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彷徨》讀有感

《彷徨》讀有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彷徨》讀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彷徨》讀有感

《彷徨》讀有感1

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魯迅

——《題記》

今年暑假,我閲讀了魯迅先生的一部小説集——《彷徨》,其中的一個個深入人心的故事讓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對於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也讓我感慨萬分,同時為先生不庸俗華麗卻又富含深意的文字而折服。

從這一個個故事中,我看出了每一個人物背後的心酸以及當時社會的黑暗。那時的中國仍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已經有一羣知識分子覺醒,正值五四落潮,新文化運動陣營內部出現分化,作者一面因“成了遊勇,布不成陣了”而“感到寂寞”“荒涼”,魯迅先生“一面總結過去的經驗,尋找新的戰友,部署新的戰鬥。”《彷徨》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問世的,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依然困苦,人們對於新的文化並沒有全盤接受,封建思想還在腐蝕着人們的心靈。僅僅只有一部分這樣清醒的進步青年是完全不夠的,需要改變中國現狀,必須讓國民麻木的思想得到改變。因此魯迅先生便繼續用筆來當做武器,以此來喚醒國人。

我閲讀了其中第一篇文章《祝福》,這個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全文以“我”的敍述來展現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祥林嫂是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勤勞能幹,淳樸頑強。丈夫去世了,這樣的她遭到了婆婆的出賣,但祥林嫂內心倔強,並不願意,於是出逃,到了魯鎮魯四老爺家做傭工。她能幹,卻也免不了被鄙視和虐待。可是好景不長,很快她又被婆婆家帶走,並且拿走了她在魯四老爺家打工的所有工錢,然後賣到賀家成親。祥林嫂不情願出嫁,又罵又鬧,卻最終還是逃不過,只好妥協。後來她有了兒子阿毛,生活並不順利,賀老六因傷寒病復發而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走投無路的她只能去再次投奔到魯四老爺家,此時的她已經受盡了折磨,幹活再也不像以前那樣利索了,四嬸對她也非常厭惡。她還時不時就會説他的兒子被狼吃掉的故事,大傢伙都聽煩了,對祥林嫂很是唾棄,人們還説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門檻“贖罪”,不然到了“陰間”還要受苦。她千辛萬苦積錢捐了門檻後,卻依然擺脱不了人們的歧視。看到這裏,我內心有説不出的難受。,最後,她沿街乞討,在魯鎮一年一度的“祝福”的鞭炮聲中,慘死在街頭。小説到這裏就結束了,文章最後一段對爆竹的描寫,像是諷刺,文章的標題也是如此。讀完之後讓我回味無窮,這個被封建禮教束縛的勞動女性讓我體會到了封建思想帶給人們的迫害,無數個女性被迫害、被摧殘,以至被舊社會所吞噬,這個“吃人”的社會,也正是魯迅先生要拯救的社會。

看到祥林嫂這樣的遭遇,我更加能夠明白了為什麼那麼多的前赴後繼的戰士們寧死也要救國。因為中國有千千萬萬個人民正在遭受苦難,如果不去改變,那麼只會讓更多人受苦,這樣下去,我們的後代也會生活在這樣的世界裏,看不到希望。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如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裏發一點光。魯迅先生就是這樣,照亮了整個民族,同時給了我莫大的力量。我們青年人也應該學習先生的精神,堅持自己的信念,為民族和人民着想。對於我們學生來説,我們的.任務就是熱愛學習,報有求知的慾望,將來長大成人,為祖國做出自己的貢獻。百年前,有無數的英雄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覺醒而奮鬥,現在的青年人也應該傳承這種精神,國家有難時儘自己的全力去援助,中國是我們中國人的中國,我們自己的國家,我們不愛,誰愛?青年人更要去熱愛自己的祖國!

從祥林嫂的身上,我看到了舊時社會的女性無法為自己的人生做主,只能悲慘地過完自己一生的不幸遭遇,我為這樣的女性而感到同情,同時慶幸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個安定和平的年代,有着強大的祖國,女性的地位也得到提高,法律能夠保護我們的人身安全。所以,我們應當珍惜現在的生活,並且銘記歷史,居安思危。永遠不要忘記偉大的先人們用生命鑄就的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不要浪費青春大好的時光,多做一些有用的事情,為了自己,更是為了我們的同胞。

願青年們能都擺脱桎梏,勇敢向前,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我也會永遠銘記魯迅先生對青年們的期望,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以此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我自己也要成為一束光,綻放光芒!

《彷徨》讀有感2

《彷徨》透過舊社會的人,物,事編織出11個短篇小説,藴涵着中國的傳統文化及其陋俗,是一本由字組成的20年頭的相集,細閲下能從字裏行間找出作者愁緒的蹤跡,愁如書名,正是彷徨。人都有彷徨的時候,孤獨無依,進退失據,謂之彷徨。無論故事情節有多精彩,文筆有多流暢,也掩飾不了其中心總是圍圍着彷徨一詞,在不同的情景中表達出這種與遲疑不決或懊悔聯繫在一起的心情。

魯迅先生的這11篇小説中每篇均能尋到彷徨的軌跡。

在《祝願》中的祥林嫂是一個曾有盼望最終又幻滅的婦人,失去丈夫兒子,亦沒有幻想和目標,就這樣無所作為地面對着冰冷的生活無止境地彷徨下去,直至死神的憐憫。

《在酒樓上》寫的是我的舊同事呂緯甫,歎説人匆忙一生,生死只是一個圈的起點跟終點,掙扎無效,擺脱不了,對人存於世的意義感到彷徨。

在《肥皂》中,肥皂本是一種洗掉污跡的東西,但社會上的病態又如何洗掉了,社會的陋俗想求變卻無力,為國家的前景感到彷徨。

《長明燈》中的瘋子想把長明燈打滅,最終卻被他的叔伯長輩鎖在廟裏的廂房之中,想説的只是想打破人們傳統又不切實際的迷信,但在根深蒂固的根底下該如何連根拔起植入新苗呢,這也是對社會的前景感到彷徨。

在《示眾》中,主角不是被示眾的人,而是圍觀的人,不問被看者為什麼示眾,也不問自己為什麼要看。只是要看,便看了,這種不正也是中國人長命百歲的惡習嗎,彷徨的也是假如變更這個患病的社會。

在《高老夫子》中,以為借高爾基的頭銜便高大起來,往日的摯友不能與自己同日而語,事實上還是那目不識丁高夫子,無論把一隻貓粧扮得怎像獅子,它還是一隻貓,本質上並不會變更,在《孤獨者》中,魏連殳跟呂緯甫有所相像,只不過魏連殳最終以死去訴説人生道路上的彷徨而已,有起有跌的生活讓人有所覺悟,可明明這一刻已覺悟,可一轉彎又陷入彷徨中,反反覆覆何時才完,生始死終,借死躲避彷徨或者也不失一個好方法。

在《弟兄》中,對於弟弟的病,為兄所受的.煎熬不單是為弟弟的病而愁,更有從最終看出是否可以把弟弟拋出街外以免傳染自己傳染性的內心衝突,兩種思想的劇烈搏鬥便是想透示對人性的彷徨,遲疑不決不是兄沒有情,而是為情死的覺悟並不是人皆有之,敢獻出的雖然是宏大,不敢的亦屬人之常情,何來對與錯。

在《離婚》中,一個鄉下婦女以潑辣震懾眾人,但在有勢的官一聲下變得驚惶失措,劇烈的比照全因中國的制度上,兩千年來中國均是封建統治制度,這種專制性壓得人們不能暢所欲言,為國憂心。

彷徨二字足以總結全書,每一個人都一樣,是生為起點,繞了一個小圈子,然後回到名為死的終點。不同的只是所繞的圈子的大小,這路上便是沿着彷徨去前進。

《彷徨》讀有感3

苑子豪,1993年8月2日出生於河北廊坊市,中國內地作家,20xx年分別以674分(苑子文)和683分(苑子豪)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其中苑子豪的數學成績滿分),因為他們積極陽光、健康向上的正能量形象被網友親切地喚為北大史上最帥雙胞胎,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

我記得哥哥苑子文在文中寫道:“這是最好的年紀,你已經不是小孩子了,可以勇敢地做你自己喜歡的事;又因為年輕,即使做錯事,也會被原諒。所以啊,時間別花在猶豫和畏懼上,考慮清楚了就去做。人生沒那麼多“如果”和“萬一”,要時刻保持渴望和戰鬥力。”弟弟苑子豪説:“再強大的人也會有軟弱的一天,這世上根本就沒有所謂的硬漢或者鐵娘子,那些都不過是遇到困難比普通人多挺了一會兒的人罷了。累了,就靠一靠,難受,就哭一哭,沒什麼坎兒是過不去的。相信我,見證你戀愛的,心疼你吃苦的,陪着你長大的,總會有人。”文豪兄弟説:“無論你現在的處境如何,都請不要輕易下結論。好的.堅持,壞的請努力,你要看到別人的光芒,更要信仰自己的力量。我們每一點的付出,大多數的嘗試,和所有的等待,都有意義。你要堅信努力的人會有好運氣,肯付出就能衝出黑暗,漫漫長夜以後黎明終會抵達。我們都一樣,年輕又彷徨。”彷徨會怎樣,我們都一樣,只要努力,就會衝出黑暗,迎來光芒。

那時候你還年輕,以為別人對你好,別人就一定會對你好;以為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以為牽手就是永遠,就是因為年輕,所有的悲傷和快樂都顯得那麼深刻,輕輕一碰就今天動地。時間在讓你成長的同時,也讓你看開了許多,沒什麼非你不可,也沒什麼不可失去,儘管艱難,依然堅強。

在《我們都一樣,年輕又彷徨》中,大多數寫的是兄弟兩個關於生活的感悟和反思。全書共有十個人、十件事、講述了20個關於勇氣、成長與愛的正能量青春故事。每一個無比努力的日子都值得被記住,都需要用最大的努力過想要的一生。我特別喜歡這本書,在每一次閲讀的時候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在我迷茫的時候,失去目標的時候,想要放棄的時候,我就會想起文豪兄弟,他們給了看這本書的人一絲絲光明與方向,當然,也包括我。

《彷徨》讀有感4

《彷徨》透過舊社會的人,物,事編織出11個短篇小説,藴涵着中國的傳統文化及其陋習,是一本由字組成的20年代的相集,細閲下能從字裏行間找出作者愁緒的蹤跡,愁如書名,正是彷徨,彷徨讀後感。

人都有彷徨的時候,孤獨無依,進退失據,謂之彷徨。

無論故事情節有多精彩,文筆有多流暢,也掩飾不了其中心總是圍繞着彷徨一詞,在不同的情景中體現出這種與猶豫不決或後悔聯繫在一起的心情。

魯迅先生的這11篇小説中每篇均能尋到彷徨的軌跡。

在《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個曾有希望最後又幻滅的婦人,失去丈夫兒子,亦沒有夢想和目標,就這樣碌碌無為地面對着冰冷的生活無止境地彷徨下去,直至死神的憐憫。

《在酒樓上》寫的是"我"的舊同事呂緯甫,歎説人匆匆一生,生死只是一個圈的起點跟終點,掙扎無效,擺脱不了,對人存於世的意義感到彷徨。

在《肥皂》中,肥皂本是一種洗掉污跡的東西,但社會上的病態又如何洗掉了,社會的陋習想求變卻無力,為國家的前景感到彷徨。

《長明燈》中的瘋子想把長明燈打滅,最後卻被他的叔伯長輩鎖在廟裏的.廂房之中,想説的只是想打破人們傳統又不切實際的迷信,但在根深蒂固的基礎下該如何連根拔起植入新苗呢,這也是對社會的前景感到彷徨。

在《示眾》中,主角不是被示眾的人,而是圍觀的人,不問被看者為什麼示眾,也不問自己為什麼要看。

只是要看,便看了,這種不正也是中國人長命百歲的惡習嗎,彷徨的也是如果改變這個患病的社會。

在《高老夫子》中,以為借高爾基的頭銜便高大起來,往日的朋友不能與自己相提並論,實際上還是那胸無點墨高夫子,無論把一隻貓打扮得怎像獅子,它還是一隻貓,本質上並不會改變。

在《孤獨者》中,魏連殳跟呂緯甫有所相似,只不過魏連殳最終以死去訴説人生道路上的彷徨而已,有起有跌的生活讓人有所覺悟,可明明這一刻已覺悟,可一轉彎又陷入彷徨中,反反覆覆何時才完,生始死終,借死逃避彷徨或者也不失一個好方法。

在《弟兄》中,對於弟弟的病,為兄所受的煎熬不單是為弟弟的病而愁,更有從最後看出是否可以把弟弟拋出街外以免傳染自己傳染性的內心矛盾,兩種思想的激烈搏鬥便是想透示對人性的彷徨,猶豫不決不是兄沒有情,而是為情死的覺悟並不是人皆有之,敢獻出的固然是偉大,不敢的亦屬人之常情,何來對與錯。

在《離婚》中,一個鄉下婦女以潑辣震懾眾人,但在有勢的官一聲下變得驚慌失措,強烈的對比全因中國的制度上,兩千年來中國均是封建統治制度,這種專制性壓得人們不能暢所欲言,為國憂心。

彷徨二字足以總結全書,每一個人都一樣,是生為起點,繞了一個小圈子,然後回到名為死的終點。

不同的只是所繞的圈子的大小,這路上便是沿着彷徨去前進。

《彷徨》讀有感5

青春這趟旅行有的不僅僅是匆匆行色,還有那被我忘在腳下的一路印記。

——題記

如果成長是一束單調的白光,那麼他們教會我看出繽紛的綵帶;如果成長是一陣聒嗓的嘈雜,那麼他們教我聽出悠揚的旋律;如果成長是一劑鹹澀的苦藥,那麼他們教會了我品出綠茶的香醇。

書的作者——“北大最勵志雙胞胎”苑子文、苑子豪兄弟展示了他們的成長曆程:不墜青雲之志,有跌倒後咬牙的堅忍與重新站起的勇氣;桃花潭水情,有對友誼與人生髮自肺腑的認知;往昔崢嶸歲月稠,有他們並肩迎戰大學聯考的日子中催人下淚的點點滴滴。讀罷,種種五味雜陳湧上心頭,卻感前方道路更加明朗……

教會我珍惜朋友

“學會珍惜身邊朋友,否則命運會把他們安排到更會珍惜他們的人身邊去。”子豪在國中時代曾有幾個形影不離的好兄弟,他們三日一小聚五日一大慶,肩並肩看厭校園每一處風景,成為彼此都離不開的臂膀。可惜子豪卻到了異地度過高中時代,看着兄弟們拜把子的照片裏沒有他,大夥聚在一起時沒有他,曾經的日子只能一次次在他夢中縈繞。最後時光沖淡了彼此的交集,同學聚會上已融不進“兄弟”中去的他心痛如刀割。

讀到這我淚如雨下,又何嘗不是呢?友誼本身就是一朵需精心呵護才會永開不敗的花,任何的不珍惜那會讓它凋謝。曾經我也有過對友誼之花的一絲怠慢,讓我只有捧着枯死的花瓣痛哭。打開我與他定格在多年前已泛黃的記憶,總能看到在放學後空蕩蕩的校園的樹下,被樹椏打散拉長的陽光照在我們爭辯完數學題後紅透的`臉頰上,然後我們對視一笑。總能感到放學後我倆調皮地跑到郊外,這一座墳墓中窮行時對彼此的需要。後來我們三年國中這殘忍的牆隔離,如今高二時我們又重逢一個班中。原以為這是再續友誼的開始,卻沒料到一堵無形的“柏林牆”已架在我們中間。每每面對着這位“陌生的摯友”,我心中只有隱隱作痛。

子豪教會了我珍惜朋友。是啊,友誼脆弱得根本經不起折騰,“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深厚友情也要用心經營,一個問候,一聲祝福,一抹微笑也許就是友誼最需要的保鮮劑。

教會我永不言敗

“永遠不要對自己説失敗,因為我們有的是扭轉局面的能力。”這句話是子文見證“柳晴花明”的喟歎。高中學習初期,子文的數學成績總逃不脱在兩位數的低谷中徘徊。面對那爬滿試卷的紅叉和額頭上滾燙的汗珠,他寧可咬牙堅挺也不準自己失敗。從此他的身影閃動在教室與辦公室中間,錯題本一本接一本。上帝總會眷顧他不服輸的骨氣,終於他的數學成績迅猛上升,在大學聯考中取得了精彩的滿分!

我沉思久許。永不言敗的氣概不正是那澆灌出成功之花的甘露?愛迪生用它創造出黑夜中第一縷光明,喬布斯用它使得“蘋果”的種子撒遍全球,“油菜花父子”用它使得滿載希望的新品種油菜花怒放。相反,缺乏這氣概的項羽怎能逃出烏江自刎、霸王別姬的悲劇?

在現實生活與學習中,種種困難如斬不盡的荊棘爬滿每一個角落。我們無法逃避,能做的只有敢於面對,即使受挫也應拿出永不言敗的氣概面對。這樣我們才可能衝破困境的繭羽化成蝶,發現一個嶄新的自我。同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倘若能以永不言敗的氣概面對挑戰,那麼迎接它的將會是一片新天地。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的勝利不就是它所滋潤長成的花?有了這種氣概,偉大的“中國夢”的圓夢之日還會遠嗎?

這本書,教會了我成長。原來成長是一曲優美的華爾茲,而我懂得了在跌宕有聲的生活旋律中旋轉出屬於我的美!

《彷徨》讀有感6

第一次買《彷徨》大約是十年前,那時剛來上海蔘加工作,住在科學院的青年教師公寓。公寓附近有個熱鬧的古玩市場,每週六的清早總會有一兩個舊書攤擠在真假古董之間。漸漸地淘到了七六年版的魯迅全集,紙張均發黃卻又嶄新。算了算,不管厚薄,均價五元每本,雖然不看,心裏還是樂滋滋。

第一次看《彷徨》是又過了兩年,那時已找到一份在上海的工科院校教書的工作。寫本子、生孩子、買房子,生活撲面而來,把自己烤得焦頭爛額。當站在講台,面對着一臉冷漠的學生,聽着自己空蕩蕩的聲音,開始了懷疑人生。產假連着寒暑假,於是開始讀魯迅全集。生吞活剝完了,魯迅先生已不是中學教課書的模樣了,有些開始理解錢理羣老師和孔老師的魯迅評説,記住了有個一身黑氣的孤獨的人,叫做魏連殳。然而,更重要的是,冥冥之中,彷彿獲得了言説不清的力量。

第二次讀《彷徨》是在今年,買了孔老師的《地獄彷徨》,看孔老師的解讀又痛快又沉重,忍不住又讀了原著。就這樣,對着《地獄彷徨》讀《彷徨》,將淺薄的感受談一談,算是讀後感。

讀完孔老師的全書,最直接的感受是:孔老師太厲害!因為彷彿永遠不能想象,自己在課堂上的講授可以直接出版為正式的書籍。可以做到課堂講述無知識點錯誤、思路清晰、講解系統,偶爾也能生動有趣、促進思考,但要做到像孔老師的課堂那樣霞光萬丈,只能高山仰止。這背後,孔老師得要下多少備課的功夫啊!僅看對《幸福的家庭》的副標題“擬許欽文”四個字的解讀(P46-57),自己能對哪個概念、定義能做如此洋洋灑灑、活活潑潑地講解?孔老師哪裏是在工作時間備課,他一定是時時刻刻地琢磨、研究,又在生活中應用,才能把課堂深深地演繹到每個普通讀者的心裏。再來看第323頁,孔老師對魏連殳描述祖母畫像的解讀,“這很像英國王爾德寫得小説《道連格雷的畫像》,是一種唯美主義的寫法。魯迅的小説是非常自然地融合了他所知道的他所掌握的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學知識、技巧。”試問,自己在教學、科研中有沒有采用先進的方法?知不知道最先進的技術呢?孔老師能如此解讀,他也一定知道世界上最先進的教育學知識、技巧。這使我又想起孔老師在微博中説過的話,“我們應學楊子榮,有一槍打滅兩盞燈的功夫”。讀孔老師的書,促使自己要認認真真地工作、踏踏實實地做學問。

當站在講台上,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怎麼對待他們呢?孔老師的書是一面鏡子。在第67頁,他對《幸福的家庭》中“主婦頭髮”的解讀中寫到:“老舍、沈從文也是無情地諷刺這些青年的,但因為他們是局外人,他們的諷刺比較輕鬆,魯迅的諷刺就比較沉重,因為他還要愛護這些青年。”讀這段話時,我的眼裏噙滿了淚水。另外,在第226頁,孔老師對《高老夫子》的解讀中寫到:“他(魯迅)批判新式的西式教育其實是新的奴隸教育”,這和以前孔老師在微博中説過的“我們的教育方針,是培養資本主義半殖民地的打工仔”,促使我反省自己的`教學行為。

工作中還有鬥爭,比如問領導討薪。工資總被扣,找領導,領導會一直和你説這講那,最後,被扣得也沒被追回來。除了學校、領導有問題,自己有沒有問題?,《奇異的上訪——解讀《離婚》》中,孔老師寫到:“她這麼激烈地反抗,骨子裏還是奴性”,又繼續講到:“愛姑其實沒有鬥爭主體,她並不知道為什麼而鬥爭”,並深刻地指出:“真正的封建並不只是在統治者那裏,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是合謀的關係”。孔老師的話促進了我的思考。

除了工作,生活呢?看看孔老師對“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的解讀(P363),想想身邊的離婚的朋友,審視一下自己偶爾冒出的羨慕僅在家帶娃的寶媽們的念頭,孔老師的話讓人保持清醒。《弟兄》中“直面本我,做好自我,走向超我”,則直接教導我們怎樣生活。當身邊的名校畢業的佼佼者們“變了,這個變並不是所謂思想上的背叛,而是生活中的一種軟實力使人在謀生的路途上,自然而然地就消磨了勇氣,消磨了志氣”(P103)時,孔老師的《平戎策與種樹書》又鼓舞你如何在“絕望後又新生(P283)”。

最後,對於愛讀書的人,孔老師在《最大的力量是黃三——解讀《高老夫子》上》中有醍醐灌頂般的指導:“你們學好了魯迅就知道,中國所有的重要問題都是怎麼回事,你好好地讀一讀毛澤東,就知道怎麼解決這些問題”。

《地獄彷徨》全書都閃爍着孔老師的智慧,讓人又笑又哭又歎又想,批註常常畫滿紙面。僅從個人工作、生活和讀書三個方面簡答地小結了讀後感,摘抄、整理出上文,以表達對孔老師的敬仰,對多年所受教誨的感激。

《彷徨》讀有感7

魯迅,是一個家喻户曉的名字,是的,他就是揭露世人真面目的魯迅,他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帶領一批批莘莘學子走上了真理與正義的道路,是當時的一位偉大的文學大師。

在惡勢力面前,他決不妥協;在人民面前,他俯首甘為牛馬。這就是魯迅,原名周樹人。他用他的筆寫下一篇篇引人深思的小説、雜文,我就在假期讀完了一本合輯——《吶喊·彷徨》。

一聲來自鐵屋的吶喊,充滿了魯迅救國救民的希望,《吶喊》來由與此密切相關。

《狂人日記》是《吶喊》中的一篇代表之作。小説裏的主人公(狂人)對周圍的事物十分敏感,並且不由自主地產生錯覺與幻覺,感到自己時時處於被迫害的境況下,於是不斷產生疑慮與恐懼,心緒不寧。作者的小説裏的狂人正是這樣的。他看透了這個“人吃人”的世界,惶惶不可終日。這篇小説不算很長,卻揭露了當時社會的腐朽與封建壓迫。

《彷徨》是魯迅的另一篇“黃金之作”。這篇小説描述了一個當時社會的黑暗、殘忍,是大家看見世人真面目。作者用自己的思想對當時的社會進行了幽默辛辣的諷刺,包含的是他的一顆幽憤深沉的愛國之心。《祝福》也算是《彷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這篇小説描述了一位農村的低層勞動婦女——祥林嫂的悲慘遭遇。作者用包含同情的筆墨寫出了她的不幸,抨擊了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與腐朽!

祥林嫂的不幸從她嫁給比自己小十歲的丈夫開始,她還有一個嚴厲的婆婆。丈夫死後,她便以逃跑的'方式掙脱苦境。她來到魯四爺家做女傭,這是一種受剝削的奴隸生活,然而她卻很滿意。祥林嫂的結局故然是很悲慘的。封建傳統不僅剝奪了這個善良而又勞苦樸實的勞動婦女生前的一切,而且竟殘酷到使她的終身幸福不能自主,悲慘地度過了一生。

魯迅的小説寫得很深刻,很難理解,但你還是能看出當時社會的黑暗與冷酷,當你打開魯迅的小説集,感受那來自內心的警示與批判,留給世人的只有深深的沉思……

《彷徨》讀有感8

這本書的作者是“北大雙胞胎”—宛子文。宛子豪。全書是有關於勇氣、成長和愛的正能量的故事,其中我感觸最深的是《活得熱烈而恣意,才算真的活過》。故事主人公琳在其他人眼中是個不折不扣的壞孩子,上課帶着耳機罵老師,後不僅不認錯還與老師頂嘴,這些舉動在作者這個三好學生看來簡直就是不可思議的,可他們卻成了最好的朋友。

只因為很多人都見不得別人好,對芝麻大的小事都耿耿於懷,自私,冷漠,只關心自己。但琳不一樣,她從不會存心傷害任何人,被傷害後也總能一笑而過,遇見老實人受欺負一定會挺身而出,沒有人愛小動物比她還多。在她的.眼裏,是非、好壞、曲直都很分明。她不會因為家裏有錢而強迫別人和她做朋友,她從不勢利,絕不阿諛,並且很獨立。

其實人就像硬幣的兩面,有缺點,必然有優點,但人們評價一個人,往往帶着偏見,因為缺點而忽略了她閃光的一面。

就比如説我們班的一個女生,暫且就叫她小Z。她的學習很差,每次都倒數。記得剛轉來班上的時候,就和幾個五大三粗的男生打架,也就由此變成了一個“差生”。以前大家都怕她,可偏偏她就聽我的話,我也由此知道了她的“真面目”。她打架是源自於她的家庭原因,可她的性格卻十分的豪爽。她會幫助同學,雖然方式是你所不能理解的。她會幫助老師搬重物,因為她的力氣大。她會自己在暗地裏拼命得學,只為了不拖班級的後腿。她其實在越變越好,只是你還沒有發現,因為你一直只記得她打架,只記得她的缺點,卻沒有在她身上發現優點。加油,小Z,我相信你!

她和書中的琳一樣,她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對這個世界的種種做出解釋和迴應,在用自己的態度去證明真心只換真感情。雖然她們看起來像個壞孩子,可她們都有閃光的一面,只是等待着我們去發現,去幫助她們證明自己也是很好的。

《彷徨》讀有感9

初次拿到這本書,之前沒有聽説過苑子文苑子豪弟兄,是看這本書快一半的時候才瞭解到他們二人的,青春這種東西真的不知道怎麼形容,世界上沒有如果,看完這本書有一種後悔,有一種衝動,想想自己也是從大學走來的,雖然我的大學不像大家通常所説的這樣是在偶像劇跟被窩度過的,但是在碌碌無為的生活中毫無成就感可言。

看到高潮處,還是想要再説一次,如果再給我一次高中,我會拼命努力,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相信很多人在剛畢業之初的時候都會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當然我也不例外,即使現在我還是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方向……看到兄弟二人高中生活的拼搏,一路互相鼓勵,共同奮鬥,永遠都能給自己清晰的定位,相信我們大多數人不成功都不是因為做不到,沒有很好的.去定位自己,沒有奮鬥的目標,看到這裏,怎樣定位自己,這恐怕是我們大多數人遇到的問題,眼高手低這應該是大家的通病,有想法才能去實施,我想首先要客服的是自己,首先要自信,敢想才能敢做,自己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潛力有多大,不逼自己一把永遠不知道自己潛力有多大。

青春之路很苦,也很累,但是不苦不累就不能稱之為青春了,在我們痛苦、彷徨、勞累的青春路上揮灑我們的汗水這應該是我們所要做的。

《彷徨》讀有感10

苑子文的一句“不是沒有挫折,而是一路都在認真選擇。”觸動了我的心,他的成功離不開他認真的態度。

從書中,我可以感覺到苑子豪是一個有些許自戀的大男孩,嘻嘻哈哈,打打鬧鬧,為自己勇敢的活着;他的文筆幽默風趣,讀起來趣味十足;苑子文的文筆相對成熟一些,思維更加嚴謹,角度更富有邏輯性;我從文字裏可以讀出他穩重、堅韌的品質。

或許因為年齡相近,引發的共鳴很多。回想起自己的青春,和他們所寫的故事在相似中又有種種不同。高中時代的自己,遠沒有苑子豪那般努力,沒有像他那樣破釜沉舟的勇氣。那時的我,理綜和數學不是很好,我總是不願意自己控制時間去刷試卷,吃不了鑽研難題的苦。

前幾天聽電台,意外發現了一個詞——“逆商”,簡單來説就是一個人面對挫折、擺脱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在苑子文和苑子豪的身上,我看到了不低的“逆商”。苑子豪在大學聯考前的自主招生中失利,消沉了一段時間,重新拾起北大夢;苑子文在組織一場大型比賽時,遇到贊助突然撤資的意外事件,倔強、近乎偏執的他在所有人都以為沒有辦法的時候,拉到了兩家全額贊助,他那不服輸的性格真的值得我好好學習。他在文中寫到:“我所有的努力和執着,都在那一句‘我沒輸’裏得到了最好的印證。”

文章中故事裏面的主角都有各自的特點,有人委曲求全,有人我行我素,有人為愛拼搏,有人因愛墮落。這裏面大都是一些關於愛情、親情、友情的`故事,在情誼中夾雜着夢想。以前的我一直認為,每一個成功的人從很早開始就有自己想要實現的夢想,一直沒有找到夢想的自己註定無法成功。看完書後,卻發現並不是這樣。有許許多多的作家,他們一開始從未想過要成為一個作家。苑子文在書中寫到:“我們一直都有夢想,也一直在否定前一個夢想,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把夢想定義得更實際。”從實際出發,體驗實現夢想的喜悦,或許這一個個目標稱不上夢想,只能算是努力的方向,但我覺得擁有更實際的夢想更有意義,哪怕只是短期的一個目標。

轉眼間,我已經是大四,年齡比苑子文、苑子豪寫這本書的時候還要大。回望自己的大學時光,説不清具體留下了什麼。我沒有像親朋好友期待的那樣活的光鮮亮麗,依舊穿着自己喜歡的衞衣牛仔褲,過着自己覺得合適的生活。在我的青春裏,數學公式會遺忘,英語單詞會陌生,甚至是之前背的滾瓜爛熟的文言文也會變得磕磕絆絆;但在青春裏遇見那些人、那些事卻能印象深刻。果然,在記憶長河裏留下的都是那些有血有肉的人。

苑子豪的一句“畢竟學會接納自己,才能刀槍不入。”活了這麼久,何必跟自己過不去呢?我的過去,都真實的存在着,屬於我自己,也只有我最清楚它的一切。在不想被掀開時,可以拒絕,畢竟我是它的主人。縱使它有千瘡百孔,我也要坦然接受。現在的我,能做的大概就是學着給失敗和跌倒做減法吧!

青春裏的我們,年輕又彷徨,平凡又堅強。

《彷徨》讀有感11

《彷徨》是先生目擊了“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協性,又一方面正在“轉變”,社會的力量需要有人領導!然而曾被“新文化運動的”所喚醒的青年知識分子那麼又如何呢?——在這樣的追問下,產生了《彷徨》。在這方面,主要表現了那些從黑暗中覺醒,滿肚子不平,憎憤,然而腦子裏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與牢騷餵哺自己的靈魂,但同時肩負着舊時代的重擔,偏見,愚昧,固執,虛無思想,冒險主義,短視,卑怯——這樣的人們。

《彷徨》中有不少熱情向光明的人物,但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夢想着深山大澤叢林伏莽的“消生”。現代人不能沒有缺陷,因為現代人是前代人的後代,而且是長期被壓迫下的人們的後代,又是被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所包圍,被種種偏見與愚昧包圍。但是,先生並不以為這種缺陷是“命”定的,是天老地荒終日如斯的,正因為他並不信永遠會如此,所以他要無情地剝露這些缺陷的所以然與根源,也正因為他不信,所以他藉着“無有”寫他的渴望,而《離騷》的句子——“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正是他的渴望的暗示。

《彷徨》中的`每一篇文章,無不表達魯迅此時“彷徨”的心情。呂韋甫將生活的種種辛酸與坎坷從酒樓上帶進讀者的心間,清楚看到兩個字:無奈。這種“無奈”充滿着他的生活,使他“飛進了一個小圈子,便又回來停在原地點。”這不就是魯迅自己的遭遇嗎?生活象一潭死水透年出一點生機,所有的一切都“織在蜜雪的純白而不定的羅網裏。”找到出口,正是魯迅的信念,然而此時他卻只有“不以深冬為意”的氣概,只可惜理想與現實隔着遙遠的間隔。但魯迅是不會止步的。他的一生,就是不停地改造自己,實踐自己的一生,也是不停地追求出自魯迅之手的《吶喊》,是中國新文學的奠基作,是五四運動事情社會人民的真實寫照。“描寫病態社會的不幸人們,解除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併為新文化運動吶喊。”魯迅是這樣介紹這本書的。它提醒了種種深層次的矛盾。儘管,那個時代離我們很遙遠很遙遠,但看完這本書,我的心情也不禁沉重下去。

《彷徨》讀有感12

閲讀一本精彩的書,可能會讓人潸然淚下,讓人受益匪淺,讓人感受頗深。而讀了《彷徨》一書讓我懵懂的心靈,漸漸的領悟到一個道理,而且對我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彷徨》的作者是我國現代文學家魯迅先生,寫於“五四”運動後,新文化陣營分化的時期。《彷徨》表達了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和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這本書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作者深沉、憂鬱、憤慨的複雜心情。《彷徨》共講述了《祝福》、《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等11篇小説。其中我最喜歡的片段是《祝福》,它是魯迅先生於1924年2月16日寫的。《祝福》中的主人公是祥林嫂。魯迅先生通過細節描寫來表現我國農村人民的真實樣貌。祥林嫂就是一位農村勞動的婦女。作者用記敍的方法描述了她的一生。

善良、勤勞的祥林嫂,是一個受盡封建社會壓榨的窮苦婦女,她的.丈夫死後,婆婆將她出賣,她便逃到魯四老爺家做傭工,受到了鄙視和虐待,之後又被婆婆搶走,並搶光了她打工的錢,並被婆婆賣到賀家成親,賀老六也是一個農民,後來祥林嫂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叫阿毛。可是好景不長賀老六因病而死,不久後,阿毛被狼吃了,因為受到了種種的打擊,祥林嫂變的魂不附體、驚慌失措。後來她又去了魯四老爺家,可是人們説改嫁是有“罪的”,叫她捐門檻“贖罪”,她捐完門檻後,人們還是歧視她。最後她接頭乞討,慘死在街頭,作者運用了“滿天飄舞的雪花”渲染出了那種悲涼的氣氛。

其中有一個問題讓我思考:這個片段明明講述的是祥林嫂的一生,為什麼他不叫《祥林嫂的一生》,而是叫《祝福》呢?我覺得祝福可能是祥林嫂對未來充滿憧憬,但是命運卻不公。所以祝福可能是希望和悽慘。片段《祝福》讓我感受到封建社會的愚昧無知。封建社會殘害了許多無辜的人,也將善良的人變得殘忍。祥林嫂都慘死在街頭了,卻沒有一個人同情他。讓我們看見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冷酷。

祥林嫂的故事看似是那樣的平凡,卻道盡了那個時期千千萬萬的勞動婦女真實的生存境遇。祥林嫂的悲劇是一個時代的悲劇,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魯迅先生寫祥林嫂的故事是為了反映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揭示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封建的必要性。“在尋求真理,在前進的道路仍然很長,但我不屈的意志不遺餘力的追求和探索”。這句話表明了魯迅先生的堅持不懈、鍥而不捨的精神,表達了作者徹底的不妥協地反對封建主義精神。

這本書為我的人生道路填鋪了一塊石頭,使我的心中充滿了一種正義的精神,也讓我更加堅信社會主義的偉大和美好,更加珍惜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堅定為之努力和風險的決心和信心。

“開卷有益”——填滿書卷清香道路,筆直又平坦。

《彷徨》讀有感13

成長有一瞬間給我的感覺就是,並不是學會了避開危險,而是學會了不怕疼痛。

這是最好的年紀。你已經不再是個小孩子,可以勇敢地做自己喜歡的事;又因為年輕,即使做錯事,也會被原諒。所以啊,時間別花在猶豫和畏懼上,考慮清楚了就去做。人生沒那麼多“如果”和“萬一”,要時刻保持渴望,和戰鬥力。

再強大的人也會有軟弱的一天,這世上根本就沒有所謂的硬漢或者鐵娘子,那些都不過是遇到困難比普通人多挺了一會兒的人罷了。累了,就靠一靠,難受,就哭一哭,沒什麼坎兒是過不去的。相信我,見證你戀愛的`,心疼你吃苦的,陪着你長大的,總會有人。願我們都有最好的安排。向大家推薦這本書。

《彷徨》讀有感14

關於魯迅先生,我瞭解得並不深入。認識他的途徑自然是教科書,那時的我對這位被視為神明的作家抱着或多或少的不耐,把他視為惹人盲從的教條式人物。這自然不是唯一個人的看法,魯迅自己也提出過“罵殺”和“捧殺”之説,既有人捧他,自然也有人罵他,但這兩種做法實際上都不大高明。如果我們拋掉他身上色彩濃重的許多“家”的稱號,或許能更清楚認真地讀他。這當然也不是我一個人的看法,但隨着當初那份稚氣退去,對當時的自己莫名的牴觸心理付之一笑後,我確實才真正發現魯迅的魅力。

我讀《彷徨》,最直接的感觸是來自魯迅的語言。我想,每讀一本名家的書,多免不了要為他們的語言折服。這來自於他們駕馭文字的能力,敍述中總無贅言,一字一句簡繁恰到好處。魯迅的文字絕不華麗,卻是像版畫、浮雕,有立體感,能突出他想表現的情景和思緒。他用字很妙,如《祝福》裏,“他所罵的還是康有為”或“還要陪出許多眼淚來”,再如《幸福的家庭》裏描寫作家的動作的一段,“跳下牀來”“抽出一張綠格紙”,還有《孤獨者》裏,説S城的人對發表沒有顧忌的言論的人,“一定要暗暗地來叮他”,“叮”把那人的尖刻惡毒、暗中傷人之態寫得盡致。再來,同樣給我留下印象的,是魯迅善於利用細節刻畫人物,並不着痕跡地突出細節。魯迅的故事裏少有令人緊張的大場面,卻讓讀者很投入,感到人物血肉很鮮活,這便是細節描寫的奇功。《示眾》裏描寫國小生看熱鬧的急迫,“飛奔上來,一手按住了自己頭上的雪白的小布帽,向人羣中直鑽進去”,按帽子這個細節,把人叢的擁擠,國小生的急不可耐完全表現了出來。再如《弟兄》裏關於看診的兩段描寫,中醫白問山是“診過脈,在臉上端詳一回,又翻開衣服看了胸部”,而有名的西醫普悌思是“兩手插在褲側的袋子裏”又“略略按一按脈,又叫沛君擎高了洋燈,照着他在病人的臉上端詳一回,又叫揭去被卧,解開衣服來給他看”,這兩段細節描寫相互對比,展現了西醫的高高在上的神氣,也揭示了當時人們對外來事物的不瞭解和盲目接受的矛盾。

當然,魯迅刻畫人物的方法遠不止這些,我只是寫了些集淺顯的。魯迅對人物的把握,的確就像一位醫生對人體構造的瞭解一樣準確,説他使用顯微鏡和解剖刀在對付這些人物也不為過,因為他把人物的心理活動,包括那些人物本身都未察覺的意識,通過他們的語言和行為呈現了出來,同時帶着一種置身事外的諷刺。在他的這種剖析與呈現中,《彷徨》中的人物便從紙頁中走了出來,帶來了那個時代和社會的面貌。

談到《彷徨》中的人物,其實相互間是有着聯繫的,即使是不同故事裏的人物,也可以放到一起來看。

學程、吹燈人、呂緯甫和魏連殳。這四人相對其周圍的環境都算是較“新”的,然而又有本質的區別。學程進了西學堂,學了新知識,卻並沒有真正接受新思想,在家中還是受到古板父親的支使,沒有任何的覺醒與反抗。他的“新”是浮於表面的,是家庭炫耀的資本罷了。吹燈人身上有着抗爭意識,雖然他失敗了,但從沒放棄,可惜,他對於自己在為何抗爭一直沒有明確的認識,這是他的抗爭減色不少。呂緯甫和魏連殳在早起都有着一定得覺悟和抗爭精神,然而他們的結局都不容樂觀,一個在生活的重壓和對理想的失望中迎合了舊思想,即使他心中有悲哀也有懷戀,但已沒有了充實抱負的心,另一個在悲哀和自鄙裏走向了發達之路,他用投入他所憎恨的一切去表現他對生活的失望,他在無情地嘲諷這世界和他自己,這樣的人身上別具色彩更濃重。“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而爭了的人,不是不得其法,就是動搖或毀滅,最後“兩間餘一卒”,如同散落的軍隊的遊勇,在茫然的叢林裏不知如何進軍,難怪要“彷徨”。

子君和《幸福的家庭》中的主婦。她們都是曾經美好的女子,在年輕時醉人的.愛情中綻放過極美的笑容,然而這笑容終是在日復一日的劈柴、白菜以及炊煙裏模糊,更在生活的艱難中被遺忘。她們不同的是,一個被生活同化,並得以持續這生活;一個在社會對其愛情的不寬容中,連艱難的生活也不得保存。可憐的是她在最後都還對這份虛妄的愛抱有希望,連自己用於排遣寂寞的動物的保留不了,這無疑是對其命運的悲歎。有人説,魯迅先生為探求女性的出路而寫了《傷逝》,那他最終應是絕望了,但我認為,這些女子的悲劇中,她們的丈夫也有責任。

説到她們的丈夫,《幸福的家庭》中的作家,一面在心裏崇尚着真正的創作,一面為賺錢而寫作,而且,從他的文章可以看出他對於當時人的價值觀有潛意識的接受;而涓生,他有過新思想,卻並不是真的獻身革命的戰士,也不是學問精到的學者,但他一直有一種高尚感,在他心裏,子君是低於他的,他一直在評判子君,而不是體貼子君。其實子君的許多想法,放現在也是人之常情,她的悲劇不能只歸結在舊社會女子的落後性上,那時時代和個人際遇相互影響的產物。

高老夫子、萬瑤圃、四銘和老媽子。這幾個人都是教育者,然而,他們中,要麼沒有真才實學,坐井觀天,要麼自以為是興辦女學的新思想者,本質上卻虛偽守舊,再有就是外表光鮮,內心粗鄙,蠻不講理且固步自封,更有甚者,為了自己做看客的需要,調教小孩去做看客。這一個個教育者的形象呼之欲出的同時,也不得不讓人為受教育者憂慮,只怕他們也成為這些教育者的翻版。

魯迅創造這麼多人物,又通過人物的故事揭示他眼中中國人的根性,而他的作品最為人注意也最令人膽寒之處便是在於他所揭示的人的根性,在現在社會依然存在。我們既不可否認這一點,又無法相信自己所處的社會就如魯迅筆下的一樣黑暗,更不敢相信,自己與那些麻木的人物是相同的。如果人的根性未變,而社會確實在進步,那這兩個時代的不同在哪?是因為教育、生活的水平不同嗎?使我們即使幼稚不完美的本性,也在教育和自我提高中得到警醒。那麼,因為社會總有不完美,人的根性也總會有暴露的時候,也會有人一如魯迅筆下的人一般麻木,但還是有許多人,可以約束自己,就像魯迅的時代,也不只有愚弱的國民。這種人的增多,就是社會變好的希望。

所以,我們為了民族的發展,也該以提高自身修養開始,在羽翼豐滿時,進而影響社會。人性的弱點不可避免,但我們是可以用補其不足的。

《彷徨》讀有感15

東野圭吾的這本書直指如今社會的難題–未成年人保護法

未成年人保護法並非為被害人而制定,也不是用來防止犯罪,而是以少年犯罪為前提,為了拯救他們而存在的。從這些法律條文中無法看見被害人的悲傷與不甘,只有無視現狀的虛幻道德觀而已。

現在的所謂“未成年”真的不再是未成年了,他們早已經沒有了孩童應有的的單純,電子商品充斥着孩子們的世界,他們有着不符合這個年齡段的`心理年齡,嬌縱使他們忘乎所以。

文中被害者父親絕望的復仇,社會大眾人云亦云,媒體操縱輿論導向,未成年人兇手的無知與惡劣,無一不揭露着這個現實的扭曲的社會。父親因為復仇的彷徨,警察因為對射殺追捕受害者的父親的彷徨。到底什麼才是正義?我們口口聲聲堅持的正義到底應該如何詮釋。

或許我比較狹隘,但真的,如果一個人沒有能力確保能正確引導他的孩子,保護他的孩子,給他樹立正確的三觀能讓他健康快樂的活着,那將他帶到這個世界上本身就是對他最殘忍的戕害。我是這麼認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w95gp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