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國學 >

國學經典故事(14篇)

國學經典故事(14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説到典故,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從典故中我們可以學到豐富的歷史知識,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還苦於找不到好的典故?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學經典故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學經典故事(14篇)

國學經典故事 篇1

四年前,人民大學成立中國首所國學院,58名大二學生通過自願轉系成為國學院的首批學子。這不僅是一次教育探索,更是傳統文化復興之路的開端。明年,國學院將培養出首批本碩連讀的畢業生。在他們中,大部分人選擇了繼續攻讀或者潛心做研究,然而也有人正沿着自己的人生理想走上一條未知的創業之路。當國學與創業相遇,本不相交的兩條線究竟會產生怎樣的交集?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餐廳老闆“國學範兒”

在後海的銀錠橋邊,有一處正在裝修的二層小樓。門內一幅婀娜多姿的傣族少女剪影手繪,吸引了眾多遊客駐足。而這裏,將是人大國學院學生趙晗夢開始的地方。

趙晗現在的身份是人民大學國學院中國古代文化專業的研二學生,同時他也是這家餐廳的合夥人之一。從國學研究生到餐廳老闆,這個跨度曾讓不少人跌破了眼鏡。趙晗的理由卻很簡單。他説,自己只是不願做“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的一介書生,“記不得誰説過‘和平年代,男人最刺激的遊戲就是創業’,所以我也想走創業這條路。”儘管不希望被定義為“書生”,但在言談舉止間,趙晗仍然透着一股“國學範兒”。

不甘於坐冷板凳

沒有轉到國學院之前,趙晗是人大歷史系的學生。大二時,人大開辦國學院。趙晗因此轉到了自己更感興趣的國學領域。也是從那時起,趙晗發現了自己的“商業頭腦”。來自雲南的趙晗是學生會的外聯部幹部,一次為學生節晚會拉贊助的經歷幾乎改變了他未來的職業軌跡。

“學校旁邊是一家雲南飯館,因為我自己也是雲南人,所以就想到那邊拉贊助,後來和老闆談的很投機,他便出了近一萬元的贊助費。”趙晗説,之後,他便經常跑到那家餐館做“飲食顧問”。“其實雲南有很多好吃的還沒被挖掘出來,當時就心動了,也想開這麼一家雲南餐廳。”

性格上的“不安分”加之有了創業的理想,讓趙晗離研究國學的軌跡越來越遠。“老師經常説,做學術就需要耐得住寂寞,至少坐上十年的冷板凳。”但恰恰相反,趙晗希望將來擁有一份自由的、可以體現團隊協作的工作。“大學時代,受孔子未知生焉知死’與海德格爾‘面死而生’的影響,我將注意力集中在怎樣達到更高的人生境界上。在家人的言傳身教和所學國學專業的耳濡目染下,我並不甘於坐一輩子冷板凳,躲在書齋裏窮經皓首地做學問。”

從學國學到研究市場

大四下學期,趙晗進一步明確了自己的創業想法。“學文科其實沒有什麼技術優勢,對於我來説,也沒有什麼雄厚的家底和資源,能涉足的行業只能是進入門檻較低、自由競爭、非市場因素干擾少的領域,最好這個領域還能與自己的理想和使命結合起來。”經過一番調研和考察,他把目標鎖定在了餐飲行業。

對於這樣的決定,父母給予了趙晗最有力的支持。他説,前期投入在餐館的房租以及週轉金全部是父母贊助給他的。“我父親可以算的上一個準美食家,而且也有過做餐飲的經驗,他很支持我創業的想法。”餐館其他三個合夥人也是趙晗一一遊説的,“他們都是我上大學時在社團工作認識的好朋友,我們的想法不謀而合。”去年,其中一個合夥人的親戚出租了後海的這套二層小樓,趙晗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像我們這樣剛起步的菜鳥,以前都沒有奢望過在這樣一個地段租到房子,現在機會來了,就要抓住。”因為沒有了二房東甚至是三房東的“扒皮”,這套黃金地段的房租還是相當公道的。

國學餐廳講策略

“北京的`飯館很多,競爭也很激烈,靠什麼來吸引客源?”面對記者的疑慮,趙晗很有自信地説,首先靠在網上的大力宣傳,其次,餐廳的優惠力度肯定要足夠大,足夠吸引眼球。“先把人氣攢旺。這邊的酒吧有很多,我們就買了那種硬度很高的凳子,這樣是為了提高翻枱率,讓顧客吃完了就去別的地方消費。而且我們的廚師都是從雲南聘請過來的,菜味兒應該還是不錯的。人均消費也不高,大概在70元左右。”

在這家還尚未裝修完畢的餐廳裏,不管是擺設裝飾,還是氛圍氣息,都藴藏着幾分國學的痕跡。趙晗説,雖然從事的是餐飲行業,但是對於員工來説,我所要開的餐飲企業不僅是一個能打工掙錢的地方,更是一個接受職業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地方。“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這是我的信條,我要讓在我的餐飲企業裏工作的員工,不僅成為物質上的有產者,更是精神上的有產者。”他還想在未來的企業文化中加入國學的精華,比如每週進行論語知識競賽,讓員工們潛移默化地接受國學的薰陶。説這話時,,趙晗彷佛不僅是一個餐廳老闆,而更像是一個國學研究者。目前,趙晗的目標是,20xx年再開一家餐廳連鎖店。

國學經典故事 篇2

1、痛心疾首

成語解釋:心痛,頭也痛,比喻痛恨到極點。

成語故事:春秋時,秦國和晉國有婚姻關係,秦穆公又曾三次替晉國安定君位。但由於兩國國境相接,雙方都要發展自己的勢力,所以仍不免發生衝突。

晉歷公即位後,因邊界糾紛,兩國君王在令狐訂立盟約。但秦桓公回國後,立刻背叛盟約,偷偷去和楚國結盟。同時強令晉國和秦國一起進攻秦國邊界的小國白狄,晉國答應後,秦國又派人偷偷告訴白狄説:“晉國要攻打你們。”白狄和楚國都看穿了秦國的用心,痛恨秦國背信棄義,於是將秦國的所作所為告訴了晉國。晉國於是聯合諸侯之兵迎戰秦國,同時派呂相去和秦國絕交,説:“各國諸侯如今都知道秦國惟利是圖,不守信用,所以都痛心疾首,都要和晉國親近友好。現在我們陳兵以待,如果秦國和我們盟誓,則可退諸侯之兵,否則,我們各諸侯國將共同對付秦國。” 一個月以後,兩軍交戰,秦國大敗。

2、志大才疏

成語解釋:指人志向大而才具不夠。

成語故事:司馬睿建立了東晉王朝,對各位功臣論功行賞。但王敦認為自己勞苦功高卻沒有受到重任,於是籌備起兵反攻。王敦的兄弟王導怕被王敦連累,就找好友周顗幫自己向司馬睿説情。周顗為王導仗義執言,但沒有告訴王導以致王導以為周顗沒有給他幫助。王敦攻入城後,問王導周顗何如。王導沒回答,遂為王敦所殺。後人在評論這件事的時候都説周顗志大才疏——志向很大而才能有限,名氣很大而見識不高。

3、任重道遠

成語解釋:擔子很重,路程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鬥。

成語故事:曾子的學生問曾子:“讀書人應該怎樣做人?”曾子回答:“必須剛強而且有毅力!因為讀書人要勵志治理天下,這任務非常重大,道路非常遙遠。我們要為實現這個目標奮鬥終生——正可謂任重道遠!”

4、出爾反爾

成語解釋:原指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如何對待你。現多指自己説了或做了後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後自相矛盾,反覆無常,説話不算數。

成語故事:戰國時,有一年鄒國與魯國發生了戰爭。鄒國吃敗仗,死傷了不少將士。鄒穆公很不高興,問孟子道:“在這次戰爭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殺死了三十三個,可是老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去拼命的,他們眼看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可恨得很。要是殺了這些人吧,他們人太多,殺也殺不完;要是不殺吧,卻又十分可恨。您説該怎麼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説:“記得有一年鬧災荒,年老體弱的百姓餓死在山溝荒野之中,壯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糧倉還是滿滿的,國庫也很充足,管錢糧的官員並不把這嚴重的災情報告給您。他們高高在上,不關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殘害百姓。”

孟子在回顧了這辛酸的往事後,接着又説:“您記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説過的.話嗎?他説,要警惕呀!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如何對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個報復的機會,就要用同樣的手段來對待那些長官了。” 孟子最後告訴鄒穆公説:“所以,大王不要去責怪他們、懲罰他們。如果實行仁政,您的百姓就會愛護他們的長官,並且願意為他們獻出生命。”

國學經典故事 篇3

紙上談兵

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很能談論用兵之道,連趙奢也難不住他,日子長了,趙括便以為天下沒有人能及得上自己。

公元前260年,秦兵進犯趙國,趙孝成王命廉頗為大將,率軍抵抗。廉頗見秦軍強大,就在長平築壘固守,與秦兵形成對峙(zhì)局面。秦國一時無法取勝,就派間諜到趙國散佈流言,説廉頗懼怕秦兵,秦國擔心趙王任命趙括為將。趙王果然中計,令趙括代廉頗為大將。由於趙括沒有實際作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結果陷入秦軍重圍,他也在突圍中被亂箭射死,趙國40萬軍隊也被秦將白起活埋。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現用來比喻脱離實際而誇誇其談的人。

國學經典故事 篇4

一飯千金

幫助漢高祖打下天下的大將韓信,在未得志時,境況很是困苦。那時侯,他時常到城下釣魚,希望碰着好運氣,以便解決生計。但是,這究竟不是可靠的辦法,因此,時常要餓着肚子。幸而在他時常釣魚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在河邊做工。其中有一個漂母,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地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在艱難困苦中,得到那位以雙手勉強餬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對她説,將來必定要重重地報答她。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不高興,表示並不希望韓信將來報答她。後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楚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

這句成語就是出於這個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説: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記,雖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難時,即使一點點幫助也是很可貴的;到我們有能力時,應該重重地報答施惠的人。

國學經典故事 篇5

陸績懷橘

三國時期有個人叫陸績,他特別孝順父母。

6歲那年,一次他到袁術家裏做客,袁術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沒吃,而是悄悄藏在懷裏。

後來他向袁術行禮告辭,叩頭的時候,懷裏滾出三個蜜橘來。

袁術大笑道:“你吃了不夠,還要拿呀?”

他回答説:“我沒見過這麼好的蜜橘,捨不得吃,想拿給母親嚐嚐。”

袁術聽了大為驚訝,心想一個6歲孩兒便懂得剋制自己,孝敬長輩,實在難能可貴。

他感歎道:“小陸郎有這樣的品德,來日必成為報效國家的棟樑!”的確,據有關歷史記載,陸績長大後對國家的貢獻相當大。

故事點評:陸績六歲就懂得體念親心的行為並非偶然,實為得力於良好的.家庭教育。除了父母以身作則外,他還研讀經史,無數古聖先賢的存心和德行,從小就在他心裏紮下了根。 小朋友們,我們要尊敬父母,孝敬父母,做個孝順的好孩子。

國學經典故事 篇6

對症下藥

一次子路問孔子:“如果我聽到一個好主意,是不是應該馬上行動起來?”

孔子回答:“你父親、兄長都還在,他們的閲歷與經驗比你豐富,應該先問問他們,不要急着動手。”

接着,冉有也問孔子同樣的問題:“如果我聽到一個好主意,是不是應該馬上行動起來?”

孔子回答:“當然要馬上去做。”

站在一旁的公西華聽後,大惑不解,就問:“子路和冉有的問題是同樣的,為什麼您的答案卻不一樣?”

孔子答道:“子路為人冒冒失失,做事不經觀察,比較草率衝動,所以我要他三思而後行;冉有遇事畏縮,沒有魄力,他需要勇氣與膽量,所以我鼓勵他不要猶豫,聽到好主意就要立即行動。”

故事點評:智者對不同的人,所作的.調教截然不同。就算他們犯的錯誤觀點或做的功德完全一樣,但也因為性格不同,造成的利害迥然有異。因此,我們遇到具體問題時,要具體分析、對待,不能一概而論。

國學經典故事 篇7

摘要:國學經典小故事,即折射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又體現了國學經典的深厚底藴,讀來饒有趣味,藴含哲理。那麼,國學經典小故事都有哪些呢?

國學經典小故事集錦

孟母三遷

孟母非常重視對孟子的教育,連住處的選擇都費盡心思,千方百計創造有利於兒子成長的環境。原先他們家離墓地很近,孟子常到墓地裏和小朋友做一些模仿堆墳、送葬之類的遊戲。孟母看到環境對孩子影響不好,便遷居到一個鬧市的附近,很快孟子玩耍時就模仿起商販叫賣一類的事來。孟母説這也不是孩子應住的地方,於是又遷居到學校附近。從此孟子模仿學校裏的禮儀等課程。孟母説這才是教育孩子的好環境,於是定居下來。這就是成為千古美談的“孟母三遷”

孟母斷織

孟子上學後,有一天還沒到放學時候就跑回家,正在織布的孟母拿起刀就把織機上沒織完的布割斷了。割斷的布,散成一堆線頭。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説:“你廢棄學業就像我割斷織機上的布,半途而廢就會前功盡棄!”孟子受到很大震動,從此成年累月努力學習,從不中斷,從不鬆懈,終於成為大學問家。孟母教育有方,注意抓緊早期的品德教育,殷殷施教,這值得做父母的人借鑑。學校教師乃至全社會都應重視兒童教育,普施甘霖使之茁壯成長?

黃香扇枕温席

黃香(56?-106),東漢大臣,9歲時母親病死,從母親生病到死,小黃香一直不離左右,由於勞累和悲傷,他非常消瘦、憔悴(qiáocuì),周圍人讚揚他是難得的好孩子。母親去世後,他更加孝敬父親,儘量關心、體貼、照顧父親。他家在湖北的江夏(現雲夢縣東南),在驕陽似火的夏季,晚上屋裏不但炎熱,蚊子還很多。為讓父親睡好覺,天未黑小黃香便守在睡榻邊,用扇子使勁把父親的牀蓆、枕頭扇涼,把蚊子扇跑,使父親能夠安寢。在寒風刺骨的冬夜,屋裏沒有取暖設備,為讓父親少挨冷受凍,在父親睡前他自己先脱下衣服,鑽到被窩裏,用自己的體温把父親的被窩焐暖後,再讓父親睡下。小黃香熱愛父母,體貼入微的照顧父母,人們交口稱讚:“天下無雙,江夏黃香。”他的“扇枕温席”傳為美談。

緹縈救父

緹縈(Tíyíng)是漢文帝時一個“太倉長”淳于(Chúnyú,複姓)意的小女兒。淳于意精通醫道,後棄官回家行醫,就診者盈(yíng)門。有一次,他在門上貼了告示:“這兩天有事出門,不看病。”恰好有個地方大官來看病,因病情重,死在淳于意門外。死者家屬誣告淳于意行醫害人,當地官府準備判處刖(yuè)刑,就是把腳砍掉。但因為淳于意當過太倉長,是朝廷命官,判罪要經皇帝批准,於是就把他押解到京師去定罪。

淳于意沒有兒子,只有5個女兒。他被押解上路那天,小緹縈到父親面前説:“我護送您上京,路上我一定盡心照顧您。”説完就背起事先準備好的小包,辭別姐姐門,護着父親上路去。到京城,她冒死給皇帝寫信,大意説:我父親為官清廉,行醫有術,現被人誣告要受刖刑。人一受刖刑,不死也得殘疾,永難復原,想改過自新也不可能了。我寧可入官為奴婢(bì),替父親贖罪

漢文帝見緹縈人不大,孝心卻不小,受到感動,赦(shè)免了淳于意,讓他領着小緹縈迴家去。後來,漢文帝也感到使用肉刑的壞處,冤枉好人後無法糾正,就下令廢除了肉刑?

程門立雪

北宋的哲學家楊時(1053-1135)從小好學,中進士做了官以後,棄官不做,跑到河南拜大學者程顥(hào)為師。程顥死後,為了深造,他又繼續拜程顥的弟弟程頤(yí)為師,這時他已經是40歲的人了

一天中午,楊時和同學遊酢(zuò)(1053-1123)一起去向程頤求教,正趕上程頤坐着養神小睡。這時,下起鵝毛大雪,為了不影響老師休息,他們不聲不響站在大門外雪地裏等候。到程頤醒來發現他們,請他們進屋時,門外的雪已經有一尺來厚了,楊時和遊酢站過的地方,留下兩對深深的雪窩

廉頗負荊請罪

戰國時期,趙國的文臣藺(Lìn)相如,因在“完璧歸趙”和“澠(miǎn)池會”兩次重大外交活動中,挫敗了強大的秦國的陰謀,衞護了趙國的利益和尊嚴,被封為上卿,地位在大將軍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對人説:“我做了多年的趙國大將,攻城野戰,出生入死,立下赫赫大功。藺相如只靠動動嘴皮子,一下子職位比我還高。我見到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藺相如聽到後,不與廉頗計較,多方迴避和廉頗見面,當他帶着隨從外出,望見廉頗的車馬,老遠他就叫車伕繞道躲避。他左右的人都以為這樣做是很羞恥的,藺相如卻笑着問:“你們説,與秦王相比,廉將軍威風大,還是秦王威風大?”“當然是秦王囉!”“可不是!”藺相如接着解釋:“秦王那麼威風,我都敢當廷叱責他,我儘管愚笨,難道就獨獨害怕廉頗將軍嗎?我是考慮到,強橫的秦國之所以不敢進攻趙國,還不是因為有我和廉頗兩人在,如果我和廉頗鬧起矛盾,兩虎相鬥,必有一傷,甚至兩敗俱傷,那時秦國就會乘虛而入。國家要緊吶,個人受點委屈有什麼關係!我這樣做,是把國家的安危和利益擺在首位,把個人的`恩怨拋到後面。”?

廉頗聽到相如的這番話,非常慚愧。他脱光上衣,裸露着身子,揹着荊條,到相如府上公開請罪,希望相如能用荊條抽打自己,以表自己認錯、賠禮道歉的誠意。藺相如一見廉頗這樣,趕緊以禮相揖(yī)。從此兩人結為同生死共患難的刎頸之交。這就是有名的“將相和”的故事,他們雙方都做到識大體、顧大局,為國家的利益,拋開個人的恩怨,團結合作,使虎視眈眈的秦國很長時間不敢貿然舉兵侵犯

管鮑之交

管仲(?-前645)和鮑(Bào)叔牙交誼的故事成為千古美談。他倆是春秋時期齊國人,自幼結交,互相瞭解,彼此知心。長大後兩人分屬於齊國互相敵對的兩派政治勢力,鮑叔牙擁戴的齊公子小白勝利了,當了齊國的君主,叫齊桓公,鮑叔牙成為宰相。管仲所效力的公子糾失敗,被逼自殺,管仲成了俘虜。齊桓公準備將管仲處死,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管仲,説:“管仲的才能遠遠超過我,要使齊國富強,非重用他不可。”齊桓公接受鮑叔牙的舉薦,用最隆重的禮節,請管仲當了齊國的宰相,而鮑叔牙心甘情願居於其下,成為管仲的助手,兩人同心輔佐齊桓公長達40餘年。齊桓公用了管仲的謀略,很快成為春秋時期五個霸主中最早和最有名的一個?

管鮑之交被稱為金蘭之契(qì)。契,指情意相投;金,指金屬,代表堅固;蘭,指蘭花,代表美好。金蘭,形容交情的信誠。金蘭契比喻意氣相投、信誠深厚的友誼

管寧割席

管寧(158-241)是三國時魏國隱士,曾經與朋友華歆(xīn)同在菜園鋤地,他們看到地裏有片金子,管寧就像看到瓦石一樣,毫不動心,照樣揮鋤,而華歆把金子拾起來後又扔下。他們兩人坐在同一張墊席上讀書,有大官的車轎從門前經過,管寧照樣埋頭讀書,而華歆放下書本,跑出去觀看。從這兩件事管寧感到華歆還不能淡泊金錢和權位,有貪財之心,有羨慕富貴榮華之意,與自己志趣不同,於是同華歆割席分坐,拒絕再和他做好朋友。古人席地而坐,把連在一起的坐席割斷就表示絕交。管寧“割席”、“拒華歆”被當作交友之道的美談,他的態度或許過於嚴厲,但他重視朋友的品行和志向這一原則是可以借鑑的

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是東漢末年魯縣(今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在文學上很有成就,被列為“建安七子”之一。他從小聰慧敏捷,很有教養,在7個弟兄中他數老六,與兄弟相處,處處謙讓,4歲時有一天,兄弟們一起吃一盤梨,哥哥讓他先拿,他只拿一個最小的。父母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年紀小,應該拿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們吃。”父母又問:“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孔融説:“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

狼來啦”的故事

從前,有個小孩在山上放羊,他看見山下田裏大人們正在辛勤地勞動,就想撒個謊,逗逗樂。他衝着山下大喊:“狼來啦!狼來啦!”田裏的人聽到喊聲,立即舉着鐵鍬,扛着鋤頭,緊張地奔上山來,累得氣喘噓噓。那個小孩卻高興地拍手大笑:“哈哈哈!你們都上當啦!”大人們生氣地走下山去。過兩天,大人們正在種田,又聽見山上有人喊“狼來啦!狼來啦!”大人們拿起農具飛快地奔上山,原來又是那個孩子撒謊,他得意地笑道:“哈哈哈!你們又上當啦!”大人們氣壞了。又過幾天,那孩子在山上放羊時,真的來了一隻狼,他嚇得拼命喊:“狼來啦!狼來啦!”農田裏的大人都説:“準是那個孩子又在騙我們,別理他!”結果那個小孩被狼吃掉了,因為他老撒謊,別人對他就失去了信任,不相信他了,結果吃虧的還是他自己。所以説“狼沒來,勿相欺”——千萬不要説謊

康映雪

晉朝人孫康,酷愛學習,常常感到白天時間不夠用,可是家裏貧窮,買不起燈油。特別是冬季,白天短黑夜長,讓夜晚的時間浪費掉實在可惜。一天夜裏,孫康一覺醒來,看見窗縫裏透進白光,以為已經天明瞭。出門一看,原來是下了大雪,山、水、樹木、屋宇,全都銀裝素裹,閃閃發亮。他靈機一動:映着雪光,不是可以讀書嗎?此後,他便映雪讀書,常常讀到雞叫

鑿壁偷光

漢朝人匡衡少年時勤奮好學,可是家中貧困,夜讀無燈。鄰居家每晚都點燭,但燭光照不到他家中,於是匡衡就在牆上鑿了個洞,使鄰家的燭光照入,藉以讀書。由於他刻苦攻讀,後來終於成為西漢有名的經學家

孫康、顧歡、祖瑩、匡衡他們讀書的客觀條件極端困難,但他們依靠自己的智慧盡力去創造條件,堅持學習。如今我們學習條件與他們相比是何其優越,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讀書學習呢??

錐刺股

戰國時辯士蘇秦,遊説(Shuì,勸説)秦王失敗後,形容憔悴地回到洛陽家中,遭家裏人的冷遇。為此蘇秦發憤苦讀,夜以繼日。每當晚間讀書睏了,他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警醒。他就這樣努力學習,終於成為當時著名的縱橫家,《戰國策》殘卷中收有他的遊説辭和書信16篇

鐵杵磨針

相傳唐朝大詩人李白少年時在四川讀書,不肯用功,中途棄學回家。在路上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一根鐵杵(chǔ)在石頭上不停地使勁磨。李白不解地問:“你磨鐵棒幹什麼用?”老婆婆説:“想把它磨成一根繡花針。”這情景使李白很感動,他想:“這需要花多少功夫,需要多麼頑強的毅力呀!學習不也正需要這種精神嗎?”於是,他回到學館,刻苦學習,終於成為很有成就的人。諺語中“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也是出自這個故事。

國學經典故事 篇8

也許這本書的題目有點長,但其中的關鍵詞很容易就能找到——“感動”,對!就是這兩個字。感動是什麼?它能融化那些心如堅冰一樣的人,它能使人激動得流下熱淚……

這本書一共有100篇故事,即使那些故事有長有短,各不相同,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令人感動,母親與女兒之間的親情,哥哥和弟弟的手足之情,朋友與朋友的友誼……

當我看到了這本書的第一個故事,我就被它迷住了,並不是因為那精美的插畫,而是那些文章讓我震撼了即使是生活中的細節,也充滿着愛。

最讓我感動的故事是:

“我”和弟弟去沙池玩,一個比“我”大的孩子説我們佔了他的位置把“我”推倒了,弟弟立即站在“我”的面前,張開雙手,大喊:“不許傷害我哥哥!”一個只有幾歲大的小孩子,竟然做出了這番舉動,可見他是多麼愛他的哥哥,即使他知道自己根本沒有那種能力去保護哥哥,這也許是人的內心最純真的地方。

看着看着,不知何時,自己的`眼眶開始有些濕潤,那並不是因為眼睛累了,而是我感動了。

也許你不知道,就連平日母親為我們做飯、洗衣、掃地……也是在愛我們,父母的訓斥也是在愛我們,而我們卻回報了他們什麼?對飯菜的挑三揀四,對於他們的訓斥加以還擊……妹妹年紀小,爸媽給予多一份的關愛,就覺得爸媽偏心,不愛我了,而心存叛逆,甚至由此不喜歡自己唯一的親妹妹。多傻,多幼稚啊!

看完這本書,我真有一種想擁抱父母、擁抱妹妹的衝動。

國學經典故事 篇9

多多益善

韓信是漢高祖劉邦的大將軍。為劉邦奪取天下,建立漢朝,立下輝煌功績。但是,在漢高祖六年之時,有人告密説韓信意圖謀反,劉邦本來就對韓信有戒心,於是設計將韓信捉拿起來。不過,因證據不足,不久又釋放了他。韓信知道,劉邦嫉妒自己的.才幹,常悶悶不樂,藉故推説有病而不上朝,閒居家中,進行消極反抗。

漢高祖劉邦也心知肚明,不想丟失了這位良將,所以常同韓信談話聊天,挽回關係。有一次閒聊時,劉邦問韓信:“像我這樣的人,可以帶領多少兵馬?”韓信回答説:“最多也就帶上十萬人。”劉邦又問道:“你要是帶兵可以帶多少呢?”韓信説:“我當然是愈多愈好啦!”劉邦追問:“你可帶的兵多多益善,怎麼會被我抓住了呢?”韓信回答説“這是兩回事了,陛下雖然不可帶兵太多,但是陛下善於使用將帥,所以我才被你抓住了。”自此,“多多益善”流傳開來。

“多多益善”簡言之是愈多愈好。這個成語還可以在它前面加上“韓信將兵”變成八字,亦即是“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國學經典故事 篇10

柏拉圖曾説過:“年輕人成長時首次聽到的故事應該是美德的典範。沒有哪種訓練能比這更高貴了。”一個人所具有的良好品德是其人生最有價值的一種資源,不僅能夠促進他的人生髮展,而且有利於他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靜下心來,讓我們細細品味這一篇篇至善至美的品德故事。無須苦心思索,我們就能感受到美德直擊心靈深處的那份感動。不過,《感動一生書系:感動中國學生的100個品德故事》僅僅是學習人生美德的一個開始,佘下的路程還很長很長……

《感動一生書系:感動中國學生的100個品德故事》從品德修養的各個方面,諸如誠實、守信、仁愛、寬容、孝順、敬業、感恩、公正、廉潔、勤儉等出發,精選了許多真摯感人、行文優美的故事。這些故事大都發生在我們的身邊,因而更加貼近生活,使讀者能夠感同身受,從中得到切實、有益的啟迪。同時,還為每個故事設置了一條引言,對故事的內涵加以提煉,並給青少年朋友們以有益的引導。此外,《感動一生書系:感動中國學生的100個品德故事》選配了大量輕盈優美、風格獨特的圖片,使您在閲讀時就如同在品嚐一道色香味美的文化大餐。

快樂的暑假開始了,我便有許多時間看書,今天我就讀了一本名叫《感動中國學生的100個品德故事》,其中的一篇令我難以忘懷,這篇文章的題目叫《一杯牛奶和三片面包》。

這篇文章講的是,一位貧窮的少年為了攢夠學費挨家挨户地推銷商品,但一天下來,他非常累卻沒有掙夠吃飯的錢。於是,他決定向一户人家要點吃的。他敲開了一户人家的美,開門的是一位美麗的少女,這讓少年很不好意思。少女看少年很餓,便拿出一杯牛奶和三個麪包片來招待他,讓這位少年很感動。本來他打算退學,但是這位少女的舉動又讓他重新鼓起了信心和生活的勇氣。數年後這位少女長大了,卻得了一種罕見的重病,當地的醫院束手無策,最後她被送到了大城市的`醫院治療。當年的那個貧窮少年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醫生——霍華德·凱利,他也參與了治療行動中。凱利醫生一眼就認出這是給予自己自信和生活勇氣的少女,從此,他就對這位特殊病人給予特殊的照顧,偷偷的把手術費和其他費用的錢都付了。等女病人的病好了之後,她壓根就不敢看藥費通知單,因為她知道,這會讓她傾家蕩產。不過,她還是鼓起勇氣看了單子,一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不禁讀了出來:“醫藥費——一杯牛奶和三片面包就足夠了。——霍華德·凱利醫生。”

這篇故事告訴我們,仁愛是一種美德,有一種無窮的魅力,是一個人身上最有價值的東西。當你給了別人一片生活的陽光,你就會收穫一次希望,因為她(他)就會藏到這一片陽光的背後。這個世界是很公平的。

國學經典故事 篇11

周朝的魯國,有個姓閔名損,字子騫的人。在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不幸過世了。父親娶了後妻,後妻又連續生了兩個弟弟。人都有私心,因為不是自己親生的,所以後母對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別。後母平時對子騫很不好。嚴冬,後母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孩子穿着保暖的棉花做的棉衣,兩個小孩子就算是在户外玩耍小臉也是紅撲撲的。可憐的子騫卻裹在一件單薄的'蘆花做成的衣服裏。數九寒天,寒風刺骨,子騫經常被凍得四肢僵硬、臉色發紫。

在一個嚴寒的冬天,子騫的父親外出辦事,要子騫駕車。冰天雪地,子騫身上蘆葦做的衣服哪裏能抵擋住冬天的嚴寒!雙手被凍僵了,嘴脣凍紫了。一陣寒風吹過,子騫劇烈抖動的身體實在沒法抓緊韁繩,一失手,駕車的鞍轡就掉了,這引起了馬車很大的震動。

坐在後面的父親身體猛晃,很是生氣,心想:這麼大了連馬車都駕不好!便要下車呵斥。正要斥罵時,突然發現子騫臉色發紫,渾身顫抖。很是奇怪,便上前拉開子騫的衣襟,頓時臉色大變,眼睛濕潤:原來,子騫的“棉衣”裏全都是一絲絲的蘆葦絮,沒有一片棉花的影子!父親火冒三丈,沒想到同牀共枕的妻子竟然這樣狠毒,當即決定把妻子趕出門去。子騫聽後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含淚抱着父親説:“母親在的時候,只有我一個人寒冷。可是,如果母親不在的時候,家裏的三個孩子就都要受涼捱餓了。”

父親非常感動,不再趕妻子了。看到閔子騫一點都不懷恨於心,後母感到後悔,後來也把子騫看成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

國學經典故事 篇12

分針指到了數字2,時針指到了4多一點,國學課開始了。

今天國學課要考背誦《琵琶行》,這是誰都知道的,已經佈置了兩週,有充分的時間去背,但這時候真正鎮定的同學只佔了極少數。

國學老師站在前面,給全班施了一種無形的威壓。有的同學慌忙地翻出資料,想臨時抱佛腳;有的則低着頭,似乎在躲避着老師的`目光;還有的則是東張西望,不知道該幹什麼。

我其實並不緊張,因為前一天早已經背得很熟練了,我更多的是興奮和期盼,想被老師先抽到,成為一大片同學中第一個坐下的,我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想。

但事與願違,我的籤藏得很深,老師抓到第二把才抽到我,而在這之前已經有幾個通過了,我一次次覺得下一個就會叫到我,但又一次次失望。

就在這盼望與失望之間,老師終於叫到我了,我興奮地站起來。開始背誦起來。剛開始的時候不知怎的,原來的期盼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緊張。它勢力宏大,把興奮和期盼一併趕出了我的地盤。

背誦我自然是通過了,但後半節課耳邊卻一直響着心臟跳動的聲音,這種緊張的情緒環繞着我,很久都無法消散。

下課後,王老師讓沒被下來的每人抄三遍,我很慶幸自己背了,又覺得這是努力的回報。初次嚐到了做事不拖沓甜頭,下次肯定我還會繼續努力的!

國學經典故事 篇13

1、子欲養而親不待

孔子在前往齊國的路上,突然聽到有人在哭,聲音顯得很悲哀。

孔子對駕車的人説:“這哭聲,雖然聽起來很悲哀,卻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聲啊!”

於是,趕着馬車尋聲到前面,前進一小段路後,便看到一個不尋常的人,身上掛着鐮刀,繫着白帶,在那裏失聲痛哭,然而卻不是哀喪之哭。

孔子於是下車,上前問道:“先生,請問您是什麼人呢?”

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問:“您現在並不是服喪的時候,為何會哭得這樣悲傷呢?”

丘吾子哽咽地説:“我此生有三個過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覺悟到,但已經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問:“您的三個過失,可以讓我聽聞嗎?希望您能告訴我,不要有什麼隱諱啊。”

丘吾子悲痛地説:“我年輕時喜歡學習,可等我到處尋師訪友,周遊各國回來後,我的父母卻已經死了,這是我第一大過失;在壯年時,我侍奉齊國君王,然君王卻驕傲奢侈,喪失民心,我未能盡到為人臣的職責,這是我第二大過失;我生平很重視友誼,可如今朋友間卻離散斷絕了,這是我第三大過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歎道:“樹木想要靜下來,可是風卻刮個不停;兒子想要奉養父母,父母卻不在了。過去了永遠不會再回來的,是年齡啊;再也不能見到的,是父母啊!就讓我從此辭謝這個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盡了。

孔子很感歎地對弟子們説:“你們應記着此事,這足以作為我們的借鑑啊!”

【智慧小語】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可是卻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緊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陰。

【樹欲止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

2、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陳蕃,他學識淵博,胸懷大志,少年時代發奮讀書,以天下為己任。一天,他父親的一位老朋友薛勤來看他,見他獨居的院內雜草叢生、穢物滿地,就對他説:“你怎麼不打掃一下屋子,以招待賓客呢?”陳蕃回答:“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當即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聽了無言以對,覺得很有道理。從此,他開始注意從身邊小事做起,最終成為一代名臣。

【智慧小語】大事都須從小事做起。《弟子規》中説:“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意思是説:書房要整理清潔,牆壁要保持乾淨,讀書時,書桌上筆墨紙硯等文具要放置整齊,不得凌亂,觸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條,才能靜下心來讀書。

3、母熊護子

昔日有母熊被獵人打中要害,端坐不動而沒有倒地,獵人覺得很奇怪,上前去看個究竟,結果發現母熊已經死了,卻緊緊抱住一顆大石頭。為什麼呢?原來母熊的孩子在石下的溪流中玩水,母熊怕落石會打中小熊,所以至死也忍痛抱緊大石不放。

【智慧小語】動物界中的母與子,無論生死都相互眷戀,它們的慈愛與孝義都到了極處。人類為了貪慾捕殺動物,天下沒有比這更狠心的了!

4、舜的故事

《史記》中記載,舜的父親是個瞎子,生母去世後,父親又娶了一個妻子,並生了一個兒子。父親喜歡後妻的兒子,總想殺死舜,遇到小過失就要嚴厲懲罰他。但舜卻孝敬父母、友愛弟弟,從來沒有鬆懈怠慢。舜非常聰明,他們想殺死舜的時候,卻找不到他,但有事情需要他的時候,他又總在旁邊恭候着。

有一次,舜爬到糧倉頂上去塗泥巴,父親就在下面放火焚燒糧倉,但舜藉助兩個斗笠保護自己,像長了翅膀一樣,從糧倉上跳下來逃走了。後來,父親又讓舜去挖井,舜事先在井壁上鑿出一條通往別處的暗道。挖井挖到深處時,父親和弟弟一起往井裏倒土,想活埋舜,但舜又從暗道逃開了。他們本以為舜必死無疑,但後來看到舜還活着時,就假惺惺地説:“你跑到哪裏去了?我們特別想你啊……”他們經常想方設法害舜,但舜不計前嫌,還像以前一樣侍奉父親、友愛弟弟。後來他的美名遠揚,堯帝知道後,就把兩個女兒嫁給他,並讓位於他,天下人都歸服於舜。

【智慧小語】:父親心術不正,繼母兩面三刀,弟弟桀驁不馴,幾個人串通一氣,要置舜於死地而後快。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與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他的德行崇高,非常令人讚賞。有這樣的胸襟與對道德的堅守,才能讓他有機會得到先王的賞識,成為受人愛戴的賢明的君主。

5、老漢粘蟬

《莊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孔子帶着弟子到楚國去,路上經過一個樹林,在樹林中有個駝背老人正在用竹竿粘知了。他粘知了非常輕鬆,就像在地上撿知了一樣。

孔子問:您的動作真是巧啊!有什麼門道嗎?老人説:我確實有自己的辦法,我經過五、六個月的練習,在竿頭累疊起兩個丸子而不會墜落,這樣失手的情況已經很少了;疊起三個丸子而不墜落,這樣失手的情況十次也不會超過一次;疊起五個丸子而不墜落,就會像在地上拾取知了一樣容易。我立定身子,猶如立着的斷木樁,舉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樹枝。雖然天大地大,萬物品類繁多,但我一心專注於知了的翅膀,從不思前想後、左顧右盼,絕不因紛繁的萬物而改變對蟬翼的注意,這樣為什麼不能成功呢!

最後孔子轉過身來對弟子説:“專心致志,本領就可以練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這就是駝背老人所説的道理。”

【智慧小語】一個人如果能夠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擾,集中精力,勤學苦練,就可以掌握一門過硬的本領。

6、書讀百遍,其義自見(xiàn)

三國時期,魏國有一個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貧苦,整天為了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閒時間,就坐下來讀書學習,所以知識很淵博。他的哥哥譏笑他,他卻不在乎。

天長地久,他寫出了兩本書,引起了轟動,別人問他讀書有什麼竅門。

他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xiàn)。”

人們很佩服他,他的名聲也越來越大。附近的人紛紛前來求教,並問他是如何學習的。

董遇告訴他們説: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學習要利用三餘,也就是三種的空餘時間:冬天是一年之餘,晚上是一天之餘,雨天是平日之餘。

人們聽了,恍然大悟。原來就是要通過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讀書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智慧小語】現在有些人總找藉口説:“我白天那麼忙,工作壓力那麼大,生活節奏那麼緊,哪有時間學習?”其實,只要你自己肯學,時間是可以擠出來的。

愛因斯坦和魯迅説過同樣一句話:人的差別在於業餘時間。有個著名的“三八理論”,就是一個普通成年人的一天應該分為“三個八”:八小時工作、八小時睡覺、八小時自由安排時間。前面兩個“八”,大多數人是一樣的,並無多大變化;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就在於剩下的八小時怎麼度過。

7、鹿乳奉親

春秋時期的郯(tán)子,生性至孝,歷來為人所稱道,被視為德、才、威、雅的化身。在我國曆史上傳頌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視為楷模。郯子的父母年老體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別傷心,到處求醫。聽説鹿乳能治好雙親的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羣中。獵人誤認其為鹿,正要舉箭射他,他趕緊大叫,並將實情相告。獵人聽後非常感動,想辦法給他弄來鹿乳,並護送他出山。

【智慧小語】《弟子規》中説:“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有命令,要趕快行動,不應該拖拉,這也是孝敬父母的舉動。從小若有這樣的理念,那麼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會去孝養。

8、孟母斷機

孟子小時候厭倦學習,有一天不願讀書,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織布,見他逃學回來,一句話沒講,就把織布的梭子給弄斷了,這意味着馬上將要織成的一匹布全毀了。孟子非常孝順,忙跪下來問:“您為什麼要這樣?”孟母告訴他:“讀書求學不是一兩天的事,就像我織布,必須從一根根線開始,然後一寸一寸地才能織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織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讀書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恆,像你這樣半途而廢、淺嘗輒止,以後怎能成才呢?”

若是現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話就扔給母親:“這是你自己的事。”但孟子的根基畢竟不同一般,他如夢初醒、恍然大悟,從此一心向學,再也不隨便曠課,後來繼孔子而成為“亞聖”。

【智慧小語】《弟子規》中説:“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應順承。”對父母長輩的責備,理應樂於聽受。對父母的批評,也要視為一種教誨。

9、黃香温席

古代有個叫黃香的人,以孝出名。他9歲時母親去世,從此他更細心地照顧父親,一人包攬了所有的家務事。到了冬天,他害怕父親着涼,就先鑽到冰冷的被窩裏,用身體温熱被子後,再扶父親上牀睡下。不像現在,可以開電熱毯、開暖氣,那時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體。到了夏天,為了使父親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涼蓆扇涼,再請父親去睡。

黃香小小年紀,就有這樣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學上有所成就,後來他當上了以孝聞名的好官,人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被列為“二十四孝”之一。

【智慧小語】用孝順的心對待父母,父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養;用慈悲的心對待眾生,眾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用恭敬孝養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這個世界會因為你的存在而變得格外美好。

10、陸績懷橘

三國時期有個人叫陸績,他特別孝順父母。6歲那年,一次他到袁術家裏做客,袁術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沒吃,而是悄悄藏在懷裏。後來他向袁術行禮告辭,叩頭的時候,懷裏滾出三個蜜橘來。袁術大笑道:“你吃了不夠,還要拿呀?”他回答説:“我沒見過這麼好的蜜橘,捨不得吃,想拿給母親嚐嚐。”袁術聽了大為驚訝,心想一個6歲孩兒便懂得剋制自己,孝敬長輩,實在難能可貴。他感歎道:“小陸郎有這樣的品德,來日必成為報效國家的棟樑!”的確,據有關歷史記載,陸績長大後對國家的貢獻相當大。

【智慧小語】陸績六歲就懂得體念親心的行為並非偶然,實為得力於良好的家庭教育。除了父母以身作則外,他還研讀經史,無數古聖先賢的存心和德行,從小就在他心裏紮下了根。

11、鐵棒磨針

李白的父親是位商人,做生意賺了不少錢,相當富裕。相傳,李白小時候在四川象耳山讀書。有一天逃學下山,經過一條小山澗,見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走上前詢問,老奶奶回答説要用鐵棒磨針。一根粗鐵棒要磨成一根細小的針談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説:“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從此以後李白就打消逃學念頭,下功夫讀書了。他既學文又習武,專門學習劍術。決心要做一個滿腔俠義的“俠”。

【智慧小語】:縱觀古今中外名人的成功史,往往並不是因為天賦異稟,而是因為勤奮過人。

12、漢文帝侍母

漢文帝劉恆,他就以孝聞名。母親生病了,他一邊要處理裏裏外外的國家大事,一邊還要陪着母親。吃藥的時候,他總是自己先嚐,然後再端給母親;母親病了三年,他就三年中沒有離開,一直在母親身邊照顧。

【智慧小語】:作為一個人,應該重視孝順父母,平時對父母照顧很重要。當他們生病了,需要安慰時,哪怕是一句體貼的話,也會讓他們很開心。我們需要一種愛的教育,而這種愛,要在每個人心中生起來。

13、李績焚須

唐朝有位副宰相叫李績,一次他姐姐病了,他就親自照料她,為姐姐燒火煮粥時,火苗燒了他的鬍鬚。

姐姐非常不忍心,勸他説:“你的僕人、侍妾那麼多,何必自己這樣辛苦呢?”李績立即回答:“您病得這麼重,讓其他人照顧,我不放心。您現在年紀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就算想一直給您煮粥,也沒有太多機會了。”

李績能這樣對待自己的姐姐,實在是難能可貴。

【智慧小語】:在古代,人們把所有人都當作兄弟姐妹,我們現在雖做不到這一點,但至少也要與家人和睦相處。倘若這一分愛都不能付出,那麼這個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確實不好説。

14、卜式牧羊

卜式,是孔子的門生,從小父母雙亡,家中只有個幼小的弟弟,等到弟弟成人後,卜式把田地房屋財產都給了弟弟,自己只帶走畜羊一百多隻,進入山放牧,過了十多年,他的羊達到一千多隻,又自己買了田地房屋。而他弟弟由於只是玩樂,家產耗盡,於是卜式又屢次把家產分給弟弟,受到鄰里的稱讚。可見,他是個重義輕財的君子。

【智慧小語】:《弟子規》中説:“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對錢財等身外之物,一定要看淡,如果不執著財物,兄弟之間的怨恨爭鬥就不會產生。

15、紫荊樹

以前有個姓田的老人,他死之後,三個兒子決定分家。他們將家產分為三等份,別的財產都已分妥,唯剩一株紫荊樹不好處理。他們商量了半夜,議定次日將樹截為三段,每人分一段。但這樹好像有靈性,第二天去截時,它已經枯死了。三兄弟十分震驚,認為是天地鬼神的暗示,逆天而行會招致不詳,於是決定不再分樹,紫荊樹立刻復活了。他們大受感動,把已分開的財產又合起來,從此不再提分家之事。

【智慧小語】:人與自然之間,有肉眼看不到的很多奧祕。假如人們彼此不和,引發紛爭與戰亂,外境上也會出現風雨不順、五穀不熟等惡兆。人類要想快樂地生活,並非希求錢財就能得到,而要從自身修養、隨順天龍八部等方方面面加以調整。

16、相煎何急

以前在三國時期,曹丕得了王位後,因妒忌弟弟曹植的才華,就故意刁難他:讓他七步成詩,題目是“兄弟”,但不能出現“兄弟”二字,作不出來就要砍頭。所幸的是,曹植才華橫溢、出口成章,很快就作了一首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詩中用了一個比喻:豆子被放在鍋裏煮,而用來煮豆的是豆稈,所以豆子在鍋裏哭泣:“我們本為同根所生,何必要急於相殘?”以此來影射曹丕的狠心。曹丕聽後,心感慚愧,就不殺曹植了。

【智慧小語】:縱觀上下幾千年歷史,帝王子孫中,為了名聲地位而手足相殘的例子數不勝數,和睦相處、互忍互讓的,少得可憐。生存在這個世間,若想活得快樂,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懂做人的原則,假如不懂,就不可能做好,做不好也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這就是規律。

17、程門立雪

宋朝的時候,有一位有學問的人,名叫楊時。他對老師十分尊敬,一向虛心好學。“程門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師、刻苦求學的一段小故事。

楊時在青少年時代,就非常用功。後來中了進士,他不願做官,繼續訪師求教,鑽研學問。當時,程顥(hào)、程頤兄弟倆是全國有名的學問家。楊時先是拜程顥為老師,學到了不少知識。4年後,程顥逝世了。為了繼續學習,他又拜程頤為老師。這時候,楊時已經40歲了,但對老師還是那麼謙虛、恭敬。

有一天,天空濃雲密佈,眼看一場大雪就要到來。午飯後,楊時為了找老師請教一個問題,約了同學遊酢(zuò)一起去程頤家裏。守門的説,程頤正在睡午覺,他們不願打擾老師的午睡,便一聲不響地立在門外等着。

天上飄起了鵝毛大雪,越下越大。他們站在門外,雪花在頭上飄舞,凜冽的寒氣,凍得他們渾身發抖,他們仍舊站在門外等着。

過了好長時間,程頤醒過來,這才知道楊時和遊酢在門外雪地裏已經等了好久,便趕快叫他們進來。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得有一尺多深了。

楊時這種尊敬老師的優良品德,一直受到人們的稱讚。正由於他能夠尊敬師長,虛心向老師求教,學業才進步很快,後來終於成為一位全國知名的學者。四面八方來向他求教的人,都不遠千里地來拜他為老師,大家尊稱他為“龜山先生”。

【智慧小語】:老師,是給予學生第二次生命的人。在學習的過程裏,從目不識丁直至學富五車,無不是老師用辛勤的汗水澆開了我們的知識之花。學會尊重給你知識、改變你命運的人吧,如果不是老師這根明燭,我們也許永遠不知道知識的美麗。

18、感動殺手的人

春秋時期有個昏君荒淫無道,他有一位大臣叫趙宣子,為人忠誠,時時處處都在勸諫君主。君主很不耐煩,有一天突然起了歹念,僱殺手想把趙宣子殺掉。這個殺手叫鋤麑(ní),天不亮就到了趙宣子的家。這時趙宣子已經起牀,端端正正穿好朝服,在那兒稍微閉目養神,等着上早朝。殺手見了很感動,心想:“一個人平居時都畢恭畢敬,這絕對是國家的棟樑。假如我殺了他,就是不忠,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假如不殺他,又失信於君主,這是不信。不忠不信,哪能在世上做人呢?”最後他不得已,就撞樹自殺了。

【智慧小語】:一個人的威儀如理如法,竟可以產生這麼大的力量。《弟子規》中説:“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意思是説:一個人的穿着應該整齊,不要不倫不類。戴帽子也應該戴正,不要歪着斜着。一個人如果有涵養,從外在的儀容裝束上可以體現出來。

19、查道訪親

宋朝有個人叫查(zhā)道,有一天他和僕人挑着禮物去拜訪遠方親戚。由於忘了帶乾糧,又找不到吃飯的地方,中午時他們特別餓。僕人建議從禮物中拿些食物吃。查道説:“這怎麼行呢?這些禮物既然要送人,就是人家的東西了,我們怎麼可以偷吃呢!”結果,兩個人只好餓着肚子趕路。

【智慧小語】:《弟子規》中説:“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意思是説:借用別人的東西,必須當面向主人索求。如果不問一聲就隨便拿走,那就是偷盜的行為。

20、多言何益

《墨子》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子禽向老師請教:“多説話有好處嗎?”墨子答道:“癩蛤蟆和青蛙,白天晚上叫個不停,叫得口乾舌燥,也沒有人去聽它的。你看那雄雞,在黎明按時啼叫,天下皆為振動,人們早早都起來了。所以,多説話有什麼好處呢?重要的是,話要説得切合時機。”

【智慧小語】:《弟子規》中説:“話説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nìng)巧。”意思是説:人平時不要有太多話,否則言多必失,説多了容易成為惹禍的根源,不如在適當時機,説一些符合實際的有義之語。説話的時候,語言應真實、老實,不要用花言巧語欺騙別人。

21、三人成虎

魏國大夫龐恭,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説:“假如一個人説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恭説:“如果兩個人説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將信將疑。”

龐恭又説:“倘若三個人説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相信了。”

龐恭就説:“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可經過三個人一説,好像真的有老虎了。現在趙國離魏國比這裏的街市遠多了,議論我的又不止三個人,如果我走後有人説我壞話,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有分寸。”

後來太子結束了人質的生活,但魏王果真聽信了小人讒言,沒有再召見龐恭。

【智慧小語】:判斷一件事的真偽,不能偏聽偏信,必須經過細心考慮,不然就會誤把謠言當真。評論他人要小心謹慎,看別人有過錯時,一定要再三觀察,否則,妄加揣測就開始誹謗,有時不經意的一句話,會給他人帶來終身的傷害。

22、失人之察

《呂氏春秋》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孔子絕糧於陳國與蔡國之間時,七日七夜沒吃到飯,只能無精打采地躺在那裏。一天,弟子顏回找來一點米,準備煮給老師吃。煮到快熟時,顏回就先抓起一把吃了。孔子悄悄地看在眼裏,覺得顏回有點失“禮”,所以不大高興。

過一會兒,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先吃。孔子善巧地説:“我剛剛夢見先君了,故應把乾淨的食物先供養再吃。”顏回馬上回答:“萬萬不可!剛才有土灰掉進鍋裏,我雖把它抓出來吃了,但飯已經弄髒了,所以不能供養先君。”此時,孔子才知道錯怪顏回了。

事後,孔子深有感觸地歎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意思是説:我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有時並不可靠;我依賴自己的心,但心分析的有時也靠不住。弟子們要切記:瞭解一個人,本來就不是很容易的!

【智慧小語】:有人認為“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有時候也不一定。不要認為自己所見所聞都千真萬確,不容懷疑,憑一己之見判斷別人的好壞,不一定特別可靠,很可能雜有不實的成分。

23、黃州菊

以前,蘇東坡到王安石那裏拜會,恰好他不在家,蘇東坡就呆在他書房裏等候,看到書桌上有一首他未完成的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意思是,昨晚西風吹過園林,菊花的花瓣落了一地,猶如黃金鋪滿大地。蘇東坡不由暗笑當朝宰相連常識都不懂,菊花開在秋季,最能耐久,就是乾枯也不會落瓣。於是,他在詩句下面寫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説與詩人仔細吟。”説是秋菊不像春天的花會落瓣,請詩人你仔細審查一下。

王安石回來看到後,並沒有説什麼,次日上朝時,暗地裏請皇上把蘇東坡貶到黃州。蘇東坡被貶後心裏很不服,知道是王安石因詩而報復他,但自己也沒辦法。他在黃州住了將近一年,轉眼到了九九重陽,便邀好友到後園賞菊。由於秋風颳了多日,到園裏一看,只見菊花紛紛落瓣,滿地鋪金,他頓時目瞪口呆,詢問友人之後,才知菊花通常不落瓣,但黃州的比較特殊,是落瓣的。又想起給王安石續詩的往事,蘇東坡醒悟到自己見識不廣,只看一面而不知總體,從此不敢輕易笑人。

過了幾年,王安石又把蘇東坡調回京城。蘇東坡曾專門為續詩一事,找王安石虔誠地道歉認錯。

【智慧小語】:不見高山,不顯平地;不見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每個人其實都是渺小的。判斷一件事或一個人,務必要先詳細觀察。在不瞭解事情真相之前,千萬不能輕信謠言,隨便亂説。

24、以人為鏡

唐太宗是一個文武雙全,英明蓋世的能人,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他身邊有兩位監督他言行的“明鏡”:一為長孫皇后,另一位乃忠義賢良的魏徵。皇上一有過錯,他們立即會巧妙地指出。

據《貞觀政要》一書所載:唐太宗喜歡一隻小鷂子,一日正在玩鳥,魏徵來了,太宗怕魏徵指責自己,趕快把小鳥藏到懷中。魏徵假裝沒看到,故意留下來與他商談國家大事。太宗心裏雖為鳥着急,卻也怕暴露,因為他信任、敬畏魏徵。等魏徵走後,太宗取出懷裏心愛的小鳥一看,早已命歸黃泉了。於是傷心地回到後宮,大發雷霆説:“我非殺掉這個田舍翁不可!”皇后聞之,問明原委,立刻穿上大禮服向太宗行禮道賀:“恭喜陛下,賀喜陛下!唐朝有魏徵這樣的好臣子,又有您這樣的好皇帝,這是有史以來沒有過的好現象,國家興盛指日可待。”故使太宗漸漸平息了怒氣。

唐太宗就“以人為鏡”常觀察自己,真正做到了勇於改過、從善如流。後來魏徵死了,唐太宗惋惜地説:“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而今魏徵不在了,朕就少了一面鏡子。”

【智慧小語】:身體的儀表粧容,可以用鏡子來觀察;而自己的心態行為,就要靠別人來監督,或靠自心來反觀,一旦發現了錯誤,就要立即改正。能得旁人監督、提醒、指出自己的過失是相當重要的,若是具有德行的智者指出你的過失時,就可以推知自己肯定有過失,應反觀自己力圖改正,並真誠地感謝指責自己的人,也應萬分珍惜這種福報機緣!

25、石崇鬥富

在晉朝,石崇曾與晉武帝的舅父王愷以奢靡相比:王愷飯後用糖水洗鍋,石崇便用蠟燭當柴燒;王愷做了四十里的紫絲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錦步障。晉武帝暗中幫助王愷,賜了他一株珊瑚樹,高二尺許,世所罕見。王愷向石崇炫耀,不料石崇揮起鐵如意,將珊瑚樹打得粉碎,然後一笑置之:“別心疼,我賠你就是。”便命左右取來六七株珊瑚樹,個個皆高三四尺,比王愷那株強多了。王愷只好認輸,兩隻腳抹油走人,連擊碎的珊瑚樹也不要了。

然而如此攀比完全是愚者之舉,人活着的關鍵在於德行和學識,一個人只要品學兼優,生活再貧寒也不可恥。就像孔子的弟子顏回,他雖然家境貧窮,可卻安貧樂道、敏而好學,孔子教他一種道理,他馬上就能觸類旁通、聞一知十,把孔子的思想發揚光大。孔子對他寄予厚望,但可惜他32歲就死了。對於顏回的德行,孔子曾讚歎道:“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意思是,顏回吃飯時用一節竹筒當碗,喝水時直接用瓢盛水,住在極為簡陋的巷子裏,別人看他那麼貧窮,都替他憂愁,可他卻不改其樂,還是非常達觀。

【智慧小語】:《弟子規》中説:“惟德學,惟才藝,不如人,當自勵。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意思是説:如果品德、學問和才藝方面不如人,就應該自我勉勵,努力趕上,這方面一定要有競爭心。但物質方面的享受,就要降低,不要攀比。即使自己生活比較貧寒,衣服、飲食、房屋、財富等不如別人,心裏也沒必要憂愁。

26、朱元璋軼事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少年時生活窘困,常和一些窮孩子放牛砍柴。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從前的一些窮朋友,都想跟他沾點光,弄個一官半職,於是有兩個人結伴去京城找他。

見到朱元璋後,一個人先開口説:“還記得我們一起割草的情景嗎?有一天,我們在蘆葦蕩裏偷了些蠶豆,放到瓦罐裏煮。沒等煮熟,你就搶豆子吃,把瓦罐都打破了,豆子撒了一地,你抓一把就塞到嘴裏,卻不小心被一根草卡住喉嚨,卡得你直翻白眼……”他還在那兒喋喋不休講個沒完,寶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當即下令把他殺了。

然後,朱元璋又問另一個人:“你有什麼要説的?”那人連忙答道:“想當年,微臣跟隨陛下東征西戰,一把刀斬了多少'草頭王’。陛下衝鋒在前,搶先打破了'罐州城’,雖然逃走了'湯元帥’,但卻逮住了'豆將軍’,遇着'草霸王’擋住了咽喉要道……”朱元璋聽了,頓時心花怒放,隨即降旨封他做了將軍。

二人所説的內容雖然相同,但後者把朱元璋小時候偷吃東西的軼事,用一種特殊的“隱語”表達出來了。當事人聽了,彼此心照不宣,而局外人聽來,完全是在描述朱元璋當年金戈鐵馬的戎馬生涯,所以最後他的結果完全不同。

【智慧小語】:同樣一件事情,以婉轉的語言表達,不但不會得罪對方,還會得到別人的認可;但如果説話方式不當,就算是讓人生歡喜的事,可能也會弄巧成拙,達不到預期的目標。所以,説話要講究善巧方便。

27、對症下藥

一次子路問孔子:“如果我聽到一個好主意,是不是應該馬上行動起來?”孔子回答:“你父親、兄長都還在,他們的閲歷與經驗比你豐富,應該先問問他們,不要急着動手。”

接着,冉有也問孔子同樣的問題:“如果我聽到一個好主意,是不是應該馬上行動起來?”孔子回答:“當然要馬上去做。”

站在一旁的公西華聽後,大惑不解,就問:“子路和冉有的問題是同樣的,為什麼您的答案卻不一樣?”

孔子答道:“子路為人冒冒失失,做事不經觀察,比較草率衝動,所以我要他三思而後行;冉有遇事畏縮,沒有魄力,他需要勇氣與膽量,所以我鼓勵他不要猶豫,聽到好主意就要立即行動。”

【智慧小語】:智者對不同的人,所作的調教截然不同。就算他們犯的錯誤觀點或做的功德完全一樣,但也因為性格不同,造成的利害迥然有異。因此,我們遇到具體問題時,要具體分析、對待,不能一概而論。

28、鄭人買履

這是《韓非子》中的一個寓言故事。戰國時期,有一個鄭國人,想為自己買一雙新鞋子。去集市之前,這個人預先找來一小段繩子,用它比着自己的腳量好長短尺寸,然後就高高興興地出門了。誰知走得匆忙,量好的尺碼卻忘在家裏沒有帶着。

鄭國人來到集市,直奔賣鞋的店鋪,他讓掌櫃的拿了幾雙鞋,精挑細選了一番,終於看好了一雙中意的鞋子。他正準備掏出小繩,用事先量好的尺碼來比一比新鞋的大小,忽然想起小繩被擱在家裏忘記帶來。於是他連忙對鞋鋪的老闆説:“對不起,我把尺碼忘在家裏了,等我回家取來尺碼再買吧。”説完,轉身就往家裏跑。眼看天色不早,他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家中,拿了小繩又急急忙忙趕往集市。但是,鞋鋪打烊了,鞋子沒買成。

鄭國人垂頭喪氣地回到家裏,鄰居問他出了什麼事,他就把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地講述了一遍。鄰居聽了問道:“你買鞋時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穿一下,試試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説:“那可不成,量的尺碼才可靠,我只相信我自己親自量好的尺碼,不相信我的腳。”

【智慧小語】:處理具體事情的時候,遵循規範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現實問題,學以致用的過程中,要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做個處事靈活而內心中正的人,應當破除偏執,遇事思慮周詳,拿捏有度,該堅守尺度的時候,便要有擇善固執的精神,該隨機應變的時候,也要有從善如流的態度。如此方能處事圓融,自在無礙。

29、管寧割席

《世説新語》中有這麼一則故事:管寧和華歆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們同桌吃飯、同榻讀書、同牀睡覺,成天形影不離。

有一次,他們在田裏鋤草。管寧挖到了一錠金子,但他對此沒有理會,繼續鋤他的草。華歆得知後,丟下鋤頭奔了過來,拾起金子摸來摸去,愛不釋手。管寧見狀,一邊幹活,一邊責備他:“錢財應該靠自己的辛勤勞動獲得,一個有道德的人,不可以貪圖不勞而獲的財物。”華歆聽了,不情願地丟下金子回去幹活,但不住地唉聲歎氣。管寧見他這個樣子,不再説什麼,只是暗暗地搖頭。

又一次,他們兩人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這時一個大官在窗外經過,敲鑼打鼓,前呼後擁,威風凜凜。管寧對外面的喧鬧充耳不聞,好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華歆卻被這種排場吸引住了,他嫌在屋裏看不清楚,乾脆連書也不讀了,急急忙忙跑到街上去看熱鬧。

管寧目睹了華歆的所作所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失望。等到華歆回來後,就當着他的面,把席子割成兩半,痛心地宣佈:“我們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樣了。從今以後,我們就像這割開的草蓆一樣,再也不是朋友!”這即是歷史上著名的“管寧割席”。

【智慧小語】:《弟子規》中説:“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如果不肯親近有道德的仁者,無形中會給自己帶來無限的危害。一旦讓小人有機可乘,你所做的一切會一敗塗地,甚至有可能墮入罪惡的深淵。

30、孔子學琴

從前,孔子跟從師襄子學琴。師襄子教了一首曲子後,孔子每日彈奏,絲毫沒有厭倦。過了十天,師襄子説:“這首曲子你彈得很不錯,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説:“我雖學會了曲譜,可還沒有掌握一些高難度的技巧。”

又過了許多天,師襄子説:“你已掌握了彈奏技巧,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説:“我還沒有品味出這首曲子的神韻。”

又過了許多天,師襄子説:“你已領會了這首曲子的神韻,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説:“我還沒體會出作曲者是怎樣一個人,尚未深入他的內心世界。”

又過了很多天,孔子莊重地向遠處眺望,説:“我現在知道作曲者是什麼人了。這人長得黑,身材魁梧,胸懷大志,要統一四方,一定是周文王。”師襄子聽後,立即離席行禮,説:“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智慧小語】:學習需要用心專一,深入其中。倘若停留在表面,或是深入得不徹底,便難以領悟其中更深的道理。而且學習也不是為別人學,是為我們自己學,為更好掌握知識,提升能力,服務社會而學。因此,真正有志於學習的人,會用心投入,深入下去,不會輕易帶過或是半途而廢。

31、編蒲抄書

西漢時期的路温舒,他少年時非常熱愛學習,可家裏十分貧窮,沒錢去讀書,只好以替人放羊為生。有一天,他趕着羊羣來到一池塘邊,看見一叢叢又寬又長的蒲草,靈機一動,採了一大捆蒲草揹回家,曬好壓平之後,切成與竹簡同樣的長短,編連起來。然後他向人家借書,抄寫在這些蒲草上,做成一冊一冊的書。從此,他每次去放羊,身邊都帶着這種書,一邊放羊一邊讀書,從中獲得了很多知識。後來,路温舒靠自學成了一個有學問的人,因為他精通漢書、熟悉法律,以後做了獄吏,最後官至臨淮太守,成為著名的法律專家。

【智慧小語】:歷史上許許多多的偉人志士都是在艱苦的條件下,勤學不輟,終於學有所成。古人説:“玉不琢,不成器。”一個人想要追求知識和美德,想要有所作為,就要有遠大的志向和堅定的信念,努力堅持、辛勤付出。

32、心正則筆正

唐朝有位著名書法家叫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面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

有一天,柳公權和幾個小夥伴舉行“書會”。這時,一個賣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寫的幾個字“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誇”,覺得這孩子太驕傲了,便皺皺眉頭,説:“這字寫得並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樣,沒筋沒骨,還值得在人前誇嗎?”小公權一聽,很不高興地説:“有本事,你寫幾個字讓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説:“不敢,不敢,我是一個粗人,寫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腳都寫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華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權起了個五更,獨自去了華京城。一進華京城,就看見一棵大槐樹下圍了許多人。他擠進人羣,只見一個沒胡雙臂的黑瘦老頭赤着雙腳,坐在地上,左腳壓紙,右腳夾筆,正在揮灑自如地寫對聯,筆下的字跡似羣馬奔騰、龍飛鳳舞,博得圍觀的人們陣陣喝彩。

小公權“撲通”一聲跪在老人面前,説:“我願意拜您為師,請您告訴我寫字的祕訣……”老人慌忙用腳拉起小公權説:“我是個孤苦的人,生來沒手,只得靠腳巧混生活,怎麼能為人師表呢?”小公權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鋪了一張紙,用右腳寫了幾個字:“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柳公權把老人的話牢記在心,從此發奮練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繭子,衣肘補了一層又一層。經過苦練,柳公權終於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他不僅字寫得好,做人也和他的字一樣,鐵骨錚錚、正直不阿(ē)。據説,有一次柳公權在寫字,穆宗皇帝邊看邊連連讚歎,驚詫地問:“你的字怎麼寫得這麼好?能告訴我書法的祕訣嗎?”柳公權毫不猶豫地回答:“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寫字的竅訣在於心,心不清淨、不端正,字也不可能漂亮。

【智慧小語】:無論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心一意,勤學苦練,才能成功。《弟子規》中説:“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意思是説:古人寫字使用毛筆,寫字前先要磨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會磨偏了,寫出來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心定不下來。一個人的字,能反映出內在的智慧。假如字寫得歪七扭八,看半天也看不清楚,這個人可能心很亂;假如字寫得大方工整,由此也可推知他思路清晰、辨別能力強。

33、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是古代有名的書法家,被人們公認為“書聖”。

王羲之13歲那年,偶然發現他父親藏有一本《説筆》的書法書,便偷來閲讀。他父親擔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傳,答應待他長大之後再傳授。沒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請求父親允許他現在閲讀,他父親很受感動,終於答應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練習書法很刻苦,甚至連吃飯、走路都不放過,真是到了無時無刻不在練習的地步。沒有紙筆,他就在身上劃寫,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劃破了。有時練習書法達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練字竟忘了吃飯,家人把飯送到書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饃饃蘸着墨吃起來,還覺得很有味。當家人發現時,已是滿嘴墨黑了。王羲之常臨池書寫,就池洗硯,時間長了,池水盡墨,人稱“墨池”。

有一段時間,人人都誇他的字寫得好,他也自鳴得意、洋洋自得起來。有一天,他到一家餃子館吃水餃,發現水餃都是從牆那邊一個個扔過來的,而且十分準確地扔在鍋裏。他十分好奇,繞到牆後一看,見是一位老太太在包餃子,包好後,頭也不抬就扔過牆去,沒有一個掉在鍋外。王羲之問她有何竅訣,她説:“沒什麼,只是熟練罷了!”王羲之聽後,覺得自己的字遠沒達到這種熟練程度,於是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終於成為一代大師。

【智慧小語】:一個人懂得謙虛才有進步的空間,試想如果王羲之沒有碰到那位包餃子的老人,他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差距,也就沒有後來的努力,而我們現在也就看不到《蘭亭集序》這樣的書法墨寶了。

34、王獻之學書

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為了繼承家學,向父親王羲之學習書法。學了一段時間後,他覺得差不多了,就寫了一篇字,拿去給父親看。王羲之看後,什麼話也沒説,在他所寫字中的一個“大”字下面點了一個點。王獻之看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就拿去讓自己的母親看。王獻之的母親也是書法家,看了王獻之所寫的字後,指着王羲之在上面的那一點,對他説:“這一點寫得不錯。”王獻之聽了,才知道自己和父親的書法還相差很遠,從此一心練字,後來也成了書法名家。

【智慧小語】:《弟子規》中説:“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意思是説:遇到困難或挫折的時候,不要自暴自棄,也不必憤世嫉俗,應該發憤向上努力學習,聖賢境界雖高,循序漸進,也是可以達到的。

35、不食周粟

相傳伯夷、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國君的長子和三子。孤竹國國君在世時,想立叔齊為王位的繼承人。他死後叔齊要把王位讓給長兄伯夷。伯夷説:“你當國君是父親的遺命,怎麼可以隨便改動呢?”於是伯夷逃走了。叔齊仍不肯當國君,也逃走了。百姓就推孤竹國君的二兒子繼承了王位。

説起伯夷兄弟之所以讓國,是因為他們對商紂王當時的暴政不滿,不願與之合作。他們隱居渤海之濱,等待清平之世的到來。後來聽説周族在西方強盛起來,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二人便長途跋涉來到周的都邑岐山。此時,周文王已死,武王即位。武王聽説有二位賢人到來,派周公姬旦前往迎接。周公與他們立書盟誓,答應給他們兄弟第二等級的俸祿位和與此相應的職位。他們二人相視而笑説:“奇怪。這不是我們所追求的那種仁道呀。”

周武王見到商朝政局敗亂而急於坐大,崇尚計謀而行賄賂,依仗兵力而壯大威勢,用宰殺牲畜、血塗盟書的辦法向鬼神表示忠信,到處宣揚自己的德行來取悦於民眾,用征伐殺戮來求利。他們二人對投奔西周感到非常失望。當週武王帶着裝有其父周文王的棺材揮軍伐紂時,伯夷攔住武王的馬頭進諫説:“父親死了不埋葬,卻發動起戰爭,這叫做孝嗎?身為商的臣子卻要弒殺君主,這叫做仁嗎?”周圍的人要殺伯夷、叔齊,被統軍大臣姜尚制止了。

周武王滅商後,成了天下的宗主。伯夷、叔齊卻以自己歸順西周而感到羞恥。為了表示氣節,他們不再吃西周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以山上的野菜為食。周武王派人請他們,並答應天下相讓,他們仍拒絕出山仕周。後來,一位山中婦人對他們説:“你們仗義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們採食的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婦人的話提醒了他們,於是他們就連野菜也不吃了。到了第七天,快要餓死的時候,他們唱了一首歌,歌詞大意是:“登上那首陽山哪,採集野菜充飢。西周用殘暴代替殘暴啊,還不知錯在自己。神農、舜、禹的時代忽然隱沒了,我們的歸宿在哪裏?哎呀,我們快死去了,商朝的命運已經衰息。”於是他們餓死在首陽山腳下。

【智慧小語】:從世間上看,有些人為了不苟且偷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寂天論師諄諄告誡我們:寧可無有利養而當下死亡,也不能通過邪命養活,倘若陷入這樣的處境,那還不如早點死了好。

36、絕纓

“絕纓”這個典故源於漢代劉向的《説苑·復恩》。

楚莊王一次平定叛亂後大宴羣臣,寵姬嬪妃也統統出席助興。席間絲竹聲響,輕歌曼舞,美酒佳餚,觥籌交錯,直到黃昏仍未盡興。楚王乃命點燭夜宴,還特別叫最寵愛的兩位美人許姬和麥姬輪流向文臣武將們敬酒。

忽然一陣疾風吹過,筵席上的蠟燭都熄滅了。這時一位官員斗膽拉住了許姬的手,拉扯中,許姬撕斷衣袖得以掙脱,並且扯下了那人帽上的纓帶。許姬回到楚莊王面前告狀,讓楚王點亮蠟燭後查看眾人的帽纓,以便找出剛才無禮之人。

楚莊王聽完,卻傳令不要點燃蠟燭,而是大聲説:“寡人今日設宴,與諸位務必要盡歡而散。現請諸位都去掉帽纓,以便更加盡興飲酒。”

聽楚莊王這樣説,大家都把帽纓取下,這才點上蠟燭,君臣盡興而散。席散回宮,許姬怪楚莊王不給她出氣。楚莊王説:“此次君臣宴飲,皆在狂歡盡興,融洽君臣關係。酒後失態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責任,加以責罰,豈不大煞風景?”許姬這才明白楚莊王的用意。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絕纓宴”。

七年後,楚莊王伐鄭。一名戰將主動率領部下先行開路。這員戰將所到之處拼力死戰,大敗敵軍,直殺到鄭國國都之前。戰後楚莊王論功行賞,才知其名叫唐狡。他表示不要賞賜,坦承七年前宴會上無禮之人就是自己,今日此舉全為報七年前不究之恩。

【智慧小語】:楚莊王一時的忍讓寬容,無形中卻救了自己一命。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用寬容照見人生,人生往往會回報給自己更美麗的康莊大道。

37、朱衝送牛

晉代有個人叫朱衝,他從小就待人寬厚,特別有智慧,但由於家境貧寒,沒錢上學讀書,只好在家種地放牛。隔壁有個人心地很壞,平時好佔便宜,三番五次地把牛放到他家的地裏吃莊稼。朱衝看到後,不但不發脾氣,反而在收工時帶一些草回來,連同那吃莊稼的牛,一起送回主人家,並説:“你們家裏牛多草少,我可以給你們提供方便。”那家人一聽,又羞愧又感激,從此再也不讓牛去糟蹋莊稼了。朱衝的待人厚道,贏得了鄉鄰的一片讚揚。

【智慧小語】:朱衝禮讓惡鄰,厚德載物,使周圍的風氣發生很大變化,鄉里路不拾遺,村落沒有行兇的惡人,這就是仁者風範。人格賢善,自然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

38、周處除三害

三國時有個人叫周處,他在義興非常出名。當然他出的不是美名,而是惡名。因為他個子比較高,從小就死了父親,沒有讀書的機會,人很野蠻,動輒就用拳頭打人,老百姓都害怕他。義興的河中有條蛟龍,山上有隻白額虎,再加上週處,這三者一起危害百姓,當地稱之為“三大禍害”。

後來有人想了個辦法,勸説周處去殺死猛虎和蛟龍,希望三個禍害通過內戰互相殘殺。於是周處立即殺了猛虎,又下河去斬蛟龍。周處同蛟龍一起搏鬥,三天三夜都沒有出來,當地百姓都認為他死了,高興地對此表示慶賀。結果周處殺死蛟龍後,從水中出來了,聽説鄉人為自己已死而慶賀,方知大家把他當作禍害,因此有了悔改之意。後來他尋訪有修養的名人陸雲,聽從他的教導,洗心革面、改過自新,最終成了非常了不起的忠臣,為老百姓做了很多有利的事情。

【智慧小語】:人哪有不犯錯誤的,一個人首先應該知慚有愧,方能悔過自新。有愧即是指對那些下劣諸輩及其所行之惡劣事情,生起極大的憂愁心與厭煩心。

39、學無止境

蘇東坡從小就喜歡讀書,他天資聰明、過目不忘,每看完一篇文章,便能一字不漏地背出來。經過幾年苦讀,他已是飽學之士。一天,他乘着酒興,揮筆寫了一副對聯,命家人貼在大門口。上面寫到:“讀遍天下書,識盡人間字。”

過了幾天,蘇東坡正在家看書,忽聽僕人通報門外有人求見。他出來一看,是位白髮蒼蒼的老太太。老太太指着門上的對聯,問他:“你真已讀遍天下書,識盡人間字了嗎?”

蘇東坡一聽,心裏很不高興,傲慢地説:“難道我能騙人嗎?”

老太太從口袋裏摸出一本書,遞上前説:“我這裏有本書,請幫我看看,上面寫的是什麼?”

蘇東坡接過書,從頭翻到尾,又從尾翻到頭,書上的字竟一個也不認得。他不禁羞愧萬分,覺得自己説的大話太丟臉,伸手想把門上的對聯撕掉。

老太太忙上前阻止:“慢!我可以把這副對聯改一下。”於是在每句前面各添兩個字,改成:“發憤讀遍天下書,立志識盡人間字,”並諄諄告誡:“年輕人,學無止境啊!”

【智慧小語】:我們暫時擁有了人身,但凡夫的想法沒什麼恆常可信的,故一定要夜以繼日勤奮地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在求學的過程中,也要記住“學無止境”這句話,萬萬不能驕傲自滿、得少為足。

40、管鮑之交

春秋時鮑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二人相知很深。

他們倆曾經合夥做生意,一樣地出資出力。分利的時候,管仲總要多拿一些。別人都為鮑叔牙鳴不平,鮑叔牙卻説,管仲不是貪財,只是他家裏窮呀。

管仲幾次幫鮑叔牙辦事都沒辦好,三次做官都被撤職。別人説管仲沒有才幹,鮑叔牙又出來替管仲説話:“這絕不是管仲沒有才幹,只是他沒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機會而已。”

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被拉去當兵參加戰爭而三次逃跑,人們譏笑地説他貪生怕死。鮑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貪生怕死之輩,他家裏有老母親需要奉養啊!”

後來,鮑叔牙當了齊國公子小白的謀士,管仲為齊國另一個公子糾效力。兩位公子在回國繼承王位的爭奪戰中,管仲曾驅車攔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帶。小白彎腰裝死,騙過管仲,日夜驅車搶先趕回國內,繼承了王位,稱為齊桓公。公子糾失敗被殺,管仲也成了階下囚。

齊桓公登位後,要拜鮑叔牙為相,並欲殺管仲報一箭之仇。鮑叔牙堅辭相國之位,並指出管仲之才遠勝於己,力勸齊桓公不計前嫌,用管仲為相。齊桓公於是重用管仲,果然如鮑叔牙所言,管仲的才華逐漸施展出來,終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智慧小語】:心胸狹窄、智慧薄劣的人常常會辨別:這是朋友,那是敵人。智者卻一視同仁,慈悲一切眾生,因為朋友和敵人兩者之間誰有利益還不一定。

41、司馬遷發憤著《史記》

著名史學家司馬遷,他本是宮中的藏書官吏,以此他博覽羣書,發心撰寫《史記》。凡書中有遺漏和殘缺不全者,他便上山下鄉深入百姓中間去採訪討教。就在他的鉅著即將完工之時,不幸被皇帝發現,皇帝懼於將歷代帝王的醜事傳揚人間故將司馬遷治罪,並將他的《史記》毫無遺餘地焚燬,革掉官職,令其於死刑和宮刑中任選一種處罰方式。

周文王被紂王關在牢裏,紂王還殘酷地殺害了文王的兒子,並且將他兒子的肉做成肉醬讓他吃,文王仍能忍受這麼巨大的痛苦而在牢中寫下了《周易》這部書;孔子一生困厄不得志,但他卻孜孜不倦地教育學生,並且寫下了《春秋》一書傳於後世;左丘明兩隻眼睛全瞎了,還以巨大的毅力寫成了《國語》;屈原遭人排擠誣陷,楚王一點也不瞭解他的一片愛國之心,反而將他流放,他卻寫出了名著《離騷》;孫臏遭朋友龐涓陷害,被砍掉了兩腳的膝蓋骨,還能忍辱負重,寫出了《孫子兵法》。

司馬遷曾想一死了之,但又想到歷史上的這些偉人都能不顧自己個人的不幸而發憤著述,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志願,便飲恨含悲選擇了宮刑。他僅憑記憶重寫《史記》,終於令這部光輝鉅著留芳於世。

【智慧小語】:司馬遷拋棄了個人的悲痛與屈辱,完成了自己的宏願。這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值得學習。

42、拒絕奉承

宋璟是唐朝武則天時期的著名大臣,以剛正不阿著稱。

有一天,一個人轉交給宋璟一篇文章,並對他説:“寫文章的人很有才學。”宋璟是一個愛才之人,馬上就讀起這篇文章來。開始時,他一邊讀一邊讚歎:“不錯,真是不錯!應該重用。”

可是讀着讀着,宋璟的眉頭皺了起來。原來這個人為了巴結宋璟,在文章中對他大加吹捧,這讓宋璟很生氣。

後來,宋璟對送文章的人説:“這個人的文章不錯,但品行不端,想靠巴結來升官,重用他對國家是絕對沒有好處的。”因此就沒有推薦這個人做官。

【智慧小語】:識人難,識己更難。在稱揚和讚歎面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對自己客觀的認知,是一件很值得慶幸的事情。

43、忘我之境

《莊子》中有一個故事説:有個普通的木匠叫梓慶,他平時幫人家做的,就是祭祀時掛鐘的架子。雖然這是個很簡單的活,但他做出來的架子,人人見後驚為鬼斧神工,覺得那上面野獸的形狀,宛如真正的走獸一般栩栩如生。

後來當地的國君知道他的手藝之後,專門喚他來問其中的竅訣。梓慶很謙虛,他説:“我一個木匠,哪有什麼竅訣啊。如果你一定問,我就跟你説説:無非是我在做任何一個架子之前,首先要守齋戒,讓自己的心靜下來。在齋戒的過程中,到第三天的時候,我可以'忘利’,把那些為自己得到功名利祿的念頭全部扔掉;到了第五天的時候,我可以'忘名’,別人對我讚歎也好、誹謗也罷,我都已經不在乎了;到了第七天的時候,可以達到'忘我’之境。有了這樣的心態,我就拿上斧子進山。進山以後,因為我的心很清淨,哪些木頭天生長得像野獸,一眼就會看到,然後把木頭砍回來,隨手一加工,它就成為現在的樣子。我做的事情無非是以天合天,這就是我的竅訣。”

【智慧小語】:我們做事不成功,要麼是為名,要麼是為利,要麼是為自己的事情,有了這些障礙以後,心就靜不下來,言行舉止也跟着左右搖擺,甚至跟別人吵架爭執。但若行為如理如法,就像日月在空中自由運行一樣,我們可以逍遙自在地承辦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事業,不會遭遇任何違緣。

44、非禽非獸

鳳凰是百鳥之王。鳳凰過生日,百鳥都來祝賀,唯獨蝙蝠沒有露面。鳳凰把它召來訓斥道:“你在我的管轄之下,竟敢這樣傲慢!”蝙蝠蹬着雙腳説:“我長着獸腳,是走獸國的公民。你們飛禽國管得着我嗎?”

過了幾天,麒麟做壽。麒麟是百獸之王。百獸都來拜壽,蝙蝠仍舊沒有露面。麒麟把它召來訓斥道:“你在我的管轄之下,竟敢如此放肆!”蝙蝠拍拍翅膀説:“我長着雙翅,是飛禽國的公民。你們走獸國管得太寬了吧!”

有一天,鳳凰和麒麟相會了,説到蝙蝠的事,才知道它在兩邊扯謊。鳳凰和麒麟搖頭歎息,不勝感慨:“現在的風氣也太壞了。真是拿它們沒有辦法!”

【智慧小語】:有些人見風使舵,左右逢源,不斷改變自己的原則和立場,來投機鑽營,謀取私利。但是,他們只能得逞於一時,總有一天會暴露出兩面派的醜惡嘴臉,受到人們的唾棄。

45、鑿壁偷光

漢朝時,少年時的匡衡,非常勤奮好學。由於家裏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幹許多活,掙錢餬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匡衡心疼這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他的鄰居家裏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氣,對鄰居説:“我晚上要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你家的一寸之地呢?”鄰居一向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惡毒地挖苦説:“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麼書呢!”匡衡聽後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牆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他藉着這微弱的光線,如飢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

匡衡讀完這些書,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他想繼續看多一些書的願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個大户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着鋪蓋出現在大户人家的門前。他對主人説:“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裏白乾活不報酬。只是讓我閲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後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智慧小語】:現在很多人每天要麼散亂,要麼昏沉,要麼隨着煩惱轉,情緒不穩定是最大一個毛病。學習應該持之以恆,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46、甘羅拜相

秦嬴政年幼時,雖稱為王然無實權,國家的命運全都操縱在呂不韋的手上,而呂是一個奸險歹毒且嫉妒心極重之人。

甘羅的爺爺原本也是朝中丞相,因某事得罪了呂不韋而被刁難。呂不韋限他於八天之內送上公雞蛋,否則將受罰遭殺。爺爺歸家愁眉不展,小甘羅問明情況後説:“爺爺不必憂愁,我自有妙計。”第八日,甘羅不驚不詫地替爺爺上朝去了。朝中眾人見來了位乳臭未乾的小童,甚覺怪異,互相議論嘲笑着。甘羅卻處之泰然正色道:“我雖不是朝廷中人,但此次是專程來替爺爺請假的,因為我爺爺今天在家生小孩,故不能上朝。”眾人一聽不禁哈哈大笑:“男人怎麼能生孩子,簡直是無稽之談。”甘羅莞爾一笑:“既然男人不能生孩子,那麼公雞又豈能生蛋?”王臣上下無不驚歎甘羅的聰明才智,唯有呂不韋懷恨於心,本欲置甘羅爺爺於死地,想不到其孫子更厲害,便假意讚歎,而於心中又思計謀。當時正好需要人才出使敵國談判,否則將起戰爭。呂不韋則委派甘羅出使並許諾事成之後,封他為上卿。甘羅以驚人的智慧圓滿地完成了使命,令敵我雙方握手言和。自當上卿以後,甘羅備受秦嬴政的賞識,呂不韋嫉妒之火卻從未熄滅,反而越來越熾盛,最後奸計得逞迫使年僅十二歲的甘羅服鹽身亡。

【智慧小語】:嫉妒之心,人皆有之,看見別人的財富、地位、名譽、相貌等優於自己皆不堪忍,非但不讚歎別人的功德成就,反而竭力去損毀別人。一個人無論多麼有能力、才華,倘若依靠一個嫉妒心強的人,在他面前是不可能功成名就的。選擇依靠處應觀察其德行,若是嫉妒心重者一定要捨棄、遠離。

47、猿垂死乳子

武平出產一種猿猴,它身上的毛像金絲一樣閃閃發亮,非常漂亮。小猴的色彩尤為奇異,它們性情馴順,總不離開母猴。母猴機敏難以捕捉,獵人就用毒藥塗在箭頭上,伺機射殺母猴。

母猴受傷後知道自己不行了,就把乳汁灑在林中讓小猴吃,灑完後即氣絕身亡。獵人剝下母猴的皮,對着小猴鞭打,小猴見了就會悲鳴着爬下樹,束手就擒。每天晚上,小猴都要枕着母皮才能入睡,有的甚至抱着母皮跳着撲地而死。

【智慧小語】:母猴與小猴,無論生死都相互眷戀,它們的.慈愛與孝義都到了極處。獵人為了捉到小猴,先用毒箭射殺其母,天下沒有比這更狠心的了!

48、鱔護子

中國古代,有一位名叫周豫的讀書人。有個朋友送了條他最愛吃的鱔魚。剛巧這一天閒來無事,周豫一時技癢,便想親自動手,試試自己久未展露的手藝,煮上一鍋清燉鱔魚湯來嚐嚐。

周豫把魚放入鍋中,只見那些鱔魚仍自由自在地在鍋子裏遊着,在鍋底下用小火緩緩加熱,水温逐漸變高,鱔魚在鍋中絲毫未覺水温的變化,慢慢地就會被煮熟了,這就是周豫過人的廚藝所在。據説,用這方式煮熟的鱔魚,因為不會經歷被殺的過程,沒有掙扎,所以肉質也就不會緊繃,相對地口感自然好上許多。

隨着那一鍋湯慢慢煮沸了,周豫將鍋蓋掀起來看看,卻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鍋中有一條鱔魚的身體竟然向上弓起,只留頭部跟尾巴在煮沸的湯水之中。這條身體弓起的鱔魚,整個腹部都向上彎了起來,露出在沸湯之外,一直到死了,身體猶然保持彎起的形狀而不倒下。

周豫看到這種情形,心中感到十分好奇,便立刻將這條形狀奇特的鱔魚撈出湯中,取了一把刀來,將鱔魚彎起的腹部剖開來,想要看個清楚,它究竟為何要如此辛苦地將腹部彎起。在剖開的鱔魚腹中,周豫驚奇地發現,那裏面竟藏着滿滿的魚卵,數目之多,難以計算

原來,這條母鱔魚為了保護肚子裏的眾多魚卵,情願將自己的頭尾浸入沸湯之中,直至死亡。護子心切而將腹部彎起,得以避開滾熱的湯水。

【智慧小語】:所有的眾生在做了母親之後都會這樣義無反顧的保護自己的孩子,甚至不惜捨棄自己的生命,令人為之動容。我們可以更慈悲一點,為了母親,也為了孩子。

49、母鹿斷腸

晉朝有個叫許真君的少年,喜好打獵。

有一天,他上山打獵,射中了一隻小鹿,卻見母鹿奮不顧身地奔向小鹿,不斷以舌舔撫小鹿的傷口,似有無限的悲傷,不久母鹿也倒地而死。

許真君感到非常奇怪,母鹿並未中箭,何以會死去?便將二鹿帶回,剖開母鹿胸腹部,發現肝已盡碎,腸寸寸斷。他見此慘狀,大為感動,痛哭流涕,悔恨不已,於是折毀弓箭,立誓永不打獵。

【智慧小語】:一切物類皆有母子之愛,當生離死別之際,肝腸是何等的痛苦!母鹿因為愛子情深,所以不忍拋棄中箭的小鹿而逃,又因為過度悲傷小鹿之死,以致肝碎腸斷。世間還有比此更悲慘的事嗎?

50、不貪為寶

春秋時期,宋國有個叫子罕的官員,他品德高尚,為政清廉,從不接受別人的禮物,在百姓中很有威望。有一次,一個宋國人懷藏寶玉,興沖沖地找到子罕説:“小人專程來給大人獻寶,請大人收下。”子罕接過寶玉看了看説:“你還是拿走吧,我不能收。”獻福人以為子罕不識貨,子罕卻笑着説:“我以不貪為寶,你以玉為寶,假如你將玉給了我,我們兩人豈不都失去了寶。”獻寶人聽後十分震憾和慚愧。

【智慧小語】:《弟子規》中説:“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意思是説: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現,大家自然敬畏他,因為他説話公正無私沒有隱瞞,又不討好他人。所以大家才會起敬畏之心。內心的珍貴,品德的高尚,往往是學會做人的基礎。不貪是寶,守德一樣是寶。

51、孟母擇鄰

孟子,名軻,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相傳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承擔了教育孟軻的職責。孟母為了教育他,曾經三次搬家。

起先,他家住在一座山下,山上有很多墳墓,他便經常學着上墳人的樣子,又燒紙又跪拜。孟母怕兒子誤入歧途,就把家搬到人多的集市上,可是他家的鄰居是個屠户,孟軻又學着吆喝賣肉。孟母十分擔心,又把家搬到一個靠近學堂的地方,他每天聽到的是讀書聲和先生的教導,學堂裏琅琅的書聲吸引了孟軻,他漸漸地學着念起書來。孟母終於滿意了。

在孟母的努力下,孟軻終於找到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後來,他拜孔子的孫子子思為師,最後成為偉大的思想家,被人們譽為“亞聖”。

【智慧小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什麼樣的人相處,常常會影響到自己。也有説:學好三年不足,學壞一日有餘。因此,善於學習之人,會很謹慎地選擇朋友,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弟子規》中説:“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近,百事壞。”意思是説:親近仁德之人,親近良師益友,可以提高我們的道德學問。而與不善之人相處,便會受到影響,損傷道德。

52、三人行必有我師

大教育家孔子是個善於學習的人,他勤思好學,不恥下問。

有一次,孔子和學生們正在趕路,忽然一個小孩子攔住了他們的去路。

原來,這個小孩子正在路上用磚瓦石塊壘一座“城池”呢。

孔子叫那個小孩讓路,而小孩卻説:“這世上只有車繞城而過的,還沒有把城池拆了給車讓路的。”

孔子想:確實不能把這孩子擺的城池當成玩具。我這樣想,可孩子不這樣想啊。我倡導禮儀,沒想到讓孩子給問住了。

孔子十分感慨地對他的學生説:“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孩子雖小,卻懂禮儀,可以做我的老師了。

【智慧小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孔子的名言,出自《論語》。要求人要謙虛好學,努力學習別人的優點,完善自己,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弟子規》中説:“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意思是説:每一個人都應當重視自己的品德、學問和才能技藝的培養,如果感覺到有不如人的地方應當自我惕勵奮發圖強。若能誠心誠意地依止一切高尚人士,於知識淵博的學者前常常詢問請教,交結忠厚、重義氣的人,就能常時感受安樂。

53、一諾千金

西漢初年有一個叫季布的人,他特別講信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無論有多麼困難,他一定要想方設法辦到。當時還流傳着一句諺語:“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得到一百兩黃金,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個承諾)”。

後來,劉邦打敗項羽當上了皇帝,開始搜捕項羽的部下。季布曾經是項羽的得力干將。所以劉邦下令,只要誰能將季布送到官府,就賞賜他一千兩黃金。但是,季布重信義,深得人心。人們寧願冒着被誅滅三族的危險為他提供藏身之所,也不願意為賞賜的一千兩黃金而出賣他。

有個姓周的人得到了這個消息,祕密地將季布送到魯地一户姓朱的人家。朱家很欣賞季布對朋友的信義,盡力將季布保護起來。不僅如此,他還專程到洛陽去找汝陰侯夏侯嬰,請他解救季布。

夏侯嬰從小與劉邦很親近,後來為劉邦建立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他也很欣賞季布的信義,在劉邦面前為季布説情,終於使劉邦赦免了季布。不久,劉邦還任命他做了河東太守。

【智慧小語】:信用既是無形的力量,也是無形的財富。失足,你可以馬上恢復站立;失信,你也許永難挽回。重義之人堅守諾言,答應別人的事,出生入死也要承辦。結交朋友應結交善友,若接觸的是古道熱腸,正義凜然的道友,自然會在無形中使自己的品格、智慧、大悲都得以增長。

54、莊子鼓盆而歌

莊子的老婆死了,惠施去弔喪。想不到的是,莊子竟然一屁股坐在地上,叉開雙腿地敲着盆唱着歌呢!“哎,莊兄,”惠施開了口,“你老婆跟你夫妻一場,生兒育女,從靚妞苦到雞皮老奶,死了不哭,已經可以了,可你還要敲盆唱歌,不過分嗎?”“別瞎説,敝人生平不二色。”莊子説。“那為什麼?”惠施問。“孩子他媽剛死時,我怎麼不難過?不是説'一夜夫妻百日恩’嗎?”莊子的語氣有點悽然,“可後來一想,生從死來,她源於無生無形無氣,混沌太初,無中生有,先變而有氣,再變而有形,復變而有生,如今又從生變回去、變成死,回老家了,不猶如春夏秋冬四季代序一樣自然麼?孩子他媽現在已安靜地躺在天地這座巨室之中,託體同山阿(ē),我還哭得死去活來,惠施,這叫通達天命嗎?”説完,莊子不再搭理惠施,神情專注地繼續敲他的盆唱他的歌。

【智慧小語】:死亡是什麼?死亡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人人都會死,死亡是生命的一個必然歷程。悲傷的眼淚對亡人無益,看破生死,人生就會有另一番氣象。

55、晏子的車伕

《史記》有個故事説,齊國的宰相晏子有一個車伕,這個車伕相貌堂堂、身材魁梧,整天給宰相駕車很風光。晏子的個子矮矮的,相貌也不是那麼出眾,天天坐在後面的車棚裏,誰也看不見,而那個車伕始終坐在前面,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所以非常傲慢。

有一天車伕回家,看見夫人收拾東西要回孃家。他很疑惑地問為什麼,夫人説:“我覺得和你在一起特別丟人,很恥辱!”“我現在給齊宰相'開車’,你不覺得光榮嗎?”“你一點學問都沒有,卻傲氣沖天、趾高氣揚,宰相有那麼好的修養和學問,但一點也不炫耀自己。令人遺憾的是,你整天跟那麼好的人在一起,卻越來越傲慢,根本得不到任何學問和功德。”

後來晏嬰跟這個車伕説,你有這樣一個夫人,就衝你有這個夫人我就應該給你一個更好的職位,反而提拔了這個車伕。

【智慧小語】:如果只求自己高高在上,凌駕於他人,那麼來世一定會變成卑劣之人,甚至墮落惡趣。反之,假如將高位讓於他人,自己情願居於卑位,那麼,乃至生生世世都會在人天善趣中備受恭敬。每個人的業力不同,才華、智慧、財產、能力等方面,可能有高低之別,但自己應該謙虛恭敬地看待別人。

56、韋編三絕

孔子少年時勤奮好學,17歲便因知識淵博而聞名魯國。到了晚年,孔子喜歡閲讀《易經》,但因其意義難懂,他一遍看不懂,就再再翻閲、反覆學習,直至弄通為止。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籤,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能閲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有相當的重量。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着,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閲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韋編)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最後,孔子把對《易經》的研究心得,寫成了十篇文章,取名《十翼》。後人將《十翼》附在《易經》後面,作為《易經》的補充。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説:“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智慧小語】:孔子有一句名言:“學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意思是説:學習一樣東西不如喜歡它,喜歡它不如感到學習它有樂趣。正因為孔子能夠這樣勤奮讀書、刻苦專心,才能成為一代聖人。

57、害人的報應

魏朝有個人叫杜昌,他妻子的嫉妒心相當大。

有一次,某個丫環給杜昌梳頭。他妻子見後醋意大發,殘忍地把這個丫環的手指斬斷了。過了幾天,她的手指就被狐狸咬斷了,感受了極其難忍的痛苦。

再過一段時間,杜昌喜歡聽另一個丫環唱歌。他妻子又命人割下那個丫環的舌頭。後來,她自己的舌頭糜爛,痛不欲生。

最後,她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特意迎請一些禪師誦經,自己也懺悔了七天七夜。

七天七夜過後,有一次,禪師在給她念懺悔文的時候,從她口中出現了兩條毒蛇。見此情景,禪師加快了唸咒的速度,兩條蛇完全出來,然後掉在地上就不見了。

從此,她的舌頭便恢復正常了。

【智慧小語】:報應,指有施必有報,有感必有應。故現在之所得,無論禍福,皆為報應。因果的循環和報應,更讓人不得不警醒自己的一言一行。做一個善良的人,與人為善的人,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58、跪羊圖

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個孩子很不孝敬爹孃,爹孃沒有辦法,只好找孩子的舅舅。舅舅是個放羊倌,每天在山坡上放羊。他雖然沒有文化,但對子女的教育卻很有辦法。他對孩子的爹孃説:“把外甥交給我吧,過一段他會回心轉意,成為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第二天,孩子的爹孃把孩子送到了舅舅家。舅舅見了外甥,既不罵,也不打,二話沒説,把一隻羊鞭遞給了外甥。六月的一個晌午,太陽象火球一樣烤着山坡,鳥兒都藏在樹蔭裏不出來了。舅舅也把外甥帶到一棵大樹下乘涼。這時,有幾隻小鳥在炎熱的太陽下飛來飛去。外甥問舅舅:“這幾隻小烏鴉不怕熱嗎?它們不停地飛來飛去忙什麼呢?”舅舅指了指大樹上的鳥窩説:“猜想鳥窩裏正有一隻老得飛不動了的烏鴉,正仰着頭、張着嘴,由小烏鴉一口一口地餵食。要是沒有這些懂事的小烏鴉餵它,它會餓死的。這就叫'烏鴉反哺’。”外甥在一邊聽了,默默地低下了頭。

又有一天,舅舅和外甥在羊圈裏擺弄幾隻小羊羔。外甥看見小羊羔都是跪着吃奶,感到奇怪。就問舅舅:“小羊羔為什麼總是跪着吃奶?”舅舅坐在一塊石頭上,講述羊羔跪乳的來歷:很早以前,一隻母羊生了一隻小羊羔。羊媽媽非常疼愛小羊,晚上睡覺讓它依偎在身邊,用身體暖着小羊,讓小羊睡得又熟又香。白天吃草,又把小羊帶在身邊,形影不離。遇到別的動物欺負小羊,羊媽媽用頭抵抗保護小羊。一次,羊媽媽正在喂小羊吃奶。一隻母雞走過來説:“羊媽媽,近來你瘦了很多。吃上的東西都讓小羊咂了去。你看我,從來不管小雞們的吃喝,全由它們自己去撲鬧哩。”羊媽媽討厭母雞的話,就不客氣地説:“你多嘴多舌搬弄是非,到頭來犯下擰脖子的死罪,還得挨一刀,對你有啥好處?”氣走母雞後,小羊説:“媽媽,您對我這樣疼愛,我怎樣才能報答您的養育之恩呢?”羊媽媽説:“我什麼也不要你報答,只要你有這一片孝心就心滿意足了。”小羊聽後,不覺下淚,“撲通”跪倒在地,表示難以報答慈母的一片深情。從此,小羊每次吃奶都是跪着。它知道是媽媽用奶水喂大它的,跪着吃奶是感激媽媽的哺乳之恩。這就是“羊羔跪乳”。

【智慧小語】:烏鴉還知道反哺、羊羔還知道跪乳,人難道就不知道孝敬自己的父母嗎?

59、明其所欲,行其所善

齊景公在位時期,有一年雪下了三天還不停歇。景公披了一件貴重的狐白皮袍,坐在廳堂旁邊的台階上看雪。晏子入見景公,在他身旁站了好一會兒。景公説:“這天氣真怪,下了三天雪,卻不怎麼寒冷。”晏子接着説:“天真的不寒冷嗎?”景公笑了,怪晏子不相信。晏子説:“我聽説古代賢德的君主,自己飽食了,同時惦念着有人在捱餓;自己穿暖了,同時惦念着有人在挨凍;自己安逸了,同時惦念着有人在勞累。現在君主您卻不這麼想。”景公聽了説:“你説得對,我受教了。”於是,景公就下令打開府庫拿出皮襖,打開糧倉撥出糧食,發放給那些受凍捱餓的人。

【智慧小語】:諫之一字,可以使人舉一反三。婉轉的表達意思,且讓聽的人明白道理並能實行。晏子真的是一個有智慧又有憐憫百姓的悲心之人。

60、遺子孫以清白

徐勉雖然官位顯要,但無心經營產業,家中沒有什麼積蓄。所得的薪俸實物,都分送贍養親族中窮困貧乏人家。他的弟子和老友曾善意地勸説他要為家人考慮,徐勉回答説:“別人給子孫留下的是財物,我給子孫留下的是清白。子孫們有才幹,那麼他們自己會創造出財富;如果他們沒有一點本領,即使留給他們一大筆財產最後還是歸於別人。”

徐勉寫信告誡他兒子徐崧説:“我家祖輩清廉,所以家境一直貧寒,至於家產這類的事情,從來都不曾提過,不只是不經營而已。我的底子薄沒有背景,只是機遇好。慢慢有了今日的尊官厚祿,可以説是什麼都有了……古人所説的以清白留給子孫,不也是很豐厚的嗎?’又説:'給子孫留下滿箱的黃金,倒不如給他們留下一部經書。’細細地琢磨古人説的這些話,確實都不是空話。我雖然沒有多大才能,實有一定主見,只要能夠做到古人所説的話,我是不會有一點放鬆的……”

【智慧小語】:徐勉留給子孫清白,這是一筆最為富足、也是最為寶貴的財產。他之所以這樣做,有三點非常中肯的理由:一、留下一大筆家產給子孫,如果子孫只會花費,不知管理,結果還是歸於別人,白費一場安排。二、子孫有才學,即使沒有一點家產留給他們,憑他們的學識和本領,也能富裕起來。三、最重要的是,給子孫滿箱滿箱的黃金,不如培養他們長知識長技能,懂得為人正道,不貪不佔。

61、諱疾忌醫

扁鵲是古代一位名醫。有一天,他去見蔡桓侯。他仔細端詳了蔡桓侯的氣色以後,説:“大王,您得病了。現在病只在皮膚表層,趕快治,容易治好。”蔡桓侯不以為然地説:“我沒有病,用不着你來治!”扁鵲走後,蔡桓侯對左右説:“這些當醫生的,成天想給沒病的人治病,好用這種辦法來證明自己醫術高明。”

過了十天,扁鵲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着急地説:“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裏去了。可得抓緊治療啊!”蔡桓侯把頭一歪:“我根本就沒有病!你走吧!”扁鵲走後,蔡桓侯很不高興。

又過了十天,扁鵲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氣色,焦急地説:“大王,您的病已經進入了腸胃,不能再耽誤了!”蔡桓侯連連搖頭:“見鬼,我哪來的什麼病!”扁鵲走後,蔡桓侯更不高興了。

又過了十天,扁鵲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他只看了一眼,掉頭就走了。蔡桓侯心裏好生納悶,就派人去問扁鵲:“您去看望大王,為什麼掉頭就走呢?”扁鵲説:“有病不怕,只要治療及時,一般的病都會慢慢好起來的。怕只怕有病説沒病,不肯接受治療。病在皮膚裏,可以用熱敷;病在肌肉裏,可以用鍼灸;病到腸胃裏,可以吃湯藥。但是,現在大王的病已經深入骨髓。病到這種程度只能聽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請求為大王治病了。”

果然,五天以後,蔡桓侯的病就突然發作了。他打發人趕快去請扁鵲,但是扁鵲已經到別的國家去了。沒過幾天,蔡桓侯就病死了。

【智慧小語】:有了病,一定要聽從大夫的囑咐,老老實實地醫治。有了缺點錯誤,也一定要聽取大家的批評,認認真真地改過。否則,一誤再誤,病情會越來越沉重,錯誤會越來越嚴重,以至發展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62、名利是什麼

惠施在樑國作了宰相,莊子想去見見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報告惠子説:“莊子來,是想取代您的相位。”惠子很慌恐,想阻止莊子,派人在國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莊子從容而來拜見他説:“南方有隻鳥,名叫鳳凰,您可聽説過?這鳳凰展翅而起,從南海飛向北海,非梧桐不棲,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這時,有隻貓頭鷹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隻腐爛的老鼠,恰好鳳凰從頭頂飛過。貓頭鷹急忙護住腐鼠,仰頭看着它大喝一聲:'嚇!’現在您也想用您的樑國來嚇我嗎?”

又一天,莊子正在渦水垂釣。楚王委派的兩位大夫前來聘請他道:“吾王久聞先生賢名,欲以國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為君王分憂,下以為黎民謀福。”莊子持竿不顧,淡然説道;“我聽説楚國有隻神龜,被殺死時已經三千歲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錦緞,供奉在廟堂之上。請問二位大夫,此龜是寧願死後留骨而貴,還是寧願生時在泥水中搖尾而行呢?”二大夫道:“自然是願活着在泥水中搖尾而行。”莊子説:“二位大夫請回去吧!我也願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呢。”

【智慧小語】:在胸懷大志的莊子眼裏,名利富貴不過是一隻腐爛的老鼠罷了。莊子有着大智慧,幽默、辛辣、不羈,他永遠不會教我們解決問題的小技巧,教給我們的是氣魄和眼界。

63、紀昌學射

甘蠅是古代出名的神箭手。只要他一拉弓,射獸獸倒,射鳥鳥落。飛衞是甘蠅的學生,由於勤學苦練,他的箭術超過了老師。有個人名叫紀昌,慕名來拜飛衞為師。

飛衞對他説:“你先要學會在任何情況下都不眨眼睛。有了這樣的本領,才能談得上學射箭。”紀昌回到家裏,就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兩眼死死盯住一上一下快速移動的機件。兩年以後,即便拿着針朝他的眼睛刺去,他也能一眨不眨了。紀昌高興地向飛衞報告了這個成績。飛衞説:“光有這點本領還不行,還要練出一副好眼力。極小的東西你能看得很大,模糊的東西你能看得一清二楚。有了這樣的本領,才能學習射箭。”

紀昌回到家裏,就捉了一隻蝨子,用極細的牛尾巴毛拴住,掛在窗口。他天天朝着窗口目不轉睛地盯着它瞧。十多天過去了,那隻因乾癟而顯得更加細小的蝨子,在紀昌的眼睛裏卻慢慢地大了起來;練了三年以後,這隻蝨子在他眼睛裏竟有車輪那麼大。他再看看稍大一點的東西,簡直都象一座座小山似的,又大又清楚。紀昌就拉弓搭箭,朝着蝨子射去,竟然射中了,而細如髮絲的牛尾巴毛卻沒有碰斷。紀昌高興極了,向飛衞報告了這個新的成績。飛衞連連點頭,笑着説:“功夫不負苦心人,你學成功啦!”

【智慧小語】:學習任何知識和技藝,都必須有頑強的毅力,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打下紮紮實實的基礎,然後才會得到真正的提高。不費力氣的“竅門”、“捷徑”是沒有的。

64、心無掛礙

古時有位將軍,驍(xiāo)勇善戰,萬夫莫敵。平時,他有一個愛好,喜歡陶器,有不少收集品,一有空就拿出來把玩欣賞。

一天,他把一個心愛的杯子拿在手中欣賞,心裏正高興,忽然手一鬆,杯子差點滑落在地,還好他動作快,又把杯子捧住。當時不覺竟嚇出一身汗。事後他想:為什麼我平時身經百戰,刀、槍都不怕,竟為了這個杯子而嚇出一身汗?他一直在心裏自問:為什麼?

忽然有個念頭在他腦海裏閃動──這都是因為“貪愛”,有這份貪愛,就會有恐懼!於是他毅然把手中最愛的杯子重重地摔破了。當下覺得一身輕鬆,不必再為了這個杯子的圓缺而掛心了。

【智慧小語】:心中無一物,其大浩然無涯。人生在世,短短數十寒暑,何苦讓物慾束縛心靈的腳步。有時擁有不一定帶來快樂,放下反而是智慧的選擇。當我們不再執着於一朵雲時,卻已在無意間收穫了整片晴空。

65、哭婆與笑婆

古時候,有個老婆婆總是不停地在一座廟跟前哭泣,晴天哭,雨天也哭。人們都叫他哭婆。

一天,有個老和尚問她:“老人家,你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

老婆婆説:“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賣傘,小女兒賣布鞋。天晴的時候,大女兒的雨傘賣不出去;下雨天的時候,又沒有人去買小女兒的布鞋。她們掙不到錢,可怎麼生活呀!一想到這些我就難過。人呀,怎麼這麼難?”

説完,老婆婆又悲悲切切地哭了起來。

“老婆婆,你為什麼不反過來想呢?晴天,你小女兒的鞋店前門庭若市;雨天,上街的行人又都往你大女兒的傘鋪裏跑。這樣不是就不苦了嗎?”

老婆婆覺得他的話有道理,便聽從他的勸告。從此,天天笑得合不攏嘴,哭泣婆變成了笑婆。

【智慧小語】:換位思考,就是在幫助自己走出困境。當遇到讓自己傷心的人,難過的事,走不過去的境遇的時候,除了交給時間慢慢變淡之外,還可以學着換位思考。這樣,微笑就是最好的禮物。

國學經典故事 篇14

古代有一個叫方仲永的人,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顯示出了在詩歌方面的才華,被人們讚譽為神童。

那些有錢人家經常邀請方仲永到自己家來,一方面是為了目睹一下這位神童的'才華,另一方面也是顯示一下自己愛惜人才。當然,每當方仲永走的時候,那些有錢人家都會給一些錢以表心意。

方仲永的父親是一個十分愛錢的人,他把方仲永當成了一棵搖錢樹。當沒有人邀請的時候,他就領着方仲永主動登門拜訪,以求得人家給點小錢。

由於整天跟着父親東家進西家出,方仲永的學業荒廢了,他在詩歌方面的才華,由於沒有選擇一個正確的方式加以培養,也漸漸地枯萎了。

方仲永長大後,人們從他身上再也看不見一點兒當初神童的影子。

標籤: 國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oxue/kjm1p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