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因變化而精的課堂範文

因變化而精的課堂範文

隨着課改的進一步深入,課堂上所發生的一些前所未有的變化,為我們的數學教學注入一股新的活力,着實讓我們一線教師感到欣喜。我就擷取《分數大小的比較》這一課在不同時期的教學片段談談自己的思考。

因變化而精的課堂範文

案例1:

出示例題,比較下面每組中兩個分數的大小

和 和

師:和這兩個分數哪個大呢?我們現在就用兩個完全一樣的長方形來表示 和 。

出示兩個長方形圖

師:怎樣表示 ?

生:把這個長方形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就是 。

(生邊説師邊動手畫)

師:那麼 呢?

生:把一個長方形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 。

師:同學們觀察這兩個圖可以發現 和 的分母都是相同,都表示把一個長方形平均分成3份,每份的大小相等, 表示這樣的兩份, 表示這樣的一份,所以你們認為誰大?

生: >。

師:那麼 和 誰大呢?

生: 大。

師:你是怎樣想的?

生: 和 也可以看作把一個長方形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2份和3份,3份比2份大,所以 > 。

……

師: 和 、 和 這些分數有什麼特點?

生:每組分數的分母都相同。

師生小結:分母相同的分數,分子大的分數較大。

……

案例2:(在出示同一個例題後)

師:同學們觀察這兩組分數,你們發現了什麼?

生:每一組中的兩個分數的分母都相同。

師: 和 這兩個分數你們認為哪個分數大?

生1:我認為 大。

生2:我認為 大。

……

師:同學們都講出了自己的想法,究竟哪個大呢?同桌之間利用準備好的長方形紙張,分別折出這兩個分數,並加以比較。

(學生通過折分數對比得出 > ,又用同樣的方法得出 > )

師:根據剛才得出的結果,大家觀察這兩個例子,你們從中發現了什麼?

(小組討論、交流並彙報,師生共同得出“分母相同的分數,分子大的分數較大”的規律。)

……

案例3:

出示一列分數: 、 、 、 、 、 、 、 、 、

師:這些分數你們能不能給它們分類?可以分成幾類?

(學生思考、交流後得出分成三類:

分母相同的: 和 、 和

分子相同的: 和 、 和

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 和 )

師:第一類中的分數都有什麼特點?

生:兩組分數的分母都相同。

師:你們認為它們的大小與誰有關係?

生1:與分子有關。 生2:與分母有關。

師:那麼你們認為第一組中哪一個分數較大?

生3: 大。 生4: 大。

師:那麼你們能想出辦法來證明你們的觀點是否正確嗎?

(學生各自獨立思考後同桌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彙報方法:

生5:我是用摺紙的方法來證明 > 的,我用兩張同樣的正方形紙折出 和 (同時拿出展示)

從圖中可以明顯地看出 > 。

生6:我是用兩個同樣的圓來折出 和 的。(展示)

從圖中也可以看出 > 。

生7:我是這樣理解的, 表示3個 , 表示2個 ,3個 大於2個 ,即 > 。

生8:我是把它們化成小數來比較的, =3÷4=0.75, =2÷4=0.25,0.75>0.25,所以 > 。

……

師:從以上的兩個例子中,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討論、交流,共同得出結論。)

反思

這三個案例片斷是我們身邊的教師在不同的時期對同一內容的教學情況,案例1是課改前的教學,案例2是課改初期的教學,案例3是前不久我們課題組的一位教師的教學片段。這三個不同時期的案例,真實地反映出課改過程中我們數學教學所發生的巨大變化,這些變化正使我們的課堂變得越來越精彩,這也是我們所期盼已久的。

一、學生學習方式的深層次轉變

《課標》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課改中,我們教師也十分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強調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如案例2和案例3與案例1的傳統教學就截然不同,兩個案例都強調學生的動手操作實踐,但這兩個案例形式上雖然相似,卻也有着質的區別。案例2中學生的“折”分數都是機械地執行教師的一個個指令,而他們並不清楚為什麼要進行這些操作活動。這樣的操作活動缺少探究味,思維含量不高,充其量是為了得出某個數學結論,難以培養實踐能力。案例3的整個探究實踐活動中,目標是明確的,思維是發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結論是待定的,學生始終是積極主動的,其思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被深化。而案例2那樣的教學只會束縛學生的手腳,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真正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實踐必須是學生的自主的活動,必須有深刻的觀察、想象、探究等高層次的思維活動的加入,學生的操作應有自主性的轉變。因此,我們需要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但不是形式上的轉變,而是一種深層次的轉變。

二、重視數學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

注重數學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實際上是注重獲取數學知識經歷的體驗,它徹底改變了傳統數學“重知識,輕方法;重結論,輕過程”的做法。《數學課程標準》把教學目標區分為知識技能目標和過程性目標,而設定過程性目標的意義,就在於把教學過程的運行結構作為學習的重要環節凸顯出來,達到使學生學會學習的目的。所以,我們在具體的數學教學中,要精心設計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的教學,使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科學有序地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讓學生的心智得以運動,並經歷這種心智運動所伴生的情感體驗,如在案例3中,為引導學生找出“同分母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先讓學生觀察第一類分數,猜一猜哪一個分數大,再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想辦法對自己的猜想進行驗證,然後與同桌進行交流,並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進而與同學們共同歸納得出:分母相同的分數,分子大的那個分數較大。在整個探索過程中,教師不再只重視學生獲得知識結論,更注重讓學生親歷探究的過程,讓學生經歷了觀察、猜想、驗證、歸納的過程,自然能獲得深刻的體驗,獲得自我探索的成功。

三、尊重學生個性,自主確定解題策略

《標準》明確指出:“教學中應該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徵,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採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鼓勵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是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充分發展的有效途徑。案例1和案例2方法單一,不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而案例3中,教師立足於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學生在此之前對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已有初步的瞭解和認識),教師引導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較分數的大小:或用紙折分數、或從分數的意義、或化成小數……學生從不同的方法中得出相同的結論。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先天生理遺傳和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經歷,都有着自己獨特的認知基礎和思維方式,在解決問題時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思考,我們不能用同一標準去要求他們。這種多樣化的解題策略就有利於培養學生高水平的數學思維,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方法靈活,能在中形成一種積極思考、大膽求異的心理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進取精神。

課程改革任重道遠,它能否順利推進關鍵在於我們教師,需要我們教師與時俱進,不斷地學習、實踐,努力改變傳統的、落後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以提高我們實踐新課程的水平。以上的三個案例從某種程度上再現了我們教師成長的歷程,這個歷程讓我們欣慰、鼓舞,因為我們的變化,讓我們的課堂正變得越來越精彩。我們有理由深信我們的教育一定能創造新的輝煌!

標籤: 範文 課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r6m6yd.html