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聽竇桂梅的課有感

聽竇桂梅的課有感

聽竇桂梅的課有感1

假期裏我選擇了《聽竇桂梅老師講新課》一書,我認真拜讀了此書,真是受益匪淺,感想頗多。

聽竇桂梅的課有感

縱觀此書,收錄了竇老師的講課實錄共12次及專家點評。教學內容分為單篇經典主題教學、羣文主題教學、整本書主題教學、主題實踐活動四大板塊。在整本書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這本書的自序——《教人語文,莫如以語文教人》。竇老師在自序中寫到,“未來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取決於今天我們培育怎樣的兒童。語文,作為母語學科,決定了語文教師必須有更深的情懷與更大的擔當,必須成為永遠的思想者與終身的學習者。回望自己30年的教師生涯,儘管成就與遺憾並存,但所幸自己年屆天命,仍有研究的熱情與成長的動力。‘我是教語文的,我是教人學語文的,我是以語文教人的。’”的確,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用心去聆聽孩子的心聲,用心去創造孩子發展的廣闊空間,用心去施展教學的智慧,在課堂上用寬嚴相濟的愛去尊重、去理解、去激勵、去引領、去期待、相信每一朵花都會嫣然綻放,相信每一片葉都會綠意盎然。

在這本書所收錄的課堂實錄中,比較特別的是,它是按照主題教學的四種不同實踐樣態進行編排的。其中“羣文主題教學”中的第一篇《遊園不值》讓我印象深刻。

竇老師以“不遇中有遇”為主題,按照“與文字相遇、與文學相遇、與文化相遇”的步驟,教授《遊園不值》一詩,讓人耳目一新。首先,竇老師根據古詩的`特點,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學習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和策略,讓學生入境。如:開課伊始,請學生回憶學過的古詩《題李凝幽居》,説説詩人賈島靜心苦吟?推敲的故事;接着指導學生讀了賈島的另一首詩《尋隱者不遇》;然後出示了幾個含有“不遇”的詩題,引導學生比較發現。這些詩與詩題的出現看似與教學內容《遊園不值》沒有關係,實際上,老師運用創設情境、啟發思考、比較品評的方法悄然把學生帶入了一個品讀推敲的世界,讓學生感受到古詩的魅力,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慾望。

接下來進入情境後,竇老師通過對重點文本的敲打、感悟、反思引導學生與文學相遇,感受文本主題的內涵和語言的魅力。比如:在學生基本理解詩意後,教師緊扣一個“憐”字,啟發學生。從而牽一髮而動全身——憐蒼苔,憐柴扉,憐紅杏。教學有了明確的目標,各句之間建立了有機的聯繫,提高了教學效率,所謂“提領而頓,百毛皆順”就是這個道理吧!

竇老師倡導“主題教學”的理念,認為學習母語,決不能僅僅關注語言形式,而應從內容或“人文”着手帶動對形式的領悟。本課就在學習文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走進廣闊的語文天地,進行主題閲讀的拓展或相關的語文實踐,豐富學生的積累。比如用角色體驗的方式讓孩子們迅速進入角色。比如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讀了《雪夜訪戴不遇》。“人生啊,就是如此,在‘不遇’中有‘遇’,在‘不可能’中?‘可能’,這就是人生!”這就是在教學生做人,教學生正確看待人生啊!

捧讀這本書,我發現內裏竇老師自己寫的東西很少,更多的是她的課堂實錄和專家點評。但最令我震撼的是:從這十二個課堂實錄中,我發現竇老師在課堂上關注每一位學生,始終讓學生站在課堂的中央,注重引導學生自信表達、個性表達,讓課堂氣氛極其活躍,課堂效果十分出彩。這不禁讓我想到自己,在平常的教學中,有的時候為了讓教學效果好,往往對一些問題的設計不夠充分,沒有考慮到學生的不同見解,當學生出現有與教師不同的想法或預設時,往往手足無措,有時會對學生的答案進行不正確的否定,有時會不加判斷。這些都從不同程度上損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否每個學生都在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上是否真正發過言?是否存在着熱鬧的看客?就此忽略了這些最重要的東西。而竇老師在課堂上經常會問學生:“還有嗎?別的呀!不可以聊一聊呀?誰沒有發過言?”這些話語在學生心靈深處炸響,從而走進文本,品讀課文語言,理解文字背後的廣闊空間,與文本進行心與心的對話。

其實,我們學校以“愛己,愛人,愛家,愛校”為核心的四愛校訓與竇老師的教學思想不謀而合。我們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人,我相信只要我們在課堂上都能真正做到不斷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在合作中交流,做到自信表達,我們的課堂又怎會不精彩呢?

最後,還是用竇老師的話結語,“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願與所有同行者共勉。”

聽竇桂梅的課有感2

聽竇老師的課,就像遨遊於一座精神的園。而她就是那個領路人,為你打開一扇通向遼闊天地的門,至於你是要行走於沃野之上,陶醉於沿途香花瀰漫的景色,還是想破浪於碧海,乘風遠航或者搏擊長空,遨遊於天際,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她只教你發現自己的內心,瞭解並遵從於內心。

就像這節課她所告訴我們的:原來,愛可以這樣表達!她讓我們明白,父親愛我們並不是因為他為我們做了什麼,比如我們生病的時候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比如把自己都捨不得吃的美味留下來給我們,比如連自己的臭襪子都懶得洗卻顛顛地為我們洗尿布……他的愛先於這一切而存在。她也讓我們明白,我們愛父親也不是因為他有多麼偉大,或者多麼了不起,不是因為他有多俊朗的外表或者多淵博的知識,不是因為他為養活我們而奔波勞苦,更不是因為他們能夠為我們犧牲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而是因為他是父親。是我們生命中無可替代的那個人。就像竇老師説的,她在這節課中要展示的是一種陽光的東西。它可能就是我們所説的陽剛之美,是一種向上的積極的力量,是柔情與剛性的結合,是隻有爸爸才能帶給我們的安全感,它像高山一樣,讓我們仰望和依靠,而不是板着臉孔,用愛的名義施加於我們的壓力。而這一點,恰巧與作者安東尼·布朗不謀而合。“這本書源自畫家揮之不去的回憶。他有一位近乎完美的爸爸,但就在他17歲那年,爸爸在開車送他去參加了第一場正式的足球比賽之後,突發心臟病,猝死在他的面前。許多年後,當安東尼收拾房間時,翻出一件爸爸曾經穿過的睡衣,彷彿體温猶存,於是積壓心頭的往事奔襲而來……那件睡衣出現在這部作品的每一頁,從封面到封底,連蝴蝶頁也採用了它的花紋。”

作者把對父親的哀思,把生命中巨大的疼痛,把有些人要留着眼淚訴説的不幸,用這樣一種,誇張的喜悦的幸福的陽光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或許才更接近爸爸的願望。堅強快樂地生活着,笑着面對生命中的一切苦難,感謝上蒼我所擁有的,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為了愛我們的人而在生活中不斷地尋找陽光,尋找快樂,感恩的生活着。這,也許才更接近愛的真諦。在竇老師的課中,我看到了陽光,看到了精神與精神的相遇,和它們所迸射出的人性的美好與堅強。我想這兩個不同國度不同職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他們在做着一件共同的事情,那就是讓道:原來,愛可以這樣表達!

標籤: 竇桂梅 有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4rlow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