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論語》教學設計15篇

《論語》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教學設計15篇

《論語》教學設計1

論語十則教案設計及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③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

課前準備

①蒐集資料:瞭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説的概況;瞭解論語的主要內容;蒐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②藉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論語十則教案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介紹孔子和論語,研讀有關學習的內容。

○教學設計

導入

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這些著述對中華文化曾產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

交流有關孔子、論語的知識

①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③師生交流: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蒐集整理的資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聖”。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説,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敍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

學生交流後,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和個人修養兩方面的內容,前五則着重談學習,後五則着重談修養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叉,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探究學習課文前五則

①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a.多媒體展示下列詞句,先讓同學讀,其他同學評價,最後教師再打出正確讀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不亦説(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傳(chuán)不習乎誨女(rǔ)知之乎不知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讓學生結合對課文的理解説出加點的詞這樣讀的理由。

b.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並用多媒體展示:

◆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c.質疑交流:就字詞句的理解,學習小組間互相質疑,提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同學回答。

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並加以提煉、補充。

探究的詞句摘要:

朋三和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②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涵。

a.學生自主閲讀。

教師要求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麼?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麼?

學生交流後,教師概述: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複習。

教師再要求學生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是強調獨立思考與複習,分別説明理由。

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獨立思考、複習:學而不思則罔;温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b.班上討論、交流以下兩個問題:

◆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麼?

◆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後有何打算?

作業

①必作:“研討與練習”第一題。②選作:課外閲讀論語,瞭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論語十則教案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有關修身做人的內容,小結全文,背誦課文。

○教學設計

導入

儒家學説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探究學習後五則

①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②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


> ③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a.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請同學們講這句話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層含義。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後,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詩句。

教師要求學生回答:松柏有什麼樣的品性?(教案 ) 要求學生討論交流這句話的現實意義。

學生觀點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請同學介紹儒家學説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要求點到為止。

聯繫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於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麼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麼人、什麼事。

教師小結

現代社會一方面經濟飛速發展,另一方面傳統美德亟待發揚。現代著名新儒學大師、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在嶽麓書院演講時曾預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華文化將全面復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傳統美德的蔚然成風吧!

朗讀全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積累、拓展

學生自由朗讀,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並説出理由。教師在學生交流後對本文出現的常用成語作歸結並板書:死而後已温故知新任重道遠擇善而從三人行,必有我師

背誦課文

作業

蒐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註明出處、含義,並製作資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論語十則教案課後反思: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鉅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我們所效法。課文中所選的《論語十則》,着重敍述了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內容。其豐富的語言精華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對於心理髮展正處於萌芽狀態的國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同時也是在依循新修訂的國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的課堂實踐活動。讀懂——能見“言”而知“意”;讀熟背誦——熟悉文言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形成語感;積累詞句——特別是古今不同的詞語和句式。教學過程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

《論語》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論語》十二章

年級學科

七年級語文

教學課時

共3課時

第1課時

課型

新授

教學目標

1.要求能疏通文意,明確本文的主要內容。

2.記住關於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的名言警句。

3.知道《論語》的基本情況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學重點

記住關於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的名言警句。

教學難點

記住關於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的名言警句。

教學準備

蒐集孔子的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

一、導入

從 前有位老師,他學識淵博,但從不自傲。有一次他周遊列國時,在去晉國的路上,遇見一個七歲的孩子攔路,要他回答兩個問題才讓路。一個問題是:“鵝的叫聲為什麼大?”他答道:“鵝的脖子長,所以叫聲大。”孩子説:“青蛙的脖子很短,為什麼叫聲也很大呢?”他無言以對。他慚愧地對他的學生説,我不如那個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你能猜出故事 中的老師是誰嗎?

二、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思想核心是“仁”,即仁愛、愛人。在政治上主張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教育方面,他首創私 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 一視同仁),“因材施教”。

《論語》:儒家經典 著作,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書。宋朝宰相趙普曾讚頌説“半部《論語》治天下” 。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三、初讀文章,明確字音

1、論( )語 2、不亦説( )乎

3、人不知而不愠( ) 4、三省( )吾身

5、傳( )不習乎 6、學而不思則罔( )

7、思而不學則殆( ) 8、一簞( )食

9、曲肱( )而枕之 10、博學而篤( )志

四、朗讀課文,注意句子節奏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 自遠方來,不亦 /樂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2、曾子曰:吾 /日三省 吾身:為人謀/ 而不忠乎?與朋友交/ 而不信乎?傳 /不習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 /為師矣。”

5、子曰:“學而不思/ 則罔,思而不學/ 則殆。”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 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 /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五、佈置作業

結合課 後註釋,試着翻譯文章。

介紹作者及《論語》

生介紹,師補充。

本課時講解

1—4句的停頓、字音、字義及翻譯。

多鼓勵學生髮言,自我疏通句意。

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學生嘗試背誦。

板書設計

《論語》十二章

孔子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教學反思

帶動課堂氣氛

備課組長審核簽字

《論語》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閲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瞭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3.學會朗讀背誦文言文,掌握學習古文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合作探究、體驗反思學習經典的原創精神。

2. 聯繫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藴,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能夠正確認識並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課標要求誦讀古代詩詞,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

重點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閲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並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難點理解課文所藴含的深刻哲理,並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於實踐的意識。

教法誦讀法、合作探究學習法;分類整理歸納法。

教具 學具PPT

教學程序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學生默寫《論語》第一、二、三則

二、初讀第四至第八則,掃除語言障礙

三、探究學習、理解並背誦第四至第八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理解並背誦第四至第八則

【教學步驟】

一、學生默寫《論語》第一、二、三則

二、初讀第四至第八則,掃除語言障礙

罔(wǎng) 殆(dài) 簞:(dān) 曲肱(gōng)

1.教師朗讀示範。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2.學生自由朗讀,齊讀。

三、探究學習、理解並背誦第四至第八則

第四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1.結合註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故:學過的知識;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 可:可以; 以憑藉; 為:做。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複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容。

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温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温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教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他認為,不斷温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

4.朗讀、背誦。

第五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1.結合註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有害。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容。

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學習和思考相結合,才能有所得。

4.朗讀、背誦。

第六則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1)食,一瓢飲,在陋巷(2),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3)。賢哉回也。”(《雍也》)

1.結合註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1)簞:音dān,古代盛飯用的竹器。 (2)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

(3)樂:樂於學。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孔子説:“賢德啊,顏回!一簞乾糧,一瓢涼水,居住在簡陋的巷子裏,換了別人一定不堪忍受這種貧困憂苦的生活,但是顏回啊,從來不知因此而改變自己好學樂善的快樂。賢德啊,顏回!”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稱讚顏回,對他作了高度評價。這裏講顏回“不改其樂”,這也就是貧賤不能移的精神,這裏包含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

此章孔子迴環曲折,一説兩歎,高度讚揚了顏回安貧樂道的高貴品質,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傳很廣,幾乎婦孺皆知。

4.朗讀、背誦。

第七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1.結合註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知:懂得、瞭解; 好:喜歡; 樂:以……為樂。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孔子説:“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容。

這裏,孔子強調了學習興趣的重要性:有了濃厚的興趣,我們才會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地去努力。孔子在這裏沒有具體指懂得什麼,看來是泛指,包括學問、技藝等。孔子正是這一點的身體力行者,孔子聽《韶樂》,“三月不知肉味,”即為明證。

4.朗讀、背誦。

第八則 子曰:“飯疏食(1)飲水,曲肱(2)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1.結合註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1)飯食,飯,這裏是“吃”的意思,作動詞。疏食即粗糧。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彎着胳膊。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孔子説:“吃粗糧,喝白水,彎着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容。

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對於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説是樂在其中。同時,他還提出,不符合於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雲一般。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古代的知識分子,也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飯蔬飲水:後因以“飯蔬飲水”形容清心寡慾、安貧樂道的生活。

4.朗讀、背誦。

【作業佈置】

複習背誦第四至第八則。

板書設計《論語》十二章 學習方法

學習態度

修身做人

教學反思

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多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會按節奏讀,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積累語言的習慣、現實生活中學生有許多迷惘與困惑的問題,把《論語》與學生提到的問題掛上勾,對學生的啟發是很大的。把《論語》與生活結合,化難為易,化枯燥為生動,讓學生覺得《論語》其實很生活化,她離我們很近,是切合現實生存的智慧。

《論語》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學會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文言文的讀法。

3.仔細體會四則語錄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點

理解四則語錄的含義,感受文言文獨有的語言精煉的特點。

教學準備

課前可閲讀《論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宋朝的開國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嗎?誰願意給大家講講?(初步瞭解孔子及《論語》,導入課文。)

二、初讀課文,正確流利

1.根據課後注音輕聲讀文,達到讀音準確。

2.指名讀課文。

3.學生互相訂正,達到“正確”這一目標。

4.學生再練習朗讀,不僅要求讀音正確,還要注意文言文語言簡練的特點,掌握好句子停頓,可以同桌進行討論,在書上做標記,並相互指導。

5.指名讀課文,全班評價

6.出示課文範例,再引導學生練習朗讀。

7.不同形式引導學生朗讀。

三、深入讀文,理解內容。

1.《論語》四則講的都是為學的內容,談了哪些關於學習的問題呢?同學們先根據課後註釋理順文章大意,再來思考這個問題。

2.引導學生逐句理解課文,注意讀講結合,主要依前面的關於本文的譯文進行講解。

3.現在我們來想想,課文中談到了哪些關於學習的問題呢?你有哪些自己的想法或感受?

4.請大家帶着自己的體會再讀文章。

5.嘗試着背誦。

四、延伸

1.你還了解哪些先哲語錄呢?

2.回憶一下有關自己學習的事,並聯系這篇課文談談今後自己將如何學習。

五、作業

1.背誦課文。

2.積累一些有益的先哲語錄。

板書設計

《論語》四則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熟練背誦並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2、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

3、積累文言詞彙。

【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2、朗讀、背誦課文。

3、研讀前五段內容。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中華民族有着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鉅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則》。

二、朗讀課文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朗讀示範。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2、全班齊讀:

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正音、正字。

三、理解課文內容

1、理解重點詞語:

⑴ 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彙。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彙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裏,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繫上下文,正確理解。

⑵ 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試着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理解詞義,根據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下列的意思: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見賢思齊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後已。

知松柏之後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理解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

關於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五段。

學生較為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 吾日三省吾身。

⑶ 傳不習乎?

⑷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巳誨女知之乎!

四、朗讀、背誦

反覆朗讀,直到成誦。

五、作業

1、背誦課文。

2、抄寫、識記字詞。

3、預習剩餘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研讀後五段內容。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3、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1、背誦課文。

2、考查句子的翻譯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二、理解後五段內容

按第一課時要求,逐句翻譯剩餘各段。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

1、見賢思齊焉。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3、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4、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三、概括思想內容

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內容歸納到如下幾點:

1、學習方法。

2、學習態度。

3、思想修養。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遠死而後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見賢思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四、學習體驗

1、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穫最大?談談感想。

2、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3、“温故而知新”對於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麼重要意義?④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深刻含義。試着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五、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説。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繫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後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瞭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

《論語》教學設計6

教學目的

一、教育學生懂得温故知新、學而不厭等道理。

二、初步學習“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順接和轉接。

三、背誦課文。

教學設想

一、本文的教學特點和重點是:理解每一則的大體意思和內中藴涵的道理;掌握一些文言實詞的意思;弄清課文中哪些是講學習態度的,哪些是講學習方法的。

二、本文的教學難點是掌握“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順接和轉接。

三、當堂完成課文背誦。

四、學生初讀文言文,注意避免在虛詞上糾纏,以免枯燥乏味,喪失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

五、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引人:

同學們已經懂得了不少有關學習的道理。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有不少言論是談學習的。今天,我們讀了《論語》十則,一定會有新的收穫。(板書課題)《論語》,讀作l*n y(,“十則”,十條。

二、佈置自讀課文。

要求:

1.查字典,弄清下列各字的正確讀音:愠、罔、殆、謂、哉、焉。

2.思考:《論語》是怎樣的一部書?作者是怎樣的一個人?

3.查詞典,聯繫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粗詞語的含義。

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 學而不 誨人不 擇其者而從之

三、學生自讀課文,回答上述問題。

明確:

1.愠y)n 罔w3ng 殆d4i 謂w8I 哉z1i 焉y1n

2.據“閲讀提示”和課文註釋回答。(略)

3.“故”,舊知識。“愠”,怨恨。“厭”,滿足。“倦”,疲倦。“善”,優點,好的方面。

四、討論重點內容。

1.課文裏哪些話是談學習態度的,哪些話是談學習方法的?

明確:談學習態度的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

談學習方法的有:學而時習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識之等。

2.在新知與舊知、知識與實踐的關係上,在學與思、學與問的關係上,孔子是怎麼看的?

明確:在新知與舊知的關係上,孔子認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當老師。這裏,孔子強調的是“新知”,是那種開拓、創新的精神。

在知識與實踐的關係上,孔子認為“學而時習之”。學,指禮、樂、射、御四門課;習,指實習。學了知識要按時去實習,把所學的東西運用到行動上,在實踐中提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在學與思的關係上,孔子認為學習與思考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讀書而不通過自己的頭腦加以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憊。

在學與問的關係上,孔子主張既學又問,不僅問知識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識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們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就應該虛心向他們求教,不以為羞恥。

3.“而”字是個連詞,它的基本用法有兩種,順接和轉接。課文中哪些是表順接的,哪些是錶轉接的?

提示:表順接的有:學而時習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學、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錶轉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愠、學而不思、思而不學、學而不厭。

五、學生先背誦課文,然後完成課堂練習。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樂乎 不亦乎 人不知而不 學而不思則 默而之 思而不學則殆

2.解釋下列加粗詞的意思。

而好學 學而不 人不倦 學而時

之 人不知而不

3.根據“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歸類。

(1)敏而好學

(2)擇其善者而從之

(3)人不知而不愠

(4)温故而知新

(5)學而不思則罔

表順接的有:

錶轉接的有:

4.用現代漢語準確的表述下列語句的意思。

(1)不恥下問 (2)默而識之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4)何有於我哉

5.簡答題

在從師這個問題上,孔子的意見怎樣?

參考答案

1.y@ yu8 y)n w3ng zh@ d4i

2.敏(資質),聰慧靈敏;厭,滿足;誨,教誨,教導;習,實習;愠,怨恨,惱恨。

3.表順接(1)(2)(4)錶轉接(3)(5)

4.(1)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2)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裏。(3)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4)哪一樣我能有呢!

5.孔子認為,幾個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師的人。這樣的人卻不必是十全十美的人。他的優點,吸取過來;他的缺點,如果自己身上有,就加以克服。實際上,在孔子看來,任何有可取之處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師,自己都應當向他們學習。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背誦前六則或前四則,講大意,説體會。

二、研習新課

1.學生自習後四則。

2.查字典、詞典,弄清下列詞兒的讀音:誨、逝、好、夫。

聯繫上下文,理解以上四個詞兒的讀音和意義。

誨hu@ 教導 教誨

逝sh@ 流過 過去

好h4o 愛好

夫f& 吧,語氣助詞。

三、自讀,翻譯

孔子説:“仲由,教誨你知道它麼?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啊。”

孔子説:“知道這個的不及愛好這個的,愛好這個的不及以這個為快樂的。”

孔子在河流上説:“流過去的東西也許像這個水吧,日夜不停止。”

孔子説:“我曾經一天到晚不吃飯,通宵不睡覺,因為在思考。但沒有效果,不如學習呀。”

四、討論重點內容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什麼是真知?

明確:強不知以為知,不是嚴肅的實事求是的態度,是諱疾忌醫,也是自我欺騙,很多人因此造成損失,乃至形成惡果。我們一定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這是為什麼?你有這種體會麼?

明確:這是學習心理的三個階段:“知之”只是一般的“知”,並未養成強烈的慾望,未必能堅持學習,取得效果;“好之”便大有主動性,便有了感情和興趣,便不以為苦;“樂之”則以此為樂,刻意追求,亦即由愛好成為志趣,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達到最終目的不可,這才是學習生活上非智力因素的最高境界。

(同學們可以談談自己在學習上處於哪種境界,如何努力;也可以談談別人。厭學是學習的大敵。)

3.看到流水就發出感歎,為什麼?

明確:一方面,宇宙萬物是時時刻刻毫無休止地運動發展,在催人奮發;另一方面,流水一去不復返猶如人的年歲,應當及時努力,創造業績。(這種警句格言應當念念不忘。)

4.為什麼“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明確:實踐才能出真知。書本知識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需要我們去學習,去研究。但是,單單學習書本知識還遠遠不夠。這裏説的學習,既指社會實踐,也指書本知識,當然,對待書本知識也要具體分析,不能照單全收。

五、練習

1.學生背誦課文並抄寫。

2.積累以下詞語:

誨 逝 晝 寢 是 為 夫 嘗

3.就自己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寫一篇短文(200字)。

《論語》教學設計7

李秋福

教學目標:

1.積累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師”句子的意思。理解詩歌《過華清宮絕句》的字面意思,體會字裏行間藴涵的情味。

2.能準確流暢地朗讀並熟練背誦課文

3.聯繫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三人行,必有我師”豐富多彩的內藴,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4.細心品味作者從貢荔枝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發,表達詩人對歷史興亡的深沉思考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從貢荔枝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發,表達詩人對歷史興亡的深沉思考。

2.體會課文“三人行,必有我師”豐富多彩的內藴。

教學內容:

學習《過華清宮》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

1.導入

(1)齊誦《泊秦淮》

(2)杜牧是什麼朝代的詩人?杜牧生活於晚唐時期,這時的唐王朝內憂外患,戰亂不斷,民不聊生。

積累:你還學過哪些杜牧的詩?

2.出示古詩,聽錄音

3.介紹【寫作背景】 華清宮在長安東二十五公里臨潼縣城南驪山下,唐貞觀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詔令在此造殿,賜名湯泉宮。唐玄宗於開元十一年(723)修建為行宮,“始湯井為池,環山列為宮室,又築羅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宮,天寶六載(747)改名華清宮,長生殿就在此宮內,玄宗和楊貴妃曾在這裏尋歡作樂。安史之亂後,華清宮遭到了破壞,多年過後,杜牧經過這裏時,早已冷落殘敗。面對斷壁殘垣,詩人回憶史事,感慨萬千,寫下了三首《過華清宮》七絕,這是其中的一首。

4.小組學習

(1) 讀通全詩

(2)師出示詩意,生對照理解詩意

【註釋】①華清宮,故址在今陝西臨渡縣驪山北麓,唐玄宗造。《長安志》載“驪山上下,益治湯進(即温泉),為池台殿環列山谷,明皇歲幸焉。”

②繡成堆:驪山左右有東西繡嶺,因當時林木花卉繁盛類錦繡,故名。 ③千門:漢武帝起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户,後因稱宮殿重門為千門。 ④一騎紅塵:《新唐書·楊貴妃傳》“妃嗜荔枝,必欲生置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裏,味未變,已志京師。

二、交流討論

1.指名朗讀

2.理解詩意:

經過華清宮來到長宮,回首向錦鄉堆城般的驪山望去,只見山頂華清宮那緊閉的大門,一扇一扇緩緩地打開;山腳下,風塵僕僕的騎手拼命鞭打着跨下飛馳的駿馬,身後揚起了一溜濃密的塵煙;華清宮中的楊貴妃高興地笑了。唉!沒有人知道,這是皇上派人從遙遠的南方為她運來了她愛吃的新鮮荔枝。

學生自讀

3.教師指導誦讀。

着重從以下方面進行指導:

(1)首句中説“回望”,那麼詩作主人公是在哪裏望哪裏?看到了什麼?(明確:詩作主人公是站在長安回望驪山華清宮,看到驪山花卉樹木蒼翠,如同一堆堆的錦繡。)

(2)第二句説驪山上千重宮門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開了,這“次第”暗示了什麼信息?明確:“次第”暗示着有重要軍政要事要稟報深宮中的皇帝。

(3)第三句 “笑”的背後有着詩人怎樣的情感?其目的是什麼?

明確:那個“笑”字背後包含着詩人滿腔的悲憤,因為為了這美人的一笑,全國上下有多少人要傷心落淚啊。目的在於諷刺唐明皇荒淫好色,為了一個妃子,不惜犧牲民力物力。

三、小結

杜牧這首詩的藝術魅力就在於含蓄、精深,詩人不明白説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貴妃的恃寵而驕,而形象地用“一騎紅塵”與“妃子笑”構成鮮明的對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見強烈得多的藝術效果。“一騎紅塵”隱含的是無數個驛卒的血汗和無數匹戰馬的死亡;“妃子笑”三字頗有深意,春秋時周幽王為博妃子一笑,點燃烽火,導致國破身亡。“無人知”三字也發人深思,意在説明此事重大緊急,外人無由得知,這就不僅揭露了皇帝為討寵妃歡心無所不為的荒唐,也與前面渲染的不尋常的氣氛相呼應。全詩不用難字,不事雕琢,樸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詠史絕句中的佳作。

四、誦讀詩歌。

1.自讀感悟。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它的意境美,語言美,情感美,節奏美,音韻美,都能給我們美的薰陶。優美的詩歌,需要優美的朗讀,今天,我們就開展一個小小的詩歌朗讀競賽,看誰字音讀得準,節奏讀得好,感情讀得美。

2.教師巡迴指導。注意點:要朗誦好一首詩,就必須掌握朗誦技巧,如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有對比、有起伏、有變化,使整個朗誦猶如一曲優美的樂章。 學生進行個人朗讀練習。

3.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開展詩歌朗誦比賽,推薦最佳選手進入班級詩歌朗誦比賽。 朗讀,互評。

4.組織朗讀比賽。小組推薦的選手上台朗讀。 每一組推選一個代表作為評委。

5.師生評價,評選最佳選手。

五、作業

1.誦讀本節課學習的《論語》內容及《過華清宮絕句》其一。

2.積累杜牧《過華清宮絕句》的其他三首,自已誦讀。

3.積累學過的《論語》中有關學習的名句,誦讀。

《論語》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學會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文言文的讀法。

3.仔細體會四則語錄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點

理解四則語錄的含義,感受文言文獨有的語言精煉的特點。

教學準備

課前可閲讀《論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由舊知導入

1.同學們,你們知道《論語》這本書嗎?能不能給大家舉出幾則例子?你對它還有多少了解?由此引出孔子,並簡要介紹。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部分章節——《論語》四則。

二、正確朗讀課文

1.《論語》是文言文,誦讀是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我們在朗讀文言文時要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韻味,先聽老師讀一讀。教師示範朗讀。讀出智慧。在讀中領悟文意、在讀中積累語彙、在讀中質疑思辨、在讀中陶冶情操。

2.請學生進行模仿朗讀練習。

3.指名朗讀,互相訂正。

4.學生正確地朗讀課文。

三、理解課文,領悟含義

1.請同學們齊讀課文。

2.大家讀後一定會發現,每一則都有一個“子曰”。“子曰”是什麼意思?(孔子説。)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子曰”呢?(因為《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書,用“子”是表示對老師的尊敬。)

3.自學:“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請大家邊讀課文邊對照註釋及手裏的工具書理解這些句子的意思。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字詞,請把它畫出來。

4.小組內學習:針對不理解的字詞進行小組討論。

5.全班交流,重點理解以下詞語和句子的意思:

患:憂慮,怨恨。不憂慮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瞭解別人。

誨:教,導。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故:舊知識。新:新知識。在温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自省:自我反省。看見賢人要想着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四、結合體會再讀

1.你喜歡哪句話?讀給大家聽,並聯系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生活體驗談談見解。

2.把課文背誦下來。

五、作業、課外激趣探究

有人説,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請同學們在課後多積累《論語》的內容,相信一定會讓你們受益匪淺。

板書設計

《論語》四則

學習態度“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學習態度“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學習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習態度“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瞭解《論語》的寫作背景、內容,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2、學習孔子為追求理想而百折不撓、永不放棄的精神,用知識強大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

3、背誦《論語》中精彩片段、名言警句等,學會積累,並初步養成閲讀文學名著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感受《論語》的文化魅力,以非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在經典中領略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魅力,享受名著帶給自己的心靈啟迪。

教學難點:

梳理《論語》中的格言警句,翻譯、理解並進行分類整理,瞭解孔子的重要思想,並結合實際談談對自己學習、生活、為人處世的啟發及影響。

教學方法: 誦讀領悟法 梳理分類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設想:

《論語》是必修一名著導讀的重要內容,對孔子及其作品、思想等有一個全面的介紹,對學生有積極的引導作用。本節課重在把名著導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提取其精華,感悟文化的魅力,開拓知識的寬度。因此這節課,從有關孔子的教育名言警句入手,這和學生的學習息息相關,便於學生去探究、思考,並結合實際靈活運用多樣的學習方法,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採用“誦讀領悟,梳理分類,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個性思維,徜徉在經典名著中,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

教學過程:

一、熱點話題導入

憑藉在百家講壇的《論語心得》,于丹教授一躍成為家喻户曉的“學術快女”,她説《論語》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比如“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自你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對這一切,提倡的是一種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言。再如:“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遺憾,要做到內心的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這讓我們又一次喚起了對《論語》的思考。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論語》,和孔子親密接觸,沐浴春風、洗滌心靈吧。

二、聆聽孔子故事

大家在國小、國中時已接觸到《論語》中相關篇章,對孔子也有了一定的瞭解。那麼孔子在中國是個聞名遐邇、婦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孔聖人,讀書人稱他為孔夫子,那麼你還知道有關孔子的那些故事呢?(找二到三個學生講故事)

(一)孔子帶弟子去齊國,路上聽見有哭聲。孔子説這人的哭聲不像是家裏死人。上前問哭者,哭者説,我從小就好學,遊遍列國後返回家鄉,可雙親已經過世。往而不來着,年也;不可再見者,親也。説罷哭者就跳河自殺了。孔子對弟子們説,要記住此事,引以為戒。從那以後,孔子的弟子告辭歸家的人數達到30%。可見“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悲情在當時孔子就深有體會了。

(二)孔子帶弟子去鄭國推銷自己的政治觀點,但是與弟子失散了。孔子獨自一人站在東門外。有人對子貢説,東門外有一人焉,其長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顙,其頭似堯,其頸似皋陶,其肩似子產。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如喪家犬一樣失意不得志。子貢將這些話告訴孔子。孔子顯出高興的樣子,又歎了口氣説,他表述的形狀未必準確,可我的神色確實是象喪家犬啊。然乎哉!然乎哉!表現出孔子的大度、寬容的胸懷。

三、梳理分類思想

《論語》集中體現了孔子在政治、倫理、哲學、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著作,請大家迅速閲讀名著導讀部分,對孔子的思想進行梳理分類,進一步走進孔子。(學生自由閲讀,圈點式畫出來並進行總結,自由發言。)

(一)“仁”的思想

教師:《論語》中“仁”字出現過104次,可見“仁”的思想統率全書。其中“仁者愛人”指重視人的生命與生活的人本理念,是儒家“仁愛”思想最直接的表述,不僅強調要愛自己、愛親人,也強調“泛愛眾,而親仁”。而愛己、愛人、愛眾、親仁……不僅要將人的生命置於首位,且要安頓好人的現實社會生活。那麼你對“仁”的思想有哪些看法呢?請大家各抒己見。

預設:

學生1::他提出“克己復禮為仁”。“克己復禮”:仁與禮二者互為因果關係。就是提倡人們要以剋制和禮讓的態度來調和社會矛盾,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個體自覺的道德修養。“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只有不斷反省、循禮而行,就能達到“仁”的境界。

學生2:“孝、悌、忠、信”以仁為根本與核心,以愛為聯繫的紐帶,以禮為規範形式,鏈接成一個個環環相扣的十字形人際關係結構。父慈子孝、君禮臣忠——這是縱向上下關係;兄友弟恭、朋友有信——這是橫向左右關係。父子、君臣、夫妻、兄弟、朋友關係縱橫交織構成的一個個十字形互立雙贏的價值結構,彼此相互支撐、缺一不可,任何一方的脆弱、缺省或傾斜,都會使之失去平衡,使“仁愛”之實施陷於困境。

學生3:“仁民愛物”——長保久安的王道思想。孔子還將仁愛擴及魚鳥生靈,“釣而不綱、弋不射宿”,且寄希望於仁人君子“仁民愛物”而長治久安。”在對“仁愛”有着極高要求的孔子看來,只要能使天下安定,做有益於民眾現實生活與生命的事,就是仁德;能廣泛給人民以好處,幫助大家生活得好,那是高於仁德的聖德。

(二)教育思想

教師: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也有很多獨特的思想。下面就請大家再找找並進行總結。

預設:

學生1:孔子首創了“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他認為不因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他一生努力實踐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據説他的門下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有地域差別、年齡差別、貧富差別,正因為孔子“有教無類”的人文教育理念,他們才得以接受教育,這應該是孔子能受萬世敬仰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學生2: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孔子認為受教育者存在潛質和興趣的差異,經濟社會發展也需要不同類型的人才。他把因材施教分為三類:一是針對學生的性格進行教育。二是根據學生的特質進行教育。三是根據學生的年齡進行教育。

學生3:孔子注重引導的教育方法。

1、強調啟發。孔子對啟發式教育的表述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即強調學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要求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2、學思並重。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説,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惘;只思考不學習,那就有危險。

3、重視實踐。《論語》開篇表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孔子説:學過後經常去實踐,不是很愉快嗎?指出了實踐的重要性。

4、方式靈活。孔子的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或集體講授或個別教導,或對話座談或現場討論,他十分重視與弟子的互動,從而激發弟子努力學習和思考。

學生4:以塑造人格為教育目的。孔子提出了不同層次的理想人格:從“成人”到“君子”,再到“聖人”。按照《論語》的記載,孔子認為“聖人”要具備完美的個人品格,是最高級的理想人格,一般難以進入這個層次,即便是古代的堯、舜也沒能做到。

四、誦讀領悟名言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一些經典的對話在當時,對後代都有很大的影響,請同學們結合學過的篇章誦讀領悟這些名言。(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仁政、治國,學習、教育,為人處世”三個方面收集、誦讀、翻譯、感悟。)

師生總結並歸類:

(一)仁政、治國之道:

1、克己復禮為仁。

克:剋制。指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禮"(西周之禮)才是做仁義之事。"克己復禮"是達到仁的境界的修養方法。

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欲:想做;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這是一種由己及人的思想,就是設身處地考慮別人的感受,往往指的是不好的東西或事物。自己不能接受,也不要轉嫁到別人身上。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發佈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實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發佈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這句話指為政者首先必須端正自己,做好臣民的表率,在當今仍有反腐倡廉的現實意義。

教師明確:1—3表達以《論語》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論語》中的闡述的“仁”是全方位的,既直指個人修養,又關注人與人的相處之道,更體現了治國之道。

(二)學習、教育:

1、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裏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覆地給他舉例了。強調啟發學生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人。我選取他們的優點而學習,用他們的缺點對照自己,加以改正。見人之善就學,這是虛心好學的精神。

3、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述而》

厭:滿足,學習而不知滿足,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

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前四個"知"是知道之意,而最後一個"知"同"智",智慧。

教師明確:孔子的這些學習方法對我們有積極的意義,不因時代的變遷而過時,希望大家能活學活用。

(三)為人處世:

1、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損矣。《季氏》

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述而》

是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孔子認為,君子心胸開闊,神定氣安。小人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一個軍隊的主帥可能被奪去,但一個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奪去。這句話,兩千五多百年來不知道激勵了多少的中華兒女,使他們堂堂正正挺立在人世間,也成了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之一。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子罕》

謂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讓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教師明確:這幾句均談論為人處世的方法。對我們大家交友、做事都有幫助。

五、合作探究借鑑

從《論語》中得到哪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對你有什麼啟示、影響。(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生生互動,倡導個性思維,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小組、個人積分,選出優秀個人和小組。)

預設1:從《論語》中學到了要以關愛他人的心態面對生活。

《論語》中説:“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告訴我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平易近人,做事謹慎。誠實守信,博愛眾生,親近仁者,這一切都做好了,還有餘力的話,就可以去學習文藝了。可見不僅要愛自己的親人,還要愛他人。在當今社會“關愛他人”仍然是值得肯定和讚揚的,正如我們説“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預設2:我學到了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

如“己欲利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能見利益就自己得到,有難處就推給別人;想到自己想得到的別人也可能想要,自己討厭的東西別人也不會喜歡。一個人做任何事不要只想自己,而應該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擁有一個博大的胸懷,做到推己及人,就掌握了一個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準則。

預設3:活到老,學到老,要活學活用、終生學習。

《論語》中關於教育、學習的名言很多。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學而時習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都強調學習對一個人來説是頭等大事,學習是要講求方法技巧的,學了就要及時實踐,學習與思考應時刻緊密結合才能有效果,同時又要善於學習別人的長處,對照自己的短處,進行查漏補缺,保持謙虛學習的態度。只有在生活中隨時隨地地學習,我們才能真正做到活到老學到老。

教師分享:大家説的很好,對《論語》的內容把握的不錯,那老師也得到了一些啟示想要和大家來分享。如孔夫子的“因材施教”、“啟發式教學”。在這一段中,孔子在面對子路和冉有所提出的同樣的問題“聞斯行諸”時,沒有給出簡單籠統的回答,而是給不同的答案,那是因為他們的的性格特點不同。如今我國正在飛速發展,這就需要各行各業多方面的人才,可見因材施教正是我們的教育所需。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可見孔子的啟發式教學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孔子的儒學經典仍傳播着中國倫理道德的精華和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值得我們用一生去細細品讀。

六、閲讀方法指導

學生討論讀《論語》應該讀些什麼?怎樣去讀?

第一、積累文言基礎知識,使閲讀更有效。要求學生具備一定數量的工具書,從字音、詞意入,掌握實詞、虛詞、古今異義、句式等知識,從量變達到質變。

第二、廣泛閲讀,熟練掌握《論語》選入課本的篇目,並能有感情的誦讀。

第三、瞭解對話的人物,掌握故事情節,讀懂寓意。

第四、聯繫實際,學以致用,用孔子的思想的閃光點,教育學生領悟儒家思想的精華。

七、我的課堂收穫(各抒己見)

八、佈置作業:

閲讀《論語》,交流讀書心得。(要求:內容真實,結合實際,有感而發,300字左右。)

九、板書設計

(一)“仁”的思想

(二)教育思想

1、有教無類

2、因材施教

3、引導的教育方法。①強調啟發。②學思並重。③重視實踐。④方式靈活。

十、教學反思

這節課內容充實,通過“梳理、誦讀、感悟、提煉”,層層深入,讓《論語》中的經典語句、光輝思想再一次照亮我們的人生。注重學生的互動、小組合作,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適時引導、啟發,問答、搶答、積分等激勵措施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形成競爭意識。不足之處,課堂時間有限,有些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到位,希望利用課餘時間,開展讀書活動,讓學生再深入領悟《論語》的精髓。

《論語》教學設計10

一、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

2、學會閲讀方法:

讀選文的方法:強調重點實義詞;

養成質疑的學習習慣;

聯繫生活實際理解選文含義,並能古為今用;

對比閲讀,羣文閲讀方法的滲透。

3、激發誦讀《論語》的興趣。

二、 教學重點:重點討論理解《論語》中的“勇”,以此為點進行導讀教學。

三、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 我們偉大的祖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這些優秀而寶貴的文化資源,千百年來,像乳汁一樣滋潤着咱們中華兒女。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和學習。揭題:第六課,《論語》節選二。

2、 《論語》知多少:大家還記得《論語》是一部怎樣的書嗎?

3、 PPT複習。老師補充中外名人對《論語》的評價。

4、 聽到這些評價,你有什麼感想?

(二) 書讀百遍

1、學習古文,我們最基礎的方法是什麼?

自由讀節選第三條,老師提示三條標準。

2、個人朗讀展示,生生評價,師評價。引導發現朗讀訣竅:重讀重點詞。

3、齊讀,賽讀,師生合作讀,配樂讀。

4、填空讀。

5、引導背誦。

(三)其義自見

1、質疑不理解的詞語。

2、結合讀本中的“導讀驛站”大致理解含義。

3、 師考查:

子路和孔子談論的是()和()。

孔子認為()是()的基礎,有()更要有()!

4、 師小結板書:有勇有義

5、 討論:在平時生活中,你做過哪些有勇氣的事?或者見過別人做過哪些有勇氣的事情呢?談一談。

6、師小結。引出《論語》中其他對“勇”的言論。

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

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子曰: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

7、生討論含義,師小結。

(四)拓展對比:

1、 古今中外,對於“勇”,大家都有不同的描述,你們知道哪些關於勇敢或勇氣的名言警句呢?交流。

2、 介紹美國作家伯納德.韋伯的繪本《勇氣》,課堂閲讀一部分。

(五)自讀選文前兩條。

(六)課堂總結:

1、今天這節課,大家在讀書方法上或者做人道理上有什麼發現與收穫呢?

2、簡介《論語》其他方面內容:孝、悌、忠、信、智、(勇)、恕。

(七)作業:

1、繼續誦讀《論語》節選,背誦第六課。

2、對比閲讀美國作家伯納德.韋伯的繪本《勇氣》,想想你心中的勇敢是怎樣的?

《論語》教學設計11

【學習目標】

一、瞭解作者孔子及《論語》,全面瞭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二、翻譯文句,積累重點詞語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點難點】

重點:目標二

難點:目標三、目標一的瞭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課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論語》是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等諸多方面,為歷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我們可以辯證學習,學習其中的精華。

二、預習檢測

1、複述孔子及《論語》的相關常識要點。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孔子還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説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敍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2、朗讀選文。

三、研習文本。

(一)自主學習

請藉助註釋及工具書,自主翻譯選文,在課本上標註重要詞語,並針對選文的內容作批註。疑難問題,做好記錄。

(二)合作解疑

1、請在小組內交流學習成果,以段落為單位,逐詞解釋,口頭翻譯,每人主講一段。

2、請提交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討論探究,嘗試解決。

3、仍未達成一致的疑難問題,由提交者統一在全員解疑環節提交求解。

【參考譯文】

第一章:孔子説:“君子吃東西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對工作勤奮敏捷,説話卻謹慎;接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並向他學習,糾正自己的缺點,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了。”

第二章:孔子説:“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麼對待禮儀制度呢?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麼對待音樂呢?”

第三章:孔子説:“早晨能夠得知真理,即使當晚死去,也沒有遺憾。”

第四章:孔子説:“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懂得小利。”

第五章:孔子説:“看見賢人就應該想着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毛病。”

第六章:孔子説:“質樸多於文采就難免顯得粗野,文采超過了質樸又難免流於虛浮,文采和質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才能成為君子。”

第七章:曾子説:“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剛毅,因為他肩負的任務重大而路程遙遠。把實現仁德作為自己的任務,難道不是重大嗎?到死方才停止下來,難道不是遙遠嗎?”

第八章:孔子説:“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又好比平整土地,雖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繼續,還是要自己去幹的。”

第九章:孔子説:“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憂愁,勇敢的人不畏懼。”

第十章: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説:“抑制自己,使言語和行動都走到禮上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些,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有仁德。實行仁德要靠自己,難道是靠別人嗎?”顏淵説:“請問實行仁德的具體途徑。”孔子説:“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事不聽,不合禮的事不言,不合禮的事不做。”顏淵説:“我雖然不聰敏,請讓我照這些話去做。”

第十一章:子貢問道:“有一個可以終身奉行的字嗎?”孔子説、“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

第十二章:孔子説:“學生們為什麼沒有人學詩呢?詩可以激發心志,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培養羣體觀念,可以學得諷刺方法。近則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來侍奉父母;遠可以用來侍奉君主,還可以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

(三)全員解疑

由各小組提出疑問,全班同學和老師一起解決問題。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

二、文本探究

1、請概括各章所藴涵的道理。

(1)小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藴涵的道理。

【明確】

一、孔子認為,作為一個君子,為學要修身養性,安貧樂道,要善於抵制物慾,不斷向有道之人學習,做事要勤勉,要儘可能地把精力用於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議論“什麼是好學”,四句話,前兩個方面説不要做什麼,後兩個方面説要做什麼,做到這四點就是好學。凸顯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質為基點的教育思想。

二、孔子講了仁與禮、樂的關係,指出禮、樂的核心與根本是仁,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麼禮、樂的問題。人而不仁,禮對他有什麼用?人而不仁,樂對他有什麼用?這裏即是説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禮樂的。

三、闡述了孔子執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為追求真理而獻身的犧牲精神。真理,是每個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標,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四、闡明瞭孔子關於君子與小人不同的義利觀。小人追求個人利益,而君子亦會追求個人利益,但會先考慮所得是否合於道義,以義為原則來規範自己的行為。

五、自我反省是道德修養的一種方法,經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雜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點,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説明在一個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學問,提高道德修養的過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六、它高度概括了文與質的合理互補關係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與質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只有文、質雙修,才能成為合格的君子。

七、曾子認為讀書人應該具備剛毅的品格,因為只有具備了這種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廢,才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的願望。

八、孔子運用“堆土成山”與“填土平地”這兩比喻,説明了功虧一簣與持之以恆的深刻道理。鼓勵自己和學生們,無論是做學問,還是為人處世,都應自覺自願地堅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廢,只會前功盡棄,留下終身遺憾。

九、孔子認為,一個人要達成完美的人格修養,智、仁、勇缺一不可,它們是君子的基本品質。有智慧的人能將事理看得明白透徹,所以不會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慾,樂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憂慮。有勇氣的人不畏懼困難,見義勇為,所以不懼。

十、孔子闡述了對“仁”的內涵的理解及如何通過自己的行動來實現“仁”。“仁”的關鍵是克己復禮,具體是要“視、聽、言、動”都符合禮。

十一、孔子認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説的也是思想品德修養,強調“修己”。

十二、孔子重視《詩經》的教化作用。在《論語》中,孔子不僅多次引用《詩經》來説明自己的觀點,還多次強調《詩經》在為人處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誨弟子要學《詩》。在這裏,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學《詩》的重要意義。學《詩》至少有上面所列舉的六種好處,因而孔子特別強調要好好學習。

2、請結合現實説説學習選文得到的啟示。

【提示】結合文本內容,聯繫現實生活,談個人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瞭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

1、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餮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範等。孔子説:“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後繼周者,雖百代可知也。”(《論語學而》)似乎周禮是千秋不變的規範。晉國鑄了刑鼎,他尖鋭地反對,説:“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經濟方面,他反對封建的田賦制度而極力維護西周以來的田賦制度。《左傳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賦,使冉有訪諸仲尼……仲尼……私於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以丘亦足矣。若不度於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將又不足。且子季孫若欲行爾法,則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合乎“禮”的等級制度。孔子説:“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跏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

4、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論語顏淵》記載:“顏淵問仁。子日:‘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又問“克己復禮”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孔子説:“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5、在倫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張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據周禮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勞動者。孔子説:“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憲問》)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義,是比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7、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温、良、恭、儉、讓”等。

8、在哲學上,孔子主張天命觀。孔子主張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圍困,他説:“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説:“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在孔子看來,“天”是宇宙萬物無言的主宰者。孔子認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説話做事的。孔子説:“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他把恢復周禮看做是自己的歷史使命,説:“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論語子罕》)

三、整理總結

四、背誦課文。

五、佈置作業:完成課後檢測。

《論語》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能獨立掃除文言文閲讀障礙;瞭解孔子與《論語》的相關知識;懂得誦讀是閲讀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堅持在獨立自主、合作交流中,以誦讀為主的學習方法中掌握閲讀文言文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中國悠久、優秀的傳統文化,並積極掌握並運用其中的一些學習方法。

【教學設計】

1、由介紹孔子和趙普(宋開國丞相)“半部《論語》(是我國現存的最早全部用語錄體記錄的古籍)治天下”一事導入。

2、漸進學習文言文的閲讀方法:

⑴ 認讀課文,落實字音:

① 朗讀課文,標記需要注意的字音。

② 學生思考如何校正字音(生字詞:矣,愠,弘,柏,罔,殆,誨;多音字:論語,三省吾身,不亦樂乎,傳不習乎,任重而道遠,曾參;通假字:“不亦説乎”的“説”,“誨女知之乎”的“女”,“是知也”的“知”)?

③ 大聲朗讀課文。

⑵ 析讀課文,落實詞義句義:

① 學法指導:通過看註釋、、上課討論聽講、逐字逐句翻譯,來落實詞義句義?

② 翻譯概括各則大意。

關於學習方法的:學而時習之、吾三日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關於求知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關於修身做人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③ 在此基礎上,劃分句子的節奏,讀出輕重音。

④ 結合文意揣摩練讀,要讀得節奏鮮明、有氣韻。

3、表演讀、誦:

搖頭晃腦地讀,動容地讀,氣韻暢達地讀,陶醉地吟誦……

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比賽,看誰背得快,看誰背得對。

4、聯繫課文和自己生活,談談對《論語》中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以及修身做人的建議的理解。

5、課外拓展,交流積累的其他語句: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6、佈置作業:

⑴ 熟練背誦課文。

⑵ 課外閲讀《論語》。

《論語》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藉助工具書解讀課文內容,積累常用文言語彙,培養學生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2、通過教師提供閲讀書目或參考資料,學生自主閲讀、自主分析判斷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把握選言含義;通過自主與探究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深入理解問題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思考為學與修身的相關問題,體驗並追求理想的學習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教學重點

形成理解課文內容後的個性化表達。

教學難點

參照權威資料獨立思考課文內容。

課時安排

2課時。(課前佈置預習,瞭解孔子其人、《論語》其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讀聖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相信這能成為同學們的共同理想。有一部書可以隨時在這方面幫助我們,它就是儒家經典著作——《論語》。今天開始我們來試一試,更多地發揮自己的學習能量,從這本書中獲得更多的人格力量。

“論語”意為語言的論纂,是對我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記錄,主要記錄了孔子的言論。通過這些言論我們可以真切捕捉到孔子傳道授業的音容笑貌。但是,這畢竟是兩千多年前的話語了,要做到儘量準確地解讀,還需費一番工夫,幸好我們可以藉助資料和註釋,並且可以相互幫助,共同完成這一學習歷程。這節課我們來研讀課文的前半部分,大家按照課上摸索的解讀方式在課後獨立完成對後四則的解讀。

(電子幻燈展現課文內容,集中到前四則)(學生準備《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二、默讀初解

1、給學生十分鐘時間,結合工具書和書下注釋默讀課文前四則。要求學生絕對安靜。

2、提醒學生在筆記本上記下詞句理解方面的疑問。

3、教師巡視教室一週,隨時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三、討論細解

1、學生提出教師未來得及回答的問題,尋求大家幫助。

2、將全體同學分為八個小組,每小組再重點負責一則,確保每兩個小組研究同一內容。

3、小組內交流對這則課文內容的理解。

4、小組推選出一名代表為同學們講解本組負責的課文內容,要求先朗讀、再領讀、後講解。任務相同的小組互相切磋交流,其他同學傾聽思考並穿插發表意見。

四、引導精解

1、教師在學生髮言時及時予以點評,明確可否。

2、教師準備如下問題,推動探究爭論,引導深入理解。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中的“習”有人認為應理解為“温習”,有人認為應理解為“實踐”,書下注釋折中地處理,將兩種解釋並列出來。查閲工具書,掌握“習”的原意,之後再思考哪一種理解更恰當。

“習”的原意是鳥屢次拍打翅膀練習飛翔,從原意看,理解為實踐或練習更為恰當,學習的樂趣也應該是學了就去實施。温故知新當然可喜,但還是沒有實踐的樂趣更為明確。

(2)書下注釋標明“朋”指“志同道合者”,按照你對孔子的瞭解,孔子的“志”“道”可以如何理解?

孔子志於“克己復禮、愛眾求仁”思想的傳播和施行。

(3)分別查明“君”和“子”在稱呼他人時表達的感情色彩,再結合起來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深刻含義。

“君”單獨使用是對對方的尊稱,相當於現在的“您”。“子”單獨使用往往放在姓氏後,也表達對對方的尊重。別人不瞭解自己,自己卻能不怨怒,有這種胸襟氣度的確值得人崇敬,的確是在追求完善人格。

(4)聯繫下列觀點,深入理解課文第二則。

《中論治學篇》:孔子曰:弗學,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以為師矣。

《禮記中庸篇》: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此則與“温故知新”一則互為表裏。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學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也。

學思結合才能讓學習的過程充滿了智慧的光芒。有知識,但沒有疑問,沒有對於疑問的深思,沒有深思後的頓悟,知識永遠是知識,不是學識,學習也變得索然無味。相反,有思想火花者耽於空想,一切想當然,不能踏實為學,沒有豐盈的積累和有益的參照,就只能處於虛無縹緲中。“學”是求乎外,在於知物;“思”是求乎內,在於明理。兩者是生命開發中相輔相成的事,如果偏廢就會勞而無功,甚至危及身心。

(5)孔子對子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教導與屏幕打出的這段描述有關,仔細研讀這一則和所給資料,思考孔子想讓子路“知之”的是什麼。

(屏幕打出如下內容:《荀子子道篇》曰:由!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於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風,則不可涉也。非維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諫女矣。”子路趨而出,改服而入,蓋猶若也。孔子曰:“由!志之!吾語女。奮於言者華,奮於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

子路出身微賤,從小就參加勞動,性格果敢爽直,時有莽撞之舉,但十分敬愛孔子,聞過則喜。因此也時常得到孔子語重心長的教誨。《荀子》中記載,當時子路穿着華美的衣服來見孔子,孔子見狀教導他為人應謹慎,不可以這樣張揚的形象處世。子路馬上出去換了一身衣服進來,但神情舉止還很自負,孔子就説了課文中的話來警示他,不要不懂裝懂,做表面文章,要真正理解嚴謹處世的道理。

(6)“知之”“好之”“樂之”這三種學習境界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知之”是初級境界,客觀知曉而已,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可能知之不多,也可能知之不少,但都沒有投入,是理智的學習。“好之”是中級境界,有了興趣,自然想知之甚多,在興趣的引導下會不斷獲得新知,是愉快的學習。“樂之”是高級境界,把學習視為人生的享受,心靈的寓所,在其中悠然自得,物我兩忘,是陶醉的學習。

(7)我們今天研讀探討的這四則都與為學有關,哪一點讓你反觀了自己的為學狀況?你的最大收穫是什麼?

(學生自由表達,教師適當點評。)

五、誦讀深解

1、學生放聲朗讀前四則。

2、學生分別背誦前四則。

3、全體背誦前四則。

六、課後作業

1、默寫課文前四則。

2、按照課上摸索的解讀方式在課後獨立完成對後四則的解讀,選擇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寫一篇不少於500字的讀書筆記,題目自擬。

七、板書設計

習之——談之——恕之——思之——知之——好之——樂之——學之——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不動筆墨不讀書。寫讀書筆記是提高閲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極好方式,可謂一舉雙得。今天我們就來展示交流同學們就課文後半部分寫的讀書筆記。同學們選擇自己讀書筆記中自認為最精彩的部分朗讀,可側重於詞句理解方面的收穫,也可側重於思想感悟方面的收穫。傾聽同學發言時,大家要注意隨時吸納,及時補充自己的不足。

二、學生展示

1、學生分小組展示。

2、教師及時點評,鼓勵學生形成個性理解,並提醒其他學生整理補充。

三、教師補充

1、視學生展示情況而定。

2、教師參照《教師教學用書》做如下準備: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説:“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別人謀劃事情是否盡心竭力了?與朋友交往是否誠實相待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認真複習了?”

自知者明。客觀評價自己,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斷自我完善。做事盡心竭力、盡職盡責是謂“忠”,交友一諾千金、光明磊落是謂“信”,從師孜孜以求、反覆實踐是謂“習”。人生在世,都是身兼數職,全身心地扮演好每一個角色,實非易事。每日做多次多方面的自我反省,也難做到。但每日做一次一方面的自我反省,的確可行。此時,可以拷問自己主要社會角色的分數如何,是否活得明明白白。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説:“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瞭解別人。”

知人者智。及時瞭解他人,知道他人的好惡,才能和諧相處。所以,不必去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要隨時提醒自己去主動了解別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是高尚的人生態度,更何況,這樣做了,不管別人如何,主動權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才是擁有人生智慧的賢者,也只有這樣的智者賢者,才能寵辱不驚,悠然自得。

(3)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説:“見到賢人就想要和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類似的問題。”(孔子説:“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人。我選取那些優點而學習,看到那些缺點而(反思自己)改正。”

學人者強。見到賢者,心生敬意,通常如此。見到賢者,渴望比肩,鮮有聞之。與賢者看齊,需要勇氣和膽識,也需要恆心和意志。能向普通人學習,則需要有謙遜的美德。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就會從同行者那裏學到很多。傑出者是學習的對象,普通人也是學習的對象,學眾人之長,為自己所用,這才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愛人者仁。有賢者就有不賢者,有善者就有不善者,萬事萬物都是辯證統一的。看到不賢之人和不善之處,不可生厭惡之心,而應當做一面鏡子,藉以作自我反思。既然不欣賞這樣的人和這樣的事,就要避免自己成為這樣的人和做出這樣的事,以謙遜的態度和悲憫的情懷面對,這就是愛人不惡人的仁者境界。

(4)舊時鄉間有這樣的俗語:“天大,地大,我大。月亮下面看影子,越看自己越偉大。”這與孔子人生觀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這種傲慢心理,是人類天生的劣根性,孔子之所以成為聖賢之人,就是因為他能放棄與生俱來的傲慢,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他人之所長。

四、誦讀感悟

1、學生放聲朗讀後四則。

2、學生分別背誦後四則。

3、全體背誦後四則。

五、課後作業

1、默寫課文後四則。

2、在課後“積累”的第二項和第三項中任選一項完成,有精力的同學可完成兩項。

六、板書設計

律己省身——謀事而忠 愛人學人——不知不愠

——交友而信 ——見賢思齊

——學而時習 ——必有我師

——患不知人 ——擇善而

《論語》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讀準字音,明確字義:愠、罔、殆、謂、哉、焉等。

能力目標:準確誦讀課文,並在理解每一則語錄的基礎上背誦及默寫課文。

德育目標:引導學生體會十則語錄的深刻內涵,帶領他們學習古人高尚的品格。

【教學重點】

1、字詞。鼓勵學生課前預習,藉助課文註釋及工具書等自行理解、記憶。

2、語句。引導學生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翻譯並準確表達每則語錄,學習古人可貴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或為人處事等。

【教學難點】

在理解字詞,懂得翻譯的基礎上,能像古人做的一樣。

【教學課時】兩個課時

【教學方式】黑板教學

【課文脈絡】①-③-④-⑤-⑦-⑨-⑩-②-⑥-⑧

【整體板書】

學習方法:①②③⑥⑦

學習態度:④⑤⑥

個人修養:①⑧⑨⑩

【教學環節】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語文第二單元的學習已經接近尾聲了。

問1:還差哪一篇課文沒有講呢?(讓同學生回答《論語》)

問2:沒錯。那大家看一下課本,有沒有發現這篇課文與我們一二單元學過的課文中,形式是不是很不一樣?(讓學生回答形式是文言文)

問3:對,就是文言文。很多同學很怕文言文啊,覺得根本看不懂它在講什麼,但是,要知道,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可不是白白度過的,我們那些先輩,那些古人的智慧,可厲害着呢!要是能學到一些,那受益的肯定是我們吧?

所以,我們今天就好好學一些我們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説的話,看看他是怎麼教育他的弟子的。下面,大家跟着我來朗讀,同時把自己不會的字詞畫下來,邊讀邊思考:到底論文中《論語》十則都講了些什麼呢?

第一課時

二、集體誦讀,整體感知。

以領讀的方式,由老師帶領全班同學一則一則地讀,讀完繼續下一教學環節。

三、孔子及《論語》簡介

好的,課文讀完了,不過,在正式進入學習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他還被尊為“聖人”,他的學説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統,甚至被認為“半部《論語》治天下”,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

《論語》十則的每一則都表達了精深的道理,不僅內容豐富,而且語言也很有特色——語錄體,對吧?大家都知道什麼叫語錄體嗎?

當然,大家一定還有很多疑問,比如還是有些字詞的注音和解釋不懂,還是不太理解古人説的話到底有什麼深刻含義對不對?沒關係,我們現在就一起來解答。先看第一則。

第一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學而》)

1、疑難字詞

①學:孔子在這裏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②時習時常地複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註》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温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③朋名詞,朋友。這裏指志同道合的人

④説(yuè)通“悦”,愉快。

⑤人不知知,是瞭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説別人不瞭解自己。

⑥愠(yùn)生氣,發怒。

⑦君子這裏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2、“而”的用法

①“學而時習之”:“而”是連詞,表順接。

②亦(yì):同樣、也是。乎: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可譯“嗎”。

②“人不知而不愠”:“而”錶轉折,相當於“可是”、“但是”。

3、翻譯

孔子説:“學了以後而又時常複習,不也是很高興的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會,不也是很快樂的嗎?別人不瞭解自己但自己又不會惱火,不也是君子嗎?”

4、講解

①“學而時習之”中,孔子特別強調“習”的重要和樂趣。“習”不僅指鞏固所學,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第一則完後,跳到第三則先講)

②“有朋自遠方來”,為何而“樂”?(“樂”因:切磋學問和修養道德。)

③“人不知而不愠”句中,怎樣理解“君子”的內涵?(我們聽過“君子動口不動手”這句話,由此可見君子有一個特點,那是什麼呢?——有修養。問學生:什麼樣的人才會動手打架?孔子所説的“君子”很顯然是有修養的,“人不知而不愠”,別人不理解他,他也不跟別人爭得面紅耳赤。這種做人的態度,是不是值得我們學習呢?)

5、小結

這一則語錄中,“學而時習之”講的是學習方法;“有朋自遠方來”講的是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切磋學問和修養道德;“人不知而不愠”講的是個人修養的問題。

6板書(簡要提醒學生記下破折號右邊對應的即可)

學而時習之——學習方法

有朋自遠方來——學習樂趣

人不知而不愠——個人修養

第三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剛才我們講了“習”的方法,不僅指鞏固所學,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跟第三則談到的意思很相近,我們就先看第三則。

1、疑難字詞

①“故”:“舊”,與“新”相對,此處引申為“舊有的”、“原來的”。

②知:領悟。

③可:可以。

④以:憑藉。

⑤為:作為。

2、翻譯

孔子説:“温習舊的知識,卻能有新的領悟,這樣的人便可以做老師了。”

3、講解

大家知道嗎,外國有一位心理學家叫艾賓浩斯的,他做的研究表明:人遺忘的速度是先快後慢,隨後趨於平穩。所以,我們同學複習時最好能在遺忘大量開始前進行,這樣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看看課文,幾千年前的孔子竟然也知道這個原理,還告訴我們:“温故而知新。”舊的知識掌握牢固了,還不容易領悟出新的知識嗎?所以啊,同學們在能力範圍內,最好反覆思考、定期複習,這樣容易有所心得,有所體會。這麼好的一個方法,大家如今學了一定要會運用才不浪費哦。

4、小結

這一則説的還是學習方法,指出在複習舊知識的基礎上,能領悟新的知識。在這裏,“温故”和“知新”並重,強調新舊交替的連續性。

第四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為政》)

大家猜一下:把一塊鐵放在門口,那麼鐵就會生鏽;那如果把一塊金子放在門口,金子會發生什麼變化呢?(答案是:被偷走!)這是一個笑話,但通過這個笑話我們也能看出:鐵放久了不用,甚至任憑它風吹日曬,後果將會怎樣呢?沒錯,只能生鏽,沒用了。有一句老話説:“刀不磨不生鏽,人不學會落後。”呵呵,當然,現在我們有不鏽鋼刀啦。不過,這老話也有它的道理,什麼道理?——大腦就像刀一樣,不開動腦筋,就會生鏽呀。愛迪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國小,可他為什麼能發明那麼多東西呢?答案很簡單:他積極思考!這是很重要的原因。

現在我們看第四則論語。

1、疑難字詞

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②殆(dài):有害。

2、翻譯

孔子説:“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罔然無知;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3、講解

這兩句都包含了“學”和“思”兩個字。“學”當然是指學習,“思”則是指思考。我們從孔子這句話必須認識到“學”與“思”的關係。我們同學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趕緊思考,然後想辦法解決,千萬不能越積越多,否則日子久了,想不迷惑都是不可能的,這就是“學而不思則罔”。

那“思而不學”呢?愛迪生在青年時候,曾經流浪過一段時間,可是他並沒有放縱自己,不理世事。相反,他一直努力讀書、做實驗、研究和工作。倘若他空有滿腦子奇思妙想,卻不懂實踐操作,又怎麼能做出奇妙的發明呢?流浪期間不再思考,不再動腦,對他個人,還是社會都是有害的,是不是?把愛迪生的例子套到孔子另外半句話上,就是“思而不學則殆。”

這樣説,大家理不理解了呢?

4、小結

這一則講的是學習態度,説明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係,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在學習上,必須注重“學”與“思”的關係,不能只偏重其一,光“學而不思”,或“思而不學”。

第五則子曰:“由誨汝(rǔ)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1、疑難字詞

①誨(hùi)教導

②女(rǔ)同“你”,人稱代詞。

③知(zhì)通“智”,明智。

④之:代孔子教的東西。

⑤乎:語音助詞。

2、翻譯

孔子説:“由!教導你的內容都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啊!”

3、講解

為什麼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我不知道可別人知道,我多不好意思説出來啊!一説別人就知道我比別人笨啦!所以自己不知道的,不能説不是不更好嗎?可孔子為什麼教導我們要老實承認自己“不知為不知”呢?

明確:所以我們要“不恥下問”(下:指任何行業、任何人,只要在某一方面比我們強,向其請教能使我們有所裨益的都行)。那麼,對於我們知道的東西呢?是不是要大家一起分享呢?嗯,“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互相交換,那我們就有兩個思想。”別人不知道,我們更要把自己知道的東西教給別人對不對?好東西就是要一起分享!

好,按照這個意思,孔子另一句話怎麼表達呢?我們來看第七則。

4、小結

這一則講的是學習態度,説明言行要謹慎,不要太誇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要誠實謙虛,不要不懂裝懂。

5、板書

不知:不懂裝懂——不恥下問

×√

第二課時

第七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翻譯(先解釋一半)

孔子説:“三人同行,必有我可師法的人在其中;選擇他們的優點照着去做,借鑑他們的缺點注意改正。”

2、講解

問①:大家怎麼理解“師”這個字呢?——這個老師當然不是指真正站在講台上講課的老師,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旁邊的人。只要他們任何人的身上有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地方,那他們在那方面就能夠教我們,可以像老師一樣,對不對?

看看你們周圍,説説,誰可以做你們的老師呢?(隨意點出來,藉機誇一下一些同學)

問②:這樣我們就可以學習別人的長處了對不對?用孔子的話是怎麼説的?全班一起把第七則後半句讀完好不好——引出“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時開始以下釋義)繼續:最後一句怎麼理解呢?對於別人身上的缺點,我們應持什麼態度?比如,我很愛睡懶覺,睡到日上三竿還不起牀,你們要不要學我啊?(學生肯定答“不要”)那你們怎麼做呢?引孔子的話:其不善者而改之——借鑑別人的缺點注意改正(自己)。

3、疑難字詞

①善指擅長的(方面),優點,長處。

②不善指缺點,不好的(地方)。

③焉,相當於“於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④第一個“之”:指擇其善者而從之:代善者;

⑤第二個“之”:指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4、小結

這一則講的是學習態度和個人修養,強調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向某一處長於自己的人學習。

5、板書

善:從之

不善:改之

第九則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hǎn)》)

1、疑難字詞

①歲寒嚴寒時節。

②凋凋謝。

③然後(古今詞)然,後。意思是分開來解釋的。然,這樣。後,以後。

2、翻譯

孔子説:“時到嚴寒時節,然後才知道松柏是最後落葉的。”

3、點析常識

松柏並非不落葉,只是經得起風霜,落葉晚且新舊交替無間斷而已。

4、講解

毛澤東主席説過一句很著名的話:“毛澤東説: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都做好事,不做壞事。”為人便同松柏一樣,松柏久耐霜寒,撐到最後,獨做天地間最盎然挺立的綠樹。君子亦是如此,混跡於濁世,才知道君子之正不與人苟容。我國開浪漫主義先河的人是誰,大家知道嗎——屈原。他死了,抱石投江而死,這是為什麼呢?他説:“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是一種傲然的品格。人如松柏,松柏如人。我們要判斷一個人是否正直,是否是君子,短期交往恐怕不能將一個人的品質看清,因此,我們只有像松柏那樣,歷經考驗才能得出結論。

5、小結

這一則講的是個人修養,借松柏之後凋來比喻一種“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的君子品格,告訴人們修身做人的道理。

第十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衞靈公》)

1、疑難字詞

①言在這裏指“字”的意思,“有一言”即指“有一個字”。

②行之遵照它。

③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許。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2、翻譯

子貢問道:“有一個字可以終生遵照它去做嗎?”孔子説:“大概就是恕吧?意思是自己不願意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

3、講解

問①:這一則的中心是“恕”字。同學們可以想出哪些含“恕”字的詞語或成語呢?(讓大家説,然後寫在黑板上)寬恕、饒恕、恕罪、恕我直言、恕不奉陪等等。

問②:看這些詞,“寬恕、饒恕、恕罪”等,都包含一種什麼態度呢?——有寬廣的胸懷。儒家上指“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再看“恕我直言”——説話人的態度開始轉變,變得不高興了是不是?“恕不奉陪”——説話人已經要拂袖而去,要走了對不對?(在黑板上寫下一個“恕”字,擦掉字上半部分的“口”字,改為“女”字,變成“怒”。讓學生理解“恕”與“怒”的轉換,其實很簡單)

我們重新看孔子説的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正理,但如果,“己所不欲,硬施於人”,導致的結果便很有可能是——“怒”了。

由此引出結論: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人與人之間相處,應該遵循平等待人原則。

4、小結

這一則講的是個人修養,強調做人要懂得換位思考,在人際交往中遵循平等待人的原則。

回到第二則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1、疑難字詞

①三省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謀謀劃、籌劃事情。

②)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③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係。意思是:真誠,誠實。

④傳(chuán)舊注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温習、實習、演習等。老師傳授的知識。

2、點析

①“而”的用法:表順接。

3、翻譯

曾子説:“我每天多次進行自我反省:替人謀劃事情有沒有盡忠竭誠?與朋友交往有沒有信實相待?老師傳授的學業有沒有認真複習?”

4、講解

問①:有人知道曾子是誰嗎?請同學起來回答(曾子,即曾參,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孔子的學生)

問②:由此可見,《論語》的確不只記錄了孔子,還記錄了他弟子的言行。孔子學識淵博,教育弟子時循循善誘,教出的弟子當然有不少他的得意門生,曾參就在其中,因而他講的言論也值得我們學習。

在這句中,他為什麼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呢?誰能告訴我,古語中哪個字表示“多次”,哪個字表示“自我檢查”的意思呢?(提示注意“省”的讀音)

5、小結

這一則講的是為人處事和學習應有的三種態度,其中,“為人謀而不忠乎”講的是做事的態度,“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講交友的態度,“傳而不習乎”講學習的態度。

第六則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xǐng)也。”(《里仁》)

1、講解

問①:大家讀這一則的時候,有沒有立刻想到哪個人的名字?(任賢齊,學生不懂也可提出來)不論是古人還是今人,仍有不少人喜歡引古語來給孩子起名字。當然了,“任賢齊”這個不一定由此而來,但我們因此想想,以古語起名,是不是能夠寄託父母和長輩對孩子的美好願望呢?毛澤東主席有個女兒叫“李敏”的,名字含義就來自孔子另一句名言:“君子欲訥於言必敏於行”。

問②:大家看課文註釋便可知道,“賢”指的是什麼?(指賢人,做名詞使用)“齊”呢?(向某人看齊,像他學習的意思)所以,名字叫“賢齊”的,結合孔子説這話的意思,我們給他解析一下他名字的意思,那就是……(等大家一起回答,找出前半句翻譯: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

問③:上一則曾子説每天要“自省”,這裏孔子也“自省”了是不是,可見古人很能自我反省,從而提高。那為什麼自省呢?後半句,誰能解釋一下?給大家找出孔子自省的原因。(後半句翻譯:見到不賢的人就對照着自我反省)

2、翻譯

孔子説:“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對照着自我反省。”

3、小結

這一則講的是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強調做人要懂得“以人為鏡”。

第八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1、疑難字詞

①弘毅剛強,勇毅。

2、翻譯

曾子説:“士不可以不志向遠大、意志堅毅,因為肩負沉重,路途遙遠,已實行人德為己任,不是很沉重嗎?直到死才罷休,不是很遙遠嗎?”

3、講解

這一則我們從字面意思看是比較好理解的,沒有那麼多晦澀的詞。(一一講“弘毅”、“任”即責任,“道”即道路,“已”即停止)值得注意的是,“以為”這個詞,與現代漢語完全不一樣,應翻譯為“以之為”。這個結構,必須把某個名詞插入其中,看句子,那應該是:“以仁為”自己的責任。這麼説理解嗎?明白這個結構的用法了嗎?

讀這一則,誰能想到兩個成語?(任重道遠:擔子很重;路程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鬥。同義詞:負重致遠、全力以赴。死而後已:死了以後方才停止。指一生努力奮鬥;一直到死為止。奉獻了一切。同義詞:鞠躬盡瘁)

4、小結

這一則講的是個人修養,強調身懷抱負的人就該有堅毅的態度。

四、佈置作業

在理解《論語》十則的基礎上,任選一則,寫一篇有關自己的感受或體驗的短文。

《論語》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理解文意,並能聯繫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2、積累文中的成語、格言、警句,感受孔子光輝的人格魅力。

3、認真研讀課文,瞭解傳統文化,深入思考有關個人修養、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的論述,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人生觀。

教學重點

理解文意,並能聯繫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教學難點

瞭解傳統文化,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人生觀。

教學過程

一、課前3分鐘

背誦校本教材《經典誦讀》第三組古詩。

二、新課導入

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今天我們要攜手一起去拜訪一位人物,這個人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七十五位諾貝爾獎得主曾在巴黎宣稱: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二千五百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們知道這個人是誰嗎?這個人就是孔子。

三、走近孔子

還有人説,若中國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那麼,孔子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讓我們帶着這個疑問走近孔子。

1、學生介紹自己所瞭解的孔子的知識。

2、教師補充。

四、簡介《論語》

孔子是流傳千古的文化名人,而最能體現孔子的為人和思想的就是《論語》。北大教授郭家齊認為:作為一箇中國人,假如只讀一本書,就讀《論語》;假如要讀兩本書,那就加上《道德經》。這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文明的源頭,每個人都應該從這個源頭中吸取養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部聲名遠揚的《論語》。

教師介紹《論語》

五、熟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

2、學生自讀,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3、流利有感情誦讀,瞭解大意。

六細品課文,賞析感悟

挑選你最喜歡的一則或幾則在小組內讀給大家聽聽,並談談為什麼喜歡以及由此你想到了什麼(可以是名言、古詩、故事或生活中的經歷)。

1、學生小組交流。

2、學生展示。教師相機指導。

七、拓展延伸

《論語》是我們民族的文化經典,也是人類文化的瑰寶。重讀經典,哪些閃耀着智慧的話語依然鮮活如初,有着強大的生命力。除了孔子 《論語》,你還了解哪位文化巨人或者讀過哪些經典名著,給大家介紹一下,不要忘了帶上你的感悟哦。

學生展示交流。

八、總結

中國,是一個有着三千餘年豐厚文化底藴的國度,《論語》《詩經》《孟子》四大名著等等更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的精神遺產。願我們每位同學都能夠多閲讀這些經典文化,感受先賢們的智慧與豪情,感受古代文人們的傲骨與詩情。總之,這些古典文學將是你養心益智的好幫手,更是你運筆揮灑自如,日後步入文學殿堂的好階梯。

九 佈置作業

背誦《論語》六則。

標籤: 論語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vrlyk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