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生活範例 >科普知識 >

《劉備》人物形象及性格特點分析

《劉備》人物形象及性格特點分析

儘管與曹操這個不朽的藝術典型相比,劉備的形象在《三國演義》中要蒼白得多,但他卻是寄寓作者思想的人物,是作者傾心塑造的正面人物之一。

《劉備》人物形象及性格特點分析

劉備,字玄德,漢末涿縣樓桑人。他早年喪父,家道貧寒,以“販履織蓆為業”。但他“平生不甚樂讀書,喜犬馬,愛音樂,美衣服。少言語,禮下於人,喜怒不形於色”。又“好交遊天下豪傑,素有大志”。據言“年幼時,與鄉中小兒戲於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羽葆車蓋’”。他“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脣若塗朱。”是一個很有“福分” “貴相”的人,自從桃園結義得關、張二人後,便開始艱難地於漢末亂世創大業,舉大事。最終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不失為一個天下英雄。

“仁義”是小説中劉備性格的主導方面,正是因為劉備處處躬行仁義,使得他深得人心,成為蜀國之主。他時時以一個“明君”的形象出現,“寬仁長厚”、 “愛民如子”,百姓因而都擁戴他。陶恭祖讓徐州於他,他推辭,而徐州百姓“擁擠府前哭拜曰:‘劉使君若不領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他每到一地便廣施“仁政”,與民“秋毫無犯”。當他敗於曹操,樊城撤退時,派人曉諭百姓:願隨者同去,不願者留下。兩縣之民,齊聲大呼:“我等雖死,亦願隨使君!”即日號泣而行。扶老攜幼,將男帶女,滾滾渡河,兩岸哭聲不絕。劉備見之,難過得欲投江而死。雖諸葛亮和眾將勸其棄民而逃,他卻不願,並言:“舉大事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百姓聞而傷感。他治新野時,老百姓歌頌他説:“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可見其與民有着魚水般關係。

劉備的“仁義”、 “寬厚”使得他吸引了當世的傑出人才如“伏龍”諸葛亮、 “鳳雛”龐統;也使得眾文臣武將均矢志於他。他對關羽、張飛,“情同骨肉”、 “生死與共”,因而即使在他最失意落魄之時,二人也不背叛他,曹操雖厚遇關羽,幾乎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贈與美女、金銀、寶馬,封以高官重爵,關羽還是“過五關斬六將”,離之而走,最終回到劉備身邊。對結義兄弟如此,對孔明、徐庶、龐統、趙雲及其他人,他也表現了一種“傾誠知己”的情義。為得諸葛孔明,他不惜“三顧茅廬”,屈尊下禮。長阪橋一戰,趙雲舍死救下他唯一的兒子,當趙雲欣喜地遞給劉備時,他竟擲之於地説:“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從而使趙雲感激涕零,發誓:“雲雖肝腦塗地,不能

也!”摔阿斗既是愛將,亦是買心。當他病危之時,託孤於孔明等人並説:“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而關雲長千里走單騎、長阪坡趙雲救主、截江奪阿斗、徐庶走馬薦諸葛、諸葛亮事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舉動都表明了他們對劉備的忠誠。

老百姓與謀臣將士都歸服於劉備的“仁義”,而劉備也處處行“仁義”之舉,甚至他還隨時準備以身殉義。在徐州,他三次辭去陶謙主動讓給他的徐州牧,深恐陷於不義,並言“備來救徐州,為義也。今無端據而有之,夫下將以備為無義人矣”。當關、張等勸他時,他竟説:“汝等欲陷我於不義耶?”在荊州,劉表欲讓荊州與他,孔明等勸其取之,但他卻説:“景升待我,恩禮交至,安忍乘其危而奪之?”連孔明也歎其“真仁慈之主也。”劉備如此行為無非是出於義,是不忍作負義之事。等到曹魏稱帝,蜀國文武紛紛擁戴劉備為皇帝,以繼“漢室大統”,他卻一再不願,言:“孤雖是景帝之孫,並未有德澤以佈於民;今一旦自立為帝,與篡竊何異?”等到孔明等人以激將法逼其登位,他又説:“陷孤於不義,皆卿等也!”他雖然也想做天子,但不願做,是不想做不忠不孝之人。在作者筆下劉備是以“仁義”為最高宗旨的,為了“仁義”寧可不想要急需的地盤,也不想要夢寐以求的最高地位——皇帝。

劉備畢竟是生活在一個歷史上羣雄並起、你爭我奪的亂世,他具有雄圖大志,正如他在荊州時所説:“備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輩,誠不足慮也。”在隆中告訴諸葛亮説:“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欲伸大義於天下。”要實現他的大志,光靠“仁義”是不夠的,更多的則是靠他的“梟雄”本性。

“梟雄”性格,是劉備的基木性格,是他作為三分天下時的蜀國集團首領所必備的性格特徵。魯肅就指出:“劉備天下梟雄”,周瑜上書孫權也説:“劉備以梟雄之姿”,作者羅貫中在書中也寫道:“此是玄德極梟雄處。”所謂“梟雄”者,不馴良,狡猾之徒也。劉備為了開疆拓土,打垮對手,十分講究韜略、權術。他利用各種手段,收攬人心,消滅對手,壯大自己。他的梟雄行徑在不同時期做法也不一樣。

早期,劉備勢單力薄,因而必須採取種種偽詐手段,來為自己“保身”、 “免禍”。因為這一時期劉備的處境十分糟糕,一敗再敗,不斷寄人籬下。在這種處境中,為了防範他人的吞食,他發展了免遭別人陷害的本領。如他對呂布出爾反爾,不講信義,先是與之稱兄道弟,並多次阻止關、張殺呂布,甚至還將曹操指令自己謀殺呂布的書信交與呂布,併發誓説:“兄長無憂,劉備決無此意!”由此使得在袁術大兵圍攻劉備危難時,呂布出面,轅門射戟解除其難。而其後,當曹操下書與劉備合謀殺呂布時,劉備又回覆曹操説:“望相公大興王師到來,備用為前驅,呂布乃虎狼之徒,輕則猖獗矣!”並在白門樓下與曹操合夥殺了呂布。與曹操相處時,為了保存自己,竟學老農種菜,當曹操與之“青梅煮酒論英雄”時,他又以韜晦之計瞞過曹操,使“奸雄”曹操誤以為劉備胸無大志,從而放過了他。在乘機逃遁時,他又對前來追趕自己的許禇撒謊避禍,巧使離間計,説什麼“程昱、郭嘉累次向我取金帛,不曾相送,因此於丞相前以讒言譖我,故令汝趕來擒吾。……汝當速回,見丞相善言答之。”在“雲長延津誅文丑”時,他正投在袁紹營中,袁紹因關羽殺了文丑,而怒罵“大耳賊”,並要殺劉備。而劉備卻佯推不知,巧言辯解説:“曹操素忌備,今知備在明公處,恐備助公,故特使雲長誅殺二將。公知必怒,此借公之手以殺劉備也。願明公思之。”並騙袁紹要召雲長投袁。而終於藉機脱身免禍。劉備不僅騙別人,對別人説假話,即使與自己結義的兄弟,他也弄假。在他敗走夏口時,關羽曾提到“曩日獵於許田時,若從吾意,可無今日之患。”意思是,如果當時劉備聽從他關羽殺了曹操,不會有今天的失敗。而劉備卻説:“此時亦為國家惜耳,若天道輔正,安知不為福也!”其實他是為了自身“免禍”,正如他在許田圍獵時所説:“投鼠忌器”。

後期,諸葛出山之後,劉備開始由逆境轉順、加上諸葛亮事無鉅細,都要過問。劉備因而也就不常使計了。但在一些重大決策上,他仍然表現了梟雄的一面。如他在荊州失敗後,自己力量弱,想依靠東吳力量抵抗曹操,於是派諸葛亮出使東吳,促使東吳與自己聯合,共同抗曹,且十分贊同諸葛亮提出的“戰爭結果,若曹操敗,就乘機奪回荊州;若曹操勝利,他們就乘機奪取東吳”的“梟雄”之計。在奪取西川的過程中,他用心良苦,以極其巧妙的手腕,結納張鬆,並假借張鬆之手,實現了吞併西川的慾望,儘管他在諸葛亮隆中定策時曾説過“荊州劉表、益州劉璋,皆漢室宗親,備安忍奪之”的話。

作為梟雄性格的另一種表現即是劉備收買人心的種種做法。在長阪橋為結趙雲之心,他摔自己親生骨肉阿斗。這種做法表面上是重義,其實質正如後來的民諺所説“劉備摔阿斗——刁買人心”。此外像辭徐州、託孤話也是。他臨死一番託孤話,竟使孔明“汗流遍體,手足無措”,可見這番話他是費盡心機考慮了的,他杜絕了孔明篡位的可能。最能體現劉備收買人心的事是他遣眾將。劉備佔據汝南後,聞悉曹操出征河北,乃引兵虛襲許昌。曹操聞訊,立即回師殺來,劉備大敗,眾將拼死相救才得逃脱。此時劉備兵不滿一千,狼狽而奔,至漢江暫令安營。土人得知為劉備,奉獻羊酒,乃與眾將聚飲於沙灘之上。劉備長歎説:“諸君皆有王佐之才,不幸跟隨劉備。備之命窘,累及諸君。今日身無立錐,誠恐有誤諸君。君等何不棄備而投明主,以取功名乎?”眾皆掩面而哭。雲長勸説:“兄言差矣。昔日高祖與項羽爭天下,數敗於羽,後九里山一戰成功,而開創百年基業。勝負兵家之常,何可自隳其志!”

當是時,劉備在兵敗勢危之際,正需人支持,以渡難關,他本應向眾人説些鼓勵的話,開導大家重新振作。但他卻不這樣做,而是唉聲歎氣,叫大家棄己去投明主,以求功名。這樣做,既不是劉備灰心喪氣,也不是想遣散眾人。他深知:在這兵敗將亡之際,去哀求眾人跟隨自己,不會激起眾人留戀之情的;他從責己惜眾出發,去遣眾人,使眾人知劉備愛己,反而能感激他而不願離去。這種“將欲取之,必先舍之”的御人之術正是劉備梟雄之處。

非凡的軍事才能和政治謀略,也是劉備梟雄性格的一個組成部分。羅貫中儘管很少花大筆墨去寫,但從作品中我們還是能感覺到的。劉備生當亂世,而一生又戎馬倥傯,身經大小無數戰役,從他破黃巾首立功起,他一生也打過不少勝仗,在諸葛亮出山前,他基本上既是將又是帥,一些謀略,均出其手,他北海救孔融,徐

救陶謙,既抗擊曹操,又抵擋呂布。既使孔明出山後,主要帶兵指揮的還是劉備,如赤壁之戰,是他親統大軍,擔任主攻,頂住了南下的八十萬曹軍。進兵漢中,也是他督師。就是後來為關張報仇,亦是親領大軍,乘勝而下,猇亭一戰大獲全勝,誠如他自己所説:“朕用兵老矣,豈反不如一黃口孺子耶!”。由於過分大意狂傲,才遭致火燒連營七百里的慘敗。

在政治上他早期即知在逆境中保存自己,他先後借呂布敵曹操,又借曹操制呂市,巧妙地周旋於各種政治勢力之間。亦能納諫用賢,不惜三顧茅廬而請諸葛。後期也能堅持聯吳抗曹路線,借吳國牽制曹魏,而得以在西蜀站穩了腳跟。

時世造英雄。劉備生當天下大亂的漢末,起於平民,而欲統一天下,恢復漢祀,實是不易。況其為一方軍事政治的領袖,其性格絕不是簡單的,他的身上既有“明主”、 “仁君”、“寬宏”、“長厚”的一面,也有梟雄的虛偽欺詐和狡猾的一面。作者雖欲寫盡其長者之風,仁君之望,而不免虛偽,也就是魯迅所説:“狀劉的長厚而近偽。”實際上歷史上的劉備,是三國時代著名的梟雄,史書上不僅記載了當時人對其稱讚為“梟雄”,還具體地記載了他作梟雄的非凡軍事才能和傑出的政治謀略。《三國志·蜀志·先主傳》即載在博望劉備巧用火攻,大破曹兵之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三國志·蜀紀·諸葛亮傳》説:“孫權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可見劉備的權謀於略並不亞於曹操,《三國演義》作者在書中也多次寫到:“曹操雖奸雄,又被玄德瞞過。”即使刪批《三國演義》的毛宗剛也説:“然曹操之假,百姓知之;玄德之假,百姓偏不以為假。雖同一假也,而玄德勝曹操多矣。”

羅貫中是一位天才的藝術家,他在寫劉備時,雖然要想方設法美化他,把他塑造成一個堂堂正正的仁德之君,甚至不惜筆墨地誇大劉備的“仁義”行為以及他為成就“仁義”而不惜獻身的舉動,來表達作者的理想,但他又不得不注意到歷史的真實性,不得不從人物性格發展的必然邏輯性出發去寫劉備的梟雄性格,寫他如何親自施展謀略權術、攻城奪地、爭霸天下,儘管這樣做是與作者創造劉備形象的意圖是相違背的。

在《三國演義》小説中,我們看到的劉備形象是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比較統一的形象,是理想與現實在創作中相矛盾的形象。劉備既不像宋襄公那樣的蠢豬式的無能、老實,也沒有堯舜式的“仁厚”、“賢明”,也沒有曹操式的陰險、奸詐。他是長厚中有虛偽,虛偽中又有長厚,長厚與虛偽互為表裏,他的言行,你既可看作是虛偽,也可看作權謀幹略。他的性格是複雜的、多變的。因而作者在這個人物的塑造上基本還是採用了現實主義的方法。

劉備形象與小説中的其他人物形象,特別是曹操、孫權等相比要遜色一點。作者在刻畫曹操時,創造了那麼多生動的小故事,把曹操的坐卧舉止,言談哭笑寫得變化無端,多姿多色,非常貼合他那變化莫測的奸雄性格。但也不能説劉備的形象塑造是個敗筆,是不成功的。總體上看,劉備的形象還是達到了作家的某些目的,也是比較成功的。這主要與作者那對比手法的妙用與生動自然的人物行動細節描寫分不開。

作者在整個小説結體上雖然寫的是魏蜀吳三國之爭,但主要是寫曹操與劉備的對抗,這是作者意圖中正邪兩種道德的對抗。作者就是圍繞曹劉兩方之爭展開全部三國曆史,刻畫人物的。因而作者始終把劉備和曹操作為正反兩個角色來塑造的,在他的筆下,劉備的一言一行是與曹操相對的、相反的,正如小説中劉備自己所説:“今與吾水火相敵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耳。”作者還借“青梅煮酒論英雄”點明天下相匹者唯曹劉二人。小説時時借劉璋、袁紹、劉表、孫權等人來對比劉備、反襯劉備,使得劉備的形象變得非常清晰鮮明。

成功的細節描寫往往對於塑造複雜的人物性格起着重要作用。羅貫中在寫劉備時也十分注意這一點,並且寫出了較多成功的細節。如“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故事,通過劉備驚恐的動作和巧妙的謊言寫出了劉備的心理活動和機智。作者還多次地用哭這個行動細節來表現劉備的“仁義”性格。因為“哭”常常是人的情感發展到極至時的一種最直接的外露。作者寫劉備的哭——英雄的哭並不是表現他的膿包,而是要表現其至誠之心。在與徐庶分手時,劉備先是“淚沾衿袖”,隨後又“放聲大哭”;在懇請諸葛亮出山時,劉備“苦泣曰:‘先生不肖匡扶生靈,漢天下休矣!’言畢,淚沾衣衿袍袖,掩面而哭”;樊城撤離時,劉備“回顧那百姓未渡者,指南而哭”魯肅索取荊州時,孔明説到劉備的難處,“聳動玄德衷情,真正捶胸頓足,放聲而哭”……

塑造一個成功的藝術形象,並使這個形象永久地活下去,是每一個作家所孜孜追求的。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基本上做到了這一點,他所塑造的曹操、張飛深為人們讚賞,他塑造的劉備,儘管遭到各種批評,但是千百年來,劉備的形象還是深為人們接受,甚而人們忘記了歷史上的劉備。劉備的形象與曹操等一樣,也是我國文學畫廊中的一類人物的典型,所以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一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sh/kepu/v9p20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