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生物 >

國中生物説課稿15篇(集合)

國中生物説課稿15篇(集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説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中生物説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中生物説課稿15篇(集合)

國中生物説課稿1

  一、教材分析

(一)説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本節的內容為北師大版八年級生物上冊第6單元《生命的延續》中第20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的第4節《性別和性別決定》。性別是一種特殊的性狀,在學生中總是存在着一種神祕感,自然成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本節內容可以滿足學生對於性別決定和性別遺傳知識的需求。另外,社會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輕女思想,母親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員冷落和責備的現象並不少見。通過本節的學習,使學生科學地理解和正確地對待生男生女問題,同時,生男生女的原理的分析又是對上一節《性狀的遺傳有一定的規律性》中遺傳圖解的鞏固,因此,本節內容對確定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説三維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根據《生物課程標準》要求:解釋人的性別決定。並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以XY型為例理解性別決定的知識,説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應用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研究生物學問題的方法,解釋生男生女及機會均等;

3、情感目標: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及人口教育。並能用科學態度看待生男生女問題,同時樹立“生男生女一樣好”、“男女平等”的思想。

(三)教學重點、難點及確定依據

1、重點:人類性別決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性別和性別決定》屬於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範疇,我確定教學重點的依據是: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符合課改理念。在前面學習中,學生已經瞭解了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知道了遺傳的物質基礎,本節課重在從人類性染色體的水平分析人類性別遺傳的規律,另外基於社會上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傾向,把生男生女的責任推於女性,導致了許多悲劇的產生。這與人們生活關係密切,也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必要通過教學瞭解科學真相。

2、難點: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生理上,一對夫婦生男生女的機率如何,在知識聯繫上屬於斷層,突如其來,而且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因此確立為難點,教學中通過學生的遊戲活動來突破這個難點。

二、學法指導:

(一)學情分析:

(1)心理和生理特徵:從年齡特徵來看,八年級學生平均年齡15歲,對什麼事情都很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不喜歡死記硬背枯燥的知識。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老師注重正確引導學生思維,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方法去分析問題、得出結論。

(2)知識現狀:本節是在八年級年上期快結束時學習的,學生對生物知識已經有所瞭解,學習積極性相對有所降低,為此,在教學中抓住這一特點,積極採用形象生動的、形式多樣的學習方法和學生廣泛的、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知識障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於認知水平的差異會產生不同層次的學習成果和不同的學習體會,在生男生女的原理中機率是相等的,對個別學生可能會造成認知上的困難,在綜合運用上需要老師進行適當的引導。

二)心理調節的方法指導:

調節學生的心理,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目的在於使學生願學、樂學、主動學、會學。我設計了激發學生參與的學習的情景,通過學生做遊戲的活動形式來激發學生渴求知識,真正體驗“在學習中游戲,在活動中學習”的新理念。

三)知識建構的方法指導:

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知識建構的方法的指導。根據學生的特點,我採用讀圖分析、遊戲等活動,引導學生觀察男女性染色體對比圖,生男生女遺傳圖解分析,並通過讓學生參與遊戲加深生男生女原理的理解。掌握性別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生男生女取決於從父親中的生殖細胞中所提供的染色體,從而培養學生看圖、讀圖能力和生理空間概念。

三、教學方法及手段:

(一)教學方法的選擇及依據

基於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形象直觀地展現給學生。設計學生遊戲活動,激發學生的興奮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既有利於重點的突出和難點的突破,又有利於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的提高。

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情境教學法。創設樂學情境,激發學習情趣教學方法。

(2)啟發式教學法。啟發學生極積思維、強化訓練,倡導合作共學的教學方法。

(3)遊戲法。學生在遊戲活動中學習。

(4)多媒體課件教學法。

(二)靈活教法及促進學生髮展的實效性

通過學生讀圖、觀察分析和學生遊戲互動,全面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以提高教學效率。同時,教學方法又是根據教學的發展不斷調整,動態變化的。

(三)各種教學手段的合理選擇及有效運用

通過多媒體課件中的圖片、動畫生動形象結合學生遊戲讓學生動手、動腦,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共同完成教學目標。

國中生物説課稿2

【設計依據與構思】

本節課是蘇教版《生物》八年級下冊第10單元《生物和環境是統一體》第25章《生態系統》第一節《生態系統的組成》。本節課是本章的開始部分,本節中的知識和能力的養成,能為後面的學習做好鋪墊。本節主要內容為生態系統的概念、生態系統的基本成分以及各種成分之間的關係和生物富集及影響。教學中要運用多媒體手段,為學生進行問題解決和意義建構搭建“平台”,通過相關圖片、視頻引導學生對一些常見生態環境進行分析和研究,加深瞭解有關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的關係。通過對生態系統的組成和食物鏈、食物網的教學,使學生理解生物和自然環境之間和諧共存的重要意義,從而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分析】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舉例説出所熟悉的生態系統及其基本成分。

(2)舉例説明一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的關係,樹立生物與環境是統一整體的觀點。

(3)舉例説出生物富集的過程及其影響。

2、能力目標

(1)能根據圖片、視頻等資料進行觀察及分析有關問題。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處理資料的能力。

(3)會組織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加深對生物與環境關係的認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

(2)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形成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1、舉例説出所熟悉的生態系統。

2、説出生態系統的基本成分。

3、舉例説明一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食物鏈、食物網和生物富集。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收集相關圖片、視頻,製作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搭建進行問題解決和意義建構的“平台”。

學生準備:調查校園生態環境,收集資料。

【教學用具】多媒體電腦、投影儀等。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視頻播放——“海洋生態系統”,理解每種生物都離不開它們的生活環境,生物與環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關係,使學生進入學習情境。

二、新課教學:

1、生態系統的概念:引導學生結合所看視頻“海洋生態系統”,討論回答並舉例説明什麼是生態系統。多媒體演示圖片——“草原生態系統”、“湖泊生態系統”和“森林生態系統”。

2、生態系統的組成:演示多媒體圖片——“啄木鳥在樹幹上找蟲吃”、“腐爛的樹幹上長出許多真菌”、“生態系統中各成分之間的關係”、“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交流並得出結論——生態系統的組成,各成分之間的.相互關係。

3、食物鏈和食物網:播放視頻“草——兔——鳥”及圖片——“草原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交流並得出結論——食物鏈和食物網。學生分組討論“草原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小組代表用投影儀把結果投影出來,全班交流討論。

4、生物富集及影響:演示多媒體圖片——“DDT使魚鷹的卵殼在孵化中破碎”、“日本的水俁病”、“淡水生態系統中的一條食物鏈”,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交流生物富集及對生物的影響,理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加深對生物與環境關係的認識。

三、課堂小結:

請學生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及體會。

四、練習反饋:

多媒體演示練習,進行查漏補缺。

【課堂板書】

一、生態系統

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裏,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2、組成:

(1)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水、土壤等。

(2)生物部分: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和人;分解者——微生物。

3、食物鏈和食物網:生物之間取食與被取食的關係。

二、生物富集

1、概念:指生物從周圍的環境中吸收並積累某種物質,使生物體內該物質的濃度不斷增加的現象。

2、生物富集對生物的影響:影響生物和環境。

國中生物説課稿3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的最後一章,其主要內容為:

1、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

2、我國植被面臨的問題;

3、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4、課外實踐活動。

教材在知識方面要求不高,其編著目的更多是體現了培養學生調查、分析和綜合知識的能力及教材的完整性。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本節課要求學生了解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及其特點。通過對各種植被類型的特點的比較讓學生學會觀察、分析、比較的.基本技能。

2)讓學生了解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收集信息,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課後讓學生調查我們生活環境中的植被狀況,以及造成目前局面的原因,認識到作為公民應盡的責任。培養學生調查、記錄、分析問題查找原因、團結合作動手實踐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學會如何寫調查報告。

4)通過課後讓學生嘗試“校園的綠化設計”,培養學生學會設計的能力,讓學生通過設計學會查找有關常見花卉、林木、草皮的相關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學生通過發散思維,設計出自己別具一格的方案,通過教師對其的認可,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學習,體驗自己是學校的主人,為我們自己的校園設計一個綠化方案,在設計中溶入自己的愛心在裏面,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2)在實踐調查的過程中,通過調查當地植被狀況,認清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同時,認識到自己作為社會的公民也需盡一部分責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3)滲透人於自然和諧發展的道德意識,排除人類的中心主義。

4)在人文思想的指導下,讓學生學會愛護環境,尊重生命,熱愛大自然。

三、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情景導入

給出多媒體課件:由於亂伐森林,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被衝入黃河,造成下游河牀逐年增高,形成世界罕見的“懸河”,極易造成洪澇災害。觀看完錄像,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

第二部分自主探究

教師:在大屏幕上顯示出本課的學習目標,並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

1、我們國家主要植被有哪些類型?各種植被類型有什麼特點?

2、森林對保護和改善環境有哪些作用呢?

3、我們應該怎樣來保護森林?

4、草原的利用主要在哪些方面?

5、草原的不合理利用,一般表現在哪些方面?我們應該如何合理利用草原?

6、目前我國對於植被的保護採取了哪些措施,你認為這些措施有用嗎?你是怎麼保護你身邊的植物或者是植被的呢?

第四部分歸納小結

我們進行自然保護,並不意味着禁止開發和利用,而是反對無計劃地開發和利用。我們只有遵循生態系統的客觀規律,以長遠觀點和整體觀點來綜合考慮問題,才能有效地保護自然,才能使自然更好地為我們人類服務。

國中生物説課稿4

一、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

關於尿的形成和排出,不要求學生掌握過多的有關腎臟形態結構方面的生理名詞和概念,主要是通過觀察與思考和資料分析,引導學生了解泌尿系統的組成,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過程,並形成人體結構與生理功能相互適應的基本觀點。由此可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描述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過程。

2、通過資料分析、觀察與思考、討論等學生自主學習,培養科學推測、科學思維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3、形成人體結構與生理功能相互適應的觀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為:

尿的形成過程。

二、重點的突出與難點的突破: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由“你知道人體的生命活動過程中會產生哪些廢物嗎?”這一學生不難回答的問題開始,引導學生運用分類的方法對這些廢物進行分類,自然導出“排泄”與 “排遺”的概念及區別。由一句話:人體的“排遺”過程在前面的消化系統中已詳細瞭解,本課來了解人體的排泄過程切入課題。以提問:人體排泄的廢物主要是以尿的形式通過泌尿系統來完成,泌尿系統有哪些組成?

進入“泌尿系統組成”的教學:

學生觀察“泌尿系統組成圖”,同時觀察老師提供的泌尿系統模型,能比較容易地描述泌尿系統的組成及各組成結構的功能。再小組合作學習81頁討論題,對泌尿系統進一步研究得出尿的形成與血液循環有密切關係的結論。提問:腎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尿液在腎中是怎樣形成的'呢?

開始“尿的形成過程”教學:

尿的形成主要與腎單位有關,腎單位是個非常微觀的結構,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對這一結構不可能有任何瞭解,而且對每個腎臟包括大約100萬個腎單位的理解也需要學生髮揮想象,教材中有“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此圖的作用是幫助理解以上難點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好這張圖。

設計[看:説“發現”的話]教學環節,引導學生認真閲讀教材中相關文字,結合觀察圖片,仔細理解文字和圖片的內在含義,要求學生説出自己的發現。通過這一環節培養學生獨立觀察習慣,學習觀察方法。學生將明確:1、腎單位由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組成。2、沒有過濾的血經過腎單位後變化為尿和已過濾的血。3、腎小球是毛細血管球,腎小管周圍纏繞着大量的毛細血管。接着出示[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物質交換示意圖],回憶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以及在物質交換中作用,來分析腎內毛細血管所具有的功能,從而推測腎小球和腎小囊壁的作用特點,為理解尿的形成過程打好基礎。腎單位的結構特點,決定了腎單位有形成尿的功能。

設計[問:説“疑問”的話]這一環節,學生觀察:“尿的形成過程示意圖”,四人小組合作,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其他小組學生回答。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學生的互問互答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在合作與交流中理解腎小球的過濾作用,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觀看“尿的形成”動態課件,豐富學生的感觀。

然後通過[想:説“理解”的話]教學環節引導學生整合前面的學習結果、進行語言加工概述尿的形成過程。接着插入資料分析,加深學生對尿的形成過程的理解。通過數據資料分析,解決問題,學生的科學推測、科學思維能力得到發展。接下來的“幫我釋疑”環節,通過學生對生活問題的剖析,實現學生對尿的形成過程更準確把握。在此過程中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常見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學生體驗到生物學知識的作用,有利於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的更大的學習興趣。腎單位形成尿液,尿液又怎樣排出體外呢?

進入“尿液的排出”教學:

再次觀察“泌尿系統組成”圖,經過前面的學習學生能很準確描述“尿液排出途徑”,閲讀教材83頁,概述尿液排出過程,人體排出尿液對自身的現實意義。

三、教學設計中體現的課改新理念:

1、在教法的設計上,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以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為主要教學手段。如:“尿的形成過程”教學中將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重組, [看:説“發現”的話]、[問:説“疑問”的話]、[想:説“理解”的話]等環節的設計,體現觀察→質疑→探究→釋疑的完整探究過程,層層遞進,由簡單到複雜,學習內容、學習要求有梯度,不同層次學生都有能夠完成的任務,適應了不同學生的發展,也為能力較強的學生提供了能力發展的空間,有利於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同伴的合作交流主動理解“尿的形成過程”。教師在此過程中起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體現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2、注重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本節內容圖片資料豐富,教學中充分利用圖解,“泌尿系統組成圖”、“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尿的形成過程示意圖”,每幅圖片都兩次呈現,每次呈現的學習要求都不同,注意引導學生由點到面,由局部到整體地觀察圖,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同伴的合作交流理解文字和圖片的內在含義,在此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獨立觀察習慣,學生也能掌握一定的觀察方法。通過“泌尿系統組成”模型直觀觀察、“泌尿系統組成圖”、“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尿的形成過程示意圖”等圖片觀察、“資料分析”中數據資料分析,“幫我釋疑”中生活問題剖析,讓學生對“尿的形成、排出廢物”由關注到理解,到對全過程準確把握。學生通過學習,養成科學的分析方法,培養科學推測、科學思維能力。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在討論交流中培養合作及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提高。

倡導探究性學習,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你知道人體的生命活動過程中會產生哪些廢物嗎?”,引導學生回憶並總結前面學過的“呼吸系統、消化系統” 內容,開始學習,到出示[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物質交換示意圖],回憶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以及在物質交換中作用,來分析腎內毛細血管所具有的功能,從而推測腎小球和腎小囊壁的作用特點,為理解尿的形成過程打好基礎。這都是引導學生由已知來探究未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將以前所學知識與新課教學相聯繫,也使學生更好地確立“人體的各系統之間是互相關聯,共同協作完成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的觀念。在教學活動組織上,特別是“尿的形成過程”教學設計,教師起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巧設問題,以學生活動為主要內容,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慾望,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獲得新知識,能力得到提升,也體現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國中生物説課稿5

一、説教材:分四個方面

(一)首先是教材地位分析

本節內容是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細菌和真菌》的第二節,本章教材的引入是從細菌和真菌的分佈開始的,是在學生學習了植物和動物以及生態系統的組成之後進行的教學,為後面真菌的學習作了鋪墊,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二)其次是教材內容

雖然學生對某些細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瞭解,但對細菌的繁殖、結構特點、營養方式的知識,缺乏認識,難以理解。因此,教學內容是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呈現的,從學生最熟悉的環境啟發他們進入微觀的環境中去。教材在本節以科學探究的過程為脈絡安排內容,講述細菌的發現過程,引導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結構特徵,側重引導學生自己通過與動植物細胞進行比較,來歸納出細菌的主要特徵,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中獲得基礎知識,發展相關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時,學習本節課是為後面討論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起了鋪墊的作用。

(三)再是課程標準:

生物課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提高生物科學的核心素養,而生物科學的核心素養是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這是生物科學的最終目標,《細菌》是國中生物課程標準十大一級主題下的第八個一級主題生物多樣性的內容,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調查和資料的收集、處理、交流等活動,幫助學生領悟各類生物和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並積極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活動,在二級主題《生物的多樣性》中,課程標準是這樣要求的:描述病毒和細菌的主要特徵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四)最後是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以上內容,把課程目標轉化為課時目標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描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2)關注細菌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2、能力目標

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嘗試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

3、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認同飯前便後洗手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細菌形態結構的特點;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

難點:

細菌的生殖及分佈廣泛的原因。

二、説學生

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植物、動物、細胞結構和生態系統方面的知識,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細菌的發現史、形態結構較為陌生。因此,展示一些常見的細菌圖片,製作多媒體動畫效果,讓他們對細菌有一個感性認識。為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運用直觀性原則,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面向全體學生,以問題為導向,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挑戰,學生才能主動參與,使全體學生能保持較大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己描述現象,表達總結,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説教法

本節課採用自主學習、直觀教學、比較、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方法來實施這節課的教學;製作多媒體,插入相關圖片、動畫演示等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教學更加形象、直觀。

四、説學法:

遵循先學後教的原則,先讓學生自學課本,找出疑難問題,然後逐步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從而歸納知識要點,得出結論,突破重難點。

五、説教法過程及策略

(一)新課導入:

從生活實例出發,提問:在你吃飯前,媽媽總是先讓你洗手去,這是為什麼呢?你的課桌上、書上、鋼筆上有細菌嗎?通過簡單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細菌並不陌生,其實自己時時刻刻在與細菌打交道,進而提出問題“細菌是一類什麼樣的生物?”“你瞭解細菌嗎?”引起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新課教學

教師提出學習要求,在學生自學期間,教師巡視指導個別學生,發現學生中出現的問題,大概瞭解學生自學情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1、細菌的發現:

從學生閲讀教材內容入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問:細菌從哪裏的啊?是誰先發現了它們?(列文虎克、巴斯德)巴斯德是怎樣從實驗中總結細菌是本來就存在的呢?(鵝頸瓶實驗),引起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然後讓學生討論,讀了這個故事,你對科學的發現有什麼新的認識?通過交流使學生情感得到昇華。

2、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這部分是本節的重點。由於細菌個體微小,只有用高倍鏡或電鏡才能看到。所以,在這裏設計用多媒體展示電鏡下三種不同形態細菌的圖片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歸類總結,再根據細菌的不同形態具體舉出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例子,如大腸桿菌、肺炎球菌等。接下來提出三個問題,首先提出“細菌的結構有什麼特點?”,在上呈現細菌結構模式圖,讓學生一一指認對應的結構名稱,以加深學生對細菌結構的認識,培養他們的觀察、表達能力,讓學生建立直觀的認識,最終總結出細菌的結構特點。

第二個問題是“細菌的結構與動、植物細胞有什麼不同點?”在這部分把三種細胞的結構圖放在一張幻燈片中讓學生們比較,並培養他們總結歸納的'能力,通過比較討論也解決了第三個問題“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分析比較推理的能力,又突破了本節難點。

3、細菌的生殖:

這裏除了呈現細菌分裂生殖的電鏡照片,還插入了細菌的生殖過程的視頻,並在這部分設計完成書中的技能訓練,通過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解決了本節的難點,讓他們知道細菌生殖速度之快,從而認同飯前便後洗手的必要性,使學生對細菌生殖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接着再介紹芽孢的形成,強調芽孢是休眠體,不是生殖細胞,然後討論:為什麼細菌的分佈十分廣泛?

學生討論完後教師總結:

(1)進行分裂生殖速度快,數量多。

(2)能形成休眠體芽孢,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而且還能四處飄散,落在適宜的環境中,又能萌發成細菌。

(3)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極易被各種媒介攜帶,之後再設計學以致用—走進生活這個環節,以問題為導向,設計三個問題,用細菌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時也起到檢測目標、評價、教學一致性是否達成的作用。

(1)自然界中,為什麼不會有大量的動植物遺體堆積?

(2)為什麼食品放在冰冷的地方可以保存較長時間?

(3)外科醫生在手術前,都要對手術器械進行消毒,是以殺死細菌為標準進行消毒的嗎?

(三)課堂小結,達標檢測

學生積極參與歸納、總結,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悦。接着進行練習鞏固,檢測基礎知識學習情況,最後讓學生聯繫現實生活,做到學以致用,體現生物學價值。

六、説板書設計

1、細菌的發現

荷蘭人—列文虎克—顯微鏡

法國人—巴斯德—微生物學之父

2、細菌的形態結構

(1)形態:

球狀桿狀螺旋狀

(2)結構

基本結構:

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集中區

特殊結構:

莢膜(保護)、鞭毛(運動)

(3)營養方式:

異養

3、細菌的生殖

方式:分裂生殖

芽孢:細菌的休眠體

國中生物説課稿6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號選手,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細菌》,新課標提出了新的教學理念: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和落實這一理念,是我在教學過程中一直思考的問題。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五個方面展開我的説課。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它關係到教師的課程設計、組織與實施,更關係到教學目標的實現、教育目的的達成。

《細菌》一節選自人教版八年級生物學第五單元第四章第二節。

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對細菌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而本節課主要從細菌的發現、形態結構以及繁殖進行詳細講解,使學生體會到科學發展與科技進步之間的密切關係,同時為學生之後學習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生物進化、傳染病以及預防等內容奠定基礎,因此本節課在國中生物的學習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根據生物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維度教學目標:

首先,我將本節課的知識目標定為: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描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辨別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不同之處;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

其次,在能力方面,通過生活實例,嘗試推測細菌的來源;討論交流,歸納總結細菌的營養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本節課不僅要讓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方面有所收穫,更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與價值觀。我將本節課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定為:

1、通過了解顯微鏡在細菌的發現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同‘科學發展與科技進步之間有着密切關係’的觀點;

2、(並能夠)探討細菌與人類的關係;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結合課標,我將本節課的第一個重點定為“細菌的主要特徵”,考慮到學生之後學習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時可能遇到的困難,我將本節課的第二個重點設為“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主要區別”。鑑於細胞個體微小,難以觀察,因此我將本節課的難點定為“細菌來源的探索歷程”。

二、學情分析

要把教學理念真正落實到教學行動上,教師還必須充分的瞭解學生。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為八年級學生,經過七年級的學習,學生對細菌已有了初步的瞭解和認識,具備相關的前概念。也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和實驗探究能力還有待提高。

同時八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旺,對細菌這類生物既熟悉又陌生,這使學生有足夠的熱情來學習本節課

但由於細菌個體微小,難以觀察,這就為學生學習本節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難。

三、教法學法

“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結合教材以及學生的具體情況,本節課我將以情景驅動學習,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思維的'起點;以引導、合作、探究,討論為主旋律,啟發學生自主思考,鼓勵學生大膽假設,引導學生將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結構進行對比,抓住本質特徵,以達到對細菌結構和營養性的準確認識;並藉助多媒體手段,化抽象為形象,最終突破重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四、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引導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前提下,提升自身能力,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與價值觀,成為學習發展的'主體。

首先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本節課我將以“顯微鏡在人類探索微觀世界過程中的重要性”為起點,向學生講述顯微鏡的故事:“17世紀後葉以前,人們對於事物的瞭解還停留在用肉眼觀察到的層面,直到17世紀後葉列文虎克發明了能放大200—300倍的顯微鏡,人們看到了一個新的世界,科學家觀察到了人體以及植物組織的內部結構,還發現了許多‘新的’生物”。並提出問題:“17世紀後葉以後,人們利用顯微鏡發現了哪些生物呢?”學生能夠很容易説出“細菌、草履蟲、病毒等微生物,“那麼今天我們就走進顯微鏡下的一隅,來探索細菌世界的奧祕吧!”,從而導入新課。並進行教學過程中的第二個環節—引導探究,突破重難點。

【細菌的發現】

在導入的基礎上,我將結合圖片,聲情並茂的將列文虎克發現細菌的過程娓娓道來,使學生身臨其境的體驗細菌的發現過程,從而增強學生對科學發現的認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當學生處於細菌被發現的激情中時,我再拋出新的問題:“那麼細菌是從哪裏來的呢?”並舉例‘新鮮的肉湯就會因為細菌而變質’來引導學生作出假設,然後通過組織課堂討論,學生髮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思考分析自身假設的合理性,以及該如何驗證自己的假設,以此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隨後,我再播放巴斯德實驗來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細菌來源的認識,駁斥“自然發生説”的觀點,得出正確結論“細菌是由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最後向學生簡介‘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的事蹟以及成就。加強學生對‘科學,技術,社會之間有着密切關係’的認識。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

鑑於學生已經知道細菌個體微小的事實,因此我將通過數據對比“大約10億粒細菌才只有一顆小米粒那麼大”來強化學生認識。然後通過展示幾種不同細菌的圖片,引導學生總結細菌的形態大致可以分為球狀、桿狀、螺旋狀。

“細菌有很多種類,不同種類的細菌形態也可能不同,那麼它們的結構是否相同呢?”我將以此為過渡,引導學生探索細菌結構。

關於細菌的結構方面,我將設置三個對比環節。

首先圖片展示幾種不同種類的細菌,引導學生討論觀察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學生觀察過程中,我進行巡迴指導,及時恰到好處的解決他們的疑惑,使他們通過觀察交流,對比分析,最終得出結論:細菌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等基本結構。有的細菌有鞭毛,有些細菌細胞壁外有莢膜。

然後通過動畫演示“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來引導學生髮現細菌與動植物細胞基本結構的主要區別。首先帶領學生回顧動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並着重強調細胞核的結構包括核膜和遺傳物質,在此基礎上,我將核膜去掉,通過動畫使學生直觀瞭解細菌沒有核膜,最終得出結論:細菌只有遺傳物質,但卻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最後,圖片展示細菌與植物細胞的結構圖,通過提示:“植物有葉綠體,因此能夠自己製造有機物”,來引導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歸納總結細菌的營養性,並補充特例“硝化細菌”,幫助學生形成認識——大多數細菌為異養型。

【細菌的生殖】

“細菌是由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那麼細菌是如何孕育後代的呢?”我將以此為過渡,引導學生回顧動植物細胞的生殖,思考細菌的生殖方式。待學生思考之後我再播放視頻“細菌的生殖”,給學生以直觀的畫面感,這時候,學生將很容易得出結論:細菌靠分裂生殖,分裂速度非常迅速。當學生對細菌的分裂特定有了瞭解後,我再提出問題:“細菌快速繁殖是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那麼當條件比較惡劣時,細菌會不會因此而死亡呢?”然後播放“芽孢—細菌的休眠體”視頻,帶領學生總結:細菌有較強的抵抗能力,在不良環境中,細菌會形成芽孢,暫時休眠。因此它們分佈廣泛,無處不在。

【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在講授完本節內容之後,我將帶領學生回顧本節課的要點,並引導學生梳理各要點之間的聯繫,形成知識網絡,從而突破重難點。

為了讓學生更加理性的看待細菌與人類的關係,我將給學生提供素材實例,組織“給細菌的一封信”活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細菌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同時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

五、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將採用提綱式板書,按順序歸納要點,提綱挈領:

“嘗謂教師教各種學科,其最終目的在達到不復須教,而學生能自為研索,自求解決”,作為一名即將踏入教育行業的新人來説,我將以此為達到此境界而不懈努力。

我的説課完畢,敬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國中生物説課稿7

一、教材分析

本節的內容是第四章《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的第二節。前面一節學習了有機物是光合作用製造來的,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就是:綠色植物如何利用有機物。這兩節知識是連貫的,順接起來也非常自然。內容上本節主要闡明瞭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新課標中,它屬於理解層次。貫穿教材裏有三個演示實驗,主要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從知識結構上分析有三個方面內容:一、有機物對生物體的作用;二、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應式;三、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徵。

二、目標設定

依據新課標,緊扣單元教學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訂為如下三方面:

1、知識目標: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説出有機物對於生物體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標:強化技能訓練,發展推理能力。落實動手實驗並進行實驗現象的分析,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綠色植物在製造有機物方面對於生物圈和人類的重要意義。

本節課的課型模式是探究式教學。根據對教材的分析,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難點是:理解並能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認同綠色植物在製造有機物方面對於生物圈和人類的重要意義。

三、教法與學法

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這節課首先組織學生複習上節課的內容,設置問題讓學生推測:製造這麼多有機物有什麼用?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應該能夠答出有機物的用途,這時我會順着學生的思路,設置思維的障礙: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有機物可用來構建植物體?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請學生一起總結。至於有機物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這部分內容,則是由學生討論交流,並上台演示實驗,在演示、交流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提煉。

為了更好地突破重點難點,我採用探究式教學,組織學生參與分析,通過質疑,探究,交流,總結,實現教學目標。

我將教材中的三個教師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演示實驗,分小組自學加討論,研究實驗原理,分析實驗現象,選拔學生上講台實際操作,其他學生觀察,組內討論,得出結論。把以教師為主導的演示實驗變成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實驗,教師只是個引導組織者。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課件,採用啟發學生總結,根據學生的分步演示的.過程,總結出呼吸作用的公式並推論到綠色植物製造的有機的對於生物圈子的重要意義。

學法指導。在學生已初步瞭解觀察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觀察要有一定的目的,觀察時要伴隨思考。給學生質疑。我們在實驗中採用的是萌發的種子作為實驗素材,提出可不可以改用其它材料?引導大家討論,讓學生多問幾個為什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而在小組完成實驗的過程中,發揚團隊精神,引導學生善於合作,從他人的身上學到長處,交流方法。在學完呼吸作用後,立即列表比較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區別,讓學生體會二者的分別,也讓他們看到比較法簡潔實用的優勢。在技能訓練中,讓學生認識到推理的方法也是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方法之一等等。其實,學法的指導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只要堅持,就會有收穫!

本節課的課堂上我設計的是利用12分種的時間來完成課後練習和伴隨的習題,在這當中,有問題隨時提問,討論,交流注意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靈活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達到當堂知識當堂消化,努力不留死角。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將指導學生課外實踐,給家中的植物鬆土,並請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動手能力給予評價。

國中生物説課稿8

一、説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包括:植物系統進化樹,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的形態、結構特徵、生活方式以及他們對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係。通過"植物系統進化樹","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引導學生初識不同的植物類羣。

二、説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初步認識植物系統進化樹,瞭解不同植物類型之間的親緣關係,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以及對植物類羣的各種學習活動,認識不同的植物類羣的形態、結構特徵、生活方式,與人類的關係,並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羣的比較,進一步理解植物進化樹。

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提高觀察能力、比較分析能力;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羣的學習,增強分析問題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實驗觀察、比較、討論和講述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植物種類的多樣性,強化生物進化的觀點,增強生物科學價值觀,培養學生關注和保護生物圈中多種多樣的綠色植物情感。

三、説學習者特徵分析:

本校地處偏遠農村,該校生都是來自大山的孩子,對常見的植物即陌生又熟悉,説熟悉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與常見的植物有密切接觸,有深刻的感性認識;説陌生是因為他們缺乏相應的理論知識,學生學習興趣高,通過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幫助他們認識植物系統進化樹和掌握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徵及與人類生活的'關係。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來看,八年級學生已開始從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喜歡接受新鮮事物,有一定的生物學經驗基礎。

四、説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根據以上分析,我設計為2課時,此節為第一課時,本節課應從學生的主體性出發,創造充分機會讓學生擁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諧的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主動學習,學有所獲,從內心深處產生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慾望。對此我做了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提前一週通知學生利用週末採集樣本,同時,還利用學生中午休息時間,帶領大隊長一個班12人上後山採集樣本,回到學校後,由大隊長隨意分配樣本到各位小組中。這樣,學生課前對學習的內容就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課中:一、通過以上創設的情景,引入新課,二、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的活動,以及對植物類羣的.各種學習活動,認識不同的植物類羣的形態、結構特徵、生活方式,與人類的關係,進一步理解植物進化樹,三、通過對不同植物類羣的比較,認識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徵及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五、説教學準備:

1、準備植物系統進化樹圖片,學生採集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的實物、標本、掛圖。

2、實物材料及用具:學生採集新鮮的水綿,葫蘆蘚、牆蘚、鐵錢蕨、海金沙、石斛,芒萁、帶球果的杉枝、帶花及果實的白菜植株等大量植物實物、放大鏡、鑷子。

六、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通過學生採集活動和生活中對植物的感性認識,結合農村孩子的生活實際,貼近生活,讓學生感受到好奇,直揭新課,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進一步學習的慾望。

(二)、植物系統進化樹和活動:觀察比較不同的植物

運用課本植物系統進化樹的認識,幫助學生對植物的分類有了初步的瞭解,接着進行觀察比較不同植物的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強化生物進化的觀點,增強生物科學價值觀,培養學生關注和保護生物圈中多種多樣的綠色植物情感。

(三)、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

採用提問式、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逐一分析藻類植物的

1、結構:藻類植物是多種多樣的,有單細胞的,有多細胞的;有生活在淡水中的,有生活在海洋中的,還有少數種類生活在陸地上的。

2、特徵:大多數生活在水中,沒有根莖葉的分化,都能進行光合作用

3、分類:據藻類植物呈現的顏色的不同可以將藻類植物分為綠藻、褐藻和紅藻等。

4、對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係: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氣。與人類的關係是有些可食用,可藥用,如海帶、紫菜等可食用,褐藻膠、瓊脂、碘酒在醫藥上有廣泛的用途。

利用對比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結構、特徵、分類。培養學生學習方法的能力幫助學生分析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的特徵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係。

(四)、本課總結

及時反饋與總結,有利於學生學習知識的掌握

(五)、作業設計

七、説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內容的教學效果可以從課堂回答、反饋練習、鞏固練習和課後作業四個方面進行評價。課堂回答通過不斷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課中練習鞏固反饋是一般的知識性練習題,目的是檢驗學生當堂課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在此基礎上,理論聯繫實際,注重知識的深化和應用。

八、説總結與反思: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是直接把知識教給學生,而是着眼於知識獲取的過程、學習方法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自己觀察、思考、分析和總結,親身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從中學到知識和方法,發展多種能力。教師要多聯繫生產實際,讓學生邊聯想、邊思考,從中發現新知識,並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運用能力。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質。

國中生物説課稿9

一、説教材

本課是人教版國中生物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第六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動物的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本節將繼續探究鳥是如何與飛行生活相適應的,主要是通過對鳥的形態結構、生理、行為等的觀察與探究,概括出鳥類適於飛行的特點。通過了解鳥與人類的關係,增進學生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情感。

二、説學情

鳥類在日常的生活中經常容易看到。學生對鳥的相關經驗比較豐富,但歸納總結還不夠。八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觀察分析和探究的能力,但能力尚且不足,不能獨立完成,需要老師的指導和幫助。因此,對於本節的兩個活動,教師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參與到觀察、探究來。

三、説目標

1、概述鳥的主要特徵。

2、通過“觀察與思考”活動,確立鳥的身體結構與功能相統一、鳥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3、關注鳥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形成愛鳥護鳥的情感。

四、説教學重難點

課標要求能夠概述脊椎動物的主要特徵,在《鳥》的這一節中,此處就是在完成此要求。同樣也是學生應該掌握的重要概念。通過掌握鳥的特徵,可以為生物進行正確分類。所以設置為教學重點,瞭解鳥的多樣性本身不是難點,難點在於學生要從“觀察與思考”活動中得出鳥的身體構造是與其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建立認識的過程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此處為難點。

五、説教法學法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者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啟發式”的教學,並運用多種媒體增加教學的新穎性,同時我還採取活動探究法、討論法,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六、説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創設情境導入:通過“想一想,議一議”引入,思考與討論為什麼鳥兒可以自由飛翔?為什麼人類安裝人工翅膀還不能飛翔?除了翅膀以外,鳥還有什麼特徵是適於飛行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引出課題。

2、新課教學

接着是第二部分內容,對於鳥的外部形態,我將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家鴿活體,並思考鳥的外部形態是什麼樣的,具有怎樣的作用?全身佈滿羽毛又有什麼樣的作用?翅膀是什麼形狀具有怎樣的作用。接着師生共同總結得出鳥的外部形態特徵即呈流線型可以減小空氣阻力鳥的羽毛能夠保温,並且翅膀成扇形能夠扇動空氣。接下來我會追問鳥通過翅膀的扇動能夠在天空中飛行,所以與運動系統有關,那運動系統具有怎樣特徵呢?引入運動系統,對於第二部分運動系統,我會首先引導學生拿出課前分發的骨骼標本進行觀察從而總結得出骨骼中空能夠減輕體重,接下來我會在多媒體當中播放圖片以及引導學生們查閲相關資料總結得出鳥的胸肌發達並且具有龍骨突能夠擴大胸肌的着地面積。

而對於鳥的呼吸系統我將首先利用圖片幫助學生認識氣囊,之後我會繼續提問氣囊是如何輔助肺進行呼吸接着多媒體當中呈現鳥吸氣和呼氣的視頻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得出鳥呼吸的特點及雙重呼吸。而對於鳥的消化、視覺等知識我將同樣採用多媒體輔助學生自主討論的形式展開,在這裏不多加贅述。基於此,還需讓學生掌握恆温動物和變温動物這兩個重要概念。

鳥是學習的第一個種恆温動物,所以需要老師的歸納總結體温的恆定對生物活動影響,以及從進化的角度分析其重要意義。最後一部分是鳥與人類生活的關係。學生之前已經學習過其他動物與人類的關係,所以學生可以自行根據教師提供的圖片或視頻資料進行討論分析:鳥與人類有什麼關係?在學生討論交流之後,教師進行歸納總結,認識鳥是生物圈的重要成員,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夥伴,養成愛鳥護鳥的習慣。

3、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收穫。

4、佈置作業

課後作業是收集當地養雞場的相關資料,進行社會調查。本階段可以在梳理本節內容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鞏固本課所學。利用化課程資源和社區資源,豐富學生學習生活。

國中生物説課稿10

一、説教材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是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下冊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生物的生殖方式多種多樣,不同的生殖方式既體現了生物對不同環境的適應,又展現了不同生物類羣在連續性方面所表現的發展和進化。本節講述的是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也是學生比較熟悉和感興趣的一類動物,昆蟲的生殖和發育。並重點突出了與人類的關係,進一步體現了教材中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的思路。

二、説學情

從知識角度分析,八年級的學生經過之前生物學的學習,已經掌握了比較豐富的生物知識,他們對宏觀生物學更感興趣。本節課主要以生活中常見的蝶、蛾、蝗蟲為例介紹了昆蟲的生殖和發育,學生對此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不繫統、不準確。從經驗認知角度分析,本年齡段的學生生活經驗比較豐富,接觸過不同種類的昆蟲,對此也很好奇,這就為本課內容的講授創造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三、説教學目標

1、舉例説出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舉例説出完全變態與不完全變態的異同點;關注昆蟲在自然界及人類生活中的作用。

2、通過觀察活動,培養比較、分析的能力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3、認識動物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樹立愛護動物、保護生物的意識;通過家蠶、蝴蝶的生殖和發育過程滲透德育教育。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對知識目標的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本章的教學重點是描述家蠶、蝗蟲的生殖與發育過程。但是對於學生來説,昆蟲變態發育分為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對其特點要分類準確地描述,比較困難。所以昆蟲變態發育的特點是本課的難點。

五、説教法學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我將採用觀察法、分析法、討論法、引導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授課。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去主動探索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六、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設疑導入,激發學習興趣。通過提問學生“春天花叢中飛舞的蝴蝶是從什麼變化而來的”這一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已經知道美麗的蝴蝶是由毛毛蟲發育來的。教師接着提出問題:醜陋的毛毛蟲是怎麼變成美麗的蝴蝶的`?此時學生就會產生疑問,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和興趣。

2、新課展開

首先詢問學生有沒有養過家蠶,並在多媒體上展示養蠶繅絲以及絲綢之路的圖片,請學生思考小小的家蠶和我們國家有哪些密切的聯繫。學生在觀察圖片和很容易得出家蠶可以吐絲,我們的祖先利用家蠶吐的絲紡織出美麗的絲綢,並通過絲綢之路運往西亞、歐洲各國,不僅促進了貿易的發展,而且傳播了中國優秀的文化。

接下來繼續在大屏幕上展示家蠶生殖發育各階段的形態圖,並向學生提問:家蠶對我們的生產生活這麼重要,那麼家蠶的生殖方式是什麼?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邊觀察邊討論。學生可以從雌雄蠶蛾交尾的圖片得出家蠶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隨後小組內對家蠶各時期發育的圖片進行排序,嘗試總結家蠶的一生要經歷的時期。我會請幾位不同的學生回答,之後給出明確的答案:家蠶的一生要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觀察描述一下家蠶不同時期的形態特點和生活習性特點。最後請學生閲讀課本上變態發育和完全變態發育的概念,明確哪些昆蟲和家蠶一樣屬於完全變態。

下面我會提出一個問題:是不是所有昆蟲的生殖、發育方式都和家蠶一樣?並在多媒體上展示蝗蟲生殖和發育各階段的圖片。要求學生根據剛才學習家蠶生殖、發育的方法,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弄明白下面幾個問題:蝗蟲通過什麼樣的方式生殖?蝗蟲的發育過程有什麼特點?不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還有哪些?學生結合多媒體上的,可以從課本上很容易地得出答案。

為了能夠更清晰地比較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我在多媒體上回播放一張家蠶和蝗蟲生殖、發育的對比表格,並請學生根據自己剛才所學內容填寫。

在上述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體,展示了家蠶、蝗蟲生殖、發育的圖片,學生在直觀、活躍的課堂當中學習知識、提升興趣。最後的表格比較,學生回憶課堂內容,分條填寫,知識要點清晰突出,便於掌握。

3、小結作業

下課之前請不同學生回顧總結本課所學內容,我在必要的時候做出糾正並給予補充。並告訴學生努力的重要性:即使你是毛毛蟲,只要努力,終有一天會破繭成蝶,走向成功。下課之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飼養家蠶,詳細記錄各個時期的特點。

七、板書設計

為了體現教材的知識點,我採用了提綱式的板書,直觀系統地展示了昆蟲生殖發育的不同方式,便於學生理解掌握。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國中生物説課稿11

説課內容:七年級生物(上)《觀察植物細胞》

各位老師、各位領導、上午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觀察植物細胞》,觀察植物細胞涉及的知識面很廣、特別是對臨時裝片的製作過程、歸納細胞結構要求很高,歷來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新課標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通過對該課的學習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歸納整和能力,這對以後的自主學習有很大的幫助,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所以我選擇了它作為今天我説課的內容。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師的指導。

對於觀察植物細胞,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材處理,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學過程等4個方面進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製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使用顯微鏡觀察自己製作的臨時裝片;認識並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初步學會繪製植物細胞結構簡圖。

【能力目標】瞭解出臨時裝片製作過程以及注意事項;瞭解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結構的功能。

【情感目標】通過製作臨時裝片,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製作臨時裝片,歸納植物細胞結構。

2、難點:成功地製作臨時裝片。

二、教材處理:

1、學生狀況分析:

通過上一節的學習,學生初步具備了使用顯微鏡的技能,這時要滿足他們觀察微小細胞的願望,引導他們進行主動探究學習,同時由於學生沒有看到過細胞,因此在觀察臨時裝片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製作較好的臨時裝片。

2、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1)、複習上節課內容,創設情境導入。

(2)、講授新課:如何製作臨時裝片。

(3)、繪製植物細胞結構圖

(4)、練習。

(5)、小結。

三、教學方法、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多媒體、實驗探究。

2、教學手段:本節課以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為主,並採用複習、展示導入、教師演示與輔導為輔的教學手段。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與情境導入:

1、顯微鏡的結構由哪幾部分組成?

2、顯微鏡的使用分哪幾個步驟?

(二)、製作臨時裝片。

1、多媒體演示臨時裝片的製作步驟:

(1)準備:

擦:必須將載玻片、蓋玻片擦拭乾淨,目的是避免雜質出現於視野中。

滴:滴加清水時應適量:過多,水會溢出;過少,製片容易產生氣泡。

(2)製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鱗莖葉內表皮,不要將葉肉一起帶下來。

展:充分將取下的洋葱表皮展開,避免重疊。

蓋:蓋蓋玻片一側先接觸水滴邊緣,然後將另一側緩緩放下。

(3)染色:

滴: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稀碘液時適量:多了,會溢出來污染實驗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紙應有另一側吸引,使稀碘液均勻擴散到蓋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學生練習製作臨時裝片

3、學生觀察自制的臨時裝片。

(三)、學生動手製作,老師引導學生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

讓學生明確: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1)細胞壁:保護和支持作用

(2)細胞膜:保護、控制物質的進出。

(3)葉綠體:含有葉綠素,是植物細胞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的部位。

(4)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

(5)細胞質:內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細胞液。

(四)、技能訓練:繪植物細胞結構圖

強調繪圖要領:

真實;大小、位置、點線結構;名稱標註齊全。

(五)、課堂小結:

1、臨時裝片的製作步驟;

2、植物細胞的結構。

(六)、作業佈置:

練習繪製植物細胞結構圖;要求標註功能

國中生物説課稿12

一、説教材

《物質的運輸路線》是河北少兒出版七年級下冊第二章《愛護心臟 確保運輸》的第三節,血液循環的途徑這部分知識是教學的重點。它既是對前面所學的血液,血管、心臟等知識的深化,又是後面學習呼吸、排泄等章節的前提和關鍵。這部分內容是《生物課程標準》中內容標準《第五部分----生物圈中的人》的知識,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需要經過循環系統運送到身體的各種組織、器官,人體所產產生的廢物也通過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等的協調活動排出體外,因此本章內容起到了聯繫各部分知識的作用,而第三節又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課程目標中》指出:獲得有關人體結構、功能及衞生保健的知識,促進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所以我把以下四個知識點作為本節課的知識目標:

1.分析血液循環的途徑;説明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關係。

2.概述血液循環的組成和路線。

3.描述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和血液循環的意義。

4.説出血液、組織液、淋巴之間的關係及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的關係。

●能力目標指出,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表達交流的科

學探究能力,發展合作能力。因此我把以下三點作為這節課的能力目標:

1.提高表達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2.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

3.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為了能始終貫穿情感態度教育,確立本課的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的興趣,體驗探究知識的樂趣。

2.鼓勵學生通過分析找出答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本節課所確立的知識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能力,把血液循環的路線和循環的意義以及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確立為本課的重點。使學生能深刻正確的認識血液循環及其意義。

好學教育:

血液循環的知識比較抽象,理解血液循環的整體過程和體循環及肺循環環的關係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把二者作為本節的難點,希望能使學生理解體循環和肺循環是獨立進行的,匯合於心髒,組成完整的循環途徑。

四、説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的三個層面的教學目標和確立的重點、難點,分別採用了不同的教法、學法,如多媒體教學法能直觀的把一些抽象問題形象化、生動化,易於理解;討論法有利於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促進學生以及師生之間的交流,啟發式教學法可以發揮學生的探究的潛能,自主地進行學習。在教學中綜合運用這些教學方法可以實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興趣。

五、説教學準備:

1.老師的準備:製作的課件,把血液循環以動畫的方式呈現出來,幫助學生理解,增強形象生動性。給每位學生複印一張探究活動報告單,供學生上課自己畫出血液循環的途徑。

2.學生的準備:複習心臟的結構,和心臟相連的血管的名稱及血液流動的方向。為循環途徑的學習打下知識基礎,便於理解血液流動的方向。

六、説教學設計:

(一)複習:

(啟動課件,出示心臟的結構圖)

心臟的四腔中血液流動的方向,及和每個腔連通的血管分別是什麼? 通過複習這一內容有利於學生順利的完成血液循環途徑的學習。

(二)引入:

通過身邊事引入課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

(三)教學活動設計:

1. 提出問題(展示血液循環模式圖課件flash動畫):

假設有個紅細胞,隨着血流在人體內周遊,如果以左心室為出發點,那麼它旅行的路線是怎樣的?如果讓你對它的旅程進行劃分,你認為可以分為幾個階段?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多媒體課件內容,在學生活動報告單中標註血液循環的途徑。

設計這一活動,可以使同學積極去探究血液循環的途徑,通過已有知識,在小組同學的努力下共同完成血液循環途徑的認識,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為進一步突破血液循環途徑這一難點問題打下基礎。通過學生上台發佈結論,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髮布完結論,要給學生一種積極的評價,肯定他們的成果,同時指出存在的問題。

2.結合學生的結論,進一步鞏固血液循環途徑,結合課件,強化循環途徑的學習。

好學教育:

師:為了便於我們研究,我們把血液循環的途徑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

體循環是血液在心臟與全身各組織器官之間的循環。動脈血由左心室射入主動脈,經各級動脈,到毛細血管網處進行氣體交換變成靜脈血,再經各級靜脈,最後彙集到上、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

肺循環是血液在心臟和肺之間的循環。靜脈血由右心室射入肺動脈,在肺泡毛細血管處進行氣體交換變成動脈血,再由肺靜脈流回左心房。

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完成了第一個教學重點的——血液循環的路線的學習,同時也突破了這一難點問題。

3.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這一種重點的學習:

師:通過剛才大家的研究和討論,我們瞭解了血液循環的途徑,我們提到了動脈血和靜脈血,學生必然會有疑問,通過自己查閲《小辭典》,就會明白這兩個概念,提高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進一步強調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在提出有關的問題(教材中“大家談”欄目的內容)

(1)“動脈中流的是動脈血,靜脈中流的是靜脈血”,這種説法對嗎?

回答:這種説法不對,從概念上看,動脈血、靜脈血的劃分是從含氧量的多少和血液的顏色來區分的,而不是以血液所在的血管名稱來劃分的。從循環途徑上可以看出,肺靜脈中流動的是動脈血,肺動脈中流動的是靜脈血。因此説“動脈中流動的是動脈血,經脈中流動的是靜脈血”這種説法是錯誤的。

通過前邊的學習,在討論這個問題學生會很有自信,容易做出結論,同時鞏固了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實現了第二個教學重點的學習。

(2)肺循環和體循環途徑分別有什麼意義?

學習了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結合課件,通過老師的啟發和學生的努力就能夠説出這個問題。

肺循環把體循環帶來的一部分代謝終產物運輸到肺部,進而排出體外,並把含氧多的動脈血運回心臟。體循環把含氧多的動脈血運輸到全身組織各處,並把全身組織處的靜脈血運回心臟。

演示課件:體循環和肺循環獨立進行,在心臟處連通在一起,構成了完整的血液循環途徑,保證了體內物質運輸和交換,使人體的各項生理活動得以正常的進行。

在此,實現了本節課的第三個教學重點,同時也使一個難點得到了突破。

4.血液、組織液、淋巴三者之間的關係。(課件演示淋巴的形成)

學生描述三者之間的關係。

明確三者關係後,進一步通過課件來説明,組織液一部分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流經各級淋巴管及大小不等淋巴結,最後匯入鎖骨下靜脈,進入血液循環,這個過程叫淋巴循環。淋巴循環不僅可以調節血漿和組織液之間的平衡,還有回收蛋白質和脂肪的作用。

好學教育:

使學生了解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的關係。實現了第四個知識目標。

5.進行小結:

總結循環系統的作用,同時強調應該加強循環系統的保健,才能有健康的身體。

6.思考題的設計:

首先呼應課題引入時的問題,通過學習,學生很容易回答,然後討論課本中想一想的問題,可以幫助理解循環系統和消化系統的關係,也體現了物質運輸這一內容的重要性。

7.説練習題的設計:

通過練習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第一題主要體現了血液循環過程中物質交換的過程;第二題複習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關係;第三題即是一個輸液的常識問題,輸液是通過靜脈輸入的;第四題是循環路線的實際應用,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七:説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應該有利於學生多主動發展,注意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重視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積極引導學生真正改變學習方式,提高終身學習能力。在本課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定性評價,在活動中充分給與學生肯定的評價,同時指出努力的方向;而且在學習過程中給每個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

國中生物説課稿13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1、 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下冊開篇中的第一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以興趣和生活經驗為基礎,從人與生物圈的關係出發,去探討人類的食物來源,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及其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本節中安排的活動有交流、演示、討論等,主要目的是進一步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加工和應用信息的能力,並體驗合作交流的快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還可使學生從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為以後的.學習奠定基礎。(本節的前一節已學過 ,後面將學習 內容,本節的內容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從創設情景中提出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積極獲取知識,並從中獲得情感體驗,注重科學與社會、科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基於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課程理念的理解,我認為國中生物課程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作為對學生基本生物學知識的構建,我設定以下三維目標,

2、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2)能力目標;(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2)難點

二、 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 年級上冊的學習,對於生物學方面的知識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學生年齡雖小,但已具備了初步的觀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獨立思考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於動手,進一步培養學生主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年齡在十三四歲的七年級學生,喜歡錶現自己,樂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適時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 教法、學法

1、 教學方法:本節課的教學策略是通過學生觀察、體驗、合作等方式使學生獲得知識、

培養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利用啟發性的語言和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探索人類食物的奧祕。通過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2、 學法指導: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快迅地進入學習狀態,在民主、輕鬆、愉快的教學環境中仔細觀察、認真傾聽、積極發言、勤于思考。提高自身的分析、推理和歸納總結等科學思維能力,學會合作。

四、 教學流程

包括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在約3分鐘,2、 10分鐘,3、 分鐘,4、 分鐘,機動教學5分鐘。

1、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五、 反思

以上就是本人對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安排。

教學的關鍵不在於教師教了多少,而在於學生學了沒有。本節亮點在於抓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徵,以活動為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營造一個民主、和諧、輕鬆的課堂氛圍,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活動中積累經驗,在推理中領會知識,在思考中構建概念。讓學生們體驗到學習的愉悦。

國中生物説課稿14

一、教材分析

在本節中有一個“膝跳反射”的實驗和“測定反應速度”的探究活動,通過膝跳反射可引出反射的定義和反射弧的組成。“測定反應速度”的探究活動,不需要任何複雜的實驗儀器和設備,只是需要二至三人一組,相互配合來完成,從而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充滿情趣。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培養學生樂於探索生命的奧祕,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性目標

本節課的內容都是以生活事例來引出相關知識的。而且這些事例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學生們容易理解。本節課以課標為依據減少了一些名詞術語。例舉了“望梅止渴”的例子,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利用這些事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淺入深的將知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符合認知規律。我旨在通過學習讓學生掌握以下幾個方面:

1、描述出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2、能夠舉例説出簡單的反射和複雜的反射。

3、簡單説出反射弧的構成。

(二)技能性目標:本節課推出了一個實驗和一個探究活動,這更加豐富了課堂內容。通過活動,學生不僅能夠鞏固所學的基礎知識,還能加強多種能力的培養。寓教於樂,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中來理解知識,更體現了素質教育。因此,確定能力目標如下:

1、模仿教師的演示,學習膝跳反射實驗的方法。

2、體驗科學探究活動。

3、通過小組學習,來逐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歸納整理及表達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由於我校教學條件有限,通過學習、做實驗和參與探究活動,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確定以下幾點:

1、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激發學生樂於探索生命奧祕的興趣。

教學重點:描述出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教學難點:識別簡單的反射和複雜的反射。

教材教法:教師採用學導式教學方法,學生進行自主性的探究學習。

三、教學預設

結合實際情況,根據教材內容的容量和參考書的要求,我將本課課時預定為2課時。現將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和活動預設如下: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親身經歷,親身感受,緊扣人與環境相互關係的主題。

以小實驗活動進入新課。

在講解新課之前讓學生配合教師完成一個小實驗:一名學生被矇住眼睛,教師用一個牙籤刺其手指,其他學生觀察該學生做出的反應。只是該名學生感受到了,為了讓其他學生也親身經歷、親自去感受,我又讓學生之間相互配合去完成一個小活動——打手板:甲學生去打乙學生的手掌,乙學生迅速躲避。每位學生進行十次,看看誰被打到的次數是最少的。

學生做完小活動之後,給學生設立一個問題:這兩個活動是在人體什麼系統的調節下完成的呢?學生回答後,教師又繼續設疑:該系統是通過什麼方式來調節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這方面的問題。利用計算機展示出本課的課題“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很自然的引出新課。

由親身感受實驗和對事例的分析,總結出反射的概念。 師説“面對課題學生可能會產生疑問:反射!什麼是反射呀?先不急於知道,我們再來做一個小實驗。該實驗是醫學上常用來了解人體神經系統對外界刺激發生反應的情況的,這就是——膝跳反射”教師用計算機展示出“膝跳反射”的實驗要求、步驟及注意事項,並請一位學生配合教師進行演示。由兩名學生組合成一個小組去進行該實驗。實驗後請學生分別來談談感受,並繼續又舉出排尿反射和課上的縮手反射,請學生們以前後兩人為一個討論小組進行分析:這幾個活動都稱之為“反射”,那麼反射是由人體的哪個系統在什麼條件下產生的具有什麼特點的反應活動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嘗試着自己來總結、歸納出反射的定義,最後由教師用計算機展示出反射的定義,這樣使得學生對所獲得的知識印象深刻。

(二)融會貫通,用所學知識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事例,突破重難點

本着《課程標準》中的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理念,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學或合作學習總結歸納出相應的知識點,並且能夠學以致用。如果學到了一些知識,而不能將它運用到生產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我想這應該是教育的`一個遺憾。通過學習可以逐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整理歸納的能力。

運用反射的概念來解釋一些人的活動,從而説出反射是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從而解決教學重點。

“既然我們現在知道了反射的定義,那麼誰還能舉出其它反射的例子呢?並説明為什麼這些事例是屬於反射活動?”學生討論並回答。這樣不但是學以致用,而且還逐步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

分析事例,找出本質上的區別,識別出哪些是簡單的反射,哪些是複雜的反射,從而解決教學難點。

“對方才大家所舉出的例子,我們來分析以下,看哪些是人類生來就會的、比較簡單的反射活動呢?哪些又是人類經過長期的生活經驗積累起來形成的比較複雜的反射呢?”教師和學生一同進行分析,促使學生又能舉出其它反射的例子。

(三)學科整合、寓教於樂,增加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體現學科整合的教育機制,使活躍的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我們在前面所舉出的例子都是人類的一些反射的例子,那麼動物是否也具有反射活動呢?請舉例説明!”學生舉例後,教師設問“人和動物都具有反射活動,哪些反射活動是人類所特有的呢?”進而引出“與語言文字相關的反射”是人類所特有的這一知識點,對於該知識點除了教材中的“望梅止渴”的成語典故,教師又用計算機展示出“畫餅充飢”和“杯弓蛇影”成語典故的例子,讓學生來進行翻譯和分析。又加進了“聽口令,做相反動作”的小遊戲。

(四)以問題的形式,為下一課留下伏筆,設置鋪墊

“方才我們在做聽口令的遊戲的時候,,有的同學做的快一些,有的同學慢一些,有的做得正確,有的做得有些失誤,你們是怎樣看待這種現象呢?”學生髮表各自的看法後,教師“有的同學説到反應速度的問題了,那麼我們就來做一個測定反應速度的探究活動。大家在課下閲讀104頁的探究活動方案,複習一下探究活動的一般過程是什麼?你能否將書中的提出問題和做出假設這一部分填完整,形成一個完整的探究實驗計劃呢?如果有的同學認為你的小組還有其它較好可行的方法也能“測定反應速度”的快慢,請你寫出你的探究計劃,在下一節課我們進行交流後並去實施。”

(五)表達交流,暢談心得

“在本節課中我們做了許多活動,通過學習你們有什麼收穫和體會呢?”學生髮表各自的看法。

國中生物説課稿15

一、説教材

本課選自河北少兒版《生物學》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二章。主要講述了食物鏈、食物網等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生態系統的組成和類型,為本章內容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本節的學習為後面學習生物圈做了鋪墊。所以本章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二、説學情

從知識基礎上來説,學生們已經學習了生態系統及其組成。本節內容是以上部分的自然承接,學生接受起來不會有太大困難。從經驗角度上分析,學生會吃與被吃有一定了解,但對於食物鏈和食物網卻不完全清楚,自然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説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以及學生情況,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構成。

2、通過觀察“草原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的圖片,提升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體會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關注人體自身的健康。

四、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難點】食物網中食物鏈的計數。

五、説教法學法

為了能夠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從講授、多媒體直觀教學等方面人手,引導學生學習,而在學法上,我將組織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思考、討論的過程中,從“學會”向“會學”轉變,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六、説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首先,我會通過多媒體展示“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動畫場景,提問學生該場景涉及到的生物及其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學生通過觀察得出螳螂、蟬、黃雀、樹;蟬吸取樹的汁液,螳螂吃蟬,黃雀吃螳螂,它們之間存在吃與被吃的關係。接着我將進行補充:可以用大樹→蟬→螳螂→黃雀的鏈狀結構表示它們之間的關係,這種鏈狀結構叫做食物鏈。最後追問學生什麼是食物鏈?生物上如何定義?從而引出課題——《食物鏈和食物網》。

(二)新課教學

1、食物鏈

我組織學生進行謎語競猜:一片草地上來了一羣羊,打一水果?學生通過思考得出草莓。我將追問學生又來了一羣狼,打一水果?學生得出楊梅。隨後繼續提問學生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並請學生嘗試用鏈狀結構來正確書寫它們之間的關係。師生總結得出草→羊→狼。

接着我會講解: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通過吃與被吃形成了食物關係,這種不同生物之間由於食物關係而形成的鏈條式聯繫,叫做食物鏈。引導學生根據所寫食物鏈,組織同桌兩人為一小組,針對以下問題展開討論:

(1)食物鏈由生態系統中的什麼成分組成?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

(2)食物鏈的起點是什麼?

(3)通常怎樣書寫食物鏈?

(4)可以用線段代替箭頭嗎?箭頭的指向是一定的嗎?

學生討論後得出第一題答案為食物鏈是由生產者和消費者組成的,它們之間是吃與被吃的關係。第二題為起點是生產者,一般是綠色植物。第三題為用箭頭來表示生物之間的捕食關係,箭頭的方向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第四題學生説出不能,因為箭頭代表物質和能量流動的方向,其方向總是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我會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最後我會總結:一個生態系統中有許多條食物鏈。各條食物鏈之間並不是孤立的,如草食動物要吃多種植物,每種肉食動物也有多種捕食對象,所以許多食物鏈彼此交錯。

隨後提問學生若生態系統中的許多食物鏈相互交錯在一起,會形成怎樣的結構呢?進而進入食物網部分內容的學習。

2、食物網

我會通過多媒體展示“草原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的圖片,引導學生嘗試將草原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的關係用線連接起來。當學生完成後,讓學生前後四人為一小組結合教材思考討論如下問題:

(1)這些食物鏈為什麼會出現交叉?形成了怎樣的結構?

(2)你是如何數出該圖中的食物鏈條數的?

學生思考後得出數食物鏈的條數時,要從綠色植物數起,然後按箭頭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營養級別,不能中途停止。我最後進行總結: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它們彼此交錯連接,形成食物網。食物鏈和食物網反映了生物之間因食物關係而形成的複雜關係,是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基礎。

3、生態系統的功能

我會展示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示意圖,提問學生生態系統的功能主要是什麼?能量流動具有怎樣的特點?接着講解: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那麼如果人類排放的有毒物質進入生態系統,這些有毒物質是否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呢?

4、生態系統中有害物質的積累

我會播放淡水生態系統中魚體內有毒物質積累的'視頻。組織學生認真觀看,並獨立思考:

(1)為什麼在食物鏈中營養級別越高的生物,體內的有毒物質越多?

(2)如果這些積累了很多有毒物質的魚被人吃了會怎樣?

(3)這些有毒物質來自於哪裏?

通過問題串的設置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課堂上,鍛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鞏固提升

提問學生生物鏈中缺少生態系統的哪些成分?在檢驗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程度的基礎上,還能複習上節課所學的內容,讓學生在原有的知識體系上不斷擴充,增加對知識的全面理解。

(四)課堂小結

我會總結: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最終將會威脅人類自身。所以為了我們的生存,為了地球的生存,讓我們珍惜環境吧!

(五)佈置作業

我將組織學生以生物興趣小組為單位去調查生活中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造成影響的事例,查閲資料討論後給出有效的建議和改進措施,下節課以小組彙報的形式交流討論。

七、説板書設計

最後説説我的板書設計,本節課我採用了提綱式的板書,旨在清晰明瞭地幫助學生明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ngwu/m7vw7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