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教育 >

教育的文章合集15篇

教育的文章合集15篇

教育的文章1

我的孩子是大大班的謝辰東,他今年5歲半,已經是活潑的一個小男子漢了。他能認識漢字和詞彙有3000多個,能從1數到100,會計算10以內的加減,能認識26個英文字母,會唱20多首英文歌曲。他製作了自我的小畫冊(裏面有30多幅主題畫)。他興趣愛好廣泛,已經是跆拳道的黃綠帶了。他會滑冰、會游泳、會打乒乓球、會騎自行車、會講故事、會玩電腦。

教育的文章合集15篇

我為自我有一個這麼健康活潑、好學明理的兒子而感到滿足和幸福。同時也很感激一切給予我們幫忙的人。東東的出生給我們家帶來了許多歡樂,初為人母的我激動、開心後,又有些忐忑不安,不停的思考關於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有時也會因為遇到育兒困惑而苦惱,但是我會經常反思自我的教育方式,堅持看書學習最新的育兒理念,向有經驗的家長、老師請教育兒方法。以下是我這五年多和兒子相處時的一些心得,我願意和大家一齊交流分享。

一、為孩子選取適宜的幼兒園,讓他喜歡上學。

我認為選取適宜的幼兒園真的十分重要。常常看見有些孩子是恐懼上學,害怕學習的。東東在上幼兒園之前對上學也是有相同的感覺。我透過對幼兒園的比較考察,最終選定聚隆雙語幼兒園。此刻看來是十分正確的。東東自從上了聚隆雙語幼兒園後,每一天他上學時,看到的都是他開心的笑臉。國慶放假快結束時,他對媽媽説悄悄話:媽媽我告訴你,我最開心的事就是明天能夠上學了。隨着與幼兒園交流活動的越密切,我越來越感受到自我對東東的教育充滿期望。對此,我真心感激大大班的全體老師。

二、幫孩子培養興趣愛好,讓他熱愛生活。

若孩子有自我的愛好,孩子的人生會變得豐富多彩。在興趣愛好方面,我的態度是合理引導,尊重孩子。東東小時候經常感冒,我看到其他小朋友跑跑跳跳就很羨慕,於是我決心引導他喜歡跆拳道。他還未到達學跆拳道年齡時,我就帶他去看大哥哥們練拳。他玩電腦裏的拳擊遊戲時,我就趁機説,那個打得很棒的就是學了跆拳道的。經過我的耐心引導,他最後主動纏着我,説“媽媽,我想學跆拳道,帶我去學跆拳道好嗎?”。經過學習以後,他身體一天天健壯,幾乎很少感冒發燒,偶有感冒喝多點開水就好了。有健康的體魄做基礎,東東的興趣愛好很廣泛,他喜歡學習跆拳道、畫畫、滑冰、游泳等等。

三、教孩子早點學會認字,讓他熱愛學習。

我在東東1歲多的時候,發現他對字很感興趣,就買了一套識字的書回來,讓他自我隨意翻看,有空就教一兩個字。他記憶力很好,幾乎教過幾遍就記熟了。出門看見路標上、廣告牌上認識的字都會指出來讀給我聽。此刻東東認識的漢字和詞彙有3000多個,他讀起小人書來,毫不費力,能夠給媽媽講故事了,講到精彩之處也會讓人感動。東東認識字的好處,此刻慢慢能夠體會到了,他變得很愛看書學習。甚至玩電腦遊戲時,也會找出遊戲攻略來學習。

四、給孩子自我動手做事,讓他獨立自主。

我很注意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性格,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常常告訴東東:自我的事情自我做。早晨起牀,東東自已刷牙、洗臉、穿鞋襪、穿衣服褲子,自我收拾書包文具。給他固定的'桌椅和位置,讓他自已吃飯、自已完成作業。在做完自我的事情後,還要適當幫忙分擔家務,如幫忙擦桌子、倒垃圾。當東東發現一些現象很好奇時,我會鼓勵他自我動手去做試驗,如用肥皂製作吹泡泡液。若是買東東的相關用品,如衣服鞋子等,我們都會徵求他的意見,看他是否喜歡,讓他自我選取決定。

五、對孩子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讓他品質優良

我認為,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可能成為孩子效仿對象。一向以來,我們家就努力建立温馨和諧的家庭氛圍,給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比教給他知識還重要。東東才幾個月大的時候,我就教他:玩具從哪裏拿的,玩過了就要放回哪裏去。平時我自我也是這麼做,不管什麼物品都要物歸原位。東東從小就養成愛整潔的好習慣,並且他還很愛惜他的玩具。我們經常當着東東的面互相表達家人之間的關心。此刻東東已經很會體貼關心家人了,每次爸爸媽媽要去上班的時候,不管在幹什麼,都會跑過來跟爸爸媽媽説再見,叮囑爸爸媽媽路上留意!有好東西就想要和家人分享。

六、做孩子的知心好朋友,讓他心理健康。

我和東東相處時,更多是當他的知心好朋友。我常常和孩子聊天,聽他説話唱歌表演,當他最忠實的觀眾。每一天放學回來我都會問問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學習狀況。東東就會很開心的講述他在幼兒園所發生的一切,有他的小同學、他的老師、有他學到的東西、有他的想法。這能讓我更好地瞭解孩子的思想,有助於配合老師對孩子的教育。另一方面,也鍛鍊了東東的語言表達潛力。我和每位父母一樣都很疼愛自我的孩子,但疼愛絕不是溺愛,對於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我必須拒絕,並且告訴他拒絕的理由。當孩子表現不好時,我的做法是多鼓勵,少訓斥,幫孩子建立良好的自信心,相信孩子能做到並且能夠做的很好!

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成長的見證,我覺得自我是和東東在共同成長,他是一天一天在長大,我是一天一天在學着做家長,他的每一天成長都會給我帶來新的課題。以上就是我這幾年的育兒心得了,要寫的資料太多了,這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期望下次有機會再同大家分享我的育兒樂趣和經驗,感謝東東給我帶來的驕傲和快樂。最後祝願孩子們都健康、平安、快樂!我願與老師配合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教育的文章2

靠英語培訓打出一片天的新東方教育科技團體2006年在美上市,董事長兼總裁俞敏洪由此身價猛漲,高達數億美元,顯示了掙錢的才能。現在,他再次展示了花錢的智慧。

“辦一所非盈利性的私立大學,讓農村孩子也能接收一流的大學教育,這是我今後最想做的事。”俞敏洪委員在政協會議期間接受採訪時,頻頻提到這個他稱為人生幻想的打算。

這個夢想正在實現中。俞敏洪流露,學校地點在北京,已經開端徵地,佔地約500畝,估量硬件投入8億元,還要設立一個20億元的'基金會,“這件事情是我的畢生大事,我會盡力把它做好。”

按老俞的設法,這是一個最多可招收5000名本科生,以經濟、法律、商學、哲學、宗教等專業為主的小型大學,招生主要面向農村孩子。

“我不盤算怎麼收膏火,主要靠贊助、捐款和勤工儉學輔助學生實現學業,”俞敏洪説,“這個大學重要靠企業家捐錢,他們的名字會被刻在牆上,當然,經典語句,我首先要把錢捐出來。”

前北大英語老師俞敏洪15年前“下海”開辦新東方,贊助數以萬計懷着出國夢的年青人逾越英語測驗關,自己也藉助資本市場發明了財產神話。但俞敏洪表示,對出生農家、曾睡在豬圈旁的他來説,早有辦一所學校轉變田舍郎弟運氣的主意。由於,教育不公正的景象之一,是近年來鄉村孩子上大學的比例降落。

對辦大學,俞敏洪絕不自謙地説自己有得天獨厚的上風,“在中國,個別是搞教育的沒錢,有錢的不搞教育,我恰好既有錢又有教育的思惟”;而且,還有豐盛的人脈,“我能夠招集中國一流的教學、思維家來學校。”

今年45歲的俞敏洪坦承多少年前曾遭受“中年危機”,但當初已經從前,因為曉得人生的後半段有件主要事情在等着做——非盈利性的私破大學,“你的性命會因而變得很空虛,而一旦充實,危機就消散了。”

他表現,有錢之後自己的心態沒變,依然“忠貞不渝地做着始終想做的事件,而且堅韌不拔地保持自己的生涯方法”。看到不少新東方員工買了別墅,俞敏洪很愉快,但本人仍住一個小三居室,一間書房,一間卧室,還有一間是客廳,“挺舒暢的”。

俞敏洪説:“做教導是我畢生的慾望跟興致。”

俞敏洪還不為他的大學想好校名,但可能不會用“新東方大學”,為的是與新東方的貿易運作模式區隔開。“這個大學不在新東方的產品線內,它完整是我的個人妄想,盼望不急不躁緩緩地做下去。”

教育的文章3

愛因斯坦説:“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知識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併產生熱烈的情感,他必須獲得美和道德上的鮮明的辨別力。”從某種意義上説,美育也是一種情感教育。美育對於培養學生的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強化對學生的審美教育,不僅可以影響學生的思想感情和意志,還可以指導他們整個人格的發展。

就數學而言,教材中的美學因素俯拾皆是,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體系之美、簡約之美、類比之美、抽象之美、無限之美、對稱之美、和諧之美、奇異之美等等。這些數學圖形、數字、數學問題作為美的載體,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美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般來説,教師自身也要具備審美感知力、審美鑑賞力和審美創造力。所謂的審美感知力是指對美的諸要素能直接把握和領悟,即要求對色彩、形狀、結構等形式因素有敏鋭的感知,更要求以豐富的想象力,把那些靜止的圖文轉變為鮮明可知的形象,引導學生感知結構、意境、風格的美,讓美像春風細雨滲入學生心田,從而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

所謂的審美鑑賞力是指能根據作者的審美意識、審美指向挖掘數學知識的審美情感,縮短與數學知識的距離,溝通情感,同時具有一定的審美判斷力,強化積極的審美刺激,從而將審美活動推向高潮。

審美創造力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還原性創造,即藉助想象還原美的圖形、式子、問題等;二是全新性創造,將前人積累下來的審美經驗、成果遷移,按照自己的理想創造美。

一個人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發展與審美能力的深化與拓展是相輔相成的。在整個教學活動中,不能光用教師對數學知識的感知、鑑賞來代替學生的領悟和體會。教師應捨去死板的記憶,激發學生的主動想象;捨去頻頻的説教,以吸引人、鼓舞人、使人心悦誠服的形象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一種美的享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精心組織好真切的體驗活動,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美;用理性、悟性和高技巧去勾勒學校教育的言語美、自然美。

現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師應越來越多地激勵學生思考,應成為一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學生髮現矛盾點而不是給出真理的人。課堂教學應是由師生共同組成的一個信息傳遞的動態過程,以探究—研討為主的綜合交流方式,師生共同探討、研究,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互相啟發,學生思維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於積極活躍主動的狀態。

綜上所述,教師作為整個課堂審美活動中的促進者,要用富有思辨色彩的問題開啟學生思維活動的閘門,以小組討論、組間辯論等多種形式引導他們思考,並根據學生對知識接受程度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活動。

教育的文章4

就算沒有天分,只要你願意每天花一點時間,做同樣一件事情,不知不覺間,你就會走得很遠。

在許多的猶豫中,你做對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勇敢地上路,不要徘徊在許多假設性的框框裏。那是一個人生的大關卡,你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那就是:嘗試,再嘗試,不害怕所有的新鮮事。

習慣於求生,慢慢的,就會擁有陽光性格。這是飽經磨難後最好的禮物,雖然,不是每個飽經世事的人都能獲得。如果只是消極地等待轉機,沒有嘗試為自己堅持一些什麼,受到再大的折騰,終究只會越來越虛無。

鎮靜一些,有耐性一點,且看看命運怎麼盤旋。活得久,才能站在小山頭上,欣賞自己走過的崎嶇路線。一個人,可以沒有未來目標,不描繪生涯規劃藍圖,只要記得當陰暗降臨時,一有機會,就要往陽光多處走,還是可以走出一條燦爛温暖的人生道路!勵志的文章摘抄:行動創造火花如果你希望這輩子可以過得平淡無奇,那麼就讓自己的行動越少越好,因為只要你不做某件事,就什麼都不會發生,不會發生可能會令你討厭的事情,但同樣地,那些原本可能會發生的好事也不會發生了。

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曾經在做了某一件事之後,然後再去做另外一件事,最後才發現先前做的`那件事原來對自己後來做的那件事有點幫助。

人生就是這樣無法預期,很多原本你覺得沒什麼用的事情,在某個關鍵時刻,居然成了你救命的良藥,如果當初沒有行動,或許就無法造成這樣的火花。

當你人生的某幾件事,前後產生關聯、連結的時候,就替你的人生產生了火花,所以,產生火花的關鍵就是不斷行動,因為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所做過得哪些事會在未來拉你一把、救你一命。

人生要多學一點

同樣的火花也發生在閲讀上,人生要多學一點,因為你永遠無法知道今天學得東西,可能在未來的某個關鍵時刻,成為指引你明燈的知識。

知識跟知識之間也可以產生火花,當管理碰上創業就變成一件好玩的事情,一個創業家在週末的時候選擇去報名一個管理課程,他所學到的管理知識就有機會在他創業的路上替他製造火花。

他可以將管理技巧、工具、知識等等落實在他創業的路上所碰到的問題。

一個養成閲讀習慣的人,容易時時替自己製造火花,因為他腦中有很多知識可以讓他發揮,還可以有些加減乘除的作用,一個人的知識越多,就越知道什麼事情行得通,什麼事情行不通,當你替自己製造越多火花,就越容易克服難關,替自己創造火花,創新就是這麼來的。

人際關係也可以創造火花

你永遠不知道誰會在未來某個時間點幫上你一個忙,別吝嗇多主動一點去認識你想認識的人,因為對方有可能在未來某個時候成為幫助你的貴人。

行動是創造火花的關鍵

不管是做事也好、閲讀也好、吸收新知也好、主動認識別人也好,都出自於行動,因為行動才能創造火花,沒有行動什麼都不會發生,人生也會變得平淡無奇。

因此,告訴自己,不斷行動、不動行動。每個人每天都有二十四小時,但是真正你把握住的時間只有你充分利用的那幾個小時而已。

有些人一天可以充分利用十二個小時,而有些人卻只有充分利用2~3個小時,這在未來便造成很大的差距。

只有不斷行動,才能更快創造火花、不斷創造火花,當你創造越多火花,就有可能產生某個人生轉折點,將你帶到下一個人生更好的地方。

教育的文章5

我國是禮儀之邦,禮儀也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傳統上認為體育教學與禮儀教育無關,但事實上體育本身是與對手、裁判、教練員、拉拉隊、觀眾、隊友等在競爭與合作中完成的,因此在體育教學中進行禮儀教育的滲透,是培養高素質體育參與者、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手段。

一. 大學體育教學中強化禮儀教育的作用

二. 大學體育教學中禮儀教育的內容

禮儀內容本身繁多,在體育教學中進行的禮儀教育涵蓋與體育比賽和活動相關的方方面面,這主要有三個方面:參與體育活動的人員(包括觀賽者)應有的服飾、語言、行為舉止以及禮貌禮節等規範;在體育儀式上的一些禮儀活動如開閉幕式、頒獎儀式、火炬接力與點火儀式等;各類體育標誌。結合教育部頒佈的大學體育教學大綱,筆者以為大學體育教學中的禮儀教育應具有知識性、社會性、趣味性,同時又具有可實踐性和系統性,否則體育教學中的禮儀教育會成為説教方式,教學效果必然不好。因此大學體育教學中禮儀教育內容應包含體育禮儀基本理論、個人形象禮儀、觀賽禮儀。其中的基本理論可以在室內進行,也可以在不適合室外教學時進行。體育教學中禮儀教育根本上就是讓學生認識到體育禮儀的重要性以及體育禮儀不僅僅用在體育活動中,而是會影響到每一個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禮儀表現。系統理論知識能從根本上塑造學生的品德,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大學生都懂得“禮儀”的含義,但未必懂得體育中存在哪些禮儀,以及體育禮儀與個人修養的關係因此在禮儀教育中藥重點闡述禮儀的社會性與個人性。

至於“個人形象禮儀”,這屬於系列課程。由於體育活動中不同時刻學生會扮演不同角色,如籃球比賽中,有的當拉拉隊員,有的當裁判,還有場上隊員、計時員、記分員等等。顯然不同角色的體育參與者在禮儀上可能有一定的'不同,如場上雙邊隊員和裁判的禮貌溝通屬於正常現象,但觀眾對裁判判罰的起鬨顯然就超越的有道德禮儀的範疇。作為觀眾大聲呼喊有助於鼓舞士氣,但模仿裁判吹口哨則只會擾亂比賽者的心態。因此個人形象禮儀教學中需要結合不同的角色來對他們的儀容、儀表、儀態進行講解。大學課程時間有限,可以結合最常見的幾個角色如觀賽者、隊員、裁判等應掌握的禮儀進行分析。

“運動會禮儀”主要是讓學生明瞭運動會中各種規範,如入場、飲料管制、服裝、鼓掌節奏、肅靜起立時間、閃光燈與手機的使用、賽場衞生、禁止吸煙、尊敬國旗、嬰兒入場準則等。

教育的文章6

進一步淨化社會文化環境,歸根到底是為了給未成年人營造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那麼,對這樣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未成年人有什麼要求,有什麼企盼,有什麼意見,關乎這一項工作能不能做到對症下藥、能不能真正取得實效。因此,進一步淨化社會文化環境,我們有必要“放下架子”、“彎下身子”,聽一聽孩子們的心聲。

傾聽孩子的心聲,要有平和淡定的心態。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教育是人與人心靈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觸。”由於從身體的發育到人格的完整,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因此,長期以來,世俗社會、家庭長者,對未成年人持有的,往往是一種居高臨下式的對待與教育。這種對待與教育,由於年齡差異、形體差異而表現得十分的不對稱,社會、家長是主動的,未成年人是被動的;社會、家庭是強勢的,未成年人是弱勢的。在這樣一種狀態下,未成年人的表達就顯得那樣的無力,未成年人的表達就顯得那樣的被動。放下架子才能獲得真情,換位思考才能加深瞭解,板着面孔只會招來白眼。要了解孩子們的心願,就必須改變這樣一種現實狀態,使“居高臨下”的大人們,和孩子的成長密切相關的社會各個環節,放下“架子”,彎下“身子”,持着平等平和的心情,建立平等的語境,去和孩子們交流,傾聽孩子們的表達,瞭解他們的意願,觸摸他們的感受。進而根據他們的.要求建立一種適宜、有利於孩子們身心健康發展的社會文化環境。

傾聽孩子的心聲,要有求真務實的精神。一千個觀眾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同樣,一千個孩子有一千個甚至更多不同的意願。這些意願,有大的有小的,有短期的有長遠的,有物質的有精神的,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對於一個未成年人,我們社會、家庭不能苛求他的每一個訴求都是冠冕堂皇的,每一個願望都是合情合理的。關鍵是我們要秉承一種求真務實的態度,在認真傾聽孩子們的心聲以後,認真梳理、科學分析,看這些訴求是不是合理,需不需滿足,能不能實現,再去和孩子溝通,儘量滿足他們積極向上的要求,引導他們剔除訴求中的不合理成分。

傾聽孩子的心聲,要有孜孜不倦的情懷。孩子們的意願,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日新月異;成長的煩惱,也只會隨着成長而與時俱增。“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傾聽孩子的聲音,瞭解孩子的心願,是一個長期的複雜過程,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與孩子的成長“如影隨形”的社會和家庭,要樹立打“持久戰”的思想,做到誨人不倦。關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動態,及時作出應對:或支持鼓勵,或耐心開導,或堅決制止。這樣,孩子才不會誤入歧途,才會走上人間正道。

認真傾聽孩子們的心聲,瞭解孩子們的真情實感,我們進一步淨化社會文化環境就有了目標,建設積極文明的社會文化環境才有了方向。因此,彎下您的身子,把耳朵貼近孩子的小嘴,把心貼近孩子的心靈吧。

教育的文章7

有一些爸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 都不知道如何拒絕孩子,加上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其實三種拒絕孩子的方式,學會後,孩子將會來感謝你!

相信每一個寶爸寶媽在帶孩子的時候,多多少少都會有拒絕孩子的時候,雖然很多時候只是拒絕一件小事,對孩子也造成不了多大的影響,但如果長期這樣不在意的話,多多少少是肯定會對孩子的教育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和創傷的!那麼到底該怎麼拒絕孩子呢?啟蒙小哥教各位寶媽四個妙招吧!

第一:讓孩子學會自己做主!

讓孩子學會自己做主的目的,並不是讓還學會自立,而是要讓孩子學會自己承擔責任!到點不願意吃飯,沒問題啊,你要承擔因為不吃飯所帶來的餓肚子的後果!舉個簡單例子各位寶媽就知道了。當孩子想要看電視,但又到了睡覺時間的時候,你可以試試這麼説,你現在要睡覺了,你現在睡覺還能聽得到鬧鐘叫你起牀,我但是如果你繼續看電視,你明天上學就要遲到了!你自己決定吧!媽媽也很累,也沒時間教你起牀哦!就算孩子看了電視,那麼他第二天遲到了,也會遭到老師的責罵,自然就會吸取教訓以後不再敢那麼晚看電視了!

第二:我已經回答了你的問題了!

孩子多多少少都會喜歡鬧,喜歡鬧着要買東西!這個時候最好的`回答是先委婉拒絕,如果孩子還繼續鬧,那就直接説:這個話題結束了!我已經回答了你的問題了!如果孩子還繼續糾纏,那麼也不要心軟!事後更要跟孩子説清楚,這鬧脾氣買東西是非常不正確的,是很糟糕的!

第三:媽媽不喜歡你這麼做

不管孩子多麼頑皮,在她的心理都是愛媽媽的!所有善用這一點,就可以更好的教育好孩子,當孩子鬧脾氣的時候,你可以説,雖然媽媽愛你,但並不喜歡你這麼做!這麼説話可是有大好處的,不但可以讓孩子停止他的行為,也會讓他知道媽媽愛他,媽媽並不會因為他的行為而覺得他很糟糕!

教育的文章8

《幼兒教育》這本雜誌,我正好也訂閲了,看了幾期受益不少。

對於老師推薦的幾篇文章,感觸很深,特別是“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這其中的案例很有特點,讓我想起前不久一個朋友的qq空間裏的文章,説得是日本國家對小孩的教育方式。

他們的父母説送小孩到幼兒園就是要讓小孩生病的;在幼兒園小朋友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做的;要求每個小孩的父母都準備各種環保袋子,讓小孩分門別類的裝東西;每個幼兒園都有很多沙子,就讓小孩玩;備有很多套衣服,髒了就換,要求小孩自己換衣服;幼兒園基本上沒有知識課程,但經常組織到户外接確大自然;更沒有所謂的興趣課程……

我們的教育體制,就我個人來説真的不能認同,自己讀書也是經歷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這樣一個過程,出現了不少高分低能兒。

我真心希望自己的女兒能有一個健康的成長過程,不僅僅是指她的身體,更多的是她的思想和生理方面。女兒在家,我會暗示她搗點小亂,甚至我自己和她一起搗亂,把被子全都推到地板上,把牀當作蹦蹦牀;在地上亂畫;鼓勵女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女兒指着潔白的牆問:媽媽,我可不可以在這裏畫?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你想畫就畫……女兒會跑到爸爸面前笑着説:爸爸,我造反了……

在家總是給女兒一個輕鬆的環境,平時上班忙,沒有什麼時間陪她,到了休息的'日子,我的時間就全部由女兒支配了。有時我會把自己的身份和年齡都降下來,和女兒一般大小,和她計較一些她比較喜歡吃的零食;有時也會把女兒提到大人的程度,讓她學着照顧小玩具、洋娃娃,讓她懂得接受愛、懂得愛。現階段,女兒唯一應該做得就是玩,每次回家,見到女兒,我就會問:妹妹今天在學校開不開心?有沒有做遊戲?我不會問老師教了什麼之類的問題,更不會在現階段就讓女兒去參加什麼英語之類的興趣班。記得家長會的時候,就有家長提出可以去學英語了,還有搞個什麼拍錄像讓家長了解小孩在學校的生活情況……對於這些觀點,我是不贊成的。沒錯小孩這麼點小就離開家長,到了一個新環境,會哭會不適應,但是家長總不可能每件事都替小孩安排好吧。也許有些家長會認為自己的小孩就輸在起跑線上了,但在美國的國小裏,一二年級基本上沒有什麼文化課的,可對於小孩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對社會的認知、禮貌道德等素質教育卻是很重視,試問是否整個美國都輸在起跑線上了?

教育的文章9

週五收到劉老師的信息,請家長週末利用空餘時光寫一篇育兒經驗。呵呵,説實在的,收到這個信息,我還是很頭疼的,育兒經驗實在不明白有還是沒有,也不明白自我這些年對待孩子的教育是否正確。孩子剛出生時,自我是信心滿滿的,覺得自我肯定能夠教育好孩子,讓孩子向自我想象的那樣去發展,也買了很多育兒的書籍。但是,有時候會發覺,實際要按照書中所教那樣去教育孩子,還是有必須的難度的,畢竟每個孩子是不一樣的;而且育兒也要家庭成員都要配合這個舉動,相信這個理念,家中如果有人不配合,那必須是難上加難。

茜茜在家裏是很活潑,好動的孩子,喜歡唱歌,跳舞,但是比較膽小,是個慢熱型的孩子,所以我提倡儘量帶孩子多去和外面的人接觸,多帶她接觸大自然。

在她兩歲前時,根本就是害怕見到陌生人,見到陌生人就是死死的抱着媽媽不會鬆手的,正好我們住的附近新開了一個早教中心――真寶貝,這個早教中心週二到週日每一天早上10:00都有一個小時的親子游戲,由於當時住得近,也能夠叫奶奶每一天都帶她去參加這個親自遊戲,剛開始一個月到二個月,茜茜都是不會和任何人互動的,看到老師也會不好意思,會躲起來,但是她還是很喜歡那裏的氛圍,能夠玩遊戲,還有滑滑梯和波波池能夠玩,到了二個多月,茜茜開始有了變化,老師能夠帶她單獨去玩,而且會有勇氣敢坐到老師的'旁邊和老師一齊跳舞,雖然還是比較敏感,但是我覺得這對她來説是心理上的一次挑戰,媽媽覺得她已經做得很好了。

今年過年前,我們從布吉搬家到寶安,過完年,就讓茜茜直接讀了創業二村幼兒園,孩子剛上幼兒園,作為媽媽是最擔心的,因為她是個性膽小,敏感的孩子,就個性怕孩子不適應幼兒園的生活,離開了家人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會哭鬧,能夠讓我吃驚的是,第一天送茜茜上幼兒園,看着那麼多的新生都圍着老師在哭,她竟然沒有哭,當然我們之前也有和她做過思想工作的,我和她説,到了幼兒園,就是自我和老師,小朋友一齊玩,媽媽去上班,下午會來接她回家,她答應了,到了幼兒園她真的沒有哭。這個狀況對於媽媽來講,真的是很吃驚的,同時也明白孩子其實自我的內心調節功能是挺強大的。

一天和爸爸帶她在新安公園玩,那天公園裏正好搭了個舞台,我和茜茜説:“茜寶你去那個舞台上表演一個節目好嗎?”茜茜在家裏也是經常給大家表演節目的,本來以為她會彆扭,會不要去,沒有想到,她竟然一口就答應了,但是有個條件是,媽媽和爸爸也要上去表演一個節目,呵呵!她站在舞台上方,下方也有一些在遊玩的人正坐在那休息,她竟然很大聲的説“大家好,我叫童麟茜,我今年3歲,我此刻給大家表演一個節目,名字叫青蛙呱呱呱”然後就開始大聲的唱了,這又給媽媽一個大大的驚喜!(那天媽媽把這段給錄了下來了哦)

當然這些只是生活中的點滴,茜茜大部分的時光還是表現得內向,膽小,害羞,但是媽媽感覺得到她的一點點的改變,我明白茜茜是需要鼓勵的,是需要透過慢慢的熟悉周圍的環境,在她感覺熟悉的環境下來表現自我的,所以只要給她必須的時光,她必須能夠做到的!

教育的文章10

那一年,我又接了一個畢業班。不久便發現小巖是一個“問題學生”:性格外向,頭腦靈活,特長很多,尤其喜歡旅遊。因此他見多識廣,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常令人叫絕。但他膽大,脾氣大,紀律散漫,常惹事生非,沒有人願意和他做朋友,學習習慣也不好,態度不端正,所以成績平平。 一面是見多識廣的聰明表現,一面是平平無奇的學習成績;一面是開朗外向的性格,一面是沒有朋友的寂寞。長期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使得小小年紀的小巖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失衡,他不是與人脣槍舌劍,便是幸災樂禍。他認為與別人對抗越激烈,越能享受到快樂。在日記裏他記下了自己如何讓同學把風油精弄到眼裏從而疼得又哭又喊的慘景,他覺得那是他最得意的時候。他像一隻刺蝟,時時張開尖鋭的硬刺,不斷傷害別人,保護自己。

我首先和家長取得聯繫,瞭解他的家庭情況。小巖父母工作很忙,只有雙休日才有機會與兒子見面、交談。平日裏小巖一直由外公外婆照管、教育。外公外婆對外孫過於溺愛、放任,凡事都依他,於是小巖在家一直處於以“我”為中心的氛圍中,來到學校後,也認為凡事都要依他,誰都得聽他的,稍有不如意,就肆意指責對方,因此經常與同學發生衝突。前任老師剛畢業,她看到小巖常惹事,很着急,想馬上制服他。老師的操之過急使小巖造成了錯覺:老師仇視他,對他有成見。只有自己不斷反抗,才有機會“勝利”。於是他常常故意惹老師生氣,老師越生氣他越開心。

我瞭解了這些情況後,同其父母商量,希望小巖暫時離開“寵境”,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小巖的父母很支持我的觀點,當即決定自己照管、教育孩子。可是小巖怎麼也不答應,理由是父母經常不在家,自己太孤單,沒有夥伴。於是我找了許多有關“父母帶孩子的好處”的資料給他看,並在放學後對他倍加關心,還暗中指定幾位學生去他家,同他下棋、打球,以減少他的孤獨感。

“問題學生”的轉化是一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它要求教師要有耐心,因此,我接班後就努力去發現他的閃光點,看到他值日做好了及時表揚,見他作文寫得不錯就在班上讀一讀。但看到他有問題時,我則要求自己忍耐些,做到不揭他的短,不當眾批評他。而是通過各種體態語言給予暗示,等到課後進行個別談話。談話時多以朋友的身份、以商量的口氣,採用角色換位的方法,引導他自我檢討,找出自己錯在哪裏,該怎麼處理,同時也讓他學會寬容和體諒別人。

後來,我又瞭解到他很樂意當小幹部,也為了較好地約束他的行動,我有意讓他多當值日班長,負責一日的紀律、衞生等,並設計一堂班會課。在我的幫助下,他的工作完成得很出色,不僅奪得了紀律、衞生紅旗,還設計並主持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班會課。

小巖的才能得到了施展,他感到自己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重視,從此他的行為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規範,脾氣有了明顯好轉,在同學中的威信也增加了,學習成績不斷提高,最後考入區重點中學,我感到無比欣慰。教育學生真是要因人而異呀!

德育工作在各個學科中都是一項不可忽視的工作。以前我對老師的認識只停留在老師上好課,學生學會知識。以為這樣老師就能做到盡心盡責了。但當我步入教師這個行業以後才明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徵、個性、愛好、優點、缺點等。這些都是我們做教師應該去研究的。因為這些要比逼着孩子多背一個單詞,多會做一道題更有長遠的意義。只有真正解決孩子的心結,這才是老師的成功。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利用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去教育孩子,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開學初的`一天上午,課代表和一名學習較差的學生抱着昨天留的作業和練習冊來到我的辦公室。課代表告訴我還有5個人沒有交作業,我當時還是象往常一樣,表現出很生氣的樣子對她説“讓那幾個人快點交作業,要不我就要罰他們了。”話音剛落,忽然聽到旁邊有個孩子説:“老師,我幫你催他們作業去吧!”原來是那個也不愛交作業的孩子。當時我有點遲疑,怕他不能完成任務反而把事情搞砸。可是又一想,為什麼不給他一次機會呢,而且他這次交作業了,這樣也能促使他完成以後的作業。最後我帶着懷疑的目光對他説:“好吧,我把任務交給你,你上午之前把沒交作業的都收上來。”那孩子當時很是興奮,一口就答應了,興高采烈地跑出辦公室。之後,快到中午的時候,我幾乎快忘掉了這件事,那個學生拿着4本作業來到我辦公室説:“老師,我已經收了四本了,還有一本我一會兒就給您拿來。”我很是吃驚,沒想到比我的課代表還有威信!我覺得以後應該多給他機會,於是就説:“恩,這次不錯,以後你就幫助課代表收作業吧!但前提是你要完成自己的作業。”那孩子眯着眼樂呵呵的就答應了。果然,這名學生再沒有出現不完成作業的情況了

通過這件事,我突然內疚起來,想想平時,我為什麼總把機會分給個別幾個成績好的學生,而忽視了那麼多普普通通的學生?為什麼我們要拉大學生之間的距離?做為教師,我們應該把機會分給每個學生才對啊!所以以後我要多關注那些中差等學生,我想他們更迫切的需要老師的關注和關懷。這樣他們才有動力認真的完成老師規定的任務,才能快樂,健康的成長。

沒有人認為一個孩子會一夜之間從1歲長到10歲,於是人們用自己的大腦為人類劃分了成長的階段,人類為這些階段起名為“歲”,後來人們又將這個 “歲”劃分為幾個大的階段,這幾個大的階段代表着人類生長的節律。人類也像世間萬物一樣,有着發展的節律,這個發展節律是不可以人為加以改變的,而人類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情是改變自然,典型事例就是愚公移山。我們有的人已經把這個用在了孩子身上。

在這個問題上,其實無論成人怎麼努力,都不能改變兒童自然的發展節律,如果強行使孩子跨越了這個發展節律,一定會給兒童帶來非常大的傷害,會使他的一生都遭受到某種損失。實際上,凡是人類破壞自然,使孩子超越自然節律的,都會遭到自然的報應。千萬不要試圖使孩子超越了自然發展的節律,否則孩子不但感受不到愉快,將來在某一個時刻還有可能會崩潰,那時,已經沒有機會重新走這段超越的路程,這有點像高樓大廈蓋在了沙灘上,無法為高樓大廈打好深厚的地基。

目前,人們對快速成熟的動植物都表現出擔憂和不滿,對快速建成的建築物也表示出不信任;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已經醒悟不可以拔苗助長,但這並不代表人們的行為不是在拔苗助長。世界萬物都有自己的發展節律,人也一樣,所以作為成人的我們一定要像尊重大自然那樣尊重孩子的發展。

教育的文章11

一、在遊戲中對幼兒園兒童進行禮儀教育

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最常見的一種方式就是遊戲教學。遊戲教學是孩子們都比較喜歡的活動之一,而且也是教師傳授知識最有效的教學方式之一。在遊戲活動中,孩子們為了把遊戲玩好,在與同伴進行互動交往時,與材料交互作用的過程中,他們更樂意抑制自己的行為,特別是角色遊戲。孩子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要實現角色的有效轉換,進入到他人的角色當中去體驗他人的情感與經驗,這樣能夠幫助孩子更容易習得該角色的行為。基於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儘可能的多為學生創造一些有利的條件來開展角色遊戲活動,可以培養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分析問題的意識。例如,為了強化孩子們的禮貌教育意識,引導孩子學習説不同的禮貌用語,教師可以開設諸如“娃娃逛超市”的遊戲,要求是要讓營業員面帶微笑,熱情的接待每一位客人;要會説“你好,請問想買些什麼呢?”顧客也會説:“謝謝!”。在“來娃娃家做客”開展“做客”遊戲,讓孩子們也學着説:“請進,請坐,請喝茶”,這個時候,客人也會説“謝謝”之類的'禮貌用語。孩子們也會在這種你來我往的互動中,掌握一些禮貌用語。設置這類遊戲教學,將一些禮儀知識穿插在其中進行滲透,能夠使幼兒得到較好的禮儀習慣的練習,促使孩子們的良好的禮儀習慣得到進一步的鍛鍊和鞏固。為了讓一些禮貌用語真正的產生行為效應,讓兒童養成良好的習慣,教師還可以將遊戲貫穿在教育活動的每一個角落,可以將遊戲中對角色的禮貌要求轉移到晨間入園、課間交往或者是家庭生活上,也可以是社會活動當中。讓孩子的禮貌用語在這些途徑中得到鍛鍊,讓孩子逐漸的習得良好的行為規範。

二、幼兒園實踐中踐行禮儀規範

禮儀教育具有操作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基於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每一個幼兒的特點,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將模擬訓練與幼兒的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等有機的結合起來,開展“文明小天使”的實踐活動,組織幼兒在幼兒園中輪流上崗擔任“文明小天使”的任務,讓孩子們以飽滿熱情的態度、有禮貌的問候去迎接每一位小朋友和教師。此外,在升國旗的活動當中,鼓勵學生把自己行注目禮展示給大家看等等。讓孩子們的這些好的行為習慣通過反覆的實踐練習,讓幼兒在實踐中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人與人之間要以禮相待,要學會尊重他人,要懂文明、懂禮貌、而且還要熱愛自己的祖國的偉大情感。

三、引導家庭參與,緊密配合共同進行禮儀教育

培養孩子們良好的禮儀習慣,除了在有限的幼兒園時間內進行引導和教育外,家長對孩子們的教育也是重中之重的。因此,要想提高禮儀教育教學的質量與效果,需要家庭的積極配合與響應。孩子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幼兒園中,另一部分時間基本上都是和家長在一起的。開展禮儀教育,如果只靠幼兒園一方面開展的話,如果家長不能積極的配合的話,收到的效果則會很低。因此,為了讓孩子們的禮儀教育更好的進行並且保持其持續性,就需要家長積極的配合幼兒園教師的禮儀教育工作。比如,教師可以通過舉辦“幼兒禮儀講座,和家長進行當面交流”的形式等,及時的向孩子們的家長宣傳幼兒禮儀教育的重要性,以此來引起家長們的注意和重視,然後再積極的配合幼兒園的禮儀教育工作。家長還要樹立好榜樣的作用。例如,當孩子們學習完待人接物的相關禮儀之後,家長可以向孩子們提出一些小要求,檢驗他們是否完全正確的掌握待人接物的能力,當孩子們出現不正確或者不好的習慣時,家長要及時的向老師反應情況,及時的溝通,並且還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們樹立良好的榜樣,充分的發揮出榜樣的力量。

因此,只有讓孩子們從小就將文明禮儀的行為習慣融入到日常生活當中,並且逐漸的將這些好的行為習慣成為自己的標誌,只有做到這些,才能讓學生為以後構建自己完美的人格,更好的學習、成長、生活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也有利於弘揚我國傳統的文明禮儀的美德,因此,在幼兒階段開展禮儀教育要引起社會和其他各界的足夠重視和關注,只有這樣,禮儀教育才會取得成效。

教育的文章12

千萬別把教育的所有責任都寄託在老師身上

我們不是刻意拿“媽媽”和“老師”進行比較,而是更強調好媽媽的重要性。男孩從呱呱墜地到上幼兒園,“老師”這個名詞對他來説是空白的。但是,“媽媽”卻時時刻刻伴隨着他,媽媽的言行舉止一直影響着他,感染着他。等他開始走進學校,跟着老師進行學習的時候,他已經在媽媽的影響下,養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從這個角度來講,媽媽就是男孩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師,如果我們懂得用不吼不叫的方式教育男孩,他一定能打下良好的做人與做事的根基。

很多時候,我們會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託在老師身上。但是,老師的精力是很有限的,老師要管理幾十個人組成的班級,他對每一個孩子的關注很難達到非常細微的程度。所以,我們與其希望孩子遇到10位好老師,還不如讓自己成為不吼不叫的好媽媽。因為,孩子能遇到什麼樣的老師,我們做不了主,但是我們能成為什麼樣的母親,我們自己完全可以做主。

男孩入學後,他的生活除了學校就是家庭,如果他在學校被老師剛訓斥完,回到家又被媽媽吼叫一通,他心裏會多難受啊!如果老師柔聲細語地給他講道理,而我們卻總是大吼大叫地斥責他,我們在他心中的威信自然會越來越低,他也會越來越不聽話。所以,男孩遇到什麼樣的`老師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受到好媽媽的正確引導。

媽媽要用柔和的態度化解男孩在學校的壞“遭遇”

浩浩因為在學校和同學打架,被老師狠狠地訓斥了一頓,他心裏很難受。一回到家,媽媽就發現他臉色不對,在媽媽的詢問下,浩浩把在學校發生的事情説了出來。原來,他和同學鬧着玩,不小心弄疼了同學,一來二去就“升級”為打架了。

媽媽聽了浩浩的描述,不急不慢地説:“媽媽理解你的心情,以後和同學玩耍要注意分寸,不要最後弄得大家都不高興。下次注意就好了,別多想了,老師批評兩句也是很正常的。行了,洗洗手,吃點兒水果吧!”

男孩被老師批評了,他回到家最需要的就是我們的安慰。如果此時我們因男孩做錯了事,就大聲斥責他,他一定會感到很無助,會因不被理解而更加難受。所以,我們一定要用柔和的態度幫男孩化解他在學校的“遭遇”。

大吼大叫只會讓媽媽變得沒有威信

一天,吳剛興高采烈地對媽媽説:“媽媽,我們學校今天組織募捐,昨天您不是給我10元錢嘛,我當時就準備把10元錢捐出去……”

媽媽剛聽到這,就大吼道:“你把10元錢都捐了?咱們家的情況,你不是不知道,你把零花錢都捐了,那這個星期你就別問我再要零花錢了!”

吳剛聽媽媽這樣一説,也大吼道:“沒有,我是想捐10元,可是老師只讓我捐2元,還告訴我2元錢也足夠代表我的心意。”説完,吳剛轉身跑開了。

吳剛的老師是位好老師,他能從學生的家庭情況出發,作出正確引導。可是媽媽的教育方式和老師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這不得不讓吳剛更喜歡老師,而遠離媽媽。

話説回來,即使吳剛捐了10元錢,如果我們能慢慢地把“量力而為”的道理講給他聽,他不但能聽懂道理,而且會敬仰我們。如果我們用吼叫的方式給他講道理,他不但聽不進去,還會因為我們惡劣的態度而生氣,結果,我們的教育目的沒達到,還弄得兩敗俱傷。

所以,男孩對我們產生了依賴感還是排斥感,完全取決於我們的態度,也就是説我們是否用不吼不叫的方式教育孩子。

教育的文章13

115家高校、37個地方政府、28個企業,近300名課題組成員,歷時半年多,完成了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委託的重點研究課題——"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研究",並順利通過了鑑定。

8月6日,承擔這項課題研究的"在滬教育部直屬高校畢業研究生就業工作協作組"向媒體公佈了課題報告,報告顯示,大學生的創業熱情比較高漲,有65。88%的受訪大學生支持在校期間參與創業,但是在當代大學生羣體裏,真正將創業作為未來人生選擇的還不是很多,在所有接受問卷調查的大學生中,有創業經歷(開辦企業)的人數只佔總人數的1.94%。

課題組副組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邵松林介紹,對調研數據進行分析的結果反映,我國高校畢業生創業主要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創業絕對人數比例小,創業項目高科技含量少,集中在社會服務業等門檻較低的行業,較難體現大學生在專業技術上的優勢;二是能力有薄弱環節,特別是缺乏實踐經驗,這也反映出高校在創業教育過程中重知識輕實踐的缺陷;三是融資渠道不暢,缺乏創業資金。

創業人數比例小,高科技含量較少

在所有接受問卷調查的大學生中,有創業經歷的人數只佔總人數的1.94%,説明真正投入創業實踐的大學生絕對人數還是很少的。考慮到可能有學生把模擬創業、創業計劃大賽等具有創業性質的活動也理解為創業經歷,實際參與開創企業的人可能比例更小。

課題組問卷調查的309位創業者分佈在不同的行業領域內,其中從事社會服務業的最多,其次是製造業,金融、保險業,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以及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報告還顯示,雖然的行業不少,但其中真正參與高科技創業(指創業項目中擁有專利權、商標權和著作權等知識產權)的創業者並不多,僅佔創業人數的17。11%。

針對已創業大學生的調查中,96。44%已創業者的公司規模在20人以下,反映出公司規模較小的現實。課題組指出,由於創業過程的漫長和艱辛,受制於資金不足的困境,加之規模小的公司具備的優勢,大學生嘗試創業之初選擇規模較小的公司也是一種明智之舉。

從對沒有創業經歷的大學生的調查來看,大學生的創業熱情比較高漲,約75。22%被調查者選擇了"一定要自己創立事業"和"如果有機會就創業",説明多數大學生在校期間考慮過創業,有創業的意願。

但"一定要自己創立事業"的被調查者只佔全部人數的.14。37%,則表明在當代大學生羣體裏,真正將創業作為未來人生的選擇、想通過創業實現人生理想的大學生還不是很多,創業仍受制於各種條件的限制,導致大學生信心不足。60。85%的被調查者"如果有機會就創業",説明大部分大學生雖有創業意願,但由於自身準備不足,只能寄希望於未來的創業機遇。

獲取利潤和自我實現是主要動機

在有計劃創業或已經創業的受訪者中,44。13%的人創業是為了賺錢,賺錢成為的主要動機。還有31。79%的被調查者選擇"挑戰自我,實現夢想",表明已有不少大學生希望通過創業來體現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展現自己的才華和素質,並以此為契機挑戰自我,實現自己的價值。選擇"緩解就業壓力"的被調查者佔全部人數的10%,這説明絕大部分大學生並非因為就業壓力過大和競爭激烈而被迫選擇自主創業。

報告顯示,創業者選擇各自行業領域的首要原因中,被考慮最多的有三方面:一是"揚長",創業者掌握該行業需要的相關技術,比例為27。83%;二是"避短",因為行業進入門檻不高才加以選擇,比例為23。95%;三是自己的興趣所在,選擇比例為21。68%。

門檻不高的行業多屬於非高科技創業,但它有投入少、風險低、容易入門等優勢,所以也得到創業者的青睞;而且這些門檻較低的行業在完成創業帶動就業任務的方面能夠起到巨大的作用。課題組認為,者一方面要對自己的興趣、能力有準確的把握,合理選擇創業方向;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術水平,創業的路可以走得更寬闊。

報告顯示,在"影響創業成敗因素"的調研中,自身能力、資金條件、市場環境3個選項的選擇比例超過三成,而經驗、資金和社會關係的缺乏也正是高校畢業生創業的主要障礙。

課題組指出,針對這三條障礙,社會、學校除了能提供一些資金和創業實踐機會的幫助外無法做到更多的扶持,必須靠創業者本人在創業實踐中不斷摸索,增長閲歷和經驗;創業歸根到底要靠自己奮鬥才能成功,外部力量不可能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

此外,報告還特別提出,家人的反對成為創業障礙的很少,一方面體現了隨着對創業的認識不斷加深,創業行為逐漸得到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也説明大學生羣體更相信自己的想法,以自身條件為依據做出判斷。

創業教育仍屬"業餘教育",學生滿意度不高

報告顯示,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總體而言水平和層次參差不齊,缺乏系統科學的創業教育理念和體系,雖然很多學校開設了創業方面的課程,但還是基本屬於"業餘教育",不管是創業大賽,還是創業講座,大多是學生自願參加的課外活動,沒有給學生足夠的實踐機會和發展空間,其功利化色彩往往大於活動本身的意義;創業課程也多是引進自國外的教育體系,針對中國文化、學校特色進行系統研究和修訂得不夠;尤其是很多高校沒有專門從事創業教育的師資,從事的教師也往往缺乏實戰的經驗,達不到實施創業教育的目的。

調查顯示,有12。54%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學校幾乎沒有任何的創業教育;有8.07%的大學生不瞭解自己學校開展創業教育的情況;有高達39。56%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學校的創業教育"很一般";認為自己學校創業教育搞得好的比例僅有12。23%。

課題組指出,政府、高校、企業應該三者聯動,協同作用,共同構建並運行高校畢業生創業扶持體系。

教育的文章14

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對其概念、理論、方法等,並不是無動於衷,而是常常抱有各種不同的態度,會有各種複雜的內心體驗。如果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會感到滿意、愉快和歡樂;學習失敗時,則會感到痛苦、恐懼和憎恨;遇到新奇的問題、結論和方法時,會產生驚訝和欣慰。雖然這種情感不直接參與數學的認知活動,但對數學學習起着推動、增加、堅持、調節等作用。因此,重視情感教育不僅能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而且對其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也是有益的。

首先,師生必須建立一種穩定的和諧的“情感場”。為此,教師必須樹立威信,真正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人範”。要在學生中樹立威信,教師必須尊重、愛護、體貼學生,能夠嚴以律己、以身作則、為人正直、誠實守信用和一顆樂於奉獻的精神。由於受到學生的尊敬、愛戴與欽佩,學生將確信其教導的真實性和正確性。對於所傳授的知識、認真領會;對於其諄諄教導,言聽計從,師生的感情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產生共鳴。此時,教師的讚揚會引起學生的內心愉快和深深的滿足。教師的忠告和批評會激起學生改正錯誤的決心和信心,使他們真正感覺到老師不是有意刁難,而是一種善意的批評和忠告(批評要適度,忠告有分寸)。

其次,在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基礎上,課堂教學要充分發揮“情感場”的作用。正如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所説: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試想:沒有生氣勃勃的精神怎麼能鼓舞人呢?沒有興奮的情緒怎麼能激勵人?沒有清醒理智的人怎麼能喚醒沉睡的人呢?陶醉觀眾首先得陶醉自己。學生的思維一旦和你協調,那麼你講上一句,他便知下一句。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同樣,教師也會有順心的時候和不順心的時候,此時,教師必須將自己的煩惱留在教室門外,有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因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影響學生的情緒、情感的產生。面帶微笑的教師在站上講台的那一瞬間,這種和藹可親的教態便可將部分精力尚未完全集中同學拉回到課堂中。這樣的課堂未成曲調先有情,師生已經有了心靈溝通,複習舊課,導入新課便是順理成章的事。例如:我們班上有一位同學的父母離婚,學生受家庭環境的影響,精力不能集中,課堂上老師對她的一個微笑便可以化去她心靈的傷痛,用這顆愛心去鼓舞她。可想而知;情感(非智力因素)對教學有多大的作用。

課堂上難免有許多疑慮和困惑,這些難理解的概念、複雜的公式、抽象的符號、以及難懂的邏輯推理。教師除了以口、手、耳、目來相傳、示範、模仿來傳遞信息;還須根據學生在認知過程中的困難,審時度勢、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充分發揮自己擁有的教學藝術,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情感必須有感染力。要具有感染力,教師必須要有對學生真摯無私的愛。正如有一位學者所指的:從血管裏流出來的是血,從泉眼裏流出來的是水,從一位充滿愛心的教師的教學裏,湧出來的是一股股極大的感染力。教師只有對教育事業有着執着追求,才會全身心地投入,而並不是僅僅當作職業來從事。如果學生感覺到學習不是外部強加的,而是自己選擇的結果,那麼他(她)們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去。有一次,我在教數學歸納法時,同學們對數學歸納法的定義很難理解。於是,我講了一個春節放鞭炮的例子。假設鞭炮無限長,點燃第一個炮竹響過,接下來炮竹便一接一個響起來。通過實例增加同學們學習的趣味性。在鞭炮聲中,教師和學生的情感拉得更近。課後通過對學生作業的批改和測試,學生對數學歸納法的掌握程度是令人滿意的!

在課下,一般説來,如果學生把數學學習取得的成功歸功於內部因素,則會使他們感到興奮、自豪、和充滿信心。這些情緒反應將促使他們作出更大的努力,增強學習的動力。正是這種情感,學生才會有持之以恆的學習勁頭。每當他們遇到困難時,正是這種情感在支撐着他們。據參考消息報道:世界上許多傑出的科學工作者都承認情感對他們的事業有很大的幫助。因而,情感對學生今日的學習乃至明日的輝煌都將有重大作用。

因此,真正的情感教育會使學生在學習遇到困難的逆境中揚帆,而不是傷痕累累。

教育的文章15

針對北京市“小升中”的亂象,21世紀教育研究院負責人,北京理工大學著名教育專家楊東平認為,上世紀90年代末受整體性的“教育產業化”思潮的影響,致使擇校收費合法化,對義務教育秩序產生了很大的衝擊。所造成的價值混亂,至今尚未有效的清理,需要撥亂反正,正本清源。

他分析,導致北京市“小升中”亂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社會轉型、精英主義和名校情結的價值觀,北京市特殊的社會結構等等,形成公眾對優質教育和名校的強大需求。這一剛性需求與義務教育階段巨大的校際差距,形成家長不得不擇校的倒逼機制。名校競爭導致的不斷提前掐尖、校外培訓市場推波助瀾,造成社會性的恐慌情緒和秩序混亂。政府失去監管,規則不公,開放以權擇校、以錢擇校、以優擇校和默許“小升中”入學考試,未能有效地維持義務教育正常秩序,加劇了“小升中”的亂象。

楊東平表示,在“小升中”擇校過程中,儘管存在家長的盲目性、非理性、從眾心理和虛榮心,但在教育市場中家長是信息嚴重不對稱、受制於重點學校的被動者和弱者。教育培訓機構為經濟利益驅使而推波助瀾,是一種無可厚非的市場行為。所以在這一過程中地方政府應有作為,切實加強監管。

楊東平警告説,應試模式和功利化教育難以造就優秀人才。原本屬於學生個人興趣的.文體特長,卻因與升學掛鈎而蒙上功利色彩。許多孩子四處奔波考級考證,並不是出於對科學、藝術、體育的真正熱愛。而犧牲兒童的睡眠、休息,透支兒童的體能、智力,忽略人格養成和個性發展的早期教育、智力開發、早培計劃,是以犧牲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磨滅孩子的學習動機和創新能力為代價的,它導致了國小生的嚴重厭學。這種越來越提前的“起跑線上的競爭”,實際的結果往往是“贏在起點,輸在終點”。

標籤: 文章 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jiaoyu/p5rjk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