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至味在人間讀書心得

至味在人間讀書心得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至味在人間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至味在人間讀書心得

至味在人間讀書心得1

最近讀了陳老師的《至味在人間》,有些感觸,於是重新提筆開始寫寫字。

從大一開始,只是每年的寒暑假或者國慶假期回家鄉。現在大學畢業在廣州工作,回家和父母待一塊的時間更是屈指可數,所以每當陳老師提起家鄉的美食、童年的味道以及和兒子街頭巷尾“尋寶”覓食,心中難免有些“鄉愁”。而這些“鄉愁”,物化出來就是我媽做的那熱乎乎的豆腐圓子,淋上家鄉小廠自產的麻油,那叫一個香~

除去豆腐圓子,還有一道夏天的菜,也是我的最愛。記憶中每逢暑假,我媽必會尋街串巷找出我最愛的嫩南瓜,青色還未成熟的小小個圓溜溜,切成不大不小的丁,和青椒一起在鐵鍋裏面熱烈的翻炒。這菜一上桌,我可以吃兩碗米飯。這對永遠都吃一碗米飯的我,是至高的榮譽了。

陳老師説,他想不起來他父母喜歡吃啥,但是父母永遠知道我們最喜歡的菜。這個點有些戳。仔細回想,我媽最喜歡吃魚嗎?我爸最喜歡吃牛肉嗎?具體是什麼還有怎樣的做法,只有向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考究了。

書中反覆提到一點:人的味覺偏好在小時候就會形成,且根深蒂固。正如陳老師是安徽人,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但心心念唸的就是那一口青蘿蔔、Sa湯和家鄉的豆乾。對於我自己,活了20幾年,也吃過一些美食,但隔斷時間心裏特別想念的,除了火鍋,必然是家鄉菜。如今廣州湘菜館和川菜館遍地開花,但想吃到湖北菜,還真心不容易。有天嘴巴饞,忍不住給我媽打電話,説想念家裏的藕湯了,我媽突然豁然開朗,説把藕湯冰凍用冰袋包裝好,然後順豐寄給我......

身邊的好幾個朋友都是湖南人,跟他們吃飯,約粵菜、日料或者吃海鮮,那是絕對不夠爽的,真正讓他們吃爽,那必須是辣的,“口味重”的。想想也對,從小几乎每道菜都會放青辣椒紅辣椒或者小米椒,來到廣東,粵菜温温柔柔的精緻怎麼可能打動他們火辣的胃呢?

再來聊聊人。陳老師長相討喜,説話風趣,而且跟着他永遠可以不去想吃什麼、怎麼點單,簡直是最佳飯友。和魯迅一樣,陳老師也説了“吃人”這個概念。“一頓飯,最關鍵的不是吃什麼,去哪吃,而是和誰吃。”細想一下,可謂是吃飯的精髓。陳老師有一羣飯友,他們的飯局叫“老男人”飯局,我在想要不要組一個“少女心不死,八卦永流傳”飯局。哈,好像名字有點長,拋出一杯芋圓奶茶的誘惑誠摯向大家徵集。

在腦海裏搜尋了一下比較深刻的飯局。想到國小的.時候奶奶做了油燜大蝦、毛豆、皮蛋拌豆腐和清炒藕帶,傍晚爺爺端一個小桌子放在門外,全部的菜端過來擠在這張小桌子上,一家人圍着一起,邊吃邊乘涼,這是童年夏天的味道。

還有“離別飯”,在大學這叫“散夥飯”。班級、部門、社團,我仔細回想,確實想不起那些夜晚我們到底吃了些啥,只記得明明沒醉,但情緒要麼極度興奮要麼極度悲憤,一個成員開始哭,那這頓飯的眼淚必然少不了,包裏的紙巾永遠不夠,飯局開始上演“是不是再也見不到了”的劇情,這是鹹味的青春味道。

前段時間看了一個叫“未知之旅”的美食紀錄片,有講到越南的美食,剛好,9月休年假和好友去了越南,吃到了片中總統套餐同款,也吃了很多很多頓越南粉和春捲,記憶最深刻的一頓飯,是我們在民宿附近溜達,發現有幾家燒烤店,生意不錯,全是本地人。果然,沒有英文菜單,老闆和服務員也不太懂英文。沒事,硬着頭皮點,有圖片的就點圖片,沒圖片直接盲點。點完菜,帶着一顆期待的心情等着我們的美食上桌。

越南的餐廳很有意思,跟我們吃飯對着坐不同,大家都喜歡面向馬路坐,坐在同一邊,面向馬路。我們入鄉隨俗,看着來來往往的摩托車,聊着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題,兩個字——愜意。隨着菜品上桌,我們開始釋放自己的嘴巴,沒想到每一個都挺好吃。有些東西,從開始點菜到吃到肚子裏我都不知道是什麼,哈哈,也是很沒有求知慾了。吃到半飽,一對路過的越南父女向我們熱情的打招呼微笑,這一幕景象已與這頓飯粘合,成為我記憶中越南之旅的獨特味道。

至味在人間讀書心得2

引用"文案高手"王家衞的一句話作為標題算是對舌尖上的中國的總導演的致敬。

這個陳曉卿是那個陳曉卿,又不是那個陳曉卿。

簽字售書的時候,對陳老師説了句“謝謝你”,他可能只是禮貌地回覆我“謝謝你”,他謝我來捧場、來支持,我卻謝謝他拍了舌尖這樣國民的紀錄片和分享了一個真實的陳曉卿。

現場人不多,可能在廣州這個食都,人人都是美食家,不需要一個外來者講述食物的解讀密碼,當然羣眾大多是吃書羣眾。

陳老師的講座名稱叫《人人都是美食家》,其實,這句話處了廣東省貌似就不是那麼回事了,這算是對其他省份的侮辱吧,不過現在的事實的確是出了廣東省,其他省對吃絕對沒有上升到美食家的層面上。

一、關於吃這件大事兒

誠然,最好吃的菜非媽媽的味道不可,《陪安東尼度過漫長歲月》裏安東尼成了美食家也和大連的美食逃不掉關係。但這種味道只有在離開家鄉後的感覺才會湧上心頭,在家時總會覺得吃膩了,天下之大定會有很多很多美味佳餚,後來的日子總在懷念過去的一碗粥,一頓飯,和家人吃飯的時光。其實,我們都是飲食男女,逃不掉和肚子的戰爭。

吃這件事兒的三個終極命題“吃什麼、在哪兒吃、和誰吃”顯得尤為重要。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味蕾地圖,即使走到天涯海角,還是吃自己最喜歡的那幾樣。

尋找到一家合自己口味的餐館就像中了彩票一樣。

粵語中有一句話叫“有情飲水飽”也只是限於初戀時分,淪為柴米油鹽的家庭生活後還不是到處覓食。

二、一人食

自從世界上多了一個物種—單身狗,美食江湖就出現了“一人食”的'吃法,很多美食類的APP更打出“孤獨的人也要吃飽飯”,暢銷書作家劉同在《你的孤獨,雖敗猶榮》整本書裏傳遞給單身狗們一種温暖:

也許你現在仍是/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睡覺/一個人乘地鐵

然而你卻能/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睡覺/一個人乘地鐵

很多人離開另外一個人/就沒有自己/而你卻一個人/度過了所有

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經常對爸爸説。在家裏吃飯不能糊弄,媽媽沒空做,也要吃點好的。畢業在廣工作後,自己住,除了上班和同事在一起吃,週末的時候經常自己煮飯,算不上美味,就是帶有家鄉的味道,土豆燉茄子、土豆燉豆角、酸菜燉土豆,對,我只會亂燉,我們東北人把燉這種做法發揚到了極致。

好好吃飯,對所有單身抑或一個人的人説。

至味在人間讀書心得3

朋友前幾天帶了一本《至味在人間》給我,説我會喜歡。

看前幾篇的時候,確定自己之前看過,卻不記得是什麼時候,在哪裏看到的。這種感覺像是遇到一個知根知底的熟人,再翻下去,就像敍舊。

作者是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導演。一個才華橫溢又一本正經的吃貨。他對美食的描述妥帖細膩,你不得不感慨,有些人就是天生味覺敏鋭又會吃。而他又佔了另外兩條,會寫,會拍。這本書裏,不僅僅是寫美食,還有着濃濃的人間煙火氣和人情味。

他也是安徽人,我在書裏也看到不少熟悉的內容。

首先是醬。“在罈子裏裝着帶汁水的,我們叫醬豆。剛出鍋的幔頭,掰開,中間抹上勺醬豆,熱騰騰的奇香。”讀到這裏,腦海裏浮現的正是小時候往饅頭上抹醬豆的場景。已經很多年沒吃過,市面上的海天黃豆醬,微甜,温和,像個懂事的小孩,懂得滿足大眾的口味。而小時候所吃的醬豆,每家都有每家的味道。鹹得潑辣,辣得辛香。

那時候看到大人曬醬豆真是滿滿的好奇。豆子上長了那麼多黴還能吃嗎?真是碰都不願意碰。但等到把它們放進罈子裏,放上各種材料,再放西瓜代替水,蒙上白布曬上那麼多天後,盛出一些入鍋翻炒,那種綿密醇厚的香味,輕易就能把人虜獲。

接着是面。陳曉卿非常愛吃麪,北方人一般都習慣吃麪。他家鄉是安徽靈璧,算是不南不北的地方。我也遇到過和他一樣的趣事,到了北方被稱為南方人,到了南方,又被稱為北方人。他在書裏引用了一個人寫的小詩,據説麻醉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安徽人。

有人説她是南方 有人説她是北方 南方和北方手牽手 坐在了淮河的岸上 我確實被麻醉了。

看他對面的痴愛,也勾起我對面的情感。外婆那有種面叫板面,我對板面總結出的經驗是,出了那個地方就吃不到正宗的板面了,充其量湯的味道還有些相似。板面就像個粗糙的北方漢子,多油,多鹽,可以搭配滷鳳爪,滷雞頭,滷豆皮,茶葉蛋,滋味厚,嚼勁足。配上個搪瓷大碗,吃起來真是地道,吃完常常嘴脣腫脹,像是粘了一層油。

想起高中學校西門有家板麪館。非常小的店面,高個子得低頭鑽進去。裏面擺着一排排小桌子,小馬紮。一放學,人就滿滿當當。記得當時他家面兩塊五一碗,雞頭鳳爪雞蛋都是五毛。現在那塊地方大概已經拆遷了,這種蒼蠅小館,要麼擴大店面,要麼就會消失。再回去,要去學校附近找家地道的板麪館,加兩個鳳爪。

陳曉卿明是寫尋味品味,卻常在文末神來一筆,有關某個時事,某個熟人,使人莞爾。

在寫《白塔寺涮肉羣落》時,他朋友暢想了白塔寺照這樣發展下去,幾百年以後就是飲食文化的'一處代表地。陳曉卿就在文末調侃道,哪裏用得了幾百年,搞不好二十年後,北京市政部門就會決定重建涮肉一條街。先不分青紅皂白拆了,然後覺得不合適,再拿着照片復原——反正咱們制度好,有的是錢。

在寫到去吃一家味道好但服務態度不好的湖南菜館時,他説,有這麼可口的美食,態度粗暴點就粗暴點嘛。他把這個道理説給讀庫的老六聽,老六展開了終極思考:按此理論,難不成最好吃的飯館......得是城管開的吧?

他寫吃火鍋寫得很有趣味。不只是在味覺上,還引申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吃在他那裏,已經不僅僅是吃,更關情。

“你要是喜歡誰,不妨提前兩小時找一家有底料的火鍋店,早早開火,想象着郫縣豆瓣和葱結薑片蒜瓣以及草果丁香花椒辣椒不斷充分交融磨合,小火慢慢熬着,等那個人來吃.....當然,那個人必須是一個喜歡吃的實在人,吃飯時你們的目的,這樣你們才能在享用美食的同時享受相濡以沫的人生。”

這段文字,足以讓人想象出一幅場景。他坐在咕嘟嘟嘟小火鍋前,看着翻滾的湯底,心裏盤算着底料的味道怎樣交織融合,又暗暗盼着那人來,在火鍋前“相濡以沫”。

他不喜歡那些因利益而生的飯局。

“我打心眼裏佩服那些官場、商場、名利場的場面人,儘管面和心不和,為了利益也要歡天喜地地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這時,聚餐已經不是攝食的一種程序,更是某種社交性的禮儀。”

他鐘愛藏在邊邊角角的小館子,散落各地的小館子。書裏描寫的美食真是誘人。描述的親情,友情,文筆詼諧,饒有趣味,也值得去體會。

“桌子支在院子裏,旁邊路燈杆上貼滿了租房小廣告,創文的橫幅打着卷兒,知趣地纏在國槐的枝頭,晾曬衣服的居民不時從身邊穿過.......我喜歡在這樣的環境裏吃東西,微風過處,偶爾飄落幾片秋天的葉子,空氣裏瀰漫着酸筍的味道,這是迷人的人間煙火氣息。”

喜歡這樣的《至味在人間》,看的時候,會一個人忍不住笑起來。

標籤: 至味 人間 讀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m06j3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