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設計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矛和盾的集合》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設計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設計1

一、預習課文發現問題

在《論語》中記載着孔子這樣一段話“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説:當一個人對問題進行探索到欲通未通之際,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來講,這種狀態叫“憤”“悱”。這時只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稍加啟示引導,就可使學生豁然醒悟。而學生的“憤”“悱”又必須以自主的閲讀、思考、探索為基礎。因此,應幫助學生養成課前自讀課文,畫出不懂的問題,查找相關的資料的好習慣,使學生逐步做到課前“有備而來”。

二、整體感知初讀質疑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應當尊重他們的個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把他們的學習潛能很巧妙地牽引出來。

在上課一開始,教師就在學生課前預習質疑的基礎上進行篩選,對於一些非重點問題,相機解決,並提煉出兩個重點問題:1.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2.“是的,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給了你怎樣的啟示?這一提煉,既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又帶着他們直奔文章的關鍵處。此環節的設計使以後的教學呈輻射狀,可謂萬變不離其宗。

三、以疑促讀交流感悟

葉聖陶先生説:“語文老師是引導學生讀書、看書的,而不是給學生講書的。”在學生渴求瞭解問題的答案時,教師並不急於解決,而是把問題還給學生,讓他們帶着問題自己去讀書,改變“被動接受”的局面,讓學生進人積極的讀書狀態,在文章中尋找答案,在思考中尋找答案。

在自讀解疑的基礎上,再將學生按同質分成四人小組,進行小組內的漫談(指不拘形式地就問題談自己的體會和感受),使學生讀中有思,以想促説。團坐的四人小組既體現團體合作的精神,又發揮個人才智,要求每一個學生都發言,並且推薦一名學生代表小組發言,請這個同學整理其他同學的意見,並做好記錄。教師巡迴指導,在關鍵處、學生疑惑處加以點撥。接着請學生代表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其他小組的代表可以在別人發言的基礎上補充拓展,有不清楚的可自由提問,有不同意見也可進行當堂反駁。教師相機請學生朗讀有關內容。

以疑促讀,既把握了課文的命脈,又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感受,維護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進取精神,使課堂真正成為一個學生思維浪花相互激趣、強烈碰撞的信息交換場。

質疑是學生求學的重要途徑。在質疑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可以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隨着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的逐步深人,會產生不同的問題。因此上課時,教師應放手讓學生提問,互相交流。例如,什麼叫大顯神威?坦克為什麼能在戰場上大顯神威?學生在交流中不難發現,課文中“1916年,英軍的坦克首次衝上戰場。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這生動具體的描述無疑是對“大顯神威”的最好詮釋。其原因在於坦克巧妙地將盾的自衞和矛的進攻合二為一:既有保護自己的鐵屋子,又有進攻的槍口或炮口;更深層的原因在於發明家勤于思考、善於實踐的優秀品質。這樣的質疑,無疑從另一個角度深化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讀中悟理深悟寓意

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一方面進行思維活動,另一方面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對三年級學生而言,“是的,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較為抽象,如能將課文和事例融為一體,在事例中感悟語言,在事例中理解課文,那麼教學就會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更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為了對這句話有全面、深入的理解,教師要求學生從自己的事例或課前蒐集到的事例出發,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使學生摒除抽象教條的分析,通過具體鮮活的事例體會“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的含義。這樣讀中悟理,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落到實處。

五、積累語言課外拓展

語文的學習很難一蹴而就,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沒有積累,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絕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説讀寫能力,當然學不好語文。本文簡潔流暢、用詞生動,是指導學生準確用詞的範例,可要求學生將生動傳神的詞語摘抄下來加以積累。

學生的智力背景越廣闊,對知識的理解就越深入。要比較深刻地理解文章揭示的科學道理,瞭解發明家的靈感緣於他們勤于思考、善於實踐的品質,應在課堂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走出課堂,走出課本,課後蒐集一些發明家的故事,開一次故事交流會。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設計2

教材簡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語文第五冊第二十五課,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説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課文由三部分組成,作者按發明坦克的過程——坦克的實際應用——從中引發道理的順序敍述。敍事簡潔清楚。

設計理念:

閲讀是個性化的行為,為此,本教學設計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理念,把學生的自主體驗、個性閲讀作為教學的主導方式,重視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三維目標的統一生成,師生共同運用教材,佔有、整合、充實更多的教學資源,同時,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讓學生在人文薰陶中成長。

設計特色:

以讀書為本,自讀、自悟、自得總結收穫;以體驗為主導,促進個性化閲讀;以人文薰陶,讓學生獲得思想啟迪。

學習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集合、招架、緊張、固然、烏龜、自衞、進攻、炮口、坦克、合二為一、戰場、大顯神威、首次、亂成一團、長處、勝利者”等詞語。

2、正確朗讀課文。

3、繼續學習默讀課文。讀懂本課內容,結合生活經驗理解“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4、初步瞭解用事實來説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流程:

一、課前談話,輕啟學生心扉

二、聚焦文眼,集中閲讀心向

三、深掘文本,磨礪兒童語言

(一)感悟發明過程

1、學習課文1—4自然段。請大家放聲朗讀這四個自然段,想一想:這四個自然段寫了什麼?

2、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呢?請大家再默讀1-4自然段,一邊默默地讀,一邊細細地想,一邊輕輕地畫,思考這個問題。

3、請一位同學來説説這個問題。其餘同學注意傾聽,想一想他説得怎麼樣?誰來評一評?

4、剖析發明家發明坦克的思維過程

請大家快速地瀏覽一下課文,看看課文有幾個帶“然”字的詞語,把它畫出來。

請大家讀一讀這三個句子:

發明家忽然產生了一個想法。

這樣固然安全,自己卻變成了只能縮在殼裏保命的蝸牛或烏龜。

當然,這鐵屋子還要會跑,得裝上輪子,安上履帶。

這三個然字詞在這句子中是什麼意思?從中可以知道什麼?

出示:

忽然……固然……當然……

從這三個帶“然”字的詞語瞭解了發明家發明坦克的思維過程是:產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你能用上這三個關鍵詞語,説説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嗎?請和同桌相互説説。

5、誰來對全班同學説説?

(二)活化坦克神威

1、課文第5自然段寫了什麼?請一位同學來讀讀。

2、教師出示戰場上的坦克圖片和課文中的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衞、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看着這幅圖片,説一説:哪裏是坦克的“矛”,哪裏是坦克的“盾”?3、課文中的哪些句子描寫了坦克的“大顯神威”?用筆畫出課文中的句子,再讀讀!

(教師出示課文片段,學生朗讀)

1916年,英軍的坦克首次衝上戰場。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4、學生交流,老師相機指導朗讀。

5、學生自由練習朗讀、齊讀。

(三)感悟表達方法

1、出示閲讀材料,請學生自由讀一讀——

1916年9月15日早晨,在法國的索馬河畔(pàn),大霧瀰漫,英國軍隊將一種鋼鐵“怪物”投入戰場,只見它大搖大擺向德軍鐵絲網和戰壕(áo)密佈的陣地衝去,德軍慌忙集中大量的機槍向它射擊,可是槍彈都從鋼鐵裝甲上紛紛滑落,德國兵嚇得屁(pì)滾尿(niào)流,紛紛逃竄(táo cuàn),英軍乘勢佔領了德軍的陣地。這種大顯神威的武器就是首次在戰場上使用的坦克。

2、學生交流讀這段話的感受。

3、這一段話寫得很具體、生動、形象!可是,為什麼課文不這樣寫,而只是用了短短的47個字來寫?

(四)品味文章道理

1、課文最後一自然段圍繞題目寫了什麼?請齊讀——

是的,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2、這裏的“誰”可以指哪些?請舉一個例子來説明!除了課文中的坦克,還可以指什麼?

3、“集合”使我們的生活更精彩了。看看身邊,還有哪些物體是集合別人優點的產物?

4、這個“誰”除了指這些物體外,還可以指什麼?小組討論討論:如果可能,你希望將哪些長處集於一身?小組討論後進行學習彙報。

5、同學們,你們的想象很豐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們善於集合別人的優勢,就能成為強者,勝利者。祝大家夢想成真!讓我們再一次讀讀這篇課文給我們的啟示吧——

是的,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四、積累言語,存盤所需養料

板書:

矛 和 盾 的集合

進攻 自衞 合二為一

槍炮 鐵屋子 坦克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説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作者按發明坦克的過程──坦克的實際應用──從中引發道理的順序敍述,用事實説明道理,語言簡潔清楚。教學時,緊緊圍繞“優勢對接的思想方法”主題,按照“研讀解悟第1~4段(理解什麼是優勢對接的思想方法),適度放大第5段(感受由“集合”思想帶來的新成果),拓展提升第6段(學會優勢對接的思想方法)”的思路,以“互文性”解讀,喚醒學生的創新思維,實踐“用教材教”的新課程操作要求,幫助學生建立更清晰的文本意義,在自讀自悟中有更實在更豐富的收穫。

【學習目標】

1、能正確讀寫課文中的生字新詞,能用自己的話講述“發明坦克的過程”,在語言轉換中有效理解“難以招架”、“龐然大物”、“集合”、“善於”等詞語。

2、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3、初步瞭解用事實來説明道理的表達方法,並能據此提高閲讀寓言故事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整合觀察和復讀等手段,解悟發明家的思想方法

看屏幕,邊看畫面邊快速瀏覽全文,通過這個畫面你能讀懂課文的哪些內容?特別是能理解哪些詞語和句子?

1、交流。如:

⑴ 矛和盾的長處(進攻、自衞)等關於矛和盾的詞語句子;

⑵ 理解“龐然大物”、“履帶”、“炮口”等關於坦克的詞語;

⑶ 理解“雨點般向他刺來”、“左抵右擋”、“難以招架”等,劃出來---彷彿這三個詞就寫在畫面上,讀出來──插上一對翅膀,一對想象的翅膀,讀着讀着,畫面就看“活”了;

⑷ 儘管這只是一場朋友間的比賽,但是依然十分緊張。

把注意力集中到發明家的表情,你能發現更重要的內容嗎?(緊張、危急、計上心來、急中生智等)

2、發明家在想什麼?是怎麼想的呢?大家用心讀讀課文1~4節。用心讀就是要邊讀邊思考;翻來覆去讀,翻來覆去想,直到把問題讀懂。

讀完後,嘗試根據下面的提綱説一説發明家是怎樣一步一步思考的:

發明家忽然產生了一個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發明家仔細考慮了一下: 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發明家又認真研究了一番: 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結:這個過程,就是發明坦克的過程,就是發明家發明坦克的思考過程。集合是一種想問題的方法,是發明的一種方法,帶着這樣的理解,一起讀題目。

二、運用欣賞和誦讀等方式,放大發明家的創造成果

1、課件出示坦克圖片,邊欣賞邊議論。

2、讀課文第5節,要努力繪聲繪色地讀,以你的聲音表現你的感受。如自豪、驚喜、成功感。

3、“大顯神威”什麼意思?聯繫第5節課文説説大顯神威的情景?(隨機出示屏幕閲讀補充材料1),這是一段對戰鬥場面更具體的記錄,鼓勵優秀學生加大難度從短文中再找找“大顯神威”的情景。

4、這就是坦克的威力,這就是集合的力量。感受着這樣的力量,你想説什麼?

出示句式(寫一寫):這樣的集合真(棒、好、妙極了等)。

啟發:彷彿發明家就在我們的面前,你會對發明家説什麼?(一個能思考的人,才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集合是一種解決難題的方法。 假如你在生活學習的時候碰到了難題,你會對自己怎麼説?

5、小結:感受着這樣的力量,我們全身都洋溢着智慧。

三、用講授和舉例等途徑,理解課文告訴大家的道理

1、我們在為發明家用集合的思考方法發明了坦克而感動、興奮的時候,我們也能閉起眼睛靜靜地想一想,其實有許多新的產品、新的發明創造,甚至大型的建設項目,都包含着這種集合的思考方法。如“水筆”、“橡皮鉛筆”、“小靈通”、“電動自行車”、“高速公路”、電視電話、蛋卷冰淇淋、雞尾酒等。

介紹自己熟悉的一個內容。

同時板書出示:( )和( )的集合

引導朗讀課文最後一句話。

2、其實,學習也包含了許多集合的過程。只要是優秀的、積極向上的,別人會了和懂了,我也想努力會努力懂,虛心學習別人的優點。

看故事《胡服騎射》(學生默讀,相互幫助理解)。

議一議:聯繫課文最後一句話,談談自己的理解、感受。鼓勵聯繫自己的體驗,你也有這樣的經歷嗎?

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要善於“取長補短”。

3、有時,為了把事情辦好,或者辦得更好,人們常常用合作的辦法。把大家擁有的長處都發揮出來,一起想,共同做。

閲讀《優勢互補》,

議一議:聯繫最後一句話,談談自己的理解感受。鼓勵聯繫自己的體驗,你也有這樣的經歷嗎?

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要善於“強強聯手”。在強強聯手中,我們還會懂得“揚長避短”的方法。

總結:

集合不僅是一種具體行動,也是一種思考方法,一種人生智慧。對於優勢互補的思想方法,不僅體現在發明創造上,也反映在做事做人的時候,如取長補短、強強聯手。記住“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你就會收益終身。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設計4

一、教材分析

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説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的道理。課文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講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對打過程中,為了保護自己,由盾想到了鐵屋子;為了進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兩者結合起來,發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講發明的坦克在戰場上打敗敵軍,大顯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發明引出“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一道理。作者按發明坦克的過程──坦克的實際應用──從中引發道理的順序敍述,用事實説明道理,敍事簡潔清楚。

二、學習目標

1、能正確讀寫課文中的生字新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用自己的話講述“發明坦克的過程”,在語言轉化中有效理解“難以招架”、“龐然大物”、“集合”、“善於”等詞。

3、繼續學習默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4、初步瞭解用事實來説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三、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怎樣把盾的自衞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過程。

四、教學難點

理解、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

五、教學過程

(一) 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段精彩的動畫片,請看大屏幕(把書上插圖製作成用矛和盾作戰的動畫片),他們手裏的作戰武器是什麼?板書:矛、盾。

2、它們的作用是什麼呢?(進攻、自衞)比較而言,你喜歡哪一個,為什麼?

3、今天我們就要學一個關於矛和盾的故事(板書:和)。

設計意圖:通過看矛與盾作戰的動畫片,拉近學生與古代兵器的距離,為學習“矛”、“盾”二字的音、形、義打下基礎,同時對矛和盾的優點有直觀的感知,為學生與文本的有效對話奠定基礎。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自由輕聲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困難的地方多讀幾遍。

2、有難讀的地方提醒小夥伴的嗎?老師也要提醒大家讀好這些詞語(大屏幕出示詞語)。

設計意圖:認讀生詞,掃清閲讀的障礙。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夥伴,通過提醒的方式和學生平等的對話。

3、自己把課文再默讀幾遍,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呢?相機指導、歸納、板書:集合。

設計意圖:課文淺顯易懂,因此,放手讓學生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學生既強化了對課文內容的感知,又培養了自學能力。

(三)研讀觀察,解悟思想方法。

1、看屏幕,邊看畫面邊讀課文,通過這個畫面你能讀懂課文的哪些內容?特別是能理解哪些詞語和句子。

2、交流。如:

(1)矛和盾的長處(進攻、自衞)等關於矛和盾的詞語句子。

(2)理解“龐然大物”、“履帶”、“炮口”等關於坦克的詞語。

(3)理解“雨點般向他刺來”、“左抵右擋”、“難以招架”等詞。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相關句子,體會“緊張危急”。

3、觀察發明家的表情,你發現了什麼?(緊張、危急、計上心來、急中生智等)

4、發明家在想什麼?是怎麼想的呢?請大家用心去讀讀課文1-4段。用心讀就是要邊讀邊思考,反覆讀,反覆想,直到把問題讀懂。讀完後,嘗試根據下面的提綱説一説發明家是怎樣一步一步思考的:

發明家忽然產生了一個想法:……

發明家仔細考慮了一下:可是……

發明家又認真研究了一番:對了……

5、小結:這個過程,就是發明坦克的過程,就是發明家發明坦克的思考過程。集合就是這樣一種想問題的方法,是發明的一種方法。帶着這樣的理解,我們再一起來讀一讀課文題目。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複述,瞭解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突出教學重點,使學生完成對文本語言的內化。

(四)欣賞誦讀,放大創造成果。

1、課件出示坦克圖,邊欣賞邊議論。

2、讀課文第五段,要努力繪聲繪色地讀,以聲音表現自己的感受。如自豪、驚喜、成功感。

3、“大顯神威”是什麼意思?聯繫課文説説大顯神威的情景。

4、大屏幕播放坦克作戰的錄象片段,感受坦克的威力,指導朗讀。

5、這就是坦克的威力,這就是集合的力量。感受着這樣的力量,你想説什麼?

出示句式(寫一寫):這樣的集合真( )!(棒、好、妙極了等)

6、啟發:

(1)假如發明家就在我們的面前,你會對發明家説什麼?(一個能思考得的人,才是一個力量無窮的人;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2)集合是一種解決難題的方法。假如你在生活學習的時候碰到了難題,你會對自己怎麼説?

7、小結:感受着這樣的力量,我們全身都洋溢着智慧,我們再智慧地讀一讀課文的題目。

(五)舉例講授,理解課文道理。

1、在為發明家用集合的思考方法發明了坦克而感動、興奮的時候,我們也閉起眼睛靜靜地想一想,其實有很多新的產品、新的發明創造,甚至大型的建設項目,都包含着這種集合的思考方法。如“水筆”、“橡皮鉛筆”、“小靈通”、“電動自行車”、“高速公路”、“雞尾酒”、“電視電話”等等。

2、介紹自己熟悉的一個內容。

同時板書出示: ( )和( )的集合

3、引導朗讀課文最後一句話。

4、其實,學習也包含了許多集合的過程。只要是優秀的、積極向上的,別人會了懂了,我們也要努力去會,努力去弄懂,虛心學習別人的優點。

看故事《胡服騎射》(學生默讀,相互幫助理解)。

議一議:聯繫課文最後一句話,“是的,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談談自己的理解、感受。鼓勵聯繫自己的體驗,你也有這樣的經歷嗎?

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要善於“取長補短”。

5、有時,為了把事情辦好,或者辦得更好,人們常常用合作的辦法,把大家擁有的長處都發揮出來,一起想,共同做。

閲讀《優勢互補》。議一議:聯繫課文最後一句話,談談自己的理解感受。鼓勵聯繫自己的體驗,你也有這樣的經歷嗎?

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要善於“強強聯手”。在強強聯手中,我們還會懂得“揚長避短”的方法。

6、小結:集合不僅是一種具體行動,也是一種思考方法,一種人生智慧。對於優勢互補的思想方法,不僅體現在發明創造上,也發映在做事做人的時候,如取長補短、強強聯手、集思廣益。記住“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你就會受益終身。

設計意圖:對三年級學生而言,“是的,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較為抽象。教學時將課文和事例融為一體,在事例中感悟語言,在事例中理解課文,使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更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為了對這句話有全面、深入的理解,教師要求學生從自己的事例出發,談談自己的理解感受。聯繫自己的體驗,你也有這樣的經歷嗎?使學生摒除抽象教條的分析,通過具體鮮活的事例體會“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 的含義。這樣讀中悟理,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落到實處,對文本的價值取向也有更進一步的感悟。

(六)查找交流,拓展學習活動。

1、查成語字典,理解“集思廣益”、“兼聽則明”、“楚材晉用”、“三顧茅廬”等的意思,然後聯繫課文《矛和盾的集合》的學習,談談對這些成語的新理解。

2、蒐集一些發明家的故事,開一次故事交流會。

3、綜合學習活動:與爸爸媽媽一起,查看資料,瞭解漢城奧運會、巴塞羅那奧運會、典雅奧運會的開幕式點火創意,集他們的優勢,設計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點火方式。

設計意圖:學生的智力背景越廣闊,對知識的理解就越深入。要比較深刻地理解文章揭示的科學道理,瞭解發明家的靈感緣於他們勤于思考、善於實踐的品質,就應在課堂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走出課堂,走出課本。

附板書:

25 矛和盾的集合

盾————鐵屋子

坦克

矛————炮 口

( )和( )的集合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課文記敍了發明家將矛和盾的優點合二為一,發明坦克的故事。由此啟迪人們:誰善於把別人的優點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教育學生要學人之長,補己之短,細心觀察,善於發現,善於研究,熱愛科學。

學情分析:

1、學生對於坦克的發明過程充滿興趣,但是對坦克的作用並不是太瞭解。

2、要把學習的重點引導到發明過程中如何取長補短的過程,而不是如何研究和改進新型坦克。

教學要求:

1、學習生字新詞,通過各種方式理解上下文的意思。

2、讀懂課文,瞭解發明家怎樣吧矛和盾的優點集中在一起發明坦克的。

3、能用例子來説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含義。

4、培養學生學會集別人的優點。

教學重點:

1、讀懂課文,瞭解課文發明家如何講矛盾的優點集於一身發明坦克。

2、理解關鍵句,能用例子來説明課文最後一句話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話題引入新課。

1、出示教學圖片,引導學生彙報課前蒐集資料,談談對矛和盾的認識。

2、教師引導:社會在進步,科學在發展,古式武器矛和盾一根本不能滿足新時代戰爭的需求,人們因此發明了許多更先進的武器。比如説:坦克。

3、出示各種坦克圖片,引導學生彙報蒐集資料,交流對坦克的瞭解。

4、教師導入:有心的發明家總是從生活中,自然中尋找靈感,受到啟發而發明創造的。萊特兄弟研究鳥兒飛翔的奧祕發明出飛機;從魚兒在水中上潛下游中受到啟發發明了潛水艇;而本文中的發明家從矛和盾的身上受到啟發,發明了坦克。今天,我們來看看發明家發明坦克的過程。(板書:矛和盾的集合。理解“集合”的含義)。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1、自由讀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得正確流利。

2、抽讀生字卡片,指導字形。

三、再讀課文,感悟大意。

1、指名分節讀文,思考課文內容。

2、説説課文大概講了件什麼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發明家盾的自衞和矛的進攻合二為一,發明了坦克,告訴人們要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

四、細讀課文,分小組展開自學。

1、通讀課文:讀自己感興趣的段落。

2、出示自學提綱,要求熟讀課文,巡視自學情況。

(1)是什麼促使發明家要改進盾?

找出相關段落記句子,指讀——品讀。

(盾太小,當敵人的矛如雨點般刺來時,將難以招架,自衞能力差,顯得不夠安全。)

(2)有了安全的“鐵屋子”發明家為什麼還不滿意?他又做了哪些改進?找出相關段落。指讀——品讀——帶感情讀。

(鐵屋子雖然安全,但是無法進攻,行動不便。改進方法:設置槍口或者炮口,裝上輪子,安上履帶。)

(3)坦克之所以在戰場上大顯神威,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一句話來説明。)

a、先看坦克在戰場上進攻和自衞自如的錄像片段。

b、引出學生體會,加深理解“大顯神威”的詞義。

(4)發明家把盾的自衞和矛的進攻合二為一發明瞭坦克,讓你從中受到什麼教育?

a、讓學生自由談啟發。

b、用肯定的語氣讀句子:“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c、聯繫生活實際,用例子説明。

學生舉例展示:

1、在手工比賽中,我看了很多資料,向哥哥請教,看了很多同學的製作過程,我汲取了他們的優點,做出了我的作品,最終獲得了第一名。

2、人們汲取空調和風扇的優點,製成了冷風機。

3、在作文競賽中,我的作文《美麗的家鄉》運用了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的總分總結構,適當的運用了另一篇課文中優美的句子,讓我得了一等獎。

......

五、小結

發明家從矛和盾的身上受到啟發,把二者的長處合二為一,從而發明了坦克,我們應該學會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並且多多學習,讓自己不斷進步。

板書設計:

矛和盾的集合

矛+盾——坦克

槍口、炮口、輪子、履帶鐵屋子——坦克

教學反思:

1、可以在課後拓展,讓學生想象如何把現在的坦克加以改進,培養學生對坦克的新的興趣。

2、教學中讀的運用不夠強化,不夠明確。

3、詞語的理解,運用、積累重視不夠。

4、備課要面向全體學生,基本考慮全體學生的認識水平加以完善。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設計6

學習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集合、招架、緊張、固然、烏龜、自衞、進攻、炮口、坦克、合二為一、戰場、大顯神威、首次、亂成一團、長處、勝利者”等詞語。

2、正確朗讀課文。

3、繼續學習默讀課文。讀懂本課內容,結合生活經驗理解“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4、初步瞭解用事實來説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衞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過程。

教學難點

理解、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出示矛和盾的圖片:你知道哪個是“矛”?哪個是“盾”嗎?

2、矛和盾是兩種相對峙的兵器,如果把它們集合在一起,結果會怎麼樣呢?出示課題,齊讀:矛和盾的集合。

3、質疑:讀了課題之後,你還想問什麼問題呢?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如:矛和盾為什麼要結合呢?又是怎麼結合的呢?結果怎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輕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畫出本課的生字和新詞。

2、出示生字,學生開火車讀。

3、出示生詞,學生認讀集合、招架、緊張、固然、烏龜、自衞、進攻、炮口、坦克、合二為一、戰場、大顯神威、首次、亂成一團、長處、勝利者

4、指讀課文,讀後評議糾正錯誤。

5、自己把課文再默讀一遍,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呢?(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集合矛和盾的長處發明了坦克,以及坦克的實際運用。)

6、理清脈絡

按發明坦克的過程──坦克的實際應用──從中引發道理的順序敍述理清層次

第一段(1—4)講發明家發明坦克的過程。

第二段(5)講坦克在實際運用中大顯神威。

第三段(6)由坦克的發明引出“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一道理。

三、質疑提問,初步釋疑

1、學生再默讀課文,邊讀邊提出不懂的問題。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問題。對於一些非重點問題,相機解決。

4、提煉重點問題,明確學習目標。

以下兩個問題可作參考:

⑴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

⑵“是的,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給你什麼啟發?

這兩個問題作為下節課學生討論的話題。

四、指導寫字

1、出示要求會寫的14個字。

2、重點指導

⑴引導學生觀察。

⑵難字示範

3、學生寫字,教師巡視,及時評議。

五、實踐活動

1、蒐集發明家的故事。

2、蒐集能説明課文最後一句話含義的事例,準備交流。

第二課時

一、複習問題,揭示目標

師:上節課我們提出了哪兩個問題?教師出示問題:

⑴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

⑵“是的,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給你什麼啟發?

這節課我們就來討論這兩個問題。

二、學生討論,交流感悟

1、學生自己先帶着以上兩個問題自主閲讀課文,可以適當作點批註。

2、小組內交流。

要求每一個同學都發言,並且推薦一名同學代表小組發言。請這個同學做好記錄,整理其他同學的意見。

3、全班交流。

每一組派一名代表發言,其他組員可以補充。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教師應相機請學生朗讀有關內容。

⑴可以把第一個問題分解為以下三個問題:

①矛和盾為什麼要結合呢?

發明家和對手比賽,難以招架,於是突發奇想,想到了矛和盾結合起來。

②又是怎麼結合的呢?

把盾做成鐵屋子,在鐵屋子上開一個小洞,從洞裏伸出進攻的“矛”(槍、炮),再給鐵屋子裝上輪子,安上履帶,讓它會動。

③結果怎樣?

發明家發明了坦克;坦克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⑵最後一段的含義:要善於發現事物的優點,根據需要,把優點很好地集中在一起,為我所用。(“善於”,就是很會觀察、很會思考的意思。)

4、感情朗讀全文,讀後讓學生繼續質疑、釋疑。

三、聯繫實際,加深理解

1、師出示課文的結尾。

2、齊讀這段話。

3、你還能用別的例子來説明這句話嗎?

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課前蒐集到的事例,加深對這句話的理解。

(比如實際應用方面:雙層公共汽車、火車,帶橡皮頭的鉛筆;學習和做人方面:採納別人的優點等等。以引導學生的深入思考,可以鼓勵學生展開想象,一方面從生活實際中選取類似的事例;還可以想一想生活中還有什麼不方便的地方,並提出改進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四、交流故事,拓展延伸

1、學生交流課前蒐集到的發明家的故事。

2、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可以相機談談感受。

五、暢談收穫,總結全文

1、中心: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集合矛和盾的長處發明了坦克,以及坦克的實際運用,説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2、歸納本文表達上的主要特點

敍事簡潔清楚,用事實説明道理,是本文表達上的主要特點。

(一方面要讓學生明白用具體事例來説明道理是寫文章常使用的方法,不能空講道理,這樣才能有説服力。另一方面也要讓學生明白,作者是借發明這件事來説明一個道理。至於坦克發明是不是真的像課文中描寫的,可以不去追究。)

附:參考資料

1、坦克:英文TANK的譯音,舊譯為“戰車”具有強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力和堅強裝甲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由武器系統、推進系統、防護系統、通信設備以及其他特種設備和裝置組成。乘坐3—4人,分別擔負指揮、射擊、駕駛等任務。191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最早使用坦克參加鬆姆河戰役。20世紀60年代以前,坦克通常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60年代以來,多數國家將坦克按用途分為主戰坦克和特種坦克。坦克主要用於地面作戰,用以對坦克及其他裝甲車輛作戰,也可用於摧毀野戰工事,消滅有生力量。但地形、天氣對它的行動有一定限制。

2、矛:古代一種兵器。長形,尖頭,安上木質的長柄,作戰時用於直刺。矛在商周時用青銅製成,漢代多用鐵製成的矛。

3、盾:盾牌,古代作戰時擋禦刀箭等的武器。

4、詞語

集合—使集合;匯聚。

左抵右擋—“抵擋”,就是抵抗的意思。

難以招架—文中意思是,對方來勢猛,很難抵擋。

危急—危險而緊急。

固然安全—“固然”,有本來、原本的意思。

自衞—保衞自己。

履帶—圍繞在拖拉機、坦克等車輪上的鋼質鏈帶。裝上履帶可以減少對地面的壓強,並能增加牽引能力。也叫鏈軌。

神威—神奇的威力。

5、多音字

得:de跑得快、長得高;dé得到、取得;děi得你去、得兩年完成。

鑽:zuān鑽洞、鑽研、鑽探機;zuàn鑽石、鑽戒、金剛鑽。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設計7

一、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説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這篇課文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講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對打過程中,為了保護自己,由盾想到了鐵屋子;為了進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兩者結合起來,發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講發明的坦克在戰場上打敗敵軍,大顯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發明引出“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

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一道理。作者按發明坦克的過程──坦克的實際應用──從中引發道理的順序敍述。敍事簡潔清楚,用事實説明道理,是本文表達上的主要特點。

選編本課的意圖,一是讓學生懂得作者借坦克發明這件事,説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學習正確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瞭解用事實説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衞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過程,是教學的重點;理解、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編者的意圖,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能借助工具書獨立識字,與人交流識字、記字的方法。正確、規範地書寫生字。認識“矛、盾”等6個生字,會寫“矛、盾”等14個生詞。能正確讀寫“集合、招架”等16個詞語。

2、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能簡單複述。

3、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發明家勤于思考、勇於實踐的品質,並通過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探究能力,使其懂得“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的含義。

4、初步瞭解用事實來説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探究盾的自衞和矛的進攻兩個優點合二為一的過程。

教學難點:探究盾的自衞和矛的進攻兩個優點合二為一的過程。

課前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生字卡片。

三、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入題:

1、出示圖片(兩武士手持矛和盾比賽的場面。把書上插圖製作成用矛和盾作戰的動畫片),提問學生:他們手裏的作戰武器是什麼?板書:矛、盾,學生寫。

2、它們的作用是什麼呢?板書:進攻、自衞,比較而言,你喜歡哪一個、為什麼?相機把學生分成矛隊、盾隊。

3、讓學生説説有關矛和盾的故事,(教師補充《自相矛盾》這個成語故事)當矛和盾再次碰在一起結果會怎樣呢?

4、今天我們就要學一個關於矛和盾的故事(板書:和)。

[設計意圖]:

通過看矛與盾作戰的`動畫片,拉近學生與古代兵器的距離,為學習“矛”、“盾”二字的音、形、義打下基礎,同時對矛和盾的優點有直觀的感知,為學生與文本的有效對話奠定基礎。把學生分成矛隊、盾隊,為互相學習埋下伏筆,為突破難點作好準備。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①請同學們自由輕聲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困難的地方多讀幾遍。

②有難讀的地方提醒小夥伴的嗎?老師也要提醒大家讀好這些詞語(大屏幕出示)。請矛隊讀一讀第一、二排詞語,盾隊認真聽,聽後評價,糾正讀音。盾隊讀一讀第三、四排詞語,矛隊認真聽,聽後評價,糾正讀音。第五冊第七單元《矛和盾的集合》教學設計

標籤: 矛和盾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kwj75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