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書筆記 >

資本論大學生的讀書筆記

資本論大學生的讀書筆記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資本論大學生的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資本論大學生的讀書筆記

資本論大學生的讀書筆記1

本學期快要結束了,就讀書一事該總結一下。本學期,主要是看馬列著作,認真看了《資本論》。我覺得馬克思經濟學説的基礎理論就是剩餘價值論。這是一個屬於馬克思的原創理論後果。我以前從網絡上聽人説,馬克思的經濟學來自亞賣·斯密和大衞·李嘉圖,哲學來自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黑格爾,屬於他本人原創的只有剩餘價值論,沒什麼了不起的。我覺得這種説法很不認真,其整個的作用只能是顯現説者的無知和狂妄。 對付一個正在經濟學領域做了幾十年老實認真鑽研的學者,並且迄今為止並沒有人可以令人佩服的證實他的理論過失了,這怎樣能不維持足夠的尊重呢?我覺得在學術的領域裏,一不該賣譏刺嘲笑新手的無知,即使聖人也是從天真無知的孩童一步步走過來的;二不該賣蔑看忽略差別的瞧點,不瞭解尊重別人老實的勞動後果的人,永久只能做井底之蛙和強勢階級的哈巴狗、應聲蟲。馬克思實在繼續了前人的鑽研後果,但是他並沒有像某些人那樣照搬照抄,並且他每應用到前人的後果時,總是非常忠誠的指出這是某某的.後果。

更何況,馬克思的繼續是批判的繼續,正是批判使他的繼續差別於並且高於那些自稱是亞賣·斯密、黑格爾正統衣缽的人。假如沒有馬克思,大概逝世走的大衞·李嘉圖和黑格爾不會從棺材裏爬出來,把利潤的雄式轉化為剩餘價值的雄式、把盡對精神的辯證運動轉化為精神生產的辯證運動吧?一個學者,即使只是“批判”了前代偉人的鑽研後果,使熟識越發接近真理,他也是學術史上的明星;更何況馬克思做的勞動遠不止此。) 這次讀《資本論》也將相關人物也作了瞭解式的閲讀,見附註。現就“關於剩餘價值”特作我的兩點看法:

第一,剩餘價值或者剩餘勞動,並不是資本主義時代獨佔的,而是自文明初期就有的。正是從一個勞動者的勞動不但可以養活他本人,並且也可以養活另外不勞動者的時分起,換句話説,就是有了剩餘產品之後,人類才進進了階級社會,使得一部分人可以從勞動者中分散出來,不勞動也可以生存。

很多人把剩餘價值讀成了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非凡一些無知的青年,為了反駁馬克思,他們就力圖走證實資本主義剝削中沒有或很少有回資同族無償佔有的剩餘勞動,或剩餘價值。他們不曉得,資本主義時代之所以正在如此段的歷史時期內,積累起如此巨大的社會財產,正是由於它的對剩餘價值的剝削比歷史上任何一種生產方式都要嚴重,生產的剩餘價值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要多。

第二,剩餘價值率的計算方式,是剩餘價值(即利潤)除以工人人為(可變資本),不考慮資同族(指:股東及上層建築)購買機器、原料等等的用度(這一筆用度喊做穩定資本),由於穩定資本並不耗費資天職文,正在經過工人的勞動之後,它的價值整個轉移到了工人的產品之中。工人的產品價值由三部分組成:工人的工姿即可變資本,機器、原料等用度即穩定資本,工人為資同族創造的特別價值即剩餘價值。

對付剩餘價值率與利潤率的區別,很多人分不明確。舉個例子,比如某個資同族用10000元購買機器、原料、土地等等,用5000元購買工人。(為方便起見,機器生產過程中所需求的電力等特別用度忽略不計。)這樣,他的預支資本就是15000元,其中10000元是穩定資本,5000元是可變資本。再假定他生產的產品賣了5000元,即獲得了5000元的清利潤。如今,他的利潤率是5000/15000=33.3%,而剩餘價值率是5000/5000=100%。 真正要緊的數據不是利潤率,而是剩餘價值率。只有可變資本才花了資同族的錢,由於5000元人為從資同族手裏轉移到工人手裏了。而穩定資本由始至終都是控制在資同族手裏的,只不過它的外形改變了罷了,最初體現為10000元人民幣,然後體現為價值10000元的機器、原料、土地,最後體現為價值15000元的產品的一部分。

資本論大學生的讀書筆記2

偶然的機會,在一個網站裏發現了《資本論》的電子書,於是便把它保存到了自我的電腦中。我喜歡這種閲讀方式,多讀點書總沒有什麼壞處。兩週之後,我把它大致讀完了,感覺這本書不適合在這樣寒冷的季節裏研讀。其間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能夠讓人不寒而慄。儘管如此,我還是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起碼明白了,原先錢能夠是那麼複雜的東西!以後的幾天,我一向試圖把我從它那裏得到的知識整理出來,好讓自我的頭腦中有個比較直觀、清晰的`印象,便於記憶和思考。我不打算專業研究資本和經濟,所以只要有個印象就足夠了。

從《資本論》裏,我似乎能夠看出一個古怪的植物狀社會體系來。這個體系的頂端是些厚厚的葉子,遮蔽了所有的陽光和清新的空氣,投下無盡的陰影在根部。佔整個體系絕大部分的根盤在深深的泥漿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統利用水分和養料,透過枝杆送至葉片上,而葉片將它們幾乎全部用於再生產,於是植物體便不斷長大。

無需解釋,根代表的就是廣大的勞動人民,他們不停地把各種自然資源轉化成社會財富,透過市場交換或租金——枝或杆,財富最終落到資本家——葉子——的手裏,財富變成了資本,被重新投入再生產過程。為了吸取更多的養料和水分,根僅有往地下越扎越深;葉子要得到充分的陽光和空氣,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隨之長粗,變長。原本小小的醜陋植物逐漸成為一棵棵參天大樹!植物不能沒有根也不能沒有葉,社會不能失去上層的資本階級,更不能失去下層勞動大眾。問題在於,植物是一體的而人不是,由人構成的社會不可能像植物那樣安靜地生長。社會要發展,方向是平等,但照這種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怎樣辦不明白。由科技發展帶動的社會生產力是社會關係發展的基礎推動力,生產力的提高意味着產品的增多,不能作為再生產原料的產品就務必被消耗掉。但勞動人民無力消耗太多的奢侈品,而資產階級為了儘量提高社會的再生產率也不倡導鋪張浪費,植物形的社會其實就是節儉的社會。

可是,科技的發展不會所以止步,生產效率的升級也是必然,若不思考自然資源的枯竭及大規模毀滅性的戰爭或災難,這個社會體系早晚要被自我生產的產品撐死!樹木不可能無限制地長高,並非因為時間不夠;相似結構的社會體系也不能永久存在,不是由於敵人太強!

資本論大學生的讀書筆記3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批判地吸收了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價值論的合理內容,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可高度概括如下:

一是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是不同商品進行交換的比例的基礎,它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係。

二是創造價值的要素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其他任何生產要素都不是價值的源泉,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抽象勞動,即無差別的人類腦力體力的耗費,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但它不是價值的源泉。

三是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活勞動,即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抽象勞動,物化勞動作為過去勞動的凝結物,在新的商品生產過程中只能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造價值,商品價值中不包含任何一個自然物質的原子。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徹底的一元價值論。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任何科學原理都是對特定條件下的特定問題的分析。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產生於130多年前工業化初期的蒸汽機時代,而當時的生產方式、勞動形態、商品形式和財富構成等都與當今有着巨大的差別。因此,分析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不能脱離對那個特定時代特點的分析,概括地講,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的客觀歷史條件主要如下。

第一,勞動形態主要表現為體力勞動。工業化初期,社會生產主要集中在物質生產領域,非物質生產部門的比例相對較小,勞動形態主要表現為工場手工業和機器大工業生產中的體力勞動。因此,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以物質生產領域的體力勞動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雖然馬克思也涉及到對非物質生產領域(服務貿易行業)的分析,但由於當時這些部門在整個社會生產中所佔的比例很小,影響力微乎其微,所以當馬克思在談到服務貿易時説:“資本主義生產在這個領域中的所有這些表現,同整個生產比起來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勞動過程的知識含量不高。工業化初期知識、科學、技術不夠發達,勞動過程的腦力支出、知識含量不高,簡單的'、以體力支出為主的、按時間計算的勞動是主要的勞動形式。因此,馬克思還不可能對科技創新勞動在創造價值中的獨特作用加以系統論述。

第三,指揮、管理勞動還不能作為獨立的勞動形態。工業化初期,隨着產業革命和生產力發展,一邊是資產者財富的積累,另一邊是無產者貧困的加深,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創立之初,面對的就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尖鋭鬥爭,勞動價值論創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會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當時,指揮、管理主要還是資本家的職能,而資本家行使指揮、管理的職能與剝削目的是結合在一起的,而絕大部分勞動者是被指揮、被管理、被剝削的。因此,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揮、管理勞動作為創造價值的獨立勞動形態來研究。

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程的不斷推進,大量新情況、新問題湧現出來,社會勞動出現了許多新特點,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有了新的實踐土壤。但是,按照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服務性勞動、科學研究勞動、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經營管理勞動,由於都不直接創造物質產品,都不創造價值。這一原創含義,與現實經濟活動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遇到了一系列挑戰。

資本論大學生的讀書筆記4

《資本論》,是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為指導,經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同時也使唯物史觀得到了科學的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資本論》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和方法,將社會關係歸結為生產關係,將生產關係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從而證明了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 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作為一種結合生產關係解釋分配關係的學説,不僅僅對剝削問題作了科學分析,也為科學解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各階層人民的實際作用和應得利益奠定了理論基礎。可是,我們應當看到,目前它面臨着來自兩個方面的挑戰,一個是一些人試圖藉助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分配理論,否定剩餘價值論的學術成就;另一個是一些人將剩餘價值理論看成是不需要隨社會經濟條件變化而發展的自然科學理論,從而窒息了剩餘價值理論的發展路徑。所以,針對上述挑戰做出迴應,深化對剩餘價值理論的認識,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對於剩餘價值論的本質解釋,馬克思在分析商品價值構成結構時,以往提出過一個十分著名的公式:C+V+M。C是指生產資料包括設備、原料等的價值,V是以工資形式出現的勞動力的.價值,M是以企業主利潤形式出現的剩餘價值。

馬克思認為,C作為投入資本,只是把所購買的設備、原料等的價值轉移到新的商品中去,並沒有增加新的價值量,僅有工人付出的活勞動的價值V,才是創造出新價值M的唯一因素。馬克思由此説明,企業主的剩餘價值或利潤,是由僱傭工人的勞動創造出來的,而這種創造過程並沒有得到任何工資補償。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剝削現象的描述實際上是實證和抽象兩種方法並用

的,雖然剩餘價值理論未能確立,但並沒有影響《資本論》成為工人的聖經,原因在於:

第一,剝削現象是客觀存在的,是工人切身體會到的。馬克思把工人勞動創造的價值形象地説成,一部分是為了彌補勞動力再生產的“必要勞動”,另一部分是為資本家創造的“剩餘勞動”,十分直觀並且簡單明瞭,很容易使工人理解。第二,馬克思雖然不是憑藉嚴密的邏輯力量證明了剝削現象的存在,但在《資本論》中列舉了很多駭人聽聞的事例,描述了資本家對工人進行殘酷剝削的事實,這種實證方法的巨大力量彌補了他的抽象思維方法的缺陷,甚至使許多虔誠地信奉他的理論的人,對剩餘價值理論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shu/9jg3q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