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推薦)生物教學設計

(推薦)生物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物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推薦)生物教學設計

生物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觀察描述根的生長和枝條發育的過程。

2.初步學會運用測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長最快的部位。

3.運用調查、訪談等的方法與他人交流,瞭解無機鹽與植物生長的關係。

4.通過植株生長過程的學習向學生滲透事物發展變化的觀點。

重點和難點

1.測量數據的方法、數據的分析和處理。

2.根尖臨時裝片的製作及觀察。

教學設計

根靠根尖向前生長

方案一:課外小組的同學展示並描述2種根靠根尖向前生長的演示實驗的結果,彙報本組探究根尖生長的實驗方案,包括如何選材和畫線、觀察記錄、結果分析等。

方案二:課外小組的同學在實物投影上展示並描述2種根靠根尖向前生長的演示實驗的結果,彙報本組探究根尖生長的實驗方案,如何選材和畫線,觀察記錄、結果分析等。

方案三:生物課外小組的同學在實物投影上向全班展示切去根尖的幼根不向前生長,而未切去根尖的幼根卻伸得很長。

根生長最快的部位:伸長區

方案一:各小組彙報交流測量的結果。討論:(1)各小組的測量數據出現差異的原因?如何處理?(2)如果探究活動只有你一個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夠不夠?為什麼?互相交流,解答疑惑。

方案二:各小組以實驗報告的形式,彙報交流各組探究的結果,並進行分析討論,各組之間進行評議。評議內容包括:設計是否合理、裝置是否簡便易行、步驟是否嚴謹、記錄是否詳實、結果分析是否科學等。

根的生長:

(1)分生區:增加細胞的數量。(2)伸長區:增大細胞體積。

方案一:透過培養皿的玻璃,觀察餐巾紙下面白色的根及毛茸茸的根毛,根尖頂端黃色發亮的是根冠,再用顯微鏡觀察根尖的縱切片。

方案二:觀察培育的幼根後,動手製作根尖的臨時裝片,低倍顯微鏡下觀察根尖的4部分。

方案三:觀察培育的幼根後,動手製作根尖的臨時裝片,低倍顯微鏡觀察,記錄觀察的結果。在此基礎上觀察根尖永久縱切片。

方案四:觀察根尖的`結構掛圖,區分根尖的4部分細胞的數量和體積的大小。

提出觀察的提綱,引導學生實驗觀察後找出很伸長最快的部位。

枝條是芽發育成的

方案一:觀察動態展示芽發育成枝條過程的CAI課件,並進行描述。

方案二:演示抽拉活動教具,使抽象問題具體化並仔細觀察,最後概括描述出芽發育成枝條的過程。

方案三:觀察教師板畫的芽發育成枝條的相對應結構示意圖,並進行描述。

方案四:先觀察動態展示芽發育成枝條的過程的CAI課件,然後在黑板上將葉芽的各分與發育成枝條的相應部分的圖用粉筆連接起來。

提出問題,引導觀察和探究。

用彩色粉筆在黑板上畫出芽的結構及相應的枝條圖。提供葉芽的結構和枝條的圖各一幅,組織學生連出相對應部分。

植株的生長需要無機鹽:

1.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鉀的無機鹽。

2.缺少無機鹽時的症狀:

3.合理施肥的意義

方案一:觀察甲、乙、丙、丁4瓶中分別培養的菜豆正常葉和缺少氮、磷、鉀的葉片,描述現象並診斷病因。

方案二:觀察生長正常的葉和缺少氮、磷、鉀的葉片的錄像,描述現象並診斷病因。

方案三:看書自學,觀察教師出示的幾株幼苗,進行診斷,鑑別幼苗的病因。

方案四:觀察課本插圖,進行描述,聯繫實際分析生活中的現象。

生物教學設計2

“微生物的實驗室培養”是研究和應用微生物的前提,其基本操作技術是生物科學、醫學等領域最基本的實驗技術,也是高中生必須掌握的實驗操作技術。因此,“微生物的實驗室培養”是高中選修教材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實驗,本文從實驗原理、實驗操作和實驗結果評價等方面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微生物的實驗室培養”是選修1的專題2“微生物的培養與應用”中的第1個課題,旨在為學生實踐其他的生物技術實驗做好鋪墊,又由於本節內容位於傳統的發酵技術之後,所以它是在傳統的生物實踐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時又為微生物的應用奠定了基礎,因此,可用“承前啟後”這個詞語來概括本課題的地位。

2.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依據課程標準及教學要求確立本課題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列舉培養基的種類等基礎知識,説明培養基配方及作用;概述無菌技術。

(2)能力目標:嘗試培養基的製備、高壓蒸汽滅菌和平板劃線法等基本操作技術。熟練規範地進行無菌操作,成功地培養微生物。

(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體驗製作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培養純化大腸桿菌的方法;參與實驗過程,體驗實驗操作領悟實驗原理,交流實驗體會;形成勇於實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4)教學重難點:無菌技術的操作。由於微生物在自然界分佈廣泛,在實驗室培養微生物除了要為微生物提供合適的營養和環境條件外,還需要確保其他微生物無法混入。因此,實驗時針對培養基、操作者、用於培養的器皿、接種工具等使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消毒滅菌處理。在“無菌”的條件下接種和培養,獲得純淨培養物,才能成功培養微生物。可見無菌技術是微生物培養過程的關鍵。教學中可聯繫醫療和生活實際深入理解無菌技術。

二、教學建議

1.設置適當情境----有效導入

雖然微生物無處不在,但由於其一般個體微小,肉眼不可見,須在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下才可看見,所以學生對微生物的相關知識總體比較陌生。我們可以嘗試以如下情境導入:情境一中展示一杯紅葡萄酒、一小蝶香醋、一塊腐乳、一盒酸奶,讓學生思考這些食品分別主要是由何種微生物發酵而產生的。情境二通過投影儀展示水華和赤潮等與日常生活關係比較密切的生物。

通過上述情境的展示和討論,學生可以對微生物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激發起學生學習本專題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在微生物培養中保持培養過程純淨的重要性。

2.重視基礎知識---夯實理論

“微生物的實驗室培養”這一課題,就當前普通高中學生學情和各學校實驗條件而言是一個難度很大的課題,要保證該課題的有效展開,必須高度重視基礎理論知識的探究學習。基礎知識部分主要就是弄清楚三個概念:培養基、菌落和無菌技術。

關於培養基,教師在授課前可以先製備一個常用的固體培養基和液體培養基,在課上進行展示,這樣學生可以對培養基有個初步的形象認識,同時還可以結合多媒體簡單介紹一下其他培養基的類型及分類依據,在師生共同討論的基礎上概括出培養基分類的基本知識。然後再設置一些代表性的問題讓學生開展小組討論:

①實驗室最常用的培養基是什麼?

②瓊脂在培養基中主要起什麼作用?

③微生物生長所需要的營養物質與其培養基中所含有的營養成分一定相同嗎?

④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按物理狀態、化學成分、用途等分類依據分別應屬於何種培養基?

⑤硝化細菌的氮源、固氮生物的氮源、自養生物的碳源、異養生物的碳源分別是什麼?

而菌落是實驗室培養和分離微生物的主要依據,教師可實物展示或投影展示大腸桿菌的菌落、分解尿素細菌的菌落、纖維素分解菌的菌落,並讓學生比較菌落形態、顏色、光澤等方面的不同,然後討論以下問題:

①科學研究為什麼常用菌落作為培養和分離微生物的主要依據?

②菌落形成常在什麼培養基表面?液體培養基可以產生菌落嗎?

③為什麼説獲得單個菌落就表示微生物得到了“純化”?

④菌落的觀察主要從哪些方面進行?

至於無菌技術,是本課題成功與否最關鍵的操作要領,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行閲讀教材P15小字部分“實驗室常用的消毒和滅菌方法”以及教材P85的附錄4,然後歸納出消毒滅菌的適用對象,並以表格的形式比較消毒和滅菌的區別:

3.實驗操作部分:建立流程、弄清原理----體會無菌技術

(1)製備牛肉膏蛋白腖固體培養基

該培養基的配置細節較多,但是並不是完全要記住的,只要抓住關鍵的環節(牛肉膏和蛋白腖的稱量與熔化方法、先調pH後滅菌等),然後建立以下簡單的流程圖即可:

計算→稱量→融化→調pH→滅菌→倒平板

上述流程圖還可簡化為六個字:“算、稱、融、調、滅、倒”。為了更好的掌握培養基的配置,還可以設置以下問題供學生討論:

①皿底和皿蓋的大小關係?培養基是倒在那個上面?

②“倒平板”中的“倒”字該如何理解?

③培養基和培養皿的滅菌方法有何不同?為什麼?

④“倒平板”指的是接種前還是接種後,還是都要?

(2)純化大腸桿菌的兩種方法

微生物的純化方法很多,教材着重介紹了平板劃線法和稀釋塗布平板法,但是原理大

致是相同的:通過連續劃線或系列稀釋,降低大腸桿菌濃度,得到單個細菌繁殖成的菌落。以平板劃線法為例,可嘗試建立如下基本流程:

教材中關於兩種接種方法有詳細的示意圖,可先讓學生自己看,然後由學生談談哪些

細節體現了無菌操作的要求,哪些操作還可以進一步改進,我們在實驗室應從哪幾大方面確保無菌操作的實現。

(3)實驗室操作

本課題大體可按以下實驗流程操作:

本課題的具體流程可由學生結合書本中的提示自行設計,鼓勵創新,但必須以遵循接種的基本原理和無菌操作為前提,以獲得純化的大腸桿菌菌落為目標,以安全為第一保障。教師可以給予必要的提醒和幫助。

下面結合實際操作提出幾個注意點或建議:

①以安全為第一要務。本實驗最好選擇非致病菌種,如本課題教材中的大腸桿菌等,這樣可避免操作者被感染的可能。本實驗用到的乾熱滅菌箱、高壓蒸汽滅菌鍋、酒精燈、紫外燈等儀器設備都要先培訓、後使用,並填好使用記錄,強化安全意識。

②以無菌操為關鍵要領。由於微生物的繁殖能力很強,該實驗稍不留意就會失敗,所以無菌操作顯得尤為重要,且細節很多,我們可以對學生提出以下要求:在制定實驗計劃的時候首先要考慮可行性,然後將每一個應該注意的無菌操作環節都做好標

注;在具體實驗操作時,每組至少要安排兩位同學監督操作是否遵循的了嚴格的無菌,並做好記錄,這樣即使實驗失敗了,也便於查找實驗失敗的具體環節和原因。

③體現對照原則和重複原則。將接種後的培養基和一個未接種的培養基都放入37℃的恆温箱培養,未接種的作為空白對照,只有上面培養基完好且無菌落產生,才能説明培養基配置成功了,才有可能得到大腸桿菌單菌落,否則實驗只有重做。為了確保實驗成功的概率,可以適當增加實驗組和對照組培養基的數目,避免由於偶然原因導致實驗失敗,延長了實驗週期。

④以獲得標準的大腸桿菌單菌落為主要目標。由於學生不清楚大腸桿菌菌落特徵,教師最好事先提供一個參照,這個參照可以是培養好的菌落,也可以是圖片。引導學生從菌落顏色、形狀、大小、光澤等方面來描述大腸桿菌菌落的特徵。一般選擇12h和24h為觀察基點比較合適,因為微生物具有繁殖快的特點,如果培養時間太長,菌落也會連成一片,就不容易看到單個菌落了。

三、教後反思

本節課可以通過生產實例入手,引導學生認識在微生物的培養過程中,保持培養物純淨的重要性。在實驗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多練習相應操作,從中體會純淨培養過程中“無菌”操作的重要性。要讓學生熟悉實驗原理再進行操作實驗,利用培養結果指導學生回顧實驗中的成敗並相互討論總結,深入理解知識。當然由於微生物的微觀性和危害性,一定要教育學生培養良好的衞生習慣。

生物教學設計3

教學重點:

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顏色及其吸收的光譜;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濾紙上的分佈;光合作用的概念、實質、總反應式、光反應、暗反應的具體過程;光反應與暗反應的區別與聯繫及光合作用的意義;植物栽培與合理利用光能的關係。

教學難點:

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濾紙上的分佈;光反應與暗反應的區別與聯繫及光合作用的意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手段:

板圖、掛圖、多媒體課件、實驗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引言

本節可引入的話題很多,如:

①可從全世界面臨的一些生態危機,如糧食、化石能源、環境污染等入手;

②或從花卉、農作物、果蔬的栽培方法或增產的措施入手;

③或從一些自然災害,蝗災、沙塵暴等入手;

④或動物、植物的同化作用區別等等方面切入光合作用;

⑤還可通過教材提供的光合作用的發現所列舉的幾個着名實驗為切入點進入光合作用的學習,其中較易作為切入點的實驗有:德國科學家薩克斯成功地證明了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澱粉的實驗(學生在國中就做過);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證明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場所,且氧由葉綠體釋放出來的實驗;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採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全部來自水的實驗。

教師應特別重視光合作用發現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因為通過分析科學家對光合作用的研究歷程,學生可以不僅瞭解到放射性元素示蹤技術在生物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從中也可以深切體會到技術的發現和應用,特別是物理、化學技術的使用對生物學起到的推動作用,因此有人説“技術是人類延長了的手臂”。

2、葉綠體及其光合色素

用板圖或掛圖顯示出葉綠體結構模式圖,提問複習葉綠體的`亞顯微結構,教師應適時指出,光合作用所以能在葉綠體中進行一是由於其中含有催化光合作用的酶系,這些酶分佈在葉綠體的基質中和片層的薄膜上;二是在基粒片層的薄膜上,有吸收轉化光能的色素,這樣就引出了葉綠體上的光合色素這一教學內容。

(1)學生做《實驗八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可作為探究實驗,也可作為驗證實驗,但實驗過程都應讓學生自己看書總結,之後引導學生討論下面的問題:

①“想要做好《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學生應注意哪些問題?

這個實驗是高中生物學實驗難度較大的一個,涉及的藥品多,實驗原理複雜,實驗操作也較煩瑣,而且實驗現象也不是很明顯。如何才能順利地完成這個實驗呢?下面就這個實驗要注意的問題做一些説明。

提取光合色素過程中,關鍵是速度。提取光合色素過程中,因為光合色素都是脂溶性的,因此用丙酮這種有機溶劑作為提取液,因為丙酮易揮發且有一定毒性,因此提取過程要速度要快,同時提取液要用膠塞塞好,以防止其揮發;利用二氧化硅硬度極大的特點,其粉末可增加研磨時磨擦力,加快研磨的速度;又因為葉綠素容易破壞,因此需要保護,而碳酸鈣的作用是防止葉綠素被破壞;把綠葉剪碎的目的也是為了加快研磨速度。

生物教學設計4

一、 教學設計

1、瞭解本文説明的主要內容

2、學習本文所使用的説明順序和説明方法

3、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的説明順序和説明方法

三、教學對象及課時

國中二年級、一課時

四、教學手段

實物投影、學生自由討論發言,教師講解總結

五、教學方法

激趣法

六、教學步驟

(一)課文導入

向學生介紹古希臘“特洛伊木馬”的故事,瞭解什麼是入侵者進而提出什麼是生物入侵者的概念,《生物入侵者》教學設計。

(二)學生朗讀課文,教師正字音

(三)轉入正文學習,主要通過以下問題的解決來完成教學重點。(問題由實物投影展出)

形式:學生自由討論找出問題答案,教師加以總結歸納。

問題一:什麼是“生物入侵者”?

答案:課文第一段。

問題二:本文向我們還介紹了哪些內容?

答案:本文還講了生物入侵者帶來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所採取的相應措施。

(四)瞭解課文內容後,進而探究本文的説明順序和説明方法。

明確:

1、使用了邏輯順序作用: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使文章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2、説明方法: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

(五)教師總結全文

明確:這是一篇關於生態問題的説明文。它向我們説明了什麼是生物入侵者以及生物入侵帶來的

巨大危害,促使我們對這一特殊生態現象的高度警覺。我們學習這篇課文不僅獲得一定的生態知識,還能提高我們的環保意識以及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責任感。

(六)板書設計

引出話題:介紹什麼是生物入侵者。第一段

擺出現象:生物入侵者與非生物入侵者的介紹第2——4段。

《生物入侵者》探究原因:新鮮水果、蔬菜貿易,跨國寵物貿易。第5段

揭示態度:兩種不同態度(截然相反)。第6——7段

採取措施:通過議案、成立部門。第8段

(七)作業

抄寫課後“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

生物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會製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能夠使用顯微鏡觀察自己製作的臨時裝片,認識並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動手操作、分組實驗以及小組學習交流等方式,掌握用顯微鏡觀察裝片的技能以及植物細胞的相關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對於生物學科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製作臨時裝片,歸納植物細胞結構。

【教學難點】

以膽大心細的心態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練習使用顯微鏡觀察並辨別植物細胞的結構。

三、教法學法

啟發法、講授法、實驗法

四、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自願準備感興趣可觀察的植物材料,如:洋葱、成熟的番茄、黃瓜、西瓜、蘋果等。鑷子、刀片、滴管、紗布、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等。

五、教學過程

環節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邀請學生展示各自準備的生物材料,並且對於材料做以適當的説明從而激發他們的研究興趣和探究慾望。

其次請學生使用顯微鏡,並請有關學生糾正其中容易出錯或者操作注意要點。從而複習、鞏固上節課學習內容,為本節課做鋪墊。最後,教師通過顯微鏡的使用與再次的學習,由顯微鏡的.用途引出本節課的學習。

環節二:自主探究,新課教學:

由顯微鏡的用途,提出問題:學會操作顯微鏡是為了利用它看到微觀生命世界,那麼是否可以直接把一個洋葱或者黃瓜放到顯微鏡下,就能看到起內部結構呢?引發學生思考。最終引出用顯微鏡觀察材料需要做哪些前期準備以及材料的特點。其次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展示各種不同玻片的標片,讓學生更加了解到製作標片的必要和基本形式。

由教師介紹製片所需要的一些材料用途和用法,簡單介紹一下在製片過程中牽涉到的一些陌生的名詞和過程。在學生大致瞭解製片基本的一些知識基礎上,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思考並觀察老師製片,以及選擇一兩名學生跟隨着操作,同時,隨時依據所提出的問題,適時的停頓,一一對疑惑加以解決。所提問題依次是:

①擦拭載玻片和蓋玻片的目的?若擦拭不淨,後果如何?

②滴清水的量如何掌握?水量過多過少對實驗有何影響?

③取材的部位、方法、大小?

④蓋蓋玻片的方法、原因(即目的或避免出現的不利影響)

⑤滴染色劑的位置、數量?

⑥吸引染液的方法?最後,組織學生開始自主來製作臨時裝片,對於剛學習的方法加以及時鞏固,老師則在其中不斷巡視加以指導糾正。

在學生學會製備臨時裝片之後,組織學生用顯微鏡來初步觀察一下自己所製備的玻片的效果。同時,老師通過細胞結構的彩色掛圖、模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細胞的結構。在此基礎上,老師先給學生以標準的玻片,組織學生通過顯微鏡來觀察植物細胞的各個結構,學會辨別各個細胞以及其結構上的特點。同時,邀請學生通過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各個細胞結構的特點,其他學生補充,最後老師總結。在觀察了多種植物細胞的臨時裝片後,討論、歸納、總結出植物細胞共同具有的主要結構,體會細胞的整體性。並適當聯繫日常生活實際,感知細胞液裏含有的物質。最後要求學生根據自己觀察到的物像,跟隨老師的講解和示範,繪圖。注意把握繪圖要領。同時,作為教師則通過邊講解生物圖的畫法和注意事項,邊在黑板上畫板圖示範。

組織學生觀察自己製作的玻片,檢查製片效果,以及是否能找出相關的細胞結構。分析製片過程中的不足和以後需要注意的地方。

環節三:鞏固提高,小節作業:

組織學生集中討論課後的練習題,也可在製片、觀察過程中留意各種情況的出現,及時思考、嘗試處理,再討論交流,總結。

生物教學設計6

知識目標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2.描述植物的無性生殖。

3.使學生能夠列舉一些常見的無性生殖。

能力目標

通過對椒草生根和馬鈴薯發芽的圖片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現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對花的觀察引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情操。

2.通過對椒草生根和馬鈴薯發芽的觀察,使學生認識到大自然的奇妙與多彩。●教學重點

1.概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2.概述植物的無性生殖。

●教學難點

概述植物的無性生殖。

●教學方法

啟發、誘導、觀察、討論、講述、練習。

●教具準備

教師準備:一朵桃花的掛圖或投影片或植物開花和結果的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複習舊課,導入新課]

(注:師生共同簡要複習生物體的基本特徵,導入新課,教師語速儘可能舒緩)

教師:同學們,我們大家共同的家園是——(學生:地球),那麼地球上除了我們自己以外,還有我們生活的環境。哪些同學能跟大家談一談環境包括哪些呢?

學生A:包括教室、桌、椅、外面的植物、動物,還有山、水等等。

教師:非常好,像大家剛才所説的環境中,陽光、空氣、水都屬於沒有生命的物體,即——(學生A接述:非生物),而人類、動物、植物以及微生物則屬於有生命的物體——生物。那麼,如何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具有生命呢?

學生B:生物體的生活需要營養,在營養物質被消化和吸收以後,生物體又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學生C:生物能進行呼吸,像我現在這樣吸入O2,呼出CO2氣體。

(注:學生表演深吸氣和呼氣的動作,若未表演,教師給以提示)

學生D:生物還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例如我們在黑暗的環境中呆得時間較長,當遇到光線照射時,會迷眼。生物體還有一個基本特徵就是生長和繁殖,當生物體長到一定時候,就開始繁殖下一代。

(注: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給予適當的肯定和鼓勵,也許一句話可以使一名學生看到希望)教師:通過對生物體生命現象的本質認識,我們知道判斷一個物體是否為生物,就主要依靠這五條基本特徵。從生命本質中我們可以發現對於一個生物體而言,壽命都是有限的,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結束。大家想一想:為什麼整個生物圈內生命總在不斷地延續和發展,演繹出一幕幕跌宕起伏的故事呢?

學生E:每個生物體死亡之前都已經產生出自己的後代了。

教師:對了,非常好。因為生物體能夠通過生殖和發育繁衍後代,從而保證本物種的延續。也就是説,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能夠不斷髮展和延續,並不是靠生物個體的長生不死,更不是吃了《西遊記》中的唐僧肉,而是通過生殖來實現的。通過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説”和生活經驗,我們瞭解到生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呢?

學生:人的生殖和發育,細菌的分裂生殖、真菌的孢子生殖。

教師:除此之外,生物界還有哪些不同的生殖和發育方式呢?與人類又有什麼關係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尋找答案。首先,我們學習有關植物的生殖。

板書: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第一節植物的生殖

[創設情境,講授新課]

(注:教師出示掛圖或桃花的投影片或播放多媒體課件)

多媒體演示如下:

教師:我們的放映結束了,一朵小小的桃花光榮地完成了使命向我們告別了。大家想想她的使命是什麼?她是如何完成的?

學生E:她的使命是孕育種子,繁殖下一代。她通過受精作用完成。

教師追問:能不能更詳細地向大家解説一下呢?

學生F:一朵花最重要的部分是雄蕊和雌蕊。雄蕊的花粉粒落於雌蕊的柱頭上,在柱頭所分泌的粘液刺激下開始萌發,長出花粉管。花粉管穿過花柱,進入子房,一直達到胚珠。當花粉粒破裂釋放出精子後,精子順着花粉管進入雌蕊的子房,和胚珠裏的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完成後,花瓣、雄蕊以及柱頭和花柱都完成了使命,因而紛紛凋謝,唯有子房繼續發育。子房壁發育成果皮,子房內部的胚珠發育成種子,胚珠內的受精卵發育成胚。

教師:通過對從前知識的回顧,當我們再拿起誘人的桃子時,請不要再浪費,請你珍惜,它是經過艱難的歷程才呈現在我們面前的。

桃樹的種子被勤勞的雙手播進土壤後,過一段時間,它滿載着人們的希望破土而出,形成新一代的植物。還有許多植物像桃樹這樣是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然後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我們稱這種生殖方式為有性生殖。

板書:一、有性生殖

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成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教師:大家想一想,我們周圍還有哪些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呢?

(學生自由回答)

學生:玉米、向日葵、蘋果、杏?

(注:學生的答案很多,教師應注意仔細聽他們的回答,出現錯誤時給予糾正)教師:除了大家所列舉的生物之外,其他生物是如何進行生殖呢?比如:馬鈴薯、洋葱、月季等。它們的生殖方式又有哪些特點呢?現在,請大家翻開書第3頁,觀察這兩幅圖,回答投影片上的問題。

(學生閲讀、觀察、討論;教師將製作好的投影片內容打出)

投影內容如下:

(注:學生閲讀完以後,思考、討論,並得出結論)

教師:現在,我們來交流一下每個組討論的情況。每組組長選派一名“形象大使”彙報,注意語言的表達能力。好吧,我們現在就開始,第1組先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你們組的觀察情況吧

學生G:我們組經過觀察,發現椒草用葉片浸泡後,葉片下生根,最終長成一個新植株;馬鈴薯塊莖放的時間長了以後也能發芽。雖然這一個是葉片生根,一個是塊莖發芽,但最終都有同樣的結果,都能長成一個新的植株。而它們二者都是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直接由母體自身的一部分器官繁殖的。

學生H:我們組認為通過這樣的生殖方式繁殖速度很快,有些植物如銀星海棠的莖浸泡在水裏,幾天就可以生根。還有新長出的植株和母體長得非常相似。

(注:教師在此可以適當向學生提出“性狀”二字,並可稍作解釋,為遺傳和變異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生I:我們組要對此進行一些補充。我們發現生物的生殖方式雖然多種多樣,但都是各有所長。比如前一組同學所説的由母體器官繁殖的這種方式速度快,時間短,又不會出現很大的變異。

學生J:我們根據平時的生活經驗發現,在我們的周圍有很多植物都屬於這種生殖方式,比如:草莓、甘薯、柳樹等。

教師:太棒了,大家總結得十分精彩,希望以後繼續努力。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可以發現類似於椒草、馬鈴薯這種植物的一些生物,都是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出新個體。我們稱這種生殖方式為無性生殖。

板書:二、無性生殖

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出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教師:這種無性生殖在植物中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生殖方式。好了,對於剛才所説的一些問題,大家還有什麼意見嗎?

[自由大論談]

(通常由學生提出問題,其他學生來回答,教師主持)

學生K:在馬鈴薯的塊莖發芽後,可不可以直接拔出芽體栽進土壤中,為什麼還要連結一部分塊莖呢?

學生L:老師,我沒有親自動手做過插柳條的實驗,但我想問把一段柳枝剪下後就直接插進土壤中,能成活嗎?能不能用水泡一泡再插?這兩種方法,哪種成活率更高一些呢?

學生M:甘薯、洋葱、蒜都和馬鈴薯一樣長在地下,它們也是塊莖繁殖的嗎?

學生N:細菌和真菌都是由母體繁殖,它們也屬無性生殖嗎?如果是的話,除了分裂生殖、孢子生殖,還有哪些無性生殖方式呢?

生物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1、生物學科課程結構與學科核心素養

2、學校生物學科師資及學科教學特色

3、高校及專業對生物學科考試升學的要求

4、選考生物的專業在高校學習及深造發展

5、選考生物的專業對於職業現狀及發展前景

6、如何結合中學生學科學習特點進行選課走班

二、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首先向學生提出幾個問題,引出對新課改選課的思考:

你對20xx大學聯考改革新方案瞭解嗎?

你覺得自己各科成績在濟南市排在哪裏?全省呢?

你的優勢學科是什麼?

你大學聯考的目標是什麼大學?

你對心儀的專業和職業有什麼樣的瞭解?

未來你想從事什麼樣的事業?

激發興趣展示20xx年大學聯考新課標Ⅰ卷生物試題,利用學生已有知識解決問題,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構建體系

一、生物學科課程結構與學科核心素養

整體介紹生物學科課程結構,包括必修兩本書,各2學分;選修Ⅰ三本書,各2學分。

簡單介紹學考必考的必修內容,重點介紹將來選課後需要學習的選修三冊書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充分了解和參與學科內容。

這一部分以三個經典案例分別引出三本選修課本的核心內容,既增加了趣味性,又體現了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讓學生過去的主觀經驗與現實的實際情況建立有效的連接橋樑。具體內容如下:

案例一血糖調節

思考:某廣告宣稱某種品牌的八寶粥(含銀耳、紅豆、糯米等)不加糖,最適合糖尿病人食用,這種説法可信嗎?

I-1·選修穩態與調節

本模塊包括: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人和動物生命活動的調節、植物的激素調節等內容。

圍繞着:“生命個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各結構協調統一共同完成複雜的生命活動,並通過1一定的調節機制保持穩定”這個大概念。

案例二生態系統的功能

I-2·選修生物與環境

本模塊包括:種羣和羣落、生態系統、生態環境的保護等內容。

圍繞着:“組成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與非生物成分相互影響,共同實現系統的物質循環、能量1流動和信息傳遞,生態系統通過自我調節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這個大概念組織教學。

案例三基因工程

I-3·選修生物技術與工程

內容包括:發酵工程、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胚胎工程和生物技術安全與倫理等。

圍繞着:“發酵工程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規模化生產對人類有用的產品”、“細胞工程通過細3胞水平上的操作,獲得有用的生物體或其產品”、“基因工程賦予生物新的遺傳特性”個大概念組織教學。

二、選考生物的專業對於職業現狀及發展前景

高校專業設置及未來發展

生物科學類: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信息學、生態學。

醫學:基礎醫學類、臨牀醫學類、口腔醫學類、公共衞生與預防醫學類、中醫學類藥學類法醫學類醫學技術類、護理學類。

食品科學與工程類: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糧食工程、乳品工程、釀酒工程。

農學(林學)與農業工程類。

自然保護與環境生態類。

化工與製藥類。

幾個省內重點大學生物相關專業簡介

1、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

學院成立於1864年,20世紀30年代中期就有了“北協和、南湘雅、東齊魯、西華西”的聲譽。6ESI現在形成了具有齊魯醫學特色的世界一流醫學學科建設體系。有個醫學學科躋身全球研究機1%構前行列,臨牀醫學、藥理學與毒理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神經系統學與行為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

2014年山東大學第二醫院和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建立幹細胞研究合作實驗室。2015年中國科學院與山東大學第二醫院“中國科學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戰略性科技先導專項臨牀研究基地”以幹細胞個性化治療、組織器官再造及幹細胞臨牀應用主體,現在腎臟器官再造、遺傳學疾病、造血幹細胞移植等方面做開創性研究。2017年9月30日,山東大學專門成立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進行細胞分化和幹細胞方面的研究。

2、山東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學院的作物育種實驗室是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實驗室以小麥、玉米、果蔬等主要作物為研究對象,以解決我國作物科技和作物生產發展中的關鍵問題為宗旨,以“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生態”為目標,依託細胞全能性為基礎的植物組織培養技術,開展優質高產的轉基因作物研究,以確保黃淮海地區農業可持續、高效發展,促進我國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

生命科學院下屬有植物學、植物生理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和生物技術5個系。

本科生考研率穩定在50%左右,學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就業率都保持在95%以上。此外,學院與國內多家大中型企業建立了實踐教學和科研基地,與國內外多所著名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比如農科院等各種研究所,中糧集團等國家企業,欣和、喜旺等食品公司,齊魯製藥、魯南製藥等藥品公司,還有各種種子生物工程公司都是大家就業的很好的選擇。

3、青島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學院有畜牧學、草學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特種經濟動物飼養等幾個學科。早在2001年11月3日和6日成功培育出我國首例健康存活的胎兒皮膚上皮細胞體細胞克隆牛“康康”和“雙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動物生殖與種質創新重點實驗室是山東省重點學科,以生殖細胞生物學實驗室為基礎組建而成,主要進行動物生殖發育機理及動物繁殖生物技術等方面的科學研究。這些年在家豬、小鼠和hLTFFat1人等多物種上證實了成體幹細胞向生殖細胞分化的可能性;獲得和轉基因克隆山羊htPAm及其後代40餘隻,轉基因家兔100餘隻。

就業方面可以選擇各種研究所,伊利、佳寶等乳業公司,正大、中裕等知名的食品生產企業,各種生物工程公司生物藥品公司,畜牧業和農產品公司。

三、如何結合中學生學科學習特點進行選課走班

1、高中學業考試分為:

學科合格考(高中畢業考試);6選3等級考(按等級計入大學聯考總成績)語數外統一考(按分數計入大學聯考)

2、高中不在出現文理分科(學生將選課走班)

3、高校錄取學生將採用:專業+高校方式

4、升學渠道多樣化:自主招生、綜合評價生、藝體特長生、春季大學聯考生軍事院校單招生、高職單招生、夏季大學聯考生(我們説的一般意義上的大學聯考升學)

結束語

1.結合自身興趣和優勢,針對高校不同專業要求,理性選課,儘量文理兼顧。

2.選課不是根本,根本的選擇是勤奮還是懶惰。

3.為自己夢想而努力,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生物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瞭解這首詩的作者生平及相關背景知識。

2、在誦讀的基礎上能夠熟練背誦《畫菊》和《梅花》。

3、理解“疏籬”“趣無窮”“抱香死”等疑難詞語的意思。

4、反覆誦讀、體會兩首詩的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5、引導學生學習菊花獨立自主、堅強不屈的品質。

教學重點:

在誦讀的基礎上能夠熟練背誦《畫菊》和《梅花》。理解“疏籬”“趣無窮”“抱香死”等疑難詞語的`意思。

教學難點:

反覆誦讀、體會兩首詩的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學習菊花獨立自主、堅強不屈的品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老師知道大家一定都認識菊花,你喜歡菊花嗎?為什麼?學生交流

揭題《畫菊》。(板書詩題:畫菊)。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畫菊》。

2、檢查初讀情況。

(1)指名讀古詩,集體正音。 (2)學生嘗試用簡單的話語説説詩的含義。

3、學生再次自由讀古詩。要求: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4、師生探索,弄懂詩意

(1)藉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句含義。 (2)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啟發、補充。

5、集體交流,瞭解《畫菊》大意。(指名説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三、釋義詩中難解詞語。

1、疏籬:稀疏的籬笆。

2、趣味窮:趣味無窮盡。

3、抱香死:帶着芳香枯死。

師:現在你能完整的説一説這首詩的意思嗎?學生試着交流。

4、帶着理解,學生再次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四、拓展活動。

學生在語文課上已經都學過《梅花》,所以學生基本都能熟練誦讀。

學生根據原有的基礎交流詩的含義。

老師小結:

牆角有幾枝梅花冒着嚴寒獨自開放。為什麼遠看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為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梅花,香色俱佳,獨步早春,具有不畏嚴寒的堅強性格和不甘落後的進取精神,因而歷來為詩人們所吟詠,所歌頌。在我國古代為數眾多的詠梅詩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稱一首饒有特色、膾炙人口的佳作。

教學反思

xxxxx

生物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瞭解與生物入侵者相關的知識。

2、理清説明順序,概括説明要點,體會文中説明方法的表達效果,揣摩語言。

3、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憂患意識,增強防範意識。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的説明順序和説明方法。

【教學對象及課時】

國中二年級、一課時。

【教學設想】

1、課文與現代科技和現代生活關係密切,引導學生關注現代科學技術的新進展,關注科技對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和變化,留意觀察身邊生活,養成科學觀察和科學思維的能力與習慣。

2、教學中要學習説明文的基本寫法和説明的常用技巧,如打比方、列數字、舉例子等。

3、閲讀指導要注意兩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學會篩選信息,二是要引導學生加強語言的積累,在積累語言的過程中注意體會説明語言的表達方式與特點。

4、教學中,科學知識的學習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應通過品味語言文字來達成。不能脱離語言文字的學習來搞架空分析,或脱離語文學習搞科學教育。

【課前準備】

1、蒐集生物人侵的相關資料,要求寫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稱、原產地、人侵地及危害。(至少蒐集一種生物入侵者的資料)

2、藉助《詞語手冊》等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課件1(動物):龍蝦十幾年前從天而降,繁殖極快,到處肆虐,在魚塘裏與魚爭食,魚塘減產;在稻田裏損壞禾苗,水稻減收

課件2(植物):加拿大一枝黃花,在江、浙一帶蔓延嚴重,我市已屢屢發現,部分地方已成片發生,本縣區也有零星發生,若不及時防止,將會繼續蔓延,對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教師演示後,請學生用一兩句話概括上述課件的主要內容。

明確:科技高度發達的21世紀,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正面臨着越來越嚴峻的挑戰,環境問題已成了擺在人類面前的亟待解決的問題,而生態問題則又是當今世界環境問題的中心議題。下面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生物入侵者》,希望以此能促使我們提高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2、題解:

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解説入侵和生物人侵者的含義。然後從文中勾畫出揭示生物入侵者含義的語句。

3、自主閲讀、整體感知: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以下問題,學生邊閲讀文本邊思考。

⑴本文除了告訴我們什麼叫生物入侵者,它還講了哪些內容?

⑵作者按什麼思路來告訴我們這些內容的?

明確:

⑴主要內容:本文還講了生物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採取的相應措施。

⑵開篇:假設情境,引出話題,作出解釋。第2~4段:具體寫什麼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第5段: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第6~7段:生物學家和生態學家對待生入侵者的不同態度。第8段:目前世界各國都在採取相應措施。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邏輯順序

4、文本探究:

⑴本文主要採用了哪些説明方法。

學生討論後教師明確: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

⑵找出文中運用上述説明方法的相關語句並説明作用。(四人學習小組合作,組內成員分工找一種説明方法的相關語句,先在小組內交流再在班上交流)。

參考:

⑴列數字:

①十一種鳥類有九種被趕盡殺絕──數字的變化説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危害之大。

②耗資數十億美元──説明生物入侵者對人類造成的經濟損失巨大。

(補充強調:數字的運用,使語言十分準確,符合説明文的科學性特點。此外副詞的恰當選用也增強了文章的準確性。如僅就等詞。)

⑵舉例子:

①舉蒲公英等為例──説明生物在沒有人為干預的條件下進行的遷徙不會對原有的生態系統造成太大破壞。

②斑貝、天牛、紅螞蟻等──説明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了巨大危害。

③蔬菜、水果、寵物等──説明生物入侵是人為原因造成的。

⑶打比方:

①課題生物入侵者就是一個比喻,形象生動地説明生物入侵是移民行為;生物入會對人類和自然造成危害。

②把斑貝比喻成偷渡者,形象生動地説明它是在人們不知不覺中登上北美大陸,並悄悄給人類造成危害的。

(補充強調:生物入侵對大多數人來説比較陌生。作者採用打比方的説明方法,使語言更生動形象,增強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淺出,達到推廣科普知識的目的。)

⑷為了使説明生動易懂,作者在詞語和句子上還用了哪些技巧?

明確:(比喻、擬人等修辭)學生在文中圈劃出具體詞句,並具體分析他們的作用(可以換詞語對比理解)。例如:趕盡殺絕、嘯聚山林、佔領等。

5、質疑解答:

⑴各小組輪流提問題,在小組內共同討論解決。不能得到圓滿答覆的,向老師提問。

⑵教師分類歸納學生提出的問題,全班同學共同討論解決。教師應事先準備。

①如何理解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

②為什麼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③你知道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你在生活中發現過生物入侵的現象嗎?

教師點撥:

⑴生物種類的自然繁衍和遷移,是非常緩慢的,並受空間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這種遷移是由於人類的跨地域活動造成的,那造成的後果是不堪設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時,應充分考慮人為干預。

⑵生物的.自然存在和發展,是有一定規律的,那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某一地區的物種都是當地生物鏈的一環,經歷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形成一種平衡狀態。如果由於人為的干預打破了這種平衡,等於破壞了生物鏈的平衡狀態,就可能產生兩種後果:一種是經過一個較長時期達到新的平衡狀態;另一種就是產生生物入侵者,給當地生態和人類生活帶來危害。

⑶教師可利用手頭資料介紹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

①在我國,一種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蘆極大地減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積,當地氣候明顯乾燥,湖中的68種魚已有38種不復存在。

②從東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區,一種來源於南亞的ALANG草侵入了數百萬公頃的熱帶森林,嚴重影響了當地樹木的自然更新。

③澳大利亞的一種可能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地區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來,導致數千公頃的森林被毀。這種真菌對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樹種和矮小的灌木。

④在新西蘭一種來源於澳大利亞的夜間活動的袋鼠,估計每晚可吃掉21噸當地的森林。

⑤20xx年2月21日《每日新報》報道:國家質檢總局、農業部、國家林業局日前聯合發佈公告,宣佈暫停從菲律賓進口鳳梨、香蕉種苗等香蕉穿孔線蟲寄生植物,一經發現,一律作退回或銷燬處理。

6、體驗拓展:(選擇教學)

⑴收集有關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組織以話説生物入侵者為題的討論。

(既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又可以鍛鍊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應動員同學人人蔘與,個個發言)

⑵以對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為干預為辯題,組織一次小型的辯論會。

(基本觀點:①人類不應該過多地干預生物物種的遷移過程,失衡是暫時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界的平衡最終會得以實現。②人類必須干預生物入侵者,如果聽任其發展,自然界物種的多樣性會受到嚴重破壞,人類社會將會有巨大的經濟損失)

7、課堂總結:

這是一篇關於生態問題的説明文。它向我們説明了什麼是生物入侵者以及生物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促使我們對這一特殊的生態現象高度警覺。我們不僅獲得一定的生態知識,還要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感。另外,課文條理分明,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説明方法,為我們寫作説明文提供了借鑑。

8、佈置作業:

⑴要求學生用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這三種説明方法,説明一種學習工具;

⑵完成《語文同步訓練》。

生物教學設計10

知識目標:

瞭解生物圈中有哪些價值。明確人類怎樣合理利用生物圈中的資源。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整理能力。

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自學。

教學準備:

設計相關的`題目。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二、指導學習。

(一)、人類的生存依賴於生物圈

1、舉出幾種生活用品來自哪裏?與生物圈有什麼聯繫?

2、總結生物圈有哪些價值?

(二)、人類合理利用生物圈中的資源

1、自然資源根據是否再生如何分?試舉例。

2、怎樣合理利用生物圈中的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課堂小結

內容見課本。

四、拓展延伸

1、面對全球的能源危機,我們應如何做?

2、亂砍亂伐帶來哪些危害?

3、找找身邊破壞資源的現象。

教學反思: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考慮屬於自學範疇,引導學生學習歸納,所用的時間稍長,同時延伸的內容有些片面,作業儘量設計成填空、選擇題。讓學生更明確答題的目標。

生物教學設計11

教學設計思想

本節課是微生物一章完結課,系統分析了微生物在生物圈和人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本節課一課時完成。教師從日常生活入手切入微生物對生活垃圾處理上面的重要作用,結合知識鏈內容完成總結歸納環節,對資料分析環節,提供了更多的資料,拓展學生的思路。在實際用環節中,如有條件可去觀察垃圾和污水的處理過程,亦可以資料形式提供給學生,學生在此基礎之上,積極思考尋找更多的處理生活垃圾的方法。不僅如此,更要鼓勵學生打開思維,蒐集更多微生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實例。教材是從最常見的生態系統(落葉)中的作用引入的,然後列舉實例,介紹了細菌和真菌對動植物及人的危害,接着又講述了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共生的實例。這樣編寫的目的是要引導學生能夠從多角度、多層次、比較全面地認識自然界中細菌和真菌的作用。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概括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三大作用:

a、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

b、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

c、與動植物共生

2、探究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分解作用。

3、探究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第三個作用:與動植物共生。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對本章引言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2、通過觀察,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分析、思考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對本章的學習,培養學生辯證觀點,樹立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激發學生愛護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激發同學創造情愫。

教學重點

1、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腐生)

2、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可引起動物和人患病。(寄生)

3、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可以與動物共生。

教學難點

1、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2、細菌和真菌可以與動物、植物共生。

教學用具

掛圖或者多媒體大屏幕

教學方法

比較分析、討論

多媒體演示法、觀察法相結合。

教具準備

1、教師準備:

有關細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三大作用的多媒體片斷或相關掛圖。

2、學生準備:

(1)探究實驗

(2)蒐集與細菌、真菌有關的信息(從日常生活中收集)。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複習問答,導入新課]

教師:前一章,我們學習了細菌、真菌,那麼從形態上講,細菌和真菌的最大區別是……(學生接述:細菌沒有細胞核,只有核區;而真菌具有成形的細胞核,具有細胞完整結構)。我們學習過的細菌按形態分,可分為……(學生接述:球菌、桿菌和螺旋菌),學過的真菌有……(學生接述:酵母菌、青黴、麴黴,還有蘑菇等食用菌)很好。

細菌和真菌雖然個體小,不像動植物那樣惹人注目,但它們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卻是不可低估的。這節課,讓我們來共同關注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從生活現象入手,通過做實驗和資料分析,探究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三大作用]

教師:首先請問同學們一個問題:在日常生活中,你見過細菌和真菌嗎?

學生:通過討論,課下收集資料,日常生活經驗等。可能有以下幾種答案。

(a)腐敗的梨(或蘋果)裏有

(b)在媽媽實驗室的顯微鏡下見過。

(c)根瘤菌裏有

(d)沒見過。

教師:日常生活中,我們到底和細菌、真菌接觸嗎?好,先請同學們觀看老師準備的多媒體課件。注意觀察課件裏所涉及到的細菌和真菌的生活現象。

隨即播放多媒體課件(沒條件的可觀察書上p123的圖片)

2、設計實驗演示

一隻完好的梨,用刀子給它劃一個小口。畫外音:“請過幾天再觀察。”梨缺口處大面積腐敗了(是另外的一隻梨,只是前幾天劃的口)。畫外音:“如果繼續放置,它會(慢語速且極具探索性)全部腐爛。”梨由部分腐爛到全部腐爛的動態過程(速度很快)。畫外音:“這便是食物的腐敗現象。梨為什麼會腐敗呢?其實是枯草桿菌把它分解的結果。”

“有些真菌和細菌還可以營寄生生活,它們從活的動植物和人體吸收營養物質,導致動植物和人患病。”同時畫面顯示水稻稻瘟病、小麥葉鏽病、人手癬、體癬的`大特寫。

畫外音:“但有些細菌和真菌能與動植物共生,它們相互依賴,一旦分開,彼此不能獨立生活。如地衣。”畫面顯示地衣特寫。

教師:請同學們仔細回憶,剛才多媒體課件裏有哪些細菌、真菌的生活現象?

學生:(觀察課件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後可搶答)可能有以下幾方面內容:

(1)枯草桿菌可將梨分解——梨的腐敗同細菌有關。

(2)真菌可使小麥得小麥葉鏽病,使水稻得水稻稻瘟病,可使人生癬——細菌和真菌可使動植物和人患病。

(3)地衣是真菌和細菌與動植物共生的結果。

教師:(鼓勵評價學生)看來,同學們收集信息能力很強。

請同學們觀察手中腐敗的梨(或蘋果),將其和完好的梨相比較。聯想一下,除了梨和蘋果,日常生活中,你還見到些什麼東西會腐敗變質?試舉例。

學生:(先觀察腐敗的梨和完好的梨,加深對腐敗的認識,再展開聯想做答)答案可能有:變餿的飯菜、垃圾堆上發臭的老鼠、朽木……

教師:同學們舉的例子都很好。食物的腐敗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常見到,自然界裏的物質循環更是循環不會停止。這其中,細菌和真菌在生態系統中充當了分解者的角色。

教師講解

1、菌類使梨和蘋果腐敗。

2、真菌和細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作為分解者,對於自然界中co2等物質循環起着重要作用。

3、細菌可以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有條件教師請重新展示有關細菌和真菌可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的片斷。

學生:積極收集信息,聯想日常生活中感性認識,甚至可以展示自己的體癬。總之,認識到,細菌和真菌中的一些種類營寄生生活,它們從活的動植物體內吸收營養物質,導致動植物和人患病。

4、細菌、真菌與動植物的共生現象,如地衣、根瘤菌。(教師請學生們經回憶回答)

放映有關共生的片斷和圖片。

教師:給予肯定,激勵評價,及時鼓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給大多數同學自信心和學習動力。

教師:其實,草食性的動物,如牛、羊、駱駝、兔子等,在其胃腸內,也存在着細菌,細菌可以幫助動物分解植物中的纖維素,而動物的胃腸也為這些細菌提供了食物和生存場所,同學們説,它們兩者是什麼關係?

學生:共生。(可叫中等學生回答)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進一步認識了細菌和真菌,以及它們在自然界中作用,同學們認識到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可營腐生、營寄生及營共生生活,它們對自然界有三大作用,分別是……(學生接述),可見,它們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生物教學設計12

一、 教學設計思路

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是生物科學教育的基本任務之一。生物課教學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生物學基本知識,還要通過課程資源的開放與共享,課上師生互動,共同參與解決現實中的具體問題等形式,使學生獲取科學與技術的知識,並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樣,在他們參與社會時,才能夠對某些社會問題做出合理的價值判斷,並能夠採取適當的行動。

二、教材分析

就本冊第六單元知識整體來分析,前兩章為本章內容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學生學習生物的分類,認識生物的多樣性,都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因此,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瞭解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原因”上,通過一個具體事例──“辯論和協商怎樣保護白頭葉猴”,使學生聯繫家鄉實際,參與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宣傳和行動中。在這個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教育。但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又涉及到諸多因素,八年級的學生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都還有限,所以,本節課的難點在於分析白頭葉猴面臨生存危機的原因。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描述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描述所熟悉的珍稀動物的生存現狀。

2.能力目標

(1)通過小組討論,制定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主要方案,在“角色扮演”活動中,培養學生收集資料、處理信息、口頭表達、與人合作能力和民主思想;

(2)理解和學會處理在實施保護生物多樣性過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問題及各種關係,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決策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辯論和協商怎樣保護白頭葉猴”的活動,使學生關注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進一步增強學生關愛生命、熱愛祖國的情感,形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參與意識和公民意識,真正把保護生物多樣性付諸於行動上。

(2)健全法制觀念,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應全球合作,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念。

(3)通過展示科學家研究白頭葉猴的科研活動,對學生進行一般科學方法、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持之以恆的科學精神的教育。

四、教學策略

本節課涉及到的信息多,容量大,所以,在課前組織好學生做好充分準備工作是相當必要的,如收集相關的背景資料、處理信息、小組分工、讓角色扮演者寫好發言提綱等。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的層層環節,製造懸念,引導學生對所扮演角色進行充分理解,課上通過角色扮演活動,聯繫實際,在辯論和協商過程中,形成保護白頭葉猴的方案,並形成書面協議,使學生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五、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1.共享課程資源,樹立開放的課程觀

課程不只是“文本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等),更是師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即“體驗課程”,師生同為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所以,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及“白頭葉猴”的內容,師生共同蒐集資料、處理信息,課上共同交流,達到了資源共享。

2.充分體現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雙主體地位

本節課把教學重點放在了了解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宣傳和行動上,這種行動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以一個具體活動“辯論和協商怎樣保護白頭葉猴”體現在課堂中。在師生辯論和協商的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和組織者,面向全體學生,給予了他們充分發揮主體地位的空間和展示自我才華的舞台。

3.注重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通過“辯論和協商怎樣保護白頭葉猴”的活動,使學生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係,從而加強STS的教育。在扮演、辯論和協商過程中,滲透科學工作者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學生既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加強參與意識,還會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有極大幫助,真正把保護生物多樣性落到宣傳和付諸於行動上,使素質教育落到了實處。

不足之處:

對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問題,實際是一項非常艱鉅的任務,也涉及到社會各個方面非常錯綜複雜的關係。對於八年級學生來説,其知識廣度和深度具有侷限性,在學生之中又普遍存在着差異,而且課堂時間有限,雖然通過具體、生動的“角色扮演”活動討論了怎樣保護白頭葉猴,但不可否認並不是全體學生都能深刻地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這也為在當今基礎教育中我們扭轉“在教學中只注重學生科學知識的傳授轉向全面提高

生物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①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②學生能夠舉例説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④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①學生能夠舉例説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教師準備:實物(珊瑚)、掛圖(美麗的大自然)。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出示掛圖:美麗的大自然,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請舉出掛圖中的物體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教室裏有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

3、你是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的?

要想準確區分這兩種不同的物體,我們必須首先學會觀察,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見P2。指導學生觀察生物,從實際生活中認識生物與非生物。

學生觀察有山、水、蟲、鳥、樹、石頭畫面,看到的畫面中哪些物體是生物,哪些物體是非生物。觀察常見的物體,如盆栽花卉、西紅柿、黃瓜、蝴蝶、課桌、講台等,來認識生物與非生物。

三、講授新課

(一)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科學觀察要全面、細緻、實事求是;有目的、有計劃、有耐心、及時記錄;積極思考並與他人交流看法。

(二)什麼是生物?自然界中,凡是有生命的物體,叫生物。

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在於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徵。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徵呢?

(三)生物的特徵

觀察書中插圖,説出各種生物正在進行的生命活動,以自身為例討論人是否也具有書中描述的生物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植物根從外界吸收水、無機鹽和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營養方式為自養;動物以植物或其他動物為食,細菌、真菌分解動物、植物遺體和糞便獲取營養,營養方式為異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含羞草對刺激作出的反應是小葉片下垂,這是長期自然選擇中形成的對環境的適應,有利於它的生存;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生物還有其他特徵:除病毒外,生物都是有細胞構成的。生物能進行新陳代謝;生物能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

四、小結:舉例説明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生物有哪些特徵?

五、課堂鞏固:P6

1.指出下列物體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落葉、芭比娃娃、珊瑚蟲、珊瑚、珊瑚礁、珊瑚島...

2.當含羞草受到碰觸時,展開的葉片會合攏,此事例説明了(B)

A.生物能生長繁殖B.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C.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D.生物能進行呼吸

3.下列不屬於生物的是(C)

A.蘑菇B.病毒C.魚化石D.蘋果樹

4.動物、植物死亡後的遺體屬於生物嗎?

不屬於,一個生物體死亡後,它的生命活動也將終結,也就不再具有生物的特徵。因此只能被稱為動物植物的遺體。

5.下列屬於生命現象的是(C)

A.火山爆發B.開水沸騰C.雨後春筍D.潮起潮落

6.下列哪項不符合科學觀察的要求(D)

A.要有明確的目的B.要有觀察記錄C.要有計劃D.隨便看一下就行了

六、教學反思:通過討論、講解等方法,讓學生弄明白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教學效果較好。

生物教學設計14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目前根據統計,人類因病死亡的總死亡率中,癌症居第二位,且日趨年青化,專家預測我國癌症死亡率將逐年上升。依據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繫的課程理念與課程標準制定的內容標準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本節課知識目標確定為:

知識目標:

1、説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徵

2、講出致癌因子

3、預防和減少癌症發生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目標:本節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有密切聯繫,癌症的防治是社會關注的問題,因此,應突出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討論癌症防治等情感教育目標。

二、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教學關鍵,是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實施的辦法可以通過名種教學活動來達到,讓學生親自體驗和感悟,可通過評價的激勵機制和導向來實現。為實現以上目的,教學設計採取如下方法進行:在課前1-2星期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主要內容有:

1、危害人體健康的疾病有哪些

2、調查生活周圍人羣中癌症患者及癌症的種類及患者的生活習慣等

3、引起癌症的因素有哪些

4、調查不同生活環境中(如工廠、化工廠、農村、城市)人羣中癌症發病率的調查,

5、如何預防癌症

6、癌症是不治之症嗎

7、走訪抗癌英雄,瞭解抗癌事蹟。要求學生記錄並統計調查結果,上課時結合課文內容進行討論、交流,加深認識,掌握知識目標的同時,達到情感教育目標。

三、教學程序:

程序 教師組織與指導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言:目前威脅人類健康造成死亡的主要疾病有那些引導學生閲讀課文,瞭解什麼叫癌細胞。 學生根據調查到的情況討論發言:

1、心血管病

2、癌症

3、艾滋病

4、糖尿病

5、惡性的傳染病 等 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及對癌症的關注。

探討癌細胞的概念特 徵 組織學生對癌細胞與正常細胞的比較研究進行討論。 學生展示他們的調查成果。幻燈或投影展示癌細胞病理切片、圖片。分組討論得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徵:

1、無限增殖

2、形態結構發生顯著變化

3、容易在體內擴散 發揮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

討論致癌因子 組織學生分組彙報,引導學生從物理、化學、生物三方面對致癌因子分類。投影正常細胞和紫外線照射的色素細胞圖片,引導學生討論:

1 、曬太陽對體有什麼好處

2、如何正確處理日光浴與預防紫外線過度輻射之間的聯繫

3、為什麼臭氧層破壞會導致皮膚癌患者增多引導學生對日光浴的利弊進行辯證思考,並引發學生關注臭氧空洞這全球性環境問題,同時引導學生了解為什麼不提倡吸煙。

各小組調查代表展示他們的調查成果、閲讀閲讀材料1、2、3討論得出致癌因子有:

1、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指輻射,如紫外線、x射線等。

2、化學致癌因子有數千種,主要有:無機物如石棉、砷化物、鉻化物、鎘化物等;有機物如黃麴黴毒素、亞硝胺、聯苯胺、烯環烴等。

3、病毒致癌因子:如rous肉瘤病毒。

4、引導學生討論環境污染是導致癌症的重要因素。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認識和關注身邊的致癌因素。

致癌因子為什麼會導致細胞癌變 讓學生閲讀課文、討論分析細胞癌變的原因,引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

指出原環境中的致癌因子會損傷細胞中的遺傳物質,使細胞中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發生突變導致正常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失控而變成癌細胞。 學生閲讀課文、進行討論分析交流。

培養學生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

怎樣預防癌症 組織學生進行教材資料分析和討論:病從口入用於癌症是否合適自己和家人的日常生活中 , 那些做法會增加患癌的.機會 那些做法有利於預防癌症 學生閲讀閲讀材料

4、討論、舉例課前調查到的不良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 讓學生通過活動討論,養成以健康的生活方式防癌的情感。

人類將徹底戰勝癌症 引導學生閲讀課文、討論、分析:確信人類將徹戰勝癌症。

學生閲讀、討論、分析得出結論。 落實科學、技術、社會相互關係的教育,進一步開闊學生的眼界。

課堂學習 引導學生討論拓展題 1和2。 學生討論分析、派代表發言。 用以評估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

高中生物細胞的癌變知識點歸納

細胞的癌變是指在生物體的發育中,有些細胞受到各種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細胞分化,變成了不受機體控制的、能夠連續不斷的分裂的惡性增殖細胞。

癌細胞具有能夠無限增殖、形態結構發生了變化、癌細胞表面發生了變化的特徵。

能使細胞發生癌變的致癌因子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學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輻射致癌;化學致癌因子:如苯、坤、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細胞癌變的病毒叫腫瘤病毒或致癌病毒。

細胞癌變的機理是癌細胞是由於原癌基因激活,細胞發生轉化引起的。

預防細胞癌變的措施: 避免接觸致癌因子;增強體質,保持心態健康,養成良好習慣,從多方面積極採取預防措施。

生物教學設計15

一、教材內容:

《海洋生物》

二、教學目標:

1、認識和了解海洋中各種生物的形態和生活習性,啟發學生對海底世界的思考和遐想。

2、學會用各種方法描繪海底世界中的海洋生物,能夠表現爭奇鬥豔的海底世界。

3、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表現力,同時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他們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瞭解有關海洋生物的知識,啟發學生畫出各種不同的海洋生物。

教學難點:畫面生動有趣,色彩鮮豔、亮麗,別具一格。

四、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投影設備,海底世界背景圖等。

(學生準備)蒐集海洋生物圖片、模型以及有關知識等,繪畫用工具(水彩筆、蠟筆、油畫棒等),作業紙等。

五、教學對象分析:

對於國小生來説,多媒體課件的圖畫豔麗、動畫效果豐富的特點可以調動學生的視覺器官,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學習慾望,讓學生自覺的參與到學習中,也使課堂的結構得到優化,提高教學效果。

四、教學媒體設計:

《海洋生物》一課,按新課程標準來定義是屬於“造型·表現”是美術學習的基礎。這一學習領域的活動方式強調自由表現、大膽創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認識,即將內心的認識和情感表達出來。本課件在設計和使用時力求體現各教學媒體組合整體優化的原則,強調體驗,重視課堂交流,引導發現。提倡多樣性的表現,滲透多元化的美術觀念。本課件的優越性體現在圖文並茂、聲像結合。教學中多媒體貫穿始終,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並在視覺、聽覺上給學生一個直觀的感受,從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思路及多媒體應用分析

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喜歡大海嗎?想不想到海底世界去看看,讓我們跟着潛水員一起去海底暢遊吧!

2、播放海底世界的有關片段。

3、設問:海底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4、揭題:海底真美麗,那裏生活着數不盡的海洋生物,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14課——海洋生物

板書:海洋生物

二、教授新課

1、觀察海洋生物的形狀、特點

(1)自由介紹自己帶來的海洋生物的圖片、模型、標本等。

(2)(出示各種海洋生物的多媒體圖片)觀賞各種海洋生物。設問:看了這些海洋生物,你有什麼感受?師總結:海里的生物真是千姿百態、五彩繽紛。

(繼續出示多種海洋生物的多媒體圖片)仔細觀察,引導學生找出海洋生物的特點。師總結:海洋生物的樣子各不相同:橢圓的、S形

1、激發去海底的興趣。

2、觀看海底世界錄象。

3、談談自己的印象和感受。

看板書。

1、瞭解海洋生物的形狀、特點。

(1)介紹自己帶來的`海洋生物。

(2)學生觀賞海洋生物的多媒體圖片,同桌從海洋生物的特點、色彩等方面交流各自看法。瞭解海洋生物的千姿百態,感受它們的絢麗多姿,瞭解海洋生物的種類繁多。

[引導階段]

通過觀看錄象片段,讓學生從中觀察和體會海洋中的奇妙景象,探索海底祕密,激發學生興趣。

[發展階段]

運用欣賞、談話、講授等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並培養其動手能力。在欣賞的基礎上介紹海洋生物的形狀、特點,進一步感受海洋生物的絢麗多姿。

的、彎月形的,還有説都説不出來的形狀;它們還各有各的特點:身子光滑的、長滿刺的、長滿觸手的、長硬殼的,真是各有千秋;它們的顏色更是五彩繽紛:紅的、黃的、紫的、灰的,還有色彩相間的,非常美麗。

2、海洋生物的表現方法

(1)設問:欣賞了這麼多的海洋生物,想不想用我們的雙手把它們表現出來,你準備如何表現?

板書(畫、剪、塑)

(2)設問:怎樣畫?怎樣剪?怎樣塑?

投影顯示:抓特徵

畫(剪、塑)外形添細節

(出示熱帶魚和螃蟹的多媒體繪畫步驟)

繪畫步驟。

邊出示邊講解。(注意海洋生物的誇張、變形。)

師總結:我們只需抓住海洋生物的特徵,畫出(或剪、塑)外形,添上細節,再塗上鮮豔的色彩,美麗的海洋生物就呈現在我們面前了。

3、出示《海底世界》背景圖

設問:瞧,海底世界已出現在我們面前了,缺了什麼?師總結:趕快把你的海洋朋友表現出來吧,讓它們儘快遨遊到海底世界去。

學習海洋生物的表現方法

(1)談談自己的表現方法

(2)討論如何表現

觀看投影

瞭解抓特徵、畫(剪、塑外形)、添細節的表現方法。

3、欣賞海底世界,發現問題(沒有海洋生物),自己設計海洋生物到海底世界去。

在形象感知海洋生物後,再談談表現方法,目的讓學生用多樣的手法來表現海洋生物。這樣不僅瞭解了海洋中許多海洋生物的形態特徵,增長見識,也讓學生自己進行嘗試描繪喜愛的海洋生物。

4、表現海洋生物(放音樂)

(1)分組合作

(2)選擇自己喜歡的表現方法。

(3)表現最喜歡的海洋生物。

(4)把表現好的海洋生物放到海底世界去。

5、展評作業

(1)各組展示海底世界圖。

(2)比一比哪組的海底世界最精彩。

(3)互相評價

課外延伸:

(1)(出示“考一考”)組織學生進行關於“海洋生物”知識的智力搶答。

(2)現狀:由於污染的日益嚴重,很多海洋生物瀕臨滅絕,我們將永遠失去這些美麗的海洋朋友。

(3)設問:我們該怎樣做?4、在音樂中表現海洋生物

(1)自由組成合作小組

(2)根據自己的愛好表現海洋生物。

(3)表現好的海洋生物放到海底世界去。

5、展評作業

(1)到黑板上展示海底世界。

(2)選出最精彩的海底世界圖。

(3)師生互評作品(以肯定、表揚為主)

6、課外延伸:

(1)學生智力搶答。

(2)瞭解現狀,激起保護環境的意識。

(3)説説保護環境的做法。[練習階段]

在繪畫練習過程中,巧妙地運用小組比賽的形式讓學生進行繪畫的練習與嘗試利用小組之間的團結合作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讓學生體驗到美術造型的樂趣,享受美術帶來的快樂。

[評價階段]

在完成作品後讓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自我評價、自我分析。使學生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進一步瞭解關於海洋生物的知識,同時也培養他們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良好意識。

板書設計:

海洋生物

抓特徵

畫(剪、塑)外形

添細節

(海底世界圖)

保護環境保護大海保護海洋生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m7vp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