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必備】設計方案合集六篇

【必備】設計方案合集六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效開展,時常需要預先開展方案准備工作,方案屬於計劃類文書的一種。方案應該怎麼制定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設計方案7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必備】設計方案合集六篇

設計方案 篇1

一、説教材

20世紀是科學技術空前輝煌的世紀,文章的作者僅用短短的幾百字就清楚地介紹了20世紀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因為本課教材是這個學期最後階段的學習內容,所以我認為應注意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本學期學到的閲讀方法,認真閲讀課文,體會課文在語言表達方面的特點,樂於與同學討論疑難問題,交流閲讀體會。

本課要完成的教學目標如下:

1、認識5個生字,正確理解新詞。

2、讀通課文,能聯繫生活實際,談出自己的閲讀感受。

3、瞭解20世紀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激發熱愛科學的情感以及學習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二、説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中,教師要努力轉變自己的角色,由課堂教學的“主宰者”轉變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因此,我在教學中力爭擺正自己的位置,給學生更多施展才能的空間。

課前,我佈置學生預習了課文,同時,他們也通過上網,蒐集了一些20世紀的科技成果資料。這些課前準備對學好這篇科普文章是很有幫助的。本課教學安排兩課時完成,我主要説説第一課時的教學想法:

1、讀中感悟:

閲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而朗讀又貴在一個“悟”字。在讀中“悟情”,在讀中“悟理”。科普類文章的感情色彩較淡,因此並不注重感情朗讀的訓練,但我認為,要理解文章的內涵,讀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本堂課上,我儘量多安排學生朗讀,並且着重抓住了課文第一段“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和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進行了朗讀的指導。我認為這兩句話,很生動地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意圖。

2、學習語言:

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是語言教學,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提高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是語文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學中,我先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瞭解,模仿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句式,説説農耕社會人們還沒有什麼。接着,引導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20世紀科學成果。在這樣的對比過程中,學生既感受了農耕社會與現代社會巨大的區別,又在收集資料中積累了語言、模仿運用中訓練了語言。

三、説學法

新時代對孩子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們不僅要有知識,還要有自主學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努力把學生放在首位,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引導、組織他們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1、開拓文本: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讓語文課堂教學向生活化拓展,從而活化語文學習。課前,我組織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瞭解農耕社會時的生活狀況,並收集現代科學技術成果的資料,讓學生在鮮活、豐富的社會生活和語文學習的融合中體驗生活的樂趣。

2、合作交流:

新理念指導下的語文教學更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樣不僅大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的精神。在體會“20世紀前後人們的生活有什麼不同?”這一環節中,我請學生與同桌合作學習,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又為學生創造了向他人學習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3、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不動筆墨不讀書” 是閲讀文章的一種好習慣。讀書動筆,能夠幫助記憶,掌握書中的難點、要點;有利於儲存資料,積累語言文字;也有利於擴大知識面,提高綜合分析能力。因此,在學習重點段落時,我要求學生默讀課文,並圈劃重點詞句,同學們在邊讀邊劃邊思中,深入體會文章,並養成讀書的好習慣。

四、説教學流程

本課教學安排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重在瞭解20世紀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第二課時重在體會科普文章語言簡潔、條理清楚的表達特點。第一課時教學過程如下:

1、視頻短片導入,揭題:

播放有20世紀科技成果的視頻短片,理解“世紀”的意思,告訴學生這些都是20世紀的科技成果,説説20世紀是一個怎樣的世紀,從而透徹地理解題意。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主學習課文,大致瞭解課文內容。

3、讀悟結合,研讀課文:

通過朗讀,交流,解決課前提出的疑問。

4、小結收穫,暢談未來:

總結學習收穫,並提升對課文的理解。

設計方案 篇2

教學內容:P99 例1 (乘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做一做及練習二十一部分練習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2、注意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

3、通過解決具體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重點:正確掌握用兩步乘法計算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難點:正確分析數量關係,使學生學會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發現並提出問題:

1、談話引入:

每天早晨,我們學校的同學們都要排着整齊的隊伍在操場上做早操。有位叫玲玲 小朋友的學校正在進行廣播操比賽。我們一起看,他們列成了整齊的方陣,正在展示他們的風采。這個方陣有8行,每行有10人,你能解決什麼問題?8×10=80(人)

2、接着出示P99例1情境圖:3個這樣的方陣一共有多少人?

3個這樣的方陣你怎樣理解?(每個方陣有8行,每行10人,有三個方陣)

80×3=240(人)

3、去圖剩文字:每個方陣有8行,每行10人,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你能自己解決這個問題嗎?把你的算式寫在你的課堂本上。

2、學生自己認真思考,獨立解答這個數學問題。指名學生演板(師巡視指 導:能想出一種方法的太棒了,如果能想出兩種三種就更厲害了!)。

3、根據學生的答案進行講解,交流:

每一種方法出示後讓學生説説你是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的?

方法一:10×8=80(人) 表示什麼?(表示1個方陣有多少人?)

80×3=240(人) 表示什麼?(表示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綜合算式:10×8×3=240(人)

方法二: 10×3=30(人)表示什麼?(表示3個方陣一橫排有多少人?)30×8=240(人) 表示什麼?(表示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綜合算式:10×3×8=240(人)

方法三: 8×3=24(人) 表示什麼?(表示3個方陣一豎排有多少人?) 24×10=240(人)表示什麼?(表示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綜合算式:8×3×10=240(人)

4、小結:看來同一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思考。觀察一下這三種方法都是用什麼方法來解決的?

5、揭題: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用連乘方法解決問題”。(板書課題:解決問題)在解決這一類問題時,我們都是先算一箇中間問題,再算最後問題,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綜合式。

三、練習應用,深化理解:

1、我們學校舉行科技文化節,每班兩名同學參加硬筆書法比賽,每個年級有四個班,全校一共有多少人蔘加比賽?

(1)你準備先算什麼?再算什麼?請按你的思路列式解答。

(2)完成後請同桌説一説你是怎樣想的`。

(3)彙報點評:重點讓學生説説你是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2、完成P101 第1題:小紅堅持鍛鍊身體,每天跑兩圈,跑道每圈400米,她一個星期(7天)跑多少米?

3、完成P102 第4題:你要注意哪個詞?(來回)怎樣理解?

4、這兒有個關於雞蛋的問題,出示P99做一做:李阿姨在超市上班,這麼多的雞蛋,李阿姨準備一個一個的數,你有什麼好辦法能教教她嗎?請同桌之間先説一説你打算先做什麼,再做什麼,將自己的方法寫下來。

(1)交流,反饋:

方法一:6×5=30(個) (表示一盤有多少個雞蛋?)

30×8=240(個)(表示一共有多少個雞蛋?)

綜合算式:6×5×8=240(個)

方法二:8×5=40(個)(表示8盤一橫排共有多少個?)

40×6=240(個) (表示一共有多少個雞蛋?)

綜合算式:8×5×6=240(個)

方法三:8×6=48(個) (表示8盤一豎排共有多少個?)

48×5=240(個)(表示一共有多少個雞蛋?)

綜合算式:8×6×5=240(個)

(2)你認為這三種方法中,哪種方法比較簡單?你最喜歡哪種方法?今後我們在想辦法解決問題的時候也要這樣,怎樣簡單怎樣做。

5、選擇題:一套卡片有24張,售價20元,8套卡片共有多少張?

A、24×20×8=3840(張) B、24×8=192(張) C、20×8=160(張) 小結:所以我們在做題要認真審題,選擇有用的、相適應的信息進行解題。

6、完成P101 第2、3題:

7、完成P102 第7題:小紅家一個人每月大約產生37千克垃圾,小紅家3口人一年大約產生多少千克垃圾?(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設計方案 篇3

1. 創設實驗環境,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

中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水平大致處在直接興趣階段,他們對自然現象的解釋和日常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處理等都具有濃厚的興趣。在課堂講授中,教師應儘量列舉大量的生產、生活中的實例,藉此向學生介紹現代科技知識。如果我們充分利用課件等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而且可以使教學變得有聲有色。針對一些抽象概念、規律的剖析,

可利用計算機課件輔助教學(因其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向學生展示當時當地無法直接看到的事物形態、發生的現象和過程,有利於學生全面、整體地認識客觀世界,建立表象這樣不僅可以創造實驗環境,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而且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參考網。

  2. 創新演示實驗和教學方式方法。

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實踐活動。

在國中物理教學中,不論是基本概念的建立物理規律的導出,還是重點、難點的突破,有經驗的教師總是通過演示實驗來完成。但傳統的演示實驗基本上是教師在講台上表演和講解,主要作用只是作為提高感性認識的手段,學生在學習上以視聽為主,缺乏動手練習和主動探索的機會,因而對所學知識理解不深。如果我們能根據國中生年齡特點心理特徵、思維特徵以及教學內容的不同特點和所設計實驗的不同目的要求,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來創新物理演示實驗教學,效果就不同了。

2.1 對學生易形成片面認識的物理概念或規律,要設計對比性實驗,採用“邊引導、邊實驗、邊分析”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通過分析、論證,形成概念,導出規律。

例如,國中生對“二力的平衡”條件往往存在片面的認識。為了引導學生獲得科學的結論,可按下面程序設計對比性實驗:教師先從日常生活中吊在電線上的電燈、放在桌上的墨水瓶等靜止狀態實例出發,提出“什麼是二力平衡”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從二力平衡現象中尋找二力平衡條件,進而做“二力平衡的條件”的演示實驗。讓學生仔細觀察並讀出小車靜止時兩邊砝碼的重量,並向學生提出探索性的問題:“二力在什麼條件下會平衡?”學生的回答開始往往不全面,甚至輕率地作出如下片面的結論:“二力平衡的條件是:二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這時教師不要急於去糾正它,而應該引導他們再仔細觀察,並設計下面兩個對比性實驗:實驗一,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別作用在兩個物體上(即用兩個小車拼合在一起代替前面實驗中的小車)進行實驗;實驗二,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體(小車)上,但兩個力的作用線不在同一直線上。通過這兩個實驗,學生否定了原先片面的論斷,接着他們又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了在第二個實驗中,物體轉到兩個力作用線在同一直線上時,它才保持靜止狀態。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將靜止的物體用手扭轉一個角度,使兩個力又不同在同一直線上,一鬆手,物體又發生轉動,失去平衡,直到兩個力的作用線在同一線上時,物體又處於靜止狀態。參考網。學生通過這幾個實驗的對比分析。自己“發

現”了規律,高興地總結出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在同一直線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這兩個力就平衡。”從而得出正確的科學結論。參考網。這樣學生完成了自己的“發現”,成為知識的“發現者”。

2.2 對於學生難以理解的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要通過設計多個趣味性、啟發性與科學性相結合的實驗,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採用“邊引導,邊實驗,邊分析”的教學方法,運用“實驗——分析——結論——再實驗——再分析——再結論”。不斷深化的程序和做法逐步引導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最終形成概念。

例如,大氣壓強這一概念對國中生來説是比較抽象的,教學中要做好如下四個逐步引深的實驗:①首先讓學生在猜想的基礎上,觀察覆杯厚紙片的演示實驗,目的是為了證明大氣壓存在,講課時先讓學生思考:放手後,厚紙片會掉下來嗎?然後教師演示這個實驗,當學生看到紙片不會掉下來這個現象時,無不感到新奇有趣。接着教師提出:“這時厚紙片受到哪些向下力的作用?為什麼它不會掉下來?”這樣引導學生分析討論紙片不

會掉下來的原因。他們很自然地會悟到厚紙片不會掉下來一定受到一個向上的壓力作用,這個壓力只能是大氣產生的,由此可見大氣能對厚紙片產生壓強。②接着增加一個“漏斗——橡皮薄膜”的演示實驗,將漏斗口用橡皮薄膜紮好,然後用抽氣筒將漏斗內空氣抽掉,引導學生觀察到橡皮膜下凹改變橡皮膜所對方向,橡皮膜下凹不變。這個實驗表明了各個方向都存在着大氣壓強。③進而進行馬德堡半球實驗,進一步證明了大氣壓和各個方向都有壓強,而且大氣壓很大(讓兩個學生現場演示)。④教師再進一步進行托裏拆利實驗,目的是測出大氣壓數值。上述四個實驗和分析一環扣一環,把教學內容逐步引深。

  3. 結合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有目的地補充一些課內外的實驗活動,增加手腦並用機會

為了加深學生對物理內容的理解和靈活運用,着眼於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和培養動手能力,可有目的地增加一些學生實驗。例如,用阿基米德定律測鐵密度,學生總以為測密度必須用天平量筒才能測出,而用阿基米德定律測密度既不需要天平,也不需要量筒,只需一個彈簧稱即可。增加這個學生實驗,可使學生把密度知識和浮力知識有機地結合到一起,使學生既對浮力這一知識難點的認識得到了昇華,又掌握了阿基米德原理的運用,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4.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有相當一部分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演示實驗,都是以教師為主體的,學生僅僅是旁觀者,沒有直接參與,這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教師應儘可能地將演示實驗變為學生實驗,這不僅有利於學生掌握物理知識,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調動他們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從而充分發揮非智力因素的能動作用。在教學中,凡是學生能做的實驗,教師都應積極地讓學生動手去做,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一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進行大膽的猜想、假設,然後為驗證自己的猜想和假設進行實驗;二是讓學生自己找出實驗原理,設計和討論實驗方案,選取實驗器材。在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不僅僅是給學生提供儀器,還應檢驗學生實驗方案的可行性,特別是對學生實驗方案中涉及安全的錯誤進行糾正。對學生合理的建議及新穎的實驗方案給予肯定和支持,儘可能地提供學生的實驗方案中所需的儀器並指導他們使用。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參與問題的提出、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收集數據、分析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不僅學習了物理知識,而且體驗了科學探究的樂趣,領悟了科學的思想和精神。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應變能力,使學生的分析抽象概括綜合表達能力得到了訓練和發展。

  5. 結束語

總之,通過實驗,引導學生多觀察、多動手實驗、多動腦思考、多分析討論,既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增加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開拓、創新的能力。

設計方案 篇4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內容,體會感情。

②理清結構,展開合理聯想和想像。

③增強求知慾,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發揮聯想和想像,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課前準備

教師可利用網絡或書籍查閲有關化石的資料,並指導學生蒐集有關資料;有條件的地方可組織學生參觀相關展覽,進一步瞭解生物進化的過程,為學習本課做準備。

○教學內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學抒情詩,展示了人類對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讚美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詩中一系列的疑問將人們帶入奇幻的神話般的生物世界,又用優美的語言富有感情地讚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學習這首詩,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來理解詩中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設計

精心導入

①可採用多媒體電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關化石的圖片,並配以音樂、旁白解説,引起學生閲讀的興趣。

②也可用音樂導入:《木魚石的傳説》“有一個美麗的傳説,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它訴説善良……講述美好……”同學們聽了歌曲,也會想像到,精美的石頭怎麼會唱歌呢?它怎樣講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詩歌寫道:“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説話?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石頭真的能向我們講述神奇的故事嗎?讓我們共同研讀一首科學抒情詩《化石吟》。

出示課題及學習目標。

感知內容

在聽讀前,檢查預習練習:讀一讀,寫一寫。

(過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動優美的科學抒情詩,它向我們展示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並讚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本詩前後呼應,節奏鮮明,音樂性強,易於誦讀,在誦讀中能體會詩人的感情。請聽老師範讀。(配樂範讀課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請同學們跟讀課文(跟教師朗讀一次)。好詩不厭百回讀,請同學們自由朗讀,並在朗讀中思考問題。

[問題組](大屏幕投影出示):

a.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

b.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c.本詩可分為幾層,試概括大意。

學生可在自由誦讀中思考,然後討論,討論時要給予充分的時間。討論後教師引導學生明確:

a.本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b.詩歌表達了作者對科學神奇與人類偉大的讚美之情。

c.詩歌分為三層:1—2節通過發問,引發聯想;3—6節具體抒寫,無限遐思;7節迴應發問,照應開頭。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後,可以再次指導朗讀,為進一步理解詩歌做鋪墊。

研讀賞析

①教師導學:對文章的大體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瞭解,還應學會細緻研究好的章節、詞語,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②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問題組,學生思考並體味)

問題組:研讀3—6節,思考下列問題。

a.“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b.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c.“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是寫人嗎?你是怎樣理解的?

d.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時,你有何感想?(此時可以出示一組圖片,也可以利用課本的圖片。)

e.從詩中找出你喜歡的一句,品味賞析一下,説説你喜歡的理由。

以上內容在朗讀後由四人小組討論。每組討論一個題,e題每組都要討論。發言時可以展開小組競賽,比比哪個小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啟迪意義。

學生髮言可以暢所欲言。假如學生希望教師指點或總結時,教師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緒引向遠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現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貴的密碼”,是因為在化石中,作為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着,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刻下道道皺紋”寫的是化石,這是一種比喻,人臉皺紋是生命歷程的寫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臉皺紋,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檔案嗎?其餘的內容,只要想像合理,賞析到位即可。

③學法指導

好詩閲讀有節奏,反覆吟誦感悟深,重點詞句細品味,聯想想像悟中心。

簡單的內容歸結、板書:

發問想像——遐思飛躍——回答呼應

神奇景色——人類偉大——讚美科學

④合作探究

通過導學、探究、學法指導的學習過程,學生可以繼續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可以調動學生的想像力和從小積累的一些生物知識,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注意將語文知識和自然知識結合。如:“沉睡千年的石頭説了話”能説些什麼呢?除課文之外,還能想像些什麼?

a.質疑交流

研讀文章有哪些思考和體驗,或有哪些疑問?教師與學生可以相互質疑,形成參與式討論。

b.拓展延伸

◆教師出示錄像或圖片,介紹某種古生物。

◆ 學生也可展示自己蒐集的材料,做口頭介紹。

延伸作業

參觀或查閲資料後,寫一點感想,題目可定為《遠古的遐思-------讀(觀)××有感》

點 評

此教案符合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精彩的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科學抒情詩產生了探究的慾望;同時在教學中注重了詩歌韻律的教學,在理解的過程中加強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加深理解。特別在賞析研讀和拓展延伸中,鮮明地體現了想像的層次性。如“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時,你有何感想?”“你最喜歡哪一句?品味賞析一下,説説理由”,這些內容激活了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暢所欲言,明確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值得一提的是,此教案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時,還注重了語文的工具性的特點,使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機地結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另外,板書設計方面也有較強的概括性和藝術性。

設計方案 篇5

指導思想:為了進一步推進文明校園、實驗中學校園建設,為師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工作環境,我校積極響應中國小控煙精神,大力宣傳吸煙的危害性,開展控制吸煙活動。更好地為青少年學生創造良好的無吸煙環境,教育培養學生不吸煙,同時以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職工的健康意識,為創建一個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學習和工作、生活環境,特制訂實驗中學控煙工作實施方案。

一、控煙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趙志文副組長:寧志宏 鄭曉明成員:宣金山 馬寶良 任立濤 王振宇 李富友 鄭玉詠劉海志 劉 冰 曲廣宏 天蒼崔漢學 馬寶增 周憲傑

二、工作目標

通過“無煙校園”的創建活動,營造學校無煙環境,帶動全社會無煙環境的建立,全校力爭達到無煙校園的標準。

三、落實措施

1各班級班主任在本班排查,將本班曾經吸煙的同學報送政教處,由學校統一給這些學生做吸煙有害健康的知識講座;

2在學生中開展“創建無煙學校”簽名活動;

3每個班級開展“吸煙危害健康”主題班會,每個班級設立控煙宣傳欄;

4學生中開展“禁煙大家談”活動,要求每個學生寫出控煙教育心得體會;

5學校在教學樓和住宿樓內設立控煙舉報箱,及時掌握學生有無吸煙現象。積極為學生創造一個安寧、清潔、健康的學習、生活環境,讓學生遠離煙害。

7利用政治學習、教研活動等各種途徑,在教職工中開展控煙、戒煙、禁煙教育,使控煙、戒煙成為教職工的自覺行動,提高教職工的控煙能力。充分利用主題班會、板報、廣播站等各種形式,對學生開展吸煙有害健康的宣傳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增強學生的自我保健意識與能力。

8學校領導帶頭不吸煙,全體師生共同參與控煙活動,人人爭做控煙主人,努力共創“無煙學校”新局面。

奈曼實驗中學政教處、團委

20xx年11月5日

設計方案 篇6

學習目標

1、讀讀記記“傳奇、咆哮、曠野、吉祥、柔順、象徵、妖魔、恐怖、一無所有、鬨堂大笑、能歌善舞、讚歎不已、身無分文、兩面三刀、別無所求、隨心所欲”等詞語。

2、默讀課文,瞭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戲劇藝術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3、學習文章準確的説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瞭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戲劇藝術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教學難點

學習文章準確的説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

蒐集關於藏戲的圖片、音樂集文字資料;蒐集感興趣的其他劇種的資料。

整體設計意圖:

《藏戲》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講了藏戲的形成和藏戲的特色。文章結構清晰,語言生動傳神,富有文學色彩。教學本課,我採用先“明確學習任務,再學習課文”的方法,讓學生從一開始就明確了學習任務,將精力全部投入到學習中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明確學習任務

1、不同的地方不僅有不同的節日風俗,還有獨具特色的藝術樣式,比如,安徽的黃梅戲,河南的豫劇,東北的二人轉。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講的是藏族的傳統劇種——藏戲。(板書課題)

2、默讀“文前提示”,看看對我們提出了什麼要求?

(提出的要求是:弄清藏戲是怎麼形成的?它有什麼特色?在用自己的話説一説。)

【設計意圖】

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可以有效利用課堂時間完成學習任務。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讀文,相機指導學生把課文讀通順,理解“咆哮、吞噬、雄渾、開山鼻祖”等詞語。

【設計意圖】

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學習、理解詞語,更容易掌握。

三、再讀課文,理清思路

1、默讀課文,思考:藏戲與其它劇種相比,獨具魅力的地方是什麼?畫出相關段落。(8~20自然段)

2、交流討論

(1~3概括藏戲的特點;4~7開山鼻祖唐東傑布開創藏戲的傳奇故事;8~20介紹藏戲的特點;21總結全文。)

【設計意圖】

理清思路,更好地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四、瞭解藏戲的傳奇故事,感受藏戲魅力和文化內涵

1、齊讀課文最後用一句話説:“藏戲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師傳身授下去。”

2、藏戲的創始人是誰?關於他又怎樣的故事呢?讀4~7自然段。

3、交流彙報

4、補充有關唐東傑布資料。

5、感情朗讀,表達出藏族人民對唐東傑布的愛戴。

【設計意圖】

通過學習藏戲的傳奇故事,交流蒐集到的有關唐東傑布的資料,瞭解唐東傑布,感悟藏民對他的愛戴。

五、瞭解藏戲的特點,感受藏戲魅力和文化內涵

1、藏戲的特點是什麼?小組合作探討。

①“面具”的特點及作用。

②舞台簡樸;

③劇情靠解説、説唱來描述;

④開場、正戲、結尾固定的程式;

⑤唱腔、動作豐富多彩;演出時間長等。

2、交流彙報

3、交流蒐集到的藏戲資料

4、感情朗讀,感受藏戲獨特魅力和文化內涵

【設計意圖】

在小組學習中,學生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瞭解別人的觀點。對文本的理解會更全面、深刻,使課堂學習更有效。“交流藏戲資料”可讓學生更多地瞭解藏戲,感受藏戲的獨特魅力。

六、學習第一部分,感受藏戲的獨特魅力

1、齊讀三個反問句,體會其中藴含的意思,把句子改成陳述句。

改成:①世界上沒有幾個劇種是帶着面具演出的。

②世界上沒有幾個劇種在演出時是沒有舞台的。

③世界上沒有幾個劇種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還沒有結束。

2、感情朗讀,體會作者的情感

(表現出藏戲的特色、對擁有藏戲感到自豪)

【設計意圖】

通過朗讀,體會句子的意思,感悟作者的情感。

七、朗讀全文,體會寫法

1、師生合作讀,感受藏戲特點和相呼應的詳略得當的表達方式:

⑴ 師讀: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讀:8~16自然段。

⑵ 師讀: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在演出時沒有舞台呢?生讀:17和18自然段。

⑶ 師讀: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還沒有結束的呢?生讀:20自然段。

⑷ 師生合讀:21自然段。

2、回顧全文,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從內容看,本文側重介紹藏戲的形成及藝術特色;

從表達順序看,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為序;

從表達的方法看,本文主要採用比喻、反問、象徵、誇張手法生動形象地説明事物。語言豐富多樣、生動傳神,頗具文學色彩。

3、背誦喜歡的段落。

【設計意圖】

學習文章準確的説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八、總結

許多地區、民族,都有着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是中華文化的奇葩。藏戲,作為藏族的傳統劇種,到幾百年後的今天,仍有着無窮的魅力,是寶貴的文化遺產。

九、作業

模仿本課的寫法,寫一寫其它劇種的形成及特色。

【設計意圖】

讓學生把學到的寫作方法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板書設計:

藏戲

怎樣形成:唐東傑布

獨特魅力:面具 ( 人物不同面具不同 運用象徵、誇張)

背景 劇情 固定程式

唱腔、動作豐富多彩,不一而足 一齣戲演三五天

標籤: 六篇 設計方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jd09p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