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書筆記 >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篇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篇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後來,我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我們情況相通,樂於互助,也即“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美]馬歇爾·盧森堡著)認為非暴力溝通是一種溝通方式,是暴力消退後自然流露的愛。這種方式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這種溝通方式可以讓人們誠實清晰的表達,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非暴力溝通能夠

1、療愈內心深處的隱祕傷痛;

2、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侷限性;

3、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

4、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衝突;

5、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

1、此刻的觀察

2、感受

3、需要

4、請求

舉例説明:母親對孩子説“孩子,看到桌子下的兩隻髒襪子(此刻的觀察),我不太高興(感受),因為我看重整潔(需要)。你是否願意將襪子拿到房間或放進洗衣機?(請求)”

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它鼓勵傾聽,培育尊重與愛,使我們情況相通,樂於互助。

有些人用非暴力溝通理解自己,有些人用它改善人際關係,還有人藉助它改進工作。也可被用來協調各個層面的爭論和衝突。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2

在我們的生活裏,特別是和親密的家人,先生之間,普遍存在着,冷暴力和語言暴力。逃避解決問題時採用“冷暴力”,一時氣上心頭不能自制時就會用狠毒的語言中傷對方。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行之有效的具體溝通模式。

非暴力溝通的模式是:

1、觀察而不評判;這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犯的毛病,妄加判斷,添油加醋地加入個人主觀判斷,用自己的主觀意識給他人“貼標籤”

2、感受而非想法;直截了當地説出自己的感受,畢竟我們是有情緒的個人,允許有情緒,但直接表達就好,不必用過分偏激的語言或者行為來提醒對方我很失望、生氣、憤怒

3、個人的需要/價值觀念;靜下來捫心自問,是什麼樣的個人需求和價值觀念導致我會有現在的情緒,不去責怪他人的行為,而是將”矛頭“指向自己,是因為自己的某個需求,而導致會這樣看待他人的行為,是自己的需求和觀念導致了自己的情緒。

4、請求;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請求(而非命令),注意語氣委婉。女生愛玩”你猜猜猜“的遊戲,希望男生能明白自己的心思而猜出自己的請求,至少曾經我是這樣的,而男生的思考方式是直接了當的,因此會起很多不開心。直接地説出自己的需求。

這樣的一種溝通模式,實踐下來也會帶來思考問題方式的轉變,我們不會再怨氣沖天負能量地去抱怨指責他人,而是在自我觀察剖析之後,説出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需求。同樣,當他人在抱怨指責時,我們平靜地去傾聽他的感受,剖析他的需求,那麼爭論也能平息。

我想這本書將把我帶入一個新的世界,我期待着自己的轉變,和影響到別人。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優秀感慨4

是聽了同事的推薦買來這本書看。

相信讀了這本書的人都已經熟記: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至於講到非暴力溝通的各種作用,如果所有人都能心平氣和的,理智的來思考問題,那麼各種問題自然能夠被更加容易的解決。

我覺得有幾個問題:

1、是不能期待談話的對方會聽你在講什麼,每個人的教育水平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千差萬別,別指望他們會配合你劇本。

2、是我在讀書的過程中會感受到諸如“聽起來,你有些不耐煩,你希望每個人的意見都能得到傾聽?”這類句子。聽起來只會讓我更生氣,因為説話者好像把自己放在一個很高的高度在俯視你。如果是在本就有矛盾的情況下,這種感受更會被放大。

3、是雖然人性是相通的,但中美文化有差異,中文和英文的表達方法也有差異。如何能用中文來表達出相同的意思是我們在應用非暴力溝通的最大障礙。如果按照文中直譯的表達方式,只會讓人以為在看譯製片。

我對書中所表達的關注他人和自身的感受和需要還是非常贊同的。

看完出到能運用,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希望能看到更多適用於本國文化的案例,從中體會。

這本書不是教人們從應用層面上利用他人的心理反應去實現自己目的,這樣的心理學書籍是我認為的好的心理書籍。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3

很實用的一本書。我們每個人都期待得到理解和尊重,但往往用錯方式表達導致問題,甚至讓矛盾升級,最後不但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反而使關係僵化。

看着書裏的講解和方法,我會想有時候人剋制久了,理性久了,就想毫無顧忌的放縱一次,如果每次都讓自己理性去處理問題,可能會覺得很累,如果每次發生矛盾時都是單方面像心理醫生一樣去壓着自己的脾氣,試圖引導對方説出感受和需要,也許有一天還是會想爆發。

所以希望這本書可以影響到更多的人,雙方都學會怎麼處理衝突,怎麼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怎麼傾聽和理解對方的感受,那社會會更和諧。

親密關係是最難處理的關係之一,因為越親密越容易因為愛而引發更多問題,也因為愛,我們往往覺得對方應該懂我們的所有情緒和需求,可事實上卻不是這樣,有時候甚至自己都不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只是知道自己不想怎麼樣,但不知道到底想怎麼樣,而這個時候就會期待愛的人知道我們想怎麼樣,這樣的期待往往引發矛盾。所以我們學習怎麼化解矛盾,理解他人需求,也要學習及時發現自己真正的需求,並準確的表達出來。

學會讓自己更看重感受和需要,而不是是非對錯,能化解很多矛盾,也能讓自己內心更平和。其實就是讓自己有更多的善意和愛來對別人,摒棄“應不應該”,接納不同,沒有評價和指責,關係就會更和諧有愛。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4

1.整體感受

這是一本講溝通的書。

原來,我覺得自己溝通能力挺強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都不差。然而,讀過這本書以後,刷新了我對溝通的認識,也發現了以前許許多多錯誤的根源。

一般來講,廣義溝通(communication)是人們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過程。這種過程不僅包含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也包含形體語言、個人的習氣和方式、物質環境——賦予信息含義的任何東西。

而本書中提到的溝通是偏狹義的,即人與人的當面交流溝通。雖然覆蓋面狹窄了,但卻是我們最常用的,對於改善我們的人際關係,具有極大意義。

讀完本書後,我對溝通的理解,可以概括為三句話:通過傳遞信息,增進互相瞭解,努力達成共識。

其中最關鍵的,是傳遞信息,這是互相瞭解和達成共識的基礎。而恰恰是在這一步上,大多數人栽了跟頭。不能很好地理解對方,更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是造成溝通充滿「暴力」的源頭。

針對這一環節,非暴力溝通提出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這是也運用非暴力溝通的具體操作方法。

實際上,當信息很好地傳遞,也就意味着彼此真正的瞭解,至於是否能達成共識,就要看需求是否一致了,最起碼,明確了不能達成共識,也是一種共識。

2.知識點

2.1暴力與非暴力

雖然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或許不同,但作為人卻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意味着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非暴力溝通的基礎是共同的感受和需要,核心是尊重與愛,既包括對對方的尊重與愛,也包括對自己的尊重與愛。溝通,不僅僅是和別人,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和自己溝通。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它鼓勵傾聽,培育尊重與愛,使我們情意相通。

暴力的根源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衝突歸咎於對方。很多時候,這來源於內心的恐懼。

異化的溝通方式,包括道德評判、進行比較、迴避責任、強人所難。

在道德與不道德的區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將在那裏見你。——魯米

2.2區分觀察和評論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克里斯那穆提

“你太大方了。”這是一個明顯的評論。我們説話時常常只有評論,而忽略了引出評論的事實。

“當我看到你把吃午飯的錢都給了別人,我認為你太大方了。”前半句是觀察到的事實,後半句是評論。

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別人就會傾向於聽到批評,並反駁我們。

區分觀察與評論並不容易,我發現,凡是帶有形容詞或副詞的句子,很可能都是評論。觀察的句子,則是最簡單的主謂賓結構。

比如“歐文是個差勁的前鋒。”和“歐文在過去五場比賽中一球未進。”

2.3區分感受和想法

“我覺得我吉他彈得不好。”這是一個想法。

“作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這是感受。

表達感受的詞,實際上很有限,作者建議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

比如需要得到滿足時的感受:興奮、喜悦、感動、滿足、放鬆、温暖等。

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害怕、焦慮、沮喪、悲傷、厭煩、不滿、孤獨、慚愧、遺憾等。

在表達感受時,示弱有助於解決衝突。

表達感受,讓對方感到真誠,降低敵對的心態,讓溝通更容易、更順暢。

2.4聽到不中聽的話的四種選擇

一是責備自己,二是指責他人,三是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四是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批評往往暗含着期待。

一旦人們開始談論需要,而不指責對方,他們就有可能找到辦法來滿足雙方的需要。

我們幫助他人,是出於愛,而不是出於恐懼、內疚或慚愧。

2.5請求越具體越好

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如果我們請求他人不做什麼,對方也許會感到困惑,不知道我們到底想要什麼。

當對方給予反饋,表達我們的感激。如果對方不願反饋,傾聽他的感受和需要。

區分請求與命令

只要人們認為我們是在強迫他們,他們就不會樂於滿足我們的需要。

在人們無法滿足我們的願望時,我們是否尊重他們的感受和需要最能體現我們提出的是請求還是命令。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非暴力溝通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

不要試圖通過非暴力溝通改變別人,也許,能改變他人對我們的態度,但是改變不了他們心底的感受和需求。

2.6用全身心傾聽

傾聽別人並不容易,傾聽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地體會他人。

一般來説,如果一個人在説話時帶有明顯的情緒,他一般會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饋。

2.7用非暴力溝通與自己對話

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在於培育對自己的愛。

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可以釋放壓力。

把“不得不”,替換成“我選擇……是因為……”,這樣我們會深入理解我們行為的動機。

2.8如何表達感激

説出對我們有益的行為、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我們是什麼樣的心情。

為什麼溝通中總出現問題呢?

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傳遞的信息太模糊,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傳達的很準確,實際上對方一頭霧水。

所以,非暴力溝通的底層邏輯是引導對方傳遞準確的信息,自我表達準確的信息(包括交流、表達憤怒、表達感激等)。

3.對寫作的啟發

週日花了3個小時,一口氣讀完本書,十分順暢,收穫滿滿。這要感謝作者寫得好,我有什麼可以學習借鑑的呢?

3.1乾貨多。作者把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事情研究透徹,總結出規律和方法,可以幫我們提升認識,改變錯誤的溝通習慣,進而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3.2例子多。作者作為心理學家和多年心理諮詢師,擁有大量的親身經歷。乾貨配上湯,口感才更佳。還發現一點,幾乎所有例子,都是幫助別人解決問題,事情從壞變好,滿足人心中的善的願望,讀起來特別痛快。

3.3練習題。每一章節的最後,都有10道左右練習題,並予以解答。充分與讀者產生互動,讓讀者有了參與感,也對知識概念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3.4每章總結。每章內容結束後,都會有本章知識點的總結,方便讀者回憶知識點,也為速讀的人提供方便。

總之,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真遺憾沒有早點讀到。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5

非暴力溝通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簡寫NVC)一詞的中譯,又稱愛的語言、長頸鹿語言等

作者通過該作品向我們闡述了語言的暴力,擴大了我們對語言暴力的認知範圍,同時作者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

第一章:讓愛融入生活

1.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2.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提醒我們藉助已有的知識,讓愛融入生活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

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同時,它還促使我們仔細觀察,發現正影響我們的行為和事件並提出明確的請求

非暴力溝通培育彼此的尊重、關注與愛,使人樂於互助

3.非暴力溝通模式的要素:

①觀察,留意發生的事情

②感受,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而不判斷或評估——表達感受

③需要,説出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

④請求,明確告訴他人,我們期望他採取何種行動,來滿足我們

舉例:看到桌下的兩隻髒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三隻,我不太高興,因為我看重整潔,你是否願意將襪子拿到房間或者放進洗衣機?

4.非暴力溝通過程

①什麼是我的觀察

②我的感受如何

③哪些需要(價值,願望等)導致那樣的感受

④為了改善生活,我的請求是什麼

5.非暴力溝通模式:

①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

②關切地傾聽別人,而不解讀為批評或指責

第二章:是什麼矇蔽了愛

1.有些溝通方式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2.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

3.暴力的根源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將衝突歸咎於對方

分類和評判提倡的是暴力

比較也是一種評判

4.我們可以用負責任的語言代替迴避責任的語言

5.我們無法強迫他人按我們的期待生活

第三章:區分觀察和評論

1.非暴力溝通並不要求我們保持完全的客觀而不作任何評論。

它只是強調區分觀察和評論的重要性,否則人們將傾向於聽到批評,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2.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不鼓勵絕對化的評論,而主張評論要基於特定時間和環境中的觀察,並清楚地描述觀察結果

第四章:體會和表達感受

1.在表達感受時,示弱有助於解決衝突

2.非暴力溝通對錶達具體感受的詞語與陳述、想法、評論及觀點的詞語做了區分要區分

第五章:感受的根源

1.非暴力溝通強調,感受的根源在於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

2.聽到不中聽的話的四種選擇:

①責備自己

②指責他人

③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④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3.對他人的指責、批評、評論及分析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説出自己的需要,他人可能積極迴應

4.個人成長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

①情感的奴隸:我們認為自己有義務使他人快樂

②面目可憎:拒絕考慮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③生活的主人:對自己的意願,感受和行動負完全責任

第六章:請求幫助

1.在發言時我們將自己想要的迴應講得越清楚,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迴應

2.瞭解他人的反應:對方此時的感受,對方的想法,對方是否接受我們的請求

3.一旦人們認為不答應就會受到責罰,他們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看作是命令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而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

第七章:用全身心傾聽

1.分析妨礙了我們傾聽

為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心全意地體會對方

2.有時我們可以主動表達我們的理解,來幫助對方瞭解我們在何種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過程中保持持續關注,為對方的充分表達創造條件

3.當我們痛苦地無法傾聽他人時,需要:

①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②大聲地提出請求

③換一個環境

第九章:愛自己

1.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在於培育對自己的愛

2.主動根據需要和價值觀來選擇生活,深入理解我們行為的動機,並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

第十章:充分表達憤怒

1.如果想充分表達憤怒,就不能歸咎於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直接説出我們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們的願望得到滿足

2.表達憤怒的步驟:

①停下來,除了呼吸什麼都別做

②想想是什麼想法使我們生氣了

③體會自己的需要

④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有時在第③和④之間,我們需要先傾聽別人

第十三章:表達感激

1.在讚揚他人時,我們很少揭示內心活動,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讚揚也常常被人用來實現個人目的

2.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充分表達感激:

①對我們有益的行為

②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③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我們是什麼樣的心情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6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作者是馬歇爾·盧森堡,很多心理醫生都會推薦看這本書,因為這本書的實用價值確實很不錯。

讀完這本書,不僅可以用於和愛人、孩子進行親密溝通,也可以在工作、商務談判中使用。

非暴力溝通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簡稱NVC)一詞的翻譯。也被很多人稱為是愛的語言、長頸鹿語言。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可以濃縮成八個字,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描述你的觀察,説出你的感受,表達你的需要,明確提出自己的請求。很多人在生活中溝通的時候,都不會描述自己的請求,比如經常會聽到別人説,“我希望你能過來陪我”

這個是一個很抽象的請求,對方肯定很難去猜,究竟是怎麼才能滿足你的需求。但是很多女性都會犯這個錯誤,提出抽象的請求,然後抱怨先生不懂得關心自己。

比如説你家寶寶把廚房的各類廚具都從櫥櫃裏拿出來玩,如果是你看見了。你會怎麼和寶寶溝通?

寶寶,媽媽看見你把這些廚房用具都拿出來,(觀察)媽媽差點兒踩到了,媽媽覺得廚房好亂,心裏不舒服(感受),媽媽喜歡乾淨的廚房(需求),你可以收拾好嗎(請求)

所以當你看見孩子搗蛋,或者説有些不順心的事情的時候,記得用這四個步驟來溝通,可以讓自己和對方,溝通更加順暢。

還有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切記不要將請求變成命令,比如孩子不聽你的話,不去收拾的時候,你就強硬要他去做,並且動武之類的。

這時候就是變成暴力溝通了,當然我們在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有耐心。避免關係再次僵化。

非暴力溝通力最重要的應用也是培養對自己的愛,所以也不要隨便給自己貼標籤説自己不是個好媽媽,自己太笨了等等。

此外,書裏還提到學會表達你的感激和謝意也有技巧,説出對方對我們有益的具體行為,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我們的心情。

傾聽的技巧也非常重要,要學會讓對方儘量多表達,你不要急於給她提出建議和意見,可以表達你的感受和體會。讓對方先傾訴,這樣比建議更能安慰她。

知秋覺得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説你要實際去使用,當然你看完就忘,也沒有多大的價值。

溝通重在練習和耐心,願我們都能被世界温柔對待。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7

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它希望我們達成的是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

“我覺得導致溝通失敗的原因是不懂得換位思考,也有可能是自己的溝通方式,語言的表達沒有以尊重對方為前提。‘非暴力溝通’應該建立在平等的基礎進行對話。接納並理解別人的質疑,理解他人,但這絕不是軟弱的代名詞”

《非暴力溝通》向讀者強調了傾聽的重要性——《非暴力溝通》強調,首先必須專注於自己的需要。我們有時會責備他人,這其實反映了他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需要,如果被責備的那個人恰恰是我們自己,那麼言下之意便是“我們已經做出的事情不符合我們的需要“。

很多時候我們在溝通的時候總會比較激進。至少我之前是這樣的。但是我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會先問自己想要什麼然後再去溝通。尤其是有人説我不好的時候。後來發現當你真的聽進去思考了你會發現很多人家給你的批評其實是你內心想要提升的道路。當你瞭解了自己的需要然後去聆聽(不管好壞)這樣你們才能真正的做到意義上的“溝通”而不是自説自話。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8

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斷斷續續地看完本書,感覺自己對於本書的理解還有有許多有待加深的地方。

這裏就簡單地寫下自己看完本書之後的一些心得體會吧。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以充滿愛的方式去和他人溝通,加強聯繫。這其中離不開非暴力溝通的四個基本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這其中有幾個部分對我個人來説,是印象最為深刻的:一是在溝通的時候要更多地關注自己以及他人尚未滿足的需要,這樣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不經意間所帶來的語言的暴力:二是注重傾聽的力量。很多時候,在和他人交流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急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建議、判斷等,但是也許他人需要的僅僅只是得到充分的傾聽,得到來自別人的理解和認可;三是要更多地關注自身。當我們表現不夠完美時,我們往往會陷入自責和內疚當中而忽略了對自己的愛。另外,如果我們只是出於內疚、羞愧的心理去做一些事情,效果通常比不上我們發自心底的出於對自己的愛,出於讓自己變得更好的目的去做的事情。轉變對自己評價的方式,讓生命之花綻放。

最後,非暴力溝通自己想要做到完全地理解以及日常工作生活的融會貫通,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但是,正如本書結尾所説的,值得做的事情哪怕做的不好也是值得的。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9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讓我們既表達自己,又關心別人。不妄圖改變他人,而是重視每個人的需求,幫助我們在誠實與傾聽的基礎之上與另一個生命建立聯繫。”——《非暴力溝通》

最近實習事情多,閲讀的進度有點緩慢呀。舔着老臉又來更新了,哈哈哈哈。不過我還是要試圖辯駁一下的,主要這書講在了我的心坎上,讓想起了很多以前或成功或失敗的溝通,引起了很多共鳴,花好幾個小時可能才看了一兩章。

感覺透過本書,讓我試圖想通了一些以前沒有想明白的事情,比如為什麼突然聊着聊着對方就生氣了;為什麼你明明説了很多次,對方卻仍然無動於衷;你竭盡全力去做了,對方卻沒有任何迴應……接下來,我向大家分享我思考到的幾個點。

首先,透過這邊書讓我想到的是:原來我以為的,和你以為的差距是如此之大。很多時候,與人發生矛盾的根源在於:每個人的主觀評價準則、觀念、期待以及想法,甚至由此經過大腦主觀加工後看到的客觀事實都是不可能完全一樣的。矛盾的發生以及發生的程度取決於產生的差異的大小。

明白了這一分析路徑就可以知道:同一事物,不同人看到的是不一樣的;看到一樣,但是主觀的觀念不一致之後導致產生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我們都處於紛繁複雜的世界的漩渦之中,都如盲人摸象、秉燭夜行,上下求索而不得其全貌。明白這個,更讓我覺得對人更不能亂下定論,儘可能全面客觀,長期的進行觀察,得到較為可靠的結論。

觀察

這便引出了書中講的第一個要點“觀察”。觀察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自觀”,觀察體會自身的看到的,感覺到的,產生這種感覺的思想、心理過程,通過了解自身讓自己變得“通透”,以挖掘自己更深層次的需要和期待,為溝通做好準備,感覺這和王陽明的心學似乎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另一方面是“觀他”,雖然我們不是他人,更沒有讀心術,但是我們可以往常的溝通經驗和對對方大致的瞭解作出推論和猜測,去猜測對方所見所聞,所感所想;有了充分的觀察,使得溝通變得有目的、更高效、平和。通過不斷的提問,友好、友善的猜想,漸漸磨平兩方存在的理解鴻溝,達到非暴力溝通上的第一步即雙方對於溝通的對象沒有太大的理解差異,或者説,我看到的、理解的客觀實在和你看到的、理解的客觀實在是一樣的。

感受

其次,透過作者講述的第二個要點“感受”,點明瞭我一直以來感到困惑的事情。很多時候能用直接説明真實想法來解決問題與誤解,我們卻為什麼不願意將自己的感受,向對方和盤托出來表達自己的當時的感受與體會,反而是選擇隱忍,繼而考驗自己的耐心,最終可能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突然爆發導致不可逆的暴力衝突?

通過讀書產生的疑問,我不經意在一次籃球場上體會到了這樣的心理活動。午後時分,我一人獨自在籃球場上進行投籃練習,周圍的人漸漸多的可以進行一場籃球賽。我對他們是完全陌生的,只能從他們的嬉笑聲中明白,知道他們是一夥的,互相都是熟悉瞭解的。比賽開打,我明顯感覺我被孤立了(注意這是我的感覺,並不能就説他們故意針對我,僅僅是從他們的觀念來看要提高得分率,那肯定是把球傳給熟悉的人會更好些),但人就是這樣,知道很多道理,可感性是不講道理的,一種孤立,落寞,不開心的感覺就湧上心頭。我該怎麼做呢?是開口向他們説,“我感覺不太開心,因為你們上場比賽中沒有傳一個球給我,我感覺到你們並不是很信賴我,我也很強,希望請你們相信我,我們一起打配合,如果你們有好的傳球機會時也能把球傳給我,我們一起加油。”可現實呢,我並沒有這樣説,反倒是更加鬱鬱寡歡,除了被動的防守,我毫無進攻慾望,使得他們加深了更不能把球傳給我的觀念,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第二場打完之後,我就氣呼呼的,提出説我不打了。內心更是在暗暗揣測,如果沒了我看你們怎麼打的報復心理(現在的我,覺得當時還是很幼稚的嘛)。其實,從他們的角度,來看我,可能僅僅是以為我有急事要離開罷了,我所謂的“報復”僅僅是我自己給我自己加戲,傷害的僅僅是我自己一人。可我當時,為什麼就沒有説出口?為什麼就這麼懦弱?對方僅僅是一個我毫無利益衝突並不認識的陌生人罷了,如果面對熟人、朋友那我可能就更不會説了。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我,難開“尊口”,陷入自我情緒的內耗?

我想這個可能一方面和父母一直以來的教育有關。我所瞭解到的傳統中國家庭式教育是帶有封建色彩有着一定的等級壓迫的(防槓啊,笑哭)。父母對於孩子的説教是帶着命令色彩的,刻板地按照父母自己的想法對於孩子進行“改造”,並不會很顧及孩子的心理感受,似乎孩子只是他們的附庸。當然我並沒有説我的父母不好,只不過我感覺有些時候,比如回想起他們曾經處理我青春叛逆期的做法並不是很好,當然,他們也很民主,也很支持我,不過不經意間還是能看到這樣的影子。這讓我想到古代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倫理綱常,要知道在封建社會中,雙方的溝通地位並不是平等的。自然,命令式的溝通話語,會壓迫人不敢輕易吐露自己的感受想法,如此內斂。傳統中國講究要“忍”、“內隱”、要“以退為進”、要“和氣生財”、要“寬以待人”。如果貿然吐露自己的感覺、感受似乎,這樣就顯得自己在“挑事”、太“矯情”、過於“冒犯”別人,只要沒有侵犯自己的核心利益,“唉算了算了”,怕是總會有這樣的想法。

另一方面,我覺得可能是可能和我的性格有關,我可能是傾向於“內化”的人,好多想法,或好或壞的想法都會被自己仔細揣摩,理清自己情緒的由來,理順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最後自己將負面情緒消磨殆盡,不過這可能也需要一段時間。每當我感覺自己心情不舒服,忍不住要説的時候,總會有一隻手掐住我的喉嚨,彷彿在説也沒什麼大不了,自己想想就好了。或者,也擔心怕説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後,遭到別人異樣的目光。

最後還有一方面,可能就是客觀條件上了,很多時候,我們溝通的對象可能是與自己地位不平等的人,公司上級、老師、你有所求的人,會擔心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吐露之後,會產生不好的影響,有很多顧慮,那就更不會説出口了。可能,我的想法還是有些粗糙,還需要慢慢體悟。

需求

然後,第三個要點是發現自己的“需求”。我想只有懂得自己內心活動的人,才會明白自己情緒波動之後的內心需求。無緣無故的生氣、失落,自己卻道不明説不透,沒有訴求那就自然無法從根源上解決產生的矛盾問題。需要別人不斷的猜測你的需求,那會增加溝通的難度,那樣反過來,你面對一個並不明白他自己需求的人,那就需要我們通過各種溝通的技巧,引導他們。但是我感覺其實大多數人可能也並不是很清楚自己需要什麼,往往發泄一會,產生爭執最後表面平息,循環往復。我想如果再當一段親密的關係中,某方生氣卻從不告知原因,僅僅表達感受卻不知道自己的需要和訴求,一個勁的讓另一方去猜測,去哄;我想是難以長久的。有個異性朋友曾告訴我女生是用來哄的,我當時懵懵懂懂,差不多信了,現在回頭來看,怕是隻能解決一時的情緒問題,更深層次的發掘出對方的需求和對另一方的期待和訴求怕是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感情難得也珍貴,卻空耗在從長遠看,沒有太多必要的猜字謎中,不禁還是感到可惜。

請求

最後,第四個要點是採取平和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請求”、“期待”。這是我覺得很考驗溝通技巧的一部分。請求和類似命令的口吻是完全不一樣的,前者使人有選擇,後者使人感到強制,不舒服。這是形成雙方溝通閉環的重要一步,只有落實到實際行動上的要求,才能解決爭端與問題。我想人應該活在以理性為主導的感性裏。理性對應着生存,感性對應着生活(生命的更高層次的需求)。

溝通是什麼?

當看完全書之後,我試圖給溝通按照我的理解下一個定義:在雙方共同確立的客觀實在的框架下,探求雙方由觀念的差異所引起感受與需求的不同,採取一系列溝通技巧以達成最大可能的共識,取得雙贏的局面。冥冥之中,我似乎明白了到作者所講的“對生命的愛”。

那是種怎樣的愛?我想這是一種非暴力溝通的態度,是一種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核心。這也呼應着我國古代哲人的為人處世的思想:“以己度人”、“仁”、“道”、“非攻”等等。當你意識到對方和你一樣是一個完完全全有着自己獨特想法的生命個體,你們一樣會呼吸,會思考,會哭、會笑,有夢想、有價值、有自己的'需求……你們其實沒什麼不同。我現在深刻的感覺到,當你深深地理解了自己的感受、想法、需求之後,其實在你的眼裏他人或許就是另外一個自己——在生命的光譜下,你的投影。

合上書,彷彿多了層理解,窗外陽光嫵媚,如此,甚好。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0

我們想好好溝通:

最近讀完了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對於溝通的認知完全是轉了一個方向。原以為認真的傾聽、誠摯的交談、平等的對話,達到交流信息和增進情感的目的,就是有效的溝通了。可是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溝通和交流卻並非如我們想象的那樣輕鬆自如。當遇到無法暢快溝通的對象,或者雙方都有溝通意願,溝通過程卻不愉快,甚至不歡而散。

我許多年前曾讀過一本《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的書,這本書介紹了男性和女性的不同情感世界和思維方式的差異,以至於嚴重影響到了男性和女性之間的順暢溝通。男人和女人要想建立親密關係,女人需要讀懂火星的語言才能理解男人,男人也只有明白了金星的表達方式你才不會錯怪女人。

可見溝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麼為什麼會我們想好好的溝通卻總是詞不達意呢?如果説《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是一本偏理論性指導你更好地溝通的書籍,那麼《非暴力溝通》則是一本可以指導你去實踐的溝通練習手冊。

對“非暴力”的理解:

在打開這本書之前,我一直以為“非暴力”就是不運用武力來解決問題。“一言不合”就動手,這在生活中是常見的情形。你肯定也經常聽到父母在教育子女時常説的一句話:“你再不聽話,我就揍你了。”這些情形就是我理解的暴力溝通方式,但是看完這本書後,我才發現自己對暴力的理解太膚淺了。

除了我們所熟知的“身體暴力”外,還有一種“隱蔽性的暴力”是經常被我們所忽視的。這種隱蔽性的暴力對精神造成的傷害是不易察覺的,除非我們表達出來。隱蔽性暴力往往是暴力的根源,言語上的傷害可能沒有身體暴力那麼直觀,但它的累積效應往往以身體暴力的形式體現。使用暴力的人其實是因為他們內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所以他們才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或尋求心靈的和平。有些話真的很傷人,但我們常常以一笑而過的方式將真實的情緒掩藏了起來。卻不知道傷害已經造成,只是我們採取了無視的態度而已。

當明白了隱性暴力才是暴力真正的根源,要想避免隱蔽性暴力對精神的傷害,我們需要修煉非暴力溝通的交流方式。那什麼是非暴力呢?

“非暴力”是指,當一個人內心沒有暴力時,自然而然的友愛狀態。彼此感到的是尊重、理解、關注與愛。運用非暴力方式溝通,我們會去聆聽自己和他人深層的需要,通過對自己和他人的深度聆聽,讓我們發現自己對生命深深的愛。如果暴力代表黑暗和恐懼,那麼非暴力就代表光明和温暖。

是什麼矇蔽了愛?

是什麼讓我們難以體會到彼此心中的愛?盧森堡博士認為是一種異化的溝通方式使我們的語言和表達方式矇蔽了愛,淡化了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責任意識,造成了心靈之間的隔閡。

哪些是異化的溝通方式呢?

首屈一指的是道德評判。舉幾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就使用的道德評判句式:

“你太自私了。”

“你太沒良心了。”

“你太不負責任了。”

“你太沒擔當了。”

……

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會被我們看成是不道德的或者邪惡的。批評、指責、辱罵、歸類、比較以及評論等都是在評判人。這種評判方式中隱含着我們的價值觀及需要,但是卻難以使我們真實的願望得到滿足。如果對方出於恐懼或者內疚來迎合我們的評判,遲早會發現對方不再那麼友好。屈服於內在或外在的壓力,會心懷怨恨或者厭惡自己,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和温暖。

每個人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道德理論和價值判斷,不要將道德評判和價值判斷混為一談。對於不符合我們價值觀的行為,輕易地將其上升為道德評判,語言的暴力在無意識的行為中就產生了。

學會用愛的語言來溝通,我們可以直接説出自己的價值觀,但是不要去指責他人。

第二種異化溝通的方式是進行比較。比較也是評判的一種形式。如果想讓自己過上悲慘的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

我們的生活中總存在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老公”……當你在做這種比較時,先捫心自問一下,自己真正的感受和需要是什麼——是關愛、是孩子的自律,還是其他被我們忽略的需求。不要讓比較掩蓋了我們的真實需求,卻將怨恨和責怪的雜草撒在了愛的田野裏。

第三種異化溝通的方式是迴避責任。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可是,我們卻在廣泛使用“不得不”、“你讓我”等這一類短語。

比如説,“不管你喜不喜歡,有些事你不得不做。”

“你讓我傷透了心。”

這種説話方式在淡化我們的個人責任,其實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有做出選擇的權利,對,我們有選擇的權利。那為什麼習慣這樣説呢,是為了推卸責任,不想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責。

第四種異化溝通的方式是強人所難。許多人都認為,教育的職責是改變他人並讓他們循規蹈矩,如果不配合,就要受到懲罰。

大多數父母都會用各種各樣的規則來要求孩子,如果做不到就用懲罰來教訓他們。實際上,孩子們總會想出別的辦法來對付我們。我們最終還是無法強迫孩子們按我們的期待生活。

如果一個人有選擇的權利,且是為了追求幸福,而不是為了逃避懲罰,而選擇他想要的生活,或許他的行為就符合了大多數人的利益。

讓愛融入生活:

非暴力溝通模式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並清楚地説出觀察的結果。

非暴力溝通不鼓勵絕對化的評論,而主張評論要基於特定時間和環境的觀察。如果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人們將傾向於聽到批評,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經説:“不帶任何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可見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説,觀察他人及其行為,而不評判、指責或以其他方式進行分析,是很難做到的事情。

可是區分觀察和評論卻是我們使用非暴力溝通需要具有的能力,不帶評論的觀察是我們開始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就像是打開那扇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窗。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感受。從小到大,我們一直被各種權威主張的“正確思想”引導着,個人的感受是無關緊要的。

體會不到自己真實的感受成了普遍的現象,我們常用“我覺得……”這個句式説出的並非是自己感受,往往是我們的想法。當接着追問真實感受是什麼時,我們茫然不知所措,真實感受去哪了,被我們忽略了。

表達內心真實的感受卻是我們敞開心扉與人順暢溝通的關鍵一步。在溝通過程中道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是在卸下保護我們免受傷害的鎧甲。

如何區分感受和想法?“我是一個沒有用的人”。你認為這句話是在表達感受嗎?不是,這是發言者的自我評價,他沒有説出自己真實的感受。

“我覺得我吉他彈的不好。”這一句同樣沒有表達出感受,而是用自我評價代替了感受。

想法已經習慣穿着評價的隱形衣卻以感受的角色擾亂了我們的生活,而我們卻不自知。我認為感受是真實實在的,想法是虛無飄渺,感受能讓情感流動,讓愛自然揮發。想法往往讓我們無所適從。

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是需要。感受根源於我們自身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

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責備自己、指責他人、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自責會導致我們內疚、慚愧或者厭惡自己。責備他人常常會引起他人的申辯反駁,這兩種做法都不利於真實的需求被解讀。

批評往往暗含着期待。對他人的批評表達了我們尚未被滿足的需要。體會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並將它準確表達出來,其他人就有可能做出積極的迴應。

體會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們也會認識到所謂的將心比心,我們無法犧牲他人的需要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是請求。在表達觀察、感受和需要之後,我們要説出自己的請求。當我們與他人進行溝通時,總是期待有所迴應,對自己的需求認識的越深刻,提出的請求就越明確,越具體,這樣就越可能得到稱心的迴應。

在生活中,我們如果會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不想勉強他人,在表達自己的願望時會習慣使用請求而非命令的句式。

如何區分請求與命令呢?請求如果沒有被滿足,如果緊隨其後的就是批評和指責,那麼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如果將他人的不順從看作是對我們的排斥,我們的願望就越容易被看作是命令。

一旦人們認為我們是在強迫他們,就越不願意滿足我們的願望,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非暴力溝通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

學會傾聽,傾聽自己或他人內心真實的感受和需要,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融入我們的生活,而非是指責、命令、內疚、自責、恐懼、強迫、無視等主導我們的生活。當暴力消退,自然流露的愛會使心靈的創傷痊癒。當發生矛盾和衝突時,專注於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讓傾聽和理解代替指責、命令和強迫,讓由衷的互助自發產生。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1

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在於作者提出了標準化的溝通方式,讓我們易於實踐。

非暴力溝通的4個要素是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a.觀察:只表達你對他人所做事情的觀察結果,而不進行判斷或評價。

如何區分觀察與評價呢?觀察即事實,評價即意見。比如小明喜歡睡懶覺,A説“小明是個懶惰的人”,B説“小明今天上午11點起牀的”,那麼A是在發表評價,B是在描述觀察。

將觀察和評價混為一談,他人會傾向於聽到批評,並反駁我們。如果我們還不慎表達得言過其實,他人可能產生逆反心理,更加不願作出友善的迴應。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印度哲學家hnamurti

b.感受:表達你自己的感受,如受傷、害怕、開心、生氣等…

在表達時要注意區分感受和想法,只描述自己的感受,避免輕易給自己或他人下定義。比如“我覺得自己是個loser”和“這項工作我一個月都還沒有完成,我感到有些挫敗。”,前者就是想法,後者才是觀察與感受。

心理學上有“投射”和“投射性認同”的概念。

前者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認知者形成對別人的印象時,總是假設別人與自己有相同的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謂“以己度人”,就是投射效應的一種表現。

後者是指一個人的潛意識,會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來作出反應。比如一個對自己小孩缺乏信任的母親,總是擔心孩子出事,於是對待孩子總是小心翼翼、緊張兮兮,孩子從而受到影響,下意識地常常將自己處於危險之中,印證母親的擔心是“正確”的。

當我們表達想法而非感受時,就容易讓自己或他人掉入“投射”的陷阱。

c.需要:告訴對方是什麼需要,導致了你的感受。

網絡上常流傳關於男女思維不一樣的段子,比如女生想:“他今天怎麼對我愛答不理的,是不是不愛我了?,男生想的卻是:“今天意大利隊竟然輸了。”

雖然是搞笑段子,但也能分析一二。女生與其自己猜來猜去,不如告訴對方:“今天你沒有和我聊天,我很失落,因為我很期待你的陪伴。”只有當我們開始談論需要,我們才更有可能找到辦法來滿足對方的需要。

d.請求:提出具體的請求,即你希望對方怎麼做,但避免變成要求或命令。

關於如何提出請求,有以下幾個要點:

告訴對方你希望他做什麼,而不是不做什麼,否則對方可能依然無法明白自己要怎麼做才能滿足你的需求;

提出具體而非抽象的行動請求,更可能得到滿足。因為如果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具體是什麼,別人就更難知道了;

請求對方的反饋,以免我們表達的意思和對方的理解不一致,造成誤解;

瞭解對方的反應:此刻的感受、正在想什麼、是否接受了我的請求。

“我相信,提升溝通品質有助於建設一個有愛的世界。”

運用以上四個要素的前提,是我們發自內心想要關愛他人。實際溝通中,最重要的是對四個要素的覺察,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提醒,使我們更專注於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不在於使用什麼字眼。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2

1、體會和表達感受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感受。

我在讀這些書的時候一直在試着練習,因為我之前在感到悲傷、生氣等情緒的時候,總是會強調我本來是怎麼樣的,因為你做了什麼而導致我怎麼樣,我以前一直以為這樣會得到理解或者憐憫,當然事實證明並沒有,然後我接着在意的點就是:你根本不在乎我。

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我根本就沒有表達我的感受,我只是一直在表達我的看法,人對自己都是格外寬容的,所以錯誤總是別人比較多,所以我的看法其實也是一種指責,但是當你指責的時候,並不會如你想象的那樣得到共情,反而是得到反駁、。

我看前三章的時候感覺還挺難寫讀後感的,因為我看完了還是不知道怎麼做,而且我覺得像作者那樣,對所有人都充滿愛,實在是太難了,因為我是一點就着的性格。

但現在我大概知道怎麼表達感受了,有個語句公式:你(事件表達),讓我很(感受),因為我、、、。比如:你這一分鐘內叫了我三次,我很煩,因為我想要專心煮飯。而不是:你怎麼老是叫我啊,我在煮飯!

2、感受的根源感受根源於我們自身的需要。

我們總是想着“人們期待我怎麼做”,而不是“我想要怎麼做”。我剛生完我兒子的時候,身體不好,月子裏一直感冒發燒,奶水也不夠他吃,出現了很多問題。

吃母乳他就不吃奶瓶,奶瓶放到嘴裏就哭,喂完母乳不能立即餵奶粉,但是他一吃就要吃飽,不能立即餵飽他他就會一直哭,我很糾結,想放棄母乳,但是覺得如果我不堅持母乳,我就不是個稱職的媽媽了。那時候婆婆建議我餵奶粉,我很自責,後來寶寶長濕疹,我就越發的愧疚,覺得如果他能吃母乳也許就不會這樣了。

我總是怕負了別人對我的期待,所以每做一件事之前總是先想一下,別人看到這件事是什麼感受。

3、請求幫助

需要請求的是具體的活動,並且使用抽象的語言還會是我們無法深入瞭解自己。

分清請求和命令。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如果批評或者指責他,那就是命令。這就讓我想起我們拆的第一本書《男人來自火星》裏説,向對方提出請求後,如果他不願意,不要生氣或抱怨。

是的,男人有時候就像小孩子一樣,腦回路是直的,你是請求的語句問他,他就會覺得這件事情是有彈性的,但當你把請求也當做了命令的話,就違背了這項規定,會讓他產生牴觸心理。

溝通是一門藝術,説得對了能加分,説錯了就是0分。如何做到人情練達、世事洞明,要有一顆七竅玲瓏心——拒絕那些枯燥乏味的大道理,站在對方的角度,聽一聽他的聲音。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3

已經學習精武門有近一年的時間,發現自己在溝通方面還是短板,溝通的書籍確實也讀過好些本,雖然説話水平有那麼一些變化,可是與王老師而言相差甚遠,有段時間特別痛苦,想要放棄繼續精研精武門的銷售技術!剛剛好今年好友asai做了NVC的讀書會,這本書已經讀了有9遍了,對於一些句式心理也清楚,只是遇到一些特定的場合也用不出來,這次讀書會上,發現原來還是練習做少了,凡學習離開了特定環境的刻意練習,於我們而言只是知識而已,成不了自己的技能。於是發心再一次做NVC的讀書分享!每次於我而言,都是收穫呀,也希望這次的深度整理,能帶給自己不一樣的靈感!感恩asai,為了我這次分享,給我的建議都非常棒!

NVC第一章節有講到這樣一段話,讓我在第10遍讀得時候感觸非常深刻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式地反應,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這樣,在每一次互動中,我們都能聆聽到自己和他人心靈深處的呼聲。

聽到批評時,我們一般會申辯、退縮或反擊。然而,一旦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駁他人,我們便能發現內心的柔情,對自己和他人產生全新的體會。

這段話是結合了學習的王老師的課程之後,才如此深刻的理解NVC的價值,發現老師講得銷售過程中如何做到所謂真實和善良,這段話讓我腦洞清奇,那一刻腦袋裏回想的都是王老師的説話的語調、語氣以及措詞,無不是圍繞觀察、感受、需要、不反駁…

NVC的四個要素就是①觀察②感受③需要④請求,步驟分解的話就是四個過程:

①什麼是我的觀察(我看到了、聽到了什麼?)

②我的感受如何(情緒,贊同?不贊同?)

③我有哪些需要(或者價值、願望等)導致那樣的感受

④為了改善生活,我的請求是什麼?

NVC的精髓就在於對其四要素的覺察了。

第二章講到是什麼阻礙了我們的溝通,列出了造成人與人之間有心理隔閡的原因

道德評判。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就會被看做邪惡或是不道德的,而恰恰這樣的對他人的評價反應的是我們自己的需要和價值觀。這樣的方式可能會帶來敵意,即使最後他們接受了建議或者批評,做出讓步,但通常是不甘心的,會讓對方顯得不那麼友好。這裏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價值判斷和道德捆綁在一起,兩個是獨立的部分。這方面還是需要多做練習才能運用自如。

進行比較。比較的時候,會讓自己覺得活得很慘,讓人心情低落。

迴避責任。人們廣泛使用“不得不”、“你讓我”這一短語。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強迫他人按照我們的期待生活,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因為很多時候人的嘴還是比行動快。在這裏我們可以把這樣迴避性的語言用負責任的語言替代,比如:我選擇____是因為我想_____

強人所難。很多時候我們對別人的要求,特別是對孩子的時候,語言中暗含着威脅、評判、命令、指責等,比如,你不這麼做,我就會(施以懲罰)。書上説,我們可以提出我們的各種要求,但無法強迫孩子按照我們的期待生活。盛氣凌人並無濟於事。書中這段非常值得深思

“不應該”、“應該”和“不得不”這些表達方式特別適合這個目的:人們越是習慣於評定是非,他們也越傾向於追隨權威,來獲得正確和錯誤的標準。一旦專注於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不再是好的奴隸和好的部下。

文章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就是第三章,如何區分觀察與評論?書中沒有做太多的描述,給出了一些例子,我讀了很多遍,還是會犯錯,做的好的地方在於,有覺察了,知道自己問題出在哪裏。觀察他人的行為做到不評判、不指責是蠻難做到的。我感覺犯錯誤的原因在於,日常生活中在聽方面還是非常表面,根據自己的認知分類挑選所聽的事物,實際是以自己為中心,聽取對自己有影響的話,並沒有真正在聽對方在説什麼。就像精武門課程裏,王老師一直講要有mind,老師反覆強調mind的重要性!我想這個就是觀察的魅力。練習可以參考NVC實踐篇和第三章結尾部分的題目,我感覺還是不夠。

第四章,體會和表達感受。是NVC第二個要素。生活中我們更多的被鼓勵去聽從權威而非自己。於是更多的人會習慣性的考慮“別人希望我怎麼做?”“別人對我的期待是什麼?”而忘記我的感受,我的期待,我需要,我就是從這樣一個怪圈中慢慢走出來,去看見自己的真正的需要,真正的感受是什麼。而這裏的難點就是如何去區分“感受”與“想法”!感受是向內的,心理反應,是感性的;想法,是大腦的,思維,思考的結果,理性的!

當我們説“我覺得”,我們常常並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

如果有機會,我也想多做一些練習去區分感受和想法的差異,目前對我來説,我也無法用語言或者文字清晰的表達出來。

第五章感受的根源

當聽到不中聽的話,我們有四個選擇

責備自己。認為自己犯了錯,這會導致我們內疚,慚愧,甚至厭惡自己。

指責他人。第一反應駁斥對方。

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當我(聽、看、回憶、想等)_______,我感到____,因為我需要/看中____?

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當你(看、聽、回憶、想)_____,你感到_____嗎?因為你需要/看中____?

第六章請求幫助

開篇講到,我們需要清楚地知道對方,我們希望他做什麼。這個請求越具體越好。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明確談話的目的,請求對方的反饋,並表達感激,瞭解他人的反應。這裏要注意請求和命令的差異。

如何區分命令和請求: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如果批評和指責,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那也是命令。

選擇通過請求而非命令來表達願望,並不意味着,一旦人們説“不”,我就不再去滿足自己的需要。但它意味着,除非已經充分體會是什麼妨礙了他人説“是”,我們就不會試圖説服他們。

六個章節到這裏,其實還是講得NVC的理論框架,就像一根根骨頭,整理這些資料挺乏味的,腦袋裏面空空的。下一篇從第七章節開始,講NVC血肉與靈魂。真正做到愛的語言,不下苦功夫估計很難做到,特別像我這樣的普通人。但相信勤能補拙吧,十遍不行就二十吧。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4

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前,我對非暴力溝通沒有認識和理解,想着肯定是本雞湯書,看看總是有好處的。讀完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非暴力即意味着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無情的,那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無情。我們的轉變與世界的狀態息息相關,而改變溝通的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重要開端。《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從十二個方面向我們闡述瞭如何讓我們與他人之間的溝通品質得到提升。

首先,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愛,讓愛融入生活。

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去探尋究竟是什麼矇蔽了我們的愛。我們要通過日常的觀察,找到結果,並清楚地描述下來。要成功地進行非暴力溝通我們還要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從而使溝通更為順暢。感受源於我們自身的需求,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溝通要求我們藉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有時候傾聽比語言更具有力量,傾聽會使人身心痊癒,因此學會傾聽尤為重要。讓愛融入生活不僅僅意味着要愛他人,同時還要愛自己。充分表達憤怒,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我們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傷害,而不是為了懲罰他人。在情緒低落時,我們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內心將逐漸變得平和,我們才會重獲生活的熱情。非暴力溝通還要求我們學會表達感激。

其次,“愛自己”的觀點給我很大的震撼。

可能是因為我自己有一點完美情結的緣故吧,很容易自我生氣,自我糾結。作者的疏導,確實讓我很受益。當我們的表現不完美時,我們可以通過體會憂傷和自我寬恕,來看清個人成長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懲罰。評價自己的行為時,我們專注於尚未滿足的需要;這樣,我們就不再依賴羞愧、內疚、惱怒或沮喪的心理來尋求改變,而讓愛主導我們的生活。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主動根據需要和價值觀來選擇生活。我們的行為不再是為了履行職責、獲得回報、逃避懲罰或避免感到內疚和羞愧。通過深入理解我們行為的動機,並用“選擇做”來取代“不得不”,我們的生活將變得和諧並充滿歡樂。

讀完這本書,我瞭解到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學會非暴力溝通,我們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上都會受益匪淺。或許是讀的速度較快,對其中的某些內容理解的較為淺薄。看來這本書還是要多看常看,定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

我牆裂推薦大家去看這本書!就算你覺得自己跟別人的溝通不存在任何問題,沒有任何的矛盾,這本書也值得你一看,它會讓你對溝通產生一種全新的認識。

如果你苦惱於自己總是不能正確的表達觀點,如果你覺得別人不理解自己,亦或是心情不舒暢,都應該看這本書,它能解決你的問題。

1、提出具體的請求:

直接告訴他你的請求,你希望他做什麼,儘量的表述具體詳細些,而不是直接説不希望他做什麼。

使用抽象的語言會使我們無法深入的瞭解自己。

2、明確談話目的:

如果我們只是表達自己的感受,別人可能就不清楚我們想要什麼。對自己的認識越深刻,表達越清楚,我們就越可能得到稱心的迴應。

昨天我突然陷入思想的沼澤,我想不通一些事情,那讓我非常的痛苦,可能身邊的朋友沒辦法理解我的痛苦。直到今天我再次翻開《非暴力溝通》,頓時雲開霧散,我覺得我可以採納書本里的建議,去照着執行。

我想我可能真的表達方式不對,我只是一昧的説他從來不表達自己的想法,我甚至直截了當的説他是個沒有想法的人。怎麼可能沒有想法呢,有的人只是天性不愛表達出來。我又是否有認真的回顧我們之前的交流,或許是我自己沒有用心罷了。

要解決我的煩惱,可以試着找一個具體的話題,然後展開。每個人擅長的領域不同,我如果從他的角度切入,可能會對他有更真實的認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shu/nn7dp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