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生活範例 >科普知識 >

文言文斷句技巧8篇

文言文斷句技巧8篇

在我們平凡無奇的學生時代,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言文斷句技巧,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言文斷句技巧8篇

文言文斷句技巧1

給文言文斷句,首先要研讀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熟讀精思,理解內容是正確斷句的前提。因為讀不懂就點不斷,不理解就點不準。我們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後,憑語感把確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斷開來,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

下面一些語言標誌,可以幫助我們斷句:

1.文言文在敍述人物的對話時,經常用曰云言等字,所以,遇到曰云言等字,如果它是表示説的意思時,後面應斷開,如其鄉人曰等。

2.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獨立的歎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

3.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乎作介詞用,相當於於時除外,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乃、向使、然而、無論、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開。

5.常用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應當斷開,後面有時也可斷開。

6.文言文的一些習慣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不亦乎(不亦説乎?)、得無乎(得無異乎?)等,可在其前後斷句。

7.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結構(詞組),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於、足以、得無、無乃、何以、於是、然則等,不要把它們拆開。一些專有名詞,如官名、地名、人名等,中間也不能斷開。

8.相同詞語緊相連,如果不屬於形容詞、名詞的重疊形式,一般説來,它們分屬兩句話,應當從中間點斷,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等。

9.名詞、代詞經常做主語或賓語,如果判斷這個名詞或代詞做主語,就在它的前面斷開;如果判斷這個名詞或代詞做賓語,就在它的後面斷開。動詞的前後往往都不能斷開,因為它前面往往有主語,後面往往有賓語。

10.古人寫文章,很多時候講究對仗工整,多用對偶句、排比句、反覆句。利用這一特點,也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斷句的準確率。

題目做完後通讀一遍,憑藉語法知識和語感,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點斷後的句子是否講得通,是否符合情理、符合邏輯。

要想提高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我們平時就要注意學好課本中的經典文言課文,掌握實詞、虛詞、句法、詞法,培養紮實的文言功底;熟讀一些經典的文言文,培養語感;適當做一些專題練習,加強運用。這樣,正確斷句的能力就會在閲讀和實踐中形成。

文言文斷句技巧2

古代書籍沒有標點符號,誦讀時根據文意所作的停頓,或在古書上按停頓加的圈點,就叫“斷句”。

讀一篇文言文,應該先通讀這篇文章,大體上弄清這篇文章寫了什麼內容,思考它表達了什麼意思,具有什麼結構,它屬於什麼文體等,然後再來給文章斷句。那麼應該怎樣斷句呢?

1、根據標誌性的詞斷句

文言文中的對話常用“曰”“雲”等字,根據這些標誌性的詞去斷句,往往能

收到好的效果。

2、根據文言虛詞斷句

文言文大多用虛詞來表達語氣或感情。句首常用夫、蓋、故、然、而、則、

豈、然則、嗟夫、若夫等語氣詞;句末常用者、也、矣、乎、哉、耶、耳、焉等語氣詞。

3、根據語法結構、句式結構斷句

文言文中有些固定結構,如:“……者……也”、“不亦……乎”、“孰與……乎”、“為……所……”、“受……於……”、“……見……於”、“其……乎”、“何……為”、“不……乎”等,根據這些結構也可斷句。

4、根據互文、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斷句

文言文中常常出現互文句、對偶句、排比句,抓住這些句子的特點斷句,一般能收到斷開一處,接着可以斷開幾處的效果。

5、根據反覆結構斷句

文言文中常有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覆出現,根據這個特點斷句,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根據古代文化常識斷句

文言文中常常出現古代的文化常識,如天文、地理、曆法、官職、姓名、稱呼等,多瞭解這些知識,對斷句大有幫助。

7、根據前後相承關係斷句

文言文大部分寫得緊湊嚴密,行文中大多使用前後相承的句子,據此也能恰當地斷句。

8、根據總分關係或分總關係斷句

文言文常常採用總説分承或分説總承的寫法。掌握了這種寫法的特點,對斷句也有很大的幫助。

文言文斷句技巧3

一、讀文段:

文言文斷句,傳統上稱之為“句讀”。明辨句讀,是閲讀古文最基本的能力。而文言文斷句的基礎在於對通篇文章的領會,因此誦讀就顯得尤為重要。平時學習中,我們重視文言文的誦讀,目的就在於能通過熟讀培養文言文學習的語感。

我們碰到斷句篇段,不要急於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

二、找虛詞: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到:“至於夫惟蓋故者,發端之首唱,之而於以者,乃札札句之舊體,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由此可見,文言虛詞(特別是語氣詞),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

文言文中常見放在句首的發語詞有:夫、蓋、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語氣詞有:也、矣、乎、哉、與(歟)、焉、耶(邪)等等;出現在句中的虛詞有:於、為、則、而、以等等。

當然,還有些複音虛詞(包括一些複句中的關聯詞)也是我們的好“幫手”。它們大體上都位於一句話的開頭,這些詞前一般要斷句。

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於是、雖然、至於、是故、向使、縱使等等。

例〔1〕、於是餘有歎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遊褒禪山記》)

我們通過熟讀語段可知,本語段中可置於句末的虛詞有:焉、也、焉、也;置於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則、則、而、而、故。這一語段,共有18處標點,可依據虛詞來斷句的就有11處之多,如果不考慮中間兩處並列詞語“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與“奇偉∕瑰怪∕非常之觀”,這道斷句題基本上可以根據找虛詞的方法一次性解決

例〔2〕、襄子曰:“不及紂二日耳,不亡何待?”優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並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新序?刺奢》)

這一語段中的位於句首的虛詞有:而、焉、然;句末的虛詞有:也、也、也。找出這些虛詞,本題差不多就解決了。

三、察對話:

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人名,以後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根據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來斷句。

例〔3〕、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鴻門宴》)

文言文斷句技巧4

古文斷句莫畏難,仔細琢磨只等閒。

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

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

聯繫全文前後看,先易後難細分辨。

緊緊抓住“曰”“雲”“言”,對話最易被發現。

常用虛詞是標誌,更有規律供參看。

習慣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

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

排比對偶與反覆,修辭提供好條件;

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

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

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

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常實踐。

文言文斷句技巧5

一、什麼是“斷句”?

先從“句讀”談起。

“句讀”一詞最早見於漢代何休的《公羊傳解詁序》,又稱句逗、句投(du)、句度(du)、句斷。關於什麼是“句讀”,前人的説法不一。其中,元代黃公紹的觀點最令人信服。他在《韻會舉要》一書中指出:“凡經書成文語絕處,謂之句;語未絕而點分之,以便誦詠,謂之讀。”也就是説,“句”是句末的停頓,而“讀”則是句中的停頓。

由此看來,我們所説的“斷句”,應該指的是對句意停頓的判斷,而不是文句誦讀上的停頓。

但是,在教學實踐中,誤解和曲解的現象仍然存在。這是一位語文教師在公開發表的論文中所用的示例:“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王安石《遊褒禪山記》)。這顯然是將“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中的“誦讀上的停頓”混同於“句意停頓”了。而另一方面,如果在“語絕處”不加以停頓,那麼就會使句意發生扭曲和變化。請看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上的兩處斷句:①“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必修三);②“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史記>選讀》)。第①句的意思是“趙王認為藺相如是賢能的大夫,出使他國而能不被諸侯侮辱”;而第②句似乎應該翻譯為“趙王認為,賢能的大夫能出使他國而不被諸侯侮辱”。這兩句譯文的含義相差很大。顯然,從上下文的關係來看,第①句的斷句才是正確的。

二、斷句的基本原則

⑴總原則:是否需要“斷句”,決定於句子的語氣。

如上文所述,在整句或分句的結尾處要自然斷句。因為整句或分句的句末是句子語氣完備的地方。斷句與句子的長短沒有直接的關係。例如,“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項羽本紀》)。

以下幾點雖是特例,但都和“語氣”有關:

⑵主語較長時,其後要斷句。

例如,“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刺客列傳》)。

⑶句首狀語後要斷句。

例如,“久之/荊柯未有行意”(《刺客列傳》);再如,“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屈原列傳》)。

⑷即使主語較短,但當出現表示提頓的詞語(如“者”)時,其後要斷句。

例如:“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項羽本紀》)。

⑸句中出現標示語氣延長的詞語(如“也”)時,其後要斷句。

例如,“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遙遊》)。

⑹對話的提示語(如“曰”)後,要斷句。

例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論語》)。

⑺主謂倒裝時,中間要斷句。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⑻獨立成分前後,應該斷句。

例如,“賜/爾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孔子世家》);另如,“於/鯀哉”(《尚書》)

⑼詞與詞之間並列時,不必斷句;但短語之間並列時,中間有較大的停頓,兩者之間則需要斷句。

例如,“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蘭亭集序》。這一句中“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內部則不必斷句。

三、斷句的基本方法

簡要地説,斷句的方法是:

⑴整體把握語段含意;

⑵儘量分清語段的層次;

⑶從最容易把握的句子入手,藉助技巧加以判斷,前後延伸;

⑷用翻譯的方式驗證句子間是否意思連貫。

斷句的步驟也大體如此。下面是筆者從網絡上搜索到的一則斷句訓練題。文後的註釋是原題所附。斷句示例如下:

用斜線(/)為材料中畫線的文句斷句。

陽山,天下之窮處也。陸有丘陵之險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橫波之石廉利①侔②劍戟舟上下失勢破碎淪溺者往往有之縣廓無居民官無丞尉夾江荒茅篁竹之間小吏十餘家皆鳥言夷面。始至,言語不通,畫地為字,然後可告以出租賦,奉期約。是以賓客遊從之士,無所為而至。愈待罪於斯,且半歲矣。

[注]節選自韓愈《送區冊序》①廉利:鋒利;②侔:如同

解題的方法與步驟演示:

⑴整體把握語段含意——準確斷句的前提。

根據末句“愈待罪於斯,且半歲矣”,可以判斷:寫作本文時韓愈已被貶官陽山;選文開頭“陽山,天下之窮處也”一句中的“窮處”應該是“偏遠的地方”的意思;畫線的文字具體描繪的就是陽山的“窮”。

⑵分清語段的層次——準確斷句的基礎。

從畫線文字中的“陸”、“江”、“縣廓”等字眼來看,為了顯示陽山地處偏遠,作者寫兩個層次的內容:地理環境(“陸”、“江”)和人居狀況(“縣廓”、“……之間”)。

⑶從最容易把握的句子入手,藉助技巧加以判斷——準確斷句的關鍵。

首先,從註釋的暗示入手,根據語法關係,我們可以找出這樣一個句子:“橫波之石廉利侔劍戟”。接下來處理前半部分文字。如前所述,這部分文字寫地理環境,又可分“陸”、“江”兩個小層次,再考慮到“丘陵之險”、“虎豹之虞”句式齊整的特點,我們可以這樣斷句:“陸有丘陵之險/虎豹之虞/江流悍急”。後半部分文字的處理方法大體相同,此處從略。

⑷通過譯文進一步驗證——準確斷句的保證。

事實上,只有斷句正確,才能使譯文語意連貫、語氣暢通、上下文和諧渾整。所以,通過大體翻譯原文,我們可以進一步驗證斷句的準確度。

【附】參考答案:陸有丘陵之險/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橫波之石廉利侔劍戟/舟上下失勢/破碎淪溺者往往有之/縣廓無居民/官無丞尉/夾江荒茅篁竹之間/小吏十餘家/皆鳥言夷面

四、斷句的常用技巧

準確斷句的最大技巧是增強文言文閲讀的能力,特別是要培養文言文語感。古代沒有標點符號,但古人卻能夠幾無障礙地閲讀書籍。這對我們應該有所啟示。

從解題角度來説,在斷句過程中,我們可以關注以下幾個“標誌”:

㈠句末語氣詞

管敏義先生在《句讀考》中指出:“由於古書不施句讀,所以運用大量虛詞來幫助斷句;反之,由於大量虛詞的運用,又為古書不加句讀提供了條件。”有的學者甚至提出了“漢語中的虛詞就是標點符號”的觀點。這些論述提示我們,文言斷句首先要注意句中的虛詞。

句末語氣詞標示着句子或分句的結束,對我們斷句的幫助最大。使用頻率最高的句末語氣詞有以下8個:

⑴也——可以表示判斷、肯定、解釋、感歎、推測、疑問、祈使等語氣。

例如:“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宮賦》)

⑵矣——可以表示強調、感歎、推測、祈使等語氣。

例如:“爾之遠矣/民胥然矣/爾之教矣/民胥效矣/”(《詩經》)

⑶耳——通常可以表示限制、肯定語氣。

例如:“且吾所為者極難耳/……”(《刺客列傳》)

⑷焉——表示加強、停頓、疑問等語氣。

例如:“君為政焉/勿鹵莽/治民焉/勿滅裂”(《莊子》)

⑸乎——表示反問、疑問、揣度、讚歎等語氣。

例如:“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⑹邪/耶——表示疑問、反問、感歎等語氣。

例如:“公以為吳興兵/是邪/非邪/”(《史記》)

⑺哉——表示感歎、強化、揣度、反問、疑問等語氣。

例如:“而此獨以鍾名/何哉”(《石鐘山記》)

⑻與/歟——表示詢問、揣度、反問、感歎等語氣。

例如:“為甘肥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孟子》)

另外,有些句末語氣詞之間經常連用,用於強化語氣。比較常見的有:

⑼而已:“我知種樹而已/官理非吾業也”(《種樹郭橐駝傳》)

⑽而已矣:“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遊》)

⑾乎哉:“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

⑿也哉:“何可勝道也哉/”(《遊褒禪山記》)

⒀則已、則已矣:“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逍遙遊》)

⒁者也:“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㈡句首虛詞

利用句末語氣詞可以確定句子的“訖”,利用句首虛詞則可以確定句子的“起”。句首虛詞的斷句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使用頻率最高的句首語氣詞是“夫”、“蓋”。

⑴夫:“/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遊褒禪山記》)

⑵蓋:“/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賦》)

一些固定短語也常常用於句首。常見的有:

⑶於是:“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⑷然則:“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⑸無乃:“求/無乃爾是過與”(《論語》)

⑹是以、是故:“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陳情表》)

⑺以是、以故:“/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遊褒禪山記》)

㈢單獨使用的歎詞

在漢語語法中,這一類詞語常被劃分為“獨立結構”,與常規的句子剝離開來。因而,這些單獨使用的歎詞可以作為一種斷句的憑藉。例如:

⑴嗚呼:“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師説》)

⑵嗟夫、嗟乎:“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本紀》)

⑶噫、噫嘻:“噫嘻/悲哉”(《秋聲賦》)

㈣句式——對偶和排比

對偶和排比句的句式齊整,我們可以從這個特點入手進行斷句。下面的例子可以説明這一點。

⑴對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⑵排比:“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孟子》)

㈤其它

例如,⑴藉助文體特點;⑵考慮語法搭配;⑶留心凝固結構;等等。本文不再一一贅述。每個人的文言功底和閲讀習慣都有所不同,我們應該學會在閲讀實踐中不斷總結,逐漸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辦法和技巧。

文言文斷句技巧6

不少考生畏懼文言文斷句題。那麼,給文言文斷句有沒有規律可循呢?其實,給文言文斷句有時是有方法可循,有關鍵可抓的。筆者在文言文斷句教學中,查閲大量資料,經過不斷摸索,總結出了一套較為實用的斷句方法。請大家先記住下面的口訣:

古文斷句莫畏難,仔細琢磨只等閒。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聯繫全文前後看,先易後難細分辨。緊緊抓住“曰”“雲”“言”,對話最易被發現。常用虛詞是標誌,更有規律供參看。習慣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排比對偶與反覆,修辭提供好條件;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常實踐。

1.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

考生給文言文斷句時,常犯的一個毛病是一邊看一邊點斷,看完了文章,斷句也結束了,待回頭檢查時,又覺得有許多不妥之處。其實這種“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內容和斷句是緊緊相關聯的,熟讀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確斷句的前提,因為讀不懂就點不斷,不理解就點不好。馬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讀一遍兩遍一晃而過也不行。我們拿到一篇沒有標點符號的古文,首先要通讀全文,反覆鑽研,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遍數讀多了,其意義自然就理解了。然後根據文章的內容,先斷出幾個大的段落或層次,把確有把握的地方斷開來。

2. 聯繫全文前後看,先易後難細分辨。

給一段文章加標點,往往有易有難。我們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後,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這是一種先易後難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據一些明顯的標誌(如下面講到的虛詞、對話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斷開。

另外,我們還要有全文意識,對不易斷開的地方,要聯繫上下文的意思,認真推敲,確定在適當的地方斷句。

3. 緊緊抓住“曰”“雲”“言”,對話最易被發現。

文言文在敍述人物的對話時,經常用“曰”“雲”“言”等字,這為正確斷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雲”“言”等字,我們很容易根據上下文判斷出説話人以及所説的內容。如廣東卷中的 “史官曰”。

4. 常用虛詞是標誌,更有規律供參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類的虛詞特別多,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通篇用了二十七個“也”字,幾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傳為美談。文言虛詞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語法關係和語氣,往往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誌。我們在學習中熟悉各類常見虛詞的用法,尤其是它們在句中常處的位置有助於斷句:

① 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獨立的歎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

② 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

④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為學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這段文字相當典型。全段共有十七個句子,用了十七個標點符號。其中成為斷句標誌的句末語氣詞共十一個(“乎”“矣”“也”“焉”“哉”),連詞和凝固結構共三個(“則”“而”“然則”),代詞兩個(“之”),句首語氣詞(“豈”,也有人稱之為情態副詞)一個。

當然,我們在抓虛詞標誌斷句時,也要注意靈活性,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於”,是介詞,詞性變了。“也”,用在句中舒緩語氣,可點斷,也可不點斷。

5.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

記住下面幾種文言文的習慣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餘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不亦……乎”(不亦説乎?);“何……之為”(秦則無禮,何施之為?);“無乃……乎(無乃不可乎?);“可得……歟”(可得聞歟?);“得無……乎”(得無異乎?)等,可以幫助斷句。

記住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詞組,不要把它們拆散,可以減少斷句失誤。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於”“足以”“得無”“無乃”“何以”“於是”“然則”等。

6. 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

古人不知道語法結構,只是憑着模糊的語感去斷句。我們可以利用語法知識,對文言文的句子進行語法分析,根據語法分析確定該如何斷句。文章中有些詞語是屬上還是屬下,有時難以斷定,而當運用語法知識劃分主、謂、賓時,則容易解決。

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主語和賓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數是由動詞充當,而謂語又是構成句子的核心,我們只要抓住謂語動詞,根據動詞位置及和前後詞語關係,進行推斷,就能提高斷句準確率。

另外,文言文語序和現代文語序基本相同,即主語在前,謂語、賓語在後,修飾語—般在中心詞前。如掌握了文言語序規律,就會為準確標點文言文奠定基礎。可見,語法分析能夠幫助準確斷句。

7.排比對偶與反覆,修辭提供好條件;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

古人寫文章,十分講究對仗工整,講究對應,講究互相照應,好用對偶句、排比句、反覆句,這也為我們正確斷句提供了條件。我們利用這一特點進行斷句,常常是斷開一處,接着便可斷開幾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文中兩個相同詞語連用,如果不屬於形容詞、名詞的重疊形式,一般來説,它們分屬兩句話,應當從中間斷開。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8. 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

題目做完後,通讀一遍,用語法分析或憑藉語感,根據文言文斷句的基本要求,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

文言斷句的基本要求,即應該做到點斷後的字句都能講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講不通,那就可能有斷句錯誤的地方;做到點斷後的每一句話的內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邏輯。如果內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點錯。例如:“諸壘相次土崩,悉棄其器甲,爭投水死者十餘萬,斬首亦如之。”(《資治通鑑》卷十六)這段話中,雖然每句話本身都講得通,但“爭投水死者十餘萬”一句有悖情理:營壘崩潰,打了敗仗,棄甲逃命的兵士,為什麼“爭投水死”呢?他們爭着投水,是為了活命,而不是自殺。因此,正確的標點,應在“爭投水”後加上一個逗號。

9. 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常實踐。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階梯,有了它還不能確保走進科學的殿堂,因為進入本身是需要行動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從何而來?以課本為本,掌握實詞、虛詞、句法、詞法,培養紮實的文言功底;熟讀一些典範的文言文,培養語感。此外,就像古人説的“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要適當做一些專題練習。這樣,正確斷句的能力就會在閲讀中形成,在實踐中成熟,在運用中提高。

文言文斷句技巧7

1.弄通文意斷句

給文言文斷句,首先要閲讀全文,瞭解文意,這是斷句的先決條件,如果想當然地斷下去,就容易發生錯斷。通讀全文,搞清屬於什麼文體,寫了什麼內容,想表達什麼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單音詞佔多數的特點,抓住幾個關鍵的字詞翻譯以理解文段大意。

2.由簡單句式入手

給一段文章加標點,往往有易有難。我們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後,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這是一種先易後難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據一些明顯的標誌(如下面講到的虛詞、對話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斷開。另外,我們還要有全文意識,對不易斷開的地方,要聯繫上下文的意思,認真推敲,確定在適當的地方斷句。

3.抓住“曰、雲、言”

文言文在敍述人物的對話時,經常用“曰”“雲”“言”等字,這為正確斷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雲”“言”等字,我們很容易根據上下文判斷出説話人以及所説的內容。如廣東卷中的“史官曰”。

4.常用虛詞是標誌

文言虛詞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語法關係和語氣,往往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誌。我們在學習中熟悉各類常見虛詞的用法,尤其是它們在句中常處的位置有助於斷句:

句首發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竊、請、敬等常用於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句尾詞:也、矣、焉、耳等經常用於陳述句尾;耶、與(歟)、邪(耶)等經常用於疑問句末尾;哉、夫等經常用於感歎句尾。其後面一般要斷開。

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後,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

複句中的關聯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於、至若、已而、於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其它的如:以、於、為、則、而,往往用於句中,在他們的前後一般就不斷句;(“而”錶轉折而且後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前面要斷開)。

5.特殊句式與固定結構

記住下面幾種文言文的習慣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餘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不亦……乎”(不亦説乎?);“何……之為”(秦則無禮,何施之為?);“無乃……乎(無乃不可乎?);“可得……歟”(可得聞歟?);“得無……乎”(得無異乎?)等,可以幫助斷句。記住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詞組,不要把它們拆散,可以減少斷句失誤。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於”“足以”“得無”“無乃”“何以”“於是”“然則”等。

6.找出動詞,明確句意

古漢語中,句子多以動詞或形容詞謂語為中心。找出了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也就區分出獨立的句子,明確了語句的意思,從而正確斷句。比如20xx年北京卷考題① 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動詞有“亡”“入”“吊”,因此可區分出兩個句子。②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句中動詞有“將”“歸”“賀”,可區分出兩個句子。

7.藉助名詞(代詞)斷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謂賓,而主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名詞一般為文章陳述、描寫、説明或議論的對象,在它們的前後往往要進行斷句。名詞(代詞)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覆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常見代詞有:吾、餘(表示“我”),予、爾、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8.藉助語法結構斷句

文言語法中有一些固定結構,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與……乎”、“為……所……”、“受……於……”等,根據這些結構也可斷句。

9.利用總分關係斷句

文言文中常用總説分承或分説總承的寫法,掌握了這個寫法對斷句很有幫助。如《謀攻》的最後一段:“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顯然是總説分承的寫法了。再如“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這顯然是分説總承的寫法了。

10.詞性詞義及語法結構

古人不知道語法結構,只是憑着模糊的語感去斷句。我們可以利用語法知識,對文言文的句子進行語法分析,根據語法分析確定該如何斷句。文章中有些詞語是屬上還是屬下,有時難以斷定,而當運用語法知識劃分主、謂、賓時,則容易解決。文言文中主語和賓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數是由動詞充當,而謂語又是構成句子的核心,我們只要抓住謂語動詞,根據動詞位置及和前後詞語關係,進行推斷,就能提高斷句準確率。

另外,文言文語序和現代文語序基本相同,即主語在前,謂語、賓語在後,修飾語—般在中心詞前。如掌握了文言語序規律,就會為準確標點文言文奠定基礎。可見,語法分析能夠幫助準確斷句。

11.排比對偶反覆修辭

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古人寫文章,好用對偶句、排比句、反覆句,利用這一特點效果很好。古文中兩個相同詞語連用,如果不屬於形容詞、名詞的重疊形式,一般來説,它們分屬兩句話,應當從中間斷開。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文言中常有對偶句、排比句,抓住這個特點斷句,常能收到斷開一處、接着斷開幾處的效果。頂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形式。句子前後相承,前一句做賓語的詞,在後一句又作了主語。例如:“畏懼則存想,存想則目覷。”(王充《訂鬼》)根據這一特點,我們也可以確定句讀。“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12.利用對稱句式斷句

解題時,注意古文講究整齊對稱、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數和相同的結構的特點。如“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句式工整,都為四字一句,據此可正確斷句。

13.【大學聯考語文】做完後根據要求檢驗

題目做完後,通讀一遍,用語法分析或憑藉語感,根據文言文斷句的基本要求,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文言斷句的基本要求,即應該做到點斷後的字句都能講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講不通,那就可能有斷句錯誤的地方;做到點斷後的每一句話的內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邏輯。如果內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點錯。例如:“諸壘相次土崩,悉棄其器甲,爭投水死者十餘萬,斬首亦如之。”(《資治通鑑》卷十六)這段話中,雖然每句話本身都講得通,但“爭投水死者十餘萬”一句有悖情理:營壘崩潰,打了敗仗,棄甲逃命的兵士,為什麼“爭投水死”呢?他們爭着投水,是為了活命,而不是自殺。因此,正確的標點,應在“爭投水”後加上一個逗號。

文言文斷句技巧8

讀文段:

國中語文文言文斷句,傳統上稱之為句讀。明辨句讀,是閲讀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時教學中,我們就重視文言文的誦讀,目的就在於能通過熟讀培養學生文言文學習的語感。而文言文斷句的基礎在於對通篇文章的領會,因此誦讀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碰到斷句篇段,不要急於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

找虛詞: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到:至於夫惟蓋故者,發端之首唱,之而於以者,乃札札句之舊體,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見,文言虛詞(特別是語氣詞),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見放在句首的發語詞有:夫、蓋、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語氣詞有:也、矣、乎、哉、與(歟)、焉、耶(邪)等等;出現在句中的虛詞有:於、為、則、而、以等等。當然,還有些複音虛詞(包括一些複句中的關聯詞)也是我們的好幫手。它們大體上都位於一句話的開頭,這些詞前一般要斷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於是、雖然、至於、是故、向使、縱使等等。

例〔1〕、於是餘有歎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遊褒禪山記》)

我們通過熟讀語段可知,本語段中可置於句末的虛詞有:焉、也、焉、也;置於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則、則、而、而、故。這一語段,共有18處標點,可依據虛詞來斷句的就有11處之多,如果不考慮中間兩處並列詞語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與奇偉∕瑰怪∕非常之觀,這道斷句題基本上可以根據找虛詞的方法一次性解決了。

例〔2〕、襄子曰:不及紂二日耳,不亡何待?優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並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新序?刺奢》)

這一語段中的位於句首的虛詞有:而、焉、然;句末的虛詞有:也、也、也。找出這些虛詞,本題差不多就解決了。

察對話:

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人名,以後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根據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來斷句。

例〔3〕、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鴻門宴》)

依總分:

例〔4〕、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論語卷八》)

熟讀這句話,我們可發現句中提到了益者三樂損者三樂這兩個總説的句子,繼而分別闡述各是哪三樂,也就是説這是一種總分關係,這樣問題就好辦了。總結: 以上這些就是國中語文文言文中的關鍵知識點分析,抓住其中的這些要點內容,我們才能在國中語文文言文的學習中得到更好的效果。所以,還是希望大家能夠認真掌握上面這些要點。

標籤: 斷句 文言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sh/kepu/emk5d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