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的讀後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的讀後感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的讀後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的讀後感1

摘要:孔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開我國古代公開講學授徒之先河。他通過自己豐富的教學實踐,總結了不少好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而且對今天的教育也起着一定的啟發作用。

關鍵詞:組織形式;課堂結構;教學原則

今天偶爾看到《論語?先進》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以下簡稱“侍坐”)一篇,讀後感觸較深,現簡析之。

“侍坐”主要講述了孔子門下四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與孔子的一次談話。實則是孔子所上的一堂“政治思想”教育課。它從以下幾個方面表現了孔子的“導學式”教學觀和方法。

一、“自由式”的課堂組織形式

幾千年來,我們的課堂都是教師講,學生聽。雖然隨着時代的變遷,學習條件不斷的`改善,但教師站在講台前,學生坐在課桌前這一上一下的傳統課堂組織形式並沒有多大的改觀。而“侍坐”這節課,組織上不拘一格,十分自然。文章第一句寫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首先,從“侍坐”一詞,我們可以想象四門弟子圍着孔子盤腿而坐求學的情景。其次,表現在談話的氣氛上。在孔子的啟發誘導下,“子路率爾而對曰。”從“率爾”一詞可以看出子路在孔子面前無拘無束,師生關係極其融洽。

二、“啟、談、講、質”的課堂結構

“侍坐”一文雖然敍述的是四門弟子與孔子的一次談話,但它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孔子教學的基本課堂結構。當子路、冉有、公西華三人出門後,留在室中的曾皙對其他三人之言和孔子笑子路的原因等不理解,便向孔子提出了“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唯求則非邦也與”等一系列問題,孔子則一一予以解答。這可算是質疑階段。

三、體現“三主”的教學原則

所謂“三主”,即以學生自學為主體,教師引導為主線,形成學生的學習能力構建為主標。這也是“導學式”的教學原則和重要標誌。

1。以學生為主體

這次談話,從孔子的提問,四門弟子的談論,到曾皙的質疑,孔子的解答,整個過程,主要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人談論自己的政治觀點、治國之道為主。

2。以教師為主導

孔子作為教師,他的這次談話像根紅線貫穿始終。從開始的啟發誘導,逐個提問,到最後對曾皙問題的解答,孔子是處於主導地位。

3。以學生學習能力構建為主標

孔子是一個沒落的貴族,他所處的時代正是奴隸制貴族社會解體的時期。除此之外,從孔子對曾皙的解答中可以看出孔子不是直截了當地把答案教給學生,而是用“安……也者?”“……何?”“……孰……?”等反問句相告,可見其培養能力的方法之高超。

縱觀以上三點,我們可以看出今天的“學導式”教學理論和方法,正是孔子“學導式”教學觀點和教學方法在現代教學實踐中的繼承、發展和完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的讀後感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作為《論語》全書中篇幅最長的一章,文中出場人物五人,《論語》作為一本語錄體散文,由孔子及其弟子回憶所著,該章人物豐富,其各自的回憶相互補充,所述豐富,不僅僅只是回憶孔子的言論,而且記敍了師生交談過程,繪聲繪色得描述場景,表現人物神情,儼然一篇生動形象完整的記敍文。在這一章篇中我看到的孔子是林語堂筆下“和氣温馴”“具有深厚的情感,鋭敏的感性,高度的美麗”的形象,不同於痛斥弟子不義時嚴格而令人敬畏的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通過對孔子和四位弟子一次閒聊的過程展現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讀後耐人尋味。平淡自然,含意深雋,絲毫沒有斧鑿痕跡,卻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畫一幅先賢論志的圖畫。

章節開篇,在交代事件發生背景後,孔子領先發問:“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先激勵大家暢所欲言,不要由於我比你們年紀大一些,就不敢説話,然後引出談天的話題“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其實在這裏看孔子自身也是一位“不吾知者”,孔子周遊列國“累累若喪家之狗”(《史記·孔子世家》),此時的孔子已經60歲左右了(網絡旁證),在經歷了東奔西走,處處碰壁後引領學生討論這個話題在這一瞬間,一位洞察世事的老師形象在眼前鮮亮了起來。彷彿跨越兩千五百年時間,不經生出站高山兮深谷行,風起雲湧百年遇的感懷。除卻孔子,再看在場的弟子這些弟子跟隨孔子周遊列國,個個有懷才不遇之歎,所以“不吾知也”在這師生五人期間有着極大的碰撞與共鳴感。所以孔子話音剛落,子路就“率爾而對”。在過去高中學習該章時,對四位弟子的性格有過該章定論的介紹:子路輕率急躁,冉有謙虛,公西華委婉曲致,曾皙高雅寧靜。但是孔子曾經説過“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論語·公冶長》)。這裏可以看出孔子對於子由的能力給予了高度評價。孔子聽了子路發言後“哂之”不會是對子路的否定,恰是對子路的性格絕對了解,知道他的老毛病又犯了,所以才會初現的善意一笑。所以不能因“哂之”二字先入為主形成對子路的刻板影響。依我愚見孔子“哂之”原因有二:

一、原文中孔子的解釋“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根據禮的要求,當長者向眾人發問時,晚輩要先環顧四面,看到沒有人發言,自己再回答。《禮記·曲禮》:“侍於君子,不顧望而對,非禮也。”子路“率爾而對”,所以説不謙讓。

二、子路的絕對理想:“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子路描繪了一個內憂外患,情況危機四伏的國家,在這個國家中子路揮斥方遒,指點江山,彷彿是劃破天空的流星,百年不遇的治國奇才,如此露骨自誇未免太不謙虛。再者子路對施政的成效也定下很高的標準:以三年為期,達到“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對此子路顯得過於理想主義,現代治國安邦我們還要講究個“五年計劃”“兩個百年目標”“中長期規劃綱要”呢,而子路提出在三年內不僅要把這個內憂外患的千乘之國變成人人勇敢善戰,而且個個懂得禮義。在孔子看來,讓百姓勇敢善戰還比較容易,但要讓人民懂得禮義,就相當困難。所以孔子笑子路不謙虛。但不能否認的是子路這段話闡述施政目標明確,思路清晰,規律嚴密,這讓我想到楊氏之子中“兒應聲答曰”,同樣是一拋出問題就馬上給予回答,“率爾而對”説明子路平時就對這個問題有過深思熟慮,子路是一個有才智的人。到此,故事進展已經告一小段落,子路如此回答了,那其他弟子呢?此時孔子點名了:“求!爾何如?”冉有的回答就謙遜多了,先是説自己只能治理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國家。然後説三年為期,要達到的目標是可使足民,可以讓老百姓富足,至於禮樂教化,則遜不能,有待賢明君子來施行。孔子沒有表態,繼續點名:“赤!爾何如?”公西華更謙虛,首先説不一定能做到,然後説不敢像前面兩位師兄那樣治理一個國家,“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公西華説願意學着做些東西。宗廟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諸侯會盟及朝見天子的時候,我願意穿着禮服,戴着禮帽,做一個小小的司儀。”

至此兩位孔子都沒有表態,而是繼續點名,“點!爾何如?”這裏從佔了將盡一半的篇幅上就可以看出,曾皙的回答必有可琢磨之處的。首先曾皙並沒有馬上回答,而是“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天啊!原來曾皙在鼓瑟!原來整個過程是有音樂伴奏的!就像魔術師暗藏機關的遮布被掀開一樣,上文製造的很多懸念一下都解開了。首先是佐證這次交談的性質是閒聊。有人認為這是一堂孔子的課堂實錄,有人説一次孔子的主題班會,假如是這樣,曾皙不行能還在鼓瑟。孔子沒有要求曾皙停止彈奏,曾皙也沒有由於老師在場而停下來,説明孔子師徒關係融洽,弟子在老師面前很放鬆。其次,解開了冉有、公西華不主動發言,直到孔子點名才回答的懷疑。直到這時,我們才知道,子路發言之後,按輩分應該曾點發言。所以冉有在等曾皙先説,這正是禮的要求。而孔子見曾皙還在彈奏,不想打斷他,於是讓冉有、公西華先發言,最後才問曾皙的看法。孔子不僅容許曾皙在談天時鼓瑟,而且還不忍心打斷他演奏,假如一開頭就寫曾皙在鼓瑟,整個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1]故意隱匿了曾皙鼓瑟這一重要情節,就使整個故事敍述佈滿懸念。曾皙“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的動作,如同相聲中洪亮的“抖包袱”,具有強烈的震撼力,既為曾皙説出不同於各位同學的志向作了鋪墊,也為孔子“吾與點也”的慨歎作了渲染。其次,曾皙在老師孔子點名後的表現,“鼓瑟希,鏗(kēng)爾,舍瑟而作”,意思是:曾皙彈瑟的聲音漸漸稀疏下來,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來。天啊,多麼行雲流水瀟灑自如的動作,這讓我想到了金庸筆下的大俠揮刀入鞘,如此淡定從容,不經讓少女遐思,多麼温潤如玉的君子形象。(忽視年齡,已經39了,古人這歲數估計當爺爺了)繼續説曾皙這一邊彈奏,一邊傾聽各位的'發言,思考孔子提出的問題,卻胸有成竹。當孔子提問時,他從容説道“異乎三子者之撰”。孔子激勵説:“這有什麼關係呢?不過是各人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於是就有了這段全部高中生都會背的話:“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曾皙為什麼要描繪上巳節與年輕人春遊的活動呢?孔子聽後竟然感慨地説:“吾與點也。”這是為什麼呢?從原文看“如或知爾,則何以哉”顯然易見在當時的談話主題中,他在表達為政理想。孔子曾談到他的志向“老者安之,伴侶信之,少者懷之”,而曾皙所描繪的那幅惠風和暢的遊春圖不正是孔子這種理想境界的生動寫照嗎?所以,曾皙看似未談治國之策,將子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可使足民”的目標以及孔子大力提倡的禮樂文明具化為百姓安居樂業子路等人所描繪的只是一個方面,而曾皙所描繪的卻是一個大同世界。這種更宏偉的志向、更高遠的境界也表現出曾皙舉重若輕,遊刃有餘的氣度。所以,孔子贊同曾皙,既是對曾皙施政能力的讚賞,也是對自己政治理想的憧憬。在接下去故事是如何進展的呢?“三子者出,曾皙後”多麼好學的曾皙,課後再次請教老師,孜孜不倦探尋事物之所以然。從這裏我們也看到了孔子之前對冉有、公西華的發言的未盡表態以及孔子的教學態度和方法。子路開口就説要治理千乘之國,孔子信任他有這個能力,只是不夠謙讓。冉有説只能治理一個小國,孔子明白這只是他謙虛而已,信任他有能力治理好一個國家。公西華説自己只能當一個小司儀,孔子明白能夠主持國君的宗廟祭祀、諸侯國的會盟,實際就是治理一個國家。只是每個弟子性格不同,愛好愛好不一樣,所以表述的側重點也不一樣。作為一名老師,需對學生的回答做出恰當的推斷。在這一點上,孔子也十分高超,孔子認可每一個弟子,並對他們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學生在老師面前暢所欲言,不必揣摩老師的好惡,而老師瞭解學生的才能,也瞭解學生的個性。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充分信任。這莫非不是我們現在孜孜以求的師生關係嗎?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行以為道。”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可見一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的讀後感3

中學的時候讀過一篇課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又勾起了學游泳的慾望。在兩千多年前的某一天,孔子與大夥兒探討理想抱負,子路、冉有、公西華先後娓娓道來,談了自己在治國、富民、禮儀方面的宏圖大略。輪到曾皙發言時,他似乎有些靦腆,因為相對而言,他的理想太平庸了,只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而已。孔子對他“很小很小”的理想居然大加讚賞。

子路、冉有、公西華所談的治國、富民、禮儀等方面的志向,按理是符合儒家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導思想,但由於他們或略顯張狂,或謙遜過度,並未得到孔子的.贊同。反倒是曾皙所説的“詠而歸”卻得到充分肯定,這種生活方式看似樸素簡約平常,其實並不簡單。只有在社會和諧、生活幸福、衣食無憂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做到如此灑脱的,理應看成是當時生活的至高境界。

於是便期盼着有一天也能像曾皙一樣無憂的“詠而歸”,把身心交給大自然,享受一種知足常樂悠然自得感覺。然而很多事情終究是不了了之的,日子總是平平淡淡的過,年復一年,似乎已忘記了當初的美好願望。到了後來的後來,沒想到孩子竟然和我一樣特羨慕會游泳的人,十分渴望在水裏暢遊,有時帶他到外面玩,到了河邊看人家游泳便挪不動腳步,總是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老是問我他什麼時候能學游泳?而我一句“等你長大再説”的話打發了他好幾年,想想覺得心中有愧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的讀後感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作為《論語》全書中篇幅最長的一章,文中出場人物五人,《論語》作為一本語錄體散文,由孔子及其弟子回憶所著,該章人物豐富,其各自的回憶相互補充,所述豐富,不僅僅只是回憶孔子的言論,而且記敍了師生交談過程,繪聲繪色得描述場景,表現人物神情,儼然一篇生動形象完整的記敍文。在這一章篇中我看到的孔子是林語堂筆下“和藹温馴”“具有深厚的情感,鋭敏的感性,高度的優美”的形象,不同於痛斥弟子不義時嚴肅而令人敬畏的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通過對孔子和四位弟子一次閒聊的過程展現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讀後耐人尋味。平淡自然,含意深雋,絲毫沒有斧鑿痕跡,卻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賢論志的圖畫。

章節開篇,在交代事件發生背景後,孔子率先發問:“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先鼓勵大家暢所欲言,不要因為我比你們年紀大一些,就不敢説話,然後引出聊天的話題“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其實在這裏看孔子自身也是一位“不吾知者”,孔子周遊列國“累累若喪家之狗”(《史記·孔子世家》),此時的孔子已經60歲左右了(網絡旁證),在經歷了東奔西走,處處碰壁後引領學生討論這個話題在這一瞬間,一位洞察世事的教師形象在眼前鮮明瞭起來。彷彿跨越兩千五百年時光,不經生出站高山兮深谷行,風起雲湧百年遇的感懷。

除卻孔子,再看在場的弟子這些弟子跟隨孔子周遊列國,個個有懷才不遇之歎,所以“不吾知也”在這師生五人期間有着極大的碰撞與共鳴感。所以孔子話音剛落,子路就“率爾而對”。在過去高中學習該章時,對四位弟子的性格有過該章定論的介紹:子路輕率急躁,冉有謙虛,公西華委婉曲致,曾皙高雅寧靜。但是孔子曾經説過“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論語·公冶長》)。這裏可以看出孔子對於子由的能力給予了高度評價。孔子聽了子路發言後“哂之”不會是對子路的否定,恰是對子路的性格絕對了解,知道他的老毛病又犯了,所以才會初現的善意一笑。所以不能因“哂之”二字先入為主形成對子路的刻板影響。依我愚見孔子“哂之”原因有二:一、原文中孔子的解釋“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按照禮的要求,當長者向眾人發問時,晚輩要先環顧四周,看到沒有人發言,自己再回答。《禮記·曲禮》:“侍於君子,不顧望而對,非禮也。”子路“率爾而對”,所以説不謙讓。

二、子路的絕對理想:“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子路描繪了一個內憂外患,情況危機四伏的國家,在這個國家中子路揮斥方遒,指點江山,彷彿是劃破天空的流星,百年不遇的治國奇才,如此露骨自誇未免太不謙虛。再者子路對施政的成效也定下很高的標準:以三年為期,達到“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對此子路顯得過於理想主義,現代治國安邦我們還要講究個“五年計劃”“兩個百年目標”“中長期規劃綱要”呢,而子路提出在三年內不僅要把這個內憂外患的千乘之國變成人人勇敢善戰,而且個個懂得禮義。在孔子看來,讓百姓勇敢善戰還比較容易,但要讓人民懂得禮義,就相當困難。所以孔子笑子路不謙虛。

但不能否認的是子路這段話闡述施政目標明確,思路清楚,邏輯嚴密,這讓我想到楊氏之子中“兒應聲答曰”,同樣是一拋出問題就立刻給予回答,“率爾而對”説明子路平時就對這個問題有過深思熟慮,子路是一個有智慧的人。

到此,故事發展已經告一小段落,子路如此回答了,那其他弟子呢?此時孔子點名了:“求!爾何如?”冉有的回答就謙遜多了,先是説自己只能治理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國家。然後説三年為期,要達到的目標是可使足民,可以讓老百姓富足,至於禮樂教化,則遜不能,有待賢明君子來施行。孔子沒有表態,繼續點名:“赤!爾何如?”公西華更謙虛,首先説不一定能做到,然後説不敢像前面兩位師兄那樣治理一個國家,“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公西華説願意學着做些東西。宗廟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諸侯會盟及朝見天子的時候,我願意穿着禮服,戴着禮帽,做一個小小的司儀。”

至此兩位孔子都沒有表態,而是繼續點名,“點!爾何如?”這裏從佔了將盡一半的篇幅上就可以看出,曾皙的回答必有可琢磨之處的。首先曾皙並沒有馬上回答,而是“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天啊!原來曾皙在鼓瑟!原來整個過程是有音樂伴奏的!就像魔術師暗藏機關的遮布被掀開一樣,上文製造的很多懸念一下都解開了。首先是佐證這次交談的性質是閒聊。有人認為這是一堂孔子的課堂實錄,有人説一次孔子的主題班會,如果是這樣,曾皙不可能還在鼓瑟。孔子沒有要求曾皙停止彈奏,曾皙也沒有因為老師在場而停下來,説明孔子師徒關係融洽,弟子在老師面前很放鬆。其次,解開了冉有、公西華不主動發言,直到孔子點名才回答的疑惑。直到這時,我們才知道,子路發言之後,按輩分應該曾點發言。所以冉有在等曾皙先説,這正是禮的要求。而孔子見曾皙還在彈奏,不想打斷他,於是讓冉有、公西華先發言,最後才問曾皙的看法。孔子不僅容許曾皙在聊天時鼓瑟,而且還不忍心打斷他演奏,如果一開頭就寫曾皙在鼓瑟,整個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1]作者故意隱匿了曾皙鼓瑟這一重要情節,就使整個故事敍述充滿懸念。曾皙“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的動作,如同相聲中響亮的“抖包袱”,具有強烈的震撼力,既為曾皙説出不同於各位同學的志向作了鋪墊,也為孔子“吾與點也”的慨歎作了渲染。

其次,曾皙在老師孔子點名後的表現,“鼓瑟希,鏗(kēng)爾,舍瑟而作”,意思是:曾皙彈瑟的聲音漸漸稀疏下來,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來。天啊,多麼行雲流水瀟灑自如的動作,這讓我想到了金庸筆下的大俠揮刀入鞘,如此淡定從容,不經讓少女遐思,多麼温潤如玉的君子形象。(忽略年齡,已經39了,古人這歲數估計當爺爺了)繼續説曾皙這一邊彈奏,一邊聆聽各位的發言,思考孔子提出的問題,卻胸有成竹。當孔子提問時,他從容説道“異乎三子者之撰”。孔子鼓勵説:“這有什麼關係呢?不過是各人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於是就有了這段所有高中生都會背的話:“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曾皙為什麼要描繪上巳節與年輕人春遊的活動呢?孔子聽後居然感慨地説:“吾與點也。”這是為什麼呢?從原文看“如或知爾,則何以哉”顯然易見在當時的談話主題中,他在表達為政理想。孔子曾談到他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而曾皙所描繪的那幅惠風和暢的遊春圖不正是孔子這種理想境界的生動寫照嗎?所以,曾皙看似未談治國之策,將子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可使足民”的目標以及孔子大力倡導的禮樂文明具化為百姓安居樂業子路等人所描繪的`只是一個方面,而曾皙所描繪的卻是一個大同世界。這種更雄偉的志向、更高遠的境界也表現出曾皙舉重若輕,遊刃有餘的氣度。所以,孔子贊同曾皙,既是對曾皙施政能力的讚賞,也是對自己政治理想的憧憬。

在接下去故事是如何發展的呢?“三子者出,曾皙後”多麼好學的曾皙,課後再次請教老師,孜孜不倦探尋事物之所以然。從這裏我們也看到了孔子之前對冉有、公西華的發言的未盡表態以及孔子的教學態度和方法。

子路開口就説要治理千乘之國,孔子相信他有這個能力,只是不夠謙讓。冉有説只能治理一個小國,孔子明白這只是他謙虛而已,相信他有能力治理好一個國家。公西華説自己只能當一個小司儀,孔子明白能夠主持國君的宗廟祭祀、諸侯國的會盟,實際就是治理一個國家。只是每個弟子性格不同,興趣愛好不一樣,所以表述的側重點也不一樣。作為一名老師,需對學生的回答做出恰當的判斷。在這一點上,孔子也十分高明,孔子認可每一個弟子,並對他們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學生在老師面前暢所欲言,不必揣摩老師的好惡,而老師瞭解學生的才能,也瞭解學生的個性。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充分信任。這難道不是我們現在孜孜以求的師生關係嗎?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可見一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的讀後感5

中學的時候讀過一篇課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又勾起了學游泳的慾望。在兩千多年前的某一天,孔子與大夥兒探討理想抱負,子路、冉有、公西華先後娓娓道來,談了自己在治國、富民、禮儀方面的宏圖大略。輪到曾皙發言時,他似乎有些害羞,由於相對而言,他的理想太平凡了,只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而已。孔子對他“很小很小”的理想竟然大加讚賞。

子路、冉有、公西華所談的治國、富民、禮儀等方面的志向,按理是符合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導思想,但由於他們或略顯張狂,或謙遜過度,並未得到孔子的贊同。反倒是曾皙所説的“詠而歸”卻得到充分肯定,這種生活方式看似樸素簡約平常,其實並不簡潔。只有在社會和諧、生活幸福、衣食無憂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做到如此瀟灑的,理應看成是當時生活的至高境界。

於是便期盼着有一天也能像曾皙一樣無憂的“詠而歸”,把身心交給大自然,享受一種知足常樂悠然得意感覺。然而很多事情終究是不了了之的,日子總是平平淡淡的過,年復一年,似乎已忘記了當時的美妙願望。到了後來的後來,沒想到孩子竟然和我一樣特豔羨會游泳的人,十分渴望在水裏暢遊,有時帶他到外面玩,到了河邊看人家游泳便挪不動腳步,總是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老是問我他什麼時候能學游泳?而我一句“等你長大再説”的話打發了他好幾年,想想覺得心中有愧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的讀後感6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着。孔子説:“你們不要因為我的年齡比你們長一些就受拘束而不敢説話。(你們)平時常説:?沒有人瞭解我呀!?假如有人瞭解你們,那麼(你們)打算怎麼做呢?”子路急忙回答説:“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加上外國軍隊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聽了,微微一笑。“冉有,你怎麼樣?”(冉有)回答説:“一個縱橫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於修明禮樂,那就只有等待賢人君子了。”“公西華,你怎麼樣?”(公西華)回答説:“我不敢説能做到什麼,只是願意學習。宗廟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諸侯會盟,朝見天子,我願意穿着禮服,戴着禮帽,做一個小小的贊禮人。” “曾晳,你怎麼樣?”(曾晳)彈瑟的聲音漸漸稀疏下來,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來,回答説:“我和他們三人的才能不一樣呀!”孔子説:“那有什麼關係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曾晳)説:“暮春時節(天氣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經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到沂河裏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唱着歌走回家。”孔子長歎一聲説:“我是贊成曾皙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華都出去了,曾晳最後走。曾晳問(孔子):“他們三個人的話怎麼樣?”孔子説:“也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曾晳)説:“你為什麼笑子路呢?”(孔子)説:“治理國家要講理讓,可他的話卻一點不謙讓,所以笑他。難道冉有所講的就不是國家嗎?怎見得縱橫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難道公西華所講的不是國家嗎?宗廟祭祀和諸侯會同之事,不是諸侯的大事又是什麼呢?如果公西華只能給諸侯做一個小相,那誰能來做大事呢?”

一、通假字

1、鼓瑟希,鏗爾:希,通“稀”,稀疏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陰曆三月3、唯求則非邦也與:與,通“歟”,語氣詞

二、古今異義

1、如會同,端章甫古:諸侯相見、諸侯共同朝見天子今:跟有關方面會合起來(辦事)

2、加之以師旅古:泛指侵略的軍隊今:軍隊編制單位之一

三、活用現象

1、端章甫:端,名作動,穿禮服;章甫,名作動,戴禮帽

2、風乎舞雩:風,名作動,吹風

3、三子者出,曾晳後:後,名作動,落後

4、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5、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

6、異乎三子者之撰:撰,動作名,才能,指為政的才能。

(注:鼓瑟希,鏗爾:鼓,在金文中鼓的寫法中本身就有動詞“彈奏”的意思,所以不算活用。)

四、句式

1、以吾一日長乎爾狀語後置2、毋吾以也賓語前置

3、不吾知也賓語前置即:“不知吾也4、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賓語前置

5、攝乎大國之間狀語後置6、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狀語後置

7、異乎三子者之撰狀語後置8、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狀語後置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賓語前置10、為國以禮狀語後置

五、重點實詞

1、居則曰:居,閒居,平時在家2、攝乎大國之間:攝,夾、迫近

3、加之以師旅:加,加到……上4、比及三年:比及,到

5、且知方也:方,道,是非準則6、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

7、異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指為政的才能8、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何傷,何妨

9、詠而歸:詠,唱歌10、吾與點也:與,贊成

11、為國以禮,其言不讓:讓,謙讓

六、重點虛詞

1、以(1)以吾一日長乎爾:介詞,因為(2)毋吾以也:動詞,認為

(3)則何以哉:動詞,做(4)加之以師旅:介詞,用

2、如(1)如或知爾:假如(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禮樂:至於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過是,只不過

4、唯求則非邦也與:唯,句首語氣詞

5、而(1)子路率爾而對曰:連詞,表修飾。(2)舍瑟而作:連詞,表順接。

(3)非諸侯而何:連詞,表並列。

七、一詞多義

1、方(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圓(2)且知方也:道,是非準則

2、爾(1)以吾一日長乎爾:代詞,你們(2)子路率爾而對曰:助詞,形容詞詞尾,表狀態(……的樣子)

3、如(1)如或知爾(假如)(2)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禮樂(至於)4。為(1)由也為之(管理,治理)(2)願為小相焉(做)(3)赤也為之小(替)5以:1、以吾一日長乎爾(因為,介詞)2、毋吾以也(認為,動詞)

3、則何以哉(做、為,動詞)4、加之以師旅(用、那,介詞)

5、以俟君子(而,連詞)

6爾:1、以吾一日長乎爾(你、你們,代詞)2、子路率爾而對曰(…的樣子,詞尾)7言:1、亦各言其志也(説、談,動詞)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話,名詞)

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學生的言志,那些不同,那些相同?孔子是怎樣表示態度的?答:三個人的志向各有側重,子路直爽,敢作敢為,其理想側重於強國(有勇知方);冉有其理想側重於經濟生活,富民(可使足民);公西華側重於禮樂教化,以禮治邦(宗廟會同)但都願意在仕途上創一番事業。對三個學生言志的內容,孔子當場都未置可否。

寫曽皙答話時的動作為什麼比較詳細?曽皙的答話跟子路等三人有什麼不同?答:寫曽皙答話時的動作比較詳細,子路等三人回答問題表述志向時,曽皙正在鼓瑟,表現他志向高潔,淡泊功名,突出他與子路等三人相異之處,為寫曽皙的特殊志向、引起孔子的感歎和讚賞張本。子路等三人雖然講法不同,但都講為政;而曽皙認為在亂世中不能推行正道,因此要潔身自好。曽皙所説的時間、地點、同遊的人物,描寫的是一幅太平盛世的和樂景象圖,人們瀟灑自得,樂趣天然,天下太平,人民生活美好,人與自然和諧。

問:曽皙言志後,“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為什麼孔子表示贊同?

答:曽皙的言志與其他人不一樣,他沒有直接用理性的語言述説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語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樂景象,在這充滿詩意的理想藍圖中,人們瀟灑自得,樂趣天然,家國安寧,人民生活美好,人與自然和諧。這種表述深深打動了孔子,他“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或曽皙言的志,抒發的是春風沂水的情懷,實際上是人生的一種藝術審美境界,是人際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一種美好理想的充分展示和流露。它既符合儒家的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的心態。“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既讚許曽皙言的志,又表達了自己對這理想境界的嚮往。

或曽皙言志後,“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表現孔子具有熱愛自然,陶醉自然的樂天態度。也反映出他對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實現的悵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3gnkm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