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鄉愁》讀後感

《鄉愁》讀後感

閲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鄉愁》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鄉愁》讀後感

當初上學時因為離家近,所以也沒有多大的感觸,直到畢業工作多年之後才終於有了切身的體會.

自從20xx年參加工作以來,和家人的聚少離多已變成了常態,自從當初下定決心投身鐵路事業開始,就意味着與家人的團聚往後會少之又少,工作與家庭的不能兼顧這已變成大多鐵路職工的傷,每年的國慶節及春節這兩個相對來説時間相對長一點的假期便成了與家人團聚的為數不多的日子。子女在成長,父母在老去,每次回家的路上都是心馳神往歸心似箭,歸程卻總是戀戀不捨。

以前,鄉愁是每天的放學鐘聲,我在教室裏,母親在家裏。當我從國小到中學的這段時間裏每天就盼望着,放學的鐘聲一響,每個孩子都急切的往家裏趕,因為在家裏母親已將可口的飯菜做好等着放學後的我們來吃,然後“某某某,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便是我那時的回憶。後來我到了大學,回家的時間很少了,那時候真的感覺自己不再被家裏管着了,變得渾渾噩噩,與家裏的聯繫也變得日漸稀少了起來,整天要麼沉迷於網絡,要麼出去玩,只知道自己享受,完全荒廢了學業,同時對家人的關懷也很少了,直到臨近期末才匆忙去複習功課,出來的成績也可想而知並不怎麼樣。這個時候即可以説我是迷茫的,也可以説我是頹廢的,對自己的未來沒有一點規劃。當然對於團聚這個詞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字面上。

後來,鄉愁是長長的鐵軌,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自從參加工作之後回家的機會變得很少,而且第一次有了距離上的概念,一千多公里的路程以前只是紙面上的數字,現在變成了實實在在的距離,每次回家的路程艱辛自不必説,父親已經50多了卻還在工地上打工,而母親則一個人在家務農,每次給父母的電話基本都是一些噓寒問暖的話語,唯一盼望的就是什麼時候假期的時間能長一點,這樣對於我們離家遠的職工能回家一趟。

現在,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去年,春節回家,記得母親的身體不好,一直在掛水,到年前的前一天才有所好轉,然後就沒怎麼注意。年三十晚上和母親在家裏包的餃子,然後守歲,還和父親半夜到廟裏去祈福。之後就是從七年級到初五的到親戚家拜年,我和父親每次回到家,母親就為我們端出早已準備好的飯菜,然後和我們拉家常。那些天雖然平常,但也很幸福。然後我假期到了,坐的是最早的班車,父親和母親都來送我,但沒想到那卻是母親最後為我送行。之後母親被診斷出肺癌晚期,雖然我們全家都想着盡一切努力挽救母親的生命,但是由於發現的太晚,已經無法控制了,最終於2個多月後撒手人寰。對於母親的突然離世,我很愧疚,以至於每每想起總是潸然淚下,覺得自己以前疏於父母的感受,陪伴他們的時間太少,而且還不夠成熟,總是讓他們擔心。這也成為我現在只要一休假就回家陪父親,而不是像其他同事那樣去旅遊的原因,因為我對於母親的遺憾不能再在父親身上重演。

小時候不識鄉愁,長大後待得識鄉愁,已是舉杯消愁愁更愁。離家的孩子心中的總是少不了牽掛,往往是思念到深處眼淚止不住的流。我曾經問過父親是否願意跟在我身邊到我這邊來生活,他説捨不得咱家的那幾畝地,其實我知道,他是捨不得那生養他的土地,並且那也是他和母親生活了一輩子的地方,是他,是我的根,他想守護我們的歸宿。對於父親的決定我雖然理解,也感到心疼。從我離開家鄉的那一刻起,鄉愁已經在我心中紮下了根,時刻提醒着我——常回家看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ypdlo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