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生物 >

高中生物説課稿:《光合作用》

高中生物説課稿:《光合作用》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生物説課稿:《光合作用》,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生物説課稿:《光合作用》

高中生物説課稿:《光合作用》1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本課題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冊第三章“生物的新陳代謝”第三節內容。學生在學完“細胞”以及理解“新陳代謝與酶”、“新陳代謝與ATP”知識後,轉入難度較大的“光合作用”學習,從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是學生學習呼吸作用、生態系統等內容的基礎。

2、教材地位及作用“光合作用”一節在綠色植物的新陳代謝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義務教育國中生物教材已經講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礎知識,安排了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的實驗。本節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入地從產物到場所等方面講述了光合作用發現過程的幾個著名實驗,讓學生學會提取和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方法;並且講述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和意義等。目的是使學生不僅獲得有關的基礎知識,瞭解光合作用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意義,懂得探索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初步學會提取、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斷探求新知識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光合作用的發現史

②葉綠體中的色素

③光合作用的過程

④光合作用的意義

(2)能力目標:

①通過研究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和方法,使學生能夠體會和認識科學研究的過程,並初步學會具體的科學研究思路和方法。

②通過觀察、設計光合作用發現的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思維能力。

③通過運用物理和化學知識理解光合作用過程中物質和能量的變化過程,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以及學科間知識的綜合能力。

④通過學生總結歸納光合作用過程中的主要反應以及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大階段的區別和聯繫,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①通過體驗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們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科學精神。

②通過對光合作用意義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生物進化的辯證觀點以及珍愛自然、珍愛綠色、珍愛生命的思想意識。

4、教學重點

(1)光合作用發現實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依據:科學實驗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綜合考試的目標(設計和完成實驗能力),也符合新課程標準。本節教學內容是探究性學習的載體之一。

(2)光合作用的過程和意義依據:

①光合作用過程是本課題的核心內容。學生只有認識了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過程,才能理解光能、ATP分子中活躍的化學能到糖類等有機物分子中的穩定的化學能這一轉移過程,掌握光合作用的能量和物質變化的本質。使學生對光合作用的認識水平,在國中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生只有知道光合過程的各個環節,才能理解內外因素對光合作用的影響,才能進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徑,提高農業產量的技術。因此,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是深入聯繫生產實際的理論基礎。

②通過光合作用意義的教學,可使學生理解當今世界面臨的糧食、能源、環境污染等重大問題的解決與研究光合作用的關係。知道人類需要的農產品,歸根到底要靠光合作用去生產。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應該把培養高效應的農作物品種,發明提高農作物充分利用光能的時間、空間的技術等途徑作為研究方向;知道增加植被面積和質量,是改善環境的有效途徑等。這些是學生必備的科學素養。因此,光合作用的意義,是培養學生關心生物科學及發展,關心社會問題解決等意識的好材料,應充分利用。

5、教學難點:

(1)光合作用發現實驗的設計依據:科學實驗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綜合考試目標(設計和完成實驗能力)在本節教學中的較好體現,是研究性學習的載體之一,但由於學生剛剛接觸,這方面正是他們的薄弱環節。因此,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多項實踐,才會使效果事半功倍。

(2)光合作用過程中物質和能量轉化依據:高二學生對有機化學等知識還未學習到,對有關物理和化學知識不熟悉,還不能理解光合作用中的光能到電能,再由電能到不穩定的化學能,從不穩定的化學能到穩定的化學能的轉變的必要性,對於暗反應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酸的還原等的必要性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難度。根據教材的重難點,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這節內容安排3課時。第一課時學習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第二課時安排葉綠素實驗,第三課時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和意義。這裏主要説明第一課時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二、教法分析

1、教學方法:教師的過程式教學與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相結合

2、教學手段:課件、錄像、投影儀三、學法指導學生在學習完細胞,理解新陳代謝等相關知識後,為光合作用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因此課堂中運用課件演示實驗,創設氛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最後得出結論。教學中主要採用了觀察法、討論法、總結歸納法。

(一)導入新課教師利用動畫演示海爾蒙特實驗,提出問題:從這個實驗可知柳樹重量增加的原因是什麼?學生回答:水分是植物體建造自身的'原料。教師指出,海爾蒙特沒有考慮到空氣是否也能起作用。後來經過許多科學家的實驗,才逐漸發現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引出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的實驗。

設計意圖:利用動畫的直觀性和已有知識降低了問題的起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傳授新知識

1、錄像演示普里斯特列實驗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B鐘罩內的小白鼠沒有死亡?植物從中起到了什麼作用?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綠色植物能夠更新由於蠟燭燃燒或呼吸而變得污濁了的空氣。教師指出:

(1)該實驗不能證明更新的空氣中的哪種成份?

(2)當其它人重複該實驗時候,有可能成功,有的總是失敗。直到後來,荷蘭科學家英格蒙斯證實了只有在陽光照射下,普里斯特利的實驗才能獲得成功。

2、學生介紹課前所做的薩克斯實驗引導學生思考

(1)暗處理的目的是什麼?

(2)葉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目的是什麼?

(3)碘蒸氣處理葉片,目的是什麼?

(4)這個實驗成功的證明了什麼?

(5)高倍鏡下觀察“小藍點”聚集的部位是細胞的什麼結構?學生經觀察實驗過程,分析問題,能夠得出結論。

(1)光合作用產生澱粉,同時需要光

(2)產生澱粉的部位是葉綠體。〔小結〕:(板書)光合作用的場所、原料、條件、產物設計意圖:利用直觀課件演示的實驗,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學生親自重複薩克斯實驗體會科學研究的方法。通過光合作用發現過程進行科學史的教育,使學生了解到科學家們用了200多年的時間,才對光合作用的重過程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發現的艱難。

3、課件展示恩吉爾曼的水綿實驗引導學生討論分析:

A、這個實驗在設計上有什麼巧妙之處?

(1)選用水綿作為實驗材料,不僅具有細而長的帶狀葉綠體,而且葉綠體螺旋狀地分佈在細胞中,便於觀察和分析研究。

(2)將臨時裝片放在黑暗且沒有空氣的環境中,排除了環境中光線和氧氣的影響,從而確保實驗能夠正常地進行。

(3)選用極細的光束照射並且用好氧細菌進行檢測,從而能夠準確地判斷出水綿中釋放氧的部位。

(4)進行黑暗和曝光對比實驗,從而明克實驗結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B、這個實驗給了你什麼啟示?設計實驗時應注意哪幾個問題?師生共同總結,實驗設計要注意的問題:要有對照組和控制單一變量設計意圖:幫助學生體會科學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學習科學家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4、簡介同位素標記法

(三)鞏固練習引導學生設計實驗證明:氧氣到底來自於水還是二氧化碳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掌握同位素標記法的原理,培養學生實驗設計能力、分析總結能力和創新意識。

(四)佈置作業略

高中生物説課稿:《光合作用》2

一、説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

1、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章教材主要是在學生學習了關於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的基礎上,比較詳細地講述了酶和ATP在新陳代謝中的作用,植物、動物和人體內新陳代謝的主要過程和特點,以及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等知識基礎。使學生通過本章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地基礎,是生物地最基本的特徵。所以説它是我們高中生物學的重點和難點知識。

2、本節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節教材主要講述了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葉綠體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過程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等四個方面的內容。

(1)光合作用的發現,是建立在國中教材中講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礎知識上,安排了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實驗的基礎上,更加深入地從產物和場所等方面講述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中的幾個著名的實驗。

(2)葉綠體中色素的探索,教材通過實驗中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分離,使學生自己動手,親自看到從上到下依次的橙黃色、黃色、藍綠色和黃綠色的出現。

(3)光合作用的過程及重要意義,首先,教材從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入手,説明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從而引出根據是否需要光,將光合作用的過程分為光反應和暗反應階段。之後教材對這兩個階段分別從反應場所、條件、物質變化、能量變化等方面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分析。得出兩個階段是一個整體,在光合作用的過程中,二者緊密聯繫、缺一不可的辨證結論。緊接着講述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最後還補充了植物栽培與光能的合理利用,意在指導學生理論聯繫實際。

【小結】:所以説節內容既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又是整個高中生物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應式;(B:理解)

(2)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A:知道)

(3)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的過程及其有關問題;(C:掌握)

(4)光合作用的過程;(D:應用)

(5)光合作用的實質;(D:應用)

(6)光合作用的意義。(D:應用)

2、能力目標

(1)通過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學習科學家們研究科學的'精神和方法;

(2)通過光合作用過程中光反應和暗反應階段的學習,培養學生運用對比法進行學習的方法。

(3)初步掌握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方法,滲透“線條學習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光合作用的意義來理解當今世界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如:糧食、人口、資源、環境等,從而引起學生對世界未來的關注;

(2)通過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發展的艱辛、科學研究方面的重要,進而説明學習方法的重要;

(3)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中,滲透物質與能量,光反應與暗反應之間的辨證關係,使學生樹立科學的辨證觀點。

(三)教學重難點

1、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

2、光合作用的場所;

3、光合作用的過程;

4、光合作用的意義。

二、説教法學法

(一)教法的選擇

1、堅持啟發式家學,環環相扣,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地分析,具體方法是:結合前面學習的內容,由教師提出問題,引發思考,複習舊知識,在此基礎上由教師歸納總結出結論;

2、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從本節課的實際出發,使用多媒體教室,將許多地方用多媒體課件來表達,從而增強直觀效果。

(二)學法的指導

1、指導學生如何從本節的學習中掌握設計實驗的方法,2、指導學生在實驗中如何觀察現象、分析現象、分析問題、總結規律。

三、説教學過程

高中生物説課稿:《光合作用》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光合作用的發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三節第一課時的內容。教材呈現的是科學史教育,是對眾多科學家關於光合作用探究過程的簡介。但同時,教材介紹的經典實驗還藴含着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好素材。因此,對本節教材的再加工和深度開發,可以為高三實驗設計的教學奠定基礎,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精神,突出了生物學科重視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的學科特點。

2、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大綱要求,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 知識與技能: 通過研究經典實驗,從而認識人類探索光合作用的歷程;瞭解經典實驗的方法及結論;能説出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場所、條件等。

(2) 過程與方法: 體驗前人設計實驗的技能和思維方式;經歷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初步學會合作交流、建立模型、控制實驗條件、設置對照等方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科學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激

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培養學生敢於大膽質疑,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探究光合作用原料、產物、場所、條件的方法;瞭解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難點:光合作用發現過程中經典實驗的原理和方法;運用原理設計簡單實驗。

二、教法設計

課堂教學應該儘可能讓學生多動腦想、動手做、動眼看、動嘴説,讓學生親自去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參與課堂問題解決的習慣。所以本節課採用了“過程式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設疑質疑,引導學生觀察、分析並得出結論,使學生在積極參與的基礎上強化科學思維,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三、學法指導

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學習成功的必要條件,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進行指導,使其學會學習。結合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指導學生主要採用以下學習方法:

1、自學法

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生進行有目的、有側重地閲讀教材,自主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2、歸納法

引導學生對相關素材進行觀察、對比、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完善化。

3、討論法

創設課堂論壇,使學生具有展示自我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同時,在討論中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習慣。

四、教學過程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以知識為載體,思維為主線,能力為目標,我設計瞭如下四個教學環節:

(一)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國中已經學習過,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水和二氧化碳轉化成儲存着能量的有機物並釋放氧氣的過程”。這看似簡單的結論其實是許多科學家長期不懈探索的結晶。在探究光合作用的道路上,科學家們是如何做的呢?他們的巧妙做法對我們有何啟發呢?今天我們就循着科學家探究光合作用的足跡,學習科學設計實驗的方法,並初步揭示光合作用的奧祕。

(二)高屋建瓴,講授新課

首先向學生展示本節課的主題思路——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提出問題

作出假設

設計實驗

結果分析

得出結論

利用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統領本節課的教學,將教材介紹的經典實驗置於這個科學探究過程的共同模式中,使學生通過對經典實驗的學習和分析,初步建立科學探究的能力。

探究一:探究植物對空氣的影響——普里斯特利的實驗

提出問題

得出結論

結果分析

作出假設

設計實驗

植物可以影響空氣成分嗎?

植物可以影響空氣成分。

植物能產生動物呼吸和蠟燭燃燒所需要的氣體。

植物可以更新空氣(後來的研究表明“更新”的實質是吸收C02釋放O2)。

1、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將小鼠和點燃的蠟燭分別放在一個密閉的玻璃罩中,不久小鼠死亡,蠟燭也熄滅。

2、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將小鼠和點燃的蠟燭分別放在有綠色植物的密閉玻璃罩中,則小鼠不易死亡,蠟燭也不易熄滅。

普利斯特利的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問題:氧氣是植物在什麼條件下、在哪種結構中形成的呢?

探究二:探究綠色植物釋放氧氣條件和場所——恩格爾曼的實驗

提出問題

得出結論

結果分析

作出假設

設計實驗

黑暗中

明暗對照

光束對照

1、好氧型細菌在黑暗中是均勻分佈的;在光照下分佈在被光照射到的葉綠體的部位

2、好氧型細菌分佈在被極細光束照射到的葉綠體部位

光照下

植物釋放氧氣的條件和場所分別是什麼?

氧氣是植物在光照條件下由植物的葉綠體形成釋放的。

綠色植物產生氧氣需要光照條件,反應場所是葉綠體。

提出問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中的氧是來源於反應原料中的水還是二氧化碳呢?

探究三:探究光合作用釋放氧的來源——魯賓和卡門的實驗

提出問題

作出假設

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是來自於水還是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是來自於水(或者是二氧化碳)。

得出結論

結果分析

設計實驗

A氣體無放射性,B氣體具有放射性;而且等體積二者的質量比為8:9 。

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來自於水,而不是來自於二氧化碳。

以上三個實驗向學生展示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生應該能形成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在此基礎上,給學生提出自主探究的問題——以薩克斯實驗為素材,讓學生按照以上講述的思路,探究光合作用的其它產物。

課堂探究:光合作用的其他產物------薩克斯實驗

根據所給材料,按照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即: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結果分析→得出結論的思路,設計實驗證明“澱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

實驗材料:天竺葵、暗箱、燒杯、酒精燈、鐵架台、

黑紙片、蒸餾水、酒精溶液、碘液等

實驗步驟:

結果預測及分析:

解析:本實驗的學習是以探究式實驗題型的形式出現,同學們借鑑上面幾個實驗的方

法和原理,通過分組討論,不難得出相應現象、結果和結論,然後師生再共同總結歸納。這裏要強調實驗步驟設計的因果關係和需要注意的實驗細節,以及實驗原則的應用。

實驗步驟分析:

① 對正常植株暗處理

消耗原有營養物質

② 葉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

體現對照原則和單一變量原則

③ 光下再培養一段時間

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

④ 酒精加熱脱色

防止綠色對實驗現象的干擾

⑤ 用碘液處理脱色後的葉片

原理:碘遇澱粉變藍色

⑥ 觀察葉片顏色變化

薩克斯的實驗歸納總結:

提出問題

作出假設

設計實驗

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除氧之外還有什麼?

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還有澱粉。

碘液處理

酒精脱色

得出結論

結果分析

曝光一側的葉片經過碘液處理後變成藍色,而遮光一側的葉片經過碘液處理後不變藍。

植物在光合作用中產生了澱粉。

(三)梳理歸納,簡要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總結出了科學家進行實驗探究的一般方法和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結果分析→得出結論→再提出問題→……

結合教材中的四個經典實驗我們探究得知: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條件是光能;產物有澱粉和氧氣;而且知道氧氣中的氧全部來自於反應物水.

(四)反饋練習,作業延伸

1、如圖某植物經過暗處理後,其上的葉片再由光照射一段時間,然後脱色並用碘處理,結果有錫箔覆蓋的位置不變藍,而不被錫箔覆蓋的部位呈藍色.該實驗證明( )

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葉綠體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 ⑤光合作用合成澱粉

A.①②

B.③⑤

C.②⑤

D.①③

2.如圖甲是綠色植物在有光照條件下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的裝置圖;乙、丙和丁是另外三個實驗裝置圖.則驗證綠色植物是否在有光照條件下釋放出氧氣的對照實驗裝置圖和驗證在有光照條件下是否由綠色植物釋放出氧氣的對照裝置圖依次是( )

A、乙和丁

B、乙和丙

C、丙和乙

D、丙和丁

3、設計實驗證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實驗材料:天竺葵、暗箱、燒杯、酒精燈、鐵架台、

NaOH溶液、蒸餾水、酒精、碘液等

實驗步驟:

結果預測及分析:

此題的用意在於讓學生進一步熟悉實驗設計的基本思路,掌握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其學以致用意識。

五、板書提綱

高中生物説課稿:《光合作用》4

一、課前準備

先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課前準備好在教學中用到的多媒體課件。

二、引入新課

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光合作用的知識體系,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提問,並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引入光合作用的概念,從而引入新課。

三、講授新課

(一)講授光合作用的概念(演示多媒體課件)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着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氧的過程。

(二)講授光合作用的反應式

根據概念,導出光合作用的反應式:

引導學生分析光合作用的反應式,並把它和國中學習過的光合作用的反應式進行比較從中找出區別與聯繫。分析其中的原因,從而引入到光合作用的發現。

(三)講授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

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stley,1733-1804)在1771年所做的實驗,並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從而引入以下幾個著名的實驗。

1.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J,vonSachs,1832—1897)做的這個實驗:他把綠色葉片放在暗處幾個小時,目的是讓葉片中的'營養物質被消耗掉,然後把這個葉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過一段時間後,用碘蒸氣處理葉片,發現遮光的那一半葉片沒有發生顏色變化,曝光的那一半葉片則呈現深藍色。這一實驗成功地證明了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了澱粉。(邊演示多媒體課件邊分析實驗現象出現的原因,並引導學生注意科學家設計實驗的思路和方法,同時提醒學生在實驗中的應該注意的地方)

2.1880年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lmann)用水綿進行了光合作用的實驗:他把載有水綿和好氧細菌的臨時裝片放在沒有空氣的黑暗環境裏,然後再用極細的光束照射水綿,通過顯微鏡觀察發現,好氧細菌只集中在葉綠體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附近;如果上述臨時裝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細菌則集中在葉綠體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圍。他的實驗證明了:氧是由葉綠體釋放出來的,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邊演示多媒體課件邊分析實驗現象出現的原因,並引導學生注意科學家設計實驗的思路和方法,同時提醒學生在實驗中的應該注意的地方;然後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提問,並結合學生的回答利用多媒體向學生講解恩吉爾曼的實驗巧妙之處)恩吉爾曼的實驗巧妙之處A用水綿作為實驗材料。水綿不僅具有細而長的帶狀葉綠體,而且葉綠體螺旋狀地分佈在細胞中,便於觀察和分析研究。B將臨時裝片放在黑暗並且沒有空氣的環境中,排除了環境中光線和氧的影響,從而確保實驗能夠正常進行。C選用極細的光束照射,並且用好氧細菌進行檢測,從而能夠準確地判斷出水綿細胞中釋放氧地部位。D進行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的對比實驗,從而明確實驗結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3.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n)和卡門(n)採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了這個問題。他們用氧地同位素--18O,分別標記H2O和CO2,使它們分別成為H218O和C18O2,然後進行兩組光合作用實驗:第一組向同種綠色植物提供H218O和CO2;第二組向同種綠色植物提供H2O和C18O2。在相同的條件下,他們對兩組光合作用實驗釋放的氧進行了分析。(利用多媒體課件分析這兩組實驗並從中得出結論,最後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簡單介紹一下示蹤元素及同位素標記法。)

四、結束新課

簡單回顧一下本節課所學習的內容

五、佈置作業

思考題:這些科學家為什麼會成功?我們在今後的學習中應該學習他們的哪些方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ngwu/q3re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