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精品15篇】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精品15篇】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蘇菲的世界》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精品15篇】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

蘇菲面對的第一個問題,“我是誰”。

我是誰?你可以叫我雨,可以叫我全名更可以直接喊我外號或是小名,這個稱呼並沒有實質意義,只要能讓我明白你所説的是我就已足夠。否則那些重名的人豈不是很痛苦。我只是泱泱人類中的一分子,就像人體萬億個細胞中的一員。細胞裏面只以肌細胞,骨細胞,血細胞等等來區分細胞的類別,而不是萬億個細胞就有萬億個名字,更不會有什麼姓甚名甚字甚號甚。類似的,人類中可以分醫生,工人,農民,律師,工程師等,這對於人類的整體發展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每個醫生,工人的名字重要性就微乎其微了。人體細胞中有負責指揮支配聯絡的神經細胞,有負責發揮具體生物學作用的體細胞,有負責調節,糾正的內分泌細胞,有負責支撐保護的骨細胞等,以及負責提供動力和清理垃圾的紅細胞,吞噬細胞,這一切,都只是為了保證人體的正常運行以及做出某些行為。所以,在人類社會中,重要的只是整個人類組織的持續存在及發展,個人的聲明和得失完全可以忽略。人類只記得那些為人類做出了突出貢獻和造成重大損失的人,比如李時珍和希特勒,但人們記住的不是他們的名字,畢竟你也可以名叫李時珍,他也可以名叫希特勒。人們記住的只是李時珍的精益求精,不辭勞苦為人類做事實的精神還有希特勒帶給人類的血的教訓。那些所謂的名字只是一個象徵罷了,就像那些圖騰,難道那些動物的身體真的是什麼天材地寶或是每一個都與人類有着不解之緣?我們都是人類的.一分子,我們或多或少的可以給人類帶來微不足道的改變,這就是存在的意義。你可以選擇什麼都不做,而人類卻完全不缺你這一份。做些什麼吧,為人類的意義增光添彩。

至於每一個人都有死去的一天......其實人類有死有生本就是一種另類的公平,否則又怎會有現在的你我?或許你説,如果最原始的那些人類永遠不死,不斷的學習總結,經驗將遠超我們每一代人,或許能做出很多我們現在想都不敢想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首先,人類的個體素質不論多少年都不會有什麼大的改變,而環境卻不斷的改變,冷熱旱澇地震海嘯,作為個體的存在,不可能適應這些改變。所以,需要以傳承來改變身體結構素質以適應新的環境。其次,人類是一個創新的種族,但卻也會因循守舊落入桎梏,而後者往往更佔優勢,人類可能因此止步不前,而偶爾出現一個“叛逆者”,也會被眾人聯合轟殺。因此,這事情就交給了新的一代,一點點的潛移默化將那些桎梏以愚公移山的形式逐漸破除,並不是所有組織都會因為某些人稍微的有些左傾右傾而排擠施壓。最後,每個人都被生出來唱一出人生大戲,然後草草收場,過程簡單而不枯燥,大家都會用心用力吧!!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2

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通過艾伯特和蘇菲的對話以及書信往來向讀者簡略地介紹西方哲學史,同時讓讀者瞭解哲學思想發展變化的歷程。讀了這部小説,我覺得這部小説提出兩個最突出的問題,是人生問題及哲學問題。全書的情節發展,啟發我對人生問題和哲學問題的思考。

第一,對人生問題的思考

如果連自己最基本的問題都沒有辦法解決,那什麼東西作為解決其他問題的基礎呢?在《蘇菲的世界》剛剛開始的時候,作者向讀者提出個問題,“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看似簡單但是要回答得好,回答得有深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對這兩個問題的思考,有助於我們進行準確的人生定位,有利於我們今後的.發展。哲學看似是一些很抽象的理論,似乎離我們的生活太遙遠了,但是,不經歷這個過程,即學習理論的過程,那我們如何找到適合我們人生髮展的一套合乎規範的理論,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呢?所以,看似這兩個問題有很大的理論性,有些人覺得應該不用去討論,但事實上,討論好這兩個問題對人生道路的選擇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人沒有通過這樣或類似的問題探究人的本質以及人存在的意義,那麼他的一生就有可能渾渾噩噩地度過,無法發揮出應有的價值。

第二,對哲學問題的思考

《蘇菲的世界》以書信和對話的形式簡略地向讀者介紹了西方哲學史,使讀者瞭解西方哲學思想的演變發展過程。這正體現了人類在觀察世界的時候,思考的深度不斷的加深,才會有同類哲學思想的不斷髮展;至於不同的哲學思想的交鋒,則體現着不同的看世界的角度,在學習哲學的時候,我們完全可以對存在糟粕的哲學思想加以剔除不良思想的過程,這樣才不會使我們的大腦成為各類哲學思想佔據的、未經過整理的書架,這樣對自己的發展是沒有什麼好處的,那樣還不如只掌握主流公認的優秀的哲學思想,否則想事情思維不是會很混亂麼?

第三,爬出“兔毛”,眺望世界

我時常在想,讀哲學作品是不是一味自己在不斷追求曲高和寡的東西?我認為不是的。照叔本華的看法,文學家獻給讀者的是鮮花,哲學家獻給讀者的是鮮花中的精華,所以哲學家的讀者羣比文學家的讀者羣要小。在看哲學的發展歷程,並不是每一種哲學思想一出現就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要經過歷史的層層檢驗才沉澱下來。也許是因為哲學家站得高、看得遠,所以他們的思想不一定能夠為當時的人所接受,按照叔本華的看法,得等到這些思想“都成為乾果的時候”,到那時,人們才會像品嚐棗子之類的乾果一樣享受、品嚐它們。

我認為,如果我們掌握一定量的哲學思想,那麼我們可以在一些事情上不迷糊,不糾結於事物的表象,而是直擊事物的本質,有利於我們更快、更好地解決我們遇到的問題。所以,讀哲學作品並不是追求與別人不同,而是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節省我們的時間和精力。

這種“眺望”,也可以讓我們不被一些事件的表象所迷惑,而是有自己獨立的思考,不被主觀臆造的聯繫所束縛。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3

若是願讀一本書,必是會先從某處知曉她的存在:或從朋友口中,或從網絡,抑或從學校開出的書單。而我接觸到《蘇菲的世界》,卻是從另一本小説的故事情節裏。書中的大學生請同學推薦他一本哲學入門讀物,這位同學先是提及了《西方哲學史》,其後許久,突然叫出了《蘇菲的世界》。大學生拿起了她,於圖書館內坐了一下午,讀完後直呼醍醐灌頂、精彩萬分。

這本小説的作者當時是一位在北京大學就讀的法學院學生。我想,這書中大學生的讀後感受,應也是他當年讀完此書所感吧。的確,我以為《蘇菲的世界》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哲學啟蒙讀物。這樣的書,她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豐富且繽紛不乏味的哲學知識,也有倚靠哲學理念的故事。蘇菲的意識存在於席德的腦海中,而當她發現自己是被大校所創造出的角色時,她選擇了逃離——在這樣一個情節裏,“創造者”是大校。而在書外,喬斯坦。賈德又創造了整個書中的世界!

這不正如在整本書開頭幾張中大校所打的比喻麼:蘇菲好比生活在兔子皮毛中的人,而大校好比白兔,提起這隻兔子的便是喬斯坦先生。而蘇菲竟真的從兔毛中跳脱了出來!當然,這些都只是出自作者筆下,而對於現實中還在兔毛中安居的我們,是可以有所啟示的。

自然,書中的重點自然是大校所敍述的哲學知識。從愛琴海旁萌發的自然派哲學火種,至雅典三大哲人於整個歐洲燃起的燎原智慧之火;從中世紀教廷左右人心似是而非的宗教論調,到啟蒙運動裏思想家們對於教權與神權的.反抗、百科全書派對於自然的強調推崇……書中的內容似乎與羅素的《西方哲學史》相仿,但因為是大校書與蘇菲瀏覽的緣故,哲學中許多枯燥的那些“主義”的名詞,都被用生動而通俗的言語解釋了。作者十分善於用活潑的比喻來解釋玄妙深奧的道理,就通過這些具體的形象來觸動讀者的內心,發人深思。

我相信笛卡爾爾的那句話:“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句子被改編成無數個版本,許多聽説過的人也未必清楚它的真正意思。這句話最好的證例或許便是書中的蘇菲,蘇菲對着鏡子問鏡中的影像:“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所有新入門哲學的人似乎在接觸哲學後都會開始質疑自己的存在,這時,不妨用笛卡爾的話來勉勵自己。蘇菲只是一個思想,但她知道自己的存在——在世界中至少證明自己存在,也是令人安心的事情。

在中國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裏,哲學這門課是令多數青少年大感陌生的。即便高三將要上哲學一門課,但空講唯物主義辯證法這般貶斥唯心,肯定唯物的言論,沒有系統,也過於狹隘片面。而這一本《蘇菲的世界》,最初面向的是西方的青少年,而至今在中國也並不是十分出名的書籍,倘若是被中國的初高中生們廣泛傳閲,一定會像那個比喻一般,讓中國更多的新一代,從匍匐於白兔的皮毛中,轉為站立起來的姿態。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4

談及哲學,大家可能覺得這是一個極其深奧的問題,在看到《蘇菲的世界》之前,我也有這樣的感覺,這種心理迫使我不得不翻開這本書,去探索它其中的奧祕。看完之後,才明白這個世界是那樣的大,我們就是身在其中的一隻螞蟻,而我們正在用心與世界面對面交流。

“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在我心中時時縈繞,排解不開。世界彷彿是重新出現在我面前。而我是剛在那隻”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頭來,端詳宇宙這位”魔法師“——”生命最初的意義“的臉。我並不確定我會知道什麼,我也不確定我會發現什麼。可是我知道,這裏有時候比結果更重要。於是,我開始追隨艾伯特和蘇菲的腳步,展開了這場在哲學世界的遊歷。

十四歲的少女蘇菲看見鏡子裏的自己瘋狂的眨眼,於是,她走進了哲學的世界。笛卡爾説:“我思故我在。“這個少女也在一些神祕信件的帶領下開始在哲學這個世界中徜徉這思縈着。世界起源的.紗幕一層層被掀開,但是新的疑問又接踵而來。席德,蘇菲,艾伯特,席德佳,蘇菲亞,大艾伯特,樹林中無人上校的小木屋,祖母從吉普賽婦人那裏買來的一面魔鏡。每件事物都是線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謎團。

蘇菲邊走邊想,一個個新的天地展現在它的面前。事實的真相,原來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中世紀,文藝復興,浪漫主義…一千年,六七百年,一個世紀,兩個世紀,一種思想,另一種都在這本書裏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處。

像另一個愛麗絲漫遊仙境一樣,如夢如幻,卻又無比真實,在這個缺乏夢境缺乏哲學的時代,我在這邊書裏找到了他們兩者之間最完美的統一。

有時候我會想起自己走過的路,其實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地方,可是由於自己已經“習慣“這樣的生活,也就不曾明瞭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偉大,有位哲學家説過,每個孩子都是哲學家,我想,那是因為孩子都沒有失去對這個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假如一個人對自己為何會存在這個世界上而不感驚奇,這是一件多麼悲哀的事啊!

其實我沒有什麼把握能夠真正透徹地瞭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義和起源,可是我想,身為一個活着的人,就應該對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環境負責,最起碼,我們要知道自己究竟該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們不能如此無所謂地生活着,像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可是生命的意義和世界的起源是一個太大的課題了,我只是一個剛剛開始打量哲學這個金色殿堂的孩子。

世界太大,我們太小。我沒有辦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這麼浩瀚這麼偉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終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頂端,仔細審視與我平等的“魔法師”。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5

最近一段時間,並沒有好好地看書,因為時間和精力總是會被搶佔,想把一些事情想明白,想把一些事情處理好,但回過頭來看看,卻發現並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樣簡單。都説你用簡單的眼光看着世界,世界也會變得簡單。其實,這句話是假的,因為世界並不會以你的意志為轉移,所以不管你想的多麼簡單,世界依舊在你面前呈現的非常複雜,所以,有人評價説我是屬於典型的讀書讀傻了的。

不去糾結從哪裏來,也不去在意將會到哪裏去!作為一個個體而言,從哪裏來到哪裏去這本不是由我們所能決定的,唯一能夠有所作為的便是認識自己。人會戴着面具面對世界,有的時候是一幅善良的`面具,有的時候是一副邪惡的面具,不管善良還是邪惡都是一種保護。保護的本質也是因人而異,有人是為了讓自己更好,有人是為了讓別人更糟,所以,沒有辦法用自己簡單的眼光來看清別人的複雜,也或許,你自己的簡單在別人眼中也是一種複雜。蔣哥問,心理學的本義是什麼?問題太深奧,大家都沒有回答。我説,是為了解決心理上的問題。可現實中你會發現,心理學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因為許多問題並不僅僅是心理上的變化。《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學入門讀物,書名的意思就是智慧的世界,賦有智慧到底能不能讓我們生活的更好,更快樂?這個是需要有時間來檢驗的,因為好和快樂包含很多東西,物質必不可少,但是精神更難能可貴。

有人説我變了,我也覺得我變了。讀書這種習慣如同其他癖好,時間長了也會上癮,一旦開始只是沉溺其中不知跳出來再看,也便就同我一般離傻不遠了。以前看書總是覺得書就是打發時間的東西,或者還可以用來在朋友們面前“賣弄”,以便贏得讚賞,或者以此為基礎博得謀生差事,其實這樣原本就挺好的。

可是,一旦看書的時候開始認真思考,那麼認識不清或者認識清楚之後的痛苦也便隨之而來了。看《蘇菲的世界》就是這樣邊看書邊思考邊摸索邊認識,也不知道有沒有思考清楚,有沒有認識明白,只是痛苦就這樣悄然而至了。經歷了這麼長一段時間,我時不時的還會念叨你是誰,你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唸叨的多了,便漸漸地放下了,因為生活不是念叨來的,而是需要用真實感觸來體悟,需要珍惜什麼,需要放棄什麼,慢慢的想明白了便也不再糾結。

都説讀書可以改變人生,其實這真的是屬實的。但這種改變在別人看來是有好有壞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看問題的角度和立場,不明事理者會丟給你一個鄙夷的眼神,明白原委者也會向你伸出温暖的雙手,是否接受這種改變全在自己。有四個字很簡單,叫做“向死而生”,李開復拿它做過書名,我也會時常去琢磨,慢慢地便覺這四字很有意思,人與人有很多的不同,但是終點都是相同的,所以怎麼活着便顯得很重要,因為沒有修改和重來的機會。這便是為什麼要認識自己,想清楚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不然,真到80歲時回憶此生便要禁不住老淚縱橫了……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6

有一本書,它改變了我的世界,改變了我的一生,它就叫做《蘇菲的世界》。它是由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寫的一本哲學啟蒙讀物。賈德擔任高中哲學老師多年,同時撰寫了這本風靡全球書,並憑此奠定了全球十大作家的地位。

本書主人公是一個叫做蘇菲的14歲女孩,在她某天放學回家收到了一封神祕的信,信中只寫了兩句話:“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一開始她只認為這是一個惡作劇,可她的思維卻不知不覺的思考這個問題,此後,蘇菲不斷收到這個叫艾伯特的神祕導師的來信,從信中,蘇菲開始了她的哲學課,開始探索人生,探索世界了。作者正是通過艾伯特給蘇菲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史的發展。從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士多德,笛卡爾,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並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並加以解釋。然而隨着蘇菲哲學課越來越深入,她和艾伯特漸漸發現他們只不過是一位挪威少校為他的女兒席德寫的一本書中的人物。最後,蘇菲和艾伯特終於脱離了少校的控制,並隨着小説的結束而結束了他們的世界。

簡單的構思就是作者賈德跟我們是同一層面同一世界的人,而少校和她的女兒是作者創造的人,而蘇菲和她的哲學導師又是少校為他女兒創造的人,作者用“少校與蘇菲”的關係,在跟我們探究着人存在的形式究竟是什麼,因為主宰着蘇菲的世界的.少校也只不過是作者筆下的人物,而這也恰恰是作者的反諷,或許我們活着的世界也只是造物主寫的一本小説罷了,連我們是否真正存在都需要證明。我不禁聯想到到了笛卡爾説過的一句話:“我思故我在。”也許我們只是在這個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空間存在過而已。

我們正處於世界觀,價值觀,人生開始慢慢形成的階段,而這本書對自身素質境界提升有很大的好處,其實能不能做社會的強者是一回事,能做一個真人才是最重要的,剛去世的喬布斯就是蘇格拉底的超級粉絲,他酷愛哲學,他曾自問自答:“哲學是什麼?—哲學就是認識你自己。”所以讀這本書可以讓你的思想更深刻,更清楚的認識你自己甚至是認識世界。哲學可以提高人心靈層次,現在的社會尤其是當今中國社會被實用主義佔領,人們天天都在為生活而忙碌,沒什麼人去關心心靈的問題,什麼哲學還不如一份快餐,一部網絡小説,一張影碟,。我希望更多的人去看看《蘇菲的世界》,蘇菲的世界即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能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我們應該好好看看這個世界,不要總是覺得凡事都是理所當然,這個世界什麼東西都有它的根源,它的道理,我們要抱着好奇心去探索,去發掘,去應用。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7

一本哲學入門書,激發我內心對哲學無限的興趣。從書架上拿下,輕輕翻開:

一開始,蘇菲收到了兩封信,一封問"你是誰?"我自動將自己帶入蘇菲身上,我就是我呀,幾乎在看到這句話的同時便從嘴裏冒了出來。不對,我停下思緒能靜下心來,讓自己從一個角度想如果以前有些時間改變,那我又該在哪。腦子裏亂成一團,猶如嘈雜的毛線糾纏一團,毫無頭緒的交錯在一起,形成一張繁密而不清晰的蜘蛛網。第二封信上寫着"世界從何而來","我不知道"自我呱呱墜地起這個世界便一直存在着,但萬物皆有起源,存在即有源頭。難道世界是從某種機遇巧合下產生的嗎?但毫無疑問,我無從知曉。正是這種猜想與拷問讓矇昧的我逐漸走進了哲學的書中。

追隨着內心強烈的好奇,我欲往下讀越是心潮澎湃,彷彿如魚得水。信中的內容彷彿是因為老師在傳授知識給你,如"成為一個優秀哲學家的`唯一條件就是要有好奇心。"但"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很快習慣了世上的一切,似乎失去了對世界的好奇心,也因此我們失去了某種極為重要的能力。"好奇是人的本能,但保持好奇難能可貴。

書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故事,他運用了形象的故事將抽象的東西詮釋在讀者的面前。當我們看到那位無罪的“罪人”寧死不願踐踏雅典的法律,當着友人的面將碗中的毒藥一飲而盡時,便不得不感慨他的高貴善良,正直不屈,蘇格拉底知道生命終究會結束,但他信仰哲學,信仰真理,不畏懼一切的獻出了生命,直至現在也令人肅然起敬。

這本書告訴我們哲學是什麼,在哪裏。很多人認為這類書往往都晦澀難懂,高大上的語言根本不能理解。實際上"最好將小白兔比作整個宇宙,而我們人類則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處的微生蟲,不過哲學家總是試圖沿着兔子上的細毛往上爬,以便將魔術師看個清楚",但所有的生物都出生於兔子的細毛頂端,但他們年紀越長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並且待了下來,他們在那裏會覺得安適不願再冒險爬回脆弱的毛兔頂端。"在此可以看來能夠爬上毛兔頂端的人寥寥無幾,也並不是人人都能悟透哲學的真理,但是安分守己,過好每一刻也是時代的步伐。

我們讚美哲學那是我們對知識、對一切我們無法理解事物的追求。我們是渺小的,但我們也在不停地在爬向兔毛頂端,我也只是一個剛開始追求哲學殿堂的小生。

未來宇宙,人生如星辰。有燃燒的恆星旁一顆暈眩的行星,有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規範,在轟然一響後,才明白我們亦是星辰。世界之大,哲學似浩瀚無垠的星空,周而復始,傾灑思想,遨遊在哲學中,聽一聽我們的哲思。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8

“你認為我們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裏?”這個問題似乎很好回答。畢竟,每天清晨我們睜開雙眼,第一個接觸的就是這個為我們熟知的世界。一草一木,再平常不過了。可自認為熟悉的世界真的是這樣嗎?

《蘇菲的世界》讓我第一次開始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許多年前,我們不知道地球是圓的,不知道地球外還有宇宙。而發現這一切後,我們説這是科學的力量。但實際上,哲學家們早已領先提出並思考過了這個問題,只是他們的回答往往不被那個時代接受而已。那些哲學家們其實就是“兔毛頂端的人”。如果將這個世界看成一隻巨大的兔子,我們就是躲在兔毛深處安享現狀的人。而努力向上攀爬妄圖站在兔毛頂處,去看清世界的,就是哲學家。

每個人生來就是哲學家,他們充滿好奇心,周圍一切對他們而言,都是未知的。他們不會因為一個人走在路上,忽然就飄在空中覺得奇怪,也不會覺得1+1=3有什麼不對。他們沒有成為哲學家,是因為在逐漸認識世界同時也在逐漸喪失好奇心。

所以,我們根本不瞭解世界。我們自認為的“熟知”不過是在舒適區待久了後潛意識裏自然形成的。也就是説,不是我們熟悉世界,而是世界熟悉我們。

這一切都是《蘇菲的世界》裏艾伯特教會我和我的朋友蘇菲的。他是我們共同的哲學老師。

最聰明的人是誰?艾伯特帶着我們回到了古雅典。我們見到了學者蘇格拉底並瞭解了他的一生。神諭説蘇格拉底是整個雅典最聰明的人,可蘇格拉底自已卻認為他一無所知。他這樣以為的,也因此成為了哲學家,他孜孜不倦追求真理,並且永不放棄。他是站在兔毛最頂端的人。我們也尋到了最終的答案:最聰明的是明白自已無知的.人。真正的智慧來自內心。

生命的意義何在?當你時時刻刻被人監視被人控制而得不到自由時,你或許會明白。我們每個人都是星塵。生命存在於宇宙之中就是點點星塵。他們渺小不起眼,但在短暫的生命之中無刻不在綻放星光。

很奇怪不是嗎?每個人其實都長的一模一樣,我們都是從一個理型的模子裏刻出來的。就像,不論一匹馬長成什麼模樣,你都能做到一眼看出,這是馬。生命的意義就在於此,奇妙,光彩絢麗。

這是蘇菲的世界,也是我的世界。打開它,你會被不由自主地吸引進去,你會走過不同的時代,希臘、文藝復興、中世紀,見到不同的人,柏拉圖、黑格爾、達爾文。它領着你站在一個全新的高度:腳下是世界,頭頂是宇宙,一覽無餘。你會重新認識生命,認識自已。

就像一個尚在襁袍中的嬰兒,第一次看到世界時,內心的感動。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9

“你相信命運嗎?”“疾病是諸神對人類的懲罰嗎?”“是什麼力量影響歷史的走向?”

少女蘇菲在某天突然思索起關於命運的問題,她想請神祕的哲學家艾伯特來她家與她一起探討,艾伯特回函告訴蘇菲暫時不要探查他的身份,並向蘇菲解釋了命運的概念,和各個時代各個流派關於命運的理論,這讓蘇菲恍然大悟。

“命運”,這是多麼讓人捉摸不透的字眼,它是算命者試圖預測,但事實上極不可測的事物。古希臘人極其相信命運,認為所有發生的事都是命中註定的,如果按此説法,難道我們做了壞事就可以認為這是命中註定,從而不問責自己,並一再墮落下去嗎?我認為這不過是做了壞事以後的藉口罷了,其實很多事情都是由他人所做的事或是自己所做的事導致或誘發的結果,命運終究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命運不能影響歷史的走向,但古代有的人認為命運不僅能操縱個人的生活,也可以左右世界的歷史,歸根到底,命運在他們眼裏就是一個法力無邊的神,它可以介入戰爭,改變戰爭的結局,甚至連疾病也是它降的災禍;現代同樣有一些人會相信用紙牌、看手相、觀察星座等方式就可以知曉命運,殊不知命是失敗者的藉口,運是成功者的謙辭。如果用這些荒誕的東西,跟命運毫無關聯的東西就能知曉命運,那算命師豈不是神?這些極不可靠的預言,只要改變了誘發因素或是過程中的一個細節,命運就會大不相同!這些實際上都是迷信,都是因為他們沒有知識才認為這是命運所為。

德菲爾神廟上有一句著名的銘文:“認識你自己!”,我認為其中一層意思是人類絕不可以自以為不朽,同時也沒有人可以逃避命運,而命運是你自己創造出來的,並不是什麼神什麼鬼強加在你身上的!

我們不能迷信命運,更重要的是人類強大的意志和力量。在二戰時期,德國法西斯大面積地侵略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命裏註定要亡國,最開始甚至南斯拉夫的民族英雄鐵托也這樣認為,但他後來意識到國家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於是他帶領着民族軍奮起反抗德國法西斯,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打倒法西斯宣告獨立。

命運是不可預測的,美國的一個機構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讓一百名紙牌占卜者、占星術者、算命師給一個年輕男人預測他在一個月後會遭遇什麼事情,結果這一百名“預言家”的預言結果竟然各不相同,這就使他們的命運可以預測理論不攻自破了!

我們要主宰自己的命運,就如貝多芬,他雙耳失聰,一般人都認為他絕對不可能創作音樂,但他不相信命運,説:“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無法使我屈服”。貝多芬重振旗鼓,譜寫出了《田園》、《命運》等偉大音樂篇章,由此可見,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命運是由你自己創造出來的,Destiny is what you make it!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0

《蘇菲的世界》這本書是我讀中專時買的,因為那時候這本書正是熱銷的時候,很多的報紙雜誌都登出評論,説這書如何如何的好,有益身心,當時對哲學十分感趣,便買了到了這本《蘇菲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全書由一個快滿15歲的小女孩蘇菲接二連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開序幕,“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這些看似很普通的問題卻藴涵着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蘇菲在彷徨中開始思索,並在她的私人哲學老師艾伯特的引導下進入西方哲學領域。在此同時,書中又提及挪威小女孩席德的爸爸,為了讓他的寶貝女兒開始接觸哲學,編出了蘇菲的世界一説。這整本書就由這兩個亦真亦假的故事互相穿插而成,所以這本書和偵探小説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就着“我從哪來”、“我是誰”……的問題,蘇菲穿越時空,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瞭解;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和已成為歷史的那些有着精闢的思想的大人物——莎士比亞、達芬奇等進行了一次融匯心聲的談話,目睹了歷史又一次嚴肅的重演;至於近現代,艾伯特的“哲學函授課”包含了康德、黑格爾、弗洛伊德乃至於馬克思的哲學思想。看這樣一部作品,讓我看到了全人類的文明。在蘇菲的所到之處,到處都凝結着文明的精華。而在一本小説裏,塞進整部西方哲學史,對追求速度的這一代而言,本身就極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識的流行趨勢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覺察到當今教育上的缺失,我們的教育並未提供有關人生和其意義的必要知識,而這些答案正隱藏在哲學的奧祕裏。

我更喜歡哲學了,“一本關於哲學史的小説”,是《蘇菲的世界》一書的副標題,頗能點明該書的要點。這是一本小説,但也是一本系統地涵蓋各種哲學思潮的速食大雜燴。隨着小説人物,在哲學傳統中,尋求劇中謎團的解答,我越來越深入的瞭解了以前從不感興趣的西方哲學史,瞭解了柏拉圖以理性主義為特色,沉迷於永恆的形式,亞里斯多德希望用感官親身體驗世界的決心。

這本書無疑給我們中國的很多不暢銷的哲學著作敲了鍾,或者是指明瞭路。很多研究哲學的學者自身都認為“哲學”就應該是生澀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論,並以自己能用艱澀的語言描繪為榮。而這樣的結果就是所有的哲學理論只能專供教科書使用或大學生寫論時作為抄襲的“寶囊”,卻不能普及和推廣,那麼哲學理論的創造又有什麼意義呢?《蘇菲的世界》這本書告訴我們哲學是什麼,在哪裏,多麼有趣,又多麼奇怪,甚至多麼平凡。

我重新把《蘇菲的世界》放會到書櫥中,準備等再過幾年,有了閒暇工夫重温一遍,或許又會有不同的感悟。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1

“你太習慣這個世界了,才會對任何事情都不感到驚奇。”挪威了不起的作家喬斯坦·賈德,借蘇菲之口,以非常平淡的口吻,道出了令人唏噓的事實。

所謂的習慣,是指時間積久養成的思維方式或生活方式。設想一下,當我們的習慣受到某種衝擊時,我們會變得怎麼樣?就像你突然搬家了,突然轉學了,你會不安,也就是沒有安全感。

習慣就是人們所追求的安全感。相較之下,不習慣則是我們的好奇心。

前段時間我看過一檔節目叫奇葩説,其中有個“天問”——高等生物的蛋我們該不該把它砸了?黃執中先生説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好奇心,那他雖生猶死。

世界,是我們最大的常規生存環境,適應了也就習以為常了。可是,每個人最初接觸世界時卻是帶着好奇的。猶記得小時候我為雨而奇,為雷而驚,為火而懼,可大人告訴我不要去淋雨,否則會生病的;不要怕打雷,那只是天空的一聲巨響;不要玩火,不要靠近火,否則會受傷。

就像蘇菲的媽媽告訴蘇菲的:“不要再説這些話。”大人們都在幹什麼?這個不要,那個不準,可是,太多習以為常的東西遠遠不能滿足我們對世界的渴望。其實,這不要那不準的所謂真理是在敲碎我們腦子裏從小擁有的`那顆蛋,讓我們少去了探索世界的動力與好奇心。

記得之前的一個晚修,還沒上課,我站在走廊看星星。有個大人問我在幹什麼,我説在看星星,然後他説了一句讓我很不舒服的話:“星星有什麼好看的?快回去上課吧,在這裏站着被領導看見不好。”

我不是叛逆的另類人,但我不希望自己活成別人眼中只懂務實的精靈,更不希望自己一味關心芝麻瑣事,卻懶得抬頭欣賞滿天星辰。我希望教育充滿理想和情懷,而不是無限放大功利心,彷彿考試分數之外的一切都不值一提。

我曾為鮮花而喜,為蝴蝶而笑,為毛毛蟲而驚,而大人們覺得這一切再平常不過了,世界本來就是這樣的。但我確信,大人們也曾有過豐富的童心,他們也曾有過這樣那樣的好奇與驚喜。

我不認為這樣的胡思亂想是幼稚而愚蠢的:即使白天天黑了,你也只會想,要下雨吧,卻沒想過會不會是太陽消失了。

我渴望成熟,但成熟不是讓你變得麻木,變得一切都習以為常,變得不再需要追問和反思。請不要當寄居在兔子毛皮深處的微生蟲,你應當努力沿着兔子的細毛往上爬,哪怕只是為了看看魔術師帥不帥。

“親愛的蘇菲,我不希望你長大之後也會成為一個把這個世界視為理所當然的人。”“我希望你有一個好奇,充滿求知慾的心靈。”這話是説給蘇菲的,也是説給我的。我必然長大,變得成熟,但我的精神拒絕麻木,我的心靈渴望生動。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2

今日終於讀完了蘇菲的世界。人有選擇的自由,可以能動地作用於社會。我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是唯物論者,但又相信社會與自然一體,會生長,是一元論者。有時能體會到物神合一的境界的。確實,人只是廣袤的世界裏的一粒灰,認識事物有不實之處,如康德所説,戴着有色眼鏡,受到種種限制。

在有限的空間與時間裏,運用理智去分析,每件事都有它的必然性。對生活不僅是美感的體驗,如祁克果所説,要進入到道德階段,堅持按正確的去做。但不想進入宗教階段。誠然,有時天人合一的感覺就像是宗教。

《蘇菲的世界》以小説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發展的歷程。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士多德、笛卡兒、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都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並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解釋,引人入勝。評論家認為,對於那些從未讀過哲學課程的人而言,此書是最為合適的入門書,而對於那些以往讀過一些哲學而已忘得一乾二淨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一封神祕的信。她從這封寫着“你是誰?”的信開始,在艾伯特的指點下,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瞭解,同時達·芬奇的繪畫和莎士比亞的戲劇也包括其中。

這本《蘇菲的世界》可謂是現代版的《愛麗絲夢遊記》,它引領我在一個新奇而古老的世界裏漫遊……其實在大千世界裏,我們每個人都是漫遊者,而哲學正是我們探路的一支火炬。它不示意你走向某一特定的方向,而是讓你用心靈的眼睛去尋覓;它不限定你思考某一固有的現象,而是讓你用自己思想的腳步去探察……

生活中,不能説人人都是哲學家。但我覺得,至少人人都有點哲學頭腦——一種好奇的探求願望,一種不棄的思考精神……

在生活中探索新聞,在學習中探索知識。就像蘇菲在神祕導師創造的神奇世界裏探索世界謎團。或許這種對於好奇的探索精神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而正是這種天性促使人們一往無前,正是這種精神使人們不斷髮現和創造。人類善於思考的能力真的很重要。如果不會思考,那麼蘇菲能在神祕世界裏解開一個個謎團而受益匪淺嗎?如果不會思考,那麼我能在生活中因解出一個個難題而興奮不已嗎?如果不會思考,那麼人們能在各方面得到進步因而加快發展嗎?

蘇菲在書中反覆問自己:我是誰?我為何在這裏?我認為,人類在探索和思考過程中所得到的快樂和收穫是最有價值和意義的。我想,蘇菲以自己在神奇世界裏的經歷和感悟證明了:我探,我思,故我在。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3

蘇菲的世界講的是一個叫蘇菲的小姑娘,有一天,她收到了一封信,信上沒有寄信人的名字和貼的郵票,只寫着“你是誰?”其他都沒有。為了思考這個問題,她居然連自己的名字都忘了!她還想到誰都無法不會死亡,但死亡後還有生命嗎?接着,她又收到一封信,上面寫着“世界從何而來?”這使她非常焦慮。第二天,她又收到了兩封長信,都是講哲學的,她讀完之後,會對媽媽產生見解了。於是,她每天都能收到一封信,學習信裏的.知識,解答信裏的問題,有一天,她想知道寄信人是誰,便跟着寄信狗的路,坐着船來到湖中央的小島,看見一個小木屋,在裏面,她看見一個鏡子,她發現鏡子裏的人在對她眨眼。這時外面傳來狗吠聲,要逃走時,船游到了湖中央,只好涉水過去。為了表示歉意,蘇菲寫了封道歉信,結果,寄信人和她開了個玩笑,説他已經報警處理了。接下來,寄信人繼續為他寄信。突然有一天,寄信人要和她在教堂見面。在接下來,蘇菲和她的朋友喬安去了小木屋,給她看了那一面鏡子。後來,寄信人要她在他家裏上課。就這樣,她上了好多節課,有一天,蘇菲收到了一本書,叫做《蘇菲的世界》,還要辦一場生日宴會,寄信人也來啦,他發表了一場哲學演講。後來,他們想盡了辦法,終於逃出了少校的控制。

讀了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各種事物的意義何在,比如説,地球上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主觀來講,每種動物都是由某種東西變化而來,禽類由恐龍變化而來,其為恐龍變為雞,雞再生出蛋。世界就像魔術師從帽子里拉出來的兔子一樣,我們也是那些被拉出來的小白兔小白兔,只不過小白兔不知道它參加了一次魔術表演,但我們覺得自己是神祕物質的一部分,會去探索其中的奧祕。

假如一天早上,爸爸,爺爺,媽媽和小明在一起吃飯。忽然,爸爸飛了起來,飄到了天花板上,小明會開心地叫着:“爸爸在飛”,因為他思想天真,影片裏都有很多人會飛,那爸爸會飛也不奇怪;媽媽看到了,會先大吃一驚,再看看自己是不是在做夢,最後分析:爸爸為什麼會飛,他到底想幹嗎,他是怎麼做的……;爺爺看到了,很有可能會嚇一跳,看看是不是老花看錯了,沒看錯的話,肯定就昏過去了。這個例子,説明了每個人的觀念是不一樣的,要有良好的觀念,就有更好的秉性。

《蘇菲的世界》這本書,告訴了我許多更為豐富的知識,如:生和死的關係是無法改變的,人最終還是要到死神手中、善與惡都是平等,相互共存的,沒有這兩樣,都不會有世界、在這個無盡的世界中,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的,都是在千變萬化,產生新的事物的……這本書就是這樣子有內涵。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4

書的主人公就是名叫蘇菲的16歲女孩和一位神祕的哲學家。一天下午,蘇菲放學後發現自家的郵箱裏有一個大信封,上面只寫着兩句話:“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蘇菲還以為這只是個惡作劇。但她的思維不知不覺地關注起這個問題了,她思考着我到底是誰,換言之,人類和相之而來的文明是怎樣出現在這個世界上的呢?那麼世界又是怎麼出現的呢?她發現這是一個極深奧而又嚴肅的問題,是的,這很嚴肅,人們在這個世界上來來去去,應該知道這一切的真相。事實上當我和蘇菲一起讀到那封信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哲學和歷史的旅行。或者説,我們已經在探索人生、探索世界了。

接下來發生的一切就和《愛麗絲夢遊仙境》一樣,似乎就是那樣一部充滿邏輯懸念的懸念小説。從蘇菲受到那封信開始,以後每天蘇菲放學回家都會收到一封信。在信中她的哲學老師開始了她的哲學課。闡述了從巴爾幹半島上的希臘文明開始,一直到上帝在歐洲確立了神聖的地位——即中世紀的開始。在這段時間內,我和索菲都認識了蘇格拉底,知道他在雅典廣場上拉住行人的手要和別人討論關於時間存在的`形勢和她存在的意義這之類的哲學問題。還有他的學生伯拉圖是怎樣構想烏托邦和唯心主義理論。知道了中世紀初的偉大哲學家史諾賓沙是怎樣將哲學和基督教義以及《聖經》新約和舊約中所有觀點結合起來的。

我原本以為哲學是一門不切實際的學問,但當我讀完全書後才發現哲學其實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哲學是“關於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哲學所要解決的都是還沒有科學方法可以證明的問題——諸如善與惡、美與醜、生與死、秩序與自由等。我認為哲學不是科學,因為它沒有什麼精確的公式來計算、來衡量。哲學是對未知事物或不確切認識的事物的假設性解釋,是追求真理的開路先鋒。在我們的這個世界,僅有科學而無哲學,僅有事實而無洞察力和價值觀,是不能使我們免於浩劫和絕望的。科學給予我們知識,然而只有哲學才給予我們智慧。

從蘇菲的世界裏,讓我知道了很多,同時還改變了我對一件事的看法和心態,我認為去了解世界和人生,不僅是一方面的去思考,不僅是綜合的去判斷,畢竟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人生是變化莫測的,我們可能一輩子也想不通這個世界。

“有兩件事物我越是思考越覺神奇,心中也越充滿敬畏,那就是我頭頂上的星空與我內心的道德準則。它們向我證明: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康德

“所謂哲學的問題就是每一個世代,甚至每一個人,都必須要一再的問自己的一些問題。”——薩特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5

4月份隨意在新華書店買了這本書,到10月份忘記為什麼才開始看,我覺得,書也好,人也好都是要講緣分的,也許這就是我的緣分。

上個無奈的假期,讓我倍受打擊。開學後,連着幾天晚上在寢室裏走來走去不知道要做什麼。心裏煩躁卻沒有人能夠開解我,唯一能給我幫助的人,卻只給我帶來了兩個不幸。我真的想永遠停留在20歲。

這個十一,我回家跟這個我最重要的人談了談我的未來,雖然有些條理不清,但是我把我的意思傳達到了,也明白她對我有什麼要求和期待,我覺得,溝通很重要。相處也很重要。即使是血濃於水,也需要朝夕相對。

雖然我模糊的能感覺到我對未來的需要,但是當我看完這本書,我才有了更堅定的信念。其實也談不上是信念,只不過覺得心裏終於有了支撐,還是會覺得無聊,但是不至於慌亂和不知所措。我大概能夠感覺到我要的是怎樣的生活,在以後。雖然我不知道未來能不能像我設想的那麼平順,但是至少我的心不會改變,我不會迷失自己。“未來”這個詞,也告別了過去不懂事的期待,而終於有了“希望”的含義。

整整兩年的大學生活,我都浪費掉了,但是我對媽媽説,我覺得我浪費得好,浪費得對,浪費得很值得。我知道很多人跟我是不一樣的,他們的生活比我要優越得多,所以在網上看到他們看的書,看的電影,看的動畫,去過的'地方,對事情個認識,我覺得自己相當孤陋寡聞。不過,生活的平順讓我對此除了欽佩沒有其他感覺。我沒有想去看那些書,沒有想去看那些電影,沒有想去那些地方,也沒有想把自己變得成熟和深刻。好吧,我有想看那些動畫,順帶發現,《攻殼機動隊》真的不錯,我指的是劇場版,好吧,其實我還沒看完OVA。

我就是一個普通成長的孩子,我覺得沒什麼不好也沒覺得有什麼羨慕。國小的時候,電視裏放什麼就看什麼,中學開始沉迷各種小説漫畫,天天去書屋報到。大學上了個三本,掛過兩次科,至今。

我身邊的所有人都是和我一樣的,或者,其實不如我。當然我知道高中那些重點班的孩子其實還是很有追求的,也許她們才是正常的大學聯考的樣子,像所有我在小説裏看到的那樣。而不是像我這樣,整個高三唯一做的努力,就是少看小説少去網吧。

父母對我們的唯一就是不請家長,我想,好吧,我猜想,家長們的心態是這樣的,能考上大學,就上,考不上,那就上班。那麼多人都是這麼過過來的,沒見上不了大學餓死的。碰巧遇到拆遷,不然奶奶説,還沒錢負擔我一年兩萬的開銷。我就是這樣長大的,我覺得很好。如果沒錢上三本,我就會去讀專科,然後上班,就是這樣,生活就是這樣。我覺得像我們這樣長大的孩子,都沒有那麼計較錢的問題,反正不管做什麼,一個月工資也有個一兩千,要操心也是家長們操心,或者等我們懂事以後自己謀出路。該吃的吃,該玩的玩。也許不會穿一件四五千的衣服,但是每季換換七八百的衣服還是做得到的。你看,這樣也沒什麼。

標籤: 讀後感 蘇菲 精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ddp01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