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文化 >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

現如今,大家都寫過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的科學研究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論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校園文化建設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1

摘要:當今社會,青少年羣體尤其是在校大學生,無論是在傳統文化和當代文明之間,抑或是在西方文明和東方文明之間都存在猶疑和顧慮,都面臨着一個選擇,往往這種選擇會讓大學生遲疑、拿不定主意。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性已經獲得了全社會的關心,因為這一羣體是祖國的未來,但是在他們中,思想上存在問題的不在少數。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奇葩之一,其自身飽含的哲學思想,不僅能夠幫助大學生修身養性,褪去浮華和稚嫩,變得更加穩重和成熟,此外,茶樹自身的精神對於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來説也會逐漸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過於落後,基本上起不到預期的效果,形同雞肋。將茶文化引入到大學生的思想教育中去,不僅能夠創新教育方式,同時更能傳播中華優秀文化。本文旨在揭示目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並引入茶文化的概念,就茶文化如何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互動做出簡單的探討。

關鍵詞: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互動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1.1教學內容理論性較強,學生存在普遍的理解問題

經過調查,我們發現一個我們不太願意接受的事實:實際上,我國高校已經對在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所重視,但問題在於即便採取了措施,卻收不到預期的效果,因為學生對於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大多數都表明存在理解問題。大學生對於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存在理解問題這一現實我們應當分開來看,才能分析出其中的具體原因:第一,從大學生自身找苗頭。大學生毋庸置疑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理解方式,但這個理解方式尚未成熟,因此,對於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這個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難以消化,其次,大學生對於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沒有足夠的興趣,或者説重視程度不夠,長期不認真導致跟不上;第二,從學校和課堂的角度出發,學校過於重視理論知識,沒有考慮到教學方法是否存在問題,只將自己的關注點投放在知識的灌輸上,形成了上述的結果。

1.2思想政治教育過於強調課堂,忽視了實踐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這件事,説實話,言傳身教比課堂灌輸有用得多,親身實踐比言傳身教有用得多,而我們現在的高校採取的是下下策。高校普遍已經開始了相關的課程來對大學生的思想體系進行引導和指正,其目的在於幫助大學生及早形成積極向上的三觀和人生態度。但是這種急於求成、揠苗助長的方式將學生禁錮在課堂裏無法讀死書。除了理論知識的傳授以外,社會實踐在這裏可能扮演着更為重要的角色。很多細小的道理書上説多少遍,對我們來説可能都是過眼雲煙,但是一旦自己親身體驗過則會變成永遠忘不了的教訓和經驗。因此,除卻理論知識的教授外,高校應該將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課時用來組織進行社會實踐上,讓學生在實踐中尋找到自己的人生。

1.3教師過於依賴課本,缺乏課外素材的引證

現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在課堂裏進行的,因此,學生能夠受到健康思想教育的時間基本集中於課堂,這時候,如果課堂的氛圍死氣沉沉、沒有趣味性,那麼結果可想而知了。而現實恰恰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課教師過分依賴課本,缺乏課外素材的引徵,更不必去談論趣味性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這東西是死的,學生自己粗略的瀏覽一下就瞭解了個大概內容,這時候教師如果還過分強調這方面的內容就很容易讓學生失去興趣,教師真正應該做的是將課堂上的理論知識和社會上的新鮮事、熱點甚至自己身邊的小事、趣事結合起來,同時,當然也可以列舉古今中外的事例,但要保證這些案例一定不是滿大街的老話題。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茶文化之間的關係

2.1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分析

大學生是社會上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羣體,肩負着建設祖國、建設民族的偉大歷史重擔,少年強則中國強,他們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偉大中國夢的美好藍圖能否實現完全依賴當代大學生的能力和素養。但是由於大學生依然是學生,雖然他們大多數是成年人,但是由於人生閲歷的淺短、社會經驗的匱乏,導致他們的思想和看法存在幼稚和不成熟的地方,而高校基本上算是學生繼續受教育的最後一個階段,這個階段如果不能夠將這些不成熟的、幼稚的想法剔除,那麼這些消極的態度就會伴隨大學生走出校園甚至伴隨終身。而且,正是由於他們思想上的不成熟,導致他們及其容易受到社會腐朽思想的毒害,當今社會面臨的誘惑太多,一旦大學生走入歧途,傷害的不僅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家庭,甚至是整個社會的損失。因此,在這個關鍵性的時刻,高校着實有必要進行學生們的思想政治教育。

2.2茶文化的內涵

茶在我國已經有超過五千年的歷史,它基本上和華夏文明保持高度的一致,換句話來説就是自從有了華夏文明,就已經誕生了茶文化。對於茶文化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神農嘗百草,茶作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無論是在歷史地位還是現實意義上都舉足輕重,其中飽含的文化,更是我國傳統文化不可割捨的瑰寶之一。翻閲歷史我們發現,中國茶道的創始人,《茶經》的作者,被奉為茶聖的陸羽,將唐以前的茶文化經過畢生的總結,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首先,茶的特性温和,想要真正喝一杯茶,是需要花費一點兒功夫的,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如果你不夠耐心,最後的茶也就不會達到你的期待,因此,要麼不喝、要麼耐心。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為了喝上一杯好茶,就會耐下性子來。一旦人們沉下心來,浮躁的情緒就會淡化,要知道,在這個紛雜的社會保持一顆平淡的心是多麼的不易而寶貴。這不正是儒家的和諧思想嗎?在品茶的過程中幫助大學生培養耐心遠比在課堂裏滿堂灌有效。其次,茶葉在水中慢慢張開,然後將水的顏色進一步改變,這一個過程是相當微妙的,我們大學生在觀察這一過程時,看到的不僅是表面的變化,更是整個大自然的變化,這就是道家思想裏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2.3茶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茶文化本身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瑰寶,因此,對於茶文化的學習實際上就是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學習,是提升自身文化修養的重要方式。茶文化中飽含的精神、氣節以及茶樹自身的環境選擇、與惡劣天氣對抗對大學生來説都有一定的激勵效果,都是對於精神世界的塑造和穩固。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幫助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讓大學生無論走到哪裏都不能忘記自己的民族和國家,就像泰戈爾説的那樣,無論黃昏拔樹的影子拉得多長,它總和它的根連在一起。而且,當今社會浮躁之風愈演愈烈,人們很難靜下心來讀書學習,對於傳統文化的學習顯得更為珍貴。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更是為了重塑大學生的思想,幫助他們養成一個積極向上的三觀和思考方式。這兩個目的和茶文化的初衷不謀而合,因此,將茶文化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來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3茶文化對於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分析

3.1茶文化有助於當代大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的思想

茶文化對於大學生的教育意義是深遠的,最後達到的效果絕對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它在我國具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簡單的飲茶、泡茶以及茶藝中都濃縮着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包含着無數前人的人生態度和處世觀點,這種茶的精神在當今社會已然具有不滅的啟發精神。當今社會物慾橫流,大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難免思想受到嚴重的撞擊,自己的三觀也逐漸開始動搖,甚至會被外界的消極文化、負面思想所左右,在新時代下,對於大學生思想政治的教育顯得重要而迫切。中華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但似乎在當代大學生羣體中並沒有得到相應的繼承與發展,甚至被越來越多的人淡忘,這是一件遺憾的事情。茶文化中飽含的精神和氣節能夠有效幫助大學生重新塑造自己的人格和思想,發展成為新時代的有為青年。

3.2茶文化有助於大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

茶文化對於當代大學生素質的提高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個人修養的提高,個人境界的昇華。有句話説,我們不止是我們肉身,我們更是閲歷、讀過的書、看過的風景、見過的人的總和。簡單來説就是,我們的經歷和過往完成了我們。對於茶道的學習會讓我們逐漸培養出淡定的個性,讓自己在紛亂的世界中尋找到自己的方向不至於迷失了自我。其次,茶文化對於大學生素質的提高還包括思想道德的提升。茶樹與惡劣環境鬥爭的堅忍不拔、茶葉多功能卻不炫耀的低調都會逐漸變成大學生的一部分,都會成為他們的品格。

3.3茶文化有助於大學生平心靜氣,褪去浮躁

喝茶可能是一件很快的事情,抓一把茶葉放進杯子裏,然後倒熱水,一共五秒鐘的事情,但是品茶則不是一件易事,它是一門學問,前者是“飲牛飲馬”而不是品茶。當今社會是一個快節奏的社會,人們心中充滿了慾望和利益,浮躁充斥着人心。大學生手機不離手的現象早已經不是新鮮事了,雖然沒有走出校門,但是社會上的壞風氣卻學得比誰都快。茶文化裏講究的天人合一原則,就是要讓人沉下心來去讓靈魂得到應有的休息。我們現在都崇尚讀書和旅行,因為這二者能夠讓人看到自己生活中缺少的部分,能夠讓心靈得到滌盪,品茶亦如此。在所有人追名逐利的時候,你靜下心來思考,你會發現事情有很多個角度,放慢腳步有時候走得更遠。

4茶文化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研究

4.1有助於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隨着我國大門的打開,西方文明像洪水一樣湧進我們國家,這種進入是沒有辦法經過篩選的,因此,無論是好的內容還是消極的內容都一併進入。這時候我國的傳統文化就受到了嚴重的衝擊。首先,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曆史的國家,歷史的變遷和沉澱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寶貴財富,古老世界的文明尚且能夠流傳至今的只剩下華夏文明。其次,我國是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目前來看在世界範圍內是受到孤立的。上面兩點表明我國和其他國家不一樣。要想保證自己的獨特性,就一定要對自己的文化進行繼承和發展,否則就會成為歷史的塵埃,被忘卻。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茶文化的學習在當今世界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4.2有助於大學生養成全面的價值觀

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幫助大學生養成正確的價值觀,教會學生明辨是非黑白,讓他們明白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我們應該做什麼,我們不應該做什麼。這個階段的教育至關重要,很可能會伴隨終生。茶文化中藴含的哲理和精神氣節像是一本無形的教科書,佇立在那裏,用它的生命在詮釋着艱苦樸素、謙虛低調、堅忍不拔等等概念。茶文化裏,茶葉不僅能給人帶來身心的愉悦,而且還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此外,還具有多重其他功效,如防癌等等,但是它卻沒有通過妖豔的花朵來炫耀自己的功績,這一點給當代大學生的啟示就是在社會生活中我們應該多奉獻少索取,這樣的價值觀導向比傳統的教科書有用得多。

參考文獻

[1]朱生東,趙蕾,董慧君.黃山市茶文化旅遊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雲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1):20-24.

[2]景慶虹.論中國茶文化海外傳播[J].國際新聞界,20xx(12):69-75.

[3]蔣豔.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福建茶葉,20xx(12):227-228.

[4]安建良,邊宇璇.校園茶文化建設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動研究[J].福建茶葉,20xx(12):175.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2

摘要:現代社會離不開商業,商業文化時刻影響着人們。商業文化也存在於高校校園裏,給校園文化帶來衝擊,對高校的大學生價值觀、學術文化和校園環境有着較大影響。而如何在商業化下建設校園文化成為教育者面對的一個課題。從普及商業文化知識、圍繞商業開展主題活動、促進人文精神融合、築平台健體制四個方面提出對策。

關鍵詞:商業文化;校園文化;影響;對策

一、商業文化內涵

商業文化的含義是:與商業經濟發展相適應、受社會制度及社會文化影響和制約,通過商品交換反映出來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道德觀念和傳統習俗的總和。文化是商業的靈魂,商業是文化的表現,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商業文化源於商品交換,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良好的傳統。商業文化是具有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把吸收外國的優秀商業文化,加上現代的商品意識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意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文化,從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和文化現象[1]。這種文化的形成必須依靠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主義商業文化堅持的四項基本原則,其既繼承傳統文化、又體現時代特徵的鮮明性和進步性。

二、校園文化商業化的必要性

校園文化商業化是高校培養目標的內在要求。高校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最大程度的對學生開展社會主義商業文化教育,符合辦學宗旨和培養目標。因為高校畢業生要成為在商業經濟領域的高級實用型人才,商業文化教育必不可少。校園文化商業化是市場經濟不斷深化和影響的結果。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完善和價值規律的調節,推動了高等教育的發展及思想觀念的更新[2]。高校作為中國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受到市場經濟的影響,與社會各界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和作用。校園文化商業化是社會文化衝突的結果。隨着我國經濟體制的轉型,各種文化衝突在校園內部上演。高校要在競爭中取勝,順應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趨勢,應實現校園文化與外來商業文化的互動對接,實現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和可持續發展。

三、商業文化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

(一)對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影響

優秀校園文化應該在全校範圍推行,並且具有獨特的價值觀、社會心理學以及美學等特色,當商業文化走進校園,由於盲目擴張和無限追求私人利益,利益相關的商業生產的商業文化對人的影響難以想象。在現實生活中,大學生對於利益的追求在於現實和功利,往往非常在意物質生活所帶來的快感,把金錢給他們帶來的那種感官上的享受當做是一種追求。從而使他們價值觀和人生目標變得低俗,嚴重的還會導致個人主義意識的膨脹。高校大學生的心態發生不好的變化離不開這種商業文化的侵蝕,很多學生甚至覺得那些在圖書館學習的人很做作,認為他們在圖書館都是在裝樣子,沒有什麼用,就算是認真學習的那也是死學習不會學習的書呆子,書本上的知識拿到生活中並沒有什麼用。校園環境逐漸開放,學生的個人視野也隨着逐漸擴大,由於價值觀評判標準的不同,大學生更多的表現出世俗性與複雜性,甚至許多不合理現象都採取“理解”的態度,這應該引起社會的關注。

(二)商業文化對校園學術文化的影響

一所大學的精神文化體現在這個學校文化水平和氛圍上,大學不僅要有“建築物”還應該有“大師”,人才和有名的學者不僅僅體現在其學術研究成果上,對於校園文化也具有深遠持久、潛移默化的影響。校園文化之所以能夠發展,是因為他們具有好的學術氛圍,這是發展校園文化應該具備的前提。在大學校園中,學術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有很多形式,比如:研討會、座談會、講座等社會實踐活動。然而當企業走進校園文化中時,幫助學校開展一系列的活動都是在為自己考慮,也就是説從中謀取利益,想通過這些活動來尋找潛在的消費羣體,從而提高自己企業的知名度,進一步提升企業文化。或許很多學校老師覺得企業協助學校在校園裏舉辦活動目的在於雙贏,企業在尋找自己的消費羣體,而這些消費羣體都是在校大學生,所以想通過學校這一渠道來拓寬自己的市場,弘揚企業文化[3]。在這一過程中,學校也試着給學生上一節課,即步入社會的社會實踐課。儘管如此,我們還是不能讓過多的商業文化步入到校園中來,以免侵蝕了校園這片乾淨的文化領域。

(三)商業文化對校園環境的影響

學校的校風和教師學生的開拓創新精神都也體現在學校的建設上,比如花草樹木,讓周邊的生活環境作為教書育人的另外一種資源。校園的環境不僅能夠帶給人們美的感受更能夠給人啟發。如果有過多的商業文化進入到校園內,商業廣告的進入破壞了校園原有的風氣,甚至會破壞校園公共設施。比如:宣傳欄原本是用來宣傳校園文化或者是與學生交流,方便學生利用宣傳欄及時瞭解校園情況,而現在由於商業廣告的介入,學生丟失了及時瞭解學校文化的機會。而且,由於商業文化介入校園,校園的發展也越來越趨於商業化,多數學校裏的基礎設施都變得十分相像,能夠體現人文精神的東西逐漸變少。許多著名大學在校園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也都形成了獨特的建築和景色,因為他們十分注重景觀建設帶來的效果及影響。例如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蔡元培、李大釗以及朱自清的塑像都體現了校園文化的博大精深、深遠持久,同時也飽含歷史歲月的滄桑。正因為如此,我們在校園環境上理應少一些商業意識,把重點放在整體佈局和安排上,讓學生感受到視覺上美的衝擊,隨時都能感受到文化氣息。

四、商業化下如何建設校園文化

(一)普及商業文化知識,形成正確健康觀念

商業文化進入校園有很多種形式,第一,當然最好的形式是把商業文化作為一門課程,讓學生更好的瞭解商業文化基礎知識,根據學生需求並開展一系列課外活動。從實踐和理論兩方面來讓學生清楚地意識到學習這一相關理論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商業高校應非常重視這一點。那種對社會主義商業文化不以為然的態度是不正確的,過去我們沒有重視,那麼就應該從現在做起,亡羊補牢,還來得及;第二,商業文化可以與其他課程相結合,相輔相承,和社會主義商業文化有關的內容貫穿到教學中去,這個辦法被廣泛應用。到現在為止,許多高校都開設了許多有關商業方面的課程,比如:市場營銷、商務信息管理、現代推銷技巧、商品學等極具專業性的課程。説到底,這些課程都隸屬於社會主義商業文化的範疇。所以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自覺地把社會主義商業文化帶進課堂,這樣可以實現高效社會主義商業文化的繁榮。

(二)圍繞商業文化主題,開展各式活動

在大學校園裏有許許多多的社團,會定期舉辦一些活動,而這些活動就可以圍繞商業文化主題來開展,允許社團開展各種各樣的學術活動。文藝社團就可以舉辦“流行時裝表演”諸如此類的比賽,文學社團也可以開展一系列的調查報告、專題通訊徵文比賽,在原有的徵文基礎上增加一些新形式,讓人耳目一新。高校大學生經常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在參加實踐的過程中也可以自行組織關於“強化商戰中的文化意識”這一主題活動,讓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深入到社會主義商業文化中去,使社會主義商業文化逐漸發展以致繁榮。通過上面所舉辦的活動,不但豐富了具有青春活力的校園文化,而且還加強了教師學生的文化意識,使得師生感受到更高層次的薰陶,這樣不僅能夠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和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更能夠全方面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跟上時代步伐,適應時代發展。

(三)促進人文精神和商業文化有效融合

俗話説,一個民族若是沒有了希望,那也就等同於沒有靈魂。許多偉人也同意這一觀點,比如,愛因斯坦曾經指出:只教給學生專業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受過專業教育的人,他可能會變成一台有用的機器,可是他不會成為一個能夠和諧發展的人,最基本的就是先讓他對價值有所理解,同時還能產生強烈的感情。而他就一定得具備對道德和美的辨別能力[4]。高度專業化的教育模式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培養目標僅僅侷限於專業技術人才,在許多方面都混淆了大學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區別。在當今社會,大多數人都物質至上,很多青年都受到了很大影響,泯滅了勇於嘗試探索的想法。在學校裏不免出現看重實用知識,不注重基礎理論學習的功利化學習傾向,青年人的探索能力變得扭曲。根據市場對於複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首先,學校的課程和專業設置應根據市場的需要而變化;其次,大力宣揚人文精神,不斷提高大學生的修養,最後實現人文精神與商業文化相結合。

(四)促進高校校園文化管理的建章立制

現今社會,商品經濟佔據主導地位,高校作為一個社會組織的重要成員,當然必不可少的會與外部市場有關聯。我們應該適度的把商業機制引進校園,為校園文化注入全新的血液,但是如果引入過度的話,則會導致一些麻煩。所以,在這種新的經濟形勢下,高校相關的管理部門應儘可能地嘗試通過建立有效的系統和流程來對商業經濟進行指導和管理,這樣方便高校校園文化步入正軌。高校相關部門應該根據自己的情況設立一個這樣的平台:第一,利用學校裏的現代信息技術建立一個指標管理系統,與此同時,藉助身邊的資源來追溯校園商業文化的來源;第二,使用數據管理系統進行預測,即對高校內部校園文化進行預測,把已經掌握的信息進行分析;第三,制定關於高校校園管理商業文化趨勢的對策。在商品經濟盛行的時代,高校校園文化不能夠獨立存在,離不開商業經濟活動。為了應對商業文化給校園文化所帶來的不良影響,我們應該跟隨時代發展潮流,在適當的時候抓住機會,勇於迎接挑戰,做到不但能夠推動大學生為社會服務,奉獻自己的力量,更應該把學校本身的核心價值保護好。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3

著名學者李大釗曾經説過:“只有學術上的發展,值得作為大學的紀念。”大學文化的核心是學術文化,學術文化是其區別於其他機構的基本特性,是大學的精神根源所在。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是兼具高等職業教育與現代傳媒特色的高職院校,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學院結合自身實際,通過“學術活動月”摸索高職學術文化建設的特點與規律,逐漸形成具有特色的高職學術文化精神與內涵,並潛移默化地潤入師生心田,使學校師生認同並踐行之。

一、學術活動月的學術文化構建

學術文化是一種獨特的文化,是人們在從事學術活動的過程中形成的特有文化氛圍,人們秉持着相同的學術思想和理念,相似的學術使命,並共同遵循着學術規範。學術文化建設是高職院校的主要工作之一,高校的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這四大功能均以學術文化建設為重要基礎。

(一)提升校園文化品位

在傳媒產業與知識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學術文化成為推進傳媒類高職院校發展的標誌性動力。學術文化氛圍與多層次的學術交流是傳媒類高職院校提升文化建設的重要指標,是提高校園文化建設層次與水平的重要助力,也是校園文化品位的有效增加值。

(二)促進高校學科建設

學術文化是學科建設與發展的有力推手。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的學術活動月項目實行責任制,旨在培養具有凝聚力的學術帶頭人,建立穩定的學術管理隊伍;另一方面,項目通過團隊創新學術研究思路,提高學術團隊建設,形成特色鮮明的學術隊伍。學術活動月項目培養的學科帶頭人,其實就是學科發展的核心,決定了學科的學術地位、聲譽和發展方向。而學術團隊在學術活動月高質量的學術交流平台中打開視野,開拓研究領域,尋求學科新的生長點,進而推動學科建設與發展,對學科發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三)提高學生文化素養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常規手段,學術活動是學生吸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學生學習自主性、發掘學生專業探索性、培育學生創新性的推動力。密集開展高質量的學術活動,對於學生而言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影響着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正面構建他們的內心世界,並內化成文化素質。

二、學術活動月的學術文化內涵

學術活動月集中在一個月內,開展水平較高、輻射全院的學術講座、學術高峯論壇、學友沙龍等學術活動,旨在營造濃厚的校園學術文化氛圍,開拓師生的學術視野,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提升他們的學術素養。

(一)學術活動月的制度化管理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的學術活動月項目,首先成立了學術活動月工作領導小組作為學術活動管理機構,對整個項目進行合理分工,全盤規劃和掌握;其次,建立層次合理的學術隊伍,形成以科研管理處統籌為主,各二級學院、系(部)、行政處(室)、研究所、工作室承辦為輔的穩定而長效的學術交流平台;再次,在現有學術制度的基礎上,結合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術文化的特點,擬定《學術活動月管理辦法》、《學術活動月流程圖》等項目運行管理制度,通過制度建設形成學術交流的良性運行機制,對學術活動月項目進行全程管理。

(二)學術活動月的視覺識別體系

學術活動月項目實施品牌化管理,強調傳播效果與視覺傳達,通過整齊劃一的識別系統來進行宣傳,主動將項目的各個特徵向師生展示和傳播,使師生對其形成一個標準化和差別化的認識,增強對項目的認同感與識別度。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針對學術活動月項目,定製了專屬項目LOGO、專屬宣傳海報、專屬PPT、專屬成果彙編封面、專屬紙袋、專屬座籤等風格統一的識別系統,各部門實施學術交流時,都使用專屬識別系統。該識別系統呈藍色基調,與學院的標識設計相得益彰,整體由水墨筆觸組成,具有濃厚的學術氛圍,傳統文化中透露現代氣息,體現了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

(三)構建學術活動月的多層次交流平台

學術活動月項目聚焦傳媒產業發展、傳媒教育研究的熱點、前沿問題。學院發揮傳媒人才彙集、智力密集的特色和優勢,充分反映學術動態,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水平,不僅邀請學界有影響力的學者,也邀請業界、政府的精英和領導來講學,使學院與業界、政府的學術觀點、學術政策無縫接軌,開拓了師生的學術視野,打造出富有傳媒特色的多層次學術平台。

(四)提高學術活動的學風建設

良好的學術氛圍和制度環境,需要道德建設的監督機制。學院根據教育部、省教育廳相關文件精神的要求,制定了《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術規範管理制度》,明確提出維護學術道德、規範學術行為、嚴明學術紀律的工作要求。學院連續兩年舉辦《維護科研誠信恪守學術規範》專題講座,積極推進學風建設,打造良好的學術文化氛圍。

(五)推動學術活動月的成果化建設

學術活動月每年出版本年度的學術成果彙編集,彙總學術活動月有關材料,總結學術月成果,及時交流階段性的研究成果。

三、學術活動月的學術文化成果

20xx年至20xx年,學院把打造學術活動月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品牌。學術交流活動以制度為規範,以工作領導小組為統領,在統一的視覺識別系統的包裝下,學院、各二級學院(系、部)、行政處(室)、研究所、工作室每年定期舉辦主題鮮明的學術活動。每年的學術交流活動,不僅有本校資深專家、教授為引領主講,還不斷拓展校外高層次的學術交流,邀請了北京師範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10餘所高校的學者,以及省委宣傳部、省社科規劃辦、省廣播電影電視局、省教育廳科技處、省教科院等政府部門和研究院的專家來學院講學、指導和交流。同時承辦了第二屆湖湘高峯論壇“大學文化與文化大學”,舉辦了“高等學校間的共性與個性”、“傳媒經濟熱點問題研究”、“四力成就傳媒人才”、“什麼是好的教育”、“全媒體融合下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曹操與楊修》的前世今生”等多場具有傳媒特色與專業素養的學術報告。20xx年,為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性,團委牽頭開展了《大學,讀什麼》專題學生學術沙龍,積極拓展學生的學術意識與學術思想。三年來,學術活動月編輯出版了三本成果集,其中包括本年度學術活動月期間的重要領導講話、學術報告,以及優秀論文選登,是全校師生交流經驗、討論學術、展示成果的一個平台,也是學校提高學術水平、推動學術發展的一個載體。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4

1.陝西省高職院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現狀

體育部網站建設:隨着網絡的發展,高職院校體育部建立了體育部網站,網站中對各個代表隊參加比賽所獲得的獎盃和證書進行公佈,網站中欄目較多,有教學管理、課程建設、羣體競賽、體質測試等欄目。對體育部組織的各種體育比賽進行公佈和公告。體育宣傳欄建設:目前,學院的教育宣傳欄較多,基本上張貼一些先進個人、獲獎情況、就業信息等方面的宣傳欄,體育專用宣傳欄只是在體育比賽前後才出現在宣傳欄當中,比賽結束後,這些地方就會被佔用。各所學校基本上沒有固定的體育宣傳欄。體育比賽建設:體育部負責的主要校園體育比賽是每年一度的田徑運動會和冬季運動會,其他體育比賽如迎新生籃球賽、公寓杯籃球賽、乒乓球賽、羽毛球賽部分學校開展較為積極。能夠滿足學生課餘體育活動的需求。

2.陝西省高職院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2.1學生人均活動場所面積不足

由於高職院校近幾年的擴大招生,學生人數增長迅速,學生人數的增加,必然會導致學生人均活動場所面積的增加。在調查過程中發現,60%的高職院校達不到省評估要求。風雨操場建設較落後,在遇到雨雪天氣,學生體育課無法得到保證。在課外活動高峯期間,一些主要活動場地如籃球場、乒乓球枱等嚴重不足。

2.2體育器材破損嚴重

在調查中發現,學校提供的體育器材質量存在一定的問題,籃球變形、乒乓球怕脱膠、羽毛球怕斷線、斷柄嚴重,而且數量較少,許多班級晚借一會,器材就沒有了。操場周邊的路況器械損壞較多,無人維修,還具有一定的安全隱患。

2.3體育比賽組織較亂

許多學校組織的一些體育比賽都是由學生組織和管理,由於學生組織體育比賽經驗不足,以及對比賽規則的理解程度,往往出現一些不公平的因素。

3.陝西省高職院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建議

3.1加強硬件設施建設

高職院校需要加強校園體育場館、場地建設,修建風雨操場,為學生的體育鍛煉提供充足的場地設施,滿足學生每天鍛鍊一小時的基本要求。在器材方面,需要不斷的補充體育器材,不斷的更新,遇到有質量問題的器材及時處理,以免帶來安全問題。器材需要對學生開放,在課外活動期間,學校有義務為學生提供鍛鍊器材,吸引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營造校園體育文化。

3.2課內外有機結合

體育課堂內容要和學生課外活動內容相結合。在體育課堂中,要保證學習的體育課知識和運動技能在課外體育活動中能夠得到充分利用,避免體育課學習只是一味的強調教材內容,而忽略了他的實際價值。學生只有把體育課中學習的體育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實際活動中才能感受到體育課的重要性,這樣才能提高學生課堂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有利於校園體育文化建設。

3.3有效組織體育比賽和體育表演

體育比賽是體現學生體育能力、展現學生個性以及提高班集體凝聚裏的有效辦法。學校要選擇適當的時間組織好各類體育比賽。比賽前期要對裁判員和組織者進行一定的培訓,使他們掌握比賽規則和裁判法,做到秉公執法,公平競爭的原則。學校定期邀請一些體育方面比較突出的代表隊或個人來學校表演,如籃球表演賽、足球表演賽、武術表演、健美操表演等,讓學生感受到體育的樂趣,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提高校園體育文化建設。

3.4積極做好宣傳

體育宣傳的內容很多,宣傳方式也多樣化,在校園裏,最直接的宣傳方式主要有板報形式宣傳、網站形式宣傳、校園廣播宣傳。通過這些宣傳方式可以把校園體育比賽、全國體育比賽、世界體育比賽等人們比較關注的體育賽事進行宣傳,對這些賽事進行簡單的分析或預測,以及對一些運動員的積極評價等;學生參與的體育比賽獲獎情況可以通過這些宣傳方式進行宣傳,從而吸引更多的學生參加到體育比賽中,為自己爭光,為學校爭光。

4.結束語

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關係到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認識程度,學生參加體育運動是否積極,與學校的體育文化建設有着密切的關係。高職院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積極發展,能夠展現高職院校學生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新氣象,使高職院校校園充滿生機和活力。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5

學生社團是由興趣相投的學生自發組成的校園組織,有一定的組織機構和人員編排,屬於農村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社團通過舉辦各種有益活動實現對學生的課外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校園文化建設做出重要貢獻。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經過長期實踐形成的有自身特色的物質、精神文化的綜合,它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其明確奮鬥目標和方向。在農村國小,學生的生活、學習條件較為艱苦,因此更有必要通過校園文化加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的培養,為以後的發展打下基礎。

一、國小生社團在農村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國小生社團是學生自發組建的,能在符合學校各項章程規定、不影響學生正常學習的同時,通過開展各種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特別是在農村學校,教育資源受到一定的限制,社團活動的開展極大地豐富了國小生的課餘生活,是學生實現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良好平台,同時也促進了農村校園文化的建設和發展。

1.打破年級界限,促進學生交流

農村學校正常課堂教育主要是同班級、同年級之間師生的互動,不同年級師生之間很少有交集,這不利於校園文化整體的發展。而國小生社團覆蓋範圍較為廣泛,有良好的趣味性、互動性和滲透性,能夠打破國小生年級、年齡的界限,更加靈活地開展教育,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主陣地。調查顯示,在農村學校,參加社團活動的國小生佔絕大多數。在社團活動中,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交流,互相學習,既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意識,又使優秀的校園文化得到廣泛傳播,有效促進了校園文化的建設和發展。

2.號召力強,便於開展活動

因為學生社團的成員遍及各個年級,並且社團成員對社團有着高度的認同,所以社團的號召力、凝聚力較強,有利於調動學生積極性開展各項活動,這也是其逐漸發展成為學校文化建設核心力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社團的有效號召力可以促進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3.具有獨特的育人功能

社團處在學生和學校之間,為學生與學校的溝通交流搭建了橋樑。農村學校教師資源、硬件設施等方面較為滯後,因此,利用國小生社團發揮獨特的育人功能,不僅能夠將校園文化傳遞給學生,提高學生綜合素養,還能夠及時反映學生對學校的看法和意見,促進學校工作的改進和完善。新形勢下,在農村學校辦學過程中,學生社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應當予以重視,促其發展。

二、國小生社團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對策

1.存在的問題

第一,農村學校國小生社團發展過程中,社團之間的差異逐漸顯露,主要體現在會員流失嚴重,部分社團瀕臨解散等方面。社團的存在根本是社團活動的質量,社團要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學生,壯大隊伍。但是一些社團缺乏科學的管理機制,社團活動老套,不能夠及時推陳出新,導致社團之間的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影響了校園文化的建設和發展。

第二,國小生社團成員年齡較小,開展活動經驗不足。一些農村學校沒有認識到社團存在、發展的重要性,重視程度不足,對國小生社團的指導工作不到位。此外,農村經濟條件滯後,學校能夠提供的資金十分有限,也限制了社團活動的正常開展。

2.應對策略

一方面,國小生社團應積極發揮自身的優勢,努力創新工作,通過高質量的活動吸引更多的學生加入。

另一方面,農村學校應當重視社團的發展,認識到學生社團在促進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積極引領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併為社團活動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鼓勵其發展壯大。

綜上所述,國小生社團在農村校園文化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夠通過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推動校園文化的建設。農村學校應當加強對國小生社團的監督和管理,為推動校園文化建設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韓慧玲.“互聯網+”背景下國小校園文化建設思考[J].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xx(5).[ZK)]

[2]米平平,張偌菁.新媒體環境下的校園文化建設及其發展思考[J].大眾文藝,20xx(19).[ZK)]

[3]許增站.以社團為依託推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5).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6

摘要:本文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出發,闡述了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和問題,分析了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並提出了對策。對新時期進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

隨着國家對教育事業的不斷重視,各高校已經把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到學校的發展規劃之中。一、高校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得到改善。二、高校校園精神文化建設逐步加強。三、高校校園文化活動蓬勃發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不僅對高校的建設和人才的培養有重要的作用,也對國家的未來發展有着深刻的影響。因此,探究當前我國高校校園文化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也至關重要。

1.高校物質文化建設過於強調形式,不能彰顯精神文化內涵。有的高校把高校物質文化的建設和意義看成是建幾棟漂亮的高樓,增添若干先進的硬件設施,津津樂道其數量、質量和外形。這種脱離了高校精神文化內涵,單純的高校校園物質建設就失去了其文化建設的意義。

2.高校精神文化建設與時代特徵不符。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網絡技術的普及,今天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的理想觀念多了些功利色彩。同樣令人擔憂的是,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並沒有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自身學歷的提高而得到改善。一些學業優秀的學生缺乏愛心、責任心,更不用説社會責任感了。

3.校園文化活動重形式輕內涵。當前,一些高校的校園文化活動大多用於企業,廠家的校園宣傳,分散了大學生的思維。現在一些高校文化活動主要以娛樂為主,層次較低,不能起到對校園文化的導向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是物質文化建設與精神文化建設相脱離。目前部分高校在校園建設中,只是單純的進行大學物質、環境建設,離開了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設,使得物質文化建設與精神文化建設相脱離,也使得校園自身的文化功能無法彰顯。二是精神文化建設缺乏深層次研究。一些高校的校園文化精神的研究僅僅集中傳統文化、校園自身文化等的研究上,路徑較窄與實踐結合不夠,方法上不夠創新,既沒有與時代精神的發展相結合,又缺乏系統性、創新型。三是校園文化活動引導力度不夠。高校要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育良好的校園文化精神,校園文化活動僅僅停留在物質上是遠遠不夠的,要發揮活動的引導性。通過對高校校園文化在物質、精神、文化活動方面產生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不難看出高校校園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由此,下面我們主要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來提出建設高校校園文化的對策。

四、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策

一是創建宜人的校園環境,營造舒適的學習氛圍。第一,科學合理規劃,加強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即做好綠化美化工作,使校園的山水園林等達到使用功能、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諧統一,用優美的校園景觀激發大學生的愛校熱情,陶冶大學生關愛自然、關愛社會、關愛他人的美好情操。第二,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校園環境建設的要求,營造大學生成長的良好氛圍。校園內各項建設始終都不能影響師生員工的學習、工作、生活。高校還要立足於本校的實際,注重自我特色的體現,將學校的辦學特色,社會發展的時代特色和國家特有的民族特色融入到各個物質設施和場景中。第三,加強校園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在教學改革過程中,高校要加大教學硬件設施的投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採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可以運用投影儀、幻燈片、多媒體等,這能很好地將教學內容與現代教育技術結合起來,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此外,在課堂之外,學生還可以利用電腦、網絡等現代學習手段,快速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進行適合自己知識結構的創新實踐活動。第四,加強校園網絡資源的建設與管理,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二是培育特色的校園精神,提升校園文化品質。首先,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領校園精神文化建設。要使我們的大學生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通過高校精神文化建設進一步培養具有良好道德修養和高尚的思想品質、掌握國家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專業本領和豐富知識的優秀人才,使大學生能夠與祖國共同成長、與時代共同進步、與人民共同奮鬥,這對於確保實施科教興國及人才強國戰略,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所以,高校必須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引導大學生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增強他們在政治上的判斷力。

其次,總結、整理和提煉高校自身的歷史與文化傳統,充實高校精神文化建設。無論高校建校時間長短,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發展歷程和優秀傳統文化,而高校精神文化的建設,就是要挖掘本校的自身特色,緊隨時代先進文化發展的潮流,着眼於社會大局,傳承和發揮學校傳統與優勢,發揮自身的潛力與特長,突出學校辦學理念及在精神文化的薰陶下師生立身行事上的個性體現。最後,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意識,構建高校精神文化建設的平台。第一,凝練精神,激勵創新,發揮大學精神的指引作用。高校作為文化的生產者和傳承者,通過更新教育觀念、價值觀念、改變思維方式,實現文化的再生產。第二,轉變理念,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個性發展。在教學中,高校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發揮他們的創新潛能。第三,樹立以學生為本的創新服務管理理念。高校各級管理人員要善於聽取學生的意見,不斷提高服務管理水平,為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提供便利條件。他們還應瞭解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情況,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對學生進行深入細微的思想教育工作,認真組織有利於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各項活動。三是開展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提供廣闊精神的成長平台。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不僅為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搭建廣闊的平台,而且有助於培養創新型人才。因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第一,根據育人目標開展活動。

隨着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對高校人才素質有着越來越高的要求。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應首先着眼於積極舉辦學術科技活動,不斷培養學生的科學技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如舉辦“電腦編程比賽”“物理建模大賽”“博客論壇”等,用這些符合科技發展潮流的活動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為大學校園創造濃厚的學術氛圍。第二,強化校園文化活動的育人影響。首先,通過校園文化活動調動大學生的求知慾。其次,通過校園活動強化大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高校應重視校園活動的實踐功能,促使學生將課堂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活動中來,從而鞏固課堂知識,提高動手能力,強化育人成果。最後,通過校園活動幫助學生調節心情,提高自身素質。.

參考文獻:

[1]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M].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

[2]羅國傑.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張耀燦.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史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7

一、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途徑

1.1加強組織與管理

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學校領導層對校園體育文化是否重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此項工程的建設,所以,高校上級主管部門及各高校應重視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把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納入高校的整體規劃中,建立一套適合本學校特點的學校體育規章制度,有章必依、依章必嚴,建立透明、公正的管理制度,以促進校園體育文化的開展.

1.2加強高校體育場地設施建設

體育場地、設施是師生進行體育鍛煉活動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在校園體育文化的建構中,物質是前提,是基礎,是保障.不論組織形式如何,要想開展豐富多彩的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活動,就離不開物質條件支持.因此,重視校園體育物質條件的建設,優化使用已有的場地設施,對促進學生體育活動具有保證和導向作用,有利於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和發展.

1.3構建良好的教學環境和氣氛

要構建高校體育教學與管理的全新模式,加強體育文化對學生的薰陶與影響.高校應將健康知識與體育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現在體育課程目標之中.抓住體育課堂主陣地,以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為目標,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利用計算機、網絡、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營造積極活潑的教學氣氛.在課程的評價上,將總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課堂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相結合,既要注重教師的教,更要注重學生的學和練,既看結果,更要看重學生學和練的過程.要堅持課堂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相結合,構建多元化的體育文化活動氛圍.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業餘運動競賽、體育俱樂部等課外活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的體育興趣和體育技能逐步提高,讓更多的大學生自覺地參加到豐富多彩的校內課外體育活動中.

1.4發揮高校體育人才優勢

高校體育教師是開展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活動的中堅力量,他們的體育知識、能力愛好、興趣和專業特長等對學生會產生深刻的影響.學生是校園體育文化活動的主體,是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參與者和創造者,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對體育文化的傳播、創造和發展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因此,發揮高校體育人才優勢,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良性互動是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根本.

1.5借鑑成功經驗,發揮比較優勢

高校應積極開展中外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比較研究,吸取國外失敗的教訓,借鑑國外知名大學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成功經驗,使我國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少走彎路,發揮後發優勢,實現高效校園體育文化跨越式發展.

二、結束語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是在校園的環境內,在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通過學校綜合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建構的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因此,在建設過程中,要從更廣闊的視角和全面整體的視野去研究、分析和思考,根據建設過程中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採取不同方式,通過多種途徑,共同營造一個氣氛濃厚、富有本校特色的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環境,使校園體育文化沿着科學軌道健康發展.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8

摘要:在現今社會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及政治多極化等進程日益加速趨勢下,異域文化、異族文化與異質文化的影響在高校校園文化中越來越大,呈現出和國際潮流、社會生活互動並且對接融合的現象。更加開放、包容與自覺成了跨文化視野下高校校園的鮮明特徵。在這種情況下,一些青年學生就較容易產生一些和我國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衝突的文化問題。而高校文化建設就是解決這類問題的相對措施,旨在以文化自覺的方式對大學生正確方向的道德養成進行指導,將大學生的道德基礎建立扎實,把大學生對於文化的反思力培養起來。

關鍵詞:文化自覺;高校校園文化;潮流;道德養成

一、文化自覺的內涵

文化自覺就是一個人對自身所有的文化有所瞭解,瞭解它從何而來、怎麼來、未來會發展成什麼樣子,也是對他人文明的反思,同時,在當今社會文化多元化的裏明確自己的位置,通過自身的融合與適應,對各種文化吸取借鑑、取長補短,以建立“一個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

二、在大學生道德養成中文化自覺的意義

大學生自身思想上的特質與其得以生存的狀態是大學校園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也代表了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意識狀態,尤其是道德意識。在當代大學校園中我們不難發現,一個人的文化知識水平與其文化人格有分裂的現象,也就是説,一個人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並不代表他的人格也同樣高尚。知識和人格、理論和實際的脱節現象非常普遍。對於文化自覺和道德自覺的建立培養、互相促進非常重要。在當今中國的高等院校中,我國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仍引領者高校校園文化的主流。隨着我國高等教育的開放與發展,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與碰撞,很多青年學生也很容易產生一些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異的問題。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對於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應該有文化自覺,而這種自覺對於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方面也有非常大的影響,對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有所影響。大學生有主動性的文化自覺對其明確自身的民族歸屬感非常有益,有利於大學生的視野及胸懷開闊,並激發其對祖國的熱情,幫助其找準自己的定位,設立道路正確的人生目標併為之奮鬥。在道德層面上來説,文化自覺有助於大學生的道德底線界定,使其在三觀形成的道路上不發生偏差。在大學生自身的個性形成上,文化自覺可使大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升。

三、文化自覺與大學生價值觀的構建

1.利用優秀的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道德基礎進行夯實。在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思想基本來源於我國的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進行內涵方面昇華並且價值方面創新的結果。所以,大學生有了傳統文化自覺之後,更有助於其正確價值觀的樹立。對於一名大學生來説,其內心擁有充分的歷史責任感與文化認同感非常重要,這兩點也是學生人品與學品相互融合的最好象徵。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相當多的可取之處,對於當代大學生來説,幫助大學生自身價值觀形成的力量也非常大。在當代中國的高校校園文化當中,大學生無疑是其創造者、建設者及培育者,所以説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覺不僅對其自身有好處,宏觀上講,這也是對於當代文化的一種責任。2.使大學生擁有文化反思力。文化自覺本身就是人對自身文化的一種深刻思考。文化反思力就是人們對於自身文化擁有的反省、思考與鑑別能力。我們要讓大學生在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核心價值有了解並認同的情況下學會理性反思,不管是對傳統文化本身還是將其與異國文化進行比較。讓大學生有能力將反思中所尋找出的閃光點進行融合、吸取、借鑑,取長補短。

四、目前中國高校校園文化的發展

上文説過,跨文化形勢當中出現的問題不容小覷,一些由於外來文化帶來的弊端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而外來文化的優點我們也要吸取,只有這樣才能在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繼承的同時,也對外來文化的優點有所吸取,將引領時代的新型文化創造出來。在此過程中需注意以下幾點。1.對於各國的高校校園文化的不同之處進行正確處理,使其處於多元和共存的狀態內。對於我國與西方國家的高校校園文化來説,其中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其中相同之處如我國在校園文化中所一直倡導的“團結”“博愛”等。而不同之處如西方高校校園文化缺少的“理想信念”與“道德教育”,而我國則不具備西方高校校園文化內的“競爭意識”與“效率意識”等。2.每一個國家的校園文化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我們應該對我國校園文化中缺少的優點進行吸取。文明與文明之間不是對立的,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方式非常可取,對外來文化進行借鑑與吸取,將自身文化進行豐富與發展的正常途徑。3.要把控吸取正確的國外高校校園文化長處方向,使中國高校校園文化具有民族個性,在欣喜多國文化得以交流融合之餘,也要注意國外校園文化的糟粕之處,對於國外不好的校園文化時刻保持警惕,以保持我國高校校園文化發展方向的正確性。總體來説,文化自覺是一種精神上的態度,指導大家的價值觀走向正確的方向,它不是一套具象的規則與綱領,但卻能在精神層面上給予學生指引,使高校的校園文化更具有歷史的厚重感與時代的高級感,也能令大學生的思想模式和方向理性、激情。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9

一、現階段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精神文化建設滯後,並且質量不高。比較明顯的感受是,近些年,校園在物質建設方面,可以説是進步明顯。學生學習的教室、宿舍樓、食堂、體育運動場所的建設,日益完善,而在精神文化領域,並沒有取得顯著的突破創新,整體上看,校園的精神文化建設比較落後,對於學生價值理念的引導、學習氛圍的烘托效應不明顯。

(二)校園文化的建設內容同現代學生的思想意識變化發展不協調。在校園文化的建設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的是學校的教師和相關管理部門。但是,學校教師和校園的一些單位,對於文化內容的建設,不能很好地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沒有深入融合瞭解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學生在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方面,話語權較少,在組織一些文化活動方面,需要處處進行報備,在徵得學校相關部門的同意之後,才可以進行。總體來説,就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導權在學校管理機構方面,並且在文化建設領域,缺乏對學生學習、生活和精神的關注,對學生的課餘活動管控較嚴。

(三)校園文化的生命力不夠強。一個時代的文化要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才能經久不衰。校園文化也是如此,從文化形態學的角度來看,校園文化屬於社會文化的一小部分,校園文化的發展,既受到社會整體文化的影響,同時,由於校園的特殊結構,校園文化又具備一定的獨立性。校園文化在繼承和弘揚先進的時代精神方面,發揮的作用不是很強,在個別領域掀起的文化思潮,持續時間很短,沒有形成凝固成核心校園精神的文化內涵。

二、新形勢下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措施

(一)構建校園文化的主體價值觀。在校園文化的建設方面,要逐漸由物質建設向精神建設轉變,提高對校園精神文明的宣傳力度,在新的時代形勢下,還要構建引導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價值觀。從學校自身的角度來看,要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努力營造一種符合大多數師生的共同價值觀念,尊重學生和教師的意見,融合學生的文化生活需求,延伸校園文化的內涵。在主體價值觀的框架思維下,構建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

(二)培養現代意識。校園是先進文化和科學知識的重要載體,在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現代社會人們的思維觀念和社會意識日益增強,學校在這方面應該走到時代前列,讓學生舉起現代社會文明意識的大旗。建設現代化的校園文化,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現代意識,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學生真正意識到自己所承擔的時代責任。

(三)整合多元化的文化,實現兼容幷包。校園文化的建設不能獨立進行,處在今天這樣的時代,校園文化在建設過程中,要引進和吸收優秀的外界精神文化。正如民國時期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倡導的“兼容幷包”,鼓勵學生學術自由、大膽創新。兼容幷包才能保證校園文化的不斷更新,吸收新鮮的元素,為校園文化的發展注入鮮活的生命力。

(四)培植有能力的教育者,建設優秀的校園文化。當代缺乏優秀的教育家,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優秀教育家的作用非常大。正常的校園文化的建設,應該以教育者為引導,學生髮揮主力作用。從現階段校園文化的發展建設情況來看,主要就是缺少這種敢於突破創新的教育家。學校文化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意識形態的牽制,學生自由、活躍、開放的思想,受到很大程度的束縛。因此,學校教育要認識到這種不足,從培養優秀的教育者做起,充分發揮教育者在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作用。優秀的教育者是學校寶貴的資源,他們以自身專業的知識和優秀的道德品質影響學生。培養有能力的教育者,建設優秀的校園文化,要做到如下兩點:一是以先進的思想引導人。在充分尊重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主導地位基礎上,以激發教師自主發展內驅力為核心,以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建設一支師德高尚、素質良好、能適應現代化教育要求的反思型、科研型、學習型的教師隊伍為校本培訓目標。二是以健全的機制培養人。除着力健全、完善教師隊伍建設的各項規範與制度外,通過“資料學習、組內學習、專家引領”的三級學習方式,充分挖掘周邊資源,增加教師外出學習交流的機會,拓展教師的學習空間,為教師提供了各種學習交流平台。增加教師的學習和鍛鍊機會,充分發揮競爭機制的作用,鼓勵教師爭優創先。

(五)對校園文化的子文化進行系統整合。以傳統優秀文化為基點,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在於實現教育目標,進而提高全民族素質。而民族主體意識、民族自信心和愛國主義情操,則是民族素質的體現,又是進一步提高民族素質的必備條件。

(六)以未來的社會需求為導向。校園文化的建設,要符合社會文化發展的規律,並且要具備一定的超前性和前瞻性。在當代社會,要注意將科學探求精神和人文關懷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內涵之中。通過科學的精神培育,讓學生們樹立起對知識、科學的探索興趣,從而不斷激發學生在學術方面的研究興趣,為學生將來進行科學研究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在學生的道德層面,要注重培育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將這種精神融入校園文化的核心。校園文化的建設,要符合未來社會文化進步發展的方向,並且要用學校先進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引領社會文化不斷前進。社會文化領域,日漸開放和包容,校園文化的建設也要兼容幷蓄,吸收優秀的經驗成果,促進校園文化的創新發展。

三、結語

校園文化建設是新時期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在新的形勢下,校園文化的建設,要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特點,並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相互融合,積極培育優秀的校園文化,繼承和弘揚先進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作用,提升現代校園的人文氣質內涵,豐富學生的思想文化生活。新的時代呼籲新的校園文化,因此,廣大教育工作者,要站在新的起點和新的高度,認真思考校園文化未來的建設路徑。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10

【摘要】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是落實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實現文化育人目標的重要舉措。和諧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堅持正確導向與創新發展的統一、以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培育良好學風與開展豐富活動、硬環境與軟環境建設的關係、滿足需求與引導昇華、建設和諧校園文化與促進大學生和諧發展、共性建設與特色發展以及科學規劃與統籌協調這八個方面理清關係,才能推進校園文化的和諧發展,以達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關鍵詞】和諧校園文化 文化建設 八大關係

和諧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其建設和發展既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和明確目標,又要有系統的操作程序和完整的保障體系。正確處理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各種關係,是推進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因素。

一、正確處理堅持正確導向與創新發展的關係

和諧校園文化建設既要繼承傳統,又要創新發展,並始終堅持正確的方向。沒有繼承就沒有基礎,沒有創新發展就沒有生命力,也不符合和諧校園文化建設與時俱進的要求。但不管是繼承傳統還是創新發展,都必須始終堅持正確的方向,不堅持正確的方向,任何創新都會失去根本。

堅持正確的方向就是要始終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會主義價值目標中處於統攝和支配的地位。沒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導,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就會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在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和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既是豐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需要,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和諧文化的必然要求。我們正處在價值觀念深刻變革的時代,東西方之間、傳統與現代化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以及不同民族之間不同文化和價值體系的差異和衝突明顯。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先進文化、有益文化與落後文化、腐朽文化同時並存,正確思想和錯誤思想、主流意識形態和非主流意識形態相交織。在這樣的條件下建設和諧校園文化,必須努力構建具有廣泛感召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用以引領和整合多樣化的思想意識和社會思潮,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形成師生思想共識。我們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根本方向,並把它貫穿於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始終,使它成為全校師生員工奮發向上、團結和睦、鋭意共進的精神紐帶。

二、正確處理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的關係

和諧校園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校園為空間背景,圍繞教學活動和校園生活而創造並共享的。在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學生是校園文化的主體,教師是校園文化的主導者。師生員工是校園文化的建設者,只有把主體性與主導性統一起來,才能調動他們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

學生既是學校教育的對象,又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貫徹“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尊重學生的創造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學生主動地參與、自覺地體驗,把學生的能力發展、人格完善、道德品質培養等方面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當中。

教師作為教育者,在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處於主導地位,在文化的生產和消費上起着示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説,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是校園文化、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教師的素質對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至關重要,加強師德修養是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廣大教師要淡泊名利、志存高遠,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靜心教學、潛心育人。管理幹部要不斷轉變觀念,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把管理育人落到實處。後勤服務人員要樹立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增強服務育人的實效性。全校上下要形成業精育人、立德樹人的良好校園文化氛圍。

三、正確處理好培育良好學風與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的關係

開展校園文化活動與培育良好學風密切相關。學風建設關鍵在於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學風建設既要關注第一課堂的主渠道作用,還要發揮第二課堂教育的促進作用。校園文化活動是第一課堂的有益補充,對良好學風的建設具有助推作用。校園文化活動依照學風建設的要求來策劃和開展,學風建設通過校園文化活動來鞏固和加強。

在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時,不能只追求數量和形式而不考慮與專業學習的結合,不能只關注活動的參與面而不注意實際效果。校園文化活動內容要體現時代性、實踐性和綜合性,活動形式要體現高雅性、益智性和趣味性,活動設計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培養和鍛鍊學生全面的素質。在校園文化活動中,要結合學風建設和專業特點來開展,讓學生喜聞樂見、樂於參與,在活動中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如,中文專業可開展“中文之光”、外語專業開展“外語文化周”、教育專業開展“美麗教師”等活動,把專業學習與學風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一院一節一特色”的校園文化品牌。學校還可長期堅持開展校園文化藝術節、學術科技節等活動,讓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陶冶情操,進而形成勤奮好學、積極向上的良好學風,以達到豐富文化生活、培養科學精神、激發創新能力和提高人文素質的目的。

四、正確處理好“軟”環境與“硬”環境建設的關係

學校既是一個物質性的存在,也是一個精神性的存在。校園文化建設涉及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大層面。校園物質文化包括教學、科研與生活的物質條件,校園環境和設施是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它能折射出高校的管理思想、工作作風和審美觀念。校園精神文化包括思想意識、情感方式、審美觀念和價值觀念等,是校園文化的重要標誌和靈魂,集中反映了學校的本質和個性特色。

很多高校精神文化建設相對物質文化建設滯後,把物質文化簡單地理解為物質條件,把建設重點放在學校物質條件的改善上,精神文化建設顯得較為薄弱。校園文化建設在保證物質條件的同時,應把主要精力放在精神文化建設上,通過物質條件的改善提升育人效果,通過精神薰陶實現物質文化建設的實際意義和教化功能。

物質文化建設主要是加強校園“硬”環境建設。校園“硬”環境建設要體現美育功能。在校內設置富有教育意義的雕塑、浮雕和景牆,張貼名人畫像、名人名言或師生自己的書畫、美工作品,重視校園綠化的設計、規劃,提高綠化的文化品位,努力建造一個淨化、美化、綠化的校園環境,營造一個融知識性、教育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優美校園。在自然環境中融入科學人文知識,使學生、教師產生美感,在思想品德、法律觀念、人際關係、習慣養成、美育修養和思維品德方面受到感染、激勵和薰陶。

精神文化建設主要指校園“軟”環境建設。校園“軟”環境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素質培養具有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校園“軟”環境建設主要涉及思想意識、心理狀態、校紀校風、各種校園文化活動和人際關係等方面。在“軟”環境的建設中,應堅持德育為先,突出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注重“學校精神”的建設,提升校園文化建設的實際意藴。

五、正確處理好滿足需求與引導昇華的關係

建設和諧校園文化是為了滿足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文化生活需要。因此,應當鼓勵學生創作更多更好的具有校園特色的作品,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為學生提供豐富而有益的精神食糧。但是,滿足需求決不意味着放棄對校園主體文化消費的引導。要在符合學生意願的`基礎上,把校園文化導向健康、高格調和高層次。

在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努力做好清理整頓消極文化現象的工作,把那些有害的、醜惡的東西擠出校園,不斷縮小乃至消除它們在校園的影響。繁榮和諧校園文化是清理消極文化的前提,清理消極文化是繁榮和諧校園文化的必然要求,兩者相輔相成。滿足需求離不開對需求的引導,否則,滿足需求就成了迎合需求。引導需求是為了在更高層次上滿足需求,是以自我教育、自我塑造和自我愉悦代替粗俗。所以,滿足需求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常規工作,而引導需求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工作。

六、正確處理和諧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和諧發展的關係

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落腳點在於育人,最終目的在於促進大學生的和諧發展,做到大學生與國家、與社會、與羣體、與自身的和諧。主要體現在,一是大學生與學校的和諧,二是大學生與羣體的和諧,三是大學生個體內部的和諧。應當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上狠下功夫,既要讓學生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又要積極陶冶學生的藝術情操;既要努力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又要積極加強學生的品德修養;既要讓學生努力鍛鍊強健體魄,又要積極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實現全面發展。

大學生與社會、與國家的和諧,就是要求學校在進行文化建設中,要始終注意把國家的建設、人民的幸福和偉大的社會實踐融入到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來。大學生與羣體的和諧,就是在開展活動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改善人際關係,關心其心理健康,讓學生在團隊活動的鍛鍊中成才;要開展集體主義教育,開展有利於身心健康的活動,使校園文化真正發揮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要關注貧困大學生、弱勢羣體的成長,讓他們在集體温暖中成長。大學生個體內部的和諧,就是要注意學生多種能力的鍛鍊,通過創新活動、文化沙龍等,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點燃求知之火,形成奮進的良好氛圍,增強學生的自覺學習、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斷地完善自我、追求新知,加強創新能力的培養,做到知識與能力、文化與素質同步共進、和諧發展。

七、正確處理好共性建設和特色發展的關係

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無非包括四個層面,即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的建設,這是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共性要求。就校園文化整體發展現狀而言,不少學校在推進實體文化、制度文化建設中,尤其是在培養觀念文化的核心即學校精神時,未能體現各學校自身的特點、歷史淵源和發展趨勢,趨於一般化,特色不明顯。鮮明的特色應當是校園文化魅力所在,突出學校特色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需要。這意味着和諧校園文化建設要貼近於學校的歷史背景、學校結構和培養目標,以促進具有鮮明特色的“大學精神”的形成。

特色就是個性,特色就是生命,特色就是優勢。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激勵清華學子發憤圖強、憂民愛國。北京師範大學“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校訓激勵着一代一代的學子積極向上、探索新知、甘為人梯。廣西師範大學“尊師重道、敬業樂羣”的校訓激勵着一代一代師大人淡泊名利、質樸和諧、敬業愛崗。可見,打造特色校園文化、創造個性化校園精神是一所大學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一所大學區別於其他大學的“標識”,是獨一無二的競爭力。在特色校園文化的發展上,一要重視學校的優良傳統。傳統即是歷史賦予各學校的特色,任何文化的建設無不是從尊重歷史開始的,繼承優良傳統,審視利弊,展望未來。二要從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出發,確定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各類高校培養人才的素質結構不一,和諧校園文化建設要立足於這種特殊要求基礎上,才能有利於學生成才。三要特色創新。既要以現有校園文化狀態為基礎,又要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規劃和諧校園文化發展的前景,着力以特色立校,以特色確定學校在人才培養中的定位。

八、正確處理好科學規劃和統籌協調的關係

和諧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需要制定科學的規劃。既要滿足眼前利益的需要,也要符合長遠發展的需要;既要有總體的建設目標,也要有分步實施的工作方案;既要系統建設,也要重點投入;既要統一部署,也要分項落實。因此,要正確處理好科學規劃和統籌協調的關係。

科學規劃和統籌協調是統一的。沒有統籌協調的穩步推進,就沒有規劃目標的最終實現;沒有規劃目標的引領就難以推進統籌協調。我們要以寬廣的眼界審時度勢,以長遠的眼光權衡利弊得失,在統籌協調的思路框架中規劃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在一校多區或一區多校的辦學格局下,加強和諧校園文化的科學規劃和統籌協調更為重要。新校區的建設不僅是學校校園空間的擴展,更是校園文化的延伸和培育。在進行新校區硬件建設的同時,要着力加強校園文化的科學規劃,要把校園文化建設放在重要的位置,認真進行論證規劃,統籌協調推進。不僅要在新校區中培植老校區的文化優勢,而且要創新新校區的文化建設,做好新老校區之間的文化傳承;不僅要加強新校區的物質建設,而且要抓好文化建設,培育校園精神;不僅要持續推進老校區的校園文化發展,而且要統籌推進新校區校園文化的規劃和建設,做到吐故納新。

【參考文獻】

[1] 陳夢然: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J].商場現代化,20xx(12).

[2] 劉紹輝、盧強:淺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3).

[3] 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教社政[20xx]16號.

[4] 李湘健、謝國忠: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研究,20xx(7).

[5] 彭磊、徐鋒:高校校園文化現狀分析與思考[J].贛南醫學院學報,20xx(5).

[6] 黃永華:構建高校和諧校園文化淺談[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xx(1).

[7] 吳磊、肖池平:關於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xx(2).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11

從現有的校園文化實踐教學運行情況來看,由於領導及專任教師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規範性認識不到位,經驗不足,校園文化實踐性教學的開展還處於分散的、自發的狀態。實踐教學目標和內容設計欠規範。目前一些高校在實踐教學中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更無教學體系,往往是由任課教師隨意安排。一些高校教師從觀念上並沒有明確什麼是社會實踐教學,對於校園文化的實踐途徑認識模糊,更多強調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參加實踐,忽視發揮參與者的主體性作用。在實踐內容方面,由於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性教學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諸多方面,教師在將諸多內容有機融合時,跨度和難度很大,易出現實踐內容與大學生內在需求相互脱節、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互割裂的傾向。實踐教學過程隨意性突出。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在管理中缺乏統籌和規劃,與校園文化活動安排計劃沒有做到緊密銜接,也未能形成黨、政、團、系等各方面的力量組合起來的“大思政”互通立交橋,這就導致實踐教學在組織形式、實踐規則、經費支持等方面受到制約,各種力量之間配合協調存在問題,各行其是的情況比較普遍。由於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校園文化的德育資源不能做到高效組合,階段性主題教育格局難以形成,實踐教學就會因學時、經費、場所和教師等客觀因素影響會斷斷續續,在時間上缺乏連續性。實踐教學評價方式單一。各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考核標準上仍然採用理論教學的單一考評方式,以書面作業為依據給定成績。評價方式重結果輕過程、重他評輕自評、重量化考核輕定性研究,使實踐教學的考核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實踐教學情況。因此,如何做到實踐教學考核內容綜合性、評價方式多樣性、評價程序合理性就成為完善實踐教學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本身就是為適應時代發展而設立的,及時迴應、解決時代發展提出的問題,是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它是學科建設的需要。全球化時代、媒體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社會文化和價值評價標準處於多元和無序的狀態,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功利化和實用化已成為校園文化的主流。當前,高校校園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受到多方面的挑戰。因此,實踐教學的主題必須突破傳統的模式,體現時代性和前沿性。在實踐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教師應站在“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高度,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以人為本就是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同大學生在新的社會化環境中的成長成才聯繫起來,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於大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同時凸顯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全方位關懷[3]。這就要求我們在事前深入調查研究,瞭解大學生對課程的認識和預期,關注大學生的需求和心聲,及時掌握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面臨的、社會也十分關注的正在探討的熱點問題。針對現代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發展變化的實際問題,在實踐教學中有的放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思想問題。

高校教師要緊密圍繞大學生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在結合理論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校園文化實踐主題,創設基於“問題”的實踐教學情境。通過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問題意識,在道德評判和行為選擇的情景體驗中激發起探究的慾望和主動學習思考的內在動機。實踐證明,“運用校園文化創設實踐教學情景,往往具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要充分利用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載體,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武裝大學生”[4]。為此,我們既要充實和更新校園文化傳統載體,又要不斷拓展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充分利用新型載體的滲透力和引導力,達到“滲透式”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以靜態的校園文化為載體,加強校園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建設,將校訓、校歌、校徽以及綠化和書畫等融於校園景觀之中,向學生傳達一種價值觀念。以動態的校園文化為載體,把德育工作滲透到這些活動和管理中,提升實踐主體的能動性,實現實踐主體與客體的有效互動。要建立、健全和執行各項規章制度來引導、協調、約束和規範大學生的行為,利用管理載體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校園學術文化活動、社團文化活動、藝術文化活動、科技文化活動以及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等多種活動,通過採取講座、交流、專題演講、互動辯論、知識競賽、情節模擬、問卷調查、彙報展演等形式,將一些比較抽象和枯燥的政治理論、政治規範、政治觀點、政治信仰和政治價值觀等寓於文化娛樂活動之中,以活動載體引導大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增強實踐教學的實效性。充分發揮思想政治類社團的優勢,保證其沿着正確的方向發展,讓社團立足校園、服務同學,面向社會,不斷提高其影響力。充分利用高校的BBS論壇、QQ羣、MSN和博客等網絡平台,及時瞭解學生思想動態和關注熱點,加強與大學生的交流互動,利用網絡虛擬、網上調研、實例分析、影像體驗等網絡載體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此外,還必須優化新媒體信息環境,建立健全校園新媒體的信息監管機制,加大信息傳播的監管力度。在充分利用校園文化載體創設教學情境中,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講求一個“精”字。打造“貼近實際、貼近師生、貼近生活”的校園文化活動,一定要做到組織精細,安排周密,努力做到實踐教學主題和校園文化載體的緊密銜接。當前校園文化載體各具特色,在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上各有所長、各有側重。有的載體突出個性化和競爭意識的培養,有的載體突出集體主義和奉獻精神的塑造。高校教師要從實際出發,利用各種載體創設實踐教學情境,切忌開展走馬觀花式和流於形式的活動進行實踐教學。二是講求一個“特”字。即校園文化實踐教學開展要與專業特色相結合,與地方特色相結合,不拘一格,注重創新。如一些學校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熱點問題半月談、大學生宣講團、個人成長導師制等活動,使大學生在輕鬆愉悦的心理體驗中產生積極的心理傾向,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有益的價值觀念。三是講求一個“廣”字。校園文化實踐教學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儘可能做到輻射面廣泛,讓每一位大學生都能在學習參與和實踐體驗中內化踐行,把社會主流價值訴求變成學生的自身需要,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內容真正進入學生頭腦,內化為行為選擇。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12

摘要:高校是能源佔有和能源消耗大户,在國家建設節約型社會戰略中肩負着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應緊密結合高校實際,加強校園低碳文化建設,發揮高校文化引領作用。

關鍵詞:低碳校園;文化建設;價值觀念

值觀念乃至國家權益的深刻變革,需要一種與之相適應的低碳文化來提供軟實力的支撐、傳播和引領作用。現在,“低碳”概念已經成為一種“潮流”,作為傳播人類文明和知識的機構,高校要承擔引領人類文明、提升公眾意識、創新社會風尚的高尚責任,更應該順時而動,與時俱進,建設低碳校園,將低碳理念融入到校園環境文化建設中去。

一、校園低碳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高校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前沿陣地,當代大學生思想先進,思維活躍,是傳播低碳文化的一支潛力巨大的重要力量,應當成為低碳文化的有力推動者,並在傳播和踐行低碳文化的進程中,改進自身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提升綜合素養,加快健康成長成才的步伐。建設校園低碳文化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更是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與社會活動互動,加大輿論宣傳力度,倡導低碳生活方式,充分發揮共青團、學生會、學生社團的作用,通過踐行低碳生活,提升師生的低碳意識,建立低碳行為習慣。

低碳教育是能力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高校師生具有智力資源豐富、社會責任感強的優點,並能深刻理解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含義,而且也開始了一些相應的研究,所以在高校校園中倡導低碳生活、進行低碳作業,建構一系列低碳指標,可以為全社會的低碳經濟模式建設提供有益經驗。建設低碳校園,包括節約型校園、可再生能源示範校園和生態校園,需要全體師生的廣泛關注與參與。

二、校園低碳文化建設的實施路徑

1.加強相關制度建設校園低碳文化建設是依據學校有意識選擇的、具有強烈規範性、組織性、秩序性、屬於校園範圍內強制執行和嚴格遵守的文化類型,一經學校成員的高度認同,不僅能促進良好品行和價值觀念的形成,更能凝結為一種無需強制就能在學生中自然傳承的精神文化傳統。低碳校園文化建設要從組織機構、規章制度、陣地建設等方面形成完備的制度體系。用完備的管理制度給置身其中每一個人提供了一套完備的低碳行為準則,人們通過對制度的理解、實踐而內化為低碳行為習慣,最後昇華為低碳精神慣性,同時制度和標準的制定也有利於使低碳工作從少數專業管理人員的行為提高轉變為全員性的活動。

校園師生應牢固樹立養成和爭當低碳文化先鋒的思想觀念、大力弘揚傳播和踐行低碳文化的文明風尚、努力探索推進和加深低碳文化的新途徑新方法、積極踐行符合和適應低碳文化要求的生活方式。綠色生活方式是低碳消費的主導,這要求我們必須構建低碳視域下的文化價值觀,探索出建設低碳校園環境文化的有效路徑,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2.設立相關研究與教育機構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後,“低碳”成了全球公眾關注的熱點,各高校也掀起了一股“低碳研究”熱潮。清華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成立低碳研究所後,北京交通大學也成立了“低碳研究與教育中心”。高校低碳研究與教育機構的設立,提升了收稿日期:20xx-04-20作者簡介:肖文左(1971-),男,遼寧鐵嶺人,實驗師,碩士。

基金項目:瀋陽工程學院科技基金項目(20xxRWYB-1007);遼寧省經濟社會發展立項課題(20xxlslktglx-75)。

低碳文化建設水平,將進一步促進學校在低碳技術與經濟領域的跨學科研究,同時為經濟社會的低碳發展培養大批具有節能、綠色、生態意識的宣傳員、踐行者和科技人才。

3.探索靈活多樣的建設載體

積極發揮文明校園建設對生態文明教育的帶動作用。通過積極植綠護綠,美化校園,使校園環境更加優美整潔,環境育人成效更加明顯。積極開展以“節能環保共建文明”為主題的各類活動,例:對食堂經營者的衞生消毒水平和學生對其一次性筷子、餐盤衞生消毒水平的信任度方面做活動。創建綠色校園活動,對其建立生態文明教育的資源共享、信息共享、手段多樣化、教育趣味性等方面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積極普及生態文化建設方面的政策方針、法律法規。將生態文明納入學校文化建設的範疇,發揮校園文化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以生態文明教育促進校園和諧,以校園和諧帶動低碳文明教育,實現生態文明與校園和諧的良性互動和有機融合。鼓勵和扶持成立一批宣傳低碳經濟的學生社團,主要對“低碳經濟”、“低碳城市”、“低碳社會”和“低碳校園”進行宣傳,對低碳生活方式進行宣傳實踐,營造一種低碳理論學習和宣傳氛圍。

4.重視個人生活中低碳價值觀念的樹立縮短電腦進入待機的時間,每節約1度電,就相當於節省了0.4千克煤的能耗和4升淨水,同時還減少了1千克二氧化碳和0.03千克二氧化硫的排放;每生產1個塑料袋相應消耗0.04克標準煤,產生0.1克二氧化碳,不禁感歎到要是大家每天都能早起10分鐘在食堂吃早飯,每週就可以減少許多二氧化碳的排放。少使用一次性筷子要知道一次性木筷子的廣泛使用可是消耗了大量的林業資源。如果全國減少30%的一次性木筷子使用量,那麼每年可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1萬噸。看着盆裏換下來的衣物,起身走到了水龍頭前,開始了每週一次的手洗衣服。手裏洗着衣物,心裏算着,只要我每週手洗一次衣物,那麼一年我又能減少15.6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呢……在校園生活中,只要用心留意,就可以找到很多節能的竅門。

校園生活不僅僅是青年人獲取知識的地方,也是他們學習社會責任,參與解決類似環境保護這樣的社會熱點問題的地方,樹立低碳環保相應的價值觀念應從我們身邊的每一件小事中做起。

5.重視可持續發展教育

可持續發展教育,本質上就是根據可持續發展需要而推行的教育,其目標是幫助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續發展需要的學習能力、創新潛質、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環境與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可持續發展教育是一個體現時代精神、包括多重含義的教育新理念新思路。

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校園和節約型學校建設,推動各級各類學校由單純的資源消耗單位向節能減排示範基地轉變,開展創建“綠色校園”等活動,努力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新一代公民。

6.積極發揮高校的文化引領作用

首先,高校師生具有智力資源豐富、社會責任感強的優點,並能深刻理解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含義,而且也開始了一些相應的研究,所以在高校校園中倡導低碳生活、進行低碳作業,建構一系列低碳指標,可以為全社會的低碳經濟模式建設提供經驗。

其次,當代大學生是傳播低碳文化的一支潛力巨大的重要力量,大學生是祖國未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堅力量,是實現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他們對低碳文化的內涵的理解與吸收,是影響以後社會低碳社會的主要力量。大學生的文化素質較高、羣體龐大、思維活躍、對於新生事物的接受期較為短暫,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追求時代潮流的思想濃厚。並且以個人為樞紐,帶動更多的人為實現低碳社會而貢獻青春、熱情和才華。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13

1.精心佈置校園環境,重視氛圍建設

1.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的校園設施將對在師生中開展豐富多彩的寓教於文、寓教於樂的教育活動提供重要的陣地,使師生教有其所、學有其所、樂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樂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啟迪和教育。全面的設施、合理的佈局、各具特色的建築和場所,能使人心曠神怡、賞心悦目,將有助於陶冶校園人的情操,對師生員工起到塑造美好心靈、激發開拓進取精神、約束不良風氣和行為、促進身心健康、調節情趣和心理狀態等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幾年來,我校在上級領導的支持下,經過努力,先後建起了教學樓、學生餐飲浴中心、建造了學校標準化廁所等基礎設施;進一步綠化了校園,規範了校園佈局;還建造校園網、計算機房、各班、室全部裝配了電腦、上了互聯網,進一步改善住校生的生活條件、配發了刷牙器具、配備了專職生活教師。着力營造綠化、淨化、美化的校園人文環境,依山觀水,綠樹成茵,環境清幽。

1.2着力建設“文化長廊”。學校提出要讓一草一木一牆一磚都能説話,我們在牆壁上科學的設置了名人名言、警句、師生書畫作品、各種專項教育常識等等。學校充分發揮閲報欄、黑板報、“紅領巾”廣播室、通報欄等作用,及時報道學校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堅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使廣大學生在榜樣的激勵中不斷增強自信、不斷超越自我。還將莊基石坎美化建起了祖國在我心中長廊、學生行為規範以及禮儀長廊、安全長廊、衞生長廊等。各功能部室、教室形成了各自獨具特色的部室文化。其管理育人、教書育人、活動育人、環境育人、服務育人的作用顯而易見。優美的校園文化薰陶着每一個師生,使學生在耳濡目染、日積月累中形成觀念,化為行動,起到了很好的德育功能。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文化薰陶。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2.加強師德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2.1提高教師的思想素養。因為學校是育人的場所,是人才的搖籃,而教師是育人之人、人才的培養者,理應在管理育人、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的過程中發揮主力軍的作用,只有在教師中樹立起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治學嚴謹、認真負責、耐心細緻、開拓進取的思想和嚴謹細實、創新求真的教風,才能引導和促進勤奮刻苦、自主探究、全面發展學風的形成。總之,沒有良好的工作作風和教風就難以形成良好的學風。因此,我校高度重視,積極在全體師生中開展“三項教育”。即在領導幹部中開展“以德行政”教育,使本校各層管理者能夠保持清正廉潔、勤政為民,用自己的言行發揮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作用。在廣大教師中開展“以德育人”的教育,通過開展德育案例分析,座談會、報告會、外出學習參觀等活動,引導廣大教師愛崗敬業、教書育人,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導教育學生。在全校師生中大力開展“以德修身”的教育,把公民道德基本規範、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內化為自身的道德信念和行為準則,自覺為人師表,作道德的表率。“德高為師,身正為範”,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薰陶、受到感染。

2.2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一支具有較高業務素質的教師隊伍,對學生的正面影響至關重要。我們一方面抓好“一功五化”夯實校本研修工作,另一方面在教師中大力開展“八個一”崗位大練兵活動,努力提高教師實際工作能力。我們依據學校實際情況,建立校長、教務主任——教研組長、課題組長——教師“三級”校本教研網絡,實行校本教研工作負責制,要求做到有實在目標、有清晰主線、有梯級層面、有細節管理、有展示平台;開展技能型、實踐型、評價型、理論型、學習型等形式多樣的校本培訓。在教研探索過程中,教學研討常規化,以教研組為單位通過“一課多上”和“同課異構”等形式,鼓勵教師大膽探索,研究解決在教學中碰到的一些困難和問題;實行集體備課,新老教師結對“一幫一”,以老帶新;廣開渠道,邀請市、縣教研室有關專家來校聽課、評課,給他們傳遞教改信息,傳授教學經驗。堅持用幸福的理念培育人、用超凡的魅力感染人、用包容的心靈體悟人、用藝術的手段啟發人。

3.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3.1通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首先是加強政治思想學習,注重養成教育。通過校會、晨會、班會,組織學生認真學習政治文件、法規制度、道德修養等文章,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其次,要加強“愛校”教育,培養母校意識。向學生講述學校光輝的歷史,提高學校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學生自然生髮出強烈的榮譽感、自豪感、熱愛母校的情感,從而產生凝聚力,形成學校精神。第三、確定共同的奮鬥目標。學校根據社會發展趨勢及自己的實際情況、辦學特點,提出校訓和奮鬥目標。各班相應地制定班級奮鬥目標,直至幫助學生制定個人奮鬥目標。並開展“爭先創優”活動,爭做文明學生、先進集體、先進學校,創優秀品質、優異成績、優美環境。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學、趕、幫的熱潮。第四、強化學校“三風”建設。學校“三風”即領導的作風、教師的教風、學生的學風。首先,領導作風是關鍵,學校領導要加強修養,提高自身素質,在學校的各項工作以及執行各項規章制度中發揮好帶頭作用。其次,要狠抓教師在學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師從精神風貌、道德修養、工作作風、學識水平到儀表風度、言談舉止、生活起居都應起到為人師表的作用。這樣,教師有高度的事業心、責任感和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學生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勤奮攻讀,立志成才,整個校園充滿一種濃厚的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第五、開展各種有益的健康的活動。如學雷鋒活動、演講比賽、創建活動等,以培養正確的輿論。第六、清除校園文化垃圾,淨化校園空氣。禁止傳閲不健康的書報雜誌,禁止學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課桌、書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圖畫及語言文字,消除消極文化的影響。第七、針對傾向性問題或熱點文化,舉辦專題講座、主題班會、辨論會,澄清模糊認識,糾正錯誤觀點,引導正確輿論。第八、抓好宣傳陣地。充分發揮廣播室、黑板報、閲報欄、宣傳櫥窗、圖書閲覽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張旗鼓地表揚好人好事,同時批評錯誤的思想行為,抑制歪風邪氣,樹立正確輿論。第九、學校或班隊有目的地組織豐富多采的文化活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如:開展以愛國主義為內容的主題演講、富有紀念意義的歌詠比賽會、詩歌朗誦會、文藝匯演、書畫作品展等;以及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的各種體育比賽活動、拔河比賽等。還開展諸如:校少先隊以“環保”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學英雄做好事活動等等。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看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喚起對國家、社會、人民的責任感。尤其通過堅持升校旗、國旗下的演講、穿校服等常規活動,激勵師生對校園精神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進而增強學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整個學校到處充滿着正確的輿論氣氛,從而促進優良校風的形成。。

3.2抓好系列主題活動。學校為使校園文化建設有重點、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常常結合重大事件、節假日,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系列活動。如以“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為主題的科普宣傳教育;以“安全在我心中”的安全教育周活動;以“講文明語言、做文明事”為主題的三月文明禮貌活動;特別是開展爭創文明班級、文明宿舍活動,學生的言行更加文明、宿舍更加整潔、文明祥和。系列主題活動的開展,使校園文化建設落到實處,推進了校園精神文明建設。

3.3培養學生能力。校園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雙主體以校園為空間背景的,最基本的是教師和學生,他們之間的互動而形成和創造的文化構成了校園文化的整體文化體系。因此我們要讓學生一起參與的學校的管理中來。通過讓學生去管理,既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又增強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如各班開展的“今天我當班長”“今天我值日”等活動,學生人人蔘與管理,人人愛校如家。

綜上所述可知,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的總和,是學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是一項長期、細緻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因地制宜、與時俱進、特色發展。滲透於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種校園活動等各方面的校園文化在學校教育中有着廣泛而深刻的內涵,直接影響着學校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影響着學校德育工作的成敗。只有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以人為本,環境育人的功能才會得到真正加強,學生才能真正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學校管理學》、《教育管理學》等。

【摘要】校園文化重在建設,它滲透於校園的各個角落。校園文化建設對師生的影響是通過滲透進行的,具有潛移默化性、導向性和暗示性。濃郁的文化氛圍,優美的育人環境,體現一個學校文化的積澱和底藴,它不僅對師生學習、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調節作用,而且對規範學生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

【關鍵詞】校園文化;建設;思考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14

一、校園無線廣播對大學生的影響

(一)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利用校園廣播的方便性和及時性,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宣傳和教育,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素質是廣播教育德育功能的立根之本。思想政治素質是當代大學生的基本文化素質的一部分,該素質被認為是大學生所應當具備的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諸多素質中最核心內容。高校校園廣播在通過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質方面,具有社會媒介以及新興媒體無法達到的優勢。第一:校園廣播覆蓋範圍極其廣泛,學生們可以在校園任意角落接收廣播傳遞的信息,利用奔走在各教學樓的閒餘時間收聽各種類型的廣播節目,其便捷性、參與度較高。

(二)傳遞信息,傳播正能量

校園廣播同時具有領域可控性強、操作簡單方便快速、內容翔實並且貼近學生生活等優點,校園廣播選取時下最新潮的流行元素最新鮮的實時資訊及時廣播,以最簡潔的方式傳遞準確而快速的信息。節目內容適合學生特點,容易引起學生興趣與共鳴。在節目內容選取上,既可以通過報道國內國際的信息等信息使廣大師生“治國平天下”,也可以通過報道本校內發生的種種事件方便師生“修身齊家”,體現當代大學生實事求是的作風。如果這樣,校園廣播的內容能夠拉近和聽眾之間的距離感,消除小眾化帶來的負面情緒。而且,一篇具有客觀性的報道對於逆反心理較強的大學生比較容易接受更有説服力,大學生應該學會多角度看待問題,用辯證的眼光審時度勢,以便日後踏入社會得以立足。在時間安排上,校園廣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滿足師生的需求。學生可以在清晨去教室的路上獲取最新的資訊,瞭解國內國際主要新聞,適當的科普類或音樂類節目也可以普及知識讓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新的一天,校園光播無疑是一個有效的傳播工具。午播時段,播放輕音樂,美妙的旋律立即驅走師生一上午工作學習的辛勞,放鬆身心,校園廣播適時創造了一種愉悦的午休氛圍,又能夠提升一定的音樂素養。在黃金時段中通過傳播各種信息促進學生對學校內各種活動進行了解,對各種優秀人物的典型事件進行理解,對不良現象和不良行為提出批評,從而激發學生對優秀事件和榜樣的學習,以及促進在校園內推行優良的學習工作作風,積極傳播校園正能量。通過這一天的傳播,師生便可對國內國際事件以及校園事件做一個整體瞭解。

(三)利用校園廣播的迅捷性營造良好的交流平台

各高校有屬於本校的獨特的文化特徵與文化傳統。校園廣播因其遠優於社會傳媒和網絡傳媒的迅速性與方便性以引起管理者的注意,做到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校各部門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熱情,提高學校各辦公室工作人員開展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宣傳工作為例,校園廣播可以及時地對綱要的知識和內容的理解進行宣傳,推動全校師生對綱要的積極學習、充分討論和理智分析。校園廣播傳遞的是大學生內心的聲音,學生們可以通過這個平台提出校園建設建議,吐露心聲分享故事,既能鍛鍊大學生心理健康又讓學生養成勤于思考發現問題的思維習慣。校園廣播的工作核心是為學校工作的開展和發展進行服務,每件重大工作的工作籌劃、工作準備、前期的工作宣傳與後期的工作開展均離不開校園廣播的參與。

(四)幫助大學生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

校園廣播對大學生不僅能起到灌輸教育提高其知識的作用,還可以通過潛移默化改變其行為與生活習慣。當校園廣播工作時,聲音不由自主傳入耳中,既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又會以其知識性、準確性、趣味性豐富大學生校園生活。校園廣播電台通過生動形象的講解、深入淺出的説理式來教育引導學生,使學生儘早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相適應的自主、自立、自強的精神,全面提高其思想素質。只要能夠深入到學生中去,善於挖掘出“情感點”、“興奮點”和“興趣點”,從而真正貼近大學生生活,就能吸引更多人蔘與其中。必須加強校園廣播的自身建設,才能更好的發揮校園廣播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真正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二、校園無線調頻廣播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設備老化問題

校園廣播的設備大多都存在設備老化的問題,這在各大高校都是普遍存在的,因為這些設備使用週期過長,且使用頻率遠比校園其它設備要高。話筒,連接線,耳機,調音台這些基礎設備幾乎每天都要使用,設備可能磨損較為嚴重。電腦作為播放節目不可或缺的工具,更新速度很快,電腦的使用存在系統老舊,硬盤不足,內部硬件老化等為題,一旦出現死機現象,便會影響節目正常播出。露天廣播的音柱長時間暴露於室外,風吹日曬,長此以往,也會出現故障。較好的硬件設施是無線調頻廣播系統全面,正常,高效發揮其作用的重要保障。

(二)傳統調頻電台的技術與應用的滯後性

傳統調頻電台因其技術方面的落後性導致其在應用上的信息滯後性。傳統調頻電台的信息多儲存在磁帶、光盤等非數字化存儲媒體中。這種落後信息存儲方式既不利於信息的檢索也不利於信息的播放。而且無法直接利用豐富的校園網絡資源。

(三)電台無線電發射頻率的偏移

電台的無線電發射頻率必須與無線耳機的接收頻率始終保持一致,若不相同,就會影響收聽效

果,產生雜音。但是由於電子產品的發射終端會因長期暴漏在室外而使發射頻率產生偏移,導致系統無法正常廣播。但隨着新技術特別是頻率合成技術的應用,電台的無線電發射頻率的穩定性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因此頻率偏移問題便可以得到改善。

(四)話筒受外界干擾

校園無線調頻廣播在播放期間,可能會受到外界信號干擾,產生雜音,影響廣播質量,特殊時還會出現短暫的無音現象。當這種校園廣播的無線電故障情況出現時,可通過調校廣播電台內的SQUEICH靜躁器來消減干擾信號。具體的方法和流程如下,首先要調整無線電天線位置並保證無線電發射機處於關機狀態。其次,要鎖死接收機的輸出增益功能。最後,利用無感應螺絲刀順時針調校SQUEICH靜躁器至所有干擾信號消失,並在所有的干擾信號消失後,再順時針稍稍轉動少許。

三、校園無線調頻廣播未來的計劃

(一)加強與聽眾的互動

校園廣播作為本校的校園媒體,加強與聽眾的互動對於自身而言存在必要性,同時也是在校大學生對校園廣播的合理要求。與聽眾的互動是必須的,互動可以採用電話、短息、郵件等,網絡也是一個很好的平台。校園廣播可以利用人人,微信,微博等聽眾都會使用的方式進行互動,既方便又有效,還能增強趣味性。因此互動是必須建立的,並應該讓其充分發揮作用。

(二)增強內部的交流

對於校園廣播電台而言,內部的溝通交流同樣重要,在校園廣播電台的隊伍中,新的台員應該多向有工作經驗的前屆台員學習,加強內部交流,不同的節目之間相互借鑑相互交流,各取所需,才能相互學習進步,提高廣播電台的質量。節目直播時,導播與播音的溝通配合更是保證節目完美播出的關鍵。

(三)弘揚校園文化

廣播在校園文化中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耳濡目染,鍛鍊了同學們“聽”和“寫”的能力,在課餘時間豐富了精神世界,擴大了課外知識,接觸了在課本上,課堂上無法接觸到的知識。例如加強了播音,採寫,編輯和網絡等課外實踐能力,在校園中一定範圍內起到了宣傳作用,有力地推動了校園文化的建設和傳播,充分發揮了學校廣播站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促進學校良好校園文化氛圍的形成,使之成為校園的特色文化建設之一。校園廣播系統的建設,是為教育教學服務、為促進學校教育現代化服務。建設緊密結合教育教學的需要和經濟承受能力的實際,應本着高效、適用的原則,嚴格規範校園廣播系統。認清目前校園廣播系統建設的狀況及未來發展趨勢是滿足層次的教育信息化需求,為教育教學提供劃時代的變革服務,為教育教學的革新變通提供決策性依據的根本性實現平台。因此,一個完備的校園網,應在教師備課教學、學生學習、教務管理、行政管理、資源信息、對外交流等方面發揮輔助、支持功能、為學校的教學、管理日常辦公、內外交流等各方面提高全面、切實的支持。我們應該通過校園廣播的建設促進校園文化的發展,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使之具備社會所需的各種心理素質、知識素質以及行為習慣。這不僅僅是為滿足當前教育改革所需,更是可以全面提高我國國民文化素質的基礎。同時校園廣播也對教育教學的現代化、教育管理手段的多樣化、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深遠意義。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15

茶文化作為最具中國文化特色與民族特色的文化類型,集中體現了儒釋道三家的核心思想,在茶文化發展的4700多年過程中,茶文化對我國教育領域的建設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在當代素質教育高度普及的背景下,校園文化建設中合理融入茶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在茶文化氛圍中,學生文化修養、人文素養都會得到提升,最終達到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目的。

1茶文化的本質是和諧文化

人們通過了解茶文化的內容,可以明白其中所具有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為了確保學習到完整的茶道、茶禮、茶俗,以及各種以茶文化為基礎的文化內容,在保證宣講茶文化課程的同時,尊崇茶文化中所表述的“和”與“敬”的概念。學生之間通過坦誠相待,來交換互相的想法,才能保證在學習茶文化的過程中,可以瞭解這二字所體現的“理、敬、清、融”的含義。學生可以融洽地處理互相之間的關係,尊敬彼此的想法、理清思路的同時,學習完整的茶文化知識。人類現代社會需要追求一種和諧的文化理念,為了確保人們之間可以更加團結,也為了保障可以促進社會更快的進步和發展,學校需要教授學生學習到完整的茶文化知識,以茶文化的思想進行交流,讓彼此可以建立友誼。學生還需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才能以茶文化為立國之本,在追求其中的儒家思想的同時,結合現代文化的特點,發展多樣性茶文化精神。我國十分尊崇孔子的儒家思想,由於其中具有仁愛親人的思想,十分值得現代人去學習,所以,眾多高校在開展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校園文化當中,需要儘可能地保留原有的教育和學術理念,才能讓茶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茶文化與和諧校園的關係

茶文化講究相互之間互相尊重,這正與和諧校園文化相統一。學生在瞭解茶文化以後,可以利用其中的思想陶冶情操,並學習如何處理好人際關係,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就本質而言,茶文化理念與和諧社會建設工作可以相互融合,保證以尊重人性規律和教育規律為基礎,促使校園形成良好的、和諧的學習環境。以科學、民主、人文、開放為基本教學理念,學生在掌握人物、事情等要素之間關係的同時,通過正確的看待相互之間的關係,才能確保以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性的、有效的學習方法,完成茶文化知識學習工作。

2.1人與自然相互和諧

作為一種綠色健康飲品,茶水可以起到提神醒腦、降低血壓以及調節身體各部分功能的功效,與國外的咖啡或者可樂等飲料不同,茶水不具有更多的刺激性,人們在飲用的同時也不會產生過多的依賴行為。同時與可樂相比,茶水具有低熱量、低糖分的優勢,因此,可以被廣大青年所接受。由於人們追求一種綠色生態、環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茶水成了現代年輕人更渴望飲用的一種飲品。通過大量的種植茶樹,在可以有效地淨化環境,固土防沙的同時,還能確保可以有穩定的收益,由此可見,茶樹的種植不但可以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一定的幫助,還可以有效的改善人們的生存環境,起到一舉多得的效果。為建設綠色的生態環境,人們需要大量的種植茶樹才能促進自然與人類和諧共同發展,也能保證人們在生活過程中可以有更多的選擇。茶農在種植的過程中,會附帶一定的情感和智慧,這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茶文化,教師在向學生講授茶文化知識理念的同時,需要表露出其中所藴含的自然與人類和諧共處、統一生存的教學理念。為確保學校有更加和諧穩定的學習氛圍,以及良好優美的校園環境,使學生可以在自然和諧的環境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學校需要組織學生不斷完善校園的生態環境,比如種植更多的綠色樹木和植被,讓校園更像是大自然一樣,生機盎然,環境優美。學生以花、鳥、魚、蟲為伴,在綠樹成蔭的文件下學習,則能讓學生的心情變得更加豁達開朗,也能夠更全身心的投入到茶文化的學習課程當中。

2.2人與社會相互和諧

人在社會中生存,或多或少的會處理一些人際關係,這就需要一個人具有高度的智慧以及良好的生活態度,才能促使在和諧社會中,擁有更多的學習機會。學生在學習了茶文化基礎課程以後,能夠用正確的態度以及大量的語言進行交流和溝通。教師需要不斷提高學生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讓學生在瞭解茶文化內容以後,可以以客觀的學習態度和積極的生活方式處理日常生活中面臨的眾多問題。茶文化可以促使人們彼此之間更加尊重和有禮貌地進行交流,以和為貴才是正確的處事方法,以禮待人才能確保人與人之間建立更深厚、更持久的友誼。學生由於學習了茶文化知識,因此,做事情之前都會以照顧他人為基本的處事原則。第七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的舉行,讓人們更加清楚地意識到,茶中所具有的甘甜的香味與意境是相互統一的。茶文化追求一種和平的生活理念和積極友好的生活態度,為了確保人與人之間可以以茶文化為基礎進行交流,形成和睦的交流氛圍,才是學習茶文化知識的真正目的。

2.3人與內心相互和諧

教師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也需要注重學生精神的狀態,為確保學生可以在和諧社會、和諧校園的環境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教師需要讓學生懂得如何正確看待和處理人際關係,確保學生以積極的狀態和飽滿的熱情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總體來説,只有讓學生明白和諧的理念,才能促使其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社會觀,也才能讓學生以健康樂觀的學習心態,完成教師指定的學習任務。為了能夠幫助學生正確地看待自我,並以積極的心態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教師需要不斷肯定學生的意見,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律習慣,培養學生自信心的同時,教師還需要制定張弛有度的決策力,有側重點地傳授學生知識,才能有針對性地提高每一位學生的能力。人們在飲茶的過程中,能夠品嚐出其中所具有的淡淡苦澀,這正與學生的學習壓力相一致,只有能夠承受茶味中所具有的一絲苦澀,才能有更加堅韌的學習態度,讓學生學習到更加完整且有實用價值的知識。學生注重應內外兼修,才能不斷提高自身品格與修養。學生學習了茶文化知識以後,可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對不同事物進行準確分析和評估的同時,不會因為遇到重大的挫折情緒上產生波動,只有以平和的心態才能完成學習任務。茶文化的精神理念走進校園以後,教師和學生之間形成了更多的溝通渠道,教師在鼓勵學生學習茶文化課程的同時,可以舉辦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期間學習到更加細緻的茶文化知識。

3弘揚中華茶文化構建和諧校園文化

中國茶文化有着近千年的歷史,因此,學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掌握全部的茶文化知識。教師在教授以茶文化為基礎的課程的同時,又要讓學生首先了解深厚的茶文化歷史,才能確保學生在日後的學習課程中有一定的文化基礎。隨着現代市場經濟的日益發達,社會中的拜金現象和享樂現象日益嚴重,不斷侵蝕着青少年的思想。為確保高校學生可以有良好的自制能力,並且不被這些客觀因素所影響,教師需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確保學生在走出校園以後,可以以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觀念處理在社會中遇到的多種問題。茶文化講究和諧的社會理念和積極的為人處事態度,學生了解茶文化以後,能夠以茶文化的思想,建立平等共處的關係,讓人與人之間打破隔閡,關愛互助的生活。以茶文化精神為理念,弘揚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形成良好的校園風氣,高校需要從以下幾點着手:第一,學校在完善各制度的同時,需要遵守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以學生的學習和個人發展為基礎,維繫校園秩序穩定的同時,讓學生可以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也可以讓學生有輕鬆、團結、美好的學習環境,促進師生更好溝通的同時,保證學生可以全面發展。第二,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思想和理念,做到互尊、互重、平等的關係。建立和諧校園的基礎,需要教師以正確的教學方法和平等的師生關係,完成教學任務的分配工作。教師首先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和個人情操,完善教學理念和知識水平的同時,熱愛教育、關心同學。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生活熱情需要不斷的激發,教師的主要工作就是培養學生擁有正確的態度和積極的學習心態,才能讓學生的人格更加健全。第三,不斷完善教學設施,構建和諧優美的教學環境。學校以科學有序的教學理念和合理的校園佈局為基礎,才能確保學生擁有健康的學習環境。學校需要通過不斷的綠化校園環境,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校園,才能確保師生在大自然的環境中提升精神境界,完成教學和學習任務。第四,學校需要注重學生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以人文知識為教學重點,教師需要不斷完善在語文、政治、歷史、美術等學科上的教學能力。以確保學生學到更完整的人文理念,學校可以開展以人文為主題的講座,讓學生參加各類社團活動,全方位提高學生人文修養的同時,形成和諧統一的校園環境。綜上所述,為了確保學校有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也為了保證茶文化可以在高校的教學工作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學校需要堅持以人文精神為基礎理念,構建和諧校園的同時,牢固學生的人文思想,對學生更加關愛,才能形成和諧健康的校園制度,保證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結束語

研究茶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設中的滲透,是提高學生人文修養以及文化道德水平的有效手段,通過茶文化的滲透,以及和諧文化氛圍的構建,能夠全面推動素質教育的落實,以及學生綜合修養的提升,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為高校文化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議和參考。

參考文獻

[1]居倪萍,周玲,侯豔等.弘揚茶為國飲構建和諧社會[J].雲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3):12-14.

[2]沈佐民,陳念,李年蛟.茶文化在構建大學生綜合素質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茶葉加工,20xx(3):23-25.

[3]李佳國.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路與途徑[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xx(1):56-58.

[4]姚曉燕,王建榮,羅曉瑩等.茶文化展示新模式探索———以中國茶葉博物館“嘉木苑”為例[J].茶葉,20xx(4):34-36.

[5]徐偉娟,趙絲嘉.北京在校大學生茶飲料消費調查[J].茶世界,20xx(3):45-46.

標籤: 校園文化 論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wenhua/3e02v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