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國學 >

國學經典讀後感13篇

國學經典讀後感13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學經典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學經典讀後感13篇

國學經典讀後感 篇1

在我牀頭的書架上有一本《三字經》,那是二年級的時候媽媽幫我買的。我經常會拿出來讀一讀,我知道《三字經》要朗朗呤誦和細細品讀才能更好的領悟其中的精髓。

人的一生都在不斷地學習,兒童時期是學習的黃金時期。正如《三字經》裏所説:“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這段話告訴我們:小孩子不努力學習,這是很不妥當的。如果幼年不好好讀書學習,那麼到老的時候還能有什麼作為呢?所以我要更加努力地學習,因為我知道: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三字經》中這一段:“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我也印象特別深刻。這段話説的是:宋朝著名文學家蘇洵(號老泉)年少的時候不努力學習,直到二十七歲才開始發奮讀書,當他年事已高的時候尚且悔恨自己的年幼無知因而發奮補救。我們這些小孩子更應當趁早努力讀書,用心思考問題。通過這段話我也更深刻地體會到:“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的深刻道理。所以我們應該珍惜眼前的大好時光奮發圖強,要不就真的只能“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了。

《三字經》中的經典還有好多好多,真是舉不勝舉。我每次讀它都如同沐浴在先賢的靈光下,受益匪淺。它真是我們一生中不可不讀的國學經典,以後我一定要多讀這類的經典。

國學經典讀後感 篇2

寒假裏,我讀了《國學經典》這本書,使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弟子規》是大家在牙牙學語的時候都應該觸摸過的吧!現在,就讓我們更深刻的去了解它吧!

弟子規是由1080個字組成,三字一句,共360句。每一句都有一個深刻的哲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要及時答應,不能慢慢吞吞的。父母交代你做什麼事情,應該立即去做,不可拖延或者推辭偷懶。

弟子規總的來説: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當中,要謹慎,要性守承諾;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以上的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更應該努力的學習禮,樂,御,書,術,射等六藝。

更讓我深受教育的是“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誠是貫穿在萬物的始終,沒有誠也就沒有萬物。這時,我想起了我爸爸。爸爸是個生意人,一直堅守“以誠為本”的信念。有一次,如果爸爸以次充好,就以壞取利,可他沒有這樣做,而是語重長心地説:“我們不能因暫時的方便,眼前的利益,就失去真正巨大的財富——誠信。正因為父親的誠信,才讓我們家的生意更加旺盛,可見誠信是多麼的重要啊!

我從國學經典這本書中學會了許多東西,做人要講究誠信,孝順父母,以同樣的眼光去看待他人。我相信,未來的世界,一定會更加美好!

國學經典讀後感 篇3

誦讀經典能夠讓我們積累名言名句,還能教我們做一個品格高尚的人。因此,學校也要求我們誦讀經典,增長知識,弘揚傳統文化,提高思想境界,做一個有用的人。

讀了這麼久的經典,我最喜歡的是孔子的弟子司馬牛及子夏之間的一段對話。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無兄弟乎?”意思是説,司馬牛憂愁地説:“別人都有兄弟,只有我沒有。”子夏説:“我聽説過,生死有命運主宰,富貴在於天意。君子只要認真謹慎而沒有過失,待人謙恭有禮,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君子何愁沒有兄弟?”

如果你表現很謙虛,恭敬,非常有禮貌,大家肯定都會喜歡你,但是如果你表現出一副自高自大,看不起別人的樣子的話,那就沒人會理睬你,更沒人會喜歡你。記得有一次,我在數學考試會考了全班第一,我便在班級裏不停地炫耀,還對他們説:“看,我厲害吧!”結果所有的同學都不理我了。我真是自討沒趣,只好灰頭土臉地回到了座位。我默默地想,以後不能驕傲自大了,要謙虛待人。

朋友之間也應該互相幫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不能在朋友有難之時坐視不管,甚至嘲笑別人。記得有一次,我在樓梯邊摔了一跤,腿上的皮破了,還流出了血。我的同學看見了,立刻走過來,把我扶了起來,又扶我進教室,再拿出乾淨的紙巾,小心地幫我擦拭傷口。我的內心不由地湧起一股暖流,傷痛彷彿也減輕了許多。

自從讀了經典後,我從中懂得了許多道理。只要我們誠心對待別人,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只要我們經常幫助別人,就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同學們,讓我們讀更多的經典吧,讓我們變得更充實,更聰明,更有用。

國學經典讀後感 篇4

國學的天空是一部國人都應該看並且能看懂的書。

提到國學就不得不提到儒家和道家,他們的思想可以説影響了古代中國的文化歷史。

對於入世者,孔孟之道可謂必修;出世者則與老莊相伴。

孔子主張“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價值必須由內而發,人道確立則萬物亦得以安頓。孟子認為“思誠者,人之道”,只要真誠,就可以體驗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嚴與偉大。

老子的修養方法是虛與靜,以道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則人生的困境與虛無之感化解於無形。莊子相信人的最高智慧在於明白“未始有物”,既然哪些,在現實生活中,人生何必執着?何不逍遙自得,與道同遊。

儒道兩家亦頗有淵源,孔子多次問禮於老聃。而在百家爭鳴後,唯有儒道兩家存在至今。究其因緣,大有説頭。

兩者既有對立,也有互補。在不同時期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對中國歷史起過很大的作用。在漢初,休養生息的政策之實施正是對道家之學的借鑑。而武帝時期,重用儒生也是國家要強盛的一種思想需要,正所謂不立不破。

對於中國的士人來説,儒家之學可立偉業,道家之學養天年。兩家之學為中國讀書之人提供了兩條可以選擇的路,此路不通還有一條,眾人又何樂不為呢?

當然了,一般都是先想平天下的嘛,人最初的理想總是很宏偉的。在現實的打擊下,理想破滅了,心靈需要慰藉。這就找到道家之學。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道家仍可存在發展。當然也和起清靜無為,與世無爭有關。

國學經典讀後感 篇5

一説到國學,也就是國家的基本學識吧!國家在概有行孝道,講文明等等吧!遵守國法!講道則盡責任!

那我就出來説説行孝道吧!在我們九年級政治上學到,我們做為子女的應該要做到孝敬父母,是我們的責任了,我只是在學校宣傳欄上略微看了一下,對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兒子為了能治好母親地眼睛需要鹿奶才可以治好,而親自扮演鹿到鹿巢裏面去擠奶給他母親喝,這個人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險去擠奶給母親治病,這可是一個特大孝子。

法律上是每個人都要盡到責任的,不管事大還是事小,都要全心全意地把它做得更好,記得有一次我在學校聽廣播時,講的國學題目就是説:“我們不管是什麼人在做什麼事,都要向完美看齊。”在這個上我觸發感想我們生活在社會中,都是扮演着不同地角色地,而每一種角色都往往意味着一種責任,我們做為子女的,孝敬父母都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有義務的完成這件事;作為學生,遵守學校紀律,完成學習任務,也是我們要去做的。

我總結出了一些人生道理:我們做事不一定要求回報,做到完善就好再好不過了,要做一個大孝子,對父母首先要恭,接着要敬,然後要對朋友忠誠,以信服人,對長輩有恭有敬,對他們才有禮貌,要做一個誠實守信,遵法守法的一個國中生!

國學經典讀後感 篇6

國學是一歷史悠久的學問,如果把知識比作聚寶盆,那麼,國學就是一顆璀璨奪目的一顆明珠,我非常喜歡《弟子規》這本國學書。

《弟子規》這本書,是根據至聖先師孔夫子倫理思想編寫的。我第一眼看到《弟子規》就被它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住了。《弟子規》教了我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如同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每當我讀到“尊長前,聲要低。”時,我的心裏總是覺得有些沮喪,記得有一次,媽媽拿着我的試卷,語重心長地對我説:“你看!這道題真不應該錯,應該,這麼、這麼.....”媽媽還沒説完,我卻不耐煩了,時常忍不住大叫:“好了!好了!煩不煩,真是喜歡嘮嘮叨叨、你怎麼總是沒完沒了地喋喋不休!真是的!”説完就走到別的地方去。

等我把整個《弟子規》讀完了,我深感歉疚和慚愧。古人都能這麼孝敬父母,努力學習,兄弟友善。而我們呢?我看到報紙上刊登了這樣一條新聞:一位老人的老伴很早就死了,這位老人的倆個兒子是白領,但誰也不肯照顧這位可憐的老人,把她扔到了一個小破屋裏,就走了。老人為了維持生計,就只好挖點野菜賣點錢,後來被收留到敬老院。

現在,很多表面冠冕堂皇的偽君子們,真是應該好好讀一讀這本《弟子規》,當一個有孝心的孩子、一個有優良品德的好人!你們説,難道不是嗎!

國學經典讀後感 篇7

耳熟能詳的《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説的是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着生存環境的變化和影響,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你瞧,晉朝的周處,天性並不壞,但是從小父母雙亡,沒有人去教育他,受到了不好風氣的影響,長大以後變成了一個非常粗暴、野蠻的人,動不動跟人打架,周圍的人見了他就躲,都惹不起他。後來他良心發現,善良的天性彰顯出來,從此一路上進,當了很大的官,為老百姓做了許多的好事。同學們,“善”就是讓我們擁有善良之心,多做有利於他人及社會的事。

“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話説漢朝有個叫黃香的人,從小就非常孝順。他九歲時,常常在冬天父親還沒有上牀睡覺之前,自己先躺在冰冷的牀上,把被子温熱了才請父親睡覺。夏天他先用扇子把席子扇涼了,才請父親歇息。“孝敬父母,尊重師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以他為榜樣,向他學習。

在我們的書本中,還有許多歷史故事教育我們對待他人要用真心、真情和真誠。比如:廉頗“負荊請罪”,藺相如不計前嫌,與他同心協力,保衞趙國;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見他待人誠懇,心中有志,輔助他建立了蜀漢王朝;管仲和鮑叔牙互相幫助,真誠相待,後人常用“管鮑之交”來稱讚他倆的友誼。

在頌讀國學經典的過程中,這些“真善美”的故事深深感動着我,給予了我許許多多的鼓勵與啟發,鞭策我在學習和生活中,去努力發現真善美、學習真善美,踐行真善美,讓真善美伴隨我成長,一路前行!

國學經典讀後感 篇8

這幾天,我讀了《感動中國學生的100個真情故事》,這本書中有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我被他們深深地震撼了。

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文章是:《購買上帝的男孩》這個故事。講的是:外國男孩邦迪很小的時候父母雙亡,從小就由叔叔帕特魯普帶大的,叔叔是建築工人,工作時不小心從腳手架上摔下了至今昏迷不醒。醫生説:“只有上帝能救他。”男孩邦迪就沿着大街一家一家的問您這有上帝買嗎?店主要麼説沒有,要麼嫌他在搗亂,都不由分説地把邦迪趕走。第二十九家的店主是個滿頭銀髮,慈眉善目的老頭。問他:“你買上帝幹嘛?”邦迪説:“我是個孤兒,從小是叔叔帶大的。”醫生説:“只有上帝能救他。”

老頭問:“你有多少錢”。“一美元”。男孩羞澀地説。老頭接過硬幣,拿了一瓶“上帝之吻”牌軟飲料給邦迪,邦迪非常開心。回到醫院,第二天就有幾個由世界頂尖醫學專家組成的醫療小組來會診,然後治好了帕特魯普的病。後來他收到一封信,信是那老頭寫的。他説“你能有邦迪這個侄子非常幸運,為了救您,他拿了一美元到處購買上帝.是他救了您的生命,但您一定要記住,真正的上帝是人們的愛心。

是啊,我們每個人無論什麼時候都要有一顆愛心,在學校裏,當同學遇到困難,我們一定要用一顆愛心去幫助他,這樣,我們的學校這個大家庭才會更温暖!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充滿愛!

國學經典讀後感 篇9

話説,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

在中庸裏,有兩種人,一種受中庸思想的洗澈,做什麼事學會合度適中,做事有底線、有原則,這種人道德修養高“君子”。一種違背中庸思想反向而行,做什麼事不小心、猜忌心重、不穩重最後一事無成“小人”。

難以把持的中庸德行。中庸思想的薰陶是一個很長的過程,通過學習、反思而得到,學習中庸思想,獲得中庸品行。行是實踐,明是認知。中庸之道,聰明的人過頭自以為是,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世間萬物都是理開頭,有理當先,無理當後,做事的時候,要給自己自信,不要太過自卑,對於消極的思想要去除,對於積極的思想要推薦。

善於向人學習,光明正大發揚正能量。一個人在學習上遇到問題不懂時,向他人請教,經長時間積累,知識便加多,這才是成功之人。懂得欣賞別人的人,往往是勝利的人。中庸的立身之道。聰明的人不是智慧過高的人,而是做事小心翼翼,懂得保護自我,自己的利益大於一切,首先守護自己的利益,再去管他人。有的人説自己很聰明,可是,最後聰明反被聰明誤,做了太多的誤事。

一個人,做事以道德原則,往往可以使他走明確的路;一個人,做事以道德原則,往往可以使他有明確的方向;一個人,做事以道德原則,往往可以使他心靈開闊。懂得牢牢抓住,這種抓住是有道理的,沒有違背道德是有益的。中庸之道,不是輕易可以做到的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以取巧之心去面對。中庸之道,是遙不可及的、深遠的。

通過讀《中庸》我知道了中庸是人心、道心的把持者。帶着虔誠的心,學習中庸之道吧!

國學經典讀後感 篇10

“學而優則仕”,取得一定的成績就得給予相應的官職,否則便是重視不夠關懷不到。當然,沒有一官半職也無法説明你取得了成績。正是這一句辛辣的書評吸引了我,從頭至尾,一氣呵成!

書中對人物的刻畫可以説做到了極致,心理描寫更彰顯了人物百態,然而讀罷給我最深的感覺卻是:這裏不是校園。沒有莘莘學子的朗朗讀書聲;沒有青春校園的'生機和活力;沒有學術論壇的筆劍爭鋒。

這裏是一個工廠,專門負責生產經營的地方;這裏是一個圍城,城裏城外的人們各顯神通;這裏更是一個集市,到處都是呼喊叫賣的聲音。

文章還在陸續的連載之中,我還沒有讀到故事的末尾,我不知道文章的作者會以什麼樣的結局來結束這所謂的大學。暫且不去談那些領導們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杜小春的見異思遷,高歌的形骸放蕩,馬長有的拾階而上,這哪裏是大學教師的模樣!

正如一位網友評論的那樣,到底是我上了大學,還是大學上了我?在這樣的校園裏,這樣的潛規則作用下,我不禁感到非常的悲哀。文章開頭的杜小春很像現實中的我,所以讀到她出現的地方,我是一路同情,直到我再也不能忍受——因為我知道,我是永遠不會成為杜小春那樣的人。我可以與名利無緣,我可以生活得辛苦貧寒,但我要永葆我心中的明燈不滅,走過悠長的黑暗,迎來的定會是燦爛的黎明。

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人生最好的境界莫過於此吧!

國學經典讀後感 篇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小時候,總是覺得國學就是沒用的,古人寫的話,我們還需要背,每次老師教給我們時,我總是會讓思想開一會小差,現在呢,長大了,我現在體會到了,國學那種獨特的美,它就如茶,只要細細地品味,就會品嚐出它的奇妙之處。而這種奇妙之處也正是其他沒有的。

國學是我國古人博大精深的見證,古人把自己的智慧全部利用書,傳授了下來。來到中國,不得不看看長城,體會它的雄偉壯麗,我認為,也不得不讀一讀國學,國學,是我國所固有的學術,裏面包含着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這不是如長城一樣嗎,正是中國獨一無二的見證。

當然,國學的文章有時是幾句話,有時是一片文章記得讀課外老師講《孔雀東南飛》一文,文章並不算太長,我們學了一個星期,卻一點不感到累。在這一週裏我們被故事的內容深深吸引着,古人的文筆是那樣的流暢、優美,用詞是那樣的精闢,悽美的情節讓我們為之而動容。

國學的道理清晰,透徹,充滿哲理,真令人十分佩服,當然,國學的道理不僅實用於古代,也實用於現代,我相信,國學的道理一定會永遠的都實用的。

國學,適用的範圍十分大,比如在寫作文上,在結尾上寫上幾句國學,一下子就令文章充滿詩意,令整篇文章充滿生機,説話時説上幾句國學,既可以清晰的表達意思,還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的修養。

又是陽光明媚的一天,從書包裏拿出國學這本書,靜靜地打開,看着古人智慧的結晶,一絲驕傲湧上心頭,不禁,拿起了國學這本書,一邊搖頭晃腦,有聲有調地讀開了國學。一種輕鬆的感覺充滿了全身,腦子裏越來越充實了……

國學經典讀後感 篇12

暑假了,媽媽幫我辦了張崑山圖書館的卡,帶我去看書。

來到圖書館,我才明白什麼是書的海洋,也才知道自己是多麼的需要書的引領。一個假期的閲讀,真讓我明白了不少道理。就拿我讀的所有故事的一個小故事——《鐵杵磨成針》來説説我的感受。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乘老師不在屋,悄悄溜出門去玩兒。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麼?”老婆婆説:“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麼粗大,怎麼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説:“只要天天磨鐵杵總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聰明的李白聽後,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奮讀書。

讀了這個故事,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學什麼做什麼都要有恆心才能成功。就像宇航員叔叔也是憑着毅力經過重重鍛鍊和考驗才能飛上宇宙、征服宇宙的。還有奧運健兒們也是經過堅持不懈的訓練,不怕苦,不放棄,才能奪得金牌,為我們祖國在奧運會上實現金牌數的突破。我們的祖國也是經過不斷努力才能有了現代化的今天。所以我也要從小不怕困難,我的字寫得不太好,今後我要每天認真練字,橫要橫得平,豎要豎得直,撇要有筆鋒,捺要有捺腳,不怕手痠,堅持不懈地練,相信我也能把字練好。還有我也要堅持把二胡拉好,要讓我的辛勤付出得到相應的回報。當然,作為國小生,我還要努力學習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學好本領,長大了為祖國作一份貢獻。

國學經典讀後感 篇13

孔子,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雖然他距離我們比較遙遠,但他的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中,他的啟發式教學對中國教育的發展貢獻巨大。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是孔子介紹了他在教育方面的體會,他並不覺得一個老師一言堂地給學生灌輸就能有好的教學效果,而是覺得關鍵在於怎樣啟發學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讓老師替學生去舉一反三、反覆列舉,而是啟發學生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堅持一個原則:不要輕易地把答案告訴學生,也不要過多地替學生思考,更不要給學生灌輸標準答案。就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一樣,啟發學生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以前學習過的長方形,讓學生經歷這個推導過程,那麼往後知識的學習就會水到渠成,而不是簡單粗暴的直接告訴孩子們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這樣不僅不會讓學生學習,反而會帶給他們很多困惑。

教育要循序漸進。啟發式教學符合新課改的要求,與當今新課改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一脈相承,可以更好踐行“一切為了學生”的宗旨。啟發式教學,就是要實現“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要求教師在課堂中應時刻做到把握適當時機、因勢利導,且循序漸進。因此,要上好一堂課,教師不僅要備課充分,更應結合新課標,把科學的教法運用到教學中,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標籤: 讀後感 國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oxue/21od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