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文化 >

談談文化進社區的模式

談談文化進社區的模式

關於加強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調研報告

談談文化進社區的模式

社區文化是居民在特定區域內形成的羣體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現象的總和,具有整合社區資源、引導價值觀念、繼承文化成果、規範行為方式、教育娛樂羣眾、促進社區經濟發展等重要功能和作用。

為加強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江蘇街道人大代表組組織部分人大代表對江蘇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的願景、現狀、問題及對策進行了深入調研和思考。專題調研由代表組組長宋慧牽頭負責,何正榮、倪堯、高潔敏、余文富、陸武、陸國?擰⑴頌南汀⒋髑嗟卻?砉餐?斡搿T詰餮泄?討校??礱峭ü?喂凼硬臁⒆?富峒白叻玫男問劍?蜕縝??參幕?ㄉ枳ㄌ饊?×司遊?崾榧恰⒅魅危?慕談剎俊⑼哦庸歉杉敖值郎綬⒖僕?鏡囊餳?ㄒ椋??被辜憂坑刖用竦慕渙骱凸低ǎ?險媲閭?用褚餳?徒ㄒ欏4送猓?衲杲值來窗斕納縝?ā??逗馱驢?罰??趴?俅?磯??⒋?矸綺勺ɡ傅齲???砹私饃縝?⒐刈⑸縝?⒉斡肷縝?ㄉ璐罱?似教ā>???齠嘣率奔淶牡餮校?緯閃恕都憂可縝??參幕??裉逑到ㄉ琛返淖ㄌ獾餮斜ǜ妗?/p>

一、建設願景

深入推進社區建設和管理,離不開文化的有力支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在社區建設中越來越凸顯。提升文化軟實力,創新發展理念,拓寬發展途徑,大力推進和諧文化建設,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強社區文化的活力、魅力和生命力,是當前和諧社區建設的重中之重。

今年是公共文化服務年,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把建立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為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要始終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羣眾的理念,積極探索適合基層羣眾需要的新的文化服務方式,打造“活力江蘇、魅力江蘇、宜居江蘇”品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對社區居民進行教育、陶冶、塑造,促進人與人之間互敬、互愛、互助,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和居住環境。

二、發展回顧

江蘇路街道地處長寧區東部,與靜安區、徐彙區接壤,是長寧區委、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機關所在地,是長寧區通往中心城區的門户。轄區總面積1.52平方公里,近6萬人口,下設13個居委會,居民户數1.8萬户,樓組803個,2006年街道被命名為新版上海市文明社區,目前有80%的居民生活在市、區級文明小區之中。

江蘇路街道是個典型的老城區,有着豐富的歷史人文底藴,是全市“花園洋房”較多的街道之一,有較多的歷史風貌保護建築、名人故居、革命歷史遺蹟等,充滿濃厚的文化韻味。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上海市延安初級中學、江蘇路第五國小、愚園路第一國小、區少年宮等一批市、區重點教育單位均在轄區內。 多年來,街道以提高居民的社會適應能力、生活質量及社區文明程度為核心,以全面提升個人和組織的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為着力點,在內容和方法上更貼近百姓、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讓先進文化走進社區,融入生活,提升環境,較好地實現了人民羣眾的文化權利,公共文化服務在江蘇街道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加快文化設施建設。近年來,街道共投入資金84萬元,對13個居民區活動

室進行了裝修擴建,活動室面貌煥然一新,達到全覆蓋,居民活動有好去處;積極開展萬元報刊進社區工程,為每個活動室徵訂報刊雜誌100餘種,以豐富不同年齡層次居民的文化生活,滿足廣大居民的文化需求。

豐富羣眾文化活動。在小區、樓組、家庭中廣泛開展文化活動。以星級樓組創建為抓手,以共同的志趣愛好為基礎,通過“書報傳情角”、“牆報”、“科普之窗”等學習園地及“鄰居節”活動,形成鄰里互學互助、尊老愛幼的樓組文化,營造出不斷學習、其樂融融的學習氛圍。文化團隊充分利用豐富的人文資源,培育了英語沙龍、桑榆讀書小組、書畫小組、時事政治學習小組、攝影沙龍等一批特色團隊,目前已發展至110支文化團隊。

培育江蘇文化特色。“江蘇之聲”藝術節自1999年至今已舉辦了九屆,做到年年有主題,季季有匯演,月月有活動,居民參與面越來越廣,活動質量一年比一年高,形成了江蘇文化一大特色。

實行社區資源共享。充分挖掘社區內的硬件設施資源,協調區域內機關、企事業單位、小區物業的文化娛樂、體育運動場所設施等向社會開放,目前已有九所中國小校、區少年宮、市教育報刊總社等單位為社區提供教育及活動場所。 加強單位聯建共建。與社區單位一起創建了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社會實踐、老年活動、教育、健身、文體、讀書等七大系列學習型基地;與“上海東方老年文化交流中心”聯手合作成立了“江蘇社區文化活動指導站”,利用其辦學特色和師資力量,探索了一條社會組織參與興辦社區文化活動的新路;與上海大學文學院聯手成立社區發展研究工作室,對社區文化建設開展工作指導和研究;與民進上海市委社會服務部聯手把街道作為社情民意基層調研基地,每年為社區居民提供文化、教育、衞生以及科普讀物等方面的援助,每年提供專家志願者服務及為社區“居民圖書室”和社區家庭捐贈書籍等。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街道每年確保創建經費的投入,並做到年年有遞增。2002年起,按每年人均一元投入,每年遞增一元確保創建經費。同時,街道還積極爭取社區單位的大力支持,由工商銀行長寧支行牽頭建立了100萬元的社區助學獎勵基金;由上海電信實業(集團)有限集團等三家企業合作建立了每年20萬元的社區文化建設基金;華敏置業(集團)有限公司向社區捐贈1400平方米的社區活動中心。社會各方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極大地推動了社區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三、存在問題

1、文化底藴有待進一步集聚。江蘇社區有着濃厚的文化底藴,有眾多的名人名居名校,現這些資源還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2、活動場所有待進一步整合。江蘇社區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建成社區三大中心之一的文化活動中心,居民只限於居民區活動室和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多功能活動室,容納範圍較小,無法適應居民羣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3、骨幹隊伍有待進一步擴大。居民羣眾對社區文化的標準和要求提高了,但從目前社區文化隊伍的現狀來看,文化人才比較匱乏,熱心社區文化的骨幹大為減少,出現斷層。

四、對策思路

以促進、提高羣眾文化的活力、創造力和影響力為着眼點,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讓文化走進社區,貼近百姓,融入生活,用豐實的文化歷史底藴帶動社區文化建設,在政策導向、陣地建設、人才隊伍、項目載體、機制保障上作對策思考,形成建立一箇中心、健全一個網絡、培養一支隊伍、培育一羣團隊、

增設一批設施、宣傳一批名人、辦好一所學校、編好一份報紙、搭建一個舞台“九個一”的羣眾文化特色,打造“活力江蘇、魅力江蘇、宜居江蘇”品牌,滿足社區居民羣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一)以建立文化中心為核心,加強陣地建設

1、建立一箇中心,搭建社區文化舞台。與區工人文化俱樂部共享資源,建成3000平方米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新建600平方米的街道特級圖書館。通過簽訂協議,採用權屬管理和自主管理相結合的模式管理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突出綜合性,着力滿足羣眾基本文化需求;發揮圖書館對活動中心的示範引領作用,使其成為教育培訓中心、團隊輔導中心、活動策劃中心和創作中心,把文化中心建成老百姓歡迎和真正參與的活動基地。

2、增設一批設施,夯實羣眾活動基礎。協調社區單位向社區居民開放閲覽室、活動室、教室等文化娛樂和體育運動場所設施,打造江蘇社區10分鐘學習生活圈;增設一批文體設施,新建金橋、利西路24弄、月村、曹家堰4個健身點,更新、整新一批三年以上健身器材;成立江蘇社區氣功鍛鍊站,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健身團隊;繼續做好推進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向社區居民開放工作,在做好市三女中和市三附校資源向社區開放的基礎上,爭創省吾高級中學場地對外開放示範點學校,提高社區公共資源的使用效率和社會效益。

3、健全一個網絡,架起聯繫溝通橋樑。在對現有文化設施資源整合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文化中心、文化站、居民文化活動室三級羣眾文化設施,形成以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為主體的基層文化設施網絡;以信息化為基礎,搭建文化信息服務平台,溝通千家萬户,讓信息化融入百姓生活。

(二)以培育文化骨幹為抓手,壯大人才隊伍

1、宣傳一批名人,凸現社區名人效應。挖掘社區文化底藴,開展對社區名人名居的調查,彙編《那人、那路、那房》宣傳畫冊;動員組織文化名人發揮自身優勢,參與社區各項活動。同時,積極宣傳社區內著名的拔尖人才和領軍人物,利用名人效應資源帶動社區居民積極投身社區文化活動。

2、培養一批隊伍,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培育社區文化骨幹,建立起優秀的專業社區文化工作、基層指導員、志願者及文藝輕騎特色等四支隊伍。推進學習型組織創建工作,評選表彰新一批學習型樓組、學習型企業、學習型家庭和學習型居委會,進一步深化學習型組織創建內容。

3、培育一批團隊,吸引羣眾廣泛參與。通過組織文化活動,積極為文藝團隊築就展示平台,提升社區羣眾文化團隊的水平,形成團隊建設規範化、活動內容大眾化、活動項目特色化的建設模式,保證社區不同居民羣體都可以參與自己喜好的'文化活動。培育一批特色團隊,以團隊團結人,以學習促進人。培養居民科學文化素養,營造休閒文化、體育文化、科教文化、道德文化、藝術文化、生態文化和網絡文化的大社區文化,以學習型團隊來吸引人、團結人、陶冶人、激勵人,增強居民羣眾的社區歸屬感。

(三)以滿足居民需求為方向,拓展項目載體

1、辦好一所學校,提高居民羣眾素質。社區學校在繼續實行社會化、專業化運作的基礎上,按照居民的需要設計各項學習內容和項目,以滿足不同層次社區居民的特點和需求,讓學習內容的設置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居民,計劃完成招生800名。繼續開展各類人羣教育。根據社區內兒童、青少年、失業人員、進城務工人員、老年人等不同教育人羣的需求,開展多規格、多層次、多內容、多形式的學習教育活動。

2、編好一份報紙,展示風情風貌風采。與《上海城市導報》合作發行一份社區百姓自己的報紙——《和》月刊,以“反映社區生活、報道社區建設、溝通社區信息”為宗旨,傳遞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資訊信息,併為社區居民搭建瞭解社區、關注社區、參與社區建設的平台。要繼續編好這份報紙,辦出特色、辦出水平。

3、搭建一個舞台,打造江蘇特色品牌。辦好社區文化品牌“江蘇之聲”藝術節,以“文化唱響和諧”為主題,做到月月有活動,季季有高峯,使團隊文化進小區,社區文化進軍營,校園文化、企業文化進社區,並帶動各居民區,進一步擴大居民羣眾的參與面,唱響和諧文化的主旋律。推進廣場文化、活動室文化、中心文化、綠地公共文化、會所文化等建設。在居民區開展“八個十”進小區活動,即:十場文化演出活動、十場讀書交流活動、十場科

文化進社區模式

3、搭建一個舞台,打造江蘇特色品牌。辦好社區文化品牌“江蘇之聲”藝術節,以“文化唱響和諧”為主題,做到月月有活動,季季有高峯,使團隊文化進小區,社區文化進軍營,校園文化、企業文化進社區,並帶動各居民區,進一步擴大居民羣眾的參與面,唱響和諧文化的主旋律。推進廣場文化、活動室文化、中心文化、綠地公共文化、會所文化等建設。在居民區開展“八個十”進小區活動,即:十場文化演出活動、十場讀書交流活動、十場科普宣傳活動、十場居民健身活動、十場學習型成果展示活動、十場暑期納涼活動、評選十位社區文化明星和新建十支文化團隊。

(四)以完善規範管理為基礎,強化機制保障

1、管理服務。制定《江蘇路街道居民區文化活動室管理若干規定》,加強對居民區文化活動室的規範管理;制定《江蘇路街道文化團隊管理若干規定》,對文化團隊的日常活動、日常管理、參加演出以及獎勵方式予以明確規定,實現對業餘團隊的規範化管理。

2、運作模式。做好長寧區社區教育實驗項目科研課題:“國家級課題”——《網絡教育進社區工程》和“區級課題”——《學習型社區創建指數研究》,修訂完善學習型社區創建指數測評體系;堅持社會化、專業化、信息化運作,繼續與“上海東方老年文化交流中心”、上海大學文學院等單位加強聯手合作,形成社會組織廣泛參與江蘇文化建設的良好氛圍;依託街道信息化優勢,充分發揮網站羣落的作用,開闢學習資源,拓展服務功能。

3、經費保證。加大政府投入,街道每年撥付文化體育專項基金16萬元,在區文化局下撥各居委會文化經費1萬元的基礎上,街道匹配文化經費1萬元,用於每個居委會訂購圖書、報刊或添置音響設備。整合社區單位資源,繼續與上海電信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建立文化基金5萬元,用於社區文化建設。

江蘇街道人大

代表組

標籤: 進社區 模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wenhua/r3j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