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教育 >

《愛的教育》讀後感13篇(熱門)

《愛的教育》讀後感13篇(熱門)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愛的教育》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愛的教育》讀後感13篇(熱門)

《愛的教育》讀後感 篇1

在這個寒假裏,我讀了《愛的教育》這本書,雖然這本書很厚,但我還是堅持每天20頁的速度把它讀完了。這本書裏《我們的新老師》、《愛國的少年》、《英勇的小哨兵》、《打架》,還有《考試》這幾篇文章使我記憶猶新,深受啟發,下面就讓我來總結一下小小的收穫吧!

《我們的新老師》這一個小故事講的是老師在黑板上寫板書的時候,有一個小女孩揹着老師站在椅子上玩洋娃娃,結果被老師發現了。但是,老師並沒有打她罵她,而是和藹地説:“以後不要這樣了,我愛你們,也希望你們喜歡我,我不願意批評你們中的任何一個人,讓我們拿出熱情和真誠,共同建造美好的大家庭吧……。”這説明這位老師尊重學生的自尊,不是説只有批評,才能讓學生懂得遵守課堂紀律,而是講道理讓學生明白:學生都要好好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做一個好孩子,老師是最愛自己學生的。我們都是學生,正值學習的大好時光,要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到學習上、用到學業上,上課做到認真聽講,不做小動作,以優異的成績向老師、向家長彙報。

《愛國的少年》講的是在大海里有一艘法蘭西輪船,在開往意大利的熱那亞途中。輪船裏有一個衣着破舊的少年,一句話也不説,只是用充滿敵意的眼光看着大家,使船上的乘客很奇怪。原來是這個少年兩年前在戲班學戲,但遭受了虐待。在他逃跑的過程中,得到了他人同情的幫助,但在聽到這幾個人侮辱他的國家時,他把錢扔了回去。

作為一個國家的一員,我們都應該像這個少年一樣熱愛自己的.國家,要把祖國看成自己的母親一樣,敬重她、愛護她。08年年初的冰雪災害和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全國人民都不惜人力、物力,慷慨解囊,團結一心,眾志成誠,不正是體現我們中國人民都非常愛自己的國家嗎?

《英勇的小哨兵》講述的是1859年,意大利和法國的軍隊為了解救被奧地利圍困的倫巴第地區,雙方進行了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一個十二歲左右的少年為了幫助騎兵軍隊偵察敵人所在地,爬到高高的樹上。在被敵人發現的時候,還是堅持繼續偵察,結果被敵人的子彈擊中英勇犧牲了。他的精神激勵了所有的意大利人,為了國家的自由和獨立而奮鬥到底。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我們都要愛國,做人要勇敢,為了國家的自由、為了國家的獨立,我們每一個人都更應該不怕犧牲,要有敢於犧牲的精神,只有這樣,國家才有希望,才能勝利。

《打架》這篇文章講的是勿蘭諦被學校開除後,總是欺侮斯代地。有一天,斯代地接他在幼兒園的妹妹時,勿蘭諦跟在了斯代地的後面,勿蘭諦猛地抓住斯代地的妹妹辮子,妹妹嚇得哇哇大叫,被斯代地聽見了,他回頭一看,原來是勿蘭諦在抓妹妹的辮子,勿蘭諦的個子和力氣都要比斯代地大很多,但斯代地仍然堅持,結果還是打不過勿蘭諦,被他摔倒在地。而且勿蘭諦還不停地問斯代地服不服,斯代地很快又翻身爬起,堅決不服,繼續戰鬥,既使勿蘭諦拿出小刀。旁邊的大人也不停地支持斯代地,結果勿蘭諦狼狽不堪地逃跑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只要自己是正義的,不管他多麼強大,多麼兇狠,我們都不要畏懼、不要害怕,正義最終總是會勝利的。

《考試》是斯代地他們進行的期末考試的一個場景,講的是同學們害怕考試,父母、家長關心考試,其實也跟我們考試的時候差不了多少。每次考試前,我的爸爸媽媽都要在前幾天就開始認真地輔導我複習功課,特別是語文,要我把所有學習的內容都重新過一遍,把所有平時考試完的試卷全部重温一遍,重點、難點都重新教一遍。遇到不太明白的,都會不停地重新出題給我加強練習,直到會了、懂了為止。到了考試那天,爸媽還會不停地交待:作答一定要認真,做完試卷要認真檢查。還別説,爸媽的話真管用,有好幾次考試都是在檢查中更正了錯誤,不然真沒法考好,不知如何向父母交差了。

《愛的教育》讀後感 篇2

説起來這本書是我第二次讀了。第一次是在很多年以前,學校向全校孩子推薦這本感動了一代又一代孩子和家長的鉅著,並利用中午的廣播時間,由老師讀給大家聽,那時候,每天中午我們都沉浸在《愛的教育》中。那時候,我讀到的故事是《費魯喬的血》,故事很長,足足十分鐘,我都沒有讀完。

費魯喬是一個十三歲的孩子,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兩個壞人闖進了費魯喬家,勇敢的費魯喬為了保護外婆,替外婆擋下了一刀。

那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文中祖孫倆的對話,體現了濃濃的親情。讓我們一起再來欣賞一下吧:

"費魯喬?"

"外婆,我在這兒。"

"他們走了嗎?"

"是的。"

"沒有殺死我嗎?"

"沒有,您安全了!沒事了,外婆。他們把錢拿走了,但是,爸爸已經把絕大部分錢都帶走了。"

"外婆!親愛的外婆!您愛我嗎?"

"噢,可憐的孩子!我愛你啊!你一定是被嚇壞了!你一定是被嚇壞了!我的上帝啊!把燈點上吧!啊!不!還是黑着吧!我還有些害怕呢!"

"外婆,我總是傷您的心!"

"不!別再説這樣的話!親愛的寶貝!我早就忘了,什麼都忘了,只記得我愛你,永遠愛你,讀後感《《愛的教育》讀後感李宛芸家長》。"

"外婆,我總是讓您傷心。但是,我是愛您的!請原諒我!原諒我!外婆!"

"當然原諒你了,好孩子,外婆怎麼能不原諒你呢?起來吧,孩子,點上燈。外婆再也不罵你了。你是好孩子!不要害怕了,起來吧!費魯喬!"

"外婆,謝謝您!現在…我很高興!外婆,您不會忘了我吧?無論什麼時候,您都會記着您的小費魯喬吧?"

"費魯喬!怎麼了?

"外婆,不要忘了我!還有媽媽…爸爸…小寶寶,替我…親親他們!再見了!外婆!"

"怎麼了?費魯喬?你到底怎麼了?費魯喬!費魯喬!我的小寶貝!你怎麼了?"

讀後感觸很深,或許角度不一樣吧,我總在問,為什麼總是在失去的時候才説出平常就應該説出的話。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很多時候任性、霸道,不懂謙讓,不知父母的良苦用心,所以,愛的教育給我啟迪,一定要生活中營造濃濃的愛意,營造温馨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這種濃濃的愛意中潛移默化,得到薰陶。

第二次讀是這次和孩子一起來讀這本書。書中還是流淌着濃濃的愛意,有同學之間的謙讓與寬容,有鄰里之間的相互幫助,更有親人之間那種無法割捨的情意。

執着堅韌而又勇敢的瑪爾柯獨自一人,歷盡了千辛萬苦,輾轉數地,一次又一次和自己的母親錯過,由於他的執着于堅韌,更是這一份濃濃的親情,讓他在母親臨死前見到了自己日夜思念的'兒子。病重的母親靠着這份親情,竟然從死神手中奪過了自己的生命,創造了有一個奇蹟!

古往今來,有多少這樣可歌可泣的親情故事啊,在我自己的生活中,也是不是地品嚐着與孩子之間的那種濃情蜜意,那是一句輕輕地問候,是一杯温熱的茶水,是遞過來的一雙拖鞋,是小拳頭在肩頭的來回敲打…沒想到生活中的這些細節,心頭就湧起暖暖的情意,女兒真是我的貼心小棉襖啊!

愛,好比一個環,把一顆顆心聯繫在一起。這是一本令我終身受益的書,讀完這本書後,我感覺自己沉浸在愛的海洋中。只要你願意付出,得到的就是驚人的收穫。

《愛的教育》讀後感 篇3

“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是夏丏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所著的經典兒童讀物)時説過的一段話。教育的愛,從廣義上説,是愛祖國、愛人民、愛民族、愛事業。從狹義上説,就是愛自己、愛學生、愛老師、愛學校。這種具體到一點一線一面的教育才是教育的首要任務。“愛自己”,不論從誰的角度來説都是自尊自強,有向上之心的表現。“愛學生”,是每個老師教育之本,俗話説每個學生都是老師的孩子。這恰恰是師愛最有力的表達。“愛老師”,是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他們不僅有得還得有施,這裏的施是指對老師的尊敬與關愛。“愛學校”,學校是教育場所,保護學校的氣韻不被污俗所侵,學生才能得到好的教育。

“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同時必定又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手記,記載着李老師與他的學生們之間發生的最平常的事,可這些事又極其的不平凡。他提出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教師應儘量使自己具備“學生的心靈”:用‘學生的大腦’去思考,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用‘學生的興趣’去愛好,這樣才能走進學生的世界。陶行知也説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裏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他還認為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也要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這是我們當下很多教師忽略的問題。

《地球上的星星》是印度教育電影,講述了一個八歲小男孩伊桑富於幻想卻伴有學習障礙,這不是成人所關注的成績和排名。當他惹出無數個麻煩後,被送到一家寄宿學校接受“教育指導”。他必須應對額外的與家庭分離的創傷。一天,一位新的美術老師尼庫巴突如其來,用樂觀和自由的教學風格感染着每一個學生。他打破了傳統教學規則,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夢想,去想象。尼庫巴發現伊桑並不快樂並找到原因,他發現伊桑最主要的問題是不能拼寫和閲讀,他是一位學習障礙的兒童,尼庫巴對伊桑採取了一系列的特殊輔導,從而最終幫助伊桑找回了自己,還有快樂。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關於兒童成長的印度電影,也許影片要詮釋的正是:每一個孩子都是特別的。看過的人一定又覺得,似乎所表達的又不止這麼多。

國內外對於以愛和教育為主題的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不勝枚舉,它們所想表達的內涵無非就是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在作品背景下,教育存在各方面的缺失,家庭、學校、教育工作者等沒有用愛來教育孩子,從而影響孩子成長。相反的,若是給他們一個良好的環境(不僅是物質還有心靈),那些所謂的“壞孩子”,一樣很優秀。

對於“愛”的剖析,我認為教師的愛是嚴格的愛,是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愛。光愛不嚴,師生之間打成一片,影響教師最基本的形象,學生會對老師的要求不執行或執行不力, 這樣,良好的班風無法形成。 嚴是指 “嚴而不厲”, 任何時候對學生嚴格要求都是正當必要的。缺乏嚴格要求,放任自流,是對學生不負責任。“厲”意味着老師態度的強硬、 武斷和偏執,會使孩子產生懼怕、 退縮等不良心理。嚴是指“嚴而有格” 。“格”就是範圍、分寸。對學生的要求嚴但不能超過一定的範圍,要有分寸。唯有做到寬嚴適度,嚴愛統一,方能有效地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質、行為習慣。常言道:“嚴師出高徒”“教不嚴, 師之惰”“愛必嚴,嚴是愛”。愛與嚴是辯證統一的 。 教師的愛是寬容的愛,理性與感性統一的愛。

“教育”,一直是個莊重的字眼,“教師”是教育的直接傳播者和執行者,“師德”是教師職業的神聖靈魂,“師愛”則是進行教育的原動力。三尺講台不言累,一分一秒傾愛心。愛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應該永不放棄。讓教育與愛同行,苦並快樂着!

《愛的教育》讀後感 篇4

這個暑假,我陪着孩子一起走進《愛的教育》的世界,領略着安利柯的父親對孩子的殷勤教導與安利柯經歷蜕變的成長命途。一天一天,一頁一頁,就連原本帶着不滿、無法靜下心來的我,竟是這樣肆意地闖進了這樣愛的世界,又更何況是孩子呢?

這本書好似是台照相機,記錄着生活中的善與惡,也同樣記錄着同學間、師生間、親子間的點點滴滴,呈現一派酸甜苦辣鹹的五味人生。這本書以一個國小生的視角,來審視這個世界,稚嫩卻不乏警醒,作為已為人子母的我,有時也不禁感歎,這本書藴含着太多的東西,需要我們咀嚼消化,並用於自己本身現狀。若是這樣,這本書收益的人羣將會是父母、孩子、師生甚至這整個社會。

克洛西無疑是孩子們的'榜樣。殘臂窮困的他絲毫沒有喪失志氣,在破舊的閣樓上依舊能忘我地讀書,正所謂“風雨不動安如山”,他不正是如此嗎?看到此,我腦海中就浮現出周總理的那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凌然正氣,擲地有聲,一下子就能撼動人們心底最柔軟的弦。

克洛西與周總理的精神不也是現在孩子們最缺乏的嗎?一會兒叫苦,一會叫累,不懂得珍惜現在他們雖擁有的一切。記得著名語文教師諶衞軍寫過這樣一首詩“我是一隻鴕鳥,將頭埋進幻城,在這燦爛的陽光下,我卻得了夜盲症。”如今的孩子們都是這樣的一隻只“鴕鳥”,有着豐富的物質資源,卻缺乏着精神上的馥郁,有着我們給他們的桎梏,失去了他們自由飛翔的空間。

我認為家長們的心是一樣的,愛着孩子,卻受着萬般折磨。在放與不放間躊躇,像鷹一般殘忍,我們不忍,像放鳶一般寸步不離,孩子不願。而在這本書中,我認為家長可以得到很多的啟發。

有一點我認為在日常教育中,家長可以嘗試的,那便是用書信來教育孩子。在書中,安利柯的父親與母親在教育他時,很多時候採用了這種方法。當安利柯的母親看到安利柯在一個抱着小孩的女乞丐前冷漠地走過後,便寫了一封信教育他應設身處地為窮人着想,並告訴他窮人受施捨後的祝福會給自己快樂和健康。

這種方式的教育既有利於避免與孩子間面對面的衝突,還可增加孩子啟發的時間。並且還能記錄下一次次的教育過程,讓孩子能夠永遠銘記。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夫婦對兒子傅聰的教育則是如此。《傅雷家書》中一篇篇父親對兒子的警訊與告誡,都讓兒子發人深省,我想傅聰最後的成功一定離不開父親的一封封家書。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父母應要身先士卒,做好榜樣工作。當安利柯的母親教育兒子應該尊重死者、為窮人着想。我認為他的母親在説這些話以前,便已經是個很好的榜樣,這樣才能讓孩子依樣畫葫蘆地學。父母在孩子一生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安利柯的父母無疑是安利柯一輩子最大的恩師。錢鍾書夫婦對於女兒錢媛來説是父母,是亦師亦友。錢媛兒時體弱多病,國小都是由錢鍾書夫婦指導,因此這倆夫婦對於他們女兒的一生的意義更為巨大。錢媛果不負眾望,有着父親嗜書如命和母親做事穩穩當當的性格。在楊絳《我們仨》中,我深深地敬佩着並羨慕着這樣的一家人。

温總理曾經説過,“我曾經提倡‘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現在我要提倡‘讀書活,活讀書,讀活書’前者我主張讀書的意義,後者提倡讀書的實踐’”。這句話,我在這本書中有了更深入的領會。

讀了《愛的教育》後,不應該只注重讀時的心的悸動,而應該着重於讀完後的實踐。只有一個“活”的教育,身為父母的我們,才能為孩子鋪墊上成功的基石,也許我們不能為他們擋去風雨,不能保證他們一路無阻,但是至少等我們放手的那天,我們會更安心、更放心,這樣,足以。

《愛的教育》讀後感 篇5

有一些好書曾讓我感動,有一些片段曾讓我銘記,有一些深刻曾讓我思索。《愛的教育》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首先《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飛的世界裏,愛究竟是什麼?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竟使人們寧願葬送自己的生命來挽救愛?帶着這個問題,我與這個意大利國小生一起長途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一個四年級國小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這一切的一切,使人讀之,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在這當中,我找到了答案。雖然並不像想象的那樣特殊,但真的讓人覺得很温暖。愛比珍珠更寶貴,比糖果更甜蜜,比水晶更晶瑩,比羣星更璀璨,愛是一種感覺,是一種令人快樂,人人都想要而又用金錢買不到的感覺。愛能夠將心中的恨化為勇氣,它使你微笑地面對生活,使你倔強地反抗命運;它是還魂的仙草,給罪人新生;他是慈愛的`母親,喚浪子回頭;它既是一種獲得,又是一種犧牲。但,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命運不會讓你白白付出,它會用人間最珍貴的愛來回報你。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為它無影無形,所以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它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如親子之愛,如此平凡,但很多人都無法感覺到。安利科有一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為什麼呢?我思考着。最簡單的東西往往最容易忽略。人類是那麼偉大,難道竟不習慣人間最平凡的親情嗎?《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是我們所比不上的,同時也是令人羨慕的。這裏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羣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就連我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引起了我深深的沉思。而面對現在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而不是為孩子的錯誤找理由,但為什麼仍有父母溺愛自己的孩子呢?當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的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讀了《愛的教育》,我走入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着對於生活的追求,同時這份心情,也將我在成長道路上碰到的痛恨,化為了戰勝困難的勇氣。這是我獲得的意外收穫。

有時候,當我們遇到挫折時,常常會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們作對一樣,甚至抱怨這世上沒有人愛自已,有的想更悲觀,則會自殺,表示他的抗議,這多可悲呀!有句話是這麼説的:“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就是堅信有人愛我們。”其實,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我們周圍的一切,一定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居然有那麼多人疼我、愛我、幫助我、我多幸福呀!當你能夠感受那份極為普通的愛的時候,相信你一定不會吝惜付出你的愛心給一些需要幫助的人,是不是?送人玫瑰,手有餘香,不是嗎?在《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是這樣但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雖然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污染”,甚至“消失”,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珍惜的。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這部好小説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愛的教育》讀後感 篇6

高一的時候我接觸了這本書。其實我不是一個愛看課外書的人,特別是那時候,除了課本幾乎什麼也不看。那時候上學校的心理選修課,老師規定必讀這本書,才不得已上網下了一本,應付應付吧。

既然是應付,自然是快速瀏覽。可僅過了一章,我就不得不從頭細細看起,我被主人公帶入了他的生活,我也心甘情願地接受這愛的洗禮。

《愛的教育》是由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耗時近十年完成的。原名《Coure》(意大利語的“心”)。這是一本日記體的小説,記載了國小生安利柯整整九個月的四年級生活。整本書以“愛”字貫穿其中,語言平實親近,簡單樸實,描寫的都是些平凡的人物。並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出人意料的懸念,只有真摯、樸素的感情,深深地觸動人的心靈,融在字裏行間的,是人世間種種的愛,老師、父母、同學……以一個“國小生”最最純真的眼光來看周圍的世界,周圍性格迥異的人。本書貌似兒童讀物,實則不然,他值得每一個人細細體味,從中接受愛的教育。

最早的中譯本由夏丐尊先生於1923年譯出,並以“愛的教育”作為書名,沿用至今。夏老的話為這本書作了最好的詮釋:“我在四年前始得此書的日譯本,記得曾流了淚三日夜讀畢,就是後來在翻譯或隨便閲讀時,還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覺眼睛潤濕。這不是悲哀的眼淚,乃是慚愧和感激的眼淚。除了人的資格以外,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親,在教育界是執過十餘年的教鞭的教師。平日為人為父為師的態度,讀了這書好像醜女見了美人,自己難堪起來,不覺慚愧了流淚。書中敍述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感,社會之同情,都已近於理想的世界,雖是幻影,使人讀了覺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為世間要如此才好。於是不覺就感激了流淚。”

《愛的教育》每行每段引起我們的思考。

首先,它的書名就讓我們不得不去想:愛是什麼?愛的力量有多大?為什麼我們無時無刻不需要愛?於是我們從書中去尋找答案。愛僅僅是一種感覺,看不見,摸不着,只能用心品味。愛的力量是無窮的,它使飛蛾變成蝴蝶,它使沙礫變成珍珠,它能帶來人間四月的春風,它給我們生命無盡的源泉……它相伴我們一生,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養料,沒有了它生命就無法誕生、發展、周而復始地延續下去……

愛是陽光、水和空氣,始終伴隨在我們身邊,充斥着周圍的每一個角落。親子之愛,高尚偉大,始於我們生活的起點;師生之愛,默默無私,像是養料滋潤心田;友人之愛,親密無間,患難之處見真情;戀人之愛,不分彼此,你我相約定百年;鄉國之愛,故土難離,永恆地伴隨一生。

當我們遇到生活中的不順,常常抱怨自己得到的愛太少,甚至因此而消沉。而靜下心來仔細想想,才發現這是多麼的愚昧。其實在我們的一生中,有很多人愛過我們,只是因為愛的確太普通,平凡,以致我們常常感受不到。在我們感受到愛的時候,也應不吝惜自己的愛,也把愛給周圍的人。現在學校號召我們無償獻血,這也正是我們給別人愛的一個機會,只要身體條件允許,就應當奉獻出這份愛,並讓它在人類中傳遞。

“愛的教育”説來容易,但做起來並非易事。因為在我們的腦海中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所以我們更應用心去尋找,體驗。

愛的教育,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無比重要。只有學會了愛,才能懂得如何去接受,如何去愛別人。只有這樣,一個人才能變得成熟;一個民族才能發展延續;一個國家才能繁榮富強。我們應該讓世界充滿愛。

《愛的教育》是一本看了一生都不會後悔的書,我真心向每一位同學推薦。

《愛的教育》讀後感 篇7

近日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不得不為李老師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實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腦海裏,只覺得做他的學生實在是無比幸福的事。李老師用自己的真誠和愛心為我們刻畫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給了我們為人、為師的道理:

1、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將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去了解他們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他們有哪些快樂和痛苦。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是感染學生的情感魅力,這種愛不應該是居高臨下的,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當我們故作尊嚴,甚至以犧牲學生的尊嚴來換取自己的尊嚴時,學生根本不會買我們的帳,只會向我們投來冷漠的眼光;而當我們“無視”自己的尊嚴,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誠的感情,並隨時注意維護、尊重學生的尊嚴時,學生會將他們全部的愛心和敬意奉獻給我們。教師對學生愛的表達是無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學生失意的時候,給他一點鼓勵;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他一點幫助;學生悲傷的時候,給他一點安慰;學生高興的時候,走到他們中間一起分享快樂……當我們將愛心自然而然地獻給學生時,學生會不僅將我們當做老師。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是我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一道防線。

2、用心靈贏得心靈

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就必然面向為數不少的後進生。教育者對後進生的愛,絕不應是為了追求某種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態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誠情感的自然流露。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教育者: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認為“一無是處”、“無可救藥”的`學生,其心靈深處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對後進生的轉化,與其向他們“灌輸”,不如引導他們發現自己身上的善良之處、高尚之處,幫助他們樹立“我是一個有缺點的好人”的道德自信。這種做法,絕不僅是一種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種有真誠而產生的相互信任。而當我們真正走進學生心靈時,將是無比幸福的,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

3、激勵優生超越自我

教師對優生的感情幾乎是不需要培養的,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班上的優生多一些,因為他們有較強的知識接受能力,學習成績優異,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為老師的助手。但他們也存在着作為老師的“好學生”,家長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滿,不求上進,比較驕傲自負,容易產生虛榮心,面對困難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當然還有個性方面的一些特點。培養優生,要注意:一、引導優生樹立志向。引導優生意識到,成績比別人好,就意味着將來比別人多一份責任,從現在就應比別人多一份努力;幫助優生認識自己。幫助優生超越具體的考試分數和名次,通過與其他傑出的少年英才的比較,通過對自己求學過程中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的冷靜分析,通過各種具體的課內外實踐,正確全面的認識自己,進而針對性的發展自己;三、教育優生保持童心。讓他們通過與班上同學的平等相處,感受同學們身上值得自己學習的優良品德,讓他們在同學服務的過程中體驗一種奉獻的幸福,讓他們面對分數和榮譽會淡然處之互相謙讓,以培養自己豁達而淡泊的心境。四、激勵優勝超越自我。儘可能多地讓他們在各個方面實踐,以發現並發展自己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潛質,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戰勝自我,甚至有意識設置一些難題去“折磨”他們,讓他們在一次次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輝煌,從戰勝自我到超越自我。

對於孩子,要教導他們,有時很困難,有時也很容易,只要真正愛他們,他們會愛你得更深、更真切。當愛存在與師生之間的時候,就無堅不摧。作為一個教師,當然需要淵博的知識,也需要紮實的基本功本領,但更需要愛。

《愛的教育》讀後感 篇8

前段時間,我和兒子一起讀了《愛的教育》一書。此書中無處不在的人與人之間的真誠關愛,深深地打動了我。這些愛不做作,不浮誇,不媚俗,像雲一樣輕悠,像小溪一樣歡唱,像風一樣自由,像陽光一樣燦爛,像歌曲一樣打動人心,像詩一樣耐人尋味。我幾乎想把世界上所有美好的字眼用在這裏,表達我看完此書後內心的澎湃。

我一直認為這是一本兒童讀物,讀後才知道在西方這是一本嚴肅的成人讀物,他影響過無數卓越人物的成長。本書以日記體的形式記述了一個四年級的孩子在學校、在家裏,以及其他地方所經歷的事,讓讀者感受到師生、親人、朋友,乃至全世界的人之間的愛和尊重。

不管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我認為擺在我們面前的比分數重要,比分數急迫的就是愛的教育。一個充滿愛的校園,一間行走着愛的教室,一個沉浸在愛中的家庭,不管它在哪個角落,不管它是貧窮還是富裕,那一定是人間天堂,是一個連神仙都向往的地方。《愛的教育》這本書就是鋪就我們走向這個地方的路,也是照亮這條路上的燈。現在就讓我洗淨雙手,擦亮雙眼,端坐桌前,敞開心扉,用筆和大家訴説這本書的美好。

本書中的主人公安利柯就讀於巴列迪學校,當安利柯班轉來一個新同學,老師從介紹新同學的家鄉風光、風土人情、卓越人物等方面讓大家認識這個孩子,並讓大家擁抱新同學以示歡迎,號召大家讓這位同學看到:“一個意大利孩子,不管他走到哪所學校,都能找到親如兄弟的朋友。”一個看似平常的舉動,讓我感受到老師對新同學真誠的關心和愛戴,他是真的把班級當成了家庭,他就是這個家的父親,他在用他博大的胸懷關注着每個人的成長。

已是四年級學生的安利柯,他的二年級的老師依然會風塵僕僕地去家裏看望他,詢問他的學習情況、身體情況,臨走還對他千叮嚀萬囑咐,以後生活中要注意些什麼。這位老師甚至放學後在校門口等着他,檢查他的作業本……我被這位老師深深地感動着:她教的升了班的學生怎麼那麼像她出嫁的女兒,雖然已離開家,可媽媽還忍不住關心她,照顧她。就是這樣一位老師,得了嚴重的病也不忍心離開教室,離開孩子們,直到最後生命垂危時還到教過的孩子家裏一一道別。這位老師拿生命來愛着學生,我不懂她的動力來自哪裏,只覺得震驚。在她去世後,全校大部分師生和不少學生家長自發地為她送行。我心裏有一種酸酸的痛,我多麼希望時間能倒流,讓這位可憐又可敬的老師長命百歲,讓她多影響一些人,多感動一些人。

安利柯的父母也是了不起的人,他們和孩子一起去關心他人,關心社會。安利柯的媽媽帶着孩子去資助報紙上寫的貧窮的女人;帶着孩子去看望和他們沒有關係的受傷的老人。她要去殘疾兒童學校為門房的孩子辦理入學的事情,卻不讓想跟着去的安利柯同行。原因是她認為把一個健康的孩子帶到殘疾人面前是一件殘忍的事情,會讓他們時時刻刻感到自己的不幸。面對兒子的.失去母親的同學卡羅納,她推開想和她擁抱的安利柯。原因是怕站在一旁的卡羅納觸景生情,傷心難過……安利柯的父親鼓勵孩子經常邀請同學們節假日到家裏玩兒,讓兒子和大家建立起同學之間的友誼。父親還鼓勵兒子和冒着生命危險救人的消防隊隊長羅賓諾握手,並要兒子牢牢記住那天的事情。這都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懷,真是心裏裝着他人的一種大愛。我們都知道,身教勝於言教,這樣的父母親怎麼可能帶不出出類拔萃的兒子?

文中類似這樣的情節很多,處處是愛,處處是理解,是尊重。夏丐尊先生看完此書,曾感慨地説:“讀了這本書,好像醜女見了美人,自己難堪起來,不覺慚愧地流淚。”我讀完此書更是如此,我既是老師,也是母親,更應該在孩子們中播撒愛的種子,讓它生根、發芽,讓愛在校園、在家裏、在社會上飛翔。我深深地感到:這是我的責任!

《愛的教育》讀後感 篇9

這本書是以一個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記,來透視日常生活中的學校和家庭關係,老師和學生的關係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間的天倫之愛。

“愛”是我們每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可是,有時候,我們也常會忽略周圍的愛:如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愛、老師對學生的循循善誘、朋友間互相安慰這些往往都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而沒有細細地加以體會。而如果你加以體會,你會感覺到,人生,是一個多麼美好啊!

有時候,當我們遇到挫折時,常常會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們作對一樣,甚至抱怨這世上沒有人愛自已,有的更悲觀,則會自殺,表示他的抗議,這多可悲呀!

其實,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我們周圍的一切,一定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居然有那麼多人疼我、愛我、幫助我,我多幸福呀! 當你能夠感受那份極為普通的愛的時候,相信你一定不會吝惜付出你的愛心給一些需要幫助的人,是不是?

朋友們,請你帶着一顆聖潔的愛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會發現: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請乘上“愛”的小舟。

《愛的教育》,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雖然我沒有流淚,可是我的心已經承認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似乎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着愛的小説所藴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而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愛的教育》在訴説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閲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讓我想到了教育中的愛。

一、愛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沒有愛的教育是蒼白的。但只要我們用心感受,愛就在我們身邊。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的'愛則愛在平凡中,愛在點滴之處。

讀了《愛的教育》,我對師愛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書中説:師愛是一種依戀的心情,是一種奉獻精神,是一種極端負責的態度,也是一種巨大的力量。愛心能架起師生關係的橋樑;愛心能春風化雨,澆灌每個莘莘學子;愛心能薰陶、震撼學生的心靈,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和求知慾,養成其良好的情感品質,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

二、愛是陽光雨露,澆灌花朵禾苗。對學生的愛既要像陽光一樣普照大地,又要對一些缺少愛的同學有所傾斜。李鎮西老師在《愛心與教育》一書中也説“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愛”只一個字,但做起來談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三、愛是高尚師德的體現。教師要用愛,點燃孩子心中的燈。這讓我想到了《愛的教育》這部書中的一個令我感動的小故事:安利柯的同班同學柯禮智每天早上5點鐘便要起牀幫助他的父親劈柴運柴一直忙到7點後上學。因此柯禮智在課堂上有時不知不覺地就睡着了,而他的老師並沒有像我們日常教學中經常有的情形——暴跳如雷,狠狠地批評學生——而是很寬容地對待學生上課睡覺這件事。睡覺的孩子醒了,感到十分抱歉,而這位老師充滿愛心地説“我知道你睡覺的原因不是偷懶,而是你太疲倦了”。原來這位老師已經通過同學瞭解到了孩子睡覺背後的故事。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雖然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污染”,“稀釋”,甚至“消失”,但是還是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愛的教育》這本書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的人。

《愛的教育》讀後感 篇10

當我把剛買到的《愛的教育》捧在手裏時,我老老實實地從最前一頁看起。這本由“樑海濤、蔡雪萍”夫婦從意文直譯的《愛的教育》,保持的原味應該是最濃的。

開始讀書的目的非常簡單,就是想知道,這本書適合不適合對我的學生進行愛的教育。儘管我早已經知道,許許多多的老師都把本書列為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必備教材;儘管世界名著的光環早已經戴在它的頭上,但我始終沒有走進書裏去。

讀開頭的幾篇時,我不以為意,甚至為記住書中的人名而感到有些煩躁,語言似乎也那麼平淡,沒覺得有什麼感人或者吸引人之處。

可“名著”的頭銜卻引領着我一路讀下去,這一讀就不可收拾。一天的時間,我飯不做,家不收拾,連兒子都推給他爸,就沉浸在這愛的世界裏,多少次淚流滿面!

柯萊蒂一邊忙着扛木柴,招呼顧客,一邊見縫插針地複習功課,學着煮咖啡,照顧生病的媽媽,在做這一切的時候,他又是那麼開朗樂觀。當他“替母親在背後墊好枕頭,整理好被子”的時候,我的眼睛濕潤了。我為一個勤勞能幹、樂觀好學、體貼父母的好孩子而感動!這是多麼難得的品質啊?柯萊蒂所做的一切,現在哪個孩子能做到?同是三年級的孩子,我班的“公子”“千金”們相差有多大啊!

當奈利的母親在校長辦公室裏激動地抱着卡羅內的雙肩,“摸索”着要找禮物送給卡羅內的時候,淚水又濡濕了我的雙眼。我理解這位母親的心情,我能夠體會得到一個母親對自己那駝背、瘦小的兒子在學校生活的擔心憂慮,和對保護兒子的卡羅內發自內心的感激之情。我流的是作為母親的淚。

儘管曾經讀過無數遍《佛羅倫薩小文書》,多次給學生講過這篇課文,然而在書中再讀這篇文章時,我仍然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淚,任它奔流。我相信,父對子之情,許多為人父者都能做到;唯這子對父的深情——願意為父勞累,寧願多次受天大的委屈也不聲張,仍然深深地愛着父親的感情,是多麼難能可貴!我們現在的孩子,有哪一個能夠忍受委屈?別説委屈,即使明明是自己做錯了,往往也容不得他人批評!

《六千里尋母記》中,當隨着可憐的、堅強的、勇敢的小馬克歷盡磨難,飽償艱辛,來到梅基內斯工程師的家;當那位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正心如死灰地等待死亡的可憐的母親聽到一個“好消息”,“騰地一下坐起來,移動不動瞪圓眼睛……”,當馬克“衣衫破舊,滿身灰塵站在門口……”時,我的'淚奪眶而出,跟着母子啜泣起來!是對母親的愛,支撐着13歲的小馬克孤身一人,長途跋涉,歷盡坎坷;是對母親的愛,給了小馬克巨大的精神動力,克服了常人(我想,現在的我也做不到馬克所做的一切)難以想象的困難,終於挽救了思鄉心切、正在死亡邊緣的母親!因為兒子的愛,使得剛剛還拒絕手術的母親,要馬上做手術,為了愛和被愛,她要活着!

即使現在,當我回憶着這些故事的時候,當我寫着這些文字的時候,我的眼睛也是濕的!愛的力量是如此偉大!

當然,讀書的時候,也有笑聲。

當恩里科與媽媽出現在幼兒園裏,當那些小人兒圍着媽媽團團轉,等媽媽逃出幼兒園時,“全身的麪包屑和污漬,頭髮凌亂,……”,“從幼兒園裏還能聽到小孩們像小鳥啼鳴般的聲音:‘再見!再見!請再來呀!夫人!”時,孩子們那天真幼稚的形態,媽媽那寬容仁愛的形象,逼真地出現在眼前,我輕輕地笑了。孩子們對大人的友好是真實的,媽媽對孩子們的喜愛是發自內心的!誰無年幼?誰無幼子啊?這是人間一種最純粹的感情!

當恩里科去參觀斯塔爾迪的圖書室,被斯塔爾迪的正統嚴肅感染,“竟不敢跟斯塔爾迪開玩笑,而且感覺他好象不只比我大一歲似的。出門時,他仍然煞有介事地板着臉對我説:‘再見!’我差一點兒像大人似的回答他:‘向您致敬!’”時,我撲哧一聲笑了!是的,當一個人自身有了自尊感,也擁有值得人敬佩的言行時,他就有了人格魅力;當一個人對他人發自內心的敬佩的時候,他會受到同樣人格魅力的感染。

《愛的教育》讀後感 篇11

《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作品,是一部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品,被認為是意大利人必讀的十本小説之一,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經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國公認為最富有愛心和教育性的讀物。

《愛的教育》以四年級小男孩安利柯的眼光,從10月份開學第一天開始寫起,一直寫到第二年7月份,全書共100篇文章,每章每節,都把"愛"表現得精髓深入、淋漓盡致,大至國家、社會、民族的大我之愛,小至父母、師長、朋友間的小我之愛,處處扣人心絃、感人肺腑。

令我記憶猶新感人至深的是第五卷二月《護士》(又《爸爸的看護者》)這一節,因為我讀到後面是含着淚水,聲音哽咽的,差點沒讀下去,説的是一位鄉下叫西西洛的少年到那不勒斯市某醫院找他去法國工作前日剛回國突發疾病住進該院的父親。護士一時記不起他所説的姓名,根據他所説的不久剛從外國回來的老工人,領他到長廊盡頭病房盡頭一個病人面前説:“就是這兒”,病人面部全變形,只是面部輪廓和眉間似乎還像父親,病人一動不動,抬眼注視少年,又閉上眼睛,仍不開口,只是吃力的呼吸。醫生説病人患了面部丹毒,病很重,但還有希望,好好照顧,對病人有好處,於是該少年一心照顧病人,“替病人整頓枕被,不時摸摸他的手,或者趕走蒼蠅,或者呻吟的時候俯身看看,護士送湯藥來時,他接過杯子或湯匙替為灌喂”而病人呢?“時時張眼看西西洛,好像仍不明白,不過每次注視他的時間漸漸地長了些”。就這樣過去了四天。病人的'病勢時好時壞,反覆不定。西西洛盡了心力服侍。

第五日下午,西西洛聽到室外腳步聲和宏亮而又熟悉的聲音,看到手纏繃帶的父親驚呆了,父親也跑過去擁抱西西洛,説母親來信讓西西洛來醫院,他等了好久沒來正擔心,正要出院,沒想到醫院搞錯了病人,見到兒子西西洛,高興的不得了,想拉兒子走,説今晚就可以到家,西西洛回視那病人,病人也張大了眼注視着西西洛。這時,西西洛卻要留下照顧該病人:“不是,爸爸!請等我一等!我不能回去!那個爸爸啊!我在這裏住了五日了,將他當做爸爸了。我可憐他,你看他在那樣地看着我啊!什麼都是我喂他吃的。他沒有我是不成的。他病得很危險,請等我一會兒,今天我無論如何不能回去。明天回去吧,等我一等。我不能棄了他走。你看,他在那樣地看我呢!他不知是什麼地方人,我走,他就要獨自一個人死在這裏了!爸爸!暫時請讓我再留在這裏吧!”父親決定不下,看看兒子,又看看那病人。問周圍的人:“這人是誰?”“同你一樣,也是個鄉間人,新從外國回來,恰好和你同日進院。送進病院來的時候什麼都不知道,話也不會説了。家裏的人大概都在遠處。他將你的兒子當做自己的兒子呢。”父親就讓西西洛留下了。

西西洛回到病牀旁邊,病人似乎就安心了。西西洛仍舊從事看護,熱心與忍耐仍不減於從前。遞藥、整理枕被、手去撫摸、用言語安慰,從日到夜,一直陪在旁邊,直到病人斷氣。臨去世時病人還緊緊握着西西洛的手。助理醫生説他的虔誠的使命已經完成讓他快回去,説有神保護他這樣的人,並祝他好運;護士把窗子上的紫羅蘭送給他當作紀念,他把花分開散在病牀上説留下紀念這個可憐的死者吧!臨走時還不覺脱口而出“再見!可憐的父親!”

多麼善良的少年啊!如果説在這之前,西西洛認定是自己的父親病重,父子情深,烏鴉反哺,悉心照料,無可厚非,可是,當他知道自己照顧的不是自己的父親,而父親病癒出院,並沒選擇同父親離開,卻是繼續一如既往的照顧一位如同父親一樣出國打工歸來病重的陌生人,真是常人所不能及。要是一般人還不和護士拼命,浪費時間精力,精神損失費也不少。

在這兒,我不説西西洛是多麼的無私,善良和高尚,也不説西西洛讓我多麼的感動和敬佩,我只説大愛無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愛的教育》讀後感 篇12

偶然得到了這本《愛的教育》,因為成為了自己的書,所以也沒急着去看,反而將它擱置一邊任其生灰塵。直到一天翻開,我就覺得非要看完不可了。

這本書是以一個小男孩——安利柯,在一學年十個月裏記載的日記,構成了這部作品的主要內容。吸引我的,似乎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着愛的小説所藴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全書以一個"愛"字貫穿始終,這不就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嗎

愛究竟是什麼 它像空氣一樣,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但又因為它無影無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們忽略。但我們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義已經融入我們的生命。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説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的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

透過安利柯的描述,我瞭解到什麼樣的師愛才最讓學生感到温暖,把學生當親人的老師。當安利柯的先生説道:"你們以外,我沒有別的家屬在世界上,除了你們,我沒有可愛的人!你們是我的兒子,我愛你們,請你們也歡喜我!我一個都不願責罰你們,請將你們的真心給我看看!請你們全班成為一家,給我慰藉,給我榮耀!"先生的這些話,讓所有的學生都信服與他。雖然我無法做到這位先生的如此坦誠,但想想,我是否用平等的目光看待所有的學生了。兩個學生同時犯了錯誤,有時,我會憑我直覺判斷,然後毫不留情的批評那個我心目中的差生。卻不知,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學生在暗自垂淚,也許在他們的眼裏,我不再是個好老師。寬容和尊重學生,"只要你們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錯誤,我絕不會責怪你們",這是安利柯的先生們給的我另一個啟示。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學生,我們的目的是教育學生,只要目的達到,又何必在意學生是否接受了懲罰。

常有家長拽着自己不聽話的孩子,慷慨的對老師對老師説:"他(她)要是不聽話,你就狠狠的打。"時代發展到21世紀,我只能把這話理解成為善意的謊言。教師不適合充當暴力實施者,面對一羣素質參差不齊的學生,我們需要的是充分的精力去打一場持久戰,師生之間的一次簇膝長談恐怕對於部分學生收效甚微,所以在師生之間建立一條"有情,有意,有恆"的'道路,則更行之有效。書中給我的啟示是,做一個温柔的嚴師,用充滿愛意的語言來嚴格要求我們的學生。

愛是一種感受,是一種信仰,是一種追求,是……無法用準確的文字形容愛的定義,但是我知道,擁有愛的人,付出愛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實而無憾的。同樣,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愛,這種愛的表達既是無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當我們把愛心自然而然地獻給學生時,學生會不僅把我們當教師,更會把我們當作朋友,兄弟,父母。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是無從談起,感情當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須充滿感情。總之,愛的教育是治療心靈創傷的良藥,是打開學生心扉的鑰匙。被愛的人才懂得去愛人,愛給人力量,給人温馨,也給人美麗的心靈和情感。讓孩子們心中擁有愛,很多問題都可能在愛的暖流裏溶解。這就是《愛的教育》給我的啟示。

《愛的教育》讀後感 篇13

閒暇時間,逛書店無意間翻到了這本《愛的教育》,之前就接觸過這本書,只是沒有時間坐下來細細品味,決定買下這本。在這美麗的世間“愛”究竟是什麼?在這本書裏愛又是怎樣去體現的呢?它又帶給了我們什麼教育的結晶呢?當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書名時,這些問題便如潮水般向我湧來。帶着這些未知的疑問我走進了《愛的教育》去探求我想要的答案《愛的教育》採用日記的形式,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記錄了他一年之內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字裏行間洋溢着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這本小説在漫長的歲月裏,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長。可以説,這是一本永遠不會過時的書。它用愛塑造人,引導我們永遠保持一顆勇於進取而善良真誠的心,愛祖國,愛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與苦難。

書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裏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羣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從而使他們心存着一份愛。其實,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一定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也享受着許多別人的疼愛、關心與幫助。我很希望我們享受那份極為普通的愛的時候,也會付出愛心給一些需要幫助的人。愛,不分大小多少,小到一句問候,一個擁抱,大到愛心捐獻,希望工程,社會保障……這其中都包含了愛。但人們常常忽視了愛的存在,就如父母的愛,人們似乎都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並不需太多的付出與回報,甚至還無形中拒絕着父母的愛。

整部小説,沒有豪言壯語,只是用樸素平淡的語言,塑造出了一個個貌似渺小,但實際上卻很不平凡的人物,自然生動,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例如賣菜婦女、賣柴人、鐵匠的兒子、老石匠的兒子、賣炭人的兒子、少年鼓手、父親的老師、帶病上課的教師……等等。這些平凡的小人物的命運和情感故事,在我心中激起了一陣陣感情的漣漪。如安利柯的好朋友卡羅內,他不僅品學兼優,而且樂於助人。當一個同學丟失了買筆記本的錢,站在大街上哭時,他就把自己的錢給了他。還有那個年僅11歲的愛國少年,為了祖國的尊嚴而拒絕施捨(儘管他十分急需那些錢);還有為救最低班的國小生而被車壓碎了腳骨頭的洛貝諦……這些平凡而樸素的小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對生活充滿愛,為他人奉獻愛。正因為他們的愛,“我”的世界才變得更加美好。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就總被我們忽略。其實它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當我們陷入困境,沒人支持,是父母陪在身邊,晚上還不忘叮囑一句:早點睡。讀了恩利柯的故事,我認識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顆深愛子女的心。恩利柯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如果愛是奔騰的熱血,是跳躍的心靈,那麼,我認為這就是對於國家的崇高的愛。當讀到恩利柯描繪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為國炸斷了雙腿,淋彈死守家園的動人場面時,我不禁想到我們祖國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華兒女的血。同樣是為了自己國家的光明,同樣可以拋棄一切地廝拼,我被這至高無上的愛的境界折服。祖國需要我們的還有很多,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

中國的大文豪孔子曾説過:“仁者愛人。”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必須具有一顆美好的愛心。朋友們,讓我們學學卡羅內、洛貝諦他們吧,多獻出一點愛,用愛的鑰匙,去打開人們的心扉,那麼陽光將照耀到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

轉眼間,我們離開《愛的教育》所記載的那個年代已經很久了,但是“愛”這種教育的方式卻永遠不應該遠離我們,讓我們沐浴在愛的陽光中,自由,健康的成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jiaoyu/oen06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