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5篇)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非暴力溝通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5篇)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

最近看的書是《非暴力溝通》,對裏面一段話深感佩服:

責備自己,指責他人,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批評往往暗含着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間接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

非暴力溝通可以引領我們改變與他人溝通的方式。溝通時,我們所給他人的觀點或反饋不應該再是間的條件反射,而應該是建立在客觀觀察的基礎之上。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在溝通時,我們應該準確把握特有的溝通情景,並留意所發生的事情——我們觀察到的結果。不論我們是否喜歡,只需説出觀察的客觀結果。

在觀察的過程中尤其需要注意區分觀察和評論,因為如果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人們將更多的聽到批評,令他人反感,排斥溝通。需要強調的是,非暴力溝通並非要求我們做到絕對的客觀,不能用任何的評論,只是説將觀察和評論進行區分是重要的。

溝通的四個因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每個因素都需要我們認真學習。觀察需要用眼睛、耳朵,更需要用心去觀察;表達感受要越清晰越好;表達需要更是越細越好;最好清楚地表達我們的需要。比如面對叛逆的學生什麼事都和你做對,你會怎麼處理?反正我會先表達我的憤怒,接着痛批一頓。可換來的結果一定是要麼假裝沒聽到,要麼悶悶地恩一聲:“知道了”,或者非常不情願的嘴裏小聲嘟囔着。書中教給我們這樣做:“看到你這樣,我不太高興。你是否願意改正”。當然非暴力溝通不一定都是這樣的公式(模式),可以適應不同的情況作出調整,但一定是清晰明確不帶情緒的溝通方式。簡單説可以表達生氣,但不生氣地表達。

在我們生活中常常會聽到不中聽的話,共有四種選擇:1、認為自己犯了錯;2、指責對方;3、瞭解我們的感受和需要;4、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想大多數人常常會徘徊於第一種和第二種,只有突破了第三種和第四種選擇,才能進步成長,也才能心平氣和地聽懂説不中聽話的人是不是真心地想讓你進步!

在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傾聽。作為老師我們經常説培養孩子的傾聽能力,我們自己會傾聽嗎?法國作家西蒙娜。薇依寫道:“傾聽一個處於痛苦中的人,不僅十分罕見,而且非常困難。那簡直是奇蹟,那就是奇蹟。有些人認為他們可以做到,實際上,絕大多數人還不具備這種能力”。是啊,不僅傾聽痛苦的`人是這樣,平時的溝通中,我們我們更多的時候急於提建議或發表看法,表達感受,而缺少了全心全意地體會他人信息的能力——傾聽。作者交給我們傾聽的幾個方法: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給他人反饋,保持關注,傾聽並給予反饋。

作為一名老師,每天面對不同性格的孩子。我們是否用心去聆聽過孩子的心聲,是否能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問題?當孩子犯錯,我們有沒有耐心的去聽聽孩子的想法,去理解他們。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2

《教室裏的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對教師而言,既有很強的針對性,也具有很大的操作性。它向我們揭示了日常教學中師生關係緊張、學生間相處問題及學生個體不願意做作業等令人頭疼的現象背後潛藏的真相,並介紹了具體的方法和技巧,告訴我們如何讓我們的課堂充滿相互關心、樂於學習的氛圍。

作者在第一部分提出兩個問題:首先,教師和學生需要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在課堂上積極互動,學生才能開心地學習?其次,我們怎樣才能滿足這些條件?也就是説,怎樣建立良好的課堂關係?在這個問題上,作者秉承的核心觀點是:只有當老師和學生在課堂上感到人身和心理安全時,他們才能夠全身心投入到教學和學習中去,只有營造一個讓人有安全感的學習環境才能讓學生對老師產生信任,才能讓學生願意冒險,願意積極參與學習。

作為一名班主任,反思我自己的班級日常生活,我希望學生能夠對自己的行為和學習更加負責,希望自己能夠找到激發學生內在動力的班級運行機制和方法。為此我也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我發現自己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缺陷需要馬上改進:就是任何時候都不加評判的觀察,恰當地表達感受等方面做得不夠。尤其是面對一些比較頑劣的孩子。當感覺到我對他們的要求、期望與他們的行為之間有差距的時候,急性子的我難免感到失望甚至泄氣。尤其是面對一個帶了三年的班級,即使提醒自己不戴有色眼鏡看待孩子,但遇到一些特殊情形時,我還是會犯經驗主義錯誤,影響了對孩子的判斷。比如對待Y同學,由於他確實喜歡耍小聰明,因此,只要他發生什麼事情後,我似乎總是缺少一份信任後的耐心傾聽,對他的要求比較強硬和武斷。

營造安全和信任的學習環境,重點關注課堂上的各種關係。作者提到課堂上的四種關係:教師與自身的.關係;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學生之間的關係;學生與自己學習過程之間的關係。書中寫到:“如果我們想讓學生經常自查自糾,誠實守信,我們首先要能夠自我反思、誠實守信。如果我們想讓學生知道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對我們來説是重要的,我們就要花時間去傾聽他們的聲音、考慮他們的觀點。你希望自己的學生成為什麼樣的學習者,你覺得現實和遠景之間有差距嗎?如果我們意識到是如何與學生互動的,我們就會覺察,自己是不是在營造一種讓學生覺得安全、信任並鼓勵學生學習的課堂關係。我們與學生的每一次接觸都在傳達對他們的看法,對他們有什麼樣的期待。”——這段話正應對了我前面指出的個人不足之處。

以後要有這樣的意識:凡事靜下心來多傾聽學生的想法,用心與學生溝通,關注當下,而不先入為主。傾聽中,理解行為背後潛在的需要。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3

作為一名教師,溝通,我一直認為是很重要的事。和孩子們進行有效的溝通,無論對於師生關係還是孩子們對於本學科的喜愛程度都是有許多益處的。可是該如何溝通,要通過溝通去解決問題是個技術活,而且是很難掌握的高深技術,但當我《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我發現溝通是可以學會並運用的。

這本書首先是幫助我意識到了一個問題:人們以為平和的談話方式其實可能是“暴力”的',這種暴力可能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大多數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説話。比如:你為什麼不好好學習?你為什麼不做作業?你上課為什麼總是説話?你不好好學習,長大能幹什麼?我們總是認為自己説的話很客觀,其實完全不是。

那麼,我們發現了問題該怎麼解決呢?從説話方式上可以做一些改進。非暴力溝通模式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舉個例子:一個母親看到處於青春期的兒子房間裏亂糟糟,如果直接指責兒子太懶惰就完全沒用,但是可以換一種表達方式跟兒子説話:我看到桌下的兩隻髒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三隻,我不太高興,因為我看中整潔,你是否願意將襪子拿到房價或放進洗衣機?這樣一來兒子就能注意到母親的感受,知道該怎麼做了。方法是好的,但是誰能做到時刻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呢?這很難的。我讀到上面的方法時,一開始覺得挺好,後來覺得不對。我看過非暴力溝通,知道怎麼表達,但還有很多人沒看過,要是對方不好好説話怎麼辦,那我也是有脾氣的,無法做到時刻冷靜。作者也考慮到了我的疑問,我在書中也找到了比較滿意的答案。

如果關注別人的需要很難,那就不妨從關注自己的需要開始。我會生氣憤怒的原因是什麼,我希望別人理解我,那麼好,指責是無法讓別人理解的,我必須説出我真正的需求,瞭解了自己然後才會想到去了解別人。我們有時難免會批評學生,有時可能會因為言語互相傷害,我們便可以試着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思考自己為什麼憤怒,第一層想法是我們感覺孩子不重視我們的意見,交流看法時很牴觸;第二層想法是我希望他能重視自己的意見;第三層想法是,我們知道學生只是個孩子,所以覺得很着急希望能做點什麼幫助他們。到這裏我們可能就會想明白了,其實我最終目的是希望孩子們可以好好學習,所以我不再指責對方,而是嘗試去理解他,以一種温和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一來溝通會順暢很多。

這本書並不是教人如何説話的工具書,只講方法治標不治本。關愛自己,關愛他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才是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從心底認同這個看法,才能真正做到非暴力溝通。所以我打算從自己做起,改變與他人的溝通方式,嘗試在自己的身邊構建起一個有愛的世界,提升自身的幸福感。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4

書中第十章説到“充分表達憤怒”。我想憤怒也是我們常有的情緒之一,以往我們有了憤怒的情緒之後,首先想到的是怎麼把這個憤怒情緒發泄出來,卻忘了應該怎樣表達出來。

書中給我們了四個步驟:1、停下來,呼吸。2、留意我們的指責。3、體會我們的需要。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前兩個步驟我們很容易做到,後面兩個似乎就不那麼容易了,往往我們會因為憤怒而衝昏了頭腦,沒有及時的追根溯源。沒關係當我們學習了這四個步驟後,我們要學會先傾聽他人,然後給自己時間,用足夠的耐心學習和運用非暴力溝通。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的第一反應常常是習慣性的反應,因此,運用非暴力溝通有時是很彆扭的事。沒關係,在剛開始運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可以把節奏放慢些,在説話前先想一想,有時,我們甚至停下來,什麼也不説。

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在於培育對自己的愛。當我們的表現不完美時,我們可以通過體會憂傷和自我寬恕,來看清個人成長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懲罰。評價自己的行為時,我們專注於尚未滿足的需要;這樣,我們就不再依賴羞愧、內疚、惱怒或沮喪的心理來尋求改變,而讓愛主導我們的.學習和成長。關於愛自己,我想這個詞在一年前還離我很遙遠,那個時候的我就像一個整日圍着孩子、圍着老公、圍着家打轉的黃臉婆,甚至於連黃臉婆都算不上了,每天打交道的都是鄰居的爺爺奶奶,甚至是老爺爺老奶奶。那個時候的我是痛苦而又煎熬的,找不到自己,在家裏迷失了自己。可能有的人會説你別矯情了,哪有人會在家裏迷失自己的?我想説家往往是最讓人迷失自己的地方。

一個人在家中有太多的角色需要扮演,首先是子女,然後是夫妻,其次是父母,最後是自己。人一旦角色發生了轉變就容易迷失自己,有太多的媽媽做了媽媽以後,就只記住了媽媽這一個角色,當然也只扮演了這一個角色。當我整日陷在對現狀的痛苦和煎熬時,我沒有辦法好好愛我的孩子,更沒有辦法和丈夫好好交流。於是,我讓自己停下來,靜下來,想想清楚。在靜下來的時間裏,我發現我沒有了自己,我愛孩子,愛父母,愛丈夫,卻唯獨沒有一丁點的愛自己,我把自己丟了,不知道體會自己的感受,也不屑於表達自己。當然我是自己有覺醒後找回來自己,或者説做回了自己。有些時候可能是別人對你的一些評價引發的,那麼我想我們都不要急於否定他人。不妨真的停下來,靜一靜……體會一下自己內心真正的感受,並真誠的表達。

我想如果我們學會了如何培育對自己的愛,那麼我們也會帶着這份愛去愛孩子,愛家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許會犯錯,沒關係,允許自己犯錯,誰不是在一次次犯錯中學會了成長。我相信只要有足夠的耐心,並且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我們一定會培育好對自己的愛。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5

每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溝通方式,但《非暴力溝通》絕不只是一本提高語言修養的書。或許你在工作上感到很懊惱,為什麼大家總是不懂我呢?為什麼我們的工作效率提不上去?此時,我建議你要學會聆聽內心的聲音以及它們所反映的需要,包括我們的言語是否給別人帶來傷害?這本書可以有效地促進我們內心的和諧、自我理解、改善關係。

美國著名作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藴含着人與人之間語言的深度和文字的簡潔,勾勒出我閲讀的濃厚興趣,同時也在腦海中構造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非暴力溝通時刻提醒我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非暴力溝通》用深入的角度剖析了暴力產生的來源,為什麼我們和別人對話的時候容易產生暴力的狀況?並且提供很多解決方案,實際上此書還可以當作改善國家政治摩擦的潤滑劑,有時候雙方在點燃戰火的前期不妨先冷靜下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嘗試站在彼此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尋找需求而不是一味只想着解決紛爭,相信我們採取的這種溝通方式定能改變着當下乃至未來的局勢。

非暴力溝通不是固定的公式,它可以適應不同的情況,並根據自己的個人風格及文化環境做出調整,它的精髓在於對其四個要素的覺察,而不在於使用怎樣的字眼進行交流。

非暴力溝通分為四步:1、描述一個事實;2、説明自己的感受;3、解釋原因;4、提出自己的要求。

與別人溝通時,自己要準確無誤的按上面的順序(當然也不總是絕對的按順序)向對方傳遞信息。同時,在溝通中你也要盡力從以上四個方面獲得對方的信息。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是觀察事實,不是作評論,作者用一章講如何區分事實和評論,並出了練習題供讀者訓練。很有意思的是作者講參考答案也沒有用對錯來判斷,而是用了非暴力溝通的方法“我們的意見一致”或“我們的意見不一致”。可喜的是這幾道題我都答對了。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步是説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想法,作者也用一章講了這兩者的區別,作者建立了表達感受的詞彙表,並説明示弱有助於解決衝突。

非暴力溝通的第三步是説出引起自己感受原因,作者也用一章講了感受的根源是自己的需求,需求滿足了,我們很高興,如果不能滿足,我們就不爽。

非暴力溝通的最後一步是提出自己的要求,就是要明確的提出具體的要求,這裏要區分的是要求與命令的區別。為了獲得對方這四個方面的信息,所以我們要認真的聽對方的表述,必要時要通過提問的方式獲得對方的信息。在溝通時不要想當然的對方明白你的意思,同樣也不要妄加揣測對方的意思。

強調非暴力溝通並不是委曲求全,要充分考慮到自己的需求,也要善於表達憤怒,甚至要用強制力。對於本書的閲讀,我受益匪淺!(楊宇庭)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6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很多年前就買了,對於一個愛讀純文學類書籍的我來説,乾貨滿滿的工具書讀起來有點困難。因為高一年級的老班們有一個讀書會,於是責令自己兩天讀完——有壓力才有動力呀,終於在讀書會前1個小時讀完。雖然有一種囫圇吞棗之感,但感同身受也的確幫助我更快的理解了作者所倡導的“非暴力溝通“的方法。

外國人寫的心理學的書還是會存在文化的差異,語言翻譯的轉換讓人不容易很快的理解消化。有些繁宂的內容閲讀的時候就直接略過。作者重點談到日常生活的'我們從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更可怕的是,我們並不自知。作者借用甘地曾用過的“非暴力”一詞,來指暴力消退後,自然流露的愛。這種溝通方式被稱為“愛的語言”。看到這,誰不想繼續看下去,究竟什麼是愛的語言,難道我們對最親的人説的話不是“愛的語言”嗎?作者一語蔽之:非暴力溝通就是提醒我們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作者在書裏用了十三個章節來生動形象的告訴我們如何進行“非暴力溝通”,如何才是“愛的語言”。

1.觀察和評論——觀察源於客觀,評論源於主觀。人太喜歡進行“道德評判”,太喜歡主觀的標籤化,而作者所説的觀察是不帶任何情緒的準確的表述。

2.體會和表達感受。中國人的內斂總會羞於表達感受,於是在揣測中參雜了各種主觀情緒和臆斷,這時候你需要閉上眼睛體會自己的情緒,然後準確的表達出來。句式應該是這樣的:我感到……因為我……

3.請求幫助。就是要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做什麼,這個請求要清晰明瞭且具體。

4.傾聽的力量。當有人求助的時候,你要的不是立刻説解決的辦法,而是傾聽,體會。

5.愛自己。不試圖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麼毛病,而是用心瞭解自己的需要。作者特別的告訴我們,“不要做任何沒有樂趣的事情”,學會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深入理解我們行為的動機,學會用“我選擇做,是因為我想。”這樣的句式幫助我們探尋做事情的初心。

6.充分表達憤怒。在這裏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心情並不取決於他人的行為,你需要體會,發現自己的需要,然後滿足自己的需要。這時候你的憤怒才會有價值。

應該説翻完這本書,道理基本明白了,但更為重要的是在閲讀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反思我們日常溝通的狀態,哪些還需要改進,比如對孩子、對學生是不是容易一概而論,標籤化。在和別人的溝通時,儘量不帶着預設立場和感受,儘量保持冷靜客觀地聆聽對方想要表述的內容。一語蔽之,這本書讓我們平和心態,成為最好的自己,成為最舒適的重要他人。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7

我們花了三年時間學會説話,用一生的時間學會閉嘴。

—題記

也許世界上不存在奇蹟,但我們能找到更多的快樂,找回對生活的熱愛。我非常渴望被信任的安全感,這是我大部分開心、悲傷、憤怒時刻的起因。情緒素來是人的軟肋,如同《象與騎象人》裏説,理智無法拉住情緒的大象。這本書裏最啟發我的其實是章節小測題,讓我能夠以旁觀者的身份覺察到非暴力溝通與普通溝通方式的不同,我試着做了一下,發現真的挺難的,不過進行完之後感覺自己比原來有了更多的安全感,慢慢來。

這是20xx年讀的最後一本書。溝通上的困局通常表現為兩種極端,一種是情緒炸裂的`吵架,另一種則是情緒壓制的沉默。無論張揚的還是剋制的,最後都被證明是無效的“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則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而真正的傾聽,是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地去體會他人。

觀察而不作評論,體會感受,瞭解需要,表達請求。觀察瞭解自己以及他人自動的語言行為情緒表達背後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學會傾聽,請求,滿足需求後表達感激接受感激。我們都是自己的主人,承擔起自己生活的責任,不要逃避,沒有什麼應該、必須、不得不,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想清楚自己的目標,你可以選擇別的。

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已經不會好好説話了的年代之後,我們總是習慣在別人身上找毛病、挑刺。喜歡給別人貼上這樣那樣的標籤,也喜歡給自己貼上這樣或那樣的標籤,要麼抬高自己,要麼給自己開脱。看起來我們給自己套上了厚厚的殼,保護自己,也給別人貼了一臉的即時貼。

拉遠了人的距離,讓自己學會了逃避,矇蔽了自己的雙眼。我們看不到自己的需要,看不到自己的渴望,更看不到別人行為的原因和需求。《非暴力溝通》恰恰就是以這樣的起點告訴我們,靜下來,聽聽自己的心聲。當靜下來,聽到自己的心跳,聽到自己的渴望的時候,自然就很容易感受到別人的需求。

非暴其實很簡單,簡單到一句話。

非暴也很難,因為最難的就是看到自己的內心。

如何真正地傾聽,真正地瞭解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如何最恰當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還有很長的一段修煉之路要走。

——描述觀察而非發表評論。

——表達感受而非粗略想法。

——理解需要而非強制安慰。

——説明請求而非生硬命令。

生活不是一場辯論賽,目的不是爭對錯,而是為了活得更好。

當然,我個人認為非暴力溝通也有一定的侷限性。它主要是從心理方面着重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理解並且減少矛盾或由於誤解帶來的憤怒情緒。但是倘若我們要從更為工具、理性、更符合這個商業社會的角度來看,我們磨練溝通藝術需要走的路還很長。

道路雖遠,卻不必因此而止步。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8

一、總結

本章以“讓愛融入生活”為主題,從傾聽自己及他人、樂於互助兩方面着手,引出了本書的主要內容NVC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簡單的8個字呈現在眼前,背後卻是漫長的刻意練習,這練習期間會有歡欣雀躍、會有頹廢沮喪、會有心靈清洗的滌盪、也會有內心波濤洶湧的暗流,讓我們開啟這扇大門,進入我們新的別樣人生體驗。

二、“讓愛融入生活”感悟

本書這一章標題,讓愛融入生活。此刻,我想到的是,你願意讓愛融入生活嗎?

曾經我有一種認識,工作與生活是不同的。生活是日常柴米油鹽、妻兒老小、家長裏短、七大姑八大姨、生活作息……面對的有耄耋老人、有稚口小兒,所有與工作無關的場所、事件、人物、情感、時間等;而工作則是一羣有共同理想、共同願景、共同情操、能力互補的青壯年,在約定的時間、地點合作完成一件事。

持着我的“認識”,我踐行着讓愛融入家裏的每個生活角落,我感受着先生、孩子、父母、手足的愛,也感受着給予他們由衷愛的暖流,我的心在感受到暖流之際都將被愛快要融化了!然而,在工作中,我卻感受到了我的僵硬、我的不由自主的強勢、我的急躁、我的壓抑與容忍限度。我開始困惑、反思,是什麼原因?我本不是這樣的人啊!

伴隨着個人成長的一次次深入學習,我終於明白:《非暴力溝通》中“讓愛融入生活”中的“生活”,囊括了生命體的時時刻刻;而其中的“愛”,即是感受的體會和體察、需要的覺察和感知,體會自己、體察對方;覺察自己、感知對方。在這裏,無論是自己還是對方,都是對自己的愛!

愛自己,是《生命的重建》中的核心,也是《非暴力溝通》中的核心,更是個人成長中的.核心!

當我明白了“生活”、“愛”這兩點時,我從內心深處放下了對待工作間合作、同事、領導的舊有的“認識”。我們都在不同系統中承擔不同的角色,無論角色怎樣切換,我們所有的一切,從感受和需要出發,都是對我們自己的愛!愛自己是讓愛融入生活的必要條件。

三、感悟點

1、是什麼,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麼,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感受和需要,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的體會和覺察;對對方的感受和需要的體察和覺知。愛自己,能夠讓我們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依然能心存愛意。

2、通過傾聽——傾聽自己及他人,培育彼此的尊重、關注與愛。

傾聽是愛自己的方式,傾聽自己、傾聽他人。聽聽自己的內心、他人的內心,帶着覺知、感知去體會和覺察,有意識的、刻意地去練習,這是實現愛自己的途徑和方法。

3、當你施與我,我給你我的接納。當你取之於我,我感激你的賜予。

樂於互助。施者由衷的給予與受者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的接受,施者因該行為產生價值更欣賞自己,施者與受者同時受益。

4、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於對其四要素的覺察,而不在於使用什麼字眼進行交流。

覺察,多練習!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9

感覺這是一本“How too”的書,講的很好,作者在向世人講授了“非暴力溝通”的概念,列舉了許多客觀、可信的事例,很值得我們學習掌握,是提高溝通能力的好工具。個人感覺要用好這個工具,除認真學習,真正掌握書中所講的知識點外,還需做好以下幾點:

一、高素質,健康的人格。人從小到大,在肉體發育的同時,我們的精神世界也在不斷充實,從幼兒一門心思尋好東西吃,到少年時想辦法滿足種種幻想,再到成年時想辦法得到各種物質、精神方面的追求,在這裏,正確的世界觀非常重要,這是最根本的要求,在與人溝通方面也是如此。假設與一個道德高尚的人談事情,是一種享受,哪怕意見相左,也不留遺憾,如果與一個品行敗壞、聲名狼藉的人交往,恐怕是避之不及,更談不上心平氣和的交談。説到底,“非暴力溝通”是一種好用的交流方法,是一種技巧,像一把鋒利的劍,就看放到什麼人手中。

二、有勇氣,大膽運用。善意的、有誠意的溝通是人的基本需要。人們都渴望被人理解,但可曾想過試着理解別人?《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事例,他是運用語言藝術的典範,在思維層面教了我們方法。剩下的,就看我們敢不敢用,怎樣去用。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重要成就是“實事求是”,放到這裏也是如此。本書的作者是西方人,讀者是面向全世界的.,作為有着五千年曆史的華夏民族,有着更多的溝通方式與技巧,如何將“非暴力溝通”中的“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個要素很好(這裏不用完美,難度太大)的融合在一塊呢?必須要大膽的運用。我們的溝通習慣,特別是家庭成員之間,很多時候是在命令,更多的是在單方面的表達自我的感受“我這是為你好”“你太讓我失望了”“你太沒良心了“等等,按書中的觀點,這都是語言暴力的範圍,但往往表達者並不認為自己這樣説有什麼不妥,這應該都是溝通方法不科學的表現。

三、看效果,不斷改進。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告訴我們,學習是一個不斷改進提升的過程,而非終點。我們要想很好的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來提高自己的溝通效果,就需要批判的吸收,靈活運用,將此方法結合自己的實際不斷改進。因為每個人的習慣不同,思維方式不同,有的人性情暴躁,容不得別人提反對意見,有的好絮叨,老是説不到重點,自己還埋怨別人不理解他……不能一概而論,我們一定不能僅讓知識停留在紙上,不能只是生搬硬套“非暴力溝通”四要素,而是要靈活運用,不斷改進。真正讓它成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張口就來,伸手就有。

讓時間來證明一切吧。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0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著,他通過採用神奇而又平和的非暴力溝通方式來讓人們獲得愛、和諧與幸福,下面我來分享一下讀書心得。

1、非暴力溝通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觀察、表達觀察結果、表達自己的感受、告知具體的請求。在很多時候我們説的話往往沒有取得想要的結果,十有八九是因為我們的表達方式不對。如果你從剛開始的談話中就就加上自己的主觀判斷與情緒,對方很可能不願意對你展開心扉甚至會產生牴觸心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區分評論和觀察。

2、批評往往暗含了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表達了我們未滿足的需要。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很可能獲得申辯或反擊。如果我們直接説出需要,比較可能獲得積極地迴應。比如説我覺得你很差和我希望你努力變好帶來的效果就是不一樣。學會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顧左右而言他。

3、學會傾聽。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地體會對方。在安慰他人或提議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們需要的。

4、在一個生氣的人面前,永遠不要用“不過”“但是”“可是”這類的詞。

5、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失誤揭示我們的侷限性,並引導我們成長。儘量避免對自己説“應該”,對已經發生的事情説“應該”只會使自己更加自責。相反,我們應該專注於自己的需要得到了怎樣的.滿足,這樣我們就可能從自我評價中受益,比如説比賽獲得第二名,很多人都會説我“應該”再努力,都怪自己懈怠了,但是如果能從第二名中找到滿足自己的點,就不會產生自責的情緒,總有人要第二名,結果已經很不錯了,下回再努力就好了。

6、憤怒其實是由於我們的思維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就是尚未滿足的需要,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需要會導致不同的感受。對他人的指責就是別人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需要。我們生氣的原因不在於別人做了什麼,而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對方及其行為。

7、往往正確表達憤怒有四個步驟:①停下來,除了呼吸,什麼也不做。②想一想是什麼想法使我們生氣了。③體會自己的需要④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其實我們想一想,我們生氣就是想要達成自己的目的,不然生氣幹嘛。

我在讀書的時候還摘抄了一些我比較喜歡的語錄,跟大家分享一下:

1、為了幸福,必須把“別人怎麼看我”這個問題放在一邊。

2、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評頭論足,不替你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你,這多麼沒好啊。…每當我們得到人們的傾聽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並繼續前進。

3、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做得不怎麼樣也是值得的。

這本書適合老師和父母閲讀,在面對小孩子的調皮搗蛋時,如何控制情緒理性溝通,這需要我們慢慢地學習,也適合處理人際關係。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1

豺狗語言遠離了內心的連結與合作,切斷了人們與自己以及他人的連結。眼界狹隘,思維單一,還會讓我們把自己所做的錯事當成理所當然。也會破壞家人之間和諧有愛的關係。家是一個講愛的地方,我們應該多用長頸鹿語言,它會讓我們的胸懷遠見,彼此坦誠,滿足家人的需要。

讀家庭會議這幾頁讓我找到了怎樣跟兒子溝通的技巧,因為兒子在很多事情上不願意跟我講(之前我跟兒子談心方式錯誤的原因)。我打算多準備幾個筆記本,寫下我們對彼此的需要。

安全感我自己一直都沒有,所以也不知道怎麼給兒子,導致他膽子特別小。後來我遇到老公以後從他的身上我慢慢的找到了,他也會教我怎麼給孩子安全感。現在我在老公和兒子跟前都像個小女生一樣,我會隨時跟他們兩個撒嬌,兒子也會像大人一樣保護我。這樣做以後兒子的安全感好像比以前多了,還學會了保護我。對現在的生活我很滿足,也希望可以一直這樣走下去。

讀《非暴力溝通》讀了這麼長時間關於怎麼和孩子相處的書,感覺自己也進步了一些,只是有時候還是控制不住自己,還會對他發脾氣,生氣最多還是因為:我心裏你的‘應該’,比如出門呀你所有的事情應該是準備好的,放學回來不用我説你應該是主動去寫作業的,晚上睡覺你應該是我們規定的時間就要睡覺的。我們規定的幾點寫完作業你就該寫完的等等,孩子只要沒有做到,我就非常生氣,還很痛苦,總感覺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還沒有自覺性。我的定力還不夠,我要繼續努力學習,爭取做一個合格的好媽媽。

如果孩子們相信他們的的需要對你很重要,也會更加放鬆,更少的出現習性反應。他們無需擺出防禦姿態,提防父母用高壓手段脅迫自己做事。隨着這種信任的建立,你將會體驗到一種奇妙的驚喜:你的.孩子將會樂意跟你合作,滿足你的需要。找到在一起和諧的生活方式。

如果我們的家是一個充滿尊重與合作的地方。如果你深深地渴望連結與和諧,那麼你就正在帶來這一切。在這個家裏我們每個人都能試圖理解其他人行動背後好的理由,在這裏,你和孩子都深信,你們的需要都會得到考慮和關照。你們會用充滿尊重的方式關注需要而不是批評、指責和懲罰。在這裏,我們一家人協力讓彼此的生活變得更加有趣而精彩。

讀了一段時間書以後,自我感覺自己進步很大,首先不對孩子動手了,其次不用暴力語言對孩子説話了,有的時候還會現學現用。以前我家裏就像戰場一樣,現在火藥味幾乎沒了,我偶爾還會跟兒子撒嬌示弱。我和兒子吵架最多的是因為他沒有按我説的做,我語言暴力,他叛逆委屈,氣急了我都想把他再塞進我肚子裏,沒生出他多好。那時候我很少找自己的錯,就算是心裏知道也不會承認,還常常勸自己為了他好。最近這段時間我好多了,我會靜靜地坐在距離孩子不遠的地方陪學習也會陪他玩遊戲,看着他臉上天真的笑容,我才知道自己錯過了多少孩子開心的時刻。至少現在還不晚,我會寫下我想陪孩子一起學習一起玩,一起開心的意願,朝着這個方向努力走下去。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2

最近我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它就像是一把鑰匙,開啟了有效溝通的大門。讀完這本書後,我第一次剝離自己,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審視自己的親密關係,包括和先生的關係、和自己的關係以及和孩子的關係。我從中發現了一些問題,也開始嘗試解決了一些問題。

我和先生單獨相處的時候經常為一些小事吵架。同一件事情,在我們倆這會產生兩個不同的版本,我們倆都會覺得對方不可理瑜。比如説我和孩子都已經睡覺了,先生進房間拿衣服去洗澡,他開櫃門和關上櫃門的聲音有點響。我認為先生這種行為一點都不體諒他人,是不懂尊重人的表現;而先生覺得我為這樣的小事情斤斤計較,是無理取鬧的行為。於是乎,深夜裏我們會這樣一件小事情吵得不可開交。

《非暴力溝通》書中倡導當遇到事情與愛人溝通時,儘量客觀性描述事實,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傳遞給對方,要避免對愛人進行道德評判或者與他人比較,這會讓你的愛被矇蔽。例如在上個事例中,我換個方式表述後,結果截然不同:親,你開櫥門的聲音,打擾我睡覺了,可以在關門的時候小聲一點嗎?結果是他輕聲地關門,我安心地繼續睡覺。在生活中,我把不對伴侶的行為進行道德評判這個準則實施以後,我們倆的吵架次數確實少了很多。

除了和先生的關係得到緩和,我和自己的關係也親密了許多。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做個聽話的好孩子,要聽爸媽的話、要聽老師的話、要聽領導的話,就是沒人教過我們該如何聽自己的話。沒有人教我們,當我們的'心感覺沮喪時,我們該怎麼辦?沒有人教我們,當我們的心感覺憤怒時,我們又該怎麼辦?

《非暴力溝通》書中倡導我們要去感受自己生命的美好,學會順從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甚至在追逐自我時,允許自己可能犯下的一些低級的錯誤,允許自己一邊罵着自己傻叉卻依然接納這種不完美的自己。我們也可以有各種情緒,可以喜悦、可以傷感、也可以合理地憤怒,但重要的是看清自己的真正需求。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愛上自己的特別,把自己當成摯愛一樣與自己和平相處。

學會和自己舒服的相處,不再執着於擰巴自己,頓時覺得生活輕鬆了很多,於是連帶着對孩子的微笑也多了起來。5歲多的孩子慢慢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很多時候她開始反抗家長的權威。之前,我對孩子的這種抗拒採用的是比較權威的方式,導致孩子已經會表達:媽媽,你説的就一定對的嗎?為什麼我什麼都要聽你的?現在,我更多的是讓她自己去選擇,而不是採用不得不去做的方式。比如説,她不想去刷牙,覺得這很麻煩。我告訴她,你可以選擇刷牙,這樣可能會麻煩點,你也可以選擇不刷牙,這樣很可能蛀蟲會在你的牙齒安家,到時候牙醫就要把你用鉗子把你的牙拔了。具體怎麼選,是你的權利,媽媽不干涉,但是,選定了,你就得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非暴力溝通》書中倡導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她不依附任何人而存在。每個媽媽都無法替孩子做任何的決定,我們能做的只是能帶給孩子只是愛和陪伴,而不是以愛之名,給予愛的綁架。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3

《非暴力溝通》是由美國的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所做,他提出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總結下來一個關鍵點是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也就是説當出現問題之後,不要去指責他人,要先考慮自己什麼地方做的不到位導致了這個問題,不論你是老闆還是員工,你是上司還是下屬,都不要一股腦把問題都歸結到對方身上,這樣既可以讓自己從激動、暴怒的情緒中冷靜下來,又可以避免和他人因一時激動產生衝突。相當於一個尖鋭的利器變得柔和,不會傷害自己也不會傷害別人。

一、觀察:區分觀察和評論,若將其混為一談,他人就會傾向於自己聽到的是批評,並反駁我們影響到雙方的關係,從而對溝通造成障礙。正確的觀察應該是:不帶評論的觀察。也就是隻觀察,單純描述事實,不妄加評論,比如説“你的衣服上有污漬”而不是“你好邋遢呀,衣服好髒!”且要注意減少“總是”“從不”這樣過於絕對化的詞語,因為這樣的詞語會使我們的表達過激。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言論,它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並清楚地描述觀察結果。

二、感受:除了我們自己的感受,我們是否應該關注一下別人的感受,就像是我們社會工作者在接觸案主時,要站在案主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要有同理心,當我們自己經歷過,就會明白對方那種真真切切的'感受,而不是簡單的一句“你不要難過了,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三、需要: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它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標註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我們要去了解案主真正的需要是什麼,而不是我們認為案主需要什麼。假如説案主的親人離世,案主當下最緊迫就是通過哭來宣泄自己的悲傷,他的需要就是哭,而不是我們説“不要哭了,要走出來”

四、請求:

區分命令和請求: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如果批評和指責被請求人,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要他們做什麼,而不是請求他人不做什麼。我們把願望説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做出積極的迴應。如果我們通過拒絕來提出請求,人們的反應常常是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説出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迴應。

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充分表達感激。在表達感激時,我們説出:1、對我們有益的行為;2、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3、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我們是什麼樣的心情。

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心來學習和運用非暴力溝通。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的第一反應常常是習慣性的反應,因此,運用非暴力溝通有時是很彆扭的事。然而,如果我們想要實現自己的人生選擇,我們就要給自己充分的時間。

最後將作者的一句話送給大家,“藉由這本書,依稀間遙望到夢寐以求的美麗世界,生活永遠等待人們以一己之身去領略生命的美和神奇”。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4

《非暴力溝通》讀完那一刻,最大的感受集中在三處:其一是愛自己(第九章內容),對自我需要和感受的理解,對自我表現的包容;其二是非溝通的四個關鍵性步驟(觀察、感受、需要、請求)以及第三點對話中對他人情緒的理解。

整本書的思路,先提出非暴力溝通的關鍵——愛,這也是後文作者反覆強調的觀點;然後展示了“非愛”的異化的溝通方式;繼而分五章講述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步驟:觀察(對個體具體的或連續性的行為發表不帶道德評價的意見,而不由此行為推測、總結其人的性格和其他方面)、感受(我們不對行為進行評價,而是表達此刻的心情)、需要、請求(減少抽象的語言,具體的描述請求內容);此後各章可以看成是非暴力溝通技巧在生活中的引用了,去傾聽別人、理解自己、合理的表達憤怒與感激,熱愛生活。

在閲讀中,除了“愛”以外,給我很深映像的另一個詞是“具體化”,尤其是在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步驟中,作者一再強調我們具體的表達自己的觀察結果、具體的描述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需要和發出具體的請求。其實我很認同這個觀點,只是在表達感受和發出請求這兩點上,我覺得這種具體化和我們中國人尤其是南方人言行上的“委婉”似有衝突。我們很多時候有意無意間會把自己的把自己的需要或者感受暗示出來,而不會明示。當然,另一方面而言,這種風俗,也讓我們更擅長體會別人的情緒。(至少我個人感覺,內向者普遍如此)

第九章愛自己給我很大的震撼,可能是因為我自己有一點完美情結的緣故吧,很容易自我生氣,自我糾結。第九章作者的疏導,確實讓我很受益。不同於以往我所看過的文章,在這裏作者強調了“對自身需要的關注”,讓我覺得以“滿足需要”為導向去處理問題,而不是糾結於自我的憤怒與不滿——雖然這是句正確的廢話,但當我在與人共事中再體會這句話時,確實感到身心的一陣輕鬆。(當然這也是因為事情得到了妥善的解決)而後文所提的“愉快的工作”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做”好像我還沒有體會到二者的區別,因為我這確實是我的工作,雖然我很討厭。

其它幾章除了具體討論非交流溝通的細節外,我個人喜歡的還有第二章。異化的溝通方式的提出,讓我反覆回味了很久,反省了自己,確實在日常生活中我自己總是不經意的採用裏面的某些方式跟人溝通,引人不快。而在第五章作者提出的四點關於聽到不中聽的言論是的內心放映,也很令我欣賞,負面的感受是由於需要未得到滿足而並非行為本身。至於其他各章,暫時觸動一般,不過對於兩個人的對話交流,我覺得可以再着重看看六、七這兩章。

雖然作者反覆強調的“愛”有時讓我覺得像在看《少有人走的路》,都有點扯淡(畢竟國內沒有教會那種氛圍)不過就溝通方式而言,理論講解的很清楚了。雖然我會懷疑自己是否能夠完全地按照那四個步驟去實施,但是那種自我剋制、客觀具體的討論事物的態度我想自己是會努力做到的。同時,從需要是否被滿足的角度去理解自我以及他人的情緒也是值得一試的。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5

20xx年,我度過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超長假期。草莓與我形影不離地相處了三個多月,我倆之間也由最初的相談甚歡到後期的劍拔弩張。我逐漸意識到,她的説話方式簡直是我的復刻版,這也是我倆劍拔弩張的原因,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驚慌。我突然開始反思自己,我與她的交流方式出了大問題!

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義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最近在朋友的推薦下,我有幸讀了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並且嘗試理解並運用這種溝通方式。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即觀察事實並表述你觀察的結果,而並非輕易評論。比如,草莓某天看電視的時間已經超過了我們約定的三十分鐘。原來我會生氣的説:“你看電視怎麼總是故意超時?言而無信!以後還想不想看了?你的作業寫完了嗎?你的鋼琴還練不練了……”結果就是她憤憤地關了電視,進入書房,心不甘情不願的打開書或者挪開琴凳。她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地學會了這種翻舊賬,轉移注意力的溝通方式,並且也用在了我和她爸爸的身上。

看完書後,我嘗試着只表述觀察結果“你今天看電視的時長已經到了我們約定的三十分鐘”,“今天的英語作業已經完成,語文小卷還沒寫”聽到這些,她並不反感,我們還可以心平氣和地繼續研究一下接下來要做的事情。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要素是表達感受,準確地表達我們的感受而非自己的想法。比如當我們的需要被滿足時,可以用“興奮、喜悦、甜蜜、感動、幸福、滿足……”這樣的詞語,沒得到滿足時可以用“害怕、擔心、焦慮、泄氣、緊張、傷感、生氣……”這樣的詞語準確地表達感受,讓對方瞭解從而使溝通更為順暢。比如,出門時,草莓跑到我前面,幫我打開單元門,等我出去再關上。現在我會跟她説:“謝謝你幫我開門,你的幫助然我感到很温暖!”代替了原來的“你真懂事!”“你真是個好孩子!”這樣可以使她明確她的做法給別人帶來的感受,而這件事並非是評價她的一個標準。

非暴力溝通的另一要素是提出你的'請求,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而不是告訴對方不想讓他們做什麼。每天晚上睡覺前,草莓經常洗漱完畢後再去擺弄一遍她的小寵物們。讓原本十分鐘就可以結束的睡前工作拉長到了半小時。我現在會直接跟她説:“我希望你能在十點前躺在牀上,保證你每天的睡眠時間。我希望你能安排一個合理的時間來照料它們。”

讀完《非暴力溝通》後,我逐漸意識到,語言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説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迴應,隨口而出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的情感和精神上帶來的創傷,甚至比肉體上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願我能慢慢改變我的交流方式,若能帶動周圍的人,將是令我非常快樂的事情。

標籤: 讀後感 非暴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dkk9q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