我們幫熊貓分了竹筍,它們也等不及了。(出示課件)看,你發現了什麼數學信息?

板書信息:12個桃子,平均分給3只小猴子

師: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預設生:每隻猴子分得幾個桃子?)

師:如何進行平均分?

(2)動手操作,體驗平均分的過程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利用手中的棋子,幫小猴分一分好不好??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瞭解指導,關注學生不同的分法。)

分好以後,跟你的同伴説一説,自己是怎麼分的。

(3)展示分法,理解平均分

師:誰想來展示一下你們怎樣分的桃子?(學生上台展示如何平均分)

師:下面的同學仔細觀察他們是怎樣分的?

預設:1個1個的分的;2個2個的分的;3個3個分,再1個1個分的;4個4個分的。

師:分完了,小猴子滿意嗎?為什麼?

學生能説出:每隻小猴分的一樣多即可。(課件演示不同的分法)我們把12個桃子,平均分給3只小猴子,我們可以1個1個的分,也可以2個2個的分,還可以3個3個分,也可以4個4個的分。但是不管我們用哪種方法,最後每隻小猴都分得了4個桃子,它們分得的結果一樣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樣多,這些分法都是平均分。

誰能試着把剛才分的過程説一説。

3.分蘿蔔,應用中深化“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問題

師:熊貓吃到鮮嫩的竹筍,小猴也吃到了香甜的桃子,一邊的小兔子可等着急了,下面我們來聽聽可愛的小兔是怎麼説的?

(出示課件)板書:15個蘿蔔,每隻小兔分3個蘿蔔。

師:15個蘿蔔,每隻小兔分3個蘿蔔。你能根據這個信息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指名回答)

師:可以再請棋子來幫忙分一分嗎,這次要拿出多少個棋子?

生: 15個

(2)動手操作,體驗另一種平均分

學生動手分,教師巡視瞭解學生的分法,個別指導。

(3)展示交流,梳理分法

師:誰來展示一下你的分法?要先拿出多少個棋子?怎樣分的?分給了幾隻小兔?請一生上來分。(使用學具分一分)

學生邊説邊分:拿出3個分給一隻小兔子,再拿出3個蘿蔔給了第二個小兔,再拿出3個分給第三隻小兔,再拿出3個,又可以分給一隻小兔,最後剩下3個蘿蔔,再給1只小兔。這樣15個蘿蔔分完了,我們就可以知道分給了5只小兔子。

提問:這種分法是不是平均分?為什麼?

生:……

4.分松果,練習中提升思維

師:還剩下誰沒分到食物啊?小松鼠都等不及了,它跟老師説悄悄話了:有15個松果,每隻松鼠分5個松果,可以……(誰聽到小松鼠的悄悄話了?)

生:可以分給幾隻松鼠?

師:有15個松果,每隻松鼠分5個松果,可以分給幾隻松鼠?如果不用棋子,你能想出可以分給幾隻小松鼠嗎?先閉上眼睛想一想,再在紙上用鉛筆圈一圈。

師:誰來説説分給了幾隻小松鼠?

生:3只

師:你是怎樣想的?這也是平均分嗎?為什麼?

生:……

師:拿出5個分給一隻小松鼠,再拿出5個有分給了一隻小松鼠,還有5個又可以分給一隻小松鼠,分給了3只小松鼠。每隻小松鼠5個松果。這也是平均分。

4.自主練習,構建語言模型

師:森林裏的小貓和小豬也分到了食物,咱們來看看哪種分法是平均分?(課件出示。)

學生回答以後教師要追問:為什麼小貓是平均分的,而小豬不是平均分的。你能想個好辦法幫小豬平均分嗎?

(2)圈圈畫畫分蘋果,初步認識平均分語言模型

師:咱們用平均分的方法幫小動物們分了食物,也試着用這種方法分一分咱們喜歡吃的食物好嗎?

課件出示練習題。12個蘋果,平均分2盤,每盤分( )個。

師:還是這12個蘋果,平均放到3個盤子裏,每盤分( )個。

12個蘋果,每個盤子放3個,需要( )個盤子。

12個蘋果,每個盤子放2個,需要( )個盤子。

課件演示分的過程。

(3)小烏鴉碰到了一個難題,你們能幫幫它嗎?18個西紅柿,平均放在3個盤子裏,每個盤子放( )個。

三、課堂小結

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標籤: 除法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ep2q2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