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生活範例 >生活範例常識 >

製作過程的作文8篇【優秀】

製作過程的作文8篇【優秀】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製作過程的作文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製作過程的作文8篇【優秀】

製作過程的作文 篇1

在炎炎夏日,許多人都會去游泳、吃西瓜、開空調,但還有一種解暑的辦法,就是做果醬,在夏天吃一口,透心的甜蜜哦!製作簡單的自然果醬一點也不難。就讓我來給大家做果醬。

準備的材料有半斤葡萄、一到兩個檸檬、兩個瓶子(一個是用來裝白沙糖,一個是裝果醬。)一盆開水、盆子、勺子。

一開始,我先去拿一張白紙,墊在廚房的瓷磚那裏,接着,把泡好的半斤葡萄拿過來,用手把皮撕開,墊在白紙上,然後,從剝了皮的葡萄的頂端撥開,然後把子去掉,放進鍋裏。半斤葡萄剝完了以後,在裝滿綠茵茵葡萄粒加入少量的水。大約三百克,在切一些檸檬,將汁液倒入裝有少量水的葡萄碗裏。放在煤氣爐上,打開煤氣,打開火。

將糖放在一個小瓶子裏,和裝果醬的.另外一個瓶子,放在一盆開水裏“加熱”一下。在開始翻滾冒泡的葡萄水中,加入已經 “加熱”的白糖,用勺子不停地攪拌,順便壓碎葡萄。看看勺子上是否還粘着白糖,如果有就繼續攪拌。

看看葡萄已經燒成了非常濃稠的液汁的時候,拿出漏斗,灌裝葡萄醬嘍!蓋上瓶蓋,最好將完成的果醬放入沸鍋裏煮上一段時間,冷卻後保存更久了。

放入冰箱的“冷凍”那一層,稍等片刻。然後,拿出來用勺子“推”一下果醬。如果表面起皺了,説明已經煮好了。

所有果醬都需要放一段時間,讓味道更濃厚。而依照上面那種辦法做出來的家庭果醬,放在冰箱裏存放兩三個月都沒有問題。

這就是夏天“瓊漿玉液”,吃上一口,使你感到夏天不再炎熱了,讓你回味無窮。

製作過程的作文 篇2

三國時期,有一個叫諸葛亮的人。某一天,諸葛亮帶領着大軍來攻打孟獲,他們走着走着,就到了一條河,河神説:“你把你的將士殺幾個給我,我就讓你們過河。”諸葛亮答應了,就帶着大軍回到了軍營,想來想去他靈機一動説:“他不是要吃人頭肉?我們就把面做成人頭形狀,再把牛肉放進去,蒸好以後給那河神送去不就行了,然後就讓他的廚師們去做。”第二天就把包子送了過去,河神説:“好吃、好吃……”然後讓他們過了這條河,打了勝仗。這就是包子的由來。

我的媽媽是個大廚,她做什麼都好吃,但我最愛吃她做的包子了!

還記得我媽第一次做包子,做的四不像,色香味也俱全,這讓我“食慾大減”但我知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所以我吃很多,吃的時候還説:“好吃……”這都為了不讓老媽傷心,才説的。

第“n”次做包子時,老媽把香噴噴的包子放上桌時,看着色香味俱全的包子讓我食慾大增,咬一口,香甜可口,鮮嫩多汁!再咬一口,包子濃香的汁液流了出來,在燈光下泛着油光,我一連吃了好幾個才吃個半飽,“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媽媽做的食物,沒有複雜的技巧,沒有炫目的配料,也沒有精緻的器皿,可她卻將對我的愛,用心的放在食物裏,這就是愛的'味道,家的味道。“父母皆艱辛,尤以母為篤”我想這些食物都是用媽媽的愛做成的,是愛把食物變得美味……

媽媽做的包子真好吃,我愛吃媽媽的包子,我更愛媽媽。

最後,我想對媽媽説:“我愛你,媽媽,我想對你説無數個感謝和對不起!”

製作過程的作文 篇3

招牌菜每家都有,你一定很好奇我家的招牌菜吧!它就是——瓦罐雞,有時光想想都直流口水了。下面我就為大家介紹下它的製作過程。

每年過年,這道菜就是壓軸出場的,也只有在鄉下才能見識到它的.製作過程。首先要準備一口大鍋,家裏的煤氣灶可做不了。別看它只是一隻雞,它的製作的過程還是很複雜的。要準備好一隻雞,葱,茴香,香葉,桂皮,醬油,冰糖,料酒這些食材。外公先把雞洗乾淨,再往雞的肚子裏塞了幾把葱,然後把雞裝入一個瓦罐裏,再放入其他的食材,倒入適量的水,準備工作就緒。

外公在大鍋的底部放了三片瓦片,接着生柴火,等瓦片被加熱得差不多了時,外公就把瓦罐雞直接放在瓦片上。這樣靠着瓦片的熱度慢火細燉2個多小時,外公隔一會就用勺子舀湯澆在雞身上。我等啊等,等啊等,2個多小時終於過去了。外公一打開鍋蓋,一股誘人的香氣直往我的鼻子裏鑽。大家一窩蜂地衝了過去,一隻油光發亮的瓦罐雞出現在大家面前。外公拿了隔熱手套把瓦罐雞從大鍋裏拿了出來。瓦罐雞上桌後,沒一會兒,就只剩下一副雞架了。吃完後,大家都讚不絕口,連聲説:"好吃好吃,再來一個。"

這就是我家的招牌菜,下次有機會歡迎大家來品嚐。

製作過程的作文 篇4

我的小屋裏有許許多多的小玩意兒,其中,最令我自豪的是那串掛在窗前的快樂風鈴,是我花了一天一夜製作完成的。每當微風吹過,“叮鈴叮鈴”的響聲,總讓我自信滿滿。

一天,我正翻着相冊,看到了許多快樂幸福的.畫面,於是,我用了一個蛋糕碟、一團細線、玻璃膠、五彩鈴鐺、掛鈎、密封紙和一張張有着幸福笑臉的相片,開始了製作。首先,我在蛋糕碟上戳了六個洞,在最中間的洞上掛上掛鈎,用玻璃膠粘住固定;接着我把相片放進密封紙裏,又在四周打了四個孔,用細線跟蛋糕碟連接,就這樣,我一口氣做了十六個;然後,我再把寓意吉祥幸福的五彩鈴鐺也一個個小心翼翼地串起來,又寫了張紙條,上面寫着“幸福快樂”;最後,我就給它們來個“全體美容”,這樣,就大功告成了。

我把風鈴掛在窗前,每天看着它,身心陣陣愉悦……

製作過程的作文 篇5

20xx年2月7日,我在湖南的伯父家,上午我和爸爸媽媽、兩個姐姐、伯母一起到奶奶家去看做豆腐。因為爸爸要發一個郵件,所以耽誤了一些時間,我們去到奶奶家的時候有點晚了,沒有看到第一次做豆腐的過程。我問奶奶:“還有第二次做豆腐嗎?”奶奶説:“還會做一次。”我對媽媽説:“我們拍一下第二次做豆腐的過程吧。”媽媽説:“好”。接着,我們拿出相機,把做豆腐的過程都拍了下來。

做豆腐時,先是爺爺去挑黃豆漿,黃豆漿是在別人家磨好的。黃豆漿挑回來之後,爺爺奶奶把黃豆漿倒進了大鍋裏,用大火煮黃豆漿,煮開後,豆漿表面會起很多泡泡,奶奶用勺子把泡泡給撈起來。然後,奶奶把煮開的豆漿用紗布過濾,把豆渣全部過濾掉,就做成了平時我們喝的豆漿,我喝了三碗豆漿,太好喝了。後來,奶奶往豆漿里加石膏水,加好以後,等一陣子,豆漿就變成了豆腐花,我吃了一碗豆腐花,覺得挺好吃的。奶奶再把豆腐花倒到一塊布里,用布包緊,上面再壓一些比較重的東西。大概過了兩個小時以後,奶奶把壓在上面的重東西拿開,把包裹豆腐的布打開,就看到了裏面白白的豆腐。然後,奶奶用刀把豆腐切成小塊,放到一個盆子裏,就完成了豆腐的整個製作過程。晚上,奶奶給我們做了煎豆腐,非常好吃。

通過觀看豆腐的'製作過程,我知道了做豆腐也挺辛苦的。我喝到了豆漿、吃到了豆腐花和煎豆腐,好吃極了。發明做豆腐的人真是太偉大了。

製作過程的作文 篇6

今天晚上老爸要給我做什麼好吃的呢?我帶着來自一個小吃貨的疑問來廚房看一看。白色的麪皮,紅色肉餡,原來今天的晚飯是肉包子啊!

我以最快的速度洗了洗手,穿上了屬於我自己的一個圍裙,站在我的神廚爸爸身邊,目不轉睛地看着他是如何讓一片面皮變成肚子裏有肉餡的圓滾滾的'包子的。我看了一會,覺得自己已經會了,就拿起一片面皮,舀了一勺的肉餡,可是,那調皮的肉餡寶寶不聽話,不願意呆在麪皮上,一直往下掉,終於,在我的不斷堅持努力下,我把調皮的肉餡寶寶放在白色的麪皮上,然後我用手把麪皮揪起來,一邊轉一圈,一邊折紋,大概折出十二條折就好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個包子包好了!我興致勃勃的把我自己包的包子展示給我的家人們看,他們都誇我包的不錯,雖然還有很多需要提高的部分。

我覺得這次包包子讓我學會了許多:無論幹什麼事情,都不要放棄,要堅持不懈;要認認真真的去完成每一件事情;要學會嘗試,凡事皆有第一次,不管第一次是順利的還是曲折的,我們都要大膽嘗試……

“叮”包子蒸熟啦!我嚐了一口,好吃極啦!還是自己包的包子最好吃了!

製作過程的作文 篇7

在我的書桌上有一盞枱燈,它一直陪伴着我,是我親密無間的小夥伴。

它是由廢棄物品製作而成,着實讓我在忙碌的學習生活中“忙裏偷閒”了一把。我先用彩紙包裝杯身,但杯子是個不規則的'圓柱體,我只能將包裝紙剪成一塊一塊的黏附在上面,再用幾條綵帶貼在杯子上,以遮掩那些接縫,並作了“美容”。接着,我用玻璃膠把吸管和杯子相粘,枱燈的雛形已現。可是用玻璃膠與杯子固定卻並不顯得牢固,所以我又找來一些鐵絲將其固定,成效顯著。枱燈的底座就用杯蓋來做,我先找出橡皮泥,一點一點地把它們掰開,像“肉粒”一樣塞進蓋子裏,又找了一塊硬紙板墊在底部。最後只剩把管子插到蓋子裏了。可管子太細了,顯得“弱不禁風”,搖搖晃晃的。我只好找些紙巾塞到裏面,將其固定,小枱燈終於完工了。

雖然它不能發光,但卻是一個物美價廉的小小工藝品。它就像寒冬中的一把火照耀着我,陪伴着我走向成功的彼岸……

製作過程的作文 篇8

暑假裏,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湖源李家村的元書紙基地參觀了製作元書紙的整個過程。

來到造紙基地,我們走進一個大門,看到屋子左邊堆着一些元書紙。右邊有一個木頭架子,上面吊着一根大木頭,掛着一根手腕粗的竹繩子,下面放着一疊厚厚的紙。聽老闆説這是用來把紙壓緊的。現在有了現代化的方便省力的工具代替了這個架子。沿着牆壁放着幾張用黃布鋪蓋的桌子,上擺滿了各種奇形怪狀的造紙工具,還 有一些生活用品,如煤油燈、蓑衣、竹水罐和竹飯罐。媽媽説,以前的人上山砍柴幹活就用這種竹製的罐子帶水和乾糧的。看着這些東西,我彷彿看見人們腰上彆着柴刀,肩上揹着水罐,手裏拎着飯罐上山砍竹子的情景。這些東西就地取材,壞了天長日久就會腐爛成泥,真正環保啊!

穿過屋子,有一條崎嶇不平的小路,路兩旁是一些平房。遠遠的,我就聞到了一股特別的怪味兒,媽媽説這是紙漿的味道。走進右邊第一間屋子,裏面有一個大大的石盤,直徑足有兩米,上面立着一個石碾子,高度足足到我的眼睛。石盤上有一點用石灰浸泡過的竹纖維的痕跡,估計這裏是把竹片碾碎的地方。

第二個屋子會是幹什麼呢?我想着,走進了第二間屋子。一陣強烈的捶打聲傳入我的耳朵。我一看,一個石臼裏放着一些粗粗的竹纖維,一個大錘正在自動打這些竹纖維,不一會兒就打成了碎末。

第三間屋子就是元書紙最後成形的地方。這裏有一個高高的彎彎曲曲的水槽,裏面是一些正慢慢移動着的像玉米糊一樣的黃紙漿。原來,打碎的竹子還 要經過這個水槽進行碾壓,注入一定的水配製成紙漿,經過一根管子引到一個方方的池子裏。這時已經看不到紙漿的樣子,只感覺水池裏的水渾渾的。一位叔叔雙手拿着一個長方形的像篩子一樣的工具在水池裏一撈,再讓水瀝乾,然後把這個“篩子”放在旁邊一疊正在瀝水的紙上,輕輕一抖,一張薄薄的紙就從“篩子”上褪了下來。

這時候的紙還 是濕濕的,如何把它弄乾呢?我走進路左邊的一間大屋子,沿着幾級台階走上二樓,只見樓上立着兩面高高的.鐵牆。四位阿姨正用特製的刷子,動作嫻熟地把濕濕的紙往鐵牆上刷,後一張剛刷好,前一張已經幹了。原來這兩面鐵牆是兩個大烘缸啊!

在回家的路上,我感慨萬千。元書紙的歷史已有1900多年,至今雖然有了更先進的造紙工業,但元書紙的製作方法卻一直沿用至今。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真是偉大啊!一張薄薄的紙要經過那麼多步驟才能完成,多麼不容易,我們平時一定要節約用紙呀!我又想到,我們的學習也像元書紙的製作一樣,要花時間花心思,一點一點磨礪,最後才能出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sh/changshi/oe29j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