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生物 >

七年級生物教案下冊優秀

七年級生物教案下冊優秀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生物教案下冊優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生物教案下冊優秀

七年級生物教案下冊優秀1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舉例説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2、嘗試提出問題,作出假設。3、進行關於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設計和操作。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培養學生質疑、求實、創新的科學態度和精神。激發學生的生物學興趣。

3、能力方面:嘗試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分析推理,進行關於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設計和操作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説明探究實驗的基本方法和一般過程。

2、讓學生知道細胞與外界溶液一起可以構成一個滲透系統。

3、舉例説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教學難點

1、如何提出問題,做出假設。

2、如何設計實驗過程(材料、實驗用具、試劑的選擇,實驗結果的預測等)。

3、理解細胞膜不僅是半透膜,還是選擇透過性膜。

教學過程

【導入】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引言:同學們回憶一下讚美蓮藕的詩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蓮藕生長在污濁的泥土中卻能從環境中獲取蓮藕細胞生命活動需要的營養物質,如水、氧氣、礦物質等,而蓮藕細胞不需要的物質分子則不能進入。到底是什麼控制物質分子進出細胞?(細胞膜)物質分子是如何跨越細胞膜輸入和輸出細胞的?(引出本章課題)

今天,我們先以水分為例,共同探究水分是怎樣通過細胞膜進出細胞的。(引出本節課題)

【活動】“問題探討”

(1)演示實驗:一滴紅墨水滴入到清水中,會出現什麼現象?

學生觀察並回答。

(2)提出探究問題:如果兩種不同的溶液被一層半透膜隔開,結果又會怎樣?

演示:滲透作用的實驗現象。

教師和各實驗小組代表課前做好該實驗,實驗的內容設置如下:

①燒杯中是清水,漏斗內是30%的蔗糖溶液,兩種不同的溶液被一層玻璃紙(半透膜)隔開,實驗開始時,漏斗內外的液麪在同一水平面上,靜置2h後,漏斗內的液麪有何變化?

②用一層紗布代替半透膜,其它的均與①相同,漏斗內的液麪有何變化?

③用一層塑料布代替半透膜,其它的也與①相同,漏斗內的液麪會有什麼變化?

④若漏斗內外均是同濃度蔗糖溶液,情況又是怎樣的?若漏斗內外都是清水呢?

第1小組學生介紹演示實驗①,展示實驗現象。

(3)提出討論問題

問題:為什麼漏斗內的液麪會上升?

多媒體動畫演示,引導學生思考。

師生總結:水分子從數量多的一側向水分子數量少的一側擴散,也就是説:水分子是順着相對濃度梯度跨膜運輸的,這種現象稱為滲透作用。這個裝置叫滲透裝置。

第2、3小組學生介紹演示實驗②、③,展示實驗現象。

教師及時引導學生思考:比較①②③組我們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第4小組學生介紹演示實驗④,展示實驗現象。

通過比較①④我們又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學生總結上面兩個結論得出滲透作用發生的條件:

a要有半透膜;b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存在濃度差。

【講授】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類比滲透裝置與細胞,提出問題: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嗎?

從生活中的例子入手,例如,當我們吃比較鹹的食物時,如醃製的鹹菜、連續嗑帶鹽的瓜子等,你的口腔會有什麼感覺?引出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引導學生作出假設:動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

設計實驗,驗證假設(學生完成)。動物細胞的細胞膜相當於半透膜,動物細胞的細胞質是動物細胞內的液體環境。將哺乳動物的紅細胞分別放在濃鹽水、生理鹽水、清水中,觀察紅細胞的形態。

預期結果(學生完成):紅細胞在濃鹽水中失水皺縮,在生理鹽水中保持原有形態,在清水中吸水膨脹。

圖片展示:水分進出哺乳動物紅細胞的狀況。

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學生完成):

當細胞內溶液濃度﹥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吸水

當細胞內溶液濃度﹤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失水

當細胞內溶液濃度=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形態不變

動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水進出細胞是順相對含量的梯度,通過滲透作用進行的。

【講授】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教師提出: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情況又怎樣呢?

例如,在日常生活裏,夏天家裏做涼伴黃瓜時有水出現,醃蘿蔔條時灑上一些鹽會出水;而賣菜的阿姨經常向青菜上灑水,青菜變得硬挺,説明植物細胞也會吸水和失水。

教師引導:我們要善於從生活中的現象發現新的問題,提出問題。許多科學家的發現並不都是從實驗中得到,更多的是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發現問題的。愛因斯坦曾經説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提出問題

教師:從生活中的現象,結合上面這些例子,你可以提出什麼問題?

①植物細胞能吸水和失水嗎?

②植物細胞在什麼情況下會吸水和失水?

③植物細胞是不是一個滲透系統,哪些結構相當於半透膜?

篩選值得探究的問題:植物細胞在什麼情況下會吸水和失水?植物細胞是不是一個滲透系統,哪些結構相當於半透膜?

提出了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後,我們如何去研究它呢?

●作出假設(以下以“探究植物細胞中哪些結構相當於半透膜”為例)

⑴作出假設:當一個問題提出後,我們必須結合已有的知識或經驗(必要時還要查找資料)分析問題,並且作出嘗試性的回答,這種嘗試性的回答稱為“作出假設”。

教師圖片展示:“成熟植物細胞結構圖。”

提供信息:①成熟植物細胞具有中央大液泡,佔整個細胞很大比例,因此成熟植物細胞內的液體環境主要考慮液泡中的細胞液。

②原生質層:包括細胞膜和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教師引導,學生作出假設:假設原生質層相當於半透膜,也可以假設細胞壁相當於原生質層,或者假設原生質層、細胞壁兩者都相當於半透膜。

各個小組可能會提出不同的假設,應引導學生講述理由,最後確定一個較合理的假設:原生質層相當於半透膜。

⑵預測實驗結果:

當細胞液濃度﹥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吸水;

當細胞液濃度﹤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失水。

教師可以適當補充:細胞液中的水分流失,使細胞壁和原生質層都出現一定程度的收縮,但由於原生質層的伸縮性比細胞壁的伸縮性大,當細胞不斷失水時,原生質就會與細胞壁分離開來,也就發生質壁分離。將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放入清水中時,會發生質壁分離復原。

七年級生物教案下冊優秀2

【教學目標】

1.知識:

(1)説出皮膚的結構組成,並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些術語;

(2)理解皮膚的排泄功能。

2.能力:

(1)運用顯微鏡觀察皮膚的結構,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區分能力;

(2)在教學創設的情境中,培養創新意識和發散思維能力;

(3)通過學習切實體會皮膚與日常生活的關係,增加生活常識和技能,並學會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初步培養生活自理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通過課堂中開展的活動,培養快速處理信息,靈活進行口頭表達與交流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顯微鏡觀察瞭解皮膚結構的方式幫助學生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看待和分析問題。

(2)通過對皮膚結構和衞生保健知識的學習,關注生活,熱愛生活,充分認識生物學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並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3)通過介紹我國有關科學技術成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皮膚與汗液分泌。

課時:一課時。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它有多項功能,與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聯繫緊密。但由於教材將本節安排在“人體廢物的排出”這章進行介紹,所以教學設計中應以排泄功能為主線來介紹皮膚的結構與功能。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皮膚的結構”,雖然在顯微鏡下較易觀察,但學生可能不易區分表皮、真皮及皮下組織,需要教師點撥引導;“皮膚的排泄功能”部分,由於學生對“汗液的形成和分泌”,缺乏感性認識,因此是本節課的難點,可以藉助CAI。

本課教學先以學生們較熟悉的宏觀世界“城市垃圾的清理”作為類比使學生了解人體代謝廢物及時排出的重要性。同時提問“人體可以通過哪些途徑排出體內代謝廢物?”

[學生回答]①通過呼吸系統以氣體的形式排出體外;

②通過泌尿系統以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

③通過皮膚以汗液的形式排出體外。

藉機回顧前面學習的兩種排泄途徑,同時引入今天“皮膚”的內容。

【新課導入】師:有人説:“皮膚我很熟悉呀!一人一張嘛”(以輕鬆的話題開局)那麼,同學們能不能列舉一些描寫皮膚的詞句?(請同學列舉)

學生爭相發言:白皙、黝黑;皮厚如牆;油光滿面;汗流滿面;“白裏透紅,與眾不同”;“只留青春不留痘”;“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教師含笑而言:剛才同學們列舉的詞句十分生動有趣(給以肯定),可是細細想來,這些詞句中,還隱含着關於皮膚的一系列問題(話題急轉),比如,皮膚常年暴露在外,接觸許多細菌,為什麼不腐爛變質呢?有人膚白勝雪,有人皮黑似炭,人體的膚色為何會有不同?長“青春痘”是什麼原因?人為何會出汗?(一連串發問,引起學生思考)這些無疑都與皮膚結構有關!

一、皮膚的結構

[活動]觀察皮膚的結構

(1)學生觀察顯微鏡下皮膚切片,獲得有關皮膚結構的感性認識;

(2)對照大屏幕上皮膚構造圖,辨別皮膚各組成部分;

(3)出示3個由淺入深的問題引導學生有意識的進行觀察探究:

①皮膚有哪些結構?

②皮膚各部分結構有什麼特點?

③推測各部分結構功能。

[注意事項]①教師巡視指導;

②請學生注意物鏡與載玻片的距離,以防壓碎;

③觀察完後,交回切片顯微鏡,做好實驗收尾工作。

請學生對照屏幕上的皮膚結構示意圖,説出皮膚的結構和細胞排列特點,推測有何功能。展示課件,小結皮膚的結構,並引導學生由結構認識功能。

皮膚的結構:表皮--角質層,生髮層

教案在今天推行素質教育、實施新課程改革中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教師的教學活動中起着非常關鍵的作用。下面是一篇七年級年級第二學期生物教案,歡迎各位老師和學生參考!

學習目標:

1、描述根的生長和枝條發育的過程。

2、運用測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長最快的部位。

3、瞭解枝條的生長過程。

知識回顧

1種子萌發的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粒種子萌發時,首先要吸收_____。_______或_____中的營養物質轉運給______________________。隨後,________發育,突破種皮,形成_____。胚軸伸長,胚芽發育成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幼根的結構有哪些?

2、芽的結構有哪些?

3、什麼是居間生長?

自主學習

1、根生長最快的部位是______。

2、根的生長一方面要靠增加____________,一方面要靠___________。

3、萬千枝條及其綠葉都是由_____發育成的。芽在發育的時候,分生組織的細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條,它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組成,枝條上的`_____又能發育成新的枝條。

4、小麥、水稻、竹子等一些植物,可以通過_____使莖急劇長高。

5、“小麥清明拔三節,新筍一夜成高竹”就是對_________的形象描述。

當堂練習

《基礎訓練》P15—P18

植株的生長導學案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運用觀察的方法探究植物莖的生長過程,並能用相關的知識解釋。

2、讓學生知道年輪形成的簡單過程

3、知道植物的生長離不開無機鹽。

知識回顧:

1、根生長最快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

2、根的生長一方面要靠分生區增加____________,一方面要靠伸長區___________。

自主學習

(小組完成實驗,按1——3步驟進行)

1、取一段柳樹的枝條,肉眼觀察看它有幾部分組成。

2、用解剖針扎一紮橫切面上的質部和髓,試試哪部分最堅哽哪部分較疏鬆?

3、用手剝一剝樹皮,試一試能不能剝掉,剝去樹皮後用手摸一摸內側有什麼感覺?

探究釋疑,合作交流

4、木本植物莖的結構以及形成層的特點。

5、什麼叫年輪?年輪是怎樣形成的?我們怎樣推測樹木的年齡?

6、植株的生長需要的營養物質有哪些?缺乏時會怎麼樣?

七年級生物教案下冊優秀3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特徵》這節課是本套教材的開篇內容,它交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從而為本學科指出了研究的對象。本節內容的呈現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避免了從理論到理論的弊端,從而召示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將發生很大的變化。由此可見,本節內容在教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學生能舉例説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珍愛生命的情感。

3、教學重點

(1)學生能夠舉例説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增強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

4、教學難點

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討論的組織

二、學情分析

本節的授課對象是還帶着稚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的七年級新生,他們還不懂什麼是生物學,雖然具有一些國小自然課基礎,但對生物的特徵只具朦朧的認識,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不強。

三、説教學方法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討論法、探究法。把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東西拿來做教具,充分設疑,調動學生主動思考,引導學生認識生物,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生物的特徵,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主,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

四、説學習方法

學生以小主為單位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五、説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目前我校還沒有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基於這種實際條件,我一實物為教具,準備大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實物,及一些圖片。

2、學生準備:學生準備實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蟲,水瓶等

六、説教學過程

1、小組競賽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一開始上課,先進行一個小組競賽,教師把師生課前準備的實物放在一起,要求各小組把它們分成生物和非生物兩類寫在紙條上,看哪組正確率,然後排列名次。這種導入新課的方法,抓住了七年級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既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又增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而且能提高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能力。

2、充分質疑分析討論暢所欲言

從上面的競賽內容,順理成章地提出本節課要討論的重點問題(1)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徵?

然後分小組進行討論,討論後全班交流,讓所有的學生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這樣不僅有利於解決問題,還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鍛鍊,真正體現新課標的面向全體學生的宗旨。通過這一過程,教師收集學生的正確觀點,糾正學生錯誤觀點,使生物的共有特徵在學生頭腦中漸漸清晰,以利於接下來的教學的`順利進行。

3、舉例和討論突破重難點

通過以下的教學過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徵,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從而突破本節的重難點。

(1)小組討論:人為什麼要吃飯?動物都要吃東西嗎?植物也“吃飯”嗎?它們吃什麼?這些都説明了什麼問題?

問題一出,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紛紛亮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還爭得面紅耳赤。這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在輕鬆愉快中獲得了知識,最後在教師適當的講解下各小組達成共識,得出結論: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小組討論:人為什麼要大小便?動物都要排出體內的廢物嗎?動物還有哪些排出廢物的途徑?植物是怎樣排出廢物的?這説明生物都有什麼現象?

通過學生的討論,最後得出:生物都要排除體內的廢物。

(3)小遊戲、小討論:拿東西在小組成員眼前晃一下,他會怎樣?或拿東西想打他的頭,他會怎樣?為什麼會這樣?植物會對刺激做出反應嗎?怎樣證明你的説法?

對這些現象的原因,學生能解釋的很少,而且解釋的也不夠到位,特別象植物對刺激有明顯反映的例子少。這時教師做適當的解釋得出結論即可。更多的疑問作為質疑留給學生,激發學生繼續學習和探究的慾望。最後總結出:生物能對刺激作出反應。

(4)小競賽:

舉例説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組舉的多。誰能説出生物體是有什麼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長大嗎?

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回答這些問題,比誰的知識豐富,誰為小組作出的貢獻大。由此啟迪學生,平時要多用功學習,將來才有勝過別人的希望。“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喚醒、激發、鼓舞”,在學生熱情高漲的時候,由學生總結出:生物都能生長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什麼樣的,學生並不清楚,由此設疑,為以後的學習設下伏筆。

(5)學生討論:

小貓掉到水裏,長時間出不來會淹死,死亡原因是什麼?植物也要進行呼吸嗎?由此你得到什麼結論?

通過學生分析討論,讓學生把所知道的告訴給其他同學。通過表達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得出: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學生知識有限,只要求知道什麼是呼吸,而不能對呼吸進行深入地探究。

4、課堂小結課後延伸

通過以上的學習,讓學生總結出生物的特徵,教師板書。

同時提示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麼是生物,如果你對課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徵有什麼不同意見而需要補充和建議的話,課後可以進一步觀察生物,查閲相關資料。

5、課堂練習

小組間舉出不同的例子,相互提問是生物還是非生物,教師做裁判。

七、説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呈現生物的六個特徵

第一節生物的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體內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七年級生物教案下冊優秀4

重點:種子的萌發條件

難點:種子萌發需要外界條件的原因,以及種子萌發時內部物質的轉化。

手段: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分析得出結論為主

設計思想:

採取觀察討論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提前在課下進行實驗,讓學生從實驗的現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分析,適當給以提示,最後由學生觀察由教師完成課本上的有關實驗,歸納出種子萌發所需要的條件。關於種子萌發過程,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前實驗進行觀察,並通過教師準備的實驗材料及掛圖來描述,最後教師可以提出一個關鍵的問題:一粒飽滿的且胚完好的種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條件下是否一定能夠萌發成幼苗?從而將話題引入種子的休眠和壽命的問題中。

教學過程:

(課前可提前一至兩週的時間,讓學生思考種子萌發的條件是什麼?並隨機的發給學生一些種子,讓其根據自己的經驗,讓種子萌發。觀察其萌發過程中的變化,並對實驗的過程進行記錄。)

一、導入:

提出問題:

1、説明種子的各部分結構及其作用是什麼?

2、種子中含有哪些物質?

3、如果你是農民,你會選擇什麼樣的種子種在田裏?

組織學生回答問題。

總結,並引入課題:

種子裏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這是種子能夠發育成幼苗的內部條件。那麼,是否種子具備了這些自身的內部條件就能萌發成幼苗呢?種子的萌發還需要什麼條件,種子又是怎樣萌發成幼苗的,這些內容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問題。

二、講授新課:

(一)實驗: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

1、組織學生彙報課前的實驗設計及結果分析。

2、分析學生的實驗,指出其中不科學或不準確的內容,如“學生很容易認為陽光也是種子萌發的必要條件之一”。

3、引導學生分析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有哪些,並設計對比實驗。

4、組織學生觀察教師提前完成的實驗結果,並對其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5、總結:

根據對實驗的結果分析,得出結論: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是:適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氣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種子萌發時還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響,如:光照條件、酸鹼性等。

(二)種子萌發的過程:

1、組織學生彙報課前實驗時對種子萌發過程的觀察記錄。

2、出示種子萌發過程的錄像或課件,組織學生觀看。

3、教師結合種子萌發的實物進行總結:

菜豆種子的萌發過程:

(1)種子吸水後,體積脹大,種皮脹破。

(2)胚根首先伸長,突破種皮,發育成幼根。

(3)子葉以下的胚軸伸長,帶着兩片子葉伸出土面。

(4)子葉分開,黃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漸變綠,發育成莖和葉。

玉米種子萌發的過程:

(1)種子吸水後,胚根先從種子裏伸出,發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護伸出土面,子葉留在種子裏。

(3)胚芽鞘裏的胚芽長出新葉。

4、提出問題:"以上介紹的種子萌發的.過程只描述了種子外部形態的改變,那麼在種子萌發的過程中其內部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實驗:請幾位學生分別嚐嚐萌發的小麥種子和乾燥的小麥種子,有什麼不同感覺。

請參與實驗的學生介紹自己的感受。

教師總結:

萌發的種子有甜味,乾燥的種子沒有甜味。

啟發學生分析討論出現這種實驗現象的原因。

組織學生髮言。

總結:

幹種子裏的澱粉沒有發生轉化,不含糖分;萌發的種子裏的澱粉已轉化為糖,所以有甜味。由於澱粉不溶於水,所以必須轉變成能溶於水的糖後,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種子中子葉裏的營養物質經轉化後運送給胚芽、胚根和胚軸;玉米種子中胚乳裏的營養物質經轉化後由子葉吸收轉運給胚芽、胚軸和胚根。

(三)種子的休眠和壽命:

1、提出問題:“我們家中貯存的種子,並不都能萌發。這是什麼原因呢”?

2、組織學生分析原因(提示:(1)種子是由細胞構成的,有生命的。(2)種子形成多數是在秋季。)

3、總結:

種子是具有一定壽命的,所以存放時間過長的種子有可能已經死亡。而剛成熟的種子也不能萌發,是因為它們正處在休眠時期,這是種子在形成後,對寒冷的冬季適應的結果。

4、出示實物投影,介紹種子發芽率測定的方法。

三、鞏固:(如時間不夠,可做為課下練習)

1、我們吃的綠豆芽,主要是由種子的哪部分發育而成?

2、子葉出土與不出土的種子,在播種時深度上有什麼不同?

板書設計:第三節種子的萌發

一、種子萌發的條件:

1、自身的條件:胚是完整的,並且是活的。

2、外界的條件:適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氣和水分

3、影響種子萌發的其他因素:

二、種子萌發的過程:

胚根發育成根

胚芽發育成莖和葉

子葉或胚乳提供各部分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

三、種子的休眠和壽命:

探究活動

探究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

材料用具:

取飽滿健壯的紅皮小麥種子和白皮小麥種子若干粒,刀片一個,鑷子一個,培養皿4個,衞生紙若干張,清水,標籤,膠水等。

實驗步驟:

(1)浸種使小麥種子萌動。

(2)將萌動的紅皮小麥200粒和白皮小麥200粒分別放在標有1號和2號標籤的培養皿中,觀察它們的發芽率。

(3)將萌動的紅皮小麥20粒和白皮小麥20粒,分別切下它們的胚,分別放置胚和胚乳部分。

(4)將切下的10粒紅皮麥種和10粒白皮麥種的胚,分兩部分放在標有3號標籤的培養皿中,觀察它們的發芽率。

(5)將切下的10粒紅皮麥種和10粒白皮麥種的胚乳部分,分兩塊放在標有4號標籤的培養皿中,觀察它們的發芽率。

①3號培養皿中的兩種小麥胚能不能長成幼苗?。

②4號培養皿中的兩種小麥胚乳能不能長成幼苗?。

③設置1號和2號培養皿的意義是什麼?。

④試根據探究性實驗的結果,説明種子的胚和胚乳在種子萌發過程中,各起什麼作用?

⑤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是什麼?

⑥有興趣的同學可將紅皮小麥的胚"嫁接"在白皮小麥的胚乳上,或把白皮小麥的胚"嫁接"在紅皮小麥的胚乳上,在適宜的條件下培養,並觀察結果,對結果進行討論。

七年級生物教案下冊優秀5

教學目標

1、描述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説出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2、運用調查的方法瞭解當地或我國某地的植被狀況。

3、闡明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重要意義。

4、設計綠化校園的方案。

5、形成愛綠、護綠的意識,積極參加綠化祖國的活動。

重點和難點

重點:懂得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意義,並能積極地參與美化祖國的活動。

難點:喚起學生的危機感,激發起學生愛綠、護綠的保護意識。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材分析

本章的教學重點主要不是知識目標。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在瞭解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和麪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認識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重要意義,形成愛綠、護綠的意識,積極參加綠化祖國的活動。

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組織好調查、設計和課外實踐這三個學生活動。這三個活動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和相關技能的訓練,具有重要意義,要認真組織實施。還要特別關注在活動中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本章是這冊教材的最後,時近期末。所列調查和設計活動,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也為教師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提供了方便。因此,應把評價一併考慮在教學實施之中。

教師可組織學生自學有關植被類型的知識。例如,通過錄像和幻燈片等媒體,讓學生了解各種植被類型,描述各種植被類型的特點。從動態的角度演示我國(或某地區、或家鄉)植被的變化情況,為學生提供其他資料,便於學生討論我國植被資源面臨的主要問題。可以進行橫向比較(通過觀察各國的植被分佈地圖,讓學生粗略計算,並列表比較我國與其他國家人均佔有綠地或森林的面積,或者我國不同地區人均佔有綠地或森林的面積),也可以縱向比較(通過計算、列表比較建國以來各時期我國人均佔有綠地或森林的面積)。或者組織學生撰寫、宣讀小論文,開小辯論會,瞭解我國植被破壞的.嚴重程度,喚起學生的危機感和保護意識。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一、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

六種植被的特點及與周圍環境的關係

4人小組合作進行自主性學習活動,觀察書上插圖,結合經驗互相交流,在教師引導下進一步分析本地情況。

創設問題情景,出示圖片,指導學生自學,然後組織全班交流,作為一員參與交流,對交流做引導、點評,保證交流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二、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1、我國森林資源貧乏,屬少林國家,並且資源分佈不均勻

4人小組合作粗略計算,然後進行橫向比較(各國森林面積和人均佔有綠地面積)或縱向比較(建國以來各時期我國人均佔有綠地或森林的面積),通過比較發現問題,分析原因。

出示表格(如各國植被情況數據),引導學生進行活動,組織交流,並作出評價。

2、我國森林面積和草原面積日益減少,並呈現退化現象

先看一看,想一想,然後4人小組議一議,之後以“假如我是一棵樹,我想説……”為題進行角色模擬,進一步表達感情。

播放一段森林受到破壞的錄象,然後組織學生討論和交流,引導學生進行創意性角色模擬,激發學生情感。

三、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1、植被資源可持續發展對策

(1)依法治林,加強資源保護,例如:《森林法》、〈草原法〉、〈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

(2)加強造林綠化進度,提高綠地面積及造林質量。

4人小組合作調查綠化活動開展情況,寫出調查報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與同學交流。

講述有關國家採取的策略,課前引導學生調查,組織學生互相交流和學習。

2、意識的提高

從自身作起,提高意識,關心綠化,積極參與植樹造林活動

結合時事(如2008年奧運會主題),4人小組合作討論準備為奧運會做點什麼。

引導討論,組織交流,激發學生情感。

進一步增強愛護植被和熱愛學校的情感

“綠化校園”設計活動

課前4人為小組,調查校園內植物的品種及分佈情況,其他的建築情況,畫出草圖,並表明各自的位置,瞭解有關的園藝知識,然後討論,設計出方案,製出美化環境平面圖。

佈置設計內容及目的。指導學生開展活動,提出評價方案,指導學生辦專刊,進行展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ngwu/r5w2o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