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聽講座有感(精選15篇)

聽講座有感(精選15篇)

聽講座有感1

5月18日下午,王賢德副校長為大家做了《新大學聯考背景下的學校行為方略》的講座,使我對新大學聯考的制度和模式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聽講座有感(精選15篇)

海南省將從xxxx年起實施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從大學聯考科目調整角度上講,不分文理,採用3+3模式,語數外為必考科目,再從其他7科中自主選擇三科參加學業等級水平考試,其餘4科參加合格性考試,且外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大學聯考科目的調整充分尊重學生學科學習的意向和自主選擇權,有利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個性的發展。

從大學聯考總成績上講,除了語數外的分數外,還將學生任選的三個科目學業水平考試成績以等級方式計入大學聯考總分,而合格性考試的分數不計入大學聯考總分,並且減少和規範大學聯考加分,取消體育、藝術等特長生的加分。

從對學生評價角度上講,新的招生制度將考生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校錄取參考之列,綜合素質評價主要反映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情況,是學生畢業和升學的重要考證,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學校、家長必須更新觀念、堅持素質教育為止,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以便他們在獲取知識過程中培養能力和提高綜合素質。

新大學聯考改革方案,不僅要求教師要逐步調整教學行為和教學活動,以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更是要求學生在接受教育過程中必須從被動走向主動。而作為學校的`管理者,要明確和培育學校的優勢學科,準確把握選考和非選考科目的學考策略,切實落實“選課走班、分層教學制度”,構建適應選課走班的教學管理管理制度等等。

在教學中,堅持育人為本,堅持科學高效,促進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重視教與學過程的評價,有利於大學聯考改革的貫徹落實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從而促進有效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聽講座有感2

我曾經看過一本叫《小鳥的項鍊》的書,書中講述了許多牽牛花和一隻小鳥是好朋友,它們成天幸福快樂地生活着。可是有一天牽牛花們將被城裏的人們拔掉,牽牛花們把它們的種子竄成一串項鍊,交給小鳥,讓它去播種。小鳥飛呀飛呀,努力地尋找着安全的地方來種牽花。它飛到一片碧綠的草坪,它剛想播種,小草們傷心地對它説:“你還是去別處播種吧,不久的將來,這片草坪將被改造成一個大型的停車場。”小鳥聽了只好失望地離開了。小鳥又飛到一片茂密的森林,那裏地土壤很肥沃,小鳥剛想播種,大樹們憂傷地對它説:“你還是去別處播種吧,你沒聽到那隆隆的鋸子聲嗎?不久的將來,連我們這些粗壯的大樹都要被伐木工人砍掉,經過加工做成又細又長的筷子,更別説你剛種出來的小苗苗了。”小鳥聽了難過極了,只好不停地繼續尋找……我看了覺得這些植物真可憐。

前不久,我幸運地得到了一次機會,去聽了一個關於綠化的講座,做講座的老爺爺給我們講了許多新鮮事兒。他説成都有一個著名的'公園,裏面有一個湖,那湖裏有許多魚,引來了很多遊客。但另人驚歎的是,這湖裏的水原來是骯髒的污水,後來是河岸兩邊的植物一層一層地淨化了污水,當這些淨化後的水流到湖裏後就變成了能夠養魚的清水。聽説上海張家浜裏的水也是被植物淨化的呢!浦東的空氣比較清新,是因為浦東幾乎每條道路兩旁都有一排樹木,和許多大片的綠地,樹木能淨化空氣。

樹木的本領真大,既能使空氣變得清新,又能淨化污水,看來做講座的老爺爺説的沒錯,愛護綠化就是珍愛生命。讓我們一起為牽牛花、為小草、為大樹、為小鳥……共建一個和諧美好的綠色家園吧,它們一定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聽講座有感3

這是一個明媚的下午。我們都匆匆地來到階梯教室聽一個講座,在這一次的講座中我收穫了很多,很多!

成長中需要成功,但成功是在成長中才能做到的,而成長是比成功更重要的。成功只是某一次的結果,不能夠代表什麼。而成長是靠每一節課、每一天的積累,成長是一個過程。我們享受的'是過程而不是最後的結果。

在我們的成長路上有四個“更重要”。那就是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我們要有目標,為目標努力奮鬥。習慣比分數更重要,我們要和壞習慣告別,培養多一點好習慣。人説好習慣益終生。有了好習慣我們還需要真真正正地去行動。改進比止步更重要,我們應該想一想自己現在的學習方法是否正確,有哪一些地方需要改進。我們還要多反思,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不是對的。自律比他律更重要,我們應該管住自己,不能別人説,你才去做。在這基礎上還要多自勵,多鼓勵自己,要相信自己。

在成長的路上還有四個“把握”。我們要把握現在,別錯失明天的機會。我們要珍惜每一節課的時間。把握住年齡特點。別讓年齡錯位了。要認識到自己現在該做些什麼,不該做什麼。把握自主,別盲從。我們要有主見,不能人云亦云要有正確的人生觀。

我們在成長的路上,還有四個“尊重”。我們要尊重自己、尊重老師、尊重父母、尊重同學。不管對誰不尊重,那都是對自己不尊重的表現。尊重別人就等於尊重自己,對每個人的尊重都是必要的,這是人生的必修課。

成長中既有悲傷也有快樂,但經歷了失敗與挫折後,我們要學會堅韌;在遭遇到誤解和委屈後,要學會寬容;在經歷了失落和失敗後,要懂得珍惜,懂得自立。這就是在我們成長路上獲得的成功。

國小的畢業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在成長的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條道路中有很多的挫折,我們都要勇敢地走下去,前方才會有無限的光明和美好。

聽講座有感4

很偶然的機會聽了大連市一所知名國小校長的講座,題目是《微温暖教育》。這篇講座的觀點算不上標新立異,但是卻給我留下了很深的感觸。下面淺談一下自己對温暖的一點認識:

一、做一個温暖的教育工作者。和那位校長一樣從事教育,接觸最多的就是學生,每天所處最長的關係是師生關係,所以對於她講到的感觸和觀點還是很認同的。在她的講座中提到一個教育家的一句話”教育其實很簡單,愛和榜樣而已。”非常簡潔的一句話,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過多的修飾,但卻值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深思。我本人從事教育工作不過五年的時間,認識最深的就是如何讓學生接受認可你這位老師,也唯有得到學生的認可才有後面教學成績的提高,才有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如何與學生們打成一片,有融洽、真和諧的關係每位教師應該都有自己的方法。我個人覺得尊重學生是前提。

每個人都需要被尊重,沒有人喜歡被冒犯。無論長幼,孩子也是一樣,而對於一個小孩子他或許不會懂得多麼深刻的禮儀,一個簡單的微笑,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句温柔的話語,一次認真的傾聽都能讓他感覺到是在被尊重,被重視,被關注,這些足以讓學生感覺到來自老師的温暖。曾經有一個關於你心中“最美、最受歡迎的老師是什麼樣的?”中國小生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是那些“愛笑、幽默、肯聽自己説話的老師。”所以我覺得作為老師不一定要有多麼高,多麼名牌大學的畢業證,不一定要多麼能高談闊論,知識淵博,只要能認真的聽聽孩子講話,給予肯定的眼神,美麗的微笑,真正的尊重孩子,這樣就能成為一個孩子離不開的温暖的好老師。有了這些還用擔心孩子成績不進步嗎?當然不用!

同樣的對於身邊每天朝夕相處的同事,多些理解,多些溝通,多些幫助,有問題大家一起解決,因為我們有着共同的目標,有着相同的理念,在一起就是一個團隊,像一家人一樣,何談不温暖呢?

二、做一個温暖的家人。作為一個母親,實在覺得太不稱職,很多時候忙於工作,忙於其他的事情,會把糟糕的心情帶給兒子。每每想到對他發脾氣時孩子那無辜傷心的眼神,都覺得心痛不已後悔莫及。聽完這個講座之後,才明白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陪伴,我做的遠遠不夠。任何關係都需要灌溉,常被忽略的至親家人是一樣的。當生命即將終結時,人們需要的不是被東西包圍而是被人包圍——我們所愛的人,與我們有關係的人。所以,抽出一些應酬、和朋友吃飯聊天的時間來多陪陪家人,時間是最珍貴的禮物,因為我們只有一生的時間。做一個温暖的家人,温暖愛自己的至親,就在現在............

三、做一個有温度的`人。最近在讀《標杆人生》一書,書中指出“生命裏最重要的不是成就或財富,而是關係。”“生命不在乎長短,而是在於有何貢獻;不是你活多久,而是你怎樣活。”本書是一位基督教牧師所著,給我很多的震撼,也讓我思考許多。這本書回答了許多人的一個疑問“我究竟為何而存在?”這是關乎生命意義的思考,引人去深度挖掘存在的意義及價值。和基督教的主旨一樣——愛,作者提出“生命沒有愛就毫無價值,愛是人生最好的應用,去愛的最好時刻就是現在”。誠信讓這個社會缺失温度,人性很多的時候是冷漠的,在這世間有太多需要温暖的地方。做一個温暖的人,首先要做一個誠信的人,作為一個再平凡不過的社會人,多些關心;於無助的人給些幫助;真誠的對待每個人;認真的做每件事,甚至每天把自己收拾很好,讓周圍的人因你的存在而感到絲絲愉悦與美好,這也是存在的價值。讓愛和關心成為一種習慣。

許多人就像陀螺毫無目的不停地高速轉動,或許取得了事業的發展,學業的進步,職位的提升,但人性的缺失絲毫沒有改變。我們的生活需要温度,不單是家人、工作關係中的羣體需要付出愛,還有身邊那些弱者正亟需來自我們的温暖。請停下來關注一下週圍那些需要關心,需要幫助的人,做一個有温度的人。心靈可以温暖大腦,讓我們不單單取得成就與財富,更讓我們用愛去成就一切的關係,實現生命的價值。

做一個温暖的人。

聽講座有感5

昨天,農大附小一位省級名師來學校做課。他是一名英語老師,課後他做了半個小時的報告。在這個半小時裏,全校老師都被這位老師的上課激情感染了,老師們被他逗的笑得前仰後合的。這位英語老師一張口説話就神采飛揚的,一雙手隨着講課的內容不停地左右擺動,眼神和表情一直處於亢奮的狀態。看着他豐富的肢體語言和眉飛色舞的語言神態。我們都不由自主的完全沉浸在教和學濃郁的氛圍中。

這位老師上課的最大特點是真實的展現自己,以高興熱情的姿態來征服學生。以豐富的'肢體語言來感染學生,教師自己先沉醉在知識領域裏,而後再和學生高興地互動。如果哪位學生學習中情緒不高漲,這位老師先想方設法抓住教育契機讓學生高興起來,怎樣恰當利用教育契機採取適合每個學生的教育呢?道理只有兩條:一是豐富的知識,蘇格拉底説:“在所有的事業,凡是受到尊敬和讚美的人,都是那些知識最廣博的人。”二是要做一個受歡迎的人。受歡迎的老師,要以熱情、真誠、善良、寬容的品性真誠的去感染學生。

教師的課堂情緒對學生具有很強的感染性,教師的工作本身帶有娛樂性,而且有較強的示範表演性。因此教師要保持良好的心態,以積極良好的心態面對學生,不管昨天發生了什麼,不管昨天的自己有多難堪,有多無奈,有多苦澀,都過去了不會再來,也無從更改。我們就從昨天把所有的苦、所有的累、所有的痛遠遠的帶走吧。而今天、明天我們要收拾心情,重新上路。以快樂的教態去影響學生快樂的學習。

聽講座有感6

近期園長將自己在XX幼教峯會中學習的內容和光盤同我們分享,讓我倍受啟迪、收穫連連。印象最為深刻的講座之一就是華愛華教授“遊戲與教學”講座,帶着對遊戲活動的疑惑,我從遊戲這個永久的話題中,感悟了華愛華教授對遊戲的不同解讀……

一、感悟“教師要做孩子游戲的玩伴”

平日中,我們的教育活動看似很嚴密,從網絡圖到活動安排、區域活動和家長工作,可以説都在預設的計劃之中,我們的遊戲也是圍繞教育目標設置的,孩子們在老師的調控下完成指定的任務,在區域活動中孩子們操作着老師準備好的一切,缺少了應有的快樂和自由。而華教授就教師怎樣將“遊戲與教學兩者融合、互為生成”這個問題,針對現在的幼兒園遊戲狀況及老師提出了其積極的主張。

首先教師要認同幼兒的興趣需要,即遊戲不能由老師安排,而應該來源於孩子們的興趣,教師關注孩子的興趣去向,根據孩子的興趣需要創設遊戲,從孩子的遊戲中捕捉教育契機。華教授舉例《運水》活動,就是老師根據孩子們在遊戲中利用布運水成功的事件,讓老師發現教育契機-所有的布都能運水嗎?從而設計開展了一節精彩《運水》活動。這讓我想起自己平日的工作,孩子們也運水玩過,有過很多類似的趣事發生,但是就沒有抓住教育契機,忽略了孩子,沒有真正的關注、觀察孩子,華教授的講述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放手的同時,要把眼睛和心留在孩子身上。同時華教授對教師在介入幼兒的遊戲時,應在觀察的基礎上確定介入的時機和方法,結合《搭杯子》的活動給我們詳細的講述了老師正確的介入對孩子認知發展的重要性。回顧我們的教學活動,則像專家所説的“我們的孩子就像一個個童工或打工者,在操作着老師準備好的一切”,也許平時幼兒是通過遊戲來學的,教師是通過遊戲來教的,但同時需要我們給幼兒遊戲中的自由,讓主題學習遊戲化!遊戲應該成為教師解讀孩子的窗口,在遊戲中,我們要關注每個孩子、關注每個孩子的行為和需要,讓遊戲滿足幼兒的心理、情感和能力發展的需求……

二、精彩的案例,全新的遊戲詮釋。

華教授不僅幫大家把“遊戲與教學”相關的許多概念梳理清晰,同時還通過大量的源自幼兒中的精彩實例,讓我感受到了她理性的分析能力、執著的反思精神,生動地展現了自己在實踐中是怎樣把遊戲和教學整合起來的。精彩的`片斷、機智的表述展現真正將“遊戲”歸屬兒童的嶄新的人本理念,也讓我深深地為她善於觀察、理解和支持孩子的行為折服,更為她的孩子們在遊戲中所表現出的大膽、聰明和自信而感動,是我努力學習的目標。

三、有感於“讓幼兒在遊戲中學習,遊戲中成長”

觀看講座視頻,華教授提出了這樣一段話“教師必須具備三種能力:一是準確解讀幼兒遊戲行為所藴含的發展水平;二是判斷課程目標與幼兒當前發展的可能性;三是支持幼兒行為意願前提下的引導機智。如果教師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教學與遊戲結合導致的結果是教師控制遊戲,即教師為集體教學進行情景化設計,成為幼兒在老師的直接控制下進行的集體學習,教師為活動區設計大量作業性操作材料,成為教師用道具來控制幼兒行為的個別化學習,幼兒園出現了許多虛假的遊戲,幼兒失去了遊戲的自主性,教師也為此苦不言堪。”讓我回味無窮,反思無數、更讓同樣作為幼兒教師的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行為。今天的孩子需要什麼?我在其中能教什麼?今天的孩子應該學習什麼?我在其中該怎麼教?”

講座中華教授提到了《指南》裏“遊戲與教學的關係”,促使我再次翻看《指南》,細細品讀,我認識到《指南》的實施賦予我們教師“以幼兒發展為本”教育理念,要求我們真正轉變角色去關注、理解發展中的幼兒,瞭解孩子的現有水平,把握遊戲的價值目標取向,萌發其遊戲介入的願望,為孩子創設有意境的、豐富的遊戲環境。通過睿智的預設與思考,適時地因人而異的介入支持和指導來引導孩子不斷地積累經驗,產生遊戲的靈感,在快樂的遊戲中獲得經驗、獲得成長。總之,學習與遊戲的整合是在遊戲和學習相關因素的互相促進、互相融合的過程,在以後的學習和工作實踐中我要進一步引發幼兒自己確立主題,特別留意平日裏幼兒談論的感興趣的話題、以便於每一個孩子在遊戲的互動中得到真正的發展。

通過本次培訓,讓我對遊戲有了新的認識和啟發。同時,我也深切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需要不斷的接受新理念、新信息,不斷使自己在專業化成長的道路上不斷進步,追求新的發展。最後用華教授的一句話“幼兒通過遊戲來學,教師通過遊戲來教”,亦讓我們伴隨孩子們的遊戲成長吧!

聽講座有感7

4月10日下午,在學校階梯室,我們有幸聆聽了廣東省第二師範學院李季教授的《三尺講台上的師德星空》的專題講座,這是一場精彩的演講。在場的100餘名教師被李教授積極樂觀的職業情懷、敏鋭的職業視角、睿智的教育思維、深厚的職業素養所感染。李季教授用了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故事來闡明自己的觀點,這些感人的故事讓在場的每位教師內心一次次受到洗禮和震撼。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何汝玉老師的“細節德育”。何汝玉老師老師的德育工作做得非常細緻,讓我深刻地體會到德育對學生乃至對學校發展的重要性。何老師從細節的角度去關注每個學生的健康成長。如果我們敏鋭地抓住細節,深入挖掘細節,就可能找到教育的突破口,甚至可能形成一股強勁的教育旋風,讓學生的心海漾起,我深刻地體會到班主任每發現一個細節,都會成為班主任工作成功的鋪墊,使班主任工作的成功多一份希望。“好習慣是你一生用不盡的財富,壞習慣是你一生換不清的債務”,我們班主任細節德育還是得從日常生活中的習慣抓起,從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例如彎腰拾垃圾)來教育學生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我也深刻地體會到細節德育不是一個籠統的概念,而是在生活中處處都有教材去教育學生。

關於“細節德育”,李季教授進一步講到:在德育教育中一定要落實“一問好”,就是學生要舉止文明,彬彬有禮,遇見教師長輩、嘉賓、同學,都應該主動敬禮,或微笑點頭問好;“二彎腰”,就是學生在校園看到紙屑、食品袋等廢棄物彎腰撿起放到垃圾箱內。李季教授同時強調,落實這兩點離不開教師的引領示範和以身作則。李季教授的精彩報告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和深深的觸動,那就是做班主任不僅要有愛心,而且還要有智慧,班主任工作再“細”也不為過。細節決定成敗,關注細節才能創造出教育的奇蹟。

其次打動我的就是“學會微笑”。李教授説“笑聲、歌聲、讀書聲應該成為校園裏最美的風景線”,學生進校的第一個見面禮就是“一微笑,二點頭,三問好”。微笑就是笑起來有魚尾紋的,發自內心的笑。因為微笑是人類最甜美、最動人的表情,微笑可以表達人們的喜愛,傳遞友善的信息,使人們顯得可愛而有魅力。以前,我總是一進教室就是板着一張臉,一副兇巴巴的樣子,因為我覺得不這樣學生就管不住,於是微笑着上課離我越來越遠。不可否認,不苟言笑的老師學生是會怕,學生是會聽話一點點,可是當老師真的是讓學生害怕,讓學生畏懼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後來,學校領導首先給我的建議就是:上課時不能表情太嚴肅,要着微笑走進課堂,講課的聲音要温和。自那以後,我慢慢的改變自己,走進教室前我都會把自己情緒調節好,大部分時候是微笑着面對學生,學生的確很喜歡,從而使我的`課堂教學很和諧、很温馨、很快樂,師生關係很融洽,課堂環境很和諧。微笑是老師與學生的心靈間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橋樑。我們也希望學生喜歡自己,喜歡聽我們的課,喜歡與我們交往,我們也喜歡微笑着過每一天。微笑就像一縷縷晴朗燦爛的陽光,一串串晶瑩剔透的甘露,温暖着學生的稚嫩的心靈,學會微笑,做一個快樂而又讓學生喜歡的老師吧!

李教授精彩、生動、詳實的報告,如一陣温暖的春風給我的靈魂進行了一次很好的洗禮和震撼,在學習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一個優秀的老師,必須多為學生着想,用真情打動他們,用細節感化他們,用愛心關懷他們,這樣才能贏得他們的理解和尊重。

聽講座有感8

很有幸我聆聽了伍新春教授的講座《教師工作壓力管理與職業倦怠預防》,原本以為是個枯燥無味的講座,可當他用事例來闡述、來解答“認識教師的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影響壓力管理與倦怠預防的因素”、“教師壓力管理與倦怠預防的對策”這三個問題的時候,我被感染了,他説的不就是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嗎?社會壓力、職業壓力、組織壓力、自我壓力,這些都是工作壓力的來源,為此就會產生了職業的倦怠。這時我想到了曾經的'我,當出現焦慮、煩躁、憂鬱、不安等情緒時,往往不去排解自己的情緒、不去溝通、不去傾訴,就會感覺自己很壓抑,也沒有足夠的耐心和能力去做能改變的事情。

伍教授對此提出了預防職業倦怠的措施,他説作為管理者,要預防教師職業倦怠的產生,除了要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比如定期進行心理健康的查體,經常講授一些健康的知識外,更重要的是通過管理機制的改變,增強教師對學校的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創造機會搭建平台讓老師提高專業能力,展現才華,獲得個人價值的認同,獲得職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就如現在的我來到了這個實行民主開放管理模式的單位,領導人性化的管理,對教師物質與精神上的支持,讓我找到了讓自己身心愉悦的途徑,不封閉自己,不把自己禁錮在世俗標準裏,做自己的主人。

人要有一個好的心態,保持一種純粹、一種純樸,無論處在怎樣困厄的環境,穩住自己,堅定信念,這就是陽光的、積極地、向上的。

聽講座有感9

現在國家的教育方針明確了,使學生們收穫了很多。而法律也不在是人們的肓點,人們懂得得怎樣去利用它。它呢?它也懂得了自己的職責,不停地打擊犯罪,使犯罪者望而生畏。我們懷着即將畢業的喜悦,認真地聽了這麼一堂法制課。

我們應來的是那位講師——法官,在學校階梯教室的講台上,娓娓動聽地為我們講訴着法律的知識,並適時的舉個實例,使例子給我們以教訓,令我們向崎途揮手道別。使我們明白了罪犯會犯罪的原因——仇恨、慾望使他們失去理志,做什麼事都不去思考,只是一味的蠻幹去報復他人…….在不知不覺中法制課結束了。我依舊坐在位子上痴痴地想着人們為什麼去幹壞事?難道單單只是人們滿腦子的壞想法?不,有的只是被自己的生活環境給耍了而已,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慾望,有些人的慾望甚至比犯人的還要強烈些,可偏偏他們卻沒有犯罪,卻生活地自由自在。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只有一個,他們都有一顆堅毅的`恆心,並且他們都去努力改變自己,每時每刻都在尋找自我,力求改變。

突然,我腦中思考的事物一轉,竟想到了自己小時侯與夥伴玩耍,玩渴了。,正值夏季,面前有一個果園,於是我和夥伴們便偷偷地潛進果園,偷出了兩個可口的西瓜,並躲了起來,大傢伙集體銷髒。這個偷西瓜的惡性用法律來講不就是“偷竊”,想着想着,我不由地打了個冷戰,“原來偷西瓜也要坐牢,”我嘴裏説道:“下回我死也不偷了,不,沒有下回。”

現在,我們做什麼事情都受到法律的約束,以後我們一定要努力,使社會更和諧,儘量使“高級督察”——法律,可以在家中悠閒地休息。

聽講座有感10

20xx年11月10日有幸聽了北師大錢志亮教授的《有效課堂哪兒來?——兼論怎樣上好一節課》的報告,錢志亮教授向全體教師解讀了有效課堂的概念。《有效課堂哪兒來》:有效課堂的概念——科學地理解;有效課堂的前提——專業的教師;有效課堂的條件——精心的備課;有效課堂的實施——有效地講課;有效課堂的評價——全面地評課。

聽錢教授的報告感受最深的不是他所講的內容,而是他講課時的語言。我反思我們平時的教學,總是一個模式、一個腔調、一種方式貫穿在整堂課中。那種平鋪直敍、枯燥無味的教學語言,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缺乏生氣,讓學生昏昏欲睡,也註定這樣的課堂教學是失敗的。蘇霍姆林斯基説:“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着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趣味性的語言極富魅力,幽默的語言是課堂教學的催化劑,既能彌補教材趣味性的不足,又能傳情達意,調節課堂氣氛,點燃學生激情,誘發學生興趣。發自內心流露着真情的語言是超級黏合劑,能拉動師生距離,達到情感共鳴,使學生主動接受知識,內化知識,把學習作為一種動力而非壓力。如果把一堂好課比作一幅優美的風景畫,那麼教學語言便是畫的色彩,就象錢教授的課,在他的語言中時間很快過去了,知識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語言組織表達,語言的.節奏變化,輕重緩急,緊慢疏密,要通過語言的情趣刺激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激發他們想象的活力,喚起他們的求知慾與學習熱情,引起共鳴,使學生的學習思維活動處於最佳狀態。聽完報告後,我感到作為教師,語言在教學中的重要性,而語言的技巧不是想説就能做得到的,必須進一步加強自身的教學語言修養,博覽羣書,拓展自己的知識面,不遺餘力地完善自己,向書本學、向專家學、向他人學、向社會學,吸取教育教學理論精華。並結合自己的語言,提高自己駕馭語言的能力,用教師大方得體、富有感召力的舉止言行感染學生,使之成為學生學習和成長過程中的航標。錢志亮教授還説到了如何解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幾個問題。比如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等,還詳細列出了具體的措施和方案,這些都非常的實用。

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學的還有許多,要走的路還很長。

非常感謝大家閲讀聽錢志亮教授講座有感,更多精彩內容等着大家,歡迎持續關注,一起成長!

聽講座有感11

這個星期五,我們全體三、四年級同學在演奏廳聽了一場交通講座。

主講人是錢警官,講座一開始他就説明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我想:有人只為少走一些路,就喪失了自己温暖的家庭,得不償失。接着錢警官指導我們要以小手牽大手,用我們學習的知識來告訴家長,提醒家長交通安全方面的錯誤,用自己渺小的力量來幫助大人。最後,錢警官讓我們認識了三種類型的牌:警告牌、提示牌和禁止牌,並讓我們搶答,猜牌的意思。

我想:我們的學習是學習做人的道理,我們也應瞭解交通法規,且學以致用,將我們的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讓家長遵守交通法規。只有我們每個人一起努力維護交通安全,才能夠保持交通的'暢通,也可以減輕警察們的負擔,這豈不是一舉兩得嗎?可是,有些人寧願拿生命做賭約,也要酒後駕車。對於他們,我們應該耐心勸導,説明酒後駕車的危害。若成功了,你就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小公民;若失敗了,也別垂頭喪氣,因為你的堅持必會換來成功。

一場普通的講座,卻有着深刻的教育意義。

聽講座有感12

星期六上午我聽了作協主席胡學文先生關於寫作的講作。使我受益匪淺。

講座主要內容是:寫小説要通過簡短的故事,加入自己的想象和情感。寫作要通過現象看本質,比如寫一朵花,不能只停留在花的美麗上,要看到她的根,養育她的土壤,這樣就會使文章有深度。胡學文先生通過舉事例,生動形象地講述瞭如何寫好小説。寫作文要從整體到局部,要從全面到細節。講座還談了如何培養寫作興趣,如何對見聞作出合理的想象,整個講座氣氛活躍,胡學文先生幽默,機智,整個過程充滿愉悦。

聽完講座,我感融良多。我們常常因為沒有素材而對於一張白紙無此下手,其實只要培養起興趣就會樂意,高興寫作文。而培養興趣最主要的途徑便是讀書。古人説:“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先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讀書是興趣之源。朱熹説:“問渠哪的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可見只有讀書,才能“腹有讀書自華”。

要想寫好作文,還要學會注意細節,不斷求索,屈原説:“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生活中的點滴,都是最好的.自然素材,擁有這些素材將會是巨大的財富。

文章要忌淺顯,不能只看表面,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使文章有深度。有的內涵才能受到人們的青睞和評。

聽講座有感13

三月,伴着春天的微風細雨,我有幸聆聽了周慧玲老師的講座,周慧玲老師從教40年,現為鄭州市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家庭教育研究會會長、河南省家庭教育指導培訓教師,曾獲鄭州市十佳母親、三八紅旗手、全國家庭教育工作先進個人、北京奧運會火炬手、新中國成立60週年感動中原人物等多種榮譽稱號。

在報告會上,這個白髮蒼蒼的老太,在台上站了一上午,傾囊相授,時不時在白板上寫一寫,認真勁讓人肅然起敬,聽周老師的講座,印象最深的是她的激情和睿智。收穫最大的是兩句話:家庭和諧的祕訣是把責任往自己的身上攬,快樂的祕訣是凡事要往好處想。

周老師將家庭教育理念和自己身邊的親子教育實例相結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使老師、家長產生強烈共鳴。她結合自己教育女兒的經歷,用“小鬼早當家,長大愁不發”來形象説明家庭教育的祕訣。用“一朝為父母,終身為教師”循循善誘家長。告訴家長要善於與孩子溝通,並正確引導孩子,對於孩子的成績,父母要相信“每一位孩子都是花園裏的一朵花兒,之所以沒有開放是因為花期未到”。最後,周老師提出幾點建議:給孩子積極的情緒;讓孩子瞭解、參與父母的工作;父母要善於與孩子老師溝通。

再想到我們的教育工作,第一,老師要熱愛學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是愛的`共鳴,是心與心的呼喚。它需要教師從情感上熱愛學生,從生活學習的細微處關愛學生,教師要用自己高水平的情商給學生以“細無聲”的“滋潤”,不但會使學生愛其所教的學科,產生“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的情感效應,而且會促使學生情感的健康發展和健全人格、良好品質的形成。第二,教師要寬容學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學生是未成年人,犯錯誤是難免的,有不足是正常的。在學生出現錯誤時,應少加些指責、批評,多一些循循善誘。切忌簡單粗暴。寬容不是無能的表現,而是教師人格美的體現。寬容有時比聲色俱厲的“嚴格”更有力量。第三,教師要幫助學生,人都喜歡受人重視、被人需要,學生也一樣,喜歡被人誇讚,喜歡在集體中顯示自己的長處。學生一旦在集體中表現自己並獲得成功,得到老師、同學的稱讚、承認,就很容易化作求知、上進的動力。

再分享一下週慧玲老師語錄:1、家庭教育的和諧是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攬。2、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和原點。3、為國教子,為世育人。4、要想讓孩子對學習、生活產生興趣,家長就要做孩子興趣的保護神。5、愛孩子的目的是“分離”,世界上所有的愛不是為了融合,而是為了分離。6、好孩子不是管出來的,也不是慣出來的;而是教出來的,養出來的。 7、做父母的教育子女要做到以下幾點:“行為上不放任,物質上不放縱,精神上不控制,生活上不包辦”。8、謀定而思動。9、認真做事,做對;用心做事,做好。10、人生處處是起跑線。11、看見自己心的人,心靈就有指向。她強調了教師應有“興小家,為大家”的觀念,在家庭教育上更要盡心盡力,“為國教子,為世育人”。

聽講座有感14

3月12日下午,我們在學校會議室聆聽了校長《如何實現少教多學》的專題講座,讓我體會到了在課堂中要依靠學生的學,才能真正實現少教多學。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習是一種個性行動。但是,目前的課堂教學仍然普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共性問題:

1、教師講得多,學生活動少。

2、隨意提問多,激發思維少。

3、低效互動多,當堂落實少。

4、繼承傳統多,自主創新少。這樣,學生的自主性、獨創性缺失,主體性被壓抑。教師越教,學生越不會學,越不愛學,越學越盲目。所以,我們尋求一種教學方法 “少教多學”。

“少教多學”:“少教”不等於“少做”。課堂“少教”了,意味着課前老師要“多做”,即是上課前要更充分地備好課。備好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備好教材,落實教學目標;備好學生有可能出現的學習情況。“多學”是要使學生“樂學”、“願意學”。只有“少教”,課堂上學生才會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問題、探討問題和解決問題;只有“少教”,課堂上才會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只有“少教”,課堂上才會有充足的時間去對學生進行及時的教學評價;只有“少教”,課堂上才會有更多的時間、空間去體會數學,這樣學生課堂小結才會更深刻。

教師“少講”是數學課堂活起來的前提,學生“多説”是數學課堂活起來的關鍵。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為此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大膽猜想。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常常見到的'是“自問自答”式的提問,或“連環炮”式的提問。這樣只注重形式上的完美,突出對知識的灌輸,不敢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大大影響到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制約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應該説,教師在課堂上不能不發問,但並不是問得越多越好。

作為教師,我們不要只精心打造自認為充實的課堂教學,要“以學定教,少教多學”,應該多給學生一點空間和時間,多給學生一個探索的舞台,多讓學生展示一些真實的自我,從而使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那麼,我們教學中就少做一些,讓學生嘗試多一點、思考多一點、體驗多一點、合作多一點、交流多一點、展示多一點,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宰者,成為學習的小主人,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被最大限度的調動起來,從而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實踐告訴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要把握得好,少講比多講收到的效果確實要強。“少教多學”注重的是一種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它意味着更少的依賴於死記硬背的學習,反覆的考試和“以不變應萬變”的教學方式,更多的關注經驗式的發展、自主學習、差異化教學和終身技能的培養。它注重學生思維、態度、性格和價值觀的形成,力圖通過創新並且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來塑造學生的性格。

“少教多學”觸摸到了教育的核心———為什麼教、教什麼、以及怎樣教,這正是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所追求的最本質的初衷。總之,“少教多學”就要給學生讓出時間和空間,以“少教”達到“多學”的願望。“老師精講,學生多學”。在課堂教學中,將重點放在提高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的質量上,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讓學生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使學生更加致力於學習,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使他們能夠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自己所學的知識,實現高效課堂!

聽講座有感15

虞永平教授《讓幼兒園課程迴歸經驗》帶給我們不僅僅是思考,更多是讓我們清醒認識到自己所做的工作離綱要精神還有很大的距離,綱要的核心精神沒有真正進入到教師的教育行為中。

一、 綱要精神是一種傳承。

我們以開放的胸襟接納西方文化中如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等理論時,我們對陳鶴琴、張雪門的思想有了解多少,原來五大領域劃分不是今天提出了的,在陳鶴琴先生的五指理論中已經提出,幼兒的學習是綜合的,整體的,就像五個手指缺一不可,血脈相連,這與五個領域不矛盾,因為綱要提出‘……相對劃分,各領域有機結合,相互滲透。’這些觀點是在陳鶴琴理論上發展,因此學習西方文化時更要注重自身文化學習與建構,如幼兒多方面的經驗是通過動手操作獲得的。

二、 瞭解孩子是教師的責任

從虞教授寫三個孩子的故事的案例中讓我們知道:看似瞭解孩子的我們其實並不真正瞭解孩子,每個孩子身上都發生古老的、現代的、個人的三個故事,教師不僅要了解現代故事,還有知道古老故事,形成個人故事,教師要學會觀察孩子,記住其行為特點及發生的事,把握已有經驗這是實施課程的基礎,因為所謂課程就是形成其個人故事。

與孩子的溝通不難,虞老師用自己到託班的其身經歷告訴我們進入孩子的世界其實就是接納他們,甚至可以你的目光告訴孩子你喜歡他們,跟孩子交流不是蹲下我們的身而是我們的心。

三、良好的課程是幸福童年的保證

課程就是做事,讓孩子快樂。

做符合幼兒需要的事,做符合幼兒天性的事,做幼兒力所能及的.事,做幼兒感興趣的事

活動要多樣化,讓幼兒感受多方面的經驗.

做有挑戰的事讓幼兒不斷做新鮮感。

四、 幼兒的主動學習

幼兒經驗是從活動中得到的,有效的經驗有利於幼兒的主動學習,繩子的例子告訴我們幼兒的學習不僅僅是教育活動中,幼兒準備過程中也是重要學習,關於橋樑的研究孩子可以問專家一上午時間問題,學習……教師的高明在於説少量的話,幼兒有更多的機會説,幼兒可以建博物館,減少等待不僅在排隊中,區域活動中醫院沒人看病也是等待,浪費時間,可以讓孩子自己準備製作藥品……,這也是學習。

虞教授讓我們看到綱要真正的涵義,經驗、課程有了新的生命,糾正國小化傾向,讓每個孩子得到發展我們任重道遠。

標籤: 有感 講座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nqv9r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