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5篇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歡迎閲讀與收藏。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5篇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

 【設計理念】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精讀課文。葉聖陶老先生細緻精準地描寫出爬山虎充滿了勃勃生機的“葉”和“腳”,形象生動、栩栩如生,這也是課文的重點。設計時分兩課時教學,第一課時重點研究“葉子的特點”,第二課時重點討論“腳”的特點。教學中立足工具——課本,注重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理解文章受到情感薰陶,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審美能力,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統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

過程與方法:能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像爬山虎一樣的向上精神。

 【教具準備】

教具(爬山虎實物,教學課件);學具(水彩筆)

 【教學重點】

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有順序的觀察事物的方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具體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感受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和長期細緻的觀察。學習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一、複習導入

師: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這篇課文主要講了爬山虎的___和____?(爬山虎的葉子和腳)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爬山虎的腳。

1、板書: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2遍)

2、質疑:學習爬山虎的腳,你最想知道什麼?(隨機板書)

板:樣子?

怎樣爬?

……

3、小結:同學們提出的這些問題很有學習的價值!課文第3自然段就就講了爬山虎的樣子,還講了它生長的位置和顏色,請同學們打開課本默讀課文,畫出這樣的句子。

【通過質疑提出問題,來引發學生對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學習興趣,直奔教學目標。】

 二、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找一找: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描寫爬山虎樣子、生長位置和顏色的句子。

説一説:你找出了哪些句子呢?從這些句子中你知道了什麼?(板:莖上長葉柄枝狀細絲嫩紅)

誰能説説蝸牛的腳是怎樣的?(觸角很細,頭上有圓片)

師:哦,原來爬山虎的腳就是這些細絲。

畫一畫:請同學們用筆畫出你瞭解到的爬山虎,看誰畫得又快又好!(學生繪畫)

評一評:誰願意把自己的畫讓老師展示一下,請同學們對照板書評評這幅畫。(投影爬山虎實物)

讀一讀:誰能通過朗讀讀出你瞭解的爬山虎嗎?

【利用對比教學,讓學生感悟爬山虎腳的特點,採取説、畫評的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語感和表達能力】

 三、瞭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過渡:師:作者把爬山虎描寫得多麼細緻呀!是什麼原因呢?書中有這樣的一句話,誰能獨具慧眼找出來呢?

對了,正是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對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形狀、顏色瞭解得那麼仔細。剛才同學們提出了“爬山虎是怎樣爬”的問題,帶着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第4自然段。(板:爬)

1、默讀課文,畫出爬山虎爬的句子,重點標出表示動作的詞交流。(誰能説説你畫出了哪些句子,標出了哪些詞)板:觸巴拉

2、理解:觸巴拉

質疑:你認為“觸”在這裏是什麼意思?(挨)

追問:為什麼不用“挨”而用“觸”呢?

提示: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細小圓片;小輕,只能觸)

“巴”可以換成什麼詞?(抓貼)為什麼不用抓呢?老師做抓的動作。(不是爪子)

演一演:老師想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做動作,注意觀察。(指名一人做“巴”;一人做“貼”)誰在“巴”,誰又在“貼”,你是怎麼知道的?(巴用力,植物也是有生命的)

為什麼用“巴”不用“貼”呢?(爬上虎的腳是小圓片,它是有生命的)

你能把這種感受讀出來嗎?(讀第一句)

你讀時注意了什麼?(“觸”讀得輕,“巴”讀得重)誰還能讀一讀

爬山虎的腳又是怎樣“拉”的呢?誰來讀讀寫拉的句子。(指名讀)

演示:(老師拉一名同學)老師在拉誰?

文中什麼拉什麼?(腳拉莖)

是怎麼拉的呢?(學生説,老師做動作)

3、説話練習:用自己的話説説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提示:四人小組用自己的話組內交流,交流時一人説,其他人聽,聽完後可補充。)

全班交流,(誰能説説)

4、出示CAI:他們説得怎麼樣,讓我們看看畫面吧!現在誰還想説。

5、感情朗讀:讀到這,你對爬山虎的腳有何感受?(提示:對本身,對自然?)

太有趣了,

太神奇了

用你的朗讀把你的___的感受展示出來嗎?

齊讀第4自然段

【抓住關鍵語句,啟發學生挖掘,揣摩它在特定語言環境中起到的作用,既訓練了學生思維,又活躍了課堂氛圍;恰當的肢體語言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寓教於樂;感情朗讀,悟出了爬山虎向上攀登的精神,在全班產生共鳴;演、説培養學生的觀察和表達能力】

 四、學習第5自然段

1、師:爬山虎的腳都能觸着牆嗎?那是怎樣呢?

板:觸着牆(牢固)沒觸着牆(萎了)

2、原來爬山虎的腳還有這些變化,這是作者一下子看出來的嗎?

3、啟示:從中你受到什麼啟示嗎?(談啟示、説方法)

(可提示學生從作者的觀察順序、作者的觀察方法、文章圍繞一方法和時時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這些方面去談。)

【引導發現,發散思維,總結寫法。】

 五、小結:

1、我們觀察事物時要耐心,細心,還要長時間的觀察,這樣才能把認識的事物寫清楚,你們明白了嗎?

2.生活中,肯定也有你們喜歡的植物。課後仿照課文寫法寫一種植物。

【板書設計】(略)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認識“均、柄”等4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曲”,會寫“虎、隙”等13個生字。

2.能找出課文中寫的準確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的細緻的觀察。

3.能説出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感受作者連續的觀察

4.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

教學重點:領悟作者細心觀察、連續觀察的方法

教學難點:1.知道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2.把觀察到的事物準確生動的表達出來。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學定標

1.同學們,我們都知道,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就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10課《爬山虎的腳》(出示課題,和學生一起板書課題)

2.誰知道老師為什麼把“腳”這個字寫得這麼大嗎?那按照他的意思,這個題目應該怎麼讀呢?(指名讀、齊讀)

3.老師把這個字寫得這麼大,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呢?相信學了這篇課文,你會有新的理解。首先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葉聖陶先生。

二、模塊探究

模塊一:檢查預習初步分享

1.我會讀:重點講解多音字“曲”。

2.我會寫:教師指導書寫生字“虎”,書寫提示:撇要伸展,橫折彎鈎要超出上部;“隙”,書寫提示:左短右長,左邊的第一筆橫折彎鈎要寫的窄一些,右半部分的第一筆是豎,日要扁一點。

模塊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聽讀課文,思考問題:本文圍繞爬山虎寫了哪些內容?其中主要寫的是哪個?

2.學生思考後回答。

模塊三:學習作者細心觀察事物的方法

1.再讀課文思考問題

師: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課文,找一找,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觀察的特別仔細?

2.學生自由交流並彙報展示。

3.教師精講:

a: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

(圖片展示:葉子的顏色從嫩紅變成嫩綠,這説明作者進行了怎樣的觀察?——連續觀察)

b:那些葉子綠的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的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張爬山虎的圖片,請你試着在心裏描述看到的情景,再讀一讀作者的描述,説説你覺得作者描述的怎麼樣?“準確生動”,説明作者的經過了怎樣的觀察?——細緻觀察)

C: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同學們,讀了這一段,請試着根據課文的描寫畫一畫爬山虎的腳吧,……接下來我們跟真實照片對比一下,你們都畫的很逼真,這説明作者給我們描述的十分準確,是什麼原因讓作者能準確的表達出來呢?——細緻觀察)

d:那細心的你有沒有發現,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呢?

①學生根據課本內容回答

②誰能找出爬山虎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關鍵詞語?

③能不能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不能,因為爬山虎不像動物一樣用腳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長一隻腳就巴住牆,越往高處爬就要長出更多新的腳,作者用“觸”“變”“巴”“拉”“貼”等一系列動詞,通過腳觸着牆時的一些變化,清楚地寫出了爬山虎爬牆的過程。那麼,大家想一想,作者需要經過怎樣的觀察,才能發現爬山虎往上爬的祕密?——一段時間的連續觀察)

正是因為作者連續、細緻的觀察,才把課文準確生動的表達了出來,那麼除了這樣,我們還可以藉助哪些方法把觀察到的事物準確生動的表達出來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回顧課文,總結方法吧。

模塊四:體會作者準確生動的表達

課文回放:

1.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

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

女生讀,男生讀,思考紅色字體的詞語有什麼特殊作用?——都是一些表示時間先後的詞語)

2.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在這句話中,細心的你肯定發現了一個優美的句子,是哪一句呢?……非常好,這是個比喻句。另外,大家覺得爬山虎腳的生長位置介紹的具體嗎?……着得益於作者的用詞準確,看來使用恰當的修辭方法、用詞準確也可以幫助我們準確生動的表達。)

3.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不僅如此,作者在細緻觀察爬山虎的同時,還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所以才能發現爬山虎爬牆過程中一些細微之處,讓我們更加直觀的瞭解到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所以,同學們,你們看,利用這些方法,就可以幫助我們把觀察到的事物準確生動的表達出來。

三、拓展延伸課後作業

這節課,我們隨着葉老先生的觀察視角,學會了連續細緻的觀察,瞭解到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並且總結了如何把文章準確生動表達出來,那麼,請同學們利用課下時間,對自己養的蒜苗進行連續細緻地觀察,發現蒜苗在成長過程中的變化(可以回顧三年級運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的方法),運用準確生動的表達方法,試着寫一寫觀察日記吧。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敍述順序。

過程與方法:

對課文重點語句的品讀、賞析,學習作者的寫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敍述順序。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三、教學策略

《爬山虎的腳》一文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觀察,介紹了爬山虎的特點,着重介紹了它的“腳”。細緻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讀後使我們也產生了探究的願望,激起我們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強烈興趣。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點,去學習寫出內容具體的文章來。

四、教學過程

(一)進入課文,引導質疑

1.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葉聖陶爺爺寫的一篇文章,齊讀課題。

師:讀了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預設:植物為什麼會有腳。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子的?

2.下面就讓我們帶着這些問題走進課文。請同學們觀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麼?你能用一兩句話把這些特點連起來説説嗎?

3.葉聖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是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二)走進文本、深入探究

1.品讀課文,瞭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1)爬山虎的葉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預設:很美。

讀: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教師追問: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這是一種動態的美。還有哪句寫出了葉子的靜態美?

預設:

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不留一點空隙。

教師追問:為什麼覺得這樣的葉子給人以美的享受?那誰能讀出葉子這種綠的美,密又勻稱的美來呢?

(2)觀察葉子中,葉聖陶爺爺還觀察到了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顏色是怎麼變化的?

預設:

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

教師引導:葉子的顏色變化也很美啊,誰能看着為大家讀出這種美來?

(3)教師總結:多麼新鮮的葉子啊,多麼茂密的葉子啊,多麼美麗的葉子啊。作者通過對爬山虎葉子樣子和顏色的描寫,為我們呈現出了一幅美麗的圖畫,如果你不注意看,能看清楚葉子下面的腳嗎?這些都説明作者在認真觀察。

【設計意圖】通過對爬山虎葉子樣子和顏色的描寫,引導學生關注文本,感受景物的美。同時讓學生感受到這一切美好的描寫背後,都需要認真觀察作為基礎。

2.細讀課文,探究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1)教師引導:作者還認真看出了什麼?自己讀讀3~5自然段,將作者認真觀察到的內容用橫線畫在書上。

預設:

爬山虎的腳是長在莖上的。

師引導:這是寫爬山虎腳長的位置。

預設:

爬山虎的腳像蝸牛的觸角。

師引導:這是寫腳的樣子。樣子像──蝸牛的觸角。這裏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比喻──把腳比作觸角。)

預設:

顏色跟剛長出來的嫩葉差不多,也是嫩紅的。

師引導:這是爬山虎腳的顏色。好,把作者注意的這些綜合一下,你認識爬山虎的腳了嗎?在紙上畫出你認識到的爬山虎的腳的樣子。

師引導:哪位同學再來給大家完整生動地介紹一下爬山虎的腳?

【設計意圖】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感受到要把觀察到的內容按照一定的順序,可以從不同方面進行介紹,還可以運用一些表達方法及恰當的語言寫出來,就會更加生動。

(2)教學過渡:既然爬山虎是利用腳來往上爬的,那麼作者有沒有注意它的腳是怎麼爬的呢?請用筆在文中圈出表示動作的詞語。

預設:

抓住動作詞:觸、變、巴、拉、緊貼、爬。一系列詞語清楚地寫出爬山虎爬牆的過程。

師引導:和同桌交流,説一説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誰來給大家演示一下?(學生在黑板上演示。)

師導語:爬山虎就是這樣長出一段莖,就長一片葉子,然後長出一隻腳,接着爬──同學接讀課文。

過渡語: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正是長出一段莖,就長一片葉子,然後長出一隻腳往上爬,所以他的葉子很均勻,沒有重疊的。這也體現了爬山虎的聰明,均勻無重疊的葉子有利於充分吸收陽光。

師引導:同學們再看看這些動詞,他們的順序能互換嗎?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不能換位置,是按順序寫的。)

師小結:這些詞是有先後順序的,不能互換,他們之間也存在着因果關係,如,正是細絲由直變彎曲,縮短了莖與牆的距離,產生了拉力,才使他在牆上貼得緊。現在同學們知道為什麼細絲由直變彎曲,就緊貼在牆上了吧是,因為產生了拉力。葉聖陶爺爺運用了這些動詞,準確地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這種準確表達的方法,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3)爬山虎的“腳”與牆有什麼關係呢?

對比學習:沒觸着牆……萎了,沒有痕跡。

觸着牆的……變成灰色,相當牢固。

師引導:從剛才的學習當中,你有什麼體會?

預設:知道(1)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向上爬的;(2)作者觀察細緻;(3)不是一次觀察,而是長期觀察。

師小結:觀察不但要用心,還得細心和有耐心,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們在平日的生活中也要像作者那樣處處留心觀察。

【設計意圖】本部分的設計力圖從多角度引導學生深入閲讀。一是讓學生關注到作者是抓住動詞描寫具體的;二是體會出作者是在長期的認真觀察後,才能寫出這樣生動,具體的文章。

(三)總結學法、佈置作業

師引導:同學們,你們覺得葉聖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美嗎?老師想請大家説一説,為什麼葉聖陶爺爺能把這普普通通的爬山虎寫得這麼有魅力呢?

預設:觀察仔細。抓住了爬山虎的特點進行了細心觀察,觀察了很長時間。

師引導:是呀,只要養成了細心觀察的好習慣,你就會有許多新的發現,老師想邀請同學們來參加快樂嘗試活動,大家願意嗎?

請同學們打開記憶的閘門,用一句或幾句話來描述一下圖片中的事物,也可以説説你喜歡的植物或者生活中感興趣的事物,可以嗎?

預設:我喜歡柳樹的枝條,微風一吹,她隨風搖曳,像一位美麗的女孩在翩翩起舞。

預設:我喜歡仙人掌,雖然它的外表長滿了尖刺,卻能開出鮮豔美麗的花。

預設:我喜歡含羞草,它是一種有趣的植物,很怕羞,只要你用手輕輕碰一下,它的葉子就會左右合併,過一會兒又會散開。

預設:我喜歡月亮姐姐的臉,她的臉是多變的,有時候是圓的,有時候是半圓的,有時候只露出小半邊臉。

(四)佈置作業

1.回家後把爬山虎是如何生長的介紹給你的家人或小夥伴。

2.回家後去仔細觀察一下你周圍的植物,相信每個同學都會有自己的驚喜發現,然後可以寫一篇觀察日記,下星期的語文習作課進行交流。

3.把課文中你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有順序、深入細緻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的。

3、朗讀課文,能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學重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學習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點,把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著名作家葉聖陶爺爺寫的《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知道了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作者通過深入細緻的觀察,把滿牆的爬山虎葉子寫得很美。

2、那麼,爬山虎的葉子有什麼特點呢?課文第二節向我們作了介紹,下面請同學們用課文裏的話為爬山虎葉子的畫面配上解説詞。

(放錄像:爬山虎葉子的畫面。學生齊背課文第二節)

3、通過這一節課文的學習,我們知道:

(映示燈片)完成填空:

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葉子”這個意思,仔細觀察了葉子的xx、xx、xx,還觀察了葉子的xx和xx,寫出了葉子的美。

4、齊讀填空題。

二、講讀第三段

1、導入:這節課,我們學習課文第三段,看看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這個意思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具體、寫清楚的。

2、這一段有三個小節,每一節説了什麼呢?我們一節節來看:

⑴ 默讀課文第三節,看看有幾句話?每句話説了什麼?

⑵ 分析:

① 指名六人讀。

② 第一句話説什麼呢?

(以前沒注意過爬山虎的腳。)

是啊,以前沒注意,所以不知道爬山虎有腳。

③ 第二句是説:(今年,我注意到爬山虎有腳。)(映示燈片)

為什麼我以前不知道爬山虎有腳,而今年我知道了呢?找這句話中的一個詞語來説明。

(注意)

小結:説明作者在寫文章前,經過了仔細的觀察。

用“因為……所以……”這個句式來練説這句話。

(因為今年我注意觀察,所以知道了爬山虎是有腳的。)

④ 第三、四句話説了什麼呢?自己輕聲把這兩句話讀一遍。

交流板書:位、形。

位置在 (板書:長在莖上)

形狀是 (枝狀的六七根細絲)

為了具體地説明爬山虎腳的形狀,課文中用了個比喻,一起來讀比喻句。

(映示燈片)

這句話,簡單一點説就是……像……?

(板書:細絲……像觸角)

你看見過哪些動物的觸角?觸角長在哪兒?是什麼形狀的?

(學生交流。)

我們來看看,爬山虎的腳是不是真的像蝸牛的觸角?

(學生看錄像。)

同學們看到了,爬山虎的腳的確像蝸牛的觸角,這一比喻生動傳神,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齊讀比喻句)

三、四兩句話之間是什麼關係?

(先概括,後具體)

⑤ 第五句話是説(爬山虎腳的顏色)它的顏色是?(嫩紅的)

⑥ 齊讀“這就是爬山虎的腳。”第六句話對整節課文作了小結。

⑶ 那麼在這六句話中,哪幾句是具體介紹了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三至五句)

齊讀三至五句。

⑷ 你能集註這三句話的意思,用書上的話來説説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的嗎?

(自己輕讀課文,同桌練説)

指名説,評議。

⑸ 請同學們再把第三節課文複習一遍,準備背誦。

試背課文第三節。

3、講讀第四節:

⑴ 過渡:

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子的,長在什麼地方,我們已經知道了。呢麼,看看第四節,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又寫了哪方面的內容呢?

⑵ 指讀思考回答:

這一節主要講了什麼?

(爬山虎的腳怎麼爬)

⑶ 課文中有一句話能表達這個意思,你能找出來嗎?

出事:“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齊讀)

“這樣”指的是什麼呢?爬山虎的腳到底怎麼爬牆,我們一起來看錄象。

⑷ 請同學們自己輕生讀課文,完成填空:

映示燈片:

① 爬山虎的腳 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 住牆。

② 細絲原先是 的,現在 了,把爬山虎的嫩莖 一把,使它緊 在牆上。

⑸ 實物,講解板書:觸、巴、拉、貼。

⑹ 如果仔細看那細小的腳,你會產生豐富的聯想。你想到什麼呢?

(蛟龍的爪子)

齊讀比喻句。

⑺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巴住牆向上爬”這個意思把這一段寫具體的?請同學們自己輕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腳怎樣爬牆。

4、講讀第五段:

⑴ 導入:

從第四節我們可以知道,爬山虎的腳和牆有着密切的聯繫。其實,爬山虎的腳觸着和沒觸着牆,結果是不同的。我們來讀第五節。

(板書:觸着 沒觸着)

⑵ 男同學讀沒觸着牆的句子,女同學讀觸着牆的句子。

映示燈片:

思考填空:

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顏色變成 ,巴在牆上 ;沒觸着牆的,不幾天就 ,後來連 也沒有了。

什麼叫“萎了”? (乾枯,衰落)

板書:(萎了 灰色)

⑷ 爬山虎的腳觸着牆,變成灰色,巴在牆上相當牢固,這説明牆對爬山虎是多麼重要。

⑸ 齊讀課文:

① 這節課我們一起 學習了課文三、四、五節,課文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具體的敍述。是哪三個方面呢?

② 讀三、四、五節,邊讀邊想,完成天空:

映示燈片: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這個意思,寫了三個自然段:

先講了 ;再講 ;最後講 。這幾個方面的內容聯繫緊密,寫清楚了爬山虎腳的 。

③ 學生交流填空題,後齊讀。

④ 爬山虎的葉子固然是綠得新鮮,引人注目,但它的腳卻是不大會引起我們注意的。但葉聖陶陶爺爺無論是寫爬山虎的葉子,還是寫它的腳,都是那麼有條有理,敍述具體,這是什麼原因呢?

(觀察細緻)

(板書:觀察細緻 敍述具體)

⑤ 寫爬山虎的腳,還有許多別的內容可寫,作者為什麼選取了課文中的三方面內容向我們介紹呢?

(最能説明爬山虎的特點。)

那麼課後,我們就學習這篇課文的寫法來寫片斷。

四、課後練習

細緻觀察一種植物,圍繞這種植物的某一特點,選取幾個方面的內容寫一個片斷,把這一特點寫清楚:

1、長在莖上。

2、位、形 細絲……像觸角

3、爬山虎的腳:爬 牆 觸 巴 拉 貼 沒觸 萎了

4、變化 觸着 灰色

5、觀察細緻,敍述具體。

【教學反思】

陶行知説:兒童的思維在手上,所以課堂上可以讓學生動一動。“演一演”這一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表演中理解抽象的語言,這既符合國小生的思維習慣,又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教學中讓學生評一評,既體現了學生自讀自悟的過程和以學生為主體的精神,又培養學生理解、評價的能力。同時,生動的表演,使得本課的難點便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迎刃而解。

作者依據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向上爬的特點,巧妙地抓住它的位置、樣子、顏色。文章的“核心”針文中爬山腳的葉子和爬山腳的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運用比喻的手法,提示出作者留心細緻觀察事物特徵的生長過程。這襯出了作者對爬山腳喜愛之情,運用這一學法好處在於形象、生動、具體勾畫描寫事物更加吸引讀者。教學思路簡潔明快,教學目標清晰,這更有助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留心細緻觀察事物的特點,能實施個體自主學習與羣體合作探索,較好地體現課改對語文對學生的要求,讓學生成為獨立自主學習的真正主人。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5

一、教師導入

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本課是圍繞哪一個意思寫的呢?(圍繞爬山虎的腳寫的)從哪兒看出來的?(題目)默讀課文,想一想哪幾段是圍繞爬山虎的腳的。(3~5自然段。)

二、總結“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1、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呢?作者首先確定了“要寫的是什麼”。(板書)爬山虎這種植物在我國各地都有,為綠化祖國,美化環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人們一般看到的只是那滿牆碧綠的葉子,從小到大,從紅到綠,又從綠到紅,最後掉光。有人也曾感到奇怪,不知它們為什麼能那樣牢固地鋪在垂直的牆壁上,不管多大的暴風雨也不會把它們打落下來。但卻很少有人扒開那密密的葉子仔細觀察研究一下。本文的作者做到了這一點,所以寫出了這樣生動有趣的文章。我們要學習作者這種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

2、要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不光要想好自己要寫的是什麼,還要根據要寫的意思選擇好內容。(板書:選擇好內容。)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要寫爬山虎的腳,選擇了哪些內容呢?

請三個同學分別讀3、4、5自然段,大家想:每段主要説了什麼?

(1)分小組討論這三個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請各組選派代表説一説:

第3自然段主要介紹了爬山虎什麼樣;第4自然段寫了爬山虎是怎樣爬的;第5自然段寫了觸着牆和沒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有什麼不同的結果。

(3)作者選擇好了要寫的內容,還要安排好寫的順序,這樣才能表達得更清楚,更有條理。本文的作者是怎樣安排順序的呢?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默讀第3自然段,共有幾句話。

(6句)

2、這6句話分別説了哪幾個意思?

(一、二句寫了作者發現爬山虎有腳;三、四句寫了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和形狀;第五句寫了爬山虎腳的顏色。)

3、指導朗讀:

當作者發現爬山虎是有腳的,知道了爬山虎之所以能在牆上爬的祕密後,他的心情是什麼樣的?

(非常驚喜。)

(1)學生小聲練習讀出驚喜的語氣。

(2)教師範讀:

第一句中“可不知道它怎麼能爬”要讀出疑惑的語氣。第二句中“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要讀出驚喜的語氣,尤其是“有腳的”三個字語氣更要強烈。

4、在書上畫出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注意要畫準確。(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要通過看圖或投影讓學生清楚爬山虎的腳到底長在什麼地方。弄清“莖”、“葉柄”、“反面”這幾個關鍵詞語的意思。要給學生直觀印象。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加上手勢説説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

5、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子的呢?學生在書上畫下來。(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學生看圖加深理解,產生直觀印象。作者在這裏還用了一個比喻:“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換句話説:爬山虎的腳就像六七根蝸牛的觸角;學生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爬山虎的腳什麼樣。

6、爬山虎的腳是什麼顏色的?

(像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7、學生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和顏色。

8、再請兩個同學讀這一自然段,要讀出語氣。

(第二句要讀出驚喜的語氣。後面幾句要讀得像解説員一樣,介紹要清楚。)

四、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1、請一個同學讀第4自然段,然後請其他同學説一説這段主要寫了什麼。

(爬山虎的腳是怎麼往牆上爬的。)

2、讀這段中的第三句話:“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這句中的“這樣”指的是怎樣爬?從上文找答案,劃在書上。(前面的兩句話。)全班一齊讀一讀。

3、學生用自己的話説説爬山虎的腳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4、請兩個同學用動作演示:

面向黑板站好,用手巴住黑板,然後十指彎曲,手臂和身子慢慢貼到黑板上。再用同樣的動作一下一下往上爬。全班同學齊讀(或背誦)這一部分。説説“手指、臂、身子、黑板”在演示中好比是什麼。

5、每個同學都要邊背邊演示動作。

6、齊讀最後一句話,説説為什麼看到那些細小的腳就會使人想起蛟龍的爪子?(太像了。)當兩種事物很相像的時候,就可以用比喻句來形容。請同學們把這句話改成比喻句。(爬山虎那細小的腳就像圖畫上蛟龍的爪子。)把比喻句中的“就像”換一個詞,句子內容不能變,可以換成哪些詞?學生練習説句子。(“好像”、“像”、“猶如”、“如同”、“像……似的”)

五、學習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

1、一人讀,其它同學説説這一段主要説了什麼?(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和沒觸着牆的結果不同。)

2、看投影:

(1)填空。

(2)回答問題:

①“灰色的腳”指什麼?原來是什麼顏色?

②從哪兒能看出爬山虎的腳扒在牆上相當牢固?

(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再讀課文三、四、五段,説説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爬山虎的腳的?

從全文來看,作者是圍繞爬山虎的腳這個意思來寫的,但為什麼還要用那麼多的筆墨來寫爬山虎的葉子(分小組討論)

原因有三:

1、因為平時人們看到的都是爬山虎的葉子,課文就從人們的認識規律入手,使人讀起來感到親切、熟悉。

2、爬山虎這種植物最吸引人的地方和對人類最有貢獻的部分就是葉子。

3、用葉子來襯托爬山虎腳的重要,如果沒有爬山虎的腳,就不會有綠得那樣新鮮,看着那樣舒服,鋪得那樣均勻,盪漾得那樣好看的綠葉。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3、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

教具準備

1、實物展示台。

2、學生準備水彩筆。

3、爬山虎實物。

教學課時:2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初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生字、詞語。

教學過程

一出示實物,引入:認識這種植物嗎?對,它叫爬山虎。你們知道它什麼特點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介紹。看來你真是個會觀察的孩子。葉聖陶爺爺不僅喜歡觀察,而且會觀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筆下的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

看看作者是怎麼觀察的,又是怎麼寫的,自由讀課文。

二、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

三、反饋讀書情況。

1、出示詞語讓學生認讀。

2、朗讀課文,可以讓學生小組互讀,可以請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點檢查生字、詞語的讀音。

四、初步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讀了葉聖陶爺爺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麼特點?你有什麼感受?葉爺爺為什麼會把爬山虎寫得那麼生動具體?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具體瞭解爬山虎的特點,感受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和長期細緻的觀察。學習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教學過程:

引入語:同學們,大自然是神奇的,你們曾跟隨老師一起領略過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欣賞了世界上最深最長的河流峽谷;感受了被稱為鳥的天堂的大榕樹給我們帶來的歡樂……今天老師帶同學們更加仔細地去觀賞一種植物──爬山虎。讀課題。

一、請同學們看實物。

1、你看到了什麼?

2、有什麼特點?

3、你能用一兩句話把這些特點連起來説説嗎?

4、葉聖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5、讀了有什麼感受?(美)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想欣賞一下風吹爬山虎的樣子嗎?

7、老師指導讀出美來。可以採取老師讀前半句,學生補充後半句的讀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組讀,讓學生充分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8、作者為什麼把葉子寫的這麼美呢?(認真觀察)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牆,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繫,爬山虎的腳又是什麼樣的呢?

二、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觀察:

a、腳的樣子;b、腳的形狀;c、顏色

1、誰來告訴老師你觀察的結果。

2、書上又是怎樣寫的呢?找出寫腳的句子讀一讀。

3、你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嗎?

4、根據自己的觀察和學習,請畫出爬山虎的腳,看誰畫得最好。(教師巡視,拿一張好的評價)

5、這一段哪一個詞説明作者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觀察?(注意)

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得這麼具體。爬山虎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想盡快知道答案嗎?那就請你們趕快學習第四自然段吧。聰明的你一定會找到答案的。

三、根據以下幾個方面自己分組學習,看哪一些同學學得認真,學得更快。(老師巡視)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來;b、找出爬的動作詞;c、自己演示爬的過程(怎樣爬)

1、誰來告訴老師你們學懂了些什麼?(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其它學生補充,教師充分表揚)

2、哪一組的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怎麼爬的嗎?

你們同意他的這種爬法嗎?(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學演示)

3、你們想知道究竟怎麼爬的嗎?看大屏幕演示,學生可根據演示説出怎麼爬。

4、你們知道答案了嗎?誰正確?(長一隻腳,巴住牆,再長出另一隻腳,再巴住牆,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斷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聖陶爺爺説,“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隻往上爬的?你怎麼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右爬,爬滿整個牆,所以才有葉聖陶爺爺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寫的“一陣風吹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的很”。真是會讀書的孩子,懂得運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

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又怎麼樣呢?

四、學習第五自然段。

學完了這段,你知道了什麼?(自由説)

(沒觸着牆的腳萎了,觸着牆的牢固,腳與牆有密切關係。)

2、課文哪一個自然段還説明了這種關係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運用了首尾照應的方法,使文章的結構顯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讀一讀。(男、女分開讀)

五、發散思維。

1、學了這課,你知道了些什麼?

2、你要向葉聖陶爺爺學習什麼?(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3、生活中,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牽牛花……)説説你它們的特點,好嗎?(學生説)

板書設計:

爬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特點樣子:像……像……(細絲)

虎 顏色:嫩紅(灰色)

觸→巴→拉、貼(牢固)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有順序、深入細緻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的。

3.朗讀課文,能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學重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學習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點,把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著名作家葉聖陶爺爺寫的《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知道了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作者通過深入細緻的觀察,把滿牆的爬山虎葉子寫得很美。

2.那麼,爬山虎的葉子有什麼特點呢?課文第二節向我們作了介紹,下面請同學們用課文裏的話為爬山虎葉子的畫面配上解説詞。

(放錄像:爬山虎葉子的畫面。學生齊背課文第二節)

3.通過這一節課文的學習,我們知道

(映示燈片)完成填空:

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葉子"這個意思,仔細觀察了葉子的 、 、 ,還觀察了葉子的 和 ,寫出了葉子的美。

4.齊讀填空題。

二.講讀第三段。

1.導入:這節課,我們學習課文第三段,看看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這個意思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具體、寫清楚的。

2.這一段有三個小節,每一節説了什麼呢?我們一節節來看。

(1)默讀課文第三節,看看有幾句話?每句話説了什麼?

(2)分析

①指名六人讀

②第一句話説什麼呢?(以前沒注意過爬山虎的腳)

是啊,以前沒注意,所以不知道爬山虎有腳。

③第二句是説 (今年,我注意到爬山虎有腳。)(映示燈片)

為什麼我以前不知道爬山虎有腳,而今年我知道了呢?找這句話中的一個詞語來説明。(注意)

小結:説明作者在寫文章前,經過了仔細的觀察。

用"因為……所以……"這個句式來練説這句話。(因為今年我注意觀察,所以知道了爬山虎是有腳的。)

④第三、四句話説了什麼呢?自己輕聲把這兩句話讀一遍。

交流板書:位、形。

位置在 (板書:長在莖上)

形狀是 (枝狀的六七根細絲)

為了具體地説明爬山虎腳的形狀,課文中用了個比喻,一起來讀比喻句。(映示燈片)

這句話,簡單一點説就是……像……?(板書:細絲……像觸角)

你看見過哪些動物的觸角?觸角長在哪兒?是什麼形狀的?

(學生交流。)

我們來看看,爬山虎的腳是不是真的像蝸牛的觸角?

(學生看錄像。)

同學們看到了,爬山虎的腳的確像蝸牛的觸角,這一比喻生動傳神,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齊讀比喻句)

三、四兩句話之間是什麼關係?(先概括,後具體)

⑤第五句話是説 (爬山虎腳的顏色)

它的顏色是 (嫩紅的)

⑥齊讀"這就是爬山虎的腳。"第六句話對整節課文作了小結。

(3)那麼在這六句話中,哪幾句是具體介紹了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三至五句)

齊讀三至五句

(4)你能集註這三句話的意思,用書上的話來説説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的嗎?

(自己輕讀課文,同桌練説)

指名説,評議

(5)請同學們再把第三節課文複習一遍,準備背誦。

試背課文第三節

3.講讀第四節

(1.)過渡: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子的,長在什麼地方,我們已經知道了。呢麼,看看第四節,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又寫了哪方面的內容呢?

(2)指讀思考回答:這一節主要講了什麼?(爬山虎的腳怎麼爬)

(3)課文中有一句話能表達這個意思,你能找出來嗎?

出事:"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齊讀)

"這樣"指的是什麼呢?爬山虎的腳到底怎麼爬牆,我們一起來看錄象。

(4)請同學們自己輕生讀課文,完成天空:(映示燈片)

①爬山虎的腳 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 住牆。

② 細絲原先是 的,現在 了,把爬山虎的嫩莖一把,使它緊 在牆上。

(5)實物淙,講解板書:觸、巴、拉、貼

(6)如果仔細看那細小的腳,你會產生豐富的聯想。你想到什麼呢?

(蛟龍的爪子)

齊讀比喻句。

(7)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巴住牆向上爬"這個意思把這一段寫具體的?請同學們自己輕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腳怎樣爬牆。

4.講讀第五段。

(1)導入:從第四節我們可以知道,爬山虎的腳和牆有着密切的聯繫。其實,爬山虎的腳觸着和沒觸着牆,結果是不同的。我們來讀第五節。

(板書:觸着 沒觸着)

(2)男同學讀沒觸着牆的句子,女同學讀觸着牆的句子。

(映示燈片)思考填空:

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顏色變成 ,巴在牆上 ;沒觸着牆的,不幾天就 ,後來連 也沒有了。

(3)什麼叫"萎了"? (乾枯,衰落)

板書:(萎了 灰色)

(4)爬山虎的腳觸着牆,變成灰色,巴在牆上相當牢固,這説明牆對爬山虎是多麼 (重要)

(5)齊讀課文。

1.這節課我們一起 學習了課文三、四、五節,課文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具體的敍述。是哪三個方面呢?

2.讀三、四、五節,邊讀邊想,完成天空:(映示燈片)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這個意思,寫了三個自然段:

先講了 ;再講 ;最後講 。這幾個方面的內容聯繫緊密,寫清楚了爬山虎腳的 。

3.學生交流填空題,後齊讀。

4.爬山虎的葉子固然是綠得新鮮,引人注目,但它的腳卻是不大會引起我們注意的。但葉聖陶陶爺爺無論是寫爬山虎的葉子,還是寫它的腳,都是那麼有條有理,敍述具體,這是什麼原因呢?

(觀察細緻)

(板書:觀察細緻 敍述具體)

5.寫爬山虎的腳,還有許多別的內容可寫,作者為什麼選取了課文中的三方面內容向我們介紹呢?(最能説明爬山虎的特點。)

那麼課後,我們就學習這篇課文的寫法來寫片斷。

四.課後練習。

細緻觀察一種植物,圍繞這種植物的某一特點,選取幾個方面的內容寫一個片斷,把這一特點寫清楚。

長在莖上

位、形 細絲……像觸角

10 爬山虎的腳 爬 牆 觸 巴 拉 貼 沒觸 萎了

變 化 觸着 灰色

觀察細緻 敍述具體

教學反思:

陶行知説:兒童的思維在手上,所以課堂上可以讓學生動一動。“演一演”這一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表演中理解抽象的語言,這既符合國小生的思維習慣,又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教學中讓學生評一評,既體現了學生自讀自悟的過程和以學生為主體的精神,又培養學生理解、評價的能力。同時,生動的表演,使得本課的難點便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迎刃而解。

作者依據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向上爬的特點,巧妙地抓住它的位置、樣子、顏色。文章的"核心"針文中爬山腳的葉子和爬山腳的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運用比喻的手法,提示出作者留心細緻觀察事物特徵的生長過程。這襯出了作者對爬山腳喜愛之情,運用這一學法好處在於形象、生動、具體勾畫描寫事物更加吸引讀者。教學思路簡潔明快,教學目標清晰,這更有助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留心細緻觀察事物的特點,能實施個體自主學習與羣體合作探索,較好地體現課改對語文對學生的要求,讓學生成為獨立自主學習的真正主人。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8

下午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第7冊的課文《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學習課文3~5自然段。《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説説教材。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我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重點詞句,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能力目標: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學重點

通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四、教具準備

課件、彩色筆、畫紙

五、教法和學法

結合本課的特點和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以讀書訓練為經,語言文字訓練為緯,開發全腦為橋,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説、演、畫、議,來代替教師單一的講、管形式,在藝術的薰陶下激發學生興趣,在兼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巧妙的開場白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創設良好的課堂教氛圍,在閲讀教學開始時,教師通過生動的多媒體課再現與課文有關的情景,激發學生情感,然後老師就問:你們知道在這一大片綠油油的葉子裏面藏着什麼?這樣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讀

國小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閲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如;

(1)畫一畫

讓學生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議一議,瞭解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

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標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動詞(觸、巴、拉、貼)。然後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推薦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學生評價,好在哪裏,不好的地方應該怎樣改。最後引導學生欣賞課件,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過看課件、討論,學生不但理解了“一腳一腳”的意思,而且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緻。

(3)用“如果……就”的句式説説你的發現。

(三)總結全文,指導學法

學生提出問題,並且帶着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閲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着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因此,本節課採用問題來總結課文:學習這篇課文,作者在觀察方面有什麼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四)拓展文本,延伸課堂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課外閲讀的開始。佈置的作業是:以《我發現的祕密》寫片段。

七、板書設計

(一)教法

1、多媒體直觀法。

教師利用電教手段,創設多種情景,使學生完全置身於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之中,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能更好、更快、更準、更深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從而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2、質疑問難法。

課堂教學中運用恰當手段,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能激發濃厚的思考興趣和創新思維。

3、自主、合作、探究法。

(二)學法

結合本課的特點和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姚老師引導學生採用“自瀆、自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來理解課文內容,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觀察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2.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的。

3.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相關段落。

4.體會爬山虎堅忍不拔、積極向上的精神。

 教學重點: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把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教學難點:抓住特點把事物寫具體的方法。

教學流程:

一、出示實物引出課題

出示吸盤:這是什麼?什麼樣的吸盤?你能把你看到的説給大家聽嗎?(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出觀察時要細、抓特點、注意變化)

有一種植物的莖上長出的細絲觸着物體時頂端變成了小圓盤就有這種吸附的功能,誰知道是哪種植物的什麼?(板書:爬山虎的腳)

二、釋題讀文理清段落

1.談談你眼中的爬山虎好嗎?(展示課前查找的關於爬山虎的資料):爬山虎是一種攀援在牆上供觀賞的植物。也叫巴山虎、爬牆虎、地錦、常青藤、飛天蜈蚣、假葡萄藤。原產我國,北起長白山,南至廣東、廣西,廣泛分佈。為葡萄科落葉大藤本,是一種美麗的垂直綠化植物。其形態與野葡萄相似,枝上有卷鬚,卷鬚尖端有粘性吸盤,遇到物體便吸附在上,無論是巖石、牆壁或是樹木,均能吸附。葉由三片小葉構成掌狀複葉,夏季枝葉茂密,用於綠化房屋牆壁、公園山石,既可美化環境,又能降温,調節空氣,減少噪音。爬山虎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陰濕環境或向陽處,均能茁壯生長。繁殖採用播種、壓條、扦插等多種方法,通常多采用扦插法,成活率達95%。一年生苗株高可達一米。房屋、樓牆跟或院牆跟處種植,應離牆基五十釐米挖坑,株距一般以一點五米為宜。在樓房陽台可以盆栽,苗盆緊靠牆壁,枝蔓迅速吸附牆壁。爬山虎的根、莖可入藥,有破瘀血、消腫毒之功效。果可釀酒。

2.自由讀課文後理清哪幾段是寫爬山虎的腳的?(3—5自然段)除了寫它的腳之外還寫了什麼?(爬山虎生長的地方與葉子的特點)

三、逐段剖析理解內容

(一)爬山虎的位置

出示提綱(1)作者看見的爬山虎生長在哪裏?它的生長與其它植物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2)爬山虎長得怎樣,從哪能看出來?畫出相關詞。

(3)為什麼作者把爬山虎生長的地方寫得這麼具體?

(二)爬山虎的葉子(在黑板上畫出幾片葉子)

1.指讀思考: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有什麼變化?(顏色:嫩紅到嫩綠)課文着重講了長大的葉子又是什麼樣子的,討論:爬山虎的葉尖為什麼一順朝下?為什麼“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教師可播放錄相片,靜態與動態的爬山虎的葉子。)

2.出示卡片引導孩子試背此段:嫩紅、嫩綠、引人注意、新鮮、一順朝下、均勻、重疊、空隙、拂過、漾起波紋。

(三)爬山虎的腳

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每個自然段都寫了什麼?(樣子、怎麼爬、與牆的關係)

1.燈片出示:爬山虎的腳長在()上。莖上( )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 ),每根( )像蝸牛的( )。( )跟新葉子一樣,也是( )。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要求:小組學習填出空白的地方,並思考寫了腳的什麼特點?(位置、形狀、顏色)

師:我這裏有好幾種顏色的粉筆,你能自選一種上黑板前面畫出爬山虎的腳嗎?(讓學生上黑板上去畫可以運用課文中關鍵詞對爬山虎的腳的位置與形狀、顏色的理解)

2.默讀4自然段:用波浪線畫出此段的中心句,用畫出爬山虎腳動作的詞,討論這些詞能隨意變動嗎,為什麼?(學生討論後回答後觀看flash動畫)

學生根據畫出的動作詞想象爬山虎腳向上爬的樣子,指名上前貼出這幾個詞。(觸、巴、拉、貼、爬)試試用自己的話説一説它是怎麼爬的。

3.齊讀第5自然段思考腳的變化包括哪兩種情況?

出示:觸着牆的( )

沒有觸着牆的( )

師:爬山虎之所以能不斷地向上生長着,也使這綠綠牆呈現於人們的眼前,可這變化是作者一天就能觀察到的嗎?(很長一段時間)這都是作者細心觀察、連續觀察的結果,才能抓住事物特點寫具體。

四、練習鞏固昇華主題

1.看板書: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先寫了( ),再寫了( ),最後寫了( )。

2.看錄相配樂朗讀,欣賞爬山虎。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0

文本分析:《爬山虎的腳》是觀察描寫植物的名篇,作者是著名教育家、文學家葉聖陶先生。文章運用散淡的語言、恬靜的筆法,細緻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腳的形狀特點、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等內容。文章從整體到部分,重點放在爬山虎的腳上,並緊扣題目,讓學生讀後產生探究的慾望,激發他們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強烈興趣。教學本文,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還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抓住事物特點的方法,學習如何寫出內容具體的文章的方法。

課時目標:

1.認識本課“均、曲、萎”3個生字(包括1個多音字),會寫“虎、操、佔”等13個生字;理解相關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瞭解爬山虎的特點,體會作者對爬山虎的喜愛之情。

3.學習作者細心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

4.通過指導學生觀察蘆薈,讓學生動筆寫蘆薈,鍛鍊學生觀察能力,寫作能力。

教學重點:

1.運用多種方法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

2.自覺運用抓重點詞句、聯繫生活實際等閲讀方法讀懂課文,感受爬山虎的葉子的可愛。

教學難點:

1.把握課文的描寫順序,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猜謎導入,課前談話。

1.同學們,我給你們帶來了一個謎語,一起來猜一猜。(PPT1出示謎語)

2見過爬山虎嗎?在哪裏見過,能簡單介紹介紹嗎?

3今天,我們也要學習一篇寫爬山虎的文章,準備上課吧。

一.掲題板題

1.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學習第10課,《爬山虎的腳》。(PPT2出示課題)跟老師一起寫課題。

2虎是今天要學寫的生字,注意第三筆是橫勾,這橫勾相當於老虎鋒利的牙齒,可千萬不能丟,丟了老虎就不兇猛了。讓學生練寫“虎”字。

3本文作者是葉聖陶,你們聽説過他嗎?(指名1.2),教師補充。

二、初讀感知

1.請大家打開課本36頁,自由地讀一讀課文,把字音讀準確,句子讀通順。(PPT3出示自讀提示)

2.檢查詞語

檢查讀音(ppt4):

嫩綠一順兒空隙漾起

葉柄彎曲萎了牢固

(1指兩名學生讀詞語,評價、正音,2去掉拼音讀,3全班齊讀)

3書寫指導:這些詞語中有一個字特別容易寫錯,我們一起來看一看。(PPT5出示“隙”)[隙]1左右結構,左窄右寬。2、右部上面是“小字不帶勾”,不要寫成“小”;中間是“曰”,不要寫成“日”或“目”。師範寫,學生進行書寫練習,教師巡視,相機糾正學生的書寫錯誤。

4(PPT6出示;課文主要寫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相機板書:生長地方、葉子、腳。順勢理清課文脈絡,相機板書。

5誰能結合板書連起來説説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三、研讀第二段

1.葉聖陶爺爺筆下爬山虎的葉子是怎樣的呢,請大家默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想,這爬山虎的葉子有什麼特點?(PPT7出示要求)(PPT8出示第二段)

2.學生交流。

預設一:剛長出來的葉子…。

1.(ppt9出示葉子圖片)讓學生觀察並説一説。

2.出示第一句,指生讀,這一句寫了爬山虎葉子的什麼特點?教師評價:你關注了爬山虎葉子的顏色,很好。(相機板書:顏色)你發現爬山虎的葉子顏色是怎樣的?評價:你發現了爬山虎的葉子的顏色變變化,很不錯。

3.誰來讀讀這句話?指ppt9,這就是剛長出來的葉子,他是()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的。(齊答)

4.想着葉子顏色的變化,一起讀讀這句話。“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不幾天”你明白了什麼?(時間短、葉子變化大,長得很快)葉聖陶爺爺為什麼能寫出了葉子顏色的變化?從哪兩個詞語可以看出作者在連續觀察?(抓住表示時間的詞語體會作者的連續觀察。)

5.還有寫葉子顏色的句子嗎?引出句子二(略處理)

過渡:除了顏色,你還發現爬山虎的葉子有什麼特點,引出句子三(詳處理)

預設二:PPT10出示四句及圖片

1.指生讀。這句寫了爬山虎葉子的什麼特點?

2.三種方法,重點理解“一順兒、鋪、均勻”你有什麼感受?(作者描寫的準確生動,進而感受作者細緻的觀察。)

3.指導朗讀:指生讀、範讀、再指讀、齊讀。

4.爬山虎的葉子這麼整齊,這麼均勻,如果一陣風拂過會怎樣呢?指導想象畫面,學生帶上動作讀一讀。

沒有風的時候,葉聖陶爺爺在(仔細觀察),有風的時候,葉聖陶爺爺還在(仔細觀察)(齊答)

5.小結:葉聖陶爺爺細緻觀察,寫出了爬山虎的葉子的顏色變化,由嫩紅到嫩綠,綠得那麼新鮮,葉尖還一順兒朝下,那麼密那麼均勻。讓我們一起再來回味一下這爬山虎的葉子吧。(ppt11出示第二段)

四、拓展訓練

1.課件出示蘆薈圖片,教師引導學生有順序的觀察蘆薈,説一説發現了什麼?

2.讓學生動筆寫一寫。

3.指生展示。

五、作業佈置

1.找出課文中你覺得寫得準確、形象的句子,抄寫下來。

2.選取一種植物,仿照第二段寫一寫植物的葉子。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1

設計意圖:

《新課標》對四年級學生的寫作要求是“學習寫內容真實具體、條理比較清楚的簡單記敍文。”而條理比較清楚對學生來説,就要按一定的順序去觀察事物,描寫事物。《爬山虎的腳》一文,作者對爬山虎腳的觀察細緻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體現圍繞一個意思選好內容,按一定的順序具體地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結合組文讀寫訓練重點和學生實際,我把這方面擬定為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課前我佈置了觀察任務:

(1)爬山虎給你一個什麼印象?

(2)對着那爬滿一堵牆的爬山虎,你最感興趣的是什麼?最想弄明白的是什麼?借用數學嘗試法的做法,要求學生以日記形式寫觀察日記;在課內指導學生學習課文後共同評議學生的一兩篇日記(選用寫作水平中等學生的習作)。這樣處理有利於通過實踐和對比,幫助學生掌握重、難點,激發學生的興趣。

一、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瞭解爬山虎葉和腳的特點,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2、能力目標:

⑴培養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語、句子的方法,培養學生理解詞句的能力。

⑵培養學生朗讀的能力。

3、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生字,掌握“均勻、漾起、嫩莖、空隙、痕跡、拂過、休想、葉柄”等詞語。

二、教學重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瞭解作者是怎樣運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的。

三、教學難點:

第4自然段爬山虎是如何爬行的,以及作者是如何運用精當的語言把它描寫清楚的。

四、教學課時:

第二課時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第二自然段,揭示目標。

上節課學習了著名作家葉聖陶爺爺所寫的《爬山虎的腳》,葉聖陶爺爺把爬山虎的葉子寫得美極了,你們還記得嗎?

下面我們一邊看屏幕上的畫面,一邊回憶課文是如何寫爬山虎的葉子的。(邊看畫面,邊背課文)

爬山虎爬滿整整一牆,確實好看。它是靠什麼爬的呢?(靠腳)

爬山虎確實有腳。但它的腳是什麼樣的,是怎樣靠着腳往上爬的,文章又是怎樣圍繞它的腳來寫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那同學們能不能快速默讀課文,找一找哪幾段描寫的是爬山虎的腳?(請生回答)

今天,我們就重點學習三——五段,現在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三——五自然段,邊讀邊想: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的?

(二)直奔重點段,精讀課文

1、同學們能一邊讀書一邊寫寫畫畫,這是很好的讀書習慣。讀了三——五自然段,你有什麼問題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2、同學們提出了這麼多的問題,我們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呢?其實“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要反覆讀認真讀就一定能解決。先在小組內把剛才你讀書的結果交流一下,等會兒可以用你們喜歡的方式來向大家彙報學習情況,可以畫一畫、做一做、背一背、寫一寫……大家有沒有信心學好這幾段?(學生分組討論學習三——五自然段)

3、分組彙報學習結果。

相信同學們通過共同學習都有收穫。我們各小組分別利用畫、背、做、寫等方法學習了寫爬山虎的腳的幾段,下面我們看看哪個小組讀得好,彙報得妙。現在我們就開始彙報吧。

各小組推薦代表上來彙報。

彙報第3自然段(可以用畫的形式彙報):

①讀了第3自然段,你們知道了些什麼?(小組成員相互補充)

②出示句子投影: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③指名在已畫好的爬山虎上添畫腳,要求學生在幾種彩色粉筆中,選擇正確顏色畫腳。

④以課文為根據,對照學生在黑板上畫的爬山虎的腳,評議。

⑤請學生到黑板前用課文的語言講述爬山虎的腳生長的位置、形狀和顏色,全班説。

⑥誰能概括地説一説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

⑦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腳寫得那麼形象具體,説明了什麼?課文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彙報第4自然段:

①課件出示第4自然段的文字。

②聽老師範讀,請同學們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

③多媒體顯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

④用“▲”劃出寫爬山虎在牆上爬的動作的詞語:觸--→巴--→拉--→貼

⑤齊讀

⑥抓住重點詞,用自己的話説説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自己説、提名説。

⑦指導朗讀

⑧作者寫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行嗎?為什麼?討論、彙報。(爬山虎並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長一隻腳就巴住牆,再長一隻腳,再巴住牆,越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⑨多媒體再顯示(一棵--→滿牆的爬山虎)。

⑩誰能説出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

彙報第5自然段:

①請生朗讀。

②説説從這段讀懂了些什麼?

③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人注意的是葉子,可是作者卻能把隱藏在葉子間的腳寫得這麼具體詳細,説明了什麼?(觀察細緻、耐心)

(三)總結後三段,學習寫作方法

1、學了3——5自然段,你能説説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寫出它的特點的嗎?

(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先講它的生長位置、形狀和顏色,再講它是怎樣在牆上爬的,最後講觸着牆與沒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有何不同。作者特別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而且觀察認真細緻,才能把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的特點寫得這麼詳細具體,特別值得我們學習)

2、同學們,學完了《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能談談你有什麼收穫嗎?

(學生自由談體會))

(四)質疑

學了課文,你還有什麼不懂的嗎?

(五)課外作業(課件出示)

選擇一種植物,仔細觀察它最有特點的部分,再把觀察到的寫下來。

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生長位置、形狀、顏色

爬山虎的腳觸--→巴--→拉--→貼

觸着牆←-→沒觸着牆的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是閲讀本課的難點。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説得十分清楚,這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個特點。

結合本課的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説、演、畫、議,來代替教師單一講的形式,在藝術的薰陶下激發學生興趣,在兼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首先,在閲讀教學開始時,提問:關於爬山虎的腳,你們想知道什麼?這樣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其次,國小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閲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於是,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通過解讀文本,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爬山虎的葉子,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我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和孩子們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最後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過討論,學生不但理解了“一腳一腳”的意思,而且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了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緻。

本課的不足:

一是沒有找到爬山虎,只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看,不夠直觀。如果提前讓學生觀察,尋找到爬山虎,效果會更好些。

二是引導學生在今後的生活中如何細緻觀察還不夠,需要引導學生們也要做個有心人,仔細觀察周圍的事物。

《爬山虎的腳》一文的教學的重難點是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並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

在描寫爬山虎腳的部分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按步驟進行學習:

1、讀有關段落,找出描寫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語句讀一讀,再用自己的話説一説。

2、觀看課件,對照課文內容,瞭解爬山虎腳的樣子。

3、與此同時,理解比喻句“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從而體會作者觀察的細緻。

4、最後,引導孩子結合板書,練習背誦段落。在讀、説、看的基礎上進行理解,練讀,有助於學生讀懂課文。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這部分內容有一定難度。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找出描寫爬山虎動作的詞語,接着通過做動作體會詞語,初步感悟。再展示爬山虎緊貼着牆往上爬的課件,引導觀察直觀理解,從而突破理解上的難點。

由於教學經驗積累尚有許多不足,教學中,還未能很好地圍繞中心對重點詞進行比較,理解,品味。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2

(一)以疑激趣,導入新課

1、齊讀課題:爬山虎的腳

2、學生針對課文內容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問題。

3、教師歸納(板書:樣子、怎樣爬、變化)

4、教師提出有關寫法的問題,出示小黑板: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再講了(),最後講了()。課文三、四、五自然段分別回答了這些問題。

(二)探究問題,深入學習

學習第三自然段。

(1)指名學生讀第三自然段,其餘思考:爬山虎的腳到底是什麼樣子?

(2)觀察實物(學生自由發言),告訴老師,你們發現了什麼?

(3)觀察實物並討論?爬山虎的“腳”是什麼顏色?長在什麼地方?是什麼形狀?

(4)複述第四自然段。

(5)教師用簡筆畫勾勒葉柄的反面。

(6)提問啟發:爬山虎的腳給我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柔弱)如此細小柔弱的腳能爬上牆嗎?

【設計意圖】

雖然爬山虎到處可見,但學生尚未留心,更談不上深入細緻的觀察。教師採摘實物並帶入課堂,這樣,就可以親眼目睹爬山虎“腳”的形狀像樹枝,細得像頭髮絲,每根絲的頭上有一個小圓片,長的位置在葉柄的反面。採用簡筆畫讓學生理解“反面”一詞,瞭解到爬山虎“腳”的位置,進而觀察到爬山虎“腳”的顏色,培養學生耐心、細緻的觀察習慣。

學習第四自然段

1、自讀,並在描寫爬山虎怎樣往牆上爬的句子下面畫上橫線。

2、課件演示:第四自然段前三句。鼠標點擊第三句,指名朗讀,問:這句話哪一個詞概括寫出了爬山虎是怎麼爬的?(學生回答後,教師點擊鼠標,使“一腳一腳”成為紅色的字)

3、爬山虎到底是怎樣向上爬的呢?在文中找出具體描寫爬山虎往上爬的動作的詞。(學生回答,板書:觸、巴、拉、貼)(教師點擊鼠標,使這四個動詞成為綠字)

4、學生再次朗讀第四自然段,問:能否將四個動詞交換順序?(不能)

5、教師小結:作者就是根據爬山虎的生長規律,恰如其分地用上動詞,形象地給我們展示出了爬山虎的生長過程,可以看出作者的觀察是多麼細緻。

6、課件演示:展示爬山虎一腳一腳頑強地往上爬的情景,學生根據演示覆述生長過程。

7、理解最後比喻句。

【設計意圖】

利用課件講讀第四自然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清除地認識爬山虎腳的特點,由於作者深入細緻地觀察,描繪了“一牆美麗的爬山虎”,但對於爬山虎的生長過程的認識,需要動態的課件演示,使學生真切地看到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爬上牆的。

學習第五自然段

1、我們已經瞭解了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以及怎樣爬的特點,讀讀第五自然段,想一想,這一自然段還講了些什麼?共分幾層?

2、該自然段説了哪兩個問題?

(板書:枯萎牢固)

3、從爬山虎腳的變化説明了什麼?

4、齊讀最後一句,並理解其含義。

(三)總結問題,昇華激情

1、作者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按照觀察爬山虎腳的順序給我們講了三個方面的內容。

(學生回答小黑板上出示的問題)

2、教師小結:我們瞭解了有關爬山虎在牆上一腳一腳頑強往上爬的情景,(圖片展示美麗的農家小院裏滿牆的爬山虎)此時此刻,孩子們想對爬山虎説些什麼呢?

【設計意圖】

圖片展示家鄉美麗的爬山虎,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和家鄉的熱愛。

(四)拓展延伸

1、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再講了(),最後講了()。

2、背誦三、四自然段。

3、學生合作動手剪貼爬山虎葉子,粘貼一幅美麗的牆面。

【設計意圖】

讓學生動手協作粘貼,培養學生對美的追求和嚮往,以及培養動腦動手的能力和相互協作的精神。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是閲讀本課的難點。

結合本課的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説、演、畫、議,來代替教師單一講的形式,在藝術的薰陶下激發學生興趣,在兼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首先,在閲讀教學開始時,提問:關於爬山虎的腳,你們想知道什麼?這樣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講爬山虎葉子的這段,我主要是讓學生在讀中去領悟葉子的美,通過朗讀把葉子的美讀出來。

其次,國小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閲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我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採用老師引導、學生主導的方式從文中找出爬山虎腳的特點。接着默讀爬山虎向上爬的段落,邊讀邊思考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在學生精讀課文後,我讓學生通過解讀文本,拿起筆採用連環畫的形式畫一畫爬山虎向上爬的過程,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反覆的讀、講、演、説之後再讓學生背誦重要的段落,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看着板書提示,很多學生當堂就能夠背下來了。和孩子們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最後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過討論,學生不但理解了“一腳一腳”的意思,而且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了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緻。

再次,邊讀邊滲透寫作方法。在講爬山虎的葉子和腳,以及怎樣爬的時候,順帶提及到作者怎樣觀察植物的,在教學中讓學生髮現寫的祕密。這樣比平時上作文課時,單獨來講怎樣觀察植物,怎樣寫植物要容易多,學生也不會覺得枯燥無味。

本課的不足:

一是本節課教授的是第二課時,沒有從整體入手,應該從面,再到點。讓學生回憶課文寫了哪些內容,再到課文中作具體的分析,這樣整個課堂會更加的完整。

二是引導學生在今後的生活中如何細緻觀察還不夠,需要引導學生們也要做個有心人,仔細觀察周圍的事物。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3

這篇講讀課文,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觀察,介紹了爬山虎的特點,着重介紹了它的“腳”。寫了“腳”的生長部位、形狀和作用。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點,去學習寫出內容具體的文章來。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利的朗讀課文,理清課文敍述順序,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2、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3、背誦3、4自然段。

教學準備:

(1)爬山虎的腳爬牆示意圖。

(2)爬山虎實物。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謎語導入,激發興趣,引起注意

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二、回憶舊知識

我們種絲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爬山虎,也是一株軟軟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爬到牆上、屋頂上,巖石上,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它有腳。)哪些同學看見過真的爬山虎?你們平時看見的是爬山虎的什麼?(葉子)那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葉聖陶爺爺就是一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爬山虎的腳》。三、對課題質疑,提出目標

從課題上看,你認為課文主要寫什麼?還會寫什麼?這堂課我們就來研究爬山虎的腳有那些特點?四、整體感知課文,學習字詞,理出重點

1、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注意這樣兩個問題:(1)圈出課文的生字新詞。(2)課文那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2、交流反饋:

(1)請認為自己是學習最認真的一個同學當小老師,領讀詞語。

嫩綠舒服均勻重疊空隙漾起拂過葉柄蝸牛緊貼蛟龍枯萎逐漸牢固

(學生當小老師,增強自豪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2)課文那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形狀。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麼爬的,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腳的變化。

五、自主探究,理解3-5自然段

交流話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1、自瀆第三自然段2、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交流反饋:為什麼這樣畫?3、腳的樣像什麼?顏色是怎樣的?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形狀4、實物對照,朗讀。交流話題:怎麼爬的1、自讀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觸、巴、拉、貼)“一腳一腳”換成“有步一步”有什麼不同?看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

2、覺得有趣嗎?通過你的朗讀表現出來吧。

交流話題:爬山虎的腳有什麼變化呢?

誰能彙報你讀這段的收穫?(沒有觸着牆的,枯萎了,觸着牆的,腳巴在牆上的相當牢固。)

“……要是……休想……”説明了什麼?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牆是多麼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麼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麼新的感受?請帶着這種感受再讀最後一自然段。五、總結評估這堂課,你有什麼收穫?六、引發期待,佈置作業

1爬山虎的腳讓我們大開眼界,爬山虎的葉子也與眾不同哦,同學們可利用課餘時間去觀察學校的爬山虎,並把看到的記錄下來。我們下堂課在交流吧!

2、背誦課文3、4自然段。

課後評析:

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反思我這堂課,有效體現在:1、圍繞重點目標,展開教學,課一開始,就告知學習任務,緊緊抓住腳的特點,從語言文字中研讀,在單位時間內解決重要問題,提高了教學效率。2、巧妙的開場白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創設良好的課堂教氛圍,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以及提高他們學習的全體參與性。利用實物,有選擇地運用教學軟件來突破難點,理解課文內容。我認為這些運用沒有搞花架子,很有效。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4

學習內容

爬山虎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我能學會生字新詞,正確讀寫“均勻、重疊、空隙、痕跡、觸角”等詞語。

2、我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還要背誦下來。

3、我要積累描寫爬山虎葉子的句子,瞭解爬山虎的腳的樣子。

學習分析

《爬山虎的腳》作者葉聖陶,這篇文章細緻描述了爬山虎腳的特點,通過學習這篇文章,要學生學習做着的觀察方法和表達能力,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學習準備

1、讀讀課文,要求讀通順、讀正確。碰到不認識的字,查閲字典並讀準字音。2、查閲資料瞭解作者葉聖陶及其主要作品。

學習流程

一、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會認5個生字

2、初步瞭解課文內容,學習第一部分。

二、自主獨學

1、初讀全文,藉助字典,聯繫上下文初步掌握生字,理解詞語,(均勻蝸牛觸角蛟龍萎)瞭解課文大意

2、檢查生字預習情況

(1)一個學生領讀,全體學生齊讀

(2)任選生字,指名學生認讀。

(3)查字典,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均勻蝸牛觸角蛟龍萎

3、指名講述課文大意。

三、合作研學

小組探究:

1、全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可以分為幾個部分?並總結段落大意。

2、學習第一自然段(第一部分)

(1)齊讀,思考:這兩句話從哪些方面介紹了爬山虎?

(2)填空:

爬山虎生長的特殊環境————————————————————。

爬山虎是生長——————————

爬山虎生長的特點是————————

四、彙報展示

五、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一、目標導學

1、談話導入

2、明確學習任務

二、引出行為

1、明確自主獨學任務

2、指名反饋並點評

三、呈現材料

1、出示合作研學任務

2、師點評小組學習情況

四、反饋學習

1、小組彙報展示

2、教師小結

教學後記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2.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解課文的敍述順序。

3.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教學重點:

1.使學生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2.學習作者怎樣“圍繞一個意思”有順序、具體地寫好一段話。

教學過程:

一.抓“題眼”導入課文,展示重點。

1.揭題,讀題

2.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麼?想提出些什麼疑問?

3.提問:1. 本課課題哪一個是在重點詞(板書:腳)

4.文章哪幾個自然段是寫爬山虎的腳?(3~5自然段)

二、精讀重點段,抓訓練項目過關。(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

1、學習第三自然段

(1)自讀,讀後在小組內説説你讀懂了什麼?有哪些疑惑?

(2)生彙報:

板書:

位置: 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特點樣子: ……像……(細絲)

顏色: 嫩紅

(3)齊讀。用一句話概括這一自然段的大意。

2、學習第四自然段

(1)小組學習,並用動作演練(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牆上爬的)

(指名上台前作演示)

(2)看課件演示:

板書:

爬 觸→巴→拉、貼

(3)填空:體會動詞的用法。

(4)仿説句子:“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誰能學一學蛟龍爪子的樣子這句話還可以怎麼説?

(5)這段話中主要講了什麼?可以用文中哪一句話來概括或寫小標題。(“蛟龍的爪子”)

3、學習第五自然段

(1)小組內自主學習。

(2)彙報:

板書:沒觸着牆 萎

觸着牆 變 (灰色) 相當牢固

(3)體會對比描寫的方法。(朗讀)

(4)你發現了什麼?(爬山虎的腳和牆有密切的關係。)

4、小結:三、四、五自然段寫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三、調動自讀能力,通過朗讀、填空解決課文非重點部分。

1. 提問:課文除了寫“腳”,還寫了爬山虎的什麼

2. 通過多種形式感情朗讀,讓學生獲得美感,體會作者的描寫方法。

3. 通過改變形式填空,進一步理解課文填空練習。

爬山虎的葉子好看得很,剛長出來顏色是( ),長大變成( ),綠得那麼( ),看着非常( ),葉尖一順兒( ),在牆上鋪得那麼( ),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 ),一陣風( ),一牆的葉子就( )。

4. 這段話主要講了什麼?(爬山虎的葉子。)

四、迴歸整體,深入理解全篇課文,進一步體會重點段與全文的關係。

1. 分段、歸納大意。

2. 投影:(意在加深瞭解本文的寫作方法)

爬山虎的葉

嫩葉

嫩紅——嫩綠

長大的葉

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描寫

爬山虎的腳

初生的腳

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比喻

爬牆原理

腳觸牆——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牆——彎曲拉莖

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描寫

比喻

老腳

沒觸牆的萎了

對比

觸牆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巴得相當牢固。

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特點樣子:……像……(細絲)

顏色:嫩紅(灰色)

爬觸→巴→拉、貼

沒觸着牆 萎

觸着牆 變 相當牢固

標籤: 爬山虎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y2d73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