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書筆記 >

經典常談周易讀書筆記

經典常談周易讀書筆記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千萬不能認為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經典常談周易讀書筆記,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經典常談周易讀書筆記

經典常談周易讀書筆記1

之前在噹噹網湊單買的,短小精悍。全書以經典書籍為綱,但集部太繁,沒能貫徹下去;順序則以國小打頭,繼之經史子集,最後附了兩篇指導大概和葉聖陶的評論。詳細的立意和佈局作者已在序裏説明。

具體內容,在經部中,作者對五經或其傳介紹得較為詳細,四書把它當作宋儒的思想來處理,非常簡略。史部除了史學成熟的經典史記漢書外,還選了個記言的戰國策。子、集,則都是泛泛而談。寫法上,作者主要談的是經典形成的過程,與後面的“敍述源流”類似,經典本身的內容談得不多。另外有時還有後人的整理、研究、評論等,但並沒有貫徹到所有的篇章中。

書中標明的參考著作,前面有幾個上古典籍受古史辨的影響似乎不小,後面就豐富各異了;但其中許多研究到現在都已感到陌生,不再是“繞不開”的書籍。不過我不瞭解學術史(尤其是本書涉及的`“國學”這一新學術,儘管它未採用此詞作標題),無法展開來分析。

至於閲讀體驗,可能是受本書定位所限,太簡單、太短,翻兩頁忽然就沒了,戛然而止,給人一種根本沒寫完的感覺。也不知道當時的嚮導類書籍都是怎樣的標準,或許可以從學術史和教育史兩個方面研究一番。兩篇“指導大概”倒是詳細多了,但主要是談文學、談寫法。尤其是柳宗元的封建論,本涉及到郡縣封建之辨的重大問題,然而作者只是在最後提了一點點,反而費很多筆墨講文體之類的,給人感覺拐到旁門左道上去了。不過這點不是他的問題,主要是我的興趣不在文學上,跟他的着力點八字不合,故而看得昏昏欲睡。全書就當是讀了個近代學術史的材料吧。

經典常談周易讀書筆記2

這個暑假我讀完了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一書,該書主要介紹了我國古代文學的基本知識,囊括了朱自清先生對於例如“四書五經”等一系列諸子百家作品的獨到見解,可謂是“國學入門書”,讓我深有感觸。

朱自清先生的這本書的書目編排順序上依次是:説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書中自序中説“各篇的排列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的.順序,並按照傳統的已經將“國小”書放在最前頭。”所以這樣一個比較循序漸進的次序也讓讀者能更好地來理解該書的宗旨。朱先生也説,要讀懂這些書,特別是經,史,子,集就必須先從理解字義開始,所以他選擇把《説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謂是用心良苦。

通觀整本書,朱自清先生不僅對於每一部着作都做了精闢的解釋,其中更包含了他自己獨到的見解。

經典常談周易讀書筆記3

近來“國學”之風瀰漫,傳統文化的思潮也不斷在社會上湧動,因在圖書館工作,看書、報、刊到是非常的便利,而且館藏不能説是本本優秀,至少垃圾書刊肯定是鳳毛麟角(即使有個把,也是採訪館員偶爾看花了眼不慎溜進來的,系統錯誤也是正常,大家應該都能理解,哈哈),所以看了不少國學、傳統文化方面的書,不過原典倒是沒有看,都是看的註釋本,或是現代學人對國學、傳統文化經典的解析,看後一方面覺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哲思敏鋭、智慧超羣,值得繼續深入學習;另一方面又深感自己底藴不夠,全然沒有閲讀原典的勇氣,後續如何深入也沒有明確的方向。恰巧在編輯“館員推薦閲讀書目”時發現了了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一書,立刻捧來一讀,用一句詩來形容煞是妥當:“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對我這樣一個正處在傳統文化典籍初學階段的人來説,絕對起到了醍醐灌頂的指導作用。

先生在書中主要是對《説文解字》、《周易》、《尚書》等十三篇經典的淵源、流變做了詳細説明,同時文中也自然提及了很多古文化常識。如在第一篇《説文解字》中,除對這一文字學的古典的內容、體例、作用做了説明,還對其淵源從倉頡造字的傳説、到最早的字書《史籀篇》、再到秦始皇官定的字書《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都做了詳細介紹,同時還介紹很多文字學的常識,包括:造字和用字的條例、文字學發展的邏輯順序、書體演變的歷史等內容。短短7頁內容,使讀者對不但瞭解了這一經典的概貌,還掌握了很多文字學的常識,也大大的激發了我閲讀《説文解字》和了解中國書法的興趣。在第二篇《周易》中提到其流變很有意思,文中講:《周易》原只是當時一部切用的筮書,現在變成了儒家經典的第一部,主要是戰國末期,在陰陽家和道家的學説的影響下,儒家給《周易》的卦、爻辭做了種種新的解釋。而這些新解釋並非在忠實的、確切的解釋卦、爻辭,只是藉着卦、爻辭發揮他們的哲學。因此先生在文末做了結案陳詞:“儒家的《周易》是哲學化了的;民眾的《周易》倒是巫術的本來面目。”類似的現象在第四篇《詩經》中也提到,即“詩言志”,因為孔子採用斷章取義的辦法,用詩來討論做學問做人的道理,所以後來的儒生也都遵着孔子的路子,還來更演變出來了以史證詩的.思想,又為詩增加了教化的作用。其後各篇也多遵循這樣的闡述邏輯。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先生書中的十三篇文章總計僅用了114頁的篇幅,但是對於每個經典的介紹卻是詳略有致、內涵豐富,而且語言風趣、平實。難怪錢伯城先生在本書的導讀中提到,該書同時適合三個層次的讀者閲讀,即:初學者、有一定文史知識基礎的讀者和已經學有所成的讀者。而對於我這樣的初學者,此書大大緩解了我對研讀國學經典的畏難情緒,而且對於現今亂麻般的諸多“經典解讀”也具有了一定的辨別能力。先生此書的確是為廣大初學傳統文化經典的讀者揭開了“經典”的面紗,使大家能夠看清經典真正的“樣貌”,為大家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道路上掃除了很多心理上、方法上的障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shu/gq95p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