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國學 >

國學心得體會[彙編13篇]

國學心得體會[彙編13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學心得體會,歡迎閲讀與收藏。

國學心得體會[彙編13篇]

國學心得體會 篇1

祖國,這是多麼温馨的名字啊!在世界的東方,有一隻雄獅,它就是我的祖國——中國。我的祖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發展迅速,欣欣向榮! 是誰給了我們金色的童年?誰給了我們幸福的生活?是您,祖國!是您給了我們金色的童年,是您給了我們幸福的生活! 聽奶奶説,他們小時候都過着吃不飽、穿不暖的艱苦生活,吃的只有紅薯和稀飯;穿的只有粗布衣服,也沒有漂亮的顏色,而且都很薄,到處都補了又補。住的只是一間小茅屋,沒有自己的卧室,也沒有自己的書房,連睡覺的`地方都得幾個人擠在一起。上學時還得自己走幾里路才能到達學校,不像我們,都是由家長接送的。背的書包都是自己用粗布做的,書包裏只有一枝鉛筆和一塊橡皮擦,再也沒有其他文具了。晚上做作業的時候也只能在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下,放學後還得幫忙幹農活。聽了這些話,我覺得我們的童年生活都是多麼幸福啊!改革開放後,我家逐漸富裕起來,我也住上了寬敞、舒適的樓房,我有自己的卧室和書房,書房裏的學習用品應有盡有,有書桌、椅子、水彩筆、蠟筆等文具;書架上還有各種書刊,還有一台鋼琴。我穿的衣服華麗而又時尚,各式各樣,把整個櫃子都放滿了。天天都可以吃到豬肉、麪包、牛奶、海鮮。星期天還到琴行學琴,節假日爸爸媽媽還帶我到處遊玩,我整天無憂無慮,就像一隻自由自在、快樂飛翔的小鳥。

我身為新中國的高中生,為中國的日新月異感到無比自豪,為祖國取得的成績而感到驕傲,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為祖國的建設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國學心得體會 篇2

觀看了《國學小名士》經典誦讀大賽,感覺受益匪淺。

參賽的選手們,年齡並不大,但各個都是人才,他們對國學經典的熱愛讓我震驚不已,他們十分好學上進,對詩句的瞭解和把握已經滾瓜爛熟了,各種經典詩句都能倒背如流,脱口而出,就連評委老師也很佩服這些孩子們,不論年齡大小都十分淡定的迎接一次次激烈的比賽,不在乎輸贏,他們的心理素質很讓我們欣賞,他們的腦袋裏裝着數不清的詩句,我也很佩服他們是怎樣把這些記在腦子裏的不管怎樣説,看得出他們在家裏,在校園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們表面平淡,其實一句句詩已經在腦子裏環繞着,望見對手反超了一點點,就要做的比對方還要強,他們説的話有水平、有素質、有涵養,每一句都有必須的好處和道理,傾聽他們説話,會懂的很多從前不明白的道理,每看完一集就會向自己發誓以後也要好好學習文學知識,學好語文,打好基礎,將來,我也必須能站在那個只有更好,沒有最好的平台上,迎之後淘汰和晉級,和一些品德兼優的好學生競爭!

在比賽中我看到一個環節,是導演組特意安排的,就是找不同的選手給他們錢幫忙買電池,選手們會分別遇到借錢的阿姨,看看他們能否借錢,結果只有兩個人借了錢,其餘的都説堅決不行,當然,選手們各有自己為什麼這麼做的理由,每個都有道理,讓人無法挑選出最好的,這時,媽媽問我遇到這種狀況會怎樣做,受了選手們的啟發,我説,如果我身上有錢的'話,我會大方的借給阿姨,當然要在自身安全的狀況下,如果阿姨另有企圖,我身上即使有再多的錢我也不會借給她,如果我沒有自身帶錢,我是不會把導演或攝製組的錢借給她的,因為這錢不是我的,我沒有掌管錢的任何權利,這是別人的錢,即便是用我也要徵得別人的同意,媽媽很滿意我的回答。

開學以後,我期望老師多教我們一點關於國學的知識,讓我們從這些國學經典之中領悟更多的人生道理,並且期望老師也多多舉辦國學知識方面的活動!我相信,我也能夠做的很好!

國學心得體會 篇3

學習我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後深有感觸,下面淺談幾點心得體會:

1、“素質”與“素養”的區別:林崇德在“序”有一段文字作了闡述,要點是:“素質”的主體是“教育”,主要是指“身心特徵和基本品質結構”;而“素養”的主體則是“人”或“學生”,主要是指“教育過程中形成的知識、能力、態度等方面的綜合表現”。由此,是否可以這樣考慮:提出“素養”,主要是要回答“培養出來的人究竟是什麼樣”,而“素質”則側重於“學校提供什麼來塑造人”,兩者的立足點、出發點不一樣。這裏藴含的深層意思,可以用“哥白尼式的革命”來描繪。受教育後的“人”的表現,成為關鍵所在。應該關注的是:“受教育後學生能表現什麼”,而不再是“我能給他們什麼”,這裏面的細微但深刻的差別,需要引起關注。

2、“核心素養”的演變:作者介紹了比較典型的“德性論”(代表傳統的理論)、“能力論”(以四個學會為核心的工業時代的認識)、“素養論”(90年代後,世界各國關注和研究,代表後工業時代的認識),結論是:核心素養“受到當代世界的普遍重視”、“對它的界定總體上一致但也略有差異,體現了民族特色”、“這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在實際生活中可以發揮多方面的作用”、“其形成是個人與社會協同作用下的漸進過程”、“是全體社會成員共有的素養”、“核心素養的架構應兼顧個體與符號(工具)使用、自我發展,基於社會之間的關係”。

3、“核心素養”的概念:作者給出的“核心素養概念的定義”是:“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生髮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它是關於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結合體;它指向過程,關注學生在其培養過程中的體悟,而非結果導向;同時,核心素養兼具穩定性與開放性、發展性,是一個伴隨終身可持續發展、與時俱進動態優化過程,是個體能夠適應未來社會、促進終身學習、實現全面發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養不僅能夠促進個體發展,同時也有助於形成良好的社會。”在這個基礎上,作者從“目標”(培養什麼人)、“性質”(共同的最基本素養)、“內容”(知識技能態度等等的綜合表現)、“功能”(超越升學與就業)、“培養”(先天遺傳基礎上的`後天環境影響)、“評估”(定性與定量、顯性與隱性的結合)、“架構”(涵蓋文化學習、自我發展、社會參與三大領域)、“發展”(終生髮展與階段目標的結合)、“作用發揮”(整合各個方面)等九個方面對“核心素養”的定義作了解釋。作者又從宏觀(國家教育目標和方針政策)、微觀(指導課程建設和教學考試等)。從作者引述的國際組織的有關文件看,一般把這個“核心素養”分為“能互動的使用工具”“能在異質社羣中進行互動”“能自律自主地行動”三個方面。4、從傳統文化中發掘核心素養:作者將“傳統文化”的核心素養用“修身成德”概括,包括“仁民愛物”“孝親愛國”“重義輕利”“誠信自律”“禮敬謙和”五個方面概括。為了比較,作者用從“倫理道德”“求學治學方法”“生活禮儀與日常行為習慣”“人文歷史知識”“文字表達能力”“自然科學技術”“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按朝代的重視程度作了分析。整體來講,按照第一章“演變”的討論,不管怎麼美化,中國傳統文化,在“核心素養演化”的視角,屬於“美德論”,至多是“美德論”的最高表現,僅此而已。

5、從現實需求中歸納核心素養:這一部分最有參考意義的是它的研究方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整合型——這三種方法的綜合運用所獲得的“現實需求”對“核心素養”的影響。儘管新意不多,但是所使用的方法很有參考意義。

6、從現行課程標準中反思核心素養:這一章篇幅達55頁,在本書中僅次於“國際視野下的核心素養”。不過,在我看來,這一章真正有意義的,不是它提出了什麼新的觀點,有什麼新的補充。而是一份對“課程標準”的利弊得失,以及由此對我們現

在的課程和教學存在問題的進行深入剖析找出路,是很有參考意義的。很少見到這樣運用“大數據”分析的文本。

對核心素養推進的實踐探索:算是收關之章,談了幾個問題:從質量評估入手推進核心素養(這並無特別);從核心素養着手進行教學改革(前一章已經詳談,這裏提到的“直接指導型”“互補融通型”值得一提);從核心素養出發進行教師專業發展(這一部分提到了“教師的核心素養”,有點新意)。

國學心得體會 篇4

中國是文明古國,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傳統文化,像璀璨的顆顆繁星,令人耐人尋味。它們又是煞麗、無窮無盡的瑰麗財富,是我們的良師益友,領我們開啟國學的道路。

觀看《國學小名士》時,我不禁佩服起詩句語言的鬼斧神工,更佩服寥寥詩句所散發的青草般的細膩芳香,選手們機警應對、學富五車的才藝更令我歎為觀止。

第一輪是説“國”與“家”。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與地球。我們只有事事關注我們的國家,把握住未來,學好每一堂課,未來才會發出光芒。

第二輪講述的是“親”與“情”,我國絕大多數的'詩歌賦詞都是抒情用事,它們使我們的情感流程得到了昇華,進步。陶冶了我們對親情的情操,更把它們表達的淋漓盡致。如同“妙筆生花”。

看完後,我對國學誦讀有了更深的認識,也懂了它的真諦。這個節目讓我更想了解中國燦爛的文化,而且讓我陷入了沉思:中國有無數的唐詩宋詞,它們都是我國綺麗的瑰寶,引領我們去薰陶、認識。只有不斷的閲讀與積累,探索文化結晶,才能成為真正的“國學小名士”!

中國人一向是勤奮好學,智慧源於勤奮,偉大出自平凡。我們應努力拼搏、完善自我,勤奮向上,以新的姿態迎接每一次的挑戰,爭取開放出最絢爛的花朵,搖曳在羣山之中。

我們尚還年輕,初生牛犢不怕虎,朝氣蓬勃的我們像金光閃閃的太陽,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完的精力。我們應該把美好的花樣年華好好地利用起來,學習我國的傳統文化,豐富自己的人生觀,讓這條道路源源不斷地流傳下去。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棟樑,時代的接力棒要靠我們相傳,學習經典文學塑造文明社會,為未來的良好基礎做好鋪墊。

在以後漫漫的求學之路上,我們應當把中華美德的精髓傳承下去。積累更多的古代知識,豐富自己的內涵修養,讓我們與文學詩詞為友,暢遊古詩天地。用自己的知識點綴祖國的萬里大花園,以高標準、高素質的目標要求自己,領略中華藴含的文化奧祕!

國學心得體會 篇5

大型文藝匯演中,我們可以排練內容上或形式上和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相連的節目,引導幼兒以音樂、韻律,歌舞等表演形式,感受中國文化美,體驗中國文化的`內涵。比如舞蹈《唐詩新唱》,音樂劇《守株待兔》等。這些表演首先要通過很長時間的排練,在排練過程中,老師對幼兒動作,表情的指導能夠引導幼兒體會中國經典的意義;其次,這些表演場面宏大,更能夠使幼兒感受到中國文化氣勢的恢弘。而且,一般的大型演出往往會以影像的方式保存下來,使幼兒百看不厭,從而使其教育意義得到不斷地延伸。

此外,我們還可以開辦書法班,識字班,使幼兒真正感受中國漢字美,為幼兒展開閲讀與書寫打下良好的基礎。

國學心得體會 篇6

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不可不從國學啟蒙開始。品讀國學經典,可以讓思想在知識的海洋裏自由馳騁,深刻領悟人生哲理,為你的人生撥開迷霧,指明方向。因此,作為林業局的幹部職工,我認為必須認真學習國學,以此來提高自身素質,助力林業發展。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就要廣泛的學習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哲理,學會自我審視、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只有自身道德修養得以提升,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才能實現偉大的人生價值。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也要首先把眼下的.事情做好。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説的就是這個道理。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麼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而是要從自身找不足,進行自我審視、自我反省,在不斷的自我反省中總結經驗教訓,制定方案來解決問題,只有這樣,問題才不會越積越多,矛盾才不會增加,工作才能更加和諧順利,人生目標才能得以實現。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説:孔子説:“學生,在家裏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對待自己的親人朋友要常懷感恩之心;對待由困難的人要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對待犯錯的人要去包容理解他們……國學思想給我們啟發,實現精神上的救贖,教會我們在生活中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説,國學知識裏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毛澤東曾經説“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因此,我們在學習國學知識的過程中,要注重它對當前工作的重要借鑑意義;尤其對國學中以孔子思想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學習,要努力發掘其中的人文智慧,領悟其中做人做事的原則、為人處世之道。在閲讀國學經典的同時一定要思考,要感悟,把國學經典的內涵與工作、生活聯繫起來,通過親自實踐來印證、修正和完善理論思想,使國學理論知識融入實際工作效果,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助力林業工作實現新發展、新突破。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着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我們應該以此為傲,大力弘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國學心得體會 篇7

經典誦讀,是大課間行為藝術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所謂經典,是指傳統的,對後人影響深遠的文化珍品,精美的詞句,警示的格言,都給人以文化的陶冶和知識的拓展,對傳統經典做到耳熟能詳,無疑是讓我們在享用用傳統文化精華組合的精神盛宴。“黎明即起,灑掃庭除,”這是告訴我們,一個從小就要養成勤奮,樸實,愛勞動的好習慣,“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勤勞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期望之所在,對他們進行良好的生活習慣的培養,小至家庭,大至國家與民族的優良傳統與良好習俗的構成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不貪意外之財,不謀意外之想”這是告訴我們,做人從要持續艱苦樸素、淡泊明利、廉潔處事,公正做人的崇高品質,“父母訓,要牢記”這是在向我們闡釋尊老愛幼這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同時更提醒我們從小養成做謙虛、誠實之人的習慣,經典精華,更給我們以深刻啟示,“宜未雨而綢繆,無臨渴而掘井”提醒我們做事應有充分準備,亦不打無準備之仗。

經典誦讀,是對廣大中國小生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傳統教育的'最佳教材,是弘揚族精神,張揚中華文化的魅力的法寶,經典誦讀,使我們跨越了時空界線,連接起亙古爍今的世族文化精粹,為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和五千年燦爛文化的中華民族唱響了發揚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的最強音。它是民族傳統與民族精神的化身。

經典誦讀,不僅僅有其獨特的精神魄力,更給學生和教師帶給了知識拓展的廣闊空間,從表層看,豐富了知識,。開闊了眼界,作為教師,不僅僅拓展了課程思維領域,而且增加了自身的文化底藴,實現了真正好處上的教學相長,而學生在從科學的記憶規律中體驗了傳統習俗中所倡導的“背會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了也會吟”的勤奮學習之妙訣。

如果説,全課程教育是科學教育領域之中的一棵長青之樹,那麼,經典誦則是這棵長青之樹所結的金色碩果,願這累累碩果為洛龍教育這塊期望的沃土孕育出更多的輝煌與絢爛。

國學心得體會 篇8

學生進展核心素養,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培育全面進展的人為核心,具有科學性,富有時代性和民族性。六大素養,細化為十八個根本要點,給出了現代訓練的新的思路和方法。

教師再也不是僅僅傳授學問了,在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全面進展着想。我們培育的學生將來是對社會有用的人,我信任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長,我們要千方百計地查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一旦發覺便賜予表揚,並引導他們努力發揚。我清晰的知道智力、力量培育的重要性,只有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進展,全面進步了,教師才有勝利後的喜悦。在全體學生面前,我從不揭個別學生的短,讓學生覺得教師敬重他,沒有失去自尊心,漸漸地對自己也開頭有了一點信念,這時候,我再給他們更多的時機呈現自己,以證明自己的力量。特殊是得到教師、同學的'無私關心後,他們確定了自己在集體中的作用,從而樹立了很強的自信念。

在課堂上依據學生的心理、年齡、生理特點,設計兒童樂於承受的趣教,在課堂中做到少講精練,着力表達訓練過程,提問問在重點上,問在難點上。教師“少講”、“少問”便節省出時間進展多種形式的練習,把練習有機地結合在講問之中。每節課都要面對全體學生,引導學生“樂學”、“學會”,讓學生在生動活潑愉悦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中學會學問,提高力量。

國學心得體會 篇9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但是,孔子本人並沒有提出這一名稱,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學經驗時,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於是,才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稱。實施因材施教原則的關鍵在於對學生要有深刻、全面的瞭解,正確把握學生的特點。孔子十分留意觀察、瞭解學生,對學生的個性、特長、優缺點了如指掌。然後,從學生的具體實際出發進行教育和教學,對於學生所問的同一題目,常因發問者的個性、需要而給予不同的問答。如《論語?先進》載: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另外,孔子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孔子還答應或鼓勵學生有不同的專長。在他 的學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論語?先進》)但孔子在培養學生個性方面,還是傾向於培養恭敬,温順的個性。

二、啟發誘導

孔子教學的基本方法是啟發誘導,他以為把握知識應該是一個主動探索領會的過程,因此他在教學實踐中特別重視學生的主動性題目。他説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啟發一詞也由此而來。宋代朱熹對這句話做了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就是説只有當學生進進積極思維狀態時教師才適時地誘導、引發,開其意,達其辭。憤、悱站在教師的角度講是啟發的契機條件,舉一反三是啟發的結果。站在學生角度看憤、悱是能思,舉一反三是能悟。善教者啟之待時,因勢而利導,引而不發,躍如也。啟發式教學的核心是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孔子以為,要調動學生的

積極性,必須瞭解學生的熟悉規律,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他説: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衞靈公》)。教師要做不失言的智者,這樣才能使學生聞一知二,聞一知十,既能主動獲取知識,又能發展思維能力。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講究教育教學方法,這是教師必備的一種品質。正如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遂欲從之,末由也已(《論語?子罕》)。善於啟發學生思維,使學生在學習上有欲罷不能之勢,説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

三、學思結合

孔子一向誇大學思結合,孔子説: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只學習不加思考就會迷亂而不明,只思考不學習就會空泛而不實。這種見解符合人的熟悉規律,已初步揭示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孔子誇大學的重要性,反對思而不學。他以自己的親身體會告誡學生: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衞靈公》)這説明學習是思考的基礎,離開學習往思考,其結果必然徒勞無得。另一方面,孔子有腔調思考的重要性,反對學而不思。他説: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主張事事處處都應運用思考,極力反對饜飫終日,無所專心(《論語?陽貨》)。孔子的`學有方向,先是學德,次是學文。思亦有方向,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思與行結合,思與社會生活結合。學,不是漫無邊際的學;思,不是漫無邊際的思。學有方向,思有目的。如此,才能領悟孔子學思結合的真諦。

四、學以致用

孔子很誇大學用結合,學以致用。他説: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也就是説,儘管熟讀了《詩經》三百篇,但叫他往處理政務,卻行不通;派他往出使外國,卻不能獨立應對。書讀得雖多,又有什麼用處呢?孔子主張學而優則仕。據《雍也》載,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孔子説: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季康子又問:賜也可使從政也與?孔子説: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季康子再問:求也可使從政也與?孔子説: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意思是説他的學生有的果斷,有的通達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藝,這對於治理政事會有什麼困難呢?孔子培養學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為了推行其政治抱負,練習學生能夠出仕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十分留意學用結合、言行相符。

五、學而時習

孔子在《論語》的第一句話即學而時習之,不亦説(悦)乎?(《論語?學而》)意思是説,學習了,然後再經常温習、練習、實習,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技能,獲得了成果,內心感到快樂與滿足,不也令人喜悦麼?孔子還説温故而知新。意思是説,温習舊的知識而從中獲得新的體會、新的見解。這涉及到新舊知識關係的看法,是符合教學規律的。孔子以為學習靠多聞多見,往偽存真。他説: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論語?述而》),多聽多看,廣於見聞,即認真學習,對於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往做,只是謹慎地説已經明白的道理,做已經明白的事情,就可以減少怨尤和造成遺憾。學習本身是不斷實踐的過程,要反覆地學習實踐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學的知識。對所學的知識熟練了,融會貫通了,便可舉一反三,告諸往而知來,從已知探未知。故,學而時習之。

讓我們一起為弘揚國學而努力吧。

國學心得體會 篇10

通過學校這次徵文,我才迫不及待的打開電視,搜到我們山東衞視20xx年推出的國學競賽節目《國學小名士》,津津有味的看了起來。裏面的內容豐富多彩,節目以“誦讀經典、傳承美德”為主題,讓青少年通過誦讀學到的知識把我們中國的傳承文化告訴所有人,包含了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園林建築、衣食住行等等。我被裏面的選手們優秀的表現、豐富的經驗積累、精彩絕妙回答深深的吸引了。看到專家老師們的點評,知識的活學活用,每個問題都能舉一反三,讓知識在生活中孰能生巧。讓我感到了我有點孤陋寡聞,我所知道的,所懂得這些知識是遠遠不夠的。

我看完這個節目,對我的感觸很大很大,在我的腦海裏搜一下我們大美臨沂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其實我們臨沂就有遊不完的名勝古蹟,這些都是集自然與文化為一體的地方,有學不完的歷史文化,臨沂是一塊歷史文化底藴深厚的土地。建成時間是公元492年,原名叫古城琅琊。以沂河得名,幾十萬年的沂河兩岸就活動着人們祖先的足跡,臨沂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豐富的文化資源孕育了特色鮮明,異彩繽紛大美臨沂,主要體現在了————我們每個臨沂人都知道的位於琅琊王路與水田路口的琅琊王遺址。還有我們的書法廣場裏面有學不完的歷史名人的書法和文化。王羲之故居,北城的博物館和位於沂蒙路的'烈士陵園等等。臨沂的樂舞已成為民間傳統舞蹈的精髓,撲蝴蝶也是沂蒙地區極具特色的廣場舞蹈,柳琴戲、剪紙、印染、捏麪人,老虎鞋,書畫等。還有我們臨沂特有的特色小吃———糝、八寶豆豉、沂蒙六姐妹煎餅、蒙陰光棍雞,莒南鍋餅等等都是沂蒙獨有的地方小吃。這些都是我們臨沂專有的歷史文化的記載。

説起我們臨沂的傳統美德,也是説不完的。二十四孝中的六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我們臨沂的。負米養親、單衣順母、卧冰求鯉等等,我們每個國小生都應該尊老愛幼,孝敬長輩,尊敬師長,團結同學,這些是我們每天都必須做到的。正如我現在學的跆拳道正是先學習禮儀。禮儀可以説是能看出一個人的修養和外在表現。也是在人際交往中進行良好溝通的技巧。禮儀每時每刻的都出發生在我們身邊,因此我們要做個有禮,又孝的青少年。

國學心得體會 篇11

這幾天,徐老師向我們推薦了《國學經典》這一本書,並且還給我們打印了這本書裏比較好的名言,讓我們多背,讓這些名言永遠做我們的生活導航。我們通過多讀、多背,漸漸的瞭解了這些名言的意思。

就像“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這一句吧,我們就可以以字面上的意思來解釋這句名言。人生自古誰無死就是人生自古以來誰都要死亡,留取丹心就是留下一片赤誠丹心,照汗青就是要為光照史冊留下最精彩的一頁。連起來就是人生自古以來誰都要死亡,要為光照史冊留下一片赤誠丹心。這句話告訴我們,人沒有一個能長命百歲長生不老,所以活着要做一個能犧牲,有意氣的人。我們的一生都要向文天祥那樣的愛國。

還有一些能琅琅上口而又意味深長的名言警句。比如“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張百歲”、“志小則易足,易則無由進”……一些能啟迪人心靈的諺語、名言都能讓人濫記於心。這才是讀詩、讀詞的最高境界—讀名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學習。《國學經典》這本書正是中國小生國學啟蒙的一本好書。

這本書分行節儉、強自信、講智慧這三個單元,每個單元都由經典要義、故事、生活、實踐和經典誦讀四個部分組成。不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艱辛”也在民間廣為流傳。這本書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中國小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記憶,能把聖人之訓用在實處。

讀了這本書,不但讓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為的規範,更讓我明白了要把這些道理應用在生活中。比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是警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勤儉節約,不要奢侈浪費。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們要從小努力學習,不斷增長自己的知識才能,增強自己的`獨立性;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不可能總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應該自立自強。《國學經典》這本書在擴大我們的閲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着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着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

國學心得體會 篇12

通過學習國學,我體會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使我收穫頗多。現根據個人學習情況談一下幾點體會:

第一、讓國學經典教育走進校園,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在教育實踐中我們把國學教育與早間操活動、早晨讀、環境創設、校園活動、民間遊戲等各個方面相互滲透和整合,走進了孩子日常生活和學習的各個角落,通過開展各種活動和在教學中滲透國學教育,規範着孩子們的日常行為,同時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培育高尚德行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二、開展國學活動,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國學經典是中華文化中最優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範性著作。傳承文明是教育的重要責任。良好生活行為習慣是健康生活的基礎。我國古代文化典籍中藴藏着豐富的人生哲理和人們行為處事的道德標準。在開展國小國學經典活動時,我堅持古為今用,挖掘潛在的積極因素,用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來培養國小生養成良好的習慣。例如我班有一位孩子上學經常遲到,家長生氣的`跟我説這幾天早上起牀他總是磨磨蹭蹭的,還鬧着不洗手,不刷牙不洗臉,於是我抓住契機,將《弟子規》納入健康教育,除了讓其誦讀《弟子規》外,還講其中涉及到行為習慣養成的故事。通過這樣的教育,讓孩子明白了應該從小就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好習慣會成就好人生。

除此之外,我還通過講國學故事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喜歡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國學故事能讓國小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我藉助藴含中國經典文化要義的故事的敍述,讓國小生逐漸熟悉、理解和掌握中國經典文化。國學是一座豐富的寶藏,它藴含有多元文化的價值取向,而科學文化也正是其生命軀幹上的一個有機活體。其中《三字經》的內容包羅萬象,其中還包括着天文、地理等。在科學領域中,我將《三字經》中所藴含的豐富的知識滲透到科學領域中,讓國小生感受優秀的文化精神和智慧結晶。通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教育學生學生要善待他人,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第三、從語言活動入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國小時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國學經典內容豐富,往往簡短的幾句話就包含了很深的意義。因此我又豐富多彩又行之有效的語言教學活動與國學經典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此來促進國小生語言的發展,也達到強化複習與記憶國學的效果。

第四、讓音樂與國學整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國學由於以古文化為主,枯燥無味,不但學起來較難,而且學生對這些也不感興趣。因此,為了激發國小生的學習興趣,我創編節奏,把那些國學經典作品很長,讀起來拗口的句子編成歌曲,讓國小生在節奏中輕鬆學會誦讀國學,感受音樂的美妙。通過將音樂教育與國學經典教育融合為一體,使教育教學活動更加富有情趣,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國小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在國小學習國學,應根據國小生的生理特點、心理特點。掌握國小生的學習的規律,循序漸進地開展培養與訓練,主要在於通過聽、讀及直接感知來加深對經典著作的理解。聽、讀是基礎,“讀書百遍,其意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釋,自曉其義也。儘管國小生理解能力有限,然而通過聽教師範讀,國小生跟讀乃至自讀,把經典著作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這個過程還是有利於國小生理解作者抒發的感情。直接感知是關鍵,也就是要為國小生創造良好的國學學習環境,豐富國小生對生活的感性認知。結合生活情境講解國學,經典來自於生活,在教育工作中,要給國小生創設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增長國小生的知識,開闊他們視野,擴大加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促進國小生思維發展,使他們更加喜愛學習國學,更深切體會國學的深意。故此,在國小開展國學課程建設必須立足國小生的視野,才可能取得成效,不然反而可能適得其反,使國小生從小產生枯燥乏味的國學認知體驗。

國學心得體會 篇13

所謂經典是指傳統的,對後人影響深遠的文化珍品。精美的詞句,警示的格言,都給人以文化的陶冶和知識的拓展。對傳統經典做到耳熟能詳,無疑是讓我們在享用傳統文化精華的精神盛宴,可是我們呢?每天都在浪費時間,不學無術,每天昏昏的度日,所以我非常慚愧——對不起老師和父母。

這個誦讀大賽的的內容分為三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兩個部分。古代文人,穿越時空,為國學小名士出題。這些身着古裝的'孩子,分別扮演小李白、小杜甫、小白居易、小李清照、小蔡文姬、小蘇軾,他們為國學小名士現場表演出題,讓節目增添了更多童真童趣。

真人秀外景短片,體現選手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理解。在初賽結束時,大賽組委會專門拍攝了60強選手的外景短片,在拍攝中通過對參賽選手設置障礙,考察參賽選手在實踐中的想法和做法,體現知行合一、學以致用。這一環節的設置,在於通過對經典的誦讀,傳承中國傳統美德。

當我看到那些選手們激情洋溢的演講,我的內心備受鼓舞,他們就是我的榜樣,我要努力學習。以後我要多看書,讀報紙,來豐富我的知。

看完後我有了深刻的醒悟:應未雨綢繆——提醒我無論做何事都要首先做好充分的準備。經典誦讀是對廣大中國小生進行愛國和民族傳統教育的最佳教材,是弘揚民族精神,弘揚中華文化魅力的法寶。經典誦讀中所含的國學文化須牢記。

《經典誦讀》中有許多優美的詩詞,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在《國學小名士》上有評委説:鬆,在古人筆下是一個備受讚揚的一種植物,出了他的本意外還有——高直,堅強,正直等很多美的象徵在他身上。另外還暗含着堅持不懈,認真對待事物的精神。這也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

通過觀看,千古美文的神韻,華夏禮儀的儒雅,彷彿在這次誦讀中悠然再現。在琅琅的誦讀聲中,不僅讓我瞭解了歷史,體味了人生,豐富了文化知識,領略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更主要的是讓我深深地喜歡上了祖國的傳統文化,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了如何做一個新時代的美德少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oxue/pmn7e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